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9 07:37:47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1)

一、引言

我国普通学校招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在中学教学中,中考、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它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影响着中学的教学方向。语文作为高考的一部分,指导着语文教学的方向。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要部分,对现代文阅读的研究能促进语文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笔者主要以2010年的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从内容和形式、解题方法、意义等方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进行了分析。

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的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此类文章一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涉及领域广泛。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涉及自然科学及技术研究的论文,这类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但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背景,给考生阅读带来一定难度。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最大的特点是新,即紧跟时代,关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

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形式的分析

研究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研究它的内容还要研究它的形式。从题型上来看,纵观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主要以选择题为考查题型,如2010年全国卷、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等;还有一些地区的试题包括主观题,如2010年湖北卷第7题,广东卷第14、15题填空题。从题量上来看,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四、语文论述类文本的命题依据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测出考生已具备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也要测出学生是否具备大学需要的阅读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必须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语文教材为依据。 转贴于

1.课程标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做了以下具体要求: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实效,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2.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3.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4.了解语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简况。

2.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决定了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下面以2010年的山东考试说明和山东的语文高考试卷为例,分析考试说明与高考语文阅读的关系。2010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第一卷中现代文阅读9分,第二卷中现代文阅读为选做题,18分,给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文本,并分别在文后设置18分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个文本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其中第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文本阅读。

3.语文教材。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教材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来看,2001年至200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分为12分,从2005年到2010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分为9分。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全卷中的比重与同期现代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大体一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五、结束语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对高考语文做出分析和研究,尤其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人们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当然,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研究还在摸索中前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高考语文现代文命题会越来越科学,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中学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兆鹏 大学直通车高效复习方略[J].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03)。

[2]王兆鹏 专项突破大讲堂——现代文小阅读[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3]徐殿东 用理性的逻辑分析。

[4]张树强 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J].新校园:学习版,2011年第三期。

[5]冯建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文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2)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由来已久,为突破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走出困境的策略,对改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起了一定作用。但笔者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看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大都缺乏对大学语文自身的本质及其整体发展过程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迫切需要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下,抓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以有效的整体观和发展观来关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而改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本文从介绍协同理论的概念内涵入手,提出了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应用要求,概括了从大学语文教学环节出发和从师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这两种常见的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结构,并以课文《都江堰》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协同理论的概念

协同理论(cooperation statement)是原联邦德国斯图大特大学的赫尔漫・哈肯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协同理论把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规律是什么,有序结构形成以后又如何变化等。它以信心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其理论基础,是新三论(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破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表现为一种方法论。

(二)协同理论的内涵

1.协同理论具有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源于希腊语中的synergos,其义为不同元素、不同力量之间的累积性影响,是指功能、组成元件、规模、方式、任务、目标之间的累积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完成相异甚至相反的部分间的整体合作。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使教学质量等同或远超单一元素与因素预期效益之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语文因素,这样可以诱使学习者产生谋求“协同效应”的渴望,使教学朝着协同的方向发展。

2.协同理论具有序参量性。序参量性是指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变量。系统变量很多,在系统里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临界区域中衰减较慢或几乎不衰减的少数参量才是序参量,它们决定着系统演化的性质。“协同作用实际上就是序参量与序参量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合的作用,协同效应就是强调要发挥序参量在系统集体自组织运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系统一旦达到有序就会产生在序变量主导支配下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子系统呈现出宏观尺度上的时间、空间或成功的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扩展了系统的功能,使系统的功能产生出非线性的增长。”通过观察研究运用序参量,就能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系统的演化规律与发展方向。

二、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是确立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都是采用大规模的班级授课,为了能在有限的、特定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从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如这次课的重点是什么,需要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教师只有从这些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从单纯讲授到共同探讨问题的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上这个课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能够提起兴趣,善于思考,课后有事干。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垃”,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其主体性不断发展。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元素,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各不相同的子系统,在更高层次的统一指挥与协调下,形成一种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发挥自组织作用。

