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职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2-12-09 09:46:08

高职语文教学范文

高职语文教学篇1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需要明确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知识的转化,灵活应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让课程教学更加适应时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深化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创建翻转课堂。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探究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行业价值观与认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有助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对此,笔者重点探讨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并未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不足,最终造成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不到体现。

(一)部分教师的认知不足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知,所以他们往往会让学生背诵大量优秀的文章或者是段落。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以后,教师会大致讲解作品中的一些生字词,并依据文本的情感等对整篇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够掌握文章的分析方法,包括文本的结构与大意等。这种教学活动十分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缺乏理论与保障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并未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深层次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文学的思考能力与答疑能力比较弱。除此以外,由于没有理论基础保障,所以语文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整体比较弱。

(三)一些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

一些高职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缺乏持久的动力,难以长期坚持阅读文学作品。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需要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以此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对此,教师需要明确如何培养和为谁培养,设计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将人文素养培养贯彻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全面育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新局面。对此,笔者将重点探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开设人文课程,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知识

学校方面应开设人文地理、思政以及法制教育等一系列的人文课程,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底蕴。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多元化的活动,切实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要注意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教育学生。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集体诵读儒家经典,或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知识竞赛与辩论赛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提升自我的价值观。在校本选修课程中,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国学传统教育知识,比如,校史讲座、书法艺术欣赏以及民俗文化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进而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国学教育。

(二)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首先,传统节日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道德建设内容,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以此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家国主义情怀。高职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缓解高职生的学习压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的文化知识推广与教育活动,包括节日的来历、节日活动以及诗词朗诵等,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如读经典一类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图书角、黑板报布置国学内容,让这些平台成为国学教育的阵地之一。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要注重创设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并注重小环境的建设,提升国学教育的影响力。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其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并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教室的墙面和黑板报。或师生一起制作班级的标志,把最能够呈现出班级良好风貌的名言警句作为整个班集体的格言,并写在班级后面的黑板上。以此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

(三)促进情感领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出的论述,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他指出,所谓善于说话,并非俗称的口齿伶俐,而是要修养到所有的言语都符合伦理道德,才可以称作是善于说话。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学科,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教育,融入人文素养培养,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诗经》《劝学》等古诗文的教学为例,这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载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引领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内容。为了让古诗文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围绕汉字学习和语言实践,开展一系列阅读活动。例如,在讲解完《诗经》一文章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语言实践活动,这也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结合思维导图呈现语言实践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还可以深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增强情感体验,促使人文素养内化于心

高职语文课标中指出的核心素养,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存于内心而表现于外在。语文不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它还是文化、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除此以外,语文新课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需要以理论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进而在知识的讲授中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由此可见,人文素养融入语文实践是必然选择。现阶段,高职语文人文素养应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标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避免反复地训练或者是单方面地传授,而应结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学情,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首先,目标至上,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要围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切忌偏离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并将其上升为语文教学目标;其次,注重情境创设,为了实现内化于心,需要通过情感共鸣来实现。对此,教师需要创设出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变化的情景或者是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的浸润,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条件;最后,教师主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也是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为了融合人文素养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人文素养内化于心。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范读,并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其中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秋指的是北平的秋季。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结构,总结出北平的秋天有什么样的特征”。当学生总结出北平秋天特征与教师点评以后,教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些特征是通过什么样的景物描写所体现出来的呢?”学生再从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回答教师的问题;接着,教师可以提出第三个问题,“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理由;最后,让学生选择一两首抒发悲秋的诗歌,并完成一篇100字的读后感或者是评论。上述问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通过开展引领式教学,学生能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人文情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并让学生获得感悟与思考。

(五)借助家校协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家庭方面,需要重视家风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高职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三观。家风意识中传统的道德文化风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质、人格以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家风的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约束性的家规、家庭文化等。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的重视家风建设,家长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出一个积极的榜样,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家风教育。从另一层面来讲,家风蕴含着人们乐观积极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主要是通过书面与口头教育等方式,把家族的精神传递给后代,进而为弘扬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让国学教育变得更加鲜活和具体。此外,学校方面还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积极宣传国学内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国学讲座,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了解更多的国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鼓励学生向父母积极进行国学宣传,从而让学生成为国学经典传播的大使,而这也是国学教育的宗旨与理念。课堂教学是国学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通过国学教育,可以为学生,家长与教师搭建出一个素质教育体系。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是自主进行课外阅读,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制定出一个三级评价体系,把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让家长与教师能够统一战线,促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结束语

