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3 16:36:18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1)

1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相对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和城市综合条件相比,无论是待遇方面还是医疗条件,生活环境和城市建设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农村人才流失的现象。从农村出来的人才大都抱着离开农村到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的城市中去工作生活的想法,所以很少会有人再次回到农村,使用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农村振兴经济。而政府指派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专员,也都是一些专业知识不足的人,他们本身就不了解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更加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技能,所以这些人不能发现并及时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2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

显而易见,和城市良好的交通环境向比,农村的基础建设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也直接指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之大。然而当前的农村基础建设仍然较为缓慢,有的农村还是尘土飞扬的土路,这就和城市的沥青马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较低的现象。由于农村经济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较低,在发现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之后,也采取不作为的方式任其发展,以至于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1.3农村经济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任何事情的进行发展,缺少了管理的作用都是走不远的。而在当前的农村经营管理中,传统农村经济运作方式和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矛盾,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农民的不重视等原因,矛盾一直被搁置。矛盾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这也导致了问题的不断扩大,解决难度不断上升,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经营难度。

2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措施

2.1增加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

如果要从根本上发现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采取旁观的角度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另外,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相关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农民自己也应该主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经营管理。应该让农民明白,良好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和自己的利益也紧紧相关联。让农民也参与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去,争取利用多角度从多个层面解决问题。

2.2增强对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上文中提到过,农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导致了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时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待遇较差等原因,导致了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失,因此,政府可以针对这些愿意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队伍中的人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相应的提高薪资水平。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丰富的宣传方式,公开招聘等方式,面向全社会招聘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2)

村位于街头镇西部,距镇中心约5公里,由金村、赖家、前大路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062亩,山林面积6508亩,人口509户、1529人,其中720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4321元。从调研情况看,该村基层组织健康有力,发展思路清晰可行,群众精神面貌良好,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1、基层组织建设健康有力。该村已于去年11月底完成两委换届选举,本届村两委班子共11人,班子团结,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支部自身建设良好,每季度上一次党课,认真发展党员,积极培育后备人才,本届已发展正式党员6人,预备党员6人,全村现有党员64名(其中女党员9名),入党积极分子7人,后备干部5名。该村建立了廉情监督站,实行民主理财,做到大支出集体研究确定,帐目由镇农经站监管,每季度清帐一次,并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近年来,随着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跨度35米、宽4米的胡公大桥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雷马溪村段防洪堤700米,河床清障1400米;增大扩容变压器,对全村进行了电器化改进;建成了赖家自然村饮用水工程,建造了垃圾处理场;建成村办公楼,兴办了村文化俱乐部。

3、民风淳朴、社会稳定。从调研情况看,村社会风尚良好,民风淳朴,民心思进,无、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广大村民普遍认识到本村发展中的不足,表现出强烈的致富愿望,希望政府能够更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带动该村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既有农村各地的共性问题,也有其个体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1、集体经济缺失,直接制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政府扶持以外,主要依靠村民自筹解决,往往出现资金缺口,也直接制约该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如:雷马溪村段防洪堤建设耗资30余万,除了政府投入21万元,后续补助水毁工程4万元外,主要依靠村民集资,至今仍缺口资金10余万元;赖家自然村700米、前大路自然村200米主道路硬化工程,由于资金困难,进展缓慢;金村、前大路两个自然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也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2、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是该村当前最大的焦点问题。该村在土地整理后进行二轮土地承包,目前,仍有10多户群众的土地未承包落实。从调研情况看,主要原因是部分群众认为前届村两委在二轮土地承包中有失公正,对分配土地的优劣存在较大异议,不愿意接受村两委的土地分配方案。为此,部分群众多次进行不同层次的上访反映,政府也多次进行协调,但各方意见分歧很大,解决难度不小。

