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75-01
小儿肠套叠作为小儿较为常见的一种腹部急症,发生肠套叠的儿童大部分都是处在2岁以下,旺发季节通常是春秋两季。立足于发生的部位,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回盲部套叠,二是小肠套叠,三是结肠套叠[1]。在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过程中,一般常见的治疗方法为空气灌肠治疗法。在病程特点上,主要表现为起病快速、变化急速以及并发症严重。由此可知,要及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临床护理路径(CNP)主要是按照每日护理标准,为某些特殊病人设立住院护理图式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加快病人康复速度,提高护理质量。现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手术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CNP),同时进行对照研讨,满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共100例为实际研究对象。在10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性占有72例,女性有28例,总体平均年龄在6个月到5岁之间。同时,在10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治疗中,主要的病例有四种:第一,回结,主要占78例;第二,主要占12例;第三,并发肠穿孔,总共有5例;第四,肠坏死,共有5例。在这些病例中都没有手术禁忌症,利用氯氨酮静脉复合麻醉,将10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主要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表来进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在年龄、性别以及体重等方面上均无显著差异。
1.2 一般方法
在护理基础上,两组都以整体护理为前提。对照组而言,采用常规医疗护理法进行;对于实验组而言,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引入临床路径,依据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表,由护士进行各项检查、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在进行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做好详细记录。当因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家属以及相关医务人员原因影响路径的正常进行时,要进行详细分析和处理。当患儿出院后,要由路径执行小组评估整个护理效果。在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当患儿入院后,要及时向患儿家属讲述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以及护理过程,构建和谐病患关系;第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规划表,强化入院指导、术前准备、健康教育以及检查等工作,同时要采取术后康复活动等护理措施;第三,在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中,要明确划分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共100例,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在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相对显著(P
表1 两组小儿急性肠套叠手术患儿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肠套叠作为小儿较为常见的一种腹部急症,主要是指某段肠管陷进与其相关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可以通过障碍。一般而言,套叠占肠梗阻的15%到20%之间[2]。根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小儿急性肠套叠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为中国。在利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效果。参照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是循证护理理念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来讲,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病几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小儿急性肠套叠手术患儿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小儿急性肠套叠手术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整合了整个护理流程[3-4]。从整体上来看,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效益,有助于预防医疗纠纷,促进和谐病患关系的建设。同时,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知晓度,避免护理缺陷,减少了患儿术后不良反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减少了患儿的发病率,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强化了医护团队之间的协作,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整体满意度。参考文献
[1]祁亚娟,丁艳琼.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5): 54-56.
1 桥梁设计上存在的隐患
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其次是结构分析与构件和连接的设计,并取用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或可靠性指标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许多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不少桥梁,虽然满足了设计规范的强度要求,但仅用了5~10年就因为耐久性出了问题影响结构安全。结构耐久性不足解决这一隐患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设计时要从构造、材料等角度采取措施加强结构耐久性。
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不同的设计对象都会对结构体系提出不同的布局和构造等方面的要求。规范再详细也不能包罗本应由设计人员解决的各种问题,规范更新得再快也适应不了新认识、新技术、新材料快速发展对结构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因此,合理可靠的结构设计除了满足规范的要求外,还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对结构本性的正确认识、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
2 解决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隐患
2.1 地理位置
临汾位于山西省境西南,东与长治、晋城两市相接,西隔黄河与陕西为临,南和运城市接壤,北与吕梁、晋中两市毗连。
侯马位于山西南部,地处临汾、运城、晋城、“小三角”地带的中心和南同蒲城市产业密集带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增长带的交汇处。
临汾地理坐标为北纬36°,东经110°50′,侯马市地理坐标东经110°24′~110°37′,北纬35°33′~35°51′,该项目位于临侯之间汾河中间位置,东经110°09′~111°10′,北纬35°47′~35°58′。
2.2 地形地貌
临汾市地处黄河高原,汾河下游。东有太岳,西在吕梁,两山之间为临汾盆地。最高峰为太岳系的霍山,海拔2 346 m,境内的吕梁山系以隰县的紫荆山为最高海拔2 012 m,河流有百余条,主要为黄河汾河、沁河、昕水河等。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为常流河,其他多为季节河。
侯马市属晋南盆地的部分。海拔高度在420 m~257 m之间,南部紫金山的海拔1 055 m,浍河贯穿市境12 km,河宽30 m。汾河纵贯穿本市15 km,河宽300 m。两河在市境西南汇合,流入新绛县。该土地肥沃,水利气候条件较好。
2.3 气象特征
临汾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特点极为显著,年均气温10℃~7℃,一月零下4℃左右,七月26℃。年降雨量555 mm。无霜期为180 d。
侯马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气爽。据气象台40余年资料统计表明,显著特点是“十年九旱”全年平均气温12.6℃,1月最冷,平均-2.4℃,极端最低气温-21.4℃;7月最热,平均气温26.1℃但极端最高气温出现于6月,1996年6月21日曾高达42℃。全年无霜期约197 d。
2.4 土质状况
(1)拟建的汾河2#桥地质构造主要受穹析陷控制,地质构造简单,没有断层、单斜等不良的地质构造,对桥梁的影响不大,盆地内有三组隐状断裂。
(2)地层岩性。汾河2#桥Ⅰ级阶台地上,岩性以粉砂、亚砂土、亚黏土为主,很少见砾石,河床及河漫滩中,岩性的颗粒较粗,以砂、卵石、砾石及亚黏土为主。综上述:全线地质构造简单,没有对桥梁产生重大影响的地质构造。
2.5 地震烈度
依据“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拟建桥梁所在地区基本烈度为8度,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桥梁等构造物应该按8度地震预防。
2.6 方案的设计原则
①一定要满足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的技术标准;②与临汾、侯马整体规则相协调;③在满足技术要求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少拆迁、以减少对两岸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④加强环境保护,防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2.7 桥型方案比选
2.7.1桥梁总跨径的确定
总跨径参照水文、地质资料设计计算而确定。桥梁的总跨径必须保证桥下有足够的排洪面积,使河床不改道受过大的冲刷。另一方面,根据河床上土壤的性质和基础的埋置深度视河床的允许冲刷深度,适当缩短桥梁的总长度,以节约总投资。应注意的是总跨径的缩短可能会引起过水面积减小,流量加大,从而导致冲刷加大,以及桥壅水高度的加大。
2.7.2 桥梁的分孔
桥梁孔径的拟定,主要根据池洪的要求,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701-88表6.03中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公路设计洪水频率。对于一座桥梁应分成几孔,并且跨径应多大,这不仅影响到使用效果、施工难易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桥梁的总造价。跨径愈大,孔数愈少,上部结构的造价就很高,墩台的造价就减少;反之,则上部结构的造价降低,而墩台造价将提高。这与桥梁的高度及基础工程的难易程度有密切关系,最经济的分孔是使上下部结构的总造价趋于最低。
