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36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1)

关键词:体育;管理;信息化;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11-03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既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也是国力竞争的焦点。信息产业已逐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速度和质量。

我国加入WTO、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体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交流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提出了严峻考验。北京在未来5年中,将投入300亿元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奠定“数字北京”的基础。

信息工作是社会化的信息开发、组织、传递和提供的系统性工作,其基点是围绕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开展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旨在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需求,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体育管理[1]即体育领域里的管理活动。体育管理应具有管理的基本含义、特征和性质,是指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体育事业或体育工作的目标,不断提高体育工作的绩效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体育管理的核心是人,本质是效益,而信息化工作则始终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与体育管理是不可分的。各体育管理部门和机构信息化的水平直接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在举办2008奥运会和全国电子政务大力推行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加速我国体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体育管理部门信息化应用现状体现了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当前我国体育管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还不尽人意,所以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我国体育管理部门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做了充分的调查。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就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设计出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各省、地区体育局负责人、国家各竞技体育项目中心和协会负责人、奥组委相关人员,基本覆盖主要体育管理部门。

问卷发放时间为2003年10月,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问卷内容:根据我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归纳的信息化内容,笔者将从信息资源与设备、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六个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问卷的设计。

对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有关专家、负责人进行访谈以收集业内专家对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的见解和对今后我国体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建议,获得权威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信息人才需求情况 信息化的推进,有赖于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他们主要包括3个层次,即:在推进信息化方面负有组织责任的领导人或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大用户。体育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就需要即有信息化专业知识又懂得体育管理的专职或兼职人才。通过调查,有86.3%的单位反映需要专职信息化人才,有67%的单位反映需要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的兼职信息人才。各单位人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信息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博士(为0)和硕士(占1.7%),本科和专科占59.1%,专科以下占39.2%,高学历人才还十分缺乏,有相当大部分的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没有学历也没有职称。体育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较低,大大限制了信息化进程的速度。

2.2 体育信息资源状况 信息资源是各种可供人们直接或间接开发与利用的信息集合的总称。它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本体论信息资源,这是一类潜在、巨大、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资源或称做“生信息资源”;另一种是认识论信息资源,这是经过主体感知和加工的信息资源或称做“熟信息资源”。网络上或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一般都是“熟信息资源”。当然,信息资源的“生熟”也具有相对性。[2]传统的信息资源主要是图书、报刊、政府出版物、会议录、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各类检索刊物等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中所包含的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型信息资源还包括用户之间在网络上所进行的非正式信息交流,如电子邮件、电子布告牌、网络专题小组讨论;网络会议之中所包含信息内容,以及各种学术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的通过正式出版物系统无法得到的“灰色”信息。

为了调查他们的满意程度,本问卷设计了对现有信息设备及资源的态度的选择项,统计结果表2。

通过调查,大部分体育管理部门还没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只有39.2%的单位已经建立信息资源库。但是更新情况和共享情况也非常不好,有78.5%的单位半年以上才更新一次,仅有36.2%的拥有信息资源库的单位实现网上共享,严重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各部门难以保证各类信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各信息中心之间在信息内容方面较大的重复。传统的信息资源宏观配置强调建立不同级别的信息中心,以满足不同范围内信息用户的需求。这种等级中心模式不便于各信息中心之间的直接联系,信息传递速度较慢。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宏观配置就应当改变等级中心模式,建立无等级的网状中心,各信息中心之间没有级别高低之分,可直接进行联系,直接交流与共享信息资源。

2.3 网络建设及应用情况 互联网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体育界立即接受了挑战,同时准备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国家体委信息所于1995年开始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奥运会前夕,电子中心与北京电信合作建立了中国体育信息网ht-tp://www.sport.gov.cno国家体育总局已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全国多数省市体育部门科研所和体育院校都已上网,上海和四川等体委还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总局信息所也建立了WWW.chinasfa.net大众体育信息网,已经上网的还有田径、足球、排球、围棋等一批项目管理中心。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开通了中国体育在线www.cs-online.com体育新闻网。众多的体育界以外的大众网站和新闻部门如新浪、搜狐、网易、cctv等也都建立了体育栏目。我国的体育信息网络化已经有

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研究对各部门的互联网连接情况、局域网、单位独立网站、单位邮箱建设情况、独立网管中心拥有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调查,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普及的信息来源,电子邮箱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交流方式,有71.6%的单位拥有自己的邮箱,65.3%的单位有自己的网站或域名,但只有47.2%的单位有自己的网络管理中心,大部分单位的网络资源和管理都是依托一些专职机构,由此也说明了大部分单位的技术力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还有些单位属于盲从,接入互联网之后并没有充分利用和共享网络资源,有时只是为了给单位摆个门面,并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去维护和发展,这样各单位与部门实际仍然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有些单位投资也很大,购置硬件设备,接人互联网,但真正能够充分利用的却不多,关键因素还是在于缺乏技术力量的维护与发展。各单位协调发展,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将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方向。

2.4 体育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选择项中,在实施体育信息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次是:经费问题(占59.7%)、技术问题(占56.8%)和领导意识(占51.1%),政策(占29.5%)和环境(25.6%)。如下表3:

在信息化发展投资情况调查中,仅有4.1%的单位年投资在100万元以上,大部分单位信息化年投资在10万元以下,占77.2%,10万~100万的占18.7%。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的设备和技术得不到满足,是大部分单位在推进信息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51.1%的单位认为领导意识是也是影响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经过部门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要程度认识、信息化了解程度和部门年资金投入3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得知3个变量为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部门负责人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和认识水平与本单位投资在信息化建设当中资金呈高度正相关。

2.5 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广义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技术、数据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一般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PP(计算机辅助过程规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RPl(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等等。根据专家意见,在本问卷中将体育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分为办公自动化、咨询、辅助决策、工作或生产指导、获取信息、产品开发和其它。这几种选项比较符合体育管理部门的应用情况而且填写问卷入比较易懂。此题为多选题,调查统计的结果如表4。

无论是单位引进还是本单位独立开发的技术大部分的应用都局限在办自动化,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建设政府办公自动化(OA)系统工程时的水平上。有71.6%的单位信息技术应用在办公自动化中,其次是获取信息占63.6%,工作指导占31.5%,辅助决策和咨询的比例较小,仅占22.1%。

3 结论

1)由问卷调查结果和对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访谈得知,各体育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技术又通晓体育专业知识和管理的高级信息人才严重缺乏。大部分单位对培养这类人才的措施和机制尚不完善。

2)根据本次调查可知,各部门的网络建设和连接情况良好,有83.5%的单位联接互联网,54.5%的单位建设有局域网。但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已有信息资源库的单位仅占39.2%。而且由于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开发。

3)由调查结果统计得知年投资10万元以下的单位占77.8%,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状况存在着重视硬件设备而忽略软件的开发和引用的现象。根据对体育管理部门领导的访谈发现,一次性投入较多,维护和继续开发费用严重缺乏。

4)各单位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法规政策不完善,只有40.3%的单位制订有信息化发展策略,36.4%的单位有信息化建设实施规划。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

5)通过调查可知,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是:经费问题(占59.7%)、技术问题(占56.8%)和领导意识(占51.1%)。及时解决这3个主要困难将对信息化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2)

