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22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

1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1 综合服务

综合服务型互联网医疗主要提供在线的医疗服务项目,包括预约挂号、在线支付、就诊提醒、提取报告单等服务。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建立移动医疗监测系统,对患者生理参数进行监测,针对性地提供就诊服务,在紧急状况下还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使得互联网医疗更具及时性、便捷性。

1.2 医患信息交流

该类型互联网医疗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主要提供在线问诊、健康咨询等服务。一些医疗网站邀请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坐诊,为患者提供私人诊疗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如,“好大夫在线”网站作为我国互联网规模较大的医患沟通平台,已经在线注册了3200余家公立医院,拥有大批的医生资源,可提供多种在线医疗服务。

1.3 信息化服务

该类型互联网医疗主要是针对专业医务人员开辟的服务模式,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丰富的药品信息、用药指南、医学计算工具、医学文献等。甚至一些医疗网站还推出了与医院诊疗相关联的应用程序,如杏树林网站为医务人员提供移动查房应用模式,使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查房。同时,该网站还能够向医务人员介绍最新的药品,使医务人员了解药品动态。

2 互联网医疗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盈利模式不完善

由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速度较快,从而使得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这就造成了现行的法律中对医生在网上行医的资格限定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国内互联网的使用群体也并未养成付费使用手机客户端的习惯,自愿支付软件费用的移动设备用户相对较少,通过软件收费的形式进行运营,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所不符。如“好大夫”网站中所提供的几个在线医疗服务产品中,仅有电话咨询一项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其它服务产品均为免费提供,并且也没有向患者收取必要的问诊费或是挂号费,上述种种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不完善的问题。

2.2 诊疗效果不确定

稳定性不足是当前互联网医疗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的安全隐患相对较大,故此,国内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对引入网络移动医疗系统有着多方面的顾虑,大部分机构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并未真正进行实施。

2.3 行业环境不规范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行业并未完全开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很多医疗单位不愿向社会公开本院的医生及病患信息。由于医疗行业的发展环境不够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到统筹规划当中,医生借助APP向患者提供在线诊断是否涉嫌院外行医也尚无定论,这些种种都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3 加强互联网医疗监管的建议

3.1 加快互联网医疗监管立法

我国要针对互联网医疗领域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规范和指导该行业发展,为强化该行业监管提供政策依据。首先,在监管政策中将移动医疗平台纳入到监管范围内,定期对移动医疗APP进行评估。其次,对移动医疗APP建立风险监管体系,包括入市前申请、资格审查、风险评估等,提高移动医疗APP的市场准入门槛。再次,区分不同医疗应用软件类型,对各类型用途软件进行规范化监管,如临床应用类软件只能提供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交流等应用,而不能提供患者咨询服务;健康咨询类软件只能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健康咨询服务,并提供医前指导意见,而不能对患者病情进行在线诊断。

3.2 建立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机制

我国应从法律层面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进行监督约束,准确界定互联网医疗行为的概念,对医疗机构、非医疗机构从事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范围予以明确规定,并对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医务人员资格和服务权限进行界定,不断提高互联网医疗的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此外,我国有关部门还要针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互联网医疗监管的成功经验,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对移动医疗机构和医师服务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如,医疗机构的医师要想在医疗网站上提供相关服务,必须获取所在医疗机构的批准, 并要求医师以不影响本职工作为前提, 妥善安排好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工作时间。

3.3 加强互联网医疗机构监管

我国要针对不同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类型和项目,对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医疗机构及第三方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将机构资质与人员准入作为监管的重点。具体如下:一方面,审核部门要对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进行严格审核,办理备案手续,要求从业医师必须具备相应资格证,拥有注册执业医师资格。另一方面,审核部门要对提供互联网医疗咨询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要求第三方机构所聘请的医师必须在其相关专业范围内开展咨询服务,规范第三方机构的运营。

4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医疗在我国医疗行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服务模式,为提高在线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务人员交流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力度,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成熟的盈利模式,创建良好的行业运行环境,保障医疗机构、第三方机构、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其,郑雪倩.我国互联网医疗运行现状――基于3家医院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2):54-56.

[2]周刘芳.网络虚假医疗广告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12):99-101.

[3]王玲,彭波.互联网时代下的移动医疗APP应用前景与风险防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01):39-41.

[4]李宁,李G,王晨.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及交易的日常监管与行政处罚[J].首都医药,2015(04):99-100.

作者简介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2)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因此老年人问题将会面临严峻考验。在老龄化的严峻考验中,独居老人问题尤为严重。独居老人一个人孤身生活,缺乏支持,所以目前仅靠独居老人自己在家庭中养老很艰难。

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及笔者了解,在所有的需求中,独居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最迫切的;同时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医疗保障也是重中之重。结合这种必要性及可行性,笔者采用社区研究,对泰安市3个经济发达社区的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及提供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的独居老人是指65岁以上,有单独居住的事实或每周不与配偶、子女或亲友等共同居住两天以上且非居住于机构中的老年人。

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调查方面,针对研究对象的年龄特点,本研究采用结构式、封闭性问题的访问问卷形式对居委会提供的独居老人名单,随机抽取120位社区独居老人进行面对面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6份,最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定性调查方面,从106个样本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5位独居老人进行了半结构性深度访谈。

在此次调查回收的106份问卷中。涉及男性41名,女性65名。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65~69岁共13人,70~79岁共54人,80~89共39人,最低65岁,最高95岁。在婚姻状况方面,丧偶92人,占86.8%;离异者10人,占9.4%;一直未婚者4人,占3.8%,无其他婚姻状况。在教育程度方面,不识字的有15人,占14.2%,小学/扫盲班水平的为29位,占27.4%,初中学历的有32,占30.2%,高中的有23人,占21.7%,大学文化程度的7人,占6.6%。虽然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但相比较其他老年群体,教育程度相当。

三、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状况

服务需求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主要包括物质需求、精神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日常生活照顾需求4个层面。调查发现,在独居老人群体中,医疗服务需求是所有需求层面中最强烈的(见表1)。无论是何种社会特征的老人,医疗对他们来说都是个严重的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状况及其应对策略。结合前人研究及本次调查结果,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反映医疗服务需求状况,即医疗费用保障、医疗照顾。下文分别就这两个基本方面展开分析。

(一)医疗费用保障需求

本调查对医疗费用保障需求的了解是通过医疗费用的负担感知情况来反映的。对独居老人而言。由于其日常经济开支已经比其他老年群体多,相对应,在同样的经济来源下支付医疗消费的能力就弱,因此他们的“看病贵”问题更加突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独居老人认为现在的医疗负担比较重甚至非常重,不构成负担的仅占很少比例。所以,一旦生病,他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小病忍着,大病抗着”。