2.7.3 桥梁标高确定
桥道的标高应保证桥下排洪和通航的需要,根据设计洪水水位桥下净空等需要,结合桥型跨径等一起考虑,以确定公路合理的桥道标高,桥道标高确定后,就可根据桥头的地形和线路要求来设计桥梁的纵断面线形,为了保证桥下流水净空,主梁底一般应高出设计流水位不小于50 cm。
2.7.4 桥梁横断面确定
桥梁横断面的设计,主要是决定桥面的宽度和桥跨结构横断面布置,桥面宽度决定了行车和行人的交通需要,该桥净宽按净-9+2×0.75(人行道)+2×0.25(安全带)
2.7.5 平面布置
桥梁的线形及桥头引道要保持平顺,使车辆能平稳地通过,从桥本身经济性和施工方案来说,应尽可能避免桥梁与河流成桥下路线斜交,故该桥应采用正交。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096-02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clinical pathway i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ZHOU Hong-x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de City in Hunan Province,Changde 41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from November 2012 to April 2013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clinical path nursing was used in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from April 2012 to September 2012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routine nursing care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Nursing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hospitalization cos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activity rating scale,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 and health knowledge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Clinical path nursing applied in patient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reduce hospitalization cost,improv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
[Key words] Clinical path;Subdural hematoma;Nursing effect
临床路径是指对某一病种建立的一个标准化治疗模式和程序[1],对整个治疗的工作流程和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康复延迟的作用,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医疗护理服务[2]。本文主要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2岁;选取2012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30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7~68岁。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以确诊,并行颅脑钻孔引流术。两组的年龄、性别、颅内血肿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医嘱,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护理、引流管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方法为:①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搜集资料,在充分了解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因、病理、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诊断、治疗计划,制订出患者可行的、最佳的临床路径护理表单[3],表单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各个时间段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的临床观察及各项应进行的辅助检查、护理人员具体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抗菌药物的使用及补液治疗、病情变异、执行人签名等内容[4],然后按照此表单进行规范化护理;②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和宣教,并将临床路径护理表单发给患者和家属;③按照临床路径护理表单,护理人员每天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做好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与患者积极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做好护理记录,记录书写要规范;④护理小组负责人要随时检查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及时督促指导,对患者病情有变化的及时作出评估,调整临床路径表单[5];⑤出院前,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进行平常生活技能训练和身体功能康复训练,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出院指导和健康知识教育工作,并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路径护理指标对照,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记录偏差。
1.3 评分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活动能力、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科室统一自制的调查问卷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活动能力调查表包括患者在饮食、下床活动、排便等内容,总分为50分;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术后与饮食要求、神经功能的康复锻炼及复诊等内容,总分为60分;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患者对医疗环境、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水平、健康教育等内容,总分为100分。出院前由患者或家属如实填写,均当场收回后及时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活动能力评分、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观察指标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节省医疗成本
按照临床路径护理表,护理人员每天逐一落实护理内容,杜绝了漏项的发生,规范了护理行为,同时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项目,不仅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节约了患者的治疗成本[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让老百姓在减少住院费用享受优质服务时,也能使医院自身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7]。
3.2 应用临床路径护方法,加快患者康复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多为老年人,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临床路径表让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对促进自身康复、预防并发症起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活动能力评分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的康复情况明显改善,能以最佳状态重返家庭和社会。
3.3 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满意度
按照临床路径护理表,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都规范、有序,同时患者与家属对当天医护人员所要进行的各种工作能做到心中清楚,不仅提高了患者与家属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认识,而且在医患间架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增进了医患间的感情[8-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最主要的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11],不仅让患者享受到优质、全面的个性化服务,而且让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及时给予修改和补充,纠正了偏差,提升了护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阎秀丽.应用临床路径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37-38.
[2]段玲.护理路径在颅内血肿微创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27-328.
[3]刘丽华.临床护理路径用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4):28-30.
[4]赵杰刚,阿部俊子.日本临床路径实施概况及护理文件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1-393.
[5]季丹,沈咏芳.临床路径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4):49-51.
[6]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7]蒋冬梅,王曙红,张其健,等.临床路径在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4,10(12):1079-1081.
[8]杨英珍.临床路径在鼻咽癌患者放疗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6):617-618.
