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想教育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4 10:41:58

思想教育的方法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在于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精神关怀,进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其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来体现。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欣赏生命,促进生命和谐,切实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契合的内容:

1.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完满生命内在包含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生命尺度,是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是具有思想感情,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者。除此以外,人还具有社会生命,必然要扮演各种角色,承担各种权利和责任,人与周围环境之间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的关系,构成生命活动的实际内容,人通过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条件发展自己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最后,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一旦逝去,无法重新再来,人一旦死去,就再没有复生的可能和希望,使生活和对人而存在的全部价值化为乌有,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唯有一次的生命。

1.2指引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精神、能力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美丽,而在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才干等。生命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表现为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他人的积极意义。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能帮助人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领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走过有意义的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生命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要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能,发展多方面素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命之路,展示生命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1.3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深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无法排斥和抗拒。一方面,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和煎熬,另一方面,挫折又可以为人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动力。要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必须先经受挫折的磨练,培养自己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格,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让生命意志得到磨练,逐渐走向成熟。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之所以选择光荣、和理智等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将会通过它们感到幸福”。①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最根本和终极的目的。人的生命是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的,幸福是创造中的享受,创造的欢乐是幸福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自觉提高身心素质,健全人格,树立高尚情操,勇于实践和创造,在喜悦、成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中感受生命的幸福。

1.4教会学生促进生命和谐

和谐是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对象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度的关系,作为具体的个体,他的内部和外部一切关系无外乎就是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关系,要教会学生充分协调好这四大基本关系,以实现自身生命的和谐。首先是个体自身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应注意营养、睡眠、体育锻炼等,使身体各个组织系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重视培养自己广博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力等。其次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张扬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社会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可以背离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与他人融洽相处,在多元的文化面前,学会选择和整合,让自己在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构建中和谐发展。再次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处,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8-02

在新课程实施中,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怎样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教师所面对的新课题。渗透德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树立目标,全面发展

在体育课教学中,需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与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教师除严密地组织好各项练习外,还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多样化。在体育课中,有的学生对球类或做游戏比较感兴趣。觉得好玩,就乐意去练。但是,到学习田径有关知识及活动时,部分同学就不愿意去做,认为单调乏味,产生消极为难情况,甚至怨声怨气,怕苦怕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强令人与人之间服从,而是应该启发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锻炼的思想和自觉性,用一些伟人自学锻炼身体的范例去启发他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懂得今天的锻炼是为了明天作出更多的贡献。把学生的活泼好动建立在为崇高目标而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接力跑的活动过程中,弱小的同学由于跑得慢,经常受到同组一些同学的责备。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这些同学为的是集体荣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肯定同学的责备是为了本组的荣誉,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做会极大的危害某些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知道督促的方式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建立在友谊、互助的基础上。其次,应用积极有效地引导差的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为集体争光的责任感。

教师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以鼓励为主,决不要影响学生的锻炼情绪,对那些比较弱小的学生应特别为他们提供方便,帮助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培养学生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德。同时我们还要在培养对集体有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积极完成任务。

三、合理安排,抓好集体观念的教育

当我们在安排各项新的活动或竞赛、游戏时,往往发现学生不但很感兴趣,而且积极性很高,获得竞赛胜利又使他们无比振奋,更增加了对这些活动的激情。我们在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也要注意到由于教学组织,竞赛规则和思想工作落实得不恰当而产生的一些乱子或事故。这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和及时调节运动的密度和运动量,加强保护和帮助,严格按照竞赛和规则去指导和开展活动,密切关注活动的进行和变化情况,使学生自始至终有组织地进行练习,养成井然有序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大家庭的温暖。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

小学生的注意是无意占优势,他们的神经兴奋过程较强,抑制过程发展较差。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一定的优势中心。他们的注意力会随着周围的任何刺激而分散,影响学习效果。例如:几个班同时在一个操场上上体育课,不同的口令、吵声和活动情景都在互相渗透,一些学生就不容易自控,左右顾盼。有的学生练习某一项目,一两遍后就不能专心地往下练,而私自去做老师不允许的练习项目。出现这些现象,从儿童的心理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却不能就此迁就,顺其自然。我们老师除了应该尽量排除那些容易分散儿童注意力的因素外,还应在教学组织上搞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以增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要让学生知道,一切有损于集体阵容和声誉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一切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在教学中要切实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使他们充分的认识到无论上什么课,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五、身体力行,知行结合