进入本世纪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对于各企事业单位来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引进,对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大有作用。借助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有效管理物流、工作、信息等各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安全,同时还能保证有效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工作量,同时还能保证工作准确率。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对企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业务水平非常重要,所以近些年来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了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计算机信息化功能

计算机信息化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采集、录入和数据的处理以及数据的整合应用等。这几方面的功能具体为:管理人员借助统计学的、数学的或者模型等科学手段,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然后将得到结果用于数据预测;数据处理的另一个方面是,计算机信息化应用人员将各个部门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得到相对可靠的分析结果;计算机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借助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工作安排,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并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总而言之,计算机信息化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而不是简单的收集。

2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企事业单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的飞速发展和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其可持续发展也大有裨益。

2.1对于智能化办公的实现至关重要

对于企事业单位的智能化办公而言,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事业单位的局域网在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随之形成;其次,安装监控系统能够给企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对保护企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最后,在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考勤过程中引进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智能管理考勤系统,如此效率和准确度都将提高。

2.2对运营成本的降低至关重要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并应用其对单位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以医院为例,对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将数据信息进行医患共享,对于患者而言,借助互联网能够实现就诊情况查询,节约了时间。对于医院来说,借助信息化建设,将医院的医生诊断报告以及医院收费情况进行公布,方便患者查询,同时,医院的工作变动情况和医生的诊疗情况也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化系统进行公布,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节约运营管理成本。因此,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借助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能够实现运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2.3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至关重要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的主要方面有人事管理、薪酬管理和培训教育管理等方面,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使这些工作更为有效,借助其数据处理功能,还能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3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探究

考虑到当前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他们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时具有很多做得不理想的地方,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作大量工作进行完善。本研究建立在当前互联网平台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路径的探究,优化计算机信息化工作,促进企事业单位的效率提升。

3.1重视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工程,创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为了增强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视,也为了企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化工程,各企事业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让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建立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科学理念,并引导员工科学地、合理地使用信息化及网络资源;其次,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应该从体系层面展开,企业内部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对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进行整体规划;另外,在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对信息化成效进行评价,以保证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展开。

3.2对现有资源进行强化利用

企事业单位对于本单位的已有资源,应该进行充分整合并重新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第一种,各单位可以对现有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利用,达到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第二种,对于那些比较专业的应用软件,对于它的深化使用要从功能层面展开,以实现软件资源的更优利用。

3.3重视维护网络安全,为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有序展开保驾护航

当前社会,互联网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网络安全。对于各企事业单位来说,应该重视网络安全,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对网络安全进行保护,以保证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正常有序开展。一般来说,采用的常用防范手段有下面两个方面:引入电脑网络防火墙技术和定期更新计算机系统。

3.4多角度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层面考虑,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储备是企事业单位应该做到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尤其要重视能够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对于人才,单位要多角度加强培养,结合定期培训,重点培养,专业人才再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提高本单位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和管理能力,并鼓励员工积极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技术,并借助信息化技术,为本单位创造更高的价值。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事业单位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是重要发展内容,所以,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一定的挫折和挑战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事业单位要以积极态度面对,并完善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加大相关人才培养推动本单位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向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惠秋.有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的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4(07):16.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3)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中受到各类数据的驱动,如何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提取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数据信息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资源。当前各类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中运用的算法不断优化,能够对多种海量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了可视化的分析方式,对传统的财务分析方式进行重要补充,更好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管理与决策,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整合。

一、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数据挖掘技术是当前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通过专业工具的运用能够有效发现并探索多种数据特征,构建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式,实现对目标数据信息的有效识别与特征研究,并对模式分布情况进行有效探索,实现对数据信息中的规则分析与提取,结合多种专业化分析,对数据发展的综合情况进行预测。在各类组织运用中能够有效判断相关经营活动中的联系,有效挖掘不同类别数据信息之间的有效联系[1]。使得决策层能够更好地掌握系统内部各项发展情况,实现对风险的及时识别,促进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及时对系统运行中的各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全面把握系统运行情况。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首先要求有效准备各类数据,运用算法以及判断标准依据等,实现对各类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综合利用[2]。

二、数据挖掘技术运用流程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显著运用优势,能够有效收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对大量数据构建旋转、钻取等不同的分析方式与处理技术,统一管理单位内部各个项目中的数据。该技术运用过程中要求有效优化应用流程,不断改进应用技术。确定财务分析对象,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有效选择并确定财务分析对象,在单位内部构建适宜的财务分析方式,针对不同的项目构建不同的财务分析指标与分析工具[3]。在单位内部收集大量的财务信息,从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系统中获取相关数据资料,确保各类数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针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构建有效的整理方式,或者进行简单泛化处理,或者构建精细化处理机制。财务分析中要求不断优化各项数据选取,搜集相应的财务信息,从而选用适宜的数据挖掘技术。提取表达数据中的价值特征,以此降低数据处理工作量,同时保持数据原貌[4]。设置适宜的数据挖掘算法,使得相关数据分析工作能够自动完成。对数据挖掘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估,一一验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若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数据挖掘算法,并再次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将得到的数据挖掘结果运用于事业单位的决策分析之中,使决策层能够有效掌握单位内部各项数据,明晰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以此调整决策方案,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5]。

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数据挖掘的应用实践

本文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XX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结合不同的类别对财务数据进行统一分析与整理,建立可视化的数据分析方式。为更好展示分析方式,建立XX单位非真实的预算及支出数据参考。

(一)预算执行总体情况

1.总体概况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综合判断单位内部各项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的各个类目进行有效细分,从而更好地掌握单位内部各项预算情况,由此实现对单位财务状况的整体分析。XX单位2020年当年预算为128174.11万元,截至2020年5月29日,XX单位零余额当年预算银行已下达额度为75370.96万元,累计支出为55920.68万元,预算执行进度为43.63%,未达序时进度50%。XX单位距离50%的序时进度还需支出40209.9万元。2.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概况2020年XX单位基本支出当年预算额度9270.53万元,截至到5月29日支出额度6670.64万元,预算执行41.96%,未达序时进度50%。2020年XX单位项目支出当年预算额度118903.58万元,截至到5月29日支出额度49250.04万元,预算执行41.42%,未达序时进度50%,见表1。

(二)预算执行分项情况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单位内部各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与分析,优化单位内部各项财务指标分析,当前运用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为定量分析法,对单位内部预算执行的各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收集与分析,针对不同的财务指标构建相应的分析方式,由此在单位内部促进财务指标的制定与分析[6]。在当前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之下,在单位各项相关指标计算中,虽然采用了同样的计算公式,但是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能够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构建对信息的实时分析方式与分析工具,促进单位对不同指标的分析,使得决策层能够更好地掌握单位内部实际发展情况。1.基本支出的预算执行进度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综合分析单位内部基本支出层面的预算执行情况,由此综合得出单位内部相关指标的财务预算执行效率。2020年XX单位基本支出当年预算共9270.53万元,截至2020年5月29日支出6670.64万元,预算执行进度为41.96%,未达序时进度50%。其中,人员经费当年预算8421.53万元,支出6318.3万元,预算执行比例为75.03%,已达序时进度。公用经费当年预算849万元,支出352.34万元,预算执行比例为41.50%,未达序时进度。2.人员经费人员经费管理是组织内部财务支出的重要构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项人员支持情况进行统一分析,综合判断组织内部在人员管理层面的消耗,对此构建相应的数据分析方式,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对海量人员支出信息的有效整理与分析[7]。2020年XX单位人员经费预算执行进度为75.03%,已达到序时进度50%。针对人员管理综合效能、管理预期以及管理目标等,对大量的人员管理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运用设定好的算法,综合分析人员管理中的相关内容,以此更好地为单位人员管理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数据挖掘算法的运用,对不同的人员经费进行分类,判断不同类目下的执行情况,由此促进决策层更好地掌握人员经费的执行情况,构建可视化的分析方式,从而实现对组织内部人员管理层面的有效内部控制。分功能分类按执行进度排序,如图1所示。3.公用经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公用经费分析,建立相应的预算执行情况可视化分析方式,分部门按执行进度排序,较为清晰地展现办公室、人事处、党办、老干办以及计财处等不同部门运行情况,使得决策层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关系,促进单位内部领导层的决策,由此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管控[8]。

