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经济融合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8 10:07:01

文化经济融合

文化经济融合篇(1)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文化;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机制研究

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信阳毛尖不仅是名茶,更是融入了地域文化内涵的产品元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体系。因此,探究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其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能为传统茶文化体系提供重要载体。

1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对于本土茶叶文化的时代特点来说,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当前时展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而想要实现最佳的艺术传承,就需要对本土产业文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元素进行有效传承和探究。尤其是随着现阶段我国茶文化传统认知不断成熟,如今传承传统茶文化体系这一元素。也能够为整个旅游经济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帮助。从旅游经济的特点和内涵来看,该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和多重属性的功能属性。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未来衡量旅游业发展层级的元素不再是基础旅游资源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整个产业体系中能否将社会大众的具体旅游需求融入其中,也就是说是否满足了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是未来决定和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层级及价值内涵的客观要求。

2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河南信阳地区有着浓厚、悠久的茶叶文化历史,在我国十大名茶体系中,就有信阳的毛尖茶叶,茶叶产品的出众,不仅使得河南信阳毛尖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标识的地域产品。同时,也使得信阳毛尖成为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符号。当然茶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条件要求,比如土壤、气候、周围环境等等,可以说,自然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茶叶产品基础品质的首要要求。在当前旅游产业经营不断成熟背景下,旅游产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资源应用,而是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协调融入和综合利用。在信阳地区,不仅有茶叶种植的历史和传统,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具备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发展,实际上是现代旅游业与茶叶产业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产物。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与整个产业体系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有着重要关联。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经济体系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内涵体系。除了其中所具有的物质元素之外。其中还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深厚深远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从唐朝开始,茶叶就逐渐成为社会化大众的产物,因此,应用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品质就极具现实可能。结合河南信阳地区的具体区位条件来看,其处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之间,这里所具有的良好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是信阳毛尖品牌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将河南信阳地区的毛尖茶文化与整个旅游产业经济形态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整个市场中形成实际上的影响力。

3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河南地区是我国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同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短板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具体而言,首先,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内涵不足,尤其是缺乏时代性元素内涵的全面融入,这不仅造成河南旅游产业元素虽多,但是其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资源体系化不够,实际上旅游产业并不是单一的元素体系,其包含衣食住行等等多个体系,从目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实际看,其容纳量,以及旅游产业品质内涵都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成熟发展。当然,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缺乏品牌意识,尤其是精品意识明显不足,可以说,河南地区虽然有着诸多旅游元素,但是其并未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相应竞争力。此外,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相对不足。尤其是其辐射度不够。所以,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旅游经济日益产业化、体系化、科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创新优化河南旅游经济机制,就极为必要。

4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展体系的核心产业,但是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相对不合理,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元素完善度,还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内涵,都与时代体系存在实质性区别。旅游经济的具体要素,在于其中融入了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尤其是其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旅游经济中所具有的生态优势和价值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对多样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更能发挥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最大合力,从而满足整体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这一基本情况,原来更多的人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旅游元素的有效融入,丰富产业体系,就极为必要。信阳地区所具有的文化体系元素能够为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当然,对于整个茶文化发展体系而言,其也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结合当前人们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今在人们的具体生活消费习惯中,对绿色、生态文化等等,多项元素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茶文化体系等多个产业体系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时代特点,同时在这一体系中,也为茶文化资源传承提供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和茶叶等发源地,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与时代特点和社会大众习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

5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从当前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认知,不难发现整个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完善度,还是其中文化属性的融入程度都相对不足。特别是随着当前旅游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经济之后,旅游产业的短板和不足,就日益明显。信阳地区是我国河南地区重要的茶叶产地,其不仅有着茶文化体系发展的成熟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形成了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信阳地区毛尖作为绿茶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发挥信阳毛尖的文化体系,就要挖掘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对整个时展机制进行分析,能使其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从而造就更有意义的旅游产业体系。当然在应用茶文化体系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时,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需要着重做到:首先,要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元素挖掘,尤其是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合。通过突出和诠释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资源优势,从而完善构建旅游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旅游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上的完善度和体系化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如何才能从时展的具体特点出发,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成熟发展,就极为必要。

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除了自然资源外,人文资源优势,也有着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因此,创新旅游产业体系,丰富融入旅游元素,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消费需求。对于河南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改造完善来说,想要实现最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诠释,从而提升该产业发展与旅游体系经营的最佳经营状态。此外,对于信阳地区来说,其不仅有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地区,也有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产业体系化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能够成为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地区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实施方案,还是具体的价值作用都日益成熟。在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旅游经济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注重完善多样元素,尤其是要注重将游客的居住体验感和旅游感受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旅游经济体系,从而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最佳效果。信阳地区的毛尖文化不仅是一种茶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信阳地区丰富完善的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今天,完善综合文化体系资源应用效果,就极为必要。

6结语

结合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一客观趋势,如今在整个生活体系中,生态、绿色、文化等诸多元素已经成为人们整个生活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丰富完善的毛尖茶文化,不仅是整个地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满足当前整个时展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日益体系化,如今在河南地区旅游经济融合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入多样元素,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旅游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开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4(2):351-352.

[2]单建新.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5):113-115.

文化经济融合篇(2)

温商是与我国徽商、晋商、申商以及粤商齐名的地区性商业团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典型经济发展模式,然而,自2000年以来,伴随互联网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崛起,温州经济一度出现发展危机。温州人创造了世界经济学界都熟知的“温州模式”,然而其在网络经济时代却丢失了经济敏感性,这其中的深层文化原因值得探索。

温州商业文化形成因素与发展特征

(一)温州商业文化形成因素

1.历史与地理因素。温州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古时官方行政名称为“瓯”,一面临海,三面靠山,环境恶劣,人多地少,历史各朝都不曾将其作为经济中心,贫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原住民外出谋生,积极从事手工业和经商活动。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长久动荡,战乱使得偏僻的温州地区获得稳定发展,宗族迁入,商业繁荣;南宋朝廷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后,温州即作为陪都,传统陶瓷业、桑蚕业获得引入和发展,开埠远洋,商业繁荣一时,至晚清已经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出发口岸,海洋地理因素为温商文化走向世界建立了天然的发展基础,温商文化因此得以孕育和发展。

2.人文思想因素。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始终将商人的社会地位排在“士、农、工”之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我国汉代被社会接纳以后,儒家思想一直构成社会的主流核心思想。宋代的温州学者提出了对于儒家经商观念的修正观点,认为是“义利相和”而不是“以义抑利”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在人文观念上对温州地区百姓经商的理念进行了修正,挖掘了被压抑的商业发展潜力。近代以来,温州地区的港口优势和先天经济基础使得西方经济思想率先得到引入,商人精明、重利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得到认可,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进一步加速了温州经济的繁荣。

(二)温州商业文化发展特征

温州商人积累了一整套充沛的经商经验和方法,经商目的已不仅仅在于谋生存,温州商业文化逐渐显示出独特的发展特征。

1.全民经商。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只要是战乱动荡停歇,环境条件有所稳定,温州人就以卓越的经商才能而开始“小有所积、大有所累”式的作坊到企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地区商业取得的成功就是这一论证最好的证明。经商是注入温州人血液中的文化传统,经商是年轻人就业的首选,自主创业模式在温州年轻人群体中常见,温州人对于商业的渴望和成功的自信体现的格外明显(卜娜,2012)。