(二)医疗照顾需求

从表3上可以看出,虽然对医疗照顾的评价要好于医疗负担,但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得到的医疗照顾为一般水平。对独居老人而言,除了医药费负担过重外,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医疗照顾。

四、影响独居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社区独居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了解发现,在当前社会保障水平下,独居老人自身、社会支持水平等影响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一)独居老人自身因素

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不同特征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有所不同

1、在医疗费用负担感知方面。调查发现,独居老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前的职业类型、健康自评状况等都对医疗费用负担感知状况有所影响,其中年龄、职业类型、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更强烈。(1)年龄方面。一般来说,独居老人的年龄越大,身体机能老化情况越严重,越容易生病,相应的医疗费用负担感知越强烈。(2)职业方面。退休前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独居老人,因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制度的福利,医疗费用负担小;而企业退休工人对医疗费用的反映最强烈,因为自身经济水平较差而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报销很少。(3)健康自评状况方面。对健康状况评价越高的独居老人认为医疗负担越小,因为他们不用在医疗方面消费太多。

2、医疗照顾方面。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独居老人的职业类型与健康自评状况对医疗照顾影响更强烈。退休前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独居老人因为有经济能力,对医疗照顾质量期望较高;健康自评状况较低的独居老人更迫切的需要医疗照顾。

(二)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

可以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会支持的主要有政府、社区、社会团体等正式支持和子女、亲戚、邻里、朋友等非正式支持。不同的支持水平对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影响不同。

1、医疗费用负担感知方面。(1)政府支持。经前人研究及本次调查发现,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投入方向及投入水平对不同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影响强烈,如果自我负担能力弱的独居老人能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将会大大减轻此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情况。(2)子女支持。在目前医疗保障制度下,能否得到及得到多少子女的经济支持对独居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影响也很强烈,能得到子女经济支持的独居老人医疗费用负担会大大减轻。

2、医疗照顾方面。社会支持水平对独居老人医疗照顾需求的影响也很强烈,具体表现为:(1)子女支持。调查发现,有子女且能够得到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医疗照顾需求不再强烈,因为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没有子女或得不到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更多的依赖其他支持力量。(2)亲戚支持。在子女支持力量缺失的情况下如果有同城亲戚的照顾,独居老人对正式支持的医疗照顾需求则较低。(3)邻居支持。从支持效果来看。邻居的支持对老年人能够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特别是当出现突发疾病时。但调查却发现独居老人对能够得到邻居医疗照顾需求并不强烈,期望不高。(4)社区支持。当独居老人的非正式支持力量不够时,独居老人对能够得到社区医疗照顾的需求比较强烈,希望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社区照顾水平。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3)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居家养老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认为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关键词 : 老龄化; 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9-03

收稿日期:2015-05-0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且老化速度快,1990年代以来年均递增3.4%。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居家养老的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现今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上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则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医疗和养老分离。纵观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历程,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服务整合和养老机构转型也已是必然趋势。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一、何谓“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内容的充实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突破了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覆盖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治疗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疗健康保健服务项目。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疾病、易复发、大病恢复期、残障及绝症晚期老年人,为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内容是为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但医疗水平因人而异,因为一般对医疗技术含量要求不会很高,因而应当至少达到一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相比于普通的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中,服务内容除了传统养老机构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休闲娱乐服务外,疾病诊治、住院护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服务项目也是“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服务的提供主体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题资源,使其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一方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

.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等特点,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8 亿人,占目前总人口的 13.3%,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占目前总人口的 8.9%。与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中国 60 岁与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率分别上升了 2.9%和 1.9%。据推测,202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将达到25.6%。纵观发达国家老龄化发展历程,都是属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却是未富先老,在经济尚不发达、仍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显得尤为突出,庞大老年群体的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大部分医疗机构仅对老年患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近年来由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规划指导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给予支持和资金上的支持,许多城市的社区养老卫生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存在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等问题,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究其根源,主要由于社区养老医疗护理时间较短、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专业水平过低、人力资源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科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就曾经对媒体表示:社区养老除了缺少全科医生外,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传统的养老机构同样也存在数量少、资金匮乏、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大多医疗设施配备简单,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由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照料服务分割、各级服务机构之间服务供给分散,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疗卫生和社会照料处于分割状态,服务碎片化,最终导致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低。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在晚年时期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通过宋宝安等对2 196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在问卷提出的问题中,医疗护理高居首位,比重达83.3%。而“看病难”的问题则是老年人尤为担忧的问题,占受访者的56.7%。问及原因,大多数老年人表示,全科医生缺少,老年病专科医院及老年病专科门诊少,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见,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时常出现小病大检查等不负责任的问题,给失能或半失能、收入相对偏低的老年人造成了“看病难”的困境,既耽误老年人的治疗,也给家庭增加了负担。据此,近年来国际社会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不需要不断变更养老场所,尽可能使需要不同程度照顾的老年人能长期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并得到良好的照顾和医疗服务,使老年人晚年最终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主要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资源达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有效解决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根据原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人均患有疾病2—3种,慢性病发病率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因而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发展“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引入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步入了由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阶段,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纷纷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北京市胸科医院改建为北京市老年病医院,北京市化工医院转为老年护理医院,开设了长期接受有病老年人住院的病区。上海市于1997年就已经设立的“88547”(拨拨我社区)的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温州市万福养老护理中心,由原温州万福医院转型而来,并且已完成登记成为温州市首家获批的“医养结合”民办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和社会老年群体提供临床医疗、急诊救助、康复、预防保健、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服务。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兴建了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由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州市友好医院、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也开展了“医养结合”形式的服务。在“医养结合”探索过程中,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结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为自理、不自理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修身养心等高品质照护服务,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前述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医疗行业属高投入、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准入标准高,因此,以医疗机构承办养老或者依托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尤为适宜。由其开办养老业务可以依托自身医疗卫生资源,直接设置实行“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的老年人专门科室,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强化服务与管理,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批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养结合”机构从而减少资金投入,缩短建设周期。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克服碎片化服务、增强服务的连续性,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机构网点分布,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对以“医养结合”方式经营的医疗或者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等方面给予帮助,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并鼓励其用“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去经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甚至临终关怀等医疗和养老服务。同时,明细的收费标准、公开透明的收费细则,国家养老、医疗保险的保障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能结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把“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定点机构,并加强监管,使养老基金和医保基金能有机结合、合理使用,将有利于老年人在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享受到基本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减轻社会、单位和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郑晓婷.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研究分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4.

[2]王荣欣,等.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医疗服务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

[3]于卫华.“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4):91-92.

[4]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6-7.

[5]李健仁.大型医院扶持社区医疗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4):28-2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64.

