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交流途径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0 10:41:59

文化交流途径

文化交流途径篇(1)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人民币汇率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将变得更加富有弹性;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又进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调整,人民币升值2%;同时,允许企业在涉外经济、金融活动中选择多种货币进行交易和结算。

我国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在国际市场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货币的汇率波动较大的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保持升值趋势,对非美元货币的变动大于对美元的波动。汇改后前三年里,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幅度达21%。在刚发生的金融危机期间,当避险资金回流美国,人民币随美元一起升值。国际清算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幅高达12.15%。而当美国经济好转,其基准利率降至历史低点,资金再次流向新兴市场,美元开始急剧回落,受此影响,人民币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同时,实际有效汇率下跌。2009年整个上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贬值4.41%。

由此看出,人民币汇率表现出的实际波动明显大于汇改之前,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出其复杂性。同时,从微观市场的经营主体来看,我国企业众多,情况复杂,人民币升值对它们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且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企业财务一定要从经营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势,在外汇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加强财务管理,使汇率波动对财务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本文主要是从企业财务的视角出发,分析汇率变动对上市公司的微观影响,并进一步就企业如何管理外汇风险提出建议。

一、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两大领域

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的影响领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在企业的成本收益层面,另一个在企业的资产负债层面。收益层面主要体现在汇率对公司未来销售量、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经营要素的影响,资产负债层面则主要源于汇率变动所导致的对企业资产或负债价值的重估。由于企业财务各个方面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汇率变化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也或大或小、或正或负不一。但不管怎样,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及其潜在风险水平的变化仍是价值影响分析的唯一出发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汇率波动如何从收益层面影响企业财务,对于有出口、进口以及国际化业务的公司,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经营绩效。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如果企业的原材料很多依靠进口,不考虑其他因素,汇率的变动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和净收益水平的提高。产品出口则刚好相反,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企业产品在同等人民币价格水平下的外币价格上升,从而可能导致企业被迫降低出口价格或造成产品销售量下降,企业以人民币计价的销售收入以及净收益将随之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收益的这些变动都将对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造成同等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对具有上述特点的企业进行价值分析研究时,财务模型中一定要设定汇率参数以及汇率与销售量、销售收入、业务成本等经营绩效指标的相关关系,以合理反映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汇率波动在企业资产负债层面的影响稍显复杂。由于资产负债性质的不同,汇率变动导致的资产价值的变化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对企业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分别予以考虑。我们将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偿付的负债。典型的货币性项目包括货币资金、借款、应收应付款等。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企业以外币核算的上述资产或者负债将会发生相应的增值或者贬值。例如,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企业保有的外币存款将发生贬值,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现金现值的实质性影响。而企业发行的以外币结算的债券或其他债务则可以更低的人民币成本偿还,而这可以为企业节省出更多的可用于自由分配的资金,从而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三个途径

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途径、交易途径、经济途径来实现的。详细分析汇率波动的影响途径可以清楚地认识汇率波动如何从微观方面影响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的。

1、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会计途径。汇率波动通过会计途径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或进行外币结算时,对必须转换成本币的外币计价项目进行评估时所产生的影响。其主要产生于以外币核算的一些货币性项目上,例如货币资金、借款、应收应付款等。当编制会计报表时,报表日汇率与外币项目入账时汇率发生变动时,企业以外币核算的上述资产或者负债将会发生相应的增值或者贬值。它只是导致企业账面上损益的差别,企业资金实际上不发生转移。汇率波动通过会计途径对企业的影响还产生于跨国公司将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报表进行合并的过程中。由于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基本上都是以当地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母公司需要将其折算成母公司所使用的货币来表述,这样才方便合并子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在这一报表的折算过程中必然产生一种未实现的折算损益,这种损益就表现为汇率波动通过会计途径对企业的影响。如果受影响资产大于受影响负债,而外币发生贬值,则企业蒙受折算损失;相反,如果受影响资产小于受影响负债,若外币发生贬值,则发生折算收益。

2、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交易途径。汇率波动通过交易途径对企业的影响最为普遍,企业经营过程中只要涉及到外币交易,就可能产生影响,如最简单的购销交易。产生的影响是指从交易发生到结算的这段时间里汇率发生了变动,以外币结算的交易,其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影响。和会计途径的影响不同,交易途径的影响有实际的外币交易和损益发生,所以交易途径的影响会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净现金流量产生变动。

