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7 18:08:15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1)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们开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强调它的重要性,并且会引用一些结论性的话来佐证,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等等。那么,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似乎从这些结论看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这些论断里面并没有提及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于是,有些外国人士就认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甚至认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上的专制主义。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思想自由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作出分析说明了。

二、何为思想自由

(一)自由是相对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意味着不受限制,随心所欲。然而,是否存在绝对的自由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万事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事实上的确如此。人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人,既然在社会中,就要去适应社会的原则,才能有相对的自由,同时也只有很好的适应了社会的原则,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举个例子,一个人,即使不生存在社会,也总要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无法超脱生老病死,更何况,如果人不生存在社会,那还如何能称之为人?就像动物一样,生存在自然界,比人类要更自由,但相对也更无奈,同时也还是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万事无绝对,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适应客观规律,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相对自由,规律不是实现自由的限制,而是实现自由的必要条件。

(二)思想自由是否需要一些限制?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思想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取得的成果,它象征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党对思想自由这一文明成果所持的态度是批判继承的。马克思主义注重思想自由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又优越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以我们的思想应该比西方国家更为自由。但是为什么西方国家会说我国国民的思想不自由呢?据笔者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我国绝大部分国民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基本没有的差异化。这里,笔者觉得信仰自由是一种权利,信不信教应该由当事人决定,国外有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只是体现了的多样化而已,而的多样化并不等于自由化。第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对于社会转型期国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需要引导的。如果不给予国民一定的引导,那么,社会动荡在所难免,必然会影响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最后受苦受难的依旧是平民百姓,所以基于这一点,暂时的思想上部分人为设置的限制是为了转型成功以后获得更大的自由。举个例子,是组织,如果国家不设定一些人为的限制,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无法想象最后的结果到底有多么惨不忍睹,那么这些人为设置的限制是好是坏呢?很明显,这个限制不仅挽回了许多生命,也挽回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万事皆有起因,那么,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相信这个也能得到大家的共识。但是这之后,很少有人会继续推论下去,总是以为“国家的发展”这个原因就是最初始的原因了。那么我们不妨继续进行简单地推理,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国家发展的最终归宿是要达到国强和民富的统一。国强和民富不可分,国家的强大是人民富裕的起点和保障,国不强民如何富?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的富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否则如果一个国家灭亡了,之前再好的生活都只是昙花一现,如空中楼阁一般虚无缥缈;人民富裕是国家强大的归宿,国家的强大最终是要保障人民的生活,国强而民不富,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动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再强大的国家,只要失去了民心,终将灭亡。我国目前正处于国强而民不富的阶段,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也是暂时的。我国人口基数大,素质偏低,造成了我国人均不富的情况。这个时期是艰难的,人民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非议,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要更好地引导大众。我们看到,政府已经把“富民”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改善民生,我国的民生状况正在逐步改善,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看到了这些情况,我们有什么理由失去希望呢?

(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从近代才开始,可以说,从人类社会开始存在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一切为人类在适应社会准则的条件下生存并且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采取的教育实践行为都应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当人类还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的时候,男人负责外出打猎,女人负责采摘果物和操办家务。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分工?是因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只有这样的分工才最具有效率,那么人们就会开始这样做,这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自我改进和自我教育。从先秦开始,我国的封建社会一直有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有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巅峰时期。唐朝开元盛世之时,社会风气和国民文明程度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状况比比皆是,这就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服务的,以上地状况无论从任何方面看,都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八股文”这类地纯粹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而诞生的思想控制手段,这当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很单纯地思想钳制而已,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不符。再看近代,建国以后我国的国民道德也达到了一个巅峰。与封建社会不同的是,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而封建社会大多是以儒家文化为指导。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现在有了更先进的理论指导,应该要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国外人士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质疑,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发现了问题,我们才会有完善和改进的机会。他们往往认为国家没有直接干涉个人生活的权力,只能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管理人民。这里,笔者认为西方国家并不是不搞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没有条件像我国这样采取集中式的教育方式。为什么呢?拿美国举例,首先,在两百多年前,是没有美国这个国家的,美国的国民都是殖民和移民过去的,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太过多元化的时候,政府是没有这个能力根据每一种文化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的,那么,只能有一个普适原则作为规定,再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管理人民;其次,从伦理学上讲,美国道德文化里有一个举足轻重的思想――自由主义,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很反感他人包括政府过多的介入自己的生活,政府很难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需要我们进行思考,政府难道仅仅只有管理的职责吗?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价值观遭到强力冲击,出现价值观紊乱的时候,难道政府不应该承担起引导的责任吗?但是我们知道,思想引导和思想控制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明显。思想引导过分地强调灌输强调成果,就会进入思想控制,但是如果不强调,那么就会很容易出现引导失效的现象。西方国家的政府可以引导,但是一旦做不好就会落下“思想控制”的骂名,况且在这么多文化的冲突面前,想要进行有效地引导,可操作的难度不可谓不大,于是西方国家的政府只有制定普适原则和相关法律来管理。西方国家的人民貌似生活地很自由,但是在需要引导的时候,人们只能通过向宗教和一些民间组织来寻求引导,这样会有很大的危险性,如果碰到的宗教或者民间组织是,那么将会引发人间悲剧。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自由条件下地良性引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必要?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证,可以肯定地说,在一个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要更正西方世界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只要法制健全,就没有必要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个观点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这种说法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家思想很相似,认为管理人民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只要法律体系完善,处罚严酷,人民就会服从,但是事实证明了,这种才是高压专制。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说,如果带给国家和社会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会产生社会动荡,人民对统治阶级会产生反对甚至敌对的情绪,这种不利于自身和国家发展的行为,是不会被统治阶级接受的,尤其现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有先进的马克思理论作为指导,是一个本着一切从人民出发的政党。一个与人民利益一致的执政党,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会给人民带来好处而不会带来坏处。

