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49:58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1)

关键词: 蓝色经济战略;青岛市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数据补充

Key words: blue economic zone strategy;qingdao capital stock;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data supplement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12-03

1 研究的背景

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数据的计量是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蓝色经济战略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今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要为蓝色经济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适合的创新路径,就要充分了解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青岛市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领头城市,其经济发展对蓝色经济区和整个山东省都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分析青岛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估算青岛市的资本存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步骤。估计青岛市资本存量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目前仍没有青岛市资本存量估算的相关成果,本文就将借鉴相关的资本存量估算方法,对青岛市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2 估算方法

估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它现在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本文测算青岛市资本存量就采用此种方法。其基本公式为:

Kt=Kt-1(1-δt)+It/Pt

其中,Kt和Kt-1分别为第t年和第t-1年资本存量,It为第t年以当年价格计价的投资额,Pt表示第t年的价格指数,δt为第t年经济折旧率(或重置率)。

永续存盘法测算本期资本存量等于上一期资本存量扣除折旧加上本期实际投资。因此,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需要确定四个变量:基期资本存量、历年投资流量指标的选取、价格指数的选取或构造、折旧率。由于青岛市的相关数据获得渠道有限,综合考虑到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能性与连续性,本文将对青岛市1990-2010年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3 变量的选取和缺失数据的补充

3.1 投资流量指标的选取 对于投资流量指标的选取,不同学者有所不同。张军(2003)采用生产性积累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何枫(2003)、杨飞虎(2010)在分析中国1952-2008年的资本存量时采用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张军(2004)、刘永呈(2006)计算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时采用的也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不包括存货的投资流量,其与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所指的投资含义一致,很多学者也都是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资本投入I的合理指标。因此,本文采用青岛市每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作为衡量当年投资的指标。

在《青岛统计年鉴》上只能查到青岛市1999年以后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缺乏1990-1998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因此,要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张军(2004)在补充江西省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时依据江西省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1979~2000年内较好的回归拟合关系,利用所得的关系式和基本建设投资数值来估算1952~1977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刘永呈(2006)在估算广东省1996~2003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则利用该省固定资本形成速度与固定资本形成指数在1978~1995内有较好的回归拟合关系式来估算。由此可见,多数学者都是利用两个变量已知数据之间存在的强相关性来补充缺失的数据。

在对青岛市固定投资额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明显的线性关系。首先截取青岛市1999~2011年固定资本形成与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得到回归方程Y= 1.15397X,t检验值为62.52608,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达分别达到0.9983和0.990328,说明系数和方程都比较显著,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估算固定资本形成额是合理的。因此本文利用回归得到的方程和1990~1998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来补充青岛市1990~1998年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数据。

3.2 价格指数的选取 价格指数的选取有两个比较可行的指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一是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由于在上文中投资流量指标选取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此,本文的价格指数指标选取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青岛统计年鉴》中,只有2004-2010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因此,要对1990-2003年的青岛市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数据进行补充。

很多学者用相关指数来代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宋海岩等(2003)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来代替;张军和章元(2003) 则直接采用上海市的这一指数作为全国的相应指数;赵志耕(2011)则通过拟合1978~2009年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减指数与GDP平减指数的关系来估算2005~2009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减指数。对现有的数据分析发现,全国和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因此,本文青岛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全国的数据来代替。

3.3 折旧率的确定 对于折旧率的确定,因为重置率或折旧率的确定非常的复杂,目前还没法获取公认的重置率或折旧率,只能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方法来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因此只能根据经验设定合理的折旧率。

很多学者对折旧率的设定都有所不同。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对全国各省都假定了10%的折旧率;张军(2004)计算了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为9.6%;薛占栋(2011)认为深圳1978~1992年的折旧率是5%,1993年以后的设定为9.6%才是合理的。因为各个省市资本的实际使用情况不同,经济增长较快的省市必然会比增长较慢的省市使用资本更快,导致折旧更多,因此,综合考虑,本文设定青岛市折旧率为9.6%。

4 青岛市历年资本存量的估算

4.1 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上文确定了三个主要指标并取得数据后,下面就需要估算基期的资本存量。对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有很多,帕金斯(1989)提出“1953年中国资本—国民收入之比为3”的假设为基础进行估算的资本产出比法;张军(2004)采用某一时期的投资额除以10%作为该时期的资本存量;还有国际上经常会用到的方法:K0=I0/(g+δ),其中,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δ是综合折旧率。为了更加准确,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估算出青岛市1990年的基期资本存量为107.46亿元。

4.2 历年资本存量的估计 在确定了青岛市1990年基期资本存量、每年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每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当年价)、平均折旧率等各项数值后,利用永续盘存法公式求得1990~2011年的青岛市资本存量数据,如表1所示。

5 对估算数据的检验

5.1 资本产出比率 在上文中已经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了青岛市1990-2011年的资本存量,下面将来验证估算结果的合理性,首先检验根据测算数据计算得出的资本—产出比率(K/Y)。

资本—产出比反映了资本的产出效率,它在资本与产出的增长率相同时会保持稳定,而当两者增长不同步时则会出现波动,青岛市资本—产出比率数据变动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1990-2011年间,青岛市的资本—产出比的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在此期间青岛市的经济增长是持续加快的,并且资本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是持续加强的。

