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临床医学培训课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6 17:12: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临床医学培训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临床医学培训课

篇(1)

中医养生业,已经经历二十年风雨,各种保健品、理疗仪、健康疗法等,被一再炒作,无数消费者和创业者深受其害。经过几十年的教训,消费者和创业者也由最初的盲目期,慢慢转变为理性期。

毋庸置疑!中医养生行业的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效果说话。那些被不良医院和养生机构弄得心灰意冷的患者,太需要掌握真正中医技术的人为他们解除病痛了。创业者更迫切地希望能学到正宗过硬的中医技术,来做大健康事业,实现创业梦想。

厚德医院康复科的钟医生,从小爱好传统文化及传统中医,曾四海寻师,拜师访友。他先后拜多名武术、易学、民间中医、佛道高人为师,为道家弟子,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道医传人,深得传统中医与道医养生真谛。钟医生足迹遍布东西南北十几个省,并在四川等地道观及上海、深圳、赣州等地医疗机构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多年,擅长治疗各类疼痛及疑难杂症,受益者遍布全国各地,深受患者赞誉。其针灸具有一针见效,针针有效的神奇特色。现为赣州厚德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为将真正的中医技术发扬光大,为中医正本清源,特面向全国培训技术。

钟医生想告诉创业者:选项创业,加盟什么品牌的养生馆、什么疗法技术、什么膏药产品等项目,均不如参加正统中医真传技术培训。因为那些项目均是中医里的一点皮毛而已,不如自己掌握中医真传技术,不受制于人,不再上当受骗,还可自由开发各种中医养生项目。另外,对于那些已经开了养生馆、美容院,但治疗效果不佳、经营不善,或想更上一层楼的经营者,也可参加培训。

正统中医真传技术包括:针灸、刺血、刮痧、拔罐、点穴推拿、中药外敷、雷火通络液等系列传统疗法技术,及中医知识、辨证精髓、部分中医秘方等。钟医生所传授的中医真传技术,对很多疾病尤其是各种疼痛,如风湿关节炎、头痛、牙痛、面瘫、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膝痛、足跟痛、胃痛、腹痛、胁痛、乳腺炎、痛经等各种痛证效果立竿见影,当场见效,而且疗效稳定。同时,真传技术还可治疗很多疑难杂症、亚健康调理、中医养生美容等。

中医技术培训:学期30天,不熟练可以免费再学,学费8800元。贫困者可申请先交4800元,余下费用1-2年内付清。每月1-3日开班,为保证学习效果,每期限额8名。

技术优势:钟医生保证所传技术效果,远远超出外面大部分医院和各类养生加盟、理疗机构。为让每位学员登堂入室、少走弯路、受益终身,故不分什么班,全部倾其所能,倾囊相授。如要像社会上那些加盟培训一样,那本培训内容可以分几十个班,每班几千的话,可以收几十万元。钟医生所授中医技术项目已经相当全面,学员参加培训后无需再参加其它任何项目学习了,也不用再去寻找什么秘方了。而且学员可以在钟医生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践,这是一般培训机构无法做到的。

另外,钟医生还可协助学员办理按摩师,康复理疗师等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

地址:1、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温州街D49号顺康养生堂

2、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厚德医院康复科

手机:13387973191

QQ:823638801

篇(2)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陈桂莲,宋先旭,娄斌,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9)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近年来注重在诊断学和手术外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现代手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观念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由英国流行病学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等都应该根据现有的、 最好的研究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或者开具处方。循证医学在20 世纪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现今循证医学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理论与方向,能够促进诊断学的理论教学以及诊断学见习的变革与进步。

        2  循证医学的最新性原则

         传统的医学教学,所尊崇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而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时间较长,且其内容与观点还经常受编写人员经验的限制,因此内容更新较慢。循证医学要求提供决策的依据必须是最新和最佳的,这就要求循证医学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水平与成果同步发展。因此,教师在每次备课时,要求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的医学,搜集最新证据、科技文献信息内容以及了解外科医学发展的动态、,并能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所引用的信息与内容,客观及时地将这些内容引用到教学中。