[9]许西琳,刘冬,季宏志.应用临床路径规范社区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6):1323-1324.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前,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使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医院的医疗质量。但是随着其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也不断出现。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自2009年6月起制订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水平。本人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强化合理抗菌药物管理作初步总结,现报告如下:
1,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1.1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并制定和施行相关管理,建立管理网络:我院设立专门的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小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等考评奖惩制度[1]。并建立临床药师查房制,应用“定期定点”模式实施专职药师查房制[2]。由督查小组筛选每个月疑似不合理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按科室和个人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成表,上交医疗专家组。由医疗专家组定期组织点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并将点评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以督促各科室改进。药剂科负责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门诊和住院使用金额和数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排名,并按照每个月使用金额排名首位抗菌药物药品前10位医生进行排名,如有异常使用药品情况,启动预警机制,情况严重的交予用药督查小组,用药督查小组可按医院的相关制度作出严肃处理。另外,药剂科还应在临床作好密切监测和药学宣传。比如,“克林霉素针剂”门诊连续3个月排名第一,经调查因不做皮试,经验性地应用于一般外伤和急诊病人,我院启动预警机制,并督促临床合理性地针对适应证应用。
1.2实行分线管理:按照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要求,将我院抗菌药物分为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分线管理。结合HIS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管理,我院程序自行实行分级管理,即对医师使用权限进行限制,高级职称可使用所有抗菌药物,中级职称使用一、二线抗菌药物,初级职称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从药品库存和系统程序上控制。
2,普及管理知识,强化医护人员教育
为了更好的实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将我院制定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则和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科,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学习执行,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在药物应用方面,结合临床ADR监测,每季度编辑一期医院《临床药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按照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科室内对各类抗菌药物特点、选用原则、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的学习讨论,强化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思想。
3,强化对病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
部分病人因外界的宣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新越好、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药师能够通过电话和咨询窗口,就病人使用的抗菌药物给药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和疗程等进行全面咨询,宣传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让病人正确地配合医生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4,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我院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强化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环节控制,以达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就医人群的医疗费用的目的[3]。并按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涵“符合临床指征且功效明确,价格适中”,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监测、分析、评价抗菌药物用药过程和用药后的疗效,探索优化治疗方案,使单病种中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5,效果
我院2年来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领导重视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做好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条件,HIS系统自动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三级使用;通过不同层面、反复的不合理处方点评和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执行,督导临床医师主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通过警示谈话、知识培训、科室通报和处罚等手段,督促临床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达到管理的目的。
结语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应进一步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医院各科室应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积极参加、主动协调和沟通医、药、护、患关系,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135-01
股骨颈骨折时老年人群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于外力撞击或者跌倒所致[1]。老年患者由于骨质情况较差,加之骨折位置较特殊及并发多种疾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本院通过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60~76岁,平均(68.37±2.17)岁。将78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病情、病程相似(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骨科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其方法为:1.2.1路径制定医院设立专门的临床护理小组(包括主任、医生、护士长以及护士组成),定期对护理小组进行强化培训和模拟演练,以期最大程度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患者在住院后,立即建立病历卡,对患者的病情和基本情况进行详尽记录。安排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护理路径”相关内容,建立由护理人员执行、护士长负责抽查、主治医师辅助、主任督导的完整的护理体系。1.2.2路径实施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即向其作入院介绍,使其熟悉住院环境,降低恐惧心理[2];骨折患者通常会有剧烈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和疼痛干预护理;对于不能自行如厕患者应给予其床上大小便的指导;对于需进行患处牵引的患者,要对患者进行牵引相关知识的讲解,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日常护理时,要定时对患者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按摩,保证患者每日能够擦浴一次,并保证病房的整洁和被褥的清洁。在患者术前向其进行相应的术前禁食和禁饮指导,向其讲解手术方案,使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和手术意义,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降低手术应激反应。在患者手术后,告知其6h内禁饮禁食的必要性,指导患者采用去枕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到心脏平面以上,以便于静脉回流。在术后2h帮助麻醉清醒患者进行翻身,并指导患者家属相应的护理常识,引导其配合医院的治疗方案。出院时,责任护士需将患者的治疗过程和效果与计划进行对比,观察与预期效果的差异,并认真总结经验。
1.3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均全部康复出院,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63±1.37)d,明显少于对照的(16.39±2.91)d的治疗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2.05%,P<0.05)。
3.讨论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的优质护理模式[3],其以患者为中心,以降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患关系为根本目的的护理制度。其将整个护理过程制度分阶段制度成护理计划表,以便于护理人员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护理服务,使护理服务更加有针对性。临床路径可以使整个护理过程有章可循,避免了护理过程中的盲目操作,是护理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同时整个护理过程是公开的,可使患者和家属对护理进行监督与评价,进一步提高了护患关系,也促进了协同护理的发展。通过开展临床路径,可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节约了医院的医疗资源[4],也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得以节省,还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减少其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明显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彭怀慧.6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B刊),2011,10:176.
[2]彭爱琼.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护理与康复[J].求医问药,2012,10(7):74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1],遵医嘱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且愿意独立配合进行研究。排除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有肝肾功能疾病者,注射部位已经红肿、硬结者,对胰岛素过敏者,有腹部手术史者以及有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碍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实验组105例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指导患者注射胰岛素,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1.25±10.49)岁,对照组105例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51.75±10.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按照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胰岛素注射护理,包括多媒体健康知识宣教、胰岛素注射临床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
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给予胰岛素注射护理,具体如下:①由科主任牵头,护士长、副主任医师等共同组成指导小组,由主管护师、责任护士和护士等组成实施小组,明确分工,确保临床护理路径顺利实施;②参与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所有人员均需经临床护理路径培训,包括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实施与记录方法、变异的记录与处理以及各项注意事项等;③详细调查患者临床资料,掌握患者社会背景、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病情、性格等,拟定合理临床路径实施表,确定护理路径实施周期;④定期评估患者胰岛素注射情况,按照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胰岛素注射指导、并发症预防等);⑤医护人员注意记录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情况,总结分析后合理调整护理路径,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人性化和可行性。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入院时间和出院时血糖水平及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一般资料中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对比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52±2.09)d及平均住院费用(3467.44±615.47)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29±2.64)d、(5598.41±726.01)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出入院血糖控制情况的对比 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空腹血糖(7.16±0.88)mmol/L和餐后2 h血糖水平(9.35±1.25)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86±1.01)mmol/L(11.48±1.45)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在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4.76%,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19.05%。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为目标,为患者带来经济上的实惠本研究显示在住院时间方面,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配合治疗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从而会引起住院费用的降低[2]。
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制定了比较合理有效而且严谨的治疗规划,进行了糖尿病方面的相关指导;让患者更还好的了解此病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能更好的控制血糖[3]。另外家属对病情认知能力的提高,谨遵医嘱的态度有所提升,对患者的有效治疗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入院时的血糖检测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体内血糖含量基木相同,也就是说实验后血糖含量的不同不是由入院时血糖差异造成的。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引入临床护理路径,使护士可以科学、有计划性地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患者更加明确、系统地了解自身病情,对胰岛素的注射量也有良好的控制,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避免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引起[4]。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本院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①国内医院对临床护理路径重视程度不够,该模式普及范围小;②各医院实施的临床护理路径评估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规范;③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持消极态度,缺乏自主性。这些问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步解决,促进临床护理路径的普及应用[5]。
总之,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M用,提高患者胰岛素相关知识和注射技术掌握度以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2):2-42.
