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46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1)

1实验室体制的改革及建立中心实验室的初步成果

1.1体制改革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从旧的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封闭式体制中逐步解脱出来。按照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使用仪器设备相近的原则,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撤销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对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优化整合,组建了(除解剖、免疫实验室外)机能中心实验室、形态中心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初步解决了实验设备低水平重复购置、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等问题。

1.2初步成果

实验中心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如:机能中心开出由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组合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人体机能实验项目,实现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仪器设备的共用;形态中心在近年学校扩招,实验室容纳面积紧张的情况下,极大地发挥了实验室共用的作用,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效率。实验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的综合性实验中心,适应了学科渗透、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如:2006年以来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活动,已有上百个项目结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如:学校省级以上各级别科研项目中标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近几年就中标近百项。另外,实验中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实验技术的更新和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下,也有利于形成实验技术队伍的群体优势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的建立虽然为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打开了突破口,但除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开出“人体机能学”课程,真正实行了实验内容课程化,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仪器设备共享外,其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克服学科化的弊端。虽然实验室合并到了实验中心,可是实验教学仍然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学科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中单一学科性的多、跨学科综合性的少;验证性的多,设计性、创新性的少;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甚至出现学科间的内容重复[1]。以上问题的解决只有从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的实验平台,以适应高技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1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实验平台,在现代医学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根据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化模式的思路,按照学科及实验手段相近、内容及仪器设备相似的原则,对现在的基础医学院(包括形态、机能中心)的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几个独立的中心实验室:

2.1.1将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基础医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整合组成“解剖学中心实验室”。

2.1.2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组成“机能学中心实验室”。

2.1.3将免疫学、生物学(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分子医学中心实验室”。

2.1.4将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形态学中心实验室”。

2.1.5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室整合组成“病原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五个中心实验室构建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2.2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等学校实验室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双重任务。要培育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技术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这个教学、科研基地。因此,在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过程中,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在高等医学院校显的更为紧迫和重要。

2.2.1科研中心实验室

相近专业以功能为主设置科研中心实验室:内设机能学研究室、形态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室等;配置先进的分析与检测实验仪器、配备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由学院直接管理,承担研究生的课题和校级以上重大基础医学科研任务。

2.2.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实验室

配置现代医学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以仪器设备功能、用途设置实验室。这种实验室由学校直接管理(或院、系托管),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仪器设备专管专用管理方式。对内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研究生的课题;对外向社会开放,利用高校高技术人才、高精尖设备,解决医疗(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横向联系,攻克基础理论研究难关。

2.2.3专业教研实验中心

建立起介于教学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的“中间科研平台”,即专业科研实验室。主要包括因中心实验室的建立,现已不承担主要实验教学任务的教研室的实验室。当然,这类实验室建设应该是相近专业,根据其功能、用途,重新组合。决不应该是原来教研室实验室的“拷贝”和“翻版”。用于相关教研室:教学教研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实验研究、标本制作等),以及教师、研究生和有创新要求的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初期科研场所。2.3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进行实验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场所,而且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重要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开放的模式包含开放的对象、时间、内容3个方面:2.3.1实验室开放的对象一是对内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各类教学型实验室;向大三以上高年级学生开放专业科研实验室;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研究生开放校、院各级科研实验室(包括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二是对社会开放:如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促进医学科普教育。对医院及科研单位开放,以促进科研项目的合作,增加技术和学术交流,多出科研成果。这样即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收益,增强了实验室发展的后劲。#p#分页标题#e#

2.3.2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一是全天开放: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陈列在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及中心实验室走廊的大体标本,在进一步做好展板、电视演播及多媒体演示厅建设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学校教学安排的情况下,适宜采用全天开放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到这些实验室参观学习。科研中心(包括精密贵重仪器及各专业)实验室在专管共用的原则上实行全天开放。二是定时开放:如组织学、病理学、人体寄生虫学的玻片标本,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没有理解和消化;需进一步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复习的,适宜采用定时开放学习模式,相关课程利用课外及休息日定时开放。三是预约开放:机能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及微生物实验室,适宜采用预约开放的模式。学生可根据实验室列出的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条件,向相关实验室提出申请,由实验室安排。

2.3.3实验室开放的内容

根据实验大纲及实验室条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一是必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要求的内容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是选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以外的内容和综合性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三是自选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为主,注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使实验室的建设迈向科学、规范、高层次发展的轨道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2)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从旧的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封闭式体制中逐步解脱出来。按照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使用仪器设备相近的原则,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撤销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对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优化整合,组建了(除解剖、免疫实验室外)机能中心实验室、形态中心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初步解决了实验设备低水平重复购置、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等问题。

