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交媒体的未来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3 16:36:42

社交媒体的未来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1)

购买推荐

图书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针对现下发展迅速的社会化媒体,从传统营销理念的角度,针对其所具备的传播特点进行论述,深度挖掘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营销价值;适合对社会化媒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感兴趣,想低成本在网上销售、推广的读者。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2)

邮件营销中应用社交媒体有什么作用?

社交媒体是指大批网民利用社交工具,如微博、博客、SNS、个人空间等,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中国的网民已达5.38亿,其中超过4亿用户分布在社交媒体上。这些社交媒体用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邮箱用户群体。

社交媒体按钮对于品牌邮件营销产生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带来邮件打开率、点击率的提升;其次,通过用户点击分享等行为,扩大品牌及产品影响力;再次,通过点击社交按钮,直接带来销售转化。

存在哪些风险?

并不是任何邮件进行社交媒体引用都能带来有利影响。

据邮件营销服务商webpower中国区的一项内部调查显示,目前在邮件营销中对于社交媒体进行得浅层次(即在邮件页面设计中加入社交分享按钮的基本运用)运用大概占到约60%-70%,而深层次的运用可能不到5%。这表明目前在国内,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应用广度上还有一定距离,而在应用深度上暂处于初级阶段。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强调了“双向”、“双线”的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发信人和收信人的“对称”与“对等”。与邮件在“人际独立”、“半对称”的媒体特性相比,两者在未来还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融合。(参考笔者文章《从媒体特性看邮件与社交媒体整合之势》)而目前国内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以抽奖送礼等邮件营销活动,吸引用户关注品牌社交媒体;同时利用品牌社交媒体渠道,设置邮件订阅口,吸引用户注册等简单方式的整合。邮件营销与社交媒体的整合之路任重道远。

未成熟的市场和应用环境,加之社会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品牌邮件主在社交媒体应用上的经验不足,可能影响销售转化,错失良机。

实际应用中的解决策略

品牌亟待更好的邮件营销和社交媒体整合方案。作为行业从业人士,依据行业经验,特别提醒品牌邮件主在目前环境下的实际运用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明确目的原则

根据不同营销目的,以确定社交媒体在邮件营销中的运用方式。如对于以扩散产品,提升品牌形象为目的品牌邮件主应在邮件策划、设计、活动中更为凸出社交媒体按钮,以达到刺激用户采取社交分享行为。而对于以销售为目的社交媒体应用,邮件主应该更为重视社交媒体的销售转化。

区别行业产品原则

不同产品及行业的邮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也不同。如对于教育咨询服务类的品牌邮件,通过邮件的社交媒体按钮,用户可以实现与品牌的直接沟通,这要求品牌邮件主做好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以获得用户销售转化。而对于快消品类的邮件,则要求利用优惠促销、新产品信息等利益驱动点,吸引用户进行主动社交分享,增加品牌口碑影响及产品曝光率,同时优化社交媒体上的邮件订阅入口,以获取订阅用户,争取新的营销机会。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3)

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仍然是企业最为频繁使用的互联网工具,微博和移动应用的使用在企业人群使用增长迅速,使用频率数倍于博客、社区、RSS订阅等“传统”新媒体应用。

77%以上的受访企业已开设官方微博,其中半数获得认证,六成左右的企业官方微博粉丝低于1万,但抽样调查显示企业微博运营水平整体不高;70%的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仍侧重于信息分享,企业在社交媒体所获取的受众规模大小与其市场投入的多少成正比。

调查发现,企业在社交媒体所获取的受众规模的大小,与企业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所投入的市场预算多少成正比关系。

1、相较于微博,SNS社交网站在中国企业乃至商务人士群体中的流行程度远远低于大众市场,普遍低于30%,仅有2成的企业表示在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站拥有品牌主页。

2、企业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且偏B2C的行业、市场预算充足的大企业对于新媒体传播的投入意愿更大。

3、近80%的企业进行社交媒体传播的目的还主要停留在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得媒体关注度等公关传播层面,但同时企业也对通过社交媒体与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的互动和营销作用表示较高认同,印证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关与营销进一步融合的大趋势。

在过去12个月中,有近三成的企业表示社交媒体为企业网站所带来的流量“明显上升”,分别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社交媒体平台为企业带来的新客户数量及产品销售额的影响“有提升但并不明显”,2成左右的企业表示“有明显提升”,在“媒体报道数量”方面,有18%的企业表示有“明显提升”。

企业对于新媒体传播和营销服务的需求全面增长,表现在人员、资金投入和对第三方服务需求等多个层面,偏重内容营销层面的新媒体传播服务仍然受到企业的青睐,B2C及偏B2C等行业需求表现更为明显。

对比企业在过去12个月和未来12月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的第三方服务需求,同比增长近5成;其中对于第三方服务按照需求排序依次为:1、活动策划及话题营销;2、社交媒体内容/维护;3、搜索引擎优化;4、多媒体视频创意传播;5、社交媒体舆情监测;6、社交媒体广告投放;和7、网络危机处理。--偏重内容营销层面的新媒体传播服务仍然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过去和未来的12个月内,企业专职新媒体传播及营销人才需求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未来的一年里,企业内部对新媒体专职人员的投入需求同比增长一倍。

趋势分析与建议

对于企业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4)

Facebook能否继续保持社交领域的王者地位?企业在社交媒体的大笔投资能否换来更高的回报?企业CEO最终会不会开始发送Twitter消息?下面就是接下来一年社交媒体领域最重要的趋势。

一、移动社交媒体使用量继续攀升

今年9月份,Facebook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我们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移动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个人电脑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在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在2015年超过有线互联网用户,但是在社交平台,这个转变会来得更早。

对于社交媒体的未来,这意味着什么呢?令移动社交更便捷的网站拥有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像Instagram这样的视觉分享平台,事实上Instagram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Twitter。与此同时,传统网络必须更好地使自己的桌面和移动体验实现差异化,确保移动界面简单实用,加载速度快,同时充分利用GPS、近场通讯等技术,甚至还要充分利用周边地理位置功能。

同时,针对移动平台开发实用的广告技术比以往更加迫切。到目前为止,将广告有效投放到窄小的移动设备屏幕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严重问题,甚至是阿喀琉斯之踵。

