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19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1)

关键词 :技工学校 统计学 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学校属于我国职业学校中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为主要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技工学校的教育范围已经不仅限于培养蓝领人才,而是更重视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统计人才也是目前技工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

1、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发展概述

1.1 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取得进步。随着技工学校的教学实力不断进步,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技工学校负责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的素质得以稳步提升;其次,技工学校在统计学课程建设上的体系性越来越明显,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安排,都具有很强的教育科学性,为统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还存在问题。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的发展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却跟不上统计学的快速变化,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表现出“滞后性”;另外,统计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根据技工学校的整体环境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

2.1 技工学校的学校发展环境。相较于传统教学环境,目前的技工学校环境更加开放、教学实力更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育思想有所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对学生综合实力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开展差异教学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第二,国家和各类企业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作用认识加强,社会所需的统计人才越来越多,学校对统计教学改革的重视度增强。

2.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拥有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随着技工学校办学的发展,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从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来看,企业与技工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各类企业都能够为技工学校的统计学教学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教学工具;从社会发展的状态来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技工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技术资源,如多媒体等,另外,技工学校还能够通过联网实现与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从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的认可程度来看,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得技工学校能够通过教育宣传等活动获得更多资金的注入,为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方便。

2.3 学生对统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变化是技工学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环境中的一种特殊成分,表现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学生对统计工作的经济价值的认可等方面。随着国家以及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学习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的作用,很多学生致力于将统计能力作为获得职业的手段,因此对统计教学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3、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从实践入手进行教材改革。技工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改革需立足于实践。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中,对统计知识的基本原理的表述和统计方法应用知识的表述都太过死板,这样的教材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进行教材改革是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为教学提供实践性强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教材改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统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统计学专业书籍,选择其中应用性较强的那些作为教材;第二,统计课程教师可以在原本的教材理论基础上,另外自编一本全部是应用实践知识的辅助教材,在统计课上使用,辅助教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刻板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通过实际进行数据统计、以不同的职业目的完成统计工作而对统计学的应用新的认识。

3.2 以就业为目的进行教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的未来是“就业”,因此,教法改革必须以实现就业为主要目的。无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环境始终是学校而不是职场,因此,学校应从教学环境变化的角度实施教法改革,即应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与当地各大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应用课程与统计学日常应用联系起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统计课程的教师们也能够从教学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教法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的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3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师职业素质再教育。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教师的职业能力不足,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在技工学校实现全面的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再教育。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本校负责统计教学的教师们进行职业素质在教育,第一,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教师对统计学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理解,并通过统计学实际应用的练习和教育,使教师本身的统计知识广度和深度有所提高,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再教育,使教师通过实际感受增加对统计知识应用的职业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统计学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技工学校目前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并且,学生也对统计学习提出了更明确的职业性需要。只要技工学校能够对统计课程进行从教材到教法的全面改革,该科目一定会在教学中取得重大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和未来就业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2)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统计学发展遇到瓶颈

统计学在我国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但是这门学科却并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其地位反而逐渐被弱化,其边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我国与统计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在统计学被国家确立为一级学科前,数学类、财经类以及医学类都开设有统计学专业,而这之后经济统计与概率统计都被整合在了统计学名下,而带来的后果就是统计学的数学化倾向更加严重,而各大高校的办学模式也愈加同一化;第二,统计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整体地位越来越低。统计学一级学科的确定不仅让数学不再设置统计学专业,经济学也不再设置相关内容,而由于其自身的弱势,统计学科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低下。

二、统计应用框架的确立

找出统计学科的应用是让其得到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因此要想确立统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首先明确其应用领域,开发出其利用价值。统计学科的交叉性、通用性以及动态性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其应用领域也会非常广泛。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其应用框架来探索其发展。

在应用框架的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谨慎考虑关键要素并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这些要素可能产生的影响,让这些因素可以尽量在总体框架中兼容。在搜集了多家设立有统计学科和专业的高等院校所的学科建设资料以后,我们提出了一个三维的概念模型。模型中主要设计三个主要模块,分别是应用领域维、环境资源维以及技术理论维。

