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临床医师工作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1: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临床医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临床医师工作经验总结

篇(1)

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发达的水平,医疗制度和规范也日趋完善。本篇文章将会通过介绍消化科临床药师的学习实践和经验总结,对相应的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借鉴经验。

1抗菌药物管理

消化系统的疾病是医院中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往往是由不规律的饮食和食用了不干净的事物而引起的。通常会表现为各类肠道炎症,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而治疗这类肠道或消化器官的疾病会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但是,我们国家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可以参考。虽然许多的医疗机构都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和学习,但是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依然得不到缓解。我国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占总使用药物的绝大多数,并且远远的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需要医疗部门和医疗管理部门能够共同协商解决。

2ADR上报标准化流程

临床的医师如果发现了ADR之后就会直接以书面的形式向上反映。临床的药师在接到书面的报告之后就会对详细的情况作出调查,并填写十分详细的ADR登记表,之后会在2天之内登录相应的网站填报在线验证报告。在高一级别的管理部门会有相关的高级药师对上报的情况进行处理,以验证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在核实之后会再次上报到高一级别的管理部门,并最终完成整个的审核过程。我们再回到消化科来,就可以十分明显的发现消化科的给药方式比较依赖于静脉注射,极易出现ADR.,而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消化科通常会具备十分强大的ADR监视资源。但是通过对近五年来的数据就能发现,急性的药物性肝损伤在逐年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临床的药师和医师一定要提高警惕,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患者的健康得到十分有效的保障。

3个体化用药监护

消化科的人流量相比于普通的科室,人流量相对较大,而其中也不乏特殊的患者群体。而这类患者正是需要临床医师与药师关注的极大注意。在被调查医院的消化科经常会出现肝肾功能不全、慢性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这些特殊的群体如果只凭借医师进行药物治疗,其具体的治疗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容易被忽略每个个体的特点。这时候临床医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要为医师提供详细的备选方案。在面对这些特殊的患者群体时,临床医师要对每一位患者做出具体的身体情况评估,再确定具体的给药方案。而对于更为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则要格外的注意患者的身体情况,针对患者的出入量等等情况进行电解质的补充,确保患者疾病恢复的高效和有序。

4为护理人员提供药学服务

医院中的护理人员时面向患者的第一大群体,她们具备的药学医学知识的完备程度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患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医院十分有必要对护士进行比较全面的药学培训,使之具备相对丰富的药学知识与护理用药技能。但是出于种种的原因,护理人员的培训进展十分的有限,并且护理人员群体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这些现象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针对此类情况,医药需要加大投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各类医疗讲座和医疗知识培训,并能够针对培训内容作出针对性的考核。然后能够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制度,使那些符合要求的人员继续从事相关的护理工作,而那些不合格的护理人员针对个人特点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确实难以胜任各方面工作的护理人员坚决的予以辞退,不能够拿患者的生命安全开玩笑。除此之外,还要向护理人员介绍溶液配置的相关知识,减少护理人员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失误,并以此来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

5总结

作者作为一名临床药师,一定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经验总结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然后以一颗虔诚和对患者健康高度负责的心去投入到日常的医疗工作当中,努力让自己成为整个医疗体系同最闪亮的那一部分,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徐宁 王磊 单位:285医院

参考文献

[1]王娜,仵文英,张抗怀等.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工作探讨[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2):177-179

[2]马薇,范丽霞,付联强等.某院临床药师在消化内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48-1549

篇(2)

医师进修制度是提升医师整体医术和医德的重要制度,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为践行该制度做出了长期的努力,并收获了珍贵的经验和实践数据。我科室由我国著名新生儿学家金汉珍教授于1953年创建,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床位100多张,设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30张、早产儿和足月儿病房70张,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之一。我院新生儿科是全国新生儿专科医生主要培训中心之一。1960年开始招收新生儿专业研究生,拥有6名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多名,现每年招收新生儿专业博士和硕士生5~6名,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名,每年举办2~3次新生儿专业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每年学员人数达200余名。未来2年内与加拿大全国新生儿协作网合作,建立国际新生儿-围产医学培训中心,每期2年,第1年在我院培训,第2年在加拿大医院NICU临床工作,每期面向全国招收学员6~8名。接纳进修医生也是我院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年招收全国各地的新生儿专科进修医生30多名,短期(3个月)参观学习者30多名,进修护士20名。这对于提高进修医生专业技能、增强带教导师教学水平及医院知名度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导师现场指导教学,进修医生可在日常医疗管理、临床医疗技能、医德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由于进修学习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灵活性、效益性、先进性的特点,且培训周期短、实用性强、见效快,故能满足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进修医生可配合科室完成许多临床医疗任务,缓解了人力短缺的压力。我院新生儿科2011~2015年度进修人数递增,迫切需要总结经验,加强对进修医师的教育管理,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情况下最大程度提升进修医师的医术、人品和综合能力,有鉴于此,十分有必要系统的评估进修医师在完成进修并返回原单位后的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状况,为完善该制度提供有力的实证证据。下文先评估了2011~2015年度我院新生儿科进修医师的成果,再根据本院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优化进修医师管理制度的若干措施。

12011~2015年我院新生儿科进修人员情况分析

1.1进修人数

图1反映了2011~2015年我院新生儿科培训进修医生的情况,随着儿科医院新生儿科规模的扩大,来我院进修学习的医师也大体上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进修医师数量的提升反映了此时间段内我院在新生儿科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及学术影响力,而医院的进修医生管理水平则在我院今后扩大学术影响力和扩展医疗市场等方面起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为同行业提供可资参考的标准。

高水平的进修医生管理工作之所以重要,还因为这样可以使进修医生融入所进修医院的文化氛围之中,使其成为“自己人”,从而更容易使其在学术上和科研上融入所在医院的团队,是进修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提升进修生的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提升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质量和声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