三、几点对策

从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看,加快村发展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1、逐步创造条件,努力解决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是村当前矛盾最为集中的焦点问题,事关村民生产生活,事关群众安定团结,解决这一问题,是做好该村工作的一件大事。调研中发现,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既是土地分配问题,也是该村各类隐性矛盾交织的爆发点,因此,解决这一遗留问题,须兼顾表里,多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深入研究遗留土地的分配方案。从分配现状看,要原分配方案进行重新分配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只有在保持分配现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遗留土地的分配方案。政府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会同村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深入探讨研究合情合理的分配方案,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建议是否可考虑以资金补偿的方式予以解决。二是要充分发挥村级民主政治在解决基层矛盾中的作用,促进村民各群体之间进行协商,相互妥协,在兼顾平衡各方利益后最终走向合作解决。三是要花大力气做好村民思想工作。村干部要发扬牺牲精神,舍小利而顾大局,同时,要深入做好未落实土地那一部分群众的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这一部分群众能接受土地分配现状,摒弃无意义的争执,集中精力谋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32-02

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村道路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发展需求,在管理农村道路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建设新农村道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将建设农村道路放在重要的地位,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给予及时的支援。农村的道路建设,对于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村道路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符合新时代主流的要求。农村道路的建设,属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直接可以为农民造福,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

首先,农村道路建设的好,有利于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建设,刺激发展非农业项目。减少前往大城市打工的人口流失,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想法,增加农民近距离的就业机会,更有利于农村家庭的正常和谐发展,减少孤寡老人和无助留守儿童的存在。

最后,建设并完善农村道路,可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大化的保证城乡物资流通,提高其生活水平质量。

2 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

农村道路的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位置。当然,更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在实际中解决,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

①资金不足。我国尚待建设的农村道路数量众多,所需投入基数也较大。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无非是以下几种:国家政府补助一部分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一部分,建筑工程队承包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资金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但是,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靠国家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许多道路工程队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

②缺乏管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管理而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是我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监管办公室只有少数城乡政府有设立,保留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人力外,其他城乡政府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在农村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建设进行监管的执行者,很难以保证建设出来的道路的质量,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不说更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甚至有些农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懂的也没有资金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降低了道路使用的寿命,对必要的经济联系沟通造成阻碍,不利于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缺乏专业人士帮助。将科学、进步的思想引入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步。为达到这一步,就需要很多高学历的有潜力的年轻人以及知识分子加入。一方面,如何讲人才吸引到农村并且留住是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方面,许多农村本地的人员大多缺乏对科学以及政治方面的认识,可是他们又是建设农村道路的主力人员。这样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认知的或多或少的偏差,影响并阻碍了农村道路建设的进度进程。

3 建设农村道路的改善完善方案

农村道路的建设,困难阻碍众多,但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则需要有条理的,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

①完善筹集资金方案。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位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的筹集。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确保农村道路的建设顺利进行下去。首先农村自己应成立相应的农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闲散农民之前形成一条纽带。由于国家政府机构与农民阶层缺乏联系,农民或多或少在建设过程中有欺瞒,再加上政府无法切实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求,导致于国家拨下来的补助资金远多余农村农民实际收到的资金,导致补助资金沉淀。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诚信,不能两头欺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国家上报,拟定真实的资金补助方案。这样一来,使农民有了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建设起农村道路来更省心省力。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农民贷款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银行贷款给农民。同时,农村内部也需要加大监察,确保可以定期定量的还款。对于有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需给其帮助,保证其信用度,只有大量良好的前期投入,才会有更好的后期回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则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农村需要建立专门专业的管理道路机构。机构中的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状况,对道路的建设,道路养护,以及资金管理方面有一个专业且完善统一的规范化计划。对农村道路建设进行监管,避免出现偷工减料,资源浪费等行为。并且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达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道路建设,省时省力。道路建设完工后,更是要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测维修,以免出现路面受损等状况,耽误城乡物资流通,损害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性。最后要掌握好道路建设的核心,资金问题。保持与政府以及银行的密切联系,监督农民的定期还款,达到一条线的连轴转,保证各个方面上不出差错,有效率的进行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③专业人才的引入。在农村道路的建设中,专业人才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此需求体现在多方面:一是道路规划,需设计出既符合规格,又能省时省钱的道路,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二是定时定期的制定道路养护计划,提高道路可使用寿命。三是有计划的对道路进行监管,确保施工可以顺利进行。并且深入指导农村内部培养相关的人才,既给农民的就业压力得到了减轻,又达到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从道路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早就已经被提出,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道路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打破农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使得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开发,并使其蕴含的矿产,土地以及森林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1 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道路的建设,极有助于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改善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带来畅通与拓宽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政治面貌,从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快速发展,脱离贫困,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道路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之一,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与城镇地区之间的联系沟通,刺激商业化的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这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4.2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促进生活富裕