[2]季艳丽.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与依从性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4(1):27-29.
孙艳伍强吴赛庆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FOR MEDICAL RECORDS OF CLINICAL PATHWAY
SUN Yan, WU Qiang, WU Saiqing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病历质控的效果。方法
把进入临床路径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7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路径病历质控的69例设为试验组,未行临床路径病历质控的58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和住院各分项费用的差别。结果
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2.03)天,对照组为(12.10±2.96)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为(52.349.94±16 944.22)元,对照组为(59.522?81±22.78301)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项费用中,试验组药费、护理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分项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的病历质控可以有效控制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起到了进一步规范作用。
【关键词】临床路径质控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for medical records of clinical pathway. Methods
The 127 clinical pathway patients with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9 patients with clinical pathway quality control were taken as test group, while 58 patients without clinical pathway quality control were taken as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duration, total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and various events expen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uration in test group was (10.32±2.03) days, while that in control group was (12.10±2.96) day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 in the test group was (52,349.94±16,944.22) yuan, while that in control group was (59,522.81±22,783.01) yua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Among various events of hospitalization expense, the medicine cost and nursing fee in the tes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n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other items (p>0.05). ConclusionThe quality control for medical records of clinical pathwa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hospitalization dur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expense, standard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Quality control; Effect
【Author′s address】Futia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Shenzhen 518033, Guanngdong Province,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49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治疗模式和管理工具,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临床路径规范实施是保证其有效应用的前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我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7例随机分组进行病历质控,观察病历质控对临床路径实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例共计127例,随机分组,进行临床路径病历质控的69例设为试验组;以未进行临床路径病历质控的58例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病历质控标准根据卫生部最新颁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临床路径标准治疗表单、卫生部《病案书写基本规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各环节实施病历质控。
1.2.2临床路径病历质控实施办法临床路径质控人员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病历质控内容和标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随时查看、督导进入路径的病历,包括入院诊断、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病程记录中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各类检验检查报告、医嘱用药等情况及各个环节的时限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病区临床医生。同时安排质控人员不定期进入病区督查进入临床路径病例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修正。
1.2.3观察指标以两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以及两组各分项费用的平均值作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各分项费用中包括药费、治疗费、护理费、化验费、检查费。
1.2.4统计学处理数据经正太性检验及方差分析,正太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两均数比较的t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应用spss 19.0 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心梗类别、心功能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的比较
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2.03)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10±2.96)天,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t值为4.01,p值<0.05,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为(52 349.94±16 944.22)元,对照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为(59 522.81±22 783.01)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2.3两组住院各分项平均费用的比较
两组住院各分项费用中,试验组药费、护理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分项费用中,路径组治疗费、化验费及检查费均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治疗模式和管理工具,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临床路径的实施最终是起到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1] 。
本文两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病历,试验组进行临床路径病历质量监控,对照组未进行病历质量监控,两组资料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和心功能分级的比较有可比性,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标准住院日10~14 天[2]。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10天,均符合标准住院日,但经过临床路径质控的试验组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质控可以有效控制住院时间。两组住院总费用比较,试验组经过临床路径质控后其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住院费用分项结果中显示药费及护理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过程中,进入临床路径质控后的试验组病历经常受到监控以及质控人员对临床路径规范实施的提醒,使得临床医生在诊疗中能够规范按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流程实施,避免过度治疗、过度用药、过度检查,尤其是在用药方面,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临床路径的质控,可以有效改善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控制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临床路径广泛开展起着良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随着近几年临床路径的不断推广和发展,临床路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仍欠规范和成熟 [3]。在以前的报道中,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多数均为路径组与非路径组的比较,发现临床路径的实施对规范医疗行为具有较好的效果[4-5]。本文着重观察临床路径病历质控对临床路径实施的影响。笔者曾报道临床路径病历质控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是切实可行的 [6]。临床路径病历质控改变了传统的病历书写和质控模式,更加注重病历的内涵质量,强调诊疗过程的标准化,要求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重视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的相互协助,还有良好的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尤其是质控中涉及到的临床路径变异分析和管理,需要医护人员认真分析,寻找原因,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变异,提高临床路径的执行水平。
本研究结果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临床路径工作的广泛开展,临床路径经验的不断积累,研究更加深入,临床路径管理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顾亚明,季宝轶,张连丰. 临床路径管理对改进医疗质量的作用分析[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3): 33-34.