在高职语文课程中,教师应集人文素养培养与知识教育为一体,并以此为目标引领学生重视人文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主动引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将人文素养内化于心,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王珊珊 单位: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高职语文教学篇2

一、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

为贯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要求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精神,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因高职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就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语文课程教师做出了很多有效的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高职语文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学时偏少影响了高职语文思政教育优势

作用的发挥为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高职院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对不够重视。在课程设置上,最直观的体现是课时安排上,专业技能课程学时占比高,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比低。学时偏少带来了不少的弊端,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相对掌握不牢,学生的技能知识因为缺少相关知识支撑而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限制了基础课尤其是语文课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内容偏离弱化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人文内涵

在高职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更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发挥,注重讲授语文知识和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忽视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功能。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时间短,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入,还未能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和规律,认为课程思政是游离于传统教学之外的附加行为。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更没有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训练等一体化设计,只是生搬硬套,将与语文课程完全不相干的思政教育内容生硬地穿插进语文课程,呈现出碎片化、肤浅化、牵强化的特征,使得课程思政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

(三)教学模式固化降低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

教育的质量经历了教育教学改革,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过多强调合作探究和讨论释疑,追求师生大量的互动和热热闹闹的课堂,立足语文教材进行文意兼美的思政教育情景创设较少,也很少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品味感悟和独立思考,没有通过深化改革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与高职语文课程知识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也就谈不上高职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共通,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职语文实践课程思政的优势分析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家国情怀、担负育人使命上具有独特优势,从古至今海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高职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目前江苏五年高职选用的是杨九俊主编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该教材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二册侧重基本的语文素养;第三册分为财经、商贸及服务类和工科类两种,侧重专业学习;第四册着眼终身发展。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人文主题。例如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对职业的理想、对美好的追求等。通过高职语文课程学习,高职学生不仅能够透过书本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获得美妙的审美体验,更能培养对自然和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高职语文课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文以化人、文以载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高职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共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重点围绕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高职语文课程则是通过讲授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涉及社会、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回应时代关切,关注社会现实,解答思想之惑,文学作品中饱含深刻的思想与感悟,优秀的文化传统蕴含为人处世的哲理。高职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共通之处就在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规范。

(三)高职语文课程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语文课程的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多样,往往将思想寄寓在社会生活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俗易懂,倡导以情动之、以德感化的教育方法,课堂教学具有亲和力与吸引力,易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语文课程饱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指导,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价值引领,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高职语文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将高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课程思政目标细化分解到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素质目标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一)明确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四项教育目标

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发挥语文学科核心的基础性和人文性特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历来的终极目标是治世报国,带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高职语文课程一项重要的德育内容。深挖教材的家国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有利于塑造学生爱国荣家的高尚情操。高职语文教学应着眼于经典名篇,特别是精讲饱含仁人志士爱国情怀和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篇目,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国大道理,并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2.增强文化自信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尤其是西方霸权话语的挑战与冲击,我们更应该强调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智慧和资源,这既是教育规律层面的内涵选择,也是教育层面的文化选择。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思想遗产,诸如“有教无类”“知行合一”等,这就需要在语文教育理念设计上保持足够的文化自信,并在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上坚定学生的文化信心,教学过程要根据历史人物与社会热点事件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态度和鉴赏力得到发展,也促进生成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通过对高职语文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激发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4.促进思维发展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构建宽广的“大思政课”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探究高职语文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方法与方式。

1.线上线下融通

“线上”课程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充分依托微课、慕课等平台,通过多种形式为课程思政创造更多可能。“线下”课程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坚持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原则,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实现全方位思政教育。

