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班级德育叙事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19

班级德育叙事

班级德育叙事篇(1)

德育叙事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故事内核的共鸣,在于唤醒每个学生内心的故事情节,通过生活德育故事的体验,促进他们道德经验的重构。实现德育叙事教育目标的达成,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共鸣,唤醒学生的内心,实现道德的内化。由此可见,教师的讲述故事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故事、念故事,更不是放任学生简单地自我阅读故事。它必须是教师用心、用情地对学生讲述,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分享和交互活动。为此需要具备以下讲述艺术:

以内化故事为前提的讲述。教师的德育叙事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它也像话剧演员饰演一个角色一样,演员必须深入角色,理解角色,内化角色,让自身处于忘却自我的状态下去诠释角色。因为只有教师在对叙事材料内化后,由内而外的融情析理讲述,才能保证德育叙事不仅仅是停留在讲述者浅层次的意识表面描述,而是师生之间以情载理的交互活动,才能在感动自己的前提之下感动学生,激发学生,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和达成教学任务。

运用教师语言艺术的讲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若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性叙事方式,是一种充分运用感性语言和进行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唤醒人的真实生活感受,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和引起人的情感迁移的叙事形式。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将直接影响德育叙事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德育叙事中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体态语言)两个方面。它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信息的总效果=7%的有声语言+38%的语音+55%的态势语言”的公式来看,充分表明态势语言在人与人交流中的重要性。在德育叙事的口语交际中,一种表情、一种姿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态势语的力量。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态势语不是做出来的,它应当是有感而发的行为。因为,对于德育主题的教育故事叙述来说,技巧不是最重要的,真情与风格却是最重要的。

引发学生道德思维的讲述。德育叙事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的修复和重构。德育叙事过程不是单一的道德授受的教育过程,而是通过道德故事的启发、启迪,以引导学生道德感悟、明理和进行品德自我构建的自主过程。所以,学生道德的情感体验必须建立在他们的道德思维活动上,而积极主动思维是学好知识、塑造人格的内动力。

因此,教师在叙事中不单单是内化后富有情感的讲述,不单单是语言艺术丰富的讲述,更应注重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条件下,恰当地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在营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联: 勾连实际拨动情弦

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强调学习道德的过程也是学会承担自我发展责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顾及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在德育叙事中,教师不仅仅是围绕故事本身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也不仅仅是对故事承载的德育内容进行启迪和引领,它更需要教师善于将所讲故事的德育内涵,与学生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交往中呈现的实际问题与表现现象进行恰当的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经验的比较中修正自己错误的价值取向,强化自我正确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叙事过程的心灵对话,产生道德情感共鸣和产生“共情效应”,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如讲述《三个抄写员》的故事:

黎锦熙(1890-1978)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华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

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仔细的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

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

教师在讲完故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勾连实际:

① 如果你是报社主编,从抄写员的职业来说,你认为谁最称职?为什么老老实实的抄写员一直默默无闻?而第二个抄写员却能成就一番事业?

② 作为一个抄写员来说,第三个抄写员似乎最不称职,但为什么他却能够创建新中国?他与第二个抄写员的差别在哪里?

③ 你能用三个词描述三个抄写员的做事特点?(勤恳做事、主动做事、创造性做事)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会引发学生对故事内涵的思考,启发学生从抄写员完成工作的态度、行为的表象中追寻他们不同行为特征背后的人格特质。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构。这样的德育叙事是说教永远无法完成的教育。

又如讲述《一条上桌的死鱼》的故事。

1998年,坐镇旺地的净雅大酒店,用“净雅理念”不仅折服了几位济南部门考察人员,也折服了更多的济南人。

当时,济南市有家单位想找个合作伙伴开一家海鲜酒楼,便派人到威海考察,并慕名来到净雅酒店。就餐过程中,餐厅领班来到桌前,对客人说:“对不起,您刚才点的清蒸偏口鱼做的时候已经死了。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为您另换一条,不过这会耽误您一点儿时间;如果您不同意,我们会按死鱼价收费。”

客人都很吃惊,因为在当时,那条鱼死了与否,客人是吃不出来的。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在净雅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让客人看到了一个诚信的净雅,一个高度重视细节的净雅。

也就在那一刻,省城人将手中的一票投给了净雅。

张永舵和员工们说:“言”加“成”,方为诚。

这个社会生活的故事如果仅是教师简单的讲述,缺少及时的与学生生活场景的勾连,往往教育效果低下。我们观察了一个教师对这个故事讲述的处理:

当教师讲述到餐厅领班就“鱼做的时候已经死了”向客人寻求是否换鱼时,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般餐厅会这样做吗?”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会这样做吗?”将餐厅慎独与自律的行为与学生情感勾连,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比较,寻找价值取向的差异。

三夸赞:正向强化养成习惯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种想法如果被验证21次以上,它已经变成了你的观念。如果是好的行为不断重复,就会养成好的习惯;不良行为的不断重复,就会养成坏的习惯。

生动的故事讲述吸引了学生,间接体验促使原有经验动摇,勾连实际促使产生共情,在经验重构的关键时刻,需要正确做法的具体路径,需要同辈群体的正面示范。因此,我们必须以正向强化为主,辅以必要的惩戒,科学地重复,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德育叙事篇(2)

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辅助课程,集思想启蒙与品德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但如果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以理论讲解、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加大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合理结合教育叙事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一、明确教育叙事主题,抓住品德教学重点

教育叙事主要是指根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选择恰当的故事,以丰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运用教育叙事这一方式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教育叙事的主题,科学抓住思想品德教学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记忆。如在学习“我背上了新书包”时,教师应先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让小朋友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感到自豪与高兴,使其对小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并引导小朋友与家长、老师、同学分享快乐”,确定教育叙事的主题为———“我”上学了,再引入以下叙事故事:小白兔贝贝是育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今天是他开学的第一天,妈妈给他背上了新书包,他很开心地进入了学校,在新学校中,他交到了新朋友小狮子鸣鸣、小猪噜噜等,还看见了很多在幼儿园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那么同学们,你们上学的第一天是怎么样的?通过此种童话类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运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叙事主题。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从生活出发,选择恰当的实例,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消除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排斥感,进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形成教育叙述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独特的教育叙述风格,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其说教意味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自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叙事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自身魅力,增加故事叙述过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学习“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教师可利用PPT、Flash等方式,为学生播放动画课件:小红、小明、小东、小华是玩得很好的朋友,在某个课间,小明提议大家一起玩跳皮筋,但小华因为身体不舒服就拒绝了,然后小明、小东和小红齐声说道:“哼,真不够朋友,以后不找你玩了。”教师可以通过为动画中人物配声的方式,用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形成自身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叙述风格,进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利用故事教育学生应该体谅同学,学会换位思考。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师在形成自身教育叙述风格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借助肢体语言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可制作简单的叙事教具,如头饰等,增加叙述过程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三、挖掘事件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综合品质

挖掘事件的内在含义,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叙事中的故事,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特征、蕴含的道理,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品质的教学目的。运用教育叙事方式时,教师应确保故事情节是完整的,即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事件中的教育意义。如在学习“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叙述“卡迪兹号油轮”事件:在1978年,美国有一艘22万吨的超级油轮触礁沉没,原油全部泄露,污染海岸线350公里,造成海鸟死亡2万多吨,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给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通过以上事件,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认识到当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促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由事件转入到现实生活,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破坏环境的实例,如白色污染、重工业污染等,从小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提升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爱护文具、保护绿色植物等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分享观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多表扬学生,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科学探索思想政治领域。

四、遵循叙事教学原则,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为充分发挥叙事教学的作用,教师应遵循叙事教学的原则,提升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协调好故事的理论性与真实性,小学生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故事,教师通常都会根据现实生活改编故事,但如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教师须加入适当的理论性。如在学习“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航天员的故事,充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既契合学生现实生活,也蕴含哲理;二是及时进行课堂反思,教师完成故事叙述后,不可以直接略过,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合理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如在学习“我们的班干部选举”时,可选择大家熟悉的干部选举故事,完成故事讲解后,再引导学生思想班级在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干部选举不积极等,促使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到正确的做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教育叙事运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还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是非判断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点滴思考———漫谈教育叙事[J].试题与研究,2014,(26):90.