[8]邱刚.上海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4)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5)

1药学服务概述

药学服务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末提出,公众普遍接是在20世纪80年代[2]。1990年美国Hepler和Strand两位学者给出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定义:即以达到特定治疗目标为目的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而提供的一种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药师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保障患者获得满意的药物治疗结果,并在保障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2强化医院药学服务转型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生产、经营的大多数药品以处方药的形式销售使用,80%是通过医院药学部门销售给患者[3]。医院是开具药品处方的重要单位,因此医院药学服务是医院医疗服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推进、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医院药学人员的职责已发生明显变化;医院药学服务模式面临巨大转变,现代药学服务模式与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具有明显差异,但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仍使用传统药学服务模式[4]。因此,探究医院药学服务转型,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以及药学部门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外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3.1加拿大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加拿大医院的医疗小组由医师、护师及药师组成,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5],药师、医师、护师与患者共同预防、解决药物相关问题,以提升治疗效果。药师负责提供药物治疗方案及药物修改方案、药学信息支持、保证疗效同时降低药品费用、监测药物疗效、报告不良反应、为重症患者提供出院用药管理服务等,同时药师还参与制订医院药品目录、临床指南与药品政策,确保药物使用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3.2美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美国作为临床药学的发源地,是当前药学服务发展较为完善、模式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目前在美国,平均每百张床配备各类药学专业人员达17.37人[6],病区由医师、护师与临床药师共同管理。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为查房、查看患者病历及其血药浓度和检验报告等,并根据这些结果制订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为患者、医师及护师提供药学支持;临床药师还负责病区医嘱审核,以确保药物使用经济合理;负责编写药讯,收集和提供药品情报及信息[7]。

3.3英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英国医院内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内容与美国相似,但英国的临床药师相比美国处方权更为广泛,除药学查房、参与临床用药品规范制订、医嘱审核和出院用药教育外,还可建议患者要求医师更改处方。在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经专业授权的药师可调整患者用药剂量,还可为患者开具特定疾病的常用药物[8]。

3.4日本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日本医院药学服务已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药学服务系统,其服务内容除包括调剂、药品储存管理、无菌注射剂制备、制剂外,还在调剂如糖尿病、高血压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一些与生活饮食习惯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时,需要负责患者用药教育。药学咨询是针对门诊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的,药师在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基础上,需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设计合理剂量,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师为住院患者提供药学监护、药物信息支持以及用药指导等药学服务,并为社区药师提供患者的用药信息。日本医院药学也对研发中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管理。药师参与医疗团队如感染控制、营养支持、临终关怀团队等,充分发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9]。

3.5澳大利亚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付费制。医院药师中50%药师为临床药师,与其他国家临床药师相似,其主要的工作为查房、参与治疗方案设计、药学咨询与药学监护、门诊药学服务、其他药学专科服务(肿瘤等)、无菌注射剂配制与处方点评等。药师若发现医师开具的处方不合理,可建议修改,若医师拒绝修改,药师有权拒绝配药[10]。3.6国外医院药学服务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各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药师普遍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参与度较高,人员配备较充足且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及相关检测仪器、国家政策支持度较高,其中英国药师具有部分处方权、公众包括医务人员对临床药师的认可度较高、付费体系等较完善,既能够确保医师、药师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保障患者的经济利益。

4国内医院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药学服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已初步建立药学服务内容的基本结构体系。目前,我国医院药学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药品采购、储存及调剂等传统药学服务内容,并增加了药物咨询、不良反应上报等内容;2)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会诊及病例分析,查看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等结果并制订相应药物治疗方案、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药学信息咨询;3)将临床药物治疗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分析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等方法解决,为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4.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我国药学服务人员数量相对匮乏、且专业水平偏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005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启动临床药师岗位培训项目,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速专科专职临床药学服务人才培养。自2006年首批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成立以来,截止2018年7月,在我国已有200余所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共17所,临床药师培训已扩展至包括通科在内的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等15个专业[11]。但培养的符合临床药师资格人员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4.2医疗付费体系缺陷

美国实行按病种付费,医保系统按照患者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额度和疾病种类为患者缴纳医疗费用,医师与药师根据患者治疗费用额度制订治疗方案,总费用固定,在确保治疗效果情况下,尽可能地选用疗效好且价格低的药品。国外学者针对药学服务研究发现,在临床药师参与的药学服务团队中,临床药师查阅病历,参与查房,建议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12],并且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的程度和频率越高,患者病死率越低,所导致的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也可以得到一定缓解[13]。我国个人医疗保险报销基本上由国家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承担大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对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所开具的诊疗项目及药物治疗方案没有额度限制,这就导致了“过度医疗”现象的存在,甚至出现了部分医疗机构与患者联合“骗保”的不法行为。自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药剂科成为医疗机构的“消耗性”科室,即非但没有盈利,还需要医疗机构投入额外的人员经费维持,这也是造成医疗机构药学人才缺失的原因之一。

4.3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未出台《药师法》《药事服务法》等与药师职责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而规范性文件及行政规章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工作没有标准的操作规程、药师的责任与权利不明确,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药学服务工作无法切实贴近临床为患者服务。

4.4基础设施与社会意识阻碍

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电子信息系统不能够支持临床药师“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临床的工作需求;大部分药学服务团队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相关检验的仪器设备等,建设水平不能支撑更高层次的药学服务水准。在我国,药学服务的概念是全新的、陌生的,公众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并不了解,药学服务缺乏发展的土壤根基。其次医院领导层、医师、护师、患者在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存在持有不配合态度的情况。自国家大力发展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了许多有关合理用药的数据统计工作,需要由临床药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增加,加上人员的不足,造成了临床药师的工作性质偏离药学服务宗旨。

5加强我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5.1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一方面从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及对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两方面加快对临床药师的培养,使专业技术符合标准的药学人才进入社会从事医院药学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药师进入临床工作中,真正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5.2完善医疗付费体系

推行按病种付费制度及分级诊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医疗机构增设药师服务费,在确保药学服务为医疗机构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优化、最经济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体现药学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地位。

5.3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6)

1药学服务概述

药学服务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末提出,公众普遍接是在20世纪80年代[2]。1990年美国Hepler和Strand两位学者给出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定义:即以达到特定治疗目标为目的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而提供的一种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药师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保障患者获得满意的药物治疗结果,并在保障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2强化医院药学服务转型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生产、经营的大多数药品以处方药的形式销售使用,80%是通过医院药学部门销售给患者[3]。医院是开具药品处方的重要单位,因此医院药学服务是医院医疗服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推进、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医院药学人员的职责已发生明显变化;医院药学服务模式面临巨大转变,现代药学服务模式与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具有明显差异,但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仍使用传统药学服务模式[4]。因此,探究医院药学服务转型,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以及药学部门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外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3.1加拿大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加拿大医院的医疗小组由医师、护师及药师组成,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5],药师、医师、护师与患者共同预防、解决药物相关问题,以提升治疗效果。药师负责提供药物治疗方案及药物修改方案、药学信息支持、保证疗效同时降低药品费用、监测药物疗效、报告不良反应、为重症患者提供出院用药管理服务等,同时药师还参与制订医院药品目录、临床指南与药品政策,确保药物使用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3.2美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美国作为临床药学的发源地,是当前药学服务发展较为完善、模式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目前在美国,平均每百张床配备各类药学专业人员达17.37人[6],病区由医师、护师与临床药师共同管理。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为查房、查看患者病历及其血药浓度和检验报告等,并根据这些结果制订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为患者、医师及护师提供药学支持;临床药师还负责病区医嘱审核,以确保药物使用经济合理;负责编写药讯,收集和提供药品情报及信息[7]。

