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能建筑概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23

智能建筑概论

智能建筑概论篇(1)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it is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produc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and new technology combination, i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informationization and economy internationalization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science, it perfectly reflects the architectural ar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to design influence, this innovative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analysis of innovative desig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因此,建筑智能化是21世纪建筑的长远发展方向。智能建筑的概念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它还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际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GB 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定义。所谓智能建筑,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建筑技术和现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使用者的要求和智能设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筑。同时,智能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合理性、人文性这些理念。工业社会改变以来,智能建筑发展构成了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消耗,又使之成为当代能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智能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

2智能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智能建筑设计系统性

智能建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该资源达到充分的信息共享,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实用、高效、便利、可靠、低耗等目的。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建筑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从智能建筑的需求目标出发,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性,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设计中始终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环境。

2.2 智能建筑设计优化

智能建筑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

由于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所以,系统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必须根据总体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并经总体设计方同意后批准实施。

2.3智能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在对建筑合理性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智能建筑设计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使智能建筑设计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进行。但是,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在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的建设要求,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提高建筑合理性的关键。

还要从现实经济条件出发,对技术设置进行恰当的选择,有机协调建筑诸要素,提高综合效益。这些构成了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理念的基本内涵。此外,由于建设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和高效利用,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把技术问题语经济指标相结合,通过经济分析和经济比较以及效果评价等手段,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智能建筑设计师只要能把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之中,全面评估先进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又能实事求是的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先进技术,就有可能真正达到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目标。

2.4 智能建筑设计经济的合理性

要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建筑经济效益的含义应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指建设资金投入的经济回报;其二,指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智能建筑设计合理性是在“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要求下,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或在相同劳动消耗下,获取最佳使用效果。良好的经济回报是建筑发展得以不断延续的必要条件,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高效利用则是建筑发展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化、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方面内涵是相辅相成的。

从智能建筑设计工作实践来看,影响智能建筑设计经济合理性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思想陈旧设计中的错、漏、补,使工程造价出现“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②华而不实的建筑创作,忽视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现在某些智能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中只是一昧贪大求洋,片面追求新、奇、特与豪华高档,而不考虑建筑的适用与经济。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脱节。目前的许多关于设计方法和程序的理论均是停留在抽象的文字逻辑推理,缺乏对实际设计经验的观察总结;缺乏由设计理论到设计实践的具体有效实施途径,得不到设计方法和具体案例的验证,使设计理论失去了指导设计实践的意义。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与学习室内设计的学生的层面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其工作方式也会不同,设计方法重要,设计实践课程更重要,室内建筑空间设计专业本身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最适用的设计方法只有在设计实践中产生。

③工程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有些智能建筑设计师缺乏经济观念,导致设计思想保守,认为降低投资成本是业主的事,是财务人员的职责,与己无关。如此,智能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就很难做到。

④相关政府部门对设计的审查、监督不到位。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是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同时又是节约建设投资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建设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阶段。但毋容置疑也有些勘察设计单位由于管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劣质设计,不仅有损于城乡形象,甚至造成了不少恶性质量事故。防止因工程设计而造成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加强对设计的管理,已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政府主管部门对智能建筑设计的宏观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对设计,更应该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监督,由专门机构负责。且应重点审查;(1)是否登记注册;(2)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勘察文件;(3)必须要有会签与兼审;(4)是否通过设计招投标。

还要发挥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舆论的监督至关重要,对不符合要求的设计,违章设计在查处的同时及时曝光。

2.5 智能建筑设计结合自然因素

智能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如今,“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气候”已成为智能建筑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一个单纯从技术合理化角度出发,而忽视社会人文要素的建筑方案是很难得到使用者认可的,甚至与其经济实用性的基本前提都是相背离的。评判体系的偏差。最佳方案和最佳作品的标准是什么?无论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行业,还是我们的室内建筑装饰设计教育,甚至我们的用户仍然是停留在外在表现形式的好与坏上。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设计师在对自己的设计作品如何评价和陈述时,一脸茫然,只是说这样好看这样时尚,更有很多的中标优秀设计方案看起来很美丽却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缺乏对设计对象和现场状况的足够了解而不得不修改变更方案。以至于认为电脑表现效果图的作用就是用来骗业主和为了设计中标而做,这种现象已经是这个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与整个室内建筑设计行业的项目招投标程序特点有关。同样不能幸免的是我们的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纯美术化的评判标准也无意中误导了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设计价值观念和设计工作方法在读书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两个不同的环境中相互矛盾;这与我们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关,与我们的设计教育对此理解的程度和认知程度有关。

4 结语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

智能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方案构思、还是方案设计以及技术深化的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合理性的理念。这就要求智能建筑设计师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智能建筑的实现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是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化,而是采用高新技术来实现人的需求、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我国智能建筑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呈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践,总结、提高,为实现建筑智能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一定能发展兴盛起来,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智能建筑概论篇(2)

中图分类号: TU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5015-02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办公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舒适。在新时代背景下,典型的智能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绿色、环保、节能的最新追求,为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智能建筑中体现绿色和节能。为此,笔者试从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出发,对其进程进行论述,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1智能建筑的出现与发展

智能建筑的概念最先在国外出现,这个概念的产生得益于数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智能建筑是信息时展的必然产物。也正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化发展,智能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地,这一概念投入实践。在1984年1月,美国在康涅狄格州哈伏特市建成了世界第一座智能大厦,在这里,建筑的使用者无需准备复杂的设备,便可享受语音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资料检索、市场情报等多项服务。此外,大厦还实现了由计算机系统智能控制的空调、防火、防盗、配电、供水自动化系统,划开了建筑设计新的篇章。

在我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在9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首先提出了我国《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也是我国智能建筑起步的开端。在此之后,在改革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出现了很多以“智能建筑”为标签的建筑物,虽然有很多建筑实际上仅是以此为噱头,但是在这个时期也发展起了一批正在具有智能化功能的建筑物,也为我国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更为便利、舒适。但是作为建筑,其始终是能耗大户,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发展更多地偏向了绿色与节能。这一点从我国对于智能建筑的定义也显然可见,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但在随后的几年,国家对该标准中智能建筑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新标准GB/T 50314-2006将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可以看出,在新修订的智能建筑定义中,添加了“节能、环保、健康”的概念,由此,智能建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2智能建筑中的绿色与节能

