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1 17:12:32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1)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前瞻性地提出了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目前福建“生态省”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阶段,福建省正处在“一带一路”建设、“海西经济区”建设以及“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期,要积极发挥生态及区位优势,以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为抓手,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闽台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前沿平台。

1福建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1福建省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以打造循环型企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抓手,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逐步建立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福建省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领先优势,但省内不同区域发展并不均衡。从能耗情况来看,2014年漳州、宁德、泉州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3年均有上升,且远超出福建省平均水平,这是3市近年来加速发展沿海临港重化工业的结果。从工业污染物排放来看,2014年三明、南平地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漳州、厦门等地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则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构建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工业固废的利用情况来看,2014年南平、龙岩等内陆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现阶段应着力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看,2014年泉州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到全省投资额的78.0%,体现了泉州作为工业大市治理工业污染的决心。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条亟待完善。福建省尚未迈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不平衡,钢铁、电力、纺织、石化等耗能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产能过剩压力较大,阻碍了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链不够完善,特别是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未能形成循环耦合,上下游产业间的资源流动效率较低,导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资源无法实现有效循环利用,不利于资源节约,加剧了环境恶化。(2)试点示范园区或企业较少,发展模式亟待优化。福建省虽然公布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及城市名单,但相较于浙江、江苏等省份,在数量及发展效益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的示范企业、园区趋向于考虑自身经济效益,零散地开展环保、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规模性和规范性不足。此外,福建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够完善,侧重于从企业和园区等层面进行探讨,忽略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循环体系构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尚未实现高效协调统一。(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强化。福建省在循环经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上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企业和园区难以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获取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废弃物资源的交易难以形成规模。此外,可再生资源回收平台不够完善,废弃物分类回收管理相对落后,增加了对废弃物中可资源化成分进行分离、加工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静脉产业的发展,无益于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资源再生利用体系。

2福建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内生动力和外部保障。内生动力源于企业采取的循环经济做法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外部保障则包括政府政策调控、社会力量参与等外部力量。

2.1内生动力缺乏

(1)经济效益增长机制不健全。对于企业而言,获得经济效益是其自主进行相关活动的关键。但目前,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的人力、工艺及设备投入成本较大,而废物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由于资源的再利用成本较高无法盈利,使得再生资源产业无利可图[1]。加之福建省中小企业偏多,企业规模与资金实力有限也对企业循环经济相关行为产生阻力,由于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企业和园区在循环实践上缺乏内生动力。(2)资源价格体系改革存在滞后性。资源性产品间的比价关系不合理,资源相对于工业产品的比价过低,又因为福建省生态产品的生产尚未形成规模,其价值很难通过价格体现,难以推动工业循环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其本质原因是资源价格并没有准确反映供求关系,企业不愿在废弃物回收、资源循环利用等环节花费过多的精力,更不会自觉关注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3)技术支撑能力有限。在循环技术研发投入上,福建与发达省市间存在差距。技术服务市场尚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推广,不利于构建从开采、生产、营销到废弃物回收等全过程的循环经济技术链。

2.2外部保障不足

(1)政府调控与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但在现实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和行业标准,存在监管真空。财政、金融、税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如增值税优惠政策仅涉及石煤、粉煤灰、煤矸石等,其他很多涉及循环型产业链的原料却未包括在内,不利于循环活动的自主开展。(2)中介组织发挥作用有限。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是政府部门和盈利性部门无法代替的[2],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福建省与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在循环经济理念宣传、技术咨询、搭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合作平台、传递市场信息与公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3)社会公众参与度低。社会公众参与度低表现为2个层面:①参与渠道过窄、信息公开力度不大,降低了公众在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评估等环节的参与度;②福建省绿色消费宣传相对落后,政府对于生态产品的补贴力度不大,尚未形成绿色的消费理念及消费模式。

3加快福建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建立市场导向的长效动力机制

(1)健全利益驱动机制。健全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强化金融支持机制,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建立专项资金支撑机制,如对每年节能1000t标准煤的节能技术改进项目,根据其节能量予以150元/t的补助。②强化税收激励机制,通过免减税、退税等方式对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税收优惠。(2)完善竞争发展机制。目前,福建省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少,利润较低,缺少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平衡是评价设计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3]。要依托工业设计创新,在资源利用、产品生产、废弃物再生设计等环节进行生态设计。对相关企业在用地、用水、技术研发、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增强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的竞争力。(3)完善产业布局,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依托沿海区域的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着力推动钢铁、石化、纺织、塑料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在三明、龙岩等内陆区域,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此外,着力解决工业园区内产业混合度高、聚集效应弱等问题,完善工业园区内信息服务系统、物质资源交换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3.2加快政府管理体系构建

(1)完善制度供给。政府是推动工业循环经济有效运行的主导者,要积极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的构建。加快研究制定《福建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规章制度,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机制、信贷机制、投资机制、产业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4],灵活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合理的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经济手段,兼顾绿色产品的供给端与消费端,提升企业和公众对于绿色产品的接受度与承受力。(2)加大监管力度。省、市、县各级政府应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监管机构,将节能环保指标、资源循环利用及循环经济项目执行情况等要素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能耗量超出一定标准的投资项目严格审批,对企业中耗能耗水耗材大户严格开展节能专项检查,若发现有超出能耗限额等违反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的行为,依法严厉惩处并纠正其行为,以推动监管的有序进行。(3)推动技术推广平台建设。在加强清洁生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等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同时,要重视相关技术的运用及推广。①要加大投入,为重点产业建设技术研发推广平台,为企业引入创新技术提供帮助;②通过财政支持,直接在龙头企业中建立技术研发推广平台,为同类行业的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福建省应重点依托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引进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先进工艺技术,积极消化并加以推广。