二、社交广告继续发展和完善

为了解决移动营收难题,社交网络将在明年探索新的社交广告模式。传统的横幅式广告和侵扰式广告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型的广告,例如Twitter“推广消息”(Promoted Tweets)和“Sponsored Stories”等。这些所谓的本地广告(native ads)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看起来根本不像是广告,而像是一种内置的、用户选择的另外一则内容。

一些用户对广告侵入自己的屏幕感到非常不满,而本地广告有望使品牌根据客户的喜好与需求联系到他们。在这背后是一种聚合理念,即广告和内容可以相互替代。例如,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渠道向关注者发送Twitter消息。使用分析工具确定哪些消息阅读量最高,进而选择性地扩大这些消息范围,例如发送“推广消息”,进而将内容变成广告,实现更广泛的覆盖范围。

三、国际和小众社交网络实现巨大发展

2013年,北美地区的社交网络用户总数增幅预计仅有4.1%,而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增长率预计高达21.1%,拉丁美洲增长率为12.6%,中东和非洲地区增长率为23.3%。

大型社交网络将继续大步拓展国际市场,去年Facebook在拉丁美洲的用户数量增长了47%。但本地化的社交网络,尤其是主要依赖于移动用户的社交网络,也将经历长足的进步。例如中国的新浪微博用户数量最近突破4亿,而面世仅两年的微信也拥有了2亿用户。

与此同时,致力于提供更深入、更专一功能、总被大公司忽略的小众社交网络将继续在北美和国际市场经历爆炸式增长。例如,Instagram在被Facebook收购之后,社交媒体流量增长了17319%,而Pinterest流量增长了5124%。

对于品牌和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要想实现覆盖范围最大化,就要与社交网络在北美和全球的发展保持同步。另外对社交媒体管理系统,包括简化监督和发贴的需求也会很大。

四、社交媒体拓展到营销以外的部门

接下来一年,预计企业将更多地接受社交媒体工具,包括内部网络、实时聊天等,将使用范围扩大到熟悉的营销和社区建设以外的领域。这有可能极大提升经济利益。去年,McKinsey出版了一份令人大开眼界的报告,称未被发掘的社交技术在企业市场的价值高达1.3万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来自于办公效率的提升。

我们已经看到,人力资源部门利用社交媒体来简化申请程序,销售团队利用社交媒体培养人脉和监督销售渠道,运营和分销团队则利用社交媒体详细追踪供应链。另外还有HootSuite Conversations等内部网络工具可以使企业共享专业技术。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在大企业的部署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到目前为止,社交网络在企业的部署主要靠基层员工、大型社交媒体和社区经理来推动,但越来越多的CIO(首席信息官)、CEO(首席执行官)和CMO(首席营销官)也将看到社交媒体对于企业的价值,并开始采纳。随着企业顶级管理层自上而下地制定社交媒体战略,社交媒体管理系统也会成为企业办公软件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必备组成部分。

五、大数据继续发展且更易管理

社交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关于客户和购买趋势的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从数据巨头Facebook,到活跃在社交媒体的小型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挑战,即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适当的行动和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93%的北美地区企业高管认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数据,他们将失去一部分营收。

数字分析师玛里塔·斯卡菲(Marita Scarfi)解释说:“我们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系统来分析这些海量的社交媒体数据,并将他们连接到消费者与品牌的交汇点。”

接下来一年将出现大量的新软件和工具来完成这些任务。新型社交媒体控制中心将实时追踪多个社交平台的数据,包括Twitter消息、Facebook“赞”,以及用户的情感,进而使企业快速提升用户服务,预测未来的购买趋势,更可以简化内部沟通,提升工作效率。雀巢已经开始利用这些社交数据来提升用户满意度,通用电气则利用这些数据加快电网维护速度,华尔街利用这些数据预测股价走势。

六、社交媒体教育走上正轨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5)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公民以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发表政治主张、政治意愿,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监督行政管理的活动,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参政行为。”[1]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产生并日渐显露出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内在的发展潜力,迅速成为人们政治参与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说,如果人们对它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厌恶、反对,它就失去了权威性,人们就会产生政治不服从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2]。伴随着网络普及和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应用之广泛和影响之深远有目共睹。互联网的应用催生了诸多新生事物,社交媒体便是其中之一。网络平台也正逐渐成为公民政治意识表达的主要途径和媒介,出现了一系列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改变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社交媒体为公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广阔的政治参与平台。由于社交媒体允许人们自主地撰写和分享信息,并能即时地进行评价和讨论,因此受众可以自发贡献信息和观点并进行广泛的传播,这就加快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步伐,也使传统型的政府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大众媒体能通过大规模报道和强化宣传,在引导社会政治心理和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由于其从上到下的信息灌输倾向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和政治冷漠。新兴的第一代网络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扩大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对主流政治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冲击。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移动媒体形式——社交媒体,这种媒体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等为代表,是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很高的参与度。社交媒体较少自上而下的控制,属于用户自己生产内容(UGC)的媒体,其生产者就是消费者,人人均可自由制作、表达和出版。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的《2014移动媒体趋势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PC机上网比例,手机网民规模超过八成。毫无疑问,这种社交媒体和以往出现的所有媒体一样,都会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微博和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究竟有何影响?本文运用新闻话语分析的质化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二、案例:《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之事件

 

