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生德育活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14

中学生德育活动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5-0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开展德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多方面能力,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但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尽管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但到了中学,“问题”学生仍然不少。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家庭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但作为教育部门的学校,更需要反思:学校所做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有多少?实事求是地说,每所学校都开展了很多的德育活动,但很多活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学生一时的情绪激动,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实效性不强。例如:某校进行为灾区捐款活动,学校发出倡议后班级进行了落实,学生把零花钱交给了老师,活动任务就完成了。很多类似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就这样草率的结束了,其效果可想而知。

要使德育活动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效果,就要抓住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和挖掘活动的教育功能并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下面我们看一个案例:

【案例】

在2012年11月份,我校的一名女生代某突然被查出心脏内有一根钢针,急需做手术。但该生家境贫穷,父母早年离异,靠父亲一人维持生计。代某住院期间,父亲出海打鱼,遭遇风浪,离开人世。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我校积极行动,印发了宣传材料,由学生会主席在升旗仪式上做了捐款的宣传动员。捐款活动首先在教师中进行,随后各班进行,同学们积极捐款,有的同学捐了200元,并要求不公布姓名。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对捐款的数额进行了公布,并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大力的表扬。

随后学校领导把捐款送到学生的舅舅手里,学生舅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你们学校有这么好的老师和这么好的学生,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里上学,是孩子的荣幸,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返校后学校领导及时把学生舅舅的话进行了转达,并对同学们的行为再次做了肯定。在手术做完后的恢复期间,由学生会组织了给代某同学写祝福语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同学们积极参与,把最真挚的祝福写在纸上,并画上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还有的亲自动手制作了手工作品粘在纸上,装订成册送给代某。与此同时,我校又利用升旗仪式,把代某同学在校的各方面表现给同学们做了介绍,如:不计较吃穿,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成绩不断进步,获得一等奖学金等,掀起了向代某学习的热潮。随后,学校要求各班级召开《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主题班会,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活动,引导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关爱他人。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写了反思与总结,同学们有感而发,所写反思深刻感人,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很大震动,心灵得到了洗礼。

这是发生在我校的一个真实案例,在这个案例中,虽然事件的起因很普通,但是学校抓住了教育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达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下面就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的做法:

一、树立德育活动的榜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使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因此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善于利用榜样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育不仅仅在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教师的“身教”越具体完善,学生效仿的可能性越大,其教育成效就越显著,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教师威信,发挥教师在育人上的表率作用。学生干部以及部分优秀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也很重要,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案例中就充分运用了榜样的作用:一是教师,教师的捐款行为给学生起了带头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和部分优秀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组织和参与;三是代某自身在校的表现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这些榜样,为其他同学的表现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可以对照榜样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二、确立德育活动的主体

开展德育活动的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因此要确立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必能大大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话让学生说出来效果大不一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大胆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让最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德育活动能否达到最大的教育功能,学生参与人数的多少是重要的衡量因素之一。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旁观者,这样的活动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在案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活动几乎人人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三、注重德育活动的实践

夸美纽斯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经常进行环保教育,但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经常教育学生要互相关爱,却经常有打架现象发生……这说明,德育活动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没有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因此,在德育活动中要减少或避免组织者的空洞的宣传吆喝,组织者喊破嗓子,作为学生只能感受一时,因为没有亲身参与实践,就不能体会到活动的意义,感受不到对自己的影响,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克服德育活动脱离实际的现象,就要抓住学生身边有利的教育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行”的实践中来,在“行”中体验感受。

道德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只唱高调和掀高潮,只表态和做承诺,而是要付诸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去。案例中的做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捐款,动手写下祝福,向代某同学学习,寻找好人好事等,这都是“行”的过程。在“行”中,体验助人的快乐,享受助人所带来的幸福;在“行”中,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在“行”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

