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化转型进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22

数字化转型进展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1)

当前,数字时代下的数字出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出版业的共识。面对数字出版的浪潮,传统期刊出版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其未来更好生存和发展的大势所趋。面对数字化浪潮和新形势、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期刊要实现数字化转型,既要把数字出版作为挑战,又要把它当作机遇,积极去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在新形势下转变观念,树立数字化转型意识,更新出版知识,加强新技术的学习,特别是与数字出版有关的新技术、新方式等。其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现在拥有的各种资源、发行渠道等进行一个全方面、清晰的分析和把握。最后,要准确分析当前全球出版形势,特别是对当前传统期刊和数字期刊的市场状况、受众特点等开展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和时代潮流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进而能够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2.转变期刊管理思路,建立数字化转型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

当前,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期刊的冲击和挑战是无法避免的,而传统期刊面对新型出版方式的挑战,必须要转变过去期刊出版管理的模式和思路,积极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等,才能适应数字出版的潮流和满足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同时,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需要立足自身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准确定位和完善办刊宗旨,可以走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的道路,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数字化转型的特色道路。此外,从传统期刊出版的管理层方面,管理者应把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项目建设,如专门建立一套数字化转型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并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政策支持,努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3.培养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提高编辑人员的数字化素养,顺应数字化出版的潮流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2)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此件公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7月16日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

(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数字浙江建设部署,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加快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标准化支撑数字化转型,推动我省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统一协调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结构清晰、系统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制定实施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亟需标准,组织开展一批关键领域的标准化项目,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成果,高标准引领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基础逐步夯实。到2019年,形成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涵盖政府、经济、社会各领域,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团体标准为补充,基本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标准体系。到2020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50项以上,组织开展部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项以上,新增全国、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个以上,数字化领域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效应不断释放。进一步深化标准研制、标准化项目建设、标准实施监督评价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化成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和引领数字化转型成效不断显现。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系统梳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的短板和需求,制定实施任务清单,构建完善标准体系,确保高标准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开放共享,协调发展。着力发挥标准化的互联互通作用,以标准化促进政府、经济、社会等领域数字资源深度融合,助力打破信息孤岛。针对数字化转型多学科融合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着力加强各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三)需求导向,重点突破。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先导,撬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服务协同等关键领域,优先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亟需标准。

三、重点任务

(一)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政府。

1、构建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框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123466”的要求,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助力争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省。围绕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大集成建设,构建涵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加快总体要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标准研制。围绕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开放等重点领域,抓好公共数据平台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管理中心、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打通数据互通关键节点。围绕建立“三大模型”的要求,直面打通信息孤岛的堵点和难点,加快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标准模型。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数据汇聚、数据平台、数据安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亟需标准的研制,加快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数据管理规范及电子证照库、人口综合库、公共信用库等规范制定。加强政务领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研制,着力破除“三大模型”中标准缺失问题。(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质监局)

3、扩大政府治理标准化效应。加快政府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标准化步伐,强化财政、金融、国资、商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机制建设。健全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将监管要求固化为可量化、可执行、可追溯的全周期标准链和监管模式。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标准化联动应用。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宣贯和实施评价,在民政、人力社保、教育、卫生计生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样板。(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二)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数字经济。

4、抢占数字经济高地。立足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加快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制定实施团体标准30项以上,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围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薄弱环节,推动成立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家以上。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争取获批部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围绕术语定义、产品评估、系统和组件接口、数据兼容、互换模型等国际竞争和市场应用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步伐,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5、促进新旧动能迭代更新。强化“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数字化要求,促进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标准化复制推广,制定并推广一批支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的共性和前沿技术标准。探索开展一批互联网协议版本第六版(IPv6)、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关键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服务模式标准。在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传统产业开展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标准化试点示范。(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经信委、省科技厅)

6、夯实数字金融基础。以标准化助力数字经济风险防控,围绕移动支付、借贷、保险、基金销售、信托和消费金融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加强监管、准入、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网络安全、信用建设等关键标准研制和实施,构建数字金融行业管理和数据统计监测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领域创新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强化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质监局、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浙江证监局)

7、助推数字经济创新融合。聚力之江实验室、实体经济、新兴金融中心、新型贸易中心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创新融合标准化建设,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加强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对接,推动以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浙江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关工作。优先做好之江实验室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医疗、交通、金融、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产品、服务标准研制,及时将有效模式和关键技术标准化。(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三)支撑社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浙江。

8、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探索“标准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模式,加快“网上办、掌上办”领域数据采集、分级、交换、质量、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及标准。建立全省社会数据标准化协调机制,构建涵盖教育、司法、文化、健康、交通、地理、金融、信用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库。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商事登记联办、不动产登记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化,建立公安、人力社保、民政、医疗等领域信息共享标准化路径。强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等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实施与评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9、推动社会治理集成化。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社会治理事项标准化指导性目录,依托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加快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政府、企业、个人分层分级分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发等环节的安全边界和监管措施,制定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的保护清单标准。开展基层社情民意监测标准化工作,围绕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标准化项目,开展重要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标准化水平。(责任单位:省综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

10、推动公众消费数字化。加快数字化消费云工程、云服务、大数据等领域创新成果标准化,促进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标准化水平,推动管理经验和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围绕新零售、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先进标准。围绕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探索建立数字化放心消费“三度一率”社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部门协同。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牵头、协调和监督职责,有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制定、实施作用。在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专班,统筹各相关部门规划、政策和举措,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协调重点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推荐一批重要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实施绩效显著的,按有关规定优先推荐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优化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融合机制。探索建立数字产业服务认证体系。

(三)强化实施评价。将标准实施与数字化转型政策深度融合,加大标准实施协调力度,强化标准的制度性合力。建立第三方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认证认可模式,培育标准服务市场。每年选定一批重点标准化项目进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标准实施信息公开,增强实施绩效评估能力。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3)

据了解,“2016浪潮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全国巡展”的主题为“‘互联网+’企业 赢在数字化转型”。此次浪潮的“企业数字化罗盘”,旨在为传统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互联网+’背景下产业互联网的兴起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它将继续引领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浪潮。”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认为,我国企业已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更加注重运营流程、客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的重塑。

浪潮此次的“企业数字化罗盘”描绘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方法论、关键点。来自浪潮方面的消息称,不同行业或领域互联网化的着重点是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企业要根据数字化企业的平台化运营、组织扁平化、企业互联、互联员工和设备、全渠道客户接触点、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无边界企业,以及工作数字化八个特征,以数据化思维深化“互联网+”,才能真正实现运营模式创新、重塑客户体验,赢在数字化转型。

王兴山表示,在“互联网+”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互联、精细、智能”将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方法论,其中,“互联”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精细”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支撑,“智能”是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与成果。

浪潮通软副总裁魏代森在题为《互联网+企业 赢在数字化转型》主题演讲中指出,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需要继续深化“互联网+企业”落地,以数据化的新思维,建立内外部的连接、共享、协同机制,把各个环节都统一到数字化的协同平台上,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为企业管理运营、客户体验提供有力的决策指导和支撑。

秉承“互联、精细、智能”理念

浪潮还在论坛上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即以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为目标,秉承“互联、精细、智能”的理念,融合管理会计思想,重塑用户体验,以数据为核心加速云化,推动“互联网”+ERP,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到产品领域,浪潮将继续推动管理会计、营运资金、智能制造、企业大数据、电子采购等的云化、互联网化,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4)

