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预算会计的要素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0 14:57:29

预算会计的要素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1)

一、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要素的相关概念

1.资产要素的相关概念

预算会计资产要素并不能与资产的本质相偏离,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中采纳了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政府资产要素具有经济资源的本质特征,但是由于政府行使的是管理与服务职能,所以获取经济利益并不是资产的要素的唯一目的。对此,预算会计资产要素可以被定义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主体拥有或控制的,未来能够获取经济利益或服务效益的经济资源。预算会计资产要素主要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三大类。其中实物资产主要是指非流动资产或长期资产;金融资产是指现金、临时性投资以及应收收入等;无形资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许可证等方式而给其他报告主体带来不具实物性资产,如果在正式得到确立的情况下并没有进行出售就直接形成无形资产。

2.负债要素的相关概念

预算会计负债要素与资产要素的定义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预算会计负债是指由过去事项而使政府主体承担的现时义务,所承担的现时义务有可能使未来政府经济利益、服务潜能等资源流出。预算会计负债要素主要包括:应付和预收类负债、借款类和其他类型负债。其中应付和预收类负债主要包含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利息雇员养老金责任或其他应计雇员利益以及与预收收入相关的负债以及应付转账等;借款类负债主要包含长期债务和短期借款两大类;其他类型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发行、融资租赁负债、环境负债以及意外补偿责任负债等内容。

二、新制度下预算会计资产与负债会计业务处理创新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政府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新制度的实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诸如“国库现金管理存款”“、借出款项”、“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具体的会计科目,更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各个单位和部门履行职能及工作效率情况,特别在资产和负债要素中得以充分体现:

1.资产

新制度的实施对资产核算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制度要求在预算会计核算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当将政府财政持有的债权和股权等资产纳入了会计核算体系框架之中。而政府政府股权投资被确定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资产,在处理此类资产业务时可以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政府与被投资方净资产保持紧密的勾稽关系,而且还使核算更加规范,纳入“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会计科目中进行规范处理。同时,在净资产处理方面,由于净资产是财政预算会计要素之一,能够对财政资产与负债相减后的差额进行反映,所以制度拓宽了净资产的核算范围。不仅通过增设“资产基金”会计科目以及“待偿债净资产”会计科目的方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且还进一步对各项结余的核算内容进行规范和明确。

2.负债

过去我国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处理会计业务时在会计报表中能够将显性负债反映出来,而一些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并没有在报表中体现。新制度的实施针对实际需要增加了“应付短(长)期政府债券”、“应收(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等相关账户以全面反映政府债发行和转贷业务等相关核算内容。同时,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债务应计利息,通过“一般预算支出”账户列支并在“应付利息”科目中反映。

三、对于新制度下预算会计资产与负债会计业务处理的一些建议

新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步伐,而且还能够促进财政信息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这个新旧制度转换的大环境下必须做好一些基础工作才能使相关业务处理更加妥善。

1.提高对预算会计工作的关注度

各级财务部门的领导应当加大对预算会计工作的关注度,在深刻贯彻落实工作精神的同时,还要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和规范,细化部门分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预算会计业务妥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提高财政部门内部协调性

各级财政部门要多组织一些研讨会,让财政资产和负债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进来,针对现阶段预算会计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商议解决办法,并积极夯实家底。同时,财政部门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内部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此外,财政部门应当安排专业人员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软件进行调整和升级,及时增删会计科目,明确相关内容归属,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保证。

3.重视预算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新制度的实施使得一些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预算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邀请权威人士使其能够对新制度的设立背景及改革的总体框架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相关业务正确处理办法,切实提高其处理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2)

相较于目前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出于政府审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单位内部的需要,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评价和控制预算执行的合规性。

(二)保证预算执行和管理的顺利进行

1.督促收入支出执行过程的完成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核实阶段的信息以及它与实际收支数之间的差额信息。通过分析核实阶段和实际收支阶段的差额信息,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项目收入和支出的执行。2.便于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反映预算执行全过程的信息,由于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阶段对应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预算执行环节,所以通过预算会计的记录能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所必需的信息。3.利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当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提供对于风险管理至关紧要的前瞻性信息(IFAC-PSC,2001)。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对承诺、核实阶段的信息进行记录,使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大为提前,能够更好的提供危机预警信息,以便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4.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所需的可靠信息预算编制中,对于预算年度与以前年度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其预算计划一般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支出信息(RichardAllen和DanielTommasi,2001)。通过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记录项目的全部支出,并反映真实的结余信息,从而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信息。

二、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一)会计基础选择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应当选择适当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预算执行周期的核实和收款(付款)阶段,可以套用现有的关于会计基础的研究结论,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进行这样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保证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要素设置

1.在政府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账户实质上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细分。2.我国预算会计要素的设置会计要素的设置应满足一定的标准:(1)应能够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2)会计要素之间应满足一定的等式关系;(3)应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并据以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记录。基于上述三个标准,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中,应当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大会计要素,同时按照预算收入周期和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或者会计账户。

(三)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1.预算账户与财务账户的协调使用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确定采用“二元结构”会计要素后,应当进一步细分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分别设置相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政府会计中,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的关系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两套相互独立的会计账户体系,分别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另一种是设置一套同时包含预算账户和财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因为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和数据来源相同,应当采用设置一套会计账户体系的做法。采用一套会计账户的做法时,需要区分三种情况:(1)对只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仅进行预算收支核算,在预算收支账户中进行记录;(2)对只涉及资产负债变动、不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只进行资产负债的核算,在财务会计账户中反映;(3)对于同时涉及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需进行“双分录”核算,同时在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中进行核算。2.预算会计账户设置(1)总分类账户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时,应当按照预算执行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总分类账户的设置。①在预算批准时,设置“计划收入”、“核定支出”和“计划结余”账户,以分别核算批准的收入预算数、支出预算数以及两者的余额;②在承诺阶段,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这一对相互抵减账户,用以记录商品或服务的订购业务,便于进行借贷记账处理;③在核实阶段,设置“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分别核算经过核实的未来收入和未来支出;④在收款和付款阶段,设置“实际收入”实际支出”和“实际结余”账户,用于记录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以及收支相抵后的余额。(2)明细分类账户借鉴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预算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几类,进一步细分为款、项、目等,并据此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财政部门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财政拨款、其他收入等。预算支出有两种分类方式: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按类级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支出的经济分类分为类、款两级,按类级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划分基本相同,可以根据具体分类设置明细账户。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明细账可以按照表三和表四的格式进行设计:3.预算会计账务处理(1)日常会计处理①预算得到批准时,即在收入计划和拨(用)款计划阶段,借记“计划收入”账户,贷记“核定支出”账户,将其差额记入“计划结余”账户;②行政事业单位在签订合同或订单时,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承诺阶段,应借记“承诺支出”账户,贷记“承诺支出准备”账户;③当行政事业单位购进商品或服务、收到付款凭单时,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核实阶段,承诺支出转化成为应计支出;④在预算收入周期的核实阶段,应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计收入”;⑤在实际付款时,应计支出转化为实际支出。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计支出”;同时登记实际支出,借记“实际支出”账户,贷记“现金”类账户。以上的会计处理均需要在相关明细账中进行登记。(2)期末结转处理进行期末结转处理的目的是结清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等账户的余额,从而使下一年度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应账户从零开始。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3)