应用领域维主要涉及到统计学科应用的对象、主体以及被统计领域所覆盖的业务和知识体系等,具体包括行业部门统计、科研统计、政府统计、企事业统计以及公众个人统计等内容;环境资源维主要涉及模型主体建立的硬资源和软环境,其中硬资源指的主要是人、财、物等,而软环境包括统计体制、管理方法以及统计学科应用需要遵守的制度法规,环境资源维体现的主要是统计学科的要素;技术理论维主要涉及统计应用过程中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等环节。

三、从统计应用框架分析统计应用的发展

(一)经济体制的改变。应用领域维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确立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应用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应用领域更加宽广,内容也更加丰富,统计体制与管理制度也得到了更新。在新经济形势的影响下,统计应用的作用和意义愈加凸显,其应用任务也在膨胀之中。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科所带来的意义并不只是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实用工具的更新换代这么简单。传统处理数据的工具是分散的,而现代信息技术则通过其自身具备的自动化功能对整个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完整覆盖,从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存储、查询以及后续的图形展示、深层信息的挖掘与分析等,信息技术对于每一个过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统计学科应用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以及资源配置模式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传统的统计应用数据处理工具分散在了各个流程中,并与应用领域的具体业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绑定或是内嵌等,因此很难构建自动化与一体化的信息数据处理过程。

四、从统计应用框架分析统计学科的发展

从统计应用框架可知,我国的不少高等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对统计学科进行了调整,不但保留了原有的统计专业、统计系以及统计学院,还探索出了统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统计学科的拓展趋势、融合趋势以及创新趋势。

(一)统计学科的拓展趋势。根据高等院校的统计学科建设数据来看,在应用领域维中,统计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更加深入,并且统计学科在行业中的应用正在不断走向细致化,例如,统计学科的行业应用已经从笼统的经济领域细化到金融债券、服务业、保险精算、商务统计等。

而在技术理论维中,统计学科的数据分析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借鉴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方法以及非线性等数据处理方法来进行自身的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统计学科的视野更加的开阔,其与外部学科的交叉范围也愈加宽广。

(二)统计学科的融合趋势。“大统计”思想的提出让统计学科的性质和范围趋向统一化,它认为统计学不仅包括数理统计,同样也应该包含社会经济统计,将它们融合起来开创新的统计方法。

高等院校比较注重的是专业的平衡发展,比如分析方法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度,希望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反映在统计应用的框架上就是统计学科与另外两维之间的重合度。要实现统计学科的融合虽然有着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在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中,这种融合的趋势最终一定会逐渐实现。

(三)统计学科的创新趋势。统计学数据处理工具经历了从手工到机械到电子的发展,这些改变对统计学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每一个的改变都会给统计学科的发展带来变革,推动统计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为统计学科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更加先进的数据处理工具会被陆续研发出来。因此,统计学科的数据处理工具会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中不断创新,进而推动统计学科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关于统计学科的争论始终存在,而统计学科在这种分歧中也依然在逐渐向前发展。不管统计学科被应用到怎样的领域以及怎样的实际工作中,都无法否定统计学科的强大实践性,也正是由于其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几经变革它依然在不断的自我进步与突破,而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支撑就来自其应用。所以,对于统计学科来说,要想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首先明确并开拓其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3)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1-0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现在本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常见。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它具体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中西方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探究。我们只有对对该体系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使得它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术语名称,宏观统计分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统计学和经济学这两个知识相互交融的体系,实际上是可以分为分别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统计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两种发展着的根基。在这两个根基的发展之下,统计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都被包含于内,但在实际上出发点不同也往往意味着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大多是将经济学作为的核心进行发展,也就是计量经济学。

现如今的计量经济学,无论是从数理经济学(教学运用)模型估计与测验还是经济理论,都是以经济学知识体系作为推动力。仅仅将统计学看作是一种手段,在整个计量经济学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并没有注意到统计学的实际地位。但在实际上,统计学已经被计量经济学的独立方法论基本取代。

但是,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等同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后者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实践而产生并获得发展。计划经济盛行的时候,统计作为计划管理的直接工具,在一个较为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下,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平衡与长久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思想,并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因此而获得立足之地,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保留了统筹兼顾、优化管理、量力而行等科学思想,并将其看做我们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宏观管理的理念,并逐渐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目标。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历程

2.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

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将统计学作为了核心知识体系,也具有其清晰、独特的发展脉络。笼统地说,我们可以用三个发展阶段来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概括。

