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学习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20

语文学习的思考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1)

课前预习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良好的预习,可以使其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有所准备,其对不明确的知识点就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习惯的培养,致使学习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完全不知道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教师要对课前预习这一习惯的培养加大重视,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有一个良好的准备。如教师在每节课结束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并在下节课开始之前进行预习情况的抽查,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课堂学习的习惯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习惯对其学习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使其养成自主思考问题,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偏重于自己讲课,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沉闷,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但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个相关问题,让学生就其发表各自的意见,并评选出最有创新意识的一个回答。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充分展开团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两方面的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人云亦云,还可以使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语文的学习就会偏于死板,缺乏活力。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其积累遣词造句的经验,丰富其视野,进而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偏重于教材内容,学习过于僵化,局限了小学生的知识面,非常不利于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外积极进行阅读,也有利于培养其课外阅读习惯。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对此要加大重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实现良好习惯的保持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2)

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一)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在高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时常常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干别的;对课后作业采取应付态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做别的。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而且表现在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身上,尤其是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语文已经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突击别的学科,等临近高考再突击也来得及。他们认为语文提分不快,不如数理化来得容易,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冷宫”。

(二)应付老师,被动学习。

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中等生当中。这些学生学习语文,乃是迫于高考或者老师的压力,他们之所以对语文的态度比较积极,主要是在成绩上怕被甩得太远。但是他们学习语文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也没有详细的学习计划。仅仅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他们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但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

(三)焦虑日深,失去信心。

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底子差,学习方法不当,虽然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成绩非但不见提高反而出现倒退,渐渐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动摇了,甚至怕上语文课,焦虑日增,对语文学习不知所措。

(四)投机取巧,得过且过。

有些学生有学好语文的能力,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但只是因为高考,高考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所以对语文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他们重视的是语文分数,而不是语文本身,见题就做,企图“巧遇”高考试题。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有“我聪明”、“运气好”的心理,依靠考场超常发挥。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热心的原因

(一)对语文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其对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他们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提高语文素质,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盖楼房,必须从根基打起,一点一点地向上砌,投机取巧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离开语文就会寸步难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性的,较之其他学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花很大力气也不出成效是正常现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学生心理都不太成熟,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努力一番仍不见效果,就打退堂鼓,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有些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是着眼于高考,怎么来分怎么学,是典型的投机心理。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自我调适能力差。

许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与理科相比,更抽象,不像理科那样有逻辑性,答案标准,容易形成成就感。其次,语文不如理科分数来得容易,见效慢。再次,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潜下心来学习,是个慢功夫,而高考的临近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在所难免。

三、改变学生轻视语文的态度的对策

(一)让语文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要能够生成目的,目的能够推动行动,行动能够优化心态。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不那么重要了,产生了“我不需要学了”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改变语文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办法很多,如,在讲名人名作时,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通过播放电影、纪录片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改变“黑板+课本+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使文学类课程活起来。

总之,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不难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2]崔藏金.怎样成为反思型教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豁.浅谈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2(2).

[4]李玲,陈静.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5]姜巍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本路径――反思性教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20-01

九年级语文内容十分广泛,包含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文言文以及诗歌等,而九年级又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期,探究九年级语文的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深度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其更加深入了解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深度学习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九年级语文深度学习的意义

1.1深度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大多学生对学习并不一定存在天生的好恶,仅是在于对学习方法或是内容的不满。深度学习注重挖掘语文知识的内在本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进而沉浸于语文的天地中,主动进行探究,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困惑与疑问,进而展开思考与提问,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这也实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1.2深度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实现了语文有效自主学习的可能。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使其积极、主动探究与搜集问题,以及解决技巧,进而实现或处理所获取的知识,帮助新旧知识的融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与想法,进而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1.3深度学习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持续、有效学习。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据学生自己的身心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性来开展有效教学,而深度学习为语文的持续而有效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促使其主动探究问题,搜集与处理语文知识,沉浸于语文的天地中,欣赏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气息,进行知识的扩展与延伸,进而构建新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