3.3英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英国医院内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内容与美国相似,但英国的临床药师相比美国处方权更为广泛,除药学查房、参与临床用药品规范制订、医嘱审核和出院用药教育外,还可建议患者要求医师更改处方。在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经专业授权的药师可调整患者用药剂量,还可为患者开具特定疾病的常用药物[8]。

3.4日本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日本医院药学服务已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药学服务系统,其服务内容除包括调剂、药品储存管理、无菌注射剂制备、制剂外,还在调剂如糖尿病、高血压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一些与生活饮食习惯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时,需要负责患者用药教育。药学咨询是针对门诊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的,药师在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基础上,需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设计合理剂量,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师为住院患者提供药学监护、药物信息支持以及用药指导等药学服务,并为社区药师提供患者的用药信息。日本医院药学也对研发中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管理。药师参与医疗团队如感染控制、营养支持、临终关怀团队等,充分发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9]。

3.5澳大利亚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付费制。医院药师中50%药师为临床药师,与其他国家临床药师相似,其主要的工作为查房、参与治疗方案设计、药学咨询与药学监护、门诊药学服务、其他药学专科服务(肿瘤等)、无菌注射剂配制与处方点评等。药师若发现医师开具的处方不合理,可建议修改,若医师拒绝修改,药师有权拒绝配药[10]。3.6国外医院药学服务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各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药师普遍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参与度较高,人员配备较充足且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及相关检测仪器、国家政策支持度较高,其中英国药师具有部分处方权、公众包括医务人员对临床药师的认可度较高、付费体系等较完善,既能够确保医师、药师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保障患者的经济利益。

4国内医院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药学服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已初步建立药学服务内容的基本结构体系。目前,我国医院药学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药品采购、储存及调剂等传统药学服务内容,并增加了药物咨询、不良反应上报等内容;2)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会诊及病例分析,查看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等结果并制订相应药物治疗方案、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药学信息咨询;3)将临床药物治疗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分析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等方法解决,为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4.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我国药学服务人员数量相对匮乏、且专业水平偏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005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启动临床药师岗位培训项目,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速专科专职临床药学服务人才培养。自2006年首批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成立以来,截止2018年7月,在我国已有200余所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共17所,临床药师培训已扩展至包括通科在内的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等15个专业[11]。但培养的符合临床药师资格人员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4.2医疗付费体系缺陷

美国实行按病种付费,医保系统按照患者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额度和疾病种类为患者缴纳医疗费用,医师与药师根据患者治疗费用额度制订治疗方案,总费用固定,在确保治疗效果情况下,尽可能地选用疗效好且价格低的药品。国外学者针对药学服务研究发现,在临床药师参与的药学服务团队中,临床药师查阅病历,参与查房,建议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12],并且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的程度和频率越高,患者病死率越低,所导致的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也可以得到一定缓解[13]。我国个人医疗保险报销基本上由国家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承担大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对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所开具的诊疗项目及药物治疗方案没有额度限制,这就导致了“过度医疗”现象的存在,甚至出现了部分医疗机构与患者联合“骗保”的不法行为。自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药剂科成为医疗机构的“消耗性”科室,即非但没有盈利,还需要医疗机构投入额外的人员经费维持,这也是造成医疗机构药学人才缺失的原因之一。

4.3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未出台《药师法》《药事服务法》等与药师职责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而规范性文件及行政规章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工作没有标准的操作规程、药师的责任与权利不明确,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药学服务工作无法切实贴近临床为患者服务。

4.4基础设施与社会意识阻碍

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电子信息系统不能够支持临床药师“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临床的工作需求;大部分药学服务团队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相关检验的仪器设备等,建设水平不能支撑更高层次的药学服务水准。在我国,药学服务的概念是全新的、陌生的,公众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并不了解,药学服务缺乏发展的土壤根基。其次医院领导层、医师、护师、患者在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存在持有不配合态度的情况。自国家大力发展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了许多有关合理用药的数据统计工作,需要由临床药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增加,加上人员的不足,造成了临床药师的工作性质偏离药学服务宗旨。

5加强我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5.1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一方面从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及对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两方面加快对临床药师的培养,使专业技术符合标准的药学人才进入社会从事医院药学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药师进入临床工作中,真正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5.2完善医疗付费体系

推行按病种付费制度及分级诊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医疗机构增设药师服务费,在确保药学服务为医疗机构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优化、最经济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体现药学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地位。

5.3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7)

1.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从广州市整体医疗资源现状分析,已达到供需平衡。全市整体水平与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较,本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资源居中,医生数量居于高位,护士数量居低位。本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水平暂时仍低于北京,水平与上海相当1)。但从城市中心各区来看,资源分布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老城区医疗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密度较高,将医疗服务的区域更为集中化。每千人口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及医务工作人员总体水平位于前列;而新兴城区由于功能区及居住区相对发展缓慢而造成医疗资源不足的局面,导致偏远城区的居民无法及时就近的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服务品质较高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资源短缺、服务能力较低。从而进一步加剧老城区大型医疗院所的服务压力,使得中心城区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发展势头更为猛烈,空间发展的矛盾进一步突显,而偏远城区的大型医疗机构因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而止步不前。从目前状况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远远未能达到解决居民就近解决小病治疗及预防保健的设置初衷。

1.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

1.2.1以诊所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在高雄市政府卫生局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协调与区域统筹下,诊所作为最基层、最适宜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已经在高雄市住宅区得到良好发展3)。高雄市中心城区内,90%以上的医疗服务机构均为诊所4)。由于开设诊所的限制较为宽松;医疗设备的投入相对较少;服务对象的针对性较强且服务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服务半径尽管有限但普及率较高,这也是拥有医师执照的医务人员愿意开设诊所,以及民众愿意选择诊所作为投医问药首选地的原因。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一旦新流感疫情大流行时,民众可以就近到诊所接受初步的治疗及快速筛查。

1.2.2严格控制数量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台湾地区整体的医院医疗服务量因2003年SARS之故皆有下滑趋势,各大综合医院的门诊数、急诊量也大不如前,加之台湾本土居民生育率普遍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选址、设计、建设时更为谨慎的考虑其今后发展的可行性。

