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银行业前景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3 16:36:18

银行业前景分析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

课题编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51114901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9日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互联网金融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已经推出新型金融产品,如各大商业银行的闪付卡等。它以一种小额无密刷卡形式出现,绑定储蓄卡或信用卡来圈存(上限1,000元),挥卡即付,给消费者带来很大便捷。这些新型的线下金融产品便捷新颖已引起,但其在推广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弊端。

(二)国外有关使用此类金融工具相关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对Apple pay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研究得比较多。花旗银行采取与苹果公司合作推出Apple pay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库克表示信用卡支付过程是非常繁琐的,但所有以前的移动支付方式都失败了,而苹果基于NFC的Apple Pay只需在终端读取器上轻轻一“靠”,整个支付过程变得十分简单。同时,库克称Apple Pay所有存储的支付信息都是经过加密的。Apple Pay也支持线上支付,线上支付只需要“一键完成”,不再需要输入信用卡信息和地址等。通过Touch ID,你可以凭指纹来轻松确认支付。虽然NFC移动支付得等Google加入战局,Android手机也能提供更安全的支付机制,才能真正普及。但更好的是,终于有可能逐渐消弭支付卡资料外事件,至少让宵小将焦点转移到其他目标上。同时,对于Apple Pay目前已经和摩根大通Chase、联邦海军信贷协会 (Navy Federal Credit Union,世界最大的信用卡联盟)、匹兹堡国民银行PNC、联合服务汽车协会 (USAA,为美国军人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以及花旗银行进行了合作。它们承诺:“出事了我们来扛着”。这一声明其实就是给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银行与政府的保证那么这一金融产品的迅速发展就指日可待。而且他们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它们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进军国际市场。

(三)国内有关使用此类金融工具相关研究。目前,银联闪付卡所推出的优惠措施,也是各银行自身设置的消费优惠,如返现、立减等。而在支付领域,获得消费市场商家的支持则更能如虎添翼,所以目前就覆盖面而言,银联远低于支付宝和微信的撒网。不过,支付宝和微信等新型支付形式需要扫二维码进行付费,安全性有待提高。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实地采访等方式,分析消费者和银行员工对于闪付卡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及其通过闪付卡存在的优缺点来反映出闪付卡使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相信这一成果对于闪付卡在完善产品服务、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方法

(一)调查样本。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北京的消费者(分为在校学生和工作人员),调查样本从西单、亚运村、天通苑的消费者中随机抽取,以及运用网络问卷的方法随机抽取,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97%。

(二)问卷的统计。本研究根据针对性访谈、大学生消费群体、普通市民消费群体以及预测问卷所获结果,编制有关大学生对于闪付卡了解情况问卷调查、普通市民对于闪付卡了解情况问卷调查以及银行工作人员专访。设计了三个部分不同消费人群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1)性别、姓名、专业、月平均收入、拥有的银行卡数量等;(2)消费者行为特征调查。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消费者对于闪付卡使用情况分析。本次抽样调查中选取了77个样本,关于是否使用过闪付卡这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图1)由图1看出其中79.22%的大学生从未使用过闪付卡,仅有20.77%的大学生使用过或正在使用闪付卡;由此得出,闪付卡在大学生消费人群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在曾经使用过闪付卡的人群中16.67%的人认为闪付卡实现了一卡走天下、乘公交都挥手即付、无需找零等方便快捷;41.67%的大学生认为闪付卡与公交卡、超市购物卡等无异,优势不大明显;另外,41.67%的大学生认为一旦丢失或被盗会造成损失,不及一般信用卡安全性高;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消费人群对于闪付卡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质疑。(图2)对于大学生使用过闪付卡人群有关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中,有33.33%的大学生认为闪付卡将会被广泛的应用;50%的大学生认为闪付卡将会被消费者接受,16.67%的大学生认为闪付卡将会被淘汰。(图3)由此得出,大学生作为消费者人群中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认为闪付卡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并且他们认为闪付卡将可能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与使用。

(二)社会消费者对于闪付卡使用情况分析。此次我们在王府井、亚运村、天通苑对社会人群做了抽样调查,共抽取了20个样本,收回有效问卷17份,问卷收回率85%。(图4、图5、图6)图4表明,其实85%的人并未使用过闪付卡,在15%的使用者中,图5、图6表明,使用过闪付卡的人,100%为中年男性,且公司职员较多,人均收入偏高。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男性消费者,女性消费者不重视新型金融产品,且接受能力差。闪付卡虽然在部分信用卡面上有明确标示,但常常被人们忽视,并没有很好的普及,是否使用闪付卡也出现了人群阶级分化,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闪付卡并接受是推出相关卡的金融公司下一步需要做的。

(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采访结果分析。为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此次我们采访了招商银行支行的员工。在了解招行业务的同时,我们也就闪付卡等类似金融产品做了一定的探究,从宏观金融的层面对现在的经济形势做了深度讨论。通过对银行从业人员的采访可以了解到,闪付卡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还是要通过宣传等手段让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减少人们对它的误区。发掘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不同的功能。现在,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闪付卡只在小部分人之中得到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会适应闪付卡等新型金融产品。传统银行也不会就此消失,网络金融一定程度的分担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于互利共生的关系。降息降准的经济措施对客户的影响情况较小。现在处于股市低迷的状况,银行人员与我们普通消费者一样,都处在这个宏观条件下,要做的就是采取比较稳妥的投资策略。

四、闪付卡使用及推广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图7、图8)

在我们发放的有效问卷中,经统计由图7显示,70%的消费者表示闪付卡给生活的影响不大,有或者没有闪付卡这样一种支付形式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30%的消费者表示闪付卡这一支付方式还是会给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基本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一种支付方式会带来困扰。由图8来看,33%的消费者认为支付方式快捷便利与图7数据结论大致相同。由此看来,能够接受闪付卡这样一种“免密免签支付”方式的消费者有三分之一。闪付卡目前虽然并不为人所熟知和普及,它也并非完全没有进一步推广或者发展的可能和必要。只要有小部分人会接受并且认为便利,就总有市场。有45%的消费者认为难以接受“免密免签支付”方式。

在发放问卷过程中,大部分的消费者表示,容易丢卡且不能挂失造成损失即使不是大金额也会伤心。有22%的消费者表示,与信用卡等产品区别并不大,多输一次密码也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影响。对于免密免签的支付方式使人们生活更加快速便捷,譬如在超市购物,收银员不必找零,消费者也不必输密码签名,轻轻一挥支付成功,加快结账速度。而这样的方式总有保守型消费者担心丢失卡会造成损失,而这也是便捷与安全不可兼得的本质矛盾,一时恐怕难以解决,当人们觉得便利带来的好处足以弥补卡丢失的风险,闪付卡才可以说打开了部分市场;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与信用卡、超市购物卡区别不大。虽然闪付卡推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消费者却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终端刷卡机不普及,消费者“有卡不能用”。首先是各大超市无相应的刷卡机,更不用提菜市场、小卖部了,所以才会有消费者认为,与信用卡等产品无异的感受。在市场普及这一方面确实还有待改善,如终端机的普遍安装运行、与各大商家的联合推广宣传等,但是要想在实体经济中做到完全普及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客观来讲,要想闪付卡走天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结论及建议

第一,上述研究表明,有75.00%的社会消费者认为闪付卡只能被少部分人接受,而50%的大学生消费者认为闪付卡会被少部分人所接受,同时认为闪付卡会被广泛使用的社会消费者占15.00%,而在大学生消费者中他们认为闪付卡被广泛使用的占比达到33.33%;由此可以看出,闪付卡等类似的支付产品易于被大学生这样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群所接受,证明闪付卡将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第二,上述研究表明,46.75%的大学生和65%的社会人群并不了解闪付卡这项新型的金融产品;他们中大部分都对于银行卡quick pass的字样有所印象却不了解其功能。由此可以看出,银行对于银行卡闪付这一功能的宣传力度不够。鉴于最有可能使用闪付卡的人群以乐于接受新产品新技术的年轻群体为主,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信息推送,提高宣传力度并在宣传中突出闪付优势。

第三,上述分析表明,对于闪付卡“无法挂失存在安全隐患”的社会消费者占45%,在大学生消费者中的比例占41.67%;由此可见,闪付卡的“无法挂失存在安全隐患”是消费者是否使用它的关键,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严重影响闪付卡的推广,在这一方面,银行应向消费者解释电子账户与银行卡主账户的区别,闪付卡的丢失并不会造成银行卡主账户的安全,明确其特殊性,如:公交卡、校园卡等小额支付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7-0023-04

一、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导致国开行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空间缩小,商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国开行作为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1994年成立之初国务院对其职能定位是:主要通过向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资本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资,重点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简称“两基一支”)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发放政策性贷款。这些政策性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隐患不确定等特征,是一般商业银行无力也不愿意介入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业金融体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需要国开行支持的“两基一支”等公益性项目已转变为竞争性项目。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出现了部分交叉和重合,引发了国开行和商业银行争抢市场的问题。国开行再固守政策性银行体制,其业务发展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难以为继。

(二)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符合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方向