3、汇率波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经济途径。汇率波动通过经济途径对企业的影响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给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带来的一种潜在影响。也就是说,汇率的波动不仅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和现金流,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可能出现的创利潜力,而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在分析经济途径时,不包括预料到的汇率波动的影响,因为在反映企业未来经营成果或价值时已经把这些已经预料到的因素考虑在内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种途径对企业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经济途径和交易途径不同,交易途径对企业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而产生于经济途径之下影响的却是企业未来的长期现金流,也就是说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它也有别于会计途径,会计途径是在折算过程中产生的,只存在于账面上,并不影响企业实际的现金转移,但是经济途径却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今后的发展。交易途径和会计途径都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对它们的预测也具有现实可能性,更为直观。而经济途径的影响相对来说则是长期的也是更难防范的,同时经济途径几乎不能准确地预测,具有不能入账的性质,但是它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企业对通过这几种途径的影响都不能掉以轻心。

在了解了外汇汇率的变化对上市公司影响的途径之后,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求各种方法来帮助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的管理。企业规避会计途径影响风险的目的在于对用外币表示的企业资产的本币价值进行保值,减少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对交易途径影响风险的管理目标包括确保企业在最终发生兑换行为时,遭受的汇兑损失最小,即保证将来的外币现金流量的经济价值,同时能够事先确保将来收付的本币现金流量,方便企业安排其他资金活动。企业应该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和科学管理方法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1、充分运用现有的政策以及灵活的使用金融工具。银行可以给予企业更多的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及给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外汇避险工具,所以,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联系,主动进行避险业务咨询,及时了解规避汇率风险工具的发展,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动和调整;企业应根据贸易方式、贸易内容的不同以及汇率变化的不同特征,充分运用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短期外币信贷安排、外币应收票据贴现、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以及期货、各种外汇融资产品等金融工具,合理规避或防范风险。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应遵循现有的外汇管理法规和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工具,将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2、灵活地管理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公司外币的持有量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同时,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3、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过去我国在国际市场占较大比重的产品都是以比同类产品低的价格销售才取得竞争优势。但是,现在人民币汇率的提高,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所采取的价格战术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应着重从产品的质量方面着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出口产品品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培养自己的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

4、加强外汇人才培养和储备。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专业性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企业中多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不利于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所以,企业只有加强外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充实外汇人才,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研究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途径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91-01

关于外语语用能力培养途径,语言学研究者众说纷纭,但都认为需要针对影响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来设计途径。

明确影响因素前,首先需要弄清语用能力的内涵。对其内涵,学者们看法不一。但无论如何定义,语用能力都是人们借以识别语境并在特定语境中精准领会他人意图和意思并恰到好处地自我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涉及与语言本身和社交相关的两种不同的语用能力,由此,语境也就分为语言和非语言的语境两种,而语境敏感性和表达得体性构成了语用能力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影响语用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有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有诸如性别、年龄、性格、态度、社会心理距离等个人因素,此外,还有母语负迁移、传授语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目标语接触时间长短、目标语文化、目标语学习语境、教学状况等。

关于语用能力培养途径,学者们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有些研究者指出,需要教授给外语学习者如何正确得体地使用外语来进行富有成效的交际,如何透过复杂的语言内容把思路理顺,这么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重视语境,把关联理论与实际交流相结合。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将文化教育付诸实施,以使得外语使用者交流时充分考虑到交流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助于交流。另外,教学方式方法也至关重要,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王婷的观点是,语法掌握得好,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提高语用输入的质量,培养语用能力,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另一方面,必须结合语境进行语用输入,增强语用意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给外语学习者提供训练语用能力的仿真甚至真实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语用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培养语用能力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1)可以充分发挥显性教学的作用,再用隐性教学传授语用规律会比较行之有效,因为与社交语用能力相关的语用规则比较复杂,假如要学习者单纯通过隐性教学来慢慢摸索速度会比较慢,效果也不太明显,有时甚至会使学习者摸不着头脑;(2)需要进行文化教育,向学习者大量传授与交际对方相关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以便学习者在交际时可以根据特定语境正确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3)可以采用课堂仿真交际教学,或走出课堂进入真实语境进行现实语境交际教学,这些方法有基于内容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将课堂内外教学与自主训练相结合,有选择性地结合使用传统语言的教学方法,尽量多地提供给学习者运用外语的机会,并不断地结合鼓励性反馈和情感教学,使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持续加强。

由此可见,要设计外语语用能力培养途径,需要透彻理解语用能力的内涵,同时不可忽视影响培养的因素,这样设计的途径方能可行有效。而培养的途径虽然种类较多,但归根结底,离不开课堂内外对语用意识的加强、对语用知识的传授及对语用能力培养机会的创造和传授者和学习者的共同投入和积极训练。