2.偏好高风险性投资。温商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商帮群体中敢于冒险的典型代表,后世称其为“东方犹太人”就深刻的体现了其灵活激进的经商特点和商业理念。如图1所示,据《2012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即便在经济持续低迷的2009-2012年,温州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取得了年均46.5%的高增长率,温商产生的地区经济品牌效应和获取的巨额投资回报都显示出了其“敢为天下先”和敢于承担风险的经商特质。

3.经商团结一致。温州商人遍布世界各地,“温州街”、“温州城”等甚至代表了中国商业文化。从产业群落角度看,温州本地打火机行业、汽车和摩托车配件行业、低压电器行业以及鞋品服饰行业都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聚集,部级生产基地超过30个,温州人历史上便倾向团结亲戚、同乡等共同创业,家族式生产非但没有拖垮商业效率,反而在提升企业凝聚力、稳定借贷资金以及抵抗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互联网经济发展对温州经济的冲击

温州商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2000年后却呈现出对于新兴互联网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的现象,虽然在传统优势产业如鞋服、轻工以及小电器等领域依然处于国内前列,然而其电子商务行业即便在浙江本省也已经落后于杭州、宁波与金华地区。根据艾瑞咨询公司出具的调查报告,2013年1月至8月份期间,温州地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发展缓慢,相比于2012年同时期虽然有所回升,然而增长速度却相对较低(见图2),且主要集中于餐饮娱乐等享受类物品领域,实物电子交易比例只有0.4%(见图3),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互联网经济对温州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冲突

网络经济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实体经济生活之外又建立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商家纷纷瞄准这个拥有巨大商机的市场而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经营建设,抢占互联网市场份额。对于温州经济这种靠商人白手起家和严重依赖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来说,进入虚拟市场投入资金具有一定的思想包袱和传统顾虑,近年来虽然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发现温商的身影,然而互联网经济建设却少有温州人问津,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虚拟经济和温州商业实体经营之间的文化冲突。

(二)知识技术

不同于传统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将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替换为知识和技术要素投入,并且取得了远高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产出价值,技术创新和知识储备水平是互联网经济取胜的关键。温商的人群构成大多是以前的个体农民和工商业者,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也限制了开放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新一代温州商人继承老一辈传统,不太重视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性投入,单一的勤劳致富、商业人脉、廉价劳力以及经验运作不适应技术经济的发展要求(陈香堂,2010)。

(三)营销思想

互联网市场相对于传统实体经济而言的突出优势就是低进入门槛,谁能够抓住网络时代下的消费者注意力,谁就能培养起忠实的产品用户群体,进而获得商业利益。互联网的公平性改革了大企业压制小企业的局面,创意、创新、服务以及营销技巧都是获得市场认可的重要因素。温州人传统的抱团经营、企业人脉、宗族和血亲关系营销方法不再适应互联网的营销要求,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之间的巨大营销技巧和思想差异造成了温州互联网经济的逐渐没落。

(四)经营资金

高风险性是互联网经济虚拟化的伴随发展特征,资本与技术结合的自然属性要求互联网公司在创业阶段就要投入大量的维持运作资金,而且普遍呈现出前期亏损、后期才盈利的发展态势,一旦创业成功就会取得巨额回报,而投资失败就有可能面临大量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这对于温州商人创业融资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的模式来讲不具备匹配性,民间资金无法承受这种高额投资风险,而国家尚未有完善的支持地方高科技产业投资平台也决定了温州地区回避发展互联网经济的现象。

温商文化与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思路

温州市政府在2012年7月颁布了支持温州地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从法规角度确立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互联网经营的基础条件。此外,温商文化还要从观念、教育以及制度角度入手,积极适应互联网时展潮流。

(一)灵活转变观念以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革命

温商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灵活的商业经营理念,主动适应时代是温商文化的发展精髓。我国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逐渐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温州商人继续抱残守旧进行单一化经营注定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温州商人要认清这种形势,积极探索“实体-虚拟”的经营方式转变,虚心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实行因地制宜式的本地化网络经济发展,凭借长久以来对商业的敏感性优势,相信温商可以继续创造出温州网络经济的发展美誉。

(二)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已突破家族式发展局限

温州市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显示(见表1),2012年,温州市4202家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竟然达到2805家,股份制企业数量只有186家,占据全部企业数量比例只有2.1%,这种严重失衡的企业经营模式比例制约了温州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同时,网络经济虚实结合的经营特点要求多样化组织经营形式,而对于高科技产业分散投资、共担风险的投资模式也必须在温州互联网经济中得到建立,以现代化风险基金形式抵御民间资金压力,未来温州地区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多样化企业组织形式有助于网络经济的高效运行。

(三)提升商人科技文化教育水平

互联网经济对参与者的文化教育水平要求较高,技术创新是引领互联网经济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温州地区长久以来以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为主,商人讲求“手艺”和“人脉”,且商人加入经商时普遍年龄较小,不具备完整的科学文化教育体系,且对于互联网这种高技术行业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要发展网络经济,就必须从商人的科学文化教育出发,解决根源性的发展束缚。同时,温商还要发展其联通世界、资源互补的优势,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建设现代化的网络企业管理制度,以知识换经济,以技术求效益,以教育谋突破,实现温商文化在网络经济领域的再次繁荣。

参考文献:

1.卜娜.让传统企业搭上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J].中国计算机报,2012(38)

2.章志诚.温州历史上对外开放与温州人走向世界[J].八桂侨刊,2013(6)

文化经济融合篇(3)

二、武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

武进这座由联合国评选的国际花园城市,树立的整体旅游形象是“花都水城浪漫武进”,为此重点开发了淹城历史文化游、太湖湾山水风光游、西太湖生态休闲游、花博会生态特色游等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价值长远的“亦古亦今亦生态”的特色文化旅游带,通过努力挖掘和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打响春秋、太湖、花博文化旅游的三张特色牌,将武进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1.春秋特色文化旅游带。春秋淹城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淹城的独领之处在于其举世无双的“三城三河”的建筑形制,所以武进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将其打造成以2500多年历史的春秋淹城遗址为核心,以“中心极化、产业联动”为模式的泛淹城文化旅游区,并深入挖掘春秋历史人文内涵和思想文化精髓,形成吴越文化、春秋文化、宗教文化涵容广博、历久弥新的历史人文景观。在泛淹城文化旅游区,除了淹城遗址,武进还建造了环太湖艺术城,修建“水墨江南”历史文化街和恢复湖塘老街原貌,,将艺术文化与太湖文化融合成了长三角独树一帜的艺术文化长廊;抢救和保护阖闾城遗址,加快推进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生动还原春秋文化、吴越文化历史风貌,使之成为武进文化旅游的又一品牌。

2.太湖特色文化旅游带。“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这是武进打造太湖特色文化旅游带的核心理念,为此,武进通过清淤工程、复绿工程、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着力改善太湖湾的生态环境,彰显太湖湾的魅力。在太湖的山水之间,还有投资16亿元的“环球动漫嬉戏谷”,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数字文化旅游新地标;还有依托蓼莪寺遗迹等资源,融合孝道文化、观音文化、祭祖文化等特色,精心打造的国内唯一的“中华孝道园”;还有“太湖庄园”高端休闲社区,这是环太湖地区规模最大的生态型湖滨高尚休闲社区。最终,形成了以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西太湖生态休闲区为主体,以山水自然风光、民俗特色风情、历史人文古迹等为重点的太湖特色文化旅游带。在这里,江南山水文化、动漫文化、孝道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城市文化交融共生,以独具神韵的江南水乡美景,彰显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人文气息与生态环境相交融的鲜明特色。