2.便于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反映预算执行全过程的信息,由于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阶段对应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预算执行环节,所以通过预算会计的记录能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所必需的信息。

3.利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当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提供对于风险管理至关紧要的前瞻性信息(IFAC-PSC,2001)。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对承诺、核实阶段的信息进行记录,使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大为提前,能够更好的提供危机预警信息,以便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

4.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所需的可靠信息预算编制中,对于预算年度与以前年度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其预算计划一般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支出信息(RichardAllen和DanielTommasi,2001)。通过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记录项目的全部支出,并反映真实的结余信息,从而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信息。

二、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一)会计基础选择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应当选择适当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预算执行周期的核实和收款(付款)阶段,可以套用现有的关于会计基础的研究结论,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进行这样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保证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要素设置

1.在政府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账户实质上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细分。

2.我国预算会计要素的设置会计要素的设置应满足一定的标准:(1)应能够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2)会计要素之间应满足一定的等式关系;(3)应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并据以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记录。基于上述三个标准,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中,应当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大会计要素,同时按照预算收入周期和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或者会计账户。

(三)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1.预算账户与财务账户的协调使用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确定采用“二元结构”会计要素后,应当进一步细分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分别设置相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政府会计中,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的关系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两套相互独立的会计账户体系,分别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另一种是设置一套同时包含预算账户和财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因为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和数据来源相同,应当采用设置一套会计账户体系的做法。采用一套会计账户的做法时,需要区分三种情况:(1)对只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仅进行预算收支核算,在预算收支账户中进行记录;(2)对只涉及资产负债变动、不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只进行资产负债的核算,在财务会计账户中反映;(3)对于同时涉及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需进行“双分录”核算,同时在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中进行核算。

2.预算会计账户设置(1)总分类账户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时,应当按照预算执行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总分类账户的设置。①在预算批准时,设置“计划收入”、“核定支出”和“计划结余”账户,以分别核算批准的收入预算数、支出预算数以及两者的余额;②在承诺阶段,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这一对相互抵减账户,用以记录商品或服务的订购业务,便于进行借贷记账处理;③在核实阶段,设置“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分别核算经过核实的未来收入和未来支出;④在收款和付款阶段,设置“实际收入”实际支出”和“实际结余”账户,用于记录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以及收支相抵后的余额。(2)明细分类账户借鉴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预算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几类,进一步细分为款、项、目等,并据此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财政部门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财政拨款、其他收入等。预算支出有两种分类方式: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按类级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支出的经济分类分为类、款两级,按类级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划分基本相同,可以根据具体分类设置明细账户。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明细账可以按照表三和表四的格式进行设计: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4)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8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41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后期使用,所以做好电气安装工程至关重要。在电气安装过程中,预算编制是关键的部分,也是电气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所以提高预算质量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意义重大。

1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

预算编制对于电气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在预算编制前相关人员必须对工程项目的总说明、工期、工程量、定额的细节项目等做到心中有数,熟悉掌握,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电气安装工程的预算定额包含施工材料、人工、机械等价格,在编制前需要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同时必须明确国家制定的电气安装工程预算规范,保障电气安装工程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施工中,产生的预算难免会与定额标准和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要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实际工程中会由于人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一些误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计量错误

在预算编制工作,对于工程量的计算十分重要,预算人员必须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差给工程造成经济影响。在计量工程量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2.1.1 计算数字错误。预算编制的计算量比较大,并且工作范围涉及广,由于预算人员的失误很可能存在数字计算错误的问题。预算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重视施工图纸的比例大小,认真做好计算,减少数据的偏差,使后期的安装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1.2 计算单位。计量单位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计量单位使用错误的问题,因此,预算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单位可能与相关规定的计量单位存在差异,应该以实际施工需要为准,同时还要注意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2 套定额存在的问题

预算人员在计算电气安装工程量以后,需要进行套定额。在实际工作中,预算人员可能忽视套用定额子项目的换算,造成预算结果不准确。同时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安装过程非常复杂,因此会有多个定额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提高定额册的套用和增加费的计算水平。

2.3 预算人员自身问题

预算编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只有经验丰富的预算人员才能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管理人员忽视了预算人员的重要性,过于重视电气安装工作。由于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计算,如果预算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综合能力,预算编制结果与实际工程会存在严重的误差,严重时会对整个工程造成损失,所以提高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3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熟悉施工图

在任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都需要设计图纸,将图纸作为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施工图纸也是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预算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施工的步骤和细节,才能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在预算编制前,预算人员需要熟悉施工图纸和说明,了解施工的要求和标准,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预算。但仅凭施工图纸进行预算编制必然与实际工程存在一些偏差,这就需要预算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测量和调研,减少预算误差。

3.2 准确计算电气调试工程量

在电气安装工程进行前,调试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调试工作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并未对此过多重视。一般情况下,电气工程的调式没有在设计图纸上反映出来,只是简单的用文字和图表说明,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预算人员,明确系统的概念,分析原理图,再结合工程量计算准则准确计算出调式工程量。同时在电气安装工程中可能会存在脚手架搭拆费和超高费,预算人员需要注意对于超高部分要计算超高费和脚手架费,如果没有超高部分则不需要计算这两项费用。

3.3 认真做好工程计量

在电气安装工程中,预算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才能编制准确具有参考依据的预算,所以对于预算的准确性要求比较严格。在实际计算中,预算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预算编制,并及时检查是否计算错误、单位是否正确。同时在预算编制前,要对施工图纸详细了解,尤其注意图纸的比例大小,避免比例计算错误对后期计算造成影响。此外,对于管道和管线的计量也属于工程计量中的重要内容,预算人员在实际计量中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计算,即垂直部分和水平部分。针对垂直部分的计量可以将层高和标高作为参考依据,而水平部分可以采取比例尺测量的方法,计算管线的长度,最后预算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比例计算出工程量。从理论角度考虑,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是不能使用比例尺计算管线的长度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此方法与实际计量结果存在的偏差很小,可以使用。

3.4 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效益,并且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工作内容,一旦任一环节的计算存在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计算结构,所以预算人员的素质水平至关重要。首先,管理人T必须提高对预算编制的正确认识,认识预算编制对于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发挥自身的岗位职责,做好监管工作,及时解决预算编制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最后,要聘用高素质水平的专业人员,预算编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其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与工程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联或是在现有的人员中选择优秀的人员定期学习,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4 结语

电气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预算编制是确保电气安装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因为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预算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计算,避免计算失误给下一步工作带来影响,而且预算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专业知识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编制结果的可靠性,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聘用高素质水平的专业预算人员。

参考文献

[1] 弓剑.关于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中常见问题的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4(4).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5)

一、引言

预算在管理控制中居于主导型的地位,但由于预算松弛的存在,限制了预算作用的发挥,已经构成了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Horngren,1982)。导致预算松弛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预算功能失调是一个重要方面。Hansen&Van der Stede(2004)归纳了一个预算功能清单:综合计划功能、业绩评价功能、目标沟通功能和战略细化功能。我国在《内部控制指引——全面预算》部分也总结了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五项综合管理功能。其中预算业绩评价不仅是对一个预算期的总结,还是下个预算期的起点,在预算功能发挥中具有关键意义。但是如果在发挥预算业绩评价功能方面过度地关注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则会带来负面效应,如数据操纵(Hopwood,1972)、短期化行为(Merchant,1990)和员工抵触情绪(Argyris,1952)等。马新智等(2007)的经验证据发现,业绩评价功能是显著影响预算业绩的重要功能之一,邓传洲等(2008)也进一步指出,严格地基于预算的考核会带来预算副作用。但是,迄今我们并没有发现预算考核是否必然导致副作用,以及出现这些副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基于这一考虑,笔者拟以预算参与、管理者个人因素和信息不对称为控制变量,深入探究基于这些条件的预算考核到底会不会导致预算松弛,又是如何导致预算松弛的。