参考文献

[1]何春燕.我国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65~71

[2]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3):24~31

文化交流途径篇(3)

[3]博文《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 新浪方文山博客

[4][5][《流行歌曲中的语文》 作者:王卫锋 日期:2007-12-16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官方博客

参考文献:

[1]《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刘翠霞(“转引自小学语文教学网http:///)

文化交流途径篇(4)

[中图分类号] G6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99?04

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前沿阵地,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时代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创业教育的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对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的涉猎很少。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呈现出单一化、滞后性、盲目性等特点,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日本高校的多管齐下、多方培养、注重主要渠道和辅助渠道的实施途径保证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高校普遍认为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选择,目前很多国家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定义、特点及开展途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急需提高和探索。

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是指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以及落实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的各种渠道。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性、丰富性等特点,是推进创业教育进展的重要保证。从宏观层面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分为“自下而上”的个人自发模式和“自上而下”的学校策略模式。“自上而下”的学校策略模式被普遍采用,这一模式当中,高校是创业实践的具体策划者和实施者,具有规模大、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主要通过创业课程、创业项目、创业活动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将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为高校教育实践,其关键是需要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平台,创建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完整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是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纽带,具有多样化、全面化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二、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培养灵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校内师资主要有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理工科和创业教育专业部门,而校外师资主要是风险企业家、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律师、经营顾问、校友毕业生等[1](68-69)。校内老师主要是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的讲授,包括市场营销、经济学、MBA课程等,主要是为学生创业打下理论的基础;校外师资主要参与正式课程、讲座、讨论、创业计划制定指导及经营理念、战略销售策论等,从实践的角度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

日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是比较灵活的,围绕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开展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方式是:社会人讲师派遣制度、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企业参观会制度等。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教师对创业机会的理解;而企业参观制度主要是创造能到地方企业参观和优秀风险企业经营者对话的机会,主要方法是选取实施“企业家教育交流促进会”的地区,在工商部门、教育委员会、工业会等部门的协助指导下,以社团法人商业协会为实施主体,派遣教师到风险企业参观,开展风险企业宣讲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学习企业创业的过程、经营方式、理念等,进一步来研究创业者所要具备的素质,并将学到的经验反馈给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时间主要是利用长期的假期时间,所以参与的教师人数比较多。此外,为了加强交流与学校,学校之间通过教师互访、经验交流的等方式。针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文化交流途径篇(5)

知识与技能: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理解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及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难点: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电子白板展示问题:图1中的1、2、3分别表示什么血管?各血管中的血液有何区别?请到电子白板上标出名称及血液流向。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注释功能标出血管的名称、血液的流动方向。

教师评价、点拨。

师: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如何在其中循环流动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提出问题,展示图片,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方向,写出答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合作探究,揭晓血液循环过程

活动1:模拟实验 体验过程

师:请同学们模拟哈维的实验,体验并观察肘和腕处的脉搏会有何变化?前臂的静脉又有何变化?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并思考。

生:发现肘和腕处的脉搏摸不着了,而前臂的静脉却鼓胀起来。

师:你能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你会有什么猜想?

学生猜想、交流。

师:在前面的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我们知道把静脉和动脉连接起来的血管是毛细血管,这种血管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

师:在腋窝处夹一硬物,会发现脉搏也摸不着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尝试、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2:自主学习 探究过程

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学生看后自学书上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①什么叫血液循环?可以分成几条路线?

②体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请写出途径。经过体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请写出途径。经过肺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师:请同学们到电子白板上写出途径。每个人只写一种途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不同颜色的血和血管。若写错了,本组和其他组同学可以修改。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生相互评价、补充,直至完善。

师:各循环途径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在前面同学写过的途径上进行说明。

学生到电子白板上写出经过循环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场所。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使其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血液循环的知识。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写出各途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活动3:图片展示 认识过程

电子白板展示血液循环图(图2)。

师:请××同学在电子白板上指认图中各结构名称,并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学生到电子白板上看图并讲解。(或者指出,找其他同学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指认电子白板展示的图,并加以讲解,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有助于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活动4:整体认知 把握过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何联系?它们是同步进行的,还是先后进行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补充说明,并用电子白板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动态路线(图3)。

图3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血液循环的文字图解过程,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更加到位,理解和把握更为深刻和透彻。

活动5:提升能力 再现过程

师:请同学们再观看血液循环途径的视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对不对?为什么?

②为什么有人说体循环是大循环,而肺循环是小循环呢?各有什么作用?

③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④某同学左手发炎,在右手背静脉处注射了药水,这药水要到达左手发炎处要经过哪些途径?