从当前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发展趋势看,商业化改革取向成为主流。政策性银行在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后,面临多方面的市场挑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国家的政策性银行纷纷走上改革之路,有的转变为开发性银行,有的直接改造为商业银行。具体改革路径有四种:一是整体转变成为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银行,不再承担政府指令性信贷,完全按市场规则开展业务,如新加坡发展银行;二是继续维持传统政策性银行定位,但重新核定业务范围,如1995年重新定位的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这家银行是该国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服务的机构;三是正在酝酿实施市场化改革。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 将从2008年4月开始实行民营化;四是转型为业务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指令性业务分账管理的综合类开发性银行。在这类开发性银行中,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开发性业务成为主体,政府融资业务逐步减少;在继续从事政策性业务、按政府指令贷款的同时,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业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例如法国国民储蓄银行、韩国产业银行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等,都属于综合性开发银行。

总体看,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已成为国际上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取向。我国国开行从其所涉足业务领域看,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既是其自身发展需要,也是防范银行业系统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国开行成立至今,各项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6年末,该行管理的资产规模达23,140亿元①。如此庞大的资产存量,如果仍然沿用传统高投入低产出的政策性贷款运作,必然积聚信用风险。国开行成立以来是在无相应法律法规约束下运行,业务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从审慎监管角度看,国开行巨额的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对国开行甚至我国银行体系稳定都会造成消极后果。唯有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增加资本约束和市场约束,才能约束其信贷扩张冲动,引导其走上稳健经营轨道,使其在中长期贷款领域成为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力量。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对外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大势所趋。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有利于国开行在世贸组织协议框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如果国开行继续定位于传统政策性银行,其受政府指令的融资行为继续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不符合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成果的肯定,单纯依靠传统政策性银行方式融资,容易授人把柄,阻碍“走出去”。

二、国开行已具备了实行商业化改革的有利因素

(一)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及资产质量,接近商业银行

近年来国开行一直坚持“既要保持一流市场业绩,又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在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三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以及国际业务合作等领域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与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比,国开行商业化转型不需剥离政策性巨额不良资产,包袱较轻,改革成本较低。

(二)国开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其实施商业化改革的基础

1.已建立起了较稳健的风险管理模式。国开行目前已建立以信用管理为中心、全面覆盖资产负债业务、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监控体系。该体系已涵盖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了实现信贷业务前中后台分离的“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业务运行体制,实行公开透明的路演审议制度;以“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为核心的二元评审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由内外部行业专家组成的独立信贷评审专家库;按季度分析、评估三大风险状况。运用内部评级法、风险计量模型及标准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进行识别。风险管理战略清晰,风险管理模式较为稳健。同时,国开行还不断完善梳理业务流程、创新和改进管理工具和方法等,初步搭建了审慎经营机制。

2.多年市场化运作实践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一是从业人员学历较高。以国开行广西区分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该行从业人员中8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员工在市场化运作中经受了锻炼,市场营销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均比较强;三是重视对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创新培训方式,有效改善员工知识结构,补充技能缺损,培养并储备了一些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开发并运用了较先进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国开行的应用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整体集成性进一步增强,已启动全行应用集成平台项目,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实施,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系统整合,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功能,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对资金、信贷、风险管理、内部营运、人力资源和金融合作等环节的技术支撑,为今后的全面商业化运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三、制约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十项因素

1、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国家拨付资本金数额外,还可以享受免除偿付红利或股息的优惠,并可以通过借款、发行债券和吸收特定存款、免交全部或部分税赋、享受政府利差补贴等方式筹集。由于有多种方式筹资,保证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拥有充裕的资金。但国开行目前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集资金,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虽然近年来探索市场化发债的方式筹资,但还需要通过法制加以确认。

2、市场化营销手段和经验不足。目前,国开行贷款营销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或政府部门来进行,贷款以向有政府背景的贷款平台发放为主,贷款营销带有比较浓厚的官方色彩,以市场化的商业手段来进行贷款营销活动尚未真正开展。国开行商业化改革后在市场营销方面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3、商业化改革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分类结果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开行实行的是信贷资产质量十四级分类标准,其核心定义虽然与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规定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总体吻合。但在实际分类过程中,以政府信用状况、财政收入等作为重要的分类标杆,弱化对借款人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信用、经营及现金流方面的分析,造成分类时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数据计量分析少,存在分类结果等级偏高现象。而在商业化转型后,贷款质量分类必须突出以借款人为主体,强化第一还款来源,其以政府信用、财政增长等为支撑的分类结果将会影响贷款质量。

4、商业化改革势必考验政府信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开发性金融的根基是地方政府信用,以财政补贴或收益权增加借款人及项目单位偿债能力,实施方式往往是银政签署合作协议。近几年,国开行不断扩大政府组织的融资平台(如城司等)发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贷款,而这类贷款项目又多是借款人和实际使用人相分离的。这种运作模式的弊端就是对政府信用的过度依赖,在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能产生较大的风险隐患。若国开行的业务运作模式改变及贷款投向调整,将会影响对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的连续性投入,部分地方政府则有可能削弱对地方项目的融资平台,造成部分融资平台最终破产逃废债务,这对国开行的稳健经营是十分不利的。

5、缺乏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国开行还没有建立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国开行成立时的500亿元注册资本金至今未有变化。国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贷款业务,贷款风险隐患及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而对其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据调查,近年来随着该行业务的快速扩张,其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2002年至2006年各年末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8%、10.26%、10.50%、9.15%、8.05%。而国际上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5%以上,与此相比,国开行2006年末低7个百分点,差距甚大。据国开行测算,若要维持8%的资本充足率,2007年至2010年需分别补充资本136亿元、474亿元、882亿元、1,409亿元;如达到国际上15%的资本充足率,五年间需要分别补充资本1,300亿元、1,800亿元、2,500亿元、3,300亿元、4,400亿元。供给需求缺口很大。

6、国家信用弱化直接加大国开行筹资难度。多年来,国开行依靠央行以行政方式发行金融债券是其主要的筹资方式。据该行统计,2006年末该行总资产23,140亿元,总负债21,560亿元,其中发行债券余额达19,040亿元,占总负债的88.31%,该行对债券筹资依赖度很高。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否继续沿用行政指令发债,银行同业是否继续认购有待实践来回答。2007年第一期国开债招标情况不佳,几乎流拍就是一个印证。2006年穆迪等三家国际评级公司继续给予国开行级信用评级,很大程度还是认定其拥有国家信用。

7、基础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不足将制约业务发展。目前,国开行在机构、网点、结算、汇兑、票据等基础金融服务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商业化转型后,随着业务拓展特别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等社会瓶颈领域业务的推开,加上长期从事政策性业务造成竞争意识和主动营销意识相对较为淡薄,适应市场化方式和商业化运作的难度和风险日渐凸现,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开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8、经营理念上的政策性思维也会影响其商业化运作效果。一是一些分行经营理念中行政色彩仍然较浓,“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观念在基层影响较深,习惯使用银政合作协议“一揽子”运作大中型项目,对单一项目主动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二是行政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商业化转型的风险管理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国开行长期沿用的行政管理体制,致使绩效考核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激励约束机制相对欠缺。

9、受经济资本约束,国开行拓展县域以下中小企业举步维坚,不利于调整国开行信贷结构。至2006年末,该行累计为6.8多万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发放232亿元贷款,全年发放了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640亿元。与此同时,国开行营业支出比2005年增长了23.8%,剔除与营业收入密切相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增长外,发展县域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都要花费人力和财力。商业化转型后,开展以经济资本配置为核心导向的风险限额设定,核算经营成本,将制约国开行在县域以下的业务发展速度。

10、商业银行审慎性监管标准仍不适合商业化改革后的国开行。国家虽然确定了对国开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但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开行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以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发展为信贷重点方向还不会改变。因此,目前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执行的审慎经营标准如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授信集中度等一系列监测指标仍然不能适用于国开行“大额、集中、长期”的信贷业务。适用国开行特点的监管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监管部门对其持续审慎的风险监管,无法及时准确计量、预警、提示风险。

四、促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统一认识,保持国开行改革期间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平稳

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核心是要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发挥国开行的独特优势,创新中国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关键环节在于增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信用,保持国开行信用的连续性;基础工作是研究建立与商业化运作、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市场定位、风险控制、业务品种、组织架构及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对国开行商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保持银政合作意向的连续性,增强地方政府、客户特别是融资平台与国开行合作的信心。银政、银企各方要依法严格合同约定,注重维护债权债务的连续性,为国开行的改革创造稳定、宽松的环境。

(二)国家对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行国开行发债筹资政策不变,维持国开行继续适用“商业银行对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政策。目前,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已在地方政府、企业以至社会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建立了较好的形象和相对特殊的业务偏好。按照国开行的现状和业务开展状况,继续维持国开行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国开行的平稳发展,是推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当前国开行的改革应先以业务商业化运作为核心,暂不改变其政策性银行性质,允许国开行继续享有利用国家信用发债的特许权,以维护国际知名评级公司对国开行的资信评级基础,确保国开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筹资渠道的畅通。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深化国开行改革,引导国开行向商业银行转型。

2.调整相关政策,支持国开行保持较稳定的资本充足率和增加筹资渠道。一是在综合分析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后资产业务发展态势基础上,适当提高国开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比例,使其能按照国际惯例保持较高的资本金。当国开行在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比例时,国家应相应减税,减税部分相应用于增转资本金;二是拓宽国开行的筹资渠道。除保留发行金融债券,维持其贷款企业一般存款外,在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前提下,建议允许国开行开办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定向吸收如邮政储蓄、保险基金等“协议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3.合理界定国开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工,支持开展同业合作。一是明确国开行市场定位侧重于中长期融资业务,在政府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拓市场、巩固市场,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这些领域发展,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二是依托金融合作,完善金融基础服务。如通过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来实现城市之间的结算与汇兑;通过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来完成偏远县市信贷资产的管理和进一步解决“三农”、中小企业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与邮政储蓄银行的合作来完成支持县域以下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发放与回收。