我们对在我院新生儿科进修过的医生进行了随访抽样调查。在本次调查中,下发了150份问卷,回收127份,回收率84.70%。分析进修医师的原单位等级后发现(见图2),58.33%是来自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占24.17%,其次是来自三级乙等占11.67%,其他层级的医院所占比例很少。说明我院的进修生生源基本上来自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另外,这些医师从事新生儿科专业年限大多为6~10年,占总调查人数52.76%。新生儿专业是一个高度紧张和高要求的专业,进修医师必须从事新生儿专业超过一定年限才能更好从事该专业,深度研究和学习。从事1~5年的医师占37.80%。我院严格把关,招收合格学员进行高质量培养,在进修期限方面,进修6个月的人数占了85.04%,有11.81%的人进修“6+6”个月。从进修医师的学习反馈效果看,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和灌输最新的医学知识,半年的进修时间已经足够实行可操作的�M修计划,为进修生提供一个提升的空间。

1.2地域分布

2011~2015年进修医师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次是华南地带,其他地域来新生儿科进修的相对较少。此外,进修招生地域范围在逐渐扩大,进修医师遍布全国33个省市,见表1。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提高兄弟医院新生儿科的临床技能和科研的能力,用我们有限的力量最大程度改善其他地域的医疗水平。

1.3新生儿科进修医生基本综合能力情况

由于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危重患者密集、病情多变,急救知识密集,先进医疗设备密集的地方,这对进修医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医师基本来自二甲以上级别医院(见图2),以中高级职称为主(见表2),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占大多数,年龄大都在45岁以下。这说明,大多数进修医师都是所在单位选派的优秀人才和学科骨干,希望通过外送进修学习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医师精力充沛,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扎实,接受能力强,热情较高,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希望通过进修学习来提升医术。正是这样不断增加的需求使得我院的进修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为此,我院也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培训方式。

2011~2015年度来我院新生儿科进修的进修医生职称情况(见表2):0.79%是主任医师,8.66%是副主任医师,主要是主治医师,所占62.20%,住院医师占26.77%,在我院进修后回原单位后(见表3),有0.67%晋升为主任医师,18.79%的进修生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有36.24%的进修生晋升为主治医师,44.30%的进修生没有变动。

2011~2015年来我院新生儿科进修的进修医生行政职务方面(见表4):副院长占0.79%,科主任占3.94%,科副主任占3.15%,剩下大多数是没有行政职务的,占92.12%。在行政职务方面,进修生回原单位后变化不大。此外,进修医生进修结束后返回所在医院,大都成为了所进修医院忠实的“客户”,对于扩大进修医院在原医院及其所在地的影响力起这重要的作用,而进修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容易被同行认可。

2完善进修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进修生综合能力

管理的目的是力求有效的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我们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式。

2.1严把入学关

我院新生儿科接收进修学员时,一方面要求申请人具备一定的资质,比如调查显示,入选医师基本上都是本科学历以上,另一方面申请必须从事新生儿专业临床工作实践经验5年以上,并且具有在原单位医务科的从业证明,然后学员才可以自行在我院官网上下载并且填写《进修申请表》和考试试卷,经由原单位审核盖章后将所需资质材料一并邮寄到我院教育培训部,我院教育培训部再进行资格审查和试卷的打分,在审查合格后,择优录取,并在官网上公布名单,再发《进修通知书》。

2.2抓好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对进修医师进行指导与教育的第一课。我院的进修医师来自全国各地,其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都存在差异,加之初来新环境,对我院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等也需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每期新生儿科进修生入学我们都要进行为期三天的岗前教育,两天全部进修生一起培训,一天接受新生儿科室的培训,介绍我院的人员结构、医疗技术、科研及带教水平,让学员对我院的概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最快进入角色。

2.3制定措施,强化计划落实,严把考核

我院在入科前将对学员进行考核(以病例分析题为主)以了解其临床专业水平,在面对面充分交流后共同确定一个或多个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包括临床技能掌握、科研文章撰写和教学能力等。每位学员将配备一名高年资医师作为指导老师。一个月后我院对于授权的医生会组织专门的考试,考试合格才予以授权。我院一方面加强管理,将进修工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下发相关书籍供他们学习,并要求每个进修生在进修结束前完整填写一本考核手册,由我院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寄回原单位,进修合格者发给进修结业证书。

2.4强化临床三基本训练

三基本训练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临床带教医师要严格把握三基本训练,定期对进修医生进行培训和考核。新生儿抵抗力差,病情变化快,易发生交叉感染。院内感染直接事关学科的生命和发展,应常抓不懈。每位进修医生都被要求熟练掌握并应用6步洗手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让手卫生观念时刻牢记心头。科室带教老师积极督促进修学员学习医疗基本知识,有些地区的进修学员基础知识相对较弱,按成人继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有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专题讲座,进修教育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规律和特点可表述为:在良好的进修教育环境下,进修医师积极自学,辅以指导与讲授,使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提高自我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

在我院,新生儿科根据进修医师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专业的实际和进展,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和专题讲座。新生儿科内有每周1次的进修医生讲座,每月1次疑难病例讨论,每月1次科室业务学习,包括病例分析讨论,诊疗常规解读,放射科读片,及各类专题讲座等。在3个月内需参加10~15次业务学习或讲座。我院对指导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十分重视。作为教学医院的医师应当是合格的教师,在授业中除了具有高质量的讲课水平外,工作中的热情指点和耐心启发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此外,我院同时要求进修医师发挥自身优势,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和行医环境。2.5提高临床操作和教学能力