然而,只有统治阶级有选择进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力吗?难道人民就没有权力接受或者反对思想政治教育吗?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种人民反对的情况,但是随着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这个问题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这样看来,人民具有两种权力:一种是接受的权力,即肯定的权力;一种是反对的权力,即否定的权力。在这点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逐渐进行改善。就曾经在《论人民民主》中说过:“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是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知道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对于原来是敌对的阶级和分子,人民的国家“也对他们做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做得很用心,很充分……但这是我们对于原来敌对阶级的人们所强迫地实行的,和我们对于革命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不能相提并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思想自由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水火不容得敌对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得关系。思想自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我国宪法规定了自由是我国国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力,如果没有思想自由,何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正是因为有了思想自由这个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用武之地,没有思想自由也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为了促进人类更好地发展,实现更大得自由。马克思说过:“……人类要全面且自由地发展……”,既然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那么这句话就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人类全面并且自由地发展。

(二)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强化在思想自由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呢?笔者认为,经过“反右倾”斗争及“”等等过激的政治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自由实质上受到了制约,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厌烦,这是由于我们离开了思想自由这个前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造成的。那么,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思想自由这一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尊重个人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开展工作。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并且在尊重个人思想自由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曾经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来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切记,一定要采取引导的方式,而非强制的方式。

2、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地引导作用。我们的工作方式要从以前的单方面宣传灌输转变为既有宣传又有引导,要引导受教育者自己进行思考,进行分析。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应该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尝试诱导受教育者主动进行思考,教育者从旁引导,最终达到理想得教育效果。同时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淡化理论色彩,把马克思主义演绎成生活中的细节,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

3、政治色彩需由明变暗,加强对受教育者地隐性教育。以往我们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在引发了许多政治斗争之后,人民对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冷漠甚至反感。在这种时候,直接进行说教和引导,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和情绪。那么,当显性教育无法奏效的时候,隐性教育的作用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或者树立楷模,表彰优秀个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将社会行为准则内化成自身地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姚晓丽,陈文斌,方莉.论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和谐统一[J].学习月刊,2009(12):17-18.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政治学是关于社会公共政治权力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着重从意识形态方向研究政治斗争规律,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服务。在政治思想领域里,政治学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各个阶级政治思想产生、发展和更替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者之间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总是为一定的政治集团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运用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大有裨益。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3)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导向价值;激励功能、激励价值等之间的机械转化,即人们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之间划上了等号,这样就给二者各自的研究带来了盲点,以下本文将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该明确功能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性活动系统本身对外界产生的作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本文仅从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从内部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要素,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介体是主体和客体发生作用时的中介或桥梁,环体则是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这样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具有自身的属性,它在与主体发生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得到外化,进而产生一定的功能效果。因而,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即从客体本身的属性角度分析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同样应该首先明确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它反映了人与物的联系和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价值是指向主体需要的,只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它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这一说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属人的,必须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功能与价值具有密切的联系,功能的实现,如果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便产生了价值。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功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向人的;功能属于实体范畴,价值则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概念,属于关系范畴。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基本符合的。

通过以上对功能、价值的概念分析,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属性对外部主体的人或社会发挥的作用或功效。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必须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主体需要的功能才形成价值,也即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结果。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混淆二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打下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工具,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这实际上也是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导致的。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用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4)

摘 要: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能忽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我们必须承认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细微关系,这种关系下才能使企业一步步走向强大。本文通过分析电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电力企业;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85-02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齐军(1958-)男,湖南衡阳人,本科,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党群党务工作。

引言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电力企业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阶段。然而单单依靠以往的陈旧的管理思路是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企业的,因此,缔造合理的企业文化,把握好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也是当前电力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缔造电力企业文化的美好未来。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伴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全国电力行业文化建设迈上快车道。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血脉,也是全国电力职工的精神家园。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广大电力职工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优秀的行业文化,为国家电力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工作的结合点,我们会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扫除误区,才能有效处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之间的区别:企业文化发起于企业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是直接指导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员工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属于管理范畴[2]。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是在党的领导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人、说服人、转变人的行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属于政治范畴[3]。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范畴上来看是不同的,一个是经营理论,一个是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和内容。在电力企业中,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得区别就是二者属于不同的分类。企业文化通常适用企业经营中,是管理方法的一种。然而,与标准化管理的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属于思想层面,因而也就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挂钩[4]。

