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想作风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8 17:40:15

思想作风论文

思想作风论文篇(1)

2以强化厂风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学法助廉、知法兴厂”之风

厂风透视作风,要求干部作风建设从端正厂风做起,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同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校的能力结合起来。学习内容结合领导干部厂风建设的开展,把学习内容紧紧与依法治校有机的联系起来。要求大家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发扬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作风。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并在学习中感悟法律的尊严和党纪条规的严肃性,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要求党员干部开展“知法兴厂”的工作交流。贯彻“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工作要求,查找思想作风、厂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以“谈感想、记笔记”的方式进行总结,联系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法纪条规、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构建“学以致用”的发展环境。形成“讲规范不僵化、讲程序不误事、讲效率不违规、讲服务不随意”,有利于工作向前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作作风建设中,大家要充分认识到“求真务实、秉公用权”是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抓好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搞好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坚持把求真务实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强化厂风建设,大力培育“学法助廉、知法兴厂”之风,加速领导干部队伍学习型团队的转变步伐,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责任意识的巩固树立,着力打造一支“秉公用权”的干部队伍。

3树立“秉公用权”的廉政思想

领导人员按照思想上、厂风上、工作上、生活上、领导作风上几个方面要求,自己提出能够做到的承诺,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将组织监督与个人承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促使领导人员慎重承诺、切实履行,加强干部人员作风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同本部门干部经常谈心,相互之间讲党性,讲团结,相互理解,相互依靠,相互补台,团结一致配合默契。把相互补台视为应尽职责,视为团队力量,视为潜能发挥,真正在本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班子。干好工作。突出一个“干”字。要求干部“干事、干净、干练”三位一体“捆绑”考核,着重强调领导干部“干干净的事”更为重要。延伸了干事需要奉献,多做群众满意的事,把该干的事干成、干好、干出实效。过好日子。突出一个“俭”字。强调“节俭”为领导干部立身之本,过好日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理性驾驭自己,把“节俭”作为一种保证廉洁从业的能力来抓,干部正确认识“节俭”,这是企业通过崇尚“节俭”,促使领导干部更具使命感和家庭责任感的一种举措,以后带领大家共同努力。交好朋友。突出一个“淡”字。提倡在工作上多交正直、诚实、见多识广、淡泊名利的朋友,多交能够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讲原则,能提供互相帮助,经得起考验的朋友。领导干部交友必须审慎。

4引入人才测评工具,科学评价干部

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科学保障,企业要搭建基于各核心岗位核心技能要求的分层分类的干部测评系统,即针对不同岗位类别对人员要求的核心技能点和能力素质指标设置了相应的测评题目及测评方式,建立相应的题库(包括试卷、测评量表等测评用的材料,以及若干独立的试题组成),以帮助企业筛选出与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竞聘上岗的实施过程中需着重注意以下两点:①测评与面试结合。在对干部的考察评估中,测评结果只是决策信息的一部分,需要将个人履历、面试、测评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做出决策。测评对面试中如何深入了解候选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完美匹配的应聘者,或者几位较优秀的人选难分伯仲,那么对于他们测评中表现较弱的素质,就可以在面试中做进一步的考察。②人才测评效果的跟踪检验。做出了人才选用的决策以后,人才测评的应用不能就此结束,需要对人才测评效果进行跟踪和检验,不断修正测评应用中的偏差和不完善之处。

思想作风论文篇(2)

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它的产生必然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党风建设的相关理论,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建设理论。因此,马列主义关于党风建设理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党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列主义党风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为建立和健全工人阶级政党而奋斗一生,一直非常重视党风建设,在许多著作和学说中皆有体现,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作风建设归纳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从实践出发、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各种恶习对党的侵袭等四个方面。[1]P81-82关于民主集中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但他们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已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思想。[2]P44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共产党的宗旨、党内生活的基本原则等。[3]P15-18尽管如此,要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要保持应有的品格和良好的作风,必须坚持党内思想教育与刚性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P4-5

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风建设的学说,形成了自己的党风建设理论。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涉及到无产阶级政党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列宁党风建设的重要理论,如在孟金的《党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中提到,“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境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重要最可怕的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在党风建设实践过程中,还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党风建设思想。[5]P12同时,列宁认为要坚决同作斗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扬民主监督的作用等等。[6]P7-8列宁对于党风建设理论不仅给以极大启发,而且成为其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理论和思想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也为党风建设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意蕴深远、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给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渊源,有学者就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的应用方面,来分析党风思想形成的过程。学者王习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精髓,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孟子的“民本君轻”思想到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从孔子的修身、内省到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等三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对党风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7]P15此外,艰苦奋斗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中国共产党人把艰苦奋斗作为在革命中应该具有的优良作风。[8]P6