(三)国开行自身要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注重产品创新、市场开发、政府增信管理,深化员工培训以适应商业化改革要求

1.尽快建立以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为核心的经营新机制。国开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其市场功能主要是中长期信贷业务,不应简单去复制、转型为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以往主要依靠国家指定重点项目作为主要业务,并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将与其他商业银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业务竞争。国开行必须增强市场营销意识,尽快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与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模式。

2.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违约风险。一是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建设,督促地方政府将融资平台办成经济实体,增加划拨有效资产壮大实力;二是对目前融资平台贷款存量的抵押、质押、保证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防止悬空金融债权。

3.切实加强国开行人力资源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培养,通过搭建事业平台吸引人才,优化用人机制留住人才,提供培训发展人才,努力创造人才优势,并以此提升、展示国开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专业化管理的团队形象。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3)

一、台湾银行业发展现状

1997年6月的台湾金融统计月报显示台湾金融机构466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32家,分支机构共计2846个;截至2009年1月在接受存款的货币机构中,除台湾当地“中央银行”外,共有37家台湾本地银行(含中小企业银行):一类是台湾本地一般银行,如台湾银行等:一类是专业银行,即中小企业银行,包括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32家外资银行在台分行;264家农会信用部;25家渔会信用部;邮汇局一家,下辖分支机构共计5885个。金融机构在近10间扩充1倍有余,但是金融创新业务并未随着银行数量爆炸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台湾本土型金融风暴及近年来银行资产恶化、逾期贷款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从金融机构存贷状况看,截至2007年5月底,包括全体货币机构和邮汇局在内的主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5.34万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0.9%;贷款余额17.81万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1.08%。就各类金融机构分析,台湾本地银行占有率最高,存贷款占有率分别达到72.7%和91%,农渔会信用部次之。外国银行在台分行的存贷款占有率仅占3.07%和3.18%。

从逾放贷款来看,2007年5月台湾银行总体逾放金额4168亿新台币,逾放比率为2.26%较之2001年的8.16%有了大幅回落,但是比上一年度增加11%。

从盈利能力来看银行的税前盈余在近10年间除2004年出现较大增长外其余年份表现平平,2002年甚至出现较大亏损。

台湾本地银行的获利能力一直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体现在过去近10年银行资产报酬率几乎未出现增长,甚至在个别年份资产报酬率为负。净值报酬率虽然体现在原始值上波动较大。但是大起大落,总体上来讲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具体数字方面,2007年5月盈余为120.5亿新台币,但是在3月却有184.2亿新台币的亏损,所以2007年整体盈利水平并不高。从其近年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资产报酬率还是净值报酬率都呈现出增长不能逐渐减缓的态势。

在整体金融实力、银行的数量、软硬件设施、金融的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金融业的管理与秩序等方面台湾和香港、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台湾银行业务在现有条件下已经没有更大突破的空间。地理上临近两大国际化金融中心,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都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使台湾的金融行业发展受到了限制,获利能力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二、台湾银行业向大陆转移的动因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台湾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台当局推动经济金融自由化政策,岛内服务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服务业占台湾GDP比重迅速由1987年的52.2%大幅攀升至2006年的71.65%。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金融保险业作为台湾服务产业中的支柱行业,至2006年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0.33%。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岛内外环境的转变对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台湾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增速减慢,在1987年到1997年其平均年增率高达11.5%,是带动台湾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1998年至2002年间,年均增长率骤降至2.6%,低于全体服务业的增长率。占岛内GDP比重高达三分之二以上的服务业增速减慢,直接导致台湾经济增长率由过去的中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

如果作为台湾经济核心的台湾金融业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优化,如果台湾服务业无法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国际竞争力和拓展海外市场,就很难带动台湾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台湾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点:

第一,台湾海岛经济的市场容量有限,台湾金融业服务主要对象其一是台湾民众,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及人均收入增幅趋缓,台湾民众的消费扩张速度减慢,相应减弱了金融服务业的扩张。

第二,台湾金融机构的另一主要客户――制造业部门出现向大陆地区加速外移的现象,使得台湾金融机构的服务客户逐渐减少。

第三,自由化政策所导致的台湾银行开放造成了新设银行过多的问题,平均3700人就有一家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从另一方面来看,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经济联系却在逐渐紧密。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1847项,合同台资金额1010亿美元,实际投资438.9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6036.9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024.5亿美元,台湾向大陆出口5012.4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实现贸易顺差累计达3987.6亿美元。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贸易顺差的来源地,从2002年开始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目前,在大陆设立的台商投资企业已超过7万家,有近60万台商及其眷属在大陆工作、生活。2006年两岸贸易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

三、台湾银行业布局大陆市场现状

台湾当局于1995年7月提出分三阶段开放两岸金融往来方案。入世后的2002年,台湾当局扩大开放两岸金融往来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台湾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从而为台湾银行进入大陆及两岸银行业的合作提供了条件。随后,符合条件的台湾大型银行开始积极争取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3月14日批准台湾世华联合商业银行和彰化商业银行在上海和江苏昆山设立代表处:2002年9月12日批准了华南银行在深圳、合作金库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申请2002年12月中下旬批准了土地银行和第一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以及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申请。至2002年底。7家台资银行来大陆设立代表处的申请已全获批准。台湾地区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纷纷与大陆地区的各银行完成密押交换作业,建立关系。并开始两岸直接通汇业务的实际操作。至2006年12月获准申办授信业务的台湾本地银行31家,获准申办应收账款收买业务的为29家:外国银行分别为15家和14家。

台湾金融机构目前在大陆的布局很明显地带有“客户跟随”的现象,即目前在大陆开设办事处的台湾金融机构主要是为了给在大陆的台商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台湾在大陆的7家金融办事处分别分布在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昆山及北京等台商投资密集区,因此台湾银行在祖国大陆布局目前锁定台商作为其主要服务对象。此外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初期主要业务为信息收集、与祖国大陆当地银行进行策略联盟或为台湾总行开拓潜在客户等。台湾世华银行的主管就明确表示,大陆祖国办事处初期在

政策范围内主要以服务台商、拓展客户和征信业务为主,同时该行也会积极与当地银行进行策略联盟,或与当地银行合作,建立更便捷的通汇管道服务台商。

台湾银行通过在大陆建立支行或者代表处的形势不仅可以利用其熟悉台湾企业业务状况的优势,通过大陆市场更好的为台商服务,提高其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布局大陆。利用台商资源为起点,逐步熟悉大陆市场,为其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就投资经营环境来讲,台湾银行业在大陆的投资相对于大陆银行赴台投资也有很大优势。首先是政治环境,不同于台湾当局对于外国投资银行业的诸般限制,大陆政府对于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一直秉持支持态度,不仅在设立审批等环节上,还在经营条件上给予最大的优惠。相对于台湾银行业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的快速实现,在2003年已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赴台设立办事处的浦东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至今尚未正式登台。

四、台湾银行业与大陆展开金融合作的前景分析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4)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理论界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①有以下几种观点:1、混业经营。从业务范围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网络和代客理财形式,实际上已经在其业务中融合了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买卖、保险、各种社会服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成为了实际的全能银行。2、国际化改造。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外行交流与业务往来日渐频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吸引外资入股,加强与与外资银行合作,在经营模式和人才管理上与国际接轨,经营逐步走向国际化。3、IPO 和两个市场上市。根据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PO 成为大多数银行融资的选择。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形成两个资本市场,这样使上市更具吸引力,加之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早期上市后取得成功的案例使得选择在两个市场上市成为商业银行融资的选择。4、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变。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基本成功,加之分业经营的硬性规定,这样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代替混业经营以及股份制的有效选择。虽然金融控股公司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不影响其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最优选择。5、业务处理自动化和网络化。这个趋势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个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之影响。

在上述的五个发展趋势中,与国际化接轨和融合的过程势在必行,而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服务,是由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所催生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通过科学技术来更新服务和管理。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更侧重于改变其经营战略,调整功能和业务范围,发展的重点就在混业经营全能银行的模式和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变两个方向。

全能银行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等,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能使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银行效益,并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目前,我国进行全能银行模式,存在着法律限制,监管制约,风险隔离,创新不足等缺点。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资本控股权作用,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利用不同子公司税负差异进行合理避税;集团整合在同一品牌之下,信誉外溢;集团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客户共享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整个金融资源得以集约化利用。

笔者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和全球金融资源的共享,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日益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服务交叉重叠造成充分竞争,最终会因兼并重组形成新的更强大的金融机构。因此,单单从我国国内情况去分析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的。下面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5)

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技术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理论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显著,其最大优势一是通过热介质储能将具备调峰能力,有望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克服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周期波动大的缺陷;二是能够实现热电综合利用,通过将热能分别用于电、水、暖等多种用途,系统整体效率可能达到50%以上。目前光热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单位造价显著高于光伏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二、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一)相关政策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对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做出了部署,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力度,并在具备较好资源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装机目标为10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已将光热发电系统制造列入鼓励类范畴。但与光伏发电相比,当前国内缺乏针对光热发电行业的专项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三、光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上网电价对项目收益和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电价每降低0.05元/千瓦时,项目内部收益率降低约1%。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电价至少需达到1.1元/千瓦时。为保证平均偿债覆盖率高于110%,上网电价至少需达到1元/千瓦时。见图3。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上游产业链尚未建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

