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48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毋庸置疑,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正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外积累明显不足

随着生本理念的深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外积累。良好的课外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够,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布置也没能深入下去。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布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没能深入检查和安排学生交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

2.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初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侧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际交往的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而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容易贴近教材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外的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层面的阅读并不多见。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对中学语文的需要。

3.教师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摆脱了抽象的思维,能够在形象可感的思维空间里强化自己的语文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目前一些教师多媒体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本该用于强化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1.生本理念课堂中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课堂中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能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语文知识量,提升相应的语文能力。

(2)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能力先行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要留给学生相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将这种阅读纵向深入

(1)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课外阅读。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入指导,在学生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2)

第一,传统的应试教育制约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开展。目前我国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着重点在于应试方面,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影响,从而制约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保证学生考试中能够熟练地默写诗词,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来简单地介绍诗词作者及诗词大意,然后就是统一地背诵诗词,直到将诗词熟记并能默写出来,课堂教学任务到此结束,基本没有对于诗词鉴赏方面的内容。

第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轻视对古诗词的教学。许多教师把现代文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够重视。对于古诗词的讲解只在于表面的理解,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面深度不够。因此,对诗词中的的意境就不能完全把握,在教学中不能将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与诗词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停留在浅层上,不能继续深入。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在讲解中简单地将诗词的画面展示给同学,而忽视了诗词本身的逻辑思维,破坏了诗词本身的完整性,使学生很难在理解的前提下接受内容。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足,不能全面地讲解诗词内容。目前我国的古诗词教学还停留在满足应试教学的需要阶段,这样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难免出现偏差,影响整个小学古诗词的教学。(1)在教学中注意诗词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目前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提高诗词语感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整个教学的过程枯燥无味,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缺少参与的积极性,逐渐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兴趣。(2)在教学中对内容的讲解详细,缺少对诗词意境的讲解。每首诗词都有着独特的意境,一种心情、一种感悟、一种情怀或是一种美好的图画。诗词的学习不只是内容上,还要注重对诗词的感悟。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对诗词鉴赏和审美的方法。(3)在教学中缺少对古诗词的鉴赏。学习古诗词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诗词中感悟生活。但是目前的古诗词教学缺少鉴赏的内容,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在教学中逐字逐句地翻译,破坏了诗词的美感,对于学生来说诗词就是枯燥的东西,自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高。

二、提高小学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小学古诗的认识。中国的古诗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至今对于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的心胸更加广阔,更加地热爱生活。所以教育相关部门与学校要提高对古诗词的认识,加强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明确提出增加古诗的教学量,并规定了小学毕业生必背的及课外阅读的古诗篇目。

第二,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时间可以与家长相比,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就是学习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在古诗的教学中,不但自己了解诗词内容、掌握诗词意境,还要将这种意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感悟诗词内容。学校也要积极地开展活动,加深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度,为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3)

高职语文教学困难重重,既面临高职语文学科定位不清,教师不懂教什么,又面临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及对文科知识的不重视,学生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处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果。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扩充了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可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击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并以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基础性为依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里起步较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基于前两点的分析,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克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效率

2006年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提出:“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教学手段能够给高职语文课堂增添趣味性、可视性、娱乐性,提高课堂效率,作为高职语文教师,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在许多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他们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睡意朦胧,课堂教学效率底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高职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徐中玉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中选取了古今外的经典课文,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高职语文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参考,对经典课文的内容和文字进行教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将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营造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视频、图片、绘本、录音、人机对话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立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高职语文课大多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效率低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好的缓解了这一矛盾,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创新了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之前,由于广西的学生大多没有见过雪,不能体会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北方下雪的动态景观,利用视频、图片展现这一大气磅礴的景象,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职语文教育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带来诸多问题。它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完全脱离文本,忽视学生的语感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由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的替换过程,它要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第二,课堂上不重视师生互动,师生情感淡漠。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多媒体课件固化了原有的教学流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偏离了自主学习的目标。第四,课件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需要全体高职教师进行不懈地努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型工具,而不能成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学知识、学习语言、学会沟通,文字是语文教育的载体。