二、党风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的党风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党风建设思想不仅受马列主义党风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同样也受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实践的影响。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共产党党风建设实践进行了研究。赵品华对井冈山时期党风建设实践进行深入探索,他主要从组织纪律、管理制度、群众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党在井冈山时期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9]P13-23李文静、谢佳奇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夕党风建设实践的探索,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把理论学习、思想觉悟提高作为作风建设前提,牢记“两个务必”,重视从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0]P58-59党风建设思想还同党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同各种非无产阶级和“左”、右倾错误思想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在革命战争实践过程中形成。[8]P6-8此外,张晓燕则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社会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索,认为在这期间,党非常注重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新型民主政治,维护人民民利;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开展社会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等方面,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11]P13-1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的党风建设实践进行探索,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

党风建设思想是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地研究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诸学者对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阶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三阶段论

王艳芳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将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党的成立到),主要论述党的具体纲领、决议、思想问题等;正式形成阶段(到党的七大),纠正错误思想、开展整风运动、“三大优良作风”形成,标志党风建设思想逐渐成熟;丰富和曲折发展阶段(党的七大之后到去世),主要论述全国胜利后,为了继续巩固我党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开展一系列党风运动,防止党内和作风的形成,特别在“”时,对国内阶级斗争状况做出错误分析,导致党风建设曲折发展。[8]P8-10赵嘉敏在文章中也提到党风建设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三阶段。但不同的是赵嘉敏把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作为单独的一个阶段,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以及所面临的考验,对党风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带领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发展和实践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使其党风建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2]P23-25此外,韩振峰总结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历史经验过程,从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也把党风建设思想形成过程分为三阶段。唯一不同的是他把运动作为一个独立阶段,认为运动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党的建设的伟大创造。在这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关于党风建设方面的探索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党风建设思想,他还指出“三大作风”的形成及在理论上的概括,是党风建设思想达到成熟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13]P1-2

(二)四阶段论

阮家涛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把党风建设思想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党的建立到大革命时期),系统论述对党风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实践,以及面对党内错误思想,发扬优良作风;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开展党的具体工作、纠正党内错误思想路线;成熟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论述抗战时期我党的群众工作、整风运动以及“三大作风”开展等;完善时期(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论述我党执政后的具体工作、组织建设、思想问题以及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核心,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党风思想。他之所以认为党风建设思想萌芽于1921年党的初创时期,是与党的建设思想分不开的,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各方面的理论、革命经验都不成熟,对中国国情研究不多,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党风建设思想还处在萌芽状态。[14]P17-22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党风建设思想形成过程的探讨,主要以建党初期、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等党风建设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划分标准。其划分阶段的表述上存在差异不大,大多数以中国革命发展史来进行论述,若结合在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加以分析,会使其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叶中,邓联繁.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视野―基于宪法学思维方式的一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宋镜明.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晋乾奉.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4]彭朝阳.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6.

[5]孟金.党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

[6]陈登才.马克思列宁关于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4).

[7]王习贤.对党风建设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J].湖湘论坛,2006(5).

[8]王艳芳.党风建设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

[9]赵品华.论井冈山时期党风建设实践及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11.

[10]李文静,谢佳奇.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实践及经验启示[J].理论导刊,2014(3).

[11]张晓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

思想作风论文篇(3)

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 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思想作风论文篇(4)

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毛泽东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思想作风论文篇(5)

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党风建设思想是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丰富生动的实践性。同时,党风建设思想也不是凭空从革命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其具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1958年8月19日,在北戴河会议上讲话时,形象地比喻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①。当然,人们对的“马克思加秦始皇”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理解。在此探讨党风建设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马克思加秦始皇”就是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古代优秀传统的结合,它形象地说明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其中党风建设思想也是如此,是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的结晶。

为此,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党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与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导师从组建无产阶级政党那天起,就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建设问题,对党风建设有着许多著名的学说和论断,为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党风建设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联盟和对欧美国家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对共产党员的作风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员必须具备优良的作风。要求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成为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切实维护党的团结,坚决反对宗派主义,将工人阶级团结作为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要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发展的强大武器,注重提升党性观念,和传统的错误的观念作斗争。同时,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还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原则,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党风建设。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上述观点主张,成为党风建设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特殊的经济形式、意识形态、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对民族的行为方式、伦理规范、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等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党的理论和思想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注重从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党风建设思想是在我国具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性、保持世界无产阶级先进思想之外,同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在我国《汉书》中就曾经出现过,后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进行了丰富和创造性完善,将“实事求是”提高到党的思想战线的战略高度。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我国古代“民为邦本”、“民本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等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异曲同工之妙。

