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1 17:12:55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1)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促进 心理健康 综述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以及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生活也丰富多彩,大学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亚于于对物质方面。校园体育运动不只限于强身健体更能影响大学生心理方面,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例如,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优美的体育动作,扣人心悬的竞技比赛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在现场观看比赛,随着比赛进行的同时,人们可以大声的叫喊,可以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轻松感。一次成功的射门,一个漂亮的投篮,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跳健美操等,不只是健身,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的一种、成就感和心情的舒畅感。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精神方面的价值。生活水平越高,人们越是注重体育精神层面的价值。

一、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体育运动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是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逐渐形成发展、走向成熟,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等各种心理矛盾冲突交错,当遇到学习、生活、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导致精神病、自杀和犯罪。北京市1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2005年底,浙江省四所高校3564名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19.6%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6.2%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4.3%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者高达20.04%。在对全国1.4万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统计结果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情绪,由于心理问题导致退学的比例约占退学总人数的54.4%。现代大学生对体育健康心理学知识需求比例占50.63,高于对他各类伦理知识的需求比例[1]。上述学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浙江几所高校2000名在校学生的研究,当前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还是比较多,所以应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把一切隐患消灭在源头。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许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特别是对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严重。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其生理健康。综合各种症状及特征,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环境改变造成心理不适及适应障碍。②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③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④学习与生活的压力。⑤情感困惑和危机。⑥就业压力。

(二)体育运动作用的研究

体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强健身体。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开发智力,能力。所以体育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首先,体育运动能改善参与者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开放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2]。积极有效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具有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提高自尊等作用[3]。上述学者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比赛产生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向着有益于心理健康方面发展,控制好量与强度使大学生心理向着有益的方面发展。

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艰苦、疲劳、激烈、竞争,这些都是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及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道德品质,而且能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体育运动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通过竞争可以使自身的社会价值被认可。体育运动暴露了自身特点,从而让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发挥潜能与长处,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医疗监督、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运动对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有独到之处的。相比之下它更直接、更现实、更积极,而且不用任何药物。更不用担心有任何负作用。是其它手段都不能代替的。把体育运动作为改善心理环境、消除心理疾病的手段,使参与者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一大特点。课外身体锻炼的运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大、中运动量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既学生对体育课越喜爱,心理健康水平越高[4]。袁老师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教育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身体素质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对此国家教育部发表了《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材的意义,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付挫折的能力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人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体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健身,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健心,克服多种心理问题。

二、结论

高校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的研究和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高校加强心理咨询的同时更多的开展体育运动,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使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防卫心理问题的方法,把体育教学、课外指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运用好高校的体育资源和心理健康资源,并使其相融合,产生更大的效益,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守钧.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理论需求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0(2):236-240.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2)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着重经济发展和知识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现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心理发展、学业成绩等关系的研究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比较系统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并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8年以来9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逐渐成为其核心,到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要群体。与此同时,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渐丰富,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一些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90后大学生具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品质,但是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大背景的独特性注定90后大学生会产生一些与以往大学生完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徐辉、彭秀芳、梁凌寒认为“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在自我状态上存在差异,90后大学生被试中,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在自我状态上的相同之处,即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相对最高值的人数比例都是最少的”。王君君认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困扰;二是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困难;三是就业困难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刘艳艳认为“90后大学生在强迫症、抑郁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这些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比较突出”。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待自己: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然后内心焦虑,有很多冲突,很多困扰。第二,对待他人:交际能力差,团队意识薄弱,不会主动关心别人,叛逆意识强烈。第三,对待环境:心理脆弱,耐挫力差,沉迷于网络,追求享受。所以对90后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现状

189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James将自我明确的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前者是自我的主动分布,后者是自我的被动部分。主体我负责认识、调节和指挥个体的互动,客体我是被注意、知觉和思考的客体。当个体自我意识指向自身时,即,对自身仪表、能力、性格的了解和认识等等,称为私我意识;当自我意识指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即,自己在他人眼中地位的理解等等,称为公我意识。在自我意识提出之始,由于James认为“主体我的本质是不可决定的。因此出于实证研究的目的,心理学家的兴趣应集中在客体我即自我概念的研究上”。所以在认知革命出现之前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体我及有关的各个方面。80年代之后,受皮亚杰等认知理论家的影响,心理学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慢慢重视起主体我方向。