        3  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3.1在实践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要培养出既有丰富的临床专业基础和技能,又善于不断吸收最新知识,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优秀临床医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医学教学的模式。传统医学教学上多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甚至照本宣科,从而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创造能力不够等弊端,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而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注重创新能力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客观证据上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与本领在学习工作中能够客观积极地采集、 分析、 评价以及引用理论知识证据,在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是应注意: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把死学变为巧学,提高学习效率; 不应只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经验型人才,还要培养为创新开拓型人才;重视向学生传播与灌输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主动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未涉及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寻找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研究证据的实用性与真实性,找出支持诊断、治疗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证据,最后结合病人的特质和要求确定诊断并积极制定治疗方案,再通过临床观察与随访来判断哪个更科学合理。如此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

        3.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在手术外科临床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要传授的内容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以问题方式呈现,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质与问题的演变、后果、 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把简单的结果和答案讲解给学生,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与原则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选择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以循证医学的思维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让教与学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结论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在手术外科教学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还可以正确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循证医学不仅适合在手术外科教学,还值得在其他医学领域和科技领域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劲,谭榜宪.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6):644-646.

        [2]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6(2):99-102.

篇(3)

临床医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出能独立、规范行医的临床医师。传统教学方式多侧重于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相对弱化。在这种教育现状下,探讨能提高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学知识特别是外科手术,是一门形象具体的实践科学[1],胸外科是外科学中专业程度较高的亚学科,对于年轻医师入门较难。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有时单凭文字描述难以清晰表达,而通过绘制局部解剖及手术简图,将周围毗邻、术中情况、操作要点等用绘图法准确地表示出来,能够加强对手术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年轻医师对临床操作的理解、领悟和记忆[2]。许多经典的外科学教材均配有高质量、形象准确的手术绘图,它帮助年轻的外科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手术要点;而主刀医师亲自绘制的手术图能更形象准确地记录手术过程,个体化地描绘每个患者的疾病和手术情况,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及精准性有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将医学绘图引入住培学员的临床能力学习中,探讨其在胸外科基础临床技能培养中的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连续入组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胸外科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计60名。将学员分为实验组(绘图学习组,2018年7月之前入科)和对照组(常规学习组,2018年8月之后入科)各30名。参考(表1),两组学员性别、年龄、规培年级、轮转时间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本研究选取胸腔闭式引流这一胸外科最基础,且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中要求掌握的术式为训练内容。在科室内由2名进行过研究小组培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按分组的结果施行带教。常规学习组(对照组):由带教老师按统一的幻灯讲解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局部解剖、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之后在临床实践中老师示范3例胸腔闭式引流,指导学员操作3例,然后进行考试评估。所有的操作均为真实患者,并取得患者的同意方可进行。绘图学习组(实验组):老师在入科后根据幻灯讲授胸腔闭式引流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要求学员课后进行绘图(主要为解剖图),包括骨性胸壁结构、侧胸壁层次结构、肋间局部解剖图、胸腔透视图等,相关的样图由老师提供。学员画完后交给老师进行批改点评。之后同样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分别示范和指导学员进行3例胸腔闭式引流操作,要求学员术后绘制手术图,参照术后胸片画出胸管内置情况,包括置管部位、方向、深度等;以及出现操作错误时老师的指导,均标注在图上。老师根据学员绘图给出指导意见及个体化的问题。

1.3操作考试评估

老师示范及指导学员自主操作各3例患者后,进行考试评估。考试对象为真实患者,均经过患者的知情同意;危重症患者、局限性气胸或胸腔内有明显粘连者排除在外。考试时带教老师在手术台旁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突况的处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学员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成功与否、手术时间及手术后即时患者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尺,0~10分)。课题组根据人卫教材《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2版)》制定了操作细节评分表,并对学员进行整体的手术操作评分(百分制)。

1.4教学效果评估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模式在学员出科时评估带教老师的教学效果。问卷内容包括对老师的满意度、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实习的兴趣、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及临床应变能力提高等。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检验水平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操作考试比较