2013年11月28日在武汉市召开《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专题研讨会,勾勒、描绘武汉未来美好图景,在全球视野中找寻未来武汉的位置。《武汉2049》提出,2049年的武汉,是更具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武汉的世界城市目标是分层级、分阶段和分功能的。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武汉瞄准第三层级,聚焦于亚太地区,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城市。 在时间上,武汉实现世界城市的目标要在2030年之后开始培育。《武汉2049》提出武汉从区域中心到国家中心、再到培育世界城市的“三步走”路线图。第一阶段是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到2020年之前,重点打造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主要在中心城和“1+8”都市圈,产业表现是工业加速与服务强化。武汉的世界城市核心职能是现代物流、贸易、高端制造等高端生产的相关职能,其次为创新、国内交通门户等职能。第二阶段是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2030年之前,武汉影响范围从“1+8”都市圈扩展到中三角,产业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向区域转移。武汉的职能重心向技术创新、区域金融中心、亚太总部集聚、亚太交通门户等核心生产服务职能转变,同时兼顾贸易、现代物流与高端制造功能的整体提升。第三阶段是世界城市培育阶段,2049年之前,武汉影响范围开始从中三角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消费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表现。武汉的核心职能开始朝向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核心职能在于文化集聚度、国际交通门户、国际企业总部以及金融创新等。《武汉2049》提出,未来武汉的城市空间呈现“1+4”布局。“1”是城市的核心“主城区”,“4”是地区的4个“次区域”,分别是“临空次区域”“临港次区域”“光谷次区域”和“车都次区域”。“主城区”的范围在三环线以内,面积约530平方公里,是未来武汉的中心城,也是武汉建设国际服务性城市最主要的空间载体。武汉将在这一范围内打造“活力中心城”,未来,主城区的人口控制在700万左右,九成工业企业外迁,约六成就业岗位在主城,夜间消费额占总消费额的比例不低于30%。“两江四岸”是主城的核心,在沿江两岸打造江南、江北两个城市中心。在王家墩、四新、鲁巷和杨春湖打造4个副中心。中部中心城市、绿色宜居城市、活力创新的城市、具有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保持自身差异化的独特城市……3天研讨会期间,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武汉2049发展图景,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头脑风暴”。政府官员、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民网民代表,容得下400多人的会场济济一堂。会场外,通过图文直播,还有数十万网民现场互动。该规划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社交媒体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展现。

 

三、社交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范式转型的推动

 

由于互联网“开放性”“去中心”和“去边界”特征,削弱了公民个体对所属政治共同体的忠诚。对于新型公民而言,互联网不仅是海量信息的集散地,而且提供了批判和反思的新场地。具体到政治参与,网络不仅成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唤起了广大公民参与改善政治生活的热情,而且降低了人们从经济负担到心理忧惧的参与成本,提供了相对便捷且颇具效能的参与渠道。社交媒体推动公民政治参与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从《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来看,这种范式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转变为多维,政治参与从动员向自发演变。

 

(一)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转变为多维

 

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参与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技术条件的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和保证的。显然,以传统媒体为途径的公民意见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要借助记者和编辑的工作,间接地得以反映。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诉求都能够得到表达,而是要经过记者和编辑的筛选和过滤 ;另一方面被表达出来的诉求或多或少也会受到编辑和记者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以《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现场研讨会为例,传统媒体着重报道普通公民代表全国最年轻的“”入选者、28岁的光谷创业海归学者范犇,其海外留学毅然回到家乡武汉发展:“武汉2049,光想一想就让人热血沸腾。希望到那时,耳顺之年的我,可以骄傲地对儿女说,我参与了大武汉复兴梦想的实现。”传统媒体选取网民“新青年”和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武汉公民胡艳萍网民“新青年”说:我从2006年来武汉求学,见证武汉近几年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地铁通车、汉街开张、生态走廊规划、过江隧道通车、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盛事活动,不断地激励着城市中的人,不由感叹大武汉的宏大气魄,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正在大有作为。在她的期待中,2049年自己的生活会很美好:“年过七旬的我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自由穿越,走过绿树成荫的宁静小道,行驶在华丽动感的宽敞大道,再环行湖泊,路上迎着微风与五大洲的朋友道声好。夜晚在明亮的星光下写着前尘往事,清晨在鸟鸣声里醒来。”她觉得自己的生活体验是对一个城市最为直观的感受,未来的武汉生态环境优良,道路四通八达,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武汉人都会是幸福的。国内外目光聚焦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引自新华网,2013年11月28日。,她表示对武汉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相比,社交媒体给公民提供的参与途径具有更多的优势。基于社交媒体的意见表达而言,由于参与传播信息的者数量巨大,传播速度快,造成网络传播成为非中心的空间。由于社交媒体文本具有开放性,与传统媒体的封闭式大众文本不同,开放式的文本叙述清晰,力图释放出多种多样的联系和解释,允许多种解读同时并举,以使其全部的“丰富内涵”和“文本肌理”并未试图传达一种单一的信息从而关闭其他可能的意义,也未将自身的重点集中在一个唾手可得的意义上,从而把不同的读者都限定在同一种理解之中,它允许在其中进行各种不同的、复杂的解读,因为解读永远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网络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提出、批判或反对某种观点,通过陈述自己的理由,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认真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使政治决策向更加理性、结果更加公平的方向上发展,在信息传播上的一致性被完全打破,政治信息的传播开始从纵向单维转向横向多维。

 

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由传播者对信息的垄断和舆论的控制,使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与接受双方都变得更加自由、平等,共同享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及观点的权利。受众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不仅仅可以自主选择获取和积累信息的路径,还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新闻文本的生产与传播(UGC),从受众角度出发,受众获取不同信息的路径,建立了一个信息量由小到大、逐级递增的网络新闻信息层级模型。随着信息层级的递增,多媒体元素也随之增加,由此确立了一种网络新闻的“多媒体语法”,包括超文本、链接、标签、整合的多媒体内容、固定图片、可移动的图片、图表、信息制图、地图等。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媒体的可存储、实时性、个性化、泛在性等特点,丰富“多媒体语法”的内涵和外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也从此前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传播。以《武汉2049》远景发展规划现场研讨会为例,长江网通过文字直播、图片直播和开辟“2049我未来的武汉梦”论坛,受众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过程也不再清晰地表现为信息量递增模式,而是出现了跳跃性、反复性、不规则性等特点,例如《武汉青年发出倡议:迈向武汉2049 青春正当时》《共拼地铁梦之墙,畅想2049上万作品晒出五彩梦想》《奔向2049梦想出发,最美家庭健康跑》等一系列通过社交媒体的非独立型报道策划,使新闻话语多样化,多媒体元素进一步杂糅。

 

(二)政治参与:从动员向自发演变

 