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概念最早源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绿色建筑的理念里,追求以最小能源消耗、最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最低的环境负荷下,构建安全、健康、便利及舒适的建筑空间,达到人、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在于,不局限于用智能系统管控建筑设施,而是更充分地利用智能系统来构建绿色建筑,发挥智能科技在节能和减排以及环保中的作用,以“智能”服务“绿色”,使得建筑拥有活力的生命和可持续的生机。

近年来,智能建筑设计中通常会考虑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同样地,绿色建筑的设计里也会涉及很多智能化技术和信息自动化技术,正是两者相互渗透的关系使得智能建筑具有了绿色与节能的属性。一般地,智能建筑中的绿色与节能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的利用等;智能暖通空调系统,如区域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变频空调系统等;智能室内环境控制,如室内照明控制,随环境、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的呼吸墙等;智能的给排水系统,如对泵类设备根据需要的智能调速、雨污自动收集和分离、污水的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可以说,智能建筑的绿色与节能并非简单的建材和新设备的组合,而是在它们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出绿色建筑的功能特点。为体现出绿色建筑的功能特点,就必须对智能建筑进行恰当地管理,使建筑系统中的环境、生态、能源、建筑结构、电器、设备、通信、网络等管理相互协调,以实现绿色环保的最终目标。

3建筑发展的方向——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

所谓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即是将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2]。通常,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所形成的建筑被称作绿色智能建筑,对应绿色智能建筑,其所使用的技术被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技术[3],常见的包括:节能技术、节地技术、节水技术、节材技术以及智能化设备及技术。实际上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在我国已有多处应用的实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迎合绿色奥运的口号,体育场使用了地源热泵,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能量,夏季吸收土壤中存贮的冷量向鸟巢供冷,冬季吸收土壤中蕴涵的热量为鸟巢供热。又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膜结构等相关技术使自然光能得到充分利用,能实现一天中绝大部分在封闭的场馆中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大大的节省电力能源;同时在“水立方”,3万m2的屋顶可以把雨水100%的收集,相关资料显示,该雨水收集系统一年收集的雨水量相当于100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因此这种高雨水收集率的建筑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尤其适用。此外,将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用于原有建筑的改造也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厦门中银大厦节能改造项目,在对原大厦的能源改造中,首先对技术落后的2台冷水机组和4台水泵进行更新,提高运行效率;其次,重置了冷冻水温度以符合预期冷冻负荷;再次,采取了控制通风的先进控制策略;而后,对风机和水泵进行变频改造;进行了夜间回设,夜间操作循环使HVAC设备在无人期间保持区域级管理实现节能;再而后,通过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对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开启、运行监测,水流量根据实际负荷进行自动化调节;最后,对照明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据了解经改造后,该大厦每年可节电近95万千瓦时,省电达30%,为国内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利用绿色智能建筑技术进行节能绿色改造提供了借鉴。综上所述,在今后,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必将成为建筑的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人们对于绿色生活以及节能的全新要求才能得到最大满足。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概论篇(3)

中图分类号:T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04-02

近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伴随着智能建筑市场的兴起,市场对智能建筑技术人才需求也迅速增长。然而,我国在智能建筑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明显滞后智能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培养智能建筑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满足社会对智能建筑人才的急切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专业在建环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主干学科,加大了自动化学科的课程。在此背景下,我们“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建环专业专业主干课程,计划学时为48学时。开课时间为第7个学期。

自课程开设开始,建环专业的同学就表现出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浓厚兴趣。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并且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交叉课程,因此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能很好地适用于该学科。所以,要更进一步的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直至有该学科的系统教学体系建立。本文从理论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课程设计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建设,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建设好这门新课程。

1 理论体系建设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从智能建筑的定义可知,智能建筑设备系统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而“智能建筑设备系统”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点,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控制、网络通讯技术,而且涉及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诸多技术,是多学科的典型结合。

根据智能建筑设设备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三大部分。基础理论是针对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之中析取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等内容。基础理论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起到温故和铺垫的作用。专业理论则是面向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在基础理论上形成的具有本课程特色的专有理论,具有创新的功能,起到知识延伸和扩展的作用。专业理论主要包括智能建筑集成技术、建筑建设监控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专业理论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工程技术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设计以及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理论体系,就可以进行教学大纲和讲义、课本、电子课件、参考书和实验指导书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课程具体讲授的内容如下。

(1)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概述。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体系结构;建筑智能化技术;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2)智能建筑的信息传输与网络。信息的分类和表示、传输介质和方式,PABX通讯网络、公用电信通讯网络。

(3)智能化建筑内的计算机网络与控制信号网络。建筑内的信息交换平台、建筑内的Internet;建筑内电话网及相关技术。

(4)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典型综合布线系统。

(5)智能建筑设备及其控制特性。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空气的物理性质、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冷热源系统。

(6)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集散控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7)智能建筑的安防技术。门禁管制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智能建筑防盗报警系统。

(8)消防及联动控制技术。火灾控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智能消防系统。

(9)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技术。将智能化系统从功能到应用进行开发和整合,从而实现对智能建筑全面和完善的综合管理。

(10)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介绍1~2座典型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

2 实验体系的建设

实验体系是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实验体系应避免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内容,应是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很注重实验体系的建设。在本课程中实验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其中综合设计性的内容占70%以上,实验内容基本覆盖了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在安排上也围绕住专业理论进行,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其目的要求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基本上达到以下的要求:(1)具备能熟练操作本专业常用仪器仪表进行测试的能力;(2)具备熟练测试本专业常规参数的能力;(3)具备能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对系统、设备及环境进行综合实验测试、研究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为今后的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为:(1)熟悉有关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国家标准和规范;(2)掌握对设计对象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3)掌握确定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4)学习和掌握选择智能建筑设备的型号和规格的计算方法;(5)学习绘制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施工图及编制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使用说明书。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学习建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们电子院校的特色,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建环专业核心课程“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点滴看法,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同仁们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智能建筑概论篇(4)

智能化建筑在建筑建设项目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在这些建筑项目中,多数是只具有BA性能的简单的系统集成工程,从根本意义上并不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系统集成、智能建筑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系统集成能不能在广泛意义上认为是智能化建筑?对上述概念进行彻底的区分,根据实际效益来决定对不同功能的投资,同时还要保证工程中的弱电子系统和智能化功能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需要投资者与使用者对三种工程的定位进行细致的分析。

