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6 17:13:09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1)

数学应该以做题为主,多次练习,但这并不代表数学作业只能是理论性的做题练习,作业实践化、生活化,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贴近生活的作业,让学生觉得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测量”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让每一个学生画一个表格,表格题目是:“测量我家的物品”。这样的一个数学作业完全是一个实践性的,让学生回到家里测量自己的床有多长、桌子有多宽、皮球有多重、书本有多厚等,分别把这些测量之后的结果记录到表格里,同学之间比一比看看谁测量的种类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尽可能多地测量。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二、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的成绩能力都是处于不同水平的,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考虑作业难度是否能起到对学生有利的作用。没有意义的作业,就相当于学生做了一些无用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在设计作业题型时应该进行分层布置或呈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完成的作业。这样学生通过对作业的选择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并对自身做出评价,明确自己哪方面薄弱,进而努力加强或提高。

如:我在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我会选择不同难度的题型,因为如果我选择的都是较难的题会影响后进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如果都是较简单的作业,不利于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牢记。

三、精选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作业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作业的多少不是衡量作业质量的标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质量,精选作业而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作业中学习更多的知识。目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作业模式和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精神,让学生时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精选作业使学生课后复习减轻了不少负担,不再进行盲目的题海战术,每一个课后数学作业不仅不占用学生课后大量时间,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巩固。如: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精选几道典型的题型,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一步到位,不占用大量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快乐地成长。

四、作业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数学作业完成的地点不仅局限于家里,可以将作业内容向社会实实在在的现象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完“百分数应用题”后的作业:我会告诉学生老师家需要买个新空调,但是不了解现在市场上的价位,现在商场上有很多家用电器在打折促销,老师想请同学们今天放学后帮老师先去了解一下各类品牌空调的原价,并计算好折后价格,确定老师该买哪个品牌的空调。那么这样设计的家庭作业就符合了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赋予数学时代气息。)以上作业的设计就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势。

五、作业评价要客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2)

作业设计是检验教师课堂评价能力和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良好的作业设计,和教学目标一脉相承,更是对课堂教学避轻就重的精华提炼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它不仅要求教师对课堂有准确的把握,而且能够充分的解读教学目标、融合学情设计难易适中的作业题目。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倾向于按照教学进度来布置课后题,或者大量的做试卷,作业设计缺乏体系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层次性和递进性,造成了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等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作业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丰富作业设置形式,提高作业的单位效能,这对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实践,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一、抓住小学数学的计算性、基础性特点,设置口算、快速计算等常规作业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稳固数学根基、提高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也是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抓住的本质特点。正是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数学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落实中都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了学生成绩的高低和课堂教学的流畅与否。因此,抓住小学数学的计算性和基础性特点,体现在作业设计中,首先要定时定量的设计计算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计算题目,如口算、列式计算、竖式计算、应用题计算等。其次,在作业设计中要注意计算与当天学习内容的均衡,过度强调计算容易造成当天学习内容的敷衍,或者让学生的负荷过重。另外,小学生的数学作业量不能过大,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趣味性快速作业,如数字接龙、计算连环套等,快速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数学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以《分数乘以整数》一课为例,教师共设计了两项作业,第一项作业以课后题为主,旨在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第二项作业为计算能力训练作业,包括口述题如=()×()、简单计算如、大数据计算三个类型。通过这两项作业,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堂知识,也提高了计算能力,获得了更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根据知识巩固规律,将复习、巩固和预习三者有效融合在一起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思维能力发育还不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都需要通过多次重复来完成。因此作业设置中必定会以复习为主。根据知识遗忘规律,知识的巩固必须要进行阶段性复习和强化,这也是作业设计的一个隐形要求。同时,作业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更是为了将要学到的知识奠定思维基础、做好课前准备,所以作业还要涉及到预习内容。只有将知识复习、系统巩固和预习三者有效统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精髓,也符合作业设计的本真追求。当然要做到三者合一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小学数学知识的体系,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够为作业设计提供内容框架和层次,提高作业设计的准确性和规律性。其次教师要研究学生,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解规律设计作业,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激发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要钻研教材,准确掌握上节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设置作业的过程中方能潜移默化的将知识复习与预习融为一体。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这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把作业设计为三部分:上节课知识即分数乘以整数的复习、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混合训练,第一项作业完成了知识复习,为巩固当天学习内容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二项作业是直接复习当天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第三项内容则是涵盖了前两项内容,也正是下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提前进行学习,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个作业设计不仅达到了作业设计的应有目的,也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高效措施。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06-01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达成数学教学三大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数学作业以教材为中心,通过机械反复来加强记忆、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要学生主动完成作业难上加难,从而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数学作业模式感到厌烦,敷衍、抄袭作业,甚至出现不做作业的情况,使教学不能达到有效巩固。为此我不断地研究和总结教育教学方法及经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符合小学高年级数学特点及学生乐于接受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作业新模式。