2广州与高雄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分析

广州与高雄两市从地理上看都为南方较发达大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良好且相对稳定。由此形成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分布的格局是顺应各自背景的:无论是由政府和规划部门统筹规划和协调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还是经济导向为主随市场体制而较自由态势发展形成的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都有各自空间分布的规律可循。

2.1按人口数量及密度分布两市中心城区的各行政区域中,医疗卫生设施的比例在历史悠久、经济活跃、人口密集的城区中明显高于其他各区。如广州市的越秀区、荔湾区(人口密度达到3~4万人/km2);高雄市的三民区、苓雅区、新兴区(人口密度2万人/km2),前镇区、前金区(人口密度1万人/km2)等。上述行政区中的的人口较多且密度较大,居住环境成熟,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足以满足区域内居民需求,甚至某些城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出现医疗卫生资源过剩的情况而导致浪费。尽管两种分布现状和布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市的常驻人口、流动人口及周边人口,总体上看布局密度不相上下,但医疗卫生机构的类型分布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2.2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欠合理广州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致使大型综合医院在数量及布局上集中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中,整合了人口密集区的资源。病人的流向也随之集中于此类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设施中。高雄市的高层次医疗机构与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由于私人诊所极具竞争力,使得患者优先选择此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病人流向成正三角分布。广州市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但阻碍了较低级别的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高雄市诊所数量的增长及密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就医流程,但同时增加了患者就诊次数,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3两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

2.3.1广州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广州市大型综合医院密度较大,仅越秀区数量就达到25间。其中不乏医技精湛、医疗环境优质的服务机构。通过医院综合水平评级的方式,考虑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医院规模及设备等条件将其划分级别。在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升级的同时,基层公共卫生设施也在努力通过对健康保护、疾病预防等方面改善社区环境卫生条件,尽管现状服务水准未能达到满足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标准,但政府正透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基层卫生中心、卫生所能够上升到新的服务水平。

2.3.2高雄市医疗服务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台湾地区的医学发展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不仅医技精湛可与发达国家媲美,并且医疗保险制度因较为健全而享有美誉,更甚,医院建筑的设计也处处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能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空间环境品质,令医患双方在就诊过程中减缓紧张情绪,从而减少病患的痛苦,提升医师的看病效率。高雄市中心城区内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密度较低,特别是兼备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仅为两间,并且其中一间(高雄荣民总医院)还身兼南台湾地区紧急医疗救护的职责5)。尽管如此,医疗服务品质的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会通过医师技能的提升,医疗器材的更新,医院空间的完善等来不断使自身的水平保持在较高层次。两间医疗中心的教学、研究、医疗相互推动、不断进取,使大型医疗机构的实力日渐强大,逐步巩固自身千床以上医学中心的地位,这是范围大且覆盖面广的诊所不可替代的,其最终收益者是患者。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高雄市诊所的医技和服务质量同样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由于规模小、医师与护理人员人数较少,相比大型综合医疗机构更易于管理,医师技能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之下也会不断提升自己,推出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患者。#p#分页标题#e#

2.4两市配置优劣势

2.4.1广州市配置优劣势(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广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配置由规划部门及卫生部门共同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具有良好的规划层面的组织架构。能够从具体现状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一部署,做出较为合理的配置规划。其次,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民生方面的建设,关于医疗卫生等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不仅多次出台有关医疗保险、医患关系、医药政策等方面的法规、方针,还在逐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在现有医疗卫生设施的良好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状基础,完善设施配置网络,从而更为完善医疗保障的体系。(2)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基础,既是优势,同样也是劣势。在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综合医疗体系下的基层卫生设施难以发展,成为棘手的难题,需从基层医疗的特色入手,注重医疗人才的保留。同时,政府需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卫生部门应更加重视不同区域间配置的合理性。

2.4.2高雄市配置优劣势(1)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势高雄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得到更为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和更新的医务人员、医疗器材、医疗环境等同样也是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吸引之处。其次,小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疾病治疗和护理。使得医疗救护流程更为完善,使患者能够有更为低廉且快速的医疗服务享受。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中,健康保险制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效督促了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劣势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在某些区域中体现出了过于偏重经济因素的导向性,存在着配置不平衡的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及健康保险制度保障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其配置布局的合理性。

3两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布局发展趋势建议

3.1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1.1处于两极的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鉴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医疗卫生设施过于集中的局面,在对未来的布局规划中,应该优先从患者角度考虑,加强引导居民形成“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概念。针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疗费用,医疗服务质量,出行时间等因素逐步完善(图1)。在医疗水平上强化水平高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分化两层就诊群体,为各级医疗机构营造良好的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及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图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善自身应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的同时,可以适当参考高雄市诊所的配置形式,不仅在数量上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并且能够协调临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特色,将不同医科的基础服务融入到整个区域内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3.1.2中间地位的医疗机构在大型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中间层艰难前行的中层医院应视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及时分化和转型。参考高雄市处于中间层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的规模和运作模式,强化和完善某些科室的医疗水平和服务,在患者进行选择的时候能够突显自身的特色。并且能够与区域中其他医疗机构达到协调和互补。

3.1.3新建医疗卫生机构新建综合医院在选址上应考虑到同级医院的布局状况,在参考人口分布的同时,需有对未来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预见性,兼顾周边现有医疗机构的服务特色,注重与老城区的设施拉开差距,避免在临近区域重复建设。其次,社区卫生设施通常服务于该社区中的居民,但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在考虑本居住环境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商业竞争的概念,成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面向社区及周边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3.1.4医院内部营建部门的强化高雄市除诊所以外的各类医事机构均设有医院内部的工务处(工务室)。其具体职能为负责“医院机器”内部从设计、施工、装修,以及后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改扩建等所有医院内部工程问题,并能及时与政府规划及管理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以维护医院持续发展。广州市内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设有管理医院建设的基建科,但此类科室多为解决内部建筑及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相关事宜,多数医院内部并无设置功能齐全的基建科,且各医疗机构之间并无关于医院规划及建设的横向资源共享。设置管理医院建设的部门,这在未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中是十分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够减少医院营建的成本开支,更能够在日后医疗体改扩建的过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功用。与此同时,该部门掌握着医院内部建筑使用状况、运营状况和供需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关系紧密,能够及时与政府卫生部门及规划部门协调工作,达到更好的规划和配置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目的。

3.2高雄市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发展趋势建议

3.2.1加强政府导向高雄市医疗卫生机构多为私营和财团法人的性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居少数。高雄市卫生署直接管辖范围内的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对于医事机构的规模和服务内容,卫生署给予指导和建议,经核准后的建设及运营归医院自身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和商业竞争保证体系的运作,受政府相关部门调控的影响较少。但此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过度的商业竞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商业服务转变。这种发展模式看似适应台湾地区的社会环境,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各阶层人群,过度的商业模式使得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失去了公共的意义。政府在出现过度竞争的时候应作出适当的干预手段,对未达到开业标准或服务品质下降的医事机构采取限制服务的措施。