在体育课中,老师是他们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容易接受教师的各种影响。所以,教师的“言教”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上课时,教师的动作要规范,示范要认真,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决不可指手划脚,做到知行并重。总之,我们要有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爱护,言行举止端庄,仪表风度典雅,诸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和模范,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他们,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大有思想工作可做,而且,这个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它和锻炼是有机地结合着。我们只有针对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每个练习中,及时引导,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07-0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它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对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方法的选择决定着目标的实现程度。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它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1.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服务的。正如培根所做的一个比喻:方法好似黑夜里为行人照明的灯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实施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曾形象的把方法比喻成桥或船,“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

2.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传递需要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娱乐活动作载体,也需要常规的理论灌输。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都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教学内容,但它却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实现,能够更有效的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少的方法技巧。

3.讲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的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之所以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成果,是因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掌握各不相同。教育者只有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状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地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不讲究方法,只是僵化的照搬照抄,不考虑实际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使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势

1.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一贯思想路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制约着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深入群众,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通过言教灌输思想理论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英雄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3]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注重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实际生活,一味地强调思想进步则很难达到目标。只有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可能会有更高的追求。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

1.过多地注重理论灌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靠理论的单向灌输,不考虑接受者的实际情感,把受教育者看成完全被动和理应服从的承受者,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的反感,甚至是抵制,直接导致教育效果的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重形式,轻实效;耗时长、声势大,却收不到实际效果。让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误解,“大”而“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概括,完全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含义。

2.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教育者所替代。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即使是在需要受教育者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实践教育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难以得到发挥,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扮演着主角。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将活动看做与自己毫不相干,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最终无法达到教育的目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忽视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方法体系中忽视了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过多地将重点放在理论的传授、文件的学习等上面,却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有利教育实施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4.现代新方法元素的缺失。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内容要素出现了老化现象,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1.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4]。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受教育者的具体思想状况,能够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育者要主动关心、帮助受教育者。教育者既要关心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难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好生活问题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5]。

2.加强对隐性渗透的运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多采用隐性渗透方法,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使其成为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载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首先要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大力发展各种先进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激励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让广大受教育者见贤思齐,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自我完善。最后,充分发挥各种重要节日和场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举行形式多样的节日庆祝和纪念活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社会大众开放,让他们在其中产生心灵的共鸣。

3.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播思想和文化的主力军,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无时无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大众传媒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特别是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保证社会主流政治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使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融入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中,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其次,要贴近实际生活。针对受教育者普遍关心的社会和生活问题等,展开多角度地引导工作。再次,扬善惩恶。要大力弘扬正气,对各种正义行为给予奖励和宣传,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防止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4.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用心理教育的方法,给教育对象以启发和教育,排除他们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建立新的思维方式。首先,教育者可以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传授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让受教育者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对于自身某些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给予及时矫正和调整,以保持心理健康,这样才可能保证思想状态的稳定性和正确性。其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就要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入手。做思想政治工作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就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掌握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需要等,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又可以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4)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的活动形式,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所施加教育影响的各种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1] 灌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普遍使用的传统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单一的灌输教育逐渐显现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误用,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是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新的发展。心理疏导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2]

1、科学“灌输”论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把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传播、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使工人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为自觉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也明确提出过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但没有明确提出灌输的问题,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思想,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卡·考茨基,他提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 [3] 列宁肯定了这种观点,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3]可见列宁十分重视向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灌输革命的理论和思想,并且列宁就“为什么要灌输”、“向谁灌输”、“灌输什么”、“灌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已将灌输论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因此,我觉得灌输应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列宁所使用的灌输这个概念,更接近于启发和开启人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带有贬义的灌输观念。