[2]佚名.教与研:教师工作的“并蒂莲”———读《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有感[J].新课程,2012,(03).

[3]孙玉富.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小学品德课的实践与探讨[J].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4]李世军.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浅谈品德课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2015,(03):26-27.

班级德育叙事篇(3)

一、德育工作

(一)健全和完善了德育工作制度

为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我校建立了学校、少先队、班级管理网络,并明确德育管理的任务要求,各负其责。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及少先队干部参与的德育工作小组。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德育主任具体分管、班主任老师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少先队干部参与管理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德育队伍素质

本学年,我校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确实落实班主任在学生德育中的“导师”作用。学校在会议室举行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让班主任做好阶段性的班级管理工作总结,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在交流会上进行交流探讨,积极推广有效的班级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本学年,我校尤其重视教师的家访工作,提倡班主任带着科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以评比促进步”,继续强化、激励集体荣誉感。

本学期,我校充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主体作用,在学校卫生、两操、纪律、文明、红领巾佩戴等方面采取“一日两检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评比”的常规检查模式,根据观音镇小学校学生一日常规要求,规范学生行为,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处处渗透德育教育

我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等德育课程,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开展德育主题教育。

1.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了“传统节日画”三百余幅,精选展出50幅;“传统节日氛围照片”两百余张,精选展出36张;“传统节日手抄报” 三百余份,精选展出50份;“传统节日征文”两百余篇,精选展出50篇;“传统节日五小制作” 三百余件,精选展出63件;收集传统节日教师作品五十余件,展出30件。各班利用第一周周五第六节课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班会。

此次活动增进了师生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地了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了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从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年味,体会到温馨祥和的节日氛围。

2.开展了“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各班开展一次“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的主题班会,撰写了“清明祭英烈”主题征文,举办了“清明祭英烈”手抄报展览。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了解了先烈们感人事迹,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先烈们那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时间,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继承先烈的遗志,勤奋学习,奋勇拼搏,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为使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活动是一次震撼学生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又长久的。此次活动活动使每名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坚定了保卫祖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念。

3.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校园”学雷锋主题活动          

结合“学雷锋”的主题,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美化校园活动等。通过这次学雷锋活动月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还把学雷锋活动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学校的校园环境、同学们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开展了“在成长中学会感恩”的主题教育

全校36个班结合班情以多种形式结合“母亲节”分别开展活动,以讲故事、演小品、感激告白、亲情电话等形式,让整个课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感受爱的暖流,进一步表达对“感恩”的认识,同学们真情流露,纷纷表示以后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要自立、自律、自强,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多行报恩之举,对别人施以爱心。课后,班主任们借“母亲节”的锲机,将感恩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让孩子们回家以实际行动进行感恩,在生活成长中将感恩内化为行动,同学们在班级QQ群中以照片形式分享自已的感恩行动,各班班主任将跟进引领,让我们的感恩不止于课堂,使其源于生活伴其成长。

5.召开了家长会汇报会

3月,我校为了加强家校联系,进一步推动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学生,召开了隆重的家长汇报会。本次家长会架起了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家校互动的良好态势,对孩子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学校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开展了成长银行之“跳蚤市场活动”。

本学期,结合学生成长银行阶段性总结会,我校开展了两次跳蚤市场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挣到的成长币购买书籍、玩具、学习用具等,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学生成长银行进入学校,赋予了对学生评价新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向上、自强地成长。 

二、体育工作

1.认真贯彻了《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规范教学“六认真”,每学期,每月对体育教师的备课进行检查,每次检查都有反馈意见。同时对教师的上课进行随堂的听课,特别是新教师,加强听课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2.4月份成功举办了观音镇小学校班级男女篮球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了叙州区首届田径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了宜宾市第二十二届运动会;组织学生参加了宜宾市女子u10和u12足球联赛;组织学生参加了叙州区首届篮球运动会。

3.保证学生每日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学校坚持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大课间活动先后进行了两次改版,并积极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

4.继续加强学校体育安全保障工作。体育器材保管人员定期对现有的体育器材、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对组织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和体育竞赛进行安全教育,防止了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卫生工作

1.环境卫生工作:学校学生会干部和值周教师负责每天中午、下午对学校室内、外及各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做好记载工作,每天在学校QQ群和门厅星光闪闪公示栏进行公布。做到每天有记录,每周有总结。

2.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读写姿势要端正。教师经常利用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三要三不要”等知识教育。坚持做好眼保健操,每天二次,上下午各一次。

3.卫生知识的掌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课按季节介绍和讲解卫生知识,让学生掌握春、夏、秋、冬四季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措施。

4.培养卫生习惯。我们结合《观音镇小学校学生一日常规》的贯彻实施,着重地抓了三个层面:(1)个人卫生中的卫生行为。如:饮食卫生,衣着卫生,身体卫生和保护身体等卫生行为。(2)公共场所卫生中的卫生行为.如:食堂就餐的卫生,我们要求不丢一粒饭,不随意倒掉一筷菜,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果壳.不大声呼叫,不玩泥沙,砖石等。(3)学习生活中的卫生行为.如:校园卫生,体育卫生,用眼卫生,用品卫生,劳动卫生等。

5.开展了“近视防控工作”。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学生视力进行检测,并对每班的近视率,近视上升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找出原因,尽量保护孩子们心里的窗户。

四、艺术工作

1.增强贯彻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力度。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艺术课程。加强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在重视艺术教师学历提高的同时,我们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教学业务和专业技能方面进修与提高,积极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观摩等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引领教师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推动教师走上教、学、研合一的道路,以全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

2.加强了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了教学质量。学校定期检查了艺术学科的常规教学工作,教科室组织了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明确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内容教学,二是基本技能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本学期我校继续开展学生艺术测评工作,并完善了学生网上艺术测评工作,测评率达90%以上。

3.本学期,我校积极开展艺术学科活动,美术组分年级分学段开展了童话城堡、橙色的画、素描、竞赛活动。

4.认真组织开展了社团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开展了手工、漫画、装饰画、合唱、舞蹈、器乐等多个社团,每周三下午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5.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了校园艺术节和六年级学生毕业典礼。活动以节目展演的形式开展,愉悦了学生的心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叙州区艺术作品展演活动。