在最初,也就是第一阶段,经济学家围绕着国民经济重要统计指标,对国家实力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该统计分析的发展进程的第二阶段是国家的经济核查系统的完善。许多与该体系相关部门的分类逐渐细化,也使该体系逐渐获得了完善。另外,在这一时期,统计科学设计思想实践这一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核心指标的确立、指标体系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形成以及对国民机构部门的细化都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统计体系不断进行充实。通过对于统计的科学应用,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将经济危机的影响降至最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所处的阶段。经济统计的领域逐渐形成了将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自觉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局面,也由此拥有了进补的契机,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段。现代的统计作用因为计算机数据库的生产方式的优化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的日益快速、高效而更加重要。

2.2 西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一名词并没有作为一个术语正式出现在西方,但是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与统计学家仍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研究。早在一六七二年,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对那个时代的国民收入总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后,需求与价格函数关系的量化研究也横空出世并逐渐获得了获得完善。从而逐渐实现了分析与统计这两门学科了交织的密切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开创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使该体系正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在此后的数年间由后人对此不断充实、不断发展。后来由里昂惕夫创立的资金流量表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些理念的出现,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体现和应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2.3 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以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采用了前苏联的国家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学正式的授课系统。统计也作为直接应用于国名经济计划的制定以及检查的工作,并在国家各部门、企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逐渐成为了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紧接着,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得以出版。钱教授还将马克思社会在生产理论与我国实际计划经济理论结合,借鉴了国家经济物质平衡表的理论研究,综合了平衡统计的理论思想,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建立了起来。与此同时,将国民经济运算过程中的信贷、外汇、财政以及物资进行平衡分析,这也就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个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不断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开设了用于指导如何进行统计知识以及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研究我国实际的经济问题的课程。因此,第三个阶段应当是以人民民大学为起点,各个高等院校竞相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断完善的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经济循环制表”的综合指数监测的方法被引进到我国的经济统计分析课程中,替代了原来使用的无主题的综合统计分析。也由此开始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检测体系以及综合方法的研究。在一九九一年,随着宏观经济专题问题的逐渐扩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真正使得我国主要财经类院校开始重视并将其纳入课程进行讲授与研讨的关键事件,应当是一九九二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一书的出版。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统计在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轴心地位,并将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将现实条件同我国实际发展的课程系统相结合,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统计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获得提高,并且使统计数据等相关内容获得深刻地使用,就必须要实现其自身的独立发展。

三、结语

时至今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仍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上述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也只是相关研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实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很强大的数据信息基础作为数据支持,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等与统计专家进行密切合作,以实现统计事业的大发展,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4)

关键词:应用科学;教育统计;专业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向以文字为主,对于数字的意义与运用太不注意。但数字有其尊严,绝不容人轻忽或侮慢。[1]在瞿葆奎、郑金洲先生主编,沈有乾先生所著的《教育统计学》一书中,沈有乾老先生以这句话开篇,足见他对教育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该书代表了我国20世纪40年代中期教育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水平。之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从1978年以后至今的30多年间,我国的教育统计学得到相对平稳的发展。然而与国家有力推动的教[1]育体系的快速发展相比,教育统计学却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编号为0714。至此,统计学从数学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级学科,这是几代统计学者梦寐以求并共同为之努力的结果。随后,2012年西南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教育统计学博士。这都为我国未来教育统计的发展开阔了一片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教育统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学科的综合化主要表现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领域生长出一系列新生学科,从而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交叉学科群。其中有一类是由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另一门科学的研究内容相结合而生成的交叉学科。教育统计学即属

于此类。教育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一门分支。它是把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教育统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还是教育管理层,学习并且研究教育统计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统计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显得十分必要。

一方面是科研的需要。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并且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首先,在科研的选题及设计等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有关研究报告和论文资料,对于实证性研究资料,经常需要应用统计方法呈现和解释研究结果。如果不具备教育统计学的知识,就不能读懂研究结果等关键内容,也就无法充分了解有关研究的精髓。其次,当研究者搜集到大量数据时,如果不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就无法探求变量间的内部关系,这样无论研究者的设计方案多完善,也很难发现其内在的本质规律。