2、坚持并发展灌输教育

关于灌输教育问题,理论界一直争论较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党一直强调:没有正确的理论灌输,就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积极主动地向人们灌输马列主义,思想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灌输,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灌输方法的陈旧和僵化,灌输途径的单一,使灌输教育背上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恶名。新时期,要求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灌输教育的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的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在的国情,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的变化,创造出新的方法。科学的灌输方法,不是硬性灌输,应该是与时俱进,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是将“灌输”与疏导,对比,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的。

3、心理疏导是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这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的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4] 心理疏导就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

4、心理疏导的内涵及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予以调整排除,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会产生困扰和烦恼,当人们无法自己摆脱心理困境时就会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因此,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会是心理疏导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者说心理疏导人员就是一面镜子,疏导对象通过这面镜子看到自身的污点,也就是心理问题,并帮助使其摆脱,从这一点看,心理疏导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比较有针对性。我们党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疏导以疏导对象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心理疏导,凸显了对疏导对象实际问题的关注,也表明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到实际的发展趋向。

曾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5]青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面临求学、择业、恋爱、人际交往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承受着很多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很大问题,感情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自杀在大学生中也很常见,尤其表明心理问题对青年的困扰,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心理疏导是完善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临压力和选择,人们在权衡选择中的得失苦乐必然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减少人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解决的任务。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关注研究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方法正是适应了调试人们心理,缓解心理矛盾的需要。心理疏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认识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手段,在弄清疏导对象心理问题的同时,对疏导对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预防和善意的提醒,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 结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在,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灌输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灌输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创新,并且还要加强心理疏导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科学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丰富更灵活,使学生不再认为这一工作只是单纯的说教,要做到这些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2]新华网.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07年10月24日20:58.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5)

1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属性

健康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话题,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四维健康观念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同时也证明了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现代四维健康指标已达到对人的全面评价的水平。学界曾经存在着另一种观点,20世纪60年代由吴蕴瑞、袁敦礼撰写的我国体育名著《体育原理》虽然是一本经典体育读物,但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却另有论述,书中曾提到“体育非健康目标,健康属卫生的范畴,体育与健康不能混为一谈……”[2]。如此观点在现在看来主要是当时以生物健康为前提,当时健康的范围还末涉及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此外,当时体育的竞技性和健身性的功能也还尚未明确区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代表了体育健康,这显然不妥。当今体育已明确地将人的身体极限超越和技术挑战交给了竞技体育,而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健康交给了大众体育[3],在这些概念明晰的情况下,大众体育目标为健康理所当然,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意义就更加彰显。体育的人文思想应该从小学开始倡导,但如果说小学到中学学生更多地接受形式体育,培养运动习惯,促进生长发育为目的。那么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体育人文思想必须融入到体育项目学习中,并需要为健康的养成而专门进行课堂设计。使体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一样不仅让学生知其学习之然,更需知其所以然。高等学校的体育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成人”过程中接受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并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对生命的关注和幸福感的养成。这是体育教育关于健康的不可忽视的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

2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

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从实现“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体育“三基”教育到现在“健康第一,终生体育”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有了根本的转变,但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课堂组织以及考核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体育教学改革以游戏代替技术的极端转向改革失败后,以选项课为主要形式的运动技术重新主导着高校体育课堂。十几年来在新课标的五大目标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完成其中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三大目标?体育课程中技术教学和人文思想教育是否形成相互贯通的合理教育局面?这些都值得探讨。可实际上“多动手少动脑,能健身乏益智”的体育课还是不少见。毕竟让学生做到“身体练习”容易,让学生做到有“身心共鸣和心灵觉解”不易。因此,体育课堂积极传授人文思想的做法渐渐淡化。这种泛意识而求形式的体育教育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体育课程中,不免让人思考体育教学与个人的体育锻炼有多少区别,长久下去体育课程无疑可以被体育俱乐部和课外活动所替代。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要求:体育课不仅需要身体练习,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结合对人的素质教育内容,每个项目练习和活动应主动考虑到健康教育功能。否则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学生仍然无视健康,缺乏健康。

3体育人文思想的社会需求属性

社会现象折射着学校的教育。近30年来,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价值方面的单向偏移。“实用知识”成为老师和学生从一而终的追求,因此大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压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忽略了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的人文知识,成为同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高危族”。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们所意识到,体育具有的独特自然亲近、直接真实、非说教式等教育特点为学生所接受。体育成为学校和社会干预亚健康的有意义课程。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知识的社会人是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与责任,学生健康程度的提高,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健康,社会表现直接反映了高校体育人文思想教育的质量。