3.花博特色文化旅游带。中国花卉博览会被誉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融观赏性、艺术性、专业性、商业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2011年武进夺得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权。武进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花木种植面积约20万亩,占江苏全省的五分之一,拥有花木生产、交易和工程施工等完整的花卉产业链,仅嘉泽夏溪花木市场2012年交易额就达到115亿元。武进以“花博会”为契机,彰显“花都水城,浪漫武进”的形象,深入挖掘花博文化内涵,坚持花木产业和旅游观光双链互动建设理念,发展花博文化旅游产业,具体则通过提升展区“一场五园”的建设水平,推进江南花都产业园高档盆花基地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花卉鉴赏、科教观光、休闲度假等相关产业,并通过花博官网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花卉博览会的宣传推介,努力把武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花博文化旅游基地。

文化经济融合篇(4)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包括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和广告服务四个方面,大体涵盖了国民经济涉及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活动。相关融合产业选择了下列重点行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牢固树立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动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实施产业融合政策,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协调,重点突破。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根据不同地区实际、不同产业特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二是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文化经济融合篇(5)

在经济学家看来,文化是与制度并列的一种要素,是指一个社会中多数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偏好和态度。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交汇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更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

一、博物馆、纪念馆的自身价值

《人的活动》是文明人必读的经济学《圣经》――罗斯巴德。

博物馆、纪念馆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精神文明窗口单位,发挥着历史教育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效应。对外介绍宣传博物馆、纪念馆的讲解工作已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它是知识融汇与语言表演艺术的一种内在综合的表象反映,所以博物馆、纪念馆不单单是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有职业素质的具备:

一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三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表达能力,有较强的组织观众的能力;四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不仅自身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博览群书;五是讲解员还应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声音商标是非传统商标的一种,与其他可以作为商标的要素(文字、图形、数字、颜色、气味)一样要求具备能够将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基本功能所必须具有显著特征,便于消费者的识别。声音商标是已经为大众所熟识的,有特定的指向性的声音。首先我们知道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最本源组成要素:版面史料、文物等,然后讲解员根据讲解大纲及展览的顺序,将陈列文物蕴含的内容,运用独具风格的讲解语言,传递给观众陈列所不能或无法表述的文化内涵。其次,博物馆、纪念馆设有公开监督电话,观众意见薄、留言薄,使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服务不断规范和完善。

二、博物馆、纪念馆依托资源优势的社会价值

一般来说,一个展览的陈列内容、陈列展品是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载体,但这并不等于展览的布置好了,把门一开等着观众参观就可以了。博物馆、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主动、不失时机的宣传,不断拓宽教育的新层面,与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充分实现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效益。

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每一个展览都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让观众了解、理解,以认识到展览的内涵,让文物“说话”,这就需要讲解员在展品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与观众零距离的交流缩短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感,让观众在参观的同时能充分认识、体会到博物馆、纪念馆一流的服务。一场成功的接待,不仅仅需要讲解员要学会收集观众对展览的反映以及他们的兴趣和希望,再经过整理、归类后反馈,以便研究、总结、运用更好地提高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也正迎合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三、不断创新,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全球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如此迅猛,以致使今日的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和理论学者都断言,学习能力是能继续保持竞争有利地位的唯一真正的源泉。每一个博物馆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缩影,能否让观众享受到这一精神大餐,能否让观众满意,能否让观众记住博物馆,博物馆除了保证好硬件设施的服务外,还要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地推介和宣传自己,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知晓率。

1.搞好信息资源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存在于藏品本身,利用数字技术将馆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并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交流。

2.建立网络平台,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又要实施维护。及时与大众沟通并反馈博物馆意见,使其成为博物馆、纪念馆对外宣传活动中的重要窗口。

3.当然,还要加强媒体宣传报道,积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集中宣传介绍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报道教育基地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效果,逐渐形成规模。

四、加强管理,实现其深远意义

毫无疑问,在一个基本社会里,所有能想到的组织形式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问题在于哪种形式最适用于已确定的任务和社会为达成这一任务所设定的活动范围。在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博物馆管理以及讲解员队伍壮大。要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有个性特色。当然,要想通过讲解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毋庸置疑,学习和了解自己国家历史和传统是必须的,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地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走的更远。综上所述,在经济与文化视野中审视文明,如何让观众热爱博物馆、纪念馆,热爱历史,实现其更加深远的影响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文化经济融合篇(6)

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日益趋同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文化生产的本质就是精神生产。当代的社会生产已经很难分清哪些是纯粹的物质生产,哪些是纯粹的精神生产,两者叠加的部分越来越大,而且精神生产所占份额明显加大。从当代社会发展态势看,经济和社会发展愈向纵深演化,人的需求层次就愈高,相应也愈需要在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和物质产品中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增加精神资源的成分,文化因素更多地参与到物质生产活动之中去,从而推动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出现趋同的态势。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推动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互动,用文化要素增加物质生产以及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内涵,是提高企业素质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永不衰竭的动力。而把文化因素注入经济活动之中,既可以提升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档次,减少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素质和调动员工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激活文化因素,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使创新成为生产的永恒追求。

文化力与经济力融合构成新的生产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大发展,文化力和经济力的融合正在孕育和产生人类新的生产方式。在我国,随着全方位开放态势的形成,文化优势已经逐步取代政策、地缘优势,成为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和重要指标。文化力与经济力结合而成的文化产业,以其崭新的生产形态和市场优势,已经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国内许多省市更是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显示出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开发,文化力与经济力一起构成了新的生产方式。通过文化力与经济力的互动,用文化资源开辟新的产业群,不仅可以扩大经济发展总量,创造新的财富源泉,还能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张和辐射,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带动物质生产领域其他产业的发展,为物质生产部门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趋向统一

文化经济融合篇(7)

中图分类号:f833/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15-05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距,而探究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乃是基本前提。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研究一般包含在区域金融差异研究之中。宋宏谋等以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1979~2000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1];伍艳等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供给的区域布局不均衡[2];黎翠梅分析我国在农村金融相关率方面区域差异明显,且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3];高新才等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政府行为的区域差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4]。

瑞托斯·劳拉詹南(2001)提出了金融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概念[5]。随着金融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中,如田霖(2005)将各种金融地理因素一起纳入实证分析,认为经济、科技、文化、开放、基础设施、劳动力等金融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有显著影响[6];卢佳、金雪军(2007)实证表明:地理位置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均有显著影响[7]。但目前国内从金融地理学角度研究农村金融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将金融地理学理论创新性地运用于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之中。假定各金融地理因素均对农村金融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同,并运用模糊曲线法考察各金融地理因素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以期拓宽金融地理学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应用领域,为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提供理论指导。

二、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前提是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国内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不多,本文借鉴区域金融研究中指标构建思路[6-8],进行一定调整和整合,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见表1),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量化的各省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业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我国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是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等相互依存,面向“三农”的协同过程[9]。下面选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农村地区金融数据。为了使数据平稳可靠,取2006~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基础数据。

