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2:05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1)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物资采购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重点之一。

(一)物资采购审计目标

在物资采购流程中,要保证现金支付后获得相应的物品或服务。预付款之前,要与服务供应商签订购买合同,明确物资和服务的供应时间以及不能按时供应的赔偿条款,从而保证应付账款的真实性。内部控制应当防止交易发生之后,应付账款被少记或漏列,从而避免因此而虚增企业的财务实力。同时也要保证应付账款与应收账款的一致,防止应付账款借记时,实际债务并未偿还,而是有人挪用企业资金。会计记录应当真实的揭示企业所享受的折扣与折让,从而保证采购费用的合理支出等情况。

(二)物资采购审计原则

要根据生产计划制定全年的物资采购费用计划,实行费用总额限制,规定各类物资的费用上限,规定采购费用支出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对费用审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逐级授权,并且建立专人复核制度。

(三)物资采购审计监督

流程设计主要内容有:

(1)职务分离制度。整个采购过程应当进行职务或职权分离,其中包括物资需求计划应当由非采购部门提出,由采购部门执行;付款人员不得寻供应商或索价;采购人不得办理物资的验收工作;物资的采购、存储和使用人员不得从事相关的账务记录工作;付款人不得兼职付款审核;应付账款的记录人不得兼职付款业务;数额巨大的采购业务不能由个人专断审批等。

(2)请购计划制度。请购计划要由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提出;仓储公司材料员接到请购计划后将生产所需的材料数量、规格与库存数量及定额进行核对,如果确实超过,签署同意购买的计划数量,并经主管复核签字后报采购部门审批;采购人员认为是合理采购时,签字同意后报负责采购资金预算控制主管人员审批,如果符合各项费用预算及全年总费用要求准许采购。控制的关键点是请购计划、库存定额和采购费用预算。

(3)订货控制制度。订货制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合理经济地确定采购价格、数量和质量、采购时间以及供应商,因此,该控制的主要规定设计为:所购物资数量和时间与生产计划要求一致,质量标准由质检部门确定,审计部门负责检查;所购物资价格由市场部门核准,由审计部门确认;购货单要注明所购物资的规格、单价、数量、总金额、质量指标、折扣折让以及付款条件等情况。按照有关采购文件规定实行重点物资定点采购、招标采购,对供应商实行定期评价制度,及时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

(4)购入货物质检验收制度。验货由独立于请购、采购以及财会部、质检部门承担,根据各类物资的质量标准进行质检、填写质检单并由质检员签字,同时赋予质检部门可以否决质量不合格物资的入库权力;质检后由仓储公司根据质检结果和请购计划单查验后方可办理物资入库手续、填写入库单并由经办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5)退货和折让控制制度。质检和仓储部门在接到收货报竹后,如果经检验确认所购物资的数量和质量不符合购货单要求,应及时通知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并负责要求供应商补足数量或等待处理;退货时要填写退货记录,由采购部门负责与供应商联系退货,若已经办理入库的要办理退库手续并由审计部门负责审查监督;建立折让制度,当企业在得到对方授权人的承诺批准后,确认由采购部门负责应享受的折让金额,并填写借项凭证及时通会计部门调整应付账款。

(6)付款及应付账款控制制度。防止未核准的款项被支付,保证收货之后再付款,在资金不紧张时应做到及时付款,以维持企业的信誉度;会计人员要定期核查应付账款的明细账,付款的会计记录要完整全面,特别是折扣的记录要明确。控制要点包含:应付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折扣交易的入账记录;与供应商的对账单核对。

二、物资采购内部审计实施要点

(一)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与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

(1)内部控制的了解与初步评价。通过对公司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内部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是否良好;是否属于合法、正当的经营企业,进一步了解其关于采购付款环节的内部控制程序,考察公司在该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设计是否齐全、合理,整个循环是否由清购、订购、审核、验收与保管、编制应付凭证、会计处理、付款等环节构成。请购单审核是否符合公司采购计划,是否经相关主管人员签字审批等程序后,采购部门根据合同规定的请购单编制连续编号的订购单并报审核部门审批,订购单经审核批准后,向供应商发出订货要求,(若数额较大)签订正式合同,所购货物运到公司后经过验收部门负责验收之后方可入库,记账,付款等环节都有相应的凭证和处理手续。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公司采购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较小,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测试。

(2)内部控制关键的控制点。从整个循环来看,关键的控制点有:采购计划市批、签合同、验收货物、付款结算的审签、记账和对账、稽核等。针对关键控制点设计内部控制调查表,对内部控制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其它调查表的设计也同样针对内部控制设置情况而设计。

(二)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可采用观察法、检查凭证、实验重做法等方法,主要程序包括:

(1)请购和采购环节的符合性测试。通过测试检查公司请购单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授权人员的签字,数额计算是否正确并有审核、审批手续;订购单上的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是否有公司稽核部门的复核标记,订购单上是否有相关采购人员和主管人员签字,合同与请购单、订货单是否相符合,查明细账与总账:等财务记录是否相符。比如,发现没有制定公司的年度采购计划,订购数量控制不够严格,则可认为公司的订购和采购环节对订购数量的控制薄弱。

(2)检查验收保管环节的符合性测试。审查测试物资验收单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金额计算正确,验收单连续编号,并有主管人员签字和审核标记,需要技术鉴定的有技术人员签字,验收单交送给购货和财务部门是否及时;货物在入库时均按要求填写入库单,入库单与验收单一致,针对某一时间物资入库情况核对没有发现问题;保管与验收职责是相分离的由不同人承担,货物管理程序严格,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不经授权所导致的采购与盗用的风险问题。

(3)编制应付凭证和账务处理环节的符合性测试。公司编制的凭单与其所附支付凭证内容要求一致,票面金额计算要求正确,付款凭证的连续编号均有授权人员签字;应付账款明细账记录清晰,每一笔记录对应的记账凭证都应附有经批准的原始凭证,而且原始凭证的内容与记账凭证的记录相一致,每月的明细账与总账核对相符合,应付账明细与供应商对账单定期对账,与应付账款对应的资产账目没有发现异常,则说明该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良好。

(4)付款环节的符合性测试。审查测试公司对支票签发的内部控制情况,检查支票存根编号是否连续,金额、日期、供应商等名称与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应付账款明细账核对相符,数量价格计算正确;所检查的每张发票是否都与相应的原始凭证相符,对有折扣条件的发票和财务处理记录详细,享受的折扣采用冲减财务费用的方式处理并符合要求,作废的票据均盖有“作废”印章。

(三)审计结论与风险评估

通过以上的审查与测试,可以认为采购付款循环所涉及的有关交易与账户的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如果能够达到公司对该循环业务的控制目的,财务处理符合程序且基本正确无误,能保证财务报表按正确的会计期间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企业关于该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可以对内部控制给予较高的信赖。

三、加强企业物资采购内部审计的建议

物资采购是对企业物资采购活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物资采购是最容易出现问题而又不被重视的环节,同时又是内部审计中最薄弱的“盲区”和难点。在日常实际工作中,重视和强化物资采购的内部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地位

一个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所以,要使内部审计部门真正成为企业内部有效的监督、管理、咨询部门,促使企业国企建立一个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是确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律地位,国家应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地位,真正让内部审计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审计在物资采购中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

由于受托责任的产生,才有了委托者及其他第三方对受托者的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之一,是一种落实受托责任的控制机制。加强和完善对企业物资采购活动的监督控制,一是可以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可以促使受托者千方百计完成受托责任,其中包括建立内部控制,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例如,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目标是否实现,企业财务会计及其他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法律法规、财经法纪是否切实得以履行。