1.革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语文教学观

以信息化带动高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这已成为职教的主流趋势。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双重功能,即拟人和拟物。拟人功能是指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当教师、同学、秘书等角色,如资料的整理、搜集等。拟物功能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指物化的多媒体技术,如计算机技术、课件制作技术、网络视频传播技术、人机对话技术等,也包含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教育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技术。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要依托传统教学理论的实践与方法。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确保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转化为优质课件。由于高职教师与中学教师不同,不用追求升学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可以结合与课件竞赛相结合,以比赛促进技能提升。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可以采取分层次开展培训,并经常进行教研活动,互相展示教学课件。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高职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坚持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语文精品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起到示范交流的作用,建设出一部分精品课程后,在整个学校乃至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产生的良好综合效应。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以其“轻理论,重技能”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完善了高职语文教学不足,促进高职教育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4)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积极的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则应当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提问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课堂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设计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使提问实效化,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小学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学生,其最大的特点是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求知欲。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合理利用这一点,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将学生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问题引导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益的思考,这些思考可以完全脱离课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思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小学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的语文更是学生开展今后学习的基础性学科。在我国语言环境下,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人交流获取必要知识和信息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们语文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这就要求我国的语文教学从小学教学开始便要转变教学的方向,将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一个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教师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来说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加轻松的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真正掌握课堂的节奏,进而加深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2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2.1随机性强

在我国,由于缺少相关的理论基础的指导,部分学校在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研究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甚至因此放弃了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改革。这种情况对我国语文整体的教学改革十分不利。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随意提问是当前语文课堂提问中最大的弊端。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提问问题过于随意,没有精心的设计课堂提问,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难以突出,学生也难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容易出现障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例如“是吗?”“在哪里?”等等,这类实效性不强提问方式,让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甚至对语文课堂渐渐失去了兴趣。

2.2难度把握不当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提问被看做是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往往是针对某个学生,并没有从全局出发将提问作为提升语文课堂质量的方法。这种提问方式对语文课堂质量的提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厌恶语文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师渐渐的忽视了对提问难易程度的把握,使得学生应为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感到自卑,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

2.3互动性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应当是双向的,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应当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自主的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将会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陷入被动,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也将渐渐的失去方向。

3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3.1提升教师的提问技巧

教师的提问技巧提升要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思维动向的把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留心学生的思维动态。对于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并通过相关的情景引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借此机会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同时尽量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如在讲授《走进李白》一课时,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应当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李白这一人物的看法,让学生先说他们眼中的那个诗人,从而引出课题“走进李白”。接着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你了解李白吗?”,“李白是什么仙?”,巧妙进入主题“诗仙李白”。教师通过提问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在引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要将随机化的提问带入课堂,不要因为课堂一些小小的变动临时的增加提问的问题,这样会打乱整个课堂的节奏,让学生难以把握语文学习的重点。

3.2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连续性,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语文课堂的基础,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可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问题设计能力。教师应当将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明确课堂教学重点,为课堂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积极的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发散性问题,这些发散性问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并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和逻辑。这种问题设计也可以使课堂中的提问不会出现过难或过易的现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也有利教师组织个性化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3.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语文课堂中的问题

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厌恶,大多是由于语文课堂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造成的。所以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问题的提出方式,将会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大大折扣,而情景引入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情景中引入问题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而学生对问题更加感兴趣。在情景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得以加强,在交流中教师也可以发现教学的灵感,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不断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4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应当提升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量。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响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号召,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需坚持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实用性原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语文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在提问中,教师需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②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的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语文学习能力不同,进而对于知识的理解速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同。针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也应该低,如果提问的难度过大,将导致这类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也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而针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也应该较大,以扩展这类学生的思维,实现语文学习上更大的突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任务,具体的提问策略包括问题的设计策略、提问的时机策略以及问题的总结策略等。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的设计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之前,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而这也是提高提问效果的重要保证。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教师主要应结合本堂课实际的教学内容,从中提炼出相应的知识点,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设计,而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教师通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能够提高提问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提问下,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语文问题的时候,还应该设计多个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最佳的语文学习效果。

