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1 09:49:04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8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Different Subject Background

YANG Ruixuan, XU Liping

(College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ed in the background from different subject in the colleges in China nowadays and they had differe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graph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strength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hihezi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and direction of it in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ubject; Shihezi University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个专业,其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因此在不同院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也就不同。本文在对目前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发展侧重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石河子大学新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1956年,东北农业大学率先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开启了我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该专业的发展在十多年后,因“”而停滞;1979年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呼吁必须加强土地管理,许多高校逐渐恢复了相关本科专业的招生,自此,土地管理本科教育才得以恢复。1986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1993年南京农业大学首设博士点,自此,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系统教育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而来。

2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技术、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生态等学科领域,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类等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很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农学、地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各类院校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主要体现了两个特色:一是院校特色。由于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于不同的学科,也就形成了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士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农业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是在原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设立的,侧重于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类,而地质类院校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则依托其深厚的工程技术类特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及实践能力,而依托地理学科发展起来的院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则依靠其深厚的地理学科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技术。

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每个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发展迅速,因此,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属农业经济类学科,由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偏重于农学类,如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学等。①

3 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人文背景、学科基础等科学地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石河子大学也必须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的学院,合理规划,制定出该学科今后的建设方向。

3.1 以地理学科为基础

新疆的土地管理相对其他省份略显落后,目前只有新疆农业大学与石河子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石河子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13年开设,作为新办专业,必须首先找准定位,完善专业顶层设计,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确定办学思想和专业的定位。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地理系,地理系拥有比较深厚的地理学科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依托地理学科,设置一定比例的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理学素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能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地理系信息系统方向的师资力量较强,该系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具有较高的“3S”技术素养,而随着国土资源部信息国土工程的推进,“3S”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土资源部门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②因此,可多开设“3S”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表1 新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

3.2 重视实践环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升。③

土地资源管理虽然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但在新疆,尤其是兵团,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仍然十分欠缺。而且行政机关的招聘形式过于单一,也造成不少专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土地资源行政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业单位和土地行业中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出口,而这些单位对于相应的土地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管理与技术并行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设置时还应注重其合理布局:(1)实践环节应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在内容设计和方法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浅入深,方法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3)强调实践环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够模拟完成某类完整的土地资源项目,也可设置小学期,将时间集中,集中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3 加强师资力量

为保证新办专业的良好发展,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成为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高校通过引进、培养、激励、提高等各种手段,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水平。④

地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新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仅有1人,新办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职称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科班出生没有高级职称,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学历方面,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6人,占全系师资总数的94.1%,学历层次总体较高。

师资队伍对于一个高校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关键。但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相对薄弱,亟需对其进行优化,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

(1)土地资源管理所在的地理系多数老师具有自然地理、生态类等理学背景,而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学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与本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工学发展方向是不符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专业特长,必须在此方向上引进人才,尤其要积极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此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

(2)在学历方面,石河子大学应给予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专门的学费扶持,以鼓励他们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力强的学校进修为主,辅以通过对口支援高层次人才代课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补充和以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职称方面,可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引进校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实力较强高校的毕业生或教师补充本专业的师资,逐渐优化本专业的师资队伍。

(3)另外,随着新的培养计划执行,综合性、实践性实习增多,面临着人员和实习条件的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引进有土地方面相关实践经验、技术扎实的人才,或者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在该专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

资助项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编号:SF08007)(2011-2014)

注释

①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2)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科学规划,缺少懂技术的专业人才。

我局虽然土地资源开发种植工作起步较早,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造成了树木种植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个别单位不考虑土壤环境因素,不科学选种,盲目种植,出现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现象。

2、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

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据统计近几年的平均收入不足100万元。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包比例的制定,缺乏市场调研,市场调价的空间予留不足,承包基数低。二是合同不规范,缺乏严肃性,虽然承包基数较低,却也难以兑现。三是承包期长,据统计,在局属各单位的承包合同中,承包期15—25年的占45%;XX年期的合同占38%;有的合同已签到了2020年,个别的还是无限期合同。四是土地狭长,分散承包,散户多,收费难。,

三、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必要性

1、对提高堤防工程面貌和发展水利风景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堤防资源,实行高效、规范的开发利用,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在靠近县城、市区的地段,种植观赏性树木、植物等,利用宽弃土地育苗、种植速效经济林和其他高效经济作物,形成千里堤防千里林具有水利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对改善堤防工程面貌及推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局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局可利用土地上已种植的树木有300多万棵,成材期的经济价值按树干直径20厘米,高1.5米计算,现价每方800元,每颗树头400斤,按0.2元/斤计,每棵树木的价值为150元,300万棵树木总价值4.5亿元,若我局按树木的30%分成,XX年生长周期每年可以收取1350万元承包费。若单位自己投苗,按50%分成、XX年生长周期计算,每年可以收取2250万元承包费。由此可见,土地资源若能合理开发利用,必将成为我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是我局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四、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

1、以点带面,提高分成比例

盐山河务局XX—XX年,利用自有资金,在戗台、护堤地约678亩的土地上,自己投资种植了93000棵树,采取日常管理由承包户负责,管理经费由局投资,承包户只负责看护,树木成材后,按照7:3的比例共同分成。按成活率95%计算,再扣除10%的丢失、毁坏,剩余79515棵树,XX年后成材,按每棵售价100元计,总收入795万元,70%分成可获利556万元,每年每亩地可收益82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汤阴局自己建立的育苗基地,既减少了树苗投资,又提高了种植树木品种的科技含量。德州局由承包户投资种植的部分弃土,承包分成比例最高达到6:4的有3000亩。邯郸河务局今年由局事业中心负责重新制定了《堤防绿化管理办法》、《堤防树木种植租赁合同》,新合同在规范种植、种植标准等方面责任明确、条理清晰,更具有法律效应,对所辖范围内对有树无合同、有合同无树等问题全部进行清理,重新签定,并分类进行统计,完成认为后写出分析报告。这些好的方法和措施,对实现水土资源效益最大化,起到了好好的促进作用。

2、水利工程养护经费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

目前堤防工程养护经费中包含的“行道林养护费”和“护堤林及防浪林管理费”,可以用来投资堤防土地种植和种植后的树木管理,这样每年约有350万元的资金可以利用,为自我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益提供一定的基础资金。

3、丰富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按照局系统现有4.1万亩土地资源计算,我局职工人均拥有土地34亩,据了解,沿河农村人多地少,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的理念已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在此大好环境下,我局若能将所辖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种植业的市场前景是可喜的,我局丰富的土地资源必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里刨金”的发展种植业,完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是。

4、其他流域土地利用效益,提供了可借鉴依据

根据对黄河流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考察,该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一河务局90公里堤防有近1万亩土地资源,全部按每亩每年400元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限为三年,抱额都采取提前一次性交纳的方式,黄河大堤上绿树成阴,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是目前我局的几十倍。其他流域如弟资源利用效益,为我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提供了学习和借见的经验。

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方式及措施

1、总体思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向规模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系统、完善的市场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2、作好调研,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加强水土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局系统水土资源地域不同,土质不同,环境不同,开发种植、管理的方式也应不同。局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系统内土地资源进行联合调研,进一步摸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规模、经营运做模式、投资效益及发展前景等 ,对系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3、局出台水土资源开发指导性的相关政策,明确职责,确保水土资源开发、管理的连续性,,制定出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合理有序开展。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相关实践表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致使国土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现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现状具体分析,找出相关的制约因素,并对管理体制的未来前景加以展

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国家对国土资源管理问题愈加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建设。我国对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已有所完善,对于不同的资源类型,也相应的制定了有关的保护法律,单从耕地资源来看,不仅在《刑法》中提出了管理条例,同时还制定了《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管理办法。第二,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资源保护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国对于资源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近几年也相继出台了较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资源保护体系已经建成,并以法律保护为重点。第三,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标准化有所提高。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管理标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国土资源利用逐渐趋于社会化,自然对标准化的要求也越高,当前通过对管理制度与各项机制的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标准化有所提高[1]。