一、学生自选作业

现代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才能使他们学得最好。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建立一个大容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题库,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不同的同学完成的作业至少有一题不同。

二、教师布置分层矫正作业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会整齐划一的,教师不在教学单元开始时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而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划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而矫正作业的分层次要求,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

三、学生自编“测验”作业

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做法: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学生可进行互评、互测。促进他们合作与竞争。

以上三种作业模式均属于巩固性作业,主要是落实单元教学的知识目标,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实践型作业

由《新课标》可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中的重要一条,再次强调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淡化了是否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更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问题,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

所以布置课外作业中要体现实际应用问题,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应用无处不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行业的设计、预算、成本、生产、销售、利润等环节中的应用,学会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建模: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史中的应用故事”找资料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视野。

做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师生讨论生活中的可能应用,教师给定范例或专题或学生选题及找资料;学生自己编写实例,对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求解,对小组内学生交流,形成作业成果;在习题汇报课上学生竞赛,相互提问,进行答辩,汇总后,把学生的成果汇总成实际应用问题习题集,注明题目作者,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如,《认识多面体》一节学习后,我与学生共同拟定下面作业: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的实施数学探究性作业,能够给学生充分主动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在整个探索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数学水平。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数学探究性作业?根据数学教材、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数学探究性作业,促使探索性教学贴近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水平。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笔者将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例,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1)研究目的

通过理论思考与实践尝试,探究小学高年级探究性作业设计方案,以促使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牢固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为促使小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创造条件。

(2)研究方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以下方法:

其一,文献研究方法。也就是查阅与小学高年级数学相关的文献,学习其中的相关理论,借鉴已经可以有效应用的研究成果,为此次研究课题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其二,个案研究方法。也就是找出与此次研究课题符合的代表案例,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根据资料内容,从中总结经验,进而应用到此次研究课题中。

其三,经验总结方法。总结实践,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总结经验形成理论。

(3)研究内容

此次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研究中主要是对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探索性作业类型、形式、方法途径的设计与研究;研究数学探究性作业应用于小学高年级中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情况;研究学校、教师、学生对探究性作业实施的评价。

(4)研究结果分析

在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当前市场上课外辅导书多且杂,针对性不强,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利用此类学习辅导教材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成效。而探究性作业的实施,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辅导,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的掌握。因为数学探索性作业是以任务学习理论为基础,起要求学生在进行探索性作业学习的过程中从简到难,逐渐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行为倾向,促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所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数学探索性作业,对于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一)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由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探索性作业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思考,设计的探索性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造能力。

②层次性原则。探索性作业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也就是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作业,促使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数学作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课程学习当中。

③趣味性原则。探索性作业的课题本身应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灵特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1)设计单元知识要点框架

为了促使小学生能够对所要练习的小学数学作业有清晰的了解,在设计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设计单元知识要点框架。由于笔者所在学校采用苏教版教材,那么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来进行设计。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可以将数学探究性作业分为两部分,即课内部分和课外部分。由于课内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所以,将课内部分分为基础型练习、操作型练习、以及拓展型练习。而课外部分主要是锻炼学生数学技能,所以课外部分主要分为基础型练习、实践型练习、调查型练习。