1应用现状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部分单位工程被列为工程的重点单位工程,例如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安装、内外装饰工程等,如今智能化工程以及弱电系统也被划归至重要单位工程中。然而,由于智能化工程作为一项最新兴起的单位工程,并不十分的完善成熟。智能化工程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涵盖了信息、公安、消防、通信、广电等多个部门,在进行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但智能化工程中还未形成一套完整、规范化的标准指导工程综合实施操作。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时,由于缺少对此类工程的明确规定,导致在进行项目工程取费时,没有标准和依据可循,只能将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智能化工程按照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取费,造成费率也是偏低的。同样由于智能化建筑的新兴特点,多数设计单位并不具备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专业设计人员,国内多数的建筑设计院对智能建筑工程设计缺乏参与意愿,导致在进行此类设计时,由集成商所取代进行设计。大多数的集成商为了获得工程项目,为建设单位提供免费的设计方案,但从设计深度、专业分工协调以及设计文件规范程度等各个方面,集成商都无法与正规的设计单位相提并论,导致设计文件普遍的质量较低,甚至缺乏规范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形势的掣肘,导致智能建筑工程在发展上进度缓慢。在进行工程验收时,智能化工程和弱电工程已成为整体建设项目验收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对今后建筑的使用是不利的,也有损建设方的利益。进行项目建设时,部分的建设项目提出设置弱电系统工程,并且直接就将其与系统集成、智能建筑相联系,然而如何将这三项工程进行联系并没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案,只能由集成商充当主导;一般的大型工程建筑面积十分的广阔,甚至形成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完整的建筑群,这样的工程具备智能建筑特点,但大多数考虑投资问题,仅仅做了独立的若干弱电系统,就草草了事,无法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在今后建筑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的资源留下了难以完善的缺口;部分的建设方对有关类似的工程进行考察,但由于集成商的不断吹嘘,导致建设方对智能建筑无限向往,不惜斥巨资进行建设。但在工程交付使用之后,工程的实际效益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甚至成为了管理和使用者的负担。在一些大中型智能化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弱电工程和智能化建设没有进行前期明确细致的定位与划分,直接造成的损失就是投资浪费,同时系统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最后智能化成为一项形同虚设的“理论工程”。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无数的投资者和使用者。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在工程的初期过程中,缺少准确的论证与规划,也没有赋予工程最科学、精准的定位。所以进行这三项工程之间的区分和概念的划分都是非常必要的。

2三种工程的概念和区别

2.1弱电工程

弱电工程相比较系统集成、智能建筑来说已经是建筑工程中相对完善的单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弱电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无法替代。例如在住宅的建设中,弱电工程的子系统也在逐渐扩展,除了传统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增加了诸如楼宇门禁、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光纤入户、三表远传、物业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在建筑工程中逐步的推广,家用电器集成和户内信息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的结合带来了更加智能化的服务体验,所有的功能实现都需要弱电工程的支持。绝大多数工程需要弱电系统,但对系统集成和智能建筑却没有过多的需求。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弱电部分投资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考量。与此相反,如果需要进行系统集成和智能建筑工程时,弱电系统则是其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总的来说,弱电工程主要是为建筑运行提供条件的一种重要的体系结构,为系统集成和智能建筑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

2.2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是通过将建筑内的有关的系统(如安防、中央空调、给排水、消防、照明、机电等各专业子系统)设备集中进行管控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它能够实现各个相对独立运行系统的集中控制,包括弱电子系统以及建筑物内的重要运行项目,还能实现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的信息共享等。集中的管理系统代替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设备、软硬件众多且不具备统一性,为了达到统一调配管理的目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资源的整合、数据的处理,系统的兼容,即系统集成,相比单独的几项弱电工程要繁复的多。集成系统除了具有强大的管控功能之外,各项关键的软件技术和支撑的硬件配置、各个独立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是集成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见图1)。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MS(BuildingManagementSystem)、IBMS(IntelligentBuildingManagementSystem)是近几年在不同类型建筑物中所采用的几种主流的弱电系统集成模式,也是根据建筑物功能特点,并根据使用需求所采取的几种集成手段。(1)BAS是一种常见的楼宇自控集成方式,主要是由冷水机组、通风、变配电、电梯等设备组成,通过集成实现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控制。BAS是一种独立的集成系统,与综合安防工程和消防工程是同等级别的独立系统集成,这几个独立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平台集成之后,称为BAS集成,是相对独立且封闭的集成系统。系统开发多数是由其研发公司开发的专用网络线路与软件,无法实现对外开放,所以这一系统的集成能力也是有限的。并且集成系统在运行时,无论是维修检查还是系统升级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所以说采用BA平台的系统集成建筑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基于BA平台的系统集成在很多的建筑项目中也是常用的集成系统(见图2)。(2)BMS主要以BA为核心,通过第二层次的信息网络平台并通过数据通信、协议转换和控制模块将各子系统运行数据通过楼宇内部的局域网,以浏览器的方式在中央监控管理机上实现对整个建筑物的监控和管理操作。通过在必要的数据库以及应用程序方面提供完整的操作界面,从而达到对系统集成的安防设备、机电设备、消防设备等实现统一的监测和控制(俗称3A)。这种模式实现较简单,造价较低,系统之间可较好的联动,是目前系统集成中应用较多的一种集成模式。该集成方式具备诸多的优势,特别是在安全、经济、可靠性、互联互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运行过程中物业的管理、各项子系统资料的统计,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管理等都具有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如建筑运行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就会造成BMS系统瘫痪,对于其他各系统的运行也无法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建筑管控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楼宇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也是必要且重要的。(3)如果说BMS是建立在3A集成基础上,那么IBMS就是建立在5A集成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又一系统集成,俗称一体化建设。IBMS是在BAS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与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更高层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这类集成一般由具有Web功能的集成化监视平台、监控服务器和协议转换网关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强大的开发平台,可以建立相对固定又比较复杂的应用系统,可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集成的完成管理控制一体化工作的应用系统。IBMS更多突出的是管理功能,全面实现优化管理和控制,达到节能降耗、高效、舒适、安全目的(见图3)。对智能建筑的判定,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备IBMS系统集成。在进行这项工程的建设时,同步建设的信息化工程也同样重要。优秀的的IBMS系统集成,能够在各个方面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当然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也对操作使用者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否则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上述三种集成系统中,BAS/BMS更适合于作为专注控制功能的子系统,其管理界面更偏重于控制,IBMS的管理界面精于系统化管理,且涵盖了BAS/BMS的管理功能,是整个智能建筑/建筑群和智慧社区管理中心的最佳选择.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模式需要以系统集成作为基础来实现,能够综合多种有关因素、多个目标优化、多个学科于一体,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所有设备的运行效率,保证了建筑的安全运行,同时还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实现一劳永逸的综合性目的(见图4)。虽然智能建筑需要以系统集成来做为基础,但不代表着可以将智能建筑和系统集成划等号,二者还是存在区别的。由于智能建筑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综合性较强,所以针对前期工作,特别是关键环节要认真处理。应针对每个建筑物的自身功能及其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论证;通过对有关集成软件特别物业管理方面的软件分析,进行软件的深化研发;通过综合分析将完善适用的软件应用于各个子系统中进行综合性的集成管理。智能建筑所带来的的收益是非常明显的,但由于建设方在这方面的认知欠缺,导致前期工作不到位,比照同类工程实施而忽视了自身建筑的特点,或是被集成商的建议混淆视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3结束语