“觉醒民众”与既有制度之间的紧张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症结,同样需要意识到政治发展进程中无意识的政治焦虑。特定的制度体现着特定的权力关系。政治制度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政治发展的进程通常缓慢而痛苦。英国学者安德鲁·海伍德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政治就是人们为制定、维持和修改一般规划而进行的活动。这样,政治就不可避免地与冲突、合作等现象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对立的观点、不同喜好、竞争性需求以及对抗性利益的存在,必然会使人们在社会规划问题上产生争议;另一方面,人们意识到为了改变规划和确保规划得到支持,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3]。故需要提醒的是,在推动政治制度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客观认识政治制度改善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努力保持一种建设性的姿态以凝聚改革共识,必须懂得多元思想、多样利益彼此宽容妥协的重要性。

 

我国在接入条件、消费能力和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数字鸿沟”依然客观地存在,考虑到网民结构状况、网民与公民概念上的不同,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广度和代表性仍显不足,进而影响着政治参与的总体质量。社交媒体出现以后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不对称,为社会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创建了便捷、互动的参与平台,社交媒体之中的“关注”“粉丝”“转发”和“群组”等,都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利益或意识形态的新型参与结构,移动媒体的网状结构和协作特性,很容易起到政治生活中“结社”的作用,大大提高个人的资源动员和社会行动能力,利益表达和聚合更加自由。

 

社交媒体使用其核心特点是网络语言和对话新闻学“对话新闻学”认为,新闻报道是记者与其报道对象之间相互对话和沟通的产物,也是不同话语和立场相互冲突、协调和与协商的结果 ;新闻文本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开放性的、蕴含多种阐释可能性的话语建构。作为社交媒体的代表,微博在新闻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对话”得以在更为丰富的层面上进行,催生了“对话新闻”。引自史安斌、钱晶晶 :《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国际新闻界》2011 年第 12 期。,信息包含丰富的细节、多媒体形态和大量互动元素,以及媒体内外部的信息资源,甚至还包括受众贡献内容的“众筹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把“武汉2049”打造成充满朝气的青春正当时和赢得未来的武汉愿景。以微博、微信账号为主渠道,层层递进,打通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通过运营新浪微博“@武汉来了”“@乐活武汉”“@武汉同城会”等多个账号,让公众获取及时、准确的相关资讯,充分感受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武汉的2049”,其好与坏,腾飞与没落,伟大与渺小,均取决于现如今这场史无前例的谋划。作为传统媒体的《长江日报》以及旗下长江网与社交网站新浪微博共同开启关乎武汉复兴大讨论的“头脑风暴”模式。全球城市研究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萨斯基娅·萨森等知名专家学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等武汉管理建设者和公民代表等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谋武汉长远发展图景。在研讨会首日,就有10名代表登台发言,畅谈自己心中的“武汉2049”,广大网友在长江网专题报道的评论专区点击互动达百万余次。2014年由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认证的新浪微博账号“@武汉”成为正式社交运营平台,该账号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拥有超过149万的粉丝,以超文本、多媒体、互动性、个性化的“互联网思维”主导着对话新闻的实践。“@武汉”以话题引导“文化武汉”“科教武汉”“美食武汉”每日更新大武汉资讯,推送相关的武汉建设动态新闻,熟练使用网络语言与网友频繁互动,利用网络热门词汇设置转发和分享话题。“最任性的城市就是武汉”求关注、求转发、求点赞,与之前先后推出的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武汉话为话题的相关微博形成系列,《只因在人群中对你说了一句武汉话》《斗狠必备武汉人吵架108般武艺》《谁敢再黑我大武汉,不服来辩》《来看哈你呛不呛正宗的武汉班子?》《萌贱的武汉话,我已凌乱》,不仅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有机融合,用调侃、戏拟(parody)、拼贴等具有后现代风格的“自黑”传播策略再现了“大武汉”和网友之间的互动。

 

长江网的“武汉2049——武汉未来与规划”专题页面上,配发相应的报道《梦里宜居江城——人口、资源与环境》《蓝图中的魅力都会——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道实力武汉——经济与产业发展》和《传承城市根脉——文化和社会建设》,专门设置了“网友微博互动”栏目和“2049我未来的武汉梦”论坛,呈现网友与武汉规划之间的精彩问答,建立了一种政府与公民直接对话交流的模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及时地参与政治信息的讨论,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政治信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配合《阮成发畅谈2049: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不容置疑》的报道推出的《如果可以,我们能不能一直留在武汉》,大量的基础素材,精心筛选和反复提炼,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社交媒体新闻文本的形式和语态。武汉晚报官方微博开辟﹟武汉2049﹟微博话题:在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下,武汉如何发挥优势?对于全球、中国广角下的武汉未来,你希望武汉如何发展?确立怎样的战略地位?武汉如何发展成为一座“世界名城”,小伙伴们支支招吧。传统媒体更主动地从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中汲取养分,打通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两个平台,实现了主流(官方)、专家(精英)、网民(公众)三个话语体系之间的有效互动。

 

四、结论

 

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丰富,未来的新闻话语体系将不再按照媒体介质类别进行严格区分,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杂糅和融合将成为一种常态。伴随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经验的渐趋成熟,社交媒体新闻话语将更加全面地向传统新闻话语渗透,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自制内容(UGC)与专业新闻机构报道(PGC)的有机融合将掀起新一轮创新高潮。技术在新闻话语体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日渐凸显,“武汉2049”的相关多媒体报道仍大多是文字、图片、图表和视频的简单叠加,并没有真正做到文本和视觉、互动元素有机融合。例如,可以呈现未来武汉的三维愿景或时空转化的数据化的可视报道,新技术与传统报道手段在无缝融合的全媒体报道能力还有可能做出较大的提升。如何把社交媒体所带来的诉求变化纳入新闻话语体系的研究范畴,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6)

现阶段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重建立、发展、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刺激和强化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和要求。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是实现商品的价值,追求高额利润。货币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巨大作用,极易使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发生倾斜和逆转,从而产生极强的物质欲望和非法占有意识。当外部强烈的物质刺激与内部强化的物质欲望交互作用时,一些原本自制力较差或人格发展欠完善的少年就可能铤而走险,以包括暴力形式在内的违法犯罪手段去满足其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这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抢动等物欲型犯罪所占比例最高的深层次原因。当他们强烈的物质欲望无法通过合法形式得到满足时,由于其思维方式简单,行为的随心所欲和无所顾忌,他们便可能选择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如抢劫去满足自己。此外,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社会不同阶层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不同,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档次逐渐产生差距,这便使一些人处于相对贫困之中,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这一“吃亏”的缺憾感也使一部分人包括未成年人心理失衡,其中头脑发晕发热的便可能通过犯罪去谋求补偿。