操作考试一般在入科后的1月左右进行,两组学员进行操作考试的患者肥胖程度及闭式引流病因无统计学差异。根据(表2)可见,除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两组相似外,实验组学员的置管成功率(93.3%vs.66.7%,P=0.021)、手术时间[(23.3±6.2)minvs.(32.6±8.3)min,P=0.002]、操作整体得分[(88.5±7.3)分vs.(72.2±9.3)分,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2问卷结果比较

对两组培训学员进行出科时主观问卷调查,结果提示(见表3),实验组的学员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带教方式及学习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2.3教师对绘图带教的感受

对于整个实习过程,教师体会实验组的学员在接到课后绘图任务时均表现出新鲜感和较好的配合,能充分激发课后主观能动性,进行复习和自我学习;同时也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学员在手术操作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敢于动手,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3讨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44名轮转医师纳入本次研究对象。44名研究对象中男女分别有24名和20名,所有研究对象的轮转时间均为2个月。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将44名医师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2名医师接受传统医学教学,研究组22例医师开展循证医学教学。两组医师正式进入医院肿瘤内科后,接受肿瘤基础知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基础知识成绩对比上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选择相同的教材以及带教教师。

1.2方法

对照组22名医师接受传统医学教学,研究组22例医师开展循证医学教学,详细方法为:

1.2.1科学构建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引导医师培养循证医学理念,设立循证医学课堂,向医师讲述循证医学相关理念,促使医师明确认识到经验医学以及循证医学之间的差异。

1.2.2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挖掘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及时提出。针对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各不相同,在循证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医师站在循证医学的视角上来认识各种肿瘤诊断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应用价值。

1.2.3针对可靠性证据进行科学检索。老师在临床医学带教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相关指南以及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检索,寻找科学、可靠的各种证据。

1.2.4针对相关证据的可靠性以及正确性进行严格评价,分析其临床实用性。老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注意引导轮转医师应用NCCN指南中相关证据级别,确保收集到的证据真实可靠。

1.2.5综合分析医师具体临床技能以及实践水平,针对相关证据进行有效实施。负责带教工作的老师应鼓励轮转医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全面分析患者具体病理类型以及个人体能状况等,研究其分子标记物,促进临床基础知识以及先进治疗理念的有效结合,不断完善治疗方法,提高药物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

1.2.6针对相关证据取得的效果开展有效评估。负责医学带教工作的老师在针对轮转医师进行疗效评价指导的过程中,应让其明白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非评价疗效的唯一参考,还可以从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肿瘤内科治疗工作,不但要促进肿瘤的有效缩小,加速肿瘤消失,而且要注重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等。

1.3教学评价指标

针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医师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分析其循证医学思维提升情况,针对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临床评价能力等开展全面评价。针对两组医师最终接诊的典型病例开展科学的知识考核及评价。

1.4数据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借助SPSS19.0数据统计学软件包针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通过均数和标准差代表医师成绩,开展t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发现P

2 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循证医学思维提升度

研究组接受循证医学教学后循证医学思维得到较好提升的有9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3%(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轮转医师出科成绩

研究组2个月轮转结束后,出科成绩为92.50±3.5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0±4.50分(P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25-0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生毕业后在经认定的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为主的培训,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训合格的住院医师,让他们按照规范、统一的标准进行诊疗工作。口腔颌面外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口腔二级学科,常见的口腔颌面外科疾病分类复杂、治疗方案多样、临床操作要求精细等。住院医师刚进入临床中,容易出现治疗方案选择不恰当、临床操作不达标、培训目的不明确等问题。当他们轮转到口腔颌面外科开始临床工作时,因工作量大、操作要求高、诊疗经验不足、理论与实际掌握不充分等原因,造成诊疗错误的概率增大。