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将会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论从技术还是规定规范各个方面,逐步建设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恰逢我国大力推崇绿色建筑和节约型社会,为智能建筑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智能建筑将常态化并成为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单位工程。从而智能化建筑的投资、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将进入新的阶段,更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梁晨,梁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梁华,梁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安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智能建筑概论篇(5)

中图分类号:TP21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对只能建筑的探索与实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这时期里我国的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才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却不低,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力。

1楼宇智能化的概念

自1984年智能建筑理念提出至今,因其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世界上的对楼宇智能化的提法很多,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及国际智能工程学会的提法各有不同,其中,日本的国情与我国较为相近,其提法可以参考,日本电机工业协会楼宇智能化分会把智能化楼宇定义为: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S)和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将这5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外加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组成,就是智能化楼宇[1]。

2 我国智能化建筑初具规模

在我国房地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楼宇智能化市场随之迅速成长。楼宇智能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推进,我国楼宇智能化理论、建设法规、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方面,也随之得到较大发展[2]。

3未来楼宇智能化市场前景广阔

楼宇智能化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各地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的楼宇智能化项目普遍受到购房者的青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高端住宅项目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示范作用明显。楼宇智能化在低碳、节能方面优势突出,同时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舒适体验。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加之政府对楼宇智能化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引导,业内普遍看好楼宇智能化的发展。

4我国智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缺乏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

缺乏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是智能建筑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目前只能建筑的功能需求由业主提出,设计通常有设计院负责,而智能化的深化设计与具体实施由系统集成商来完成。由于三者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普遍存在对只能建筑的要求不明确、规划不妥当、严重不协调甚至脱节现象,以至工程建成后,系统运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4.2 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缺乏相应的配套标准规范和技术法规

目前,智能建筑中很多系统仍没有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工程验收标准。现行的有些规范也不能适应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使很多只能建筑的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在五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不规范的进行着,从而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工程验收不达标、只能建筑不只能的严重后果。

4.3重建设轻管理

当前“重建轻管”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物业管理是薄利甚至微利企业,多数业主还不易接受智能化建筑的物业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体现这一观念,以至物业公司的运行成本合理支出受到影响,不得不减少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配置和降低管理人员的知识层次来弥补开支上的不足,最终使只能化系统不能运行。

4.4生态节能和保护环境方面重视不够

只能建筑具有涉及多个行业的特点。它除了涉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供暖空调以及土建筑行业以外,近年国际动向已向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方面发展,国际上已有“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的提法。因此,只能建筑的内涵仍囿于MB系统、OA系统和CN系统已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内容了。将来很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发展还会扩大。

5楼宇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5.1在管理监控上的应用

管理监控系统是智能化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管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未来的智能建筑在管理监控上将更加的智能化和人性化,主要体现在:①智能多表远程抄收计量的普及;②智能设备监控系统;③智能停车管理系统;④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

5.2在安全防范上的应用

小区和住宅的安全是智能小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通过科技手段和有效的物业管理、改变“自我保护”这一自闭模式、被动型安全防范模式、向多元化、综合化、电控化及主动报警处理。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规范化必将是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方向。

5.3在通信网络上的应用

信息化的建筑将是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因此,才用最新的通信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智能建筑是必然趋势。

5.4在智能家居上的应用

智能化住宅界定为具有适应性、预测性的智能服务系统,其将来的实现目标是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有关的通信设备、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等所有设备,与网络连接,进行集中的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6结论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可以相信,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资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座位新一代的我们应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楼宇自动化技术,早就一个智能、便利的新世纪。

智能建筑概论篇(6)

1.计算机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技术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获取各种信息,以实现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智能化信息的实际应用,实现信息设备和物理设备有机融合的一种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同时,带动了很多相关行业了发展,物联网技术是其中一个。综合应用现有的技术,在改变世界通信模式的同时,也给现有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促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2.建筑智能化的概念

建筑智能化采用集成的方法将包含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内容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建筑艺术融合起来,建造一个安全性能高、生活品质高和便利灵活的建筑环境。智能化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级的美国,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化建筑诞生于1984年。随着人类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3.计算机技术和建筑智能化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对建筑智能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建筑监控、安全、消防和门禁等一同构成了计算机IP平台上的集成系统。目前这些技术并不能满足业主们的所有需求,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上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展系统功能,加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人和系统的紧密结合,建立一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动态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上的实际应用

1.楼宇对讲系统中的应用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民住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小区的物业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访客登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发展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楼宇对讲系统逐渐开始广泛应用于智能化建筑中。

(1)楼宇对讲系统的概念

楼宇对讲系统是由各个单元的防盗门、控制中心管理员的总机、楼道出入口的对讲机、电子控制锁、关门器和住户中的可视对讲机等部分及利用专门的网络所组成。利用该系统就可以让来访者和住户进行直接交流,住户只需要利用遥控器就能控制防盗门的开关,可以有效限制非法人员的出入。而且当住户发生突发事件时,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及时告知警卫人员。