(2)各个板块作业内容说明

①基础型探索作业。基础型探索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在基础型探究作业中主要练习的是数学知识重点、难点、关键部分,促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②操作型探究作业。操作型探究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不佳的部分提出来,促使学生可以再次对实践操作中得到的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计算,从而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③调查型探究作业。调查型探究作业可以使学生在社会调查中,懂得数学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

总之,数学探究性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能够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探究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在整个探索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数学水平。当然,需要促使此种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促使探索性作业有效应用。相信随着相关人士的不断研究,探究性作业的应用效果将会更强,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中,可以更加有效的引导学生。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8-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小学数学的作业及实施评价方式呢?开展作业设计与评价方法的探究,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教学。

一、精心设计作业

1、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

2、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学生可选择B,稍差可选A。

3、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例如:王瑛老师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阶段练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段――基本题,可参照例题编写;二段――变化题;三段――开放、实践题。并建议自己喜欢做的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

二、优化作业评价

1、作业评价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起着巩固课堂知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作用。而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与发挥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创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作业评价体系,也能让学生在作业评价中得到快乐,享受快乐。

(1)不同作业类型的作业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①基础型作业的评价:课堂中,集体评议,教师适时表扬;课后的老师全批改,适当的时候可学生互相批改。以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学生对自己错误原因的深刻认识。

②思维训练型作业:教师集体讲解,让好的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为中间生和后进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③实践型作业:集体交流反馈和家长反馈意见相结合。家校合作,效果明显。

④学生自创作业:学生集体评价,教师适时点评,好的收进作业集。使学生渐渐理解每种题目类型设计的真正意图。

(2)不同评价主体的作业评价方式

教师书面作业评价方式,批改作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获取反馈信息。不断创新的作业批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迅速改错,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数学作业中应该正确地进行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各种评价语言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参与的作业评价方式

把全班分组,成绩稍好的作为组长,适当负责本组的作业。这样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成绩稍差的学生则会主动去问组长自己做错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参评体验教师的工作,促进师生的感情。当然,教师不能完全脱离作业,因为作业反应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所以最后一步教师要检查、总结学生作业情况。课堂上作业能及时反馈教学质量,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1)学生自评后同桌互评

一些比较基础的练习,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同桌互评。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悟出真理。

(2)小组互相评价

对于一些书上拓展思维的题和同步练习上数学万花筒的题,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学习结果,然后老师在对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激励个人要积极思考,更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优生带动差生,增强学生见到交流,在交流中感悟真理。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6)

在数学新课标下,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落实课标要求,充分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突破传统书面作业,设计实践性、探究性、应用型等多样化作业,以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第一,实践性作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则需将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精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多途径自主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考虑学生实际水平来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强化学习效果。如:小学低年级同学学会认识三角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请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几何图形,拼出不同的物或人的形状,并画出自己所摆或拼的图形。这样,既为各层次的同学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根据自己的水平不断探究,摆出个性化图形,也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再如:教学体积公式后,教师可布置任务:你们谁能说出1个鸡蛋的体积有多大?是否只用1个有刻度的药水瓶与1个杯子加以测量?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与实践。

第二,探究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巧设有探究情境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假设、验证等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学会合作交流,学会主动构建知识。①基础型探究作业。这一练习,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重难点与关键,学会举一反三。如教师可设计有着较强主知识性题目,譬如概念题、计算题、应用题等。②调查型探究作业。该类作业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以数学角度来研究调查所获资料,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价格问题是小学数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利用探究性作业形式,把数学中的价格知识和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其牢固把握知识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学生已了解了四则运算,对份数、每份数与总数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价格问题学习之前,教师可设计探究性作业:①结合生活开支,亦或进行市场调查,明确探究项目。②填写某项费用的调查表。③可提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问题,以便课堂讨论。(下表是某项开支费用支出作业单)