(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生产与发展,以及人类的不断进步,都离不开对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虽然我国不断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但是当前管理体制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1、管理权限分散

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虽然基本实现了集中管理,但是受到历史因素制约,模块化分工管理仍旧对管理权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国土资源的分级管理,要求下级机构要服从于上级机构,但是当上级机构之间出现冲突时,下级机构将面临困境。同时,国土资源管理的集中度不高,很多资源管理部门为形成统一管理,致使管理权限分散。

2、管理体系复杂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存在的国土资源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数量规模上,都比世界大部分国家较多,这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难度较大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国省份较多,国土资源管理具有较多的行政级别,无疑导致管理体系的错综复杂。首先,对于不同的省份而言,所具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责有所不同,其存在的相关管理机构也有所差异。其次,国家的国土资源部,将对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领导,由于省份较多,管理难度大。最后,国土资源部门存在行政级别差异,以某一省级机构而言,若受国家测绘局管辖,则该省级机构具有正局级别;若受国家土地管理局管辖,则该省级机构具有副局级别[2]。

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未来前景

(一)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我国是具有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在未来也将对其更加体现,将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加以转变,使之更加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首先,对于国土资源的配置问题,将会由当前的行政配置加以转变,使之体现市场对国土资源的配置,最终实现国土资源配置将由两者并举。其次,国土资源保护重视程度将有所提高,使当前的重视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转变为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而行。再次,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多采用事后整顿的手段,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今后资源管理将以事前把关为主,并以事后整顿加以辅助。最后,国土资源管理将对内容有所完善,一方面处理好国土资源管理机构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做好资源的微观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将趋于集中统一管理

耕地、矿产、海洋等都属于国土资源,也都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问题相当重视,当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逐步实现了国土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并在此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国土资源集中程度的增加,管理效率越来越高,根据多个国家的实践经验,我国实行国土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国土资源管理体系的改革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系错综复杂,今后必将会对管理体系加以改革,国土资源部门的各级机构应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首先,明确管理机构的上下级关系,一般下级机构的管理体制应由上级部门制定,下级机构服从上级机构领导,执行某些重要事务时应获得上级机构批准。其次,实现对地方各项资源的统一管理,将土地部门、测绘部门以及矿产部门加以集中,成立地方国土资源局,实现对合并后的资源加以管理。再次,对管理机构的体制进行改革,做好经费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收益的长效机制。最后,对各级资源管理机构的职能加以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3]。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在法律制度、保护体系、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管理权限分散、管理体系复杂等问题,基于我国的特有国情和国外实践情况,在未来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管理体制将趋于集中统一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也将进一步改革。

作者:黎孝英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旧县国土房屋管理所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4)

1 乡土植物的概念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物种选择与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的总称。而人们通常把当地土生土长的,经过长期种植,能很好的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自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的自然系统中的植物,统称为乡土植物。而我们现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栽植的一些植物,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原产植物,但其经过长期的栽培己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呈现出稳定的生长状态。因其已经具备了乡土植物的特性,因此我们也把其划入乡土植物的范畴。

2乡土植物的特点

2.1具有抗病虫害能力。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时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它经受了严寒酷暑,干旱暴雨,大风雷电等各种恶劣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对它的考验而生存繁衍下来,因此乡士植物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大部分乡土植物对病虫害都有很好的抗性,尽管一部分乡土植物也易发生病虫害,但其自身的抑制系统很快就会阻止病虫害的扩散,避免整个群落发生大面积的感染而死亡。

2.2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乡土植物是形成特色园林景观,实现地方园林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园林景观的基础是多样化的园林植物,以植物为基础营造的本土特色文化最具感染力。因为乡土植物是当地人民最熟悉的植物类群,不仅与当地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情结,而且它代表着当地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强有的景观特色。另外,利用乡土植物形成的园林景观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家园感。

2.3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乡土植物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观赏价值,许多种类为新疆地区所独有,极为珍贵。将这些特色观赏植物引入园林建设将改善地区园林植物种类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景观单调的弊病,为园林增添新的色彩,提供新的观赏内容,最终提升并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水平与内涵。

2.4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乡土植物因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土壤,生长势旺盛,能够自然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特别在一些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种植乡土植物的优势就会很快的显现出来,它会带来强大的生态效益。外来树种少自然就会降低管护费用,节省人力、物力。

2.5具有容易管理养护。因为乡土植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对病虫害抵抗力高,所以其在管理养护上非常方便。它在施肥、浇水、修剪、防护等方面的用工量都比别的植物少。

2.6 具有植物多样性的建立及保护。乡土植物资源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泛的挖掘乡土植物资源,加大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程度,将会大大有利于城市植物多样性体系的建立,此举可保护和延续许多在自然界面临生存威胁的植物种。人们在欣赏这些具有自然美植物的同时,也将被唤起珍惜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自觉的行动起来。保护了自然环境,也就保护了植物的多样性。

2.7具有可避免因“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大量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在园林建设中盲目的引进外来植物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于乡土植物来说,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其具有稳定的生态位,因此不会造成生态危害,可大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应用力度的加大必然会减小因“生物入侵”对本土生态环境及景观的破坏与改变的风险。

3.园林绿化中影响乡土植物广泛应用的原因

3.1乡土植物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城市园林相关部门对乡土植物的研究虽取得了若干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仍处于初步性的理论探索和试验阶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能使乡土植物真正大范围的在园林中应用。

3.2 乡土树种价格高。园林行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行业,趋新求异的潮流必不可免;另外,面对的顾客和服务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众口难调。园林苗木培育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因此作为园林建设的基础一园林苗圃来说,一旦育苗方向失误将会使生产者处于非常尴尬和被动的局面。就算有少量苗木培育,价格却居高不下让人难以接受,少量的苗木和较高的售价对园林建设方无疑是一种压力,而且承建方要寻找大量的乡土苗木也十分困难。

3.3乡土植物宣传力度不到位。因对乡土植物缺乏必要的科普宣传,另外园林建设出资方及设计方自身的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及对园林项目建设的利益出发点不一致等若干原因,使园林建设出资方及设计人员对乡土植物普遍存有偏见,产生了片面的档次观念,不愿使用乡土植物。如有人认为:乡士树种司空见惯、土里土气、档次太低,不应该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出现,就应该被淘汰。此种想法导致了乡土植物在园林建设中被冷落的局面。

4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的对策

4.1加大乡土植物研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及高校加大对野生乡土植物资源的调查力度。要想对野生乡土植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资源调查是前提,必须先摸清地方其种类、分布区域、生境条件、生长特点等基本情况;只有全面详实的掌握了地区植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去研究和应用它们。

4.2多部门联合保护乡土植物。在对野生乡土植物资源很好的保护的基础上,各部门相互合作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对地区野生乡土植物资源研究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是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和名贵品种,必须坚决予以保护。在此基础上各科研院所与高校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如此必能更高效、更全面、更深入的进行项目研究。

4.3建立乡土园林苗木繁育基地。目前各地园林苗圃经营目标定位困难,育苗方向不十分确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相对过剩。而以乡士园林苗木为经营特色的苗圃则是一种创新求发展的有效模式。尤其是国营苗圃应积极引种并繁殖有发展前景的乡土植物以满足园林造景及花卉生产的需求。

4.4提高乡土植物管理质量。“三分栽植,七分管理”,表明管理的重要性。尽管乡土植物的适应性强,但是必要的养护和和科学的管理更加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增强地方特色,给友人留下深而美好的印象。因此,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应该加强绿化管理,提高绿化水平,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护绿意识,让每一株花草树木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5)

作者简介:唐凌(197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饭店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5-0138-05 收稿日期:2010-05-10