2.提问的时机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把握提问的时机,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将无法将提问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在把握提问时机方面,教师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教师在讲述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应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然后提出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采取这种提问时机的依据就是在学生理解完知识点之后再思考相应的问题,其思考的效率会更高,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②在本堂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之后,教师还应该提出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就是将本堂课所讲述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快速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当中,以实现最佳的解决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问题的总结策略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6)

提问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是语文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提问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如何的重要指标。教海无涯,语文教师的提问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学习提问作为自觉意识,贯穿自己终身的学习生活。

课堂提问的问域不能过宽,问题明确而没有歧义。尤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精心设计,如抓住中心句、抓住变化处、抓住细节、抓住关键、抓住容易疏忽处、抓住“空白点”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之初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质量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要“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我觉得开头提的几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学生主体,研究学生的心理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有研究学生答题心理,才有利于提高提问能力。要使课堂提问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就须察言观色,因势利导,不断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答问心态应该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师就形象地总结出了学生答问时的多种心态,很值得我们借鉴: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这是胸有成竹的表现;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这是急不可耐的表现;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这又属于隔岸观火的;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你叫不叫!”这些是以假乱真的表现;举手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把握!”这有点举棋不定;急问左右、迅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候!”这属于临阵磨枪的表现;搔首翻眼、随便举手者——“最好别点我!”那就是仓促上阵;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这一定是一筹莫展的表现了。

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创造一个使学生学习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发展,学习成功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发展、品尝到成功。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如何,是衡量提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提炼提问语言,力争问题本身的精美

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提问语言。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规范纯正,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对学生的言行、习惯乃至思想感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准确严谨,问题的表述绝不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失误或困惑,问题的措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会影响提问的清晰性与连贯性,过多地改变提问中的措词有时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反而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对此语文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做到形象生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答问题,有时需要来点幽默、诙谐,这样容易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让学生对提问感到乐趣。提问之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停顿会为学生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停顿的时间因问题的难易度不同而应有所不同,如果问题较简单,停顿的时间就短;如果问题较难,停顿的时间就要稍长一些,语速也不能快,否则,学生会因你的快节奏提问而听不清题意。语文教师的提问语气要亲切自然,特别是对所谓差生,更须用鼓励的语气,在进行评价时注意用赞许或肯定的语气,如“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来再想想。”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7)

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问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总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1.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2.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要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8)

“教育研究的对象”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二者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从概念自身质的规定性来看,上位概念对下位概念具有基本的方向导引与限制作用。因此,基于“教育研究的对象”这一宏观视野来探寻“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一条可行且有价值的路径。

关于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第三,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第四,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第五,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或教育学问题)。②

第一种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无疑教育研究对象中必然要涉及到人;但问题是,这一命题抹去了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或学科绝不仅止于教育,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都要研究人。显然,把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人显得太过笼统与泛化。

第二种观点似乎只承认教育其物质或实践形态的存在,不承认外化了教育的观念、规律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认识到相关教育理念性的东西也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特殊形态而直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这一观点忽视了大量的教育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事实上就是教育的观念、理论等,无疑,排斥已经存在的形形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是狭隘的。这种观点窄化了教育研究的对象。

第三种观点把教育规律和教育现象一起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表面上看显得比较完美,但它有两点欠缺:首先,许多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并非都是教育的规律,用教育规律涵盖众多的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是不恰当的;其次,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两者关系极其密切,研究教育现象的目的即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事实上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与追求,因此,笼统地提教育规律,含糊了教育研究的目的与对象之间的界线。

与前三种观点相比,第四种观点较为全面地指出了教育研究所涉足的领域。显然,“教育存在”包含着前面所讲的人、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存在,有教育实践形态的存在,有教育理论形态的存在,还包括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作为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教育存在,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往往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涉足的领域。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加准确地界定与表述教育研究的对象呢?