二、理论建构和研究命题

(一)理论建构

1.预算考核与预算松弛的关系

本文所定义的预算考核,是在评价下级的经营绩效时,以是否实现了事先设定的预算目标、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多寡,来作为评价及考核的唯一或重要基础(Govindarajan,1998)。也就是说,预算目标完成与否、完成高低,直接决定了对下级业绩的评价结果,而这种评价结果又与他们的奖惩紧密挂钩。预算执行结果是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业绩参考标准,并且由于下级经常参与这一标准的制定,所以他们就会努力使这种标准变成为他们觉得可以实现的预算目标(Schiff&Lewin,1970)。由于下级的薪酬经常取决于与标准相比较的业绩,因而极有可能在双方讨价还价后制定的预算中就包含了预算松弛。Merchant&Manzoni(1989)甚至认为,实现了的目标和预算松弛的目标是等同的。所以,以预算约束模式来考评经理人,与其他考评方式一样,都会陷入困境(Hopwood,1972)。

2.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

预算参与是预算考核的前提,有关预算参与是否会导致预算松弛,有大量研究文献,但结论迥异。由于预算松弛产生于分层预算管理,在预算目标设定过程中,如果上级允许下级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下级就很有可能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的制定(Chow et al.,1994;Young,1985等)。如果下级意识到他们的薪酬依赖于预算,他们就会将预算参与看成是一种利好(Schiff &Lewin,1970)。然而也有很多研究认为,预算参与并不会导致预算松弛,甚至还会减少预算松弛。例如,Cammann(1976)等就认为经理人通过预算参与,会减少预算松弛;Onsi(1973)也认为,预算参与会使得经理人几乎没有必要去制造预算松弛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也揭示出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可能还依赖于许多其他相关因素。

3.预算考核和相关因素的结合

预算考核及其结果是下级制造预算松弛的主观动因,如果不具备客观条件的互动,也很难达成目的。这种客观条件可能有许多种,除了预算参与之外,首当其冲的就应当是基于分层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水平。可以讲,正是由于分层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才有可能使下级根据自己直接掌握的有利信息,虚报或低报预算目标,给自己留下空间,就会出现预算松弛。有研究显示,当预算考核和信息不对称程度都比较高时,预算参与会导致预算松弛;然而当前两个因素水平都比较低时,预算参与给下级几乎提供不了什么机会去导致预算松弛(Dunk,1993)。此外,Dunk A. S.和Perera H.(1997)的实证研究还发现,由于包括道德、伦理和生涯等未来考虑,被考核的经理人并不一定会制造预算松弛。这些生涯相关性的考虑,包含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职业经理的责任感、自律性和职责清晰化等能力。即个人因素是影响经理执业行为的一项重要决定性的因素。这与Macintosh(1985)提出的个人因素具有缓和预算松弛的预期相一致。

上述分析表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都会在预算考核和预算松弛之间发生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

(二)研究命题

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已经表明,预算考核和预算松弛是相关联的,并且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对它们之间的这种关联有影响。然而至今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因素内部相互影响的本质。本文试图解释文献资料中提出的相互冲突的那些观点,并详细观察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笔者提出的研究假设为:基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的预算考核与预算松弛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

按照研究要求,笔者共设计了5类变量,它们分别是:预算松弛变量、预算参与变量、预算考核变量、信息不对称变量和个人因素变量。分别说明如下:

根据研究需要,预算松弛采用Dunk(1993)的6个变量7级Likert度量,以及Onsi(1973)的4个变量7级Likert度量。两项加总10个变量7级Likert度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预算考核采用Stede(2001)的10个变量7级Likert度量的计量方法;预算参与采用Kren(1992)的3个变量及Onsi,M.(1973)的4个变量,均为7级Likert度量的计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信息不对称采用Dunk(1993)的6个变量7级Likert度量的计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个人因素则采用Rokeach(1960)关于个人特点的4个变量以及Collins(1978)关于个人对预算所持态度的8个变量,均为7级Likert度量,两项加总12个变量7级Likert度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调查问卷。

(二)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的被调查者是国内12所高校的EMBA班学员及MBA在职学员。他们主要为部分在岗企业经理人,其工作单位分布于主要行业之中。调查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都在满意水平之内。应该说,这些调查问卷的代表性是比较充分的,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过程完全体现了客观性的要求。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笔者就近抽查了3个被调查企业和相关填写人,进行了问卷测试,在得到对问卷项目无异议以后,才正式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发放了750份调查问卷,总回收问卷468份,其中总有效问卷369份。总的问卷回收率为62.40%,总的发放问卷有效率为49.20%,总的回收问卷有效率为78.85%。

(三)研究模型

用于实证检验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b0 + b1BE

+b2BP+b3IA+b4PF+b5BP PF+b6BE IA+b7BP BE IA

式中变量的含义分别为:BE代表预算考核(budget emphasis);BP代表预算参与(budget participation);IA 代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PF代表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BP PF代表预算参与和个人因素的交叉;BE IA代表预算考核和信息不对称的交叉;BP BE IA代表预算参与、预算考核和信息不对称的交叉。

四、统计分析

(一)样本的信度检验

调查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在表1中予以列示。样本数据可信度检验采用Cornbach’s的Alpha系数进行检验,即:

=1-

其中k为所探讨问卷项目个数。

五个变量(Y、BE、BP、IA与PF)的一致性检验的Alpha系数分别是0.886、0.812、0.891、0.947和0.893,其中最小值都在0.812,这说明样本通过了内部一致性检验。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运用SPSS14.0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所用数据均经过中心化处理。在对数据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时,对异常值(15个样本)进行了剔除,最终还剩354个样本。在表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给出了个变量的均值及标准差。

(三)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在表2的模型摘要中列示了运用向后回归法(Backward)后所得到的回归模型的具体信息。可以看出,在选定显著性水平?琢=0.05的前提下,在回归模型共引入7个解释标量,它们分别是BE、BP、IA、PF、BP PF、BE IA和BP BE IA。其校正过的R2(Adjusted R Square)为0.814,这就说明,上述7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能共同解释被解释变量Y的81.4%的变动,模型的拟合度较为理想。此外也可以发现,模型的DW值为1.822,这说明研究模型中不存在自相关 现象。

从表3模型的方差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选定的回归模型而言,整个模型的F检验值为221.894,与其对应的p值明显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琢=0.05),因此可以判断,整个模型是统计显著的。

(四)模型的参数检验

表4回归系数表中显示了在回归分析后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估计值的具体信息,从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除了BP PF所计算出来T检验的p值(0.059)在10%的水平显著,大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琢=0.05)以外,其他的解释变量的T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0、0.039、0.000、0.000、0.005和0.049,它们的显著性水平都在5%。这就说明所计算出来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具有统计显著性。另外,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值(分别为3.482、1.942、3.188、1.745、1.479、1.524和1.908)均小于经验值10,因此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因此,最终得到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Y=0.015