R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指以临床诊疗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种制定的一套标准化治疗程序和模式,是一个有关治疗、护理、康复、检验检测等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临床路径教学法”就是以临床路径为教学平台对医学生实施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对住院医师获取系统的现代医学知识,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接受全新的单病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师责任制(Tutorial system)又称为个别辅导制,导师分配到相应数量的学生,针对性的培训,因材施教,在培训期间由导师对所带教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其基础是导师和学生双方互动合作,其核心为关注和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其目的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探索的能力。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从 2013 年起将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引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使住院医师的出科考核、教学满意度、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得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实施方法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2013 年 7 月―2016 年 8 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共计 20 人,随机分为 2 组,每组 10 人。实验组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对照组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模式教学。分组的带教老师均为高年资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拥有较好的临床教学经验,规培生轮转时间均为 12 周 。

(二)方法。实验组:根据规定的《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四版)》和《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制定相应临床路径表单。由一名导师与一名住院医师组成“一对一”的师生关系,进行导师责任制管理。导师由科室主任和教学小组讨论后选出,要求有丰富的带教经验、扎实的医学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医德。导师要按照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的要求及相应病种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协助住院医师制订相应学习计划,监督其完成在口腔颌面外科轮转学习,使其能熟练掌握常见病种的诊治,并指导科研资料查阅、论文翻译、实验数据分析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颌骨囊肿为例,实验组首先由导师预先向轮转医师提供1份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路径治疗表单,根据临床路径所设定颌骨囊肿患者检查诊断固定流程开展渐进性提问,如:颌骨囊肿早期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查体需要注意什么?诊断相关的主要辅助检查有哪些?诊断是否明确?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方案如何选择?出现并发症如何处理?后续医嘱如何?等等。第二,住院医师熟悉颌骨囊肿的临床路径表单后,询问病史查体,了解病患个体实际疾病过程,查找资料,根据预留问题寻找答案。第三,治疗方案讨论,住院医师按照预留问题向导师汇报,导师按照路径方向指导、补充和纠正。第四,由导师指导住院医师按临床路径完成病例临床治疗,以及相应科研课题资料收集、分析,导师最后进行总结。

对照组:按照《广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件汇编》要求,根据《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四版)》教材为基础,住院医师学习,带教老师讲解形式进行。

(三)考核方式。轮转期满后进行出科考试及两种培训方式效果满意度问卷调查。出科考试以《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四版)》为基础,分为理论笔试(40 分)、基本操作(30 分)及病例分析(30 分)三部分,总分为 100 分。以上两组学员考试及调查均由未参加本期教学的同一个老师进行。

(四)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出科考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问卷调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 P

二、结果

(一)两组医师出科考试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理论笔试、基本操作、病例分析及综合总分成绩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学员对两种培训方式效果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在教师授课满意度、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表达能力、学习兴趣、个体化治疗方面均较传统教学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一)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规范教学流程,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临床路径的产生,是医疗人员在对某种疾病进行大量的病例诊治及分析后,按照严格次序制订的规范化诊疗计划,该诊疗过程在日常诊治中可达到最佳效果。根据临床路径的诊疗过程进行疾病诊治,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临床路径教学法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老师住院医师日常出现的问题被针对性教学,规范了老师的教学行为。临床路径表单使带教老师清楚地知道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操作可以“放手不放眼”,哪些操作需要亲自介入,既让住院医师获得充足的临床操作经验,又保证了治疗质量。但临床路径教学法也有缺点,临床上只有部分疾病实施了临床路径,临床路径适合单一的,或者较简单的病例,对于涉及多系统的疾病,由于其临床进展复杂多样、易变异等原因,这些复杂的疾病还未建立起标准的路径。即使执行临床路径的疾病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因此,单纯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二)应用导师责任制有利于住院医师建立临床思维模式,培养其独立分析能力。导师责任制是指通过严格考核和观察后,结合该医师的职称及教学水平,选出高质量的导师,并对其分配相应数量的规培生,由导师针对固定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以师生双方合作互动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探索精神。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实行导师责任制,导师的责任感被提高了,导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被发挥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在导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学员能独立思考,灵活应变,积极探索新治疗方案,不仅更加系统的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针对口腔颌面外科的一些疑难病例,通过导师针对性指导,规培生自行查找解决方案,再由老师修改并使用,在住院医师进入临床的初期阶段至关重要。但导师责任制也存在着导师个体技术水平的差异、治疗程序和方法的不同而导致治疗结果差异等问题。