光热发电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装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对设备和组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受限于市场容量,上游设备制造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聚光镜、集热管、追踪器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槽式、塔式光热的单位造价达到晶硅光伏的3―5倍,就成本效益而言其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商业化项目数量较少,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检验

当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兆瓦级以上光热发电项目屈指可数,运行时间普遍短于3年,尚未形成具备参考价值的长期运行记录,在不同地区差异性气候和光照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则更为欠缺。在运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之前,行业投资规模难以扩大。

(三)专项扶持政策未出台,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光热发电的各条技术路线差异程度较大,增加了统一划定标杆电价的难度。目前“一项目一议”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也使投资者难以对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做出准确的先期判断。此外,涉及补贴、并网等关键问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还未出台,投资者对于政府未来支持力度的顾虑难以消除。

(四)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储能有待突破瓶颈

光热发电技术目前还存在运行效率不稳定、部分组件故障率高等问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予以改进,亦有赖于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支持。其中油质、熔盐等储能技术是提升光热发电系统效率、实现与光伏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实际发展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银行融资支持建议

光热发电当前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望与光伏发电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并成长为推动我国太阳能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双反”持续打压遏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引导作用、支持光热产业健康成长,对于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巩固我国新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银行对光热发电项目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既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也是由于对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存有顾虑。从培育融资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从图4所示开展工作。

(一)把握政策导向,引导融资支持

电价补贴标准是决定光热发电项目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关键参数,有待国家政策予以明确。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标杆电价、专项资金、并网保障等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情况,在政策导向明晰、外部条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光热发电项目开发评审工作。

(二)加强客户筛选,择优开展合作

光热发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应选择实力相对雄厚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一是五大电力、中广核等电力行业央企,二是中控集团等掌握设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太阳能相关行业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授信。

(三)扶持重点项目,树立示范效应

业务起步阶段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应着力于提高成功率、树立示范效应。应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确定的示范项目清单,选取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技术相对成熟(塔式、槽式)、建设规模适中(10―50兆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如提供额外电价补贴)的项目予以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

(四)做实信用结构,严格防控风险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6)

光热发电技术的研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原理是利用大规模镜面汇聚太阳光能产生高温、对导热工质进行加热进而驱动汽轮机发电,其区别于光伏发电的突出特征是通过物理过程而非光伏效应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化。目前光热发电的主流技术包括塔式、槽式和碟式三种,其中塔式、槽式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已有商业化运营案例。

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技术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理论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显著,其最大优势一是通过热介质储能将具备调峰能力,有望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克服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周期波动大的缺陷;二是能够实现热电综合利用,通过将热能分别用于电、水、暖等多种用途,系统整体效率可能达到50%以上。目前光热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单位造价显著高于光伏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二、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一)相关政策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对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做出了部署,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力度,并在具备较好资源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装机目标为10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已将光热发电系统制造列入鼓励类范畴。但与光伏发电相比,当前国内缺乏针对光热发电行业的专项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二)项目建设情况

当前国内光热发电行业正处于由实验性向商业性过渡的阶段。自2004年起,由中科院等单位研发的千瓦级光热发电系统(塔式、槽式)陆续在北京、南京等地投运,积累了我国首批光热发电运行数据;2011年,我国首个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在北京延庆投入运营;2013年,中控太阳能在青海德令哈建成我国首个10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塔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示范项目,已获5000万元财政专项补助,核准电价为1.2元/千瓦时。其他已启动前期工作的部分项目情况如表2所示。

三、光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目前塔式技术是最为成熟的光热发电技术,以该技术为例,若项目位于青海等光照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单位千瓦造价控制在20000―30000元,上网电价确定为1.2元/千瓦时,则项目能够依托自身现金流实现商业化运营,取得正常水平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为10年左右。典型的10兆瓦塔式项目模拟测算指标如表3所示。

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变量包括发电利用小时数、上网电价等。发电利用小时数每下降100小时,内部收益率降低约0.8%;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300小时。偿债覆盖率用于衡量项目贷款偿还期内自由现金流对贷款本息的保障能力,按全周期平均偿债覆盖率不低于110%进行控制,则利用小时数至少需达到2000小时。见图2。

上网电价对项目收益和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电价每降低0.05元/千瓦时,项目内部收益率降低约1%。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电价至少需达到1.1元/千瓦时。为保证平均偿债覆盖率高于110%,上网电价至少需达到1元/千瓦时。见图3。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光热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于常规光伏项目,因此其对运营期发电量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对于电价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与之相比,目前国内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已调低至0.9―1元/千瓦时,且仍具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因此在系统成本未出现显著下降之前,光热发电尚不具备与光伏发电平价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光热发电对于光照资源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设备的年利用小时数需要达到2200―2500小时才能保证基本的收益水平,因此该技术更适合在青海、宁夏等我国西部的光照资源富集区运用,与光伏发电相比其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上游产业链尚未建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

光热发电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装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对设备和组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受限于市场容量,上游设备制造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聚光镜、集热管、追踪器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槽式、塔式光热的单位造价达到晶硅光伏的3―5倍,就成本效益而言其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商业化项目数量较少,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检验

当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兆瓦级以上光热发电项目屈指可数,运行时间普遍短于3年,尚未形成具备参考价值的长期运行记录,在不同地区差异性气候和光照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则更为欠缺。在运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之前,行业投资规模难以扩大。

(三)专项扶持政策未出台,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光热发电的各条技术路线差异程度较大,增加了统一划定标杆电价的难度。目前“一项目一议”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也使投资者难以对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做出准确的先期判断。此外,涉及补贴、并网等关键问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还未出台,投资者对于政府未来支持力度的顾虑难以消除。

(四)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储能有待突破瓶颈

光热发电技术目前还存在运行效率不稳定、部分组件故障率高等问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予以改进,亦有赖于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支持。其中油质、熔盐等储能技术是提升光热发电系统效率、实现与光伏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实际发展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银行融资支持建议

光热发电当前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望与光伏发电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并成长为推动我国太阳能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双反”持续打压遏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引导作用、支持光热产业健康成长,对于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巩固我国新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银行对光热发电项目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既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也是由于对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存有顾虑。从培育融资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从图4所示开展工作。

(一)把握政策导向,引导融资支持

电价补贴标准是决定光热发电项目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关键参数,有待国家政策予以明确。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标杆电价、专项资金、并网保障等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情况,在政策导向明晰、外部条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光热发电项目开发评审工作。

(二)加强客户筛选,择优开展合作

光热发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应选择实力相对雄厚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一是五大电力、中广核等电力行业央企,二是中控集团等掌握设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太阳能相关行业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授信。

(三)扶持重点项目,树立示范效应

业务起步阶段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应着力于提高成功率、树立示范效应。应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确定的示范项目清单,选取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技术相对成熟(塔式、槽式)、建设规模适中(10―50兆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如提供额外电价补贴)的项目予以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

(四)做实信用结构,严格防控风险

考虑到行业起步期的高风险性,信用结构应在传统光伏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一是提高资本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对于央企可适当放宽);二是除项目自身收费权质押、资产抵押外,要求股东等关联方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或补充土地使用权、存单等其他抵质押物;三是引入偿债准备金等风险缓释措施。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7)

(一)建立压力测试模型

现金流缺口分析模型是根据经验判断或历史数据分析预测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而计算压力情景和水平下各时间区间的净现金流覆盖率,并将预测的流动性需求与未来可得到的资金数量匹配以及建立管理联系的一种方法。该模型具有如下优势:一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特征;二是该模型在与流动性储备分析方法相结合后,能够与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指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和比较。模型的自变量为各风险因素的变化,因变量为相应业务部门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两者主要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现金流缺口和净现金流覆盖率作为承压指标,考察未来特定时间段内的净现金流缺口以及流动性储备对于净现金流出的覆盖情况。1.现金流缺口指标现金流缺口=某一时期特定情景下的现金流入-某一时期特定情景下的现金流出=(收回的贷款本息+收回投资+服务收益+新增存款+表外业务收入+资产出售)-(存款本息提取+偿还到期借款+新增贷款+表外业务支出+其他经营支出+购入资产+股东红利支出)。2.净现金流覆盖率指标净现金流覆盖率=某一时期预期现金流入/某一时期预期现金流出。

(二)设定压力情景

巴塞尔委员会对于标准流动性冲击定义了7个情景[9],这7个情景基本覆盖了历史上引发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每一个情景都可以作为引起流动性风险的单一事件,每个单一事件背后包含了不同的风险因素;再将这些不同的风险因素联系起来,可以描绘出风险因素联动下的压力情景。1.由单一事件驱动的压力情景为描绘单一事件驱动下的压力情景逻辑和风险传导过程,本文首先依据该银行历史上是否发生过类似情景将其区分为假设情景或历史情景;其次考虑到风险相关性,根据流动性风险的内在驱动逻辑从每类情景中提炼出“驱动风险因素”和“直接风险因素”,用于完成风险识别工作;最后再将上述两类风险因素对应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相关科目的变动上,完成从“事件”到“风险因素”再到“业务科目”之间的逻辑构建(见表1)。2.风险因素联动下的压力情景考虑到在系统性危机情景下流动性风险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和风险传染性等特点,在上述标准压力情景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虑了各风险因素联动的压力情景。3.设置压力水平设置出合理的压力水平是确保压力测试有效性的关键。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要求:压力测试情景根据假设程度的不同,一般包括轻度压力、中度压力以及严重压力,三种压力情景依次不断增强,其中轻度压力比目前实际情况更为严峻。当前,在实践中较为易行的方法是,借助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描述出压力情景的严重程度和与之相对应的概率,对于特定事件(如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利用事件窗口分析法。