党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是我国首次提出“党风”概念的人,对党的作风建设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党风建设思想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建党。所谓思想建党,就是要把思想作风建设置于党风建设的首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将思想作风建设置于党风建设的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切实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水平,才能在党内根除不正之风,实现党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在中共党史上,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也就是在著名的“古田会议”上,首先确立了“思想建党”的方针。古田会议上,提出,要加强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对错误思想进行纠正的方法。还在运动中,通过整党整风的方式,对犯错的同志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予以妥善处理。后来,在党的开幕词中提出,必须通过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的方式,克服队伍中的严重缺点。思想建党,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了从主观世界上解决党风建设中的问题。因为党风问题是世界观在行动上的表现,只有改造好主观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才能克服、主观主义等不正之风。

第二,群众建党。所谓群众建党,就是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从我们党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和概括的。建党以来,我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保障了群众的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群众斗争的失败。群众的斗争需要党的正确领导,但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党的一切事业更加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如果我党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必将一事无成。“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还要求:“我们的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和人民群众相结合。”②始终认为,党的生存、发展、壮大中,是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是决定性的因素。认为,正确的领导均必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只有我党始终保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支持,才能使党的地位得到巩固发展,我党的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联系,是我党区别于任何其他党派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开展任何事业的目的均是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出发,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第三,民主建党。所谓民主建党,就是我党开展一切工作都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制约,这是党风建设中的一贯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使党风得到端正的重要方法。认为,如果我党不注重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就无法让群众的意见建议得到集中,所以就无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战争与开展社会建设,无法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除此之外,还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唯一方法,但是只有在民主状态下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还需要切实加强监督制约,因为党员干部的素质是不平衡的,并且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那些素质较低的党员干部在受到客观环境负面影响之时容易发生蜕变,通过加强监督制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严肃党纪、端正党风。

第四,廉洁建党。所谓廉洁建党,就是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要求严厉惩戒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党纪,这是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以非凡的气魄与胆识,开展了一次次肃内腐败现象的活动,严肃党风党纪。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端正党风党纪,否则必定产生极大的危害,为此必须“杀一儆百”以挽救和教育一大批党员干部。必须严肃党风党纪,对不合格党员必须通过党纪清除出党的组织,对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决予以法律制裁,以平民愤,并且借此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警示教育。中共中央于1951年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批准逮捕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最后对其处以极刑。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过程中,有人建议为他们留一条活路。为此案件进行了说明:“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犯有各种不同错误的干部。”③始终认为,必须对犯有各种错误的党员干部依据党纪国法进行处理,这是一个从严整治党风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挽回党的影响、赢得民心。

党风建设思想内容丰富,除了上述思想建党、群众建党、民主建党、廉洁建党之外,还对党风建设提出了许多主张。比如,曾经号召、组织开展了上次大规模的政党整风运动,将政党整风作为开展党风建设的好形式,取得显著成效;将坚持和践行“两个务必”作为党风建设和主要形式和方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的这些党风建设思想构成了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风建设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党风建设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推进党的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风建设思想是我党开展党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为我党开展党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党风”的概念,并对党风的内容做出了界定,认为党风包括党的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文风等,这些党风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而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党的作风的本质所在。还创立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理论,“三大作风”成为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性品质,成为我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和我国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为进一步发展党风建设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方针,有利于我党长期保持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促进了整个社会风尚的转变和改进。成功地探索出了通过“整党整风”开展好党风建设的有效形式,增强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党风建设思想,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国情实际结合的产物,有效推动了马克思党建学说的中国化进程,并使马克思党建学说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党风建设思想存在一些局限性。高度重视“思想建党”,从共产党员个人的品质和思想方面加强党风教育,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制度建设、体制机制保障,对于完善法律制度惩戒腐败方面有所欠缺。在分析腐败问题和党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之时,将其根源单一化,认为这些都是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结果,从而导致其思想走上了极端化。通过大搞群众性大批判大运动的方式开展党风建设,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

党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党风建设的形势总体是好的,尤其是十以来的包括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党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学习风气不浓、和形式主义仍有市场、干部队伍选拔任用存在不正之风、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方面的问题。党的作风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坏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风建设思想给我们的当代启示意义在于:

第一,始终坚持开展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当前,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建思想中“思想建党”的观点主张,始终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常抓不懈。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切实加强党性教育,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前,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辉煌成果,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执政党的干部,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诱惑越来越多、越大越大,必须通过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方式,让广大党员干部不被金钱、美色以及其他各种诱惑侵蚀。要通过建立党员推出机制,将那些在思想上产生腐化变质的党员干部及时从党的组织中清除,保持党的纯洁性。

第二,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促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坚持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风建设思想,扎实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式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将党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到位,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13年6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问题。”强调要根除的“”,严重违背了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我党只有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促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根除“”,才能在新时期新阶段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拥护。

第三,始终坚持党的集体领导,促进党员领导干部领导作风的转变。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60多年,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更加巩固,但是,此时我们的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放松了警惕,忘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体现在领导作风上,极少数领导干部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居高临下地对人民群众指手划脚,部分领导干部盛行“我说了算”的霸道主义,认为一切以自己说了算就证明自己的能耐,是党的领导干部强势的表现。殊不知,这些做法是和党的集体领导体制背道而驰的,是和我们一以贯之坚持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将无法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党要更加强调和重视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切实改善和提升党的领导干部的领导作风,以领导作风的转变促进党风党纪的转变,以党风党纪的转变赢得民心。