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探究,下次课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讨论。

二、创造性运用习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巧用例题或习题,引导学生改编例题,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发掘题目蕴含的知识背景以及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7)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师们开始争当有效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寻求教与学的最佳模式。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认识作业的目标和价值,优化作业设计,力求布置的作业是有效的,对学生有帮助的,能促进学生成长的。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做简单的探究。

一、作业布置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

传统家庭作业常常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结果导致学生学之无趣,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凡事变则通,通方能达。首先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开放的题型,激发学生兴趣;认真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分层次布置难度适宜的作业,发展学生思维。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笔、纸、小剪刀、刻刀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结果大出我的意料,有的学生尝试了剪纸,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有的学生捏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再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那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的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超市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52人全部弄清折扣的意义,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设计应生活化——让数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在学习完“利率”这节知识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的存款情况,然后根据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存一定期限后可以得到多少本息。学生们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再如,学完利率这一单元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综合练习题:妈妈打算将3万元存入银行等六年后小明上大学的时候取出来用,请你帮妈妈设计一个合理的存款方案。题目一出,学生炸开了锅,他们七嘴八舌的争论开了,有的说存定期,有的说存教育储蓄,还有的说买国债……,看法不一,我让他们自己算算,看那种存款方案最划算。于是,他们的争论变成了实际行动,一个个紧张而又认真的算了起来……学生在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作业批改能保质保量——关注差生

反馈作业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注重批改方法,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教师应本着“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教师偶尔关注一下批改过程中的小细节因素,用一朵小红花,一颗五角星或者一句极短的评语等对作业进行反馈,对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有益无害的。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盏指路明灯,感受着老师对他们的无限尊重和深切期盼。

四、作业评讲要高效出新——推陈出新

作业讲评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一个好的作业讲评,能够将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10-20分。因此作业讲评要提高效率,适当拓展,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推陈出新。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30-01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一份设计精巧的作业,不仅可以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还能在激发学生兴趣、创作热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布置、设计与评价,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成果,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如何“减负”等基础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做出过很多努力,但是这么多年来,效果却始终不能让人满意,中国学生课后作业书面化,数量大,耗时长,效果差,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那么,体验式作业在小学数学领域究竟有哪几种类型呢?教师应该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体验式作业呢?不同的体验式作业对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数学能力分别有什么样的提高呢?教师只有思考了这些问题,才能在给小学生减负的同时,真正使孩子们从体验式作业中激发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发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关于体验式作业是什么这一问题,陈鼎孟在其文章中认为,体验式作业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生社会性发展所需要与可能为基础,以教材、家庭、学校、社会资源位载体,进行体验与实践,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感悟中的成长,促进个性形成的过程。那么,小学数学领域的体验式作业存在哪些形式呢?

1 数学周记

在当前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深入的今天,数学日记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颖的作业形式出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但毕竟日记要求小学生“日日记”,而很多学生可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在此提出数学周记的概念,应该更适合在小学中推广实施。

除去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记录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周记中记录一些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关的课外知识,亦或自己对于具体数学知识的独特认识与理解,这对于拓宽其数学视野有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学生记数学周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学生记数学周记的方向和角度同老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数学周记,学生通过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对数学的学习。因此数学周记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能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中反思学习并积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提高。

2 小课题,长作业

“小课题长作业”也是小学数学界非常流行的一种作业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所教知识,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有趣的“小课题长作业”。如此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开拓教师课堂教学领域,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很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比如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的课题研究,上课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先搜集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将课外搜集到的关于我国乃至世界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交流。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对“节约用水”做一个调查,时间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一个月。比如计算每天的用水量,其中包括在家的用水量和在校的用水量,这就要求学生调查家庭、学校某一周或某月的用水量及学校师生的人数。还有要学生观察浪费水的情形,比如忘记关水龙头等,并用分组实验的方法,给每组学生分派具体的任务,合作完成这项研究。完成调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报,并让学生提出具体的措施如何“节约用水”。