(三)执行压力测试

1.建立正常情况下的动态现金流缺口模型传统的现金流缺口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存量资产负债业务的到期日进行分析,并据此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现金流动性的充足程度。但考虑到业务到期只是现金流产生的一个原因,除此以外,新业务增量、客户展期与提前支取等行为均会对未来现金流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压力测试模拟之前,需要考虑客户行为和新业务量对到期现金流的影响,并对未来各个时间段到期现金流做出适当调整,然后再以调整后的动态现金流缺口表作为轻、中、重度压力情景测试的参照系,以观察压力情景下现金流量及缺口的变化情况[10]。2.压力情景模拟常用的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方法。敏感度分析又称单因素分析,是描述风险因素较小变动时,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动为多少。敏感性分析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找出对现金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的风险因素,作为下一步情景分析的基础。情景分析又称为多因素分析,与敏感度分析不同,情景分析是假设风险因子同时变动或者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产生影响,它依赖于更多的统计分析、假设或涉及风险因素相关性的模型建立。将敏感性分析与情景分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指导决策,发挥压力测试在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情景分析主要包括历史情景分析和假设情景分析。历史情景分析是基于特定历史事件或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构造冲击结构,对商业银行资产组合或者资产负债表进行测试,评估风险因子导致银行目前风险承受力的变化;假设情景分析则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借鉴,结合商业银行独特的流动性风险特性,预测概率极小但有可能发生的压力事件,并据此构造冲击结构来进行测试。在目前国内银行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历史情景分析方法,原因是该方法能够给出不同情景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在现实管理中更具说服力。考虑到流动性风险具有综合性、易传染等特点,因此相关研究有必要在事件驱动的情景模拟基础上,针对出现系统性风险情况开展进一步压力测试,且至少需考虑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的情况时流动性资产的变现和处置损失的能力。

二、测试方法应用

根据上一章介绍的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方法和程序,本章以南京银行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上述方法开展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建议。

(一)设定压力情景

以金融危机作为驱动事件,以“机构的公共信用评级下调3个档次”情景为基础,模拟风险因素联动下的压力情景。压力水平的设定采用历史情景法。轻度情景选取近三年来数据统计分布的尾部5%的分位数作为情景设定依据;中度情景选取近三年来数据统计分布的尾部1%的分位数作为情景设定依据;重度情景是以近三年来最差的数据作为情景设定依据。以模拟零售客户存款流失为例,取近三年以来每日零售存款的波动率数据做统计分布,计算出该序列5%、1%和最差的分位数分别为:3%、7%和10%。此外,为保证情景设定的科学性,在历史情景法的基础上辅以专家判断的方法,以减少因异常数据导致的统计结果偏离。本文来自于《审计与经济研究》杂志。审计与经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8)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信用体系崩溃、经济发展趋势探底等宏观性的小概率事件(尾部风险)应对不当造成的。当前为保证银行房贷资产的安全,应强化尾部风险的预警和应对。近几年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实践的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计划,如FSAP、SCAP、TD压力测试系统等项目,可有效解决房贷尾部风险问题。具体思路是通过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经济环境突然恶化、贷款人大规模违约等宏观性小概率事件,测算银行抵御宏观意外风险的能力。当前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因素很多,如房地产泡沫突出、国家调控政策不明、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都可能引发银行房贷资产的突然恶化,甚至导致银行业危机。本文将借鉴国外经验,系统探讨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引入

(一)银行房贷尾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房贷指银行发放的、与房产有关的或以房产为抵押物申请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项目。目前房地产泡沫过大、房贷利差减少、贷款申请人违规贷款、开发商恶意挪用资金等问题都导致房贷资产规模粗放增长的同时,尾部风险十分严重。这里尾部风险通常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资产损失严重的极端小概率风险。尾部风险问题已成为房贷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如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宣布将实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尾部风险从图形上分析它处在分布曲线尾端,有学者证明银行房贷资产收益率具有厚尾性特征,即和正态分布相比峰顶要尖,尾部要厚,它不能简单的用正态分布予以拟和。

(二)审慎性资本管理要求重视房贷尾部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对宏观审慎性监管提出了挑战,如监管上未对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有效计量、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未有效揭示、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薄弱等尾部风险处理不当问题教训深刻。目前监管发展趋势要求银行资本对风险有效覆盖,尤其重视房贷尾部风险。其中风险可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异常风险三种。而VAR属于常规在险价值计算,它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正常分布前提下,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银行房贷资产面临的最大损失,主要局限于传统金融资产,很难对异常损失加以预测。这里压力测试可作为有效补充,测量异常但可能发生巨大损失的极端事件,评估银行房贷的风险容忍度。

(三)压力测试―应对房贷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房贷尾部风险问题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4月11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我国形成的房贷和资产泡沫提出严厉警告。房贷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工具,通常包括一系列用来评估房贷组合面临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冲击时所体现出的脆弱性等技术,是应对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9)认为压力测试可以在严峻但可能发生的尾部风险情境下,准确评估银行房贷财务状况,从而帮助管理层采取有效对策。

二、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现状分析

目前实施的压力测试项目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年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这次金融危机后美联储2009年开展的监管资本评估项目SCAP、以及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TD、奥地利央行的SRM等测试系统。现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欧洲和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分别予以归纳。

(一)美国房贷压力测试经验与不足

这次金融危机很大原因是次级房贷管理不当导致的整个信用体系崩溃。金融危机后,美联邦在2009年2月对19家最大的控股公司资产情况进行压力测试并衡量需要多少资本抵御尾部风险发生的情形,即被称为监管资本评估程序的SCAP。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假设的严重衰退情形下,这19家银行产生累计损失达到5992亿美元,贷款损失率达9.1%。虽然每家机构都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还需要1850亿美元资本缓冲。

这次压力测试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估算了损失的数额,还评估了资本构成,如考核了一级风险资本比率和一级资本中普通股本的比例水平。并通过建立了SCAP缓冲区,为更高级的资本结构提供保护,降低了银行破产的风险。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模拟的情形不够严峻,没有采用最糟糕情景分析法和极值理论法。其次,涉及的银行不够全面,仅涉及19家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倒闭风险更高。再次,忽视了银行可能产生的二次损失。

2010年11月17日美联储要求接受“压力测试”的这19家大银行,在2011年初之前再次接受测试。2011年3月完成后,许多银行纷纷宣布增加派息、股权回购和增发、偿还政府贷款等计划。

(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特点

2010年欧盟为了评估经济二次探底和国债市场剧烈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选取了代表性的91家银行(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65%以上)实施压力测试。

操作过程是:基于2010-2011年观察期设计了基准情景和恶化情景。基准情景是大概率事件,恶化情景相对概率小,是压力测试重点考虑的主要情形。恶化情景假设2010-2011年欧盟经济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考虑了其他尾部风险,认为恶化事件一旦出现,欧盟银行业金融体系面临极大考验。

测试结果是:在恶化情景下,2010-2011年债务危机等负面因素将给欧盟91家银行造成5659亿欧元损失。同时91家银行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将由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其中7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未达标,低于6%。

实践证明,这次欧盟测试虽然严厉,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欧元区的短期信心。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假设条件和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如这次测试主要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相对忽略了流动性风险、银行间的风险传递效应以及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造成测试结果存在偏差。

(三)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于2010年5月开展了针对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和以土地、房产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并假设全国房地产价格将下跌10%、20%和30%三种情形,通过选取30家银行报送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应分析,体现了国家强化房贷资产质量的信心。结合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实施情况,发现一些不足:第一,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通过分析借款人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等变化对抵押物变现影响,量化分析薄弱。第二,假设条件冲突,银行模型不一致。其中较好的四大银行模型相对复杂,还考虑了GDP增速,房地产行业变动等因素,但行业测试的结构会存在偏差。第三,分析对象片面和数据缺乏,银行房贷损失主要担心贷款人无力还款违约。当前购房贷款主要三种分为居住性、改善性和投资性,但国内压力测试只采用投资性购房的标准,因此可能夸大了测试的结果。同时多数银行的原始数据不能满足7年的历史数据要求,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第四,银行资产界定不明确,压力测试对房地产开发信贷时,更多考虑的是抵押贷款,还需明确信用和商业票据的潜在损失。

2011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标准更加细致和严格,并且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形,同时重新界定了房价下降的轻、中、重三种情况的标准。

三、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分析

理论研究证明,多数金融资产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具有厚尾特征。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具有积极意义。现从流程角度(见图1)对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问题系统分析。

(一)确定银行房贷组合和测试方式

指银行需明确测试的房产贷款资产,并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选择相应测试方式。内容包括界定测试对象、选择样本银行、测试方式和测试周期。第一,界定评估对象为测试银行房贷面临尾部风险的损失,通常指房贷真实性风险敞口。第二,选择参与银行。国外经验是通常选择对经济体系有重要意义的、容易波及和传染的银行测试。第三,选择测试方式,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其中自上而下是指监管机构在测试中作统一的情景假设,并有独立的测试模型,要求银行参与进行全面测试。而自下而上指要求参与银行利用自身经验和信息先从自身做初步测试。为保证结果真实有效,监管机构应保持与银行间的信息沟通,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第四,确定测试的周期,按频率可分为日常性的即时测试和时间稍长的三个月以上系统性测试。日常性的相对简单,只需确定风险参数变化,忽略冲击来源的分析。而较低频率的测试要根据周期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房贷压力头寸变化过程,测试更加复杂。