1.2初步成果

实验中心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如:机能中心开出由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组合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人体机能实验项目,实现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仪器设备的共用;形态中心在近年学校扩招,实验室容纳面积紧张的情况下,极大地发挥了实验室共用的作用,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效率。实验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的综合性实验中心,适应了学科渗透、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如:2006年以来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活动,已有上百个项目结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如:学校省级以上各级别科研项目中标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近几年就中标近百项。另外,实验中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实验技术的更新和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下,也有利于形成实验技术队伍的群体优势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的建立虽然为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打开了突破口,但除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开出“人体机能学”课程,真正实行了实验内容课程化,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仪器设备共享外,其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克服学科化的弊端。虽然实验室合并到了实验中心,可是实验教学仍然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学科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中单一学科性的多、跨学科综合性的少;验证性的多,设计性、创新性的少;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甚至出现学科间的内容重复[1]。以上问题的解决只有从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的实验平台,以适应高技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1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实验平台,在现代医学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根据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化模式的思路,按照学科及实验手段相近、内容及仪器设备相似的原则,对现在的基础医学院(包括形态、机能中心)的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几个独立的中心实验室:

2.1.1将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基础医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整合组成“解剖学中心实验室”。

2.1.2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组成“机能学中心实验室”。

2.1.3将免疫学、生物学(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分子医学中心实验室”。

2.1.4将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形态学中心实验室”。

2.1.5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室整合组成“病原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五个中心实验室构建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2.2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等学校实验室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双重任务。要培育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技术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这个教学、科研基地。因此,在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过程中,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在高等医学院校显的更为紧迫和重要。

2.2.1科研中心实验室

相近专业以功能为主设置科研中心实验室:内设机能学研究室、形态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室等;配置先进的分析与检测实验仪器、配备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由学院直接管理,承担研究生的课题和校级以上重大基础医学科研任务。

2.2.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实验室

配置现代医学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以仪器设备功能、用途设置实验室。这种实验室由学校直接管理(或院、系托管),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仪器设备专管专用管理方式。对内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研究生的课题;对外向社会开放,利用高校高技术人才、高精尖设备,解决医疗(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横向联系,攻克基础理论研究难关。

2.2.3专业教研实验中心

建立起介于教学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的“中间科研平台”,即专业科研实验室。主要包括因中心实验室的建立,现已不承担主要实验教学任务的教研室的实验室。当然,这类实验室建设应该是相近专业,根据其功能、用途,重新组合。决不应该是原来教研室实验室的“拷贝”和“翻版”。用于相关教研室:教学教研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实验研究、标本制作等),以及教师、研究生和有创新要求的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初期科研场所。

2.3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进行实验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场所,而且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重要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开放的模式包含开放的对象、时间、内容3个方面:

2.3.1实验室开放的对象

一是对内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各类教学型实验室;向大三以上高年级学生开放专业科研实验室;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研究生开放校、院各级科研实验室(包括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二是对社会开放:如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促进医学科普教育。对医院及科研单位开放,以促进科研项目的合作,增加技术和学术交流,多出科研成果。这样即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收益,增强了实验室发展的后劲。

2.3.2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一是全天开放: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陈列在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及中心实验室走廊的大体标本,在进一步做好展板、电视演播及多媒体演示厅建设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学校教学安排的情况下,适宜采用全天开放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可以随时到这些实验室参观学习。科研中心(包括精密贵重仪器及各专业)实验室在专管共用的原则上实行全天开放。二是定时开放:如组织学、病理学、人体寄生虫学的玻片标本,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没有理解和消化;需进一步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复习的,适宜采用定时开放学习模式,相关课程利用课外及休息日定时开放。三是预约开放:机能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及微生物实验室,适宜采用预约开放的模式。学生可根据实验室列出的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条件,向相关实验室提出申请,由实验室安排。2.3.3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根据实验大纲及实验室条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一是必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要求的内容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是选修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实验大纲以外的内容和综合性实验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三是自选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为主,注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使实验室的建设迈向科学、规范、高层次发展的轨道

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课程化,克服现行的实验教学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围绕着学科理论进行的弊端。把原依附于学科的实验课独立出来建立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技术课程,逐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如“机能实验学”、“形态实验学”、“病原生物实验学”“分子医学实验学”等实验课程,使实验教学的内容建立在新的水平上,按照课程目标的综合技能需要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由单学科、低水平向多学科、整体性、高平台转变,实现基本技能与新技术以及与科研项目的有机结合[2]。基础医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教育得以加强,有利于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多学科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平台,使我们重新认识和构建验证性实验、技能训练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大模块。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现行的实验项目中,为理解和验证相应的理论而设置的验证性项目较多,这不仅在时间上大量的占用了实验空间,而且所开的实验项目大都陈旧过时。实际上,对已经定论的理论再进行单纯的实验性验证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完全可以在各类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加以证明。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3)