P键词: 数字化技术;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pplied 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92-03

0 引言

转型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主动适应,也是对自身价值和定位的重新思考和调适。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整体的单位之一,与政治、技术、经济等文化单位密切相关,所以转型发展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外互动的过程,而处于转型初期的转型主体必然也会面临着诸多的内茫和外困。转型主体一般对外部的宏观语境难以发挥主导和决定作用,必须加大力度投入到中微观层面要素的改革和重构,走内涵式、提质式发展路径。转型主体中微观层面的内部改革转型的展开方式、切入点选择成为首先面临的问题。

1 高职转型发展途径的数字化切入点选择

奥格本的社会变动论中提出了“文化基础”这一假设,认为社会变化由文化引起,文化拥有发明、蓄积、传播、调适四个特征,发明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包含于发明因素之中,教育则能够在蓄积、传播、调适因素中得到体现。同时他提出了“文化滞后”的概念假设,认为文化各个部分并非以同样的速率发展。技术和教育分别属于文化的不同部门,技术发展引起产业变化,产业变化要求教育进行调适。产业是独立变量,教育是从属变量,产业和教育属于典型的“文化滞后”现象。职业教育与技术和产业密切相关,以技术发展为依赖和载体,是人类生产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在社会文化变动的实践层面,职业教育发展涉及的因素更为多元,过程更为复杂,但是也可以了解技术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技术是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因。

当前,网络、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已经突破了社会生产的框架,波及到了社会文化和个体思维层面。技术成为除“人、文化、教育”三个维度之外理解和重构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新维度,选取技术作为视角和切入点来探讨高职转型途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诉求。如图1所示。

2 高职转型的数字化策略

我国高职转型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展开的。在工业4.0概念背景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产业的核心特征。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产业和社会的展开和呈现方式,并催逼职业教育进行调整和适应。

2.1 数字技术文化情境下的高职转型目标调整策略

数字化技术文化中的高职转型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包含了职业教育价值观、目的观、功能观、体制观、内容观、方法观、质量观、师生观等全面变化,而价值观和态度是内核和关键。数字化技术引起的文化变革蕴含了新的效用价值、观念、规范、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进一步重构人类的文化内蕴和价值取向。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也从“科学”转向“文化”。个体在数字化成长的过程中享受更多时间自由、空间自由、充足资源和发展可能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受控、自我异化、自我分裂、自我意义消解的困境。

高职转型,理念先行,办学理念决定政策制定和行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必须一步到位,避免升级而没有转型,又落入到学术性大学的发展窠臼。转型也不是“拿来主义”,不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和学术性大学经验,而要强调创新和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需要走在个体发展的前面,为个体发展创造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的教育生态。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理念要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相匹配,或者更富有前瞻性和动态性。技术实践要与中国社会、文化相融合,进一步形成具有一定民族特性的价值观体系。

2.2 数字化情境下的高职转型组织管理策略

高职转型后的办学定位大多是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主要的模式之一。政府、企业成为影响高职转型、快速发展的最有力的两个外部因素。政府和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必然会对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院校管理体制造成很大的影响。

高职院校转型后的组织管理在多元合作和技术促进的双重要求和作用下,必须对组织自身连接松散、目标笼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静态封闭、竞争意识缺乏等问题进行改进。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为教育组织内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供支持,加强组织内部以及与组织外的连接,使组织管理跨越时空限制、更趋多元化、开放化和有效化。其次,随着组织内个体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辅助,组织分层要不断减少,使组织结构不断趋于扁平化,促进管理决策更加民主和高效。第三,在数字化技术管理的情境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流程需要随着组织结构变革不断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第四,加强组织中个体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适应组织发展和变革需要。最后,转型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打破非赢利性组织惯有的管理文化,不断将营利精神和市场意识引入到组织管理中,提升组织个体的集体感和融入度,提高组织整体竞争力。

2.3 数字化情境下高职转型教学改革展开策略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知识化员工和终身学习成为人才培养新要求。数字化技术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展开的宏观背景,数字化技术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中的要素,数字化技术应用成为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成为有效化教学和终生学习实现的强有力支撑平台。

2.3.1 学科和专业建设

高职转型后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决定了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一般地区和行业为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决定因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般不会对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模式造成决定性影响,但是会影响专业调整的周期和方式。转型后的高职院校首先要在办学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重新考察和评估,考察和评估的第一步既是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当前,大数据、云技术等网络技术能够广泛收集、精确分析相关数据,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更新,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提出专业方案,或者在原专业基础上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拓展展业课程覆盖面。

2.3.2 课程建设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职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目标应该是双向度的。在整体课程建设上应扩展课程的外延,将学校课程扩展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隐形课程以树人为目的,包含学校所有的文化影响。显性课程以成才为目的,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

在显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数字化技术重构了课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贯穿到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资源开发、组织实施、评价等整个流程中。数字化技术拓展了课程开发、建设的主体观和时空观,课程开发过程不再是一劳永逸,而是形成性循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课程开发主体不仅限于某单一主体,而是多元参与,开发者、使用者、学习者等同样可以参与到课程开发中。高职转型后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并不能仅囿于技术论、工具论和思想论的取向,更关键的是将数字化作为行业或者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文化、社会、价值和观念背景。数字化技术文化存在于行业和专业中,而不是仅仅体现或者应用在专业教学中。这就意味着数字化课程建设并非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而应以行业、职业和专业为中心。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内涵应该是行业数字化技术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复合。

2.3.3 非正式学习开展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转型后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非正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得到彰显,一方面原因是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学习过程中个体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不断凸显的学习理念。转型后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工作场所学习是这种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工作场所中的非正式学习也成为主要的实现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情境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E-learnning、混合式学习等学习形式也正在逐渐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教学模式,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校园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些非正式学习形式中,数字化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双向互动、支持全面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将为校内教师、学习者和企业导师提供沟通合作支持,使校内教学和工作场所学习具有更系统的联结。

3 案例

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从教师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学习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教师依据预设的问题,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及问题逻辑关联后建立的问题逻辑体系,构成“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种是在收集学生问题并与教师预设的问题对接,调整原有问题体系结构或重设问题后,制作“微课程”视频。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选择部分教师拍摄四段“微课程”视频,时间各为8~10分钟,上传到“慕课”平台,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再次,“微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师可以自己决定在课堂上现场授课或播放“微课程”视频。如果播放其中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可以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如果把本校或其他学校最优秀教师的“微课程”视频课录下来,让平行班的学生一起学习,对学生来说则是充分享受了优质的教育。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通过“慕课”平台可以自主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由于有了“微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会倒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总结

数字化技g文化变革是高职转型的起点和主线,也会成为沟通转型主体内外部因素,牵引整体性变革的有效动力和抓手。作为转型发展的主体,改革发展必须以教学为核心和根本,也必定要从教学改革抓起,这是转型院校的首要任务,也是院校自身改革发展最合适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郑娟新.文化再造职业教育―基于技术变迁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5)