体育人文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证方法分析

把体育人文思想融入高校体育并非操作困难,而是需要教师共同的思想认识并建立适应新目标的体育教育行业标准。

1体育教学中关于健康的人文教育案例(长跑教学)

一方面学生害怕中长跑,其主要原因是跑步中伴随着的痛苦感影响着他们,每当想起跑步,跑步中呼吸困难、心力交瘁等难过的情感记忆恐吓着他们。另一方面,许多体育老师纯粹是活动量的安排,只是简单告之运动的好处,在学生不明白身体机能的情况下练习,造成“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练习结束并没有对学生后续身心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图1)。体育人文方法指导下的长跑练习首先是明理,运动前需要详细说明中长跑运动特点、告之身体在长时间耐力刺激下的反应以及运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让学生明白事理并做好身心准备;其次,降低运动强度。运用间歇练习法,允许学生在身体不适反应时以走代跑,生理反应消失再转为跑,改变“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最后,跑步结束后老师需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练习体会和感受,并给予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了解身体、尊重身体、锻炼身体以及强健身体这四个层次上感受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练习后大家分享长跑的过程,特别是身体感受,这一环节是重视运动刺激是否产生身体副作用的自查过程,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教师与教练相比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更擅长转化运动过程中“痛苦”为“快乐”,尽可能地让学生保留着运动的快乐记忆,逐步地强健身体(图2)。

2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案例(素质拓展)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纲要目标之一。大学生中常见的亚健康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同学间难于产生相互信任;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遇事畏难心态等。本实证案例是以开设一年级新生的户外素质拓展运动为例。在体育教学中以素质拓展运动对新生进行团队训练,使新生间快速认识,快速形成新集体,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和信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大学新生来自各地相互不相识,大学新生中时常连同班同学都叫不出姓名,更有甚者同班四年都不曾交谈过。交流障碍、信任危机、冷漠集体等不良心态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直接进入技术教学,对学生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表现没时间给予关注(图3)。目标设计步骤(12周):同学间的快速认识、创建新团队、培养团队默契、队友之间交流合作、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感受创新与拓展的快乐、学会分工与合作。教学方法:先行设定系列目标。假设情景进行团队游戏,游戏后学生分享游戏体验,把游戏中的体验迁移到正确的为人处事心态,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相互需要的关系,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感受,从团队游戏中得到心智的启发(图4)。

3体育与行为礼仪养成的人文教育案例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6)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在实践中的本位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被提上日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构思、策划、开展、评析。在学生深入研究、拟定各项流程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真正达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

(二)知与行相结合,教育学生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的思维方式。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美国现代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强调知与行的结合,让学生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我本着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为原则,除了运用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还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参观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之中。这样不但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能达到“根据青年思想教育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手段,结合青年的特点,在青年思想形成过程中形成影响,使他们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运用思想教育的内容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青年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①

(三)体现时代特色、富有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要努力体现时代性,要紧跟当前形势。在实践教学中,我选择具有时效性、现实性和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以及焦点问题,以及关系到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问题,做到实践性、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拥有创新意识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课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才能更为广大学生接受。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更要将创新的行为融入其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

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斟酌学院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三种模式进行实践活动。

(一)课内实践教学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知自己是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我本着“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高度重视创新,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原则,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校内实践教学

主要指以入学教育、军事理论课、党务活动、专题讲座、志愿者活动、班团活动、勤工助学、主题比赛等形式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下面以两个具体事例做说明:

1、党务活动

党务活动一直是各级党委严格把关、加强的活动类型。我院为了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如定期上党课,请优秀党员向学生们传授经验,带领党员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到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等。在这些活动中,党员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得到很大进步,也为我院树立了榜样作用。

2、班团活动

团支部是每个班级最活跃的因素,它与广大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团的各项活动的服务终端,担负着各项具体工作落实的重要任务。因而,一个班级支部的素质,影响着所有成员的道德修养。由此,对班级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我院历来将班级团支部的实践活动摆在重中之重。