一、引言

我国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改革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景区为了多方面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引入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成立经营企业,由政府委托经营企业独家经营景区。理论界对景区转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区能否转让以及如何转让(寇敏等,2004;徐嵩龄,2003;魏小安,2000;钟勉,2002;王小润等,2002;王兴斌,2002;张进福,2004),但对当前景区企业化的经营模式的划分缺乏研究。依绍华(2004)将其划分为租赁模式、买断模式和委托经营模式;彭德成(2003)的划分比较具有代表性,从景区经营主体的市场化程度、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景区及其经营主体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景区所有权、经营权、资源保护权和开发权之间的权属关系四方面将景区模式分为复合经营、自主开发、国有企业经营、整体租赁、股份制企业经营、上市公司等十种模式。

笔者认为,将景区企业化经营模式划分为租赁模式、股份制等是一种不准确的划分方法。原因在于,在景区资源国有且不能转移的前提下,任何企业制度都是租赁模式。例如彭德成所提的股份制模式,资源所有者的股份不能流转,实物形态也不能转让,因此不是真正的股份制,而是一种租赁制,是所有权不能转移、只是对经营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进行分割、转让的产权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景区企业化经营模式的划分集中在不同的租赁方式上。关于租赁合约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张五常的佃农理论。虽然佃农理论研究的是土地租赁问题,但土地租赁与景区租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完全可以借用佃农理论对景区的产权模式进行划分。

二、景区租赁与土地租赁相同点分析

景区的产权制度是在土地及其附属资源的所有权不能流动的前提下,由资源的所有者(国家)和资源的使用者(经营企业)之间达成的一组关于如何分配产权束的契约。资源的使用者与所有者之间是租赁关系,而土地租赁也是资源租赁,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1、所有权都不能流动

我国规定景区资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转让所有权,同样,土地租赁也是以所有权不流动为前提的,只允许经营权流转。

2、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原始资源相结合后具有不可分离性

对景区来说,一旦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对景区原有资源改造以后,新投入生产要素不可能与资源分离,即开发企业很难通过抽回投资而退出,土地一旦被佃农投入肥料和劳动力以后,土地的肥力得到改变,这种改变因为与土地的不可分性,使佃农的投入成为沉淀成本而难以收回。这种不可分性决定了经营者的退出只有两种方式:合约到期或者在合约期内有其他人购买经营权,以补偿前期投入的成本。

3、投入的生产要素在租赁期满后,由于投人要素对土地的附着而归所有者占有,这种占有往往是无偿的

因为作为所有者而言,很难观察到具体投入额,因此在收回经营权时无法对投入进行补偿,如贵州省特许经营条例就明确规定特许经营期满以后所有投资归景区所有。也就是说,租赁者没有处置收益,那么在经营期内就必须完成对投资的收回,因而租金中肯定要考虑投资的扣除,租赁期也要考虑投资回收期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土地租赁与景区租赁在所有权的不可流动性、投入要素和原始资源相结合后不可分以及由此决定的租赁期满后无偿归所有者占有等方面具有相同性,因而对景区租赁模式的划分完全可以借助佃农理论中对土地租赁的模式划分。

三、景区常规租赁模式

张五常(1991)指出,土地租约安排有三种主要形式:分成租约、定额租约和所有者自种。其中,分成租佃制规定了每一时期佃农按其产出缴纳一定比例的地租,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一般说来,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佃农提供劳动力;其他投入可由当事人任何一方提供。定额租约则是承租人租下土地后,无论产出如何,都需要定期缴纳合约规定的固定数额租金,土地收益超出部分由耕种者自得,承租人承担所有的经营风险。自种则是由土地所有者自己耕种,或者雇佣劳动力、按照劳动时间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此时也叫“工资合约”),所有者拥有扣除工资以外的全部收益,承担全部风险,肥料等投入由所有者承担。在现实中,景区企业租赁大多也可划分为三种模式。

1、以金山岭长城景区为代表的分成租约模式

河北省金山岭长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修缮完成向游人开放。从1986年开始,国家就停止了下拨修复长城款。长城所在地滦平县1年的财政收入4000多万,没有资金开发保护长城。滦平县政府1997年与承德市财政局下属国有企业光大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由光大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管理处联合经营,公司注册资本为860万元(原金山岭长城管理处总资产),光大出资516万元一次性付给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管理处,获得金山岭长城60%的经营权,管理处以总资产中的344万元和金山岭长城的经营权参加联营公司。占40%股权,双方根据所占股权共同分享门票收入。另外,光大为补偿县政府在宣传金山岭长城中所花费支出,另付给滦平县人民政府100万元,县政府为联营公司出资30万元解决交通工具。合作期限50年,从1997年12月至2047年12月。长城管理处在签订协议后。原有工作人员都转为公司员工,企业实际上取代政府机构接管了对长城的管理(祁胜勇等,2004)。滦平县政府实质上将金山岭长城的行政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都转让给联营公司。

可见,分成租约模式主要特点有:(1)从目标上看,是为了解决开发资金不足。(2)从改革主体看,发起者和转让主体都是当地政府,管委会只是服从政府的决定,这与以前经营性项目的经营权转让由管委会来决定不同。(3)从管理体制看,管委会代

表政府一方面作为行政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经营,与事业制度的区别仅在经营目标从非营利性转变为营利性,从全面经营到根据股份参与经营,依然是政企不分。(4)从收益分配看,是一种典型的分成制,由各投资者按照投资比例组建董事会,共同负责对景区的经营,收益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成,管委会将分成收益上缴财政,财政将上缴收益部分或全部返还管委会用于日常管理。

2、以碧峰峡景区为代表的固定租约模式

碧峰峡1986年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8年后才首次开发,4年多时间里累计投资583万元,年接待游客不到2万人,门票收入不过20万元。景区内有7000亩国有林场和2000亩集体林场,当地农民靠砍伐捕猎为生,年人均收入仅300元。由于当地政府财政资金的缺乏,景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基本无力开展。1998年1月,雅安市与四川万贯公司签订了碧峰峡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协议。万贯碧峰峡有限公司向当地政府支付土地转让费1000万元,买断碧峰峡50年的经营权;向林业部门一次性支付资源使用费350万元,购买碧峰峡7000亩原始森林的使用权;公司每年向碧峰峡管理委员会缴纳10万元的管理经费;共向景区内50余户农民支付搬迁费1000余万元;为购买农民自有林地的使用权,确保农民不砍伐森林,公司还向农民支付了资源保护费。根据协议,碧峰峡的资源属国家所有,管理权归政府,万贯集团公司买断碧峰峡50年的经营权,负责对景区投资经营。碧峰峡产生了巨大的连锁效应,此后各地景区争相仿效,如2000年宋城集团投资开发龙泉山国家公园,万象集团投资5亿开发千岛湖风景区,山西将绵山风景区整体出让给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50年等等。

固定租约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从目标上是为了引入开发资金。(2)从改革主体看,发起者和转让主体都是当地政府。(3)从管理体制看,景区进行整体性租赁,在一个景区内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垄断性经营。管委会负责对景区进行行政管理,管委会和新成立的公司是两个并列的主体,实现了政企分离。(4)从收益分配看,事先约定固定数额,地方政府作为资源所有者根据约定数额收取经营权转让费,管理机构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于景区管理,投资者除了上缴固定租金外,剩余的经营收益全部归自己所有。

3、以黄山景区为代表的自营模式

一些开发比较成熟的景区,鉴于旧的事业经营体制的多种弊端,也开始谋求新的经营体制。1987年以前,黄山景区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由安徽省政府直接负责,1987年批准设立地级黄山市,1989年安徽省人大颁布《黄山风景管理条例》,授权黄山管理委员会代表黄山市人民政府管理黄山风景区,黄山管委会主任由黄山市市长兼任,这种体制沿用至今。1996年,原黄山旅游发展总公司独家发起,以其全部经营性资产为出资,成立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黄山旅游B股上市,1997年4月,黄山旅游A股上市。作为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的控股公司,黄山旅游集团与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体制:黄山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同时担任黄山旅游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一名管委会副主任同时担任董事局副主席兼副总裁,这种安排名义上是政企分离,实质上是景区管委会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自主经营(彭德成,2003)。该种模式比较典型的还有峨眉山景区。