(三)临床路径教学法与导师责任制相结合,取长补短,使规范化培训更有成效。由于临床路径教学法和导师责任制教学各有优缺点,我们为了寻找更好的规范化培训方法,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到对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可以扬长补短,互相促进,既解决了临床路径教学法范围小,不灵活的困境,又规范了导师责任制灵活度大,治疗标准不够统一的难题。在本次试验中,表 1 显示,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组考核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表 2 也显示,临床路径教学法结合导师责任制组在教学满意度、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学习兴趣、个体化治疗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组,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路径教学法与导师责任制相结合是一种高效的规范化培训方法。

总之,临床路径教学法与导师责任制相结合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方式,对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口腔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口腔医学实施临床路径教学法与导师责任制相结合规范化培训模式时间尚短,在制度建设、人员管理及教学流程等方面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对该方法长远实施效果仍需不断科学评估及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朱红,丁胜,周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

[2]唐国瑶,陈建俞.我国住院t师培训制度的历史演变[J].医学育探索,2006(2)

[3]彭明强.临床路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Chin,Evid-based Med,2012(6)

篇(6)

Applied research of OSCE-based teaching methods in surgical residents training

LIU Diangang1 CAO Zhanyu2 CHU Changbiao3 LI Fei1

1.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 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3.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of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teaching method in surgical resid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first phase). Methods Eighty surgical training residents (accessed September, 2014) from Xuan Wu Hospital and Beijing Tian Tan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ll resid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 with 40 residents in each group. All the residents were trained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moreover the resid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ained by OSCE teaching method. Then at the end of three-year-training program, the skills in clinical theory, clinical practice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the skills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1), whereas their clinical theory skill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Specifically,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was improved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within each group (P < 0.01),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more significantly (P < 0.01). Conclusion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ethod, the OSCE teaching method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the trained residents.

[Key words]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Surgical residents training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practice skill;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措施,是医学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必经之路[1-2]。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效果,目前仍在探索中。医学教育培养的目的更强调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获取[3],客观结构化临床测试评价(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在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承担中心作用,常用来评估各种技能,如病史、体检和技术能力,以及其他对医生要求的能力,如沟通和职业精神[4-5]。OSCE作为基于能力的评估模式已成为医疗卫生教育的中流砥柱,OSCE不单单是教育评价工具,还是很重要的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或可行性的教学工具[6-7]。结合OSCE评估方式,本研究在住院医师培训实践中着重加入了与OSCE相关操作技能、医患沟通等培训课程,以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9月入职的住院医师共80名,其中男72名,女8名,年龄为23~2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的住院医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对照组采用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加讲述式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三年住院医培训加入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训前,两组性别比例、学历背景、年龄、入院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三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加讲述式教学方法,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具有临床丰富经验、人文教学经验的外科主任医师担任,定期授课,授课内容主要结合轮转过程中外科疾病的诊治及医患沟通技巧,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关系学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临床,以单纯讲述式教学为主。

1.2.2 观察组 采用传统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加入与OSCE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OSCE考试内容和形式包括:?俗蓟?口试(采集信息、信息综合和管理能力)、体格检查(腹部专科查体)、沟通(如告知坏消息、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操作(如切开缝合、腹腔镜模拟训练)、资料分析(如X线片、CT、心电图)和对应的培训课程。每年设计的培训课程根据住院医师轮转内容设定,3年住院医师培训周期中没有重复病例(如普外科阑尾炎、胆囊结石,泌尿科前列腺增生,骨科椎管狭窄等)。案例内容由常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资深普外科专家编写并通过专门知识主考官审查。在沟通培训中建立临床情景病例来模拟临床实践,将观察组中每5名住院医师分为1组,每组医师根据实际临床角色扮演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各组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包括分工,医生要告知的患者的具体内容等;在模拟病房中,住院医师按事先讨论过的案例进行现场模拟,分析病例资料,制订手术方案,与家属沟通病情,模拟操作,术后并发症处理及再次与家属沟通等。教师在一旁全程监督,随时指导,及时指出住院医生在诊治及沟通中的缺陷与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住院医师当时的情况设置潜在问题、突况等,然后指导住院医师分析解答。