(三)项目支出的预算执行进度

1.项目支出概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综合分析单位内部各项支出的预算执行情况,截至2020年5月29日,XX单位行政事业类项目和基本建设类项目2020年当年预算为118903.58万元,累计支出49250.04万元,项目支出的总体预算执行比例为41.42%,未达序时进度。对项目支出的各项类别进行有效细分,按照不同的财务指标构建相应的分析方式,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分析与整合,构建有效的数据统计分析方式,不同单位内部各个项目支出的有效分析[9]。其中行政事业类项目的预算执行比例为44.85%,基本建设类项目的预算执行比例为39.50%(见表2)。2.行政事业类项目行政事业类项目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由此全面分析单位内部行政事业类项目的财政支出情况,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之下,实现各类数据进行的有效挖掘,综合分析组织内部在行政事业类单位层面的发展情况,以此更为有效地优化组织内部各项管理,更好地为核心业务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与支持。在XX单位2020年当年预算中,行政事业类项目的总体预算执行进度为44.85%,未达序时进度。一般行政事务支出,XX探测以及XX服务三个功能分类的项目执行进度为0。XX预报预测和XX法规与标准的预算执行比例分别为12.26%和16.20%,执行进度较低[10]。3.基本建设类项目气象保障工作台站建设在基本项目建设占据重要内容,属于项目建设施工的基本构成部分,在项目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应当予以重点对待,为此要求构建对基本建设类项目的综合分析与预测。通过大数据技术有效整合基本建设类相关项目,对不同的建设项目进行有效划分,综合判断不同项目所占据的资金以及建设情况等,由此实现对不同建设项目的有效管理,将其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中。基本建设类项目的预算执行与业务建设挂钩,项目执行的每一个节点关系着台站建设的情况。例如,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项目执行进度11.71%,相应的台站建设完成情况及合同签订、采购情况都有关联关系,需要综合分析。

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数据挖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机会,在当前组织内部各项数据信息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要求构建对海量信息的有效处理方式,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优化财务分析方式,结合不同的指标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够实时快速地处理海量气象信息,对各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统一整理与分析,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此更为有效地促进决策层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信息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论断。

参考文献

[1]司桥林.基于数据挖掘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识别[J].微型电脑应用,2021(06):132–135.

[2]温振丹,吴永谊,吴再丽,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财务共享协同与决策支持系统架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17):37–39.

[3]曹越.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1(10):123–125.

[4]唐雪薇,佟筱枫.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21(17):195–196.

[5]崔竹.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在企业审计中的创新应用[J].财会月刊,2021(07):82–88.

[6]娄德涵,杨江海,邓海生.基于大数据Hadoop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研究[J].电子制作,2021(07):51–53+29.

[7]汪雪松.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财务分析职能的拓展[J].会计师,2021(05):11–12.

[8]刘敏.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挖掘技术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2021(03):120–121+132.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4)

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以源头控管、方便征管为原则,通过协助监督、信息共享、委托等方式,充分调动起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协税护税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着重解决财政、国税、地税部门单一治税、社会涉税信息不对称、税源控管难以到位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税源控管,夯实税收管理基础,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

二、社会综合治税的组织机构

成立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财政地税局合署办公。

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税收收入情况,进行税源分析,及时协调解决社会综合治税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举措和办法,以促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联合发文、委托协议等方式对相关单位的协作内容、方式、要求、责任进行明确;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不断完善信息传递的手段和方式。

三、社会综合治税的工作措施

(一)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

根据税收征管需要及部门管理职能,各部门要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征管工作,通过政府信息网络或其他有效方式,定期向税务部门提供有关涉税信息,以便税务部门更好地掌控税源信息,加强征管。

1、发改局提供项目立项情况,包括改、扩、续建项目、重大产业储备项目等涉税信息。

2、经贸局提供年度重点骨干企业投资项目、技术改造投资总体情况、投资规模、投资进度、技术改造项目预计新增效益报告表等涉税信息。

3、外贸局提供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境外单位或个人转让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情况、出口统计表等涉税信息。

4、工商局提供工商登记情况,主要是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登记以及年检等涉税信息。

5、质监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发放、检验情况,锅炉检测等涉税信息。

6、教育局提供国家和社会力量办学、成人教育和校办企业登记情况,举办各种民办学校的登记情况、每年年初提供知名学者和外籍文教专家、教师登记情况等涉税信息。

7、科技局提供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省级以上创业服务中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和技术转让合同的认定登记情况,专利、技术转让情况等涉税信息。

8、公安局提供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以及华侨、港澳台人员暂住手续的在龙就业外国人和华侨、港澳台居民信息等情况,公安局交警部门提供检查机动车辆未上牌照未缴纳车辆购置税的信息,车管所接受各驾培学校为学员报名驾驶的信息,车船使用、车辆注册年审、年检挂牌登记、经营性停车场注册、暂住人口居住、房屋租赁情况、涉税案件信息、税务机关移送案件反馈信息及个体户、企业法人代表(负责人)身份证件等涉税信息。

9、民政局提供福利企业的认定情况和成立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变更、注销等涉税信息。

10、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提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底册(主要是指事业单位法人设立、变更、注销、撤销登记和年度检验情况)、行政机关名单、事业单位工资总额核定单位名单及工效挂钩单位名单等涉税信息;提供《再就业优惠证》发放情况,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劳动就业证发放情况、技能培训单位登记信息,各单位社保费基数及申报情况,服务型企业、劳服企业和劳务派遣型企业年检情况,企业工效挂钩清算结果和企业工资总额基数核定情况等涉税信息;提供民福企业为残疾工交纳“五金”情况。

11、国土资源局提供土地征、供及办证、乡镇土地整理项目等涉税信息。

12、规划局提供所有建设建筑项目规划、用途、立项审批等涉税信息。

13、建设局提供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准建证发放情况,市政建设项目情况,商品房(店铺)预售许可证发放、房产交易和产权证发放情况、房产租赁情况、低价位商品房批准建设与销售情况、房地产开发项目资质审批项目审批情况等涉税信息。

14、招投标中心提供建设工程招投标情况:包括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项目合同备案,国有资金投入的住宅建设工程招投标情况(招标公告)、直接发包的项目备案情况,房屋竣工验收备案等涉税信息。

15、环保局提供全县环境保护规划情况信息。

16、交通局提供公路建设工程许可等情况,国省道的大中修及省交通厅组织的公路及航道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信息,提供当年度公路建设投资计划及港口建设规划与立项信息、各类车辆、船舶营运证发放(船舶检验的信息)等涉税信息。