可见自营模式主要特点表现在:(1)从目标上看,主要不是引入资金,而是通过改制实现事业制度向企业制度的转变。(2)从改革主体来看,发起者和转让主体是地方政府。(3)从管理体制来看,地方政府委托管委会行使所有者权益,管委会和新成立的公司是同一主体,“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经营上实行企业制度,以营利为目的,同时对景区实行行政管理,属于典型的政企不分。与原来事业制度的区别仅在于将事业经营制度转化为了企业经营制度,从而将盈利性合法化,变原来的政事不分为政企不分。(4)从收益分配来看,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模式下,虽然管委会的门票收益需要上缴财政,但比起黄果树这样的政企分离模式来讲,管委会对资金和景区经营的支配有更大的主动权,因此管委会更欢迎政企不分的模式。

四、其他租赁模式

除了上述三种典型模式外,张五常通过对定额租约和分成租约的几个样本合同的分析,指出在定额租约中存在着一些诸如“租金在饥荒年景可以依据当地惯例予以减少”这样的一些免责条款,而佃农通过向地主支付不同的租金率来获得任一或其中几项条款,因此定额租约并不是严格的定额。并且,“随着免责条款相联的交易费用的增加,特别是在市场上确定饥荒的不同程度的费用的增加以及为了使各自的租金减低而进行的谈判费用的增加,在市场上更深层次的‘惯例’没有得到发展,而是选择了分成合约这种可替代性的安排。在分成合约中,为佃农提供的多重‘免责条款’是隐含的,而且在这里租金的支付也不再是固定的了。”(张五常,1991)此时,固定租约就变为了分成合约。张五常还指出:“法国分益佃耕制下的农民,中国的与定额租金相关联的免责条款,其他地区与分成合约相联系的最低保证,这些都是一些介于纯定额租金与纯分成租约的中间性安排的市场实践。”也就是说,在实践安排中,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定额租约或分成租约,很多时候租约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当事人之间的一个灵活安排。张五常还用河南省的分成合约举例说明了一些产品不参与分享的分成合约。

笔者在实践中观察到的景区租赁模式与此也是相一致的。例如贵州镇远景区,2002年,湖南张家界的山水天下置业有限公司与镇远县政府签订《镇远县景区景点联合保护开发经营合同书》,注册1000万元成立了镇远县旅游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享有青龙洞部级和天后宫等多处省级文物古迹以及部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铁溪景区的保护开发经营权。合同期限长达50年。《合同》还规定。镇远县旅游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获得经营权后,前3年每年向镇远县政府缴纳100万元资源有偿使用费,第4年从获得的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存10%作为资源有偿使用费,若不足100万元则按100万元补足。公司的经营活动不受县政府及任何单位、个人的干预或侵犯。公司从2002年9月18日起,正式接手经营管理青龙洞等文物并收取了旅游门票(龙文彬,2003)。

该案例中,虽然名为共同开发。但政府并不参与公司经营,只是收取一定的资源使用费而不是按照股份分成,实质是一种固定数额的租赁,不过在收益分配上前3年采用固定租金,第4年开始采用分成租金模式,主要是出于对经营权转让以后经营绩效难以预测,为了避免政府财政损失而采取的对策,是固定租金和分成租金的结合形式。此外,还有很多景区如贵州青鸟集团对马岭河景区的租赁也是采用

企业独家经营、政府分成的方式。不过这些模式都是上述三种典型模式的变形,在实践中也不具备代表意义,因此笔者对其不做特别分析。

五、三种模式的产权主体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安排,就有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和绩效水平,景区不同的经营模式的实质就是景区产权制度的不同安排,对经营模式的划分应该以产权为基础,否则不能抓住模式的实质。因此,在对景区各种租赁模式的研究中,需要对其不同的产权主体进行分析。

分析之前有几点说明:(1)租赁主要指的是门票项目的租赁,收益上主要表现为门票收益,对于配套服务项目不做特别讨论。(2)门票项目的处置收益分为初次处置和经营期内的再次处置,不同的合约对再次处置的权力规定不同,有的允许有的不允许,很难作统一的分析,所以下文对处置收益只考虑初次处置收益。(3)为了避免混淆,本文约定投资者指景区投资企业,景区所有者指地方政府,经营企业指通过门票项目租赁合约成立的新企业。

1、分成租约产权主体

分成模式(如图1)的运作方式:经营企业由地方政府与投资企业组成,公司负责对门票项目进行经营;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行使行政管理权,部分景区管委会代表地方政府行使股东权益,同时参与景区经营。景区收益由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依照股份分成。

所有权――地方政府为景区资源所有者,并以附着于所有权上的景区门票项目使用权和收益权作为出资与投资企业共同开发经营景区。使用权――门票项目使用权根据股份由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共同拥有,经营企业负责对景区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经营。收益权――经营收益中,门票项目的收益权归经营公司,由地方政府与投资企业按所占股份分成,地方政府往往又通过财政拨款将其部分或全部返还管委会,因此,门票收益为地方政府、管委会和投资企业共享,门票项目的处置收益归地方政府。处置权――门票项目的经营权转让权力归地方政府所有。

2、固定租约产权主体

该种模式(如图2)的运作方式:投资企业完全拥有景区门票使用权以及附于其上的门票收益权,根据规划进行景区建设,支付固定租金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将其中部分或全部拨付给管委会,即地方政府转让全部的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另一部分以固定租金形式占有),拥有门票项目经营权的处置权利,投资企业承担全部风险。管委会作为独立的行政管理者,代表政府对景区经营实行政府管制,主要体现在景区的规划、保护的监督、租赁合同执行的监督、景区的行政处罚权以及景区的社区管理权。

所有权――地方政府为景区资源所有者代表。使用权――门票项目使用权由当地政府全部转让给投资企业。收益权――经营收益中,门票项目收益一部分按照固定数额上交地方政府,剩余收益完全归投资企业所有,地方政府将固定租金部分或全部拨付给管委会作为景区管理需要;门票项目的处置收益归地方政府。处置权――门票项目的经营权初次转让权利归地方政府所有。

3、景区自营模式产权主体

景区自营(如图3)的运作模式:地方政府将经营权委托给管委会,但由于政府部门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景区管委会又成立景区经营公司,将门票项目经营权委托给经营公司,管委会领导同时又是经营公司领导,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经营权和行政权没有分离,与事业制度没有本质的差别。门票收益由地方政府和管委会分享。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6)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具有高度生态适宜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乡土树种源于本土,对本地的气候、环境等都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乡土植物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元素之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树种育苗技术相对比较简单,苗木价格和管理成本都较低,总体费用低。因此,乡土植物应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首选植物。近年来,随着我国园林建设的发展,建设节约性园林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适应性强,易管理的乡土植物重新得到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由于人们认识上、管理上等各方面的原因,乡土植物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理想。首先是认识上的偏差。乡土植物由于常见,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档次低,很少被运用到绿地中。其次园林设计人员对乡土植物的认知不够,年轻的园林设计者不熟悉当地乡土树种,对许多优良乡土树种的资源研究不够,在实践中很少加以利用,而导致树种选择上偏向熟悉的外来树种。第三,利用率低。由于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可供利用的野生观赏植物有数千种之多,由于各地对这些植物的不了解,导致了其利用率极低。第四,管理粗放,景观效果不佳。乡土植物由于抗逆性强,不加管理的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土植物的景观效果,阻碍了乡土植物的发展。第五,有毒植物被应用。有毒植物是植物界中一个特殊的类群,在园林中种植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由于对乡土植物的研究不够,导致了部分有毒植物被应用到园林绿化中。第六,城市不同的绿色空间缺乏具有文化内涵植物景观。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大部分是以图案式绿化为主,过分追求视觉美感,植物选择大同小异,以常见的几种灌木为主。没有结合地段的历史文化,创造赋予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鉴于以上原因,乡土植物的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政府的管理