(作者为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许全兴:“‘马克思加秦始皇’的出处和本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思想作风论文篇(6)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当我们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想起“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从属论”的口号,从而盖棺定论地得出答案:文艺不应与政治沾边,如此便会立即丧失主体性。的确,我国特定时期的政治曾经导致文艺的荒芜与萧条,至今令人心有余悸。然而,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否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必然,还是拥有复杂多元的可能?当我们因为历史原因对文艺与政治关系产生这样的认知时,是否是一种矫枉过正(Over Correction)?

如果我们将这样的反思延伸,可以获得一些联想:西方文学批评领域,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生态批评等被冠以文化批评之名,具有明显的政治化色彩,这些文学理论的繁荣是否能说明政治对文艺的作用并不是仅仅是负面的?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曾在《多国资本主义时期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中指出,第三世界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他认为第三世界的个人与公共尚未分离,一切文本都带有政治的维度。如果我们接受他的看法,是否就应当以不可分割定义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曾经质问:“底层人能说话吗?”那么在这组关系中,文艺难道扮演着沉默的“底层人”(Subaltern)吗?抑或曾经发出过不同“音频”的有力声音呢?换句话说,文艺是否有作用于政治的可能呢?

一、胡风研究的现实意义

胡风的一生,应当说是值得书写的一生。他从偏僻的乡村来到都市,接受五四新文化的熏陶,逐渐发展出具有独立意义的理论体系,成为鲁迅的继承者。然而由于其文论思想与受政治挟制的时代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成为左翼文学批评界的“孤独者”,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突出地扮演着悲壮角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胡风集团”的冤案得到了,胡风文艺思想的价值也逐渐得到了阐释与认可。今天,我们很容易将胡风想成一个历史人物,甚至认为以具体的文学论题来看,对胡风的书写似乎已经过时、已经“结案”。然而,不论是胡风的文艺思想,或是胡风本人的人格精神,都暗示着、提醒着文艺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具有反思与探讨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胡风文艺思想内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理论与实感的问题。胡风曾在他的评论集《后记》里强调他接受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凭着实感的。胡风重视实践与理论双向平等的关系,这也是他能够自觉地用实践来校正自己的理论,不盲从、不教条的原因。在西方理论汹涌而来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所说的广场恐惧症与幽闭恐惧症同时存在的窘境,一方面不知该往何处去、用什么样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陷入没有理论就没有话语权的恐惧的迷思。在这样的情境下,胡风的文艺思想应当能为我们提出参考。

其次,跨出文艺研究的栅栏,观察胡风本人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人格精神,不难发现胡风身上体现出的是知识分子责任与身份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与政权、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曾这样说:“知识分子不是专业人士,为了奉承、讨好极有缺憾的权力而丧失天性,而是——再次重申我的论点——具有另类的、更有原则立场的知识分子,使得他们事实上能对权势说真话。”[1]胡风正是另类的知识分子,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和时代性。然而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一些学者指责胡风是谋权夺利之徒,甚至认为一旦胡风成为掌权者,他将会更加专制。胡风究竟是具有强烈使命感与道德感的知识分子,还是弄口鸣舌、挟势弄权之徒?在今天,知识分子究竟应当将学问专门化、或是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历史?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思考这些问题,不妨参考英语世界的胡风研究。其中固然有不少出色的成果,但最为突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诞生的两本专著。其一是在七月派内部进行研究的邓腾克出版于1998年的《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自我”问题:胡风与路翎》。邓腾克是近年来重要的中国现代文论研究者,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为标题,主要讨论的是胡风文学理论中主观性与中国文学现代性话语的建构、主观性理论与文化政治的关系、主观性理论与路翎创作的关系。第二部分则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重点分析了路翎代表作品。另一部则是舒允中2000年出版于纽约的《内线号手:七月派的战时文学活动》,本书涉足七月派的外部,一方面将七月派视作文学场域占位中的一个角逐者,探讨了它对左翼主流话语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重视七月派内部的自我质疑与发展流变。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胡风的精神历程、七月派从报告文学走向小说的过程,并对路翎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财主们的儿女们》、冀汸的《走夜路的人》进行了评论。两部专著的研究对象相似,但研究结果却颇有争议。

两者的争议看似令人困惑,但一经细想,我们便能意识到英语世界对胡风文论思想这一复杂、敏感问题的探索已经颇见成效,这两部著作的诞生与分歧恰恰证明了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研究范围和深度上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两者的分歧正指向上文提到的对胡风研究的两点现实意义。