(二)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我建构文本意义

协同理论的自组织原理可以应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教学子系统要素,具有主动阅读构建文本意义的权力,要让学生学好大学语文不能光靠教师外部的影响和力量,而要紧紧依靠心理内部的机制,协调、自动地形成建构文本意义的有序结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内驱力和主动性,基于心理的需要促使学生阅读,自觉进行文本意义的建构,在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感悟,学会协同,使建构文本意义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教学主次,突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文本内容难点,不能事无巨细,不分主次,什么都讲,如果这样,会导致学生耗时费力且收获甚微。在文本的解读上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点带面,抓住关键因素,形成关键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阅读文本的相关理论和学术前沿作一定介绍,使学生对关键因素的学术研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初步形成问题,这既是阅读积累的过程,也是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抓住了问题,就是突出了关键因素,而教师围绕问题的有关介绍和启发,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扩散思维和增强批判意识的作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内在问题的驱动力。与此同时,以关键问题为中心,也有利于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辨能力,不能使学生的阅读思想淹没在一个个文本之中,要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或是学术前沿,或是文本内容讨论的热点,或是能够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总之,关键因素是具有很大探讨空间的问题,抓准并突出关键点,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探究的欲望。

(四)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师生的课堂合作

教师与学生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系统,协同理论强调这两大系统各要素和谐发展。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取得最大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系统内部整体力量,必须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准确定位,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扮演好平等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语文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师生依据协同理论和阅读心理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阅读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非线性协调与交互作用,从而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自组织能力,完善学生大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一)常见的协同式阅读教学模式结构

1.从大学语文教学环节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即“四进四出”教学模式。其内涵是:走进文本,读出自我;跟进思考,读出问题;推进理解,读出发现;融进鉴赏,读出评价。这四个环节优化组合,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四进四出”模式内部结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打破了原有各系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互动合力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等被动局面。“四进四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了这种原有的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出现了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课堂的有序性和组织程度得以强化,出现了新的对称性。

2.从师生阅读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阅读教学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个体、课外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阅读材料共享,进行消遣性阅读;课中,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的协同,也是信息情感活动的协同,生成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风格,通过群体知识生成活动;课后,群体、课外阅读材料、环境的协同,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价流和自我反思。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首先,师生共同确立阅读教学的愿景,教师提供给学生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共同阅读材料,师生共同进行课外阅读,与此同时,建立不同层次、规模的学习共同体,即群体在一起以汇聚课堂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个体之间彼此信任、互补长短;其次,学习共同体进行阅读活动,小组之间进行充分交流;最后,针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把握和再创造,这三部分由自身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求知欲逐步引领和深入。

(二)以实际案例分析协同理论的运用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协同理论可以使教师、学生、内容、教学媒体等诸要素有机合作和相互关联,可以起到教学过程中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的作用。这种协同效应广泛存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无论是阅读教学“四进四出”环节中的个性化阅读、思考问题、理解发现、鉴赏评价,还是从师生活动的过程出发,各种协同要素的融汇整合,都表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增强的特点,这时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上文谈到协同理论的一个内涵特点就是协同效应性,例如教师讲《都江堰》,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经过阅读过程中的因素协调、合作、同步、互补,学生读出了自我。

以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2009级高职初等教育2班李春玲同学读《都江堰》后,满怀激情,感慨万千,她在发现报告《拥抱都江堰》中写到:“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散发着智慧、祥和、厚重感的文章一定写于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前,那时的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甘甜的乳汁’,‘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散’。然而随着2008年5月12日的那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都江堰在夏天里弄湿了我所有的记忆,曾经的都江堰,山清水秀,现在的都江堰,满目凄凉,但是李冰的精魂依旧没有散,仍然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守护着后人。山崩地裂,房屋被毁,地震可以埋葬我们的肉体,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都江堰没有垮,二王庙没有被摧毁,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发出的吼声‘中国加油!汶川加油!都江堰加油!’将永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回荡。”这个同学激昂的话语饱含强烈的爱国之情,震撼了全体同学的心,她用真情走进了文本,读出了自我,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该同学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阅读元素、语文因素,进行了口语表达,产生了协同效应,使自己的阅读质量远远超过单一元素与因素的预期效益之和。实践证明,协同理论的运用为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能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文本时,也可以利用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进行设计。仍以课文《都江堰》为例,在研读文本时,学生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挖潜和各因子共振,激活了思维,在阅读思考中发现了问题,例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这些话语是不是有意贬低长城?这个问题引起了全体同学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不是贬低长城,写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都江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有的同学则质疑,“长城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不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质疑辩论不是通过外在的因素,而是依靠内部的思维规则,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思维的有序结构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质疑形成了思维有序化的连续统一体。实践证明,阅读中运用自组织原理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扩大了学生“倾听”“言说”的阅读发展空间。

教师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自觉地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大学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研究阅读的兴趣,消除学生阅读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设大学语文阅读环境,使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照应,使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协同中内化,阅读思维在协同中共振,阅读理解在协同中生成,阅读个性在协同中发展。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协同理论的特点,让平淡的文本内容在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后变得富有生气,让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3)