1990-2011年间所计算的青岛市资本—产出比率都在2.0以下,这与张军(2003)等估算的全国资本—产出比率相比,总体趋势差不多,但是数据有些偏小。这可能与本文所选取的基期有关。大多数学者估算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时都选取1952年或1978年为基期,但是本文由于青岛市相关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只好选取1990年为基期,对数据的估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2 经验性检验 由于很难找到近期年份的全国和其他省市的资本存量数据与估算的青岛市资本存量数据进行比较,下面本文就进一步用经验性标准来检验其合理性。因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已经在经济界达成共识,表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则根据技术的资本存量得到的回归结果的趋势项应该比较显著,表明存在着技术进步,否则,估算的资本存量数据就不是合理的。

假设青岛市的生产函数模型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且规模报酬不变,则其技术进步就服从指数增长:

In(Yt/Lt)=InA+In(Kt/Lt)+γ*t

经济产出指标用以199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的数据表示,劳动力投入指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来表示,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可以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和技术进步率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拟合较好,趋势项系数都较为显著,说明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存在技术进步。根据上文对估算数据的检验结果,可以断定上文估算的青岛市1990—2011年资本存量数据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2]曹吉云.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

[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4]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5).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改扩建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与新建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大致相同,但由于受改扩建项目固有特点的决定,其经济效益分析的某些具体方法和特殊要求又有其特殊性,与新建项目不同。

一、财务基础数据估算的主要内容

对于新建项目来说,投入的费用和产出的效益比较明显容易计算,而对于改扩建项目来说,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它在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改扩建工程的各种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实施改扩建工程而发生的各种相关费用和相关损失。因此,改扩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需要采取有无对比法计算其改扩建与不改扩建相对应的增量效益与增量费用。

1、固定资产投资额估算。改扩建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仅包括新增投资,而且还包括由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停产或减产损失,以及原有固定资产拆除费等。

改扩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估算方法与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估算方法相同,一般采用“概算指标估算法”。但在估算改扩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时,应运用有无对比法,如果改扩项目的效益和费用难以与原有企业分开,就必须先计算“有项目”和“无项目”两种情况下的投资,然后再计算增量投资。在估算“有项目”投资额时,应先估算新增投资,再计算出“有项目”的总量投资。

项目范围内的原有固定资产可分为“继续利用”和“不再利用”两部分,当计算“有项目”投资时,原有资产无论其利用可否,均与新增投资一起计入投资费用。“不再利用”的资产如果变卖,其价值按变卖值和变卖时间另计入现金流入资金来源栏目内;而涉及产权转移时,则需采用重估值计算。

企业原有固定资产重估算的计算,是一种比较困难的工作,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资产主体变动或国有资产经营、使用主体变动的项目,规定可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法:(1)收益现值法。即按被评估时资产预期盈利能力和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出资产的现值,并以此确定重估价值;(2)重置成本法。即根据估价时该项目固定资产在全新情况下的市场价格及重置成本,减去按重置成本计算的已使用年限的累计折旧额,并考虑资产功能变化等因素,确定重估价值;(3)现行市价法。即参照市场上同一的或类似的资产交易价格确定重估价值;(4)清算价格法。即按企业破产清算时或类似的资产可变化的价值确定重估价值。

2、总成本费用。改扩建项目的总成本费用测算,也应考虑和反映出进行改扩建和不进行改扩建两种情况及其差别,重点测算出项目的增量费用。

(1)关于折旧费的处理。在有项目情况下,不再利用的固定资产只要不处理(报废或变卖),就仍然是固定资产的一部分,但是不能提取折旧,因而导致新增折旧不等于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前者是指“有项目”折旧与现状之间的差额,它等于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减去不再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本来应该计提的折旧。只有在原有固定资产等于部分利用的情况下,这两个数值才相等。如果不再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较小时,为简化计算,也可直接采用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

(2)关于沉没费用和固定成本的处理。改扩建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中所用到的增量数据和新增数据是对企业总体而言的,但改扩建项目的范围可能只是一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这样,在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中计算费用时,要注意识别属于整个企业范围的沉没费用或生产成本中的固定部分,这部分费用不计为增量费用和新增费用。特别是当企业进行改造时应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3、利润。改扩建项目的利润测算,也应考虑和反映出进行改扩建和不进行改扩建两种情况及其差别,重点测算出项目的增量效益。同样,也要运用有无对比法进行增量计算。在计算出增量效益和增量费用等增量数据后,即可进行改扩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二、改扩建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改扩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分为财务效益分析和国民效益分析两个层次:

1、财务效益分析的目标。改扩建项目财务效益分析的目标主要是盈利和清偿能力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讲,改扩建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是对“建项目”和“不建项目”两个方案进行比较,优选其中一个方案。方案比较最基本的方法是差额分析,也就是“有项目”相对于“无项目”的有无对比、增量计算,通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以反映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投资建设。因此,盈利能力的分析结论对投资决策起主导作用。

清偿能力分析是在现状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后的财务进行评价,判断拟建项目清偿能力和财务风险。分析的范围原则上是整个企业,而不仅仅是项目本身。可用于还款的资金除项目新增的以外,还包括原有企业所能提供的还款资金来源。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3)