3.2.2完善健保制度,控制医疗卫生设施数量由于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在台湾地区的实施使患者减少就医支出,患者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面对价格下降时自然而然会增加医疗需求,但直接导致了民众频繁进出医疗机构,造成全民健康保险支出的巨大负担。因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进行拿药、看病,甚至是领取检验报告结果都需经过挂号环节,按照健康保险规定都需支付医师费用,这就导致了一病多看、长病短看的结果。许多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如诊所的快速发展与此类政策不无关系。卫生署在制定和执行健康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宏观调控影响,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统筹。#p#分页标题#e#

3.2.3医学中心仍需不断完善高雄市著名的医学中心包括有荣民总医院、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长庚纪念医院等(图3、4)。此类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医疗照护服务,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水平与合作,培育了德术兼优的医疗团队。他们将医学教学与医疗救治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6)此类大型综合医学中心常常面临因医疗普及化、成本控制、管理制度等引起的亏损难题7)。因此,可以借鉴大陆大型综合医院的经验,善用自身的优势项目并重点发展,努力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发展特色医疗,争取政府资补助。

3.2.4中间层医疗机构需合理布局高雄市中间层医疗机构包括有区域医院和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多为有政府资金资助的医疗机构,而地区医院大部分为私人营业的医院,因此在规模和软硬件配套上弱于区域医院;8)但由于政府资助与私人财力的差异性,区域医院较重视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品质。由此可见,高雄市中间层医院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医学中心,但此类医疗机构的配置情况多集中于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区,缺乏政策导向性和规划指引性。政府及规划部门需及时对此类医院作出区域的统筹发展规划。更好的发挥中层医院的资源优势并合理分配。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8)

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是重大民生问题,医疗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国家采取多种政策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政策落实不完全,改革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贴近基层医疗现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通过深入调查得出十堰市整体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卫生人才大幅度增长。但基层医疗人才还十分匮乏,高层次医疗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文章针对十堰地区基层医疗队伍人才建设现状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作出研究性建议。

1人才现状

1.1人才匮乏

1.1.1编制不足 据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从而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机构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力发展人才建设。到2015年7月,整个十堰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编制已经超过《医院编制标准》中制定的标准。《医院编制标准》是于1984颁布,此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医疗的需求。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既缺少医疗人才也没有足够的编制。部分医务工作者因无法成为编制内人员而退出医疗事业单位从事其他行业。

1.1.2环境艰苦 基层医疗机构的就业环境与大医院相差甚远,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据访谈结果:47.25%的基层医疗工作者认为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硬件措施不完善是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在医学生问卷调查中54.52%的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作环境差,设备陈旧等一系列导致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1.1.3薪水不高 医务人员的薪水由基本工资与绩效构成。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业绩受到基层医疗水平低下和人口密度小的影响,从而导致医疗工作者的工资低下,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成为优秀医疗人才选择往更大的医院工作的原因。对于基层的社区医疗服务站由于国家的管理制度和资金不到位,很多都已变成“盈亏自筹”。在一些一些农村地区,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更有一部分放下了工作,外出务工。34.32%的基层医务人员表示工资低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而在校医学生的预期平均工资为3500元左右。

1.14医学生缺少奉献精神 医学生是医疗人才的后备力量,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同时医学毕业生也是基层医院发展渴求的人才。而目前医学生缺乏到基层服务的就业观,每年招聘中县级以下的医疗招聘单位都处于尴尬局面。据在郧西县卫生局调查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招聘近5年来都没有达标。学校教育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轨导致基层医疗人才建设难以快速发展。在免费医学生政策下,十堰市2015年免费医学毕业生18名,仅有12名履行合约到基层工作。医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88.61%的本科医学生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

1.1.5人才培养滞后 基层医院一味靠引进人才来促进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事实上,基层医院很难引进技术人才。由于基层医院的现实条件,经过培养的优秀人才很容易流失,这也就导致医院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人才。

1.2基层医务工作者素质不高 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基础。在十堰郧西县卫生局的调查中发现: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专科生,本科生的数量屈指可数,更有部分乡镇医院没有本科医生。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文化程度基本上都在中专以下,大多都是“赤脚医生”。这就导致基层医疗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如今的医疗卫生现状的要求,基层下的人们也就难以享受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配备也不合理,医生几乎是年龄大、学历低、 职称低,具有高技术医生十分少见,无证上岗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现实的基层医疗环境下,人们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医院缺少病人,间接影响到人才的吸引和保留。

2解决对策

2.1落实政策

2.1.1以政府为主导,基层医疗机构积极落实《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这一政策,不断加强人才培训力度,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完善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认真对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和评估考核。

2.1.2积极实施《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队伍建设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业绩、能力为主的原则,评价和使用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

2.1.3医学院校、卫生局、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政策宣传。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实施。

2.1.4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人才争夺,维持基层医院人才数量。落实扶持政策,科学合理开展扶植,对扶持做到因地制宜。

2.2解决基层医院自身问题

2.2.1改善医疗环境 更新乡镇医疗机构公共基础设备,增添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务工作者办公环境和患者的住房环境。营造医院内部竞争氛围,不断发现人才。

2.2.2提高待遇 科学化绩效考评,切实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薪水。合理安排医务工作者工作时间。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统筹安排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与待遇问题。

2.3加强人才培养

2.3.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在医疗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从医学生数量和质量入手。扩大医学生招生力度来增加医疗人才的数量,强化医学实践教育增强医疗人才能力。让足够数量的医学人才来支持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2.3.2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 医学院校积极培养医学技术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医学生奉献精神,倡导医学生到服务基层服务的思想。全面提高医学生思想觉悟,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做到“从基层来,到基层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医疗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只有政府重视基层医疗人才建设,落实政策。基层医疗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改革,配合国家关于基层医疗队伍人才建设的一系列措施,重视基层人才,发展基层人才,积极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才能落实,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才能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玉.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B].2014,09.

[2]胡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5,02,08.

[3]杨廉洁,尚兴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及意见[A].2011,02.

[4]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A].