(三)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利用因子得分可以对样本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①。

2.模糊曲线法。

金融地理贡献因子和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形式,模糊曲线法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就能识别最有效的输入变量,比较适合解决金融地理因子的贡献程度问题②。

本文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两个标准来提取因子,由表2可以看出,前五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即前五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始变量90%左右的方差,已经包含了14个统计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

由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因子

f1在网点分布密度、金融从业、人均存款、人均贷款的载荷值较大,可代表农村金融资源覆盖水平;公因子f2在金融相关率、金融市场化率载荷值较大,代表农村金融结构;公因子f3在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gdp、农村财政支出载荷值较大,代表农村金融环境;公因子f4在贷款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载荷值较大,代表金融增长潜力;公因子f5在存贷比、贷款产出率和储蓄动员率有较大载荷值,代表农村金融效率。综合得分f=(43.351f1+15.954f2+14.059f3+10.197f4+7.144f5)/90.706。由此,可以计算出各省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排名(见表3)。(二)因子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到,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排名前10名的除了内蒙古和四川以外都是东部沿海的省份,内蒙古由于在金融资源覆盖水平和金融增长潜力方面表现突出,使得它的综合得分较高,排名第三位。四川省在农村金融环境和金融增长潜力排名较好,综合水平超出西部其他省份,排在第十位;河北、福建、海南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平均水平,其中海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现象尤为突出,排在第30位;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农村金融综合水平较低,均排在后10名;西部地区的陕西农村金融综合水平较好,排在18位。可见我国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在各省之间存在差异,且和东中西部行政区域划分不尽相同。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金融地理因素分析

(一)金融地理因子的选取与计算

为了更好地解释各省(区/市)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依据金融地理学理论,引入经济、环境、设施、劳动、文化、科技、开放、聚集八大金融地理学因子作为解释性指标(见表4)。环境因子包括了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原料和能量的来源,农业生产尤其依赖阳光、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故以基础能源资源储量、受灾面积代表自然条件。从地理区位上看,距东部海岸远近是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与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大致相同,故以年均降水量代表各省农村的地理区位。而所在省份gdp占全国gdp比重能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所在地区经济实力,能代表经济区位。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它能直接间接作用于农村经济,用发电装机容量、人均拥有机械动力、公路里程数来衡量农村设施因子。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素质高低也是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因素,用农村就业率、农村金融从业比重、劳动力文化水平来衡量。

文化观念是包括风俗、习惯、禁忌、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和谐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增进农村居民间的信任关系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选取农村文化站数量和农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来衡量文化因子。

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选取农村固定投资投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科学研究数量以及各省技术成交量来衡量科技因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使得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影响较大,国内很多学者均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开放对我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有显著影响,选取农村进出口额和农村外商投资总额来衡量开放因子。

另外,借鉴田霖(2005)博士论文中聚集力指标,将人口密度和产业密度作为聚集因子来考察人口聚集程度和产业结构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

(二)各因子的贡献程度

根据模糊曲线原理以及运用matlab编程计算③,输入各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得出每个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见表6)。表中显示:各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均产生正向贡献,依其重要程度依次为科技因子、经济因子、文化因子、设施因子、开放因子、环境因子、劳动因子、聚集因子。

科技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为0.3863,在所有因子中贡献程度最大,说明农村科技水平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子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因素,其贡献程度为0.2115,排名第二位。文化因子贡献程度达到0.178,排名第三位,说明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设施因子、开放因子和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比较相近,均在0.16左右,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重要程度相近。聚集因子的贡

程度只有0.08,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作用较小,人口密度和产业集中度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影响不大。

五、相关政策建议

缩小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金融资源扶贫功能,帮助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金融地理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农村金融发展依靠的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的协同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各地农村中除经济以外的科技、文化、设施、地理环境、劳动力等影响因素,要依据客观规律和各地自身情况,抓住关键金融发展因子。

1.继续贯彻“科技兴农”方针,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对农村信息、计算机和科研的资金投入,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提高农村金融有机构成,从而发挥科技与农村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作用,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实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良好信用环境。增设农村文化站点,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增强农民间情感交流和沟通,增进社会信任,提高守法意识、信用意识,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顺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政府应抓好农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构建和完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度框架,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4.适当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指导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杠杠效应。

注释:

①本文建立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较多,且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使用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宋宏谋,陈鸿泉,刘勇.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8):111-119.

[2]伍艳,余兼胜.中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村经济,2009,(1):63-66.

[3]黎翠梅,伍蔷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论丛,2010,(11):42-49.

[4]高才新,李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3):45-48.

[5]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金融家的视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田霖.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差异比较与模糊曲线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6):8-15.

[7]卢佳,金雪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政策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7-9.

文化经济融合篇(8)

关键词:金融深化 经济发展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政策建议

研究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大多在经验上或主观上认为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 熊彼特(1911)认为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希克斯(1969)发现技术本身不足以推动英国的长期持续增长, 金融创新及金融服务业对工业革命的作用与技术进步同等重要。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深入研究是从戈德史密斯(1969)、麦金农(1973)和肖(1973)创立金融发展理论开始, 他们认为金融发展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金和莱文(1993)等经济学家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模型的结果加以检验把金融发展置于内生增长模型中,建立了大量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和论证规范的模型,他们研究虽然采用模型多种多样, 阐释的角度也不同, 但是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国内对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两者的关系。谈儒勇(2000)依次研究我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关系、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关系以及我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实证关系,认为我国的金融中介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有限, 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过程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熊鹏、王飞(2008)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利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并将其与金融深化的指标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组,研究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内生传导渠道。认为资本积累是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技术进步并不是显著影响渠道;金融中介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大于金融市场。

综观国内研究文献,笔者认为,大部分文献在检验金融发展(主要是银行体系) 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而这一命题的实证检验一般都是选取GDP(增长率) 的绝对值或对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资本存量、劳动、技术进步及M2、存贷款量等与金融发展相关的总量数据为解释变量。本文结合衡量经济转型相关要素变量研究转型背景下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内生关联关系。考虑到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及所收集数据(1980-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稳性可能,为了使实证结果尽可能地拟合二者关系的实际运行状况,本文选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model)。

样本数据及变量选取的设定

切合本文研究的目的及VEC模型计量的相关要求,本文选取了1980-2008年的相关年度数据,数据均来自于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经济贸易年鉴》。本文对所涉及的变量进行设定:本文采用金融中介指标和金融市场化指标作为我国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标。

金融中介指标(FI),因为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特点,具有货币创造功能和货币传导功能的银行在金融中介领域中绝对优势地位,因此用以衡量我国金融增长程度:

金融市场指标(FM),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用我国国债、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和股票年度发行额这两类非货币金融资产与我国狭义金融资产比率来表示(由于我国1990年后才建立股票市场,故数据在1980-1990之间收集我国相关债券发行额),借此衡量金融市场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制度因素(SY),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同时参考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非国有经济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替代指标,并以此反映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开放程度(EO),由于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前基本上处于经济封闭状态,所以在衡量经济转型的因素中,经济开放程度是衡量经济转型的重要变量,考虑到我国经济开放结构运行情况,本文运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与第一、二产业产值之比衡量经常账户开放程度;运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国内投资总额比率衡量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并取二者的加权平均作为衡量整个经济开放程度指标,权重分别为其货物贸易总额、FDI与第一、二产业产值和国内投资总额之和的比重:

经济金融化程度指标(EFI),由于我国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绝对优势地位,本文选取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作为狭义金融资产,并用狭义金融资产与GDP比率作为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指标,借以反映我国经济金融化的程度:

模型设定检验及回归结果分析

(一)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整体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检验结果来看,整个数据序列存在单位根(P= 0.8380),即是非平稳的。

(二)变量协整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基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序列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基于本文非平稳时间序列检验结果,其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特征根迹检验结果可知:所设定变量协整关系数量在5%显著水平下为3,也即是协整方程个数是3。

(三)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

其目的就是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去检验设定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滞后变量可以引入到其他方程中,则称这个变量与其他方程中被解释变量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则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在5%显著水平下,SY与FI、EFI与FI、EFI与SY相互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EO不能Granger引起EFI、SY、FI。

(四)VEC模型的构建与回归分析

综合以上模型设定检验结果,本文变量设定及数据选择处理均符合VEC模型回归要求,因为VEC模型表达式仅仅适用于协整序列。在确定协整关系数3的基础上,利用所估计的协整关系构造误差修正项,然后估计包括误差修正项作为回归量的一阶差分的VAR模型,既是VEC模型。回归结果摘录如下:

由回归结果及前文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在5%显著水平下,SY与FI、EFI与FI、EFI与SY相互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EO不能Granger引起EFI、SY、FI。可以解释回归结果中SY与FI、EFI与FI、EFI与SY;EO与 EFI、SY、FI等估计参数不显著的原因。剔除回归不显著项可以得到其回归模型为:

综上所述,从金融中介指标和金融市场指标短期波动看,制度因素均对其存在一种长期的负面冲击,同样经济开放度对金融深化存在负向冲击,经济金融化对金融深化存在推动作用。制度因素自身分布滞后项对自身发展存在正向推动作用,经济金融化存在反向作用,与金融深化与制度因素存在同向关系。制度因素对经济金融化存在单向的正向冲击。经济金融化单项对于制度存在反向冲击作用。从短期修正力度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制度因素、经济开放度及经济金融化依次存在加深波动(0.484)、回调均衡(-3.88)、(-0.849)的情形,以此说明:出现随机冲击时,制度因素短期波动会加剧偏离长期均衡,经济开放度及经济金融化会以(-3.88)、(-0.849)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相关政策建议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均要合理调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比例。促进经济结构的制度因素合理化,由此弱化经济制度因素对金融深化的阻碍作用。推动金融深化与经济结构改革的同步进行,以经济结构改革促进金融深化,反过来利用金融深化所带来的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化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要优化经济开放结构与程度,改善以出口初级加工品、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为导向的出口贸易结构,加强以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领域的出口,改善出口结构,继续保持直接对外资的合理利用,借此改善经济开放结构,进一步消减经济开放度对金融深化的制约,从而通过金融发展的效应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善经济金融化与制度要素之间的负向关系,加强制度因素对经济金融化的正向推动作用。现代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必须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金融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改善制度因素对经济金融化的制约,推动经济金融化合理进程,从而间接地促进金融深化的发展。并最终达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文化经济融合篇(9)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旅游业和文化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二者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因此国家为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两大产业以支持,同时积极努力的引导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但是,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时,要根据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当地的客观情况制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创新产业模式、增加产品内容、打造地区品牌,突出当地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地区内部多产业的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两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China,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s constantly,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and China has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As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is in combin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promotion to each other. So China gives support in policy and financial aspect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while actively tries to guid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But wh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local tourism, to innovate industry mode, increase products content, build area brand, and take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mode, thus promot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in industries, rais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wo major industries.

关键词 :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culture industry;integrative development;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62-03

0 引言

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经济性中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中的旅游产品具有经济性和文化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旅游产业本身具有的文化性特质,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到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文化的先进性推动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所以,为了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旅游业要与文化业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产业融合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发展。

1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1.1 融合发展动因

1.1.1 内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而促进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两者同属于绿色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每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其目的主要是获得经济利益,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因此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因为旅游产业自身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所以想要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必须突出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不但可以提升地区的旅游文化层次,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兴起的产业,在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1]。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地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二者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2 外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外部因素的推动作用。外部因素中主要包装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多方面支持,包括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导和监管两者的融合发展,对其融合发展的过程进行规范,确保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同时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发展,国家和政府会给予其更多的财政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融资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部分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成功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取得了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财政支持,为其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经济保障。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民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取代。所以,旅游产业需要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性,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2]。因此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可以保证旅游市场的发展并有效地拓宽旅游市场。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的全球化普及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提高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随着交通、网络以及视听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保障。交通建设技术方面的进步,为那些地处偏远但是具有良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交通条件,将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入该地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健康有序的发展[3]。

1.2 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互动机制

1.2.1 两大产业相互依存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相互依存的,旅游资源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孕育而产生的,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鉴赏中,需要对其进行文化的解读。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许多文化产物也变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和挖掘就可以转变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利用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虽然自然的旅游资源本身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低,所以自然旅游资源需要有文化层面的解读和鉴赏,如果要将自然山水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和挖掘的方法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特有的属性[4]。旅游产业具有的文化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融入,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容,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文化性,文化产业因为旅游产业的融入,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2.2 两大产业相互融合

当代旅游业发展中,所有的旅游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文化方式来进行,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组成部分,例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特别是旅游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文化使其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缺少文化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市场竞争中是无法生存的,而缺少旅游业作为载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和创新能力。旅游业的优势体现在市场竞争中,而文化业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上。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想要抓住价值核心,就要很好地利用文化业的内涵特征,而文化产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好的发展,需要依靠旅游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1.2.3 两大产业相互促进

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的促进作用,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中,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提升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很好地帮助文化产业进行文化的传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但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同时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和文化传播[5]。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产业是互相促进的,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文化利益双赢的目的。

2 两大产业融合过程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层面的融合,因为产业之间的融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的融合可以改变产业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消除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生产成本结构不断接近。所以,技术层面的融合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两者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但可以保护和延续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传统的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发展商机,达到旅游产业开发和文化保护的目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了与之有关的周边产业的发展,例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以及动漫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两大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开始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混合、虚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促进其发展方向转变的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使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逐渐地形成和发展。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销创新、品牌树立、资本运作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中,将原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其中,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和文化产品消费方式。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整合两大产业,可以提升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 两大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导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政府要进行指导和管理控制,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小组,发挥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6]。要对产业的运营机制进行创新,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改革和创新。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不但要对产业的内部机制进行整合,而且进行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整合,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资源互补和共享,提高两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整合为纽带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对分散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挖掘力度,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把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树立地区旅游文化品牌。

因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行业和门类较多,产业链较复杂,所以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也较多。

例如:产业的集群、区域的合作、集约化的发展等,都是两大产业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但是各旅游区在进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利用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出符合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4 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出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上具有相通的地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两大产业的不断融合和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作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外在推动力,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传播作用,反过来文化产业又丰富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因此在未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不断促进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12(04).

[2]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11,13(01).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1(04).