引言

投资估算依据已有的资料,运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在建设项目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费用进行的预测和估算。投资估算指标是一种定额,它是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编制设计任务书阶段进行投资估算、计算投资需要量时使用的。投资估算的作用:(1)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的基础。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从经济上判断项目是否应列入投资计划。(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正确评价建设项目投资合理性,分析投资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当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之后,其投资估算额就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随意突破。(3)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它为设计提供了经济依据和投资限额,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限额设计的依据,用以对各设计专业实行投资切块分配,作为控制和指导设计的尺度或标准;(4)项目投资估算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5)项目投资估算可作为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向银行申请贷款。

1 投资估算的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包含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的估算。

1)建筑工程费用

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和列入建筑工程预算的各种管道、电力、电信和电缆导线敷设工程的费用;各种设备基础以及各种炉窑砌筑工程和金属结构工程的费用;为施工而进行的场地平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和临时用水、电、气、路以及完工后场地的清理,环境绿化等工作的费用;矿井开凿、石油钻井,修建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及防洪等工程费用。

2)安装工程费用

各种需要安装的机械设备的装配费用,与设备相连的设施的工程费用,附属于被安装设备的管线敷设工程费用,以及被安装设备的绝缘、防腐、保温、油漆等工作的材料和安装费;为测定安装工程质量,对单台设备进行单机试运转、对系统设备进行系统联动无负荷试运转工作的调试费。

3)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积极部分,在生产性工程建设中,所占工程造价比重越大意味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设备购置费是指为建设项目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各种国产或进口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费,它由设备原价和设备运杂费构成。工具、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是指新建或扩建项目初步设计规定的,保证初期正常生产必须购置的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仪器、工卡模具、器具、生产家具和备品备件等的购置费用。

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指应在建设项目的建设投资中开支的,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和交付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效用而发生的固定资产其他费用、无形资产费和其他资产费用。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建设用地费、可行性研究费、研究试验费、勘察设计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引进技术和引进设备其他费、工程保险、联合试运转费、特殊设备安全监督检查费、市政公用设施费。无形资产费用包括专利及专业技术使用费。其他资产费用包括生产准备及开办费等。

5)预备费

按照我国的现行规定,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是指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支出,需要事先预留的费用。涨价预备费是指针对建设项目建设期间内由于材料、人工、设备等价格可能发生变化引起工程造价变化,而事先预留的费用。在用投资借款进行建设的项目,还要同时计算包括建设期间借款利息和不包括建设期间借款利息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前者用于计算有关财务指标,后者用于计算现金流量。

2 投资估算的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方法,取决于要求达到的精确度。而精确度又是由项目研究和研究所处不同阶段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行性决定的。通常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可采用单位生产能力投资估算法和生产能力指数估算法。在项目可研阶段应采用概算指标估算法。

2.1 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

根据已建成类似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形成的设计生产能力,算出单位设计生产能力所需固定资产投资,再将它乘以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来计算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方法。此方法把项目的建设投资与其生产能力的关系视为简单的线性关系,估算结果精确度较差。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和类似项目的可比性,否则误差很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新建项目或装置的估算,优点是计算简便迅速;其缺点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找到与拟建项目完全类似的项目,需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建设条件将投资进行适当调整后估算项目的投资额。

2.2 生产能力指数法

利用已建成项目的设备投资,估算同类不同生产能力项目的设备投资额的方法,是对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的改进。此方法由于不是按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根据实际资料求得的指数关系来估算拟建项目的设备投资额,所以比较精确。

2.3 建设投资分类估算法

1)建筑工程费用估算

根据掌握的拟建工程资料情况的详细程度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要是较粗略时,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概算指标乘以建筑工程量得出建筑工程估算费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较详细的话,可以利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指标或有关工程造价机构的当地价格信息指标来进行估算。

2)安装工程费估算

安装工程费的估算是按照设备及材料清单的内容进行的。一般设备的安装费的估算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1)按照设备购置费的百分比来估算安装工程费。(2)参考行业或专门机构制定的安装工程定额,取费标准来估算设备安装工程费。(3)根据市场行情及不同的安装方式,按照设备的吨位,采用每吨设备的安装费是多少来估算安装工程费。

3)设备及工器具费估算

设备费用的估算费用由设备的原价及设备运杂费构成。设备的原价主要通过设备厂家询价或根据经验数据,按照设备的吨位,采用设备的吨价来估算设备费用。工器具费的估算一般是综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其占主要设备的比例进行估算。

4)工程建设其他费估算

工程建设其他费估算在项目初期阶段,可以按照工程费用的百分比来综合估算。在合同或协议中明确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需按合同或协议列入。合同或协议中未明确的费用,可按照国家或各个行业的有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况逐项估算。

5)基本预备费估算

基本预备费率是按照行业规定,结合拟建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的。基本预备费是以工程费用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为基数,乘以基本预备费率估算得出的。

6)涨价预备费估算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4)

一、 导论

本文估算1953年~2007年中国的有效投资。投资的测量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如资本存量,生产函数和要素贡献率的估计;并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认识。由于中国的资本集成没有合意的官方统计数据,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变量,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Wang & Yao, 2003;张军、章元,2003)和新增固定资产(Newly Increased Fixed Assets)(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1995;Holz, 2006)等。但是究竟哪个变量更适宜于宏观经济研究,却一直存在争议(Holz,2006;Chow,2006)。