四、延伸德育活动的内容

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是一个整体性工作,因此,要认真组织筹划,使活动内容不断延伸,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现在很多的德育活动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样就很难触动学生的灵魂。在案例中,活动内容如下:①做好宣传,调动积极性;②积极捐款;③公布数额,进行表扬;④反馈被捐助人的信息;⑤写祝福语;⑥宣传学生在校的表现,向她学习;⑦召开主题班会,寻找好人好事;⑧个人反思总结。

在这一活动中,捐款只是活动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活动的内容进行了延伸:对捐款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反馈,不断强化,并围绕生病的同学的康复延伸了活动内容。整个活动过程贯穿了“关爱”和“感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剖析,找到自己的不足,寻找努力的方向。这样完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活动进展的持续关注与参与,使活动持续发生作用,让学生持续受到教育,从而避免了虎头蛇尾,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2)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35―01

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21世纪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道德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六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望极强,有的想当班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等。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如,让班级中所有学生轮换担任班级的小组长、学习委员、班长等职务,让他们体验班级管理的过程,结果学生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有的学生组织了一个“故事会”,他们主动与各班联系,利用活动课时到各班讲故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信念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且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以情为中轴,如,让同学们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班级中,在大家的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3)

本次活动作为全县“扮靓徐福节、争创园林城”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之一,以“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我行动”为主题。

二、活动时间

2013年9月——11月。

三、活动内容

1、在家庭,开展“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活动

(1)提倡未成年人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2)引导未成年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鼓励未成年人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

(4)提倡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典名著、积极建设学习型家庭。

2、在学校,开展“和谐校园,温馨教室”活动

(1)引导中小学生尊敬师长,微笑待人,做到知礼仪、重礼节。

(2)倡导同学之间结对互助,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3)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强化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4)积极开展建设“温馨教室”活动,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班级舆论氛围。

3、在社会,开展“志愿奉献,爱心传递”活动

(1)运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

(2)组织未成年人走进敬老院、福利院等,帮助他们洗衣做饭、读书读报等,解决老人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3)为自己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爱心小天使”。

(4)积极投身四城同创活动,开展环境卫生义务劳动。

(5)参与“扮靓徐福节、争创园林城”活动,做“文明小使者”。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4)

在高中阶段语文是基础性的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如果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学生的德育水平会更快速度的提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净化自身情感和人格修养。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在语文课堂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保持着一颗爱国心,才能够保证我们这个大家庭和谐相处,繁荣稳定发展。只有人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指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无限忠诚,是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推动着我国的各项事业在高速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大好河山和和谐社会,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类型文章的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草原景色的,体现了我国草原的广袤无垠,通过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的文章时介绍爱国者的英雄事迹的,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堂中对这些文章进行解析时,教师不仅要解析其中的语文的艺术之美,还要解析其中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发挥先进人物的模仿作用。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夜晚主人公在庭院中来回踱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设想,激发学生对孝道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尤其是现代的高中生,他们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充足的,但在日常生后中对孝道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加强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二、在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学习任何学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中语文学科同样如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康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学生成人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感性思维中学生要做出理性的判断,懂得辨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发展方向,不至于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所以,在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过程中,要加强道德观念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塑造。在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指的骄傲的事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语文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师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也可以有自身独特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能力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处处蕴含着鲜活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对进行有效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领悟到文中的深刻文化内涵,他们的道德文化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感受伟大的心灵和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感受文字中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目标,还能够将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穿插在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2、树立学生强大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树立了强大的责任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多担当,更有勇气,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集体生活中对每个人负责,工作以后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进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懂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积极主动的帮助别人,懂得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预定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要懂得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意见,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要将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集体交代的任务看得比自己的任务更重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集体任务的完成中。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活动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将语文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语文教学活动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完美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就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No.8302:81-82.

