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6 11:16:55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1)

一、阐述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就是,因某一个事件的爆发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我国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国际政治的方面。“非典”危机让公共危机管理收到了更多重视,陆续有学者出版有关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将公共管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机构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碍于研究时间,研究成果也并未涉及更深层面,这就需要与西方进行学术交流并不断培养本土人才。

三、案例分析――以临沂市治污危机为例

2015年上半年,山东开展全省环保大检查,共检查企业25551家。其中,查处违建项目和违法排污企业1430个、878家。对1299家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处罚金额达6089余万元。全省环保公安联合执法645次,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99起。2015年1月,新环保法正式实施,2月25日环保部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新环保法实施之后第一批被约谈的城市,代市长张术平表示绝不会有第二次约谈。重压之下临沂猛药治污,截至2015年7月,163家企业停产,近400家企业限期整改。2015年上半年,临沂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细颗粒物(PM2.5)同比改善24.8%,列全省第一;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比改善11.6%,列全省第二;二氧化硫(SO2)同比改善35.4%,列全省第一;二氧化氮(NO2)同比改善16.9%,列全省第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增加了19天,列全省第六;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了19天,列全省第一;获得省级财政发放的生态补偿资金979万元,列全省第一。面对此次临沂铁腕治污,有人给出16字评价:“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焦灼在一起的局面。

四、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发展需要

十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我国的发展劲头十足,目前已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转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加上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国际社会复杂的形式,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频发,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转变为常态化,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2.强化政府职能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积极地职能转变,政府在危急时刻提供关键性援助至关重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使得政府与社会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

3.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

我国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晚,研究程度薄弱,正处在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还没有针对我国国情形成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所以,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将会不断促进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五、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主要内容

1.制定长期反公共危机战略规划。

制定战略规划是为了有一个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目标,并确切落实有关公共危机管理部门中每个人员的责任和任务,防止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清。而且,正确的战略可以保证组织资源和环境的良好匹配,提高可执行性。

2.因地制宜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它是政府进行管理行为的保障。因地制宜,是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来制定的既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法规。

3.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结构体系。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2)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概论

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指的是政府公共组织为了避免危机或者尽可能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而开展的危机预防以及处理工作。但是危机管理必须符合我国建立起的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建立主要是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总体服务。针对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我国存在许多学术界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危机管理,这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我们可将公共管理视角的危机管理管理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效果评估等。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缺陷分析

1、预警机制缺陷分析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预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门色彩非常浓,缺少统一的部级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则无法做出全面的预警分析,最终影响到整个危机的处理。我国虽然先后制定过多部应对社会动乱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的独立性非常强,部门管理色彩很浓,针对出现的社会危机,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去处理,进而导致危机问题处理得不彻底。

2、快速反应机制缺陷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还无法做到协调一致,我国在面对有一些紧急事件是,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还非常不完善,无法真正达到危机处理效果。如,我国虽然在遇到单件紧急事件时,其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但是,面对复合型危机事件时,其处理效果就会大幅下降。再者,我国政府在应对一些复合型灾害是,既无法快速组织起一支统一的力量,也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分布在不同部门的救灾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3、信息披露机制缺陷分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信息多元化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导致我国政府对信息来源渠道的控制在不断减弱。随着互联网建设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各类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危机管理中,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媒体活动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在应对一些社会灾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脱责任,而多方面阻止媒体介入报道。

四、完善中国危机管理策略分析

1、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为了有效的应对各类危机,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首先要对公共危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危机发生时,要明确这是属于那一类别的危机,如经济危机、自然危机等,然后要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之后要对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2、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在这一机构中,必须能被统一领导,而且针,对不同部门的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而又可以相互协调。具体而言,可以在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一个危机处理综合机构,负责统一的领导、指挥和协调。这一机构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提供关于危机和风险的准确信息,然后根据所发生的危机制定应急预案,然后通过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使下设机构或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最终使危机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处理掉。

3、健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借助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顺利传达出去,地方政府的反馈信心也能够及时上传,这样,对于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以及整个危机的应急处理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的过程中,要对互联网络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而且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应该加大各类媒体的政策宣传力度和披露制度,制定规范的信息公开报道制度。

4、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将危机管理提高到法律的高度,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针对我国的危机处理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部纲领性的法律文件,然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类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统一协调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我国各部门和机构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处理依据。当然,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从而保证危机管理工作始终依法运作和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90-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王峥嵘(1981-),男,甘肃酒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发展研究。

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有关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能力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从理论上来看,无论是对全球化和风险社会的认知,还是对现代行政和公民社会的理解,有关危机管理的研究都必须回应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价值和理论走向。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价值取向

1.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性。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或紧急状态。从对公共危机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必须关照到诸如公共安全、公共福利、公平公正等的价值和要求。而从政府存在的本质来看,对公共利益的关照和回应就是其职能、职责和合法性的表现。首先,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首要的任务与职能就是承担政治责任,维护公共安全,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其次,政府必须以效率、公平、发展为核心进行制度选择与安排,有效规避各种危机。再次,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观念的引领者和资源的配置者,必须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社会的整体活力。由此可知,政府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组织,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就是其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合法性保证。

2.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性。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府正在由权力的集中代表者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要求政府不仅要追求行政行为的高效率,更要重视其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对于政府而言,行政效能也是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当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政府职能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危机管理中,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行政体系,不断提升政府以及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理顺政府各个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形成高效的危机管理行政体系。