1.1构建临床医学科研平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是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根据专业需要,以及未来发展,建立独立实验室。实验室包括:细胞膜片钳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实验室、学术交流办公室。各实验室有机结合,强大实验支持,加上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医学科研条件,吸引了众多院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推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和顺利完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建立和飞速发展。

1.2配置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目前,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总价值约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普通PCR仪、梯度PCR仪、荧光定量PCR仪、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超声细胞破碎仪、超净工作台、高速冷冻离心机;(2)细胞实验仪器:细胞膜片钳设备、细胞压力加载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磁珠分选仪、普通倒置显微镜、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台式离心机;(3)动物实验仪器: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彩超相控阵探头、冷光单孔手术灯、体视显微镜、血管压力直径测定仪等。仪器设备种类齐全,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必要的科研设施,能够基本满足科研工作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实验室配置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稳步发展。

1.3特色化实验室管理和发展

作为心血管内科高水平科研平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宗旨是服务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为更好的尊承其服务宗旨,实验室建立了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科研档案管理、实验技术积累、实验室安全卫生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科研实验收费等分别制定了详细规章制度,制定课题组之间定期交流机制,为实验室正常运作与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实验室实行以课题组为单位的负责制度,各课题组负责人(或导师)对各自课题组的经费使用情况、科研进度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在保证研究课题独立性的前提下,有利于不同课题组之间、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发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着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方向,心脏保护与心律失常方向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心律失常方向。为了促进上述研究方向的发展,实验室积极选派优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同时,邀请该领域与实验室长期合作、有影响力的专家为课题组成员,为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着实验室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实验室已建立了心律失常在细胞、离体和在体水平的系列研究方法,综合多道生理仪、膜片钳等专业研究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已具备开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强化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

2.1科研业绩沉淀,促进科学研究

在医院重点学科发展经费的支持下,科室运用膜片钳技术,建立了心脏离子通道实验平台;构建心律失常的整体动物模型;建立离子通道在动物整体模型上的整合;利用细胞压力加载系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心力衰竭离子通道的改变以及对心脏重构的影响。努力构建设备先进、种类齐全、操作规范、学术氛围浓郁的优秀实验室,为吸引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使实验室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心血管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培育基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为科研项目的申请和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实验室服务宗旨之一,2010—2012年,在实验室建设与稳步发展阶段,科室共招收了11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硕士研究生,已有27名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学位。科室共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发明专利有“便携式心内除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包括电极导管、心脏起搏电极、数码临时心脏起搏器和下肢动脉造影标记尺。基础临床科研取得长足进步: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名院名科特色项目,1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其中,省部级项目中包括多项卫生厅科研项目。获批的项目中,既有心电生理方面,也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学科影响力日益增强。

2.2依托平台建设,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随着平台的建设人才辈出,科室获得1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项目,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3项“逸仙优秀医学人才”计划项目,2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累计科研经费591.6万元。科室每年获批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SCI收录论文篇数及影响因子均呈递增趋势

2.3促进学科发展,增强学科影响力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4)

【关键词】 医学形态;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初探

1 引言

2002年我校以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组建了涵盖多学科的开放性医学形态实验室,开展设计性、研究性、开发型的实验教学与实践,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科渗透“四位一体”的功能。目前已初见成效,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2 构建医学形态开放式教学、科研、服务平台

2.1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的由来:随着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壮大,我校对基础实验室实施了教学改革,并加大了建设力度。我校的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是由原来的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6个医学基础实验室合并组成的。原有的6个教学实验室分属于6门专业课,原有的实验项目因在内容上有相似甚至雷同之处,已成为教学实验中需要商榷和改进的问题。2002年学校对这6个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组建了医学形态实验室。

2.2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的硬件配置:高校扩招后学校本科专业已达到18个(含12个专业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8个,在校学生数量已近万人。学校原有的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无法满足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需要。重新组建的实验室,使用面积为960,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5个,清洁级实验室1个、病理标本陈列室1个,技术室2个,准备室4个,消毒灭菌室1个,并拥有全新的供水、供电、通风等基础设施。配置日本Nikon显微镜280台,全套的德国Leica制片设备,Nikon 80i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生物安全柜等。形态实验室承担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中药学、生物技术、康复及针灸推拿等多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2.3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以学校、教学实验中心为依托,实现管理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教学实验中心对人员和实验设备统一管理,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负责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计划、建设及各种仪器设备的申购,维护管理、新实验装置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及日常管理。