引言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书本纸质阅读逐渐转变为网络阅读、数字阅读。所以,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势必带来教育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教育图书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在丰富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延伸了教育图书出版的空间,拓展了图书出版的形式,满足了消费者对现代化图书的需求。因此,实现传统教育图书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数字出版内涵的分析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所谓的数字出版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和显示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综合运用,融合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的内容,并在传统教育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改进,是一种新兴的出版产业。数字化在出版的过程中,将所有的图书信息都以二进制码的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通过光盘和磁盘等介质,把信息存储起来,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图书信息的处理和接收。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其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也是数字化的,使得人们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也实现了数字化。虽然,数字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图书互联网络和图书期刊等新型阅读模式的潮流。

二、传统教育图书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根据《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总产出由2006年的213亿元扩张至2010年的1058.4亿元。中国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中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数字出版产业相关基地的纷纷设立和行业协会联盟的成立加强了社会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了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进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出版业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来自于数字出版本身所具备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国家对数字出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此外,读者阅读环境、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的改变都在不断增加着数字出版的市场容量。同时,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特质,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使得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想实现教育图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图书向数字化的发展。

三、如何由传统教育图书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一)做好教育图书数字出版的基本准备

教育出版社要想实现图书从传统型向数字化的转变,首先就要做好图书数字化的基本准备,对现有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做好各类传统教育图书的数字处理,对出版社现有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积累各类数字出版的资源,建立起专门的数字资源书库。通过这些数字化的处理,既可以实现出版社内部的资源共享,也可以为以后的查询创造条件,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便利。教育图书在向数字化图书的转变过程中,在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上都面临着困难,因此,教育出版社要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困难的工作中来,为早日实现图书数字化出版争取时机。

(二)教育图书的数字化转型要找准重点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范围非常的广泛,如果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想要实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图书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中,教育出版社还要注重数字化的形态选择。数字化出版有点对点服务的优点,可以实现读者和出版社零距离的沟通,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出版社要根据传统教育图书出版中存在的缺陷,选择合适的出版形态,从而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图书数字化的转型奠定基础。这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已经出版的中小学生教材教辅入手。按照教育出版社自主研发的知识资源库平台,将中小学的各科内容进行数字化的转变,分别建立起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库。这样的数字化转变,既有利于实现数据的规范积累,也有利于图书的修订。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快速地发展各类同类产品,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二是从建立中小学网络教育平台入手,对纸质的图书进行广泛的宣传,另外读者可以对图书进行评价,使得出版社能够了解读者的需求,对图书做出实时的修订,使图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在系统构建上,平台可以设置图书讨论区、同步课堂、名师指导、答疑中心、试题库、课外天地以及为家长开设的家长园地等栏目。三是遵循需求导向、应用为主原则,积极建设教育服务平台,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基于Intel CMPC及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开展应用研究,注重知识点体系构建,提供电子教材、导学本等多种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结

实现教育图书从传统的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变,是实现图书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教育出版社要面向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图书数字化的转变,实现教育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6)

[关键词]

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公司价值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出版传媒公司上市与业务转型的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技术的进步与变革也为这些公司从传统出版业务向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3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的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10341.2亿元增长为18246.4亿元,增长幅度高达76%,表现出较强的增长能力,而2013年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营业收入就占到当年GDP的3.2%。[1]与此同时,新闻出版行业也存在着各细分业务[2]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如,图书出版业务稳步增长,但增幅有所下降;报业期刊出版形势严峻;出版服务类业务和收入不断增长;数字出版业务明显增加,呈现出以出版社为核心的传统新闻出版行业逐步向以数字发行平台为核心的经营方式转变。[3]根据WIND数据库公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显示,以中文传媒、中南传媒、凤凰传媒和大地传媒为代表的四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位居该行业的前四名,其收入总和已超过新闻出版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50%。无一例外的是,这四家公司都已从2012年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此为契机,沪深两市的其他新闻出版上市公司也开始了或快或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此,本文拟以我国沪深股票市场上的16家新闻和出版业[4]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2010-2014年业务分布领域及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考察这些公司不同类型业务特别是数字化转型业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对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如何有效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分析

我国对数字化出版发展所采取的扶持政策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而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则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回顾近几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主要扶持政策,其内容如下。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围绕出版产业系列指导意见,包括《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若干意见》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这些意见的出台从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部门合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力度、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版权保护、强化网络监管、完善法规体系、健全考评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十个方面给予了数字出版全面支持。[5]在“十二五”时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财政、税收、建设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和人才培养引进等诸多方面给予数字出版龙头公司必要的扶持和优惠,例如在税收优惠方面,对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公司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公司所得税,出口数字出版产品经登记为软件产品后在符合国家关税政策的前提下实行免税等。这里的“数字出版龙头公司”是指能对出版行业的其他公司产生影响、号召力及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对该地区、该行业或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司。按《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要求,2012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应用高新技术并推动产业升级。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并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出版公司上市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出版资源有效对接。上述政策为新闻出版公司的发展,特别是出版公司朝向数字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总体状况及业务分布领域分析

公司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会存在共性。本文通过对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总体状况及业务分布领域进行分析,寻找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共性,从而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出版上市公司的转型现状。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大类下的“新闻和出版业”公司在沪深市场共有16家。通过对WIND数据库的数据整理发现,16家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地方政府。当仔细分析这16家公司在2010~2014的业务类型时,我们发现其中有些公司既有新增业务,也有摒弃业务;另外一些公司仅有新增业务或者只是在摒弃业务;而剩下的公司在其业务领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根据这种业务变化的特点,以16家公司中业务类型是否发生变化为标准,最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11家并将其划分为两组。其中,第一组包括博瑞传媒、华闻传媒、华智控股、时代传媒、天舟文化、中文传媒和浙报传媒,共7家公司。该组公司不仅摒弃了某些传统出版业务[6]且增加了数字化业务。第二组则包括4家公司,分别为皖新传媒、中南传媒、大地传媒和凤凰传媒,这一组公司在保留其现有传统出版业务的同时,又增加了数字化业务。

在本文所选取的11家新闻出版上市公司中,数字化转型最早开始于2012年。比如,中文传媒在2012年新增了影视、艺术品及新媒体等业务。表1给出了11家新闻出版上市公司2012-2014年的业务变化及分布领域。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些业务变化所呈现的趋势。

1.教育出版业务比重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新闻出版公司并没有蜂拥而向数字化出版业务,反而是对传统出版业务有所保留,并且大部分公司都新增或者保留了其部分传统出版业务,而且所保留的这些传统出版业务在公司营业收入中仍占有相当比重。这些新闻出版上市公司传统出版业务中有关教育教材的出版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在和“教育教材收入”有关的5家上市公司中,仅2014年一年,该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最高就可达52.43%,最低的也占到20.44%(见表2)。由此可见,教育教材出版业务收入仍然是这些公司实现业务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2.数字出版业务较为分散通常所说的“数字出版业务”一般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子图书、影视传媒、数字阅读器等。表3所示的这些上市公司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都有选择性地新增了一些数字化出版业务进行尝试。比如,凤凰传媒在2014年新增了游戏业务收入、软件业务收入、影视业务收入等,同时向几个数字化业务方向发展;但也有公司专攻某一数字出版业务,比如,华闻传媒与优酷联手提供视频信息服务;中南传媒则在开辟自己的数字化教育等,上述这些都使得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数字化业务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