3.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化。从理论上,普遍认为政府是危机管理主体中的核心力量,负责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危机全过程。但基于对治理有效性、合法性以及对多元化的考量,必须认识到公共危机单一治理机制的局限性。随着危机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公共危机难以单纯通过行政组织得以有效解决,必须要建立公共危机多元治理机制来协调各方力量,实现资源整合。由此,在现代行政体系下,有关危机的管理必须适应行政民主化的要求,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的民主参与应当被视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恰当且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民主化与社会化也是提高政府和民众危机意识及危机应对能力的需要。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导向

1.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中,政府应当将危机管理与自身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应对多重社会风险,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首先,从资源配置上来看,政府应当把社会发展、公共安全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源配置和投入,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减少风险因素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其次,从政府发展的科学性来看,政府应当强调职能履行的全面性,政府必须在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这就既是政府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方向,也是公共危机管理有效性的要求。

2.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基于危机管理要求政府要全面提高应对能力,必须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和行动整合,建立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体制。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体制建设:首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与是否具有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诸多行动者结合到一起,通过沟通渠道,动员和加强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协调各方的行动。其次,整合人力和组织资源。公共危机的种类繁多、影响巨大,单一的管理机构不可能对所有的危机事件都能做到高效的应对,而一些传统的政府机构如警察局、消防局、预防局等都具有相当的危机应对能力,对这样一些机构进行组织资源整合,将有效地扩展危机治理的功能,而且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再次,危机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等,同样,危机产生的影响也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危机管理强调社会各个领域互动协调发展,在建立危机管理体制时应立足于社会整体,进行综合管理和协调。

三、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机制的基本路向

1.建立多元主体的组织体系。在组织结构上,传统的公共危机应急系统多是条块分割的科层组织,不利于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而要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就必须建立和调适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凡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都可能形成权力中心;无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还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平等竞争的、合作协商性的互动关系;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并彼此交换资源、持续协调以实现各自目标,最终形成参与性的危机治理结构。在危机治理中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并不是否定政府的地位与作用,反而意味着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仍然是维护公众利益的主要角色,只是将权力与责任适度地分化于包括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和媒体等的其他主体,政府主要负责指挥控制和对各参与主体的博弈进行协调,实现危机治理的合作,以整合社会资源。政府不再是危机的管理者,而是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相互合作。在运行中,政府将减少对其他参与主体的管制,增强其规划、引导、协调、服务等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把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看做一个包括政府、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众和媒体等子系统的整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与协作,并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广泛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以多元主体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建立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实现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2.设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特别是在一个高度复杂、快速变化流动的信息社会环境中,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全面性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良好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及时的共享与沟通是政府危机管理有效性的现实要求。信息的公开和良好的沟通是政府与公众互动对话,是对民众需要诉求的回应,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处理危机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为此,政府要确立一种制度和机制安排,让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危机发生、发展、处理的状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政府行为,以便参与到危机处理中来,这本身也是依靠公众力量救援的重要内容。否则,仅仅通过政府内部机制自下而上的传递信息,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从而导致对客观实际不能准确描述和判断,而无法作出最佳的决策。首先,政府公开公共信息要及时,要避免公众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虚假信息,使政府陷入被动;其次,政府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危机信息服务,信息要力求准确,这样才能使得公众心中有数;最后,政府要尽快制定公共信息公开的相应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共信息得以公开,使信息公开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加强危机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任何行为都是在某种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危机意识,也就谈不上危机管理。可以说,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也是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而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危机管理的基础,树立危机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政府进行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政府的迅速响应和对局势的全面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危机意识是这样一种思想或观念,它要求一个组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就抱着遭遇和应对危机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和极度困难的形势,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预先制定对抗危机的应急方案。危机意识的确立,能将危机的发生状态和发展规律置于政府管理体系的前瞻性预测和有效防控之中,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与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为此,可定期开展危机管理专家的讨论、汇总、分析专题会,就危机发生时的情势、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提高行政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也应该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向社会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让广大民众树立起危机意识,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参考文献: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责任伦理;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公共危机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估的,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造成人民群众出现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导致地区混乱、社会动荡,给经济发展形成桎梏。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容

(一)预警责任

所谓预警责任,主要是指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前,政府部门所承担的道德权利义务和预防工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危机预警是第一道防线,其实阻止危机发生或是降低危机影响的根本。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危机预警是其一项重要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全面落实,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事先预估,提前设计应急预案,并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主要应急方案,同时设计备用应急方案。预警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对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加强研究,明确公共危机的诱发原因、危机特点、演变形式、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二是需要构建预警组织,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专项开展危机预警工作。三是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对公共危机中政府职权作出详细规定,为危机事件和紧急状态的应对提供法律保障。

(二)问责责任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问责只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责任。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实行问责制,能够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监督和控制,使其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问责可以确保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不会出现责权差异过大的情况。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只有通过问责,才能够端正政府形象,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确保社会发展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责任

救助责任是在出现公共危机之后,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其救助伦理责任,对公众生命、财产进行救助和保护。在救助过程中,政府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对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出现公共危机之后,人类道德主体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剧烈变化,此时政府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人民群众的行为都会受到政府救助行为的影响。救助责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民群众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不论地震还是恐袭,政府都应该第一时间拯救遭受危机的人类生命。二是最小化损失,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时,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救助不及时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导致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须遵从损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生态责任伦理,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有生命不分贵贱,政府救助行为需要保持生态协调。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