(2)楼宇系统的工作模式

在日常状态中,楼门自动关闭,本楼住户使用门禁卡或钥匙自由进出,避免非住户非法进入单元。若有来访者,访客只需在键盘上输入放房间号,呼叫被访问住户的对讲机,接通后双方就可以进行可视通话,住户便可根据声音和图像来确认来访者的身份。若允许,住户只需按一下对讲机中的开锁键,对入口门上的电子锁进行控制便可将门打开,来访者进入后,楼门即会自动关闭。对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来说,只需要通过管理安全总机,就可对各个单元的对讲系统进行监控。如果出现非法开门、线路故障等问题,安全管理总机就会自动发出警报。

(3)楼宇对讲系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笔者作为一名计算机技术助理工程师,参与了深圳市迪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楼宇对讲系统项目建设,在施工中遇到了听不见和无法视频的问题。听不见就是在任何一个对讲分机和安全管理总机处于工作状态中,主机都可以听见。为了找出故障原因,我们首先检查了喇叭线是否连接完好,喇叭是否生锈或者损坏,然后使用一个相似的喇叭进行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是听筒的喇叭出现故障,重新更换之后即解决了该问题。对于无法视频可以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具体讨论。第一种是既不亮屏,也没有图像显示。针对这一情形,我们首先对分机电源进行了检查,查看供电是否正常。第二种情况就是屏幕亮,但无图像显示。出现这一问题时,我们对分机的视频线、视频信号分别进行检验。第三种就是屏幕亮且有图像,但是图像质量不高,比较模糊。了检测这一故障,我们对分机供电的电压和电流进行了检验。第四种就是显示住户头像,而且在监控状态下没有图像显示,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多数为监视键出现故障,更换即可。

2.露天建筑会场上远程视频通讯系统的应用

笔者参与了华为集团深圳坂田智真会场远程视频通讯系统的施工,现结合亲身经历加以说明该系统的应用。智真会场属于远程视频通讯领域的高端应用,是现代化计算机成果的重要实践工程,会场主要设计利用计算机中的语音和图像,呈现实时状况,包括看到肢体动作和听到实时语音,能为用户提供真人大小、面对面及眼对眼等多种形式的视频沟通环境和方式。由于该工程很多设备和管线处于露天工作状态,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防雷、防电和防水等是施工难点,否则影响到系统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为了解决露天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在团队的研究下,结合现场情况确定了施工方案。为了确保会场的安全,在防雷工程布置中,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TPS-UP智能化电源防雷箱。在露天影像设备上,在电网设备中安装专门的防雷设备,从而达到防雷的目的。工程所采用的设备能满意需求,目前工程已经顺利竣工,工程质量合格。但是在智能化设备运行的使用周期中,应该要进一步对露天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研究,优化施工方案。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单位智能化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笔者在参与深圳感知博合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一卡通设备智能化安装工程的过程中,作为计算机助理工程师,将方案设计的实用性和方便性作为本次项目施工的重点。一卡通设备智能安装工程施工的最终目的是能实现系统化管理,实现内部联网的科学化运行。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需求,施工班组人员勘察现场,在实用性和方便性角度认真思考,最终确定定施工方案。在内部系统施工时,主要是利用现代一种磁条记忆以及感应灯技术,将每一张磁卡的信息详细登记,利用计算机的庞大储存功能,以最终实现安装和顺利运行。

结束语

智能建筑概论篇(7)

Abstract: wit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nd more high, our country,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design method and mode, this paper, from the previous traditional design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analysi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建筑除了能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以外,当然也是造型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建筑不但是人本的人文的,更应该是生态的自然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创新,它的根本是要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要体现建筑设计中功能形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原则。。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带来对建筑业的旺盛需求。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实现的设计方案脱离设计原则程度严重,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并在结构上生硬套用少见的复杂形式。上述情形说明缺乏对建筑设计创新内在机制与逻辑的了解。

1 建筑设计的本质

1.1 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建筑的特性

建筑设计从功能、形式、艺术性、创造性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从功能上来说,建筑设计要满足各种实用需要,具有技术的特征;从形式上来说,建筑还要满足人们美学欣赏的需要,具有艺术的特征。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因子(要素)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和产物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术、材料等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的实用效能与其他艺术门类

(如绘画)相比,总体上制作所耗的代价之高、之广显然不可比拟,而资源的有限显然决定着最大部分的建筑以实用经济为第一原则。

1.2 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1)从设计性质上看,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2)从设计进程上看,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层次、条理和逻辑性)。

(3)从设计手段上看,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过去为算尺)、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4)从设计方式上看,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5)从设计部署上看,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市场预测)到设计评价(可行性研究)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2 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与“机械”思维的方式和形象思维作为实现的途径相结合而达到创造思维的目标。抽象思维是“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达”。

2.1 创造性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

创造性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轫、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一系列能力。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2.1.1 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谓创造心理动力因素是指创作者自我意识的投入和参与。创造的动机,例如情感、求知欲及追求超越的意志品质,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基础要素。艺术创造没有激情与真实的情感难以创造出好作品。创造动力的形成,还包括兴趣、理想、信念、恒心、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即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孟子就认为,一个人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首先通过刻苦的训练培育优良心理品质。启动创造动机,是确保创作过程中创造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

2.1.2 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会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例如建筑教育就要研究如何将理性知识状态转换成直觉化的知识体系;应在基本训练过程里,加强如开发视觉智力图象与形象思维等综合性训练,以及加强对于设计问题进行直观求解等设计策略的训练。

2.2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把建筑设计看作是由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一些建筑师采用的程序要比其他人的程序有效得多。以“计算视角”来看待世界以及其中现象的方式,发现事物现象中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这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控制程序,并建立起模型,对于理解复杂事物现象是非常有用的。

在建筑设计思维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先在抽象层次确定某抽象概念,如建筑造型采用“雕塑感”形式,或者某种“实体”与“线形虚体’,相组合的形式等,然后进行上面所表达的过程。如此以相同的方式在次层面进行相似的过程。例如:

在建筑中某种功能空间与其周边某主要功能空间可能有视觉功能上的冲突,需要将其掩蔽。所以这时就用到了“遮挡——三维的空间限定的概念。

在构成建筑物功能系列关系网络中某些概念之问已被设定为不相容或相容度很小,故可以依标识有功能概念的空间排列关系(如相连接与否),可判断是否需要引入“遮挡”反应。

3 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模式

3.1 设计理念和理论上的创新

3.1.1 设计理念的创新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味,以及材料、结构、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3.1.2 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

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我国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3.2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

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采,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3.3 绿色环保概念设计

上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资源的无度索取导致了许多区域环境的生态系统失衡,人类生存的环境曰益恶化,这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正是在这形势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革命”风靡全球“,生态城市”“、生态建筑‘生态家居”也应时代潮流被提了出来。其实“生态”所包含的理念并不新鲜,因为从人类原始的简单遮蔽物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或多或少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使得各种有利的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目前,生态建筑设计在国内外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如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一些建筑师设计和研究了许多成功的生态住宅与办公楼,并提出了相当深度的生态建筑理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绿色环保概念是设计师和业主所应有的积极态度和社会职责,它必将会随着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3.4 高科技的应用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随着科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依托于建筑之上、对于生活与工作的许多梦想和蓝图现已逐渐变成了现实。

智能建筑概论篇(8)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那么如何在智能建筑中融入建筑节能的思想,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对智能化建筑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概述。

中国智能建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市场,在硬件设备方面,已能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在软的方面,在治理和优化方面差距甚大,非凡在楼宇自控建设方面,还是比较担忧的。设备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系统完全没有优化、检测参数有相当部分的准确性有问题。最终得到的数据也不完整。这里涉及的原因有设备选型,安装,调试等等。楼宇自控系统有六个目标,目前我们只实现了舒适,设备均匀地使用(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两大目标,对于其它目标,尚未实现。

因此大部分智能公共建筑很难充分发挥其本有的效能。到目前为止,如何用建筑智能化手段来节能,还缺乏研究,大部分仅限于标书的炒作。目前我国的国产品牌,还不能取代国外的品牌,因为对控制的本质,即空调模型缺乏研究,控制软件缺少内核。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建筑将越来越重视应用,重视优化。我们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发展公共建筑的作用。在美国、英国、香港等地方,他们非常讲究实用,他们的物业治理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实现各种方式的节能,而我们的差距很大,我们更多地看到些表面的东西,怎样让它发挥内在的实际作用,路途还很远。

节能其实是个大系统的概念。从专业空间划分,它包括建材、建筑机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利用建筑四周的条件来实现节能),包括空调设计,BA的调试与安装、还有物业治理。每一个专业领域都能实现节能。从时间划分也是大系统,它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建设部近几年对建筑节能非常重视。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订了在建筑设计,空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节能,且大部分条款是强制性的,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最近有一系列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已经或将出台。但对于如何采用智能化手段来节能,目前还比较空白。希望我们国家对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加快步伐,在此基础上,制定能耗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按标准收费,高于这个标准,就2-3倍来收费,这样强制性的实施措施,才能更快实现节能。

三、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市场所具有的的潜力。

建筑智能化业务是指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将建筑物建设或改造成为智能建筑的全部工程,工程内容包括信息设施系统(ITSI)、信息化应用系统(ITA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公共安全系统(PSS)、智能化集成系统(IIS)、机房工程(EEEP)等六大系统工程。目前,智能化系统已在我国建筑及住宅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际上本行业的技术领先者以霍尼韦尔、江森自控、西门子等大企业为主。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本土企业主要是:同方股份、浙大中控、泰豪科技等。我国目前既有建筑存量400 亿平方米,每年将新建20 亿平方米。2006年全国建筑业总投资超过2 万亿元。其中,建筑智能化的投资约占建筑总投资的5%-10%。公共建筑类智能化系统投资在100-300元/平方米左右,居住小区的智能系统建设投资约在 60 元/平方米左右。综合推算,全国建筑智能化系统每年的投资接近 1000 亿元。(数据来源于原国家建设部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纲要》,2007 年1 月)。因此,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市场有较大增长潜力。

建筑节能业务则是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建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实施建筑机电设备节能改造、机电设备优化运行、能源监测等各种手段,实现建筑物能耗降低的各项业务。国内建筑节能服务行业内主要节能公司以国内本土企业为主,除达实智能外,从事建筑机电设备节能的企业主要有同方股份、贵州汇通华城、深圳嘉力达等公司。由于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刚刚兴起,该行业集中度不高,每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较小。根据EMCA《2008、2009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09 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节能服务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587.68 亿元,同比增长40.83%;综合节能投资为360.37 亿元,同比增长42.33%,其中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投资增长到195.32 亿元,同比增长67.37%。我国节能市场十分巨大,投资总需求高达4500-6000 亿元。因此,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未来建筑智能化及节能市场的驱动力。

未来建筑智能化及节能市场的需求驱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将促进建筑节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其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目前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规模较小不具备核心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会被淘汰,高端市场的增长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但对进入者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都将提出很高的要求,具备较强资本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将能充分分享行业的成长,获得较快发展。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建筑智能化及建筑节能市场整体有望保持30%左右的增速。

概括地讲,IB是由建筑、CA、OA、BA等四种系统所构成,将它们进行有机性的整和后,以便对办公室的业务处理提供各种高度化的机能,从而达到经济性、机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目标。CA、OA与BA系统共同组成了大楼的头脑与神经系统,而建筑系统为三系统的躯体,同时亦为大楼居住者的活动空间。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五.结束语

智能是手段,节能是目的,建筑节能已日趋成为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共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焦全虎  智能化建筑与建筑节能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09年3期

[2] 赵学锋ZHAO Xue-feng  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期刊论文] 《制造业自动化》 -2011年3期

[3] 张弘韬 李德茹  智能化建筑与建筑节能[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12期

[4] 卢卫 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09年12期

智能建筑概论篇(9)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SCS),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PDS), integrated wiring system(GCS). using the three and “integrated wiring” three major concepts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Cabling; Structured cabling; Building cabling

0 引言

自从“综合布线”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广大学者为此出书立著许多。可能是由于舶来品的原因,大家对“综合布线”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其称呼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常出现的三个名词是:结构化布线系统(SCS)、建筑物布线系统(PDS)、综合布线系统(GCS)。那么它们是一个意思吗?有什么区别吗?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应用的呢?这些问题常常使初学者感到非常迷惑,下面笔者就此三个概念作一下解释。