作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阅读理解在专业八级的测试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该部分的得分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试的成败。阅读理解是指综合运用词汇、语法、语篇、修辞、语用等语言知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知识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要手段,属于接收、吸纳性的心智技能。

1、人际功能理论的应用

人际功能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语篇分析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本文拟人际功能来分析T酬8的阅读语篇。Hallidq认为,人际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时)系统,表现为语言的互动性、评价性和认知性。Manin在Han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评价系统理论,进一步扩宽了人际功能理论的框架,极大地丰富了人际意义。本文将以HalIid碍的人际功能理论和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2009英语专业8级考试全真试卷。

2、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简介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版),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应能读懂一般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方法,并能在阅读中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专业八级英语测试阅读部分由数篇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方面的阅读材料组成,每篇材料后面有若干小题;题型采用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体裁大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广告、说明书、图表等形式。测试形式主要包括:词义理解题;理解认定事实题;归纳概括题;推理判断题。

3、影响专业八级阅读理解能力因素

英语阅读水平与阅读解题能力呈正相关关系,TEMS阅读能力代表了英语阅读的高水平。英语阅读水平与英语表达知识、表达能力及相关的母语能力无直接关系,而是受制于英语理解知识及理解技能,并与图式结构有关。在英语理解知识中,领会词汇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词汇量,才有可能读懂文本,词汇量越大,阅读水平就越高。英语领会语篇知识指关于英语语法及词汇衔接与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理解影响也很大,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关系与意义,更好地把握文章发展的思路,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意图。语篇知识与阅读理解水平呈正相关。英语领会语法知识指对时态、语态、语法、非谓语动词、一致、倒装、句型结构等影响语义表达的语言形式规律的了解。英语理解技能包括泛读理解技能、评判理解技能,前者指快速捕捉信息的技能,包括达到规定阅读速度所必须掌握的视线移动技巧、快速找到关键词、主题句及上下文线索、确定文段中心等规律;后者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如事实标准、是非标准、语法和篇章规则、修辞原则等,对文本的各方面作出判断和评定。英语理解技能还包括推理与含意理解技能。推理指阅读过程中进行意义探究,包含阅读目标假设、连贯假设、解释假设,阅读过程中的即时推理包括前因推理及主题推理等。含意理解指解读文本中的语句没有明确表达但又确为语言单位的音、形或义所承载的意思,即破解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之外的意思、含意可寄寓于词、句、篇中,既有语义性含意,也有语用性含意,其产生方式可有跳跃、间接、借代、各种修辞方式及典故等,其解读方法因具体情况而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TEMS所选文段体裁多样化,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文体等,难度相当于美国《时代》周刊或《纽约时报》上的社论、政论和书评,或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原著。因此,文本必然涉及到较高难度的语法现象,如多重复句、由词汇或句法引起的岐义句、虚拟语气、地道表达法的非人称主语句等等。阅读者如果只熟悉常规的一般性语法现象,遇到这些难句时必然难以在规定阅读速度下弄懂其意思,影响理解。

4、专业八级阅读理解基本技能

要提高阅读能力,平时不仅要多读,而且内容要广泛。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一个人拥有的英语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阅读的速度也越快。除此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4.1预测的能力。预测是指读者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或提供的线索,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预测文章下文可能出现的内容以及文章可能的发展方向。英语的信号词、文章的标题及内文的小标题都是预测的重要线索。

4.2寻读(scanning)的能力。寻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不相关或次要的内容,目的是在指定的阅读材料中查找出某特定事实或具体细节信息,是做事实题、细节题的主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阅读考生需首先熟悉问题已明确查找对象,带着问题进行寻读,有的放矢,利用文中有关线索、暗示和关键词,以最快速度寻得所需的某个细节,一旦找到所需信息,应立即停止。在寻找特定信息、寻找具体事实、寻找答题所需内容时都要用到这种方法。

4.3略读(skimming)的能力。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特定材料,了解大意,找出中心思想。略读时重点应放在文章的大意上,可忽略各种细节,甚至部分句子和段落。阅读时要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提示,如文章标题、副标题、以及篇章连接手段和行文中的信息词(signal word)还应特别注意文章的首段、尾段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略读的关键是增加眼跳的幅度,高度集中注意力,努力捕捉那些能引起注意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在练习中应进行有意识地训练以提高略读速度和效率。