2.课上课下贯通

除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外,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知识竞赛、硬软笔书法大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各类语文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指导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拓展高职语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更好地反思自我、反思人生。

3.校内校外联通

与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活动结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如开展“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等,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现实,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让思想政治教育既润物无声又回味无穷。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队伍建设是最为关键的。要通过提升能力、把准教育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等多项举措并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1.做好素养提升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通过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等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等。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高职语文课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加强思政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持续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

2.把准内容选择

广大教师要善于挖掘高职语文教材中富含思政教育内涵的名篇佳作,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励志教育,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内涵丰富的人文载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如《语文》(第二册)必读授课内容中,《我的母亲》中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化装舞会》揭露当时社会的等级悬殊和贫富差距,诠释作者内心高贵的悲悯之心;《过去的年》中农历新年的习俗和乐趣,传统文化的魅力;《雷雨》中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残忍的本质以及旧的社会制度必将灭亡的命运。

3.完善评价体系

把课程思政要求融入高职语文课程,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学研讨、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同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等的重要参考。

四、结语

探索高职语文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语文课程有着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要通过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知晓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识丰富、品格优良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王玲

高职语文教学篇3

高职学生同样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能力和素养与国家软实力的关联较为密切。而继承和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应灵活利用语文教学这一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及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汇集不同文明精神和文化特征以及民族思想文化等内容的总体表现。其中包含精神和物质等方面的内容,整体较为丰富,在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均对人们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儒家、道家、佛家学说为框架包括思想、文字、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在对高职阶段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其核心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加强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立身之道,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够保持“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不断对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行提升。

二、高职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恰当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培养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使其能更好地吸收和欣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不断加强学生的素质和品德,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此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融入,能够使语文课程更加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意义与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因此应合理设置教学融入方式,提高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学校中传统文化融入现状

(一)学生层面分析

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导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积累内容较为薄弱,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长期通过机械化死记硬背,难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吸收和学习。高职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表现往往较为消极,大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将学习精力放在技术性专科学科上,很少在课后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和归纳。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阅读和积累,更多的是看手机和玩游戏,将大量时间放在娱乐活动中,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由于缺乏长时间的接触和学习,使得高职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积累和学习,并且无法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从而不利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学中的融入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重视度不足,长此以往,学生积累不足,在言行举止方面容易缺乏文化自信。在高职教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意识等均到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会为学生预留一定自主学习时间。但由于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效率较低,影响整体的课堂融入效果。

(二)教师层面思考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融入效果的影响较大,教师作为课堂创设人员,其在课堂理念、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最终影响可能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在教学理念方面,部分高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其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强,对学生的帮助不大,学生在高职毕业后大部分会进行就业,对语文成绩的要求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降低学习强度和要求,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对语文的学习动力,影响课堂活跃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主动丰富课程内容,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融入其中,使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薄,不利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培养。最后,在表现形式上,教师一般选择填鸭式教学,教师不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同时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导致整体的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在课堂中容易呈现出教师在台上讲而学生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等分裂课堂的现象。

(三)学习环境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中缺乏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一方面,学校对传统文化教学缺乏重视,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加强立德树人等理念作为形式化内容,未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率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校内的主要活动均为职业技术相关内容,内部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导致学生在提升技能的过程中,其综合素质未得到同步加强,容易出现学生文化不自信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较为单一且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不主动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获取传统内容时,主要通过语文课堂和网络。但在网络中大量的传统文化受到改编,与真正历史和文化存在不符情况。如在部分历史小说和古装电视剧中,存在大量的常识性错误,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故意将历史内容进行调整和混淆,学生接受此类内容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效果出现偏差,影响整体的文化学习效果,在该环境下无法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