17、水利局提供水利建设项目批文情况及水利项目招投标情况。

18、农业局、林业局、农业开发办提供农林业开发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等情况。

19、文化局提供文化经营许可证发放和各种演出及人员情况等涉税信息。提供举办文化艺术活动计划、文化团体演出登记信息。

20、卫生局提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认定和年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等涉税信息。

21、体育局提供体育比赛及体育界知名人士来龙有偿活动等涉税信息。

22、统计局提供地区生产总值及构成,工业生产情况,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批发零售贸易业情况,存贷款情况,物价情况,人民生活日常劳动工资情况,相关地区比较情况等涉税信息。

23、物价局提供核准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标准等情况,并提供相应收费许可证发放情况等涉税信息。

24、残联提供《残疾人证》发放情况等其他涉税信息。

25、审计局提供涉税审计信息、涉税审计结论、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审计发现的涉税线索等情况。

26、司法局提供律师事务所登记批准信息。

27、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纳税人开设存款帐户资料等情况,每月向税务部门提供民福企业向残疾工支付工资情况。人民银行依法协助税务机关查询相关纳税人开立账户情况、银监(外汇)部门提供非贸易项目售付汇凭证管理、出口收汇核销信息。

28、粮食局提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名单和其他粮食企业名单以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变更、改制信息。

29、供电局提供有关纳税人的用电信息。

30、招商局提供招商引资项目的有关信息。

31、国、地税双方定期互通有关税收征管信息。

32、法院、检察院会商提供案件涉税信息。

33、其他有关部门和纳税人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税务部门提供相关涉税信息,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社会综合治税工作。

(二)健全社会化征收体系

委托、代扣、代收工作是实现社会综合治税的重要手段,税务机关可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依照委托规定办理和操作,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委托的税收主要包括:

1、拥有并使用车辆、船舶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的地方税收,可委托公安(车管)、交通(港航)等部门在年检时。

2、从事客货运输和城市公共客运出租的纳税人应缴纳的地方税收,可委托交通、建设、公路稽征运管部门或有关中介机构。

3、国税部门为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发票、临时发票、超定额补税、稽查补税等应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国税部门。

4、单位和个人从事各种销售及兑奖、文艺演出及商业性比赛应缴纳的地方税收,可委托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

5、房屋租赁应缴纳的地方税收可委托公安、房管部门、相关物业管理部门或居委会、村委会。

6、各集贸市场内的零散税收,可委托市场管理部门。

7、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由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代扣代缴。

8、依据有关规定可以实行委托的其他税收,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委托相关机关、单位、个人。

(三)密切部门联合执法

税务机关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堵漏增收,依法组织税收收入,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阻挠或者取代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联合执法主要包括:

1、转让土地使用权、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税务机关监制的合法、有效发票或纳税凭证。否则房屋、国土管理部门不予办理使用权、产权的过户手续。

2、房屋、车辆管理等有关部门在税务机关扣押、查封有关动产或者不动产时,不得为扣押、查封的动产或者不动产办理过户手续。

3、审计部门应将行政事业单位应税收入是否准确完税、行政事业单位接收票据的规范性作为必审项目,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税务部门。

4、公安机关应当与税务机关加强协作,加大力度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维护税收秩序,配合税务机关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进行阻止出境。

5、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协助配合税务机关依法实施账户查询、冻结以及款项划缴工作。

6、法院在宣布企业破产后应及时通知税务机关进行债权申报。

7、法院对税务机关依法提请的强制执行申请,应积极实施。

8、国土部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转)让手续时,凭税务部门向纳税人出具的完税凭据,国土部门方可办理出(转)让手续。

9、工商部门办理纳税人工商登记注销时,协助税务机关督促纳税人按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

10、交通港航部门进行船舶检验时,应查验相关发票,无合法、有效发票的不予发放船舶检验合格证明。

11、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以及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举报。税务机关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予以查实,依法处理。

(四)加强绩效评估考核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在经济基础的作用下科技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支持,我国也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便捷快速,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转型的契机,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紧紧跟随时代潮流,不断改革企业内部结构,才能在当今竞争压力极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市场份额。对于社会来说,事业单位传统式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效率。对此,为了使得事业单位档案资料得到充分利用和管理,提升资源的共享性,促进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这一方面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有效弥补。

1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诞生,为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基础,并且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档案管理的落后性阻碍其正常发展。信息科技诞生后也相继产生了许多相关技术和软件,其中档案管理技术的出现为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提供了现今的技术基础,并且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相比传统管理模式有着突出优势。首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对比传统纸质版的档案管理模式来说,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能够将档案信息保存到信息库中,只是占有一定的存储空间不会像传统模式那样占有现实空间,并且信息化档案管理时所耗费的管理成本低,因此,信息化的管理使得档案信息的长期或者永久保存成为可能,不仅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并且对于档案的管理质量来说也是极为可靠的,所以实现档案信息的长久保存是信息化管理的一项优越之处。其次,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更加便捷可靠,能够使档案信息得到共享,我国事业单位数量非常多,各个事业单位内部档案资料非常复杂,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就相应加大了,因此,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能够将复杂的档案管理简单化,以此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要从传统纸质版的档案管理向现代信息化档案管理过度就需要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结构进行改革,从人才到制度方面都进行全面性的改革,从根本上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要将先进的科技引入档案管理系统就需要对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能力进行培训,以此来保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的可靠性。对于传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纸质版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处于迷茫状态,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也存在不足,对于先进的管理理念也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得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建设受到阻碍。那么,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就要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技能操作方面都接受有效培养,从而保证其对硬件设备操作的准确性。

2.2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基本的硬件设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在选择硬件设备的时候,事业单位也要注意一些情况,例如,档案管理所需的硬件设施一定要适合保存大量档案资料,硬件设施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其可靠性,以此来避免档案信息由于硬件故障造成的遗失情况,此外,硬件设施要有一定的抗外部性,对于超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来说,如果其抗外部性不强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造成破坏,对于档案的存储造成威胁。因此在保证以上情况的前提下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来说是极为必要的,事业单位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保证硬件设施建设的可靠性。

2.3积极引进或者开发档案管理软件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引进计算机技术,对于档案管理来说还需要专门的、科学的管理软件来支撑庞大的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或者根据自身情况来开发适合自身条件的管理软件,以此来完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引进管理软件或者自身开发软件的时候也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此事业单位要积极改革传统人力资源制度,从而保证人才选拔的正常进行。

2.4信息化档案管理要注重资源共享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纸质版的档案信息为企业内部人员查找资料、应用资料、讨论资料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事业单位要在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的同时要将档案信息同步到专门的网页上,以此来便利企业内部人员查阅浏览资源,并且将档案资料同步到网络上面也能避免信息化档案管理发生故障后档案的遗失。档案管理中网络信息的共享也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化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也使得现代化的先进网络技术得到高效利用。

3结束语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利用的是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庞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将档案信息存储到高容量的存储空间中,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这种技术取代了传统纸质版的档案管理方式,促进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路晋超,贾彦敏,林建民.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3,(11).