①所有新生儿进修生都需完成BLS培训并获得BLS合格证书,每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该项基本技能。②所有新生儿专科学员需完成最新的新生儿NRP技能培训和考核,每位学员必须熟练掌握并至少完成1次模拟实践操作。③根据学员实际能力和学习目标,将学员分配进入新生儿室和NICU的临床诊疗工作。每位学员在进入病房前必须完成BLS和NRP的培训并考核合格。每位学员由1名高年住院以上医师带教,在老师带教下分管病人,完成简单操作如TCB,血糖,血气分析,或根据实际情况在老师带领下完成腰穿等操作。熟悉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症等,并初步了解呼吸机支持原则和用氧原则。临床教学能力培养,每位学员在学习期间由带教老师或自己命题,在老师帮助下完成1次临床小讲课,并由导师组成员指导、点评。

2.6最后进行进修生结业考核

篇(3)

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属于临床医疗专业技术职务。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任职条件,要符合国家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规定的基本要求。并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盲人医疗按摩岗位和人员特点。盲人按摩人员执业资格认定与技术职务聘任不同,它是技术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其认定要与将来颁布的《医师法》相一致。

三、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岗位设置,根据盲人按摩医院、诊所的经费来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各类各级(档)职务工资标准和增资额,分别按国家相应的工资制度和政策执行。

四、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任制度。由单位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符合相应任职条件或通过相应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中聘任。行政领导应与受聘人员签定聘约。聘约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期限和辞聘、解聘条件等事宜。双方一经签订聘约,都应忠实履行。聘约双方出现纠纷,由上级主管部门裁决。

五、获得国家承认的正规院校颁发的中等以上医学按摩专业毕业证书的盲人,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从事盲人医疗按摩工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通过考试和评审结合的方法取得任职资格。中、初级职务以考试为主,包括书面考试、答辩以及临床测试等形式,侧重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手法的检验。高级职务以评审为主,也要辅之答辩和临床测试等形式,侧重对学术水平和解决复杂疑难杂症能力的评价。

六、各级评审委员会的设置,应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建条件、审批程序进行。评审委员会应客观公正地测定申报人的任职条件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切实保证评审质量。

七、聘任单位要加强对受聘人员的聘后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考核工作要以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考核结果记入考绩档案,作为晋职、调薪、奖惩和能否续聘的依据。

八、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人员,达到规定离休、退休年龄的,除个别确因工作需要可按有关文件规定延缓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以外,应执行国家有关离休、退休的制度,不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九、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对于借聘任或考试之机侵犯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合法权益的,应按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对于伪造学历、资历,弄虚作假,骗取专业技术职务或任职资格的,应予解聘或取消其资格,免除其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收回证书,并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对于伪造聘书或证书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十、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在各级政府人事(职改)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当地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残联组织实施。有关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日常工作,由中国残联所属中国盲人按摩中心负责。各级政府人事(职改)部门要关心、支持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好服务。

十一、在盲人医疗按摩机构及其他医疗机构中的盲人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应按照本通知的要求进行。

附:1.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

2.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考评办法

附件一: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

全文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绩贡献,调动广大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盲人按摩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推动盲人医疗按摩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岗  位  职  责

(一)主任(副主任)按摩医师

1.在本单位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的组织与指导工作2.指导下级医务人员,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领导调查、分析、处理医疗事故。

3.负责本科专业人员的业务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指导所属的按摩专业人员,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并对其进行业务考核。

4.了解国外医学新动态,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熟悉或掌握一门外语(或医古文)。

(二)主治按摩医师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承担本科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工作。

2.参加门诊和病房的会诊,并对下级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其解决医疗中所遇到的难题。

3.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积累资料,指导实践,提高医疗按摩技术水平。

4.承担临床教学和带教实习、进修生。

(三)按摩医师(士)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科研、教学工作。

2.对患者检查、诊断、治疗认真仔细,按规定书写病历。

3.制定诊断、治疗方案,并报上一级医师。

4.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防医疗事故发生。

5.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临床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6.遇有疑难病症,及时向上级医师提出会诊,并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二、任  职  条  件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

(一)初级

1.按摩医士:了解中医按摩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按摩技术操作能力;在上级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能治疗常见病;盲人按摩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2.按摩医师:熟悉中医按摩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按摩技术操作能力;能独立治疗常见病;盲人按摩中专毕业,从事医士工作五年以上;盲人按摩大学专科(含中、西医大学专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后,从事按摩工作二年以上;盲人按摩大学本科(含中、西医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二)中级

主治按摩医师:

熟悉中医按摩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国内按摩先进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能对下一级盲人按摩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盲人按摩大学本科(含中、西医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医师工作四年以上。

发表过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三)高级

1.副主任按摩医师:

具有较系统的中医按摩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西医医疗知识。

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和技术工作经验,能治疗部分疑难病症。

具有较高水平的、独特的手法技巧,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指导和培养下一级盲人按摩专业人员。在国家级盲文刊物及其它中医专业刊物上发表过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或临床经验总结。

盲人按摩大学本科(含中、西医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主治医师五年以上。

2.主任按摩医师:

精通中医按摩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按摩新技术发展情况,并用于指导本专业科研工作;

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突出的工作成绩;有高水平的、独特的手法技巧,在诊治疑难病症方面有突出贡献;

有高水平的专业论著,能设立实用性科研项目,并成为本项目科研带头人。能开设高水平的专业讲座,具有培养中级以上盲人按摩专业人员的能力;

具有按摩大学本科(含中、西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五年以上。

三、资  格  评  审

(一)评审委员会组建

各级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分别由初级、中级、高级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

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由省辖市人事(职改)、卫生部门委托同级残疾人联合会组建。

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由省级人事(职改)、卫生部门委托同级残疾人联合会组建。

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由人事部委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建。

各级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的具体组织工作,由中国残联所属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和各级盲人按摩指导中心承担。

(二)评审程序

个人申请;

各级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进行申报条件审查;

考试(包括口试、答卷、手法操作等方式);