(三)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2)

1 物资采购价格审计的意义和作用

物资采购价格审计是指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专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和价格审计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和本单位物资采购价格进行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监督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采购与供应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推动管理创新。开展物资采购价格审计,通过行使审计的监督职能,能够发现采购环节的漏洞,促进企业增强市场意识,将加强企业管理的重点由传统的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中心转到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上来。国家经贸委向全国推广潍坊亚星集团的“购销比价管理”经验也说明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必将对我国企业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1.2 选准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启动点和切入点,深化和拓宽了经济效益审计。物资采购价格审计把传统事后审计监督转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深化和拓宽了经济效益审计。

1.3 能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物资采购价格占采购成本的绝大部分,采购成本大约占产品成本的70%,降低采购价格就意味着降低采购成本,增加赢利。

1.4 能够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

2 物资采购价格审计的程序和工作方法

物资采购价格审计不仅仅是对价格这个数据进行审计,而是要对获得价格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包括对采购政策、采购计划、采购程序以及采购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审计。是指有计划、有顺序、有目的地对物资采购价格进行审查的工作次序、具体步骤和工作方法:

2.1 采购计划的审计。这是物资采购价格审计监督的第一个关口,是一种事前审计。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根据生产经营和基建的需要,要分口向计划管理部门申报采购计划。计划管理部门在进行汇总平衡后,审计部门必须对其进行审查,然后再交由企业分管领导审批下达。审计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查采购数量,避免不合理采购行为造成物资积压和资金浪费;二是审查采购计划价格。要根据已掌握的价格审计标准,审查和控制计划加工与市场平均价格的差异保持在10%以内波动。需要说明的是,对计划价格的审查,目前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法。一种是只将审查后的计划价格作为编制采购计划用,并作为内部经济核算的加工依据,而实际采购时不作为加工控制的标准,要重新申报《采购物资加工申报单》进行控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采购计划的审查环节要求审计的时间短,投入的精力少,审查的标准低,但后期审查的结果准确率高,能够避免时常变化的风险。缺点是后期实际审查时投入的工作量大。如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此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将审查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采购计划价格审查环节,要求在编制采购计划前采购部门要事先申报采购的渠道和价格等,经审计后作为编制采购计划的依据,实际采购时以计划价格作为标准去进行控制。

2.2 申报价格的审计。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前审计。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在物资采购计划下达前或后,采购部门必须事先进行市场价格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以《采购物资价格申报单》的形式向审计部门进行进行价格申报。《采购物资价格申报单》主要包括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金额、使用单位、技术要求、供货单位情况、货比三家情况、签批的部门等栏目。审计部门收到采购部门《采购物资价格申报单》后,要根据已掌握的价格审计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签署书面意见,并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采购部门则只能在审计部门既定的价格控制标准以下范围进行采购,实际价格与控制价格差异部分,实行按比例节奖超罚。

2.3 采购合同的审计。把好签订采购合同这一价格监督关口,也是审计事前监督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有效形式。要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经济合同控制制度,规定达到一定数额的采购物资必须签订采购合同。而且不经审计不准签订正式合同,不签定合同不准预付款和结算等,以签定合同的形式去约束和规范采购行为,避免价格效益的流失和经济纠纷的发生。

2.4 质量的审计。这是一种事中审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采购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质量因素比重大,且能够根据质量检查结果进行折算的物资。它要求质检部门定期将《检查报告单》报送到价格审计部门,然后由价格审计部门根据检查结果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进行控制和折算,再将折算的结果书面通知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谈判结算和退货,以防止低价格带来低质量从而引起高消耗和高成本,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最大限度地防止价格效益在质量领域的流失。

2.5 票据的审计。是对购物发票、运费单据、检验报告单、入库单等其它票据书面结算材料的一种事后审计。票据审计的重点是,采购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价格是否突破企业制定的当月最高价格,是否根据质量检验报告已进行价格折算,采购的其它物资是否均有《采购物资价格申报单》,所有采购物质是否有计划、必要的采购合同、入库单,开具的发票是否系增值税发票和符合有关发票管理的规定,数量、单价、金额等是否有计算失误等。对达到价格和质量要求的,由审计部门开具《审核通知单》后才能到财务部门进行结算和付款。

3 加强物资采购价格审计的设想

3.1 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上需要相关国家机关给予支持和做广泛的舆论宣传工作;在内部环境上,需要得到企业内部计划、供应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配合。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3)

高校物资采购具体包括采购教学科研设备、行政设备、图书教材资料、后勤生活物资、其他各类用品用具等。高校物资采购支出是高校办学开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物资采购可能存在高估预算、暗箱操作、收受回扣、变相折让、贪污受贿等现象。在物资采购审计中以分析和评估采购过程的重要风险为导向,综合考虑高校内外环境因素对采购流程的影响,进而制定审计策略和采用积极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物资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价值的增加及目标的实现。

一、在高校物资采购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在高校物资采购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增值。各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人员不足的情况。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将审计资源合理的分配到高风险领域,集中力量审计薄弱环节,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二是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转型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要实现从传统财务审计为主、转向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发展,就要求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物资采购审计中同样要从全局出发、从客观角度对物资采购风险进行识别。

二、高校物资采购审计模式的选择

高校物资采购审计主要包括审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采购计价、采购合同、采购招标、供货商选择、物资验收、物资保管、结算付款以及物资采购期后事项等。高校物资采购审计主要采取项目管理式审计和过程参与式审计两种模式。项目管理式审计是有重点、有目的地将某物资采购部门、环节或物资品种纳入年度审计计价,形成为特定审计项目,并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采购规模较大、年采购金额较大的高校适合采用该模式。过程参与式审计是由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监督物资采购的全过程或者部分重要过程,实现物资采购审计的日常化。一般认为这种模式适合采购规模不大的高校。笔者认为,不能断然割裂这两种审计模式,将其绝对化,高校内审部门可根据风险和重要性,综合运用两种模式,发挥采购审计的最大效益。可将采购次数频繁、采购价格较高、采购价格变化频繁、质量问题突出、内部控制薄弱、出现错弊概率较高和采购数量较大的环节或物资类别纳入项目管理式审计;在审计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对风险和重要性一般的采购,可以采取过程参与式审计,但内审部门要注意做到参与其中而不能代替决策、介入控制而不能包办采购,以避免审计风险;对风险和重要性较低采购,可要求在审计部门备案以供抽查即可。

三、物资采购风险因素

高校物资采购风险因素分为外因性风险和内因性风险。外因性风险源于外部环境,主要来自供应商和不可控风险因素,主要有合同欺诈风险、违约风险、货物质量风险、意外风险等。内因性风险源于高校内部物资采购流程中各个职能部门,往往与经办人管理水平不高、或责任心不强、或假公济私有关。主要有采购计划风险、采购价格风险、采购方式管理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质量风险和物资验收风险等。一般情况下,物资采购审计中的风险随着采购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物资采购审计的重要风险控制点及审计策略

物资采购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就要对可控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物资采购审计可以将预算制定、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物资验收四个重要风险控制点作为审计切入点。