[2]王冬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群文天地,2011,No.23924:105+107.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5)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结合我校重点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工作为重心,坚持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参观德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能够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祖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为祖国之振兴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签订协议:

与**村委会、**牧香园养殖场、**镇敬老院、飞机场分别签订合作协议。

三、活动内容

1、与**村联系,定期在街道开展卫生清理、植绿护绿。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搞好文明宣传,帮助村民做好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

2、组织学生到**镇牧香园养殖场参观劳动,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能够学习在课堂上了解不到、平时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3、与飞机场联系,深入飞机场的工作区及生活区进行参观,了解飞机结构特点,知道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为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优良品德,组织学生到**村敬老院开展尊老献爱心活动,为老人们做一些实事,发挥自身的文艺特长,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5、组织同学开展“走进农村,感悟农村”体验活动同学们参加田间劳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将来走向社会,建设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农民的辛苦,衣食之来之不易,更加珍视父母之劳动,珍惜读书机会。

四、注意事项

1、强对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2、依据《德育大纲》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班主任主要工作之一,使班主任认识到实践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活动的实施好坏作为班主任年终评优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要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向家长说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求得家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

3、社会实践活动安排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重视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活动。

4、每次活动都精心组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进集体主义观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及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培养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一代新人。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4-01

人格对一个人来说属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便谈不上做人做事,因为人格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是一个人的灵魂。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是培养学生的最关键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合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一步。人格是陪伴人一生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信息潮流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学生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渗透和影响,通过进行德育活动,推动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人格的途径

1、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中语文课本里字里行间都带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强烈的民族情怀,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能够被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民族情怀所感染,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又能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这些优秀的课文来融合德育。同时,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只是看重喜剧的结局,悲剧的故事更能够刺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悲剧带给心灵的冲击,就像《纪念刘和珍君》《窦娥冤》等文章,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所有的悲剧最终都会讲述一个道理,参照这些故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时读出文章要表达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人格[2]。

2、带领学生多读古诗词,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取能够建完善人格的有益内容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仅需要讲明白诗词的意思和个别字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白讲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怀。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要感受诗人的豁达的情怀和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情;学习杜甫的《蜀相》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的惆怅等。不同时期的诗人,不同境遇的诗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怀,就如读的诗词就会被他的伟大的胸襟感染,不知不觉地就会崇拜老一辈的革命家,同时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古诗词中包含的许多坚忍不拔、报效国家的高尚品格一定会对当代的高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读好书

读书的过程也是人格建立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学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课文是不能够开阔视野的,一定要增加课外书的阅读量,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高中生有着比较强的理解力,又处在渴求知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如果高中生不能够甄别书籍的好坏,也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课外书的阅读进行引导,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一些能够帮助高中生完善人格的课外书。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就具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学生所读的课外书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除了文学类书籍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技类的图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最终让学生在优秀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完善人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需要有益的、健康的、优秀的、正确的思想来促使其思想走向成熟。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进一步的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有着强烈的关联,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7)

德育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抓住学生中的焦点问题,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途径。如果能注重“体验”和“感悟”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德育实践活动就可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尝试着各种办法,有的用嘴来翻书,有的用下颌,还有的用胳膊肘儿,学生累得满头是汗,快的要几分钟,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机说,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肢体不健全了,还会那么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何?一名学生这样说,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以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疾人,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分工明确,统一行动,成功捕获小鸟,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最后使同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学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而且有所感悟。于是,教师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你同意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出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过程中的体验目标和感悟目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道理,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更喜欢。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8)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自身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及意义,课程教学应当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借助现实生活这一载体灵活掌握课程知识点,逐渐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综合素质。”新课标的这一指示表明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落实“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强烈学习动机

笔者认为在课堂导入环节引用小学阶段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对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诱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文明的交融”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询问学生:“同学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黄瓜、胡萝卜、葡萄、核桃、石榴这几种蔬菜瓜果,在电视上也时常见到精美的丝绸,可是,大家知道上述物品哪些是由别国传入我国的?哪些又是从我国传入他国的吗?”学生面面相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难道不全是我国的吗?虽然满怀疑问,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注意力及思维都集中到了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上。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讲道:“其实,现在社会生活中拥有那么多丰富的物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同地区之间文明的相互交融。现在,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文明的交融’这部分知识,看不同地区之间文明的相互交融究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层次