⑤如果不小心,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在采取止血措施时,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为什么?捆扎时间可以很长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再次观看电子白板播放的血液循环动画,细化认识、加强理解。教师对几个问题的解释帮助学生牢固把握血液循环的每一个知识点,提升辨析能力。

活动6:测量血压 形成技能

教师拿出血压计,让学生说出名称和作用。

师:什么是血压?我们常说的血压指的是什么?对于血压你还有其他认识吗?

学生看书、思考、交流。

教师用电子白板补充有关血压的知识和测量血压的方法。

师:我现在手里有血压计,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测量一下好吗?

学生测量血压。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及时地补充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理解。用电子白板播放血压测量的方法效果明显,学生容易掌握。让学生测量血压,能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

(三)拓展应用

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我们的生活中,采取哪些办法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有效地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不解和疑惑?

师: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年四季、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在不停地工作,不仅为身体的每个细胞供应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让我们有精力并快乐地生活。愿我们天天精彩,处处快乐,永远健康幸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动画突破教学重点,使血液循环的内容更加直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写出并修正血液循环途径,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化交流途径篇(6)

二、8种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途径成效分析

1.“学历深造”的认可度最高学历深造在所有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的途径中,其组织性、系统性和计划性最强。从我们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教师在修习高一级学位所要求的各门课程的过程中,未必真能切实体会到学习或与不学习这门课程对于自身改进远程教育工作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当教师整体地修读完这级学位所要求的各门课程(包括完成相应的学位论文)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整体的感觉”:自己更有能力和资格任教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或更能胜任过去已经承担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学历进修、在获得更高一级学位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提高的并不一定是某一个具体学术或学科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学历进修真正让教师获得提高的是“自我认知”或“自尊”。这一点相比于学历的提高之于职称晋升之类的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更为根本和持久。此外,从我们的访谈来看,远程教育教师在学历深造过程中,除了获得相应学位所要求的各门课程及研究方面的训练,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建立起特定的人脉及相应的由人脉组成的“圈子”。这种“人脉圈子”不但让远程教育教师重新诠释了自己的身份,获得超越原有同事圈子的归属感(由于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长期处于比较边缘或低端的地位,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对这种新的归属感往往更加认同甚至感到“骄傲”)。另外,这种“人脉圈子”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比原有的同事圈子更有价值的信息交流机会。总之,学历深造之所以被远程教育教师认为是一种最有实效的教师发展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历深造(尤其是高级学位的学历深造)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学历”,更重要的是“身份”、“圈子”和“同伴”。“说实在的,对我帮助更大的同伴更多是普通高校的老师,如××大学的博士、老师。他们会不断鼓励我,告诉我高校老师应该怎么从事科研,企业里又是怎么培训的。他们的眼光不一样。”(ZT-2)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对于远程教育教师来说,学历深造毕竟只是一种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受到鼓励的教师发展途径。在我国,独立运作的远程教育系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虽然也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处于这个系统的“低端”,在职能上只是起到“补充”或“拾遗”的作用,所以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高校教师在资质上要求提升,包括在职教师在内的整支队伍都面临着学历提升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甚至要求从事远程教育工作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就成了我国远程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决策。从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和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向来看,鼓励教师进修学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还是比较确定的推进方向。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仅占2.34%,硕士学历占43.27%,本科学历占53.80%,专科学历占0.58%。可见,无论从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还是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这种学历结构都还有较大的改善余地。不过,正如在普通高校所发生的情况那样,只要制定了明确的学历要求标准,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就有可能快速地改变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学历状况。而一旦完成这一历史转型之后,学历深造将不再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途径。学历深造被远程教育教师普遍认为是一种实际效果最好的教师发展途径,这至少为我们对未来教师发展途径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虽然我们在讨论教师发展时往往更看重诸如“知识”、“技能”等素养的提升,即使把“情意”范畴纳入教师发展的规划范围,也往往止于这个范畴中的诸如“责任心”、“热爱学生”、“热爱并投入教育事业”等方面,而相对忽视诸如“自我”、“自我认知”、“自尊”等这些更为深刻的方面。教师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发展尤其是远程教育教师发展,有必要从更深刻的层面予以考虑,而不应仅仅把思路限制在技术层面上。当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的时候,学历深造将不再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项基本途径。它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如果通过更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的,在时间跨度上相对更长的方式来规划和设计教师发展项目,所能起到的效果可能比目前普遍采取的这种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程度不高,在时间跨度上显得零打细敲的方式会更加持续而长久。