[2]刘俊岩,彭兆伟,薛晓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3,(4):44.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6)

统建信息化项目是一项在整个企业集团范围内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技术支持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活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的开发和二次开发、信息系统在各下属单位的推广实施等一系列工作。一般由企业集团总部下达投资,信息管理部牵头主持,指定内部一家或几家下属单位承担建设,协同一家或多家外部管理咨询公司、外部集成服务厂商、应用软件厂商等,统一对所有相关部门或下属单位进行系统开发建设。统建信息化项目相对于自建信息化项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企业集团的规模及业务的复杂性,必然会导致统建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数额大,实施难度高。而由于项目的涉及单位多,地理位置分散,各参与方之间会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流与协同工作,系统的建设周期,往往需要2年以上时间。

(二)软件、系统集成开发、系统实施费用占比高。统建信息化项目一般通过购买软件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企业集团在管理软件功能上的特殊需求。因此,项目投资除了购置常规的基础设备及通用软件或软件许可外,更多的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集成开发。而且正是因为项目的涉及单位多,即使是业务类型相同的单位,其管理、流程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差异,需要逐个企业进行系统集成、实施、推广。

(三)资产购置与管理分离。为降低采购成本、节省投资,统建信息化项目主要由项目承担单位通过招标等方式集中统一采购设备或软件,但设备一般分布在总部数据中心、专业分公司或多个地区公司,造成资产的使用及实物管理单位与价值管理单位不一致。

二、统建信息化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统建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业务活动复杂、管理情况多变,相关的财务核算、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或制度仍有难以覆盖、有待规范的地方。系统管理要求集中统一,而各个项目承担单位及地区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却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核算方式不统一、范围不清晰,成本列支随意性大,数据汇总难度大。由于各企业对统建信息化项目性质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且国内也没有现成的、完善的核算模式可以借鉴,因此不同项目承担单位对于统建信息化项目在会计核算方式上差异很大。例如项目的成本支出归集,有的单位认为研发、软件、集成等费用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研发支出”科目进行核算,有的单位认为项目最终将形成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资产,因此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在选择使用较多的“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单位,也存在核算科目不够细致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集团合并口径统计项目投资的支出规模以及支出明细会存在较大困难,同时也不便于各单位自身对项目日常成本的控制与分析,对财务竣工决算等都有不利影响,造成财务管理的低效率。

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成功上线,意味着该系统从建设阶段进入运行维护阶段。诚如前文所述,统建信息化项目整个建设期较长,会存在部分建设单位信息系统已上线数年而部分单位的系统建设刚刚开始的情况。由于统建信息化项目统一技术支持,故对项目承担单位而言,财务核算上容易出现建设和运维界限混淆,在建设项目里列支系统已上线单位发生的运行维护费用。另外,对于实施时间、对象、性质相似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往往统一招标签订集中采购设备、软件或服务的大合同,统一付款和使用,因此拆分项目成本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公共费用分摊也存在类似问题,或者出现分摊期限与实际建设周期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可能会造成项目的成本支出归集不实,最终使得资产价值不实。

(二)财务与业务信息分离,财务管理与建设活动不协同。由于统建信息化项目涉及企业集团总部、项目承担单位、协作方、建设单位等多方,但没有建立一致的管理标准和在各级单位之间的信息通道,容易导致项目建设在纵向上信息难畅通,横向上难协调,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信息不对称不透明,财务部门往往难以准确把握项目的实际进度,财务数据与实际脱节,影响企业提升生产运营水平。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反馈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不能及时暴露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将经营状况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不利于管理者迅速及时做出相应的正确决策,从而造成?p失。

(三)资产账实分离,实物管理不规范。从管理角度来看,集中统一采购的设备或软件,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合同支付,大部分实物资产由各地区公司或数据中心接收、使用,容易导致资产账实分离,管理混乱。项目承担单位人员无法去现场核实盘点资产,地区公司等资产使用单位也无法做到有效监督,且项目承担单位与地区公司等资产使用单位之间也缺少沟通和配合。由于项目整体建设期长,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地区公司内部单位间资产调拨、维修拆除自行报废等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很难掌握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

三、统建信息化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会计核算方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鉴于统建信息化项目由集团总部投资,项目建设后形成是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资产,因此应作为资产建设归集成本,记入“在建工程”科目。根据统建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可以将项目支出分为硬件费、软件费、系统实施费及其他费用四大类。充分利用企业集团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所有相关企业在财务记账时按照投资项目进行专项核算,设置标准化的多级科目进行分类明细核算,保证企业集团下属各单位数据的一致性,免除不同单位或业务部门由于账目不符造成的繁锁对账工作,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企业集团对系统功能需求的解决方式――购买软件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或者自主、委托开发内部软件的方式不同,应根据谨慎性原则进行严格审核,合理区分项目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范围,为项目的转资及竣工决算提供便利。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于项目建设阶段和运维阶段并行的项目,需认真区分成本费用发生的真正目的,将运维所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费用类科目,以免虚增资产。多个项目之间的人员划分,场地、水电等公共费用的配比,软硬件设备的使用率等,在账务处理前各相关部门应充分沟通,规范项目成本归集及费用分配原则,确保分摊金额的科学、合理和准确。

(二)财务业务融合,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统建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应严格按照集团总部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准的项目内容及概预算执行。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项目内容和建设标准。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概预算。

当前ERP系统对企业的管理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可以充分利用ERP系统的项目管理PS模块,对统建信息化项目前期的计划、概算进行管理,建立标准化的WBS元素,其中WBS结构的编制应与投资概预算相匹配,概算明细与财务系统的费用要素相对照,使相关WBS元素的预算与项目的投资计划批复数保持一致,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一起进行投资预算的控制,强化了项目统一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利用PS模块实时跟踪项目的进展,财务部门可以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来事前控制付款,保证投资付款口径和计划口径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系统可以集成控制项目成本,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得项目进度信息和投资预算信息一目了然,业务和财务部门能够时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以及实际成本发生情况,使投资资金控制点前移,避免发生超投资计划付款的情况。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加。打破原有的特种设备管理方式,构建长效的特种设备监管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以往的管理经验来看,构建长效的特种设备监管机制离不开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动态掌握以及信息的真实准确。如果数据质量不过关,长效监管机制也将无从谈起。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进行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时,没有用信息化的方法简单复制传统的工作模式,而是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以前的工作模式,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前置到使用单位。

辽宁省使用特种设备的大中型企业占使用单位总数的20%,归属这些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数量占到了全省特种设备总数的85%,重点监管设备或风险较大设备均在其中。这部分使用单位均具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适应信息化工作模式的需要。为此,辽宁省的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使用单位这一环节,重点打造使用单位平台,做到一单位一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使用单位对本单位的设备管理;通过提供灵活多变的应用模式与完备的业务功能,并开展量体裁衣式的单独功能拓展,吸引使用单位的应用,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这样就解决了辽宁省85%设备信息的动态维护问题并可确保这部分信息的真实准确。对另外不具备安全管理机构的使用单位,则短期内由监察机构代为处理,待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网络化进一步普及后,逐步由使用单位接手负责。

使用单位平台的应用,不仅彻底解决了以往信息化软件中容易出现的使用单位名称冗余影响数据使用的问题,而且还可引导社会形成使用单位担负特种设备数据源头质量责任的共识,将原先的“你报表,我来干”转变为“你来干,我监督”。这不仅极大减轻了监察机构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数据质量,而且明晰了特种设备信息化过程中,设备原始信息的录入与维护责任。