目前为止只要提到农民就业,我们就会惯性的想到背井离乡、“农民工进城”,离开生长的土地、产业转移。犹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大家一窝蜂的往城里涌。结果,路子越来越窄,办法越来越少,还带来不少问题和隐忧。其实,农村道路建成后,人们就应当跳出惯性思维,完全打开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已经不需要单纯的外出务工了。既可以走向城镇,促进农民转移向二、三产业;也可以走回农村,引导农民勇于在农村内部创业就业。

具体来说,只需要走几步棋:一是利用农村整治建设,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二是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传统人文,山水风光,特色的农家生活、特色绿色食品等,发展时下流行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三是建立生活、生产资料连锁的超市,加速发展农村的社区服务。这几步走下来,可显著壮大了集体经济。

一些经济弱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少农民有了自己创业的产业。实现了农民自主增收和集体农村增收双赢。这样一来,农村条件改善了,更为重要是,农民不用离开家乡,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业。

4.3 加快对外交流和农村信息传播,促进“乡风文明”

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突出的特点,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农民的自身媒介素养不高,文化传播机构理所当然的把城市当成了关注焦点和传播主市场;而对于占人口比例56%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农民对于媒体传播消息的利用,评判,认知和解读能力较低。并且对自身的身份处境不够自觉,只有当农民有相对高的自觉度时,才会有改变生活的愿望以及行动意向。

如今,大力发展农村道路建设,道路通畅了,农民经济条件也在逐步变好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明显有了增加。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文明的农民,才有文明的乡风。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是以提升素质为基础的。需要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素质文明,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农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村规,形成诚实守信,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并且要开展符合农村形势和政策的教育,切实的强化法制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

4.4 加快农村步入城镇化进程,促进“村容整洁”

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塑造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新形象,遵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结合农村道路建设的实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的力度,突出解决农具乱放、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搞好村庄内绿化,做好农村生活农业用水工作,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同时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合理的布局规划畜禽禁养、控养、适养区,政府有关机构需鼓励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发展,着力进行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加大村庄整修改造力度,实行人畜分离,逐步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山水人文优势,充分体现农村历史内涵和农村当地特色,逐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形成水在村中、山在景中、人在绿中、村在美中,融清水远山、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新农村。

4.5 打破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

传统的农村,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利,农村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无法运到城镇,农民们在“金山”脚下过苦日子,经济自然无法提高,生活水平就难以得到改善。

全国从2005年起,便掀起了大规模的“村村通”农村道路建设热潮。通过几年的计划,建设,实施,完善,各地区的大部分农村道路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举动打破了以前农村封闭的自然自给自足状态,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蕴藏的大量的森林,水利,矿场以及自然风貌等潜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村的农副产品以及自然产物顺利的流通到各个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生活,新农村等美好的愿景已经在一点一点实现,成为现实。

农村公路的实施在带来交通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农名从传统封建思想,转向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需求方向发展,一个个农民经济人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带动了产业链快速发展,农村道路的建设与高速公路、国省道,快速通道一起,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便农民群众出行发挥着交通先行的巨大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4)

欠发达地区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坚持"五为主"

日本生协的现状、特点以及对我国消费合作事业的启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发展的特点、困境及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状况调查分析——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

青岛市新农村乡风文明制度化建设初探

区域资源优势发挥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探讨——以宁夏隆德县杨店民俗文化旅游村为例

和谐社会背景下新型农民的理性向度

"城中村"村民与外来民工的排斥关系研究——以上海市H村为例

与就业关联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民间公益服务组织路径选择的SWOT分析

社会环境文明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建设路径

当下人文知识分子对农村介入的困境及出路

海域使用权:概念、法律属性及与相关涉海权利的界分

"孝"的传承与转化:本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抗战时期安徽农村合作事业述论

宋代翰林侍书王著生平及其书法诸事考辨

从文献统计分析看山东海洋文化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率先发展

关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供销合作社:生产流通信用合作综合发展及途径

民国后期中国的合作社政策与地域社会——以江苏、浙江两省为考察对象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以社区自治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广西宜州市龙安村安宁社区自治的调查与启示