其次是科学思维的需要。由于教育统计学是在数理统计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兼具数学的严谨性和统计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从客观教育事实出发,从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资料入手,通过整理分析,揭示本质特征,推测未知。这一过程可以使我们学会科学的推理和思考方法,掌握由表及里的概括抽象出偶然背后的必然的思想,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事实上教育统计学更为重要的意义也是其最基本的使命是服务于教育管理工作,不懂得教育统计学就不能很好的把握教育现状,难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更不能根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或者根据现状制定教育事业规划;教育统计学也是检查教育工作的手段,不懂得教育统计学会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发言权,更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它既是学校领导层的参谋助手,也是上级党政主管部门制定与形成决策的基础和前提。[4]

二、教育统计学的中国化进程

统计工作在历史上出现的很早,早在公元前3050年埃及因修筑金字塔就进行人口和财产普查,古希腊与罗马及欧洲各国也用统计方法考察并表示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在古代中国的《禹负九州篇》中,记载了中国各地的土质,山河,物产,田赋等,这正是运用统计方法编写的一本巨著。但当时的统计只是有关事实的记载和整理,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就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心理学发展的经典总结:“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同数学一样久远,但其自身学科历史则是随着近代概率论的出现才找到自己的历史基石。统计学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由社会经济方面扩展到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如今已经拥有众多分支,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数理统计学,侧重于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而不是专门研究某一领域中的统计问题;另一类为应用统计学,侧重于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教育统计学即归属于这一类应用统计学中。

(一)教育统计学发展简况

18世纪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奎特菲特首先致力于将统计方法应用于教育学与社会学领域。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这方面研究不断发展,但是直到20世纪初,教育统计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建立起来。在教育与心理统计上贡献较大的有卡泰尔和桑代克等人。卡泰尔早年留学欧洲,深受高尔顿和冯特的影响,回美国以后努力以统计的方法研究心理问题而涉及教育。桑代克是卡泰尔的学生,他极力倡导以心理学与统计学为工具来研究教育学,使教育学科学化。他于1904年所著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Mental and Social Measurement)出版,一般认为以此为标志教育统计学的历史开始发展起来。他把用统计方法处理心理与教育实验结果的报告搜集成卷出版以推广统计方法,该书可以算作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统计学方面的专著。之后桑代克的学生凯利等人专门研究心理与教育统计,都有这方面的专著出版。此时,美国的高等院校都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并编著出版这方面教材。如L.L瑟斯顿的《统计学纲要》(1925年),H.E.加勒特的《心理与教育中的统计方法》(1926年)。当时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属于描述统计。20世纪4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心理和教育问题。当时这方面的教材就比较系统的讲述了小样本理论,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主要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统计学从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以分布理论为中心的推断统计阶段,进而又引入了模糊统计方法,使得教育统计学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教育统计学的中国化进程

在中国,辛亥革命以后,统计方法随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起被引入。当时的大学教育系和中等师范学校都把教育统计学作为必修课,有不少学者讲授这门课并撰写专著。出现了不少心理与教育统计方面的学术成果,如薛鸿志著《教育统计法》(1925年)、周调阳著《教育统计学》(1925年)、朱君毅著《教育统计学》(1930年)、艾伟著《高级统计学》(1933年)、王书林著《教育测验与统计》(1935年)、《心理与教育测量》(1935年)、沈有乾著《教育统计学讲话》(1946年)、《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1947年)等。翻译的作品有麦柯尔的《教育实验法》(薛鸿志1925年译),瑟斯顿的《教育统计学纲要》(朱君毅1928年译),葛雷德的《心理与教育之统计法》(朱君毅1934年译)等。[5,6,7]在这一时期,教育统计学在我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与应用。统计方法在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不幸的是,50年代以后,由于全盘苏化的影响,各院校教育系及中等师范学校,先后停止了开设教育统计课,在一般的教育研究中也不予应用,致使我国的教育统计学逐渐被荒疏。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向科学进军”的政治号召下,教育统计学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一线生机,左任侠先生所著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就曾于1962年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刊印,并在校内发行。不过该书的着眼点仅只是把某些统计方法应用于教育、心理实验的设计和统计分析上面,而且不久就在的冲击下销声匿迹。一直到80年代以后,粉碎了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浩劫,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新走上正轨,教育科学事业从变动的政局中解放出来开始蓬勃发展,教育统计学也重获新生。然而由于长期的停滞不前,此时我国的教育统计学的水平已经与世界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各大高等院校陆续恢复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方面的课程,一批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著作应运而生,如郝德元编著《教育与心理统计》(1980年)、张厚粲,孟庆茂著《心理与教育统计》(1981年)、左任侠编著《教育与心理统计学》(1981年)等。而且重新把教育统计学列为教育系的专业基础课之一。1979年,教育部委托华南师院叶佩华为主编,福建师大万梅婷参与编写《教育统计学》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并于198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8]这对之后在教育工作者中普及统计知识,改变教育科学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教育统计学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中国教育统计学发展至今,依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虽然已经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但其完善程度还远远不够。探究中国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任务。