建立信息的修订完善机制

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特种设备信息,不但是设备的原始信息,还包括设备从生到死全过程所涉及到的各环节的关键信息。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均与监察检验业务有关。设备原始信息由使用单位负责,其他环节信息质量及变动信息的及时更新,是通过业务驱动的方式,打造监管平台、检验平台、生产单位平台等,以业务流程实现的需要实现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录入导致数据失真,并且实现了各环节数据的及时准确更新。

在这一过程的设计中,辽宁省质监局打破了原有的监察与检验机构各负其责的工作界限,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必须核实调取信息与设备实物信息符合情况,对存在错误的,要通过系统中的报错功能向监察机构反馈,并由监察机构负责修订确认。这一功能充分发挥了检验人员贴近设备的优势,通过定期检验复核设备信息的准确情况。这种复核修订还包括使用单位的自查、监察机构的日常检查等方面,从而在系统中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数据信息自我修订完善的机制,使得系统使用周期越长,设备信息越完善、准确。

明确职责权限

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单位与人的职责权限管理,通过流程窗功能对业务工作过程实现针对性公开,调动了相关单位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个人工作的职责明晰以及业务提醒功能,提高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办事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同度。

辽宁省质监局在系统工作流程设计时,除了按照法规制度要求的标准流程进行设计外,还重点考虑了现实当中存在的大量特殊情况。设计时,针对各种特殊情况,在标准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节考虑,制定不同的工作解决办法,并在软件中实现相应的功能,同时特别注重痕迹管理,明晰处理这种特殊工作人员的权限、处理流程、并做痕迹保留使之可清晰追溯,这样做有利于杜绝越权违规操作,同时还使得现实工作中大量存在的现实问题在系统中都可以得到合理、可控、有效的解决。

以上考虑使得系统在投入实际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基层单位的认可,并得以顺利实施。

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几个关键点

2010年初,辽宁省开始信息化试点应用。目前全省88个监察机构,32个检验机构,1346个生产单位和1万0825个使用单位应用了监管系统,注册用户达1万3856人。全面实现了网上设备注册登记、安装告知、报检与检验,以及使用环节现场检查等功能。一年中,实现网上告知特种设备1万4510份(涉及设备7万2480台),检验约请9405份(涉及设备4万9312台),过户、移装和报废申请557份(涉及设备1437台),受理停用设备4163台,监管系统已经成为省局掌握全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状况、了解市(县)区业务工作实际、定期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状况、掌握工作重点和实施日常安全监管等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成为辽宁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平台,有效地提升了辽宁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水平。系统应用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现实工作紧密结合。特种设备信息化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因此必须最大化的覆盖相关业务工作。只有这样的信息化才满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需要,才有生命力。

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于解决传统工作模式下难以解决或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有利于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事故风险,这样才能体现信息化的真正价值。

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必须考虑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从而促进信息化建设跟进发展并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得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诸多选择,用于丰富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手段,或使其服务于新的管理模式。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信息化已经成为基层档案建设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差强人意,存在着制约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诸多因素和问题,唯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使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一、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1.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基层档案管理设施和设备条件都比较简陋,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容易出现档案保管不善而损坏的问题。传统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温度或湿度没有控制好,就可能造成纸质档案被损坏,而且纸质档案还存在占用空间较大和不便查阅等诸多问题。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把传统纸质档案保存方式转变为数字信息存储,在很小的空间里就可以存储海量的档案信息和数据,确保档案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查阅的便捷性。因此,在基层档案管理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十分有必要。2.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基层单位日常管理中,档案管理是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档案记录了基层单位工作的过程,对于提升基层单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需要耗费基层单位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档案查阅和维护都十分不便,从而对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的效率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始兴起和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质就是对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以电子档案的形式提供档案服务。通过对传统纸质档案的信息化处理,对这些档案信息资源再分类和再整理,从而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而且档案信息化处理以后,其存储也更为高效和安全,直接降低了基层档案管理的成本,是基层档案管理水平快速提升、规范管理、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二、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对于档案管理来说,同样如此。对于基层档案管理来说,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理应给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以高度重视[1]。但是,受传统档案管理思想和意识的影响,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层单位领导和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具体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还在延续着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思维与思想,重视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管,但是忽视了对档案的利用[2]。在一些领导的思想意识里,档案资料的查询和利用只能是那些有管理权限的人员,其他人员都是“无关人员”,不得接触档案资料。其次,档案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基层单位面临的工作和任务较多,在人员缺少或者其他经济建设等主要工作任务较重的情况下,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先放一放;在基层单位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错误地认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可以先放一放、先缓一缓、先等一等,导致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使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受到了影响。再次,由于基层单位领导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使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受到很大限制,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止步不前,一直延续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方法。2.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仅受制于档案管理方式方法,同时也受制于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第一,在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方面,由于基层单位可以用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源较为有限,甚至还存在资金挤占、挪用等问题,从而导致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设备老化、条件简陋,不具备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要求。即使配备了计算机和扫描仪等一些现代信息化机器设备,也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实际操作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甚至还存在档案管理设备仪器搁置不用而自然损坏,继续沿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方式的现象。虽然通过信息化处理手段把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信息,但是对其缺乏相应的整理、归类和保管,从而在管理手段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档案资源信息利用过程中,还是依靠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档案利用效率较低,很难适应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第二,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在基层单位开展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直接受制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由于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在上岗之前和日常工作中都很难接受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培训,从而使其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年龄较大,在日常工作中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很难有效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思想和能力要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单位面临的各种任务繁杂,但是人员编制受限,许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而非专职,在其他任务和工作紧急情况下,人员被借调和调离情况极为普遍,从而导致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极为匮乏,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3.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硬件投入方面,更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对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前文已提及,基层单位面对的工作经费较为有限,每年用于档案管理的总经费基本上也只有数万元,真正用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费用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在这为数不多的档案管理经费中,还存在经常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一些基层单位认为,档案管理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只需要有个人员在其他工作不忙的情况下,收拾一下档案材料就行了,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一些基层单位更是缺乏基本的档案资料保管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影响到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提升对策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和提升来说,都离不开思想的重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样如此。针对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推进和提升。1.提升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想重视程度。第一,要提高基层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档案管理工作并非是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一项工作,而是在基层单位工作和业务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持和支撑作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领导对于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基层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提高基层档案管理水平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必须要把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日常一项重要工作[3]。第二,要提升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重视程度。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特别是要在全面搜集、深度挖掘档案信息的同时,做好档案信息的再整理和再分类工作,不仅要保管好档案,更要利用好档案,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基层档案的利用效率。2.提升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和能力。首先,思想决定行为。因此,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档案管理思想理念,对传统基层档案管理的优良和成熟经验进行继承和发扬的同时,还要摒弃基层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此不断提升基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其次,要不断提升基层档案管理的人员素质和能力。在基层档案管理中,特别是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始终是主要制约或推动因素,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基层单位配备专业性强和档案管理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转变,通过一对一的手把手传帮带等方式,督促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突破传统档案管理思维和模式;加强对基层档案现有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单位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使其更好地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的知识,更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为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素质和能力基础[4]。3.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财力投入。首先,要加大对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基层单位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配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设施和设备,如扫描仪和计算机,而且还要定期对这些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的需求;基层单位还要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设立专门的工作预算和专项资金,这是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的前提和保障,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不得对此经费进行挤占或挪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专门购置相应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软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引进特有的符合单位实际、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利用。其次,要积极推进基层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其本质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对本单位的档案资源进行系统搜集和利用,从传统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进行转变,逐步建立多媒体档案数据库;重视电子档案的搜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而且还要居安思危,做好电子档案的存储和备份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权限设置,限定对本单位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利用,同时也要做好电子档案的保密工作,在计算机内设置防火墙安全技术,防止档案信息资源被破坏和丢失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阁.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8(17).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9)