3.3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1)强调企业的延伸责任。严格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仅要强调产品质量,还应追加产品消费后的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等相关责任,实现产品环境友好设计的目的[5]。比如对于生产电器的企业,要规定企业对废旧电器进行回收的义务,否则此类产品的不合理处置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着力培育中介组织,促进其与政府、企业、公众间的协调合作。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也要求将原先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行业规划、行业准入、行业标 准制定、公共平台建设等职能部分转移、委托给中介组织,但也不能忽视对中介组织的监管,以确保其良性运作。(3)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应发挥主人翁作用,要着力加强4个层次的公众参与:①预案参与,即参与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条例的制定,这是高层次的参与;②过程参与,即公众对相关规划条例执行的参与应具有监督性;③末端参与,要求公众对破坏生态环境、违反相关法规政策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④行为参与,即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6]。

作者:陈齐樑 郗永勤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胜男,冯蕊.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问题初探.生态经济,2010(9)

2王田海.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当代经济,2012(17)

3李志榕.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求索,2015(10)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2)

回顾一年来全县工业发展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围绕“4+1”产业集群,通过推进项目投产达产、加快园区建设和加强要素保障等系列措施,取得了多个“第一”的良好成绩,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提速健康发展。工业总产值达到203.36亿元、增长73.3%;工业增加值51.58亿元、增长21.3%,增幅考核组第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提高4.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34%,较20__年提高个1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71.1亿元、增长53.8%,增幅全市第二、考核组第一;新增规上企业89家、总量达到153家,增幅全市第一,得到奇帆市长的亲笔批示肯定。

(一)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以电子联合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起步发展,以民丰化工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以西南国际灯具城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已初具规模,“4+1”产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全年完成总产值100.74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6%。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原则,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强化功能配套,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南区污水处理厂、北区H5骨干道路、110千伏哨楼变电站等28个基础设施项目,已竣工17个,为企业落户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加大园区拆迁力度,应拆迁住户199户、已拆迁195户,拆迁企业4户,搬迁电力廊道回路12条。紧抓城市发展新区机遇,重新修订完善了工业园区空间规划,为园区进一步拓展做好了准备。

(三)园区招商有新突破。引入产业运营商,采取项目招商、高层直接商洽等方式,大力推动工业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共签约工业项目35个,计划投资60亿元、到位资金20.4亿元。其中,签约化工类企业7家、清洁能源类企业1家、装备制造类企业4家、电子信息类企业21家、消费品产业类2家。

(四)能源供应保障形势良好。通过积极与市经信委、市电力公司、西油公司、川中油气矿等单位沟通协调,最大限度保障了企业电力、天然气需求。全县工业用电量3.12亿千瓦时、增长13.1%,其中万利来化工、维尔美纸业等前16户重点企业用电量2.25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总量的72.1%、增长13.2%。全县工业用气量1.47亿立方米、增长27.6%,增幅高于全市29.5个百分点,基本保障了企业满负荷生产。

(五)服务企业质量不断提升。通过现场办公、重点协调、专人负责等方式,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落户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落实新增担保贷款项目40个、金额7646万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帮助企业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市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323万元。先后为25家企业开展3次现场招聘会,帮助招工1100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同时,按照协议约定,督促企业严格按约定进度推进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企业21家、续建9家,建成投产13家、总量达到46家,企业数量和规模正逐步增加。

(六)闲置土地清理成效明显。通过艰苦谈判和博弈,共收回12户企业闲置工业土地共1263.8亩,去年已利用894.8亩落户新招商企业14家;清理工业园区范围内综合用地2宗、118.8亩,已全部重新依法出让,既有效规范了园区企业囤地不建行为,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保障了15个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级各部门通力协作、扎实工作的结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才刚起步,还存在经济体量小、产业链条缺失、发展环境不优、要素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用发展的方法来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抢抓机遇,努力实现2014年工业发展新突破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工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讲,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到来。从机遇来看,县委、县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发展工业经济,产业项目从招商到建设再到投产有一套完备的支持鼓励政策;“4+1”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本成型,正处在快速上升期;企业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将持续拉动产能增长。从挑战来看,经济下行和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构成双重压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调整期,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园区资金压力大、土地供给难度增加、要素保障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企业落户建设、生产经营环境和空间都受到不同程度挤压。从任务和要求来看,按“科学发展、富民兴潼”的总任务和____建设城市发展新区要求,工业是实现全县加快发展和一盘棋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2016年工业总产值600亿元、2020年1500亿元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重大。

今年的工业经济主要目标是:工业总产值完成260亿元、增长28%,力争达到280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增长20%,力争达到70亿元;工业投资完成75亿元,力争达到8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20 家,规上企业总产值完成150亿元、增长30%,力争达到160亿元。