(三)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活动资源丰富,学生参与的空间广阔、社会性强,能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之中。我们经常通过参观学习、调查走访、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带领同学们“走出去”,并且建立了响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三、对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的展望

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的要求,我有如下建议及希冀: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7)

【作者简介】刘新庚,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朱新洲,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工处处长,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172-0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揭示和把握此种规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效能和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规律性到底怎样?其规律到底是什么?这就必须紧扣影响和决定其运行的相关因素来展开研究,既需探讨导引其方法运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又需探讨推动其方法运行的主、客体的功能作用。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具体机理中。逻辑地透析和揭示其方法运行的规律。

一、社会的意识形态制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方向和方式

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最一般和最稳定的共性或属性,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意识形态一般是指统治阶级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表达,包括哲学、价值观、社会信念等;狭义的意识形态一般是指政治思想或政治等。不论就其广义的内涵,还是就其狭义的界定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隶属意识形态范畴,都脱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统领和制约,其中最核心的是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方向和方式的制导。

从广义意识形态的视角。其本身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应以实现统治阶级自身意志及社会地位、阶级利益为指向。这里与马克思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的解读是一致的。马克思早就指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以普遍性形式,描绘成唯一合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并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闭。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理所当然应该服从和服务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按照意识形态导引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式运行。

从狭义意识形态的视角,政治思想或政治都是由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构成,是反映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思想体系。因此,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取向,必然是从根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核心任务,是为推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及其政治行为服务,都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其运行也不可避免地要与意识形态所内蕴的指向保持一致,而意识形态也正是从根本取向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取向。马克思对此也曾作过类似的说明:统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换句话说,统治阶级就是要用自己生产的思想(即意识形态)调节时代的思想活动,当然也包括调节思想活动的方式方法。

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方向和方式的制导,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本身功能的发挥而实现的。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而言,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其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而对其起到制导作用。就宏观而言,意识形态可视为一种认知和分析社会的背景“氛围”或体系,这在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此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方式的选择或采用、评估都离不开特定意识形态这一宏观环境的制约。如汉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致力于对汉初的“无为而治”进行“更化”,这使希望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的汉武帝对其非常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对意识形态最为敏锐和迫切的问题的回应,汉武帝的“儒术”统治,充分发挥出了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方向和方式的战略制导性作用。

意识形态还通过其教育功能制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方向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来完成的。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要求受教育者符合特定的阶级利益与阶级目的,这种鲜明的目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方向和方式。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载体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所承载的相关内容是一种以反映统治阶级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形态,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被以这种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伟大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列宁在这里所指的“牧师的职能”,即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来得以实现。法国学者路易・阿尔都塞也曾有过类似的阐释,“正是通过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大规模教育包装着的多种知识的学习”,这里的“知识的学习”就是一种承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类似于我们的理论教育法),毫无疑问,其方法的运行必然要服务和服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制导。

二、主客体的意志制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途径和效应

主客体的意志主要包括他们的意愿与毅力,就其主观方面而言,意愿和动力又表现为他们的意识与心理状态。而且,主客体的“意志不仅具有一种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更是人们在行为过程中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一种动力”。由此,可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意志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为达到预期教育目的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或接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或心理状态。

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主体的意志集中体现为主体性。即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者或教育对象,客体的意志集中体现为客体性,即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动性、可塑性和受控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过程中,主体要达到预期教育目的,要体现其主导与前瞻性:客体也并非是完全被动的教育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作用和可塑性的受教育者。因此,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起着制约和导引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制约和导引作用体现于其主观意志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方法途径的选择,方法实施过程中方法路径的控制等方面。这些方面的作用又将进一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效应或效果。因此,主客体的意志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制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客体的意志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途径的调控,二是主客体的意志对方法运行效应的调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论及主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方面要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始终把培养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而且,要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客体,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如自我意识能力、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反观自省的认识能力等。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体地把方法应用于受教育者,方法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方法的具体运用是主客体意志在方法的实践过程中的反映。综上所述,主客体的意志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制导,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主要包括主客体的立场左右方法运行的途径,以及主客体的态度掣肘方法运行的效应。