数学小课题作业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开展数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它还能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探究能力,也是极好的一种体验式作业形式。每个小课题的研究,从课前的搜集资料到课后的调查研究以及汇报交流成果,教师可鼓励学生把整个过程以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悟,所见所闻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小课题,长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以及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的能力。

3 团体合作式作业

首先在这里需要指出,本文所探讨的几种体验式作业的模式都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很多层面上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合作文化,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会合作,这也是新课程生成性、建构性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数学作业都是你做你的,我写我的。教师其实完全可以改变一下这种一贯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团体作业,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独立性为集体合作型,当然,这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安排。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在生活中,扑克是极好的数学工具。例如在低年级学习了“数的大小的比较”之后,可以布置与父母一起进行的合作型作业。学生可以与父母进行扑克的比较大小游戏,让学生将自己与父母比大小的每一组扑克点数记录下来,中间用“>”、“

当然,团体合作式作业不仅仅是跟家长合作,还可以跟同学合作。总之,合作型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无形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不单单体现在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合作,这将对孩子们日后的长远发展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上述也仅仅是笔者对体验式作业开展模式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无论哪一种体验式作业,都必须结合学习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给小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尽可能地多引导、多设计出一些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作业形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仅是体验式作业的目的所在,更是教师育人的追求所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9)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一般都采用配套使用的一课一练,这些作业基本任务是复习巩固知识,是课本习题重复,(基本上与课堂作业本的内容形式相近),层级不高,在知识、技能、智力三个训练层次中,知识层次耗时过多,技能和智力的训练相对薄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数学课外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多样化的数学课外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内容,每一次作业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足迹,不断地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

鉴于以上情况及其分析,我们决定致力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生活实践开展学习、收集、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拓展作业思路,创新作业方法,提高作业质量,实现作业的真正效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外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探讨怎样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数学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完成数学课外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2.实践性原则。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和知识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实践,不断地体验,感受成长的足迹。

3.全面性原则。学生是各具特色、动态多变的个体。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老师设计的课外作业中有不同的收获。

五、研究成果

1.教师的论文、案例;2.学生的课外作业集。

六、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一年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验组的教师们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探究的实践,反馈、分析、总结、在实践。实验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主的满足与实践的乐趣。一年的研究实践,也是自身继续学习提高的过程,促进教师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课外作业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充满魅力,孩子们完成课外作业有了动力,由原来的不完成作业变成了主动完成作业。如此自主开放非常规的课外作业,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巩固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我们要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敢于超越,善于发展,传统作业的经典作业形式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有效的手段赋予传统作业新的生命,是课外作业更好地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服务,要对它加以改进不使之异化为单纯服从和服务于各种考试的工具。通过实践,我们惊奇而惊喜的发现,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对促进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即便从应对考试的角度看,他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应对在学校期间将要面对的考试,而且对学生离开学校后迎接各方面的“考试”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1.对研究的反馈功效发挥得不够。有时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花样,品种繁多,给讲评和展示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往往在无意间忽视了反馈。课题后续研究跟不上,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绪、情感和方法的评价过于忽视。有待今后进一步努力。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模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但现阶段,教师如何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设计作业形式、内容,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据笔者调研,传统的作业形式仍占大多数,内容单一、枯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性、合作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仍没有得到重视,笔者在授课中,转变观念,在设计作业时,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使作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为何要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数学学科教学过程尤为重要。教师教授给学生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独立完成教师设计的作业,进一步消化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同时体验数学趣味、拓展思维、提升自身能力。根据笔者调查研究,现阶段大多数教师仍以应试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运用传统的“题海战术”,通^对同一内容的重复练习,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作业形式,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造成一系列的教学问题,这与最初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如何提升课堂效果,达到减负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对于数学学科作业来说,应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小学生发展的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趣味性,达到“减负不减效”的目的。