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看法,研究者的活动所针对的实际领域是该研究的客体,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的客体和对象不是一回事。那么,什么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呢?从研究活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来看,研究活动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的一个研究过程,“问题”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并引起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问题是联结主客体的中间环节,特定性质的问题是特定学科的研究对象。③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的问题(或教育学的问题)。这便是上述所讲的第五种观点。

这里,我们较为赞同第五种观点。具体到语文学科,事实上,语文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探究的过程。“问题”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一切都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可以说,“问题”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理由。据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语文教育问题,即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实际矛盾与理论困惑。语文教育问题以及研究者探索语文教育问题时特有的学科视角、研究指向或侧重范畴,是语文教育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特殊性所在。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辐射出的作为语文教育活动主体的人即语文教师与学生、语文教育现象、语文教育规律以及各种以语文教育问题为纽带的语文教育存在,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

二、 微观的审视

上述从宏观的视野所作的初步探讨,有助于我们明确语文教育研究对象的一个总体范围与走向。下面我们再深入到语文学科内部,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有哪些。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具体的对象所指,语文教育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两家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王荣生先生的观点。王荣生在其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构建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归属参照系有纵横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纵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层面。王荣生所言的语文教育研究层面事实上即为我们这里探讨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他提出的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如下: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育评价层面。④

另一是李海林先生的观点。李海林在其编著的《语文教学科研十讲》一书中指出,开展语文教学研究,首先应该从整体上理清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这个所谓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即是从语文教育研究到底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的角度来阐述的。李海林从三个维度即“研究层次”“研究模块”以及“分相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⑤具体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课程论研究、语文教学论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等。

上述两家见解基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助于我们扩大认识视野。

关于具体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本文探讨的思路是这样的:上文我们基于宏观的视野,根据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问题这一思想,指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即语文教育问题,这里我们将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

我们认为,所谓“语文教育问题”,可以展开为三个基本问题和五大要素。三个基本的问题是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言的。“是什么?”要求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识别与判定;“为什么?”要求回答语文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怎么办?”要求提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五大要素是指: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环境。这五个要素以语文“教学”为纽带而展开,我们用下图来表示:

[课程][教学][环境][教师][学生]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运作,首先要有活动主体人的存在,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语文教育中表现为语文教师和学习语文的学生。任何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文教育要想实现一定的目的,必须要借助能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载体,这个“载体”最主要的即为语文课程,它包括一切显性的课程资源与隐性的课程资源。此外,语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无法避免地要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方、学校层面的制度、政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譬如,政治因素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自语文独立设科开始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地一直存在着。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一个大“环境”。无疑,研究语文教育,这个大“环境”是不能忽视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五大要素,或者说,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表征着语文教育的存在。语文教育研究归根结底就是研究语文教育,构成语文教育存在的五大要素自然也就是构成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要素。所谓语文教育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与语文学科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教育环境相关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杨小微著《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9)