由于投资最终被用来研究生产行为,因而投资应当是生产性的。在选取变量时现有研究面临两项挑战:(1)以往变量的统计口径难以覆盖全部生产性投入;(2)以往变量难以反映投入的实际效果,即投资中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其原因在于:当年的投资可能有一部分浪费了,或者延迟到后几年才投入使用,它们的比例难以计量。

针对这种两难的情形,本文引入一个新的变量,它等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乘以转化率。这个变量的优势在于,它采用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使得它在统计口径上与目标变量相合,同时它利用了转化率数据,使得变量可以反映了实际投资效果。

计算新的变量时,我们面临一个难题: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转化率没有现成的统计数据,需要估算。Holz(2006)曾经估计过这一时期的转化率。他采用一个双变量线性模型。本文重新估计这一变量,采用的是单变量非线性模型。通过比较发现,我们的模型在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方面均优于Holz模型。结果显示,我们的估值小于Holz(2006)。

本文以产出投资比为例探讨了投资数据的修正造成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我们发现真实商业周期模型(Real Business Model)的资本形成延时一年(Time-to-build)假定,有改进余地(Kydland & Prescott,1982)。根据本文的估算,一方面,投资支出只有一部分在当年即转化为有效固定资产而即投入生产,还有一部分要延后数年才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投资转化率近年来有降低的趋势。这都需要我们对RBC模型的假定做出修正。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发现投资转化率下降趋势,也有助于解释近年来中国的高投资率现象。

二、 有效投资的概念

对于投资的概念及其变量的争议由来已久。现有研究认为有效投资(Effective Investment)应当是生产性的,这是因为投资最终被用来研究生产行为。本文又称其为生产性资本集成(Productive Capital Formation)。关于有效投资变量,本文采用基础投资数据乘以转化率。基础投资数据度量用于生产性资本的支出,转化率度量投资支出的实际效果。

1. 基础投资数据的选择。常用的基础投资数据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王小鲁、樊纲,2000)。许宪春(2009)指出:虽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根据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计算得来,两者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两者之间依然具有明显的区别,以后者代表生产性资本集成更为合理。

2. 投资的实际效果。投资支出和实际投入生产的固定资产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部分投资有浪费;另一方面,部分投资要延迟数年才能投入实际生产。这意味着,在计算有效投资时,我们需要考虑投资的实际效果。

虽然前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以较好的投资支出,但是它不能度量投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Holz(2006)引入了新增固定资产作为变量。它是指通过投资活动所形成的新的固定资产价值, 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成果,因而克服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缺点。但是新增固定资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在统计口径方面与生产性资本形成有偏差。起因在于:新增固定资产是通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Total soci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乘以转换率(Transfer Rate)得到。而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口径与生产性资本集成的要求有出入,不宜作为资本集成的变量。

综合考虑两个常用变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新增固定资产)在统计口径和度量投资效果上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后,本文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乘以转化率作为生产性资本集成的变量。这样处理,即兼顾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统计口径的上优势,又利用了转化率在反映投资效果方面的长处。

三、 投资转化率的估计

1. 模型。本节估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化率,时间跨度为1952年~1981年。为了估算转化率,本文建立7个模型。最终选择当中预测能力最好的模型,即模型*用于估算。

7个模型可以分为两类:简约式模型和结构式模型。后者利用额变量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中数量关系,而前者没有利用这个关系。

(1)简约式模型(Reduced-Form Model)。简约式模式的基本想法是:投资的整体转化率可以通过部分的转化率拟合。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整体投资有两个重要的部分:①基本建设投资;②技术更新改造投资。本文的简约式模型就是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的转化率,来推测整体投资的转化率。

模型*为线性模型。它是本文最终选用的模型,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整体投资的转化率,解释变为常数项、基本建设投资的转化率及其对数值。我们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其中权重为被解释变量。若改用OLS估计,则所得结果差别很小。

模型I.1的基本想法与模型*相同,形式为非参数模型。被解释变量为整体投资的转化率,解释变为基本建设投资的转化率。我们采用核方法估计(Li & Racine, 2007)。

模型 I.2 为线性模型。它是Holz(2006)的一个变种。Holz(2006)模型包括两个解释变量:(1)国有部门投资的转化率;(2)非国有部门对国有部门工业总产值的比。本文的模型第一个变量为基本建设投资的转化率。第二个变量与Holz模型相同,但是数据做了更新。我们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其中权重为被解释变量。若改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时,结果差别很小。另外,模型I.1的估计结果与Holz(2006)的结果的差别也很小。

(2)结构式模型(Structural -Form Model)。结构式模型利用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中的变量关系。根据SNA的分类方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可分为三项:国有部门基本建设支出,国有部门更新改造支出和非国有部门支出。相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化率可以表示为国有部门基本建设支出,国有部门更新改造支出和非国有部门支出对总投资的占比乘以相应的转化率。

现在我们困难是:国有部门更新改造支出和非国有部门支出的转化率未知。为此,我们假定它们为国有部门基本建设支出转化率的函数,建立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II.1为线性模型。我们首先假定,国有部门更新改造支出和非国有部门支出的转化率为常数项、基本建设投资的转化率及其对数值的线性函数。将函数代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化率,可建立模型II.1。我们采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其中权重为因变量。相比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加权法的结果差别很小。