五、取得的成绩

2019年2月,我校学生段榆姿、樊新月参加叙州区环保征文比赛分获二、三等奖;郭玉晗、杨茂森、罗雨轩、江汶静参加叙州区创文明城市“万人手写家书”活动分获一、二、三等奖;2019年3月,我校田径代表队以122.5分遥遥领先的成绩荣获叙州区首届田径运动会第一名;李冬、王习羽、毕浩峻三人在“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征文比赛中获奖;2018年12月,曾子辰、彭竟柯等八人在“川教之声”书法比赛中获奖;2018年11月,刘琨瑞、郑子钰在第三十四届创新科技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19年6月,李翌彤同学在叙州区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二等奖,刘山川老师指导的纸浆画工作坊获得三等奖;2018年12月,段榆姿获得宜宾市“读书明显”称号;2019年5月,我校男女篮球队在叙州区首届篮球运动会上均获得一等奖;2019年6月,何诗蕊同学在叙州区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019年7月,范钊源同学在“清明祭英烈”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四川省第十五届艺术人才大赛中,我校有166人获奖。

班级德育叙事篇(4)

无论是哪一版的《中学生守则》或《小学生守则》都留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因此,2014年,《守则》的征求意见稿一经,就立刻引起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人们在讨论《守则》的变化之时,既有对文献本身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在怀念自己的童年故事。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守则》,我们必然需要对《守则》的时代性做出应答,这样,或许才能更好地理解《守则》对当下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意义。

1.关注生活,《守则》的内容亮点。

我们所有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在同样的时代里生活,但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教育去关照的生活,却是需要讨论的。旧版《守则》在内容上也有对生活的关注,但主要表现为成人思维下的生活,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关照。比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有的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旧版的表述止于此,所以《守则》虽有对学生政治生活的要求,却缺乏具体的生活指引。新版《守则》增加了“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无疑给学生的政治生活指明了方向,也找到了参与政治生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这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单一的成人思维走向儿童思维与成人思维的结合,既要重视成人思维的引领和规划,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思维来谋划自己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直接与学生相关的各项教育活动。比如,我们在班级德育中总会强调学生要树立集体荣誉感,那么,怎样才能落实这一要求呢?《守则》的启示在于,要把集体荣誉感载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感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如此,不妨告诉学生要关心学校公告栏里的班级常规分,自觉在集会时让自己和身边同学保持安静,为了班级的总成绩在运动会上努力拼搏等等。

2.着眼行动,《守则》的价值指向。

《守则》内容变化中被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它的操作性。新版《守则》摆脱了以往《守则》整体务虚的不足,充分呈现操作性强的具体行为规范。事实上,这种变化确实很明显,究其原因,既有早期对旧版《守则》的修改建议,也是取消《日常行为规范》等配套文件的客观需要。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变化折射的恰是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教育强调的是一种“说教”,重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行为规范条文的知晓,反映在班级德育中,《守则》对学生的要求是知道并记住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至于你具体要做什么、实际怎么做,都不是它要考虑的内容。如旧版《守则》提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但是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才是文明健康的呢?对此,《守则》无法给出答案,学生也就无从做起。新版《守则》在“自强自律健身心、珍爱生命保安全”的条目下,指出“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还有“坚决远离”等,从号召走向了要求,从抽象落实到具体,从而为学生的具体行动提供了指南。这一变化的教育启示在于,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方式,从过度依赖于说教走向行动教育,赋予学生行动的权利,帮助学生明晰行动的方向,更要在教育的设计中让行动本身蕴含教育的力量。班级德育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灌输――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德性建构和道德悦我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真正的行动介入。换言之,就是要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积极实施“载体德育”,即把班级管理中的决策、实施和评价等诸多环节,充分向学生开放,并以具体的行为指向引导学生的深度参与,特别是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决策自由,激发学生成为“创造主体”,并引导学生在伙伴的关照中成长。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行动的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感召下,全国人民都在行动中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的应对亦然,唯有让行动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才能培育学生真正的行动品质,成为健全、健康的社会人。

3.涵养情怀,《守则》的精神旨趣。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然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建构自身,影响社会,形成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构。旧版《守则》的内容对此虽有考量,如“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然而,仔细分析,这样的表述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命令式要求,而且对个体的要求缺少一些基本的人文情怀。同时,在逻辑上,这些要求也只是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单向诉求,缺少对个体本身的关照,以及个体对社会的反向建构。简言之,旧版《守则》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单向要求,而且这种要求缺少人文情怀。新版《守则》中相应的内容则表述为“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和“勤俭节约护家园,爱惜花草树木,低碳环保生活”。对照起来分析,不难发现,新版《守则》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关照是全面的、立体的。它既注重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里的学生是真实完整的个体;它对作为社会成员的学生的关照也不再是单向要求,而是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要求,“勤俭节约护家园”中的“家园”为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的发展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载体,换言之,学生坚持勤俭节约不只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因为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进一步说,《守则》中“低碳环保生活”“养成阅读习惯”“热心志愿服务”等内容更是将学生的发展置于终身学习、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大情怀中,使人的发展具有了与社会休戚相关的使命感。这也正是新版《守则》的精神旨趣所在,它启示我们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多一些哲学视野,要注重涵养学生的情怀。比如,班级管理中的学习成绩问题,传统的做法如旧版《守则》,一般止于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的大道理,容易忽视学习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价值,如实现目标的快乐、在反思中成长的能力、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等等。而且,大道理往往又是满足于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的浅层次诉求,容易忽视学习对社会进步、对个体终身学习、对家庭幸福的意义。

二、形式之变,彰显民主、细节与融合

内容是形式的主体,但形式也是内容的载体,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展现内容的价值。《守则》的修订和,既有内容变化给予我们的反思和探索,也有形式之变带来的教育启示。

1.程序之变,启示教育要突显民主。

新版《守则》的修订一改以往国家决策直接的做法,从201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修订工作到2014年征求意见稿、2015年正式公布,整个过程历时三年,在理论界和社会中都引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每一个参与者都以童年时代的《守则》为参考,在反思、讨论中,为新《守则》建言献策,从而使新版《守则》赢得了最广泛的认同和赞誉。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决策的体现,也是社会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程序之变,带给学校教育的启示是非常深远的。传统教育虽然也关注学生,但是弊端很多,除了在关注内容上的狭隘之外,更多的还是程序上的失当。“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很多时候被误读为只要对学生好,教师便可以不考虑程序的合情合理合法,这就衍生出诸如体罚、变相体罚、拖堂、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很多司空见惯的教育怪现象。新《守则》的程序之变,启示教育要突显民主。这种教育民主,既是教育过程的民主,也是教育行为的民主。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而“民主主义是一种联合生活的形式,在这种生活里面,各人的经验互相传达,不是片面的”。因此,当下的学校教育,必然要引导学生过一种同伴交往、师生交往的生活,并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为此,教育交往就必须保持一种开放、平等与民主的特质。比如:传统的班级德育在制定班规时,教师习惯于将自己以往的规定直接交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记住,通过各种规则迫使学生遵守。而《守则》的程序之变则启示我们,不妨把班规的制定权交给学生,在他们充分的交往和讨论中,形成共识,制定公约,从而既使得公约便于执行,也使公约制定的过程产生教育力,从而实现师生在规则的酝酿、制定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2.叙事之变,启示教育要关注细节。