城市绿化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乡土植物的应用和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首先政府应该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制定乡土植物资源发展规划,保障乡土植物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在城市绿化过程中,职能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提高建设标准,杜绝排挤乡土树种、轻视规划、私改规划的施工行为,建议量化乡土植物在绿化工程中的比例,并确定为工程规划审批、工程验收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强制性手段扩大乡土植物的利用率。其次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乡土植物的生长特定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开发乡土植物新品种。建立乡土植物资源发展的专项基金,落实科研项目,建立一批科学合理的乡土植物示范基地,推进乡土植物新品种、野生品种的驯化、繁育,扩大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乡土植物规模。第三,要统筹县市区资源,完善细化乡土植物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乡土植物资源数据库,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加强对乡土植物栽植养护管理的分区分类指导。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建立植物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平台和先进的资源监测技术体系,摸清区域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濒危状况等情况。建立植物资源信息平台,收集、处理区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信息,全面实现区域植物资源信息社会化共享。职能管理部门要对乡土资源种类及分布等进行全面普查,对公园、街道、小区、工厂、机关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乡土树种生物学特性研究,筛选出乡土植物优良品种。

2.加大乡土植物宣传力度

乡土植物不仅能够稳定当地生态平衡,而且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相较与其他植物来说,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深厚的地域文化,管理费用低廉的优点,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首先。虽然外来植物对丰富本地植物景观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有的外来植物还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甚至产生灾害,如前几年江浙一带引种的杂交一枝黄花,曾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园林绿化部门应加大对乡土植物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规定和乡土植物利用计划,开展专项讲座和相关的咨询业务,督促广泛使用乡土植物。同时,还要针对乡土植物的生长特性等进行专门的介绍,杜绝有毒有害的乡土植物被应用到城市绿化中来,以免影响大众的健康,造成人们对乡土植物的排斥。

3.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人员、园林绿化设计人员等的培训。首先是对园林绿化部门管理人员,要转变其思想,增强其对乡土植物重要性的认识,并使之了解当地的乡土植物资源。其次是对绿化带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转变照抄照搬式的养护方法,由粗放化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过渡。还要使之了解本地的乡土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管理、养护方法,并结合当地的园林绿化要求来进行整体管理,使之具有不同的观赏效果。最后要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上使用受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园林设计人员对乡土植物认识不够,不了解其生长特性,而大量引见外来物种所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杜绝由于其个人喜好,对乡土植物的排斥所造成的设计偏差。

4.加大种苗开发和培育力度

乡土植物较其他植物比较难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乡土植物的培育和开发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而处于一种比较零散的经营阶段。政府和园林绿化部门应当在资金和制度上加强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选择优良的品种,研究其商业价值和推广价值,解决一些乡土树种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培育出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其繁殖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为绿化市场提供充足的苗源,尽快推动乡土植物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乡土植物应用形式的探讨,园林绿化部门和园林工作者应重视乡土植物在景观建设中的多样化应用,从植物配置、造型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以改进,增强乡土植物组成景观的可视性和多样性。

5.结论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园林绿地结构愈复杂,生物种类越多,园林绿地系统就越稳定。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生态园林本身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乡土植物资源不仅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素材,而且对突出地方园林特色和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会丽,王孟立,王刚.对乡土植物在平顶山市园林绿化中运用淡化的忧虑[J].科技信息,2008,5.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7)

首先应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组成,研究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利益相关者,将之划分为若干群体。然后,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典型调查和访谈,明确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分析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罗列出能够影响焦点问题解决的关键力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土地市场建设和土地管理制度等都是制约多目标冲突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力量。然后,分析最能影响关键力量发挥作用的驱动力,这里指的是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和制度建设等关键力量的具体指标。

在明确了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量后,要仔细辨别这些因素中,哪些是确定性因素,哪些是不确定的因素。经过对驱动因素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排序,就可以构建未来土地利用的核心情景。核心情景被挑选出来以后,还需要对每个情景进行详细和完整的描述。

最后,针对土地利用不同情景的假设,根据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不同情景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等技术参数,研究不同情景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供选方案。编制弹性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并分析情景假设和方案的差异,提出不同情景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郭 杰 欧名豪 刘 琼 欧维新)

Google Earth助执法

运用Google Earth系统提供的功能,实施土地执法监察的巡查、调查取证工作,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取代了传统、落后、低效的执法方式,实现了执法监察特别是巡查手段的现代化,改变了执法思维、思路和模式,实现了科学执法。同时减少了巡查车辆和人力,节约了能源,减少了车辆耗损,降低了执法成本。

二是可以不受天气、环境、季节、地势、地点的影响,对各区、县、街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定点巡查与调查,也不受地形、地貌、地物、地类的影响,对任何类型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定点、定位、测量、拍摄,特别适用于对违反国家政策的别墅用地、高尔夫球场用地,较大面积以上用地等开展执法巡查。

三是该系统与通信设备组合,供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督促当地的执法监察工作,实现了统一指挥和指挥自动化,可确保土地违法事实清楚,测量准确,避免了人情执法。运用该系统进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可以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领导能把握全局,有利于正确决策。

四是运用该系统进行网上执法巡查与地上执法巡查相结合,可以精确地测定新发现的土地违法案件的原始地貌、地类、地形和现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结合,可以及时确定某一块土地的违法类型。

五是对于土地违法行为猖狂的地区,可以减少执法人员的伤亡率。

六是在执法监察人员普遍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执法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在市级建设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指挥控制中心,少部分人员开展网上巡查与地上核查,绝大部分执法监察人员对违法案件进行查处,解决执法监察人员发现难、效率低的问题。

(南京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 韦朝忠)

谨防取土坑害人

取土坑大多是为建设房屋等设施或修建道路而挖取土方填筑路基或用于养护所留下的面积大小、深浅不一的土坑。《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

随着夏天雨季汛期的到来,日积月累,一些取土坑就会形成坑塘水面,看上去面积不大,也不深,但实际上水非常深,坡度比较陡,且土质松软,很容易造成塌方,人一旦下去,就会深陷,不能自拔,危及生命。如果不抓好对取土坑的安全管理,势必会给周围群众带来溺水隐患,以致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一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当地政府对辖区内所有的取土坑进行调查摸底,统计有关数据,例如数量、位置、面积、四至、体积、深度等;二是责令违法取土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恢复填平,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治理;三是要规划好取土坑的取土位置,取土前先办理好相关手续,将耕作层剥离,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尽可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禁止随意取土;四是在取土坑周围张贴安全告知书,树立警示标志,提醒群众切勿在取土坑里游泳;五是修建道路时,在开工之初,建设单位要会同公安部门、地方政府联合《通告》,告知地方村民,不准随意进入施工区域,远离取土坑,使施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六是在取土坑配置抽水泵,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取土坑内积水不超过50厘米,万一有人落水也不致造成生命危险;七是取土者完成取土后,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验收,如果不能进行恢复填平,可由当地政府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作综合开发利用。

(山东省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 王 磊)

构建节地评估工作机制

节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和估量,以评估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两类,即建设项目节地评估和规划节地评估。建设项目节地评估工作涉及到建设项目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国土管理部门、节地评估协会和节地评估机构五方面的往来关系,核心内容是建设单位向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履行建设项目的节地评估报批程序,保证建设项目符合节地评估标准。

笔者认为,为了保障节地评估工作机制的运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多方论证节地评估工作机制的可行性。建设项目节地评估对项目相关审批单位以及用地单位都有重要影响,需要多方征求意见。

(2)多种方式宣传节地评估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都了解到开展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对相关单位进行工作和技术培训,在思想认识上保障节地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完善节地评估工作配套技术体系。通过构建技术支撑体系目录,对尚未涉及的技术进行研究和确认,对现有技术进行整理和修订,最终形成一套能够支撑节地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技术保障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8)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35-02