文化经济融合篇(10)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6-0003-06

在近代世界史上,有一个震憾世界和感动世界的最伟大的故事,就是中国的崛起。而中国的崛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中国人洗刷了百年的屈辱,讨回了做人的政治尊严,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二是中国人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经济贫困,有了做人的生活体面,也重新有了大国的经济地位。

在共和国60华诞盛典之际,最好的纪念形式应当是“正确地总结过去,有效地把握现在,科学地规划未来”。然而,无论是总结过去和把握现在,还是规划未来,共和国及其国人最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理性醒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一、今非昔比的政治尊严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中,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有独立自主的政治尊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国际地位及国势强弱和国运兴衰的重要尺度。旧中国百年的屈辱史与新中国60年的辉煌史,则是一个天地之别的鲜明对比。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00年,这也是一个60年。在这个60年中,陈腐软弱的大清王朝,与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共签定了1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澳门、辽东半岛和台湾,沙俄和日本先后以武力侵占了东北三省;开放了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宁波、天津、台湾、琼州、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赔偿各国白银共12亿2800多万两,每个中国人平均万两多白银;俄国先后三次共侵占中国领土151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东北三省的总面积,目前国土面积的1/6左右。在大清王朝于1912年退出历史舞台后,日本又扶植了州国,并于“七七”事变后又侵占中国大半个河山长达8年之久。在这百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不仅失去了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大国的显赫地位,而且变成了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屈辱落后的中国。此可谓“长夜难明近百年,中国何日见青天”。

历史。总是要给自己开辟前进道路的。在灾难沉重的旧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三座大山”,拯救了中国。自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洗刷了旧中国的百年屈辱,讨回了做人的政治尊严,加在中国人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一个早上烟消云散,并有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近300年的发展道路,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而且强化了独立自主的政治尊严。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驻华首席记者迈克感慨地说,“我就要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而且,在世界舆论中,又有了“世界看美国,美国看中国”的新说法。当然,更值得自豪和骄傲的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次世界规模的体育运动会,而且还是中国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崛起的国际性大展示。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崛起,恐怕再有两个60年也不会有震惊世界的北京奥运会。

二、超越时空的经济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市场化近300年历史发展之路,实现了超越历史时空的经济崛起,从而使中国人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经济贫困,有了做人的生活体面,也重新有了大国的经济地位。

一是超越常规的经济增长。诚然,经济发展应当是又好又快,好字当先,但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就难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被动局面。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以上,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可以说是超常规跳跃式持续增长。就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也依然保持了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率。

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2009年可能高达50%。正如世界诸多经济学家所言,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

二是经济总量巨大扩张。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有3624.1亿元,2008年则高达30万亿元以上,增长80倍以上,现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预期近年内,可能超过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现在,仅山东省一个省的GDP总量,就相当于1978年8个多中国的经济总量。

三是居民储蓄的总量跃升。城乡居民储蓄,标志着人民群众家庭财富的状况,是国强民富的重要尺度。1952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仅有8,6亿元,每人平均2元左右。1978年为200亿元,人均20元左右。现在,全国城乡居民储蓄突破20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2万多倍,比1978年增长1000多倍,即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也是巨额增长。除此而外,还有证券等有价证券和其他家庭财富的多元性巨额增长。这说明,中国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当家做主人,而且在经济上也有了小康的家底。

四是外汇储备的空前丰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中,国家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有备无患和防患于未然的调控手段。当然,过多的外汇储备也会承受外汇贬值的金融风险。不过,总的说来,还是有比没有好。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现在则高达2万多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一万多倍,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在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余量外汇储备又是海外抄底捞金,并购国外贬值资产,从而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的资本手段。除此而外,中国的银行信贷资金总额已高达45万亿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已成为世界前三位大银行。正因如此,中国的社会资本实力已排名世界第一。

五是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尺度。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206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0.78%。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2.17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0多倍,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成为世界第三进出口贸易大国,第二出口大国。在世界市场上,已有“中国制造”的称誉。

六是中国农业的世界奇迹。农业,不管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是多少,永远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有了迅速发展,仅就粮食生产

来说,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每年可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着占世界20%的中国人口。正因如此,在当今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中国人才能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七是科技实力的迅速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也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1980年,我国科技实力仅占世界总量的0.81%,被称作是“科技边缘性国家”,与美国相差32倍,与日本相差20倍。时至2004年,中国科技实力已占世界总量的7.09%,成为世界第三科技大国,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3.2倍,与日本的差距缩小到2.1倍。由此可见,支撑中国经济崛起深层动力,也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迅速增强。

八是财政收人的大幅增长。财政收入的规模,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财力基础。1978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仅有1132亿元,2007年则高达51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50倍之多。由此可见,不仅城乡居民家底有了大幅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

中国的经济崛起,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赞扬中国经济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世界银行副行长亚当斯称“中国正崛起为世界决定性力量”;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候富国主任认为,“中国经济30年发展已经使中国变成了另一个星球”,“中国就像一头大象突然进入世界经济这个房间,它要进来,别人肯定得让出一些地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埃里奥特的文章中说,“这种改善的广度和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未曾见过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中则说,“中国高速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实现的超越历史时空的经济崛起,可谓“日出东方染彩云,华夏大地洒赤金。弹指瞬间超时空,东方盛世万象新。文景(汉)贞观(唐)有辉煌,明兴清衰留遗恨。春风化雨三十年,经济崛起惊云魂”。

三、文化力量的醒悟升华

古今中外大国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实践,反复告诉人们一个普遍真理:“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未来是经济。民族要复兴,文化要先行。”也就是说,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差别状态中,总是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动因。而且。在文化的差异状态中,总能看到经济发展的未来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超越历史时空的经济崛起,说到底,是由于中国文化力量的时代醒悟,即中国人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文化上的自醒、自悟、自强和自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品格、血脉、基因和动力。就中国文字像形和喻义的解析来说,文化的“文”字,一点一横是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下加一个“义”字,则是夜空中架起的火炬;“化”字则是人字旁和匕首“匕”字的组合。所以,“文化”就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太阳,帮人们驱散黑暗和寒冷的火炬,也是人们劈荆斩棘防身自卫和增强胆识的精神武器。

新中国建国后,虽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延缓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匡的建立,则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就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和一切成功的实践来说,可以说,都是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性文化力量的指引和推动下实现的。

就当代中国文化力量醒悟和升华的主要观点来说,一是在“真理标准”旗帜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下,我们才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破除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禁锢,从而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二是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才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三是果断抛弃了‘‘公有化程度越高越优越”和“公有制成分越纯越先进”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见解,才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四是彻底摆脱了封闭或半封闭的锁国状态,才有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五是彻底打碎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两个等式”,才确认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两个不等式”,才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的新局面,并由此实现了中国的经济崛起;六是彻底废除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实行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农业生产力,从而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七是国有企业在经历了“放权让利”和“经济承包责任制”两次改革挫折之后,才实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股份制改造,从而使国有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八是正确认识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之后,才坚定不移地提出和实施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从而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的支持。总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的文化力量的醒悟、升华、解放和导引;才为中国经济崛起熔铸了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国运兴衰的历史之鉴