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购进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以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验设备不仅供教学使用,还面向学校各学院和社会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形式主要包括:①对学生教学时间内和教学时间外的开放;②面向学校各学院教学时间外的开放;③对其他高校和企业开展教学、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培训合作等服务。提高了优质资源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奉献度。

2.4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实验队伍建设: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实验教学改革对实验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医学形态实验室目前有高级实验师2名,实验师2名,助理实验师2名,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3人。实验室实行实验技术人员上岗考核制度;鼓励业务能力较强并有实践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参加部分实验室建设工作。改变以往实验室局限的管理模式,使教师、研究生能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学校和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广大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工作性质的认识,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再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并制定激励政策,带动实验教师队伍快速、健康地发展。

3 体会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我校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环境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国内外高水平实验室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们正以大学和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紧抓我校“631”工程建设和“十一五”规划的大好契机,以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水平,实现实验教学创新式的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琴.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12:63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5)

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以西部地区某医学院校为例,目前该校800元以上的设备共13188台件,总价值2亿多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临床,药理,生理,生物等科室的科研与教学。该校各实验室常常各自为政。在不同的科室,即便实验内容大致相同,也需要装备多台相同的仪器,资源很难共享,导致仪器的重复购置。有些专业开设的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常常是上半年课程很多,下半年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课了,所以一旦实验结束,实验室场地则长期闲置,造成很大浪费,这种状况还不利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科的全面发展。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大致有三种:教研室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研究型实验室管理。笔者工作的学校因单独成立了药学院,所以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合并成为功能实验室,这样既优化组合了人才及仪器设备,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 管理模式不科学

新世纪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高校的扩招规模在不断加大,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经跟不上需要了,有些方面严重滞后,缺乏科学指导。实验仪器、实验用房与配套器材破旧不堪,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技能操作培训,不能与时俱进;部分医学院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靠普通的安保人员来兼顾的,他们只会使用,不会对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使得实验室器材与设备的维护效率低下、损耗甚至是遗失,有的甚至没有认真研究仪器使用说明,不能按正确操作规程使用仪器。

2 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科学的指导性建设目标和微观稳定的建设规划。这就牵涉到时间和金钱的投入。然而,有些院校的实验室建设的实际经费投入很有限,只制定了近两年的预算。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实践操作性很强,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更多的要依赖于实验室及临床操作实践。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实验室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实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要与时俱进,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变化和发展的。

3 师生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实验课,特别是对新开课程所安排的实验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实验室人员专职少,兼职多,工作态度怠慢,很少开展业务培训;实验管理制度不健全,资料收集和保存不规范、不全面;开设较多演示实验,主要以实验讲解为主,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率较低。

4 监督不到位

为确保实验质量,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容小视。然而在笔者调研中不难发现,有些院校的实验室管理缺乏健全的监督制度,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实验室建设没有专门的督导评估机制和标准,只是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涉及到实验室建设,才临时抱佛脚收集些资料,对学校没有较强的约束力和督促力。

加强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1 完善管理体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管理好一个实验室,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对于仪器设备的采购招标、入库验收与财产登记、定期检查与维修、报废注销、等方面,都要根据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教学科研的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应制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来鼓励高素质专业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打造爱岗敬业、精力充沛、年龄和职称结构都相对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此外,还可以采取岗位辅导、定期培训、外出深造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 加大经费投资力度

一方面应加大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津贴投入,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调研,根据工作实际来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考核量化标准,设定一定的岗位津贴,建立起相应合理的薪酬制度;在购置实验室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实用性,该花大价钱的一定不能含糊。这样既激发了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又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和教学工作。

3 重视实验室建设

对高校本身而言,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管理部门应努力打造一支年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管理井然有序的实验室师资队伍,提高本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为了朝着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开设了诸如英语,体育等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如环境生物技术,卫星海洋学等。这就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从学科长远发展来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建设必须要引起学生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4 加大监督力度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6)

1我系基本情况介绍

我系始建于1999 年,主要承担药学和药物制剂两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生药学等课程,其中药理学是院级精品课程,药物分析学是省级精品课程。全系有学生700余人。教职工41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0人,中级职称20 人,初级职称6 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31人,具学士学位本科生6 人,大专生1 人。现拟与中南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多年来我系还承担着多项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性课题。