(一)教育统计学面临挑战

目前教育统计学基本上已经作为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核心课程。绝大部分院校教育系对本科阶段的学生开设教育统计学课程都是选取一本教材,进行一个学期的学习训练。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统计学很多都是作为选修课或者平台课的一部分一笔带过,学生经过这样简单系统的理论学习过后,真正掌握的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教育统计学知识却不是很乐观。无论是在基层教育统计、基础教育统计还是在高等教育统计工作中,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育统计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很多岗位的教育统计工作人员都是由办公室的一些行政人员或者懂一些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兼任。中国教育统计网曾就教育统计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岗位、有无统计资格证、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软件应用能力、对统计指标体系的理解和报表的熟悉程度以及统计工作人员对当前教育统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过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统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到82%,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59%,但就调查情况来看,精通教育统计业务的人员只占到2-9%。这一现状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统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育统计工作者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由此反观我国教育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尽管在广大教育统计工作者的努力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创新,但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其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对于教育统计学这一门交叉性学科的认识都不够深刻,并没有很好的对教育学与统计学的学术思想进行交融,对于这两种学科之间思维方式的综合以及系统辩证思维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欠缺。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统计学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指导思想,都缺乏结合教育工作的创新精神,应用性严重不足,而且就目前的教育统计学教材来看其内容大都趋于同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二) 教育统计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基于对我国教育统计学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统计学的改进策略进行以下探索和研究。

1. 立足转变学科认识理念,促进教育统计学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教育统计学就其本质而言,绝不仅仅是教育学与统计学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有这两门科学在思想上的交融以及思维方式上的综合,实现一种实质性的融合。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学的专业性有所欠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教育统计学的移植性特征。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统计学教材体系设计上带有明显的普通统计学痕迹,通常都是由描述统计、概率论、推断统计以及回归分析四大板块构成,缺乏内容之间的必要联系说明。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就学科认识理念入手,摆脱统计学“母学科”的体例羁绊,在研究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统计学的知识生搬硬套,而应具备一种“条件性思维”。也不追求统计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而应该强调教育统计学学科教学在教育问题研究中的针对性与应用性。进一步讲,要树立一种“大科学理念”,变封闭式的教育统计为开放式教育统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同领域也在不断的进行沟通与交融,学科知识的边界和壁垒不断被打破,文化边界总体削弱,我们需要整合不同的技能来解决问题。体现在教育统计学的观念更新上,即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理念。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第三产业,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所涉及范围愈加广阔,教育必须实现多元化才能与多元化的全球社会相适应[10]。因此,教育统计学的范围也要不断扩大,统计指标体系要更加合理,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把教育统计学设立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之一,培养一批专门的教育统计学研究人员

从科学发展史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二则是具有强烈的社会需

要。[11]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统计事业的发展来看,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教育统计学素养的统计人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教育学专业包括众多二级学科,学科之下又包括众多的研究专业和方向。设立教育统计学研究方向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教育统计学的学习中去并且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形成一种专业化意识。而不仅仅是把教育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流于形式。由此也会促进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于教育统计学的重视。与此同时,发展教育统计学的学科带头人,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教育统计学的学术研究,实现学科方面的创新发展。

3. 立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把教育统计与测量技能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当中

教育统计学内容丰富,教师若要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工具,必须做到深入浅出,运用自如。这都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如何科学评价教育质量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12]。考试是教育评价体系内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掌握教育统计与测量技能才能会考试,会评价。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把教育统计学的考核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中,对于在教师群体中发展普及教育统计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都很有必要,进而带动教育统计学整体的发展。