(一)预算制定审计

预算制定审计是对采购计划中的采购数量、价格、质量、采购方式等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审计,或对采购价格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等进行审计。该控制环节主要关注采购计划风险和采购价格风险,具体包括采购计划程序失控、采购计划依据不当、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采购计划执行不彻底、采购计划与其他计划不协调、价格标准失控、价格信息系统无效和低效、采购效率降低、价格审查形式化和串通作弊风险等。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审查:物资采购部门是否根据所需物资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技术标准、价格、供应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制定出采购计划;采购价格来源渠道是否正规,价格测算是否合理等。在过程参与式审计中,这是物资采购审计监督的第一个关口,是一种事前审计,通过这一控制点审计,挤掉采购计划的“水分”,避免不合理的采购行为。在项目管理式审计中,监督采购计划和定价,可以弱化采购相关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使采购行为从源头就趋于理化、规范化。

(二)供应商选择审计

供应商选择审计是对采购方式的合理性和供应商选择过程的规范性进行审计。该控制环节主要关注采购方式管理风险和来自供应商的外部风险。采购方式可以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在审计时,内审人员要运用经验知识来进行具体分析判断,审查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得当以及供应商选择过程的操作规范性。对于公开招标的采购,重点审查招标文件是否存在漏项、表达不清、责任不明、与政策法规相悖、排斥潜在投标人等问题;关注有无招标者预先内定中标者或向投标者泄露标底,以及评标过程中有无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等违规行为;同时要注意投标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防止“串标”、“围标”。采购方式和供应商的选择过程容易滋生腐败、产生舞弊,审计部门要重视该控制环节。

(三)合同审计

合同审计是对物资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计。该控制环节主要关注的风险领域具体包括合同欺诈风险、合同无效风险、合同条款不利风险、合同违约风险和合同档案管理风险等。审计人员要从合同的签订程序、合同内容和合同档案管理等方面重点关注以上重大风险因素: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程序是否合法、规范,相关部门是否根据组织授权进行审批;物资采购合同是否包含合同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款和结算方式、运输方式、技术要求、履约期限、履约地点、验收方法、售后服务和质保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投标文件中的优惠条款是否逐条在合同中落实;双方意见表达是否明确,有无意思理解上的偏差,合同中有无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措辞;双方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而且对等;合同档案管理是否规范、完整。

(四)物资验收审计

物资验收审计是指对物资验收业务执行情况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该控制环节主要关注的风险领域包括采购方式和供货商改变、品种规格差异、价格失控、质量检验失控、计量不实等风险。审计人员应从下列几个方面重点关注物资采购验收中的重大风险:物资验收程序是否合法、规范,手续是否完备,验收人员须是否包括了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有关专家;物资的数量、质量、单价、品种、规格、型号、供货单位等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建立物资数量、质量问题信息反馈制度和处理机制;是否向财务部门提交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和验收报告。

参考文献: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4)

(一)确定审计目的和抽样总体

本例中,审计的目的是查明被审计单位的材料采购业务是否符合上述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必对材料采购业务错误金额的大小做出估计。

审计的抽样总体是该单位本年度所有材料采购业务。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本年度该单位共有975笔材料采购业务。审计人员先对这些业务按时间先后顺序做出排列并编号,起始号码为001,终止号码为975。

(二)定义“违反”、“误差”的标准

审计人员在发现某一笔材料采购业务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就可以认定该笔业务违反了内部控制:①未经请购和审批已开出订单购料(无请购单或者内容不符);②材料未经验收却已入库(无验收签章);③购货订单、验收单与供应商发票不一致却已付款。

(三)确定相关因素

审计人员审计时还要确定审计的可信赖程度,最大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等相关因素。

可信赖程度是预计样本代表总体的百分比(可靠程度),风险是样本不代表总体的百分比。比如:如果审计人员选择95%的可信赖程度,表示:要有5%的风险去接受抽样结果代表的结论与实际不符。审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确定可信赖程度的水平。

最大可容忍误差是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时,审计人员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最大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认为该内部控制能有效依赖的最大误差率。当总体误差超过可容忍误差时,审计人员要降低对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

预期总体误差是审计对象总体预计存在的误差程度,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失去效能的所有控制无效事件的比例。审计人员可根据以前年度审计发现误差率及经验进行估计。

其中最大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其关系为:

1.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对象的最大会计误差,是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底线。超过可容忍误差则为审计人员所不能接受,必须进行详细审计。

2.预期总体误差是审计人员预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失去效能而产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预期总体误差是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确定的,而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对象的重要性程度来决定的。因此,预期总体误差已经包含在可容忍误差之中,预期总体误差永远小于可容忍误差。

假定本例中,审计人员确定:可信赖程度为95%,最大可容忍误差为6%,预期总体误差为3%。

(四)确定样本量

确定样本量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重点工作,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查表法。

查表法需要查“属性抽样样本量表”。查表时需要注意确定可信赖程度、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三个相关因素。根据三个相关因素查表查得抽样方案,通常用符号N(C)来表示,N-样本量,C-允许的误差数。

本例中需要查“可靠程度为95%属性抽样样本量表”。最大可容忍误差为6%,预期总体误差为3%。如表:

可靠程度为95%属性抽样样本量表

查表得到抽样方案是195(6),表示需要抽取195个样本。如果误差数在6个以内,这个内部控制可以接受;如果超过6,表示不可以信赖。

(五)选取并审查样本

1.选样,选出要审查的195个样本。选样通常采用系统选样法进行选样。

系统选样法又称等距抽样法,是在审计对象总体中按一个或几个随机起点,每隔一定间隔等距离地选取样本量的一种抽样方法。

审计人员选取两个随机点。抽样间隔=975*2/195=10;在001至010之间选取两个随机点,假定选择004和008;从004和008开始,每隔10笔材料采购业务选取一个样本。即第004、014、024……和008、018、028……笔材料采购业务被选出作为样本审查。

2.审查,审查选出的195个样本。参照“违反”、“误差”标准,审计选出的样本。查看有无未经请购和审批已开具订单购料(无请购单或者内容不符);有无材料未经验收却已入库(无验收签章);有无购货订单、验收单与供应商发票不一致却已付款等情况。

3.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记录下“违反”内部控制的样本数。

(六)评价抽样结果

从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不仅要考虑“违反”内部控制的样本数,也要考虑误差的性质(有无发现欺诈、舞弊或逃避内部控制发生)。

1.审计中若无发现欺诈、舞弊或逃避内部控制时:(1)抽查查出误差数≤允许的误差数,得到总体最大误差≤可容忍最大误差,这时审计人员可以得出结论内部控制有效;(2)抽查查出误差数>允许的误差数,得到总体最大误差>可容忍最大误差,这时审计人员可以不依赖该内部控制,扩大实质性测试,增加实质性测试样本量。

2.审计中若发现有欺诈舞弊或逃避内部控制时,不论多少均不依赖该内部控制,采用详细审计。

假定本例审计中无发现欺诈、舞弊或逃避内部控制情况,且抽查查出误差数为1。因抽查查出误差数1≤允许的误差数6,得到总体最大误差≤可容忍最大误差,则审计人员可以得到结论,总体误差不超过6%的可信赖程度为95%。

(七)书面说明抽样程序

做完以上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要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以书面形式说明以上步骤。得出结论:审计人员有95%的把握确信975笔材料采购业务违反内部控制的比率不超过6%。同时也有5%的风险表明975笔材料采购业务违反内部控制的比率超过6%。

固定样本量抽样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及符合制度等情况进行检测,并做出评价。固定样本量抽样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抽样方法。如果通过固定样本量抽样得出结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值得信赖,则审计人员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数量以降低审计成本。反之,如果审计人员认为被审单位内控制度不值得信赖,则可以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5)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属于管理范畴,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它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于促进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调节的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随着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评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现代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与信赖,完善了审计职能,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企业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