论休闲农业园区地域文化魅力的提升——以江苏鸿山现代农业园区为例

山东省农民科技需求与应用状况调查分析

青岛市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晋、甘三省987户农户的实地调查

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及青岛市城中村改造对策

社区主导型发展与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

企业员工组织承诺表征与测度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新对策——以福建省为例

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问题的法律规制

自我的建构与内在超越——从与萨特三个等级意识的纵向流对比中理解胡塞尔的自我

列斐伏尔《辩证唯物主义》的隐性逻辑——兼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出场

论词汇反义关系的相对性和言语性

“哥”在当代语篇中的指称功能及其演化机制

征稿启事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践之路

构建科学发展新格局建设和谐幸福新乳山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回顾与反思:1978~2008年

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监管探究

虫节民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演进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

青岛市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俄两国利用外资阶段性比较

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障碍及其解决路径

国家补偿涉农犯罪被害人理论依据思辨

高校和谐校园激励机制的构建

中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比较

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王邦直的音乐思想及意义

英诗修辞的语用解释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5)

近日,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我自9月中旬开始,对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路网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公路改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全市公路路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公路仍存在一些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路网布局不合理,县级公路数量、里程偏少,乡级公路建设标两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思想严重,甚至认为公路养护是交通部门的事,致使一些地方乡村公路的水毁修复、危桥加固及改建、安保设施建设等工程难于实施。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薄弱,不少地方乡村公路建成后,出现占道建房、占道设市场、占道打场晒粮、占道堆放等现象。

我市农村公路发展和规划设想总体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围绕旅游生态建设战略,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满足村村互通乡乡互联需求,满足旅游强市的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发展农业、旅游兴市、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县”总体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撑。围绕现阶段全县道路交通总体框架,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业区建设为重点,以公路线状向网状发展为目标,打造乡乡循环,村村互通、景点互连、园区互接,四通八达,干支结合的现代化农村公路网络。

二、建议和对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6)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7)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城沟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8)

胶南市从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行政村通油路工程,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胶南市农村公路网初步形成,布局日趋完善,通达深度逐步提高,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胶南市公路通乡(镇)率已达100%,通行政村率达到96%,目前, 胶南市共有道路2106.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1626.5公里,占77.7%,公路密度2106.6/1846=1.14公里/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密度0.88公里/平方公里,通车总里程和农村公路密度均处于青岛地区领先水平,但与先进地市还有一定差距。青岛市提出要在2010年底实现10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十二五期间建成现代化的路网体系。因此,加快胶南市农村公路的发展,研究制定农村公路长远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胶南市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农村公路里程每年都以至少100公里的速度稳步增加,7年来,胶南市农村公路获得了飞跃式发展,累计增加了近1000公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胶南市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岛经济中心的西移以及部级港口城市的建设,现有农村公路依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我市农村公路还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公路的密度相对较低。胶南市农村公路密度与先进地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浙江嘉兴市农村公路密度达到了1.74公里/平方公里,为浙江最高。江苏海门农村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57公里/平方公里。我市农村公路密度为0.88公里/平方公里。第二是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相对较低。一、二级公路较少,约占7%,大多数道路为三、四级公路,占到93%。同时,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弱,每年都有部分农村公路因暴雨冲毁,致使道路通行受阻甚至交通中断,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初步统计,近几年来每年因雨水冲毁的道路损失在500万元以上,这一数字正成显著增加趋势。三是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较低。截止2009年底,胶南市累计修建农村公路近1000公里,村村通率达到了96%。尽管如此,农村公路密度依然低于兄弟区市,尤其是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不高;部分乡镇之间及多数村与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四是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滞后。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滞后,重建轻养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制度缺失、机构不健全、资金不落实、管理手段不完善、技术管理力量薄弱等方面,农村公路(特别是村道)缺养、失养现象严重,公路使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维修周期大幅缩短,这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村路网体系发展思路与规划