2.“自我反思”是最具弹性和自主性的发展途径如果说学历深造被远程教育教师列为最有实效的教师发展途径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在教师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那么,与学历深造在组织形式上完全居于相反一端的自我反思和同行交流也成为教师认为最有实效的途径,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则是,它揭示了有效的教师发展途径在另外一面应当具有的一些重要品质:即自主、弹性、日常化、与具体实践相关。已有研究指出,远程教育教师的反思与普通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远程教育对象的复杂多样性、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师生时空分离等特点,远程教育教师对教学反思更为积极。(公艳艳,2011)虽然我们没有对远程教育教师和普通高校教师进行比较,但是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却证实了这一点:远程教育教师普遍认同并比较积极地运用自我反思来认识、理解和解决自己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我觉得反思很好,也很重要,我会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分析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欠缺。我一般是通过日记的形式进行反思,一段时间下来,我会看看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学习情况,有什么成绩,还有哪些不足,从而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ZT-1)“教师一定要反思,教学能力才能提高,这是一个不断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循环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FT-2)教师自我反思的形式非常丰富。教师个体进行反思的形式有教育博客、教学日记、教学研究、个人成长档案袋等。教师群体进行反思活动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有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性QQ群、优秀教学资源展评等。无论是个体反思还是群体反思,教师都以实践为对象,针对一线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反思。自我反思之所以能够比较有效地促进远程教育教师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反思是促进所有社会个体发展的一种基本机制。这种机制具有一些潜在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我反思是自主的。即使是因为有外在压力而进行自我反思,反思的实际过程也必定是自主的,而不可能由其他人来取代。自主性使得教师更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目前状态及未来可能的努力方向做出判断。另外,因为这个过程中的判断多由教师自己做出,反思过程中的建设性成分(如变化某种教学方法)也更有可能被内化和吸收。第二,自我反思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弹性,且容易日常化。自我反思不必在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或某一个时间节点进行。只要教师愿意,他就可以基于所收集到的关于自身实践的信息,进行反思和重构。这种时空维度上的弹性,为教师发展活动的日常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当教师的发展活动做到日常化时,积累的效应就会显现出来。第三,自我反思是与具体实践相关的。因为教师发展活动都以变革教师的实践为追求,所以严格说来,所有的教师发展活动都是与实践相关的,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项名符其实的教师发展活动。不过,不同的教师发展活动离实践的距离并不相同:有的教师发展活动只是间接地与实践相关,而有的则是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自我反思通常是在某种具体的实践展现出来之后紧随其后进行的,所以它相对于其他教师发展途径具有更为明显的“与具体实践相关”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它的成效。另一方面,自我反思因为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内在的过程,这又使得它往往难以从“外面”加以约束。教师反思的深度如何、关注点是否具有长远价值、形式是否丰富、能否坚持下去等,都有很多潜在的不可操控的特点。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远程教育系统如何从制度上确立一套教师发展体系,不应该把太多的期望放在鼓励教师反思的层面上:这种教师发展途径可以鼓励教师采纳,但由于它难以在制度层面或教师队伍整体层面来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所以并不适宜作为远程教育教师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强调的是,自我反思之所以对远程教育教师产生实效,是因为它具有一些内在优点。如果我们能在其他的教师发展途径中,尽量地体现这些优点,如前文所述的提高自主性空间、增强教师发展活动的弹性、加强教师发展活动与教学实践的联系等,同样能够帮助我们在更可操控的教师发展途径中提高实效。