二、理论与实感:来源与表现

对胡风文论中理论与实感问题作出详细剖析的,是舒允中。一方面,他整理了胡风重视实感、反对教条理论品质的来源。首先,他赞同黎活仁提出的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对胡风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影响的深远和复杂。在《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书中,黎活仁对比了胡风《粉饰,歪曲,铁一般的事实》、《现阶段上的文艺批评之几个紧要问题》、《关于现实与现象的问题及其他》等文章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第一章的学习借鉴。[2]而舒允中则进一步研究了卢卡契强调人的能动性这一点上与胡风的相似、卢卡契“实在化”观点对胡风的影响。舒允中认为,卢卡契的“实在化”观点强调无产阶级不能避免遭受蒙蔽,这对胡风后来坚持揭露劳动人民的精神创伤有重要的启发。不仅如此,舒允中认为卢卡契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对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介入,这种对正统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解剖的态度影响了胡风反对“公式主义”的态度。无独有偶,黄曼君于2004年写道:

“现在虽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胡风看过《历史与阶级意识》,但是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直接与间接关系,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什么会在那个特定时代形成,都将成为胡风研究中极富价值的课题。”[3]

这种不谋而合的判断正证明了大陆学界与英语世界文论研究者交流的必要性。

同时,舒允中也注意到了胡风的文论思想核心“主观战斗精神”中反教条主义的立场。 《内线号手》第四章第三部分以“主观战斗精神”的诞生为主题,追溯了这一思想的源头。他指出,胡风在接触到马克思美学观后意识到了思想束缚的危险,而这种反对教条主义的立场正是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作家个体能动性以及作家对个体、社会理解的基本出发点。而胡风回国后,这种反对教条主义的立场也随着实际文学批评的实践不断深化,一个典型的代表正是胡风写于1935年的《张天翼》论对于作家“把握真实”的要求。最后,舒允中指出了“主观战斗精神”的三个主要特点:强调作家的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实际的生活经验比抽象现成的抽象理论更重要、强调作家与题材之间的张力关系与题材对作家的反作用。其中,第二点正体现了胡风对理论与实感问题的认知。

舒允中强调:“在描绘胡风的成长过程中,我注意的是他如何创造性地从不同思想来源中吸取各种成分并用这些成分形成自己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当时的左翼文学正统常常由于政治要求的变化而改变方向,而胡风的思想体系却以其持久性和抵抗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压力的能力与意识形态压力的能力与左翼文学正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4]24胡风文论体现逐渐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吸取”与“持久”正是他对理论与实感问题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风当年面临的理论困境比我们今天面临的束缚得多、险恶得多,但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主流与自我中苦苦寻觅平衡点,这也是胡风文艺思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艺的政治性:职能与权力

胡风问题也是我们思考知识分子文化心态问题的重要线索。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曾在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座谈会上强调胡风问题与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的关系,可见自胡风文艺思想开始被反思、研究以来,胡风所代表的知识分子问题就已经浮出地表。在邓腾克的研究专著《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自我”问题:胡风与路翎》一书中,他强调胡风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纠结徘徊的知识分子,进而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知识分子如何参与历史?知识分子是否拥有权利?

胡风是反封建的战士,即使在抗战时期,他也曾在《论现实主义的路》一文中强调应当将反封建提到反帝同等的地位,提醒人们防止国粹主义的滋生。因此当邓腾克大胆的探讨胡风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时候,遭到了质疑和批评。舒允中严厉地指责说:“鉴于这种彻底反传统的态度,我认为柯克·丹顿近著中将新儒家视为胡风思想源头的看法很值得怀疑。同时,这也是一种在胡风本人的著作中找不到佐证的看法。”[4]27然而如果将邓腾克的论述进行更细致的考量,就会发现这种指责颇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舒允中的指责针对的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自我”问题》第二章最后一部分“传统思想与胡风的主观主义”。在这一部分中,邓腾克提出:“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之下,胡风的理论事实上可能是被传统文化欲望所激发、诱导的。”[5]108首先,邓腾克将胡风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做了一系列平行比较:胡风对主观意识的强调与道家形而上学;胡风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看法与谢榛、王夫之诗论中的情与景的辩证;胡风对生活经验的重视与儒家思想中的体认观念、格物观念。在这几组对比中,邓腾克试图寻觅胡风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共鸣,但由于胡风本身文艺思想的反封建反传统色彩,这几组对比有些执意求新的嫌疑。然而,在随后的阐释中,我们会发现邓腾克的目标绝不是文艺思想内部东拉西扯的比较,而是追问胡风思想与儒家传统潜在的同一性。他首先点明了胡风与传统的背离:“我将胡风的写作与传统思想进行平行类比的原因并非为了显示直接的影响。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五四模式的反传统者,胡风坚决反对传统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一切有害的再度出现。”但他指出,胡风与传统的连结在于:“正如他的儒家先辈们一样,胡风试图通过锻造作家个体与外部的联系培养其改革社会的能力。”[5]113-114而这种与传统的联系并非个案,而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纠结知识分子们的一个缩影。作为现代知识分子,胡风的现代性是由源于传统认识论中的责任与承担所铸就的。即使是与传统决裂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依然以相当传统的方式审视现代的问题和疑难。