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是外部商品和劳务的购置和付款过程,是存货流动的起点,是影响资产增加和现金支付的重要环节,该业务环节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涉及采购、验收、储存、会计等部门,具有与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业务发生频繁和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等特点。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应该将各项职能活动指派给不同的部门或者职员来完成,以确保业务处理的正确可靠。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健康发展。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是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的审计,能够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能够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因此企业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的审计是实质性程序的基础。

三、采购与付款循环主要内部控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主要内部环节应该包括:

(1)仓库或者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求,经过授权批准后提出请购。

(2)采购部门在收到请购单后,对经过批准的请购单发出订购单。对于大额的、重要的采购项目,应采用招标竞价的方式来确定供应商,以保证供货的质量和及时性。

(3)验收部门检验所接受货物的数量和质量与订货单上的要求是否相符,编制一式多联的验收单。

(4)仓库对于验收合格的商品组织入库,填写入库单,仓储区应相对独立,限制无关人员接近。

(5)仓库验收货物后,应该核对购货单、验收单和供货发票的一致性,确认负债,编制付款凭单,送交会计部门,以编制有关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明细账和总账账簿。

(6)会计部门在收到付款凭单后对有关单据的内容逐项进行核对后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经过编制凭证以外的其他人员审核后,由记账人员据以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预付账款明细账和存货明细账以及货币资金明细账等。

(7)付款部门收到付款凭单后,认真核对付款凭单和附件,按照付款凭证上标明的付款日期支付货款。

(8)月末时,应由供货方向购货方寄送卖方对账单,双方应及时对账,发现不符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一是计划外盲目采购或构建固定资产,造成资金的挤压和低效使用;二是混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行为;三是通过多提少提折旧,调节费用,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四是利用固定资产清理截留转移企业资金;五是为降低资产负债率可能隐瞒应付账款账面余额;六是应付账款清理工作不及时,长期挂账。

四、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

(一)了解和记录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采用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口头询问或现场调查等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的内部控制,运用编写内部控制说明、设计调查表法和绘制流程图等方式,确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目标。审计人员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确定每一个具体目标的有效控制和薄弱环节,并对每一个控制目标的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同时制定对哪些控制实施符合性测试的计划,以进一步开展交易和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

(1)检查企业有关岗位责任制度等文件,检查购货与付款循环的业务分工是否合理,并实地查看业务分工的执行情况;

(2)从采购部门的业务档案中抽取购货合同或订货单,查明是否附有请购单或其他授权批准的文件;

(3)检查大宗商品是否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供货商,并检查执行情况;

(4)核对采购合同上确定的价格、付款日期与财会部门核准的支付条件是否一致;

(5)检查合同是否经过有关部门审查,核对卖方发票上所购物品的数量、规格、品种与合同是否一致;

(6)抽验部分付款凭单,检查其是否附有请购单、订购单、验收单,付款凭单和验收单是否连续编号;

(7)核对采购合同、卖方发票、验收单和入库单是否一致;

(8)检查企业月末对账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对不符情况的处理程序;

(9)检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定期进行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根据上述测试所取得的证据,审计人员重新评估控制风险水平,根据重新评估的结果,确定哪些业务环节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实施详细的审计程序;哪些属于健全的部分,可以减少审计程序。通过对购货业务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就可以确定实质性测试拟信赖的程度。

五、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内容

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物资采购计划是否为单位所需要购买的物资、设备,采购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采购资金的来源及到位情况。

(2)物资采购方式和程序是否合理、规范。审查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范围、方式、程序和文件,投标的条件和招标纪律等,评标、定标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供货方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3)物资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采购项目是否符合立项审批,物资采购合同的要件是否齐全,采购物品是否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产品的交货单位、交货方式、运输方式、到货地点、交货期限、验收方法以及结算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在合同中是否予以明确规定。是否明确了当事人双方或一方有违约行为时,责任承担的方式和标准。

(4)物资采购验收入库环节完好性和正确性。查验交货产品是否和合同规定或样品的规格、型号、质量、技术参数、价格相同、入库数量和质量与合同订购数量和质量相吻合。

(5)物资采购的货款结算是否合规、正确。检查物资验收、入库手续是否齐全,产品单价、结算方式是否与合同相符,发票构成要素是否齐全,金额计算是否正确。

(6)物资设备采购的使用效率是否充分,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设备使用是否有详细具体的运行记录;物资设备的使用效能、效果是否符合采购立项的要求,使用效益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使用部门是否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六、当前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单位没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未能及时开展内部控制业务培训,未能及时全面掌握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资产和债务、基本建设、经济合同管理、会计核算等各项规定以及单位相关的内部制度,对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未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缺乏内部监督机制,虽然在外部和内部审计中发现了本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但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者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有的单位缺乏岗位责任制和议事决策机制,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分离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二)采购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采购机构组成不稳定,职责界定不清晰,因此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采购需求、预算、计划与运行等方面的关系,难以承担采购管理的责任。部分单位分散对外采购,不能形成整体和批量采购优势,造成采购资金的浪费和流失。

(三)物资采购价格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大多数物资管理部门虽然设立了采购物资价格管理岗位,配备了专兼职物资采购价格管理人员,但所配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不能达到管理的要求,对供应商提供的一些技术含量较高、金额较大的设备物资的定价是否合理无法作出判断。(四)采购合同或协议不规范。采购合同或协议条款权责不清,审批程序不当,或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及贸易政策,导致经济纠纷和经济损失。

(五)部分业务供货在先,采购价格备案在后。物资采购的实际操作程序为:通知供货验收议价签订合同付款,而且物资验收这项工作在工程竣工阶段时才能得到签认,这种做法使得采购制度未能发挥事前控制作用。

(六)定价方法简单。物资采购价格管理人员不论价格是否合理均要与供货商“砍价”,这种定价方法认定价格依据不充分,供应商摸准砍价规律后,会采取高定价策略,这些会直接带来物资采购价格偏高的问题。

七、改进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一)提高物资采购审计人员队伍素质。这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采购业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举足轻重,要求采购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技能,能够掌握需求分析、采购计划制定、采购洽商、采购合同履行、供应商管理、采购信息管理等工作内容。

(二)推行物资采购集中管理体制。分散采购是大量滋生舞弊的体制性原因。集中管理是由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实行业务归口,统一管理采购业务的制度。大量企业采购管理实践证明,企业实施集中采购,可以有效发挥规模优势,不仅可以形成经济采购批量、增强议价能力,还能够获得价格折扣,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储备资金占用,提高性价比。因此集中采购是堵塞采购过程中各种漏洞的体制性保证。

(三)重视物资采购预算管理控制的审计。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经营指令严格执行。一是审查采购预算部门和权责划分,按照对称信息的原则,即谁需要谁申请,制定采购预算方案;明确采购预算的审批权,确保采购预算的合理性;二是审查采购资金管理的控制,主要审计资金使用计划表、资金来源预算,监控采购资金使用过程;三是审查采购预算人员计划,包括预算信息调查人员、资金管理人员、预算编制人员、活动实施人员计划等。

(四)加强对采购方式的审查。物资采购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公开招标、商业谈判、询价等,以获得合理的采购价格。审计人员应运用经验、知识来具体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采购方式选择是否得当,是否节约资金,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消耗。