1 西昌市邛海风景区社区参与利益分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西昌市邛海风景区是国家4A风景名胜区,距西昌市3公里处,是四川省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开发价值。然而邛海风景区的重新规划和开发必然会带来社区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邛海周边的部分农民必须丧失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渔业生产资源,并与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分离,既得利益面临着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

邛海风景区的再开发可能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利益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的增加,直接获得旅游收益等。从开发的实践来看,从旅游景区开发中获利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核心诉求。但是,由于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居民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低,参与效益有限,大量的旅游利益从居民身边流走,有的甚至成了外来强势集团的“摇钱树”,从而引发的风景区土地征用与补偿问题、房屋拆迁问题、景区经营权问题、景区居民再就业问题的等,其具体表现如下:

1.1 土地征用与土地补偿诉求导致社区居民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2009年6月,我们对邛海景区周边耕地占用面积最多的海滨村和市拆迁办进行了问卷式和走访式的调查。调查显示,海滨村共有11个组,其中7组距邛海最近,在景区再开发中是占地面积最多,拆迁户最多的村组。该组总人数486人,占全村人数的9.6%。其中征用土地和各种补偿明细如表1、表2所示:

表1 海滨村七组被征用土地面积的情况(单位:亩/人)

承包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开发前1700.3开发后400.08数据来源:海滨村村委会。

表2 邛海风景区开发中被征用补偿明细表(单位:元/亩)

补偿项目土地补偿青苗补偿鱼塘补偿建塘费补偿鱼苗损失补偿补偿金额700002000700004002500数据来源:西昌市政府拆迁办。

从表1可以看出,由征地前人均耕地面积为0.3亩减至征地后的人均耕地仅为0.08亩,个别农户甚至已没有一寸耕地,人地关系十分紧张,依靠原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存已不现实。从表二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补偿费中,土地使用权出让费是最主要的补偿费,对于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的农民来说,所补偿的人均费用仅5600元。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失地农民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保障充满了忧虑,对再生产技能本身就不强的当地农民而言,若不及时解决好补偿中的具体矛盾,协调好征用土地的利益补偿问题,势必会影响旅游景区的和谐发展。

1.2 房屋搬迁与房屋补偿诉求导致社区居民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西昌邛海风景区的重新规划,无疑是要求景区周边的部分居民搬迁,特别是景区的核心区域,不能有居民居住。这部分居民就要求搬迁到远离景区的地方,重新安置新家。笔者走访了西昌市拆迁办,调查发现,这次邛海的重新规划,总共拆迁5700亩,农村总计275户,城镇42户。对他们的房屋拆迁费做了如下补偿:农村居民住房补偿以380元/平方米。农户再用这笔补偿费在政府统一新修的安置小区购买新居。扣除每户有4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其余的差额安置小区以售房价格800元/平方米卖给社区居民,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少数居民尚可以接受,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景区给予的这部分补偿费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安置新家所需的费用,农民不愿意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但如果政府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为了发展旅游业,增加其经济效益,忽视农民的切身利益,利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没有建立在社区居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不妥善解决经济补偿和移民后未来生产生活出路等具体问题就盲目搬迁的话,那么未来的赔偿问题可能遗患无穷。

1.3 景区居民与开发商争夺资源的经营使用权存在的利益分配的问题

邛海不仅景区自然风景优美,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在邛海风景区重新规划以前,周边的农户除了种地获得的收入以外,捕渔业也曾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之一,而且在旅游旺季,周边的农民还可从事为游客划船、烧烤等,以此来补贴家用。但是,景区重新规划后,对景区内资源重新管理,农民原有的既得利益就面临着重新调整。笔者通过对邛海周边农户的走访调查,特别是海滨村7组的农户认为,在没有重新规划邛海景区以前,虽然每年的接待量不是很多,但能通过划船、烧烤、摆摊设点和农家乐等来挣钱,收入比规划后还多。而规划后,邛海风景区的经营权被纳入统一的景区管理,大部分的旅游收入都流入景区开发商的口袋里,景区农户并没有在发展旅游业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的参与性不高,甚至持抵制的态度,这样在景区发展的后期矛盾就会越来越突显。

1.4 劳动力转移后,景区居民面临再就业困境

邛海景区规划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农民生活问题立即就面临着困难,他们再就业等各方面也得不到保障。邛海规划中征地最多的海滨村7组,全组共有耕地170亩,被征土地就达到13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剩下不足0.03亩,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必须改变生产方式来维持生活。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尚且不能容纳多少本地人,大多数失去土地的劳动力的转移就更加困难。更加上农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世代代都靠种地为生,很少有一技之长重新再就业。这样,一方面是大量亟待转移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却难以转移。农民再就业问题得不到保障,容易滋生矛盾。

2 如何对西昌邛海风景区社区利益进行调试

2.1 重视社区权利,保证社区利益

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我们首先应该从意识上重视社区的权利。对西昌市邛海景区集体所属的土地、水体、树林等,应尊重其所有者受益的原则,与社区利益分享,帮助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购租赁土地使用权和资源管理权的方式,也可以按不同所有者的份额共享资源获得的收益,如门票、资源补偿费、土地设施出租费等,还可以通过其他补偿方式,如以邛海景区内居民的房子换景区外的房子,实行优惠的置换政策。总之,要把利益共享的思路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一直贯彻到景区所有的居民,尊重他们的权利,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好的保证他们的利益。

2.2 加强风景区土地征用的立法,妥善解决景区征地补偿

旅游风景区在规划和开发的初期,景区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土地权属和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目前,我国还尚未出台明晰的风景区征用土地的法规法令,所以对于征地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各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措施。为了避免在征地补偿这个问题上产生纠纷和摩檫,首先在大的方面国家应加强对风景区开发和规划用地和赔偿的立法,争取做到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在法律的许可范围下进行各项工作。其次,风景区在规划之前对风景资源的资产做一个评估报告,以评估资源报告的土地价格为依据签定土地出让合同。这样,风景资源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就会大大提高,风景资源的效用才能充分发挥,景区的农民在脱离所占用的资源后可获得一笔足够的补偿,其基本利益能得到较好的保障。最后,在对当地农民征用土地的赔偿时,一定要充分的谈判、协商,争取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不能单纯的依靠行政法令,强制执行征用土地。

2.3 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妥善处理好农民房屋搬迁改造还建问题

每个风景区在规划的初期,都会面临着景区居民房屋搬迁的问题。这个问题和农民的土地问题一样,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问题。因为邛海景区的整个社区基本上属于无规划的散落式村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与自然风景和环境不相协调,部分居民的生产方式还不适合旅游风景区发展的要求,为了使村庄建设与旅游景区协调发展,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对保护区内的村庄分类改造。目前,可采取的村庄改造方式有:“城中村”综合改造方式,征用土地后,按照规定异地搬迁还建,实行风景区农户的搬迁改造与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这样,搬迁就可以寻求利用社会综合资源,而不仅仅是依靠风景名胜区及其政府主管部门的单一性资源;“景中镇”的就地还建方式,即把散居的住户集中起来,建设成与景区风格相协调的风情小镇,进行餐饮、住宿等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关键是政府对社区居民经营能力和从业素质的培训与提高)。邛海风景区就是采取把核心区域的农户统一迁出景区,在西昌市的郊区开发修建一个安置小区,所有的建筑物按照统一的仿古制式修建,内设休闲观光、茶楼、烧烤小吃等。这样既解决了农户的住房问题,又可以为部分农户解决一些就业问题,为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2.4 加强当地农村社区的旅游服务培训,多种渠道转移剩余劳动力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景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就业的一般规律是:在开发初期,景区通常能保障农民就业,大量的当地农民被聘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人,农民的利益有所保证。但在这个阶段,政府如果忽略了对当地农民的旅游业服务技能、素质培训,一旦开始大规模接待游客后,农民的服务质量和素质跟不上景区的发展。而且随着外来职业技术人员的增多,当地农民的就业空间就越小。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那些不需要太多文化技术的景区清洁工、道路养护等岗位,尽量安排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户,特别是因土地被征用的无地户或少地户;其次,把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的城镇化结合起来,尽快制订当地城镇规划,把因旅游开发而失去资源的农民的安置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具有民风民俗特色的小城镇,让他们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再次,组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开发、加工与旅游业相关的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以最大限度地转移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最后,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利益需要,要对旅游开发商使用当地劳动力进行硬性规定,建议要求旅游景区开发商按照所征用农户土地的多少来考虑优先安排就业,使无地或少地以及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户的生活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本文对西昌邛海风景区从社区参与利益分配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当然,是否能够有效的运作,需要政府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而充分保障他们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们的参与性,使当地旅游业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是我们今后值得继续深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7-4768-0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基于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由相应的硬件、软件和数据组成,是用于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城市的概念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我们熟悉的物质城市身边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数字化特征的时代现象。这种现象正在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忽视它的存在将失去城市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因此在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中有必要借助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三维GIS)等高新技术手段,通过三维的直观展现,为最终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实现目标