其次,我们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之间的联系: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想要将企业文化渗入企业的内涵中去,让每个员工能够每时每刻都切身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持久魅力,就要从“人文”二字入手,因为只有突破了僵硬的教条,从电力企业的每个员工的人文精神世界入手,才能真正将企业文化灌输到人内心中去,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无形铸造作用[5]。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思想政治工作通常存在于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但在企业中一样不可或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改善人的行为举止,为企业文化增光添彩。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无形之中日益积累,形成电力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电力企业中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重要性

谈及电力企业中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当今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浪潮中的重要性。很多大公司大企业都把企业文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而要想发展好企业文化,就一定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企业能否保持青春与激情的重要原因。在前文我们提到,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二者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电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只有坚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才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没有企业文化也就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一个注重营造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有思想政治工作可言[6]。然而这一切的前提又离不开一个基础,那就是这个企业首先得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如果一个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可有可无,那就很可能采取一些强制措施甚至不采取措施,这样一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员工的觉悟和热情提高不上去,整个企业就会陷入制度化和僵硬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只有努力发扬企业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手段,以营造良好的电力企业文化为目标,才能使中国电力企业发展出一个美好的明天。这是每一个企业家的目标,也是电力企业中每个成员的目标所在。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7]。思想政治工作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总体方针政策,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思想水平,因而具有很强的执行力。一般而言,国家和政府会有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进行。而小到电力企业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了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就相对更加容易,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称得上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最后,只有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去[8],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思想。将二者统一于企业的长足发展中去,才是缔造优秀企业的必经之路。

三、如何缔造优秀的电力企业文化,培养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营造优秀的电力企业文化,培养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电力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就如何缔造优秀电力企业文化,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对于企业文化提出了“五统一”,即: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五统一”深入全国各电力企业文化当中,深入人心。

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都有利于缔造优秀的电力企业文化,可是在营造企业文化和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9]。培养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要学会运用无形的手段,抓好每一个细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电力企业文化中去。让员工自觉接受思想文化的熏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格局,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体系要时刻“接地气”,也就是要与电力企业自身的情况相适应。

根据企业特点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分利用公司局域网、宣传橱窗、板报、广播等形式,宣传上级精神和企业的形势任务[10];开展关于企业文化的知识竞赛和讲座,激励员工进行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提炼与整个企业的文化相统一,又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的企业文化,将提炼的文化理念用语深入到电力企业每个员工中去[11]。

总之,想要缔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有交叉、有重合,不能相互代替,必须有机结合。我们既不能将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又不能将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割裂开来。所以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找准基层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必将有力地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永利.《构建和谐企业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若干关系研究》.[J].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

[2]于淼.《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J].北京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08.

[3]周明山.《豪迈机械公司企业文化策划与实施》.[M].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2009.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5)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87-03

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标志着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已明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到领导有力、管理有度、既不僭越又无疏漏,以确保二者有效融合就成为最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就在于:如何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关系。单纯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难免会导致工作的形式主义倾向;而仅把学生社团看成是必须占有的领地则可能导致工作方法的简单和粗暴,最终不利于彼此的发展。因此,全面、辩证地定位二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以及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所在领域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的重点范围。青年大学生更是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的决定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新世纪,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与个性心理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中的非官方组织类型、数目众多,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果的有效性,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资料显示,我国各高校的学生社团大都在20个以上,多则上百个,有80%以上的学生加入过社团或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活动。[1]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社团数量有近百个,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型社团、文学艺术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等。据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在校生属于一个或几个学生社团,大约有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社团举办的活动。[2]天津师范大学截至2005年年底全校共有学生社团278个,注册会员达4.3万人次,学生人均参加4个不同类型社团活动,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95%。[3]如果主流的意识形态不去积极主动地占领如此广阔的精英领域并加以引导,那么,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极有可能趁虚而入、后患无穷。200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我们要居安思危,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把高校学生社团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中的重要阵地来引导和规范。我们不仅要用科学理论、正确思想占领社团这块阵地,而且要占住这块阵地,占好这块阵地。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它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5]高校学生社团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来发展和展现大学生个性、兴趣和爱好的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完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和要求,在实践中确实能够起到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