3.通过并购新增业务通过分析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新增业务,我们发现,虽然有些公司在尝试通过与大型网络平台合作的方式以开拓其数字化业务,而大多数公司还是通过并购的渠道来增加其新业务,被并购的公司都是增长潜力较大的新型、小规模公司。其中比较典型的并购业务当属2013年华闻传媒并购太傻教育。这项并购为华闻传媒新增了出国留学咨询及相关业务。在2014年,华闻传媒又先后购入国视通讯、掌视亿通、精视文化、邦富软件、漫友文化等公司的控股权,来增加其动漫类、视屏服务类业务收入,同时收购国视通讯、掌视亿通为其拓展到移动视频行业奠定了基础。

三、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对其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在进行业务转型时会制定不同的战略,有些公司在选择摒弃传统出版业务的同时也会增加数字化业务,而其他一些公司在增加数字化业务的同时会选择保留传统业务。

1.摒弃传统出版业务且增加数字化业务公司的收入及其价值分析在分析上述第一组公司的业务时,我们发现天舟文化、华闻传媒和时代传媒都在2014年增加了数字出版业务,天舟文化还于2014年增加了移动网游戏业务并在2013年就摒弃了其教育咨询业务。中文传媒的数字出版业务则包括数字阅读产品、数字出版运营服务和数字内容增值服务。浙报传媒则投身于在线游戏运营业务、无线增值服务、平台运营业务甚至技术信息服务。凤凰传媒的数字化业务涉及游戏、数据服务、软件、影视等领域。上述公司新增的这些数字出版业务或其他业务都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带来了增长点。从图1可以看出,这7家公司的业绩总体表现较为平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中文传媒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年到2013年增加了近2.6倍,可是在2014年中文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略微下降,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公司需要不断调整所遇见的新问题并整合传统业务和数字业务,收入波动也在情理之中。由于新闻出版行业发展较完善,我们选取各个公司每年度的股票均价与其当年发行在外股份总数的乘积作为各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图2中的7家公司的价值波动较为明显,2012年公司价值最小,从2013年开始公司价值逐渐增长,2014年年末则有较大的提升。造成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自2009年开始,国家为新闻出版上市公司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外部环境,各公司纷纷开始进行转型,而转型的集中年为2012年和2013年。在业务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期间,一方面,由于传统出版业务的部分减少或者全部摒弃影响公司的业务收入,另一方面,新增数字业务增长不明朗或者需要与既有业务进行磨合、整合,而这些都会通过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反映出来进而传递到其公司价值上。只有当新业务逐渐稳定后,公司价值才会逐步回升,但从长远来看,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业务转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呈现出积极的趋势。我们通过天舟文化主营业务收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2010~2012年天舟文化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公司价值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增长,而天舟文化的其他业务和数字化业务转型出现在随后的2013和2014年。2013年,由于受传统出版行业萎缩、教辅新政策的冲击及移动互联网给行业带来的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天舟文化对其主营业务进行了整顿。一方面,对于效益不佳、效率不高的业务机构进行了清理和整合,优化了公司的资源结构。比如,摒弃了占主营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很小且对公司价值影响也很小的教育咨询业务(2013年教育咨询业务收入为209.63万元,占其主营业务总收入的0.64%)。另一方面,公司围绕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业务进行战略投资,如收购北京神奇时代项目、研发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等。又新增了移动网游戏业务,该业务在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高达30.31%。上述这些数字化业务也使公司价值不断攀升。

2.既保留传统出版业务又增加数字化业务公司的收入及其价值分析第二组4家公司的突出特点是,在进行公司主营业务调整的时候,保留了传统出版业务,又增加了数字化业务,而这四家公司在进行数字化业务或其他新业务调整的时候所采取的策略却是各异的。比如,大地传媒是在2014年增加了传统出版业务;皖新传媒和中南传媒从2013年开始分别涉足多媒体业务、数字出版业务;凤凰传媒的业务领域则更加宽泛,除了传统出版业务之外,还包括游戏、数据服务、软件、影视等新业务。这些新业务的增加不但拓展了这类上市公司的业务领域,也对其主营业务收入有所贡献。从图3可以看出,四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图4中,四家公司的价值大致呈现出“U型”的变化趋势,即2011和2012年度公司价值较低,2013年开始公司价值逐渐回升。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第一,虽然这四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仍处于上升趋势,但如果不能及时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调整因传统出版业务受到冲击造成的公司收益下降的局面,公司价值就会有降低的危险。第二,公司价值受到公司选择实施数字化转型时机的影响。这四家公司在数字化业务转型过程中行动稍晚。实际上,也是在这些公司的价值下降以后(在2012年度左右),公司才在随后的年度选择了数字化业务以扭转价值下降的局面。这一现象生动地体现在凤凰传媒的业务转型上。对比图3和图4我们发现,2012年凤凰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相比2011年虽然增长了11%,但其公司价值却下降了近10%。即传统出版业务虽然在短期仍然是凤凰传媒收益增长的主要来源,但传统出版业务收入的增加却没有给公司带来价值的成长。随后,2014年在稳固其传统出版发行业务的基础上,围绕数字化这一核心战略,积极拓展省外业务,开展在线教育,投资影视领域,以实现传统新闻出版业务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在这种转型战略的指引下,凤凰传媒在2014年度避免了由于传统出版业务不景气所造成的主营业务下滑。围绕市场环境进行的业务转型不但给公司带来了持续的盈利能力,也因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而被投资者所认可。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7)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30

[中图分类号]F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中国正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这一转型将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企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印刷业也不例外。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与自主创新乏力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印刷业应该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跨越与发展。

1 义乌传统印刷业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分析

义乌包装印刷业依托“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区域优势,发展成为浙江省四大印刷产业区之一,2007年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义乌“中国商品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称号。然而,义乌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

第一,产能过剩、市场失衡、印刷工价偏低。印刷行业同质化发展严重,差异化发展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通过降低工价的方式来抢夺订单,印刷工价越来越低,行业进入恶性竞争状态。加之传统印刷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单纯进行加工,无品牌意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难以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要求。

第二,经营成本增高,印刷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印刷用纸张、油墨、版材等物料成本逐年上涨,加之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印刷业招工难,人工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印刷企业利润降低,进入微利时代。

第三,传统印刷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个性化、按需、可变数据印刷的需求。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电子产品逐步成为主流媒介,传统书报刊大量被替代,书报刊印刷需求下滑,相应的印刷市场严重萎缩。

第五,义乌传统印刷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相对于德国高技能人才占企业员工总数40%的比例来说,义乌印刷企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义乌印刷企业目前还大都实行两班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比较差,待遇低,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管理模式传统,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晋升制度,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普遍存在着留不住人才的现状。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是决定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人才短缺将直接制约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印刷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严酷洗牌。如何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印刷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2 义乌传统印刷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义乌印刷包装企业规模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微型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小、科技发展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技能人才短缺等因素,数字化转型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

第一,认识不足。义乌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式的家族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于产业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了解比较滞后,不善于捕捉新信息,对印刷业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印刷数字化转型即采购最新的数字印刷机,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印刷即可。抑或有些企业认识不到印刷数字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数字化持观望态度。

第二,人云亦云,缺乏主观的战略决策。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企业认识不足,无法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特色,忽视了别人无法提供而自己可以提供的差异化服务,缺乏差异化发展道路规划,盲目跟从别人,势必再次陷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怪圈。

第二,资金问题。发展新兴数字印刷需要高昂的设备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成本压力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3 义乌传统印刷业创新发展路径