以上目标是一个突破局限、打破惯性的目标,也是我县从未有过的发展速度。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突出规划引领、龙头带动和科技创新三大导向,积极作为、敢于担当,自加压力、接续奋进。具体来说,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培育壮大“4+1”产业集群。坚持集群发展思路,强化支柱产业支撑能力。机械制造产业,投产全鑫农机等项目,加快推进谛远机械、华祥特钢二期等项目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开工建设天远微动力、潼翔电子等项目,加大产业垂直整合力度,以引进品牌手机为引领,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推动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启动伟泰化工、合才化工等项目建设,加快民丰化工技改项目实施,启动新华化工、万利来化工技改环保搬迁前期工作,推动无机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清洁能源产业,挖掘和利用整装天然气藏资源优势,加强与西油公司和川中气矿对接,按计划推进大唐国际冷热电三联产项目前期工作。消费品工业,助推维尔美二期尽快达产达效,建成健能食品、灯饰灯具市场三期等项目;建成西南国际灯具城一期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投产;推进简氏纸业60万吨再生纸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努力,力争“4+1”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7%以上。同时,要按照“推进前期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要求,加强协调,挂图作战,督促企业严格按协议约定信守承诺,推进企业项目按计划实施建设、按承诺进度推进、按设计保障质量。

(二)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基本构架已经形成,但血肉还有待进一步丰满,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道路管网方面,完善园区道路标识标牌,完成南区污水截留干管BC线管网铺设、北区H5道路建设;尽快启动南区H6、北区X3道路建设,力争南区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北区实现骨架道路串联。土地整治方面,尽快启动实施朝阳湖、洗菜区片区综合整治,完成北区无机化工园和东区约1000亩起步区场平工程。要素保障方面,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尽快启动东区电镀污水厂建设,完成110千伏哨楼变电站建设和风潼东线迁建工程,启动东区田塘线建设和北区H1道路高压电力线路搬迁,力争水电气讯等工程随道路建设同步推进。加快生活文化服务配套,南区力争建成公厕2个,启动3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建设,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和发车时间,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适当发展餐饮娱乐服务,促进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大力推进产城融合。

(三)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加快工业发展的主渠道,是扩大增量、膨胀总量的主要抓手,要将工业招商引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产业招商;借助社会力量,对接西南国际灯具城、电子联合会等产业营运组织,实施招商;鼓励支持民丰化工等在潼骨干企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条项目延伸,实施自主招商;充分发挥____自身资源优势,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实施资源招商。二是强化招商队伍。整合县级部门、镇街、园区及企业力量,按照懂产业、懂成本、懂谈判、有责任心的要求,选择精兵强将,建立和打造工业招商精干团队。三是严格选商选资。牢牢把握投入、产出和税收强度这把标尺,坚守环保底线,对企业效益、资金链、项目预期等进行严格论证,约定好退园条款,做到择优而入。力争新引进企业20家,到位资金 18 亿元。

三、创新工作,增强保障,促进____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要素保障。水电气运,是企业的生命线。要健全水电气运保障体系,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确保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行。重点解决工业企业用工临时短缺、铁路货运和南区缺水、缺电问题,研究解决北区原供气管道输送能力不足问题。

(二)加强资金融通保障。坚持政府推动、银企合作,努力解决企业融资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好政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和企业,为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充分用好民营经济专项补助资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工业领域。

(三)加强工业用地保障。紧抓城市发展新区机遇,严格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空间规划;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园区闲置土地清理和土地整治相关工程,保障企业落地建设和技改扩能对工业用地的需求。

(四)加强劳动力保障。充分挖掘现有职教资源,优先向园区重点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加大宣传力度,每季度举行一次人才招聘会,努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周边劳动力在潼就业;抓好劳动力培训和就业配套服务,提高劳动人员整体素质;搭建企业与市内外劳务中介机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人力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组建劳务公司,为企业提供代为招聘、劳动力引进等服务。

(五)加强工业运行监测。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4+1”重点企业的运行调度,及时掌握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落实以主要产品、原材料价格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旬调度、月报表制度。密切关注宏观政策走向,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的预测判断和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调研,搞好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分析。

(六)提高审批服务质量。按照中央和市里相关规定,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探索建立“工业项目联审机制”;通过现场办公、集体会商、督查督办等措施,着力研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中的问题,提高服务企业的精准度。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概况

(一)甘肃省工业产业增加值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甘肃省工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工业已经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趋于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经济总量逐年提高。特别是2006,2007,2010,2011增幅均超过了15%。2012年甘肃省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7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3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持续快速增长,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已高达93.1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主导地位日渐明显。

(二)行业利润增长明显。2012年,甘肃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9.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1.87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3.05亿元,增长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96.59亿元,下降6.7%。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等直至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7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89;实现利润总额226.51亿元,增长4.9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39。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6.61亿元,增长15.72%;实现利润16.51亿元,增长0.67%。

(三)甘肃省工业产业能源消耗现状。2012年,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为7116.5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6%;其中工业消费能源总量为5324.6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30%,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4.82%。2006—2012年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率和工业消费能源的平均增长率都大致维持在9.17%,可见,甘肃省不管是能源消费总量还是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都超出2006—2012年的平均水平,能源消耗的速度呈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甘肃省工业消费能源总量的增长率呈负增长,为-0.12%。

(四)甘肃省工业产业碳排放量现状。2012年,甘肃省煤炭消费总量为7371.1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7%,其中,工业煤炭消费量为6694.55,比上年增长19.46%,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0.80%。而2006—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和工业煤炭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5%和 17.70%。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低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而工业煤炭消费量超出平均水平将近2个百分点,可见甘肃省采取了一定措施控制煤炭消费量,由于工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总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没有重视能源消费的有效控制,导致工业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

二、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依赖性强,能源结构单一。甘肃省主要能源消费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组成,煤炭消费量在总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即为煤炭的能源结构。甘肃省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的比重如表1:

由上表可见,甘肃省工业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在2006-2012年间占能源消费量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只有在2009年略有下降,这可能由于经济危机全体行业缩水。甘肃省能源结构单一, 煤炭消耗量所占比重过大,对煤炭的依赖性过大,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碳排放量过大,温室效应现象明显。因此,甘肃省应适当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量。

(二)能源消耗严重。工业是碳排放量的主要排放源,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户。甘肃工业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长期开采导致的资源的消耗与枯竭,这将导致低碳经济下甘肃工业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地质学家赫伯特提出的“赫伯特曲线”估计2015年左右世界原油生产将达到“峰值”,而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的石油开采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新中国成了之处,我国的石油开采十分有限,年产量仅为12吨,1965年尚能实现自给自足,1978年突破一亿跨入世界产油打过行列,而近几年开采的陆地原油已接近“峰值”,石油资源消耗严重,煤炭的消耗量也已达到30*108吨,早就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消耗量。因此,能源的严重消耗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仅以甘肃省资源比较丰富的两个地区为例,可见资源的消耗情况堪忧。

三、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机遇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都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甘肃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都同时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挑战,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甘肃是经济发展遵循可持续原则所走的必然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转型,在新一轮经济格局中抢占先机的明智选择。甘肃省作为西部大省,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将加速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经济的健康发展,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能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朝着低碳化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升级,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可顺势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可促进低碳化发展,提高甘肃省的综合实力,加强地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尚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低、思想观念陈旧、企业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压力大等种种因素,我旗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

我旗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从企业生产流程及主要生产原料分析,除服装制造企业暂时无法参与工业循环经济外,其他企业都在节约原料及保护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技术改造空间,尤其是采矿及水泥制造企业及畜禽屠宰企业,其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及保护环境影响很大。

二、我旗制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成本障碍难以克服。我旗大部分工业企业还属传统生产方式,大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成本利益心理尤为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了两个现实中相互冲突的目标,企业只是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效应而削弱了通过技术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长远利益,从而使企业很少考虑成本不考虑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导致循环经济难以发展。

2.观念性制约短期内较难改观。循环经济是新理念,一些企业往往侠义地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是政府部门应该管的事儿,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长远的经济发展模式。

3.工业生产结构特征不够合理。我旗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生产结构上处于“两有两无”,有的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缺少的是资金和技术,这种传统的工业模式制约着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我旗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需要开发引进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要有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撑。

三、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

1.扎赉特旗绰尔工业园区为自治区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正在进行产业循环化构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重点考虑了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及相关产业的共生和循环,完善产业链。如,甜高粱生产总溶剂、甜叶菊加工、生物质发电,就是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共生和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部循环,打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2.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是依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建设的项目,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征和“3R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是利用农业生产的甜叶菊叶子生产甜菊糖甙,用甜叶菊的秸秆以及提取甜菊糖的废渣和当地有些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有机肥,阻止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和对浅表水的污染,阻止土壤理化性质的不断下降和土壤物理性能逆向发展,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原则”。甜叶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对其原料的废渣和农业的废弃物秸秆来说是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生产的部分产品有机肥,对农业来说是养分年年以初始形式再利用,再加工和施在土壤中都不产生污染,符合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企业扶持种植户发展甜叶菊种植基地3万亩,直接为甜菊糖生产提供原料。农业种植是加工的原料,也是其它工业的原料,又能为人的生活提供能源。它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了资源,最大限度的创造社会财富,获取最大的利用,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蓄积生物量,节约资源,符合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

3.扎赉特旗康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猪屠宰正在加大技术改造,集宰杀、分割、冷藏、腌腊制品、罐头制品为一体,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实现企业内部循环模式。

4.扎赉特旗山水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正在逐步加大环境技术改造力度,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每年可以消耗大量的页岩、铁尾矿粉等工业废弃物,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还能够解决因工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占用土地问题;并且山水水泥将完善低温余热发电配套设施和水循环再利用,实现能源的再利用,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均达到国家标准,积极助推我旗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我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的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我旗应进一步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绰尔工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在财政方面,对循环经济项目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要给予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应加大循环经济的科技开发、设备研制、技术产品开发推广、示范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

3.在税收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来改善技术创新中的投入和激励。对于企业节约能源和再生资源利用上,要给予减税和免税,还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鼓励企业在减量、回收、利用、修复上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率,从税收政策上鼓励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工业经济;资金短缺;创新能力

按照县委党校2010年下半年科研教学要求,笔者利用此次一个月的时间,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走访了安乡县代表性较强的工业企业11家,基本上涵盖了安乡县现有工业企业各种类别、规模、地域。从调查情况来看,安乡县工业经济结构基本成型,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

一、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安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与省市要求和外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过去,工业一直是安乡的“短腿”。改革开放以来,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兴工强县”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支持工业、关心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

第一,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是安乡县工业的一大特点,从2010年下半年走出低谷以来,一直处于上扬趋势,并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产值40.6亿元,比2009年产值还高出3亿元。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都呈现大幅度增长。工业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区二片”总体框架,园区规划达2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详制性详规4.6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园区企业达38家,一些大的优势企业如毅力能源、丰康生物、伟厦水泥、药圣堂等向园区集中。

第二,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省里实施环洞庭湖污染整治,安乡县对10家规模造纸企业(其中4家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实行关停整治,造纸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三高一低的目标。其次是工业税收增加,2010年1-9月实现税收0.19亿元,占2009年全年税收的82%。