总体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偏向简单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全都是基础而又容易理解的,甚至有些内容因为超出小学阶段的实际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理解难度。如此一来,就为学生实现对其的深刻认知与灵活掌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课程学习资源,以此辅助开展稍显难度知识点的教学与讲解,并达到最终深化学生认知层次、提升其最终学习质量的良好目的。如,“我是学校小主人”这一知识点是辽师大版的教学章节之一,可是由于实际年龄较小,部分学生并不具备“主人翁”的端正意识,如此就很难达到该节知识点的预期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开展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特意列举了小学阶段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常见想法或者是行为举止,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判断,如下即为部分生活实例:

某学生吃完零食之后,并没将包装袋扔到附近的垃圾箱中,而是随手扔在了学校的操场上。

放学后,王×发现学校某一班级的门窗并没有关好,就马上跑去告诉了值班室的老师,可是跟他一块儿回家的李××却说:“又不是我们班,关不关门窗都跟我们没关系。”

赵××在课间活动中发现有学生在学校的墙上乱写乱画,她却装作没看到并没有及时制止。

……

由于上述例子都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过甚至是亲自经历过的行为,因此他们对其可以说是深感熟悉,也有着更多的发言权及表达积极性,众说纷纭,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如此一来,借助这些例子不但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讨论过程还切实加深了他们对于上述行为的深刻理解与认知,有利于把握“我是学校小主人”该节知识点的精髓,更有利于其日后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心中有集体、尽自己所能爱护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三、课后任务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9)

一、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建立文明、礼貌意识的开端

孩子们虽然在幼儿园里已经接受过文明礼貌的教育,但是在教育机构以外,有很多恶劣的现象在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影视作品中一些不雅的语言、成年人习惯性吐出的脏话,使不明就里的孩子们跟着学舌,有些甚至形成了口头禅。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明礼貌用语成为孩子们的语言。如文明礼貌歌曲演唱比赛、故事表演、墙报、手抄报、作文比赛等。经过教育和宣传,大多数孩子都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怎样去说,怎样去做,但有些孩子却不能坚持,有些说与做不能一致。所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和通过各种各样的监督方法、鼓励与批评并行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文明语言的好习惯。

二、文雅的行为习惯是形成文明、礼貌品格的源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让学生懂得这里的“恶”指的是哪些行为,“善”指的又是哪些行为。大善大恶孩子们大多能区分开来,但细小的行为就很少在意它的善恶了。因此,我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规范”深入人心,时刻牢记。切实实施“规范”:一是组织学生背诵,牢记各个条例;二是真实行动,具体落实;三是典型引路,带动后进。其次学校还多次开展“文明雅行”班级评比,“文明雅士”的评选活动。以班级卫生、清洁区保洁、有无不良行为记录、集合早操的整体形象等计分为评价标准。在全校形成了不乱扔,保证校园整洁;不喧哗,保证语言文明;爱护公物,保证学校财产完整;站队有序,维护学校形象的优良风尚。

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是文明行为的基础

为帮助学生树立承担责任,关爱亲人的意识,我校以开展祖国传统文化为先导,现实生活教育为主导,成就“孝雅”行为为目的的家庭责任教育。

1.认真学习背诵《弟子规》。这是全校师生的学习任务,读懂其中的文字,了解古人的礼仪,学习古人尊老敬老的优秀品质。

2.通过写孝雅日记,记录自己每天学习的收获和自己为家庭,为家人做出的奉献。

3.开展“我能行”劳动技能比赛。促进学生学习家务、热心家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劳的品格。常此以往,学生们养成了以真实行动回馈父母,回馈家庭的好习惯。平时开展的孝雅活动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一生受益的教育。