如同说话的语气能反映话语的意蕴一样,文本的叙事方式也会反映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意蕴。旧版《守则》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宏大叙事方式,文字比较凝练、中性,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是高位的、要求式的、权力化的,给人的感觉就会显得冰凉,没有温度。事实上,2014年《守则》征求意见稿也是以“爱、讲、护”三字对应格式呈现的,其格式化、规训化的痕迹明显。在后来的征求意见过程中,既有人们对内容修改的建议,也有学者从语用学上对文本的呈现方式给出了建议,因此,2015年的修订版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守则》中的文本表达不再是明显的权力化的、要求式的表达,用词更加亲切,如“肯、乐、善”等富有情感性、引导性的词语被大量使用,叙事方式从宏大转向微观,出现了很多劝勉式的表达,如“会自护懂求救、主动分担家务、虚心接受批评”等等。对比分析,旧版《守则》对学习的要求是“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而新版《守则》为“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旧版《守则》宏大叙事的规训正在向微观叙事的劝勉转变,这一叙事方式变化的直接影响就是《守则》的内容更加关注细节,其对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学校教育,特别是班级德育对学生的发展既要有方向上的宏观掌控,更要有细节上的具体支撑。换言之,班级德育不仅要明晰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还要能够在实践层面、在具体细节上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自习课纪律为例,传统教育往往满足于告知学生不应该吵闹、必须保持安静,但是如何保持安静则没有涉及。《守则》的叙事之变启示我们,不妨提醒学生自习课上尽量不要讨论问题,如有问题课间商讨,尽量不要下位走动,努力给同伴一个静心思考的空间等等。

3.结构之变,启示教育要优化融合。

班级德育叙事篇(5)

在推进师德建设方面,学校的做法是:

一、以氛围营造铸师魂

为了激励、凝聚全体教师争先进位,学校通过两个途径来营造良好氛围。

昭示学校主攻方向,发挥目标引领作用。年初,学校在大门口布置“以和谐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推进学校和谐发展,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横幅;在综合大楼上悬挂了“抓好学生系列活动,精心培育德育亮点;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全面打造质量品牌”的竖幅,昭示学校的发展方向,凝聚人心,打造合力。学校在教学楼、办公室、会议室等墙面上,布置的30多块“塘桥初中教师的‘十种态度’”的特制版面,以及2号教学楼底楼通道墙面上的《塘桥初中教师“十种态度”宣传展版》,推出了学校特色活动的亮丽风景线。

展示办学业绩,发挥成果激励作用。每学年初,学校在“校务公开栏”内展示办学成果,在“古今风采”文化长廊内推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事迹介绍”“师德风采”等宣传展版,弘扬先进。学校还把宣传报道该校的《江苏法制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报刊杂志文章以张贴的形式,让全体教师共同分享,此来激发教师的荣誉感,进取心。

二、以阅读引领铸师魂

为了丰富教师的精神食粮,引领全体教师见贤思齐,学校以推出教师专题阅读材料――《构建教师健康心态》的形式,为大家提供阅读、对话、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真实地记录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反思、感悟的心声及进步成长的轨迹。《班主任成功教育案例分析》《幸福在平淡中活出精彩》《慧人慧语慧悟》等时文,以及本校教师撰写的《改变从心开始》《又见彩虹》《北京归来》等随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生活案例与借鉴,引发出了大家的深刻反思;本校教师撰写的《为优化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以叙事研究铸师魂

学校开展了由高级教师讲师团成员、研究生引领,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活动,每周由二到三位教师走上教工例会主席台作叙事性发言。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30多位中青年教师上台作了发言。教育叙事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等方面,作出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去年10月以来,学校推出了以“欣赏他人、共建和谐”为主题,冠名为“第三只眼睛”的叙事研究新平台。

学校组织发动全体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校园、看同事、看学生、看学生家长,从欣赏他人的角度凸现全校师生、学生家长精神层面上的亮点,把它们汇聚成一道人文风景,推动了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和谐教育的共建。“第三只眼睛”的叙事研究新平台开设以来,已有20多位教师在教工例会上以讲述的形式,再现了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感人细节、片段、场景,引发了多元思考,使全体教师在自我审视方面有了比照的对象,学习的目标。

四、以师德展示铸师魂

为了让师德风采引领人,让全体教师共铸师魂,学校推出了“师德演讲”的新平台,每月由一到两位教师上台进行师德演讲,或宣传他人的师德建设先进事迹,或交流自己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收获,倾诉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反思、感悟的心声,展示成长进步的轨迹。庞丽亚老师的《给学生飞翔的翅膀》,在张家港市中小学师德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曾获得过省初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的袁敏芳说:“学校从细微深处开发师德建设方面的资源,把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一花一叶汇聚成的一个个盆景,耐人寻味。展示师德风采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许多老师都在从细微之处着眼改变自我、重塑自我、提升自我。这是对我们的殷切召唤和激励,这是对我们的深切期望与鞭策……”

五、以校歌宣传铸师魂

为了以歌声激励全体教师深化《塘桥初中教师“十种态度》的系列活动,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创作了《塘桥初中教师之歌》:“选择教师的岗位,我们无怨而无悔。每天和希望来相会,我们心中永远是春天。面对渴望的眼睛,我们分享成功的滋味;看着纯真的笑脸,我们品尝精彩和甜美……选择教师的岗位,我们有梦又有诗篇。每天和太阳在一起,我们心中充满着欣慰。倾听读书的声音,我们拥有阳光的心情;陪伴长大的身影,我们拥有幸福的回味。‘十种态度’记心间,爱心化作春光美……”校歌创作出来以后,由音乐教师谱曲并在教工例会上教唱。学校还通过举办各年级校歌比赛、搭建学校文化艺术节等平台的途径,师生一起上台高唱校歌,振奋精神,展示风采。

班级德育叙事篇(6)

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在生活、学习中情感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个体生命成长的旅途中,成功、迷惘、失败、挫折随时伴随其左右,对于那些让内心世界发生过震动的事情,个体在心灵深处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且在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观照自己的内心空间中。如果他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消除负向的情绪,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生命叙事恰恰可以帮助叙事个体对生命历程中所产生的诸如困惑、羞愧、压抑等内心感受,在叙事中得以化解、宣泄,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使内心获得澄净并走向平衡、和谐。

小刚,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上个月从临县的一个特教学校转到我班。他刚到班里不久,我就发觉,他有着与同龄人不相符的性格,孤独、冷漠和压抑。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我想他的内心一定受到什么沉重的打击。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接近他。在一个寂静的傍晚,经过耐心的启发,我们终于开始了对话。

“我知道,你们都看不起我,我是个小偷,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说完,他突然失声大哭,泪珠像雨水一样涌出。我静静地看着他,心中阵阵发痛,“孩子,别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把以前所有的委屈都告诉我吧。”原来,小刚上学期偷了同学一只好看的卡通手表,被学校通报批评。这对于一向品学兼优而又性格内向的小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陷入了恐慌、羞愧和绝望之中的他,潜意识里认为所有的同学都在嘲笑和唾弃他。他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转到了我校。时间悄悄地流淌,小刚还沉浸在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中,只是他的表情不再压抑和紧张,而是慢慢舒展起来。听完他的叙述,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只要他能够改正错误,仍然是好孩子,仍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教室,看着他久违的欢悦,我如释重负。

融合人际关系

生命叙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而只有在判断对方可以信赖,且自己可以被对方接受的情况下,生命叙事才有可能进行,所以说生命叙事体现了叙事主体对他人的信任。在叙事的过程中,讲者和听者交互影响,形成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双方可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启迪。不仅如此,生命叙事还能使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意识到彼此的信任,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而且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这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通过分享彼此的故事,获得彼此的了解、信任,以及一系列共同的价值与共同的理想,因此生命叙事有助于团体、集体的建设。”