2.促进九年级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2.1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深度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在语文深度学习中获取快乐,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有效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教学,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等手段,将教材中较为单板、抽象的概念、知识变为更具生动性、形象性,充满乐趣的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在深度学习中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故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闰土在幼儿时期与成年时期的图片,以及几张动作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自觉发现这些图片的不同之处,促使学生从闰土的形象以及动作中感受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而反映出写作的时代背景,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有效促使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2寻求生活中的语文。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语文的痕迹。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要重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九年级的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课业的负担较重,把语文引进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负担,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春联是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春联是我们春节的重要习俗,在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从春联中发现语文知识,自觉探索语言的奥秘,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春联知识的印象。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也有助于强化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其有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把日常生活点滴融进自己的写作中,其中包括学生自己的情感,拥有较为丰富的素材,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也会更加顺利,可以有效避免无话可写的情况。语文本是源自生活,生活又为语文服务,最大限度借助生活这一资源来促进九年级学生深度学习语文,可以有效提高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2.3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拓宽思维深度。相关教育专家指出,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学习、全球意识、批判性思维是新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教育学家的重视,并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

目前,我们的教育又是如何呢?欠缺批判性与盲目趋同成为许多学生共同的思维缺陷。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极易促使学生养成被动听讲与理解,以及接受知识的惯性,久而久之形成缺乏主动性的习惯,宁可信赖教师的权威性,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与质疑。语文思维表面化与浅显化,如果给予学生独立进行故事与任人物的形象评价,极易导致学生无从下手。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借助探寻的方式与态度来看待世界,用创造和动态观念看待周边的事物。语文的批判性学习,有助于积极引导我们学生的思维向阅读和文本的深度探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2.4注重合作学习。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围绕同伴间的探讨与合作分享来实现的。语文深度学习的实现,获取关于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不能只是依靠学生单独的努力,必须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同伴共同分享彼此的成果。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促进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努力,及时纠正错误,弥补彼此的不足以及知识方面的缺陷,从而引起具有创造性的连锁反应,借助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各不相同的理解过程来互相冲击与碰撞,进而形成对于学习材料与学习活动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与效率。

总之,九年级作为中学时期重要的学习时期,也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寻求语文的深度学习策略是十分重要的,掌握一定的深度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其对于语文的兴趣,进而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寻求生活中的语文,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拓宽思维深度,注重合作学习,全面强化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深度,提升其语文水平。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远比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那么,语文学习中有哪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呢?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学会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教师讲课要提前备好课,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上课要备学,也就是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许多学生一听老师说要预习,认为无非就是把课文读几遍,能读下来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在多年教学摸索实践教学中,创新出了“五读”预习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读:默读、标画生字。预习课文,解决掉文中的“拦路虎”是第一要务,这是读顺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所以这一遍读,要求学生默读,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不认识的生字标出来。读完后,查生字词表或查字典解决这些“拦路虎”,再认真把这些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读:朗读、正音。这一遍读,只要求大声朗读,朗读过程中可以请家长或同学监督,以纠正自己的发音。如果一遍没有读顺,就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顺、读熟为止。经过这一步骤,学生把课文读顺了、读熟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摸索出断句的方法,慢慢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默读、标画字词。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铅笔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浅色彩笔标画出四字词语。标画之后,用分解词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试着理解这些词语。这个步骤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的特点,学生进行了两个步骤的预习后,可能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让学生在动口后再换为动脑,调节情绪,会起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四读:朗读、标画句子。这一遍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读完后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标记画出最能表达文章情感的句子或段落,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以及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这一步骤考虑到了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再动脑加动手,并且彩笔的标画会让课文看起来赏心悦目,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个步骤往往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也是做得最出色的。

五读:默读、提问。这一遍读,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我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个别学生偷懒,要求学生至少就课文内容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尽量多提问题,而懒惰的学生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无机可乘,也必须动脑思考,日积月累,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一步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课堂学习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听课时,有的像录音机,全听全录;有的只顾听讲;有的边听边记;有的以听为主,边听边思考……到底怎样听讲才是有效的呢?我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2.学会分析老师的思路

听课是为了增长知识和发展智力。高水平的听课应该不仅注意老师传授的具体知识,更应该注意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老师的思路,目的在于把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搞清楚,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三、课下积累

1.明确复习的内容

(1)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因而一要指导学生明确作业的意义,二要指导学生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自觉独立保质地完成作业。