第三,工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加。目前安乡县的毅力能源、丰康生物、药圣堂、凯斯机械均已步入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32%,高新产品增加值8785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6%。

第四,技改转型力度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来抓,不断加大技改升级力度。2011年上半年,共完成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74亿元,实行技改项目14个,同比增长1.07倍,完成研发经费6500万元。

二、现阶段安乡县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工业企业规模不大,项目不多。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规模都不大,资产总额亿元以上的仅6家,除凯斯机械、金牛化工、锦豪纺织、丰康生物科技公司、天洁纸业、药圣堂、毅力能源几家外,其他企业大都处于小打小闹中。从企业从业人数看,500人以上仅2家,大多是百人以下。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不高,尚处于作坊式生产,如食品加工行业。工业的项目不多,储备量不大。前几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了几个大项目。目前,已签约的项目仅3个,分别为晋煤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异地搬迁节能减排项目和安乡天翔蔬菜生产项目和香港晨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仅1个。两个资产盘活项目经过几年的招商,进展不大。

第二,工业贡献不大,支撑作用不强。工业税收是县级财政的台柱子。衡量一个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一是看税收。2009年安乡县工业税收仅2386万元,2008年3209万元,投入和回报还很不相称。73家企业中,纳税过百万的仅5家,分别为凯斯机构、药圣堂、金牛化工、锦豪纺织和通元铸造。二是看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拉动、就业等。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不长,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直接影响企业做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明显,2009年安乡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为6500人,增幅不大。

第三,工业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省市、中央出台了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别无其他选择。向私人融资,不仅利息高、风险大、数额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没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和抵押物,很难获得贷款。其次评估手续繁锁。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抵押、担保贷款,授信贷款很少。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贷款,需要对抵押资产重复评估,评估机构通常对评估的物估值偏低,使得企业融资额度削减。企业固定资产即使已经登记,登记部门也只认定

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评估、登记的有效期与贷款期相同,企业短期贷款到期再贷,又必须重新评估、登记,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第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增加值不高。2010年安乡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凯斯公司一家,全年产值7404万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仅3000万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2%,远未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30%的要求。

三、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强化规模发展,扩大工业总量。安乡县工业历来是短腿,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水平和省市要求及兄弟县市的发展速度比较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产值、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质量等方面,从现在开始,安乡县要进一步理清规上企业强质量,规下企业强扶持的思路,全力帮助规模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支持,对规下企业建立成长型企业扶持发展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所在乡镇扶持为主实行包保,工信局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发现一家,扶持一家,成熟一家,入规一家,使安乡县的规模工业总数两年内达到100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安乡县选取了丰康生物、凯斯机械、药圣堂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并将丰康生物科技作为首批上市重点扶持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达4亿元,力争2012年在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第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升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乡县具有丰富的粮棉猪鱼油资源。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安乡工业的出路,目前安乡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5家,在每项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企业,如棉籽蛋白脱酚的丰康生物、草食猪肉深加工的有鲸港草食猪,其产品打入北京等大中城市市场,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油脂加工企业有正园油脂,粮食加工有东升米业等,后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食品加工基地,如年加工6万吨淡水鱼深加工项目,洞庭草鹅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全力打造安乡农产品品牌。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6)

按照县委党校2010年下半年科研教学要求,笔者利用此次一个月的时间,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走访了安乡县代表性较强的工业企业11家,基本上涵盖了安乡县现有工业企业各种类别、规模、地域。从调查情况来看,安乡县工业经济结构基本成型,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

一、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安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与省市要求和外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过去,工业一直是安乡的“短腿”。改革开放以来,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兴工强县”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支持工业、关心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

第一,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是安乡县工业的一大特点,从2010年下半年走出低谷以来,一直处于上扬趋势,并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产值40.6亿元,比2009年产值还高出3亿元。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都呈现大幅度增长。工业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区二片”总体框架,园区规划达2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详制性详规4.6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园区企业达38家,一些大的优势企业如毅力能源、丰康生物、伟厦水泥、药圣堂等向园区集中。

第二,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省里实施环洞庭湖污染整治,安乡县对10家规模造纸企业(其中4家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实行关停整治,造纸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三高一低的目标。其次是工业税收增加,2010年1-9月实现税收0.19亿元,占2009年全年税收的82%。

第三,工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加。目前安乡县的毅力能源、丰康生物、药圣堂、凯斯机械均已步入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32%,高新产品增加值8785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6%。

第四,技改转型力度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来抓,不断加大技改升级力度。2011年上半年,共完成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74亿元,实行技改项目14个,同比增长1.07倍,完成研发经费6500万元。

二、现阶段安乡县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工业企业规模不大,项目不多。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规模都不大,资产总额亿元以上的仅6家,除凯斯机械、金牛化工、锦豪纺织、丰康生物科技公司、天洁纸业、药圣堂、毅力能源几家外,其他企业大都处于小打小闹中。从企业从业人数看,500人以上仅2家,大多是百人以下。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不高,尚处于作坊式生产,如食品加工行业。工业的项目不多,储备量不大。前几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了几个大项目。目前,已签约的项目仅3个,分别为晋煤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异地搬迁节能减排项目和安乡天翔蔬菜生产项目和香港晨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仅1个。两个资产盘活项目经过几年的招商,进展不大。