主客体的立场左右方法运行的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当中,不论是“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还是“五要素”说旧都认为,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要素。而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主体运用方法、实施方法于客体的过程,也是客体通过自身的意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适应方法、接受方法教育的过程。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所持的立场表现为他们基于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或行为评价,在方法运行的过程中,这些行为倾向或评价制约并导引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途径。这就能使教育者根据一定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一种自觉而有意识的主体性活动。如在心理疏导咨询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咨询者应全身心融入,让咨询对象感受到自己得到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咨询者应导引被咨询者作为咨询的主体角色,并鼓励被咨询者树立自信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主客体的态度掣肘方法运行的效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过程蕴含着主客体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矛盾的解决过程。主体作为教育者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客体作为被教育者是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采取积极态度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效果,而采取消极态度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效果。而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客体的态度也并非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持积极态度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使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得以提高,而持消极态度将抵制甚至反对思想政治教育。

更进一步,主客体的态度不仅仅只是在思想政治方法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外在的显性态度,它还包括主客体自身在方法运行之前潜在的内隐社会认知㈣等隐性态度。有学者认为不仅这种内隐社会认知会制约或导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效果,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共同作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效果口叫。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实际上就是一个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旧态度、不正确态度,形成新的、正确态度,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规则”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由此,也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的教育过程”。

那么,主客体态度又是如何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呢?我们可以基于态度的评价功能和意向功能这两个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一方面,主客体态度的评价功能可以制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效果。主客体态度的内在结构中有情感成分,主客体态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与主客体对其的态度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为信息接受对象的自主性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利用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达到更好地说服接受者的效果,更好地转变其态度。另一方面,主客体态度的意向功能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效果。如所说,“如果说理说得好,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因此,当主体形成对某一接受者的态度后,就会促使他对该对象产生趋近或回避的行为。主客体对某一活动形成肯定的态度,则会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能持之以恒并激发潜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主客体以共同的思想道德价值作为各自的活动客体,就能组成一种交互性的达到更佳教育效果的活动。如果充分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培养人们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思想情感、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思维方式、构造良好的知识结构,也能取得较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战略制导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运行过程中的机理分析

通过以上对意识形态制导方法的方向和方式以及主客体意志制导方法的途径与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和揭示“战略制导”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机理。

制导的机理是指社会的发展战略制导思政方法运行的具体理路,是其制导过程所必须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方式和途径。深刻分析其制导机理,对于揭示其制导规律,具有关键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方法的运行一般是指具体方法的实施与运用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行,实质上是其方法按照教育者的意图、秉承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旨与思想政治被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探讨其机理必须从其过程之中作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过程中战略制导规律的机理分析,既可从纵向来深入剖析其内在机制。也可就横向来探讨其内在规律。

就纵向而言,基于被教育者思想行为的目的、思想行为的方式和思想行为的效果可将相应机理的作用规律分为三步来探讨。首先,制导机理的第一步,表现于方法秉承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发展取向和目标选择的导向和指引过程。这一步主要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对被教育者价值观的导引和规制。适应和遵循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规定,不仅是对被教育者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教育者的内在要求。其次,制导机理的第二步,表现于方法秉承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具体方式和基本内容的矫正和定格过程。这一步体现了被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方式及其具体内容不能脱离社会意识形态所规定的范围与方式。被教育者所享有的思想行为的自由是规制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行为自由,不是任意的、不受制约的自由。这一点不仅是对被教育的规制或导引,也同样适用于教育者本身。最后,制导机理的第三步,表现于方法秉承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效应的支持和促进过程。这一步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不仅仅促成思想教育行为的效果与效应,而且还促进并支持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观意志的合理实现。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体现与其参与者意志的体现是统一于方法运行的过程之中的。