(一)加强政府责任能力

加强政府的责任能力,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提升政府总揽全局的能力。危机管理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工作,其涉及到诸多方面,给政府的全局意识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自身总览全局的能力进行提升,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实现政令畅通;加强和群众的联系,通过人民群众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协调政府与第三方组织,加强合作深化危机管理。其次,提升政府伦理责任导向能力,在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导向,规范其各种行为。不仅如此,还需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在危机管理中体现出责任伦理目标和责任伦理原则。最后,提升政府责任伦理凝聚力,以自身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将各职能部门、第三方组织、人民群众等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责任伦理行为,对群众形成影响和感召,从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培养伦理责任意识

培养政府的危机管理伦理责任意识,可以实现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渗透。首先,政府应该对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认识。道德责任和法律界定的责任存在一定区别,其可能和法律存在违背,但是却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加强认识,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与救助。其次,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责任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隔阂,在危机事件中道德责任的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情感加强培养,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加强问题的考量。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表现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对人民群众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责任意志缺失,就会导致公共危机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众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其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出现质疑。

(三)完善政府伦理责任制度

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政府伦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一是应该对政府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加快责任政府的建设。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上实现了更新,才能推动相关工作更新发展,如此才能够对政府责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二是需要引入问责制度,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在出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时候,能够快速追查危机的引发原因,明确各方责任,给人群民众正确的引导。三是应该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构建公共危机责任管理监督体系,将各项工作纳入其中,确保各项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监督,将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结束语

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予以体现,其在内容上涉及到预警责任、问责责任和救助责任。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对政府责任能力进行提升、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和健全伦理责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责任伦理。

作者:陈瑞清 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5)

[中图分类号]DF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9-00199-02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为代表,组织学习理论进入中国。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威胁下,唯一能够让社会保持持续生存能力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如何预防危机、应对危机、从危机中获取知识。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基础上,本文对危机情境下的公共部门组织学习展开探索。

二、危机管理综述

1 危机的界定

对于危机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这个定义更为全面地反映出危机的特征:突发性、危害性和紧迫性。危机的特性还体现在他的周期性上,它有五个显著阶段: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和后遗症期。

2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理论体系起源于欧美,其理论的提出始于1962年的古巴危机。对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上,芬克从危机管理的目的性出发,将其界定为,任何防止危机发生、为消除危机产生的风险与疑虑,所为之应变准备措施即是危机管理。雷米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针对危机的发展阶段作不同的管理措施。这种观点,将研究扩展到危机各个阶段,将危机的事前和事中管理结合起来。

3 公共危机管理

研究发现,任何原因导致的危机,只要其危害深重,影响范围广泛,都能转化为公共问题。这时,危机就演变为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理论主要包括三种过程模型:伯奇和古斯等诸多危机管理专家推祟的三阶段模型、五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的五阶段模型。在各阶段的管理流程基础上。各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危机数据和信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经过进一步的发掘和修正,可通过突发性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库,在不同的危机管理主体之间充分共享。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深入研究,魏志荣对我国公共危机预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王刚义、盛平分析了我国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任慧成指出当危机事件来临时,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分部门管理模式和临时性、非常设机构的缺陷。由此可见,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是危机意识淡薄。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邮轮搁浅并泄露,给人们预防水环境污染敲响了警钟,2005年,类似这样的事件出现松花江11・13苯污染事件。由此可见,政府未能树立起足够的危机管理意识,致使整个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建在一种常态假设状态之上。政府管理者习惯于按常态来规划和开展工作,但危机是非常态、高度不确定的,所以没有危机意识的管理机构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第二是信息沟通不良。在我国目前的各级政府运作体制之间,下级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采取虚假治理的行为,隐报瞒报的现象时常发生。地方政府过多从局部利益考虑问题,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有意地扭曲危机信息的传输渠道,致使上级政府无法掌握准确的危机信息,因此也无法做出有效的危机决策。

第三是技术和物质准备不足。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物质准备,包括一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各种监控和测试技术、各种评估指标、预防设施、援救设施、各种物资储备。

第四是专门机构缺失。我国政府每次在灾害发生后都是根据灾害的程度,成立临时性的救灾小组或指挥机构,来协调各个部门分类别分部门对各类危机事件进行应急管理,而不是以日常行政应急工作为基础。

第五是缺乏对危机系统化的科研、培养和教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未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化的教育机制。

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部门组织学习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通过研究国外成功的危机管理经验发现,它们一般都有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这些机构平时负责组织各种危机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措施,组织落实危机预防的各种工作,进行各种准备。危机一旦爆发,这些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就成为危机应急的指挥部。很多时间在突变之前,不仅有征兆,而且突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重要规律,正是应对危机所需要的知识,李志宏等学者在危机管理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危机管理流程中的知识需求,包括:危机预防的知识需求、危机识别的知识需求、危机决策与控制的知识需求、危机善后的知识需求和危机评估的知识需求。

而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在危机事件日益常态化的今天,社会对安定生活的需求,使得公共部门越来越重视危机管理。因此,社会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需求,使得对危机管理的知识需求变的更加迫切,而知识的获取和传输就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实现。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6)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管理过程。[1]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公共危机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安全生产事故、社会安全。[2]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成果

1.制定了规范化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

国务院于2006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这一应急预案的标志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随着“一案三治”的提出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应急预案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管理、指挥等措施,它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原则、规定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并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

2.建立了科学化的公共危机应急体制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由中央政府领导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并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和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公共危机应急体制。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级政府均已设立相关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和领导机构,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广度上和深度上形成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范围内外全方位、深层次的以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制结构和工作格局。[3]