多年来,学校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每到“助残日”“六一”儿童节,都会邀请职小、实小等学校的孩子到校联谊。他们会拿出珍藏的礼物,会如数家珍地讲述那些乡间趣事,也会坦诚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梦想和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在他们欢乐的笑语中,我们看到了彼此的信赖、真诚。听者和讲者促膝交谈,氛围和谐、温暖。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分享着快乐和友谊,也分担着烦恼。另外,我们还会让在校孩子给已考上大学或已在社会自立自强的残疾人写信,叙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抱负。在这种来往书信的叙述中,他们感受到别人的奋斗历程,期待着自己的成长,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人际道德关系的融合。

接纳生命自我

生命叙事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直接关注,在叙事过程中,个体的经验不但得到了呈现、交流,而且获得了反思、深华。因此,生命叙事不仅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而且有助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自我接纳。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曾经有一个男生孤独、自卑,乃至一个月里三次用刀割伤了自己的手腕。这是一个典型的自虐症者。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病人”,我想必须用特殊的办法。于是,在生活、学习上我用慈母般的温暖关爱他,一次又一次地试着接近他,给他讲述许多优秀少年的成长故事。慢慢地,他冰冷、固执的心开始融化。后来,他给我了讲述他的故事。在他的叙述中我了解了他不幸的家庭:父亲经常酗酒、打他和母亲,父母离婚后父亲娶了后母,家里像冰窖一样寒冷。叙述中,他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后来,我不失时机地又为他制定了学习目标。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他如愿考上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正是生命叙事让他走出封闭、阴霾和自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能够接纳自己的大男孩。

重建生命意义

班级德育叙事篇(7)

一、不断丰富blog内容,让班级博客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笔者在班级博客上开辟了学习园地一栏,有意识地把任课教师在平时上课时用的有关资料挂在blog上以供学生需要时查阅。此外,里面还充实有社会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学校信息,以供学生点击阅读、评论。让学生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美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美育的强烈的感染性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我们在班级blog也有意识地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在班级blog中配上了动听的背景音乐,并专门开设了音乐欣赏专题。其内容有学生推荐的流行歌曲,也有教师推荐的经典名曲。学生只要进入blog界面,就会听到动听的音乐。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是学生都喜欢的音乐,班级blog显得更为温馨,真正成为了班级共同的精神家园。

由于有了blog上的这些音乐,有时班会课也成了音乐欣赏课,因为是学生自己推荐的音乐,学生在欣赏时更有感触,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带有一般理论教育的强制性,能使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blog中有供大家共同关心、讨论的主题,有能激起大家感情上共鸣的音乐,更重要的是这里记载下了大家共同走过的足迹。因此,班级blog真正地成了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二、用blog为班级的回忆安一个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师生关系和谐、凝聚力强是一个优秀班集体的特征,而共同观念、共同感情、共同责任这些因素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因素。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也认为:“如果人们感受不到每一代人作为集体存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的连续性,那么社会团结就将是非常不牢靠的。”一个社会缺乏共同的历史传统,社会就缺乏凝聚力,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利用blog可以写文章、贴照片、播入音乐的功能为班级记载班级同学共同的经历,是培养学生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在班级blog中,我们开设了“我爱我班”一栏,里面充实了大量本班学生组织或参加的各种活动的照片以及与活动有关的文章。照片以活动主题排放,并配上了解说词,内容既有趣又令人回味,只要愿意,学生随时都可点击回味一番。学生在blog中看图片所花的时间比当时开展活动的时间还要多。在共同的回味中,大家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关系更融洽了、班级更团结了。

三、用blog化解学生的敏感问题

由于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原因,高二是高中阶段恋爱发生率最高时期。学生的早恋现象,总是让很多家长和班主任头痛。对于这些已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在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如果对他们的男女生交往进行一味的批评,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采取恰当的措施,既不伤他们的自尊又能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成了高二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很棘手的问题。

其实,很多学生对于异性只是一种朦胧的好感,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去恋爱。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于男女生的交往不能简单地定性为早恋,关键是要防止学生早恋现象的出现。因此班主任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防――防止早恋现象的出现。

借助班级blog上的文章不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防范手段。

笔者搜集了很多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与早恋有关的随笔、故事,挂在blog的“青涩年华”栏目上。这些文章都是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情感故事,叙述了主人公是如何走过这段敏感的情感过程的,以及主人公在若干年后对这一特殊时期的感悟。故事没有刻板的说教,情节真实而感人,道理在缓缓的叙说中自然地体现出来。由于没有批评、说教,再加上教育者在blog中为这些故事都精心地配上了动听的背景音乐和美丽的插图,所以,每一个点击该栏目的学生都有受到尊重的感觉。由于故事的真实感人,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学生对本栏目回复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在回复上表达自己的相关想法。从学生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学生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通过与学生在blog上的交流,班主任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想法,所以班级德育工作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由于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四、让班级blog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教育就是一种沟通。有效的教育是基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和谐、有凝聚力的班级更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生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这需要班级里有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的平台,除了平时大家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上的交流外,blog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交流平台。

我们在班级blog里专门开设“我的校园”栏目,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写的文章,内容有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一些感悟,有对班级、学校的一些现象的看法,也有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通过这些文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工作,因而更支持教师在教育管理上所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观点,因而对学生行为和想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有针对性的引导。

同时,由于这些文章所反映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学生对这些文章的回复率很高,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现象大家还在回复里进行讨论。所有的这些文章和回复在班级里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班级blog不仅仅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沟通的作用,在学生放寒暑假期间,blog就成了大家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放假期间,班级有什么通知都可以挂在blog上,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能过blog进行提问。blog更是班主任了解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度过假期生活有效手段。

班级德育叙事篇(8)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级管理工作一直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班主任作为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成长的导师,任重而道远。为了提升班主任工作艺术、促进学校班集体的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小学部决定举办6期“班主任沙龙”活动(上学期三期、下学期三期)。 

二、活动目的 

交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收获,探讨班主任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途径、方法和意义,解决班主任在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给班主任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形成在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创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德育教育基础。 

三、活动主题 

学习先进、分享所得、解决所惑

四、活动要求:

1、每期一个主题,每位班主任可以用日常工作中体会最深的某一个方面为例,围绕主题,围绕学生成长展开交流,论述观点。

2、要求切入点小,事例具体,观点鲜明,可操作性强。

3、每期沙龙主持人负责策划、组织、主持、记载和宣传。主持人由班主任轮流担任(按年级组确定主持人,组成工作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第一期的主持人为XXX,团队成员有XXXXXXX)。

五、活动过程 

1、问题聚焦。提前收集各班在主题方面的问题、案列,归纳整理、展示。(第一期的主题是:如何与家长有效的沟通。问题、案列由XXXX负责收集,由XXX制作视频或PPT课件、XXX照相摄像、XXX负责宣传报道。)

2、经验分享。每期沙龙确定3名中心发言人,交流分享班级管理好的经验、方法或者教育学生的成功案例。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第一期的中心发言人为XXXX、XXX、XXXX,由XXXX负责协调。) 

3、案列分析。就具体的案例进行解析,引导这一类问题的正确思路,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第一期由XXX负责。)

4、问题研讨。班主任提出其他方面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帮忙来解决,解决不了的确立为下一期的主题。

5、趣味游戏(穿插其中)。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成长。(第一期由XXX负责)

6、校领导做总结发言。 

六、参加对象: 

1、交流人员:22位班主任。

2、参与人员:校委会人员和教师(自愿)。   

七、活动时间:      