印刷业向数字化转型,大型企业借由资金和市场优势可快速实现转型,而高额的设备资金投入让中小微型企业面临转型难的困境,不转型死路一条,单纯的跟风又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如何转型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流程创新

3.1.1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即用数字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印刷水平,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

3.1.1.1 印刷内容数字化

对印刷内容资源进行再开发,使其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甚至可以使印刷企业发展成为“媒体内容开发”供应商。

3.1.1.2 印刷生产数字化

基于数字化工作流程(CIP4/JDF)实现从原稿的录入到成品输出的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具体包括:数字图文信息的采集、组版、拼大版、RIP、数码打样、色彩管理、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印刷以及由印前数据控制的印后加工等。

3.1.1.3 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

结合互联网,改造传统印刷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印刷电子商务实现自动报价、网络下单、异地印刷等,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人、财、物、产、供与销的统一管理。

3.1.1.4 印刷设备数字化

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印刷工艺过程全数字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必须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前设备,才能生成基于CIP3/PPF或CIP4/JDF的数字化的数据文件,而数字化的印刷和印后设备才可以共享这些数据文件传送的信息,如油墨预置、套准预设、折页预设与装订预设等,使印刷生产更高效。因此,印刷设备必须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3.1.2 发展新兴的数字印刷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使用生产型数字印刷机进行的印刷称为数字印刷,即狭义的数字印刷。目前,我国的数字印刷机及其关键部件、数字印刷所用耗材(纸张、油墨)等基本依靠进口,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印刷的发展。传统印刷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先将数字印刷设备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传统设备结合,并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全数字印刷设备,以满足个性化、按需、短版、可变数据印刷等的需求。

3.1.3 发展高新印刷技术,拓展印刷新业态

传统印刷企业可审时度势,抢占印刷新领域,如功能性印刷、介质印刷、3D打印等。

3.2 经营模式创新

以前,印刷业是传统的加工业,其终极产品就是印刷品。数字化转型期传统印刷企业应该善于把握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的融合,延伸印刷产业链,扩展印刷新业态,用差异化战略启动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3.2.1 重视品牌经营

传统印刷企业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印刷加工方面,而应该重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改变传统模式,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方案和服务上面,由单一的印刷加工企业转变为“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与增值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树立增值服务新形象。以优秀品牌带动区域产业集聚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2.2 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

网络时代,传统中小印刷企业要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利用其数字化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展印刷电子商务和网络印刷业务,大力发展网络贸易,拓宽营销渠道,扩大市场范围。

国内外很多的企业都在通过数字化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以雅昌集团为例,1993年万捷创立雅昌公司,率先提出“印刷业是服务业”的新理念,并积极探索传统印刷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印刷业产业升级,提出并实现了“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创新经营模式,即雅昌模式。雅昌模式将传统印刷工艺、现代数字技术和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印刷行业转变成了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和产品的新兴产业。

3.2.2.1 艺术品印刷

通过多年积累,雅昌凭借国际一流的印刷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成为高档印刷品市场的领导者,建立了一套艺术精品印刷的图像处理标准。为画家、拍卖行、博物馆印刷画册、拍卖图录及纪念资料等高档艺术品。

3.2.2.2 雅昌艺术网

雅昌通过艺术品印刷数据的积累,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类专业网站――雅昌艺术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

3.2.2.3 高端艺术复制品

雅昌已经建立了独有的艺术品复制工艺标准和工作流程,通过艺术品复制使国家瑰宝得以再现以满足普通艺术品爱好者的收藏愿望,同时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3.2.2.4 数字资产管理

雅昌为艺术家建设了数字资产管理托管库、个人官网网站、在线数字美术馆和拍卖会防伪预报系统等。

3.2.2.5 策划、摄影和展览

雅昌模式成功构建了一个平台,将艺术家、学术界、文化界和收藏机构连接在一起。雅昌已参与主办了很多文化活动,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艺术品收藏与展览。

4 结 语

面对现今低价竞争的印刷市场红海,义乌传统印刷业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印刷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带来的全新机遇,配合数字化媒体时代进行改革,以差异化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以创新来获取高额利润,打造属于印刷产业的蓝海战略。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9)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版企业化改革的推进,出版社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日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时至今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产业无论从业务流程乃至生产成品都处于数字化转型之列。2006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数字化出版、数字出版技术作为创新科技被重点列出,“数字化方向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事实”。[1]

何为媒介?其意主要指:第一,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其二,信息传播的主体、中介物、工具、渠道或技术手段。这里所说媒介主要运用后者的含义。与媒介一致,出版媒介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具体出版内容的介质,包括有书籍、杂志与报纸等。二是指生产以上的介质的组织,包括有出版者、杂志社、报社及出版集团等。而本文运用的则是前者的含义。今天网络化传播、数字化生产与数字化内容为主要媒介的新型化产业已转变了人们的阅读环境与习惯,现代人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纸介质转向了新兴媒体,应时代潮流出现了在线阅读与电子书等数字出版的新载体。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产业链日趋完备。在新兴媒介技术推动下,出版业由传统产业向数字产业转型已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在这种局势之下,为促进出版业可持续发展,完成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接、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已势在必行。

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态势

众所周知,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优势不可小觑。传统出版以传统纸质书籍为媒介,具有严格的出版、发行、传播等规范与流程,又有严格的内容采写、编辑、印刷等程序与规范,拥有极为完备的组织机构,训练有素且固定的采编、发行队伍,以及完善的信息采集与体系。因此,传统出版物内容在读者中的认可率极高,极具权威性。传统纸质图书易于保存,便于携带,方便阅读,再现性极强,给读者留有宽泛的思考空间,有益于读者更深层面的思考,更有益于知识的推广和传播,处处体现着出版业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所谓“数字出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在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对其下定义为:以数字化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宽泛而言,则是指用二进制技术操作出版社的各个环节,作部分当属于数字出版之列,其中有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以及发行销售,甚至阅读消费都需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

数字出版的信息都储存在网络上和计算机上,信息储存量远远高于传统出版,且网络储存不受时间、文化、地域等限制,人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极其方便。当前智能手机及电子阅读器都可大量储存数字出版物,为读者而提供了宽广的选择领域。采取数字出版将比传统出版纸质印刷更加低碳环保,更加有益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第一家部级数字出版基地于2008年在上海张江成立,之后全国各地诸如天津、湖南、陕西、杭州、江苏、广东等9家部级数字出版产业陆续获批建立,数字出版联盟也于2010年在北京成立。由北京出版集团提议成立该联盟获批建立之后,获得国内技术服务商与传统出版商约40余家的广泛支持,该联盟对数字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联盟、产业园、基地等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数字出版未来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

自数字出版物产生之后,人们对各类阅读器热衷起来。例如,在亚马逊有惊人销售业绩的Kindle,以及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Pad平板电脑,这类新终端、新业态的出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环境,毋庸置疑对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优势趋向

同传统出版相比较,数字出版具备了出版周期短、价位低、阅读空间大,出版领域扩增,出版、印刷、发行同步,查阅、检索便捷等特征。数字出版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向传统出版提出了挑战。甚至有人曾预言:传统出版将完全被数字出版取代。不管言语是否真实,但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视。从另一层面也道出新的发展态势,即数字出版正以渐趋渐进的速度进军传统出版领域,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赢利模式的多样化