第二,工业贡献不大,支撑作用不强。工业税收是县级财政的台柱子。衡量一个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一是看税收。2009年安乡县工业税收仅2386万元,2008年3209万元,投入和回报还很不相称。73家企业中,纳税过百万的仅5家,分别为凯斯机构、药圣堂、金牛化工、锦豪纺织和通元铸造。二是看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拉动、就业等。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不长,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直接影响企业做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明显,2009年安乡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为6500人,增幅不大。

第三,工业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省市、中央出台了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别无其他选择。向私人融资,不仅利息高、风险大、数额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没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和抵押物,很难获得贷款。其次评估手续繁锁。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抵押、担保贷款,授信贷款很少。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贷款,需要对抵押资产重复评估,评估机构通常对评估的物估值偏低,使得企业融资额度削减。企业固定资产即使已经登记,登记部门也只认定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评估、登记的有效期与贷款期相同,企业短期贷款到期再贷,又必须重新评估、登记,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第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增加值不高。2010年安乡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凯斯公司一家,全年产值7404万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仅3000万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2%,远未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30%的要求。

三、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强化规模发展,扩大工业总量。安乡县工业历来是短腿,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水平和省市要求及兄弟县市的发展速度比较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产值、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质量等方面,从现在开始,安乡县要进一步理清规上企业强质量,规下企业强扶持的思路,全力帮助规模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支持,对规下企业建立成长型企业扶持发展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所在乡镇扶持为主实行包保,工信局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发现一家,扶持一家,成熟一家,入规一家,使安乡县的规模工业总数两年内达到100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安乡县选取了丰康生物、凯斯机械、药圣堂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并将丰康生物科技作为首批上市重点扶持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达4亿元,力争2012年在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第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升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乡县具有丰富的粮棉猪鱼油资源。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安乡工业的出路,目前安乡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5家,在每项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企业,如棉籽蛋白脱酚的丰康生物、草食猪肉深加工的有鲸港草食猪,其产品打入北京等大中城市市场,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油脂加工企业有正园油脂,粮食加工有东升米业等,后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食品加工基地,如年加工6万吨淡水鱼深加工项目,洞庭草鹅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全力打造安乡农产品品牌。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1-02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社会必经的过程。实施正确的工业化战略,历来是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遭遇,大多数非洲国家把实现工业化视為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并遵循一些经过演化的战略,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等,来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但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多数非洲国家并没有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反而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非洲国家对过去实行的工业发展战略进行再认识,在重新思考过去工业发展战略的得失之后,采取必要措施,实现工业化。

一、非洲主要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概况

由于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非洲经济长期落后。一些非洲国家虽然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便开始发展工业,但是,工业化在非洲大陆仍是一个有待努力方能实现的艰巨任务。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根据工业业绩能力的可比数据,选出87个经济体进行排列。在排行榜上的58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6个国家的生产和出口结构充满活力,它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不断增长,而另外42个国家近20年间的技术结构变化不大。

目前,非洲的工业发展水平究竟如何?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统计,1965年,非洲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39%,工业占19%;到1995年,农业的比重降至30%,而工业升至34%。199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较1990年(34%)略有下降;北非三国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為33%、32%和28%。这表明在过去30多年中,非洲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按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的说明,工业增加值是由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增加值构成的。因此,这里的工业比重值是一个表述工业发展的较广泛的概念,作為工业核心部分的制造业则是反映一国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若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衡量,非洲国家工业落后的状况则十分明显。

南非共和国是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制造业是南非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0南非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资本密集型,大体上分為机械和金属产品、化工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和制衣等几大类。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经营10个铁矿,5个冶炼工厂,正在营建一家不锈钢厂。南非的钢铁工业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排名第25位。汽车工业是另一个重要部门,约66%的汽车部件是本地生产的。2000年,食品、饮料和烟草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20%,纺织、制衣和制袜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8%。

肯尼亚是东部非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2000年,肯尼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制造业门类较广,包括石油提炼、农产品加工、汽车装配、化学产品、出版印刷、纺织和制衣、电子设备、皮革制品、水泥、轮胎、陶瓷、橡胶、木材及软木等。自独立以来,肯尼亚纺织工业发展较快,服装和皮革产品多样化,纺织产品40%供出口。20世纪90年代末,肯尼亚水泥年产量為150万吨。

尼日利亚是非洲的经济大国之一,其工业基本上属于进口替代型。1999年,尼日利亚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主要部门有制糖、橡胶、化肥、食用油、纺织、制袜、造纸、烟草、汽车装配和一般食品加工等。

埃及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2001年,埃及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6%。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是埃及制造业的主要部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占工业总产值的55%~60%。随着石油、钢铁、制药、陶瓷等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埃及制造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埃及的汽车工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1997年埃及的汽车装配能力為8.5万辆。在石油工业方面,1997年埃及的石油及石油产品在出口收入中占44.3%。

突尼斯和摩洛哥也是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纺织工业在这两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出口中均占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纺织品约占摩洛哥制造业产值的40%和出口总额的39%;1999年突尼斯出口总额中纺织品占4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两个国家也在不断调整制造业结构,利用国际产业调整的机会,发展一些新的制造工业。