+0.348BE-0.055BP+ 0.491IA + 0.279PF+0.102BP PF

+0.056BE IA+0.025BP BE IA

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本文列示了图2,以便于清楚地看出依存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拟合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预算松弛和预算考核显著正相关,本文所提的假设即当联合考虑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时,预算考核和预算松弛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得到了统计支持。

(五)假设检验结果

从样本数据的统计检验结果来看,BE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348,其显著性p值为0.000。说明同时考虑预算考核、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时,预算考核和预算松弛之间的确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其显著性水平非常高。这也说明样本企业高程度的预算考核会导致较高水平的预算松弛;降低预算考核的程度,会有效减少预算松弛发生的几率。本文的研究假设即在同时考虑预算考核、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时,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为正相关的关系,获得了统计支持,通过了假设检验。而BP的标准化系数估计值为 -0.066,其显著性p值为0.039,尽管高于设定的a =0.05,但是仍然揭示了预算参与跟预算松弛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有效的预算参与会降低预算松弛。

BP PF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102,其显著性p值为0.059。这说明样本企业的预算参与和个人因素的结合与组织的预算松弛之间存在着较低水平的正相关,不过其显著性程度也不高,只是表现在10%的水平上。

BE I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56,其显著性p值为0.005。说明预算考核和信息不对称的结合与预算松弛之间的确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其显著性水平非常高。这也说明,样本企业的高程度的预算考核与信息不对称的结合作用,会导致较高水平的预算松弛;而降低预算考核与信息不对称结合作用的程度,会有效减少预算松弛发生的几率。

最后,BP BE I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25,其显著性p值为0.049。说明样本企业的预算参与、预算考核和信息不对称三者的结合,与组织的预算松弛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水平的正相关,其显著性程度表现在5%的水平上,也证明了预算考核、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参与的结合,会导致预算松弛。

五、结论及局限

本文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对基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的预算考核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围绕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需要检验的命题并通过样本企业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通过对研究命题的统计检验,本文发现,基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的预算考核与预算松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基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因素的预算考核的程度越高,预算松弛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且预算考核和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这一经典组合的共同作用,会导致较高水平的预算松弛。本文的研究结论与Lukka(1988)、Schiff和Lewin(1968)等先前的研究结论一致,而与Dunk(1993)的大部分研究结论恰恰相反。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预算考核、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及个人因素这些相关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本质关系,与我们前面的预期是相同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的统计调查样本并不是具体的预算企业,多元回归也不能完全解释社会经济生活的多因多果及其对应关系。虽然可以满足研究设计的各项基本要求,以此为依据的分析也具有解释力,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数据质量,并导致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正如Dunk A. S.和Perera H.(1997)所说的,考虑到预算松弛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未来需要有更多的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以使我们了解这一重要的管理会计现象。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石桥,王建军.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08(5):61-69.

[2] ,徐莹.预算卸责:基于TCE 理论的预算机会主义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1(9):15-17.

[3] Baiman, S.Agency research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 a survey,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Spring,1982:154-213.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6)

目前,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尚且存在基础工作漏洞较多、会计预算管理不科学、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等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简析加强财政局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系统论述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并从完善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来探索解决对策。

一、加强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

财政局具有配置财政资源、完善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四大职能,而充分发挥这四项职能,提升财政资源利用率,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缓解经济危机问题,则需要全面加强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发挥一切财政资源的作用。

二、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

(一)基础工作漏洞较多

从总体上分析,当前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基础工作漏洞较多,各种财政资金票据管理相当混乱,原始票据的填写不符合要求,部分项目填制上出现少填、漏填、不填的现象。如:开票人和收款人栏,只填姓而不填名,开票日期不准确;固定资产供应商名称填写不明或者不填;在填写金额时,常出现大小写金额不符等,严重影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而且,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运营没有明确的规范与标准控制,福利待遇、各种津贴、业务招待费和补贴费用支出普遍存在超标现象。另外,有的财政资金票据在表面上看符合国家规定,但是实际上存在填写时掺杂着人为因素的现象。不完整的原始票据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会计核算秩序,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的流通受到影响。

(二)会计预算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从会计预算管理体系来分析,当前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并不科学,预算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监督力度不足,预算系统管理混乱,预算方案不完整,不能有效提升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目前,部分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过于依赖人工管理,没有采用信息技术细分会计预算管理流程,会计预算管理手段相对单一,会计内审制度不完善。另外,当前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不科学,也很难全面记录国有资产总值和负债情况,会计预算信息缺乏真实性,这必然导致财政风险难以控制,如果高估了财政收支,必然会滋生债务信息不明和财政收入虚增现象。

(三)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做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师队伍扶持,但是当前大多数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无法满足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一方面,部分会计师经常利用本职工作做假账,任意挪用财政资金。另一方面,部分会计师虽然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他们的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做好本职工作。

三、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基础工作

完善会计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弥补各项漏洞,避免出现原始票据填写不当,财政资金运营定向不明和财务报告不完整等现象。其次,要注意确保财政资金票据的完整性,杜绝造假账现象,坚持维护会计核算秩序,提升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监督意识。另外,要引导会计行业依法行使本职的监督权与管理权,坚持将财务与会计一分为二,加强对会计师的监督与管理,避免他们,依照国家财政政策科学调节宏观经济,对财政资金支出予以科学的预算和安排。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财政局必须必须注重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财政资金的调配、福利待遇、各种津贴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与规划控制,编制完整的财务分录,确保财政局的会计记录、会计年度表和记账本位币等均符合国家会计制度和法律的要求。而且,财政局应注意使用出纳账务处理系统预算财政资金调配,用进销存处理系统做好试算平衡工作,用进销存处理系统结账,用固定资产处理系统管理好固定资金,用成本核算处理系统预算资金运营,借助先进信息技术,优化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流程,用账务处理系统来登记所有的账簿,编制精确的财务报表,全面做好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此外,维护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完善会计内部审计制度则需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坚持七个原则,即合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针对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加以有效控制,使内部审计具有连续性、发展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财政局需要不断创新会计预算管理方法,实施全面预算。创新会计预算管理方法,首先要正视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联系性、合作性与区别,加强对财务报账工作的控制,准确预算财务经费,提升对固定资产、国有资产、流动资金以及无形资产的全面预算与控制力度。对于所有的财务经营活动,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和科学的分析,撰写完善的财务报告和分析总结,重视发挥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财务资金支出的监管力度,全面实施盘点与对账工作,确保财政资金支出账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断完善与规范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流程。而且,要注意加强对财务报告的控制与约束,完善会计预算信息与薄弱环节,避免出现预算管理漏洞,不断创新固定资产核实体制,通过实施折旧计算确保固定资产预算工作的准确性。

(三)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养

会计师在会计预算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局理应不断加强对会计师的在职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质,不仅要定期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注意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完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指导会计师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自我认知能力,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此外,财政局应重视提高会计师的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预算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为本单位调查并筛选发展信息的能力,引导会计师不断更新工作观念,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财政局可以通过科学的赏罚制度来强化会计师的职业素养,积极的调动会计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自愿的履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工作评估,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财政局应注意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在会计师的思想和觉悟上下功夫,同时能够让会计师抵住外界的压力,真正的行使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出台以会计人员道德的规章制度,规范其行为,同时要加大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使得会计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操守能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局的工作职能,科学落实国家财政政策,缩小贫富差距,维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但是,当前我国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尚且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基础工作漏洞较多、预算管理体系不科学、会计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财政局必须注重完善基础工作,避免出现原始票据填写不当,财政资金运营定向不明和财务报告不完整等现象,依照国家财政政策科学调节宏观经济,对财政资金支出予以科学的预算和安排;建立科学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维护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完善会计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创新会计预算管理方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制;重视提高会计师的职业素养,从而充分发挥财政局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收支平衡与发展。

财参考文献:

[1]刘丽娜.浅议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22).