(二)识别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是指形成房贷尾部风险的因素,如房价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经济环境周期衰退等可能成为导致房贷坏账增加的负面问题。这里极端情形的风险因子界定是重要工作。研究发现,常见的风险因子包括经济周期因素GDP、房价变动因素、银行房贷的敞口、金融市场稳定性、出口和汇率波动等方面。而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测试结果失真,部分原因就是风险因子的界定存在缺陷。如它虽然将欧盟成员国、美国和相应地区的GDP、失业率、CPI、利率等作为风险因子,但却排除了银行业自身债务比重恶化和国家破产等风险因子,不够全面。

(三)假设不同强度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其中敏感性分析是单一因素分析,如考虑利率或房价变动单一因素对资产的影响。情景分析是多因素分析方法,考虑房价波动、GDP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冲击。情景分析又可划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定情景法两种,前者是指根据特定的历史数据判定冲击结果,它具有客观性,但不能考虑未来极端情形。后者是根据未来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的极小的宏观冲击推断房贷损失。本文的压力测试就是探讨假定情景下,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尾部风险可能给房贷造成的冲击。实践中情景假设需要很大成本,包括数据的真实和丰富、测试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高等因素,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状态。因此设置压力测试强度时应尽可能注重其合理性。但国内对房贷压力测试时侧重于分析针对信用风险导致的尾部风险,对宏观经济衰退考虑较弱,而宏观经济震动可能完全破坏目前假设条件。

(四)选择压力测试分析方法

压力测试工作核心是评估风险因子在市场情景突变到极端情形时对银行房贷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很关键,如奥地利央行SRM测试就通过银行间的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描述风险的传导效应。压力测试分析时往往需结合定性、建模和统计手段。目前操作中相对成熟的分析模式包括房贷资产价值回归方程、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如以Johannnes1991年提出的向量修正误差模型(VECM)为例,它研究思路是建立不同风险因子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协整关系的误差项,反映短期风险因素波动向房贷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

(五)压力测试善后工作

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对金融环境和经济信心产生指导效应。如欧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仅有7家未能通过测试时,带来投资乐观情绪,迅速导致欧元对美元的走强。常见的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善后环节指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如美联储根据测试结果对银行划分为强势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和弱势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为代表),并对照估算出的746亿美元资金缺口,及时采取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换和出售资产等补充资本金方案。通常银行资产还可能产生二次损失,因此善后工作还应注意房贷压力测试的二次效应问题。

四、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测试对象,大力完善数据库建设

1.深刻认识尾部风险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试银行

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就针对房贷尾部风险予以预测,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资产多元化分配。压力测试要求每个银行予以重视,但有时将所有银行放贷纳入情景分析难度太大,就需要象美国和欧洲选取对象时就考虑一些代表性的样本银行。要求我国监管层选择实施对象时,要在测试成本和效果间综合权衡,体现出参与银行的代表性。

2.保证数据真实性,完善数据库建设

注重房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开展压力测试的必要前提。收集信息渠道包括国家征信体系完善、征信公司和评级机构的帮助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强房贷审慎性监管数据库建设,落实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账户、贷款账户和交易账户信息的管理,尤其重视与房贷关联的金融稳定性数据和早期的预警数据,从而为压力测试体系的建模和检验提供支持。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相结合,并注重单笔大额贷款管理

1.测试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要求银监会督促银行树立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理念,并在测试中对银行进行指导,尤其注重口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则强调国内商业银行主动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经验,预测房贷初步测评的损失指标,并提交给银监会。实践中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并注重银行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增强,尤其人才队伍建设,应设法吸引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人才。

2.注重对单笔大额房贷压力测试

重点监控房贷中的单笔大额贷款,对其贷款人的资金盈利及还款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评估。如对大额贷款人资料审查时,除了必要的财务信息,还要对其违约情景重点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

要求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尽可能考虑风险因子完善问题,如在评估宏观风险时,可考虑经济增长减缓、国际收支平衡恶化、利率和汇率急剧不可控、通货膨胀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尽可能多的因素,并纳入模型予以分析,如能通过相关检验,就能纳入压力测试的范畴。

2.压力测试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建设地位很关键

目前国内的模型应用中发现存在变量较少、规模小和数据不充分等缺陷。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房贷尾部风险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落实方法可由金融机构、监管层、高校等共同参与,进行模型的研发和攻关,模型设计时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的建设、压力测试的行业标准、监管原则等;定量分析则分析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可能受极端事件冲击的后果。

(四)结合国外经验,设计不同强度冲击情景

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选择不同强度的情景,可以结合国外经验,全面地考虑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问题。当前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压力测试可以建立三维预警信息立体矩阵角度上,从情景的强度、发生概率、冲击的时间三维角度进行预警信息排序,并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有进步意义。

(五)测试结果充分披露,并制定应对措施

1.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应将压力测试结果及时披露

如美国和欧洲将压力测试的范围、测试的方法和情境设计、参数的设置等细节都公布,并要求问题银行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目前国内出于保密性等考虑,压力测试透明度较低,在条件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将压力测试作为银行房贷经常性的财务报告项目。

2.及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应对措施

银行应采取主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根据测试结果纳入资本性管理,提前计提损失准备金。其次,针对房贷尾部风险原因,进行风险缓释与对冲。如通过对冲房贷的资产负债、限额管理等手段,降低房贷的风险暴露。再次,将测试结果纳入银行的经济资本成本核算,并进行考核。最后,保持房贷尾部风险测试的周期性和连贯性,体现银行和监管层的负责态度,保证金融环境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由美国次贷危机再思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J].中国经济问题,2010.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9)

这类壁垒的消除会导致服务贸易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服务贸易限制”又是“成本提升”(costescalating)的,因为壁垒的出现使银行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上升。该效应对应于表1中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正常营业中的操作壁垒。这类壁垒的消除会导致服务贸易提供的效率提高,此效应又被称为“效率等价”(productivityequivalents)。如果使用利差进行效应分析,壁垒的收益效应和成本效应就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换句话说,如果采用这种单一指标的约化形式(reducedform)就无法追索由于壁垒设置导致银行服务提供供应曲线垂直移动的过程和分析壁垒自由化的完整效应。有鉴于此,本文将就“税收等价”和“效率等价”两方面对壁垒消除的效应进行分析。

二、银行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的设定

FengXiaobing等2011年的研究是通过设定银行业的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来测算取消外资银行的直接效应的。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的设定,主要采用Sealey和Lindley在1977年的经典研究成果,他们假设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厂商”,银行的“产出”是提供给债务人的各种无形服务。这种“产出”的度量通常是能够产生收益资产的货币价值,它们就相当于制造业的物质产出量,如一家银行所投资的贷款量。在本文所使用的模型中,银行的产出包括能够产生利息收益的资产和能够产生非利息等其他收益的资产。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投入”,它是为了吸收存款而投入的各种成本,包括资本、劳动力、其他中间投入,以及利差。这里的利差是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与借款量的乘积。“银行服务贸易限制”是以成本加价(markup)的形式进入成本方程,它是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式(1)是收益方程的表达形式,银行服务贸易的进入壁垒以超过正常利润之上的垄断利润形式加入到原有方程内:方程(3)表示了成本是所有各种费用的加总,它类似于非银行机构生产所产生的各种投入要素的费用总和。这里的银行服务贸易壁垒指数是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经营限制度量,作为成本加成进入成本方程。

三、直接效应的估计:效率等价和税收等价

效率等价和税收等价测算了由于税收限制政策导致成本和收益的百分比变化率,它们是壁垒的直接效应,为CGE全面计算壁垒的经济效应做准备。其方程如下:Productivity_Equivalent=(C1–C0)/C0×100%Tax_Equivalent=(P1–P0)/P0×100%(4)其中,C1,P1是有贸易限制存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值;C0,P0是没有贸易限制存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值。方程(1)~(4)的估计首先将利用BankScope数据库。该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上市银行的标准会计报表信息,本研究主要用到的是资产平衡表和现金收入表。但是每家银行有完整数据的年限各异,所以我们识别了每家银行的数据年限,最后得到统一样本年限为2000~2009年。

四、SIC-GE框架下消除银行壁垒效应估计的模型设计

1.SIC-GE模型简介本文使用国家信息中心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SIC-GE)。SIC-GE模型是一个大型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核心模块基于ORANI模型(Dixon,P.B等,1982),动态模块基于MONASH模型(Dixon,P.B等,2002)。模型基于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122部门划分,并对农业部门进行了细化,目前包括137个生产部门和产品;在生产要素投入上,除了劳动力和资本,某些部门如农业、矿业还包括土地要素;根据我国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对全国劳动力进行细分,包含农业劳动者、农村非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城镇非技能从业者、城镇技能从业者共5类就业人员;在对现实经济中价格链条的模拟上,既包括生产税、增值税、进口关税、出口税、所得税等5大类税收变量,也包括道路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保险共8类流通费用(张亚雄,李继峰,2010)。