公路网规划的目标是满足区域内的交通需求及合理分流主骨架公路的交通量。县乡公路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国、省道起集散作用,另一面又为区域内部交通提供基本条件。农村公路是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方便农民出行、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规划和发展农村公路,让农村公路受益的主体充分参与到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中,对于实现农村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胶南市农村公路规划提出了如下目标:

(1)2010年底实现10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形成农村公路主体架构,实现每村至少有一条硬化道路与外界相连;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9)

中图分类号: D4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64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党的历史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以人为本,通过引导人、教育人以及鞭策人来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职工消除思想杂念,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从而推动农村公路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1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1当前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1.1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强 目前很多农村公路的单位和部门都不够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且职工参与度不高,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正常开展。另外对于单位内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的支持度也不够,所以在农村公路管理中存在着注重抓经济,忽视抓精神建设的现状。

1.1.2政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甚至很多政工队伍还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很多政工队伍本身水平低,知识陈旧,所以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1.1.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落后 在农村公路的很多管理部门里,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广泛的形式主义问题,不注重工作实效。而且在教育方式上非常枯燥,更多是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方法,缺乏创新,和当前的新形势存在着严重脱节,更多体现在喊口号的层面,要求员工大公无私,却忽视员工的个人需求,这种宣传效应显然很难引起共鸣。

1.2农村公路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国家对公路交通设施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农村公路规模不断扩大,在这背景下管理难度也会成倍增加,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2.1不良文化的侵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全球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一些不良思想就会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从而对职工产生明显的腐蚀性,因此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1.2.2物质利益的影响 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这种过分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会导致职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多利益上的矛盾,进而加深了农村公路内部的不和谐。

1.2.3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思想的转变,农村公路职工的自主意识不断强化,特别是来自国外多元化文化的冲击,都会对职工思想造成明显冲击,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会冲击这些员工的固有价值体系,这样在思想工作中就很容易面临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进而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

2完善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只有通过创新,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才能够有效推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推进。

2.1从意识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只有从全局的观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片面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对于部门发展没有意义的错误想法,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武装职工头脑,才能够让职工在工作方面拧成一股绳,进而提升其凝聚力和竞争力。

2.2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宝贵的传统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用事实说话来解决和分析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紧密结合党的方针和政策,积极实践党的重要思想工作理论,从实践工作中要紧密联系党的优秀思想,注重核心问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彻底杜绝讲空话,走形式的弊病。

2.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在新的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对工作方式要进行创新,才能够符合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农村公路职工的理想信念的培育,以及科学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大局意识、集体观念、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说教式、灌输教育模式,要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引用当前社会上的新闻热点进行教育,通过交流和互动不断改革创新职工的思想。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微博以及自媒体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思想教育,并运用社会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理论,来探索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2.4坚持以人为本,精神、物质两手抓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重视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所存在的问题,在尊重和理解职工的基础上,充分满足职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让职工能够全身心的投身在工作中,进而促进职工业务的全面的发展。

2.5注重政工队伍自身素质的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做到位,关键还要看政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政工队伍是其重要核心,对此需要关注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发政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完善相应的培训制度,通过有效的培训来不断增强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政工队伍的完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10)

上述大政方针,应该说是立足于新的农村经济社会形势下作出的思考结论,对于稳定农村形势、推动农村改革、寻找农业经济以至整体国民经济提速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上述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一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的思路没有脱离“授农以鱼”的思想框架。

无论是减免或取消农业税、农村扶贫、通过财政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还是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失地农民,总体上都属于一种侧重于在经济利益上给予农民合适补偿的思路,没有从建立农业经济的良性自我发展机制、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整体实力的重点出发。

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多亿元,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补助总额达到120亿元。国家还补贴化肥企业12亿元以上。

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各方面资金达到1500亿元以上,比2003年增加300亿元,增幅为近年之最。

同时中央决定,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在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截止2005年1月底,除山东、云南、河北、新疆、甘肃几个省区之外,其他25个省市区都已经宣布取消了农业税。2004年通过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给农民减轻负担达294亿元。