[2]张飞燕.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地位及加强与创新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方法[J].财经界,2015(18).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7)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1)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标。预算会计是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专门会计,服务于我国各级政府,协助财政资金的顺利拨付使用与监督管理。与其他专门会计相同,预算会计的计量单位也是货币,工作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与监督。我国的预算会计目标可以分解为三级――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求;中级目标是灵活运用资金,完成财务管理要求;高级目标是完成行政管理的服务责任。

(2)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企业的预算会计较为成熟,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与之相比有一定的区别。第一,表现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虽然可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当中进行选择,但多数还是采取收付实现制。第二,会计核算的要素构成不同。企业的预算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和利润。而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则是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第三,表现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的会计的核算内容通常不涉及成本核算,也不包括利润分配等核算。

(3)事业单位会计运行的现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变化较大,而且经济环境的愈加复杂也对事业单位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财务核算的新要求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部门内部因素。一是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预算会计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个分支,也同样需要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以人才储备夯实业务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的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的从业者。同时,对岗位的继续教育学习工作并不完善,导致后续力量无法提高,阻碍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发展。二是预算会计信息真实性待提高。一方面,事业单位现行的资产负债核算方式不科学,不能真实充分的反映现实情况,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核算时,主要针对的是债券投资和对外投资的原始成本计量。但随着经济业务的逐渐增多,权益性投资的核算也不容忽视。否则将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情况不能有效反馈,同时还会导致净资产虚减,影响投资管理。三是预算会计报告透明度不够。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提供的会计报表并不全面,仅提供了预算的收支情况。对事业单位的债务信息、资产状况等财务信息并没有详细的反馈,因此无法得知其财务风险项目和经营成果。此外,会计报表的设置不能贴合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信息应用不顺畅,财务分析也就存在困难和偏差。预算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全面、不详尽,也就影响了其透明度。四是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随着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由直接拨付给事业单位到通过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拨付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支付方式已经从单一货币资金到多元化转变。针对这种情况,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该进行相应的变更,才能保证核算结果的科学准确。否则,就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此外,在财政拨付的资金之外,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还包含了自身直接组织的收入。因此,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更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会计科目设置调整,以便更加贴合实际。同时,在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摊销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具有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进行平均摊销;在不执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则一次性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在后者这种核算方式下,难免造成无形资产核算偏差。因此,需要科学的进行预算会计科目的科学设置,以避免核算偏差。

(2)会计部门外部因素。一是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不紧密。预算会计的工作应该自下向上,由一线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上报到会计部门汇总,并制作预算。预算审批通过后,在执行阶段仍然需要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内容执行,严格控制自身的资金支取额度,保证预算执行效果。因此,预算会计报告若想增加精准度和效果,需要单位全体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但事实上,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仍处于孤军奋战的情形下。各部门的预算制定并不是根据实际需求,而是根据往年“惯例”,使预算会计的工作举步维艰。二是预算监管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监管工作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监管力度重拳轻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表现在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审核不到位,给职权犯罪、贪污腐败的滋生留下了空间。其次,预算会计目标设置不科学,导致经济责任无法落实,公众知情权得不到行使。预算监管制度不完善,影响预算会计的执行效果。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离不开预算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完善的预算信息体系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与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加强预算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可以更好的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要,促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2)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事业单位一直使用的收付实现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权责发生制的推广普及越来越重要,因其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助于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与财务分析。同时,应注意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增设会计科目以及增设二级、三级会计科目,拓宽会计核算的范围。通过对会计科目的改进,完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3)創新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创新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预算编制是一项细致、全面的工作,在全体部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注意财务管理的结构优化,尽可能的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与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离不开预算会计的目标制定。在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基础上,通过目标的管理与完成,实现科学化决策。

(4)健全预算会计监督制度。预算会计的监督应贯穿预算制定、预算审核、预算执行等全过程,对预算会计进行全面的监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严格控制资金收支,避免超预算支出。实时进行跟踪审计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建立内部监督部门,逐环节、逐步骤进行监督管理。利用外部监督力量,增强监管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作者:李长山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8)

引 言

在建筑行业之中,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工程预算出现偏差,工程预算没有较高的精度,导致费用增加或者说工程周期增加之类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大,同时也反应了施工单位的一些缺点内容。这个问题往往会对于施工单位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说本文在分析对于工程预算造成影响的一系列因素的过程中,将不同的因素依照主观以及客观进行了划分,并对于人为因素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内容。

一、建筑工程预算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预算之中,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是通过货币形式所反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客观数字体现相应的项目价值的。以科学的方法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工程所需费用的目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工程预算是一项需要格外重视的工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条件下,通过有效项目预算控制及流程管理,用尽量少的成本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可以说是施工单位最应当考虑的事情。

二、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因素

在工程项目之中,建筑工程预算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在这个环节当中,怎样完成准确性以及精度都比较高的建筑工程预算经济文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对建筑工程预算影响因素的探究需要从其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入手,结合客观事实与实际项目管理案例的查阅成果,分析工程建设中具有规律性的问题环节,用以作为探讨建筑工程预算有效得以控制的基础。

1、客观环境及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建筑工程预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分析工程预算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中比较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步骤,比方说在工程设计的时候有可能有人为失误的出现,或者说在市场环境影响作用下,设备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建筑工程在预算编制的时候出现的不合理反应,或者说建筑行业没有相应的规范等内容。建筑工程的完成包括决策、报批、设计以及实施四个阶段,而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建筑工程预算是在项目工程的设计部分中出现的,由于还未涉及到实施,所以此部分的预算可能会出现与实际出现差异之处,原因在于市场行情等客观因素及正式施工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人为影响因素。另外,建筑工程受国家相关法规调控,而在工程预算完成后,对于该工程项目之中国家有关信息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些没有办法预料的问题。

2、科学的建筑工程预算有效完成的影响因素

2.1 人为影响因素

这部分影响因素包括临时变更设计内容,或者说设计存在漏洞,导致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有不合理的状况出现。这两部分影响因素会导致工程在实施阶段出现超预算的情况。这部分产生的原因包括设计人员对相关法规把握不准、出现偏差;对设计方案经验不足;在设计过程中的考虑不够完善导致设计出现遗漏项,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预算经济文件中的数据。建筑工程设计时需要事先深入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做出合理设计。就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部分,某些预算编制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严谨度不够导致出现由于研究不深入细致而引发的编制欠缺,这也成为影响建筑工程预算的人为因素之一。没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完善性的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可以说让预算没有了相应的指导意义。