小学语文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因各自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小学生在生活经验、心理水平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个体性和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的语文能力。这种个体性和差异性,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主动提问以及语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结合学生语文实际水平,从个体性和差异性出发,综合考虑各层次、各方面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在教学中,针对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给他们留有思考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针对语文能力居中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策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增加学生提问的机会,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针对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提问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参与提问,在提问中增加学习语文自信心,获得学习满足感。总之,教师应结合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在教学环节中鼓励、引导、帮助他们主动思考提问,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社会中发挥着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科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特点设计提问环节。把握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举一反三。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到文字的优美、生活的美好以及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掌握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特点,了解学生需求,设计科学的提问环节。第一,教师应紧扣语文教材,突出语文教学重难点,巧妙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结合问题开展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第二,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明确问题目的,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发挥不同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营造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是基于人际关系良好、外界感受亲切、思考时间充足等环境的,需要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探索学习问题。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有和谐稳定的环境,是保证学生主动提问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营造提问环境,为学生提供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创设自由交互的学习空间,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轻松自由地思考,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探索语文未知领域。在教师关注自身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提问环境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彼此沟通协作,共同发现并提出问题。即,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尤为关注学生间的学习环境,建立学生相互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沟通中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语文学习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间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关系,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以问题为牵引,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四、培养小学生问题质疑意识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教学是教师以阅读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理解文章中心的内涵和外延,体会语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要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应用过程,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阅读、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其内涵是以问题情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旨,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向、多层次探索和思考。伴随着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探,揭示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情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主阅读、交流评价。不仅重视问题答案的获取,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感悟过程,使自学、自悟、自得成为学生阅读乃至其他知识学习的常态化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问题教学法从教学目的到组织形式较之传统教学都有所不同,其一般步骤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等。

1.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主线,教师在上课伊始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构建为智力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直观、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产生联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当时情况很危急?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想对睡在冰冷山间的王二小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明晰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疑点相吻合,强化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有了问题做导向,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强,阅读效果更佳。

2.分析和讨论问题。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善,分析和讨论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水平,注重图文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课件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反复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子领悟文章内涵的方法,在强化对字词与整体理解的同时,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对于《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学生分析和讨论如何理解“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王二小不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是带到别的地方去行不行,并抓住“顺从”、“含着微笑”等关键词语理解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问题导向打破了教师精细讲解的既有灌输模式,激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碰撞,降低了阅读的梯度和难度,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得到加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篇(11)

一、引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在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该研究组成部分的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研究也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总结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研究的成就和经验,对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词汇教学的质量、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从中国期刊数据库中选取的有关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期刊论文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依据其研究内容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目的和意义、存在问题及其负面影响、解决对策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评析。

二、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目的和意义

多年来,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几乎都沿用生词语附加英文译释的编写体例,编者给教材生词语附加英文译释,自有其目的。晏懋思认为,“教材中词语翻译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帮助。这种帮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理解,二是指导运用。其中第一方面是最基本的”。卢伟认为,“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目的在于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和恰当地运用词语,充分利用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汉语词汇学习”。余心乐认为,“教材提供外文注释与说明的目的非常强,就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指导读者运用所教授的汉语知识”。远征认为,生词对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词的意义及用法,提高学习效率。薛秋宁指出:“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语,我国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在编写生词时大多都附有英文翻译或注释。好的译注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词语的意义,并提供用法方面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文译释的重要性,张榕指出:“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和语法部分,通常都有相应的英文注释。对相当数量的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生词的英文注释以及语法的解释,可以帮助他们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学习词汇和语法。”王素云指出,“词语的英文译注是学生理解和学习词语的桥梁,英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词汇的成败”。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附加英文译释的目的的看法是一致的,即为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词语提供帮助,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当然,这个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高质量的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基础上的。高质量的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词义和恰当地运用词语。

三、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译释处理不妥。鲁健骥指出,简单化或生硬的对应、堆砌对应词、释义繁琐容易引起词语偏误。刘运同指出,教材生词语外语译释的失误之一是“当一个生词语第一次出现时,外语译释不是针对生词语的某一个意义,而是将该生词语的全部或多项意义一并列出”。卜佳晖指出:“教材对生词的翻译处理往往过于简单,求大同存小异,为便于学生理解而做的简化,导致了学生对词的细节不明而误用。”薛秋宁指出:“量词、介词等虚词的译注使用了大量的语法术语,致使译文冗长难懂,不仅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反而让人越看越糊涂。”徐品香指出:译释方式不妥是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存在的问题之一,译释方式不妥会导致词义理解上的混乱和使用上的偏误。