第一期时间为10月11日下午一二两节课

八、活动地点: 

小会议室 

九、组织领导: 

组  长:XXXX

副组长:XXXX 

成  员:XXXXXXXX各班班主任

十、安排表

炎帝学校小学部班主任培训计划暨沙龙活动安排表

期次

主题

时间

主持团队

第一期

有效沟通

10月10日

六年级

第二期

自主管理

12月5日

五年级

第三期

班级叙事

1月12

四年级

第四期

缔造完美教室

3月13日

三年级

第五期

班级文化建设

4月24日

二年级

第六期

班级德育叙事篇(9)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106-02

教师培训是指“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验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通俗说来,教师培训,就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满足教育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在职教师在专业上、学术上和人格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培训的传统方式是校外培训,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校本培训由于具有立足岗位、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特有优势,逐渐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技能的一种重要培训模式。校外培训的培训目的一般是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培训情境往往脱离具体教育教学环境,培训方式主要是“传递――接受”,培训过程往往是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校本培训的培训目的是由学校发展与教师需要决定的,培训情境是在具体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培训方式主要是反思探究,培训过程一般是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合二为一的。

一、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现实需要

教育部2009年颁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第二条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走向专业化,就需要不断学习,实现专业发展,继而提高教育服务水平。《规定》第十七条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班主任培训是指对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它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被看作是“人人能为”的,不具有专门学问的工作,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班主任是以完整的人为工作对象的,一个班主任如果没有班集体建设和教育引导学生的科学理念、系统知识与技能,是不可能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的。

现今各地教师培训普遍情况是:学科教师培训,机构健全,培训系统化、常态化,有各级教研室和学校教科处规范组织,有系列的培训活动安排,有效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班主任教师培训,则存在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活动缺少规范组织,基本没有上岗培训,在岗培训不系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开展班主任培训,尤其是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有着急迫的现实需要。

二、班主任校本培训途径探究

(一)校本学习

班主任校本培训首先显示为校本学习,校本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科学只有当它去研究和解释那些最细微、最复杂的教育现象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时候,才会成为一门确定性的科学和真正的科学。”班主任的校本学习是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紧密结合教育情境的真实的、问题的、案例的行动性学习。

一旦学校能够引导班主任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班主任将由读书等学习中获得“自我超越”的热情,针对自己存在的“教育问题”与“教育困惑”深入地学习、思考,调整自己的“人生信念”“教育观念”,进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采取行动尝试解决。

1.读书

对于广大班主任来说,很多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人生信念”以及相关的“教育观念”“教育智慧”问题。班主任教师读书的重要目的在于实现“观念转变”,在于增长“教育智慧”;班主任如果不调整自己的“生活心态”“生活信念”,如果没有自己“教育智慧”的增长,而只是简单地选择某种教育策略和技术,很多教育问题将不可能得到解决。调查表明,班主任阅读情况与班主任个人专业成长关系密切,读书应该成为班主任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班主任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一是人生信念类,如:《人性的弱点》[美]卡耐基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美]彼得?圣吉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论语今读》李泽厚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二是教育观念类,如:《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多元智能》[美]加德纳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三是教育智慧类,如:《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程红兵教育教学智慧》程红兵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班主任必读:全国著名班主任论工作艺术》王宝祥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班主任心育活动设36例》钟志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版;《打造魅力班会课》丁如许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班主任兵法》万玮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等。

2.听讲座

讲座是由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能力、心态的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听讲座”虽然是“老式”的培训方式,但无疑是获取信息、开阔眼界、提升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可以说是一种极经济的快速的学习办法,别人研究了几年甚至一生,通过讲座的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可以听明白个大概,受到启发。讲座集中了讲座人最精华的东西,如果我们将讲座中讲的对照自己,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哪里做的不够,在哪里浪费精力太多,会明白在什么地方努力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结合讲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班主任有可能找到一种理想的教育心态,找到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找到合适的解决“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的方法。

听讲座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听到的是别人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应该吸收消化的,才是应该付诸行动的。讲座有多种类型,有的讲座是思想有用,有的讲座是具体实践有用,有的讲座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有的讲座更是为了“明天”的理想和追求,聆听讲座,需要对讲座的类型有科学的认识,多角度吸收营养。

(二)叙事研究

班主任校本学习是重要的,它促使班主任重新理解和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是,班主任在学习之后,总是需要将更新的观念转化为日常教育实践的改进,于是,在班主任进行校本学习之后,需要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班主任叙事研究有助于班主任深刻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班主任叙事研究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班主任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班主任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筑起班主任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

班主任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一般分四个步骤,问题――办法――观察――写作。叙事研究的第一步是深度观察发现教育问题。由于长久地沉湎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班主任教师往往对“教育问题”视而不见,班主任做叙事研究,要进行“深度观察”,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方法,唤醒对日常教育实践的反思意识,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叙事研究的第二步是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教育问题之后,班主任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多种办法中选择一种较好的办法尝试解决。叙事研究的第三步是持续地观察问题解决的过程。持续地观察是指班主任在接下来的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内持续地观察该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检查教育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了,解决得怎么样。由于一个教育问题常常牵涉到其它相关的教育问题,所以持续地观察还必须思考是否产生了相关的教育问题,相关的教育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叙事研究的第四步是整理资料进行写作。班主任在持续地观察之后,从自己所做的学生档案和工作日志中抽出比较典型的教育事件做详细的记录和解释,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个案。

教育叙事研究使班主任成为叙事者、思想者、研究者,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最不可或缺的意识和能力是反思。美国学者布鲁克菲德指出:“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我们生活在当今也无异于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就会总是认为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当按专家说的算。于是,我们就永远只能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事的意义,于是任何时候都是在实现别人的思想。”教育反思有两个特点,一是思考回到自身,二是引起教学行为的变化。它是指班主任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行动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需要进一步理清究竟是由于设计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当班主任在反思自己在教育及其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班主任的“经验性教育”将转化为“反思性教育”和“研究性教育”。

参考文献:

班级德育叙事篇(10)

时间是生命

记叙文的第一要素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铃声就是命令,倘若人人都能听从铃声而行,班级秩序就一定会井然有序。作息时间表就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指令、学生学习生活的指令。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就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准时起床,按时上课,依时休息就成为同学们的必修课,也是我们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从一日常规来说,主抓起床,一周常规主抓周日返校晚修、周一班会,一月常规主抓头尾两周或头尾两天,一期常规重抓第一月,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抓好第一月第一周第一天第一次。

怎么抓呢?首先宣讲作息时间,并让同学们记住它,在内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其次,进行守时教育,使同学们重视它,在认识上强化时间意识,生命意识,无论做什么在时间方面都应有一个提前量;最后,严格考勤管理,对同学们公开透明,从而规范同学们的行为。

环境是外因

地点是记叙文的第二个要素,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我们班级建设的重要工作。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就是三点一线,三点即教室、宿舍、食堂,若能够把这些地方建设好、装扮好,并通过它向内周施压,教育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德育教育的灌输和渗透的特点让我们觉得创设营造育人的氛围和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

首先进行形象建设,创设一种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比如说,班牌标识教育。当我们走进带有高一(17)这个标识的教室后,我们就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了,你就不是单纯的你狭义的你了,你的任何言行都与这个标识联系在一起了,这时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了,而是整体形象问题了。再比如说,班级口号“拼命地学,痛快地玩”,考风考纪名言“宁可要真实的零分,不要虚假的百分”。