高校学生社团是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来展现社团风貌和实现创社目的的。一方面,学生社团活动是在高校党委、团委的领导和管理之下进行的,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奠定了可能性前提,使得社团活动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管理、引导,从而在活动中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的主体尽管是大学生,但是社团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方向把关和意义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形成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即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能够为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把握、与学生进行互动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和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着重提出:“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要求,增强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这充分显示国家高度重视社团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肯定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以班级年级为主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2.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一,社团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能有效发挥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或相近的志趣和理念的学生,基于某一宗旨而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目的非正式组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社员们自发地结成一个整体,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使社员们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着共同的信念,社员们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与此同时,社团活动也实现了激励功能。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既是发起者、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因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和表现了自己的才能,也发现了自身价值,于是自信心倍增,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从而激发出学生无穷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二,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和多样性能生动地发挥导向功能。社团活动总是向人们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示范,起着倡导和传播的作用。我国的学生社团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设的,从社团创办、策划章程、组织活动都有相关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层层把关,因而其传播的思想与渗透的理念必然是与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一致的,必然是追求真、善、美的,必然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其三,社团活动还能发挥调节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和人际关系的调节。在现实生活中,既定的学习生活条件并不能满足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一些大学生常会产生矛盾心理和愤懑情绪。社团为学生转移心理不适、郁闷情愫以及发泄冲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调整自身心态,改变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品质。社团活动也是学生抒发感情和调整自我的有效途径。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彼此不存在利益竞争,也不会长时间在既定的狭小空间共处。这就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空间,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进了人际沟通和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高校学生社团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管理的阵地,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为提高实效性可以凭籍的手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且应该扶持的对象。换言之,从高校学生社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介入以及各方面的帮助和扶持。

1.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动力和政治支持

正确的发展方向是高校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特别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更是一个学生社团能否存续的必要前提。我国的高校学生社团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高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在政治方向和发展方向上与国家要求总体保持了一致。但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换、思想多元化和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社团成员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学校指导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各种思潮交织出现的影响,学生社团活动有失去正确方向的可能性,严重的甚至背离党和人民的要求。有鉴于此,2005年、教育部强调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机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加强学校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政治上定向,干部上把关,工作上监督,从而为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6]这样就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和政策把关提升社团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明辨是非并能有效抵制腐朽、庸俗、不健康的以及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的渗透,确保社团正确的发展方向。任何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社团都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不可能实现其自身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保持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动力和政治支持。

2.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保持强大生命力提供内在支撑和外在保障

学生社团的强大生命力表现为组织的稳定性和凝聚力、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社团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力,它依赖于科学的内在支撑和可靠的外在保障。内在支撑包括高素质的负责人、正确的创刊理念、科学合理的活动章程、积极上进的社团精神以及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等;学生社团的外在保障包括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全的政策体系、必要的活动场地和相对充足的活动经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缺少活动场地和经费的问题、活动重形式乏内涵的问题、成员队伍松散的问题,甚至有些社团名存实亡的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的有机融合,就是要建设一支既有专业优势又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使其参与相应的社团,成为连接学校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的桥梁,为社团提供内在支撑和外在保障。一方面,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参与社团建设,准确把握社团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社团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论指导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社团提供内在支撑;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利用组织优势如实向党团组织反映社团需求和状况,以获得场地和经费等外在保障,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3.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社团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提供合作机制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服务功能。但这种服务功能是学生社团整体合力的结果。而要发挥好社团的作用,高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社团,而且更要有合理的社团结构和科学的合作机制。只有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既独立开展工作又相互合作的社团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才能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综合效应,而这些工作是单个学生社团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的有机融合,还要做到通过学校党团组织运用多种机制和措施使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社团得到发展,如政策号召机制、荣誉激励机制、资金扶持机制、专业协助机制,把社团工作作为院系年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督促学院重视社团建设,把学生社团活动表现作为年度综合测评的指标之一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协调学生社团间的交流与合作,党团组织可以让一些专业相关度强的社团共同举办综合性的活动,使其相互学习、帮助以利于各社团的纵深发展,从而为学生社团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提供合作机制。

全面辩证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社团的关系不仅有利于高校及时有效、恰到好处地开展社团领导管理工作并施之以科学化、人性化,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社团正确看待这种领导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当作“灌输容器”、当作“物”对待,作为国家“驯服工具”来培养,[7]从而以一种更积极主动、心悦诚服的心态来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取得双赢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望梅.大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70.

[2]赵安民,张国飞.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青年科学,2010(5):143.

[3]石凤妍,徐瑛,周红蕾.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求是,2005(23):57.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2004.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6)

一、企业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就目前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而言,企业人事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均不是十分理想,仍旧有一定问题存在。首先,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均停留于形式层面。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很多管理层人员及工作人员看来,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工部门责任,而人事管理工作属于人力资源部门责任,两者之间并无共通性存在,仅仅属于两个部门,两者之间不能同时实施并未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缺乏充分配合。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事管理之间。在目前企业运行过程中,在很多人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并未能够符合实际需求,与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相比明显比较落后,未能够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较好融入。再次,目前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未能够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其具体表现主要就是在企业中注重业务发展而轻视队伍建设,注重要求而轻视管理,注重员工使用而忽略员工培养。此外,思政工作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员工对于思政工作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往往忽略对于相关知识积累及思政工作能力的提升。