而就横向而言,可基于学科理论和学科实践两个向度来探讨其具体机理的作用过程。从学科理论视野,“战略制导规律”的运行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战略取向与现实基础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政活动的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方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战略的指向为目标。如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估不仅要考虑方法实施的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条件,还要考虑方法实施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战略目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作为分析工具来揭示战略制导规律的内在机理。恩格斯认为,“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如果要认识事物的内在关系,我们必须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内在机制或机理。由此可知,战略制导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机理,也必然蕴含于意识形态、主客体意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关联及相互作用之中。而且,这一机理尤其表现为意识形态既内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方向与方式,又依托其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导引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行的方向和方式。另外,还表现在主客体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制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而且,主客体自身态度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189-0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精神产品消费更为多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断革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途径呈现多渠道化,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实现与教育对象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恰当地教育方法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反之,则会阻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确立。因此,在新时期,现代思想政教育要具备跨学科意识从美学角度探索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教育方法。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正处在繁荣和危机的复杂期。正处在繁荣时期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秀传统,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正处在危机期,因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某些方法在新时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而显得乏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关注的重点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价值;主要采取的是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思想道德、政治等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参与的情感激发和渗透的方法;教育者注重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受教育者的具体精神体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不足之一是教与学完全分离,教育者只负责教,受教育者只需要接受并识记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容易产生心理疲惫和情感逆反,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全体公民的教育,传统理论灌输和教条化的方法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要求,从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方法显得很乏力。

面对时代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必须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意、行的能动过程,这个过程及教育对象后续行为表现必须超越强制的约束层次,所以必须强调教育对象自身的接受自觉性。美的事物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调动人们的自觉性。因此从美学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美的形式和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既提高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又增加对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最后受教育者在行动中将已经内化的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从美学的高度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革新,改变旧有传统教育意识,改进注重理性的教育方式,开拓关注教育对象积极性的方法,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美学透视的依据

(一)历史渊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对教育对象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即善的教育。从美的角度出发进行善的教育,即美善结合的教育,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新的创造。从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的道德教化中都蕴含着美学的思考。

古代思想道德教化主要是借助诗歌、音乐等美学形式。儒家所倡导的“以诗言志”、“文以载道”、“寓教于乐”、“乐以教化”等教育方法均是审美与道德教化相融合的教育方法的具体实践。“教之诗,而为之倒广显德,以耀明其志”,说明借用美学形式进行道德教化的方法在当时已成为共识。《乐记》中有:“乐者,通伦理者也”,说明音乐具有个人及社会的道德指向作用。儒家将审美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化相融合,突出了美学思想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特色。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9)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桥梁和渠道,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并且能够促进思想转变和觉悟提高的方法和手段。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加以创新而沿用过去陈旧而单一的教育方式,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状况、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切合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的发展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现状和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现实需求和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广泛。受教育的渠道更加多样,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重要。只有根据人们变化了的思想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规律和客观实际。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必须从单项型想多项型转变。是强调个体的主动精神的思维方式。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在全面贯彻执行,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宏观政治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倡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等各个要素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调整的状态,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状态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深入实际,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主动地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其次,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可行性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是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角度着眼的。如果创新的方法只讲究理论上的成立,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无法实施,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可行性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思维的层面推进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找到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并最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再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人文化,随着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各个阶层的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创造出符合个人身心发展规律,个人需求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

最后,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包括各个要素和诸多环境的创新,要求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各个要素也要相应进行调整,系统化就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综合兼顾教育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法

(一)在实践中总结新方法,用新方法指导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能是盲目的、想当然的空谈,而应该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大胆改进那些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工作方法。针对实际工作中人们思想和观念上发生的新的变化和出现的新情况,通过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的实践摸索,创造出新的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理论。再把教育实践中总结创造的新方法、新理论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接受实际工作的检验。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发展中继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要去其糟粕。继承优秀的教育方法和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主要是继承中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长期积累的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方法,批判吸收国内外道德教育方法的精髓。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缺一不可的条件。同时,在创新发展中继承。如果只有继承而无创新,发展就会停止,社会就会止步不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指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方法,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创新就是敢于探索,不一味的固守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升华、超越传统同时结合新时期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新的发展的理论方法。每一代人都要利用以前各代留下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从事功能和性质相同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与过去大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机制,就会游离于社会之外,与社会发展脱节。起不了实际用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本身必然是既要继承历史上传统中的成果又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改革和创新。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10)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内外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因此而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坏境带来巨大冲击。阶层差异、利益冲突、思想动荡,这些危机和困惑都值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上寻找突破口,而不是形式上的重视;需要从环境的变化及其表现入手,不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①显然,社会坏境的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外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外因之二在于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使信息得到及时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及时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特征容易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模糊以及交往障碍,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其缺陷与不足,真正利用网络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内因,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思想水平的提高。一些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远远低于社会所要求达到的水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能力素质以及思想水平的培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制定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与计划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