1.3 观察指标

1.3.1 理论考核 从首都医科大学住院医师外科题库中随机抽出100道选择题。

1.3.2 临床技能考核 应用的OSCE模式考核方法(采用5站式考核):①标准化口试。包括采集信息、信息综合和管理能力。②体格检查。如腹部专科查体。③沟通。如告知坏消息,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充当标准化患者及标准化患者家属,标准化患者、家属和2名观察员(副高以上医师)根据住院医师表现评分。考核方法:考核时间为20 min,所有住院医师被要求结合事先准备好的经典案例进行相关病情告知谈话,在规定时间内将计划沟通内容全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完毕,帮助其决定治疗策略,并获得支持与理解。④技能操作。如切开缝合、肠吻合。在操作性考站设置主考人,使用预先设计的测试表格对考生操作进行打分。⑤资料分析。如X线片、CT、心电图。

1.3.3 沟通能力考核 医生沟通能力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医生评价:利用利物浦医生沟通能力评价量表(liverpool communicationskills assessment scale,LCSAS)中文修订版[8]进行评估。各个组成部分不同权重,由专题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决定。总得分根据每个案例受试者的打分表和等级量表分数决定。每站成绩权重相等,总分得出的分数满分100。

1.3.4 问卷调查 对观察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评价OSCE培训模式。问卷内容包括认可OSCE培训、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及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增加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同意、不确定、不同意3个选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医师考核成绩比较

培训后,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技能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 0.01)。两组LCSAS量表考核成绩培训后较培训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P < 0.01),且观察组培训后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观察组问卷调查结果

对观察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住院医师对培训过程中应用与OSCE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表示认可,并认为可以提高临床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95%的住院医师认为该培训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大部分住院医师认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掌握、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3 讨论

OSCE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理念,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兼顾知识、人文和技能的评估方法,能客观评价医学生和低年住院医生综合能力[7,9-10]。通过模拟病房、手术室等,设计多站考核,结合标准化病人,通过病史采集、查体、病情沟通谈话,在模拟器材上进行消毒、换药、切开、缝合、拆线、清创等技能测验,来考察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以及沟通与职业素养[4,7]。OSCE突破了医学教育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是一种较全面的评价体系[11-12]。OSCE具有统一的考核标准;采用与临床实际情景结合非常密切的测试手段,对考生临床技能的评价有广泛连续性[13-14]。OSCE不单单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或可行性教育评价工具,还是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是医学生新的思考和学习方式[6]。

篇(7)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篇(8)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篇(9)

关键词 双语教学;口腔临床模拟接诊;临床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79-02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求理论基础扎实,更要有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根据国外医学教育对临床技能的分项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技能有:采集、书写病史的能力;体格检查的能力;诊断的能力;制定治疗计划的能力;临床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专业态度。口腔专业对临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口腔临床治疗涉及器械多,操作精细,专业术语也较为生僻。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完成口腔专科的临床模拟操作训练,培养双语沟通能力,是摆在专业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武汉大学医学部2005级八年制,2006、2007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计72名学生作为教学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基础医学与桥梁课程的教学中已采用双语授课。

2.教材选择。中文版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志愿主编的《口腔科学》第6版;刘宏伟主译《牛津临床口腔科手册》第4版;《口腔科学临床模拟接诊英文讲义》参照LAURA MITCELL, DAVID A. MITCHELL 《OXFORD HANDBOOK OF CLINICAL DENTISTRY》(Third Edition)编制。