蒋灿等人认为按照意识活动的不同层次可以把自我意识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类型;从意识活动的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对身体自我、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意识。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相当于James的理论中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由此可见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研究中很难考虑到它的所有层面,所以在研究中我们一般选取它的某些层面进行研究。

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Coopersmith,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并据此编制出自尊测量问卷(SEI),这是一个单维建构的问卷(1967)。在这以后逐渐出现了多维度自我意识问卷,美国心理学家E.V.Piers及D.B.Harris于1969年编制了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5Self一ConeeptSeale),1974年修订了儿童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80项是否选择型测题,从六个方面考察自我意识,即: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但是这些测量还是主要集中在“客体我”方面,Fenigstein等人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SCS)首先考察了“主体我”的方面。Fenigstein,Scheier和Buss(1975)提出了自我的两个方面的划分,即自我的某些方面是隐秘的、他人无法知道的;另一些方面是公开的,表现在他人面前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的。他们把自我的前一个成分定义为“私我”(private self),后一个成分定义为“公我”(public self)。赖文龙使用的自我认识问卷从个性自我、道德自我、倾向自我、社会自我、虚拟自我五个维度来研究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学校环境的相对闭塞性造成了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打击。这时就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冲突,自我激励、肯定和自我否定、放弃在他们的心中进行着激烈的对抗。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比较偏激的思想,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偏离人生的正常轨道,走向危害社会的不归路。所以,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

李娇、金一波等人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自我意识与害羞存在相关;王佳欣、陈健芷认为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孙阳春,范智勇认为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之间的关系紧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之间确实存在相关,自我意识的高低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能够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所以,我们利用自我意识量表和SCL-90对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发现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状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辉,彭秀芳,梁凌寒.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95.

[2] 王君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干预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49.

[3] 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2):174.

[4] 叶舒.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22.

[5] 明,金瑜.两种自我(ego和self)的概念关系探析[J].心理科学,2001(03):363-364.

[6] 蒋灿.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

[7] 郭远兵.自我意识的研究概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26-27.

[8] 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01):14-64.

[9] 赖文龙.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9(02): 495-497.

[10] 李娇,金一波,劳晓燕,严玉凤.大学生害羞与自我意识情况的调查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08):1264-1267.

[11] 王佳欣,陈健芷.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8):862-864.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研究现状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目的、体育态度等方面。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的机能能力。刘一民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人数比例高达89.6%。但受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如落云柯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7%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大多数参加锻炼的目的是为应付考试和打发无聊的时间”。

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刘一民等认为 “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5”。

史燕、马云等在研究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时认为:“女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这主要是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如月经期的生理变化、害羞、自信心不足、怕脏怕累、娇气等,都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体

育心理学工作者们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Riggs认为:运动可使血液循环中的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氨(单胺类物质)含量上升,而抑郁症者血液中这两种物质含量均较低。Eills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运动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使个体感到愉快。

2.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雷城如认为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潜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大学生长时间读书写字,低头弯腰使流向脑部的血液受到限制,就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引起头晕、脑胀、认知效率下降。这时候进行体育活动,就可以增加脑部的循环血量,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能源物质和营养。美国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后,脑组织中的核糖核酸会增加10%~12%。核糖核酸能促使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蛋白质分子,有人称之为“记忆分子”。这种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

3.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最好的手段。在现代的生产方式中,高技术的运用和单调工业化的生产使现代人在相对封闭状况下独立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活动则打破了这种隔离与孤独,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与比赛,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一系列的研究说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

4.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常常伴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和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具有较大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克服人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克服竞技体育中面临的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培养不断克服困难和阻力的意志品质,并使之达到统一,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