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一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论体系。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才能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基础还需要实践探索。在方法形成之后,它不仅具有独立性,也具有反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过去方法的同时应该与现实相结合,努力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方法研究出适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法。这既要求我们在理论上的创新,更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的探索,只有反复摸索、总结,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始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是打造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有力保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②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与其他学科综合发展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更加深入。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在许多相关学科的边缘发展起来的综合学科自然渗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同时,各个学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启示。各学科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它们在方法上也具有相似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在借鉴与融合之中不断发展,通过吸收其它学科的优秀成果进而补充、完善自己的方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不仅要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还应采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④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现代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领域的开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然面临现代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包括手段的现代化与创新形式的多样化。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各领域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中介便是科学技术手段。面对着信息化社会以及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受教育者,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达到教育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不是对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简单搬用,而是一个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也不是仅仅涉及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调查、收集、处理思想信息手段的现代化,思想教育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思想教育反馈、评估手段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优化手段的现代化等。⑤创新形式的多样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方法层次上的多样性。由于我们长期受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一元性的影响,多样化意识严重缺乏。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与方法层次上的多样性并不冲突,二者的辩证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社会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国民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在政治上为民众提供了平等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大大扩大了社会生活的民主程度。为了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应面向社会化方向改进与发展,为各领域培养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新型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平等性,包括为更多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协调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需要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通过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并避免强制教育,二者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理解的氛围中达到双向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环境下,文化的大发展与大融合使得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呈现国际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教育人才、教育机构等全球化流动以及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人才等。邓小平同志也曾经针对教育问题提出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同样应该着眼于“三个面向”,走向国际大舞台。在国际化的发展中不断吸取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其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服务。需要强调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由于长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潮,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有的人认为国外的才是最好的,也有的人一味排外。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全球化趋势下,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方法使其不断适应新环境,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朱振玉.《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发展趋势》[J].求实.2005.9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张承安,李伟.《从近三十年研究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J]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学报.2009.5 (第23卷第5期)

注解:

①卢鹏.《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初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第3期)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79-01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恩格斯也曾经指出: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生活本身所产生的。因此,面对新的环境和条件、新的目标和任务、新的对象和要求,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适应时展需要,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改进和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的方法来实现其目的

随着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和对象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国内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的影响下,社会思想呈现出独立性更加增强、趋利性更加突出、多样性愈加发展、非理性较为明显等新特点。

(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创新

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加快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效率观念、道德观念,并正在以越来越急迫的步伐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才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不仅表现为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应该具备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理应对人才资源开发、对个体素质的优化及需求予以积极的回应。①

(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给予保证

我党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证了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顺利地贯彻落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不断加强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原则、内容、观念都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事”就是高校教育大环境和受教育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的进行研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二)坚持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最基本的原则,有了针对性,方法的创新才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各种思想问题,而每个人的思想问题,由于思想品质、个性、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色。

(三)讲求有效性原则。

因为实效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所以有效性地创新方法也就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创新的关键环节。当提出和创造出一种新方法的时候,不能以主观上新与旧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以创意和时效性为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以理性分析为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人们思想行为发展规律来进行工作。坚持科学性原则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合地吸收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科学方法,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五)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积极影响,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建构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中,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这些宝贵的财富都应该得到后代的继承和发扬。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具体途径

(一)以“灌输”教育为基础的双向交流的方法

灌输教育法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的咨询辅导方法

现代人的发展,是富有个性、创造性与多样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凸显了创造性与个性化色彩。而社会的多样化存在形式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增加了人们适应社会环境的难度。

(三)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为快捷、方便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网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

(四)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不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目的是基本相同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侧重于正面的教育,灌输、正面宣传、舆论导向等;而美国和西欧则比较注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一些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很重视,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注释:

①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