在中国古代,既有过领先世界的历史辉煌,也有过由兴变衰的历史遗恨。公元1600年左右之前,中国的科技发明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高达30%以上,属于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大国。然而,在公元1600年左右之后的数百年中,中国不仅没有一项像“四大发明”那样能够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科技发明,而且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下降,二战结束时仅剩下了4%左右,中国不仅失去了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大国的显赫地位,而且变成了被动挨打、任人宰割、贫穷落后和软弱可欺的中国。而在这国运兴衰的交替中,蕴含着当代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鉴。

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所以能够创造世界之最的历史辉煌,就其主要社会及文化成因来说,一是因为中国“政教分离”的国家体制,优于西方国家“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二是因为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优于西方国家“人神合一”的哲学思想;三是因为中国“儒教并存”的文化氛围,优于西方国家“上帝唯一”的文化氛围;四是因为中国“科举制度”的任人唯贤,优于西方国家“世袭继承”的任人唯亲;五是因为中国“举贤重才”的人才观念,优于西方国家“上帝万能”的。可以说,这些属于中国的历史经验,是价可抵国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此,经过总结和升华,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价值取向,完全可以成为古为今用的历史之鉴。

中国古代的由兴变衰,既有西方国家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文化态势转变的相对性国际成因,也有旧中国大清王朝重修农业文明,贻误工业革命历史机遇的自身性内部成因。除此而外,还有源自中国本身多种文化成因:一是“独尊儒术”的长期文化专制压抑了百家文化的竞争生机和活力;二是华夏龙图腾崇拜的封建异化,扭曲了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三是由历史辉煌形成的“中国中心论”,紧缩

了中国人的心理世界和对外视野;四是“以定为本”及其“万事凡是论”的思维方式,禁锢了中国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五是农耕文明高度发展所生成的“知足常乐”的国民心态,熄灭了中国人开拓进取的思维火花;六是科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荒疏了中国人理性思维的创造能力;七是儒家文化的过度兴盛使中国人滋生和强化了安于现世命运的消极心理;八是道家文化的逐渐被贬,使中国人失去了科学发展的哲学指导;九是墨家文化的明珠投暗使中国人丧失了科技兴国的文化优势;十是法家文化的是非难分,使中国人淡化了社会改革的文化理念;十一是不断强化的文字规避和文字狱,束缚了中国人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十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科幻思维的文化缺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十三是晚清文学艺术中社会走向的文化迷失,贻误了中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想选择;十四是文学艺术中经济竞争思想的长期淡化,使中国人过分依赖已有的农耕文明;十五是文化艺术中的想像思维与社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想像思维的文化错位,误导了中国人文化理念的更新发展。应当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由兴变衰的多元性深层文化动因,从而也是值得研究和记叙的历史之鉴。

五、民族复兴的文化取向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就经济发展来说,现在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人均GDP仍然很低,1978年是世界排名第175位,现在也只是第132位。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来看,改革开放后仅有1.8%,现在也只是提升到6.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20%,就是经济总量达到20%,也只是世界的平均数。何况现在的6.1%,与20%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若与中国古代辉煌时期30%以上的比重相比,则是更大的差距。所以,实现民族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需要自醒而不是自满。

民族要复兴,文化要先行。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先行的价值取向来说,不仅作为主流文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且,还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而且有过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氛围。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文化复兴,不仅是哪一家文化的复兴,而是一切有利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既不能重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教训,也不能重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如果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是坑了儒家文化一家文化之过的话,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罢了百家文化之过。所以,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能以封建视角把“国学热”仅仅挂在儒家文化或佛家文化上,还要重视和珍视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更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说,这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力量的醒悟和升华。

道家文化的“尊道贵法”必有盛世;墨家文化的“尊科利民”有利国兴;法家文化的“尊法倡改”重改尚法;儒家文化的“尊纲修法”利弊皆有;佛家文化的“尊命积法”应有取舍。此可谓,“春秋战国百家鸣,道墨法儒九流盛。焚书坑儒秦早亡,罢黜百家遗患出。独尊儒术国运衰,柳暗难寻村花明。多元文化洒春雨,催发民族待复兴”。

六、经济融合的创新发展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记取历史之鉴,文化先行,而且还要认识、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抢占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政治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的制高点。

(一)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蒸汽技术发明和应用,以及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电力技术发明和应用,在产业发展上的总体趋势是多元产业的分离、分化、分解和分工,基本特点是一个“分”字。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电子激光、信息通讯、航天航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则是组合、结合、整合和融合,基本特点是一个“合”字。而这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在本质上仍是社会分工与协作发展的更高阶段和最新形式。马克思曾经指出,“由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资本论》第1卷第423页)。而且,由产业融合所生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和能量最大的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对此,我们惟一的正确选择就是看清这一新趋势,顺应这一新潮流,把握这一新契机,实现产业的新融合,培植产业新业态。

一是三次产业中一、二、三产业自身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仅以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业态而言,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的转变;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则实现了由传统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的转变。而在这些转变中,则改变了原有产业的功能、效率、边界、范围和业态,不仅优化和升华了三次产业结构,而且不用花费巨额投资就实现了结构性大幅度经济增长。

二是三次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由于多项高新技术在三次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仅引起了原有产业功能、效率和产业边界的变化,而且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延伸和融合,形成了三次产业难分你我的新业态。例如,以信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点,已融合生成了集农、工、贸、交、金、险、科、教等为一体的生产经营联合体;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内外贸易、物资仓储、物流运输、研发设计、创意策划、媒体宣传、网络信息、教育培训、法律审计、房地产开发等大中小工业门类的产业相互延伸和渗透,融合产生了以信息为先导,以工业为基点,集加工、运输、商贸、融资、研发、培养等于一体的生产经营联合体。而这些新的产业联合体富有更多和更大的产业功能,从而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三次产业内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例如,在农业内部由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以生物链为链条,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连接起来,从而融合成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新业态,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在工业内部的58个大类、581个中类、5810个工业门类中,由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的功能、效率,在竞争中不断发生企业兼并和改组,从而融合成为工业新业态和新企业,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在服务业内部种类繁多的产业构成中,流通的多种部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多种部门、为提高公民素质服务的多种部门即文化产业和

事业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多种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产业融合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并生成了诸多服务业的新业态。如由于电子信息和通讯传播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在分化为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广播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光盘文学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而且又融合成为集媒体、通讯、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新业态。2000年1月1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公司,与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从而成为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的世界文化产业巨头。

(二)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作多种划分。若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经济资源投入构成的不同特点,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主要是以土地资源和一般劳动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以土为本”的农耕经济或劳动经济;212业革命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技术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以物为本”的技术经济或物质经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时期主要是以人的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投入为主的经济,可称为“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或文化经济。由于知识智力、高新技术创造发明都从属于文化范畴或文化资源,所以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不仅是对农耕经济的超越,而且也是对物质经济或工业经济的优化和升级。也就是说,是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浓度融入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生成了文化经济的新形态。

其实,在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的以创新思维为灵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其价值取向,始终都是融合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中的。也就是说,人类经济早就是人的文化因素与物的经济因素的渗透和融合,只不过现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为突出和重要而已。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一是表现为文化理想与经济过程的融合;二是表现为文化资源要素与经济资源要素的融合;三是表现为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融合;四是表现为文化资本化与资本文化化的融合;五是表现为文化市场化与市场文化化的融合;六是表现为物质消费动力与文化消费动力的融合;七是表现为文化品牌化与品牌文化化的融合。而所有这些融合,集中表现为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融合。可以说,这是人类经济发展有史以来所发生的最深刻的经济变革,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面貌,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既有源远流长和多彩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经济崛起的实践源泉,面对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契机,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认识它、理解它、遵循它、把握它、催发它,并在文化经济兴起和发展中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政治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中,政治与经济也是相互交融的。如果说,经济就是“经国济民”的话,政治就是“施政治世”,而经国与施政、济民与治世则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政治不仅仅只是阶级与阶级的斗争,而且还是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且,在当今世界对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价中,已把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并列为核心性指标。