[2]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S].卫生部,2009,12:7
[3]李明子.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摘要】
变异管理是临床路径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变异管理是医院不断完善临床路径计划、改善医疗服务流程、加强自身管理和提高循证医学实践的重要保证。通过描述变异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变异的识别、收集/记录、分析、报告与利用,并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阐述了系统运作的方式,提供了可操作的原则、方法、模式来指导医院进行变异管理的实践。
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系统(VarianceManagementSystem,VMS)这一概念,最早由JCheah于2000年提出:由变异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报告构成[1]。我国原卫生部2009年下发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中提到了的变异的处理应当包括记录、分析、报告和讨论4个环节,这是可以看作是我国关于变异管理系统的最早论述,虽然并未给予具体的操作方法,但为进行变异管理系统研究指明了基本的方向。本文中的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系统是指基于PDCA循环持续改进理论基础上,涵盖变异的识别、收集/记录、分析、报告与利用各个环节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所构成的一套系统的、继续循环运作的变异管理模式。在该系统中,变异的识别是进行变异管理的首要环节,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变异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利用是变异管理的核心环节,解决了“怎样做”的问题。变异管理系统的4个环节,紧密相连,前一个环节的有效完成是下一个环节开展的重要保障。变异管理系统的运作应当是类似于PDCA循环,周而复始、持续运转、不断改善,为临床路径服务,为医院和病人的治疗服务。
1理论基础——PDCA循环
PDCA精神在于持续发现、改善各种管理困难。它存在于所有领域,大至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度管理,小到部门的项目管理、教育训练、自我管理等。PDCA循环持续运转,周而复始、大环带小环、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最终实现整体质量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2变异管理系统构成要素
2.1变异的识别
2.1.1变异产生的原因。虽然单病种临床路径是建立于大量实践和询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但其本质仍是人为制定的,必定受人们的经验、技能、喜好、思维模式等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另外,每个病人都是独立的、复杂的个体,加之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和情绪等的变化又会在一程度上影响疾病的进展。因此,临床路径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异,变异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1.2变异的界定。国内外的研究中目前对变异的概念尚无统一的表述,据欧洲临床路径协会(简称EPA)对23个欧洲国家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国家对变异的定义各不相同[2]。尽管有关临床路径中变异的定义形式多样,描述也不尽相同,但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偏离了临床路径计划原先规定的标准或期望达到的结果和目标。通俗地讲,任何变化,只要是与路径计划不一致的,都是变异。如果医务人员针对发现的每个变异,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波动都逐一进行记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往往又进一步限制了后续的变异分析工作。这是因为,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变异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或者多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变异资料长时间、大量累积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具体的、更好的把握变异内涵,需要将其放在临床路径这个大的前提和背景下。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在于,它是一种经实践证实的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治疗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诊疗模式。从它的起源来看,也是当时美国政府面临着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提出并逐渐推广的。然而治疗质量的高低和患者的满意度这两个指标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病人和疾病自身的原因制约,加之测量尺度不统一、可测量性较差,没有住院日程和医疗费用这两个指标稳定。因此,在实际的变异管理工作中,对于变异定义的把握可以是:病人住院日程和住院费用的重大改变。对于“重大”程度的把握,可以借鉴统计学中“异常值”的概念。异常值(outlier)又称离群值,是指一组测定值中与平均值的偏差超过两倍标准差的测定值。
2.2变异的收集/记录
2.2.1两种机制。前瞻性变异收集。这种机制对医院信息系统要求和依赖性很高,系统采用诸如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等算法来编写路径系统程序,一旦系统中出现了与设定标准不符的结果、状态、操作等,系统便会自动产生记录。这种机制设计原理复杂,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开展相关研究,鉴于我国目前的变异管理工作尚处于起始阶段,这种机制的推广性较差。回顾性变异收集。与前瞻性收集的高自动化、实时性相对应,多是采用人机结合方式,在医务人员进行完相应的操作后,将产生的变异输入计算机记录;或是在进行完一天的治疗活动时,以某一天或某段路径治疗日程为单位进行变异的回顾记录。这种机制相对来说简单易行,只需在医院的已有信息系统上加以开发便可,但需要医务人员手动录入变异,无形中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2.2.2两种方式。手工纸质记录。这种方式仍然存在于部分实施临床路径的二级医院中,通常是要求医务人员记录变异的名称、性质和原因,有时为了后期的统计工作还会进行一定的简单编码。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医务人员的额外工作量、效率低下,而且就记录的变异数据的质量上看,缺乏统一的标准,大都是初始数据和重复数据,资料的有效性不高。电子信息化记录。与传统的手工纸质记录方式相比,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记录变异,效率高、统计口径一致,还可以对变异的记录进行系统的深入设计,自动识别一些常见变异或者是系统还可提供某些变异原因选择项目供医务人员直接勾选等。另外,当收集的变异资料需要被多方同时使用时,电子信息系统可对其进行调用、发送、备份和打印,保证了资料使用的效用最大化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便捷地查找变异资料;此外,信息技术记录变异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常规的文字、数字描述,也可以是静态或动态的图像,甚至是一些语音数据等,这些都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变异的显著优势[3]。从长远看,电子化的信息系统未来可通过通信接口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通信、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并能够对路径中变异发生的原因进行采集,定期汇总、分析,建立区域性的、乃至全国范围的临床路径变异数据共享平台[4]。
2.2.3两种方法。起始点记录法。起始点记录法是以住院进程为时间轴记录变异的一种方法,具体是指将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分解为有几个起始点的阶段,以这几个起始点为基础,收集患者为什么没有按照原计划的时间进入到下一个治疗阶段的原因。在每一阶段起始点的患者有3种情况:按照路径计划进行、路径计划延迟、退出路径。这样根据变异分析目的确定主要起始点的变异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异资料的收集量,也是变异数据的收集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5]。关键变异法。当一个病种进入路径后,变异可分为关键变异和具体变异。关键变异,即重要的医疗措施和病人的结局,如出现死亡、并发症等,这部分变异应当引起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具体变异,即指治疗过程中偏离路径的所有医疗措施及病人的结局,这类变异通常来源广、分布散,想要逐一记录耗时、耗力,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可取。
2.3变异的分析
2.3.1分类统计不同类型变异的发生率。国内的学者主要采用3种分类方法[6]:一是按照变异的性质,分为正性变异和负性变异;二是按照变异的可控程度,分为可控变异和不可控变异;三是按照变异的来源,分为医务人员的变异、医院系统的变异、疾病转归的变异和病人的变异以及退出路径这一单独变异。