四、爱护环境,热心环保是文明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10)

活动教育教学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提倡的教学模式。笔者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实践中,对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了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像德育课这些公共基础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专业,加强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融合。

 

在中职德育课中融合学生所学专业情况开展教学,也是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为此,笔者在所任教的2014级给排水1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活动教学中,进行了融合学生专业的实践探索。

 

一、中职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德育课教学方式,由于针对性较弱,教学方式简单,所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中职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常常令德育教师感到焦虑,学生感到无聊。这就需要转变德育课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课吸引力,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是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动力。通过创设符合学生专业特色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识,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做好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对德育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体验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教材知识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活动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性和实践性。

 

在德育课开展活动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从体验中学,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它强调的是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重视活动、重视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能力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以可信、有用、愉快的方式,在快乐德育中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探索

 

下面笔者以2014级给排水1班《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一课为例,说明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过程。笔者本次课的课型为活动体验型,主要的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前准备,融入专业—活动体验,感悟知识—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课后拓展,深化知识。

 

1.课前准备,融入专业。(1)邀请学校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曾国庆回校拍摄了一个3分钟的自我介绍的视频。(2)笔者把学生带到给排水实训室,邀请曾国庆演示套丝机的操作,并让每组学生代表尝试简单操作,笔者和学生一样,参与了操作,并制作成视频。(3)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旧报纸。(4)从学生的上一次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中,筛选出两份有代表性的作业。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学生专业特点等创设教学情境,在给排水专业中,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管道施工的典型任务,教师选取了管道工的关键技能作为切入点,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专业实习情境,德育课融入专业实习情境,给学生带来切身的体会,为新课的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2.活动体验,感悟知识。(1)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一个视频:2013届给排水专业毕业生曾国庆的自我介绍。2012年6月22日,他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给排水设备安装的技能大赛的总决赛,并获得二等奖,如今的他,已进入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读大专,实现了他的职业规划中的短期目标:升读大专。学生相互交流这个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三年,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自我管理,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第二个视频:学生与教师在套丝机上的操作演示。学生在观看这个视频过程中,课堂气氛情绪高涨,参与拍摄视频的学生代表亲身讲述与师兄的交流过程,分享操作过程的感悟,并知道套丝机的操作是给排水专业管道工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视频演示中的内容是学生所学专业,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从而热爱他们所选择的专业,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目标。

 

(3)学生参与游戏:“撕时间”。本环节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自主体验阶段,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感知,直接体验专业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好奇心,热爱所学的专业。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点: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会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单纯采用以说教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活动体验,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学生从感知获得的知识,就有可能促成学习行为的变化。

 

3.内化提升,运用知识。把筛选出来的两份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进行投影展示,小组对照各组作品完成活动:分析和完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的内容。

 

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重新分析自己的作业“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资格证书的考试时间安排,就业方向,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对自己原来的“我的规划目标与措施”不满意,会有新的想法和职业规划,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提升,共同探索学生如何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并按照预定计划执行,突破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4.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强化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体验过程的评价,指导学生提炼出所学习的知识点,教师鼓励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指导学生通过学生手册查找给排水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会管理和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自觉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清晰。

 