中,意志的各种基本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5.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会使消极情绪得到调整。已有大量研究可以证明,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与降低焦虑及抑郁水平、提高自尊、维护良好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相关;Mclnman等人对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状态、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Hayden等人研究发现,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对临床病人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身体锻炼可以明显改善焦虑、抑郁和自尊水平,这说明体育锻炼存在着长期的心理效益。Ryan调查的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一种方法,80%的人则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青少年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6.体育有助于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发展。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发展。由于我国中小学女教师比例偏高,大学生性别错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性别意识还会进一步发展。男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练就强壮结实的体魄,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即健壮的身躯、明晰的肌肉线条,这些可以强化男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女大学生通过参加健美操等体育项目,可以形成苗条的身体形态、不俗的优雅气质及活泼开朗的现代女性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4)

2、进取精神的培养

通过使学生在体验体育活动中的自然失败之后激发自身进取和拼搏的动力,这种张弛有道的失败对学生的坚持和进取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主要培养途径有:①合理地设置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新教育手段、积极反馈等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健身动机。②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为将自身水平与学习目标相互衡量,尽力而为、坚持不懈,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法、挑战法、自我鼓励法等。③通过对兴趣激发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度。④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不断设置场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和顽强拼搏等行为习惯。

3、意志力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在经过不断的训练之后改善自身的耐受、抗压、耐挫等心理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意志能力。体育活动不仅对人们的健康体魄具有积极作用,还可以调节人的意志品质。最主要的方法有:①合理设置难易程度恰当的锻炼项目,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彻其中。②在日常锻炼安排中,要对学生的训练频率和符合进行监督和指导,激发并协助学生开展合理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5)

(一)查找

以论文题目、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为线索,收集近5年来公开发表(国内外)的文章(不少于30篇),收集与论文题目有关的理论书籍(1-2本)。

(二)分析

1、对收集的文章逐一认真阅读

2.列出:各篇文章研究了什么问题?有哪些观点?

(三)分类

1、理论层面的研究:学者谈理论的“原文观点”

2、实践层面的研究:学者谈实践的“原文观点”

(四) 撰写(不少于1500字)

共3个部分:

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

主题部分:介绍当前学术界对本课题不同角度研究的现状

总结部分:对本论文选题价值进行评估。

(五)注意

文献综述中介绍某人的观点时,要详细注明该人姓名、发表刊物名称、文章题目、页码。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献综述样本)

前言部分 (研究的意义)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等特点,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关于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

主题部分(介绍当前学术界对本课题不同角度研究的现状)

一、理论层面的研究 于勇认为:“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于 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8(3):343-345.)正如李安民,等指出的能“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 李安民,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二、实践层面的研究。

孙秀芝认为:“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

的心理素质;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106-107.)杨祥全认为:“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63-66.)张小田认为:“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 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81-83.) 李晓新认为:“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李晓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7(3):99-101.)赵小静认为:“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 赵小静.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0-112.))

总结部分(从2个方面撰写)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6)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文献综述怎么写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Literaturere文献综述范文viewformatandwritingskills(withliteraturereviewessays)

Literaturereviewofliteratureinreading,selection,comparison,classification,analysisandsynthesis,andonthebasisoftheresearchersintheirownlanguagetoacertainquestionthestatusofstudyoncomprehensiveac文献综述格式countoftheintelligenceresearch.Literaturecollection,arrangementandanalysisforthewritingofliteraturereviewtolaythefoundation.