伴随数字出版的产生与发展,传统出版产业的营销与赢利模式愈加显得薄弱与单一,传统出版产业只依赖版权与书籍销售分成的赢利模式已无法满足出版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自数字出版产生以来,互联网期刊、电子书与数字报纸等产业促使出版产业的赢利模式变得多样化。譬如电子书可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销售服务,或由内容经营者销售给机构用户,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可按照比例分成。“数字图书作为内容产品,通过读者付费阅读获得收益,Kindle和iPad目前均采取此种模式。此模式为数字图书基本收入模式,其业务形态更接近于纸质书。”[2]电子书产品形态与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促成销售形势的多元化,赢利模式也将变得丰富多彩。此外,电子书还可以激发读者购买纸质图书的欲望,甚至在电子书搜索的同时,因广告服务,诸多原创网络文学等也将能够促进电子图书的赢利模式。因此,更多的赢利模式将更多被创造出来,彼此并存,利益分配、定价决策与定价权也将更加多样化。

2.2 产业链条的多元化

传统出版的基础是产业分工,主要包含有产品的出版、印刷、发行、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基本产业链。伴随着数字媒介的出现,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也将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内容创作―内容加工―内容出版―内容―内容投送、传播、销售―消费者。”[3]数字媒介应用于出版产业,这将导致出版产业的产品类型急剧增加,譬如电信运行商、版权商、广告商、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等技术提供商,甚至广告商与银行等企业都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纳入到这个产业链当中。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与融合,若数字化技术完善可形成独自的“内容+渠道+终端”这一极为完善的电子书产业链,对电子书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与规划,企业将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增强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使企业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3 管理模式的新型化

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可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数字化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在一定地域空间里落实数字出版产业的各类优惠政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3]今天传统出版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出版基地因聚集性而产生的产业需求,实现“智力与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出版实现转换与超越的关键”,[4]这一关键就在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产业具有数字化传输、内容与生产三大特征,囊括了诸多产业种类,甚至包括了信息服务业与电子制造业。数字出版产业链涉及领域越宽广,构建适于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管理模式就更加迫在眉睫。数字出版具有诸多产业融合特质,在众领域中应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形成一个主管多个部门相协调的基地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产业还应当建立集资金、政策与技术于一体的公司化管理机构,以便汇集、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使数字出版产业无论在技术研发或融资方面都将得到更直接、更专业的服务。精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向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极为精准的服务,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夯实坚固的基础。

3 “数字转型”中亟须解决的困境

当前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诸多资金、技术、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因而面临着客观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需待解决的困境:

3.1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

事实上,资金问题是当前出版单位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瓶颈。内容资源丰富、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的速度较快,能从中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对于资金资源不足,融资渠道狭隘的部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则非常缓慢,甚至部分出版单位望而却步。依托于高新技术建构起的数字出版产业,本质上实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起始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核心技术。从目前境况来看,传统出版企业常因回款和库存等原因,资金周转期较长,对于新媒体技术研发中资金缺口问题无法填补,造成了传统出版数字数字化转型进程严重滞后。

3.2 尚未形成标准化管理体系

网络出版标准化、出版数据标准化以及出版物流系统标准化等是数字出版产业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问题是制约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数字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其标准化的制定还未得到真正统一。倘若在没有清晰认识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层次框架,对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脉络还未认真梳理之前就对数字化标准进行制定,这种盲目行为极大可能不利甚至阻碍数字出版的发展。当前,国际针对数字出版制定出标准体系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动漫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出版标准体系》《数字印刷标准体系》等,这是一套在明确数字出版产业层次框架后制定出的相互支撑、联系的标准体系,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制定出同国际水平相当且完善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3.3 数字出版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人才既要谙熟数字出版规律,又要具备优秀的文化修养;既要适应新媒体技术下大众文化传播的多元化趋势,又要具备解决数字出版实际管理与运营中出现问题的解决与创新能力,又能在文化创意相关行业,如影视制作、媒体传播与出资出版等方面,从事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数字出版规划与推广、多媒体信息表达、数字版权保护与交易、创意策划等岗位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传统出版企业员工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其工作主要集中在编辑与出版的流程。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量引进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乃重中之重。对于编辑人才而言,在专业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数字出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具备编辑、出版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熟悉数字化出版编辑技术。第三,要具备利用网络推广营销与策划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当前很多出版企业已经设置了数字出版部门,但从业人员多以学计算机技术为主,对出版、编辑理论知识严重匮乏,极难为企业提供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持。

4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创新及对策

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匮乏、融资渠道狭隘、标准化提供尚未形成以及缺乏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等这些亟待解决的困境,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增加投资,加快自主创新,走品牌化之路

数字出版企业具有人才、技术密集型的特质,这类产业都需大量资金投入,用以保证研发新核心技术或人才招聘。数字出版企业在初始阶段投资大、产出小,属于正常现象,切不可专注于收益而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定。数字出版企业在充足资金的保证下可研发新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各层面如服务理念、技术机制、盈利模式、出版内容等得以创新与提升,增强其运行层面的竞争力。传统出版企业应重点关注国内外数字出版的新动向,加快推进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此外,出版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也需大量资金的投入,品牌化之路也是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出版企业在研究客户的消费需求方面投入一部分资金,掌握读者的需求与心理,使读者对该企业形成良好的认知,因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另外,资金雄厚的出版企业可以多吸纳技术复合型人才,或与技术实力强大的公司合作,抑或在资金或技术方面联合新闻出版单位,这样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技术氛围,携手迈进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

4.2 构建标准化数字出版管理体系

目前,关于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将此列为四大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决不能盲目制定标准,否则因定位不准而使标准缺乏严谨性将极为有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新闻出版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中指出,标准的立项必须获得专家的论证。制定行业标准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而传统出版企业是内容的提供商,在数字出版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因而制定标准需要传统出版的参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数字出版管理标准必须要尊重市场运作规律,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制定标准,满足客户要求。基于此,数字出版管理标准的制定才能符合该行业的发展需求。该标准的制定需要众多出版专家与信息技术人员加入其中,以保障制定出的管理标准能够使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平稳均衡。

4.3 吸纳复合型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数字出版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数字出版以技术为核心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谙熟编辑、出版流程,更要具有熟练操作技术研发、版面设计、网络编辑、营销发行、数字产品设计、版权引入等各方面的技能。构建复合式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其一要引进,其二要培养。此外还要构建起相关从业人员的考核录用机制,这种措施既能加大竞争机制的建设步伐,更能增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传统出版企业在发展数字产业时,对于人才建设要制定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策略。在传统出版企业从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与数字出版创新人才,在职称和待遇方面要增加政策保障,这样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此外,还可采取人才引进策略,以高薪和福利政策吸引人才。数字出版运营与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构建,对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水平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耿丽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部分嘉宾发言观点辑要[J].中国编辑,2007 (05).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10)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出版社的数字转型模式,谈到了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并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例,阐述了出版社数字出版方面的人员设置及工作流程,国外的经验借鉴等,本文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将电子工业出版社作为案例对传统出版社的数字转型模式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一、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原因及其背景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阅读方式的转变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受此影响,传统出版社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战略转型是必由之路。[1]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阅读方式逐渐转变为电子阅读。对于消费者而言,电子书籍携带方便,价格更加低廉,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更加人性化。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电子书籍无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方式,因为它不需要纸张,也不用担心因为长时间翻阅和携带等造成书籍的磨损。从社会的发展前景来看,电子书籍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全新的阅读方式冲击着消费者的感官。伴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出现,加速了电子阅读的发展。电子阅读已经成为当下主流的阅读方式,对于传统出版业而言,数字出版确实为其增添了不小的压力。[2]