二、传媒暴力的泛滥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因

传媒暴力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和渗透的暴力思想。传媒则是指书刊、报纸、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录像带和光碟,计算机多媒体、全球性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传播工具。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传媒暴力的机会和条件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电视暴力以外,书刊、录像、电影、电子游戏、卡通漫画、互联网甚至音乐都成为传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新宠。可以说,传媒暴力日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未成年人来说,传媒暴力的滥泛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而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因此,被传媒暴力淹没的人或多或少地会滋生暴力意识和暴力倾向。特别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的少年,他们对外部世界新信息的好奇和渴求使其成为大多传媒的最大受众群体,而是非观念模糊、自控能力差和反叛性强的特点又容易使他们受到传媒暴力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并进而不知不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美国犯罪部门的抽样调查,65%的青少年暴力行为直接受到传媒不良信息,特别是暴力信息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也显示,65%以上的工读学生,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其违法犯罪之前均直接接触并受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电视、广播、游戏和多媒体等。传媒暴力给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了生动具体的例子。在西方工业国家中95%的人是通过新闻媒介取得他们对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的“经验”的。1999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克伦拜恩中学抢击案中,罪犯哈里斯和克利伯德身穿黑色风衣持枪打死12名同学和1名教师,其犯罪情节同影片《篮球日记》中的情节就有着惊人的相似。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传媒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不良交往是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直接动因

实践表明,很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是从不良交往的。这种不良交往首先表现为同龄群体的交叉感染。社会心理学认为,未成年人都具有强烈的求同归属感,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即未成年人都有一种向往和能动地适应群体生活的“相群性”,都有希望得到社会和群体的承认、保护、尊重、友谊、力量等心理欲望。这种心理欲望的满足,可以给人一种欢乐和愉快的感觉,会形成个人的集体感、荣誉感和友谊感。相反,一个人如果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就会感到孤独、自卑等,容易形成不良心理和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危害。尤其容易导致他们要求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人结成不良群体,在群体中寻求尊重和接纳。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开始都是为了寻求感情上的归属感或“同病相怜”而聚在一起。无论是在校经常受批评、名声不佳、师生都疏远的“双差生”,还是因家庭破裂、遭人歧视,心情都闷的未成年人,他们都同原本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家庭、学校只有薄弱的联系,丧失了健康的感情基础,内心充满孤独、自卑,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因而迫切趋向“理解”自己的团伙寻求认同,以克服孤独带来的恐慌。虽然他们一开始只是偶尔聚在一起闲聊、游逛、抽烟、喝酒,弥补心灵空虚,发泄心中郁闷,以满足心理需要,但时间一长偶尔相聚已难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同时,由于无聊无知而盲目寻求刺激,逐渐发展为团伙犯罪,从而,沿着“个体——小群体——不良群体——犯罪团伙”的轨迹发展变化,甚至演变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这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团伙暴力犯罪猖獗的主要原因。另外,不良交往还体现在与违法犯罪人的交往上。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犯罪前,有71.8%的城市未成年犯结交过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农村未成年犯为57.5%。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置身其中的少年很少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对此,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瑟兰早就说过:“那些成为罪犯的人之所以成为罪犯,是因为他们与犯罪榜样进行接触,而没有反犯罪的榜样。”

对犯罪的治理,必须要从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会入手。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社会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这一问题上,要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作用。

1.优化社会大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要在一定具体的这会条件下生活,其行为受特定的环境影响和制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者克尔斯指出:“对公认的社会规范的离轨,不是心理离轨和精神病造成的,是由社会环境所引起的。”这种观点明确地揭示了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从客观方面看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运用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调节,以克服社会体制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各种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是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基本环节。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的很大部分都是因闲散于社会,无所事事所致。这种未就业先失业现象的形成无疑与有关体制问题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轨,就业格局发生变化,尤其是城镇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亏损倒闭而出现下岗职工的大幅度增多,就业单位要求高学历等等,都极大程度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就业形势,而待业青年是心理状态上最不稳定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如果能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解决这些人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必然能极大地减少闲散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

2.控制传媒暴力,净化媒体环境。传媒暴力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影响是不可质疑的。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信息服务,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在“塑造社会”。对此,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著作《权利的转移》中提出人们要防止“媒体帝国”的出现。在这种传媒力量日趋强大的形势下,如何控制传媒暴力,让未成年人远离传媒暴力,远离犯罪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措施,如:公安部启动的清理整顿互联网专项斗争,文化部打击黑网吧的集中行动,广电总局为净化荧屏出台的多项举措,等等。这些专项整治行动,只是短期行为,只能治标,而要治本还须建立一套长效机制。笔者认为控制传媒暴力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已积极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加大对传媒暴力的控制力度。在政策方面,政府在高度重视对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对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应,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传媒暴力行为,政府还应继续加大查处力度,并予以打击。第二,尽快建立以年龄为基础的传媒内容分级制。传媒内容分级制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传媒内容的暴力程度进行识别的制度,以提醒公众为自己并为自己的家庭慎重选择媒介内容。目前,大众传媒建立以年龄为基础的内容分级制已成为世界趋势。目前美国、德国、瑞典等30多个国家已建立了这一分级制,被分级的媒介包括电视、电影、娱乐软件、电脑游戏、流行音乐、互联网网站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分级制”可以限定青少年特别是儿童不易接触的内容,将青少年接触传媒暴力的途径降低到最低限度。第三,加强技术研究,控制传媒暴力。加强技术研究,依靠技术手段,控制传媒暴力的恶性传播,是减弱传媒暴力对犯罪影响的关键环节。在美国,根据其法律规定,电视机生产厂家必须在每一台13英寸或以上的电视机中加入V型电路块,以便家长控制青少年接触电视暴力信息。类似的技术还可以运用在电脑和游戏机上,从而减少青少接触暴力的机会。我国也应该大力加强这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相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会有效地遏止传媒暴力,以减少其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影响。第四,媒体加强自律。传媒暴力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本身的态度和努力。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经济驱动的负面作用开始明显显现。当传媒越来越追求商业价值的时候,暴力、色情信息也逐渐出现我们的传媒之中。因此,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需注重其社会效益。大众媒体有义务也有可能加强自律,应加强节目审查,减少含有暴力内容的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应当说媒体在此方面也进行了努力。近来,我国部分电视台将带有暴力信息的电视剧放在晚上11点以后播放的做法便值得称赞,但尚需进一步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对暴力新闻尤其是一些破案实录的报道应注意方法。有的媒体为了追求传播的煸情效果,对犯罪的作案细节及侦破过程作细节化曝光,这样既从反面传播了犯罪技巧,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如何反侦查以启示。媒体报道越具体,受众的反映就越强烈,模仿行为也越普遍。另外,传媒还应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优秀健康的节目繁荣起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第五,提高未成年人的传媒素养。对孩子进行媒介指导,提高其传媒素养,让孩子学会如何科学使用媒介和如何正确选择媒介信息,才能使其自觉地远离传媒暴力。为此,可在常规的教育之内推动传媒课程的设置。另外,还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家长多与子女一起观看电视并即时讨论电视情节,从而培养青少年辨别暴力节目谬误的能力。