3.“同行交流互助”相比“专家指导”更具实效在远程教育机构最常见的8种教师发展途径中,同行交流互助对教师的实际帮助程度排在第三。与自我反思类似,同行交流互助的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也不强,但是却具有比较大的弹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较少,而且容易与比较具体的实践相关联。从访谈的结果来看,相较于“专家指导”途径,同行交流互助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第一,同行之间往往是在共同的处境之中、基于共同的目的而开展交流的。同行之间往往从事同一专业乃至同一学科的教学工作,大家对于专业或学科的教学目标有着基本一致的认识,这为同行之间的交流及交流过程中建设性意见的达成奠定了基础。而且,同行之间面临的来自学校的压力或来自学生的状况存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也为同行之间顺畅的交流扫除了障碍。总之,远程教育教师由于有着非常类似的背景认知,所以对很多问题的判断容易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在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建设性意见,也相对容易在各自的实践中付诸行动。第二,同行之间的交流有着比“专家指导”更好的内容基础。由于参与交流的同事通常任教同一学科或同一专业,所以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多是围绕这些学科或专业的内容。这使得他们交流起来比较顺畅,不必费很大的力气,就能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相比之下,一个来自这个学科或专业之外的人,在与教师进行交流时,可能由于缺少共同的背景知识,从而使得交流变得困难。第三,同行之间的交流总是实践导向的。通常而言,同行之间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其讨论的主题主要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种困难或问题。这种交流的目的虽然未必是自觉而系统的,但也是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的。这使得同行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在教师最关心的实践层面上展现实效,而不仅仅是为改进实践做些准备。需要指出的是,同行之间的交流所具有的上述优点,同时也可能限制同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正因为同行之间身处共同的处境、任教共同的学科、有着共同或类似的实践关注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很容易局限于情境相关或具体实践相关的“细枝末节”,而很难获得超越性的提高。从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远程教育教师认为他们的交流圈子太小,尤其是与普通高校等校外机构的同行交流的机会太少,事实上这已经成为阻碍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和普通高校联系挺少……应该从普通高校邀请一些教授来给我们开展一些讲座。我们系比较少,其他系可能好一些……我觉得邀请普通高校的教师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挺好的。”(ZT-1)期望与普通高校的教师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这除了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之外,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可能还与他们期望能够真正融入普通高校教师的“圈子”有关。从促进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创设更多的机会,打通远程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之间的藩篱,确是值得追求的方向。

4.“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的实效相差甚远从制度层面来说,要构建一个远程教育教师发展体系,最可靠的手段就是组织培训,既包括校外培训,也包括校本培训。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远程教育教师对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实效之判断存在较大差距:校外培训的效果比校本培训要好得多。但是从国际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校本培训又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教师培训校本化的趋势也容易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教育系统,不可能把师资培训的责任都推给校外力量,而且,由于校外培训通常并不专门针对某一类教育机构的某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而展开,因而单纯依赖校外培训也不足以保障教师培训的针对性。真正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目前在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的培训中,教师们认为校外培训的效果还不错,而校本培训的效果却相对很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以更好地改造校本培训,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呢?从访谈的资料来看,校外培训之所以被较多教师认为效果还不错,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校外培训是教师自主选择的。在我们所调查的某开放大学中,学校并不直接组织校外的培训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而是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本专业或本行业相关机构提供的培训课程进行学习,而学校予以相应的经费补助。虽然这些培训项目本身并非专为远程教育教师所设计,但远程教育教师在选择这些培训项目时,已经考虑了个人或专业的需要,这就保障了培训项目之于教师的适切性。二是这些校外培训项目的组织者和培训者通常具有较好的资质。由于学校在决定是否给予教师参与的校外培训项目以经费资助时,会审查这些培训提供者的资质,这也间接保证了远程教育教师实际参加的校外培训通常是由富有经验的培训者提供的。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机构组织的校本培训,虽然在组织和参与的便捷性等方面优于校外培训,但在培训质量方面却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第一,校本培训之于教师的适切性并不高。通常认为,校本培训较之校外培训的潜在优势在于,它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这种潜在的优势未必能够轻易地变成现实。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校本培训在我国组织的也不少,但适切性方面却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校本培训应有的水平。“我们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针对课程的培训,还应有针对教学方法、技巧、知识讲解的培训,这样的话,教师会有比较大的提高。”(FT-2)“网络课程设计很重要,对我们教师来说,这方面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在做。技术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还需要对新技术进行研究和实践,教师个人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有很大难度,需要学校对此有更多投入。”(ZT-1)第二,校本培训提供者的视野往往不足以打动本校的教师。校本培训的优势是容易组织,但培训提供者通常就是自己的同事,由于大家的视野差异不大,培训者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不足以“打动”受培训者。在访谈中,教师们更是非常明确地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我觉得培训很重要。比如到英国、澳大利亚,虽然时间不长,而且未必能学到多少内容,但对我们学外语来说则启发不少,如文化和教学形式。”(ZT-1)“我觉得走出去非常重要……比如参加中美远程教育论坛。我来学校后就去了两次美国,一次是短期会议,一次是一年的访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时自己花钱拿课题经费出去进修。哪里有精品课程培训或国家网络精品课程设计,我就和学校主管部门申请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碰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培训,我也会主动参与。另外,我还和外校的老师保持交流……我们要走出去看一看,找到自己的差距。”(ZT-2)第三,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校本培训难以及时跟进技术的最新进展。远程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直接而密切地与教育技术(或更广义的信息技术)的进步相关联,技术的进步通常会很快引起远程教育的发展。由于校本培训的培训提供者多数也身处学校之中,与教育技术变化最快的社会分工部门的关系也并不紧密,因此校本培训往往不能及时帮助教师跟进教育技术的最新进展。“技术更新很快,我们也不是不学,有培训我们也在学,但这个学赶不上技术的更新,这是比较困惑的方面。”(ZT-3)此外,教研活动尽管是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传统途径,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实际帮助程度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访谈结果也揭示出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研活动内容单一,与教学提升相关度低,主要限于考试与管理;二是教研活动中虽然有评课听课环节,但只有“听”没有“评”,很难真正有效改进教学等。综上对于问卷调查中所展示出来的各教师发展途径的实效及其机制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某种教师发展途径能否发挥作用,或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并不在于这些活动组织的数量,而在于这些教师发展活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的。在未来远程教育教师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既兼顾教师发展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又能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性和弹性,以使教师发展活动相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更明确的适切性和实践相关性,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确保教师用于各种教师发展活动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途径