(二)媒体融合的趋势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新旧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态势,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分众化,已构成传媒的基本生态。这种传媒生态的形成,是新兴的技术推动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应用造成的,新媒体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3]

新媒体的发展正改变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读者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信息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问题,而个人的兴趣爱好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新媒体时代,社会传播方式正向双向模式和互动模式方向改变。但纸质书籍还是属于单一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的时代已经难以满足双向传播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出版社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传播媒介过于单一等。在出版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顺应时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战略转型,推动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4]

(三)出版流程和市场开辟的新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因此,人们依赖于更加方便快捷而且经济实惠的电子书籍,这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中小出版社,由于周转资金不甚充足,进行产业转型和创新需要担负非常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将会带来灭顶之灾。但仅仅依靠传统出版模式的运行,其产品成本高且不易携带等特征都阻碍了销售市场的开拓,而传统出版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种种不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内容与介质不能分离、出版产品体积大、不易运输和保存,而且价格偏高,这与追求经济实惠和简单便捷的国民消费心理是相背而行的。

[5]

二、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例分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电子工业出版社是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在全国传统出版界转型比较早,并于2010年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例,分析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研究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具有很大意义。

(一)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工作流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要分为三个部门,分别为资源管理部门、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部门、以及技术部门。其中资源管理是产品设计或其它步骤(工作)的基础。

1.资源管理

电工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起步较早、速度较快,现已基本实现了全社图书(内容)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运转稳定。

其工作流程大致为:将全社资源收集到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对电子书的排版制定标准规范;对外进行结构化加工(主要是把老旧资源进行整理,把新资源进行规范化)。对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PDF、EPUB格式的电子书,需要规范前期电子书排版、资源收集、委外加工。在进行委外加工之前,要先对图书进行定级(分成重点书、非重点书,ABC级等等),质检、载入和上传。之后,会根据特色、专业库等需求进行第二次结构化加工,主要是内容标引,主题词标引等碎片化加工,最后再回到资源管理库。

2.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流程一般分为产品设想、组内讨论、向领导汇报、领导确定产品可行、开始建设这五个步骤。大部分产品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系统开发,如果需要与第三方合作,则要增加招投标的工作。另外,产品设计一般是对已有资源进行设计或是一些稍加修改,主要基于出版社里的内容资源和人才资源,对于引进的国外的内容资源,如果有数字版权是可以进行数字出版的,但目前大部分只有纸质版权而没有数字版权。

3.技术(自有技术和外部技术服务公司)

技术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已有系统的维护,以及对正在开发项目的技术支持和配合。当涉及到较大项目时,例如开发新的平台,技术人员就会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一般在内容加工方面,技术人员只需要进行维护和支持;在产品设计方面,较少涉及到产品开发,大多为外包开发。

(二)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优秀经验

电子工业出版社十分重视内容资源的积累和管理。电工社重点产品是数字资源管理系统,集图书、图片、音视频、条目等多种资源形态为一体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包括排版文件、可加工的PDF文件、图书宣传文件、封面文件还有XML文件等多种用途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文件。在没有转型为数字出版之前,很多文件时很杂乱的,无法直接用于产品,所以需要大量的基础加工整理。电工社结合本社优势,充分利用积累的优秀科技与教育资源开发出“IT知识在线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是过去的一些资源碎片化,同时会挑一些比较有市场需求的专业领域的资源,用关键词标引出来,打碎成知识条目放到系统里面,更精准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电子工业出版社转型的特点是“以点带面,一纵三横。”电子工业出版社各个专业出版部门建立了基于社区互动的新型出版模式,成为电工社转型亮点之一。其中专业出版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工业技术、经济管理这几个领域。这几个部门会打造专业的社区,以核心作者、知名专家为议题领袖,建立多个研究型的互动社区,把一个行业的资源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对后期的资源再利用,还是其他市场,都是很有好处的。

针对少儿类和科普类的读物做了一大批APP形式的多媒体互动电子书。不同于以前电子书阅读类的,这个APP是以知识加工为概念,基于电子工业出版社比较优质的电工类、电子技术方面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变成知识条目。先进行结构化加工,分出来的条目在用机器+人工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分类重组,最后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下面还有各个方向的分类。从知识体系一级一级细分到知识元,到知识元之后就会进入一个阅读界面,进行知识的深入阅读,这就是与以往电子书不一样的地方。

在市场化转型方面,电工社以前做的一些产品更多的是针对于国家项目和对行业,但不会过多考虑市场化。现在市场化是大趋势,电工社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市场化转型方面,新产品也会更多的考虑市场需求。

“数字出版在线教学平台”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在线教育产品,电工社结合本社的内容优势,一期针对数字出版教育,以该社出版的《数字出版基础》教材为基础,找业界知名的、权威的人士授课,以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为标准结合在线教育的优势特点重新进行课程规划。所有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都牢牢把握本社特色,结合自己内容方面的优势。

(三)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子工业出版在图书的数字化资源加工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稳定体系,从基础数据到产品再到后期运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不断探索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趋势,在行业内都是领先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缺乏市场经验会出现产品定位不准的问题。“阅读悦学”是电工社推出的一款在线教育产品,在设计之初是针对电脑端来使用的,可是在验收时移动端在市场上掀起一阵狂潮,缺乏对市场走向的敏锐预测和判断,导致产品定位不准确,使得这个产品没有顺应移动端阅读的潮流。

盈利模式单一问题。目前国内出版社做数字出版主要是跟其他渠道商的合作把资源放到第三方渠道商,然后通过渠道商来分发资源,出版社从中获取中间利润,这个盈利模式是很单一的。电工社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过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出版社很少考虑生产市场化,生产的产品较少考虑市场效益,忽视了产品的后期推广和消费者反应。这也是我国传统出版社普遍面临的问题,只能是吸取国外数字出版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缺乏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由于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都处在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形成准确清晰的体系。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来说,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需要了解内容,还需要了解技术与市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很稀缺的。因为整个行业也刚在转型,意识到人才问题才开始培养,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出版社短期内的解决方法就是借助已有的资源,与其他公司合作,外包项目降低技术成本提高,借合作公司的运营团队和优势推广产品,在这个过程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人才。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不仅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整个行业都面临这些问题。电子工业出版社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打造自己的数字出版产品品牌,打造一系列的产品;积极地探索图书资源的多元盈利模式,除了与三大运营商合作之外,也积极拓展中盘商公司的合作;数字资源这与招标公司合作,通过招标公司来构建上下游的关系,拓宽销售渠道;展开国际合作,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引进图书的数字版权;同时出版社也一直在引进人才,扩充人才队伍。

三、以爱思唯尔为例借鉴国外数字出版优秀经验

国外的信息技术领域比较发达,许多大型的出版机构,在20世纪末期就开始向数字内容服务商转型,市场也比较成熟有很多值得我国出版行业借鉴的地方。爱思唯尔是全球最大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专业期刊文献出版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爱思维尔开始着重进行数字化转型,于21世纪初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变,目前数字出版已成为爱思唯尔的主要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90%。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内容,爱思唯尔依靠丰富学术期刊资源,再加上越来越明显的学术内容整合优势,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我国传统出版社要明确自身的优势资源,抓住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优化整合,开发出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数字出版产品,例如:专业出版社可以考虑出品针对性强的专业数据库,网上教学系统等。侧重少儿出版的出版社可以开发儿童读物APP。