(五)审查供应商管理情况。首先,审查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是否是在对供应商信誉度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的供应商清单,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确定供应商网络。其次,审查采购部门是否按照公开、公正和竞争的原则,择优确定供应商,在切实防范舞弊风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第三,审查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商确认制度,被审计单位是否对供应商的资信和经营状况考核评价后,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并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作出相应记录。

(六)评价物资采购绩效。建立涵盖物资采购数量、质量、时间、价格和采购效率绩效指标体系,对于储存费用指标、实际价格与标准成本的差额、采购计划完成率等指标计算分析;以采购业务的历史绩效标准、预算或标准绩效标准、行业平均绩效标准以及目标绩效标准为参考,对于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个人的采购业绩进行评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采购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丁瑞玲.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6)

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而企业物资采购又往往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薄弱的一环,也最容易滋生“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舍贱求贵、以次充好、收受回扣等等;也最容易“跑、冒、滴、漏”,积压浪费。因此,通过对物资采购全过程的监督,加强对物资采购环节的风险管理,为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证。

一、企业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主要对策

1.应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应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合同风险。

2.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

(1)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选择合格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

(2)加强签约监督。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通过资信调查,切实掌握对方的履约能力;对那些不讲效益、舍近求远、进入情货等非正常情况严格审定;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有否以单代约、手续是否具备、签章是否齐全。

3.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全过程的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

(1)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审查企业采购部门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

(2)做好合同鉴证审计

①审查签订经济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②审查经济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③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

④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通过审计鉴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提请当事人对缺少的必备条款予以补充;对显失公平的内容予以修改;对利用经济合同的违法活动予以制止,从而减少和避免经济合同纠纷的发生。

(3)做好对合同台帐、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审计

当前,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帐、做好合同汇总,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向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也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

①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

②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是否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中,都要对物资进行验收控制。

③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发现不合格应及时记录,并采取措施。

④重视对合同履行违约纠纷的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约纠纷客观存在,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有可能使合同风险严重化。

(5)加强对物资采购绩效考核的审计

建立合同执行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并加强检查与考核,把合同规定的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分解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以尽量避免合同风险的发生。

二、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实施要点

1.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与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的内容

(1)内部控制的了解与初步评价。通过对公司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内部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是否良好;是否属于合法、正当的经营企业,进一步了解其关于采购付款环节的内部控制程序,考察公司在该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设计是否齐全、合理,整个循环是否由清购、订购、审核、验收与保管、编制应付凭证、会计处理、付款等环节构成。请购单审核是否符合公司采购计划,是否经相关主管人员签字审批等程序后,采购部门根据合同规定的请购单编制连续编号的订购单并报审核部门审批,订购单经审核批准后,向供应商发出订货要求,(若数额较大)签订正式合同,所购货物运到公司后经过验收部门负责验收之后方可入库,记账,付款等环节都有相应的凭证和处理手续。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公司采购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较小,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测试。财会论文网

(2)内部控制关键的控制点。从整个循环来看,关键的控制点有:采购计划市批、签合同、验收货物、付款结算的审签、记账和对账、稽核等。针对关键控制点设计内部控制调查表,对内部控制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其它调查表的设计也同样针对内部控制设置情况而设计。

2.审计结论与风险评估

通过以上的审查与测试,可以认为采购付款循环所涉及的有关交易与账户的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如果能够达到公司对该循环业务的控制目的,财务处理符合程序且基本正确无误,能保证财务报表按正确的会计期间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企业关于该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可以对内部控制给予较高的信赖。

三、加强企业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的建议

物资采购是对企业物资采购活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物资采购是最容易出现问题而又不被重视的环节,同时又是内部审计中最薄弱的“盲区”和难点。在日常实际工作中,重视和强化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内部控制的职责和地位

一个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所以,要使内部审计部门真正成为企业内部有效的监督、管理、咨询部门,促使企业国企建立一个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是确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律地位,国家应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地位,真正让内部审计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充分发挥审计在物资采购中的作用。

2.完善内部控制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7)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由企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管理过程。而物资采购环节又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采购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呢?

笔者认为,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来提高采购工作的管理水平要遵循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正确认识是前提、制度保障是基础、程序合理是重点、执行有效是关键。只有做到这些,并结合各自企业实际,予以适当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前提。

从企业管理层到具体的采购业务部门每一名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是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前提。管理层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善于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纳入重要的企业议事日程。采购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服务于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企业的一切决策,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管理之外。这既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制度保障,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并开展定期的评价和维护,必将为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有效抵御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是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采购工作的规范运转。

三、程序合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

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实质是强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因此制定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就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包括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审定、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物资验收入库、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采购业务的分析与考核等管控节点。

(一)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与审定环节。这一环节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采购预算,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提出物资采购的申请,仓储或有关部门平衡库存后由物资管理部门编制采购计划,经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采购主管领导审定。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方案,采购方案应明确采购的原则、采购的渠道、供应商的选择方式和范围等内容。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采购方案是否经采购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明确采购物资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采购方式等,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二)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环节。这一环节是采购管理控制工作的重点,可以使企业的采购预算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其一般管理控制程序为采购部门应根据审定的采购方案,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采购或询价采购等方式确定供应商与采购价格。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为采购是否经过询比价、有无询比价记录,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的是否符合招标管理规定,对大宗、批量、重要及特殊物资的采购是否采取招标方式,应集中采购的是否有违规自行采购的现象,相关审定是否符合权限。

(三)合同签订与管理环节。这一环节可以规避采购风险,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主要通过合同范本管理,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合同签订风险;通过资质信用管理,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降低了履约风险;通过合同风险点管理,强化合同履行的风险意识,减少合同履行风险;通过合同会签管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规范业务流程;通过合同履行管理,加强经营过程的控制能力,提升公司精细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提高公司经营决策自我分析能力。这一环节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是检查相关部门是否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的合同是否送交财会、法律等相关监管部门。

(四)物资验收入库环节。采购物资到货后,物资管理部门应组织采购、质检、仓储等部门对到货物资进行检验清点,质检部门出具检验报告,仓储部门依据检验合格的报告办理入库手续,编制入库单,登记库存明细帐。这一环节的管理控制重点是检查物资入库验收资料是否齐全,验收入库是否符合不相容要求,库存明细账登记是否及时。

(五)采购付款与往来核对环节。财会部门应依据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等及时作账务处理。采购款的支付应由采购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及到货情况提出申请,填制付款申请单,附齐相关单据,经采购等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财会部门审核,财会部门根据资金安排、使用计划、预付情况及合同约定办理款项支付手续,采购款支付应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办理。这一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是检查财务入账手续是否齐全,暂估入账是否及时合理;检查采购款支付的依据是否齐全,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相关审批是否符合权限。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8)

健全、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应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单位规模、组织结构、业务性质等。一个好的内部控制应包括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即在每个需要控制的地方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都划分清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即各控制点的设置都是合理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所有控制目标均已达到,没有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存货内部控制涉及的部门较多,一般会涉及到计划部门、仓库、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所以其控制点也多,主要包括计划控制、合同订立、材料验收、付款、审核、账账核对、清理、领料、发料、复核、分析等多个控制点。根据存货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采购、库管、领用、盘存等多方面,其中采购和领用两个方面是重点。建立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应重点抓好采购和领用:

一、存货采购内部控制

1.存货采购审批内部控制。要保证存货采购业务按计划申报程序进行,由采购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计划和材料请购单编制采购计划,提出具体的采购目录,经主管计划的负责人审核后报主管领导审批。