随着人类对于自身各项事业的自觉程度越来越高,最近二三十年,在各行各业期望通过促进机构或组织内的“人的发展”来促进本机构或本组织所从事的“事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组织变革与改进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职工培训几乎成为各行各业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那些以创新为生命线、行业内部更新速度更快、竞争更剧烈的新兴行业中,职工培训甚至成为这类机构或组织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作为本身以促进“人(学生)的发展”为职事的教育行业,更有必要也有条件通过促进“人(教师)的发展”来更好地保证教育质量。只是在漫长的教育史上,当教育事业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对稳定(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的频率不高)、培养目标不是很复杂(对教师的挑战性不强)、教育内容更新速度不快、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甚至机械、教育对象来源单一且差异不大的时候,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非常迫切。事实上,直到今天,当教育事业所处背景已然变化多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空前高涨、教育的内部构成也趋于复杂的时候,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教师发展仍然不是一个紧迫而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在绝大多数普通高校中,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作为恪守传统(如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的“教师”仍能胜任,只须在其他角色(如作为“科研人员”)做出调整,以回应时势的要求就可以了。但是远程教育教师没有这么幸运。远程教育教师虽然也属于高校教师的一分子,但是其“远程教育教师”身份之所以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正在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是“远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远程教育教师不可能像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在一个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时代,基本上靠沿袭几十年前的传统做法来胜任“教师”这个角色;他们工作中的“远程”特性,使得这项工作内在地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技术发展紧密相连,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对社会变化尤其是技术变化做出回应,否则就很难胜任“远程教育教师”的工作。因此,远程教育教师面临的发展压力比普通高校教师要大得多。事实上,无论是远程教育理论界,还是远程教育机构,近些年也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教师发展对于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无论在国外,还是在我国,远程教育系统内部都既对远程教育教师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研讨,也在实践上进行了诸多尝试。我国远程教育系统内部也已经进行了、并继续进行着促进教师发展的多种路径的努力。遗憾的是,这些途径总的来说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至少长远看来,并不具有持续生效的远景空间:被教师们普遍认为最为有效的“学历深造”,根本上说来只是由于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总体学历水平较低。在高等教育越来越要求师资具备较高学历的情况下,教师们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通过学历深造来提升自己,但是一旦这支队伍的总体学历水平达到一定水平(或那些未能取得高学历的教师的年龄达到一定程度),这种途径就不再可能成为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在目前阶段被远程教育教师们认为效果较好的“自我反思”和“同行交流互助”,虽然具有可持续性,甚至长远看来也值得继续提倡和鼓励,但这些途径因为内在缺乏结构性和组织性,事实上也很难从远程教育系统的层面进行更为自觉的规划、设计和组织,从而使得这些途径失去了成为支撑远程教育教师长期地、整体地发展的基本途径。最有可能从制度或组织层面进行规划和组织的教师培训,如校本培训、教研活动、专家指导,看起来效果反而并不明显。因此,要探索更有实效的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途径,我们需要对目前已经存在于我国远程教育系统中的这些途径(尤其是那些可能从制度和组织层面进行自觉规划和组织的途径)的运作特点进行分析,基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们的效率”的判断,探索提高实效的可能空间。结合前文对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途径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未来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工作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重视。

1.远程教育教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问题,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作,并不仅仅是内容与途径问题。虽然我们在讨论远程教育教师发展时,通常会试图回答诸如“提升素养的目标是什么”、“培养的内容是什么”和“什么样的途径最可能有效”等问题,但从前文的讨论来看,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素养并不简单。当今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面临的诸多问题,最明显且最为人所知的集中表现为远程教育教师目前的素养状态,尤其是与“远程”相关的技能素养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远程教育理想和实现的需要。但是,还有更深刻的矛盾困扰着远程教育教师,而且这些困扰会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教师发展。例如,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在自身定位上,尤其是它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成分,这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远程教育教师的身份认同与角色定位。如果教师连自己身份更具体的内涵都不清楚,那么他怎么可能通过明确的自身发展以更好地履行这个身份或角色的职责呢?在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中,这是比技术层面的内容问题、途径问题更关键且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交流途径篇(7)