其次卫生清扫工作,安排值日就可以解决。保洁工作则需要同学们的公共意识、文明习惯。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完成。值日做好,给同学们一个靓丽的环境,爽心悦目,你就不会舍得丢垃圾;养成教育,设计系列班会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激励措施,榜样教育,让同学们以“文明教室”“星级宿舍”为标准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利用阵地,办好黑板报、宣传栏、自我教育园地,学习园地等栏目,实施精神上的“赏罚分明”。

人物是灵魂

如果说班级是人的身躯的话,那么,记叙文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物,学生是班级工作中的灵魂,没有了它,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活力。如果我们59人都能心心相印、同心协力的话,那么这个集体肯定就是战无不胜的。

班级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干部队伍建设,第一,班团干部要选准用好,纪律委员尤其要得力。任命、竞选、改选产生,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第二,宿舍舍长角色举足轻重,好的发扬光大,差的实行值周舍长制。人人参与,体验,换位思考,从而达到同心协力的效果。第三,充分发挥科代表连心桥的作用,收发作业、上传下达、沟通交流成为他们的职责。(1)

除了干部队伍建设外,还要加强如下工作:与科任教师的沟通,和学生家长的交流,跟宿舍管理员老师的联系,这些是缺一不可的。

事件是载体

记叙文要写得丰富多彩,有血有肉,事件是一个载体,把握好事件的典型性,代表性,就会使班级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抓纪律,促养成教育,具备过硬的意志品质。

其次,抓制度,促管理加强。建构班级管理制度,让同学们在制度下有序的生活学习。奖惩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同学们信服,干部执行时有依据,同学们行为时有标准。宿舍、学习、文体奖励量力而行,精神鼓励为原则,同时励后鞭策,引导其他同学。惩:重新值日制度。值日班长制度,负责实施管理和周总结。班干部月工作总结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句话,“制度服人”。

班级德育叙事篇(11)

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美国新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墨西哥裔美国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杂糅特征,兼具拉美文学和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特征,体现了西班牙殖民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的杂糅,以及美国主流盎格鲁-撒克逊清教文化和西语裔文化的交融,这就是其独特的“三种文化”渊源和“二次杂糅”的经历。

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沿袭了拉美文学的某些手法,结合美国多元文化的现实,综合运用多种非传统的叙事手段。尽管学术界对于“后现代”的定义存在较多争议,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手法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的文学再现手段,鉴于其鲜明的“去中心化”、“反讽”和“解构”等特征,将其认同为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来解读奇卡诺文学如何利用语言和多重叙述来书写以文化杂糅为基础的少数族裔文化身份。

一、颠覆与重构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认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者社会”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就是:“抹杀一些重要的分界线,特别是高雅文化和所谓大众文化之间的传统界限”[1]。当代奇卡诺文学采用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手法对中心和权威进行解构,采用詹明信所说的“零散性”结构表现主体的消亡,将众多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物穿插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西班牙语的穿插使用外化小型叙事的功能,实现对元叙事及其权威的消解。

当代奇卡诺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被主流叙事排除在外的“另类话语”和“自我历史”的叙述方式。文化差异及政治、经济矛盾冲突曾使主流文化对墨西哥裔群体带有很大的偏见,韦伯(walter webb)在《德克萨斯骑警》中使用“凶残”、“野蛮”和“贪婪”等字眼来评价墨西哥裔美国人,集中体现了主流文化的霸权地位。帕雷德斯(américo paredes)的《枪在手上》对德克萨斯边疆的科瑞多民谣《科尔特兹之歌》进行了整理,从墨美人的角度重述科尔特兹和德克萨斯骑警的冲突,塑造了敢于反抗压迫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有力驳斥了主流文化对墨西哥裔群体的歪曲。赛勒斯·帕特尔对此类现象评论道:“美国新兴文学作品的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多里斯所称的‘自我历史’:由于某些特殊群体的故事被美国‘标准历史’排斥在外或者加以篡改而在这些群体内部撰写的历史……美国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自我历史是一个特定民族的历史,它通常延伸到美国立国以前很长时间,而且往往发源于美国边界以外的各个领地”[2]577。创造“自我历史”包含着对权威和霸权的颠覆,同时也包含了自我身份的重建。

“重构”同样是当代奇卡诺文学的重要特征。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把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真理、理性和宏大叙事的挑战,是一种“深奥的、去中心化的、没有根据的、自省的、谐谑性的、衍生性、折中的以及多元性的艺术”[3]。哈桑(ihab hassan)同样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重要特征就是“解构”和“重构”。奇卡娜作家、理论家安扎尔多瓦(gloria anzaldua)在《边疆:新生混血女儿》这部“自传作品”中提出了“边疆”意象和“新混血儿意识”,其基本意旨遵循了“解构”与“重构”两个过程的整合。虽然大多数学者把安扎尔多瓦的批评理论划归到后殖民主义批评,但是《边疆》“支离破碎”的叙述结构、看似随意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的交叉使用以及通过这些手段所强调的“中心的消解”都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表现特征。这印证了韦斯特(cornel west)将种族问题嵌于后现论之中的观点,他强调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所强调的差异性、边缘性和异质性是后现代主义论争的中心问题。由此来看,那么包容差异性的“新混血儿意识”的确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尽管很多奇卡诺作家和批评家对后现代主义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影响了墨美人对主体性的追求,但事实上,奇卡诺作家在创作中又借鉴了某些后现代主义手法,如上面所提到的后现代主义对权威话语的解构。因为这些手法可以为“他者”提供话语空间,实际上使族裔文学获得主体性。胡克斯(bell hooks)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对“普遍性身份”的批评恰恰有助于重构不同的身份,而所谓的族裔身份不过是主流文化群体对族裔群体的偏见。她说:“后现代主义总的影响就是,现在其他许多族裔群体即使没有相同的境遇,但是也和黑人一样有着孤立感、绝望和怀疑,没有归属感。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唤醒人们去关注这些超越阶级、性别和种族的共同情感,而这些情感能够成为构建相互认同的沃土,促使人们认识到共同的义务,并成为团结和联盟的纽带。”[4]墨美文学的创作实际上实践了这种“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都带有明显的解构性和重构性,较鲜明地反映奇卡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

《边疆》为这种颠覆与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应用实例。这部所谓的“自传”包括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语言以英语为主,夹杂着西班牙语、南德克萨斯方言和土著语言,这种“语码转换”集中体现了作者所谓的“边疆语言”。另外,文字的编排打破传统,采用了“拼贴画”风格,外化了文本的“反传统”主旨,展现了叙述者/作者作为“奇卡娜”、“女性”、“作家”和“女同性恋者”多重复杂的身份。很多评论家把安扎尔多瓦称为“激进的女同性恋者”,然而叙述者却明确地说:“同性恋是我的选择(对有些人却是遗传特征)”[5]。显然,叙述者对同性恋身份的“选择”是其主体性的体现,是对奇卡诺主流思想的宣战:作为“他者”中的“他者”,女同性恋者的身份可以让她进一步了解历史之外的历史,使她得以了解与平衡奇卡娜的二元性身份,反抗主流文化和奇卡诺男权意识对女性的伤害。她生活在各种边缘文化身份的交集之中———既不认同于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也不完全认同于墨西哥文化价值观,而是综合不同的身份,克服多重边缘身份的局限,对不同的文化身份进行全新的阐释。所以,她希望用包容差异性的“新混血儿意识”来综合多重身份所产生的张力,汇集出更强大的合力,赋予自己主体性和话语权,从而实现对男性权威和文化霸权的挑战和颠覆。