结构式模型II.2为非线性模型。我们首先假定,国有部门更新改造支出和非国有部门支出的转化率为基本建设投资的“非参数”函数。将函数代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化率,可建立模型II.2。模型II.2为变系数非参数模型,我们采用核方法估计式(Li & Racine,2007)。

结构式模型II.3为线性模型,模型设置同模型II.1。不同的是我们分两步估计。第一步估算国有部门更新改造支出和非国有部门支出的转化率。第二步将它们的估计结果代入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化率完成计算。

结构式模型II.4:为非线性模型,模型设置同模型II.2。不同的是我们分两步估计。第一步估算国有部门更新改造支出和非国有部门支出的转化率。第二步将它们的估计结果代入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化率完成计算。

2. 模型的数据。本文的模型主要使用了转化率和工业生产总值数据。数据主要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3. 模型的选择。本节将从7个备选模型中挑选预测能力最强的模型。预测能力的评判标准为预测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偏离程度。我们称其为Q值,即预测值减去观测值,除以观测值,取绝对值再做平均。Q越小,则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表1比较了7个候选模型的预测能力。表中简约式模型*的Q值最小,也即预测能力最强。

4. 估计结果与文献比较。基于前述工作,我们推算出1952年~1980年间投资转化率的预测值。推算时所用模型为模型*,估计模型所用数据为1981年~2002年的观测数据。

表2给出了转化率和有效投资的估计值。结果发现,本文估计值值较Holz模型要小,并且更加靠近实际观测值。本文的估值更加靠近真实的投资转化率。

四、 有效投资与中国的高投资率

根据本文估计结果。产出投资比要小于产出有效投资比。从长期趋势上看,产出投资比与产出有效投资比均有下降趋势,但是1980年之后产出有效投资比下降速度相对缓慢。

从理论分析角度看,产出投资比反映了资本形成的延时问题(Time-To-Build)。在真实商业周期模型(Real bussiness cycle model)中,有一个基本假设认为:上一期的投资在下一期才能形成生产力(Kydland & Prescott, 1982)。将这一假定应用于实际经济时需要调整。根据我们的计算,至少就中国的年度情况而言,部分投资的确需要延期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有生产能力的资本。但不是全部投资都要延期,延期形成资本的比例可能在10%~40%不等。同时我们注意到,投资转化率在1980年后呈下降之势,这意味着资本延时形成情况在加剧。这些情况都为真实商业周期模型建模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为主题所限,不就此深究。

从实证角度看中国的高投资率问题。政府,国家统计局以及学界都非常关心近年来中国的高投资率现象。比较普遍看法是,中国的投资率过高,而且这些投资是在回报率偏低的情况之下完成。那么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是否真的偏低呢?舒元;、徐现祥、周吉梅和舒元(2007)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发现,中国的工业资本收益率在近十年内大幅提高。这大致表明中国的投资率并不偏高。这种宏观和微观上矛盾,引发了许多关于投资效率的研究与争论。这些研究常常忽视投资行为跨期性的重要影响。没有注意到有些投资支出在数年之后才形成有效投资,对产出起直接作用的是有效投资,而不是投资。

本文认为,产出有效投资比大于产出投资比是高投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由于投资数据中包含了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在数年之后才会提高产量,投资者更关系有效投资的回报率。以往的研究将长期投资纳入资本存量的计算,导致了资本存量虚高,进而低估了资本回报率。本文对资本回报率向上修正,有助于理解中国的高投资率问题。

此外,1980年以后投资转化率随时间下降的情况,可以理解为长期投资比重不断上升的结果,这是资本回报率上升的一个信号,有助于理解近年来投资率不断攀升的现象。这和舒元;、张莉和徐现祥(徐现祥、周吉梅、舒元,2007)研究结论一致,他们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发现,中国的工业资本收益率在近十年内大幅提高。

投资转化率和投资率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样可以计量模型的方式展示。模型被解释变量为投资率,解释变量为参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投资转化率。我们利用1980年~2007年的数据估算模型。结果显示,投资的转化率的系数?茁2的估值为-1.05,t值为-9.09。?茁2的估计在统计上显著表明:随着投资转化率下降,中国的投资率有持续升高之势,佐证了我们上文的观点。

五、 结论

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中的生产行为时,研究者找不到理想的统计数据来有效投资。本文重新估计了1953年~2007年资本集成。与前人相比,有两个方面的改进:(1)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改进了Holz(2006)等文献在投资变量选取方面的不足;(2)本文对投资的转化率估计相比以往研究更为可靠。相比Holz(2006),本文的模型可靠性更强。我们一方面验证了更多的备选模型;另一方面仔细比较各个模型的预测能力,择优而选。

本文对于有效投资的重新估计,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理论分析角度看,真实商业周期模型的资本形成延时一年假定,有改进余地。根据本文的估算,一方面,投资支出只有一部分在当年即转化为有效固定资产而即投入生产,还有一部分要延后数年才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投资转化率近年来有下跌趋势。这都需要我们对RBC模型做出修正。从实证角度看,本文发现的投资转化率下降趋势,也有助于解释近年来中国的高投资率现象。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高投资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139-141.

2. 孙文凯,肖耿,杨秀科.资本回报率对投资率的影响:中美日对比研究.世界经济,2010,(6):3-24.

3.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经济研究,1995,(12):10-22.