5、结语

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的阅读部分因难度高、题量大而成为影响考生八级通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阅读的解题能力由英语阅读水平决定,而英语阅读水平则取决于英语理解知识、理解技能及图式结构。八级阅读的制约因素在于六级以上的词汇童、高层次的阅读策略及背景知识的广泛程度。针对学生现状与八级阅读要求的差距,只有既进行强化答题能力训练,又抓好系统化的全面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提高八级通过率。

【参考文献】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教学是教师以阅读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理解文章中心的内涵和外延,体会语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要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应用过程,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阅读、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其内涵是以问题情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旨,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向、多层次探索和思考。伴随着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探,揭示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情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主阅读、交流评价。不仅重视问题答案的获取,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感悟过程,使自学、自悟、自得成为学生阅读乃至其他知识学习的常态化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问题教学法从教学目的到组织形式较之传统教学都有所不同,其一般步骤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等。

1.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主线,教师在上课伊始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构建为智力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直观、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产生联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当时情况很危急?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想对睡在冰冷山间的王二小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明晰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疑点相吻合,强化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有了问题做导向,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强,阅读效果更佳。

2.分析和讨论问题。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善,分析和讨论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水平,注重图文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课件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反复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子领悟文章内涵的方法,在强化对字词与整体理解的同时,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对于《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学生分析和讨论如何理解“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王二小不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是带到别的地方去行不行,并抓住“顺从”、“含着微笑”等关键词语理解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问题导向打破了教师精细讲解的既有灌输模式,激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碰撞,降低了阅读的梯度和难度,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得到加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被更多人认可。将建构主义思想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外活动的增多,大大提高了英语学科的教育地位。将建构主义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对于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学习问题

第一,英语阅读习惯不佳。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具有不良的阅读习惯。像指读或者唇读等,学生用手指着每一个单词阅读或者有声阅读,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会马上停上来,对读过的部分重复阅读。这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还不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影响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

第二,英语阅读背景知识不足。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英语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支持。学生的知识面不足,对英语文化了解较少,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文章取材较广,涉及到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学生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就会产生理解困难的问题。

第三,英语阅读技巧不足。英语阅读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阅读质量。一些高中学生只会通篇读文章,从第一个词读到最后一个词,不能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重点,更不会利用详读、细读、跳读等阅读技巧。忽视标题的作用,不会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率。

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对于他们的阅读学习成果有直接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英语阅读学习追求,选择最适合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水平出发,选择难度适中、趣味横生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前,教师要针对重点词汇进行扫盲,帮助学生扫除部分阅读障碍,让学生有条件快速阅读。

比如在讲解《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给学生扫除thin,manner等词汇,将阅读文章的难度降低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美与丑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关注本次阅读文章的主题。当学生看到一个肥胖之人与过瘦之人的对比图片,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起来,阅读兴趣也会得以激发。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才能让阅读活动得以实施。

2.补充英语阅读背景知识

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构建全面的英语语言体系,更要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英语文化体系。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已经建立的英语文化体系,调动学生用自己头脑中的文化知识去指导自己的阅读行为。在阅读中,教师要抓住具有文化内涵的部分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或者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文化背景,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极为重要,这也是构建主义理论落实的关键。

比如在讲解《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信的格式与英语国家的礼仪知识。针对这一阅读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去积累,在阅读的同时收获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发现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构建文化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3.传授正确的英语阅读技巧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英语阅读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将正确的英语阅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通过主题判断文章内容的重读段落与略读段落。更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目的出发,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果是为了答题阅读,则要针对题目去寻找关键词,利用跳读法。如果为了积累知识,则要详读,感受字里行间传递的意义,并积极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不要一味依赖于字典。掌握正确阅读技巧,才能让学生成为独立阅读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去改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更能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把握好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的主动学习者,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认可构建主义理论的教育意义,是推动高中英语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谢红霞. 建构主义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指导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6)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7)

第一步:文本感知

教学项目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的能力。

3.自动识字(词)的能力,预测、推断能力,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讨论。

教学活动

教师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介绍部分关键词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3.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学生 1.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快速阅读,完成阅读练习题。

3.进行讨论,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练习方式与题型1.阅读理解方面的选择题(细节信息)

2.正误判断题。

3.图表与连线题。

4.有关文章主旨的问答题。

第二步:听录音与朗读

教学项目 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与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

3.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听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学生 1.听录音,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模仿录音中的语音与语调,练习朗读。