(2)课后反思。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最后要反思一下本节课自己的课堂表现,周围同学的表现,做到扬长避短。

(3)整理与充实笔记。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加强记忆。

2.复习要有技巧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绝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帐”。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更多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方式,形成的知识体系就会牢固。

(3)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单元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只有教会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语文,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变“学会语文”成为“会学语文”。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的开展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成为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领悟不准确,使合作学习出现了很多表面化、形式化等不良现象和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组合缺少科学性,内容缺少实用性

合作学习,一般就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在生生合作中,有些老师分组太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没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可能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组合不科学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方面,现在有些教师是为了形式而合作,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在合作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显然更多,代表汇报的现象多。好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另外,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

(三)学生间合作关系不协调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部分学生的性格独立而又自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分组,互相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性别身高等因素,按照互补、促进的原则,纵横结合,进行分组,排定座位,保证每个组内有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并根据组员实际情况确定小组长(可轮流担任)和帮扶对象。这样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使组员可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保证了各组员之间的自主活动。为达到“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提高作为评价标准;小组长负责、组织、监督学习全过程,小组内要团结、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一开始就形成小组集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内部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对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起着重大的作用。我认为在课文中选取学生“兴趣点”来提问,或者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找出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学生的兴趣肯定不浓。但是如果让他们以“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的一名推销员的身份去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并向“展示会”的商家们去介绍,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提高。

(三)培养合作意识,教会合作技能

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加上年龄特点,小学生不容易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几种主要的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还要注意抓住对方讲话的重点。

2、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阐述问题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使人乐意接受。

3、学会质疑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

4、学会组织管理技能

学生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善于分工,勇于负责,根据不同意见,作总结性发言。

5、学会反思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强化评价机制,促进成员共同进步

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对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公允、客观地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合作中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和合作成效等,以及教师的成功与不足方面。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蒋波、谭顶良.合作学习的种种误识与基本要素.全球教育展望,2006,12期.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开展趣味活动等方式,诱导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开心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情景,对培养儿童的语文兴趣有帮助。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采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出题那一节,那情景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学生兴趣盎然,活跃课堂。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的同时,总是要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

四、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7)

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小学语文学习成绩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出发,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借鉴成人教育成绩评价的成功经验,试行“3+1”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综合评价办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对小学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必须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辅之以必要的语文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三方面一活动就是所谓的“3+1”学业成绩综合评价办法的主要内容。

上课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了80%以上的时间,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养成习惯的最主要途径,撇开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应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常规的遵守程度、注意力集中状况、兴趣大小、反应快慢、学习习惯等要素。作业是学生对当天所学内容的成果展示(一般指书面作业),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同样,撇开作业情况评价学业成绩,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对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书写状况、能否按时完成、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作业本保护等要素。不管是课堂表现,还是作业情况,都是形成性评价。在实际评价当中,除了严格按照评价要素进行评价外,还应注意几点:一是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讲评,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二是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课任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轻易判定学生,应在大量征求班干部、同学和被评价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等级范围(优、良、中、不合格),然后分组进行民主评议,确定具体分数;三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学生上课有不良表现,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是正常的,要留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终结性评价的考试,应在所学内容告一段落后,在进行充分的归纳整理、复习巩固之后进行,命题要依据大纲,紧扣教材,既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又要突出重点。题量要适当,难易要适中,在考试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考试的形式可笔试,也可口试;可开卷、也可闭卷,视具体情况而定。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8)

许多老师苦于找不到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总怕让人说自己教学方式陈旧落后,于是便套用一些所谓的课堂时尚流行语,例如:

1.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几句或哪一段?