5.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统计研究,2007,(5):6-13.

6. 许宪春.关于与GDP核算有关的若干统计问题.财贸经济,2009,(4):5-10.

7. 易纲,林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 2003,(2):45-60.

8.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10):35-44.

9.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7):35-43.

10. 郑京平.我国的投资率为何居高难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142-144.

11. 邹卫星,房林.为什么中国会发生投资消费失衡?.管理世界,2008,(12):32-42.

12. Chow G.C.New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Comments.China Economic Review,2006,17(2):186-192.

13. Holz C.A.New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6,17(2):142-185.

14. Holz C.A.Response to Gregory C.Chow's New Capital Estimates for China: Comments.China Economic Review,2006,17(2):193-197.

15. Kydland F.E.andPrescott E.С.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metrica, 1982,50(6):1345-1370.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5)

近年来,不少建设单位项目考察不到位,盲目立项;立项后。在施工过程又缺乏控制,施工成本超概算,投资失控。这些问题导致项目建成后资产折旧额过大,投资回收期无限延长,甚至成本无法收回。使得一些原本效益很好的项目,建成后面临困境,步履维艰,甚至成了亏损企业,给投资者和股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现象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重点是从项目的立项和招标两个阶段加强控制。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6)

引言

物质资本是现代经济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变量,例如在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研究中均离不开物质资本存量。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快速提升,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是覆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分析河南经济增长规律、各种要素的贡献份额以及各要素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等问题中,资本存量核算是必要的前提。

而目前为止,河南省的资本存量核算研究工作,特别是细分到产业的物质资本存量研究工作并不丰富,很多需要该数据的研究多以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这一概念作为基础,或者甚至作为替代变量,这样就混淆了存量与流量的概念,会造成经济分析的逻辑错误。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王小鲁(2000),张军(2002),张军和章元(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单豪杰(2008)和宗振利、廖直东(2014)等的基础上,基于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通过选取当年投资数据、构造投资平减指数、选择折旧率、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和确实数据的处理等环节,对河南改革开放以来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计。

一、永续盘存法

对于一个资本体资本存量获得的最准确方法是进行资本数量普查,但是这种普查耗时费力,据笔者所知只有日本曾进行过类似的普查。与资本存量数据的难以获得相对应的是资本流量――每年的资本形成或者资本投资总额与每年的折旧比较容易获得,因而核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更加倾向于依靠流量数据来获得,即运用所谓的永续盘存法来估算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由Goldsmith(1951)开创性的运用,随后由于其可操作性强,已成为估计资本存量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方法可以写作:

Kt=Kt-1*(1-δ)+It

其中t表示第几年。该式子中一共涉及到四个变量:1.当年投资It的选取;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通过该指数可以折算到不变价;3.折旧率δ的选取;4.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

二、当年投资数据的选择

在我国目前的统计资料中,有三个相近的指标来表示当年的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不过,这两个指标有各有各的特点。首先,固定资本形成数据中包含有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不包含此类数据;其次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从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并不反应这些内容。

因此我们选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的投资数据,数据来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由于2002年后缺失分产业的数据,我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比例和当年的全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为总量构造当年的投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河南统计信息网。

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构造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取费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可以获得1993年后的该指数,之前的数据却并没有公布。因此,我们借鉴了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的方法,构造出1978-199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提供了分省份的资本形成总额及指数,我们假定该资料是以不变价格衡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以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为例:

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上年=1)=

198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1987年隐含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年=1) 1986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

由此可以测算出1979-2002年之前隐含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将之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提供的1991-2002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一致。因此我认为,用该方法计算出的隐含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可以替代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1978-2002年我们使用计算出的隐含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2002年之后我们直接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然后可以计算得到197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

四、折旧率δ的确定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对折旧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1.在当期投资数据的选取时直接选取积累数据,这样就避免了处理折旧的问题;2.采用收入法地区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指标来直接代表当期的折旧值,如徐现祥(2007),陈纪平(2012);3.从折旧率着手来计算当期的折旧,进而对折旧的处理及转化为对折旧率的确定,如张军等(2004)。

正如张军等(2004)、宗振利等(2014)指出的那样,在利用PIM进行资本存量的测算时,严格意义上讲,δ是指重置率而非折旧率。但是目前来讲,我国还不具备对固定资本进行重新估价的能力;并且从这里出发,可以得到资本品的相对效率按照几何方式递减,而我国的企业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通常采用直线型法,这恰恰是不符合PIM的内在要求的。

本文参照宗振利、廖直东(2014)的做法,最终得到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10.25。

五、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也是PIM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所选基期的相关数据资料,例如国有资产净值普查等普查数据,如邹至庄(1993);2.假定资本-产出比为定值从而估算基期资本存量,如张军扩(1991);3.假定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相等从而估算基期的资本存量,如单豪杰(2008);4.将基期的资本投资额比上某个年限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和折旧率的和作为初始资本存量,即K0=I0δ+gI,如Hall&Jones(1999)。本文采取第4种方法。

δ就采用之前得到的,gI为4.5%。从而得到1978年时河南省的第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分别为38.26亿元、194.44亿元和41.81亿元,从而总的资本存量为274.61亿元。张军等(2004)指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仅在1978年后才出现明显的变化,部分估计全国固定资本存量的早期研究忽略1952-1977年投资品价格变动因素是可以接受的假设。从而这里资本存量(1978年为基期)274.61亿元与张军(2004)(1952年为基期)268亿元的估计非常接近。

六、估算结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6-13.