2.3.2分析变异发生的合理性。依据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现需要改进的方面。从总体上看,某病种的临床路径的变异发生率在20%的范围内是允许的[7],如果高于这个临界值,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如可将变异按照可控程度进行分类,当可控变异的发生率高于20%,即说明路径本身并无太大的问题,而是医院系统的流程可能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当不可控变异的发生率高于20%,即可能是路径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如果是患者本身的差异性与路径计划不匹配,则应当严格路径的入径标准,或是路径本身已经不能适应医院当前的技术水平、医疗环境等,这时就需要对路径进行修改。2.3.3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对于分析发现的不合理变异,进行深入的统计学检验分析,可采取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识别导致该种变异发生关键影响因素,再依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即依据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在控制20%的主要因素减少80%的临床变异的思想的指导下,寻找引发临床变异的关键因素,重点关注使变异的发生率达80%的影响因素,依此尝试通过控制主要影响因素达到减少更多的路径变异的目的,必要时可考虑在临床路径之下是否应该开设一条亚路径,以建立对这些因素的常态化和标准化管理,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2.4变异的报告与利用
2.4.1报告与反馈机制。变异的报告包括变异数据和变异分析结果的报告与交流。对于变异数据的报告通常可采取以天为单位或是以路径的某个病程为单位在医疗或护理早交班时进行交流;对于变异结果的报告,则应由路径的具体管理部门如医务处等部门以月、季度、年为单位召集临床科室的相关人员参加进行反馈。参与反馈的人员关注的层面应当有所区别:就医疗和护理人员来看,关注的应该是病人医疗护理的持续性问题;作为临床路径的管理人员则应当关注的是路径本身和医院的服务流程,考虑路径本身有无缺失、是否激进、医院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措施等[8]。
2.4.2变异结果利用的评价。在根据变异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改进措施后,还应当进行改进效果的评价,检验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即开展改进后的干预性研究:以进入到原路径的病人为对照组,让一部分病人进入到改进后路径中成为实验组,可将实施原路径中变异的发生与修订路径中变异的发生率等进行2检验,或进行原路径与修订路径下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的改变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等。改进后并确定的路径标准将继续进行定期的变异分析,发现的新问题,继续进入下一轮变异管理系统中去,继续滚动识别、收集、分析、报告与利用的循环过程,推动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4;R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56-01
临床护理途径(CNP)是美国在1980-1990年间采用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现今我国许多医院已将其应用于疾病护理、临床教学和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我们将CNP模型应用于儿科护理实践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4级三年制高职护理1~4班学生240人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人。实验组采用CNP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在校第三学期开设儿科护理学课程。两组护生在年龄、授课教师以及以往成绩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资比较。
2.方法
(1)实验组采用CNP教学方法:以小儿秋季腹泻为例,1)住院的第一天:了解患儿疾病,腹泻护理程序,合理使用胃肠粘膜保护剂。病情较重的患儿给予面罩给氧,心电监护。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C反应蛋白,如有必要,做血气分析,粪便乳糖检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校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热给予冷敷。护理工作:入院护理评估和宣教,定期测量体温,记录小儿腹泻的量和性状、腹痛的变化。2)住院2-3天:责任护士整理入院送检查报告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酌情处理,防治并发症。遵循腹泻护理程序,按需供给患儿口服补液盐,清淡流质饮食,肠道菌群调节剂、胃肠粘膜保护剂。根据脱水程度,电解液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液体治疗,短时间中热可以不用处理,较长时间高热药物治疗无效给予物理降温,如果有必要,检查心电图,心肌酶。日常护理评估,定期测量体温,记录病情变化。3)住院4~7天:医师查房同意出院,完成出院小结和健康教育: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服药及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属科室电话名片,随时联系,留下患儿家属电话方便随访和延续性护理。主要护理工作:出院宣教,记录患儿病情变化。
以我们学校儿科护理实验室为教学点,以真实的护理过程为基础,将教学和模拟的工作现场结合起来。1)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引导学生预习,护生可以在教科书里面查找内容资料,或者到图书馆参考相关书籍,或者到网上搜集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2)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以合理的方式分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中的要求提示,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3)教师点评,进一步加强小儿秋季腹泻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的记忆[3]。
(2)评价方法1)发放调查问卷,组织两组学生评价各自教学方法的效果。学生匿名填写,写好后收回。2)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实践操作考试设置模拟情景,由学生抽签选择项目考试。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实验组护生在儿科CNP模式实践教学中,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对儿科护理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护理操作技能,为患儿及家属的服务意识和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自信心都较对照组护生比例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试验组护生的儿科护理实践操作能力90.51±6.96较对照组82.62±7.71高,t=3.876,P=0.000,有统计学差异,表略。
三、讨论
1.开展CNP教学法的必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关于小儿生长发育、儿童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的专业护理课程,是护士专业的核心课程。儿科护理学为后续专业课程发展和集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儿科护理学临床客户是14岁以下的儿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实践和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科护理学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儿科护理知识,还要对实际临床护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儿科临床护理特点要有更深刻的理解[1]。
2.CNP为导向的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CNP是一种事半功倍、标准化、程序化、时间导向、高度计划的高级管理模式[2]。表1显示,CNP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CNP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临床护理路径的总结阶段,学生能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元素,从而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实现教学和临床的无缝对接。在CNP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好,思维活跃,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接受这种学习方法。CNP护理教学模式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能够发展护生临床实践能力。CNP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临床工作的熟悉程度,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CNP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卫生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务人员間的相互合作[3]。