从以上对制造业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在非洲制造业中仍占重要地位,它们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属最终消费品,资本产品极少,只有少数非洲国家开始借助跨国公司来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那么,如何评价非洲工业化的水平呢?区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有多种,其中一个可供选择的衡量标准是,看制造业的增值额在总商品生产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工业国的制造业增值额应占总商品增值额的60%以上,占40%~60%的為半工业化国家,占20%~40%的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根据这一指标,非洲只有南非和埃及可以列入正在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他几个国家,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已朝工业化迈出了初始的步伐,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其余的非洲国家则尚未开始工业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工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加深,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陆续放弃了对金融资本的管制,资本大量外流,形成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快。据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投资达61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1917.37亿美元增长了近2.2倍。不断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為影响各国国内投资的重要力量。1975~1996年,外国直接净投资占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8%增至约9%。同期,撒哈拉以南非洲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由8.94亿美元增至42.98亿美元,增长了3.8倍;流入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对突尼斯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幅最大,1999年达6.5亿美元,较1990年增长了7.5倍。

电子和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的信息革命和互连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条件和方式,使生产要素可以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发达国家正是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以及市场扩张的需要,已改变过去完整地从事一个产业的生产方式,而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从事一个产业中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的生产;在保持对核心技术控制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通过投资、贸易、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转移到那些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国家,从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某些产业或是其中某些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这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提升本国工业生产能力带来了新机遇。非洲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把发达国家较成熟的生产技术、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吸引到本国来,以提高本国工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当然,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很不平衡,為发展经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并从政策上给外资以优惠。非洲国家也纷纷修改投资法,向外资提供新的优惠。各国都在力争获得稳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竞争十分激烈。结果使这些资金的流向很不平衡,只有一小部分国家从中受益。

因而对非洲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来说,这样的双重压力显然是十分艰难但又不得不长期面对的现实,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三、非洲国家工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2002年7月,非洲联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这是一个指导非洲面向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文献,内容丰富,涉及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出要加速非洲经济增长,争取达到7%的年增长率;在工业方面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提升具有竞争优势的现存工业部门等。如何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本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切实加强自身发展,这是非洲国家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的严峻挑战。

為应对新国际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挑战,非洲国家在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尽管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使非洲国家面临新的压力,但是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众多非洲国家来说,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仍是首要任务,切忌盲目赶超。

由于农业、采矿业仍是多数非洲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它们应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推动矿产品生产;在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更大努力发展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出口型的经济结构。目前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制造业仍很不发达,已经拥有制造业的国家,多数也是以生产最终消费品為主。就目前非洲的发展水平来看,应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第二、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就业问题。非洲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也快速增长。199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总劳动力為1.7亿人,1999年增至2.82亿人,年均增长率达2.6%。但这些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多是低技能的,也是难以跨国流动的,更多的只能依靠本地的就业机会,使非洲国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8)

一、金融海啸下我国民营施工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企业市场需求的萎靡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惊骇世界,并对各国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对全球众多企业来说,应对危机,求得生存成为当务之急。民营中小施工企业,重要的是要找到当前危机下的生存之道,制定针对危机的应对之策,核心思路是以变应变,在不确定性中重建企业根基。本次经济危机主要影响了施工企业的市场需求,对民营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是资金收入方面,业务量以及原材料的波动给民营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2、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首先是资产负债率过高。由于许多民营施工企业的财政实力都比较薄弱。企业为了扩大发展规模,在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融资越来越多,在银根紧缩利率不断飙升的环境下,在银行债务越来越多,巨额的债务和利息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周转成本。其次是垫资施工严重,导致资金短缺。因为银根紧缩,导致建设单位资金不足。基于民营施工企业急于承揽业务的心里,建设企业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转嫁给施工企业,让民营施工企业按比例垫资。工程款拖欠现象是施工行业普遍存在的,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需要拉动内需的环境下。银根和利率有所放松和下降,但是许多民营施工企业的资金短缺仍然将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3、行业组织建设滞后

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按经济规律健康、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我国的行业组织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施工行业组织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施工行业协会没有法律地位和明确的职能和定位。大部分施工行业协会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仍沿用计划经济的观念指导工作。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真正发挥施工行业协会的应有作用。

4、缺乏市场监管主体和手段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有些政府职能正逐步从市场中撤出。但由于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市场公共监管体系没有形成,使得政府职能撤出领域的市场监管主体缺位,对有法不依的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应有的惩戒手段,给路桥施工市场造成了谁都管、谁也管不了的混乱局面。

二、金融海啸我国民营施工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1、推动民营企业转型的良好时机

中央财政及税收政策倾向中小企业。为拓宽中小企业市场空间,有效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部还将于近期出台《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以推动各级政府将政府采购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同时,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外,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迎来了新的一轮黄金发展周期。由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的拉动直接作用明显,国家在今后二年的4万亿元计划投资中,公路、铁路、电网投资高达1.8万亿元,公路与铁路市场,将出现3至5年的快速发展期。

2、信贷政策放宽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央财政持续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小额担保信贷业务。去年8月,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并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农业或地震灾区。同时央行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对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针对融资难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担保体系,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这就为民营施工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3、面临的市场空间是广阔的

首先是道路建设市场广阔,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已经达到2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超过了1.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新建约4万公里铁路,铁路建设投资总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其次是灾后重建市场广阔,据测算,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投资规模将达到1.67万亿元资金。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路桥建设商机。最后是农村建设前景看好,近期,中央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为施工企业“上山下乡”开辟新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金融海啸下我国民营施工企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1、民营施工企业要合理的科学转型

首先,因企制宜,把握转型方向。民营施工企业制定转型奋斗目标既要根据本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注重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确定转型方向后,还必须制定出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来确保年度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实现。企业决策层确定的转型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思路和计划,要把目标变成现实,关键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上下形成齐抓共管、争做贡献的氛围。其次,集思广益,防止转型失误。民营施工企业实施战略转型是对企业决策层综合素质最为直接的检验。企业领导必须认真而又慎重地决策。企业领导不仅要运用本行业、本领域的专业科技知识,以及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以及方方面面的意见,注重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把决策纳入制度化、程序化轨道,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推进实施。