中图分类号TQ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1-0110-01

0 引言

随着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在信息管理同类产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ERP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实现了企业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显然,化工企业也是其受益企业之一。

ERP系统在化工企业实施后,该系统以化工企业财务管理为主线,利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作为管理主体,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财务会计、生产技术管理、库存物料管理、销售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以此来达到化工企业的科学管理经营的目的。

1 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

化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应该满足网络平台建设、信息管理MIS系统建设、工业控制化系统建设、办公自动化建设针。

网络平台信息化建设应该根据化工单位的整体布局,并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当前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需求发展出发,建立覆盖全单位各个办公点以及各地区办事处数据访问安全的主要生产管理控制网络。信息MIS系统的建设,应该根据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的化学生产工业路线,涵盖化工单位的产品生产、产品经营管理销售等主要管理领域,加强物料管理以及财务管理透明化建设,主要涉及的功能有生产调度管理、质量控制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业控制化系统主要是利用当前先进的DCS控制系统,统一各个生产车间的数据传输接口以及数据标准,进行统一数据共享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是以化工单位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电子化办公,应该满足收发电子文件处理、电子文件提交、电子通信、个人网络办公、出差管理、技术电子资料管理等内容。

2 化工企业ERP系统实施应用

化工企业ERP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硬件设施网络平台的建设、其次是WEB网站的建设,ERP功能的实施。除此之外为了保证ERP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化工企业应该针对企业的自身情况对ERP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完成OA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一体化控制要求。

1)网络平台应用建设。根据化工企业的布局情况,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环路、总线、星型拓扑网络结构相结合的信息化网络结构。在该网络中建立数据处理中心、主干光纤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与高速Internet连接通道。除了建立基本的网络设施外,还应该对系统建立安全体系,通过对信息安全的有效组织管理来防止企业信息资源不受到泄露危险,以此来保障企业的信息资源安全;

2) Web系统应用建设。化工单位都有自己的Web门户网站,以网页的形式向外、宣传单位文化信息,扩大化工单位在同行业中影响。Web门户网站应该与企业内部的核心ERP数据共享,使其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达成很好的协作关系,并通过门户网站向外部提供销售数据信息,提升网站的广告价值;

3)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较人员工操作与计算机处理有效率低、出错率高的特点,为了保障各办公部门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应该鼓励提倡使用计算机自动化办公,避免由于人工管理带来的不便,在特殊的情况下,办公自动化应该与ERP核心数据访问相结合,完成数据共享,OA办公自动化主要包括领导办公、公文、会议、办事、公共信息管理;

4)ERP内部核心应用建设。ERP信息系统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这也是化工单位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化工单位涉及的化工工艺路线出发,对系统的设计范围、功能、工艺流程重点把握。

在ERP核心功能建设时,应该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在化工企业已经实施财务预算管理为基础,深化ERP系统的应用,摈弃不合理的计算方法,有必要采用ERP支持全面预算,以此来满足资金的灵活运用。其次应该以实行目标作为成本管理体制,对化工单位中涉及到的生产成本进行实时核算监控管理。ERP本身是以财务为管理主线,所以应该加强财务分析,在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时应该以ERP财务数据报表分析作为战略依据,使化工单位从财务管理“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除此之外,ERP信息系统的重要核心之一是采购管理与仓库管理。ERP系统会根据当前库存信息以及化工工艺路线操作来完成采购信息报表,采购部门会根据采购报表进行及时采购。在ERP核心模块中,一般会有商品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基本供应信息,进行采购,亦可以通过网上招标采购,以此来降低采购成本。在库存方面,由于ERP通过智能计算,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仓库,大幅度减少仓库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储备资金,从而提升化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5)DCS信息集成应用建设。化工单位应该根据生产线来选择合适的DCS系统,对于选择好的DCS系统,应该将主要生产装置DCS与ERP进行连网,实现生产过程控制信息的实时集成。联网对象包括各厂主要设备运行、备用情况、工艺控制指标方面数据;主要装置负荷情况。以此来对主要生产装置的控制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完成化工单位对生产调度信息系统和生产优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工作。

总之,ERP在化工企业的应用除了满足自身基本要求外,还应该遵循化工企业的生产特殊工艺路线,和日常办公情况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才能够使化工企业向更快、更优的方向发展。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10)

随着IT业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日益完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平台。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财政部也一直高度重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高校,更应该重视本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问题。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没有实现会计信息的自动化

目前。高校已经实现了会计的电算化,即电脑记账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从凭证的输入、输出、结账、会计报表的打印都已经由电脑来完成。各个高校通过自发研制或是购买已有的财务软件来实现这一过程,例如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上海财经大学研制的财务软件还有天津财大研制的财务软件,都可以实现传统手工会计所要求的功能。但是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会计信息化还包括会计预测、控制、分析、多校区财务系统联网、财务查询等功能,这些功能在目前大部分的高校还是手工操作,没有实现会计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因此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高校财务内部管理控制流程没有实现信息化,沟通不畅情况严重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高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承担部门。首先需要的是财务部门内部管理上或者说是内控制度上设计与运行要有效。各科室之间信息沟通要畅通。例如会计核算科使用财务报账系统日常报销、收费管理科使用学生收费系统管理学费收缴情况、预算管理科编制预算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等,各个科室之间看似独立地工作,其实是内在相通的,财务报账系统根据预算来进行经费的报销金额控制,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学生缴纳的学费,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举例,各个部门科室之间的联系远比此还要紧密。但是高校部门之间数据对接和数据共享的平台还没有实现,内部管理控制流程上的信息化存在缺陷,以至于造成几个科室在做同样的工作,又或者是同一个信息需要提供多次,致使资源浪费,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管理成本高

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信息系统之外。只处理本系统内的数据信息,对外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差,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分离。和系统外的信息缺乏应有的联系,形成了所说的“会计信息孤岛”,从而造成数据的重复处理或者重复提供,切断了数据间的必然联系。例如学生注册信息、人事档案信息、科研信息等都没有实现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

(四)高校会计信息时效性差,披露内容单一

高校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对于管理和决策非常重要,信息量的多少更是关系到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虽然会计处理的是大部分历史信息,但能否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类、汇总、输出,这就关系到信息的实效性问题。大部分高校对于数据的更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会计信息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高校现有阶段只是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和计量。非财务信息,如学生就业率、教师创新能力、知识资本等非财务信息并不进行披露,所以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单一,大大降低了决策的有用性。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

通过以上对现在高校会计信息化现状的分析可知,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还有待加强,而对其首先要做的便是界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从而为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大体上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学校整体财务状况的内容

高校属事业单位,它的财务核算方式虽然不同于企业,不实行成本核算,但是它的财务收支、日常开销也需要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校建设、二级学院建设是近年几乎每个高校都走的路子,这样会面临大规模的借款和偿本付息的压力,资金困难、融资艰难的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学校整体的财务状况对于学校领导的分析、管理、决策十分重要。会计信息化的内容要披露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起到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预警的作用。