Literaturereviewformatgenerallyincludes:

Literaturereviewofthepreface:

Includewritingliteraturereviewofthereason,significance,th文献综述模板escopeofthemainbodyoftheliterature,thetitleandbasiccontentabstract;

Literaturereviewofthetext:

Isthemaincontentoftheliteraturereview,includingasubjectofstudyhistory,seektostudythedevelopmentcourseofproblems),thepresentsituation,thebasiccontents,seektoknowprogress),studymethodsofanalysis(seekingresearchmethodofreference),hassolvedtheproblemoftheproblemsthatexistinthemonk,thedetailofthecurrentpaper,theinfluenceofandthedevelopmenttrend,suchnotonlycanmaketheresearcherstodeterminethedirectionofresearch,andfacilitatingthemtoknowthestartingpointoftheresearchtopicandthebreakthroughpoint,isbasedonthestudyoftheothershaveinnovation;

Literaturereviewconclusion:

Theliteratureresearchconclusion,thesummarypointsoutthathisopiniontothistopicresearch,thereexiststhedifferentopinionsandtheproblemstobesolved,etc.;

Literaturereviewoftheappendix:

Listreferencesthatliteraturereviewwhichisthebasisofthematerial,increasethecredibilityofthereview,facilitatereadersbetterretrieval.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2)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3)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6月7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7)

①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②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③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④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8)

[2]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1998,(4).

[3]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267-268.

[4]姚本先等.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9-841.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9)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比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从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来构建,在这些目标结构中均可以找到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结合点。对于以学习活动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主要包括开发自我智能、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品质等方面;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纲要》规定了“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的研究性学习目标、“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等,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从突出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综合能力入手,在课程体系中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点。例如,在社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走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适应环境。

(三)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是依课程进行的顺序而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则是以上课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而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的相通之处为二者提供了许多结合点。比如每一种形式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愉悦感、荣誉感和价值感,提升了学习动机,形成自我监控、计划与组织、总结与分享的学习习惯;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增强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并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者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自主性,同样强调教师的指导性、参与性和推动性,同样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同样强调课程形式的活动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的全体性”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相映衬,皆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初衷,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而展开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的自主性”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皆注重学生自主性,教师的引导则占次要地位,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能力。

二、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

(一)基于活动内容的“认知―建构式”融合法

“认知―建构式”的融合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学生开放性话题或调查,引导学生将其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并选取其中易于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教育资源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提高认知、改善行为的一种活动模式。此种融合模式主要应用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即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课程功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上拓展和深化。

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关自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蕴含着人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要求和理念,这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题材。在开展“自我”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就能达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进行,追求个体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和谐统一,追求人格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依靠这种模式,在引导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对自身和自我发展的关注,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活动形式的“情境―体验式”融合法

所谓情境,是指影响个体自身发展的各种刺激所构成的场景或环境。“情境―体验式”融合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其中自主活动,产生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认知,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情境―体验式”的融合方法主要应用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方法中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如心育中常用的游戏法、角色扮演法、故事讲述法、行为改变法等。

例如在小组合作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意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团体辅导,给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团辅游戏赋予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再比如在研究性学习的展示分享阶段,改善传统的展示模式,运用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心理剧、角色扮演的方法,创设更为逼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利用这种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和心理健康教育打通进行,这既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为多样化,又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尽然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两种模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割裂的,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同时在内容和形式双重维度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意识地改造,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精细的设计,全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余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10)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们成长特征,结合人们生理、心理发展需求提供的一种综合性引导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关心和引导入手,让学生们具备健康和正面的思想,在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下进行各学科内容的学习,并且成为综合性人才。随着综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观察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科学合理的展望教育工作未来前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定前行。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本次讨论的重点就是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路径,以及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掌握目前的教育情况现状。首先,观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教育内容问题,必须得到充实的素材支持,保证教学的内容是丰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元素。面对当下我国专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教育的内容涉及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心智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立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脉络,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其次,观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路径,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径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种是建立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途径。第二种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平台,专注为大学生服务。第三种是为大学生建立相对全面的心理健康档案,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第四种是科学定期的带领学生参见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最后,现状中涉及到教育方式的内容。我国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取得了相对的成绩,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努力进取,保证和实践教育生活中的细节联合起来,能够有效的综合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递出去,保证教育引导的有效性[1]。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就能够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面对大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理论支持上的缺失,因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起步比较晚,实际的研究效果没有达成时代进步的要求。其次,我国在大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还存在一定体制上的局限,对于大学校园内实际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够完善的执行,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再者,我国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先进的信息数据支持,没有良好的环境进行教育理念的交流,缺失了科学的指导性发展建议。最后,由于针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失,也影响了实际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阻碍了工作的进步效率[2]。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当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不能停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并且需要不断的扩充和拓展其领域涉及的内容。革新后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创新的工作格局更加重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希望能够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引导学生争取的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全面和健康的心理人格。未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作展望更希望能够将教育的内容拓展到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积极的面对和完善自身。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更应该侧重于实际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也愿意积极的参与社会事项,在实际的社会生活空间和环境中成长并成熟。实践的社会经验才是能够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必经之路。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工作,主要是希望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科学的教育环境中培养综合性人才,让大学生具备创新、独立、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突破传统教育引导的格局,实现新形势和新背景下的教育工作目标[3]。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现状,从教育内容角度入手,观察教育实际路径的情况,分析教育方式上的优势与劣势,希望能够达成教育与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在实际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程中,也不断的发现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积极的解决和应对问题,提出科学的完善建议是必行的教育工作职责。最后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希望在此领域不断取得进步,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咨询和辅导理念,从关心和引导的角度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综合性人才,增加我国社会的综合国力。