评审委员会审定。

(三)经评审委员会审定,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由各级盲人按摩指导中心颁发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任职资格证书由中国盲人按摩中心统一印制。

(四)各级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及评审结果,报同级政府人事(职改)部门备案。

四、职  务  聘  任

(一)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任制。

(二)盲人医疗按摩机构按照岗位、职数的需要聘任获得相应任职资格的盲人按摩专业技术人员,其它医疗机构的按摩岗位应优先聘任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人员。

(三)由聘任单位的行政领导颁发职务聘书,双方签订聘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有关事项。

(四)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限,一般为五年,根据需要可连续聘任。

(五)聘任期间,应对受聘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

(六)被聘用的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职务的中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五、管  理

(一)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中国盲人按摩中心,负责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的管理工作。

(二)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对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提出计划并进行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统计工作。

(三)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考试、评审、培训、发证等工作费用的收取,必须经当地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核准,并报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备案,严禁乱收费。

六、附  则

(一)各地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在当地人事、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地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工作。

(二)本办法适用于个体、集体和全民所有制盲人按摩医疗单位中从业的医疗按摩人员。

附件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考评办法

为加强对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客观公正地评价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学识水平,调动广大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盲人医疗按摩事业不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全民、集体、个体的盲人按摩医院、门诊部及诊所等。

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是根据盲人按摩技术工作特点,通过考试(答辩)方式,检验申请人相应理论基础和学识水平的规定程序。

三、考试科目:

鉴于盲人医疗按摩的特点,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申报任职资格评审考试科目如下:

(一)按摩医士、师: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按摩学基础》、《经络学》、《腧穴学》。

(二)主治按摩医师:

《解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推拿学》、《医古文》,要有撰写的论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

(三)副主任按摩医师、主任按摩医师:

《推拿学》、《医古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两篇以上的论文),论文答辩。

四、参加考试须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考核推荐(个体从业者可由当地残联推荐),持报名登记表,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考试管理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报名条件审核合格后,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篇(4)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记录并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新生儿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孕产妇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情况、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满意度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结果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孕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见表1。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手圈丢失率为2.53%,胸牌丢失率为1.27%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2。

3讨论

由于产科需求的特殊,要求医疗护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此,较一般的护理更有难度,在管理上要求必然会更加严格,对于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求则会更全面、具体。品管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被应用到产科不仅仅是因为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自我查找、分析、组间讨论、制定方案、积极实施,并取得效果,这一系列活动都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7]。品管圈活动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团队的整体意识,提高凝聚力。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孕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很大地改善了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护理流程更加顺畅自然,孕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默契的联系、气氛融洽,医护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是医护都愿意配合和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临床效果显著。但还应重视实施环节,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调整优化品管圈的实际适用条件,使其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发挥最优效果。

作者:袁碧波 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168-169.

[2]陈孝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2):185-186.

[3]文玲玲.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89-190.

[4]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篇(5)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各科常见疾病,尤以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1]。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的同时,抗菌药物的滥用,如无指征用药、预防性用药、药物使用方法错误等,导致细菌耐药、治疗失败等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乃至生命。我院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于2011年1月起参与普外科查房,重点管理并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本研究分析并比较2010年1月至12月和2011年同期行疝修补术、鞘膜积液等患者的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旨在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前后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于我院行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择期手术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龄(46.9±8.5)岁,住院时间6-14d,平均住院(6.9±5.5)d。所有患者均为无术前感染的I类切口。同时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同期于我院行上述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9例,女51例,平均年龄(49.2±11.5)岁,住院时间6-13d,平均住院(7.2±5.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医疗计划,观察组临床药师每日参与临床查房,记录好患者住院期间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药物品种及给药方案等使用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费用、术后感染率及切口愈合情况。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感染以及切口愈合等情况。参照抗菌药物使用评价标准,综合分析患者适应症、初次给药、术中(术后)用药、联合应药、选药等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

2结果

2.1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应用类别

在调查的240例患者中,146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0.8%,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居于首位,仅少部分患者运用一代头抱和三头抱菌素。

2.2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甲级愈合118例,乙级愈合2例,对照组甲级愈合116例,乙级愈合4例,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8±3.2)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4.1)d,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使用是临床上部分较为棘手的病症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临床工作中如何选取合适的抗菌药物,使其在合理剂量中发挥最大的抗病原菌疗效,避免药物滥用,若出现耐药后如何停药并选取合适抗生素,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临床药学在医院的逐渐开展,现代医院药学的工作重心已由传统的仅仅为临床提供药品和生产制剂来保障临床用药需要转变为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不同患者病情提供具体的用药指导服务[2]。同时医院药师的工作职能也由单纯的药品调剂人员,逐步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参与临床用药,与医生共同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并对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估,保障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提高医院的经济及社会效益[3]。

本研究根据我院实际用药情况,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出台了临床药师职责的相关规定。临床药师于2011年1月起开始参与普外科查房,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若需为预防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切口,应根据情况选用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若为I类切口,一般不采用抗菌药物,但若为紧急情况,应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灵活运用。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40例患者中,146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0.8%,且多以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为主。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人均抗菌药品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

笔者根据日常查房工作经验总结,临床药师查房应遵循以下几个要点:①医院应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并制订相关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定》,使临床药师做到有理可依;②外科医务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相关规定及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③临床药师应坚持参与查房,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合理用药方面的宣教。

综上所述,在医院、临床药师和外科的多方努力下,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到外科的查房工作中,通过与临床医师互相配合,使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日趋规范。十此同时,抗对十一此不理解的患者和家属,要做好安抚工作,说明他们的病情,劝服他们配合医师的合理用药,让他们对医师产生信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娜,乐家新,兰晓梅等.白细胞VCS参数及多种细胞因子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740-742.