5.课后拓展,深化知识。这是“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最后阶段,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职业生涯管理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注重专业的实操训练,在专业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1)增强了德育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活动教学从学生所学专业的案例出发,采用学生师兄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案例,真实可信,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专业引入到德育教育,使枯燥的德育教育有了“见得到,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职教理念,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2)增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实施活动教学,融入专业特色的活动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简单灌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点拨、引导、评价、鼓励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3)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融入对专业操作技能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好奇心、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示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交流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从事职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2.教学反思。(1)德育教师要提高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要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其前提是,德育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能根据专业特点选取相关的专业关键技能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2)德育教师在交流实践中开阔视野。德育教师要主动与专业教师交流,开阔专业视野,积极参与专业活动,不仅仅从书本上了解,更应从中职教育的注重实操技能的特点中去了解,要深入观察和体验职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11)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有关聋人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屡见报端,社会上的聋人犯罪比例不断提高,犯罪手段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影响恶劣,越来越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常人认为:“盲精哑毒”,聋人天生就是如此,其实不然,很多的聋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偏差,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聋人对社会、对健听人心存芥蒂,而社会上的健听人也对聋人心存戒备,认为他们不近情理,不可救药,造成两者之间缺少了良好的交往和正常的沟通。在这种环境下,不少聋人形成了自卑、多疑、孤僻、自私、偷偷摸摸、性情急躁的毛病。为此,我们要帮助聋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塑造自身形象,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聋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帮助聋生战胜自卑心理,摆脱孤独,争取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认识生活、社会,构筑适应社会交往的良好的道德品德,以高素质融入社会。

(1)有助于聋生快乐的成长,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及全民素质的提高。

(2)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扩大聋生社会活动的范围,特别是普通学生的“手拉手”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聋生的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聋生的品德教育。

(3)为其他聋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耳聋学生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导致他们因聋而哑,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多数聋生不能使用口语与健听人进行顺畅地交流,而聋人习惯使用的手语健听人也少有人掌握。即使是作为聋生和健全人共同交流工具的书面语,在沟通上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受聋性思维和手语表达特点的影响,聋生的书面语表达经常是语病百出:如词序颠倒、成分残缺等。聋生社会交往面的扩大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对低下,给他们与健听人的沟通带来困难,甚至使交往难以继续和产生误解。

耳聋造就了特殊的聋人人群,也使他们在与健听人的交往中极易产生特殊的心理障碍。聋生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有:自卑心理、封闭心理、多疑心理、嫉妒心理、甚至敌视心理。

三、开展活动

举办聋生和普通学生“手拉手”活动。聋生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必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因此“手拉手”活动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

(1)请进来,加强校内交流。我们针对聋生与普通学生交往中的自卑和胆怯心理,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同在蓝天下》残疾人先进事迹录像片,在通过讲解教给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不仅跟别人比,还要和自己的过去比。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为了增加聋生和健全人交往的机会,我们与西关小学、师专及理工中专等各类普校建立的长期联系,定期开展活动。我们邀请师专的学生来学校参加课外活动,聋生表演舞蹈、唱歌,和大学生一起做游戏,还教他们手语,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在平等的交往中,聋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尊重和认可,逐渐树立了自信心,和健全人交往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2)走出去,体验实际交往。学校的学习积累,是为了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只有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真正磨练学生的意志。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有计划的去外面参观、学习。我们去了理工中专、经济示范园区、残疾人的企业等地。每到一处我们都要求学生完成三件事:第一、认真听讲解并记录(在教师手语的帮助下);第二、向接待人员提一个问题;第三、向校外人员介绍一样自己的特长。在这过程中,老师及时给他们提醒帮助。返校后,老师组织活动他们展示,并且进行评比。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了自信心,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家校联合,促进学生发展。为了指导家长,如何让聋生和健全人交往,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每学期家访一次,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进行“聋生和健全人交往”的专题培训;③趁每周五家长接孩子的机会,和家长做好沟通,做到有问题不积压;④开通热线电话,家长如有问题可以随时交流。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本校29位11周岁以上的聋生进行了一次“聋生思想品德问卷”,问卷显示:

(1)聋生的交往能力明显提高。愿意和来校的普通学生一起玩79%,认为自己的能力与普通学生相差不多52%,愿意和老师交流90%。

(2)社会公德明显提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乘客让座93%,上学途中遇红灯,此时恰无来往车辆,你会绿灯亮时通过93%,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你会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93%。

另外,聋生出走、小偷小摸、迷恋上网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