二、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思路

1.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儿童发展水平具有两个维度及一个区间:一个是儿童智力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儿童智力潜在的发展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思考如何激发学生智力现在的发展水品,而作业的趣味性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无疑是极大的。针对传统教学中作业设计的枯燥乏味,提升作业趣味性能够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的分数时,传统教学方式停留在书本,笔者为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苹果带入课堂,进行现场演示。比如教授几分之几的概念,笔者现场将苹果切成了四份,并进行提问,要求回答对的前四位同学得到四份苹果,要求其中一位吃掉一份,提出问题:被吃掉的苹果是原来苹果的几分之几。

2.增强作业的生活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较为困难,导致做作业的兴趣不高,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实际上,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建立密切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于身边,来自于生活。笔者在教授学生学习年月日知识时,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生日作为教学主体,首先由学生制作日历,其次让学生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并算算一年有几个月,看看自己的生日与父母的生日所在月份分别是多少天,来引入大月、小月的概念。

3.增加作业的实践性

小学数学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可充分考虑作业的实践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趣味,拓展学习思维,并提升其它学科的能力。在设计六年级比例尺一课作业时,笔者制作了一幅家乡的简易地图,与A4纸的比例为1:20,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将地图画在A4纸上,并展示学生的作品,结果发现有的同学画的非常好,有的同学却达不到目的,笔者要求学生回家预习比例尺一课,通过自身预习解答笔者的问题。通过作业与实践性联系,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目的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利用作业将教学拓展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做到作业的开放性与合作性想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作业探究篇(11)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在对我任教的两个班103份关于数学作业的有效问卷中,完成作业质量较高的学生仅占31.4%,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6.8%;错误情况较严重的占16.6%;完成情况较差的(不会做或只对一道题)占15.2%。结果表明,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主要表现为:1.他们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作业是学生应完成的一项任务这一层次,毫不关心做对或做错、作业书写规范与否。2.如果老师要求严格或家长及时督促,就按时完成作业,否则能不做就不做。3.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去讲或抄袭其他同学的,等等。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大多是在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堂作业,多为课后习题。这样所有同学都一样,基础差一些的同学不会做,很多时候是抄来抄去;基础好的同学感到太容易,马虎了事,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老师还要为批改这些作业花去大量时间,很多同学对老师批改的作业连看也不看。多年来,我为此伤透了脑筋,也想过一些方法,从简单的布置改为精心地设计作业。几年的实践中,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设计作业,的确效果比原来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突出的矛盾是:每堂课前,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设计作业,而这些作业让学生去抄,使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抄题上。每节课都油印出来,对农村中学来说,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对老师来说,实在没那么多时间,因为在农村,初中老师的课业负担都非常重。

二、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与形式探究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本文通过探讨数学作业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多年在农村小学任教数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老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设计要注重目标性、代表性。

首先,无论从目标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还是从目标的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来说,作业设计都应该受教学目标的制约;其次,作业设计要关注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有代表性。新授课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新知识,由懂到会,再到思维建构的重要教学活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根据新授课内容,安排单项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安排集中练习,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关键,同时要针对易错易混知识,有意出易错、混题,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最后,作业设计要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尽可能将练习安排在课内完成。在课内无法完成当天练习的情况下,可将练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课外完成,而将适中的练习留给学生回家做,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收益。

2.作业设计要注重灵活性,启发思维性。

设计的练习,不能超出课标,但又是不落俗套,要新颖灵活,具有启发性、思维性。可以设计一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上当”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题,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切忌猎奇生僻,特别是在布置课外作业中,如果不断加码、无限拔高,就势必造成劳而不获的不良后果。如果布置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过难、过深,学生花了时间,却得不到结果,兴趣、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影响作业质量。另外,教师批改费时费力,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费时太长,使新课教学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教学高耗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多做文章,使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或对解答其他问题有所启示,把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智力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活而不偏、新而不怪。

3.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作业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到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一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设计的作业浅显易懂,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巩固新知识,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二是基本题有较大变化(变式题)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这类题目概念反映深刻,解题方法灵活,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