练习方式与题型 1.朗读。

2.图表与连线题。

3.有关文章层次结构的问答题。

第三步:语言知识点的综合学习

教学项目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与短语的教学(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构词等)。

2.句子教学(句子的用法、语法结构与功能)。

3.段落(段落的结构与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与掌握语言语法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从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综合归纳、模仿造句。

教学活动

教师 1.讲解分析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造句。

3.分析段落结构。

学生 1.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做好笔记。

2.运用所学知识模仿造句。

练习方式与题型 词汇运用练习,造句与翻译练习。

第四步:综合理解

教学项目 文章的深度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深度综合理解能力,全面把握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1.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学生 1.通过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

2.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练习方式与题型 讨论与交流,完形填空练习(close test),复述课文。

第五步:读写延伸

教学项目 读写运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表达相关主题,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分析与讨论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指导课外读写。

教学活动

教师 1.讨论分析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2.指导课外读写。

学生 1.领会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0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9)

【考点详解】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于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除了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知识点外,还考查非议论文文体的有关考点。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⒉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⒊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⒋论证结构的理解;⒌议论文语言风格的体会。非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⒉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⒊考查把握句子、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的能力;⒋考查评价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向预测】

在今后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的设计上,将会更加贯彻新课标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理念将进一步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体现出来。今后,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文本材料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近年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看,其文化内涵已融入到阅读材料中。选文力图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

2.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近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了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有的地区议论文阅读设题几乎都是基本阅读能力。可以预见,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将会加大。考查文体阅读能力,主要是考查运用文体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将会很少出现。

3.更加强化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有助于改变阅读教学中片面肢解课文和机械训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心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包括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理解。②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运用材料布局谋篇,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议论文的思路理解主要体现在论证方式、方法的考查,论述层次的划分等。

4.试题的开放性将会增加。近几年在中考中不断增加开放性试题。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主题,是教育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开放性试题承载着创新的火花,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放性试题既有开放的一面,立足于“灵活”,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考生能够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限制的一面,即关于内容、形式等,提出显性或隐性的要求,成为评定答案的重要依据。总之,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去解读议论文,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

【解题指导】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在议论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容易停留在一般理解的浅层次上,导致词义理解的不完整或表面化。正确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关键,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联系语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才能准确解释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2.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关键性语句,就是文中对表述内容、点明(暗示)中心、表达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语句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找关键语句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阅读议论文时,孤立地理解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是不能正确把握句意的,只有将关键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深刻含义才会浮出水面。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运用分析词义的办法,联系整个句子甚至全文中心,分析词语的作用,说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先弄清楚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摘取或归纳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是作者观点的核心。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因文而异,多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较易把握,但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审读才可确认是不是中心论点。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驳论文、读后感,多采取此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需要读者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另外,需要注意论点语句的特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以疑问句式、短语、比喻等形式出现。 4.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据的补写。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论据的补写也是近年常见的议论文考查题型,答题的关键一是把握论点,二是要分析补写的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的方法较多,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判定和分析论证方法的前提是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主要特点。论证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演绎论证,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归纳论证,即先摆事实讲道理,再归纳结论。举例论证,即列举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即引用理论(名言、格言、定理、法则)来论证论点,又叫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就是把相对立的事实或相悖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证明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即以形象的比喻证明观点,从语言上,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论述的对象作本体,再设出与这个对象本质上有相似点的喻体,进行阐述。归谬论证,也叫引申法,由反面论点,引申出错误的结论,以推翻对方反面论点。这几种方法在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6.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要注意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

7.内容探究。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10)

根据全语言批判性阅读理论,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阅读过程注重的是阅读的体验和创造,是创造性地理解阅读文本。换句话说,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意义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根据批判性阅读理论,学生基于自己的体验理解文本需要在阅读后有机会相互交流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批判性思维成果,因此,教师设计读后讨论、辩论、描述、叙述等语言交流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拓宽批判性思维,展示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对写作文本创造性的建构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加深阅读理解,教师应在读前和读后设计与读相关的听说活动。因此,“读”必须包括以下教学步骤,即话题导入、读前预测、快速阅读、读后讨论四个教学环节。

2 以说为主导的教学环节

根据全语言的读写观,“读写教学应该与口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对文本批判性理解能力的发展,致力于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者共同体,倾听所有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真实的听说事件与读写事件的情境中发展语言与思维”。[4]因此,在读写技能整合教学过程中,在读后和写前设计“说”的教学环节,用口语活动衔接读写,贯通读写就显得十分重要。“说”是指阅读后和写作前连贯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是对阅读话题的进一步延伸和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对写作内容的话语关注。读后讨论为写作打开思路,为写作获取素材(观点和支撑观点的论点和积累语言材料)。写前的口头作文或句单位写作等单项训练活动又是对写作文本的口头建构。读后讨论和口头作文共同解决写什么和用什么语言写的问题。