第二,译释不够准确。晏懋思指出:“译词未能准确体现被译词的意义;译词与原词的词性没有适当对应,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词语的特征。”卢桂芝指出:“生词语与英文注释语义不对等;词性标注出现失误。”余心乐指出:“译文未能正确或准确地表达被译词的社会与文化内涵;译文未体现被译词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余心乐还指出:“译文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薛秋宁指出:“译文不正确,不能准确再现被译词的意义。”徐品香指出:“译释不够准确是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存在的问题之一,译释不够准确势必造成词义理解出现偏差、错误,进而导致使用上的偏误。”

第三,语义信息不足。卢桂芝指出:“不区分概念义和非概念义等。”余心乐指出:“译文未体现被译词的语体风格。”薛秋宁指出:“译文生硬,传达不出词语的文化内涵;译注一味堆砌概念对应词,忽略词语的感情意义和语体风格意义,结果误导学生出现用词不当、不得体等偏误”。徐品香指出,对外汉语初级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忽略生词语的附属义”。

第四,用法信息缺失。晏懋思指出:“译词没有给出与原词不可分割的搭配;没有对使用范围加以限制。”余心乐指出:“译文未提供被译词用法方面的信息。”薛秋宁指出:“教材词语的译注忽略了用法方面的信息。”远征指出:“生词语对译没有充分考虑汉语词语的构成特征;生词语对译没有充分考虑生词语在句中的语法意义;生词语对译忽视语用规则。”徐品香指出:“忽略生词的附属义和用法是教材生词英译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往往会诱发英语干扰,导致语际负迁移,造成词序不当、搭配不当、词的缺失、词的冗余、句式误用等词语使用方面的偏误。”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译释处理不妥、译释不够准确、语义信息不足、用法信息缺失。这些问题会对学生理解词义和运用词语造成干扰和误导,影响其目的语词汇的学习。

四、对外汉语教材词语英文译释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避免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问题及其负面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有的从词语翻译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原则与方法,有的从偏误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问题的建议,还有的从词汇教学的角度提出了避免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问题造成干扰和误导的方法。卢伟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一文中首先确立了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英文译释的原则:必须建立在汉英语言和文化对比研究、汉英词汇语义对比分析和预测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可能出现误用的基础上;必须遵循教学的阶段性原则,切忌脱离课文语境而堆砌词语其他义项的英文对应词语;应该以阐述词语的语义为主,简要说明词语的用法为辅,并处理好释义简洁与繁赘的关系——言简意赅必须以语义明晰为前提。他还进一步探讨了词语英文译释的具体方法:汉英语义完全对应的汉语词语,翻译时可根据课文语境给出对应英语词语,并尽量使两者的词类一致;汉英语义基本对应的汉语词语,翻译时可根据课文语境给出对应词语,并用括号注明它们在指称、褒贬和语体等方面的差别,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类词语;部分语义汉英对应的汉语词语,翻译时必须采取各种限制词义的方法;语义缺乏汉英对应的汉语词语,翻译时可采用音译法、直译法、解释法、音译加解释法、直译加解释法,必要时还应提供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王素云指出,“生词表的编译应体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汉语词汇为目的”。卜佳晖建议“编写体例上可更灵活、更科学;生词注释要有效体现词的辨义特征;公式法简明易用,便于说明词的用法”。钱多、李雷着重在词条翻译、义项选择和文化差异方面提出了教材生词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在词条翻译方面,要重视汉语词语结构及语义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要重视阐释汉语词义和英语词义的细微差别。在义项选择方面,不能脱离上下文;注意控制义项的数量。在文化差异方面,明确限定词语的所指范围;尽量回避不洁的联想;要准确地表现词语的社会与文化内涵。远征认为生词语英文译释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是:准确翻译出词语的词义和词性,注意构词语素的语义特征;比较每个汉语生词语与英文译释词的语用的异同,包括语境、感彩、语体色彩、文化内涵等异同;在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对汉语中独有的语法特点和句法关系要言简意赅地讲解用法。卢桂芝关于教材生词语英文注释所主张的原则与方法是在保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义,更正确地使用词语;译注的方法可灵活多样。刘运同根据汉语词与英语词对比的三种情形,就不同情形提出了不同的译释方法:汉语词在英语中能找到唯一的对应词,这类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译;汉语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对于这类词主要采取译释的方法;汉语词与英语词在意义上存在包含或被包含关系,对这些词语进行译释时要采取给对应词加上限制词、对生词的暗含内容或特殊用法加以注释、采用一个或多个同义或近义的词或词组来互相限制、采用词组或句子的形式译释生词语等多种方式,使生词语的意义正确表示出来。晏懋思提出“同义词互参法”“范畴限定法”“直译意译互参法”“常用义与语境义互见法”等词语翻译的方法。钱玉莲在《偏误例析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一文中,从留学生的词语和语法偏误出发,阐述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语言偏误与现行教材的关系。作者结合实例说明了由于教材中生词语英文注释的缺陷而造成留学生不必要的语言偏误,对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生词语的英文注释不应只释“义”,重点应在释“用”,要揭示汉语语言应用规则,使学生学以致用。徐品香的《教材生词英译问题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一文从词汇教学的角度提出了防止教材生词英文译释问题给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的具体办法:运用英译以外的方法和手段讲解生词,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讲解生词。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的英文译释应遵循语境定位原则、对比分析原则、多维性原则、准确性、易懂性、简约性原则和译释方式多样化原则等等,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准确充分地传达汉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以达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恰当使用汉语词语的目的。