2我系实验室情况简介

我系有实验室16间,总面积达1500平米。自主实习单位除长沙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校外主要尚有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湘雅附一、湘雅附二、湖南省肿瘤医院、老百姓大药房、湖南省药检所等自主实习单位。实验室又下分为药物化学实验室、药剂学实验室、 生药学实验室、药物分析学实验室及药物制剂车间。现将部份大型仪器和精密仪器设备列表如下:

3 药学系中心实验室实施的构想

3 .1药学系成立中心实验室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社会效益意识不断的增强,人才的培养模式正从传统的单一型向新型的复合型转变,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放在首要地位。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在高校中心实验室的运行模式上提出了在“共建、调整、合并、合作” 的方针,怎样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使之在教学、科研中更好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实验室的设置主要是依课程或教研室而定,一门课程或教研室设置一个实验室,负责相应课程的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很难适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为目的课程体系改革,因而,改革“一课一室”教学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同时,将我院药学系各实验室集中建设、集中管理、集中力量建设药学系中心实验室也可使有限的建设经费用到实处,发挥最大的效益。改革管理体制,整合实验室资源,实行实验教学队伍的调配组合,实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与考核制度;显著提高和改善实验设备与环境条件;努力发挥布局优势;形成以管理制度为枢纽的实验教学改革与理论教学、科研(学术)成果良性互动的实验教学体系管理、运转新机制;本着布局科学、配置优化、资源共享、管理高效的原则,建立起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中心,形成较高层次水平具有开放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药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室管理体系,并使其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型、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器”, 药学系中心实验室建立后,它不仅仅是实验教学的中心,也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学术交流的中心和技术开发的中心。

3 .2药学系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概况

根据我系发展规划布局, 在我院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实验室作为中心实验室, 因此只有加强实验室工作的科学管理, 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 才能提高实验学术水平、 技术水平、 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中心实验室的管理将实行在主管院长统一领导下,各系实验室主管领导负责本实验室的各项工作的形式开展。我系制定了《中心实验室管理办法》, 在对全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分类之后, 编写全系仪器设备目录。同时设计了实验室开放使用申请单、介绍信以及实验室开放记录本, 要求申请者认真、 详细填写申请单内容 ( 包括课题名称、 起始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技术路线、 主要涉及使用的仪器和试剂等) , 并由各有关系主任或部门领导签字, 在各系的协调下, 经开放性实验室主任统筹安排并同意后, 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 为使实验室能长期保持正常运转,将实行有偿服务, 根据申请者实验中的实际消耗进行合理收费。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实验内容。 在实验结束之后, 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 在科研处备案。

建立中心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措施,本研究课题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的现状,并结合我院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和发展规划以及学院独具的医学院校特色,研究提出我系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根据以上管理模式,在学院各实验室进行实践研究与探索,为新形势下实验室管理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我系现制定了 、< 药学系中心实验室管理条例> 等一系列有关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套较完整的中心实验室工作流程。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逐步健全、完善和成熟了。

3 .3建立中心实验室保障措施

配合药学系中心实验室组建了系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人员由院系主要领导、各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组成。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实验室建设工作,审议建设方案、论证建设内容,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实验室建设的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委员会的审议通过。药学系中心实验室中心建设过程定期考评制度,由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学生代表定期对中心在建项目进行评价,重视信息反馈,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在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框架下及时修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不足。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分配方案,加强“硬”“软”件建设,在经费中专门列支一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和仪器室的建设。。

结束语:药学系中心实验室的组建严格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公共资源集中管理制度,优化设备资源配置,一方面可以拓展实验室建设经费渠道,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另一方面,服务社会,加强横向联系,承接各种科研项目,增加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机会,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活力,为药学系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科研的平台,有利用开展学科间合作攻关和科研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刘素刚,黄春基;我院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年07期钱毅,

【2】鲁鸿,谭剑,杨云滨;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促进医院科技创新[J];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05期

【3】 杨进大型综合性医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 中国医学装备,2 0 0 5 .2 ( 0 3 ) : 2 9 ― 3 0.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7)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1999年,建系16年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学习网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学习网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8)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水平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科研平台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研究生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物技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在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和培养医学研究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近年来,医院本着“完善服务平台,支撑医学发展”的科研建设原则,根据医学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打造和完善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体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积极地探索和有益地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科研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是医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的一大特色。以下就科研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性工作情况进行介绍。

一、科研平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科研平台功能定位不明确

功能定位是科研平台建设、发展的前提与方向。功能定位如果不明确,就会失去发展方向,科研平台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科研平台的发展时间不长,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科研平台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将导致平台的发展不完善,实验室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将不能发挥医院的特色开展研究,使研究内容与开展的项目比较单一,并致使实验室有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学科综合资源等不能物尽其用,科研项目进展缓慢;科研平台各实验室设置分散,实验室独立运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仅限于本科室,各实验室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及技术沟通等。