[2] 甄健存,王育琴,孙路路等.关于加速构建临床药学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1):849-852.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指的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发展快,病情进展快以及临床病理变化复杂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常见特点,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者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但由于疾病的以上特点,加之疾病病程长,住院费用相对偏高,预后可能不良,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及负面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患者与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对疾病的评估过程,不仅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同时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健康意识,达到了双赢的目的[2]。我院对在2008年06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专科个体化健康宣教,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8年06月到2013年10月收治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占31例。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占22例,女性患者占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6±15.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占19例,女性患者占1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6±16.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比较无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3]至少应该满足以下三项中的2项:①上腹疼痛、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3倍以上;②X线断层成像(CT)或磁共振(MR)有急性胰腺炎的变化,同时有胰周广泛渗出和(或)胰腺坏死、和(或)胰腺脓肿等改变;③器官功能衰竭。排除标准:合并肿瘤患者。

1.3方法

治疗组由专科护士及主管医师进行专科个体化健康宣教,宣教内容根据以往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该类患者共同的健康问题来制定,如:(1)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对疾病的理解程度不同;(2)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了解;(3)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不了解,(4)疾病造成的疼痛及心理障碍等。对照组进行护理常规健康宣教,其余治疗原则无差异。治疗组在宣教中以专科化个体教育为主,并通过患者及家属的反馈适时调整宣教内容。

1.4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对病人满意度、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来评价专科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治疗组的专科个体化健康宣教,将患者满意度、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对比,P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病情凶险,预后差,病死率在20%-40%,经积极抢救幸免于死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胰功能不全,极少演变为慢性胰腺炎[4]。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低血压或休克,伴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疼痛是生理感觉和心理反应的结合,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腹痛发生前大多数患者有进食过于油腻的饮食、酗酒和暴饮暴食,少数可无明显诱因[5]。故先从发病原因进行宣教,让患者了解入院后与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禁食的重要性,禁食可以使胰腺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因食物刺激胰液分泌增多,从而加重病情,这样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对于疼痛,我们尤其应多加关注,首先要让患者有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协助患者舒适,屈膝侧卧位,此外可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同时要合理应用疼痛评分,用分值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药物止痛治疗。

患者健康状况改变后,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应激源而导致心理应激,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多关心体贴患者,耐心细致的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和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理解、关心患者,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少在患者面前提及治疗费用,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应注重和家属的沟通,取得家属的支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6]。

参考文献:

[1] 马晓峰,胡继民,左利平等.奥曲肽治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5-8.

[2] 张文君,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健康指导体会[J].当代护士,2008,5:100-101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9,29(02):75-77.

篇(7)

【中图分类号】R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85-02

无菌术主要是指针对感染来源以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该技术以消毒灭菌法、操作规范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所组成,在临床应用中对诊疗的效果及手术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就基于无菌术在临床应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其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并具体分析无菌术的正确应用方法,再讨论无菌术正确应用的意义,现作如下报道。

1 无菌术的概念阐述

在一百多年前的外科中,伤口感染属于外科医生在治疗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由于无法采用有效的措施避免伤口感染现象的发生,致使外科收治的许多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导致死亡的发生。由于伤口感染对外科治疗造成的恶劣影响,各个国家的外科医生及专家们也十分重视对规避伤口感染措施的研究,于是,各种抑菌、抗菌技术也就渐渐衍生了出来。自从1864年匈牙利医生Semmelweis提出在检查产妇时使用漂白粉深液洗手消菌起,直至1877年德国人Berg-mam发明高压蒸气灭菌法应用于外科中时,无菌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经渐臻成熟[1]。

2 无菌术的正确应用分析

2.1消毒灭菌法的正确应用

消毒灭菌法主要是指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原理,对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进行杀死、清除操作,进而达到无害化目的的一种方法。根据现在消毒灭菌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主要可将其分为化学消毒灭菌法与物理消毒灭菌法两大类。

其中,化学消毒灭菌法包括有气体熏蒸法、药物浸泡法、紫外线照射法等,其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是用来对空气、医疗器械、患者皮肤、手术人员手臂等处进行消毒,进而达到有效杀灭细菌、真菌、芽孢等有害微生物的目的。而物理消毒灭菌法主要包括有干热、煮沸、高压蒸气、火烧、电离辐射灭菌法等等,根据消毒杀菌类型的不同,其方法的应用范围也有所不同。例如,火烧法多会应用于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中;煮沸法多可应用于橡胶、玻璃、金属类制品或器械的消毒灭菌中;而高压蒸气法可应用于手术巾、手术衣、橡胶、敷料、手术器械等能够耐受高温的物品中;而电离辐射法大多应用于一些药物的制备过程、一次性医用物品、所以医疗器械等方面的消毒灭菌中。

2.2操作规范的正确应用

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无菌术在外科应用时不仅可用来处理和清洁伤口,还可用来处理感染病变以及被污染的伤口,而为了保证处理效果的良好性,严格、正确的应用无菌术操作规范也很重要。

⑴术前操作。首先,于术前一天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清洁卫生,针对胃肠手术者,还应做好肠道防感染准备工作;其次,手术人员于术前以浸泡法、刷手法等消毒灭菌法进行洗手,并保持自身指甲、手臂皮肤的干净、整洁、无破损,且有感染者不宜参加当次手术。之后再换上手术室专用衣、帽、鞋、口罩等;再次,对行手术的患者术区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并根据标准流程铺无菌单、辅助患者穿手术衣等操作。⑵术中操作。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的肩以上,脐水平以下、背部以及手术台边缘均属于有菌区,所以手术时应严格、仔细的注意,避免被污染。若手术中发现所用手套等物出现破损被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并消毒。在手术快结束时,关闭患者切口前应该仔细、认真检查所用敷料和器械,防止遗留体内的不良现象发生。⑶术后操作。术后完毕后,应该对患者伤口实时、动态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抑菌消毒措施,避免术后感染。而在手术中所使用过的一切敷料、器械等物,均需严格的消毒灭菌,以保证下次使用时各器物的不会有污染[2]。