四、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分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传统文化之魅力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文化内容,将其融入课程中,有效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以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应提高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教师应为学生介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意义,阐述传统文化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的作用。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才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在学习使用文学阅读技巧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变成具有趣味性的传统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如阅读《东坡志林》时,了解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生活中幽默风趣的一面,尝试与千年前那个有趣的灵魂进行对话,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阅读的注意事项,提高阅读能力;又如在阅读《东京梦华录》时,通过阅读了解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风俗人情,进一步了解真实历史中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性大幅度提升,学生更适应获取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大部分人认为传统知识较为枯燥且内容冗长,导致其在学习前便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时,可以由现代词语向古代延伸,为学生介绍传统习俗和文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教师为学生展示出中国结的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结的来历。常见的中国结得名于台湾学者主编陈夏生,其属于盘长结,最早在汉代出现,并在商代得到广泛的使用。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结式手法,属于文化的一种,不同结式有着不同的寓意,如同心结表达美好的相爱情愫、万字结代表吉祥平安等。通过简单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对内容的吸收效果。

(二)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传统文化之思想

高职教师想要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融合效果,应转变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思想与教学思想进行结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高职学生的思维趋近于成熟,其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的好感,但在实际的行动上很少对传统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应扩大传统文化的优势,提高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在课堂中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教师首先应加强对本学科的重视,语文一门基础性学科,想要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职场中的竞争力,应提高文化知识储备量,从而在职场中能够有效应对不同场合。因此应通过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实用写作时,需要掌握写作的性质和要求以及类型与程序,同时熟练掌握管理、行政、经济等类型的文书、公文和报告等写作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思想,将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古代相关文书和公文等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环境。如古代的公文体有33种,有为人熟知的:“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均属于该类型公文体;“骈文”在隋唐时期较为盛行,如《与朱元思书》即为骈文;“说”为论说文,如《师说》《马说》等均属于该类文章。不常见的文体也较多,如:“对策”“驳议”“题本”等。公文的类型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并与现代化写作方式进行对比。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部进行探讨,分析写作格式等,最后进行组间对比。利用该方式降低学生对写作的排斥心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效率。

(三)创建学习环境,营造传统文化之氛围

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应合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恰当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接受效果,同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职业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一定的帮助,借助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提高思维活跃性,从而提高对相关技术的掌握效果。院校应将传承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并加大对其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学校的重视,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念。其次,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高职院校可在校内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竞赛活动、传统艺术表演活动、优秀诗词书画鉴赏活动以及传统有趣的游戏活动等。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并对其进行活动历史的普及,使整体校内氛围与传统文化更加契合。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料和相关资料获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最后,语文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学习和探究途径。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倾向于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很少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内部的交换阅读活动。在班级内部,不同学生之间互相换书阅读,在借阅时,学生的阅读效率往往较高,因此可以借助该方式提高学生阅读量。或者为学生提供学习网站,如中华传统文化网、国学自学网、东方文化艺术网、神州思想文化网等。在网络浏览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书画、历史、武术、戏曲等进行了解和学习。或为学生提供相关软件,如口述天下史馆、倾听国学经典、今日工匠等,在不同软件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优化教学方法,揭示传统文化之浩繁

在进行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宣传和教育。教师应灵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合理融合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强化课堂的教学效率。一方面,可以利用诵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感知。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文章独特的魅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默读、反复阅读等方式对文学内容进行品鉴。如在学习《文学佳作选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质量较高且适应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佳作内部蕴含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得到其中的道理后,对自身的行为和想法进行分析,促进学生自身的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情境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场景还原的方式,在扮演过程中,学生在角色的角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情感感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高职院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古代文化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说相应的话。在该教学目标的影响下,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生活情境,并在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口才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中均有其独特的待人接物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法,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丰富教学内容,体现传统文化之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至丰富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我国具有漫长且不间断的历史,在长时间积累下,存在大量的内容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任何角度上进行引申,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使课堂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并且更加充实。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如关于国家的情感、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情感出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情况进行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责任以及自尊自爱等情感,强化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使高职学生能够成长为具有较高水平专业技术且个人素养良好的综合性人才。结论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并在其中合理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优化价值观建设以及强化学习能力,学会熟练应用阅读、书写和表达等语文能力,为其他学科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辉.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4):154-155,160.

[2]徐清.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探析———评《语文教学思维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语文建设,2021(20):84.

[3]辛阳.对语文教学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考———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1(9):86.

[4]王丽波.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3):96-99.

[5]洛桑更才.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12):178-179.

作者:颜青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