3.构建了合理化的公共危机应急机制

衡量政府公共危机应急机制良好与否的的关键标准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其二是危机管理的的水平。应急管理机制是为有效发挥应急管理体制的作用,而与其在公共危机应急体系中形成相互配合的局面,以便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工作更有效的开展的机制。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应急机构已经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初步建立了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其综合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公开化程度不足,造成公众舆论恐慌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期,影响政府决策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公民的风险承受心理尚不成熟。新媒体的发展和海量信息的不断扩散让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接不暇。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危机时期信息公开化程度低。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社情,在公共危机发生时,部分政府相关危机处理部门存在未能在第一时间就相关情况向公众作出说明的现象,同样,在公共危机处理中具体采取的应急措施的信息也未能及时向公众交代清楚;另外一方面,在危机发生后,部分相关部门习惯于调查后统一信息,从而针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公布,使公众认为政府不作为或对危机事件有所隐瞒;[4]第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缺乏和公众的有效沟通。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对公众缺少及时有效的正面答复,也缺少专业的咨询和服务,从而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容易导致公众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并在非官方的渠道进行利益诉求,导致非官方的信息广泛传播并引发讨论。

2.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往往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才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危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而对公共危机管理整体的过程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对公共危机的预警预防投入力量相对较少,存在部分“重救轻防”的倾向,这不仅是公共危机管理发展不成熟、不完善的体现,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危机处理的成本。从长远来看,这也影响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战略发展,主要表现在:政府缺少相关公共危机应对的经验,尚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他国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适应的综合性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从可操作性角度分析,政府在应急预案制定后并没有相应地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应急演练,从而无法较好地从实际数据与效果中检测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便更好地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

3.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组织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应对危机的责任。同时,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入危机预警工作,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实现危机时刻的社会自我管理,以及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使公共危机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和迅速遏制。[5]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仍然是仅仅停留在全局控制层面,基层政府也仅仅是按照政府部门的指令完成细节工作。在制度层面缺乏保障的同时,政府并没有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一方面,没有调动起相关人员从事危机应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危机预警的热情。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虽然公共危机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目前也已初步建立起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体系,各领域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的预案制度,但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仍有待完善和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部分公共危机管理人员工作意识不成熟

1.部分工作人员对公共危机认识不充分

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极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会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将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隐瞒或谎报,从而导致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引发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怀疑,影响政府的形象,不利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同时,由于对部分工作人员的公共危机相关培训不彻底,导致其对公共危机及其应对上的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弱。

2.缺乏相应的公共危机应对手段

公共危机的危害不仅仅表现在对社会稳定和物质等方面上带来的不良影响,更体现在使公众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给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双重伤害,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未能及时对公众开展相应地心理指导,同时,若未能及时有效的针对危机进行官方的信息告知,则会导致公众轻易相信和传播谣言,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增加管理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对公众实施相关的公共危机应对措施。

3.未能进行较完善的总结与反思

有反思和总结,公共危机管理建设才能不断完善。然而我国多数公共危机结束后,政府未能对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和不完善之处进行较为完善地总结,也没有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固有规律,没有梳理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致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匆忙应对。此外在对他国公共危机管理建设过程的学习中,针对其精髓进行的研究分析缺少一定的专业性,从而无法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相关经验教训,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二)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1.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全能政府的理念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使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需要调动各方面能力和资源的综合性工作变成政府一家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加大了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使许多社会其他力量很难参与其中。而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以绝对的优势及权威掌握和收集信息,并制定应对方案,而对社会其他力量的参与则比较排斥,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利于普通公众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了解危机信息,也无法较好地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力量,并且不能完全保障决策的民主性和合理性。

2.社会组织发展尚不成熟

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入危机预警管理研究,有利于社会凝聚起来,实现危机时刻的社会自我管理及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使公共危机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和迅速遏制。[6]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缺少及时的、专业性的引导,发展尚不成熟,从而造成已形成系统的预警、救援组织未能完全在公共危机中发挥作用。

3.社会力量整体缺少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

任何组织与力量若想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和作用,都应具有针对其特定性质而制定的相关法律规定,以明确其职责与义务,从而为社会组织的良好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这也是法制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公共危机管理发展相对成熟的重要表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力量在参与公共危机应对时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保障。

三、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针对以上问题及成因,我国政府需要全面加强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上的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限制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必须明确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的方向。

(一)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危机管理体制

其一,强化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公共危机产生时,因为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的特点,所以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现有资源的充分整合。在机构设置中,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强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逐步建立一个高效的指挥体系,用以减少协调的相关环节,控制时间成本,与构造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相适应,以适应快速反应的需要;其二,加强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建设,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要着力做好相关的八项机制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支持体系

第一,要完善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持体系,科学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7]。这有助于更好的监测和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风险;第二,要建立快捷畅通的网络信息系统,包括共享安全信息库,完善网络监控机制,优化信息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强化各区域、各部门的共享与合作,使信息的得以迅速地传播。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了解公共危机处理的进展,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做出优化决策,达到降低危害程度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注重各方力量参与

1.明确政府领导责任

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负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明确政府的领导责任,才能使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高效地进行,并且使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切实履行职责,在工作中各尽其能,协调一致。同时,应根据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的对象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政府的各项责任。

2.加强媒体组织参与

媒体组织作为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媒体作为公众信息的传播媒介,可以收集相关信息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回应;第二,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公共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可以向公众传递相关的危机信息,避免造成公众和政府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满足公众对相关危机的信息需求;第三,媒体对政府相关危机管理工作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将政府相关部门的危机处理行为公开化、透明化。

3.重视社会公众的参与

公共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着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工作生活,如果社会公众本身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危机救助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展开自救与互救,并且能够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危机处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难度,同时可以把力量放入其它环节,提升工作效率。因此,政府应当重视人民群众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向广大公众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在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中发挥协助、诉求和协调的重要作用。[8]

作者:朱丽颖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70页.