二、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与思政工作存在共通性。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所指的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员工思想上存在的疑惑及矛盾,通过实行科学宣传,以正确方法将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解决掉,使员工能够形成正确观念,确保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以积极心态投入,其属于一种教育疏导工作,目的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对于企业人事管理而言,其主要就是通过相关管理体系,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促使人才艺术应用能够得到最优化效益,从而使企业能够实现规范化及科学化发展。因此,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方面存在共通性,同时两者的作用对象及基本手段也存在共同点,如两者均以员工为作用对象,均是通过对员工思想产生影响,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行为得以转变,同时两者均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及企业环境等载体使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二)在思政工作开展中人事管理属于重要载体。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属于强有力支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激发员工思想积极性及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掘员工潜力,这在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重点内容。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不能单纯依靠制度体系及高层命令,而是需要对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以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现代化方法实行管理,可使企业员工思想行为更好协调,促使企业人事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事管理工作开展中,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借鉴,优先考虑员工利益,以员工基本问题的解决为着手点,在企业人事管理中促使思政工作水平提升,在思政工作中对人事管理进行完善。

(三)在企业人事管理中思政工作为重要基础。在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思政工作占据重要地位,企业高层、领导者及员工均需要清楚认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员工思想,使员工思政工作得以更好完善,在员工积极向上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够营造良好和谐环境。在目前企业改革背景下,企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导致人事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对于目前企业人事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挑战,通过对思政工作原则及方法进行利用,可使员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员工矛盾得以缓解,从而使人事管理得以更好开展。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7)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the lifeline of all the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provide political support and ideological prop for the enterpr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policy decisions,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reasonabl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usiness management, so that the two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to promote enterprise reform deepening in the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marke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two closely related, with a major role for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manage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中图分类号:D631.19

前言

在深入发展的改革开放和快速进步的我国经济中,中国特色较为显著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同时,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利益原则也使企业员工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使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面临着较多困难。因此,在对改革进行深化,对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增强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进行探索, 进而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意义重大。

一、 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 企业管理

首先, 在企业组织和开展的经济活动中, 有很多内容需要管理,而所有管理的重点归根结底都为人的管理。根据实现途径,企业所有管理工作都需要通过人的努力进行实现和完成;根据管理要素,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其行为是不断变化的, 因而在管理工作中较难进行控制; 根据能动性,人属于主动的个体;根据相互间关系,其他因素只有与人的有效结合, 才能使产品得以形成, 管理目的得以实现。其次, 企业对人开展的管理活动将思

想的管理作为重点。作为行动的指南, 思想总是因矛盾、 因地、 因时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 企业管理要将人的思想进行时刻关注,在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导向, 引导员工对正确的利益观、 思想观和人生观进行树立的基础上, 使员工的创造性、 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从而使管理工作中的协同效应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进而促进企业最大价值的创造。

(二)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指管理人员根据员工存在的各种思想矛盾, 通过对正确、 科学的道理进行宣传, 在使员工思想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也促进其正确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的树立, 使员工在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姿态, 从而实现企业全面发展的疏导教育工作。

二、 二者关系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 在企业中, 其与管理工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组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部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管理主要包括软管理和硬管理两部分。其中, 硬管理通常是指将计算机信息系统、 行政命令及各项规章制度等作为依靠, 将现代化物质手段作为途径, 从而实施的管理; 软管理是指通过细致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使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风气和共同的员工价值观得以形成,而使管理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从本质上来看, 软管理就是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 硬管理对组织纪律和企业制度的管理主要靠强制性,而唯有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才能使员工对制度自觉遵守。

(二) 在对企业管理的吸收和利用中开展现代思政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中组织和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将传统思政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基础, 在对现代企业管理科技手段、 理念和制度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中, 不断寻求新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新时期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的指导,企业要重视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从而使人际关系的处理得以保持正确方式。同时, 企业还要在对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认真贯彻和深刻领会中,使自身的思想得以进一步解放, 在对保障经济服务和融入等工作原则的围绕下,对企业思政工作的内容进行拓展, 对其工作的方法进行拓展, 从而使心理疏导工作得以从人的思想感情上激发。

三、 在企业管理中, 有效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

作为企业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力要素,为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有利于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增强, 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意义重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使企业员工间的人事矛盾得以化解, 为其营造和谐、 温馨的工作环境和人事氛围, 对于人心的凝聚和员工创造性、 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具有重大作用。

四、 在现代企业管理建设和发展中,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对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坚持,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不断创新和完善。

(一) 为与时展的需要相适应, 需要在内容形式上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变在工作方法选择上, 要以 “引导式” 代替 “说教式” ;以 “激发式” 代替 “号召式” ;以 “参与互动式” 代替“我讲你听式” ,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感染力得以强化。在活动形式上, 要在对实际结合的基础上, 通过将 “创建学习型组织” 、“双好双新” 及 “学、 转、 谋、 建” 等形式各异的活动作为载体,在将思想教育向员工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渗透的过程中,使职员的参与自觉性和广泛性得以提高,在使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同时, 也使其素质得以提高, 情操得以陶冶。