3.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文化生活研究表明,个体对合法活动投入的时间越多,精力越大,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犯罪的可能就大。因为首先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个体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从事合法活动,那么,他将没有实施犯罪的时间和精力。其次,个体对合法活动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努力越多,他就会珍惜合法行为带来的成绩和预期的良好结果,害怕犯罪行为会破坏这些成绩和预期,从而控制犯罪行为。再次,合法活动中的运动,休闲娱乐可以发泄情绪,排遣寂寞,满足青少年的需求,从而使其无暇考虑和从事违法犯罪。针对于此,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需创造条件用合法活动吸引他们,用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占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从而有力地控制犯罪。丰富未成年人课余文化生活,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在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实行综合治理,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各种消极因素,堵塞其犯罪的源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社会预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一个健康、和谐社会的责任。

摘要: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正日益突出。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社会

参考文献:

1.郭翔.青少年犯罪:预防惩教与康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01.第二卷[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7)

1 教育信息化概述

何为教育信息化 在我国学者围绕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大量研究中,就其概念而言,南国农先生指出,教育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其中主要涉及资源开发及过程优化,目的是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促进教育现代化[1];黎加厚则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新的教育体系,这种新教育体系的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涉及与教育相关的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的变革,是一项关系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全局的系统工程[2];李克东也用了系统工程的概念来理解教育信息化,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加速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并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3];何克抗先生则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4]可见,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其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

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型社会最有利的推动武器,其应用范围和程度已经扩展到全世界,各国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迎难而上,紧跟时展,制定出诸多相关政策措施。国外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包括: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澳大利亚“数字教育革命”;东盟ICT国家计划;等等[5]。

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201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13年6月,全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在我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拉开序幕,七期培训班共计1100多人参加培训。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战略选择。在论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时,陈宝江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问题了,已经到了非干不可的地步了,抢占教育先机占领教育制高点的人,就是那些走在教育信息化道路最前面的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可以预见,未来的学习将是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可创造、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无论是在沿海发达城市,还是在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宽带网络将全面覆盖所有学校,各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将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相应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人员及部门分工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被少数人所垄断,技术上的要求加大了全民参与、人人贡献的难度;教育相关机构彼此孤立,缺乏互通性。在资源开发效果上,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相关教学软件缺乏交互性及智能性;各种教学资源零星琐碎,未得到系统整合。此外,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误区普遍存在。正如杜占元强调,高级计算机、智能移动设备的教学应用,仅仅是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算不上是教育信息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是信息技术为促进教育生产力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改造。而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就是将教育信息化等同于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致多媒体教室呆板乏味,缺乏趣味性,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没有得到良好发挥,还使得教师对多媒体设备产生反感情绪,等等。

2 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及其特点 基于互联网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交媒体孕育而生,2008年以来,社交媒体更是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就其概念界定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外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的论述,以及国内学者王宏涛、王宏武两位研究者的论述。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社交媒体是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社区性和连通性的在线媒体,能够给用户提供广阔的分享平台和空间[6]。

研究者王宏涛、王宏武认为,社交媒体的技术基础是Web2.0,新的功能特点是在线互动和对话,用户变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为主动的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其类型包括博客、微博、图片分享、视频分享、论坛、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等[7]。

就社交媒体的特点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研究者曹博林的论述,他将社交媒体的优点总结为:用户平民化、交流方式具有社交性和对话性、网络平台的匿名性以及信息内容的海量性[6]。

学术界对于社交媒体的研究除了其概念、优点外,也有有关其缺点与不足方面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对社交媒体的赞扬和肯定多于批判。就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指出,社交媒体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致使社交媒体的传播极易出现各种负面功能。革新者将社交媒体看成无所不能的组织工具,高估了社交媒体的效用。社交媒体信息海量性的特点,加大了用户在信息海洋里迷失的可能性;社交媒体虚拟性和言论自由性的特点,同样有可能会形成对公众舆论的误导[8]。在正视社交媒体不足的同时,要承认社交媒体的缺点并不能抹杀其在信息化教育中的发展运用。

社交媒体与教育信息化 截至2014年4月,我国学者针对社交媒体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概念、特征,以及社交媒体与政务、社会事件、外交等的关系五个大的方面,其次是诸如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社交媒体的负面效应等方面的研究[9]。有关社交媒体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运用研究还比较少,比较典型的是就社交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的研究。研究者在对社交媒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优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媒体平台为例,分析社交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见,在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社交媒体的运用优势已经受到一定关注,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研究也还比较少。

教育信息化范畴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数字化教材、教学视频、电子档案、实验演示等海量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集中存贮与管理,借助多媒体教室投影、手机、电脑等接入终端,虚拟教学实验演示工具等现代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与移动学习,将会是未来教育信息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开发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媒体工具,已是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中永恒的主题,在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媒体工具开发中,社交媒体的开发应用将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 支持教育信息化的社交媒体开发要点