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实现国土数据的三维数字展示。通过融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三维建筑物模型数据和其他数字线划图等多源数据,实现区域范围内集成数据的三维、实时、无缝漫游显示。

第二,实现国土业务的决策辅助支持功能。在虚拟现实的表现环境下,通过叠加相应的专题数据,可以对任意房屋、公路、图斑等进行有价值的空间查询、专题统计和叠加分析,为国土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高效、多样的辅助支持。

1.2 功能需求

根据系统目标和GIS 应用系统特点,系统基本功能需求如下:

1)数字城市:基于三维空间场景,叠加国土资源专题信息,搭建国土资源辅助决策的科学平台。

2)查询功能:采用模糊查询技术,找寻、定位、输出查询结果。

3)量测功能:提供对三维场景的基本量测功能。

4)分析功能:提供基本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

5)国土资源辅助决策模块:主要实现专题数据的属性查询、专题统计、空间叠加分析等功能。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得到现实可用的物理数据库。本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采用ESRI的地理数据库模型(Geodatabase)。

2.1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的数据组织如图1。

1)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理数据是作为国土数据的参照或背景,主要是指DEM、DOM、地名、境界线等。

2)国土专题数据:国土专题数据是本系统数据库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监察图斑、土地利用、矿产分布、征地范围等。

3)三维场景数据:三维场景数据是本系统的主要基础数据之一,包括建筑物模型、自然景观模型、构筑物模型等。

2.2 物理设计

本系统的存储机制采用的是矢量数据存储物理设计,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数据库的逻辑层次是:数据库->子库->图层->空间实体,而最终反映在SDE中是GEODATABASE->FEATUREDATASET -> FEATURECLASS->FEATURE。

3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3.1 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数据层是基础,主要包括基础数据、专题数据、三维数据和业务数据等;表现层是实现软件功能的应用层;支持层用以实现数据层的数据在系统中应用,详见图2。

3.2 系统功能结构体系

本系统采用模块结构法的系统设计方法,系统功能结构图详见图3。

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1) 电子沙盘

基于数据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利用DEM数据、航空影像数据构建具有多尺度的三维空间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旅游景点、城市、河流、大型水库、主要山峰、山脉等名称的查询、定位、飞行浏览。

2) 查询功能:利用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获得用户所需结果,并以EXCEL格式输出结果,方便日后研究使用。

3) 量测功能:主要包括平面距离量测、空间距离量测、垂直距离量测和面积量算。

4) 分析功能:主要包括等高线分析、剖面分析、最佳路径分析、视线分析、视域分析、空间分析、淹没分析等,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应用。

5) 国土辅助决策功能:主要实现专题数据的属性查询、专题统计和空间叠加分析。

属性查询,将查询功能整合到每个专题模块中,有利于专题数据的应用与管理,针对每个模块的查询结果,系统除提供定位、属性查看、EXCEL格式输出等功能,还有查询结果的坐标串展示、访问、节点突出显示等功能。

专题统计,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统计,如违法用地,可统计供地批准总数面积、供地批准耕地面积、用地批准总数面积、用地包含耕地面积等违法用地监察工作所需数据。

叠加分析,对范围图元内叠加图元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相交面积、占图斑比例和地类信息等。

5 结束语

1)通过本系统,可在多尺度三维场景中实时、直观展示国土资源数据,可有效管理国土业务数据,可充分利用省、市已有基础测绘数据,更大地发挥国土业务数据作用。

2)Skyline是国际先进的三维可视化平台,强于数据展示,ArcGIS是优秀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强于分析,结合Skyline数字地球技术和ArcEngine分析能力进行开发,是本系统实现的较佳技术手段。

3)本系统是架构于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之上,结合交通、水利、应急指挥、民政、旅游、招商、电力、电信等行业业务数据,可为政府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GPS三维模型导航、土地利用以及覆盖调查、农业估产、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三维地理信息服务。

4)一般说来,国土资源决策包含空间决策、数量决策和管理决策三种类型。前两者为基础性、技术性决策,后者为最高层次的战略性、规划性或政策性决策,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础。本系统主要实现辅助国土资源辅助决策的三维数字展示、地理信息分析和业务数据统计分析,日后将逐步向更高层次辅助决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振镖.三维GIS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2(8).

[2] 李裕伟.建立国土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的若干基本问题[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2(1).

[3] 李裕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中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4(2).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10)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宋明春,李洪奎

对黄河下游第四系覆盖区国土资源大调查内容的思索张尚坤,张增奇,王敏,王克光,杜圣贤

胶南-威海造山带与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王沛成,刘建文,宋志勇,徐洪岩,周汝国

青岛小珠山花岗岩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周汝国

峄山地质地貌特征及成因宋炳忠,唐好生,王继芳,刘云生

山东章丘茶叶山蓝宝星花岗石特征及开发前景分析高振汉,李靓熙

鹊山水库输水穿黄工程中沉井和顶管技术的应用张兴鹏,黄曰祥,徐桂珍,李祥

地球化学样品中痕量锗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许庆福,周长祥,张文娟

榴辉岩制片方法介绍李亚芹

山东地质矿产工作的反思曹国权

山东省黄金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徐金芳

倡导生态矿业,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方宝明,陶卫卫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矿业经济健康发展高建斋

招远市夏甸金矿含金流体成因及就位机制的研究穆太升,董鑫,曲延波,许洪泉,孙忠实

枣庄地区寒武纪-早奥陶世层序地层特征杨恩秀,杨建民,孙天柱,张新平,宋家军,周汝国

坪上一带深层次构造岩的变形特征及温压条件分析张忠义,丁峰

烟台北部古元古代芝罘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薛志忠,冯利彬,刘玉潭

泰山-新甫山-蒙山地区绿岩带型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石玉臣,伊丕厚,季顺乐,苏守德

山东平邑铜石金矿田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山东国土资源 于学峰

汶上县兴化寺金矿地质特征李振峰,王自具

山东龙口市大磨曲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刘晓煌,耿书杰,马树江,高池兴,赵新峰

海阳东刘家地区金矿化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高长亮,张春池,王星远,刘书锋,王继增,郑作平

山东五莲七宝山金铜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张小允,刘立金,陈恕昌,张君,薛世强,韩英,厉金

泰安-旧县水源区岩溶水开采与地质环境的关系高宗军,孙文广,唐蒙生,武新岭,刘明,韩云龙,程锡良

威海市地下水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山东国土资源 林常平,乔令海

平原储灰库区地下潜水位影响评价模式探讨方庆海,王集宁,张丽霞,靳丰山,刘洪亮

山东平邑卓家庄金矿中的碲硒矿物特征杨德平,刘鹏瑞

加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史崇义

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董云波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开创地矿行政管理新局面丛支水