(二) 企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寻求机制、 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在对企业思政工作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对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结合中,对员工思想实际进行紧密联系,从而使与企业管理协调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定得以制定, 进而使企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得以从根本上确立。要对权责明确、 分工科学的组织体系进行建立。企业领导者管理过程中, 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 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重视,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策划的同时, 将思想政治的强化和改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 在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其内容的科学分类, 在对党政工团各层次、 各级权限职责进行明晰的基础上, 促进严密的执行层、 管理层和领导层组织体系得以形成, 从而使企业发展的完整战略得以形成。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坚持。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方式,人本管理重视将员工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对其人格和思想的充分尊重中, 使企业各级职工的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得以培养; 在对激活员工潜力工作的充分重视中,使各级职工自身的素质得以极大提高; 在对员工创造性、 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中,使企业的凝聚力得以极大增强。同时, 作为企业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宿和出发点,企业员工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十分必要。因此, 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将思想政治工作向现代企业管理范畴纳入, 作为一种实质上属于以人为本类型的发展战略, 思想政治工作对其企业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的增强意义重大,对于企业物质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各级领导和相关工作者要在对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进行明确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对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企业最大价值得以创造。

参考文献:

[1]何峰.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山西煤炭2010(08)

[2]呼海平.浅论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经营管理者2009(16)

[3]王丽.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政工研究动态.2009(14)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8)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56―03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研究历经艰难的复苏期、现实的诉求期和道德化时期,现处于精细化发展时期。公民教育是一个论域还是一个学科?如何处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现行学界主要有“转型说”、“融合说”等。这是一个学理研究不足的课题。本文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一个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属性的重要部分。这要从国民教育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说起。

一、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

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部门,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所有部门,面向全体国民,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性部门。

1.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西方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采取和平的手段。国民教育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手段,各民族国家纷纷诉诸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在论述经济学说的同时细致地探讨了国民教育问题。他认为国家应当提供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他在阐述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时,指出分工带来的弊端,论述了实施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其国民教育思想中较有特色的部分是主张国家强制性地开展国民教育,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他主张国家必须在各教区、各地方设立实施儿童教育的小学。斯密的国民教育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受教育权,尤其是为义务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与英国国民教育理论发展同时,法国的国民教育理论也伴随其国民教育实践发展起来。拉夏洛泰、杜尔阁、米拉博等相继对国民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主张建立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法兰西国家的强盛培养合格的国民。这些作者都主张学校由国家办理,对所有国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按国家的智力和道德标准塑造国民。

国民教育理论是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观点的总称,它包含了政体教育论、人的性格形成论、国家教育论、民族教育论等观点。从这诸方面的内容来看,国民教育的特征主要有普及性、民族性、世俗性、基础性、时代性。由于近代工商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国民教育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既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还包括一定程度的美育和劳动教育。但这些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目的是培养资产阶级统治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劳动工人。一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在国民教育其他内容之中,具有潜隐性,但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成熟,思想政治教育从国民教育的其他内容中相对独立出来,进行单独实施、集中进行,这就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形态是宗教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社会化等。在有着基督教传统的英国,宗教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有特色的部分。1944年教育法规定,学校有义务实施集体礼拜和宗教教学,宗教课的时数在不同学校有不同要求,小学的宗教课时数比算术课时还多,比自然课的时数甚至多3倍。随着宗教影响的减弱,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中“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的观点逐渐确立,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十分典型,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联邦德国从事政治养成工作机构的名册足有五百多页”。美国的政治社会化在西方政治教育方面独领。西方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分门别类的形式进行,与我国的整体性进行有别。

2.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归属

中国近代也有国民教育及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及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揭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一页。基于当时的国情以及党成立初期的情况,党不可能在全国展开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伴随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我党有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以后的岁月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军队中展开,形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党在解放区还进行了动员农民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从建国开始,我党才有面向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界对部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归类,张耀灿教授认为主要包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非公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这些部门还可继续拓展,但这种列举式的做法很难穷尽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关系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如同法律的部门有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等部门一样,在这些部门之上有一个总揽所有部门法的母法――宪法一的存在,否则这些部门法很难构成一个内部和谐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有一个贯通所有部门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存在,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部门统一起来,并赋予新的精神。

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这个部门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所有国民,培养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对统治阶级的先进分子要求系统掌握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而对本阶级的普通成员则只要求形成基本的阶级意识,达到阶级自觉;对于被统治阶级则只要达到认同现有阶级统治即可,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第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用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整合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一国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部门存在,但统整这诸多部门的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对所有其他部门都是通用的。不论哪个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是统一的要求,也正是这些基本内容为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第三,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弥补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列举式的不足。当代中国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党内、军队、学校、职工、农村等领域。而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弥补这一漏洞的作用,它面向所有国民包括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甚至乞丐等,把难以列举的领域涵容进去,确保思想