2.将消除外资银行壁垒的直接效益引入SIC-GE模型的方法利用SIC-GE模型对此进行分析,需要将消除外资银行壁垒的两个直接效应导入到模型中,具体做法如下:在SIC-GE中,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金融服务可看作是银行业的进口品。其国内价格Pimpfin主要包含成本价以及用关税形式表示的银行壁垒带来的价格扭曲,如公式(5)所示:Pimpfin=Pciffin×(1+Tarifffin)(5)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就相当于缩小了公式(5)中的关税税率Tarifffin,而其他成本Pciffin基本不变。因此,SIC-GE模型主要通过调整金融服务的进口关税税率Tarifffin的方式描述这部分直接效应。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竞争带来的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减小(6)式中的Afin来实现:Outputfin=Inputfin/Afin(6)其中,Inputfin表示银行业所有初始要素投入和中间投入成本之和;Outputfin表示产出。本文假设外资银行壁垒下降后,对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会从整体上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前面已经测算出,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带来的Tarifffin和Afin的变化,因此应用SIC-GE模型测算经济影响时,可直接通过公式(5)和(6)将这两方面冲击带入模型。

五、情景设置及仿真结果

根据WTO原则,中国自2005年以来逐渐取消外资银行的行业壁垒。但这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FengXiaobing等(2011)的测算,2005~2009年的5年时间里,所有取消外资银行壁垒的努力整合在一起,才相当于进口金融服务的关税税率下降了1.9%,引起国内银行业技术效率提高1.8%。由于本文是首次使用CGE模型对该问题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的研究,本文对该过程进行了简化处理,认为1.9%和1.8%的冲击在2005年当年就已经完成。

1.基准情景设置本文基准情景设置参考Yinhua.M(2006)的工作,表2显示了2003~2009年的基准情景中宏观经济变量的设置结果,均按2010年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进行设置。

2.政策情景设置政策情景设置侧重于剖析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后对经济的影响路径以及影响大小。考虑到外资银行壁垒的取消有两个直接效应,本文设计了两个政策情景。情景一主要考察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带来的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影响,根据前面测算,假设2005年国内银行业的效率提高1.8%;情景二是在情景一的基础上加上外资银行服务关税价格下降的影响,假设2005年进口金融服务关税税率下降1.9%。理由主要是:国内银行业中外资银行的比重很小,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外资银行的服务仅占国内银行服务总量的0.3%,因此我们认为,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影响会是这两个效益中最主要的。具体来说,本文设计的两个政策情景如下:

六、消除外资银行壁垒促进国内银行技术效率提高的经济影响及分析

1.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框架

在介绍具体模型结果之前,我们参考P.Dixon,M.Rimmer(2002)的工作以及张亚雄、李继峰(2010)的工作,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框架,定性分析国内银行业技术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该框架源于SIC-GE模型,但经过了高度抽象和简化,便于梳理出一条逻辑思路来分析政策冲击的影响。为构建该分析框架,本文假设将国内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抽象成一种综合产品,该产品既用于国内,也可以出口;将各种进口品和服务也抽象成一种综合进口品,既用于中间投入,也用于居民消费和投资,但是不用于出口。在该假设下,银行业的技术进步可以看成是经济社会整体的技术进步。公式(7)为生产法GDP计算方程,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实际GDP的生产既来自资本K和劳动力L的投入,也受到技术进步A的影响,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能够令产出增加。公式(8)和(9)定义了生产过程中初始投入的实际回报率。其中,RW是实际工资率,由名义工资率W除上消费者平均价格Pc得到;ROR是资本的实际回报率,由名义资本利润率Q除上资本品平均价格Pi得到;Pg是GDP产出价格。Fl(K,L)和Fk(K,L)分别是产出对生产要素L和K的偏微分,经济学意义为边际产出。方程(10)表明国内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与产出水平正相关,APC为平均消费倾向,作为简化处理,这里使用GDP替代GNP。方程(11)为计算当年投资的方程,每年的投资水平决定于当年的实际回报率ROR。方程(12)为GDP的支出法平衡方程。方程(13)为出口需求方程,出口需求决定于我国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者价格,随价格下降而增加。在一般均衡的假设下,出口品的购买者价格与国产品的生产价格有正相关关系。

利用公式(7)~(13)建立起来的框架,分析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经济影响路径如下:首先,根据我们的假设,技术进步意味着公式(7)~(9)中的A都会减小。(8)式是实际工资的表达式,假设短期内政策冲击对实际工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考虑到居民消费品价格与国产品平均价格受到的影响趋势相同,二者比值Pg/Pc的变化会相对较小。因此,根据(8)式,A的下降意味着短期内Fl(K,L)会下降。短期内一般假设资本存量不受影响,因此Fl(K,L)的相对下降实际上意味着就业需求的相对增加。根据(12)式,在就业增加、A减少的双重作用下,短期内GDP产出相对增加。

同时,在(9)式中,就业的增加意味着Fk(K,L)的增加,在与A相对下降的双重作用下,令实际资本回报率(rateofreturn)提高。一般而言,投资者会根据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预期来决定当前的投资规模。SIC-GE模型采用静态预期假设,即假设投资者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预期决定于当前的实际资本回报率,如(11)式所示。因此,随着实际回报率的提高,投资需求I也会出现相应的正增长。在支出法恒等式(12)中,已经知道GDP和投资需求一定会是正增加;同时,又根据(10)式可知,消费也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只剩下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对于进口,根据本文假设,进口品只用于国内生产、消费和投资等最终使用。由于国内生产和最终使用都在扩张,可进而判断出进口需求会随之扩大。对于出口的影响,需要从价格入手分析。如图1所示:生产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供应曲线从S平移到S'''',其与需求曲线交叉的均衡点从A移动到B。在产出从X扩张到X''''的同时,产出的平均价格水平会从P下降到P''''。在SIC-GE模型中,国内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传导到最终用户,因此出口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根据公式(13)可知,出口受到正面刺激。但是,这样的定性分析还不能判断出净出口的变化,需要通过模型测算得出。

2.模型测算的宏观效应

利用SIC-GE模型对政策情景一进行定量测算,模型结果基本符合定性判断,如图2所示。外资银行壁垒取消后,国内银行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短期内能够带来就业相对基准情景增加0.22%,并使得GDP增长0.2%,同时,居民消费、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0.25%,0.06%和0.22%。进口也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张而增长0.09%。与此同时,国内价格水平都相对基准情景小幅下挫,其中,GDP平减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投资品价格和出口品价格分别相对下降0.13%、0.21%、0.08%和0.05%。进一步对比支出法各项的变化,居民消费的增长最多,其原因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和投资、出口的产品结构差异。例如,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银行业的总产出中有77%用于中间投入之外,有20%以上是用于居民和政府消费,用于出口很少,也基本不用于固定资本形成。因此,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带来的金融服务价格大幅降低会更有利于降低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时也更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

3.分行业的影响差异:受损者与受益者分析

(1)国内银行业自身受到的影响:银行业产出的变化解析

短期内,国内银行业服务效率的提高对行业自身的影响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令银行业产出增加,另一方面服务价格下降。进一步分析服务价格下降,即单位产出的投入减少,意味着产出增长较快,或者是投入量的相对下降。如果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弹性很大,随着服务价格下降,金融服务需求能够迅猛增长,那么产出的增长会是主要的;反之,如果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刚性,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投入量的下降。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国内银行业产出增长约为1%,但同时金融服务价格相对下降5%,这说明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一定刚性。对模型测算的国内银行业产出增长约为1%的结果解释如下:2005年,银行服务基本都用于中间投入和居民消费,其中有80%用于中间投入,20%用于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对银行服务价格相对敏感,由于价格下降了5%左右,居民金融服务相应增长了4.5%,拉动银行业产出增长0.9%(4.5%×20%=0.9%);而剩下的约0.1%的增长则来自作为其他行业生产过程投入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用于中间使用的金融服务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总体上各行业产出的平均增幅;二是银行业技术进步使得自我投入的金融服务数量的下降。GDP的0.2%的增幅,可以看作是各行业产出的平均增幅,在中间投入不可替代的假设下(Leontief函数假设),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量也将增长0.2%。另一方面,银行业技术改进(-1.8%)令产出增长(1%)的同时,也使得所有中间投入和初始要素投入将减少(0.8%),即银行业自用的金融服务数量将下降0.8%。考虑到所有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中有8%是银行业自用,因此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将减少0.064%(0.8%×8%=0.064%)。综合两方面的作用,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将增长约0.136%(0.2%-0.064%=0.136%),折算成对总的金融服务需求的贡献为0.11%(0.136%×80%=0.11%),表明宏观结果与微观结果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