二、去中心化叙述

与“颠覆”和“重构”主题密切相关的叙事方式就是解构权威的“去中心化叙述”,较常见的叙事形式有多个叙述视角的转化、“碎片式”叙述,复调叙述以及梦境叙事等。“碎片式”叙述相当普遍,希斯奈罗斯(sandra cisneros)的《芒果街上的房子》等文本通过这些形式表现了对叙事权威的挑战和文化杂糅为基础的自我重构。

《芒果街上的房子》由46篇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墨西哥裔女孩雅斯贝兰莎作为叙述者将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讲述其在墨西哥裔社区中成长的故事。小说有别于欧洲传统成长小说,也不同于奇卡诺文学经典中的成长小说和家族历史小说,而是反映土著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杂糅,并从女性角度对种族和性别身份加以界定。一方面,“芒果街的房子”象征着贫穷及其对主人公心智发展的束缚和伤害;另一方面,“房子”是归属感,也是墨美传统家庭观念对女性的羁绊。小说开始时雅斯贝兰莎对房子的渴望代表了她对自身物质生活的追求,主流社会的评价标准在她身上得到内化,破旧的房子成为她的自卑心结。即便如此,她已开始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在“我的名字”中,她接受了祖母的名字,但是也决心冲破家庭对女性的局限:“我继承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想继承她在窗前的位置”[6]。雅斯贝兰莎还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希冀的房子不仅属于她本人,书写的自由也代表了无数沉默的兄弟姐妹。在“阁楼上的流浪者”中,她表现出要为流浪者提供庇护的希望,因此这里的“房子”已经成为她和奇卡诺民众交流的桥梁,是叙述者用文字创造的奇卡诺人的精神家园。

去中心化的叙述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对权威的解构,尤其体现在奇卡娜文学中对墨西哥女性原型形象的重构,如“哭泣的女人”,玛琳琦和瓜达卢佩圣母等。安扎尔多瓦在《边疆》中将这些女性形象追溯到阿兹特克地母神科亚特利库。

这个掌管生死和善恶的女神是矛盾的综合体,安扎尔多瓦提倡的“地母神的境界”是对三个女性原型的综合,剔除了消极、被动的因素,褒扬其积极成分,创造出女性新形象“蛇女”。这既是对基督教“蛇”之形象的改写,也是对阿兹特克文化中雄鹰与蛇之间关系的颠覆。奇卡娜文学就采用了这种综合矛盾、跨越边界的立场,通过使用“碎片式”叙事解构宏大叙事的中心地位,确立多种叙事声音和多重身份。

阿纳亚在《保佑我吧,乌勒蒂玛》中采用的是另外一种叙事方式———创造神话,通过梦境叙事和普通叙事的交替来实现。小说中运用土著信仰、民间医术等具有强烈象征色彩和神话暗示的手法,在传统上被解读为“魔幻现实主义”。希克斯(emily hicks)认为这个术语没有摆脱西方思想中二元对立的束缚,而事实上,此种手法只是消解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界限。本文以此采用“创造神话”一词,从消解二元中心的多元化视角对现实和人类在“矛盾中生存”这一论题进行探索。就文本而言,它强调奇卡诺文化中的土著传统,提倡人们只有重拾历史的记忆,才能从现实的矛盾中找出契合点,从而探索生存的现实。民间药师乌勒蒂玛是神话原型中的“智者”和奇卡诺文化中被神化的祖母形象,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灵性世界、基督教和土著信仰、人类和自然的桥梁,在主人公安东尼奥·马雷斯的成长中发挥了精神导师的引导和媒介作用。小说中穿插的十个梦境叙事是安东尼奥无意识的体现,存在于他理解自己族裔身份的集体记忆之中。“创造神话”的手法使得文本超越了奇卡诺群体的经历,从更广阔的背景下探索奇卡诺群体超越矛盾、寻找和谐的经历。堪诺莎(theresa m.kanoza)也强调了文本的普遍性意义,即智慧与经历允许人们超越差异、寻求和谐。一定程度上说,文本通过梦境叙事和现实叙事的穿插交替创造了另外一种现实,实现了对现实的解构。看似神秘的民间医术其实根植于印第安文化中对灵性世界的信仰,即世间万物的灵性和人类的灵魂相通,自然和人类融汇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也颠覆了主流文化中的“人类中心论”。

三、“反讽”在虚构性自传中的运用哈桑认为“反讽”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哈琴(linda hutcheon)同样视其为后现代表现手法的一个核心。

《记忆的饥渴:理查德·罗德里格斯的教育》是罗德里格斯三部自传作品中的第一部,一直是奇卡诺文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由于叙述者在自传中反对双语教育和赞行动,作者本人受到严厉抨击,被视为奇卡诺文化的背叛者。这部“自传”被奇卡诺文学界视为背叛族裔文化的宣言,而被主流文化群体视为美国平等与自由理念的成功实践。这部作品反映出部分奇卡诺作家从文化边缘向中心靠拢的事实,以及奇卡诺人在寻求社会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虽然罗德里格斯把《记忆的饥渴》称作“自传”,但是这部作品螺旋式的叙述结构和多重叙述声音使叙述者和作者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暗示了叙述的不可靠性。同样,迈克坎娜也提出一个“反论”:“正是因为罗德里格斯的第一部自传,我们才不知道他到底是谁”[7]。这就证明了奇卡诺文学中较为普遍的虚构性自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述策略,本身就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

表面看来,自传描述的是叙述者从“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孩子”成长为“美国化的中产阶级”的上升过程。而事实上,深层叙事结构却是循环式的,这就产生了文本最基本的一个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叙述本身的真实性。同时,叙述内容自始至终以奇卡诺文化为中心展开,分别从教育、自我奋斗、宗教、肤色和职业等六个方面对奇卡诺身份进行论证,文本因此成为奇卡诺文化身份的一种话语表征。自传的螺旋式叙述结构、多重叙述声音、叙述中的矛盾与空白都能够证明叙述具有不可靠性。表面看来,叙述者接受了主流文化、背弃了奇卡诺文化。然而,学业的成功却带来了记忆的饥渴和一次次的回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叙述者接受的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状况:他背叛父母的文化,将自己局限于中产阶级的主观自我之中,话语权没有使他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他才通过语言再现这种异化。叙述文本成为叙述者构建“边缘”文化身份的媒介,同时也是对“记忆的饥渴”的否定,再次证明了叙述结构中的矛盾。通过叙述话语之间的这些矛盾可以看出,自传的叙述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也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叙述者将自己在上流社会中的形象比作棕色皮肤的“怪物”,凸显他格格不入的“无部落者”身份,也是他对自我背叛的嘲讽。撇开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差距不谈,仅仅从叙事结构的前后矛盾中就可以证明自传文本事实上是哈桑所说的“反讽”与伊格尔顿所谓的“谐谑性”[8]。

这种反讽与前面所论述的颠覆和重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美国的白人主流文化要保持权威地位,势必要努力消灭族裔文化的影响,利用其权威地位对边缘文化进行主观性的规划和改造。虽然这部自传作品表面看来从语言到文体和主题都遵循西方文学的传统,但其深层叙述结构却反映主流文化对墨美文化的同化压力。叙述者必须在父母的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做出选择,然而这两种文化不是势均力敌的,归根结底,主导他生活的就是一种文化———主流文化。他要么接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