(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科研平台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费。目前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学科建设投入资金、学科带头人的课题经费、各类项目获得经费等,而这些投入真正用到科研平台建设的仅是其中一部分。因此科研资源捉襟见肘,这极大地制约了科研平台的发展。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对平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设备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验的需求,实验室缺乏高端仪器设备的支撑。同时,实验室仪器利用率不高或重复购置,其间缺乏横向协作,仪器设备分隔在不同实验室无法产生互补效应[2] ,而内部分割管理,阻碍了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平台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和维修问题也已日渐凸显,设备维护费用也正在逐渐增加。

(三)高层次科研人才匮乏

一直以来,国内实验室建设都存在重设备轻人才、重仪器轻管理的问题,相关部门常常忽略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管理[3] 。医务人员的临床任务重,大量时间花在医疗上,从事科研的时间较少,这导致医院的科研发展水平跟不上医学的发展。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科研平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科研人员配置有了较大的发展,科研平台已初具规模,基本能保证完成日常的临床科研任务。

(四)科研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科研平台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使科研平台的公共科研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保证科研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率,提高科研设备和成果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对促进科研平台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研平台的建设与探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引下,把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中,依托信息化系统,医院大大提高了各种科研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补,这极大提升了科研技术的支撑能力,同时也使科研管理工作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服务。

(一)科研支撑体系的建设

针对科研所需的数据资料搜集能力、实验室操作技术、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动物实验技术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医院已经建成了针对临床、基础、服务支撑等几大平台,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支撑体系,即三联体系统,见图1。

1.临床支持

201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创了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连接了生物样本库系统和随访管理系统的新型现代医学研究三联体系统,它可以同时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平台,使得医教研工作融为一体。该系统实现了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平台共享,它为转化医学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目前医院的临床路径已与医嘱系统进行了无缝整合,所有住院患者都必须进入临床路径系统,其中正式路径入径率已达90%左右,其余则进入待建路径,这实现了所有病人的全覆盖。

2.实验支持

实验室科研技术共享平台本着为临床科研服务的宗旨,依托中心实验室为全院提供优良的服务。作为医院科研资源共享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部分,平台不仅提供科研场地和仪器设备,还提供分子生物学、实验病理、细胞分析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该系统实现了科研资源共享,其充分利用了各种设备资源,集中了相对专业的技术力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临床科研。实验动物服务平台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技术平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01年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专家现场评审,获得了《北京市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中心也于当年投入使用。合理的平面布局,严格的环境控制、规范的流程管理、先进的自动化监控和通讯报警系统、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实验动物的质量。

3.数据支持

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服务平台是为全院提供医学研究中的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研究设计服务、统计方法咨询服务以及统计计算服务的科学研究服务平台。该平台致力于为医学临床研究提供决策、科研设计、实施、数据管理、统计学分析和全方位质量控制,力图在科研全程为研究者提供从科研设计到调查问卷设计、现场调查、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科研论文等全方位服务。

图书馆服务平台,馆藏有图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等,至今仍定期更新。2000年起,图书馆即开始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如今,更是借助强大的互联网,与北京大学和医学部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院内科研人员通过登录图书馆网站,即可免费检索众多国内外数据库中的各种医学专业数据。

4.转化医学战略合作平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建立的转化医学中心,发挥了促进转化医学摄入研究以及培养转化医学人才的积极作用。“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三年结题,产出良好。共发表SCI期刊论文6篇,总影响因子27.688,最高影响因子8.5分;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9篇。研究内容后续获资助国家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另外,有2种特异性检测芯片已基本构建完成,正在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研究。。

(二)科研管理平台体系的建设

随着医院信息网络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医院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模式是必然的趋势。[4]该平台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嵌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将日常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它可为医院科研管理和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大方便。[5]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于2012年1月起正式在医院上线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包括UI和SAP两部分,其中,UI部分为科研业务管理,SAP部分为动物管理。该系统基于RRP系统实现了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人才、科研论文、成果、专刊、学术会议、实验动物等业务的全过程、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自运行以来,相关责任人不断完善与优化RRP系统,完成了与HRP系统、短信平台、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系统、伦理审查平台、医院档案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全面对接,实现了科研管理的全面信息化,该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服务。