2.签订存货采购合同内部控制。要保证存货采购在授权下按合同进行。要求主管领导对采购人员进行授权委托,授权的内容一定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内容;采购人员按计划签订合同,无权在授权之外签订合同和变更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副本应送会计和计划部门审核价格和留存。

3.存货验收和入库内部控制。要保证存货采购数量、品种、质量符合合同的要求,做到准确、安全入库。采购人员应按合同的交货时间催交,在收到供货单位发票、运单后填写收料单,一式四联,采购部门自留一联,其余三联连同发票及合同副本送库房办理入库。采购部门应验收收到材料的品种、数量,填制验收单;质量检验部门检验质量,签署验收单;仓库保管部门根据验收单验收存货,填制入库单,登记存货台帐,将发票、运单连同收料单送回采购部门。

4.存货采购资金支付结算内部控制。要保证货款支付正确、合法。财会部门接库房通知承付货款,应审核合同的签订是否符合规定;验收单、入库单是否真实可靠,是否与合同一致;进货发票是否合法,是否与合同、验收单、入库单、付款通知单的品名、数量和价格相符。审核无误后,办理付款手续,进行货款支付结算。

5.存货核算内部控制。应通过采购部门和财会部门的日常核算保证存货采购业务资料准确、真实。采购部门和库房保管部门要对存货的购进、发出和库存进行日常核算,库房应登记材料卡片,采购部门登记既有数量又有金额的明细账,定期将收料单送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入库单、验收单、付款通知单、付款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存货账薄及有关账薄,月末与采购部门和库房管理部门进行核对。

6.存货内部稽核内部控制。应保证采购业务的记录正确,做到账账、账表、账实相符。月末将收料单与材料明细账核对,清理在途料,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同时材料明细账还应同财务部门的材料分类账、总账核对,由内部稽核人员复核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程序和会计制度。

7.存货内部审计。应保证存货业务合同有效,保管安全,付款正确,会计核算准确,各部门资料反映真实可靠。由内部审计人员抽查存货采购合同,审查合同是否经过授权、是否有效,同时审查在途存货,审核各部门核算是否正确,各部门反映的数据是否相符,有无违反规定程序和舞弊行为,还要对存货的内控措施进行评价。

二、存货领用内部控制

1.存货领用审批内部控制。存货领用应制定定额,同时经批准才能进行。领用的材料应有工艺部门核定消耗定额,属于间接费用的消耗、修理用料等,应编制计划或核定费用定额,生产部门根据计划、定额填制限额领料单向库房领料。存货领用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批签字。

2.存货发出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领用无误,手续齐全。仓库保管要审核领料单,双方要检查数量和质量,并签字或盖章。材料发出后,保管人员要按计划价格标明金额,登记材料卡片,并转材料记账员记账后随发料汇总表定期送往财务部门。

3.存货领用核算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领用业务记录真实,领发无误。要求仓库保管员发货后及时登记存货台帐;财会部门根据材料记账员的发料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汇总领料单,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分类制证,登记有关账务。

4.存货领用内部稽核。应保证存货安全,记录正确。由内部稽核人员审核领料单,核对收发凭证和存货台帐,检查收发记录和结存余额,查看存货的领用会计核算是否准确。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9)

二、企业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

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是外部商品和劳务的购置和付款过程,是存货流动的起点,是影响资产增加和现金支付的重要环节,该业务环节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涉及采购、验收、储存、会计等部门,具有与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业务发生频繁和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等特点。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应该将各项职能活动指派给不同的部门或者职员来完成,以确保业务处理的正确可靠。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健康发展。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是财务报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的审计,能够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能够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因此企业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的审计是实质性程序的基础。

三、采购与付款循环主要内部控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主要内部环节应该包括:

(1)仓库或者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求,经过授权批准后提出请购。

(2)采购部门在收到请购单后,对经过批准的请购单发出订购单。对于大额的、重要的采购项目,应采用招标竞价的方式来确定供应商,以保证供货的质量和及时性。

(3)验收部门检验所接受货物的数量和质量与订货单上的要求是否相符,编制一式多联的验收单。

(4)仓库对于验收合格的商品组织入库,填写入库单,仓储区应相对独立,限制无关人员接近。

(5)仓库验收货物后,应该核对购货单、验收单和供货发票的一致性,确认负债,编制付款凭单,送交会计部门,以编制有关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明细账和总账账簿。

(6)会计部门在收到付款凭单后对有关单据的内容逐项进行核对后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经过编制凭证以外的其他人员审核后,由记账人员据以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预付账款明细账和存货明细账以及货币资金明细账等。

(7)付款部门收到付款凭单后,认真核对付款凭单和附件,按照付款凭证上标明的付款日期支付货款。

(8)月末时,应由供货方向购货方寄送卖方对账单,双方应及时对账,发现不符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一是计划外盲目采购或构建固定资产,造成资金的挤压和低效使用;二是混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行为;三是通过多提少提折旧,调节费用,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四是利用固定资产清理截留转移企业资金;五是为降低资产负债率可能隐瞒应付账款账面余额;六是应付账款清理工作不及时,长期挂账。

四、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

(一)了解和记录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采用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口头询问或现场调查等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的内部控制,运用编写内部控制说明、设计调查表法和绘制流程图等方式,确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目标。审计人员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目标,确定每一个具体目标的有效控制和薄弱环节,并对每一个控制目标的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同时制定对哪些控制实施符合性测试的计划,以进一步开展交易和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

(1)检查企业有关岗位责任制度等文件,检查购货与付款循环的业务分工是否合理,并实地查看业务分工的执行情况;

(2)从采购部门的业务档案中抽取购货合同或订货单,查明是否附有请购单或其他授权批准的文件;

(3)检查大宗商品是否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供货商,并检查执行情况;

(4)核对采购合同上确定的价格、付款日期与财会部门核准的支付条件是否一致;

(5)检查合同是否经过有关部门审查,核对卖方发票上所购物品的数量、规格、品种与合同是否一致;

(6)抽验部分付款凭单,检查其是否附有请购单、订购单、验收单,付款凭单和验收单是否连续编号;

(7)核对采购合同、卖方发票、验收单和入库单是否一致;

(8)检查企业月末对账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对不符情况的处理程序;

(9)检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定期进行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根据上述测试所取得的证据,审计人员重新评估控制风险水平,根据重新评估的结果,确定哪些业务环节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实施详细的审计程序;哪些属于健全的部分,可以减少审计程序。通过对购货业务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就可以确定实质性测试拟信赖的程度。

五、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内容

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物资采购计划是否为单位所需要购买的物资、设备,采购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采购资金的来源及到位情况。

(2)物资采购方式和程序是否合理、规范。审查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范围、方式、程序和文件,投标的条件和招标纪律等,评标、定标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供货方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3)物资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采购项目是否符合立项审批,物资采购合同的要件是否齐全,采购物品是否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产品的交货单位、交货方式、运输方式、到货地点、交货期限、验收方法以及结算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在合同中是否予以明确规定。是否明确了当事人双方或一方有违约行为时,责任承担的方式和标准。