政治与经济的融合,实质是国家政治职能与经济过程的融合,或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融合。这种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的融合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对政治的决定、制约和影响,并向政治提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治功能和力量对经济关系的保护和调整,以及对经济运行的指导、促进、监控和保障。具体说来,一是政治领导力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二是政治变革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三是政治导向力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四是政治动员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五是政治组织力与经济需要的融合;六是政治协调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七是政治凝聚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八是政治应变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九是政治监控力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融合。就当代中国来说,正是由于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才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的新境界和新辉煌。遗憾的是,难以计数的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中,除了讲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要以政治变革为前提外,都很少讲政治,更没有深入研究过政治实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当与时俱进,既要讲经济,也要讲政治。否则,只能称其为《经济学》,而不能称其为《政治经济学》。

文化经济融合篇(11)

一、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势

1.增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首先,新西城的构建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两区合并后可以使新西城历史文脉更加完整,文化资源更加充裕,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区划调整后,新的西城区将会继续在已有的基础上,按照“低碳、宜居、科技、文化”的标准修缮一批会馆,使之成为承载和弘扬宣南文化的重要文化阵地。新西城计划用10年的时间,到2020年,打造会馆和名人故居产业集群,形成一个文化地标。宣南文化则将会以区划调整为契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传承与超越。

2.加强行政,均衡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步伐

之前由于行政区划划分过细,宣武区和西城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并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可以解决之前管理薄弱的状况。通过行政区域的合并更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

3.整合商业资源,加强文化金融产业发展

原西城区是经济繁荣、金融活跃的商贸金融区。全区55%地域在二环路以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既有传统优势,又具备现代化发展优势,规模较大、行业齐全、设施先进。宣武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老字号品牌资源,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西城区。而两区合并后,在金融产业方面,新西城的优势十分显著。新西城将以金融街的建设发展带动全区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高端服务业的大发展,不断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的优质化。北京金融主中心区 金融资产规模近40万亿。雄厚的金融资产可以为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更好的铺路,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更好的宣传推广文化金融产业。

二、文化金融产业遇到的威胁

1.经济结构有待调整

原宣武区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占全区的GDP90%左右,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原西城区是党和国家机关的首脑办公区,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活动频繁,是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载体。总部经济是原西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经济指挥中心、部级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大多设在区内,金融业是主导产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区GDP40%以上。从原宣武区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来看,第三产业都主要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在合并前后,在金融业都有很大的投入与发展;但反之,在文化创意产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发展就较为落后与薄弱。

2.相关经验缺乏

从先今新西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在某些行业还在出现亏损的状况下。2010年1月8日,北京首家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专营机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在原宣武区成立;而且这也是原宣武区首次尝试发展文化金融产业。尽管,原宣武区政府联合北京银行为无担保或为曾得到过贷款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在与原西城区合并后,宣武区也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在金融业方面,也会以依托原西城区的发展优势,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会使从事文化金融业的企业无法有效地利用充足的资金支持帮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3.创新性人才的流失

从薪酬体系来看,多数企业的薪酬设计还没有充分考虑创意人员及创意工作的特点,现有薪酬体系不能充分调动创意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单位还以学历、资历为主要评价指标。而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收入差距也很大,一般的创意设计、创意文案等职位一般月薪在3000~5000元,创意总监的年薪则可达二三十万元。薪酬分配的差距过大,会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从业人员转入到其他行业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两区合并后,将会给新的西城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人均收入,也会给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遇,从而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流失风险。

4.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待加强

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可以有效整合现有空间资源,提高合并后的两区综合实力,也有利于旧四区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管理。同时减少两个行政机构,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这样符合北京历史名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但是,四个城区的政府构架是长期形成的,非常完整,合并之后,在区域整合中也面临着难题,譬如人员处理、机构管理过度等问题。

三、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机遇

2010年1月8日,北京首家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专营机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在宣武区成立,该中心将为包括宣武区在内的全市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创新模式的金融服务,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快速的审批渠道和优质的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1.政府政策支持

宣武区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艺院团聚集,拥有充满京味儿文化的特色项目,如前门、大栅栏、琉璃厂,北京会馆,天桥演艺园区等。目前,区域合并后,原宣武区可依托西城区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资源以及金融街对宣武区金融业发展的促进,西城区的金融街为北京金融行业重点区域,宣武区可以借助金融街的优势及专业知识和人才使自己的文化金融产业得到更好的资金支持及金融产品服务。同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形成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人才资源保障

对于区域文化金融产业的长远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宣武区的特色是京味儿文化,所以应注重传统民间技艺、习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京味儿文化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精彩,对于一些老字号应更加多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使之能够有长远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同时,也应培养引进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等高端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为传统文化开辟出新的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对外合作。

3.特色品牌培养

促进特色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展现特色文化魅力。按照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原则,应仔细选择适合宣武区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形象,积极吸引有优势的文化创意企业,鼓励扶持有潜力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主体,各类中小型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出特有的文化品牌形象。依托宣武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应鼓励各个企业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经营,不能一个模式发展。

4.竞争力加强

政府应鼓励文化金融产业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立足宣武区自有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为了防止资金、技术和人才浪费,政府应提高审查扶持企业的资质与发展潜力的力度,对有发展空间的企业大力支持,对缺乏特色和创意企业可适当减少支持。引导优势企业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交易质量,鼓励科技、工业、建筑、规划等领域的设计产业与关联产业间的沟通合作,加速设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建议

1. 培育文化金融产业的企业主体,打造优势品牌

每个城市的创意产业由于受文化、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台湾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先生曾强调: 法无定法,创意是不能复制的,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发展创意产业。因此,每个城或地区的文化金融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适应所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如在2010年,新西城区在文博会亮相的西长安街现代演艺街区、天桥演艺区等七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就是新西城区发挥的经济基础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打造优势品牌的代表。

2. 积极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

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消费信贷市场,通过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可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扩大对演艺娱乐、会展旅游、艺术品和工艺品、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报刊、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出版产品与服务、印刷、复制、发行、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的网络支付应用水平。

3. 加强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力,具有研发设计投入高、复制成本低的特点,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设计创作人员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便难以收回。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尊重创新及其成果的氛围,为创新和创意成果的传播及推广应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北京市版权局则通过数字版权保护服务平台的开发和使用等手段,加大了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4. 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尽快出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出台相应的企业、产品标准,把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扩大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同时,考虑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建议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化产业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倾斜政策。

五、结语

经过区域整合后,合并成新西城,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对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加强金融产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服务。重点培养相关人才,保证人力资源的知识、技术支撑。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文化金融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为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提供优良发展环境。增强服务能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西城区七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亮相文博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网站[ J/OL]

[2] 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J/OL]

[3] 陈新湖,杜一宪,温建平,梁峰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对成都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N],天府新论,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