参考文献:
[1]莫江萍,韦桂姬,王健,等.以CNP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2016,34(20):59-6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患者为出生28日内的各种重症患儿,室内物品均采用一人一用一消毒。拒绝陪护及探视,室内医护人员一般≤4人。2007年4月~2008年6月收治患儿232例,列为观察组,2006年4月~2007年3月收治的217例患儿列为对照组。两组患儿父母及其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比较,差别无显著性(均P>0.05)。
临床路径实施方法:由护理部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医护专家共同组成质量控制路径制定小组,参与讨论并制定护理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患儿入院基本情况评估及告知质量控制路径、急救仪器、设备、药品质量控制路径、NICU内预防院内感染质量控制路径。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每月底总结反馈质量控制效果并上报到护理部,护理部每季度召开1次质量控制路径讨论会,分析研究各路径的内容、程序、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并逐渐实现质量控制路径的科学化、规范化。
护理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①政治思想素质:NICU护理人员必须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富有爱心并具有较好的慎独修养。通过组织学习,使NICU护理人员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树立起以患儿为中心,奉献爱心,奉献家庭、社会及未来的职业情操。②业务素质:NICU护理人员选派要求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并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工作中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③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进行量化评分,对分数较高者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患儿入院基本情况评估及告知质量控制路径:NICU建立护理入院录,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反应、哭声、面色、全身皮肤、全身营养、四肢活动、肌肉张力、呼吸、脐部、臀部、前囟、神经反射等情况及生活习惯,将上述情况作全面评估后告知家属并签字。
急救仪器、设备、药品质量控制路径:对NICU的急救仪器、设备、药品建立基数表,定点放置,处于应急状态,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路径:一是每天值班护士对仪器、设备性能及药品的质量、效期及基数交接清楚,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日常养护班每周对所有药品、物品、器械全面检查保养,保证四无(无过期、无变质、无破损、无缺漏)、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维修检查),并记录,严把质量关。三是护士长每周对急救仪器、设备、药品质量及各班记录随机抽查1次,并在每周六晨会上反馈本周的抽查结果,每月底对NICU护理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在护理晨会上通报,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上报护理部。
NICU预防院内感染质量控制路径:护士进入NICU必须更换工作衣,换鞋,带口罩、帽子,接触不同病人及同一病人不同部位时必须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奶瓶采用一人一用一消毒,体温计一人一只专用。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使用吉尔碘,有效期不超过3天。室内空气消毒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每日3次,每次2小时,每次消毒前先通风30分钟,然后关闭门窗消毒。护士长对执行情况每周不定期检查3次,对发现的问题在下周1晨会上进行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出整改措施,月底上报护理部。
评价方法:取临床路径实施前(2006年4月~2007年3月)与实施后(2007年4月~2008年6月)NICU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病人家属满意度、院内感染发生率、差错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观察组232例,患儿家属满意219例,院内感染19例,差错2例;对照组217例,患儿家属满意195例,院内感染25例,差错8例;三者X2值分别为13.85、17.97、4.11,P值分别<0.01、<0.01、<0.05。
讨 论
护理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的制定与实施,使思想品德素质及业务素质较好的护士以高标准适应新的工作模式需要;思想品德素质及业务素质较差的护士感觉到不进步则有危机感,也逐渐以临床路径的标准要求自己,业务上注重基本功训练与提高。在工作中形成了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工作局面,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病人家属满意度。患儿入院基本情况评估及告知质量控制路径建立与实施,使患儿父母在入院时就认识到患儿身体受疾病影响的严重程度,使大多数家长在心理上对疾病有了更清楚深刻的认识,并能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为防范护患纠纷建立了证据,也提高了病人家属满意度,同时使一些观察病情不细心的护士能按临床路径的内容细致地观察病情。
NICU院内感染质量控制路径的建立与实施使护士的消毒隔离意识不断增强,在各项操作中能遵守预防院内感染质量控制路径。护士进入NICU就首先想到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操作前洗手及操作中应用快速手消毒剂。奶瓶一用一消毒成为操作时必不可少的步骤。无菌操作规范化得到有效提高。室内空气消毒前开门窗通风30分钟,能不断将室内微生物带走,使室内微生物密度降低,然后在行空气消毒机消毒,能提高室内空气消毒达标率。通风可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增加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增加患儿舒适度,增强患儿体质,增加抵抗力,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274.9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077-0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本科按照全国重点专科专家协作组制定的临床路径,根据辨证施术、因症施法的原则,2009年2月-2011年8月期间共收治颈椎病患者217例,从中随机抽取符合协作组诊疗路径要求的出院患者106例进行电话回访,对该路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对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回访的106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59例,男女比例为0.8∶1.0;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9.9岁,其中40~50岁41例(38.7%),>50~60岁23例(21.7%),>60岁24例(22.6%);病程最短1 d,最长27年,其中
1.2 纳入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按临床诊疗路径(针灸推拿牵引中频中药溻渍)完成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合并有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③合并有肿瘤、结核、骨髓炎及严重骨质疏松症、重度感染及精神病患者;④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⑤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和颈椎畸形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未按规定治疗或同时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影响疗效观测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针灸 选取大椎和双侧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为主穴,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症加减。①颈肩背部沉重、僵硬、酸痛,遇劳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主穴可加灸,配双侧颈百劳、外关、合谷。②上肢疼痛麻木,朝轻暮重,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舌质黯,苔薄白,脉弦或涩者,若沿手阳明经、手太阴经疼痛、麻木,可配双侧侠白、手五里、手三里、合谷;若沿手少阳经、手厥阴经分布部位疼痛、麻木可配双侧会、外关透内关;若沿手太阳经、手少阴经疼痛麻木可配双侧少海、后溪、阳池、肩。③头昏,头晕,头重如裹,纳呆泛呕,胸闷,恶心,苔厚腻,脉弦滑者,可加百会和双侧内关、三阴交、太冲、阴陵泉、丰隆。④颈肩臂痛如刀割,肢体烦热,口苦咽干,面目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双侧曲池、太阳。⑤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倦怠乏力者,可加中脘和双侧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⑥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健忘、失眠,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者,可加气海和双侧脾俞、胃俞、足三里。操作方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手法因其病证的虚实,施以相应的捻转补泻手法,6次为1疗程。