[2] 张军,吴桂英,张志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90.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7)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

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8)

二、工程建设预算编制所用方法与精度

估算、概算和预算,其主要区别在于其设计深度不同,因而编制方法与深度亦不同。编制估算的依据是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方案,同类项目投资资料等:概算依据是初步设计和概算指标或类似工程预算或约略的工程量等;预算依据施工图设计和设备安装定额。在编制方法上,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估算方法。其方法有:生产规模指数估算法;分项比例估算法;资金周转率法;单位面积综合指标估算法;单元指标估算法;流动资产投资估算法。建筑工程概算的主要编制方法有三个,具体是:扩大单价法: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设备安装工程概算编制方法有三种,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概算指标法。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单价法和实物法两种。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9)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

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一、资本存量估算综述

1951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开创性的运用永续盘存法定期估计美国年度资本存量,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务部开始运用永续盘存法进行年度资本存量的正式估计,目前,国际上测量资本存量的通用方法就是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

近年来,运用永续盘存法估计中国资本存量的文献很多,代表性的文献主要在3个层面展开:一是估计全国的资本存量,代表性的文献有贺菊煌(1992)、Chow(1993)、Young(2000)、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张军和章元(2003)等。尽管都是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由于在指标选择等上缺乏一致性,所估算的结果有较大出入。张军和章元(2003)对此做了综述;二是省份资本存量的估计。张军等(2004)做了十分细致而具有意义的工作,估计并公布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市1952-2000年的物质资本存量,徐现祥等(2010)系统地估计我国1978-2002年各省区三次产业的物质资本存量,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三是产业的资本存量。吴方卫(1999)则估计了我国1980-1997年的农业资本存量,黄勇峰等(2002)对1978-1995年间中国制造业及其14个主要工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方法很细致。

上述文献都是以永续盘存法为基础进行的进行估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估算因关键变量选择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也有所不同。本文以研究农村资本形成为主,在借鉴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地区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二、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物质资本存量的测算一般有两种方法:Hedonic评估法(Hedonic valuation,简称HV法)和永续盘存法。现在被OECD国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就是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该方法包括4个基本步骤:①确定基期资本存量;②对现行价格的投资序列进行缩减以得到一个可比价格投资序列;③确定合适的资本重置率;④采用永续存盘公式估算出资本存量序列。资本存量估算的资本公式可以表达为:

其中Kt和Kt-1分别表示第t年和第t-1年资本存量,δt为第t年折旧率(或资本重置率),It为第t年的新增投资额。现有研究基本都是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细节处理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具有代表性的国内测算资本存量的公式有:

(1)邹至庄(chow,1993)的测算公式为:(RNIt为第t年实际净投资);

(2)贺菊煌(1992)的测算公式为:(Rt为第t年的积累);

(3)王小鲁和樊纲(2000)的测算公式为:(GIt为固定资本,GSt为折旧,PIF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4)宋海岩等(2003)的测算公式为:,其中gt表示经济增长率;

(5)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的测算公式:(RNIt为第t年实际净投资),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6)张军和章元(2003)的测算公式:(Rt为第t年的积累)。

三、资本存量估计的关键变量选择

采用永续盘存法的四个步骤对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必然要面临以下几个关键变量的处理:基年资本存量,经济折旧率(资本重置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当年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篇(11)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在过去十年大部分时间里,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均超过最终消费,也即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靠投资拉动。但笔者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进行一致性分析,发现自2004年起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发生了明显的背离现象,如在2005-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过程中,GDP增速却出现了上升。既然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是靠投资拉动的,那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的背离现象就足以引起人们对投资规模数据可靠性的怀疑了。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高估。若从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反映投资效率指标)看,1994年大约为1.955,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6.09,甚至在2011年达到了7.05的水平。也就是说,增加1元钱的GDP,原本只要1.955元的投资,现在则需7.05元投资。这当然可以解释为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但是否也可以解释为投资的“水分”越来越大呢?虽然说土地购置成本的上升等价格因素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虚增的原因,但即便用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来考察,也同样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虚增嫌疑。

从投资过程的实物投入看,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需要用到钢材和水泥,即钢材和水泥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占一定比例,假如这个比例恒定的话,那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10%,钢材和水泥的用量也应该增加10%。然而,从统计数据看,2004-2011年螺纹钢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为15.96%,但同期固定资产实际投资平均增速为22.78%(扣除价格因素),每年平均竟相差6个多百分点,说明螺纹钢消费量并没有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越来越小。

如2010年螺纹钢消费量同比只增长13.12%,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20.89%,超过螺纹钢消费量增速7个百分点。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水泥,因为水泥的保质期较短,不宜储存或对外出口。据统计局数据,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每亿元所含的水泥产量为1.7万吨,而到了2011年,每亿元所含的水泥产量仅为0.67万吨,即便考虑过去10年水泥的价格上涨因素(按普通硅酸盐水泥价格涨幅计),也要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左右。

再从新增吨钢产能所花费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剔除价格因素)来看,2004至2010年整体呈上行趋势。2004年至2006年,新增吨钢产能的投资花费为3300元/吨,而2007年至2010年上升至7000元/吨,由于2004年至2010年新建产能所购设备未有显著变化,这种台阶式跳升显然不能用设备换代或涨价来解释,反而是投资金额多报的可能性较大。