(4)物资采购验收入库环节完好性和正确性。查验交货产品是否和合同规定或样品的规格、型号、质量、技术参数、价格相同、入库数量和质量与合同订购数量和质量相吻合。

(5)物资采购的货款结算是否合规、正确。检查物资验收、入库手续是否齐全,产品单价、结算方式是否与合同相符,发票构成要素是否齐全,金额计算是否正确。

(6)物资设备采购的使用效率是否充分,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设备使用是否有详细具体的运行记录;物资设备的使用效能、效果是否符合采购立项的要求,使用效益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使用部门是否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六、当前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单位没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未能及时开展内部控制业务培训,未能及时全面掌握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资产和债务、基本建设、经济合同管理、会计核算等各项规定以及单位相关的内部制度,对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未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缺乏内部监督机制,虽然在外部和内部审计中发现了本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但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者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有的单位缺乏岗位责任制和议事决策机制,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分离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二)采购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采购机构组成不稳定,职责界定不清晰,因此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采购需求、预算、计划与运行等方面的关系,难以承担采购管理的责任。部分单位分散对外采购,不能形成整体和批量采购优势,造成采购资金的浪费和流失。

(三)物资采购价格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大多数物资管理部门虽然设立了采购物资价格管理岗位,配备了专兼职物资采购价格管理人员,但所配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不能达到管理的要求,对供应商提供的一些技术含量较高、金额较大的设备物资的定价是否合理无法作出判断。(四)采购合同或协议不规范。采购合同或协议条款权责不清,审批程序不当,或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及贸易政策,导致经济纠纷和经济损失。

(五)部分业务供货在先,采购价格备案在后。物资采购的实际操作程序为:通知供货验收议价签订合同付款,而且物资验收这项工作在工程竣工阶段时才能得到签认,这种做法使得采购制度未能发挥事前控制作用。

(六)定价方法简单。物资采购价格管理人员不论价格是否合理均要与供货商“砍价”,这种定价方法认定价格依据不充分,供应商摸准砍价规律后,会采取高定价策略,这些会直接带来物资采购价格偏高的问题。

七、改进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一)提高物资采购审计人员队伍素质。这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采购业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举足轻重,要求采购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技能,能够掌握需求分析、采购计划制定、采购洽商、采购合同履行、供应商管理、采购信息管理等工作内容。

(二)推行物资采购集中管理体制。分散采购是大量滋生舞弊的体制性原因。集中管理是由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实行业务归口,统一管理采购业务的制度。大量企业采购管理实践证明,企业实施集中采购,可以有效发挥规模优势,不仅可以形成经济采购批量、增强议价能力,还能够获得价格折扣,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储备资金占用,提高性价比。因此集中采购是堵塞采购过程中各种漏洞的体制性保证。

(三)重视物资采购预算管理控制的审计。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经营指令严格执行。一是审查采购预算部门和权责划分,按照对称信息的原则,即谁需要谁申请,制定采购预算方案;明确采购预算的审批权,确保采购预算的合理性;二是审查采购资金管理的控制,主要审计资金使用计划表、资金来源预算,监控采购资金使用过程;三是审查采购预算人员计划,包括预算信息调查人员、资金管理人员、预算编制人员、活动实施人员计划等。

(四)加强对采购方式的审查。物资采购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公开招标、商业谈判、询价等,以获得合理的采购价格。审计人员应运用经验、知识来具体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采购方式选择是否得当,是否节约资金,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消耗。

(五)审查供应商管理情况。首先,审查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是否是在对供应商信誉度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的供应商清单,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确定供应商网络。其次,审查采购部门是否按照公开、公正和竞争的原则,择优确定供应商,在切实防范舞弊风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第三,审查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商确认制度,被审计单位是否对供应商的资信和经营状况考核评价后,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并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作出相应记录。

(六)评价物资采购绩效。建立涵盖物资采购数量、质量、时间、价格和采购效率绩效指标体系,对于储存费用指标、实际价格与标准成本的差额、采购计划完成率等指标计算分析;以采购业务的历史绩效标准、预算或标准绩效标准、行业平均绩效标准以及目标绩效标准为参考,对于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个人的采购业绩进行评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采购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丁瑞玲.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10)

连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简称CA)作为一种创新的审计方法,近年来我国逐渐引进,特别是在省一级税务机关的政府采购审计业务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的实施,方便、持续、高效的进行审计,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

一、实施前准备工作

成立连续审计领导小组,将目标计划提交成立的连续审计领导小组,由局领导任组长,并由督察内审部门牵头、监察室等相关部分负责人为组员,商讨数据信息权限的开通、获得相应的软件数据范围授权,审计范围的确定,权责的分配、技术支持途径,框架流程的搭建。

二、确定优先领域

主要工作包括五项。第一确定审计目标。其次进行初步的内部控制测试。第三,理解政府采购的业务流程。按照采购计划一一报批预算一一具体实施采购(审批、采购方式选择、采购过程)一一验收入库一一付款,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第四,识别关键信息系统和数据源。省一级税务系统政府采购项目确认、记录或者公布相关信息的电子平台主要有预算软件、政府采购软件、国税系统网络版财务管理软件、各地国税系统门户网站。第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优先领域。

三、制定连续控制监测分析路径

确定审计的优先领域后,接着对每个领域应制定具体的连续控制监测的分析路径。一是确定控制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按授权、精确、完整、有效、效率和效果、职责分离和法规遵循等控制项目来划分:所有采购项目都符合政府采购法以及当地政府采购法规的要求;必须有完备的授权;采购流程岗位设置需要做到职责分离;采购程序必须合规;政府采购必须做到效率与效益相结合等等。二是识别其关键控制点。从整个业务流程来看可选取的关键控制点有:采购预算,采购前的审批,采购组织方式和采购方式选取,采购流程,付款手续,采购物品验收等等。三、定义相关控制监测分析路径,按照影响的程度和风险的大小来确定监测分析的内容:采购物品是否有预算,金额大小是否在限额以内,是否经过相应授权,采取的采购方式是否与法律法规相对应,采购流程、付款手续是否合规,采购物品是否验收入库等等,并对其中出现的例外情况进行分析。

四、参数设定

针对每个分析路径,设定具体参数,作为筛选异构事项的标准。比如,政府采购的年初预算表是检验每个政府采购项目的首道标准;国家税务总局下达的每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文件是检验政府采购组织方式选取的标准参数;是否应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关于货物或服务项目,120万元是进行比对的标准参数,工程项目为200万元等等,另外,还可以设置10f元的项目金额参数,超过这一金额的在地市级国税系统属于大型采购项目,按重要性原则应进行详细审计。

五、频率确定

连续审计频率的设定要兼顾成本与重要性原则。一般对于省级税务系统总体来说政府采购业务并不是很密集,因此根据数据库差错和审计成本最小化原则,一般采用一个季度实施一次。而对于不同地市的不同情况,根据控制评估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于风险较大的地市连续审计时间间隔可以设的较短。有些沿海地市人员较多,采购项目较多的,也可以将频率调整的更频繁一些。

六、数据处理与例外事项报告

1.数据处理

连续审计较于传统审计方式最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对大量的数据进行高效、自动化的处理分析。一是利用数据集市,采用跨平台分析比对分析数据源数据。连续审计软件可以通过建立审计数据集市的方式,将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关于政府采购业务的数据储存在数据集市中,通过自动化审计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评估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二是通过连续审计软件通过预先设定的标准测试对业务数据进行独立分析。三是计算分析数据、总体上进行合规测试。是通过连续审计的连续控制评估这一模块,对一定时期同一或者是类似货物或者服务的交易总量进行监控,以例外报告提示审计人员上述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四是持续评估政府采购业务相关的风险。评估途径主要有使用数据指标量化风险、了解政府采购业务的采购方式类型和标的、结合其它部门数据进行分析等。

2.例外事项报告

采购审计的控制要点篇(11)