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三易为目标 开发能在任何教与学情境下轻松使用的社交媒体,追求数字化教学资源易得、易用、易识别的三易目标。在教室、实验室、家中甚至在公交车上、在咖啡厅里,在将有限的物理学习空间扩大为无限逻辑空间的同时,消耗更低的资源来营造更安静的学习环境,使教师能轻松教学,学生能高效学习,并最大限度减轻学生书包的重量,最终的追求是达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三易,即易得、易用、易识别。

覆盖任何领域,适当侧重职业教育 开发全面覆盖教与学领域的社交媒体,宏观上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各个层次,微观上覆盖任何学科、任何章节、任何知识点。在均衡促进各领域发展的同时,适当侧重职业教育。2014年以来,我国两位领导人少有地就职业教育问题发表言论。2014年6月,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以及促进就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正如媒体报道,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忧虑并不是无据可依的,因为处在较低层次的职业学校的质量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平台要先进智能系统化,政策要跟进 教育信息化社交媒体的开发要抓牢各大要素,包括教与学所涉及的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政府方面等。

1)教育信息化社交媒体平台要具有系统性。教育信息化社交媒体平台要能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系统,要能实现诸如教室、实验室等教学环境的便利连接,要能充分利用人员、场地、设备等资源,扭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空上割裂开来的局面。

2)教育信息化社交媒体平台要具有智能性。在传统教学互动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发智能化的社交媒体学习平台,推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使教学行为更加人性化,学习行为更加具有自主性。平台除了提供传统的互动管理,更要注重实现提供轻松便捷的影像录制和播放功能。

3)教育信息化社交媒体平台要具有先进性。社交媒体上的教学内容开发要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8)

这项名为“具有新媒体网络社交力的首席执行官:高管人员揭秘”的最新报告,阐述了对首席执行官新媒体网络社交力的深刻见解,并列举高度参与社交媒体的首席执行官所具备的七种习惯,万博宣伟委托KRC Research对630名商务专业人士(高管级别的经理人,不包括首席执行官)开展了关于首席执行官新媒体网络社交力情况的调研。被调研对象均任职于收入额5亿美元以上的公司,这些公司分布于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及亚太地区的10个国家,包括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并囊括诸多行业。该调查将参与社交媒体定义为“在社交媒体站点上信息、视频、图片等”。本报告中,首席执行官被分别描述为拥有具备良好新媒体网络社交力的首席执行官的高管——即为参与社交媒体的首席执行官,以及拥有新媒体网络社交力不强的首席执行官的高管。

首席执行官的新媒体网络社交力能够为公司内外带来诸多回报

受访的高管人员指出,他们之所以推崇首席执行官的新媒体网络社交力主要基于下列原因:员工、高管已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中;首席执行官的新媒体网络社交力在员工中会产生正面影响;善于运用社交媒体的首席执行官比不善社交的首席执行官的领导力更强。

80%拥有良好新媒体网络社交力的高管称,首席执行官优秀新媒体网络社交力带来的最大优点是公司新闻及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其他优势包括提高公司知名度(78%),证明公司的创新能力(76%),实现人性化、促进内部沟通、建立媒体关系(分别为75%)以及改善经营成果(70%)。

不善社交并非意味着不支持社交媒体的运用

个人Facebook账号、推特或微博、YouTube/优酷频道,对于每位首席执行官而言或许并不吸引人或可行性不强。但是经我们的研究发现,未参与社交媒体的许多CEO,实际上已经运用企业内网(50%)与员工进行沟通,或者通过企业官网与外部相关者互动。亚太地区数字传播总监Jon Wade评论道,“在策略上,首席执行官需要选择适合的数字工具来推进其业务的发展,从企业内网、企业官网到个人社交网络或图像、视频分享平台等。”万博宣伟数字工作室通过上述渠道帮助各品牌及其领导者创建、、推广内容。

CEO新媒体社交的阻力首先来源于首席执行官自身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首席执行官不参与社交媒体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使用社交媒体在当地并不常见;有些首席执行官看不到投入社交媒体成本的回报;没有对社交媒体的需求且太过冒险。总而言之,通过高管们对社交媒体的认知表明,社交参与的阻力源自于首席执行官本身。基于高管预测未来五年内首席执行官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率会增长50%,我们必须解决、克服这些障碍。

行业领域及地区差异

据金融服务及商业服务领域的高管人员预测,未来五年该类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新媒体社交力增长率将保持最高水平。

认为首席执行官的新媒体网络社交力对公司声誉有积极影响的高管大多来自于新兴亚太地区市场。

首席执行官良好的新媒体网络社交力对新兴亚太地区及拉美地区企业产生的积极商业影响最大。

高度参与社交媒体的首席执行官所具备的七大特征

万博宣伟对新媒体网络社交力很强的首席执行官(每周至少参与一次社会化媒体活动)与具备一般新媒体网络社交力的首席执行官进行对比,分析出新媒体网络社交力很强的首席执行官的主要特点:

1.使用更为广泛的社交工具。极具社交力的首席执行官意识到社会交往能力并不仅仅是将信息在推特或微博上。要想公司的内容在世界范围传播,需要精心制定策略,整合各种传播渠道。

2.拥有自己的博客。这些首席执行官把书写长篇、创新性内容,作为其观点赋予连贯性、涵义及一定深度的方式。

3.善于使用企业网站。这些企业领导者意识到网站一直是企业信息查询者的“数字化着眼点”,为要传达的内容提供多媒体平台。通过使用万博宣伟提供的服务,企业网站将成为企业及领导内容的地。

4.本身也是内容自刨者。这些首席执行官自己创造内容。他们可以通过频繁地发表内容表达自己的决策,虽然很多信息是从营销高管和传媒高管那里获得。

5.够高瞻远瞩。这些首席执行官直觉上认为技术及社交媒体会成为内容的未来,并希望成为该传媒变革的一份子。

6.自然但也不会过于随意。这些擅长新媒体网络社交的首席执行官对待工作仍然保持非常正式的态度,但也会让合作伙伴知道他们反应灵活并且善于抓住机遇。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9)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154-005