2.3管理制度的正确应用

无菌术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为了避免已进行消毒灭菌的物品、手术区和已行消毒准备的人员被污染,以及避免患者在治疗中伤口出现感染而制定的管理制度。而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均是经过各专家学者缜密、认真的讨论,以及长期的医疗实践与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可行、有效等特点,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有对操作空间、物品、操作人员进行的无菌管理以及防止污染的各种要求。由此可见,在无菌术操作全过程中,将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正确的应用,可对无菌术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3]。

3 无菌术正确应用的意义

由于无菌术在临床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医务人员在应用时,一定要保证无菌术操作的正确性,并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医疗器械、用具的无菌保护意识以及无菌理念等良好的无菌习惯,才能使无菌术的应用合理、准确、有效,进而对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现代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胃癌在我国临床中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胃癌的有效途径[1]。近些年来,我国内镜技术的提高,在辅助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其在胃癌根治术能够通过确定患者的病症位置以及数量进行有效的癌症分期[2]。文章主要针对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与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诊需要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3]。60例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为36~64岁,平均(51.2±3.3)岁;肿瘤部位:胃体部16例、贲门及胃底部21例、胃窦部23例。术前常规行胃镜检查并于检查过程中取病理组织,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类型,行常规心脏超声、肝脾脏超声、上腹CT检查、MRI、肺功能、胸片以及心电图检查,u估患者淋巴结转移部位以及累及范围,评价患者的组织功能以及对手术的耐受度[4]。术后常规给予抗菌药物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护理干预措施。

1.2方法 60例患者中中有全胃切除手术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3例;其中淋巴结清除D1式15例、淋巴结清除D2式45例。全麻后调整为平仰卧位,脐下2 cm行切口并置入10 mm套针,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镜头。左侧锁骨中线肋缘下3~4 cm处行穿刺并置入10mm套针,且直线切割闭合器均由此孔置入,右侧锁骨前线肋缘下2 cm处行穿刺并置入5 mm套针,清除淋巴结。仔细观察患者的腹腔,观察有无腹水,并记录腹水的颜色与量。由左向右至结肠肝曲,并使用超声刀分离腹腔粘膜,观察到横结肠系膜前后叶间隙后即可将镜头置入,主要对幽门上下、肝固有动脉周围、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门静脉周围、为左动脉周围、脾动脉周围、贲门右侧以及胃小弯周围的淋巴结。于患者上腹正中行手术切口,约5~6 cm,做好切口保护措施,将胃从切口提出,并剥离横结肠中段大网膜及系膜前叶至胰腺下缘,常规行全胃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以及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常规置留导管。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P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胃切除手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9.6±31.8)min、(158.5±26.9)min、(151.2±28.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35.3±71.8)ml、(128.5±85.2)ml、(159.5±75.9)ml;平均清除淋巴结数为(16.8±5.2)枚/例;平均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为(3.4±0.6)d;平均住院时间为(7.5±2.1)d;术后无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或梗阻、十二指肠残端瘘等并发症状。

3 讨论

传统开腹手术的切口大、术后疼痛严重、住院时间长并且预后情况低,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其在胃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情况,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具有微创、疼痛小、预后好的优势,在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临床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相关文献指出,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其在远端胃切除以及D2淋巴结清方面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作为胃癌手术患者根治型淋巴结清除手术[5]。胃周围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相邻的重要器官以及血管较多,因此,腹腔镜手术对医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文章研究观察中,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并且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总结:腹腔镜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放大图像,清除观察到患者腹腔的血管、组织以及结构;此外,超声刀在手术中能够起到较好的切割、止血效果,并且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并且淋巴结清除率较高。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具有手术切口小、并发症状少、安全性能高、术后预后情况好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佑,臧潞,胡伟国,等.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3(12):899-902.

篇(9)

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调摄、护理等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壮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研究壮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壮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我校五年制本科壮我们非常注重结合临床,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突显壮医特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把握壮医基本理论,讲授条理清楚完整

 

临床学科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医疗实践,壮医内科亦然,指导壮医内科临床的壮医基本理论有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理论^“巧坞”主神、毒虚致病等基本理论,运用它们来解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指导具体治则治法的确立及实施,这些基本理论与壮医内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壮医专业学生之前已经完成壮医基础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壮医学基础知识,进入壮医内科学习,必须延续学习体系,掌握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因此,要广泛研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充分领会精髓,虚心向专家请教,认真做好备课,讲授时注意保持壮医药理论的完整性,仔细研究教学各个环节。我校在壮医内科学安排的教学时数只有6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40学时,临床见习20学时,理论讲授超过36个内科疾病,所以讲课要精简扼要,突出重点,遵循教学规范,章显壮医特色,既保持理、方、法、药的完整性,又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所展开,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2尊重壮医发展历史,结合现代研究成果

 

壮医内科理论的形成,来源于壮族人民的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概括和总结,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异族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壮族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在壮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有与中医相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独到之处,还有研究、挖掘、发展不够完善的方面。讲授时要充分体现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同时结合当今壮医临床研究和壮药研究成果,以验证、引导、展望循渐性的手法,把学生带进_个充满神奇而希望的壮医世界,让学生了解到,壮医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研究手段。

 

3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路

 

当今高校教学手段纷纭,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壮医内科学教学必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以PPT展示讲课内容,还通过网络查询文献,展现临床视频和图像,克服枯橾乏味、满堂灌的旧做法,运用了新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和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ISE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各抒自见,深入理解,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壮医内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授“风湿病(发旺)”时,利用临床图像介绍中西医的诊治现状,诊治中的难题是什么,以文献资料展示壮医诊治该病的优势和研究状况,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优势,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做好临床见习