邓腾克也曾在访谈中明确地谈过这种联系:“我还希望透过马克思主义的表面去探究胡风(以及许多其他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儒家传统的关联。我想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胡风与)其实具有相似的世界观,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有关知识分子职能与文学可以改变社会的传统观念影响。”[6]可见,邓腾克所谈的并非胡风文艺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是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纠结徘徊的知识分子关心政治、参与社会、投身文化的文化心态。

邓腾克所谈的知识分子文化心态问题不仅包含了对现代与传统关系的思考,也令人联想到文艺对于政治的反向作用。胡风身上体现了文化战场中利用文艺对政治反向作用的问题,不少学者都曾对此进行批评。舒允中曾提出:鲁迅思想的阐释在战时形成了一个固定领域,一个各种意识形态角逐的思想战场,胡风不遗余力地继承鲁迅的文艺思想,正是为了与教条化的左翼主流抗争。[4]34也就是说,尽管胡风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同于左翼主流处于功利立场对鲁迅的政治化诠释,但也不是一种纯粹的继承,而带有另一种社会政治目的。而胡志德(Theodore Huters)的《胡风与鲁迅的批评遗产》一文则提出:胡风在两个口号的论争之后,确立了鲁迅嫡系传人的地位,但这种地位也束缚了胡风战时文章的视野,是一种典型的继承人受遗产制约的现象。[7]但在邓腾克看来,这种反向作用却是源于文艺批评本身具有的社会职能。在邓腾克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文学论作》一书导言中,他反复强调文艺的这种特性:“意识形态维度在中国现代文艺中被频繁地描述着。它的功能是激励、促进一种能够参与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思想转变的新‘国民’文学发展。”并且试图以一串诘问探究这种特性的原因:“左翼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否仅仅是在寻觅新的阵地以再次宣示他们作为精英掌管文化、道德、社会变革的传统?他们的现代性话语是否仅仅是传统儒家社会文化统治阶层中‘士大夫’精英身份作为身份损失的补偿?不论他们的潜在动机是什么,现代知识分子强烈急切地感到需要把文艺与危机年代的召唤相联系。”[5]21可见邓腾克认为胡风文艺思想的政治性源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救世”的需要和对传统文化权利的追溯。

这种对知识分子权利问题的看法令人想到福柯的“知识——权利”理论。通过对知识、权利这对共生体关系的分析,福柯(Michel Foucault)提醒我们知识并非一种纯粹客观认知,而是透过社会权利对人实施控制的工具。而古尔德纳(Alvin W. Gouldner)的知识分子“新阶级”(New Class)理论则指出,当“文化资本”取代“货币资本”成为社会统治的基础,知识分子论成为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承载者。新阶级并非完美,他们的掌权也意味着知识剥削的开始,对新阶级的态度绝不应该是盲目的歌颂和乐观。胡风知识分子身份中体现的文艺对政治的反向作用令我们思考:知识分子是否能够获得社会权利?这种权利有没有被滥用的可能?如何防止获得了权利的知识分子趋向于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与宗派主义?这些问题正是胡风研究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82.

[2] 黎活仁.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47.

[3] 黄曼君.回到历史的原初语境——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再思考[J].文艺研究,2004(1):46.

[4] (美)舒允中.内线号手:七月派的战时文学活动[M].上海:三联书店,2010.

[5] Denton,Krik A..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 ress,1998:108.

思想作风论文篇(7)

一、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概述

若从字面理解“风水”,就把它分为了自然界中的两个事物,风和水,也可以说是气流和水流。中国的先人自古以来就敬畏自然,然而他们想要了解自然就需要通过自身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气流和水流是自然的反映、是人们生存不可欠缺的元素,可以说是自然与人类沟通的媒介,正是有了这种边缘性质,所以风水就自然成了人们仰望和迫切想要了解的对象。

风水理论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某种数术,特别注重实践,宗旨是审慎周密的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建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

二、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风水理论在园林设计思想的作用

中国传统思想的山水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这种审美意识和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1 哲学渊源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至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天人合一”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本质是尊重自然、珍视自然,因此,人们向往自然、尊重自然是天性。研究中国园林就能发现古代匠人和现代园林规划人员在造园思想和技术上都锲而不舍的追求“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的生态规划目标,这都是受到风水理论“天人合一”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今年兴起的建设“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正是“天人合一”理念思想的具体实践。