2、合理修正企业原有的战略预期

对于民营施工企业而言,修正原有的战略预期,就是进行理性的产业价值链定位,及时“瘦身”,从扩张走向收缩,从激进走向稳健,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民营施工企业必须要借此次危机改变过去那种高成长、高负债、高风险、低效益的粗放型、速度型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扩张,先做强再做大。在战略转型方面,一个重要思路是走向高价值客户,紧抓企业中能带来80%业务的20%的客户。提升和保持高价值客户,民营施工企业在危机转型要注意客户的延伸需求,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3、提升管理层次,提高人才竞争力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要提升管理层次,打造发展的制度基础,裁人不是最优的解决办法,提高人的竞争力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民营施工企业在管理水平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是着重于对机会的把握,头脑发热、盲目投资、非理性扩张(部分企业确实实现了高速成长),这些企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很大影响。

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市场份额,与企业资质密不可分。企业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是企业资质的转型与升级。民营施工企业要进行企业资质的转型与升级,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学习并掌握第二专业甚至第三专业的知识,并通过考核取证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资格。

同时,民营施工企业应积极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评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民营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依据企业内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目标,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戴晓燕,《民营施工企业人才激励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9)

近年来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虽成效显著,但还呈现出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诸多不利因数。为此,2018年,我们将按照建设制造强区的战略要求,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扶”双千工程,大力实施三年技改行动计划,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精品化和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矿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农林等五大产业,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确保2018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净增规模企业12户;完成工业投资143.9亿元,增长12%,其中完成技改投资90亿元,竣工投产技改示范项目18个。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

(一)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净增规模企业12户。根据全年规模工业8.5%的增速,测算出全年需要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57亿左右。将各园区及镇街每月的规模工业产值细化分解到月,确保一季度规模工业增速达7%、二季度达7.5%、三季度达8%、全年达8.5%的增长目标。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入规,从6月份开始,力争每个月申报5户以上企业入规,确保全年完成净增12户的目标。

(二)完成工业投资143.9亿元,增速12%,其中技改投资90亿元,技改项目90个。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与统计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尽早纳入统计系统入库上报。坚持和完善项目调度协调机制,围绕开工、设备安装、竣工投产等项目形象节点,实行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推动贵航特钢余压发电等35个技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示范项目顺利实施,确保今年年底前至少竣工18个。

二、着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一)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研究制定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矿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农林五大产业倾斜,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最大程度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二)努力促进两化融合。围绕家机智能工厂项目,加强与沈阳机床尤尼斯公司对接协商,争取一期引进100台i5系列各类智能机床。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区两化融合贯标发展水平,争取全年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和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各1家。

(三)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动态监测,每月跟踪分析,做好预警调度。开展高能耗项目特别是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摸底,掌握新增能耗底数。做好绿色工厂项目、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征集、上报工作。严格把关船舶制造企业验收复产,消除船舶制造、修理和拆解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和问题,全面完成《中办专题回访调研报告》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任务。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10)

1.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行政部门针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行政管理监督。此类行政管理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此类强制性,主要为法律方面的规定。通过法律规定,赋予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权力。通过此类措施,强制性的进行企业发展的监管。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此类强制性适应于任何性质的企业。以此体现,法律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1.2具有行政处罚的权利 

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行政监管权力外,还具备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力。此类处罚权力,主要包括缴纳滞纳金、罚款,性质严重可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因此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权力,也为主要的作业特点之一。此类权力在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的实际落实效果。 

2.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实际发展中存在的策略性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并且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平衡经济的发展、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引导提升企业的发展方向、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加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此类作用,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2.1平衡经济的发展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区域环境现状,经济基础现状等。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的差异度较大。在此现状下,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针对企业开办的优惠政策,进行有效的改善。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的,保障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2.2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收益现状以及经营现状,对于后期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部分企业在为了保障自身收益,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违规作业现象。针对此类现象,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通过针对企业运行现状的监管,以及相关的年审计划。有效的监管企业的经营合法性,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以及法治社会的稳定推进,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 

2.3引导提升企业的发展方向 

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因市场自身需求变化产生的影响。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政策类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也较多。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决策等方面的影响。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度较差。无法有效地跟进市场的发展,最终造成了企业发展缓慢,甚至面临市场淘汰的现状。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部门在此现状下,通过有效的行政引导监管。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发展现状,并针对企业的改革升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稳定性。 

2.4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的发展由若干企业的发展组成,因此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可以体现经济的发展现状。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企业的稳定发展,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得企業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决策现状具备较强的准确性。 

2.5加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国在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由于法律监管落实的问题,部分企业还存在违规作业,违规经营的现状。最终造成了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问题。针对此类现状,工商行政管理通过宏观监管调控,有效地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理。以此发乎监管法律的权威性,促进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6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的经营目的为盈利,盈利的主要对象则为广泛的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在监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市场运行现状的监管。企业如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出现消费欺诈现象。消费者可通过工商举报的方式,进行欺诈或其他不良消费现象的举报。工商行政部门,则针对举报现象进行处理,最终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稳定收益意义重大。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具体分析,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主要为经济平衡发展、经营合法性、市场良性发展、经济发展稳定性,以及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宏观分析,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市场化的合理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篇(11)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