 

壮医源于实践,因此临床实践对于学习壮医内科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痧病(奔痧)是以全身胀累,胸腹烦闷,恶心,倦怠乏力,胸背部透发痧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发痧特征不同可分为痧气、红毛痧、标蛇痧、绞肠痧、夹色痧等,区别这些不同的痧病必须在临床亲自用手在患者后颈、背脊等部位按要求刮拭,才可以观察和判断发痧的情况。这些仅凭课堂上口头讲,学生很难掌握,只有在临床在患者身上看到,得到感性认识。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临床见习和社会实践,多接触病人,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必须认真做好临床带教,尽可能展示壮医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具体做法,从病因、病机到治则、治法、方药,从四诊资料搜集到病案书写,无不规范操作,严格要求。先从演示开始,手把手地教学生,再让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学生诊治过程是否有不当之处,如有则及时纠正。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锻炼了学生四诊、辩证、病案书写、运用壮医理论指导临床的基本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医德。

 

5突显壮医特色,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篇(10)

随着脊柱外科学的发展,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已成为恢复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稳定性,从而促进脊柱融合的一项常规技术手段,脊柱外科手术在我国得到推广和普及。但由于手术和技术条件参差不齐,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越来越多[1],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内固定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术。由于患者再次手术的特殊性,患者的心理承受程度降低,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所以患者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显得非常重要。现将我们收治的10例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翻修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因椎弓根螺钉断裂、连接头松动脱落及位置欠佳而需行翻修手术的住院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2-15年。其中内固定松动或脱出3例,螺钉断裂4例,位置欠佳对神经根卡压1例,相邻节段退变不稳者的2例。临床表现腰部疼痛、伴有下肢(单、双侧)放射痛3例,间歇性跛行2例。肌力减退5例,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4例,无其他并发症。

1.2方法患者均在全麻下(麻醉医师均为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给予特殊康复护理配合常规药物治疗。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温馨病房在长期的医疗环境中,往往重视手术技术及护理操作的提高,忽视了病房环境。建立一个温馨如家般的病房环境能保持病人心情舒畅,更能接受手术治疗。我们的每间病房均有责任护士自行设计,由科主任及护士长把关,病人及家属提意见,随时改进,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不同的病房环境(如脊柱病房、创伤病房、关节病房等),建立特殊病房来,有效地消除了病人的恐惧心理。

2.1.2病人心态评估入院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心理上感觉到家人般的关心,通过与病人亲密交谈,病人多有悲观抑郁情绪。由于再次手术,对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抱有极大的期望,由于有发生失败的记忆,对腰椎内固定术疗效的长期性产生怀疑,从而对再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去信心。同时有恐惧心理,害怕手术再次失败。

2.1.3心理护理是实施手术护理的重要环节,心理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针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责任护士详细向病人及家属分析手术的利与弊,介绍再次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前准备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及时给予疏导,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减轻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手术。

2.1.4其它术前准备术前协助医生获得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MRI,术前8小时禁食水、用温水清洗患处,术前1d开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术后护理

2.2.1正确搬运病人采取保持身体轴线平直不扭曲的平托法搬运,协助病人轴线翻身,保持脊柱的平直稳定。

2.2.2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由于术后24小时内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大,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造成较重的并发症,甚至瘫痪),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定时排放引流球中积血,保持负压,常规给予血常规检查。

2.2.3疼痛护理由于再次手术组织瘢痕、神经根水肿致疼痛,下腰痛加重按医嘱予止痛药,个别患者安放止痛泵有头晕、呕吐症状,根据情况关闭止痛泵,疼痛时给予盐酸布桂嗪注射液100mg肌注。

2.2.4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卧床活动少,静脉内血流缓慢,易致血栓形成,应嘱患者多做下肢活动。包括被动和主动活动或按摩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注意双下肢保暖[2]。

2.2.5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以使人体在仰卧时保持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侧卧时保持腰椎部侧弯,最大程度地减轻或解除腰部肌肉的收缩、紧张和痉挛。术后应卧床7天为佳,使腰部软组织恢复,并可以减少术后的创伤反应。此类病人由于第二次翻修置换术,卧床时间可延长至10天。

2.2.6康复护理由于再次手术,腰椎翻修周围组织瘢痕形成,患肢、腰背肌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瘢痕粘连组织的韧性降低,因此为了保持脊柱的稳定,术后加强肌肉训练十分重要[3]。术后第2天进行腰背肌肉锻炼,为防止神经根粘连,指导双下肢直腿抬高功能锻炼,5下/次,4次/日。术后7日戴腰围下地,避免过度劳累,禁弯腰负重。功能锻炼亦应包括全身的锻炼,以防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及其它并发症,影响机体功能,合理休息以增强体质。

2.2.7下地练习术后第7天开始在腰围保护下下地,病人侧位抬起,尽量减小腰椎屈伸方向受力,注意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及询问有无心慌、头晕等不适,预防出现性低血压而跌倒。同时嘱病人注意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

2.3出院指导嘱病人继续卧硬板床。3个月内避免长时间久坐,避免坐软椅,戴腰围3个月,防止腰背部屈曲和扭曲。应持之以恒地坚持腰背肌锻炼,均衡饮食,避免体重过重。不适随诊,定期复查。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督促病人进行康复锻炼。

3结果

所有手术病人均康复出院,没有发生褥疮、感染、血栓或再度移位、椎弓根螺钉断裂等并发症,随访10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X光片均未发现椎弓根系统松动、折断、脱落情况,植骨全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加重病例,无神经损伤并发症。

4小结

通过对该例病人术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重视功能锻炼,患者未发生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护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护理操作,还应了解大量进口设备的应用及文献的学习。