1.2 审美意识

山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环绕是风水学的标志。中国古代文人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种寄情山水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哲学,人们崇尚、欣赏自然之美。文人以诗抒发其钟情山水的情怀,而风水家则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参照山水之美加以人工裁成建造了结合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中国传统建筑,赋予古典建筑深沉隽永的美学气质,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功不可没,把它看做中国传统美学和建筑实践的中介显然并不过分。

2.理论风水思想在园林规划选址中的作用

风水最开始是古人“择局”的一种理论,理想风水格局对我国传统园林的规划选址有重要影响。关于选址,风水理论提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水是生气所生,有水就表示生气旺盛,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因此水收到风水家的特别重视。风水家认为水是山的血脉,在无山脉可依的平原地区,风水家择地就是以水代山。在今天的园林选址中,有水的地方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水就使基址多了几分灵性,这是造园的理想条件之一。但也应当理性对待园林用水,风水理论中有“无源之水不可谋”的论述,切忌盲目追求人工水体而造成生态破坏。基于风水格局所蕴含的的景观意义和生态思想,在进行园林规划选址时,需要用整体观的思维和宏观的视野来审查基址,综合考虑地形、水文和生态等方面,力求让规划选址科学性和合理性。

3.风水在园林构成要素中的作用

3.1.1 风水与地形

自然地形千姿百态,应当避开山势陡峭、生态状况不良的地形,这些地方易发生地震或暴雨时易发生滑坡或泥石流,其次不能选择四周封闭的地形,这会影响通风,妨碍周围的视景。而风水理论中风水宝地说的是那种三面环抱,一面望野的开阔地形,促进通风易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设计时应当深入分析自然地形特征和景观效果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做出最佳方案。

3.1.2 风水与水体

风水学中,择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关于水的景观作用和审美意识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水的血脉作用能够造就生气蓬勃的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可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和谐的环境氛围。风水认为“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山水想得如方圆之中规矩,山水相济如登堂之有门户”。我们看出,风水对于山水地形的处理要求在于利用有利的自然山形,根据山形的连贯和主次来梳理走向,调整水面的大小节奏,结合山水和建筑队水向的疏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创造良好的园林生态小气候,达到对局部生态小环境的优化作用,最终促成各造园要素在竖向上的有机结合。

3.2 风水与园林建筑

风水与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风水形式说规定“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可远观,形须近察”;“形成势来”;“驻远势以观形,聚巧形而展势”等,这些理论内涵丰富,概括性强,不仅阐明了形势说的概念和意义,而且定量规定了“形”和“势”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中的尺度标准。“形”有形式、形状、形象、表现及个体、局部、细节等含义;“势”则具有姿态、态势、趋势、威力及群体、总体、宏观等寓意。形与势总体上是近与远、大与小、个体与整体、局部与总体等对立性空间形成构成关系,但同时他们又可以互相转化。

3.3 风水与植物

园林离不开树木,园林之美,以树木为衣。树木在风水中,一是为了围合空间,减少空间气场,二是为了阻挡直吹的风,避免烈风入骨,破坏气场。这是植物在风水学中有趋吉化凶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植物造景方面选择合理的栽种方位、合适的树种,植物形态和色彩的搭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风水理论中的用途。

风水理论认为植物也有吉凶,园林植物也具有五行属性,选择适当的植物能起到趋吉化凶、生克制化的作用。例如,桑树很少在园林中种植,因为“桑”音同“丧”,不吉,而竹被认为能使子嗣兴盛,延年益寿,因此园林中少不了竹子,如扬州个园多种竹子。因此,在营造园林景观富有艺术美感的同时,充分发挥植物的功能,建造良好的风水环境。

3、结语

风水理论作为一门实现性强的理论,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想将风水理论呢应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提出风水理论思想中的迷信成分,提高对这种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建立科学的实践方式,将现代科技和风水理论相结合以补充风水空白的技术体系。在风水理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代科学从实际出发,必能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1-33.

思想作风论文篇(8)

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关注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 但一些新闻单位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方面,他们重视青年记者编辑的新闻业务水平,却相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少数新闻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所缺位,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新时期新闻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它体现以下几点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杜绝“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分新闻工作者存在浮躁的作风”的现象,记者编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才能正确把握工作方向和政治方向,才能胜任党的新闻舆论导向工作。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记者编辑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使他们牢记宗旨、不辱使命、积极创新、掌握本领,转作风、改文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从而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闻单位的强烈需要,记者编辑是党的“喉舌”和“耳目”,只有坚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才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多接地气、用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反映鲜活的时代风貌,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见证者。

加强新闻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对策一:做活做新,与单位工作制度联接,与工作考核挂钩

面对新的课题,我们要配合改革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背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才能做活做新,学以致用?新闻单位可以要求记者编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作考核挂钩,与制度想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要建立建好学习制度,要年年有目标,月月有任务,周周有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改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操作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智力保证。