而对于设计人员人为因素方面来说,其后果可能是施工周期比较长,导致预算超出。这种现象在当今建筑行业出现的几率并不低,可见,如何控制好建筑工程预算与设计部分的准确有密切关联。此外,人为影响因素还包括设计完稿后审查工作的不仔细、审查制度不健全等。总的来说,这些人为失误会对于后续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对于工程控制水平以及综合能力产生影响。

2.2 市场影响因素

制作工程预算时应当考虑到材料价格以及设备价格由于市场或者国家等因素产生的变动内容,市场及环境的变化导致功臣预算出现与实际存在出入的情况也引发工程完成周期的变化,多数情况是周期加长,进而实际费用超过预算数值。而材料价格部分出现的误差也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客观硬性因素,由于国内设备厂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导致设备材料出现报价不同以及价格混乱的状况,也就是说市场中没有了相应的规范,导致预算价格差距比较大。

三、对建筑工程预算控制方案的探讨

在分析上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在建筑工程预算中之中,不考虑客观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工程准确性如果说想要得到改善的话,应当依靠人为因素的改善来进行。根据现有建筑行业现状、结合相关工程控制示例,现提出以下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化控制方案。

(1) 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各环节监管、审查力度,以最大限度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及时效性。

(2) 在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当要想到环境、市场等变化规律及可能性,通过对现有市场环境的准确把握,综合分析后得出预算编制制作方案。换言之,编制制作人需要在建筑工程预算文件中留出可能出现的市场价格变动的空间,避免出现由于事先考虑不完善所产生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被动性。

(3) 提高团队素质,确保各级人员的工作专业性,尽可能降低人为失误出现的几率。换言之,对建筑工程预算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有效掌控是降低工程超出预算的可能性的首要任务。

结束语

施工企业可以说是将利益作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时候就赢得那个对于设计以及编制建筑工程预算方面进行重点的关注,并利用有关人员专业素质的增加,从而降低工程超预算现象的发生概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增加施工企业的可持续运营能力。通过本文分析内容可知,人为影响因素导致超预算现象出现的比率较高,这也就是说施工单位在进行团队选择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团队是否专业。

参考文献

[1]章耀华.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控制措施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9)

1.1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电力工程预算即以国家规定的工程数额以及收费标准为依据,在具体电力工程开始前对造价进行预算,依据预算进行不同的施工,偏向于计算建筑成本。预算编制可以理解为预算的一项具体工作,资金投入和资金分配都包含其中,此外各类核算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工程造价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为估算、二为概算、三为预算、四为决算。整个过程最为重要的是前期阶段,因为一旦施工图纸设计结束则成本就已经被固化,此项电力工程的造价和利润就已经可以预算。

1.2存在的问题

1.2.1预算滞后

社会科技的发展让各种新材料、新技法、新工艺不断出现,这一情况的出现对于改善电力工程、改变工程造价都有较大影响,但是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脱节性。[2]在计算方式方面,电力工程预算编制采用的仍是旧有的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外在影响因素。对此,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必须不断革新,加强与时代的联系。

1.2.2缺乏全局意识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是阶段性的,只参与工程造价的估算、概算阶段,而之后的预算和决算并不包含其中。后期若出现各种问题则采取临时紧急处理方案,但是处理问题的效果较系统性、计划性的方式而言处于劣势,会对整体电力工程完成效率及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究其原因就在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缺乏全局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在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探讨,将问题加以解决。

1.2.3工程施工随意

工程的设计是整个电力工程的指导和依据,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都不会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因为电力施工受外在因素影响大,环境、地质等因素都会影响施工进程。[3]对于这个问题,施工方多选择依据实际更改设计方案,但是这种情况就会造成预算成本的增加,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于工程造价来说影响较大。

2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方法

2.1熟悉设计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对于设计图纸的掌握程度,对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进行分析,并按照设计师标识进行数据计算,判断工程的规模和性质,估算出大致的工程所需资金。[4]后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精准计算,遇到估算困难时要及时联系设计师,与设计师探讨解决问题,争取问题解决的合理化。

2.2了解现场

现场是最能提供准确数据的地方,相关人员一定要深入现场,了解现场具体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对现场情况进行判断,对工程位置以及重难点加以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和排查,及时调整方案和实施计划。为防止不能有效解决突发情况而导致整体工程受到影响,应当对施工现场信息充分掌握,实时获取现场情况。

2.3合理预算

对建筑材料的价格评估要进行多方面分析,内外因素兼顾,科学合理的进行价格预算。市场环境对于施工价格存在很大影响,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灵敏观察市场动态,对于预算既要依情况作出判断性调整,也要为后续留有调整余地,防止出现因材料上涨而导致影响施工的状况出现。

2.4提升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无论何时都应是企业着重注意的方面,人员质量直接影响工作质量,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同样如此,一定要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因此管理工作者在进行人员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其基本素质和技术能力,全面评估人员是否适合这一位置。[5]此外,要定期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和考核,保证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能力,推动工程顺利开展。

2.5引进信息技术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10)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预结算就是对某个工程的造价进行计算、预算、结算、决算等。预算从字面上讲,就是预测、计算。工程预算就是以货币的形式对工程的收入、支出进行计算预测。以此来反映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结算就是工程结束时,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文件进行的核算。工程预算和结算的统称就是工程预结算。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工程预结算不仅可以反映出工程的进度,同时也对降低经济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工程预结算的准确性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工程预结算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一为客观因素,一为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1)设计图纸的影响。设计图纸是计算工程量的主要依据,图纸规定的内容应与工程量的计算项目相一致,工程项目的设计必然会受到众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很多时候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工程量, 这会给施工过程带来更多的变数,导致工程造价发生变化,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

(2)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价格的影响。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价格是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受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供货商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在工程实施期间可能有较大的变动,这也给工程预结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时候存在许多家厂商生产销售同一种类型同一型号设备的情况,而且报价高低不一,此外,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设备材料的包装费、运输费等额外的费用也不会完全相同, 从而使得设备材料的价格相差很大。而此时,如果预算人员进行各种费用报表的编制,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不小的误差甚至错误的出现。

(3)地域管理的差异。项目的承揽和实施有很多时候不是在同一个地方,由于区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从而导致项目的取费标准也会不太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结算的准确性。

2、主观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量的计算误差。进行工程项目预结算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的计算准确与否决定着整个工程能否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我们在计算工程量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工程机械的租赁费用、材料用量的多少、材料单价的变化等等,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周都有可能造成工程量计算的重大误差。

(3)项目预结算人员素质的影响。项目预算人员不仅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由于预结算人员素质不够而对预结算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预结算人员本身的专业技术素质差,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其二是预结算人员的组织能力差,不能合理地组织协调项目主体间的关系;其三是从道德方面来说,如果预结算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也会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

(5)定额概念的理解与使用。在计算项目的工程量时, 项目预结算人员必须遵循定额子目划分的原则,同时要与它所包含内容进行计算核对。在计算时,有一些定额子目的内容过于单一, 一般很少或者几乎不会出错; 而还有些定额子目所综合的工作内容比较多,或者太过于复杂,如果预结算人员在计算时对定额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存在问题,则很容易使计算出的工程量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

二、提高预结算准确性的方法

在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影响工程项目预结算准确性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提高预结算的准确性。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要提高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必须要加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要依据设计图纸等文件正确计算出工程量的大小。项目工程量的计算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而且要准确无误,一定要经得起相关核查人员的核算和检验。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项目预结算人员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了解,项目施工图纸刻画了工程项目的由内而外的整体布局,外部包括形状、结构、外部装修,内部包括建筑的布置、建筑材料的选择等。预结算人员只有对施工图及所采用的标准图有了详细的了解才能快速准确地编制出预算。