[5]周国田,李雪清,乐燕,等.医院人才建设应把握的几个环节.2003,06.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9)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本质上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全球性的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医疗水平,推动了医学模式由传统集约式单向问诊向数字化定制化转变,也带来了普遍性的医疗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医学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深化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地理天然间隔、地区信息不及时、医疗成本增高、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着实是难以解决的。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便携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患者和医生需要的健康数据可以都保存在电子健康病例和患者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患者的健康数据依托可穿戴医疗设备随时更新,并提供给医生随时查看。患者看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这一方面帮助医院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患者看病能方便及时地享受高质量的医疗问诊服务以及病后联系服务[1]。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紧密结合,带动大量移动医疗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并向各自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医生与病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疾病问诊到康复咨询,构建一整套“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这为解决传统医疗体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我们立足当前国家相关医疗体制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家深化医疗改革政策方案,在医疗保障制度与分级诊疗框架下探索移动医疗的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综合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移动医疗产业的前瞻性分析与建议。本文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爱丁医生与微医集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作为移动医疗分析案例,并通过对这些广受欢迎、用户较多的移动医疗企业运作的深入分析,延伸出整个移动医疗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为移动医疗企业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未来的医疗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可行性建议。

1移动医疗企业发展现状

1.1企业概述

爱丁医生是一家帮助育龄青年优质怀孕的“O+O”模式整合服务机构,主要产品是爱丁医生APP这一手机备孕工具,可以帮助育龄青年开展个体化全面的孕前准备。该应用着眼于用户备孕需求,运用独特的、模拟临床医生的算法,为用户提供以怀孕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为备孕期的年轻人做风险评估、疾病因素与状况评估、体检提醒以及生活习惯改进建议,逐步引导育龄用户将身心调整至最佳受孕状态[2]。微医集团是一家主要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的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微医的主要产品是两款手机APP,一款是针对医生的“微医生”,旨在获得相关患者健康数据,建立一种真实的医患关系;另一款是针对患者的“微医”,帮助患者完成在线查找医生、在线挂号、在线复诊等移动服务。微医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挂号网、微医和互联网医院。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接诊量已突破5万人次/日,近两年微医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8个省市落地[3]。

1.2运营模式

爱丁医生的运营模式主要是“O+O”。对于大多数服务项目用户无需再奔波于各个服务机构,可以直接使用手机APP在日常生活中在线接受备孕的相关指导和管理。而诸如B超、抽血等服务则在线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爱丁医生目前提供门诊服务,从诊前评估,到门诊预约,再到专人随访,采用本地远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备孕服务,同时还包括个性化备孕方案、二胎咨询、妇科体检等服务。在盈利方面,爱丁医生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还是应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主,爱丁医生目前唯一的收费项目是远程咨询项目,即通过电话和视频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服务微医已经在“医、药、险”全产业链布局,主要覆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运营模式上,微医目前主推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医院,线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线下为群众提供实体医院,开放民众进入提供与医生面对面问诊咨询服务。微医盈利模式也主要分为医、药、险3个模块。就医方面,一般用户的挂号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如果需要挂指定的专家号则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该收入由医生与微医共同分配,医生提取70%,微医则提取30%,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药品方面,微医提供网上购药服务,与多家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以互联网医院为新的药品终端,用户可以线上支付,微医会将药品送货上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微医连接875家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国内主要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系统,微医还建立健康账户支持诊疗一站式结算、基础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理算赔付、理财产品购买等服务。

1.3特征优势

爱丁医生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即备孕青年的医疗服务,主打i-MLP的备孕理念,即从Medical(医学)、Life(生活)、Psychological(心理)这3个方面来帮助用户备孕,除了专业的医学指导,还会从用户生活习惯行为以及备孕时的心理因素等多方位对用户进行考量。爱丁医生会从生活习惯上对用户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提出健康备孕的建议,如戒烟戒酒、早睡、补充叶酸等,也会向用户推荐适合的运动调理,特别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心理上的辅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定制化全方位的服务是爱丁医生的最大优势。微医不同于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而是着眼于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前身是挂号网的微医的优势在于挂号医院资源非常广泛。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微医在移动医疗服务与实体医院关系的处理引人注意,二者之间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竞争关系。具体而言,医院对于线上线下会按比例分配挂号数,只将一定比例的挂号数放在网上,这里是考虑到实体医院附近的居民,对于他们而言直接前往医院挂号显然更为便捷。互惠互利更体现在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提高运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5],同时扩大医疗资源影响力,为实体医院医生带去患者,本身也是向全国宣传地方优秀医疗资源,同时移动医疗服务为医院及医生创造了新的盈利渠道,这也是对传统挂号量减少的补充。

2移动医疗企业面临问题

2.1公信力缺乏

当前群众患病仍是首选公立医院,面对纷杂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以及大量充斥的医药广告,尤其是近年的魏则西事件,人们不免对这些非官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表示怀疑。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医生由于有着官方的培养审核机制,其可靠性、权威性与科学性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人们对医疗专业性的关注远高于及时性和便捷性[6],能否有专业权威的医生鉴定审查机制,成为移动医疗服务能否被大众接受和习惯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缺乏隐私保护,甚至时常爆出企业之间买卖个人隐私数据的事件,而且一些疾病对于人们来说其实属于难言之隐,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疾病、身体数据被买卖传播,这使得很多人对将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移动医疗服务及其可能伴随的隐私泄露问题持质疑态度。

2.2企业盈利不足

对于服务特定领域的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本身也意味着服务范围受限。从长期来看,用户的备孕期往往很短暂,孕后就不会再使用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会生育一到两个孩子,这可能会导致缺少长期可持续的用户群体。而且爱丁医生缺少宣传,线下的服务与活动也较少,目前服务项目也基本是免费提供,只有远程咨询这个唯一的收费项目。而对于服务范围广泛的微医集团,一般挂号不收费,本质上是采用免费提供服务吸引患者、医院和医生进入平台,在有了一定的流量基础后,再提供健康管理套餐、异地就诊全程服务等付费的高级增值服务的盈利方式。事实上,在移动医疗机构创业初期,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利润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数量虽多,但成立时间往往不长,还没有足够时间吸引留住长期用户,而培养用户群是构建生态、保证长期盈利、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2.3地方观念保守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地方政府及公立医院观念较为保守,并没有完全放开,害怕医生资源流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兴的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并不一定是竞争与抢夺资源的关系,完全可以达成相互的长期的合作,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降低拥挤导致的管理负担,同时提升本地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与影响力,让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的宣传,同时移动医疗的附加服务也给医生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二者可以实现互惠互利,本质上是行业的效率提高与制度的改革创新。

3移动医疗企业发展建议

3.1政府建全分级诊疗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7]。”政府可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将移动医疗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使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相互合作。具体可以设计为居民首诊在实体医院,复诊在线上移动医疗,先获得患者健康数据,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与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健康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就医渠道,方便选择联系异地专家咨询就诊。而在病人的康复期,可以保证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数据的随时长期监测,线上沟通指导,术后恢复还可以结合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等进行服务。而这些都不再需要患者往返医院,有效降低医院负担,方便医院降低管理费用,方便患者不必来回奔波,同时还能获得异地更好的医疗资源,不失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思路。

3.2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观念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这对于公立医院医生也是提供一种阳光变现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知识利用率,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让医生凭借其专业能力知识合理合法收取与之相应高低的报酬。医生在定价上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注意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存在肆意拉高等问题,因此不能纯市场调节,需要受物价局监管。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医生可以不局限于体制内,拓宽自身的发展平台。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硬件资源建设、人才优惠政策等途径帮助移动医疗服务的成长。在移动医疗领域,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如杭州市萧山区的中国智慧健康谷、杭州湾信息港的微医集团,以及桐乡市政府支持下在乌镇建立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