五、对外汉语教材词语英文译释研究评析

近二十年来,有关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成果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来看,多数都定位在对外汉语初级教材生词语的英文译释上。从研究内容来看,基本上以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语的英文译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核心。从研究的目的来看,学者们旨在改进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现状,完善教材编写。从研究视角来看,围绕教材生词语的英文译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其中从词语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最多,也有从教材编写、偏误分析和词汇教学的角度研究该问题的。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大多采用了对比分析、定性研究的方法,也有个别学者采用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的方法。从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的英文译释起着帮助学生理解和指导学生运用汉语词语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的英文译释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学生的汉语词汇学习造成误导,诱发词语偏误的出现。尽管各自对该问题的研究程度不同,但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研究的特点来看,研究的论题逐渐从单一的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辐射到与之相关的词汇教学和词汇学习,研究向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发展。

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研究的这些成果对教材词语英文译释和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但是也要看到,有关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的研究仍有改进的空间。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对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方面的问题提示得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对问题的归类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对生词语英文译释问题的负面影响的描述比较零散,未充分揭示词语偏误的致因和规律性;所提的改进建议原则性的较多,有些具体方法还尚待检验;对教材生词语英文译释问题的研究未能放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大系统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忽视了它对教师及其教学的影响;语言实例、经验性方法介绍较多,理论分析不够。因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一般性的阐释和说明较多,而充分利用实验、统计、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研究极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因此,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及教学中的应用不够,建议依据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外文译释大纲,确立生词语外文译释的原则,提出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提供规范的生词语外文译释范例,以便编译人员和教师效仿,把对外汉语教材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生词语外文译释问题及其负面影响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晏懋思.对外汉语教材中词语翻译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外语,1994,(1).

[2]卢伟.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2).

[3]余心乐.谈谈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与说明的“信”与“达”[J].世界汉语教学,1997,(3).

[4]远征.浅谈对外汉语教材生词对译的编写原则[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7).

[5]薛秋宁.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05,(1).

[6]张榕.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偏误分析及解决方法[J].海外华文教育,2011,(3).

[7]王素云.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编译中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1999,(6).

[8]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9]刘运同.论生词语的外语译释[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10]卜佳晖.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语处理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1]徐品香.教材生词英译问题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从词汇教学的角度谈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2]卢桂芝.有关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语英文注释问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