(2)预结算人员要严格按照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来计算工程量,而不能主观臆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否则将会给工程的最后结算带来很大的风险。

2、做好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资料收集工作

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期间,从事工程项目预结算工作的人员应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这些资料包括施工图纸、各类工程联系单、图纸会审记录、工程材料采购清单及设计变更通知等,因为这些资料是进行最后结算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能对这些资料进行及时有效地收集,将有可能在最后的结算过程中引起巨大的争议。比如,在整个工程的施工期间,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设计变更,而设计变更通常会引起施工成本的变化,如果预结算人员对这类的设计变更通知没有进行收集整理,最后肯定不能保证项目最后结算的准确性。

3、及时掌握市场行情的变化

项目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及设备等的价格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很大,而工程项目的建设工期一般较长,在此期间原材料和设备的费用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变化,在项目工程的材料以及设备等的价格方面变动时,我们要深入到现场,了解相关情况,适时地合理地对预结算价格进行及时调整,以提高预结算的准确性。

4、做好定额子项目的核算

在进行预结算时,对于定额子项目内容单一的情况,尽管核算比较容易,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也要认真对相关项目进行核算,切忌因粗心大意而使核算出现误差。而对于定额子项目复杂,包含内容多的项目,可以有步骤地将需要核算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小块,一一攻克。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要提高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必须提高从事预结算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预结算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尤其是工程专业知识。当前,很多预结算人员要么是中途转专业从事预结算工作,要么就是工作几年后,由工人直接提升到预结算人员的工作岗位。因此,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就必须加强他们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开设专业补习班或者专业培训班,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指导和教育,同时,大家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提高预结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2)增强他们的预结算工作经验,主要是工程量计算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积累。

(3)提高预结算人员的道德水平,主要是职业道德水平。预结算人员要时刻保持一颗公平、公开、公正的心,要端正作风,主管部门应严厉打击预结算人员隐瞒、徇私和舞弊及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三、结语

项目工程预结算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项目的预测计算和工程结束后的核算检查来将项目的投资和造价降到最低,通过提高项目工程预结算的准确性,可以及时准确地纠正施工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项目工程造价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预结算人员更应该走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艺过程、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工程项目预结算的准确性,为公司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的要素篇(11)

近年来,我国提出打造服务型和绩效型政府的改革理念,转变政府传统职能,即从投资型发展政府转变到服务型政府,进而引发了政府为实现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的会计改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一直积极关注和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具体推进过程如表1所示。

目前,企业会计准则改革成果非常显著,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趋同,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颁布正是借鉴了企业会计改革的伟大成果,从而迈出了政府会计改革前瞻性的一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成果之一是要求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为了贯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新预算法等文件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规定,即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我国财政部于2015年10月23日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8号)(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 ],这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基本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构建科学、统一和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和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全面启动。同时,它成为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期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的颁布提供了依据和概念框架。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特点及缺陷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框架结构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财政部于2012年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的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5年的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2012年至2014年,我国陆续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如医院、机构、中小学校、高等院校、科学事业单位等的会计制度,2012年还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具体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部门规章,也有一般性的规范文件;有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有社保基金会计制度;有如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有如2011年颁布的按业务分类的国有建设单位的会计制度。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比较庞杂,规定也不够统一,不同制度之间甚至存在矛盾,缺少统一的框架和顶层设计的内容予以指导和约束。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特点

(1)从核算目标来看,在《基本准则》之前,我国已存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而且二者是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存在的,但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更加偏重于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主要提供的是预算会计所需的会计信息。

(2)从核算内容来看,我国现行预算会计要素是五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不过多年来我国还是主要关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的核算内容,对资产和负债核算不够全面和完整。

(3)从核算基础来看,现行的预算会计尽管也要求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但主要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只有特殊的事项才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4)从会计报告来看,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反映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财政总预算资金的预算收支情况、单个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以及单项的社保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等,并没有要求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收入与费用和现金流量情况。

(三)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1.未能如实反映政府“家底”,从而不利于政府??计主体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一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核算范围较窄,很多资产负债项目未被纳入到预算会计核算当中,如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性债务、基建项目、对外投资。具体来讲,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科目,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核算未被真正纳入到核算当中。近年来,我国对政府性债务加大了管理力度,多次要求核查地方性债务,但只有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如图2所示[ 2 ]),一直没有核查出准确的政府性债务的具体数额,原因在于会计上对政府性债务及地方债的核算欠缺。同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也规定了基建项目并账的方法,但是一直未能很好地并账核算。关于对外投资的核算,虽然现行制度也有投资的核算,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核算方法,例如是按照成本法核算还是权益法核算,有时候仅仅作为一项支出进行核算,同时也没有解决被投资单位资产是否应该作为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等问题。

二是关于折旧、摊销和减值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中虽然要求计提折旧、摊销、减值等,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性要求,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即便计提折旧和摊销也不需要计入费用,而是采用“虚提”折旧的方法,这导致很多单位认为计提和不计提或摊销和不摊销对单位没有任何影响,故最终各单位基本不计提折旧、摊销和减值等。

三是资产负债计量属性单一。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针对资产负债的计量属性仅规定了历史成本,没有规定其他计量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会上涨或下跌,此时是否需要正确地反映它们现有的价值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未能科学地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所有成本,从而不利于对政府运营绩效的科学评价

政府在利用国有资产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是有运行成本的,但是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中由于只有支出要素,没有费用要素,故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进而也就不能对政府会计主体的经营绩效或者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3.缺乏统一和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从而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比较复杂,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设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行业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将导致事业单位汇总报表编制的难度较大。我国目前由于缺乏较为科学、规范及统一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从而导致政府会计主体的汇总报表及合并报表的编制存在很大的难度。

4.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相互分割和独立核算,从而未能构成科学的整体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有部门会计制度、单位会计准则制度等,而单位会计制度下面还分设行业性的会计制度,这导致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较差。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缺乏一个规范和标准的顶层设计。

三、《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影响

(一)《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基本准则》实现了会计主体的“二分法”[ 3 ],即《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影响的首要方面即为预算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具体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强调收付实现制为主和权责发生制为辅的核算基础转变为同时重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虽然旧的预算会计核算模式也存在针对特殊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的情况,但其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进行核算。这次改革我国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如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会计核算经验。政府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是这次《基本准则》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未来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将由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来规范[ 4 ]。二是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转变为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且又相互衔接的科学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针对运用多年的旧预算会计体系来说,《基本准则》一方面是对旧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强化。也就是说通过预算会计的核算来编制决算报告,通过财务会计的核算来编制财务报告,这样可以全面和科学地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也可以反映其财务状况、收入费用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同时为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准确与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将导致预算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根本性调整。

(二)《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核算内容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某些规定对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影响了预算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核算内容的变化。《基本准则》主要规定了“3+5要素”,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中虽然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也有五个会计要素,但是它们的内容与《基本准则》的内容有很大差异。

(1)《基本准则》规定的“3+5要素”分别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的预算会计三要素及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的财务会计五要素。但是,我国依然将预算会计要素放到前面重要的位置予以说明,这体现了我国暂时还不能完全实行财务会计要素的内容,必须两类要素同时并存。