3.3企业拓宽服务盈利渠道

低价吸引用户与企业发展盈利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一方面保证突出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扩大服务渠道,诸如发展线下服务机构,增加与用户双向互动,吸引增加用户群体规模,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各类合作方,实现多方共赢。微医集团目前的第3模块就是商业医疗保险,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外的更有个性化的针对患者疾病的商业健康保险定制方案。在分级诊疗体系的复诊与康复阶段,需要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这就需要提供大量可穿戴医疗器械,对于移动医疗服务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市场赢利点,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可定制化的价格便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提供长期健康数据监测[8]。笔者对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建议是,移动医疗服务不应局限于提供挂号服务,更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大数据,建立针对患者疾病、位置等信息的科学引流、精准匹配系统机制,一方面对患者就诊提供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促进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机构体系中覆盖最广,最基础的一级机构,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基层百姓,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状况将对整体医疗状况的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人,医学模式的改变与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基层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人才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现在我国尽管多数县、乡、村的基层医院都陆续建了起来,但由于医务人员的匮乏,医术较差,农民或病不得治,或花更多钱进城求医,既费力又伤财。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竞争力的关键。医疗机构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再好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来完成,谁有了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谁就能抢占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就能提供更好地医疗服务,所以说人才的价值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问题,具体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少,无学历、低学历和无职称的人多。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以普通大专、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专业技术素质较低,难以形成卫生人才群体,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

(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低、待遇差。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创收维持生存,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靠医疗收入发放医务人员工资。由于技术、设备、房屋等条件差,城乡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医的人数不多,医务人员自然感到失落,无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部分卫技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千方百计调往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短缺。

(三)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除承担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的常态投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乡镇卫生院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四)城乡配置失衡。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五)提升机会较少。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低,锻炼机会少。在职称评聘上,越往基层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指标越少,导致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实现自己的晋升愿望。

(六)对口支援流于形式。到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一般是县级医院的业务骨干,而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本来就缺乏。在实际执行中,支援医生很难做到全年帮扶,一般一周最多在乡镇卫生院一两天,支援作用大打折扣。

(七)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基层卫生院人手不足,派人员去进修、学习往往会打乱卫生院的全盘工作,使许多人员无法离岗参加培训。部分卫生院为了应付,派一些非卫生技术人员重复参加培训,效果很差。部分卫生院担心人员培训后流失,对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和接受学历教育持消极态度。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国家应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扶持的力度,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无法兑现,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卫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是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目前它们经营状况看,完全通过医疗业务收人难以解决职工的工资和待遇问题,同时还会造成基层医疗机构重经济创收,轻公共卫生的状况,与其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应像教师一样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奖金列入国库统一支付,而它们的医疗服务收入则作为其发展经费,作为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

2.国家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第一,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国家在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多配备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人事政策和激励考核机制。全科医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应把全科医生专业纳人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当中,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定向生要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医院,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保证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l0年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第二,鼓励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到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大专及以上的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凡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在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第三,人才保障政策。造成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其中―个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单位“进人难”。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基层医疗单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且引进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因此,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的人事权与足够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选择不自主的问题,使医疗机构能够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其编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但应签订相应的服务期限合同。

(二)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建立竞争的任用制度,应克服论资排辈倾向,允许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要明确用人标准,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就可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使医院产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不宜在基本工资方面拉开差距,但可以采用诸如立功晋级,创收提成,单项奖励等办法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3.建立稳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实培养和使用好本单位的人才,建立人尽其才用人体制,在培训、晋升、工资奖金等方面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倾斜,以鼓励优秀人才。按不同服务期及不同总收入确定工资数额,也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4.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对在岗无学历的进行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者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剂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

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多种形式并举。比如:分期分批派基层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相应医院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和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三,争取各大医院的支持,使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一方面大医院要组织本院有资质的医生定期无偿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各大医院要为进修人员提供便利,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实施减免进修费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行全科医学培训。

四、结语

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问题,需要我们要抓住机遇,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质,完善基层创优机制,为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国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医疗机构的重视,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分流作用。

参考文献

[1]钣保刘智勇,王B,冯俊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924-926.

[2]陈瑞娟.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148-149.

[3]热西旦・艾克热木,闫景红,古丽巴哈尔・卡德尔.新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病案,2011,(09):54-57.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9-02

大连市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也把加强智慧医疗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接下来,笔者将就大连市智慧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并对未来如何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智慧医疗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和应用上的深度整合,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自我采集、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达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最大化,并以此建立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水平。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大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云基础和载体。

智慧医疗将通过打造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和实时通讯技术(包括WIFI、3G、4G、光纤专网等),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管理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

2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不足及原因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420万大连城乡居民有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为420多万城乡居民建立了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67%。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去大医院就诊时,既往病史及检查结果在健康档案中都有所记录,缩减了医生做出诊断的时间,减轻反复化验、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为将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打好前站。

(2)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借助最新的IT技术,我市医疗机构正不断加快信息化医院建设,目前,“预约挂号”、“排队等候系统”、“远程医疗”等已在多数医院普及应用,“合理用药监控”“移动护理”等物联网管理、护理系统也将在三级医院逐步推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是卫生部信息化示范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最早的我市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两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医院基本形成了以HIS、PACS、LIS、电子病历、合理用药、分拣药系统、气动物流、OA办公、财务与成本核算系统、数字图书馆暨电子阅览室、Internet等为主的医院信息化业务系统。实行了门诊就诊“一卡通”,建立了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网上查询系统,床边医疗信息服务等系统,同时无线移动医疗系统(ED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管理中,还又推出利用手机短信提供检验结果等服务。

(3)建立了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2009年4月,沙河口区投资1200万元搭建的涵盖全区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这一系统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社区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实现覆盖区内卫生信息共享,为医生与居民沟通搭建桥梁,同时实现了诊疗、药品、耗材、人事、财务等全过程管理。这一系统的建成使用使社区卫生服务承担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六位一体”功能。

2.2 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中的不足。通过对我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卫生基层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医疗卫生信息在不同医院机构、不同医疗业务条线之间还不能互联互通,各地区各单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均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撑和信息质量的控制还比较欠缺,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方面,新建医院(扩建医院)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基本上以满足最基础的应用为前提,造成新业务推行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3 推进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规划。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智慧医疗专家组,根据城市智慧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同时引入专业具有国家发改委通信和信息资质的工程咨询或者规划设计单位,制订智慧医疗顶层建设规划。

3.2 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要按照基础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我市智慧医疗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应首先实现以完善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其次推进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高度智能化管理。目前应该把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推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疾病防控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最为重点构建一个合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