2 学校预算及预算经费执行情况

高校的收支是以预算为准绳的。预算是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一经确定,具有指导本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效力。披露各部门的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各个领导可以知晓本部门预算指标下达情况、是否有超预算的项目需要审批、在哪些经费上需要自求平衡等情况。

3 科研经费执行情况

科研经费是高校一项大的经费项目。它是为鼓励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推动学校的科技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国家的科研工作做贡献。披露科研经费的到位数额、经费的管理办法、经费的使用情况、经费的使用方向等情况,可以更好的促使高质量的科研项目的完成。

4 单位和个人的往来款情况

往来款的管理向来是高校重点管理的内容之一,因为往来款较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与外单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往来款的数量和数额也有增长的趋势。教职工个人借款也是学校日常运行中不可避免的财务现象。会计信息中披露往来款的情况,可以清楚往来款挂账时间、真实性、用途,从而使往来单位和个人及时冲账、还款,避免职务犯罪的产生。

5 教职工工资薪金、税费扣除、福利、公积金等有关教职工个人收入方面的内容

高校教职工的个人收入构成项目比较多,有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讲课费、科研津贴、福利、住房公积金等等;还有税费扣除项目,包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租用学校房屋扣除的房租、水电费、取暖费、物业费等等,因此披露教职工上述项目的具体构成以及金额多少,有利于教职工更清楚地知道收入的来源和扣除情况。

6 学生学费缴纳情况和学生助学贷款到达情况以及各项补助金、奖学金的发放情况

学生缴纳的学费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会计信息披露学生缴费情况,有利于学生处、各院系了解学生缴费欠费情况,从而保证学费收缴任务的完成。披露学生的助学贷款到达情况,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学费的交纳。披露学生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校内奖学金、贫困补助、勤工助学金发放情况,有助于学生及时查收有没有到

账、到账金额是否和公布的一致,以满足学生学业上的经济需要。

7 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内容

为提高高校的资产管理水平,应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动态管理,从购置、使用、日常管理、服务维护、报废等不同环节都进行监督。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披露这部分内容可以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分布情况,实现固定资产账实相符、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1 自行设计研发或者是采用功能完善的财务管理软件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和成熟的网络技术,功能完善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备手段。高校现在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并没有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很多手续必须是见到已审核完毕的信息源才能做处理,功能完善的软件应该具有自动和智能的功能。例如报表分析、决算报表等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报销人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网上提交电子发放表扣税、网上票据初审,从而节省报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财务管理软件在各功能模块中实现本模块内各类信息的采集、输入、处理、输出基础上。须是基于网络,面向复杂的用户群,能够随着业务和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有更强的网络服务功能,并且能够操作简单、安全、智能。

随着国家对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尤其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的建立健全,会计管理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与知识型相融合的复合型软件方向发展。复合型软件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 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实现校区间的财务联网

高校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的加强,一方面保证了内部信息流的交换畅通,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财务部门应根据学校和本部门的岗位设置,制定严密和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化、业务规范化。近年来,高校随着生源的扩大,新校区建设、二级学院建设大部分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财务部门在新校区、二级学院设有财务分支科室,但是业务处理并没有联网,甚至使用的并不是同样的财务软件,导致数据口径不统一,更谈不上资源共享。因此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多校区间的财务联网,构建高校财务资源总体规划系统。

3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与学校其他信息系统的融合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应当立足于服务高校教育的作用。会计信息系统应不局限于本系统内部连通,应找到与学校其他信息系统的连接点,从而减少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更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高校应建立网上数据共享的平台、统一数据接口、统一标准数据字典,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融合,并及时获取外部数据,实现与其他系统间就相关的信息进行交流沟通,为管理、教学、科研等提供有效的财务服务。

4 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透明度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网络资源,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透明度。学校应在学校网站中设立财务信息专栏,财务部门可建立自己的网页,相关的财务信息,并设有专人来维护和更新信息,使得财务信息的和使用实现动态化。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教职工可随时掌握财务税收制度及报销的流程;各部门领导可随时查询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教职工用自己专属的账号密码随时查询本人的收入、税费扣除等情况;学生可以随时查看到和自己有关的奖学金发放、学费缴纳等信息。

5 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的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会计信息化实现的重要保障。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知识全面、勇于创新、具有专业性和现代性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高校要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大会计人员的培养和投入,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硬、创新能力强,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并重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篇(11)

按审计法律法规要求,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审计目标包括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指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的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审计从属于财政收入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可确立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审计目标:1、收入的取得是否合法和经过授权批准;2、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收入是否记录完整、及时;3、收入发生额计录是否正确;4、有偿使用收入是否在报表中得到恰当反映。

二、有偿使用收入审计重点

分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流程,其前提是拥有国有资产,基础是利用国有资产取得收入,目的是对收入进行使用,因此要达到上述审计目标,审计应涉及到对被审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收入的取得、使用收入的支出等方面。审计时除审查单位本身相关资产、会计核算外,还应对所属的后勤服务中心等非公务管理事业单位及企业的资产、会计核算情况予以关注或进行必要的延伸审计。具体可确立以下审计重点:

(一)国有资产情况:涉及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重点审查国有资产有无少计和账外资产:

1、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所有权的确认情况:判断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所有权法律证明有无瑕疵,是否有擅自抵押取得收入现象;

2、资产完整性情况:资产增减变动是否经过批准并正确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是否经过必要的程序和相关部门的批准,增减变动是否合理,判斯是否存在为在所属事业单位或经营实体开支费用、发放补贴和福利,而向下属单位转移资产、集中收入的情况。审计时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对单位环境进行观察,对资产进行必要盘点,注意固定资产不入账或长期挂在建工程的现象:

3、资产管理情况:资产是否妥善保管、分类管理,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按现行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行政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币提折旧,因此在审计中还应对固定资产的质量状况予以关注。对资产使用状况进行分类,判断资产的使用价值大小,重点关注房产、汽车等便于出租经营的固定资产的实际用途。

(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情况:涉及其他收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等。重点审查有无少计和不计收入:

1、合同管理情况: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是否签订合同,是否按合同及时足额收取使用收入。要对各项经营收入的合同管理的完善程度及合同的合理性、租金收入的及时性进行审查,运用对比法和分析复核法,对收入的情况进行历史的和横向对比,分析合同或收入的异常情况。对出租的资产数量分析,可判断有无将资产使用收入转入“小金库”不入账的可能;对出租价格分析,可判断有无直接在下属(相关)单位和租用单位以发放奖金、福利、承担费用等形式抵扣收入情况;业以上的只有5人,目前还没有预算审计和工程审计的专门人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三、适应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审计质量又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一五”规划的精神,贯彻党中央关于21世纪人才发展的战略思想,及时做好新时期人才培养计划。普遍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要积极响应李金华审计长“三句话”的精神,增强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抓紧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领导挂帅,加快信息化建设。领导重视是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首先是成立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把信息化建设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其次,制定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按计划完成培训目标。

2、加大投入,促进信息化建设。要搞建设就要舍得经费投入,各单位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经费预算,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每个单位要建立信息中心,各单位要达到人手一台电脑,在硬件上方便全体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