商业模式方面,数字化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5]以集团化的方式占取较大的市场份额更容易实现资

源的最优配置。爱思唯尔在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以扩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占有率。在集团化道路上我国出版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产品与服务方面爱思唯尔一直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研发思想,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阅读的舒适感和产品的实用性,完善后续服务,因此培养了足够有粘性的大批消费者。这一点上也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不仅要开发出受读者欢迎的产品,更要注重读者的反馈与产品服务,关注产品投入市场后的用户反应,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

四、对策意见

在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方面需要优化自己出版社的人员配置,引用国外的优秀人员配置方案结合自身出版社优点进行最优配置,达到人员配置的转型,另引进专业人才进行人才的专业培养。

盈利模式方面需要有新的改变,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出版社较少的考虑到产品市场化,这是一大缺陷,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实现产品价值最终实现资金变现达到的目的。所以在后期的数字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怎样实现产品的市场化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意见反馈以便在后期推出的产品中很好的规避消费者所反映的不良问题。

缺乏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由于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都处在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形成准确清晰的体系。这就需要对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进行系统的培养,以符合当今的人才缺失这种现状。

对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李茹.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社的战略变革[J].编辑之友,2014,(12).

[2] 叶浩鹏.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路径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4,(05).

[3] 胡立昀.烹饪思维――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媒体融合之路[J].编辑出版,2015,(12).

数字化转型进展篇(1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8-0015-02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与崛起给传统出版带来较大的冲击,同时也为传统出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新的市场布局逐渐形成。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传统出版要抓住机遇,结合目前的运行模式与发展现状拓展新的发展路径,不断对自身发展空间与发展价值进行挖掘,实现现有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传统出版的转型。

1 在数字出版影响下传统出版的发展局势

1.1 跨界整合

在数字出版的影响下,传统出版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实际发展中实现跨媒体、跨地域以及跨产业等跨界形式。对于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技术不单单是出版企业的竞争核心与发展强项,而是将发展核心转移到关键人才与技术经验与储备方面。对此,传统出版要与新兴产业和媒体技术企业进行有效联合,实现内容与技术等方面的有效结合,进而打破市场分割与地域分割的市场格局,实现传统出版的转型。近几年,为了对传统出版进行创新与改革,出版市场频频发生出版企业大型并购事件,揭示出传统出版的转型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规模大的出版企业逐渐以“产业化链条”为发展路径,不断向下游渗透,为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各大企业创建沟通交流平台,以实现现有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将其整合成产品,和数字出版进行有效抗衡,谋求传统出版更大的市场占有比例[ 1 ]。

1.2 服务化商业模式

据国外成功案例分析,传统出版的转型需要技术供应,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高传统出版的服务性,构建传统出版服务化商业模式。其发展特点为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拓展服务广度,传统出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启动网络出版模式,提高消费者的阅读选择空间,进而为服务化商业模式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第二,拓展服务内容,传统出版可以结合先进技术, 构建便携式阅读模式,为广大消费者自行创造新的阅读需求与生活方式,为传统出版的发展谋求新的发展途径。

第三,发展服务深度,传统出版在进行服务范围拓展的同时要重视服务深度的发展,结合消费者现有消费理念与消费需求进行原有服务内容的深入,进而突破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界限,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阅读需求,进而实现传统出版的转型[ 2 ]。

1.3 保证内容价值核心

对于传统出版的转型,主要是其传播方式的创新与改变,而并非是传统出版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在传统出版的实H转型中,变的是出版介质,从铭刻竹到纸张再到现在的手机、电子书等形式,目前数字出版中流行的载体会随着技术的更新发展逐渐被新的技术形式替代,但唯一不变的是出版内容,无论对于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来说,其出版内容都是出版产业链的核心内容,新技术可以提高传播效率,但无法从根本上强化内容价值。因此,出版内容价值是传统出版的核心内容,传统出版企业要抓住这一发展核心,对出版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挖掘出版内容中的核心价值,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提高传播效率与宣传效果,进而实现传统出版的转型,促进传统出版的不断发展[ 3 ]。

2 数字出版影响下传统出版转型的有效措施

2.1 重视内容创新,强化传统出版核心价值

在进行传统出版改革的过程中,出版内容的创新是实现传统出版转型的关键环节,相比于数字出版而言,传统出版要发挥其自身的内容优势,结合现有消费者的阅读需求进行出版内容的创新与进一步优化,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式与出版市场格局,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规划,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不断丰富传统出版的出版内容,进而达到传统出版的转型对出版内容的要求。同时,传统出版要引进数字出版的技术力量,在宣传与传播方面加以润色和完善,构建高技术、高人才的密集化产业结构,将产品内容与新型数字化技术、读者需求以及市场营销渠道、终端服务一系列要素组合在一起,实现传统出版运行模式的创新,进而强化传统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出版内容与销售渠道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促进传统出版的转型。

2.2 拓展产品服务,提高传统出版的服务水平

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消费者体验是所有出版企业争夺出版市场的重要因素,对传统出版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比较衡量下,其数字出版由于强大的技术优势,有效强化了数字出版的产品服务。对此,传统出版可以借鉴数字出版的产品服务形式,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积极拓展产品服务,通过综合使用信息化、数字化等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对不同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和需求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整合,完善产品管理与内容管理,使其形成规模化与系统化的管理链条,促进传统出版的转型。

2.3 重视人才培养,积极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生产方式还是在运营管理方面都给传统出版造成几乎毁灭性的冲击,出版业也逐渐朝着数字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是现代化出版业不可逆转的发展局势。对此,传统出版要坚守自身的出版优势,重视人才培养,迅速培养出掌握先进数字出版、网络营销以及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人才,积极引进编辑策划人才与新媒体技术人才,以实现传统出版产品的升级,跨媒体进行宣传扩张,进而打造国际水平传媒团体。为了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除了传统引进技术人才之外,还要对出版企业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加大继续教育鼓励政策,以内外兼修为教育原则,实现出版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升级。

2.4 促进国际合作,提高传统出版核心竞争力

为了促进传统出版的转型,传统出版企业要积极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国外先进数字产品营销渠道实现出版产品输出,实现传统图书“走出去”,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打造传统出版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传统出版企业的知名度,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强化传统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出版内容与销售渠道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促进传统出版的转型。同时,站在传统出版企业长久利益的角度上,企业要对现有出版资源和竞争实力进行整合,明确目标读者,做好传统出版企业市场发展战略与行业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实现传统出版企业特色经营,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中的主要内容,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知名度与产品价值。对此,传统出版企业要扩大企业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挖掘传统出版优势和价值,同时要融合数字出版特点,取长补短,打造企业个性化品牌,以促进其转型和发展。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数字出版影响下传统出版的转型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在数字出版的影响下,传统出版要结合自身的发展资源,进行发展优势与发展价值的不断优化与挖掘,重视内容创新,强化传统出版核心价值,拓展产品服务,提高传统出版的服务水平,进而实现传统出版的创新与转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