以上两个证据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统计存在高估可能。之所以出现高估的情况,无非有三个主要路径:项目转包、统计报表虚报和偷工减料。项目转包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现象,每转一次,就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如果转包5次,或许实际发生的工程费要比计划少掉一大半。此外,有些项目中存在虚报价格、从事关联交易的财务欺诈行为的可能性;还有些申报项目为能获批而支出的公关费用、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得到的回扣等支出,往往也计入工程款项而被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至于在偷工减料方面,把钢筋拉长拉细以降低成本等,更是屡有所闻。

2011年7月审计署了2010年审计署绩效报告,在报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1.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283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由此,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至少被高估了3.5%,当然,被审计出来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2.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投资被高估,不仅在统计上需要重新评估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而且也需要对居民收入进行重估。因为国家统计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是抽样调查数据,存在误差。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人口数测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必然也存在误差。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被低估的,因为从长期看,收入应该等于支出,假定一年内居民新增支出也大致等于新增收入,那么,就可以估算出该年份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若减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则就是低估的部分。

这里所指的支出,其含义是经济学上的消费加储蓄,即广义支出,包括年内新增的消费、新增居民储蓄、居民在股票、债券和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费用的净支出,还有购房投资及房贷还本付息等方面的净投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根据这一方法,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约4.7万亿。

如今,笔者又发现了一个更便捷的估算方法。《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2006-2008这三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显示2006至2008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分别为12.9万亿、15.66万亿和18.24万亿。这是统计局以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模式确定的核算方法所得出的数据,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会计中的“有借必有贷”的平衡计算法。这里所谓的“住户部门”,也包括一般居民之外的个体工商业者,这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的“居民”涵盖范围是一致的。

如果把2006-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乘以城乡常住人口,则可以推算出2006-200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分别为9.48万亿、11.32万亿和13.20万亿。与上述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相比,分别相差了3.42万亿、4.34万亿和5.04万亿。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要比原先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高5.04万亿,也高于笔者之前的估算。

虽然国家统计局要到2013年才会公布2011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但根据已经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出2011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约为19.65万亿。由于2008-2011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累计涨幅为51%,可推算出2011年的实际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可能达到27.54万亿,即低估了7.89万亿(图4),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1.8%提升至58.6%,该比重或许可以化解长期被大家诟病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困惑。

3.消费被低估。居民可支配收入被低估,可以从逻辑上推断全社会消费能力被低估。统计年鉴中与消费有关的科目主要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GDP支出法下居民消费支出。GDP支出法下的居民消费支出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能反映中国居民综合生活消费水平,但有很多被低估的成分。我们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尽量还原真实的居民消费支出。

根据我们的详细测算,居民实物消费被低估4%-10%(高端消费品被低估较多),服务性消费被低估18%-21%(主要存在于文化娱乐、居住和医疗等领域)。这样还能算出总的被低估的居民消费支出。修正后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与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进行对比,得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大约被低估2%左右。从修正后消费和投资与GDP占比情况看,2004-2011年消费占比都明显高于投资占比。

我们假设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了10%,主要基于审计署绩效报告中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3.5%以及没有被审计出来的部分。我们将修正后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进行重新计算,并与统计局公布的修正前相应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的结果令人信服。经过修正,我们发现消费对GDP的贡献被低估了,投资对GDP的贡献则相对被高估了, 2005、2006、2007、2008、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都超过了投资,09和10年出现投资贡献超过消费主要是因为4万亿计划的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由消费主导

在上一节,我们综合各种消费被低估的因素和投资被高估的因素,则可以确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前几年就已经超过投资。未来情况将会如何呢?我们认为,考虑到劳动力价值重估、社会保障完善和金融改革等因素,中国经济将由消费主导。

1.劳动力价值重估。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从9.4亿下降到9.37亿,几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意味着我们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消退期。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远低于官方统计数据,今后可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大约只有4000万-6000万(详见李迅雷《中国还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转移》)。

过去中国劳动力供应充分,劳动力价值低估,导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而今随着刘易斯拐点远去,人口红利逐步衰退,劳动力价值面临重估,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开始上升。

劳动报酬占比上升的一大证据是民众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在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而在2010年以后,随着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相继超过GDP增速。过去十年全国各地居民最低工资标准逐年增加,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过去5年也出现快速上升,在2012年年均工资已达到3万元。

2.社会保障逐步加强。中国消费的一个重要制约是人民生活缺乏保障,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重要短板。过去几年,城镇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确实在稳步推进。

2012年底,全国企业月均退休金达到1721元,比2006年的818元增加了一倍多,而且温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企业退休金还将上涨10%,达到近1900元。农村合作医疗从2004年开始起步,到2011年参加人数达到8.32亿,当年支出1710亿,2012年前9月支出达到1717亿,每年增幅都在30%以上。

3.金融改革助推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快,占城镇居民总收入比重不断提高,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缓慢,但是两者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只有2%左右。未来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大力推进,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望出现快速的增长。

4.消费:从数量到质量。劳动力价值重估、社会保障完善和金融改革让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经济以消费主导的趋势是确定性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消费自身正在发生一些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