2.药物临床试验和伦理管理系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药物临床试验和伦理管理系统已试用2年,通过链接项目流程各节点、研究各部门的信息,结合流程节点的控制,该系统实现了临床试验机构各部门、流程各节点的信息关联,信息共享,形成了相互支持与相互制约的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流程节点管理与流程节点控制,该系统保证了研究按既定的流程进行,管理与研究人员履行各自职责,消除了研究行为的随意性。通过网络,负责人能够实时掌握各专业科室研究项目的进展,保证质控管理的有效性。而标准化模板保证了临床试验的财务、合同、档案等符合法规要求。

三、结语

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科研平台成为科研人员发挥水平的大舞台,从而架起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医院应重视医院科研平台建设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借助信息化平台促进医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优化,并通过科研管理变革适应新形势发展,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能力与效率,促进医学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波龙,李志光,等.大型综合性医院科研平台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2014,18(5):50- 52.

[2] 姜红,朱同玉,黄锦培,等.综合性医院科研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3):149- 150,137.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9)

The paper wa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to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exploit for the new developing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The subject construct included samples reception room,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radioimmunology, gene-based diagnostics, clinical microbiology, cytogenetics,histopathology and cytopath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biological safety system,etc. I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it was established that “Kingmed Scholarship” in both cooperates university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training high-level personne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scientific manag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exploiture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 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 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 检验诊断试剂研发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 基础应用研究 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 确立重点科研项目 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 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 科研梯队建设 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 人才培养 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 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 科技攻关 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 学术活动 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 科研奖励 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 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 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 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 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10)

    1.1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在教育部“985”工程专项基金支持的基础上,心血管内科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立并稳步发展。2012年,随着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被评为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也是当年心血管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学科发展。通过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增强实验室各项软件和硬件设施,优化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了一个集开放、协作和竞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1.2构建临床医学科研平台

    实验室包括:细胞膜片钳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实验室、学术交流办公室。各实验室有机结合,强大实验支持,加上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医学科研条件,吸引了众多院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推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和顺利完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建立和飞速发展。

    1.3配置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目前,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总价值约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普通PCR仪、梯度PCR仪、荧光定量PCR仪、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超声细胞破碎仪、超净工作台、高速冷冻离心机;(2)细胞实验仪器:细胞膜片钳设备、细胞压力加载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磁珠分选仪、普通倒置显微镜、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台式离心机;(3)动物实验仪器: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彩超相控阵探头、冷光单孔手术灯、体视显微镜、血管压力直径测定仪等。仪器设备种类齐全,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必要的科研设施,能够基本满足科研工作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实验室配置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稳步发展。

    1.4特色化实验室管理和发展

    作为心血管内科高水平科研平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宗旨是服务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为更好的尊承其服务宗旨,实验室建立了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科研档案管理、实验技术积累、实验室安全卫生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科研实验收费等分别制定了详细规章制度,制定课题组之间定期交流机制,为实验室正常运作与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实验室实行以课题组为单位的负责制度,各课题组负责人(或导师)对各自课题组的经费使用情况、科研进度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在保证研究课题独立性的前提下,有利于不同课题组之间、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发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着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方向,心脏保护与心律失常方向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心律失常方向。为了促进上述研究方向的发展,实验室积极选派优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同时,邀请该领域与实验室长期合作、有影响力的专家为课题组成员,为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着实验室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实验室已建立了心律失常在细胞、离体和在体水平的系列研究方法,综合多道生理仪、膜片钳等专业研究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已具备开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强化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

    2.1科研业绩沉淀,促进科学研究在医院重点学科发展经费的支持下,科室运用膜片钳技术,建立了心脏离子通道实验平台;构建心律失常的整体动物模型;建立离子通道在动物整体模型上的整合;利用细胞压力加载系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心力衰竭离子通道的改变以及对心脏重构的影响。努力构建设备先进、种类齐全、操作规范、学术氛围浓郁的优秀实验室,为吸引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使实验室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心血管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培育基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为科研项目的申请和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实验室服务宗旨之一,2010—2012年,在实验室建设与稳步发展阶段,科室共招收了11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硕士研究生,已有27名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学位。科室共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发明专利有“便携式心内除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包括电极导管、心脏起搏电极、数码临时心脏起搏器和下肢动脉造影标记尺。基础临床科研取得长足进步: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名院名科特色项目,1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其中,省部级项目中包括多项卫生厅科研项目。获批的项目中,既有心电生理方面,也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学科影响力日益增强。