[2]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3]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4]李跃.新媒体时代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5.

[5]张立方.公共危机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为研究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21-24.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7)

1.前言

当前世界正处于经济一体化以及政治多极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日益推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及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增强,再加之自然灾难的影响,公共危机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危机管理力度,不管是对应对各种风险及危机,还是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均具有重大意义。

2.理论概述

(1)公共危机。所谓危机,简单而言,就是危险和机遇。按照控制论主张,危机就是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迹的一种失控状态;依据系统论观点,危机指的是社会系统无序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从而给社会秩序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2)公共危机管理。所谓公共危机管理就是为确保公共安全、维护公共利益,以政府为主的应对网络针对各种潜在的或者现实存在的公共危机事件,依照其发展阶段而开展相应的有组织、有规划、持续性管理及控制措施,从而达到有效及时预防、应对及消除危机的目的。

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存在不同划分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分法、四阶段模型以及五阶段分法。三分法主要着眼于危机管理的宏观角度,将其分为危机前、危机及危机后,其中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阶段;四阶段模型又存在不同的见解,典型的有:缓慢、预防、反应以及恢复;减少、预备、反应以及恢复;五阶段分法主张将危机管理分为信号侦测、探测及预防、损害控制、恢复、学习。

3.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不足

中国各级政府虽经过数次公共危机考验,在开展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总结出不少经验,然而,往届政府并未借助科学理论,站在危机管理高度去开展危机管理。通常都是出新问题之后,临时组织一个班子就事论事。尽管这种做法可以达到解决眼前问题的目的,但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笔者结合近些年来的公共危机,总结出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不足之处。

3.1缺乏公共危机意识

当前,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政府机关相关工作人员、公共事务管理人员以及广大社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职能的认识有待深入。及时转变观念是促进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尽快建立并完善的重要先决条件,我国缺乏公共危机管理宏观机制,认识不够是导致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3.2对公共危机基本特征的认识有待深入

公共危机有效处理的一项重要条件就是对突发危机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SARS事件就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最初爆发与广东佛山的SARS,迅速蔓延至广州,此时已处于爆发阶段,但由于对其认识不够,并没有意识到此次事件已经属于危机范畴,进而导致准备工作不够,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不知所措。同时由于缺乏危机预处理机制,导致危机爆发阶段信息不畅通,诸如呼吸机以及防护服等必要物质严重供应不足,医护人员得不到有效保护。

3.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国外,国民经济动员及社会危机管理均作是一门独立专业,欧美国家的军事专家及国防经济专家从国防经济学入手对危机预警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还以SARS事件为例,政府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系统性战略及规划缺失,未制定系统的教育、训练及组织机制,整合及协调机制缺失等等。很显然,国防动员或者国民经济动员只是为战争服务的观念已不符合当前形势,要从当前实际出发,积极转变观念,勇敢应对危机挑战。

3.4相应的法制规范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尚未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当前现实国情、行之有效的应对程序,政府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的相关行为也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保障。

4.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职能的对策

4.1构建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为及时发现危机征兆,政府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尽早发现公共危机征兆,有利于把握最佳时机,从而占据危机管理的主动权,有效避免危机影响扩大。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时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负责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以便及时发现潜在性威胁因素,抓住危机中隐藏的机遇,从而占据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地位。开展危机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预防,因为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之中,预防所需成本最小,操作也最为简便。客观而言,规范而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有助于危机因素的及时发现、树立危机观念、及时把握危机征兆中的机遇,制定出科学而严谨的危机应对计划。

民众参与是民众表达民意的有效途径,并最终使这种民意表达在政府施政中得到表达。政府危机管理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树立危机观念,强化危机意识。在社会稳定期,民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开展危机模拟,发现公共危机预警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予以完善,这对于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危机观念的树立具有一定意义。

4.2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快速反应机制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作出的反应越及时,其所处的地位也就越有利,需要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政府资源参与到公共危机应对中来,确保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一些强制性干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政府权威性的反映。当发生公共危机的情况下,亢奋及保守是决策者常出现的两种非理性状态,由于受到一系列阻力的影响,决策的风险性也大大提高,所以,借助政治权威性,施行一些必要的强制性干预措施实属必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性干预需要在最高级别政府的统一组织、指挥及协调下,各级政府共同参与。

4.3建立危机处理权威机构及机制

各级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对政府职能及公共危机应对予以有效整合,将危机管理职能作为各级政府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别国经验教训,建立中央政府危机管理领导、指挥及协调机构十分必要,该机构主要职责就是在对公共危机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战略及计划,对危机信息及风险作出客观评估,并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调动一切力量,统一指挥危机应对战役。鉴于危机具有多样性,因此,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所承担的具体责任,建立起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4.4关注信息交流,树立政府公信力

在公共危机面前,其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危机事件自身,其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则会社会的政策运作以及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公众将会对其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通常难以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公共危机,大部分会将主要责任归结到政府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取最为真实、准确的信息,这正因如此,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确保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顺畅性具有重要意义。SARS实践中,政府及时向公众通报事件处理进展及相关信息,这场危机战役充分证实了及时向公众信息的效果,帮助政府树立公信力。