3.材料。口腔仿生头颅模型操作系统;口腔综合治疗台(上海胜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口腔常规检查所需器械(恒昌口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部分:选择口腔科学教研室英语基础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口腔科学概论》的双语课堂教学任务。课前给学生发放英文讲义。

实践教学部分:将72名学生分为6组,每组12名学生。由口腔科学实践技能教学组的教师设计常见的临床病例,在临床实践技能室进行双语模拟接诊训练一次,按照临床实践技能标准评分。另外,还分组安排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口腔科进行双语临床见习教学一次。

临床模拟接诊教学结束后,学生填写双语临床实践教学调查问卷表,由带教老师汇总,并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模拟接诊训练情况评分、总结。

5.评估内容。接诊技巧(10分),器械选择和口腔检查(10分),口腔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10分),总分30分。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内容为:是否赞同临床实践技能课开展双语教学;是否赞成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引入双语教学模式等。另外,设计一道问题,请学生对双语实践技能教学提出意见。

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课前共发放问卷调查表72份,收回70份,统计结果显示:82.7%的学生赞成和理解口腔科学实践技能课采用双语教学模式,14%的学生表示部分理解,3.3%的学生不赞成;对实践技能课的双语模拟接诊的教学模式,高达97%的学生表示欢迎,仅有一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生们普遍接受了这种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另外,学生们还提出很好的改进意见,如:希望能在双语实践技能课前发放讲义以便预习;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的课时,有更多机会进行双语模拟接诊的训练和与老师的互动,等等。

2.双语模拟接诊评分结果。

三、讨论

口腔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我们历年的教学情况中来看,对于非口腔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口腔科学》一直是一门很受欢迎、选修率很高的课程。主要原因有:口腔疾病同全身系统性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之高已列入人类三大疾病之一,口腔预防保健的教育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口腔科学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十分重要。

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临床技能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国内的各大医学院校已相继设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把基础课教学、临床教学以及实践技能教学有目的地相互渗透,使临床技能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武汉大学医学部早在2009年就为各专业设立了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完善设施,对临床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评估进行了规范。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引入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模拟临床诊疗环境,及实际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口腔科学本就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我院口腔科学教研室于2010年开始在2005级八年制,2006级、2007级七年制的临床医学生中进行了双语临床模拟接诊和双语临床见习的教学尝试。针对现在临床医学院校《口腔科学》教材的不足,如目标性不强,未重点强调口腔疾病与临床医学相关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英文原版教材等。我们参照刘宏伟主译《牛津临床口腔科手册》第4版、LAURA MITCELL, DAVID A. MITCHELL 《OXFORD HANDBOOK OF CLINICAL DENTISTRY》(Third Edition)和朱友家主编的《口腔科学实践指导》编制了双语临床实践技能讲义和课件,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内容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专业文献,侧重于口腔常见疾病的基本诊疗技能以及作为病灶对于全身的影响,以期能拓宽临床医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双语临床模拟接诊单项评估的得分显示,经过培训,3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接诊技巧和口腔常用检查器械的选择和检查部分得分率较高,以10分计算平均得分为8.57和8分,对于口腔常见疾病的诊疗计划的熟悉和掌握也达到了7.28分,3个年级进行组间比较各单项评估得分没有明显差异,且得分都能接近口腔专业医学生的基本水平。说明在七年制和八年制的临床医学生中开展口腔医学双语实践技能课具有很好的实施前景,课程设计中接诊技巧和口腔基本检查属于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故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由于受课时和教师人员的限制,双语实践技能课和临床见习课对每组学生仅有一次,但课后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反馈临床模拟接诊训练新颖灵活,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提高和医患交流技巧都很有帮助,希望能增加课时。

综上所述,在口腔临床实践技能课中引入双语教学,有助于保持双语教学的延续性,提高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为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根娣,陈耀忠.非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生口腔科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448-450.

[2]徐小平.临床技能教学及评估的现状与对策[J].南方医学教育,2007,(4):32-34.