2010年12月,美通社的首个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记者曾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47.7%记者经常使用微博。美通社的此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22日至11月7日,最终获得2503位记者的有效回复。[1]而据2012年2月新浪的数据,新浪微博上开通的媒体人帐号超过7万个,媒体官方帐号达1.3万个。[2]这些数据,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一、记者微博的兴起:专业媒体走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转折点

数字化时代,专业媒体受到双重挑战,一方面的挑战来自新媒体技术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媒体转型压力,另一方面的挑战,则表现为社会化媒体以及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的传统地位与业务模式的冲击。前一种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被专业媒体所关注,而后者,则是由于博客、SNS、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才开始逐渐受到专业媒体及媒体人的重视。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社交媒体)是常与Web2.0相提并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简单来说,它是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平台。社会化媒体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交。与门户网站不同的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角是网民,在这个平台上,网民同时进行社交活动与内容生产,但社会关系需求是内容生产的基础。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也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冲击。有消息称,70%的中国微博用户将微博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3]尽管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核实,但从现实案例来看,越来越多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披露渠道和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已经转向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大批微博用户将微博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也就不足为奇。社会化媒体不仅是与专业媒体平行的另一个平台,也代表了未来的传播趋势。如何认识与运用社会化媒体,也成为专业媒体和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

大批专业媒体及媒体人进入微博平台的初衷,也许是开辟新的新闻渠道,但是,媒体微博与记者微博的出现,实质上是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结合的开端,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记者微博作为专业媒体人走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转折点,更是具有“试验田”的意义。

1. 与公民新闻的全方位对接

社会化媒体是公民新闻的主要孕育地,博客时代公民新闻的影响力逐渐显现,而微博平台更是把公民新闻的实践推向深入。

公民新闻不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也对专业媒体新闻报道起着补充、延伸和验证等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走向。当记者置身于微博等公民新闻平台时,他们可以更直接地从公民新闻资源中获得新闻线索,验证新闻要素,丰富报道内容,校准报道方向。

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业务的相互融合,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微博给了媒体人这样一个试水的机会。随着体验的深入,专业媒体和媒体人对公民新闻的理解会更全面,对公民新闻的利用也将更为深层。记者微博在某种意义上是专业媒体与公民新闻的对接平台。

2. 对社会化媒体传播特性的认识与体验

记者进入微博平台,除了直接感受公民新闻的力量,汲取公民新闻的营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深入体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性,而这对于促使他们思维与工作模式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

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微博不是像传统网站那样自上而下、点对面的平台,人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信息,再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传播。

微博的传播模式体现了社会化媒体的特性,实际上也代表了未来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里,人际关系网络变成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新媒体平台上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多地需要依赖人际传播网络来实现。这个“基础设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并非被动地传播,而是可以进行主动的筛选,它的自然淘汰机制对于信息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点对面传播的传播模式的专业媒体来说,这种新的模式不仅在削弱其传统的权力,也在挑战其固有的思维与操作模式。专业媒体和媒体人要适应未来的新媒体趋势,必须熟悉社会化媒体中全新的传播模式。记者微博正提供了这样一个体验和操练的机会。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10)

2016年营销人员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大数据营销内容策略,再者是加强社交媒体优化以及强化客户参与。公子义认为重点是企业要能根据消费者在不同购买需求或阶段,提供不同的内容型态组合。

2. 从社交媒体找目标客户,效率最高

当你打开计算机、解锁手机后,第一个打开的网页或 app是甚么?很多人的答案不外乎是打开微信、QQ.陌陌等各种社交APP。大数据已经渗透人们生活各层面,社交APP取代百度、导航网站等大型入口网站成为人们获取新知识的第一个管道,企业现阶段最主要的挑战与目标是如何透过数据洞察与分析精准接触目标用户,并且通过大数据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调查显示目前最常被使用的大数据方式是社交媒体,现在越来越少人主动前往PC网站获取信息,更常是透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更多的资讯,所以在操作大数据营销上,其实不用在媒体的广告版位上放太多资源,而是要找到对的目标客户作有效的沟通,才能事半功倍。公子义认为大数据广告只是整体策略的其中一个环节,如何正确搭配用户和产品特色,才能找出最适合的大数据营销策略。

3. 大数据营销的未来是什么?

未来一年最重要的目标为管理好大数据、洞察与分析,以及大数据营销人才新型态客户关系关系将会是未来营销管理的趋势,目前大部分的营销工具主力是放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客户关系管理21%、社交媒体意见搜集19%),数据显示只有5%的受访者把全年营销重点支出在客户关系管理的维护上。

社交媒体的未来篇(11)

当然,未来社交媒体的重大意义不仅局限在信息方面,届时,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将比以往更加紧密。

当我们在公园跑步时,可利用iPhone应用将身体状况与Facebook和Twitter的个人资料相关联,用户可追踪自己的信息,还可以与好友共享相关数据。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将变成“社交仪表盘”,大体而言,Facebook和Twitter是一种社交渠道,其他公司可以在上面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例如,Stocktwits、Tweetdeck和Zynga等公司已经通过这两大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社交媒体还将体现更多的特点,例如:将来移动技术将占支配地位,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进一步发展,允许商家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和兴趣而提供促销信息;人类关系将不再依靠传统的现实交往,一个人可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无论职业、种族和信仰,最终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熔炉;人类也将不再是被动的媒体消费者,媒体将以动态方式在所有平台上与我们互动,如同今天的《魔兽世界》玩家一样,每个人都将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拥有自己的化身。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

王冠雄:社交媒体如火如荼,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矩阵正在诞生。社交媒体营销下一站是自定义品牌社区?1、自定义URL,与用户分享更简便;2、可以详细分析用户;3、可以据此获得联系方式等信息;4、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布广告;5、可以根据兴趣或位置来社区,互动更有效。

宋宁波:李开复说,社交时代真的来临了,而且很快很猛。西方的广告预算,快速地从其他地方(线下广告、搜索广告、Display Ads等)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可口可乐拥抱社交媒体我并不惊讶,但是GE(通用电气)都在做这方面的品牌营销。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