4.5 健全法制,确保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专门针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但宪法中也并未明确规定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权限,并且尚未制定出完整的危机状态管理法。为实现政府管理公共危机的法制化及规范化,确保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到有法可依,需要进一步强化该领域的立法力度。首先,需要,在宪法中要对公共危机状态做出明确界定,并明确规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其次,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适时制定危机状态管理法,明确规定公共危机状态的确认标准、宣布、政府机关及相关组织的职责权限;最后,还要从现实需求出发,制定与之相应的配套法规。

4.6积极动员民众广泛参与

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危机所导致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同时给社会公众心理造成极大阴影,因此,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维持社会运动轨迹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政府要努力维持公众生活正常状态,从而将公共危机对民众心理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第二,通过政府公关,强化与公众的交流,保持政府与公众的联系,争取民众对政府机关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相关举措的理解和支持,政府要通过公关向民众呈现出良好的形象,帮助民众树立起战胜危机的信念和决心;最后,媒体是向公众进行信息传输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消除存在于民众中的不安因素。政府部门要对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广大民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到公共危机处理中来,营造全民参与、共度难关的局面。

5.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当局政府需要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以及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政府流程进行改进和再造,建立政府部门行动统一协调机构,确保政府部门及相关领导在公共危机出现之后可以及时作出准确决策,并指导危机管理的有序开展。政府机关各部门要注意密切配合,鼎力合作,接受公共危机的考验,并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公共危机对社会及公众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臣.建国以来我国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的考察与反思.广西师范大学,2010,04

[2]郑梦颖.“非典型肺炎”与“5.12汶川地震”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比较研究.重庆大学,2010,04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8)

    发生公共危机后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大学生由于亲身的经历或各种信息干扰后,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和行为。

    在心理上,可能出现恐慌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以及其他一些心理问题。恐慌心理主要表现为面临危险发生时,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抑郁心理常在突发事件后出现,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应激的强度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的性质,更取决于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其他心理问题,如睡眠障碍、愤怒、悲痛的情绪反应、情绪问题伴随的躯体症状和体征等。

    而在行为上,则可能表现为逃避、束手无策、社交退缩等。还有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过激行为等。

    开展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掌握应对常识,具备自救或救援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法律制度观念,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效力。

    1 开展公共危机教育

    危机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注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当危机来临时,大学生应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并做好应对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准备,树立危机意识,以危机感触动紧迫感、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公共危机相关的网站、论坛,和评述危机事件,传播相关知识;校园里的餐厅、宿舍楼的电视设备,教室里的张贴版面等也可以利用起来,宣传应对危机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校电视台或广播台制作播放相关的节目。

    2 开展公共危机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

    大学不仅要传授各种危机相关知识、危机应对常识、危机管理典型案例,而且还要对大学生加强危机应对的心理教育和法制宣传。危机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专题讲座、制作宣传栏等形式来普及和宣传。危机应对技能可以利用军训开展紧急疏散演习、消防演习、野外生存训练、急救护理常识等科目。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9)

发生公共危机后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大学生由于亲身的经历或各种信息干扰后,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和行为。

在心理上,可能出现恐慌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以及其他一些心理问题。恐慌心理主要表现为面临危险发生时,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抑郁心理常在突发事件后出现,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应激的强度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的性质,更取决于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其他心理问题,如睡眠障碍、愤怒、悲痛的情绪反应、情绪问题伴随的躯体症状和体征等。

而在行为上,则可能表现为逃避、束手无策、社交退缩等。还有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过激行为等。

开展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掌握应对常识,具备自救或救援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法律制度观念,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效力。

1 开展公共危机教育

危机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注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当危机来临时,大学生应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并做好应对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准备,树立危机意识,以危机感触动紧迫感、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公共危机相关的网站、论坛,和评述危机事件,传播相关知识;校园里的餐厅、宿舍楼的电视设备,教室里的张贴版面等也可以利用起来,宣传应对危机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校电视台或广播台制作播放相关的节目。

2 开展公共危机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

大学不仅要传授各种危机相关知识、危机应对常识、危机管理典型案例,而且还要对大学生加强危机应对的心理教育和法制宣传。危机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专题讲座、制作宣传栏等形式来普及和宣传。危机应对技能可以利用军训开展紧急疏散演习、消防演习、野外生存训练、急救护理常识等科目。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5-02

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加快,人口不断增长,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其中比较引起人们重视的传染病一旦爆发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大批人员发病甚至死亡。而且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以及环境的恶化,很多新型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各种各样的流感不断侵袭着人们的健康,以2003年著名的“SARS”病情为例,该病种在我国大部分境内流行,造成了5000余人感染,349人因此而死亡。到最近的2013年四川眉山的“6.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386名学生出现腹泻现象,但是救助及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类突发事件一旦出现,涉及范围就很广,因此一直是国家卫生部门密切监测的事件。

2 危机管理意义和重要性

当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应对处理,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2003年,SARS病毒在中国肆虐,当时因为缺乏危机管理体系,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感染以及死亡。从SARS事件和对其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危机管理不成功案例。

危机管理的含义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危机监测、预控、决策、处理,以达到避免或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通常把危机管理表述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这4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可以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还可对人群造成心理恐慌,甚至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产生严重的危害。针对于此,就迫切需要采用快速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和行为,来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3 危机管理的作用