篇(10)

1.1临床医学教学中有限教学课时和无限需授知识之间的矛盾

由于受三年制学制的限制,教学中可用学时数相对固定,临床医学教学已无法再为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增加课时。但是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新的知识不断出现,学科分支和边缘学科也随之增多,这样就使有限的课时数与不断增加的需授内容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学教学的发展。这一矛盾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如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之间课时分配问题、医学专业教学和人文学科教学间课时分配问题、授课与见习课时分配问题等。所以,有效利用有限课时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

1.2临床医学教学中追求全面传授的指导思想和满足自我能

力培养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有观念认为,从对病人负责的角度出发,应对临床医学生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尽可能细致的技能训练,使临床医学生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工作者。但是,实际的工作需要除了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校期间,无论怎样全面和细致的教程安排,都不可能传授全部的医学内容,更不可能提前传授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讲解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理论,众多的书本内容以被动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学生主动思考式的学习机会较少。所以,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3实践教学需求和现实医疗环境的矛盾

临床医学专业目前基本采用“三段式”教学程序,学生入学后先上基础课,再上临床课,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按此程序,学生在基础课阶段几乎完全不接触临床实践,不了解临床课阶段要学什么、基础课阶段的学习与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毕业后做什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同时,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急剧扩增的医学生与不足的临床实习基地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后果是实习生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而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是完成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任务的主要场所,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大大减少了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另一方面,病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增强,使得临床实践教学难度增大。

2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思考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

2.1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执行者,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每位教职员工都干事、都创造。不管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临床医学知识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学校“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2.2转变教育观念

2.2.1明确指导思想坚持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教、医、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形成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专业学科发展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教材改革等建设。

2.2.2确定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育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就业的,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六位一体”的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其人才培养标准是:(1)具有临床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2)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方法;(3)具有一定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卫生管理工作能力。

2.2.3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学校与医院密切合作,形成“一专、二强化、三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为主修临床医学专业;“二强化”为强化临床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突出”为基础理论突出够用性、专业理论突出实用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突出综合性。

2.3制订符合实用性原则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规格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应将实用性原则贯彻到课程设置、教学目的、考核评价、实践技能培训、实习要求等各项具体内容中。在制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重视专家、教研室的意见,又要充分了解各专业病区的反馈意见,同时深入调查研究毕业生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克服人才培养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应根据专科层次的办学实际来设置课程,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并强化实践环节,坚持“按需所教,学以致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其一,要转变临床医学教学中以稳妥为主的保守观念,要及时将新鲜事物和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使培养方法和目标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自学的机会;其二,要改变临床医学教学中求全求细的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必备性,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应求全而应求精、求强,同时,还要把注意力放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来。

2.4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培养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解决学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保证和提高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这也成为关系临床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2.4.1建设临床模拟训练实训室建设功能齐全的临床基本技能和各专科实验室,构建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规范实训教学流程及教学过程;制作标准化模拟体,进行各科临床常用有创操作技能的示教和训练,如穿刺术、切开引流术等。临床技能实验室建立后,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实习生入科前的准入培训和考核;学生毕业前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层医院医师培训;一般民众的急救培训;执业医师考核。

2.4.2模拟临床诊疗全过程教学使用标准化病人,训练学生接诊病人、询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分析判断辅助检查结果、得出临床诊断和处理原则等。

2.4.3建立标准化病案库(临床各科常见病)以临床各科的教材为蓝本,用文本、图像、动画、活动视频等方式表现临床各科常见的病症,建立标准化病案库。

2.5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已日趋规范化,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以《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基准,理论考试也应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型。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采用客观结构化的多站式考试(OSCE)方法,真正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学习和训练。

2.6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临床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关键,充分认识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医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让学生早期、长期接触临床,以问题(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可在入学教育时即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践,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每学年均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病人(包括课后临床见习、床边教学、课间实习、社区实习),了解临床工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附属医院门诊、急诊、病房进行调查,了解医患关系,了解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也可利用寒、暑假分批到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医疗机构实习,在医生的指导下参加医疗工作,并做一些社会调查。

篇(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