在这样的工作和改革思路下,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综合政策杠杆,侧重于把资源和政策简单注入农村经济,虽然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投入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积极效果,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样的思路并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只有按照“授农以渔”的大智慧,通过一系列突破性的农村改革措施,全面调动农村、城市、政府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性,培养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转换农村经营机制,才可以从制度上寻求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康庄大道。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整体呈现出一种保守型的消极应对的思路,没有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新的历史规律出发,在三农问题上贯彻一种进攻型和创新型的政策思路。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执行一种高积累的、以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地位和巨大奉献为前提的。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多年的今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以其超低的成本支撑着城市经济的全球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思路,也属于对于历史形成的工农、城乡关系的一种调整和平衡。这样的政策,本身正反映出工业之对于农业、社会之对于农村、城市之对于乡村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和利益的不对称。

综观目前中央在三农业问题采取的种种政策,因为农村基层政府“白条”、“三乱”等行为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日益尖锐,所以有了后来的“减轻农民负担”、“减免或取消农业税”;因为农村普遍出现看病难、农民没钱看病等严重的人道问题,所以有了后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因为城市大量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所以有了后来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因为城市房产开发大量占用耕地以及征用土地补偿中出现对农民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待遇,所以有了后来的“保护失地农民”。

种种事实表明,正是因为农村社会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的下降、话语权利的减弱和经济份额的削减,面对城市经济、体制、政府、资本等强势力量,农村逐步演变成为极度的弱者,其合法权益在生产、消费、劳动、财产权利等各个领域受到全面的侵占。

所以,目前政府的政策措施虽然有必要围绕上述三农利益受到侵占的各领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寻找产生上述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制度根源,从而以一种进攻型的政策姿态有针对性的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产生三农问题的种种病根。

否则,如果继续坐视造成三农问题的种种体制和社会根源存在、滋长,那么即使可以把目前暴露出来各方面问题予以遏止,但是仅仅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将无法应对弊病百出、挑战频仍的城乡经济格局、三农体制缺陷和产权多元经济在未来给予三农领域的压力。

三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仍然侧重于从外部推动,而没有认真研究采取从农村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状入手,开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创新。

目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这样一种局面很容易让我们把眼光集中于从外部不断给农村、农业输血,于是一种类似工业经济改革初期“减税让利”、“简政放权”的“松绑型”的农村“新政”应运而生,但无形中忽视了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历史证明,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可以根本发挥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历史阶段的一种特定的系统命题,需要同时从外部和内部思考根本解决之道。比方一个病人,如果身上的刀口还在流血,那么即使输入再多的血液最终对他的健康还是无济于事,最佳的方法是在输血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寻找伤口、寻求根本止血之道。而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就是这样的止血之道和造血之道。

四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仍然偏重于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府主导的领域以行政手段为主要手段,推动资源、资金、政策、技术向农村、农业的倾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在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下实现最优化配置,需要高效廉洁的政府公共服务环境,需要完善的外部法制环境,也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

目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改革,其实质是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对于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农村和全社会之间进行重新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因此解决三农业问题必须同时采取市场的、行政的和法律的综合手段,积极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城乡双方面积极性,调动国有、集体、民营、“三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资源自发、有序的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五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状况的政策研究出发点还不能够很好的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没有真正挖掘涉及新的历史时期下农村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新的生产关系创新实践。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而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肇始于七十年代末期在农业大省安徽率先发起的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安徽省委根据面对的困难,作出了“借地种麦”的决定。在这项政策鼓励下,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农民秘密达成了包产到户的协定。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要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到15年以上,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政策、对策,真正从根本上涉及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的,所占比重并不大,其中大量属于资源转移型的政策措施,而不是体制转型性质的制度变革。真正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还是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而这一切的源泉,还是来自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基本实践。只有从我们身边的农村、农业中的新生事物中,从农民兄弟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中,我们才可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变革之路。

思考三农问题解决之道,我们首先必须认识解决三农业问题的本质任务和历史目标: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篇(11)

现状二:改革开放30年,随着三农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倾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向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靠近。2008年10月28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根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6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根据此前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同时人均消费达到了2514元。

现状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扶贫道路使农民逐渐奔小康。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