4. 立足教学信息化改革,在教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网络化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界也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即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有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根本、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教育统计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统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广泛应用。教育统计工作在完成从纸质报表加算盘的时代向计算机辅助统计时代的第一次跨越后,也必将迎来第二次跨越,实现包括教育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的信息化。其关键词既是“数字化”与“网络化”。目前我国教育统计事业的发展水平,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基本到位,但“网络化”方面还相对滞后。教育统计数据的传输、管理、和整合使用仍然处于相对传统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教育统计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因而在教育统计学的学科发展上,信息化的渗透,特别是网络化的形成与应用都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系统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全面方位提高教育统计的信息化水平。

5. 立足强化教育统计学的应用性,注重实践操作,丰富理论知识

教育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学生要自己动脑动手,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在面对现实的教育问题和实际的教育统计工作时得心应手,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当前我国教育统计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其应用性不足。教育学的专业特点表明,教育统计学的基本使命在于为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模糊了这一主导方向,教育统计学的实际应用程度不足,致使教育统计学教学与实际教育统计工作不是十分斜街。教育统计学教学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同时,必须突出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分析,注重运用,重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等问题,及时进行专题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对新问题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统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主动的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对于统计软件的使用也要注重实用性,不仅注重SPSS的应用,更要熟练掌握最基本的Excel软件,Excel作为最基本的Micro Office的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很高,学习起来难度不大,而且其功能也足够满足大部分计算和分析的需要。

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指导。在教材的选编上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尽管在新世纪开端的前十多年,我国教育统计学教材再次形成了丰硕的果实,如胡永梅著《教育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2002年)、张厚粲,徐建平著《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2003年)、王孝玲著《教育统计学(第4版)》(2007年)、辛涛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2010年)。然而,教育统计学本身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统计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分析方法在不断丰富。这就要求在教材上要注重时效性、权威性。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囊括所有最新的理论,所以在教育统计教学中,在讲解清楚教材中基本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立足学术前沿,关注学科发展,跟踪教育统计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丰富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沈有乾.教育统计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7。

[2]董毅.现代教育统计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陆运清,封文波.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袁卫.机遇与挑战[J].统计研究,2011,28(11):3-10。

[5]任训学.论教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J].湖北大学学报,1997,2:80-83。

[6]张厚粲,孟庆茂.心理与教育统计[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7]左任侠.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8]杨克瑞.教育统计学教材比较与改革设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29(4):574-577。

[9] 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73-77。

[10] 朱玮.基于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化现状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12):160-162。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5)

社会大变革时代,国际社会关系变幻莫测,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社会的建设者,必须担负起时代的重担。为培养一批思想先进、心怀家国的有志青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高校的育人作用不应该只体现为知识的传播,作为人才输出的主阵地,高校更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本科教育要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及价值观的形成,三者应有机融合。大数据时代,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统计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探索客观发展规律为主要目标,为财经类院校学生打下了数据分析的基础。统计分析不仅要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拒绝弄虚作假,还需要辩证地看待客观现象。仅以知识传授为主要课程目标是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易导致课程育人的作用的缺失,因此专业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通过上述四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改革,将高校育人效果落到实处。

1贯彻统计学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是协同育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现了育人与教学间的有效联结。专业教师应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统计学教师不应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应将知识融入于学生成长作为其教书育人的高阶目标。学生若不能将专业知识内化说明教学是收效甚微的,反之,精彩的统计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字之美,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升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对问题的把控力。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下,激发学生洞察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事实数据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既能做到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够促进对社会经济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实践中体会为学、为事、为人的道理。可见,统计学课程思政联结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将全面育人体现于学生成长阶段。

2发掘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教师应深耕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根植于专业理论中。高校教师需要深刻领悟人才保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其自身职责,这关乎国家兴衰发展,责任重大。教师应将立德树人视为职业目标,凸显出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因此要以统计学课程特点为前提,通盘考虑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2.1了解统计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统计活动产生于结绳记事时期,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历经了上千年,如今这门科学已应用于国民经济、人口等诸多领域中,这是众多统计学家不断探索及论证的结果。统计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统计来源于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统计发展史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前人对知识的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对知识的渴求及探索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无国界,知识的交流及应用可以拓宽其边界,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使学生建立自信及大度的胸怀。蜿蜒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总会看到科技的身影,统计分析工具也逐步完善,虽然众多统计分析工具各有优劣,但整体来说分析过程越来越便捷,结果展现越来越直观,这说明好的解决方案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进而体会生活的真谛。简而言之,统计发展史中蕴含了众多人文元素,帮助学生提升了人文素养。