政治教育覆盖整个社会。

二、公民教育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确立是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普遍确立了公民教育目标模式,但这一目标模式的确立却经历了艰苦的探索。

1.西方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模式的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即培养目标的具体展开,它具有价值性和可操作性。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在确立其目标模式过程中做出了积极探索,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英、法、美诸国还较顺利,其中“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培养美国民众国家精神、民主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历史使命。”德、意、日三国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却走上了弯路。近代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德意志帝国,民族主义教育得到推崇,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直到二战后,德国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重新确立为公民教育。日本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从明治维新始,1890年,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教育敕语》重申日本的教育是把培养忠顺天皇的臣民作为首要目标。昭和前期(1926-1945)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化,国民思想政治教育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加紧向外发动侵略战争,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下,其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培养“尽忠报国”的忠良国民。二战后,针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起因,美国和反法西斯盟国责令日本禁止军国主义教育,强令教改。1945年9月成立公民教育刷新委员会,以公民科代替修身科,从此日本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培养公民的轨道。

2.公民教育的现代属性

各国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探索普遍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目标,这是由公民教育的价值属性决定的。这一目标确立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属性日益彰显。这种现代属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人之主体性的张扬。公民概念产生于古希腊,但近代对公民概念的使用不是对希腊城邦国家那种“公民”称谓的简单重复,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体现了对人的发现、尊重,人之主体性得以觉醒。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既是宏观主体又是微观主体。公民一出生就有了公民身份,这是一个法律事实。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公民教育,公民身份向公民意识转化,人成为能动地维护自己权利的主体。成熟的公民并非伴随公民身份自然诞生,要经过长期教育生成公民意识之后公民才真正生成。第二,权利意识的发展。所谓公民教育实质上就是为现代社会和国家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权利观念与责任观念相比是首要的。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基于民族主义立场,是一种国家本位的公民教育,强调个体对于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人权意识的普遍兴起和现代国家职能的转变,公民教育观念由国家本位转向公民本位,从单纯强调义务,走向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现代公民教育就是要塑造现代社会的权利主体。第三,类意识的觉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具有国际观念和类意识的公民成为各国面对的重大课题。世界公民概念的提出要求现代公民教育不但要立足于本国而且要有全球意识。这种教育的实质是以“个人――社会――国家――世界”四者关系为中轴的教育,体现时间演进与空间扩大的一致性。

3.我国公民教育目标模式的确立

我国全面系统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从建国开始。其目标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在谈到教育方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表述实际上形成一个目标模式,提出了“二有”问题,即“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但这“二有”限定的是“劳动者”,而不是“公民”。“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建国后又一常用的提法。这里提出“红”和“专”的问题,但限定的是“接班人”,仍然不是“公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这一目标实质上构成新时期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目标模式。这里的“四有”是在前面的“二有”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从“新人”到“公民”的演化仍然需要一个过程。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目标模式。1995年2月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此乃“四有”公民目标模式在中学的具体化。2001年2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公民教育目标模式在公民道德教育领域进一步具体化。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公民教育目标模式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得到深化。总体来讲,自1986年确立公民教育这一目标模式以来,这一模式伴随时展,逐步走向具体化,可操作性愈来愈强。

三、考察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意义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都还未理清。把二者关系梳理好,让二者各就其位,不但有利于教育实践运行,而且有利于学科建设。

1.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的实践运行

如何加强公民教育?这在实践上是一个难题。学界对此已有论述。第一,转型论。有论者在借鉴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向公民教育转型,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在公民教育上。论者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已显了其局限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转变理念,确立‘公民教育’的基本定位,实现向‘公民教育’的转轨。”本文认为,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没有职业定位的学生,培养“四有”公民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但大学德育的对象是将要走出学校的准职业人员,把大学德育的目标定位在公民教育上就不妥,如军校学生的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军人,公民教育不能涵盖。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很多,不是公民教育所能涵容,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党员。故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在“公民教育”上,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不妥当的。第二,融合论。该论认为应该把公民教育内容融入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遇到了挑战,因此,必须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化的公民教育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公民教育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定的,但如何融入则是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

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显然与这五项教育内容不能并列。

本文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民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础性部门,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相同。但这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公民教育的要求贯通所有部门,又是这些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小学德育应主要进行公民教育,目标就定位在公民教育上,但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处于学生与职业者的过渡阶段,公民教育仍然是基础,但应分学科、分专业进行职业定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应接受司法职业道德教育,师范院校的学生应接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部门进行(如党内、军队、农民、企业等),同时还应以全社会为范围进行公民教育,向诸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公民教育精神。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覆盖的社会领域,公民教育应查漏补缺,覆盖全社会。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公民教育部门的基础性。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