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集团决策层始终将物资采购管理作为企业节约挖潜、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来抓,并将其纳入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之中,放权内审参与采购全过程管理。

1、明确物资采购审计管理职责。为了进一步规范集团物资采购行为,充分发挥公司集团化管理优势,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能,集团制定了详细的物资采购管理控制办法,将原有的物资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管理模式,转变为内审作为集团物资采购管理的职能部门。其职责是:负责制定集团物资采购管理的具体管理办法,并经集团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协同有关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考察,招标确定供应渠道;负责采购物资的质量、数量核查及价格审计;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属企业物资采购的管理及考核等。并明确规定,集团所采购的一切物资全部纳入内审监控管理,并建立了严格的内审审签管理制度,没有经过内审价审人签章、质检人签字审核的购货票据,不结算、不付款;未经审计审签的开支票据,总经理拒绝签字报销,以保证内审在采购管理监控中的中枢作用。

2、建立科学的物资采购管理控制程序。集团对物资采购的管理、审核、结算等方面,制定了《物资采购管理控制办法》、《物资采购管理控制程序》、《采购价格拟订与组织采购规定》、《采购价格审计与进货质量检验验收规定》等十几项管理制度,对物资采购的全过程控制管理作了详细规定,形成了从计划制定、实施采购、价格审计、进货验收及使用的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控制程序,使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建立定点供货和比价采购制。集团内审每年都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供货点进行一次考察筛选,选择一批商业信誉好,经济势力强,产品质量优且价格较低,进货渠道正规的厂商进行公开竞标,从中选择最优的厂商实行定点供货,比价采购;并对定点厂商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管理,对供货质量实施追索权,有效地保证了供货渠道顺畅,采购到优质廉价的物资。

4、强化价格审计管理。价格审计管理一般采用的是事后审计方法,即物资采购部门在完成采购工作后,内审根据日常掌握的价格情况进行审计控制,而事后审计对价格审计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滞后性。随着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步发现,在物资采购审计管理上仅仅依靠事后审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物资采购的全过程实施监控管理。在内审管理实践工作中,经过不断探索,我们总结运用了“事前控制、价格预审制度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主要把好“三关”:

一是把好事前控制关。内审根据物资采购计划,每月提前组织和参与外部市场调查及专项考察,并利用电话咨询、网上查询等多种形式,广泛搜集整理所需价格信息,提前掌握和控制所购物资市场价格,并将市场调查结果录入信息资料库,作为物资采购价格控制管理和价格审计的依据。

二是把好采购前期预审关。也就是内审提前介入采购价格管理,要求采购部门在货款未结算之前将供应商所定价格报给集团内审,实行价格预审制度。内审根据掌握的市场价格情况进行逐项审核,重新核定价格,最终以内审核定价格为准进行结算,使采购价格管理始终在内审的掌控之中。

三是把好事后审计关。对价格实行动态管理,内审经常筛选审计重点,不定期地组织人员进行市场调查,随时掌握和了解市场价格变动态势,及时分析和发现价格管理漏洞,把管理漏洞消灭在萌芽中,以保证价格管理的全过程都在内审控制之中。通过强化“三关”管理,集团的价格管理已经形成一套较科学的管理体系,物资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达10%、医药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达20%以上。仅此一项,每年产生的管理效益就近300万元。

二、加强工程投资管理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集团新投资建设千万元以上工程项目3个、亿元以上工程项目1个及大批矿山零星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多,加之下辖3个黄金矿山公司、1个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和3个子公司,厂址均坐落于全市几百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给工程投资审计管理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内审工作量。为此,集团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程跟踪审计管理和隐蔽工程现场审计跟踪验收等管理程序,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施审计监控管理,以增加工程建设透明度,杜绝施工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强化工程前期管理审计。集团工程投资管理注重从源头抓起,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集团内审、土建等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场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实地勘察、测量,并根据勘察测量结果绘制出形象的地形地貌图表,作为最终工程量计算的原始依据,未经联合勘察测量验收的工程,地形地貌不得破坏,否则,不准开工。

(二)实施工程审计跟踪验收管理。工程管理重点放在隐蔽工程管理环节上,根据工程进度需要,随时组织内审、土建等职能部门联合对施工现场进行审计跟踪验收管理,把验收重点放在基础工程开挖量、工程掩埋量、工程材料预埋及事后不易审核的工程量等隐蔽工程环节的管理上。内审人员每年到现场实施跟踪审计验收和审计监督管理近200场次。现场验收时,除采用仪器测量、仗量外,还要现场反复查看、论证,以提高验收结果的准确性及工程验收质量,每次验收结果均留有详细的原始验收记录和绘制出直观的工程量图表,并由参加验收者签字认可,以此作为工程决算时的审计依据。凡未经审计跟踪验收的隐蔽工程,不得掩埋,否则,不给予结算工程量,从源头上杜绝多报或虚报工程量的可能性。

(三)强化工程物料价格控制管理。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工程物料价格管理预审制度,对工程物资、材料价格实施事前审计审定控制管理,内审直接参与工程物资、材料价格审定,审定价格以双方均能接受价格为准,严格控制工程物料价格管理,保证工程物料价格的合理性。

(四)强化工程决算管理审计。在工程决算审计时,内审首先组织人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取证,并积极争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对有关重点项目内审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进行实地审查,以提高项目审核的准确性;对有关设备、材料价格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反复论证,以保证价格合理性;决算审计时,每个工程项目的决算书必须附上原始工程跟踪验收记录及工程量计算图表,同时还要严格审查各项费用列支、取费标准及工程量计算依据,确保工程决算的准确性。近两年来,集团内审在承接审计的132个已经有关中介机构审计的工程决算项目中,仍然审减工程造价183.10万元,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节约了工程资金开支。

三、加强招投标管理审计,提高投资管理效益。

集团在设备和大宗物资的采购及工程建设等方面建立了招投标及审计监控管理机制。集团设立招标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管部,分管内审的经理兼任主任。招标管理办公室负责集团招投标工作的协调、管理和监督。凡是需要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均由业务主管部门提报项目招标计划书,并拟好招标书一并报到企管部,由内审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审议,经审议无异议后,方发出招标书。内审在招标前期,须做好投标准备文件,投标日程安排等相关事宜;在投标过程中,则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审核、评标;招标结束后,由内审对中标单位发出书面中标通知书。各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经济合同和技术协议条款签订,内审负责经济合同和技术协议条款审核及后续管理和监督项目实施工作。例如,集团投资新建一个年产1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新型建筑材料项目,通过招投标审计管理,使该项目在国内同类型、同规模,且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装备较先进的前提下,共节约投资达150多万元。另有一个投资新建工程项目中的一个单项工程,必须由特定行业管理部门承建,承建单位提交预算投资为308万元,经审计人员逐项进行审查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发现预算书中部分设备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随向承建单位提出交涉,决定由承建单位组织招标,集团内审及相关部门参与评标,最终在完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以192万元的价格完成了设备招标采购工作,较原预算节约资金116万元。再如,矿山使用的钢球,过去一直是社会性采购,自纳入招标采购管理以来,选矿处理矿石钢球单耗由原来的8.64元/吨降到4.90元/吨,氰化钢球单耗由原来的25.92元/吨降到15.60元/吨,剔除价格增长因素,仅此每年节约资金近70万元。近两年来,在集团内审直接组织参与监控管理的49个招投标项目,可节约资金640多万元。

四、加强费用开支管理审计,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