2.用你们最喜爱的方法朗读或学习这篇课文。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提出什么疑问都可以,大胆发表你的看法吧。

我们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教学提问设计片段为例:

师问:谁来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

学生反馈交流:

生1:我们小组想展示课文内容的学习资料。

生2:我们小组想画一幅草原美丽景色的画。

生3:我们组想分段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

师说:那好,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开始读课文吧。

这样的环节设计表面看极大限度地实现了民主和开放,但是细细琢磨这些表面看似民主的课堂流行用语和教学环节充斥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听起来形式多,样式新,似乎已经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似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这种“华而不实,闹而不真”的课堂难道真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二、探究与思考之二:课堂教学“假民主”与“真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们不否认这些新用语的运用给课堂带来的新气息,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本身就意味着教学人本的回归和学习空间的拓宽,但必须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实自主性学习,仅靠形式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许多教师运用这些课堂用语是为了顺应教育潮流,博得听课专家的赞赏,只停留在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的表面浮华。

“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让他们得到了自由发问的权利,可是许多教师没有教学意识或者说没有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归类探究,只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自己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开而不放、疑而不究,出现在我们课堂上这样的“质疑”不过是自主学习展示的一种道具而已。

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大多数学生未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 有时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发言交流只是一些表面、浮躁的对话,体现不出对文本的个性见解。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顺应教师,他们就永远是课堂的配角,成不了学习的主人。即便是在老师的暗示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视角独特、个人见解等多元解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

三、探究与思考之三:自主性学习如何去实现?

自主学习的课堂不能搞形式主义也不需要形式主义。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驱除浮华的热闹,而回归真实的质朴”。

1.变“硬设计”为“软设计”。“硬设计”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而“软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常用的教案往往是线条的,缺乏弹性处理的机制。有的只是一些机械地照抄和重复,而“软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这样的教案类似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这样生成的教学目标就会散发出无穷的拓展空间。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9)

新课程改革,就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改革,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就是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也有团队精神。在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合作学习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有益的历程。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备受关注,是一个值得学者和教师专心探讨和论证的话题。

一、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单一、古板、吸引力差,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互动性差,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也如此。新的合作学习模式,一扫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但因为尚在实验中,难免也会存在一些弊端,如过于追求形式化,矫枉过正;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显著;教学评级系统性不强。针对这三点,笔者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合作教学过于形式化

合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开始在教学中运用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短时间内不能吸收合作教学的精髓,在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性上难免走入另一个模式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形式,缺乏应有的内涵,使合作教学的实用性得不到发挥,这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呈现层次不齐的局面,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也显著,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一时转变不了,不能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分组讨论学习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容易出现的弊病是,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和学习差的学生一组,总是出现强强联手、弱弱结合的局面,这起不到合作教学的作用,教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差的学生一起进步。

(三)缺乏相应的合作学习的评级体系

常规评级系统以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为参照,其特点是,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序,并按照考试成绩给教师定级。合作学习的理念,是合作和讨论学习为主,没有明确的分数概念,所以一时难以发挥传统评价系统的作用,与合作学习配套的评级体系亟待确立。

二、提高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

(一)合理分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要避免强强联手的现象发生,教师要有策略地安排层次不同的学生一起学习,男女生混搭,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发展,也有了团队精神。强弱结合的学习小组,差等生会有很大压力,教师要及时疏导,鼓励他们抓住和高手学习的机会。

(二)课堂上鼓励学生充分交流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合作学习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的新的学习方式,旨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改变陈腐的教学局面。所以,教师要倡导课前预习,课堂上以讨论为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教师要合理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初中阶段是人的特殊时期,求知欲强,却难以控制自己,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掌握合作学习的灵活性。首先,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要掌握合作学习的分寸,既要避免学生说题外话,耽误学习时间,又要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则,引导学生有团队精神。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回答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互动,互设问题,相互回答,形成一种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建立适合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一直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合作学习旨在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和团队精神,追求自主和探索式学习,其效果难以用分数来衡定,所以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评级体系。可以试用其他方式进行衡量,例如,有的学生历来不抢答问题,现在争着回答问题,这就是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得过且过,不愿意自主学习,现在改变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是成果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效果不能单纯依赖分数来衡量,要灵活地掌握,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进步为指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也要与时俱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在教学中一步步改进,发挥出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82-01

1.明确写作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内心世界、情感世界、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唯有如此,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才能写出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优秀作品。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进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活,学会观察与积累,主动去发现、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享受生活的乐趣。然后,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去展现那份童真童趣,从而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来。

2.阅读摘记,积累素材

素材是文章的元素,没有它,文章无法组成。要广积素材就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广阔的视野从哪里来?所以必须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在书中与名人交流;在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加强有效阅读指导,以读促写,指导学生加强字、词、句的积累。 尤其才初学写作的学生,词句贫乏,缺乏积累,视野狭窄。要想使学生在写作上进步快,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因此,我首先进行以下训练:

2.1 利用课文内容来积累。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荷花》这课后,就让学生写熟悉的一种花,用景物作铺垫。

2.2 运用日记本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有效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一次活动,搞完一次大扫除,参加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2.3 鼓励学生多读书来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也是我们现代人开展读书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响应上级的号召,我们学校开展了"学校图书超市、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柜"等活动,在学生中间征集了喜欢阅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每学期评出了"读书小状元""读书小能手""读书小冠军"等同学,真正调动了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其目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利用阅读课、课前、课余的时间开展读书活动。

3.培养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真的很委屈》,《我的一件烦心事》这种类似的作文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委屈,为什么会烦心,以及委屈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4.加强写作训练

4.1 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更灵活,更随意,学生从心理上更能接受。我们可以利用口头作文灵活性强的特点设计口头作文,并告诉学生不必长篇大论,只要与内容紧密结合就可以。这样的形式摆脱了传统教学呆板单一的书面写作,学生参与热情更高,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更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教学的各种契机,将口头训练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开口,在说中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学习的思考篇(11)

研究提升教学境界,研究成就知识创新。在教育改革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笔者就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语文常规教学中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其中有认识,有思考,也有困惑。

一、对于做研究型教师的认识

所谓研究型的教师,就是要能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并不是教师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生的记忆之中,而是以学生既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新知识的。”

1.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这些年,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在搞课改,认真思考,不难发现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老师的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标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最终成为学习的独立者,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能我们现在还不具备真正做研究的能力,但我们有思考自己学生的能力。教师做研究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研究了,而在于你是不是思考了。做研究的本质是思考学生,而不一定非要去研究学生。即便是我们正在(或打算)做教育叙事,做行动研究或者做文献对比综述,都是为了更好地去思考学生。

2.要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

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这时如果改用研究方式教学,不仅能“激起情,引起疑”,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主动获取知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二、对于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做研究性学习,就是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和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再多也没用,而一定要引导作为‘游客’的学生,调动其对生活的积累,自己亲身去‘游历’一番。”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丰富的研究课题。作为语文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将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游客”,到更广阔而自由的语文天地去“游历”,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高一年级和高二上学期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推进了研究性学习。

选题的背景:古代散文教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想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就必须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习惯。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体现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即自主学习。“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由自主展开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基于此,我选择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古代散文:《赤壁赋》《兰亭集序》和《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名家力作,情、景、理,三者兼备,情景之间理趣流动。如《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写到人生失意的悲情、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兰亭集序》作为书序,先介绍兰亭集会“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之后由宴游活动谈及生死观,再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赏游的过程,然后借赏游经历阐明治学观点,最后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

实施的步骤:每一个子课题分四步完成。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寻找类似及相关的内容。第二步,学生自主结合成若干个课题小组(6~8人/组),各课题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第三步,各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并整理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第四步,小组研究总结,汇报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高一(1)班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

研究课题:苏轼与黄州

拟使用的方法:课本与课外文献资料、互联网、教师的指导

研究的任务:

1.走近苏轼,探寻心路历程

苏轼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为什么被贬黄州?(乌台诗狱案)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

2.苏轼的赤壁情结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精神状态如何?都有哪些人生的顿悟?

3.回顾苏轼作品,品评东坡印象

苏轼写过哪些作品?从他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4.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我”眼中的苏轼。

归纳总结苏轼的人格精神。

四、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教而方知困,学而知不足。”初次尝试研究性学习,虽说探索了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方式,也引发了不少相关的思考,其中有对经验的总结,也有对问题的困惑等等。

从教师的角度看,课改发展到今天,我们若还延用传授式教法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运用研究式,学生便可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方面审视文本、进行研究,这样更有益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然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究竟应如何把握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与发展探究能力两者间的平衡呢?这是我的一大困惑。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接受、记忆、模仿改变为“各类活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择性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开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尝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热闹背后的不足,一些中差生盲从应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改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我坚信只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且学且感,且行且思,明天我们就会收获精彩。耕耘不止,行者无疆,我愿执著地攀高探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