脊柱翻修术是近年来逐步开展起来的一类针对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失败病例的一种拯救性的手术方法,只要处理得当,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报道翻修术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成败与否是再次手术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再次手术病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所以术前、术后的护理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创建翻修术后特殊护理更有特殊的意义,还有很多值得学习、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篇(11)

一、成因及分析

医疗纠纷成因应当说多数是综合因素所致,引起医疗纠纷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背景因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现就这三方面因素浅析如下。

1.1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也可称社会环境因素或深层次原因。医疗纠纷不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背景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也就是说它对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都起着作用。

首先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医疗保障不复存在,新的医疗保障确实存在保障不够;二是受保障人群对新的医疗保障(包括商业保险)需要自己出钱构筑认识不足,心理承受力不足。这两个问题都会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基础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患”矛盾(基本医疗保险与参保职工的矛盾)转嫁成医-患矛盾,或曰社会机制问题。

其次医疗机构一方面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受到严重低于成本的价格管制,另一方面又完全“断奶”,同时“被推向市场,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救死扶伤”的不同理解;患者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源自商业经营中“顾客就是上帝”翻版“病人就是上帝”等等所引起的医务人员、病患及家属在思想认识上的不知所从必然在日常的医疗服务活动中有所反应。有些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是医疗纠纷的直接起因。

第三部分新闻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负责任的炒作,误导造成人们在此问题出现的认识误区也是医疗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以致在医疗纠纷中患方将“不如何如何我就找媒体给你们曝光”成为威胁医院的口头禅。

再有由于社会变革造成人们心理承受发生问题及部分人对社会不满,转而把医院及医务人员当做“出气筒”和“唐僧肉”的不在少数。“要致富做手术,做了手术扯事故”并非空穴来风。甚至有些病患明说“你们哪么大个医院,给一点算什么吗?”。在一些人心目中只要是国家的就是不吃白不吃的肥肉。

1.2医方因素

医务人员中付出太多、不被人理解是较普遍的情绪,医生反对自己的子女学医做医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医疗纠纷中按患方不满医方因素可分为服务态度问题、价格问题、和医疗效果及管理的问题几方面。细分下来有服务水平低、医务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拖拉、对就诊患者漫不经心、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某些问题指正其在某些方面处置不够妥当、病情解释或交代不清、违反医疗常规和制度、后勤保障措施不到位、病案缺陷、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记错账、技术水平不高及缺乏经验等。医方因素归结到一条就是未完全遵守国家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常规。

1.3患方因素

患方因素导致医疗纠纷的有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方对此没有相应认识、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甚至有病人进医院等于进“保险箱”认识误区对医院规章制度理解不准确、有个别医疗纠纷因患者为满足某种需求而提出特别要求引起的、家庭经济或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转移、患者及其家属持有不同心理等因素等。患方因素中不排除少数在其他地方(包括非医疗服务行业)“闹事”尝到甜头故意行为。

二、体会与对策

关于背景因素在引发医疗纠纷所起的作用我们很难有所作为。能做的只有在合适的场合进行微弱呼吁。本来“非典”的发生给了全社会对卫生事业发展道路一个反思的机会,至少对卫生队伍整体的评价能更接近其真实情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多少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变化出现。因此估计在短时间内医疗纠纷仍会保持上升的趋势。至少不会明显下降

引发医疗纠纷的患方因素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为预防和处理好医疗纠纷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体会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处理好与医院发展建设的关系。医院软、硬件建设上去了,技术水平提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成效了,医院发展壮大了能很大程度抵消引发医疗纠纷的背景因素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不利影响。

我院在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一些具体作法简介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1学习运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面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提高

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条例中关于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的原则对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起到“底线”的刚性作用。医院在条例实施前用2个月时间组织各级种类医务人员对条例逐字逐句学习、讨论。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知道医疗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对照条例中对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病案管理部门要求;对病历书写具体要求;对医务人员应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的具体要求;对医疗活动中发生了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制度等要求,医院对规章制度全面清理。对医疗活动中与条例规定要求不相适应的工作程序进行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条例立法精神与民法衔接较好,医院在学习条例时特别加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内容的学习,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养成保存证据的意识,提高了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素养。对部颁的条例配套规章也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质量监控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条例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制度化。

2.2加强医疗服务质量重要控制环节管理

我院长期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放在一些重要环节上。首先对接病人最频繁又最容易忽视的挂号室、出入院处、收费处门诊药房、护士站等“窗口部门”加强管理。同时对手术三关、急诊急救病例、以及医院根据工作经验总结的年纪较大、有心肺合并症等八类特殊病人进行重点要求。保证医疗确保质量不出大问题是对医疗纠纷最有效的预防。

2.3每月定期召开临床科主任联席会

会议内容为布置近阶段医疗质量管理重点工作;反馈上一阶段对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检查的结果和医疗事故隐患;各科室交流新开展的工作及需要配合的事项;其它需要“关着门”讲的事情。

2.4落实医患沟通制

按卫生部、重庆市卫生局要求将长期以来化解医疗纠纷行之有效的医患有沟通作法制度化。制定了医生、护士接诊新收病人制度,术前谈话制度、重要治疗前谈话签字制度、麻醉医师谈话制度等。在制定上述制度时将多年总结出的能有效减少纠纷的要点作为谈话内容制度化。

2.5抓好病历书写和操作常规培训

重点在低年资医师中反复训练对某项疾病诊断处理的常规工作,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强化病历书写中对疾病诊断标准(诊断依据)的撑握在病历中有明确的反应。强化对治疗中用药和治疗方法的依据的病历书写,使年轻医师养成医疗活动是有充分依据并在病历中有反应的习惯。在出院医嘱中强化向病人交待复查、随访并有记录。病情观察要及时记录。这些要求能很大程度的防范医疗纠纷或便于医疗纠纷的处理。

2.6认真处理已发生的医疗纠纷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