2.1.2 推拿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操作方法:①拇指指腹按揉颈肩部肌肉(胸锁乳突肌、上部斜方肌、颈竖脊肌、肩胛提肌)2~3遍,然后用掌根或大鱼际按揉斜方肌中部、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等2~3遍,以上操作着力面积宜大,让患者有种温热的舒服感,可放松因疼痛引起痉挛的浅、中层肌肉。操作时间为2~3 min。②一指禅拨揉或?法操作痛点周围软组织及深层组织,力度中等,以患者不觉痛苦为度,操作8~10 min。③一指禅拨痛性条索,拨时力度宜重,弹拨2~3下,以患者耐受为度,拨后继以轻柔的揉法缓解因重拨产生的疼痛,可反复操作2~3次,也可采用扳机点静压的方法,每点静压2~3次(力度由轻到重,时间3~5 min),手法的渗透力应逐步深入以达最大程度松解粘连。操作时间为6~8 min。另对小关节紊乱者可施以颈椎拔伸或定点扳法矫正。④对上肢不适者,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拿揉其上肢,并松解前、中斜角肌,点按臂丛神经,时间3~5 min。⑤点双侧风池、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等穴,分推颈肩部、上背部,搓揉上肢,敲法结束,时间2~3 min。每日1次,每次推拿治疗20~30 min,6次为1个疗程。
2.1.3 牵引 患者多采用坐位牵引,即枕颌布带牵引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后枕及上颌部用枕颌带兜住,头顶上方放置滑轮,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的滑轮,再经另一滑车下垂进行牵引。牵引角度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颈5~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之间,同时注意结合患者舒适来调整角度。牵引重量约为8~10 kg。每日1次,每次牵引20~30 min, 6次为1个疗程。若牵引力过大,患者感觉颞颌关节不适、头晕,甚至虚脱,应立即中止治疗。 2.1.4 中频治疗 使用益康来YKL-D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北京益康来科技有限公司)治疗。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俯卧位,医师接通治疗仪电源;②医师将2片大号长方形电极板按要求消毒后放于患者颈部两侧,再用绷带把电极板固定好;③选择治疗仪控制面板上的处方2并调节输出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治疗20~30 min,6次为1个疗程。
2.1.5 中药溻渍 采用医用纱布浸透药汁(本院自制)敷于患者颈部,并进行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20~30 min,6次为1个疗程。具体方药如下:麻黄15 g,羌活30 g,独活30 g,姜黄10 g,制乳香30 g,制没药30 g,牛膝20 g,自然铜15 g,鸡血藤30 g,红花30 g,血竭20 g,冰片30 g,土鳖虫15 g,三七15 g。上药用40%~60%酒精浸泡,春秋季节浸泡14 d、夏季浸泡7 d、冬季浸泡21 d即可使用。
2.2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进行判定。临床痊愈:上肢麻木、颈项与肩臂疼痛、颈项活动不利及颈部压痛消失,能正常工作、生活;显效:上肢麻木、颈项与肩臂疼痛、颈项活动不利及颈部压痛基本消失,劳累后反复,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上肢麻木、颈项与肩臂疼痛、颈项活动不利及颈部压痛改善,生活部分自理,不能持续工作;无效:上肢麻木、颈项与肩臂疼痛、颈项活动不利及颈部压痛无好转。
2.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3 结果
本次随访的106例中,临床痊愈23例,占21.7%;显效43例,占40.6%;有效31例,占29.2%;无效9例,占8.5%;总有效率为91.5%。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颈椎病类型与疗效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4。
4 讨论
颈椎病属中医学“项强”、“眩晕”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颈、肩、臂。《素问・痹论篇》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伤科补要》曰:“感冒风寒,以患失颈,头不能转。”说明风寒湿邪是颈椎病的诱发因素。当风寒湿邪侵袭颈肩部时则经脉不利、阳气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出现颈项强痛、肩臂麻木、活动不利、眩晕等症状;若病程日久累及肝肾,气血不足,则出现疼痛,所谓不荣则痛。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椎病,大多数患者愿意接受保守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运用全国颈椎病协作组诊疗路径,通过辨证施予针灸、推拿、牵引、中频、中药溻渍多种疗法,针对不同病因不同层次进行施治,起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颈项部是督脉、手足少阳及足太阳经循行的部位。《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故取颈肩部的风池、肩井、天宗、肩外俞等为主穴,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又根据“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循经选取上肢经络上的穴位以缓解颈肩部及上肢的症状。另外《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有“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亦必于脏腑经络间求之”的论述,故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以疏通经络,整体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
推拿治疗通过施行松解筋骨类手法,可使局部皮下的毛细血管网重建,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使堆积的代谢产物随血液带走,即活血通络之意;通过施行整复类手法,可以有效纠正小关节的错位、紊乱,改变骨质增生部位和椎间盘突出物的位置,从而扩大椎间孔,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3]。我们将松解筋骨类手法与整复手法结合起来,先通过松解筋骨类手法最大程度地松解颈肩部的软组织,再给予整复类手法,使病态下发生位移的椎体在被动外力作用下恢复正常,重新构建椎体之间以及与其固定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的力学平衡[4]。
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的保守疗法。通过牵引可以调整颈椎序列,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缓解椎间盘突出而造成的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突出物的回纳和组织的修复[5]。
中频治疗通过增强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血液循环,以促进组织营养吸收和物质代谢,消除局部炎症物质。中药溻渍疗法将大量活血化瘀药物借助TDP的温热效应集中作用于患处,能够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我们根据辨证施术、因症施法的原则,通过运用该临床路径将针灸的镇痛作用、推拿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牵引减轻椎间盘压力的作用、中频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中药溻渍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另外通过对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颈椎病类型与疗效关系的数据分析可知,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颈椎病类型均对该临床路径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表明该临床路径的治疗范围不受性别、年龄、病程、颈椎病类型的限制,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张爱华,蔡善平,毛振中.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颈椎病195例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01,14(9):574-575.
[3] 樊云,陈星.推拿配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S1):153-154.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