1 与综合布线相关的三个概念

1.1 SCS(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即结构化布线系统

此系统并非真正的“综合布线”系统,它仅仅把电话与计算机网络布线纳入到“综合布线”系统内,而其他弱电系统仍采用各自的传统布线方式。也就是说,通过跳线定义信息插座只能用来联接电话或者计算机而不能连接别的设备。这种系统是所谓“综合布线”产品进入我国之初在实际工程中最常采用的方式,也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方式。由于这一阶段我国所谓的智能建筑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实际工程中往往只是采用“综合布线”一个弱电系统,所以也使得“综合布线”常常作为一个单独系统单独设计、单独施工、单独管理,而不与其他弱电系统发生关系。这种系统虽然在电话与计算机网络的布线上体现了“综合布线”的巨大优势,但对于还含有其他弱电系统的建筑物来说仍会出现传统布线方式带来的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1.2 PDS(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即建筑物布线系统

这种系统包含SCS,也就是说,在电话与计算机网络布线方面与SCS相同,而其他弱电系统采用的线缆仍是各个系统的传统线缆,不同的是,它把整个弱电系统的布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所以笔者更愿意将此系统称之为综合性的布线系统。这种系统的出现源于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的智能产品应用于建筑物中,仅仅使用电话与计算机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了。这种时候若仍然采用SCS不仅带来布线上的混乱,而且还会造成各个弱电系统集成上的不利。所以建设方常常将整个弱电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承包给一家工程商来一并考虑弱电系统的布线。此系统在最近几年的智能建筑中大量采用。

1.3 GCS(Generic Cabling System),即综合布线系统

是指在一幢建筑物或建筑群中通过电缆、光纤、各种软电缆(或光纤跳线)以及相关连接硬件构成的信息传输媒质系统,它将各种传输媒质和接续设备按一定次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支持诸如话音、数据和图像以及监控管理信息的传输等应用。这是贝尔实验室推出此产品的真正用意,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布线”系统。也就是说,在一幢真正采用“综合布线”的智能建筑物中,所有弱电系统都不采用传统的线缆布线,而是采用一种通用的线缆来完成各自系统的信息传输。这种时候,信息插座就不仅可以连接电话及计算机而且还可以连接其他弱电设备了。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幢建筑物是采用此种布线方式,但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实际工程中为什么不采用GCS而是PDS呢

其实,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弱电系统繁杂,各自系统线缆及连接件又不统一,这样无论是对设计还是施工都会带来很大麻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采用GCS而是PDS呢?原因有三:

2.1 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布线的优点

“综合布线”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性好,也就是说,在系统设备位置发生变更时只需简单的跳线而不必重新布线。但在智能建筑物中,除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外,其他弱电系统的固定性强,位置一般不会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少有更新换代之需。

2.2 造价过高,性能也不一定很好,也就是说性价比不高

比如保安监控系统,目前使用的75欧同轴电缆价格低廉,传输距离较远(超过100米),带宽高,而“综合布线”的8芯双绞线在这方面相对而言没有优势。而且由于并非所有弱电设备均与综合布线相兼容,所以采用此系统必将造成线路两端接口转接设备的增加,这不但增加造价而且对信号质量也会有所损失。

2.3 我国行业管理上的限制

例如消防系统仍然要求单独设计、单独施工、单独管理,从布线施工中独立出来,不允许置于其他布线系统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所有弱电系统布线上的综合在技术上并非不能实现,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工程中还得采用SCS和PDS。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形成真正意义的满足智能化建筑需求的“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建筑概论篇(10)

关键词: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绿色建筑;智能化

1 引言

S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建筑中,各种风格的智能建筑慢慢兴起。普通的建筑渐渐的无法让当今的人们满意,智能家居与建筑的结合使得许多人眼前一亮。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更是开发许多智能家居的硬件,使得近几年“智能家居”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让“智能家居”更是成为近些年的热点话题。

2 智能家居简介与发展现状

2.1 智能家居概述

智能家居是指智能系统管理总平台连接控制家庭设施与日常安排事项的各个子系统,在网络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载体上,实现在普通建筑中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家居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科技感,更加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家居的应用一般包含楼宇智能化(家居外部)与家居智能化(家庭内部)。楼宇智能化提升了我们外部环境的质量,而家居智能化优化了我们家居环境的状况。

2.2 智能家居发展现状与问题

智能家居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4年美国康涅迪格州出现的一座智能型建筑,它开创性的将智能控制技术与建筑设备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建筑设备进行控制,同时全天候显示与监测各个设备的信息。从此以后,世界各地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都开始将智能化与信息化应用到建筑建设中,而智能家居系统成为了发展智能建筑中的重要方向。

我国在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中存在了以下几点问题:(1)关于智能家居的科学研究落后,实践时没有好的科学理论指导。(2)智能家居的市场并不十分开放,各厂家没有统一标准的通讯协议,不能够相互兼容。(3)没有完全掌握用户需求,还并没有达到舒适安全且方便的要求。(4)承包商与施工、设计部门缺乏经验,并不能按照标准设计、施工、调试。

3 智能化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3.1 楼宇智能化系统概述与功能

在楼宇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优化建筑中的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此实现建筑的舒适性、绿色性和高效性。楼宇智能化系统对建筑物中的空调设备、热源设备、给排水设备、照明设备、供配电设备实行24小时自动监控和控制,实现集中管理。实现对办公、通信、安全防范和建筑的自动化运行与控制。采用这种系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能耗,节省人力物力,提升楼宇的安全性与环境的舒适性。

3.2 家居智能化系统概述与功能

3.2.1 家居智能化系统构成

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应包含通信系统,主控系统,物理执行终端,外网与内网互联的网关。主控系统如需要远程控制在通信系统下下达指令,终端执行运行。如手机通过wifi下达开启空调命令,智能空调执行开启命令运行或者空调控制器让空调开启。各种传感信息被各种各样的传感设施接收,然后就会自动引发对应的系统来控制命令。固然也能够手动操控触发控制命令,即使人在外地也能通过网络远程操控家居设备。