2.2学习统计调查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做事态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统计调查过程中搜集的大量数据为相关人员做决策提供了参考,然而,调查过程中若因疏忽产生偏差,则数据将不具代表性,最终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1930年,毛泽东等同志开展“寻乌调查”,从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五部分进行了详尽论述,充分了解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村为根据地,逐步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使革命走向胜利。相反,同样是在20世纪30年代,《文学文摘》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预测却发生了重大失误,该预测按照电话号码选出1000万调查对象,虽然样本量足够大,但是忽视了那个年代能够用电话的用户多为富裕阶层,而将支持罗斯福的广大工人群体排除在外,正是这一疏忽导致预测结果出现严重错误,《文学文摘》也在不久后宣告破产。由此可见统计调查结论是否准确及时和完整取决于整个统计工作的严谨程度,严谨的工作过程可以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参与统计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它可以使数据更具条理化,同时可以大大简化数据,更易发现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为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思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主要“原料”,引导学生用统计数据来发现问题、展现问题。如乡村振兴问题,能源消耗问题等,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查找相关数据,制作次数分布图,充分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特点,能源消耗分布特点等,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更直观地感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认识到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统计分析中的描述统计包含了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两部分内容,其中集中趋势反映了事物的共性特征,而离中趋势则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体间虽然具有差异,但是却总是包含着总体的共同特性,集中趋势的测度可以抽离出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发现总体的共性特征,而离中趋势的测度则可以反映出差异程度。共性和差异是事物存在分析价值的前提,通过个体和总体,共性与差异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大量事实辩证的了解事物。统计分析中的统计推断往往是利用样本信息估计总体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局部认识总体的过程,体现了哲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同时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之间是有机统一的,看待问题必须要做到全面客观,这样才能做出准确推断。统计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更倾向于将客观事实抽象为数学关系,但作为方法论学科,这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思维方法,教师结合讲授数据分析方法和思维方法,使这些方法成为学生处理问题的关键手段。

3改进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认真设计课程思政的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紧急且必要。统计学课程思政虽有大量前人探索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间欠缺紧密度、授课内容生硬、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等,说明授课环节还需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统计学课程思政多存在于课堂讲授环节,而对于课堂讨论环节、实训环节、论文及作业环节较少有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且教学方法上多是以教师为主导,为使统计学课程思政达到育人效果,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创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全过程,让学生具备发现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结合运用哲学思维和统计方法搜集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地论述分析结果,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于社会而言是存在价值的,激发出学生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发挥更多力量,实现课程思政走出教室,使学生成为心怀家国之人;又如在作业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让学生预习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这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做到教学相长。课后利用相关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讨论,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使课程思政并存于线下及线上教学中。

4重视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通过教学评价及反思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发现新问题,并寻找最优解决方案。作为高校教育新理念,课程思政拓宽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及边界,若想在课程思政中取得预期的育人成果,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总结经验、记录经验、累积经验、不断完善,这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及反思。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后评价及反思工作,通过复盘整节课的授课过程,准确把握实际授课效果与预期的差异,择优从之,择劣改之。当前有关统计学课程思政建设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但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对于每一位专业教师而言,没有能够直接照搬的经验,但可以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课程思政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当前统计课程思政内容很多都脱离了学生的学科背景,割裂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不利于学生体会思政内容,反而“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主要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因此,统计学教学过程应以经济社会问题为大背景,利用社会经济现象及数据,培养学生结合运用统计思维及哲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现状,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深刻领会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爱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邱小燕.课程思政融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6):142-143.

[2]张澜,刘宝璋,刘娟,等.系统设计三方联动构建财经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J].山东教育(高教),2020,(12):28-29.

[3]刘伟杰,师海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1):33-35+89.