按照张耀灿教授的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和应用理论分支学科,而应用理论分支学科又可按不同职业群体划分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非公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按职业群体来划分的分支学科很难穷尽所有职业,且现代社会职业部门十分繁多,应用理论分支学科也不可能把每一个职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建设一个分支学科,需要一个统领这有限分支学科的学科,它就是公民教育学科。但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如何呢?它的学科归属是什么?学界仍未成定论。黄崴、黄晓婷认为我国学界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哲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全球化视野的公民教育观。m哲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受其哲学思维影响,不同的哲学观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观;法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对公民提出的是基础性的要求,即作为个体的人成为公民的基本条件和底线要求;伦理学视野的公民教育观强调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成为积极意义上的好公民;政治学是最早开展研究公民教育问题的,其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社会学构成公民教育研究的一个现代视角,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从心理学角度看,现代公民意识的产生体现了人们由传统性人格向现代性人格转变的过程;全球化的推进,要求培养适应全球化社会的公民,故全球化也是公民教育研究的现代视角。总体来讲,多学科领域展开公民教育研究,形成了多元的公民教育观。

本文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可以命为“公民教育学”。这样的定位理由如下:第一,这种定位解决了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不同于西方的公民学,由于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寻找它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学科才有坚实的根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公民教育的理论构成其直接理论依据。而当前中国学界关于公民教育的研究尽管形成了多学科视野,但由于理论基础的不自觉,造成公民教育很难作为一个学科而成长起来。第二,这种定位解决了公民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公民教育研究需要而且已经形成多学科视野,它的学科性质即综合性应用学科,这种学科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样的。当前学界形成的多学科视野并不能说明公民教育没有自己的学科归属,而只能说明公民教育学科性质的综合性。第三,这种定位也解决了公民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公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公民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公民教育规律。公民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致的,即以阶级分析法为统领的社会科学方法与以人学辨证法为统领的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争先.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

学研究,2009(12):23―26.

[2][美]贾诺威茨等.军人的政治教育[M].北京:出版社,

1987:191.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07(5):9-12.

[4]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131―134.

[5]伍柳氏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J].邵阳学院学

报,2009(2):27-30.

[6]李洁.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教育研究,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9)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成果,是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思想。通过企业文化的力量来规范职工的行为,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对职工的教育和引导,让职工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贡献力量。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两者的工作对象相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对象是职工,而企业文化的主体对象同样是职工。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尊重人的价值观,发挥人的主观作用作为企业文化核心。而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一条成功经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2)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在各项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4)两者的目标相同,都是为培育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队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其区别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是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出发,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原则性。而企业文化直接为生产经营服务,它一般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独立性。

二、企业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补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则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1)要确立企业新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2)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协调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企业文化重视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形成的和职工之间的协同关系,能够反映出企业的价值文化观念。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变化情况,采取民主和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生产经营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稳定职工队伍。(3)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运行机制上可互相补充。长期以来,企业的党组织机构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系统,因此企业的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4)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企业文化活动中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在高层次确立高格调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体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10)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谋求企业生存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还是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渠道,展示思想政治工作新作为的需要。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含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相交的圆,既有互相渗透影响的相同部分,也有本质不同独特互补的不同之处。

二、正确区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

(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点。

1 、工作目标相同。企业文化的直接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 、工作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对象都是企业的全体员工。

3 、工作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 、工作内容相似。一是在经营行为方向,建立和坚持行为准则、企业道德,维护企业信誉,树立良好形象,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合同。二是在价值观方面,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统一,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三是在企业精神方面,强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

( 二)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1 . 内容不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培养企业精神、确定企业目标、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路线政策、形势任务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2 、主导力量不同。企业文化的优劣及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素质。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建水平。

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避免企业员工出现“精神危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 、借助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的融合。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发展为出发点。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 、借助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物质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

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篇(11)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兴起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易为职工群众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文化发展做贡献。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二者性质有所区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企业内部员工为对象,以解决思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对内有粘合作用,对外也具备一种争取公众对企业认同的社会功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可以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内容、深化工作效果。企业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作贡献。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1.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照党的纲领和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通过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党员和广大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范畴。企业文化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是通过培育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是经济管理问题。

2.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

3.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针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及时予以解决。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培养企业精神、确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道德、树立企业形象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党的思想政治上高度统一,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而企业文化是在宏观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长期铸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4.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运作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二者的活动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在党委集体政治核心领导下,专职兼职相结合,领导群体相结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其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系统教育、正面灌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它的运行特点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1.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它们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都强调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2.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任何排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都会背离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3.目的相近。建设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终极目的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4.途径相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是相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也适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学习榜样等等。这些途径和手段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使用的,几乎完全可以通用的。

5.环境相似。无论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生产经营状况、规章制度、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公共关系、经济效益和分配方式等等因素;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调控、市场情况、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这种既确定又多变的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的因素可能起积极的作用,有的因素可能起消极作用,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为企业文化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找好基点和提供条件。在同一环境中,在相似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起点和程序,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以求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