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当今社会、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将面临诸多考验,我们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在此项工作的落实上,新闻单位要层层落实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制,要务求实效;如今是日新月异的信息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新闻机构的信息的传递都是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可利用手机、互联网等一些现代化的工具来完成,这样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也会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学习会、座谈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把政治思想工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说出一条做到一条,一点一点落实,要言必信、行必果;要严明工作纪律结合起来,提高制度执行力,端正学风文风会风,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把记者编辑培养得又红又专、有素质有才情、有政治头脑的新闻人。

对策二:深入实际,与“走转改改文风”科学结合

记者编辑是生活在政治之中,没有政治头脑的记者编辑成不了好的记者编辑。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记者编辑树形象强素质的前提,新闻单位可以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体现出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不断深化此项,要在活动中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记者编辑要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

把思想工作工作体现在一线工作中,记者编辑要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塑造自我,要有思想有深度,创造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在工作中,记者编辑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改进文风,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推进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在工作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坚守道德高地,把弘扬正气放在心里,把思想政治工作体会在行动和作品中,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群众的心声通过作品反映出来。通过这些,不知觉地提升了记者编辑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策三:深刻领会,与“的48字方针”有机聚合

思想作风论文篇(9)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并独创性地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也使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的理论

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性质和党员的世界观及其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中,恩格斯曾最早使用“作风”一词,列宁也多次使用过“作风”一词,但提出“党风”科学概念,并且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理论的是毛泽东。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第一次完整地使用了“党的作风”一词。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我们是共产党,我们要领导人民打倒敌人,我们的队伍就要整齐,我们的步调就要一致,兵要精,武器要好。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末,敌人就不会被我们打倒。”“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毛泽东同时指出:我们的党风、学风、文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所谓学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主观主义的毛病。所谓党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宗派主义的毛病。所谓文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党八股的毛病。”“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所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任务毛泽东在该文中还阐明了整风的指导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延安整风运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既弄清思想问题,又团结同志,使整风取得伟大胜利,同时也创造了党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党的七大系统地总结了作风建设的经验,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归纳为党的三大作风,—对党风建设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形成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还提出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艰苦奋斗,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注重调查研究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思想。1956年党的八大总结了执政7年的初步经验,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等。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党风建设理论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作风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并独创性地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也使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的理论

    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性质和党员的世界观及其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中,恩格斯曾最早使用“作风”一词,列宁也多次使用过“作风”一词,但提出“党风”科学概念,并且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理论的是毛泽东。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第一次完整地使用了“党的作风”一词。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我们是共产党,我们要领导人民打倒敌人,我们的队伍就要整齐,我们的步调就要一致,兵要精,武器要好。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末,敌人就不会被我们打倒。”“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毛泽东同时指出:我们的党风、学风、文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所谓学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主观主义的毛病。所谓党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宗派主义的毛病。所谓文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党八股的毛病。”“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所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任务毛泽东在该文中还阐明了整风的指导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延安整风运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既弄清思想问题,又团结同志,使整风取得伟大胜利,同时也创造了党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党的七大系统地总结了作风建设的经验,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归纳为党的三大作风,—对党风建设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形成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还提出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艰苦奋斗,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注重调查研究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思想。1956年党的八大总结了执政7年的初步经验,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等。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党风建设理论的恢复和发展

    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党的优良作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党在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同时把端正党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重要任务提上党的建设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平反冤假错案,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作风得到了恢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陈云就提出:党风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在实践中,他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和民主集中制。为了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集中开展了整党工作。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党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反对不正之风,开展廉政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严治党,反对腐败,成为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反复强调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对腐败的重要作用:党风廉政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性质;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党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党和人民政权的根本问题。他提出:执政党要“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一靠教育、二靠法制,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等。

[1] [2] 

思想作风论文篇(1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并独创性地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也使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的理论

    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性质和党员的世界观及其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中,恩格斯曾最早使用“作风”一词,列宁也多次使用过“作风”一词,但提出“党风”科学概念,并且形成一套党风建设理论的是毛泽东。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第一次完整地使用了“党的作风”一词。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我们是共产党,我们要领导人民打倒敌人,我们的队伍就要整齐,我们的步调就要一致,兵要精,武器要好。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末,敌人就不会被我们打倒。”“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毛泽东同时指出:我们的党风、学风、文风还有些不正的地方。“所谓学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主观主义的毛病。所谓党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宗派主义的毛病。所谓文风有些不正,就是说有党八股的毛病。”“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所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阐明了党的作风的任务毛泽东在该文中还阐明了整风的指导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延安整风运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既弄清思想问题,又团结同志,使整风取得伟大胜利,同时也创造了党风建设的有效方式。党的七大系统地总结了作风建设的经验,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归纳为党的三大作风,—对党风建设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形成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还提出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艰苦奋斗,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注重调查研究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思想。1956年党的八大总结了执政7年的初步经验,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等。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党风建设理论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