(2)与银行业关联较大的行业受到的影响

根据2005年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的金融服务主要投入到贸易(16.4%)、房地产(10.4%)、金融业自身(8.3%)、发电部门(4.2%)、公共管理(3.9%)、水利(2.6%)、公路运输(2.4%)、水泥产业(2.3%)、建筑业(2.2%)、电子计算机制造业(2.2%),其他行业(127个行业)占比为45.1%。由于金融服务价格的下降,这些行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如图3所示:4.政策情景二的宏观经济结果及与政策情景一结果的比在政策情景一中,只考虑了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经济影响,在政策情景二中,则进一步取消了国外银行的关税壁垒。首先,这两个政策情景短期宏观变量的结果相差不大。如图4所示,情景一和情景二中,无论是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相对基准情景的变化值,还是宏观名义价格变量的变化,都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国外银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很小,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国外金融服务占国内金融服务总产出的比重仅为0.3%,因此,即使其关税壁垒下降,服务价格降低,对整个金融业和整个经济的影响都是不大的。此外,国外金融业关税壁垒的下降,从理论上会利好国内宏观经济,这与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的方向和影响路径基本一致,本文不再赘述。其次,对比情景一和情景二中,使用金融服务的十大行业的产出结果,如图5所示,主要行业产出受到的影响基本一致。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国内银行业的产出,其在情景二中的结果比在情景一中略小0.004个百分点。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员工满意;影响因素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全面开放,外资和民间资本可以自由流入银行业,商业银行事成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利润增长点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效果甚微,因此,商业银行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提升服务价值实现利润的可持续增长。服务价值提升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使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度来源于对员工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员工的满意度又决定了对顾客的服务质量。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提高顾客满意度,首先要从内部员工入手,以内部员工的利益为核心,努力提高员工满意度。本文以天津武清村镇银行为例,对其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013年4月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工商局注册挂牌成立,由于员工的社会需求、成就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员工工作效率明显偏低、满意度低。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通过对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研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假设

员工满意度指员工对工作、氛围的整体感知,它直接反映了员工自身的各种需求被满足的程度。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薪酬与福利、工作环境、个人发展、晋升机会等方面。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本企业内部,缺少横向比较,也就是没有在行业内形成标准的体系。其次没有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所以,综合学者对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假设:

2.1工作环境,反映与员工工作相关的各种客观条件。

2.2个人成长,反映个人培训、成长的可能性和晋升通道。

2.3薪酬与福利,反映薪酬的数量、福利是否完善、领导对员工的关心等。

2.4发展前景,反映员工自身的发展前景和职业生涯规划。

3.研究方法

在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所收集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研究银行员工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1样本分析

3.1.1性别因素

目前在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员工的基本情况是女性员工的数量占有优势。通过在银行内部随机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比例为48%,女性为52%。该银行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行业要求。

3.1.2年龄状况

对员工年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员工占34%,26到30岁的员工占30%。31到40岁的员工占34%,总体上各个年龄阶段的员工分布相对比较均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普通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该行员工的年龄状况基本上符合行业要求。

3.1.3学历因素

对该行员工的教育背景进行调查,从结果可以发现,具备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为9%,大专学历的员工比例为18%,本科学历的员工比例为70%,研究生以上的员工比例为3%。可以看出该行员工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在员工中70%的比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目前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学历水平符合业内要求,大部分员工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其中满意度呈现较强的多元化趋势。

3.1.4工作年限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该行员工的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比例为40%,5到10年的员工比例为34%,10年以上的员工比例为26%。

3.1.5岗位因素

调查对象中柜员员工所占比例为60%,客户经理所占比例为20%,从事技术开发的员工所占比例为6%,中层管理者得比例为14%。可以发现其中从事技术类得员工所占的比重偏低。

3.2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CronbachAlpha系数愈高即问卷的信度愈高。对本问卷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3,员工满意度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1,所以本问卷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3.3效度检验

对问卷效度的检验一般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8,员工满意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1,系数均在都在0.6以上,数据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3.4因子分析

对调查问卷做描述统计分析。问卷总共设计30道问题,对30个变量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30个变量提取4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工作本身、个人成长、薪酬福利、发展前景。反映样本总体对每个变量的解释情况,4个公共因子的解释贡献率达到78%,认为4个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

3.5回归分析

以4个公共因子为自变量,以员工满意度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工作本身、个人成长、薪酬福利、发展前景分别对员工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4.结论

通过对银行员工的内部访谈及内部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作环境、个人成长、薪酬与福利、发展前景等方面。从样本基本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对员工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和男性员工相比女性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年长的员工相比新进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本科学历的员工相比高学历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老员工相比刚入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低。

通过因子分析,将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取为四个公共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78%的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员工在工作环境、个人成长、薪酬与福利、发展前景各个因素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工作条件、环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还和内部员工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在对员工管理工作中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关注内部员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其次要进一步关注内部员工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条件。总之,多种因素可能对员工工作满意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对员工的内部管理中应该同时关注员工满意度的多种影响因素,满足员工不同层次水平的需求。(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1)

关键词:金控银行;经营绩效;多维面板数据;因子分析

1引言

在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已成世界潮流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不少学者认为无论是从内部动因还是外部环境来看,混业经营更适合我国的金融制度。从内部动因来看,金融机构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同时还要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从外部环境来看,在信息技术革命为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和扩张带来技术条件的同时,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也给混业经营的发展带来了理论支撑。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选择混业经营的时刻和发展状况不同,金融混业经营没有一致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和金融监管原则,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符合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状。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是“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而鉴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地位,银行系金融控股是我国金融业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路径。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银行系金融控股集团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一种,其特征是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公司为商业银行.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

自从“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我国金融业将便开始了从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的转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自2002年始已经陆续出现了中信等7家金融控股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走金融控股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营绩效,增强在国内和国际行业中的竞争力。那么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7家具备金融控股背景的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相对于非金控银行是否有明显的优势?

2 .方法介绍

相对于一般企业的经营绩效研究来说,银行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50年代西方银行家们开始关注银行绩效的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法有两类:第一类是以Berger、Humphry(1997)和Bauer(1993)等为代表,他们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效率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定量分析法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方法:前沿效率法和因子分析法。前者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无界分析方法(FDH)、随机前沿分析法(SFA)、自由分布分析法(DFA)、厚前沿方法(TFA)。后者则是运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和主观构建的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第二类是以Robert Simons(2000)等为代表,他们主张从战略实施效果的角度来评价银行经营绩效,目的在于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相比较。美联储实施的“骆驼体系”,标准普尔及穆迪等信用评价体系都属于这种方法。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前沿效率法中的DEA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而采用的因子分析所选取的样本大多是单一时间截面数据,这样就只描述分析某个单一年份的银行绩效表现,而不能从动态角度充分提取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分析。本文将选取12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用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对金控银行和非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在不损失动态数据关键信息的情况下,探讨我国金控银行与非金控银行经营绩效的表现。

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是在R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时间截面提取主成份得出主成份线性表达式之后,建立并构造出综合评价矩阵。然后对综合评价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方法如下:

(3)对综合评价矩阵进行相关检验之后做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得分,进而按照得分排名评价。

本文将选取7家金控银行和5家非金控银行,采用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对12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从动态角度充分提取数据信息,提高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7家金控银行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5家非金控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样本中并没有选择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因为城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规模等各个方面差异较大,不利于样本数据的整体研究。其中样本数据主要是根据锐思金融数据库和各商业银行的年报整理而得。

3.2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从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经过夏皮罗-威尔克(Shapiro-Wilk)的正态性检验,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成本收入比、存贷比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权益比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11个指标。然后对选取的指标为进行正向化处理:正向指标不做改变,逆向指标取其倒数。其中成本收入比和不良贷款率为逆指标。

3.3 数据分析

(1)每一个年度为一个时间截面数据。先对单个时间截面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借助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累积贡献率达到85%的主成份的个数,最后计算出每个年度样本的因子得分,并进行排名。(见表1)

(2)将5个年度样本的得分矩阵组成综合评价矩阵。

(见表2)

(3)对综合评价矩阵进行能够样本适度检验。其中KMO的检验值为0.602,大于0.6,基本可以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Bartlett球检验的卡方值为31.164,p为0.01,小于0.05显著水平,认为该综合评价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分析。

(4)按照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提取公因子,运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银行的总因子得分。

3.4 数据分析

(1)在2007至2011年,5年期间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总体要高于非金控银行。

(2)国有商业银行在成为金控银行后的绩效表现差强人意。

由表3可以看出,5年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得分中,7家金控银行只有招商银行进入前六名,排名第三,并且招商银行每一年的经营绩效排名除2009年排名第九,其它四年均保持在前六名的成绩,比较稳定。剩下的6家金控银行排名占据后六位。其中工商银行排名第九,建设银行排名第十,中国银行最差,排名十二。

5家非金控银行排名均在前六位,综合排名最高的是兴业银行。兴业银行5年之内的经营绩效一直名列前茅,远远的优于金控银行。排名第二的为浦发银行,其次是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5年内基本处于上升的水平,业绩在逐步提高。排名第五第六的分别是民生银行与华夏银行。

4、结论与建议

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即在资本金补充、业务整合上易于得到集团母公司和集团下属其他关联公司的支持,突出综合金融交易、金融产品超市,并能提供一揽子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在一定层面扩大银行的利润空间,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但是金控银行的经营绩效并没有显示出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出金融控股集团背景的优势,相对于非金控银行兴业浦发的表现,表现最好的金控银行为招商银行。商业银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金融控股集团网络、渠道、人才、客户、技术等资源优势,实现各金融业务单位的融合,发挥金融控股集团应有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银行经营绩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银行,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单位在股权方面的关联。这就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推进金融业的改革。

三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但是综合绩效的排名仍是差强人意。除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盈利能力表现优异外,流动性、安全性表现不好,尤其是资产安全方面。在2011年的因子分析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分别处于倒数三位。充分显示出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实现综合经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风险管理。一方面体现由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立法的缺乏而导致的风险创造;另一方面则体现由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金融业务关联而产生的风险扩散。我国在完善金融立法的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本文运用的基于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方面并不成熟,仅仅对12家商业银行进行了综合排名,却没有对影响银行绩效的具体因子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可以在本文的基础上,选取某个商业银行对于其成立金控银行前后的每一个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切合我国实际的金融控股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晓灵.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选择.科学决策[J]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