3 以写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全语言倡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重过程的写作教学关注写作全过程的教师指导。认为在写作前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收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视听、阅读、生活体验等)获得信息,对所得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综合和分析,讲解相关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确定写作题目,明确写作要求、训练写作技巧和构思写作提纲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关注学生草拟成文的全过程,随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指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还关注初稿的完善。主张学生自己或同伴的互相修改,教师则要组织和指导修改活动,对学生作品的文章结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错误进行点评等。因此,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框架下,写作教学可以划分为写前学练、初稿写作和初稿评改。

4 以读写为整合的教学模式

话题导入是指在读写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特定语言环境的话语活动。读写前话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读写动机,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读写活动产生兴趣和热情。主要教学活动有相关话题的视听活动或就某一话题的“自由”交谈。

读前预测是指学生阅读理解开始前的准备活动。读前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阅读目的和布置阅读任务。主要教学活动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组织学生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提供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在话题语境中呈现新词,扫清阅读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快速阅读指阅读活动本身,包括学生阅读课文和师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理解性问答活动。快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本并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主要学习活动有略读了解课文大意,寻读捕捉具体信息,划分课文结构,将事件排序,回答事实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作者的深层寓意,等等。”读写技能整合教学的阅读理解一般以获取阅读文本的内容信息、训练阅写技巧和获取篇章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活动依据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具体情况设计。

读后讨论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就某一或某些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的主要任务是“口、笔头巩固阅读成果。主要学习活动有复述课文大意、讨论、辩论、讲故事、描述事物、叙述个人经历等。读后讨论是处理和转移、内化阅读获取的信息的过程,是阅读后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它既能够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阅读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活动。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11)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能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1)阅读的准备活动。①导入。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是设计导入的基本出发点,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则是设计导入方法的根本目的。②标题讨论。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大概内容,不论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最终都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谈论的兴趣,同时也会激发他们急于阅读的欲望。③背景介绍。在进行阅读前,教师讲解一些背景知识,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当然,教师的介绍最好用英语,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④生词教学。为了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文章前教师可以先教一些文章中要出现的难一些的单词,但不必呈现全部单词,只呈现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单词,其余的一部分单词在阅读课文时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推测。⑤指导性问题。在阅读前,教师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或一般性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2)阅读中的活动。①跳读。跳读大约两分钟左右,它要求读者能从语言材料中很快地找到特定的信息,并能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②掠读。又称略读,约花五六分钟左右。这种阅读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完全篇,领会主旨或抓住主要内容。③细读。细读又称研读或深读,属于精读范围。在学生跳读后即做练习,再安排五六分钟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其深化理解。④讨论答案。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的答案。通过讨论相互补充、各自完善,学生不仅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还练习了口语表达能力。

(3)阅读后的活动。①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归纳,以及对话题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态度等的讨论。②对段落结构的分析和讨论。③围绕课文内容的言语交际活动。

二、积极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同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自己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在阅读文章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让学生去阅读。常见的阅读方法:

(1)不良阅读习惯的改正。改正以往不良的阅读习惯:逐字逐句地阅读,用手指着单词一字一字地读,小声朗读或在心里默读,缺乏自信,过分依赖字典、过分重视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理解。

(2)猜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的单词,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查字典,教他们学会一些猜测生词的方法。如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利用构词法(合成、转化和派生)或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能力。

(3)辨认语段标志能力的培养。语段标志句也称主题句。抓语段标志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语段标志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

(4)剖析复杂句子能力的培养。句意的理解往往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复杂句子能力,尤其是主干句。如主语、谓语和宾语,一般每段的主干句就表达了这段的中心思想。

(5)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做阅读理解训练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检测学生的阅读文章的速度,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先快速地浏览文章后面要做的习题及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样既可以提高做题的速度,也可以提高所做题的准确度。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文章前教师可借助实物或简笔画先教一部分生词,尤其是那些难以理解的生词。对于学生大多容易理解的生词,就让他们在阅读课文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揣摩理解。当然,学生要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除了要抓住主干句外,还要抓住句子当中的关键成分。

(6)推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力的培养。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准确理解文章主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

(1)应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心和文章结构。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