    2.2依托平台建设,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良性循环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随着平台的建设人才辈出,科室获得1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项目,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3项“逸仙优秀医学人才”计划项目,2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累计科研经费591.6万元。科室每年获批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SCI收录论文篇数及影响因子均呈递增趋势(见图1、图2、图3)。1人荣获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资助项目,2人荣获日本第一三共医药学奖学金。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向全国培育和输送了高质量的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的专业研究人员。与其他科室相比,科室获得的人才培育项目居全院之首,且有1人荣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学科着重培育广东省和全国优秀研究生,争创全国百优博士论文。

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篇(11)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087-0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

FENG Dai-rong,XIE Mei-na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of Weifang Medical College,Weifang 261042,China)

[Abstract]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 has undertaken the duty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Perfec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experiment center is important in improving technical level and service level.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the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

[Key words]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Laboratory;Equipment;Construction;Management

为了加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及投资效益,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都成立了实验中心。我院的实验中心(医学研究实验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依据学校中长远发展规划,以提高我院整体科技水平及研究生后期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并与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和创新性学术团队建设相衔接,形成了有利于培养、稳定与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利于学科优势研究方向的形成和学科间交叉渗透,有利于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开放式教学科研基地。

1 医学实验中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新的理论与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实验研究在现代医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学科的发展对实验室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体制下,主要是各个教研室设立并管理实验室,致使实验资源配置条块分割,难以融通,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闲置,导致资源浪费。仪器设备分散,资金不集中,使得资源共享性差,利用率低。此外,单一的实验室设置也不利于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1]。因此,应建立医学实验中心,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中有限的资金,完善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同时,医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也有利于提升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2 医学实验中心的建设

2.1 医学实验中心建设的长远规划

医学实验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此,我院将其列为学校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多次组织人员到各高校和医疗机构参观调研,学习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在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商讨实验室的设置、实验室的规模、实验室设备的水平等,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医学实验中心建设的具体规划。

2.2合理设置实验室

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中心的建设要立足本单位实际,全面考虑到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实验室的功能将医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分为四大类。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电转化仪、原位 PCR 仪、温度梯度 PCR 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DNA测序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培养箱、酶标仪等,为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设有细胞培养净化间,配有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倒置相差显微镜、CO2培养箱、离心机、水浴摇床及其他配套仪器设备,可进行动物、植物细胞的培养,为细胞生物学以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平台。

组织形态学实验室:配备有相关的石蜡包埋机、自动脱水机 、石蜡切片机、冰冻切片机、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图像处理系统等设备,为组织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机能实验室:配有Neuroscan 64 Channel System、4通道肌电图诱发电位仪、PowerLab科研系统、Morris水迷宫等设备,为心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神经生物学、行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3 医学实验中心的管理

3.1实验场所的管理

按照各实验室的功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使进入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有章可循,做到正确使用和维护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各实验室内的水、电、暖、通风设备、网线、通讯设备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实验室工作运转顺畅。

3.2 仪器设备的管理

3.2.1做好购买仪器设备的前期论证工作多方征求科研一线人员的意见,对所购设备的性能、价格、主要技术指标、预计使用效率、经济效益、设备辅助条件、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力量等情况作出全面评估,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论证,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采购计划。

3.2.2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仪器设备到货后,做好安装、调试、验收工作,在验收期内,使设备充分运转以考核其性能。在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阶段,中心指派有一定业务水平,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及时准确地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好技术归档工作。

3.2.3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为确保大型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中心努力争取建立自己的维修队伍,对常用仪器设备能做到合理、及时地维护和维修,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转。

3.3 外来科研人员的管理

所有入驻医学实验中心的科研人员必须提前提交课题研究申请表和课题研究计划书,中心为科研人员统筹安排实验场所,提供常规仪器设备、技术指导。因新进入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层次和能力各不相同,应先进行必要的入驻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实验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日常保养维护方法,了解与自己实验相关的实验技术平台,考核合格后方可入驻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2]。科研人员在入驻实验室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负责管理好所用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做好使用记录,使用完毕再移交实验中心。实验研究结束后,科研人员须提交结题报告和离开实验室申请表,待中心工作人员验收完毕即可撤出实验室。

3.4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

现代化、高效率的实验室,必须拥有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才能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才能优化实验室的管理和利用,实验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因此,中心有计划地对在岗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以满足实验中心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使每位实验技术人员做到科研服务与自身提高并重[3]。

3.5 制订合理的收费制度

合理的收费制度是保证资源共享的经济基础[4]。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费标准有助于改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提高社会效益。对校内科研人员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以鼓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中心考察了同类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收费情况,依据自身实际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收费管理制度。

总之,医学实验中心的建设要依据学校的发展规划,管理要服从学校管理的大局,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最大程度地优化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医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随着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对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万平,黑常春.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2):93-94.

[2]李俊刚,邓青春.医学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