3.1 预防。危机管理中的预防主要包括监测和预演。监测是指对区域范围内的人群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卫生监测、对出现疫情地区的疫情报告和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等工作。预演是指有针对性对一些有可能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的人群进行演习,来考察应急系统的反应能力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应对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动态监测的范围应该尽可能的广泛,能覆盖到有可能出现疫情的各个角落。

在欧美等国,检测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对医院急诊室病人进行监测,还对各大药房进行检测,甚至利用卫星和发达的城市监控设备对街道打喷嚏的人群进行检测。

因此,建立广泛的监测网络,就有很大可能及时获取疫情的最新动态,为及时预防提供充足时间和依据,可以冷静的面对疫情。此外,监测获取的原始数据经过专门的加工和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比较容易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的隐患。

3.2 准备。危机管理中的准备包括预警、储备。预警是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做出由高到低的判断,一般划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一般(Ⅳ)4级预警等级,并且用相关的颜色区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代表不同级别。

储备的意思是指面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历史相关经验而进行的物质资源储备。比如面对毒气污染,就需要准备防毒面具;面对核泄漏,就需要储备大量的碘等。

3.3 反应。危机管理中的反应是指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决策以及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应对、救助、控制、信息、健康教育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各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能和责任已有明确规定。其中信息的及时尤为重要,当疫情来临时,要积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播报相关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广大群众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消除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同时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且可以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对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进行督促和鼓励。

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模式上,要统一指挥各个部门的行动,对卫生、军队、警察、消防、交通、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合理的沟通和协调渠道。

3.4 恢复。危机管理中的恢复主要包括事件评估、恢复、转危为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科学对事件进行评价,对应急预案的实施程度,做出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做出总结,从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善工作方式,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与缺陷,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并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和社会进步的契机。

4 结语

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机管理模式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上更加科学化,从而有效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与地位。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观念要更新。SARS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表明,不仅是设备不足,条件有限,更多影响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因素是固有传统观念还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因此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同时加强相关医疗体系的人才培养,并且加强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尽快具备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危机管理组织、队伍和机制。最后是要对全社会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实现全民公共参与。

参考文献

[1] 肖源.瘟疫的起源与发展[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0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企业难免与社会公众产生各种矛盾、冲突,进而演化为公共关系危机,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广泛扩散。面对公关危机,一些企业成功地化危为机,一些企业在危机中遭遇损失,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不同的企业在对待公关危机时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持续生存并获得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从另一角度,危机具有双重属性,危机具有损害性的同时,还有正向性,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表面上,公共关系危机具有突如其来的偶然性,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甚至突然爆发。事实上,组织出现公共关系危机,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两者都有的原因,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即使是非常偶然的人为因素和意外的自然灾害,也有其暗含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不论周期多长,都具有反复出现的多现性。把握规律和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要点,做好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能够将危机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驱使企业因势利导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风险免疫力,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恢复组织信誉,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组织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必要将危机公关意识及危机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法国管理学家费尧认为:“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危机管理也是如此,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公共关系管理,是企业为了解决自身陷入的危机,挽回不良事件给公众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损失,在出现公关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预防、扭转、挽救作用的策略和措施,它的过程是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从阶段上,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

(一)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是事前防范,通过公关危机意识和公关危机的预警机制实现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帮助将危机扼杀于摇篮。

1、树立危机意识和公关意识。这里所说的“危机意识”是特指如何创造一个能让企业克服困难、不被干扰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危机公关思维意识。没有危机意识,单纯的硬性危机防预体系是无力的,超前、无形、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企业公共关系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和形象意识。把信誉和形象视作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财富,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企业危机公关目标,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2)传播意识。主动利用一切传播机会和传播媒介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引导新闻媒体对企业正面宣传,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3)诚信意识。市场经济不是智力游戏,比谁比谁更聪明,它需要的是信任与合作,任何的欺诈行为都会对诚信社会造成伤害。诚信是企业拥有良好公关危机意识的重要体现。面对危机,企业要开诚布公地说明事情原委,采取诚意的态度接受批评,淡化矛盾、转化危机。

2、建立公关危机预警系统。公共关系危机预防着眼于未雨绸缪、策划应变,必要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企业危机征兆。首先,组建公关小组。只有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才能有备无患的应对公关危机。危机管理小组强调企业内各个关键环节都有人参与,在危机爆发初找出问题所在,避免拖拉、推诿,以便掌握主动。最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小组中指定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来临时刻,企业内部很容易陷入混乱的信息交杂状态,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传播,因而形成统一的对外传播声音是形势要求的必然结果。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尤其是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出去,形成有效的对沟通渠道。其次,建立科学的预报系统。在日常加强危机自查情况下,对危机持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出现的前兆危机要进行客观及时地评估,对各种潜在的危机形态进行分类,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清晰的预测,制定预防危机的方针、对策,为预警危机制定策略和步骤,监督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避免危机转化直至造成毁灭性后果。再次,健全信访和调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促进沟通和社会公众加强交流,建立相互信赖关系,避免公共关系危机对外宣传的无序、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御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经住各种突发事件考验。最后,制定危机管理方案或危机处理预案。为处理每一项潜在的危机制定具体的战略和战术,确定可能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对全面工作做指导和咨询,对企业存在的危险情况制定涉及全公司的危机防范措施。