[4]赵健.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5):92-96.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6)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传递教学信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活动。它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CAI通过多媒体技术、超文本、知识库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手段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场景,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片面的局面,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帮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CAI智能化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CAI的M一步发展和CAI系统建立和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CAI的智能化历程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的CAI智能化,总结起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

1.1 程序教学阶段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程序教学具有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特点。它是哈佛心理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运用的,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两个理论支持。程序教学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了美国教学界并得到广泛运用,它推动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它在学习领域的成功是使学习者能够快速高效的学会技能,达到会“做”的效果。随着程序教学的深入,学习者的需求不断提高,使得程序教学的弱点慢慢显现: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的机会减少,阻碍了双方的及时交流,教学成果难以保障;教学程序的功能有效,部分学科教材编写程序困难,难以采用程序教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程序教学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1.2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随着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兴起和发展,1958年,美国IBM公司基于IBM650计算机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系统,它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起步。广义来看,“计算机作为一个教学媒体,是帮助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任何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只要是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开展,有利于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这个教学活动就是合理的,就是有存在价值的,这个教学活动就应该被认为是‘正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这就标志着,计算机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机器,人机交互、控制灵活、高速运算的计算机优势使CAI在程序教学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认知理论的成熟和流行,学习者的认知需求也被得到了重视和研究,研究者根据学习者学习的反馈来收集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提供新的学习内容,这就形成了生成性CAI。生成性CAI系统首次构建了学生模型,它通过学生行为进行建模,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行为。它的短板在于:系统只能根据学习者的行为参数来生成学习内容和问题,而非学习者的知识状态,局限于运用在良构领域的知识教学。

1.3 智能计算机辅助(ICAI)教学

为了实现CAI的进一步发展,规避生成性CAI系统短板,卡内基梅隆大学卡波纳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CAI系统,创建了智能化的地理教学系统SCHOLAR,这一系统的出现标志着ICAI系统的形成。ICAI系统是人工智能、教育理论、专家和学生的心智模型的有机结合,学习者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学习,同时这些问题又是经过恰当的筛选的,通过学习者对问题的解答与计算机对问题的解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在ICAI对差异进行分析后,给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并确认和反馈学习者是否接受并理解这些建议,通过多次的反馈循环,ICAI又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更新学习者的技能和学习进度,更新学习模型,进入下一个问题循环。

ICAI系统不仅记录了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基础,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学习者的动态学习跟踪,及时更新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但这一系统还是没有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还存在某些不足。

1.4 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应运而生。这一系统的特点在于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片等各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手段,与此同时,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如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诊断、学习策略等等,真正的实现了因材施教。目前这一系统还在继续发展和深入中。

2 CAI智能化发展启示

纵观CAI智能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2.1 “教”到“学”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模式以“教”为主,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而通过CAI智能化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刺激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意愿,从而实现学习模式以“学”为主的转变,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更高质量、水平的人才。

2.2 辩证的看待计算机技术

教学活动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计算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目前还无法完全的取代和支持学习者的全部学习活动,它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教学工具。因此,ICAI系统必须坚持以学到为主,积极的引入各种计算机发展技术,提升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效率和作用,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提高技术支持,更好的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能力。

2.3 重视现代多媒体技术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学习信息加工具有直接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在ICAI系统的构建和发展中,必须充分重视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达到科学、生动的展示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学习者的信息接收与处理效率,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2.4 积极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学科交叉通过教学事业发展

ICAI系统融合了教育科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理论知识,各个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能够为ICAI系统提供参考和学习,积极推动ICAI系统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3 结语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推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ICAI系统的历程分析,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实现素质教育的快速落实和推进,实现我国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晓垒.论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智能化趋势[J].科技视界,2016(12):246-246.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7)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8)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 社会 经济 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问题 ,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 科学 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 方法 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 分析 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 历史 看, 现代 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 研究 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 理论 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 理学 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 应用 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 学习 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 计算 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 电子 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 目前 企业 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 教育 的改革

(一)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 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 内容 。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 理论 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 方法 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 应用 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 经济 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 规律 ;(2) 研究 社会 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 分析 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 发展 动态,启迪学生的 科学 思维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 学习 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 现代 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 计算 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 网络 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 影响 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 参考 文献 ]

[1] 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 中国 统计,2001.9.

[2] 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计,2001.10.

[3] 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 中国统计, 2002.1.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9)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新晨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10)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篇(11)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转贴于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 中国统计,2001.9.

[2] 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计,2001.10.

[3] 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 中国统计,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