规范管理努力创新全面推进新形势下矿政管理工作于国年

整顿矿业秩序促进地质环境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崔伟,,袁振林,张全健,刘晶

浅谈磁带存储技术在数字国土资源资料备份中的应用崔政军,于振丽

山东省胶南市七宝山银铅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王来明,李洪奎,田京祥,杨永波

山东省近海砂矿资源类型划分及开发前景方长青,尹素芳,孙立功,谭得军,邢爱红

浅谈山东省地质遗迹及其保护杨斌,刘书才,黄文院

济南保泉供水近期与长远对策李传谟,李岚,陶卫卫

地下水资源模型在费县朱田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倪军,李森

鲁北临盘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张兴乐

山东山旺化石宝库王继广,司竹君

什么是滑坡

什么是喀斯特现象

沼泽是怎样形成的

地下水补给条件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推动国土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赵厚民HtTp://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李坚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田锡富

突出重点措施得力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赵翠云

把握重点强化措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展顺利郝吉虎

强化机制深化改革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山东国土资源 徐维胜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展顺利陈旭辉

深化改革强化措施全面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朱绍昌

强化措施开拓进取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李恒满

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张振国

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周家富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国土资源工作快速发展王圣林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国土资源工作新突破龚俱胜

总体部署认真工作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刘建中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王永祥

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任晓旺

团结拼搏努力工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童彩云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规定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窗口办文办法(试行)

山东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依法行政第三个五年规划

《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系列报道之二--山东省矿产调查、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妥善解决城市建设与煤炭开采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亓鲁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意见熊大军

山东地质学会工作回顾与展望--庆祝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山东地质学会

山东省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刘玉强,王传才,吕昶,游文澄

胶北地区内生金矿成矿规律李宏骥

胶南-威海造山带研究进展及重要地质问题讨论王来明,宋明春,王沛成

山东饮用天然矿泉水及其勘查与保护谷振峰

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黄太岭,高建国

山东省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与调查方法探讨山东国土资源 徐军祥,石宝玉,程秀明

山东金刚石原生矿找矿前景探讨刘继太

物探方法在济南市鸭旺口地热普查中的应用效果杨海霞,陈长峰,王鲁萍

日照绿茶与地质背景相关性浅析戴炳仁,王申,袁洪刚,刘俊玉,高会卿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万继涛,杨蕊英,李公岩,李元仲,邱恒宾

夏津县黄河故河道区土地沙化及防治王贞国,宋桂芝,王桂玲

某些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张文玲,孙瑞香,魏洪芹,周长祥,安仰生

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浊积岩油藏勘探中的应用吕义军,王萍,李虎山,王岩

渤海埕岛油田东斜坡古近纪东营组划分与对比及沉积杨鹏飞,张磊,李大伟,李德生

气测录井技术的进展及气测资料新用途的探讨任光军

临邑洼陷圈闭类型及成因研究段双国,高志卫,王顺华

双探测器碳氧比测井技术及其应用章树军,朱鸿,赵德香,张春红

土地资源管理前景篇(11)

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引入,土地管理朝着越来越高新的方向发展。GPS在空间信息技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为土地管理带来新的技术与力量。

1、GPS相关概述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如果翻译成汉语是能够用卫星测距和卫星定时来进行导航。GPS具有很多功能:能够进行海陆空全方位的实时定位和实时导航,能够应用于工程机械设计、导航、测量等行业,能提供准确的时间、速度和三维坐标,具有实时性和连续性。

GPS使得电子导航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给测量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导航系统,GPS具有很多优点:保密性较强、应用的功能比较广泛、可以全天候全球的工作、抗干扰的能力较强、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定位的准确度很高、观察的时间比较短。

2、3S的应用与集成

GPS、RS与GIS简称“3S”,“3S”以其各自的技术特点日趋紧密结合,在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与趋势预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以及灾情评估与减灾对策的制定,城市及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开发与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2.1 GPS与GIS的集成与应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作为一种新型的定位数据的采集和更新手段,具有高精度、高效益、全天候、低成本、高灵活性、实时性等特有的优势,因而在GIS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GPS在GIS中的应用常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用GPS技术对GIS的空间数据作实时更新和采集;二是把GPS接收机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与GIS的电子地图相结合,组合成各种电子导航系统。

2.2 GPS与RS的集成与应用

RS与GPS的结合应用,将大大减少遥感图像处理所需要的地面控制点,并且可实时获取数据、实时进行处理,使遥感图像的应用信息直接进入GIS系统,为GIS数据的现势性提供新的数据接口,由此可以加速新一代应用技术系统的自动化进程以及作业流程和处理技术的变革。目前,GPS与RS的结合主要应用于对地形的困难地区制图、地质勘探、考古、导航、环境动态监测等。

3、GPS在土地管理的应用现状

在土地管理调查中,GPS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GPS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及时的利用变更的信息和采集土地原始的资料比较,这主要是因为,GPS能够及时的提供变更地的精确坐标,能够精确的定位。

3.1 LIS的数据来源之一是GPS数据

GPS测量土地的精确坐标,是一种微观的数据,可以动态监测和调查土地的各种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准确在土地的规划、利用、调查等图纸上准确的定位一个地点,从而可以分析统计各种最基本的信息。GPS和LIS相结合的系统,能够允许GPS数据毫无阻碍的进入这个系统,所以说GPS/LIS系统在土地管理工作上的开发利用有着很大的价值。

3.2 勘测定界建设用地

勘测定界就是对一些建设用地(一般包括:通过出让方式、划拔方式、征用方式获得的土地),测定建设用地界的位置,明确每个建设地所属人的范围,准确的计算用地的大小,从而可以给国土资源部门的报批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能够提高技术和事务工作的效率。目前来说,为了保证一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几乎所有的项目的建设用地都是用GPS来勘测定界的,现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样基础建设的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为了给国土部门提供真实的、准确的数据,提高经济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建设部门所获得的服务质量,加强GPS在土地管理中的勘测定界是不争的一个事实。

3.3 土地的变更调查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比较复杂、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工作就是土地的变更利用,在土地变更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保证土地变更信息的质量,并且要保证变更的效率。原有的土地调查方法,比较传统,往往所耗时间比较长、所用资金比较大,不能快速的反应、动态的监测。目前各种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3S中的GPS技术。GPS可以及时的定位,并且具有迅速快捷方便的特点,和别的土地管理上的技术相比较,在动态监测这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使土地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得到发现,最终能够给某些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有用的数据。

3.4 地籍测量

地籍管理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中较为基础的部分,它的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获得地籍测绘管理的一些相关信息,目前测绘方法和技术得到应用集成都是由地籍测绘的方法和技术而来的。GPS技术作为地籍测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法手段,和其他比较传统的技术相比,有很大的优势:高度的自动化、浪费的人力、物力少、操作比较方便、测量的精确度比较高、可以实时作业。

4、GPS在土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4.1 GPS在土地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GPS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来看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一些土地管理的基层组织在GPS上的研究还是十分少的,可以说是处于一个空白或起步的阶段;其他技术与GPS技术的融合在土地变更上提高其精确度的研究较少;国家的一些比较低一级的政府部门的土地管理部门,像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些测量设备不是十分先进;目前GPS在地籍的变更和测量上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GPS在工程建设领域已经得到了普及应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和理论,然而关于土地测量控制网的与土地测量的特点相关的研究理论比较少。

4.2 GPS在土地管理上的应用前景

GPS作为一种有力的技术手段,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应用中,能够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使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目前这项技术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术具有很大先进性,所以它的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在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国土工程需要建立数字国土工程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GPS 技术将在获取土地空间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提供历史信息和最新变更信息。GPS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方式,通过与计算机的一定结合,可以更加有效地监测和调查一些土地资源的数据。GPS技术能够及时的提高变更信息,并且能够提高一些相应的历史信息,使得我国的土地管理更加现代化。

结语

空间信息技术的关键之一是GPS,目前,在土地管理的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土地管理的工作只有结合GPS等先进技术,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