3.2.2 家居智能化系统功能

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诸如空调、电视、灯具、甚至是电饭煲等家用电器的控制。即使主人不在屋内,也可以远程实现对家用电器的启停与控制,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家居的安全防范是人们关注智能家居的最重要的功能。通过这项系统可以实现家庭现状的监控、自动报警、家庭成员的SOS求助和远程医疗等功能。门磁探测、窗磁探测、烟雾报警器、可燃气体报警器、户内报警装置、安防监控功能。此系统可以与手机或者电脑等智能终端相连接,当出现异常状况时常,自动推送到终端提示消息,提醒家庭成员注意查看异常状况。这样就算人们在外面,即使相隔几千里也能随时看到家里的实时状况,可以做到未雨绸缪。WIFI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许多智能终端在WIFI的作用下都能实现它不可思议的功能。手机基于WIFI下能变身遥控器控制电视调节频道,还可以当做游戏手柄玩游戏。当在外突然发现有一部想要看的电影,你可以通过智能路由器将这些影片一键离线下载至路智能路由器自带的存储空间,回到家里我们就能用智能终端欣赏到视频,省下又要下载的等待时间。

4 智能家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4.1 “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指从建筑的选址、设计、施工、操作、维修、改造、拆除过程中,在保证的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大程度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一类使用过程环保和资源节约型的建筑。它的内部耗能是高效的,不浪费能源的,它融入周围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它的“绿色”不是指一般含义的绿化,它是对环境的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等特点。而智能家居本身就具有低碳性,在灯光智能控制、智能用电、空气检测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节能效果,因此智能家居是绿色建筑的有力帮手。

4.2 智能家居的“绿色”应用

智能家居可以将家中的用电设备如空调、热暖器、加湿器物联起来,当温度、湿度到达我们设定的数值时,家用电器可以自动的休眠或者关闭,物尽其用的使用电器,从而能大大的节约电量、降低能耗。在智能、方便的同时,还能过上低碳生活。将传感技术引入智能家居,室内空气污染包括装修材料污染和呼出气体污染,可以通过空气质量监控传感器对室内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实时的检测,塑造舒适、清新、怡人的居家环境。当某项空气超标对人体有害时,系统会自动打开通风系统与窗户,同时向家庭成员的手机推送环境污染危机信息。“绿色建筑”建造时期应该合理考虑使用天然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调配与控制,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建筑更加低碳环保且合理利用资源。

5 智能家居的前景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建筑中,各种类型的智能建筑慢慢兴起。由于智能家居系统有着高效、方便和智能等等的优点,无疑让智能家居的开发与建设成为以后房屋建筑必须具备的。物联网的诞生对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现在当今的任何事物都能够交互,在家庭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一直在倡导可持续发展,而智能家居在绿色环保方面优势非常明显,它能够降低能耗,因此发展智能家居的前景非常广阔。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披露在国内迅速度兴起一股“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多个城市开始把智慧城市当作未来城市发展蓝图来打造。

6 结语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的出现有它的合理性。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但是我国的智能家居市场不规范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应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努力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让中国创造的产品变成中国质造。让国产品牌逐步站稳市场,打败国外品牌。相信以后的智能家居会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多的楼宇会采用智能家居系统,人们会越来越喜欢使用它。

参考文献:

[1]陈非.论智能家居现状与发展前景[J].无线互联科技,2016(6):67-68

智能建筑概论篇(11)

关键词:物联网、建筑智能化、人类进化、双刃剑、健康进步

“物联网”这一名词对当代每个国家,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新鲜的概念。1999年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其定义为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之所以提出“物联网”一例,是为了体现人类对高科技的追求,和对舒适有效的生活的充分向往,就是这两点推动着建筑设施智能化的一步步快速稳健的发展。

建筑智能化技术其实也是一个新兴技术,物联网技术又与其有相通之处,并且也是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谈及建筑智能化技术,首先需要知道怎样的一个建筑才能算作“智能建筑”。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坏境。”其中清楚地看到,建筑智能化实质在于内部电气设施的管理自动化、控制自动化、防灾自动化和能量管理自动化,是依靠先进的电气设备让建筑物能“独立”处理各种情况,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正是为了让此设想成为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源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变得更加舒适、高效、便捷,更加安全可靠。可是,如果从这种美妙的感受和期待中走出来,从理性角度去思考,这种所谓的“舒适、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是否一直对人类有益?

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在近几个世纪,人类作为生活在地球一个物种,在肢体上的进化速度远比不上大脑进化的速度。但可观的是,人类肢体在每一个年龄段的平均重量却在逐年增长,这也是社会上逐渐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这种增长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健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纵观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人们在不断实现自身的需求的同时,又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人民生活幸福了,吃饭能吃饱了,当然身体自然会健康,但为什么又会影响健康呢?是因为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使得人们缺少了对长远的思考,也使得人们对于生活失去了危机感,而剩下的只是享受。正所谓“心宽体胖”,就像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物种缺少生存危机对其的影响,物种的进化速度就会减慢,而物种数量就会翻倍增加。

另一个方面,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降临,人类的生活不仅在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生活速率也比以前至少要快一倍。尤其在现代的大都市,那种急速的生活工作节奏,往往使得其中的人应接不暇,以致身疲力竭。此时,人们所最希望的,便是一个“舒服安逸”环境,于是建筑智能化技术很快的得到了认同,便很快地进入建筑行业。以辩证的态度来看,这种科技进步确实会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但若持续这种“美好生活”,会不会使得人类身体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更深一步,人类会不会习惯了这种“安逸”而变得越来越懒惰?又会不会因为这种“安逸”出现新的疾病?

“空调病”的出现给予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其病因并不是人对空调的不适应而让身体产生的病状,而是长时间吹空调造成身体机能的衰退。空调只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虽然它的应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对人类本身,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空调只是众多电器里的一个角色,谁能预料未来会不会出现更多诸如此类的疾病呢?至此,得出结论: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给人类生活带来舒适的同时,也给人类本身带来了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可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建筑设施智能化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提到的“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六项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会这些要求的真谛:“安全”是前提,“高效、便捷”是目的,“节能、环保”是目的也是方式,“健康”才是最高要求。

结论

当代的社会发展是需要全面和谐地进行,所以要把握住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不能一味的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还要进一步去研究其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因素,然后才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把科学技术带来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把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就如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一样,虽然会使人类生活工作变得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但它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存在着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类不仅要科学地发展进步,更要健康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