作者:史迪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篇(11)

这些偏见和错误直接影响了亚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那些认为我国亚健康占人群中70%以上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诊 断

躯体性亚健康大多以个人主观感受为主,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指标检测多为阴性,故在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际上采用的生物学诊断标准主要有症状标准诊断法、量化诊断法和MDI健康评估法等。

1.症状标准诊断法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故又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了诊断标准,其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持续或反复出现的不明原因的严重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

(2)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①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④肌肉疼痛;⑤多发性关节痛;⑥反复头痛;⑦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⑧劳累后肌痛。

(3)排除下述的慢性疲劳:①原发病的原因可以解释的慢性疲劳 ;②临床诊断明确,但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治疗困难的一些疾病持续存在而引起的慢性疲劳,该诊断是一个排除诊断,应在确信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以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作为特异性诊断依据。

2.量化诊断法

亚健康的诊断需要做综合量化分析,检查分为一级检查和二级检查。一级检查即一般的体格检查。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一级检查不能查出病因时,可用二级检查,如运动实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脑电图、标准量表的心理状态测试。还可采用微观手段进行个体化体检,如机体免疫细胞功能检测、血液超高位形态检查与疾病相关的DNA和基因PCR检查等,都能发现人体微小的生理改变。如果各项检查结果基本为正常、正常高值或临界状态,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任何一种临床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而又难以确认为某一疾病时,即应诊断为亚健康。在明确亚健康诊断前,一定要排除器质性疾病。

3.心理功能衰退指数(MDI)健康评估法

很多学者用世界流行的MDI健康评估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研究。根据被测者的实际检测状况逐项打分(采取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对应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进行综合评价。其标准是85分以上为健康状态,70分以下为疾病状态,70~85分为亚健康状态。MDI所依据的提示包括,依次排列的对心血管疾病检测及中风预报、恶性肿瘤征象提示、脏器病变提示、血液及过敏提示、体内污染测定、内分泌系统检查、肢体损害探测、服药效果探测等身体性指标,以及几年来增加的心理和社交障碍指标。

4.应用直流脉冲的亚健康诊断仪诊断法

近年来,国外推出了一种名叫“亚健康诊断仪”的医学仪器,其主要性能是用于诊断受检测者的生命整体情况、精力的储备、人体的反应能力,并对疾病作出预测。

鉴 别

亚健康状态需要和一些常见疾病进行鉴别,以免耽误了干预时机。

(1) 贫血 贫血患者也可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心慌、多汗、晕厥、月经不调,但尚有面色苍白、黏膜发白、易感冒、血色素低等症状,可以通过血常规化验和骨髓穿刺鉴别。

(2) 器质性心脏病 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风湿热、肺动脉高压、病毒感染等病因引起的器质性心脏病,也可有胸闷、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但一般体检和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相应的阳性体征,而亚健康状态却表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