(2)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会计要素与《基本准则》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如事业单位有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行政单位有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支出五个要素。事业单位规定的会计要素虽然名称上与《基本准则》是一致的,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更具有部门特点,也较为片面,仅包括了资金的流入与损耗[ 5 ]。同时,行政单位的收入与支出会计要素的内涵与《基本准则》存在较大差异,与事业单位一样体现部门和单位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等问题。通过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费用要素的界定,可以很好地将其与预算支出要素进行有效区分,这种区分性核算有重要的优势和特点,如固定资产可以实现“实提”折旧,无形资产可以实现“实摊”价值,针对这些资产价值的损耗允许计入相关的费用要素中,为后期政府会计主体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

(三)《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颁布带来了预算会计计量模式的改变。无论是财政总预算会计,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均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是,目前政府会计主体的诸多交易已经市场化,而且政府会计主体的诸多交易都与市场和社会进行了充分的接触,这样必然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科学和完整的反映。若针对这些市场化的行为仅以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予以计量的话,可能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报表的可用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基本准则》基于以上考虑,针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属性进行了改革,从而使得预算会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中的计量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资产的计量属性或计量模式有五种,分别为历史成本、现值、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名义金额,负债的计量属性或计量模式有三种,分别为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

这种新的计量属性的应用,需要明确和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将来多种计量属性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未来报表的可用性,?檎?府会计主体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这种多种计量模式的提出,并不是允许企业对计量模式或者计量属性进行随意选择或者任意更改。按照《基本准则》的规定以及结合我国政府会计主体自身的特点,政府会计主体还会以历史成本为主进行会计核算,只有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可靠性或者可获取性受到限制和影响的时候,才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或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来计量政府会计主体的各项资产。假设前面的四种计量属性都无法采用时,国家还规定了可以采用名义金额来进行计量,如以一元的价格进行计量。负债的计量属性选择问题与资产是相同的。

(四)《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影响

《基本准则》的颁布是对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现行的预算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如政府财政部门披露的是决算报告,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是财务报告,但是其财务报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但是由于编制的报告各具特点,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因此《基本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应该包括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而财务报告又分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政府单位财务报告。此外,还需要按照要求编制合并的财务报告。总之,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满足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双重目标。

(1)决算报告主要是依据预算会计要素和收付实现制进行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要依据财务会计要素和权责发生制进行编制。决算报告的内容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大要素,该报告的用途为有助于满足政府会计主体进行预算管理的需要;而财务报告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大要素,该报告的用途为有助于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综合财务状况的内容。无论是决算报告还是财务报告,都是有利于满足不同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依据。

(2)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报告的编制者有政府财政部门、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由政府财政部门来编制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由政府的各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单位的财务报告。通过财务会计的信息编制出财务报告,旨在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了解政府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情况(包括运行成本情况)、现金流量情况等全面信息,最终目的是在详尽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情况的基础上,能同时反映资产状况、政府性债务情况及净资产等的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政府会计主体实现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双重目标。

(3)《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编制决算报告采用汇总法,编制财务报告采用合并法。汇总是数字相加和综合,而合并法参照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最终需要编写抵销会计分录才能完成报表的编制。

四、《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影响的对策研究

《基本准则》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这是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重大创新[ 6 ]。但由于《基本准则》于2015年10月23日颁布,2017年1月1日执行,只给了一年左右的准备时间,在未来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以及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等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因此,本文从预算会计理论教学和预算会计实践工作两个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有助于在贯彻《基本准则》理论的基础上,实现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为落实《基本准则》的基本理论做好预算会计理论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日趋完善,同时也是我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重要的里程碑。预算会计一直以来在全国各大高校的会计教学中地位不高,且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多高校不开设预算会计课程,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预算会计课程,但也不是必修课,这不利于对《基本准则》内容的宣传、理解和把握。由于《基本准则》在核算模式、核算内容、计量模式和信息披露模式等方面对预算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必然会对未来会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输送会计人员的高等院校来讲,承担着培养将来预算会计人才的重要责任,必须从意识上重视预算会计课程。因此,这将带来高等院校在预算会计课程方面的一场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课程设置方面

各大院校应该在强调企业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设置预算会计课程,从而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和认识预算会计内容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基本准则》的内容。如将预算会计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让学生认识预算会计的重要性。由于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在加大,因此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基本准则》修订现有的教材,在会计核算模式上增加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内容上增加“3+5要素”的内容,计量模式上增加五种计量属性的内容,信息披露模式上增加财务报告的内容,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根据《基本准则》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安排方面

一方面,预算会计课程可以考虑在修完大部分企业会计理论之后再行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如权责发生制等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学时安排上,通过对全国一些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该课程信息的查询得知现在设置该课程的大多数高校是32个学时左右。预算会计课程课时设置太少,必然会影响将来对《基本准则》乃至以后出台的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会计制度等的了解与实施。

4.教学师资队伍方面

《基本准则》中规定的很多内容较为复杂,而且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如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理解及把握,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等,这就对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预算会计的教师对预算会计的体系及理论内容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学师资队伍有一定的预算会计工作实践经验。

5.教学考核方式方面

将《基本准则》的内容渗透到预算会计课程内容当中,通?^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或征文比赛等方式实现在学校里对《基本准则》内容的宣传,同时也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基本准则》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学习,对完成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学分。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预算会计的模拟实验课程,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预算会计的全新内容,同时在学校提前进行预算会计的实践模拟操作工作。

(二)为落实《基本准则》的基本理论做好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指导和准备

1.强化政府会计主体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为预算会计实践工作做好理念上的准备

为了贯彻和落实《基本准则》,实现对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科学指导和准备工作,必须强化各政府会计主体负责人的责任意识,结合各自单位和部门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实施目标,制定《基本准则》的具体实施方案,培养全新的预算会计核算意识,配备符合准则要求的会计人员,在组织和工作上做好开展全新预算会计的准备,充分落实责任和加强内部监督,从而保证预算会计具体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织对《基本准则》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为预算会计实践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基本准则》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落实好、开展好预算会计的实践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做好多种形式的宣传,如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发挥媒体的重要辐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或者网上个人答题比赛和团队比赛,使得财务人员多方面深刻了解和掌握《基本准则》的内容,这些措施有利于财务人员在预算会计实践工作中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做好多种形式的培训,充分发挥各地国家会计学院的培训作用,组织和开展好《基本准则》的具体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和各地方会计学会等的培训作用,在培训中可以考虑重点培训一些专业的高校教师,在他们充分提高预算会计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时,有效地指导预算会计实践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修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书和会计职称考试用书的大纲及内容,达到让财务人员不断更新准则的新知识,从而科学指导全新预算会计实践工作。

3.加强和完善政府会计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预算会计实践做好制度上的准备

2015年12月21日,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继续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因此,为有效地落实《基本准则》,各政府会计主体必须重视、完善和加强各部门及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以促使《基本准则》成为实现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率及效果、管理控制好各部门及各单位风险、实现政府会计主体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道安全的“防火墙”。完善的政府会计主体内部控制制度既可以保证未来全新的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保证未来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具体准则、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顺利实施。因此,完善的政府会计主体内部控制制度为未来全新的预算会计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新准则及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准备。

4.重视贯彻落实《基本准则》的信息化工作,为预算会计实践做好信息系统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