(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

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杜绝危机。对于企业,危机的恶化很大原因是由于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因此,危机发生之后,企业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过积极的沟通,引导舆论,稳定人心,重构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1、处理原则。处理危机时的原则,有管理专业人士提出了“5S”,即速度第一(SPEED)、系统运行(SYSTEM)、承担责任(SHOULDER)、真诚沟通(SINCERITY)和权威证实(STANDARD)5个原则,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中5个原则同样适用,根据公共关系危机特点,其处理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临危不乱。潜伏性和意外性是公共关系危机的重要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企业应临危不乱。乱则无法看清危机实质,更无法有效地进行整体公关,只有抓住危机实质,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制定出相应的危机公关方案。(2)快速反应。危机发生后,企业必须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澄清事实、化解误解或敌意,控制事态,并及时与新闻界联系,企业的快速反应能最大可能地消除公众对危机的各种猜测和疑虑,防止连锁反应。(3)与新闻媒体合作。企业危机之所以出现失控的局面,主要是对危机出现了“信息真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信息传播具有加速、放大和扭曲效应,危机事件中不免有些毫无根据的猜测,混淆是非,扰乱人心。企业应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确保危机消息来源的统一,将事件真相、处理进展传达给公众,杜绝谣言、流言,稳定公众情绪,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4)控制影响。公共关系危机要在尽量早的阶段消除影响,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减少曝光,平息冲突,及早消除不利影响。

转贴于

2、处理程序。发生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时,企业公共关系便处于危机状态之中,企业要面对强大的公众舆论压力和危机四伏的社会关系,沉着冷静,循序渐进的处理是中心工作。(1)发现危机。危机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发现它才能在企业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扼制并扭转。发现危机是指在日常的公关工作中,通过事物的现象和长期工作经验,对公共关系危机及时察觉和判断,它包括隐性状态下的发现和显性状态下的发现。隐性状态下公共关系危机情形下,公关工作还处在表面正常的状态,但是隐患已经在某些因素和环节中存在。例如,企业内部门关系、上下级关系不和;或者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效益低;或者是出现了企业和公众之间不协调;或者是企业与政府、同行产生了摩擦等,当一些细小的环节或因素上出现问题时,企业应该敏感而及时的发现。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学习和长期经验的积累,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结果,也是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的体现;显性状态下公关危机相对于隐性状态比较容易被发现,它是既成事实的危机,而且多是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危机,以重大的损失为标志,容易为企业所重视,但是对于重大显性危机的危害程度的认识和判断却需要丰富的公关经验,对危机的判断关系到危机处理决策、手段及处理措施的实施。(2)识别危机。对危机的识别很关键,如果对危机的形势识别不准确,就无法制定出相应有效的措施。公共关系危机的识别,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查明事件的性质与危害程度;查明事件的起因和后果及影响;查明事件牵涉的公众对象和在社会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力。查明事实和影响,考察这种危险情况是否真正影响企业的最终目的,所鉴别出的潜在危机其真实性如何,企业现有的行为能否阻止或遏制危机的产生,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是否经得住公众考验,企业是否具备危机管理所需资源,公众对企业行动是否能接受,不采取行动的结果将会怎样等。(3)处理危机。面对危机企业应尽可能掌握主动权,避免被动,处理中,“沟通”是贯穿所有重要环节的核心,充分、恰当的沟通才能使危机得到控制。常见公共关系危机有两种情形:报道失实和谣言传播,它们是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核心。第一,报道失实的处理。报道失实是指新闻媒介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本身不符致使企业形象受损,处理要点为:迅速搜集新闻媒介失实报道的信息内容,核准其失实程度;立即据实向发表失实报道的新闻单位提出更正要求;尽全力找到失实报道的记者、编辑及制作者,诚恳地提出更正要求;如失实报道的新闻单位和个人拒不认错,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出面处理,借其他新闻单位发表文章或广告,把真实情况公诸于众;如失实报道情节特别严重,造成不良后果,可诉诸法律,依法维护组织声誉。第二,谣言传播的处理。谣言传播指不正确事实的非正式渠道传播,它是对事实的蓄意渲染、夸大、歪曲,或是无中生有,损害组织形象和信誉,处理要点为:对谣言追根溯源,揪出谣言制造者;邀请本领域、本行业的权威人士、有关领导、新闻记者及其他有关公众来,以澄清事实,妥善辟谣;必要时组织新闻会,就有关问题向新闻界做出说明,公开事实真相,倘若属于不正当竞争而发生的恶性中伤事件,则应诉诸法律解决。

(三)公共关系危机总结

危机总结是整个企业公共关系的最后环节,当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后,需要总结公共关系处理方法,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到处理危机的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企业新的公关危机预防提供参考。企业危机总结内容包括:

第一,对工作全面评价。包括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

第二,对危机发生的原因、预防与处理等措施的总结。研究危机产生的原因;研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公众受到的不良影响是不是降到最低;在危机公关的实施过程中,给社会造成的损害是不是最少;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所进行的处理过程中,企业是不是以最小的代价,保住了企业在经济方面最大的利益;在危机公关的处理完成后,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的损害是不是最小,或者是否已经以最大的努力在公众中建立起企业的新形象,以最大可能恢复了企业美誉度和公众对其的信任。

第三,对危机管理中的问题综合归类,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为企业今后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

三、结束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企业的成长、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企业要尽一切努力避免自身陷入危机,一旦遭遇危机,就要接受它,重视危机的存在,客观认识到危机的危害性,做好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对企业危机事件公关能力的重大考验,有效的危机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使对企业的降到最低限度,危机管理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发掘危机中蕴涵的“商机”,帮助企业在危机事件中发现机遇,化危机事件为企业转机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