第二,能力目标。(1)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2)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情,坚持正确方法,反对错误倾向,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新课教学】

环节一:知识衔接,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师分析本节课在高考中的命题趋势,展示高考命题趋势:

命题立意:知识立意的题目逐步减少,能力立意题目逐步增加;教学目标: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将减少,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题目将增加;命题形式:选择题相对较多,非选择题一般运用图表、漫画、数字、案例等材料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高考分值:4分,若非选择题则在10分~12分左右。

环节二:创设情境,新课教学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板书)

情境一:赵本山的小品曾经是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压轴节目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赵氏幽默带给人们许多欢乐,人们不自觉地把它当做春晚的一部分,当做一道精美的“年夜菜”,让人们发笑的同时思考社会。可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人们没有看到赵本山的身影,引发了人们对赵本山及作品的思考。

设问:赵本山的作品为什么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欢迎?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随机点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总结: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本人表演的幽默;另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让人乐在现实生活之中,可见,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实践。

联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所讲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知识点,总结概括和升华。

教师归纳升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板书)

第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板书)

情境二:(视频)

中央电视台新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艺术设计简介。

设问:(1)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艺术设计获得成功的原因。(2)世博会中国馆艺术设计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师生带着问题欣赏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点拨。

学生回答:同学一、同学二。

学生总结:文化创新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教师讲解: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社会生活各领域变化,所以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教师归纳:面对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又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过程。(简要板书)

第二,正确面对外来文化(板书)

情境三:(视频)

东方卫视《可凡倾听》栏目采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者之一何占豪,探寻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过程。

设问:(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功的原因。(2)《梁祝》的成功给文化创新的启示是什么。

师生带着问题欣赏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点拨。

学生回答:同学一、同学二。

学生总结: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教师讲解: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

教师总结:在文化创新中,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简要板书)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板书)

从本节课第二个大问题“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衍生出第三个大问题“怎样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师互动提问,按照预设思路,达到得出知识的目标。

教师讲解:文化创新,意味着要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前行。

文化交流途径篇(8)

【中图分类号】6311;TP393.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2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数字化信息呈指数型增长,网络信息资源已逐渐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主要还是利用传统途径获取科研知识信息,包括网络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等等,这些途径往往存在需要付费、数据滞后等缺陷,获取实体信息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完成学术研究的需求,而随着网络中免费学术资源逐渐增多,这些开放性的科研资源成为了科研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新型途径。网络信息资源的飞速增长和科研信息的多样化,需要科研人员能够从多种渠道收集科研信息,加强科研知识信息的交流,掌握网络科研资源的获取方法,成为了社会科研人员必备技能之一,由此才能有效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与水平,促进科研创新。

一、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资源特点

作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关键产物,Web2.0技术给现代信息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将世界各地的智慧知识汇集于一体,使得互联网成为了全球智慧的中枢。Web2.0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积极参与,从而发掘人类不断创新和贡献的潜能,使网络知识信息资源数量不断激增。博客、社交网站、日志等个人信息平台不仅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中心,使得知识信息从传统的以数据为中心过渡到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并由此具有了个性化、共享化、细微化和去中心化这四个明显特征。与Webl.O相比较而言,Web2.0更能彻底改变知识信息的创作、、共享和传播的方式。

二、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对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博客、社交网络、个人日志等Web2.0技术来获取得到有用的知识信息。但是,针对Web2.O环境下科研网络知识的共享与互动交流问题的研究仍然较少。网络科研知识信息息作为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重要一部分通常以各种形式分布于网络中。例如:谷歌的学术信息搜索功能、中国知网的知识信息搜索功能都将传统科研数据库信息进行了整合,这给科研人员获取网络科研知识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却对很多科研学术博客、开放性资源等并没有进行收录。

三、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构建设计

(一) 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构建

比较科研知识信息共享的传统途径与网络途径的区别,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Web2.0技术在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应用,对基于web2.0技术博客、社交网站、个人日志、学术期刊搜索引擎、网络开放资源等在科研知识信息共享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构建一个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旨在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与即时互动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和促进网络科研活动的良性发展,提高科研人员在线协作和知识共享的效率,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创新。

(二) 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式研究的设计

图1基于web2.O技术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型设计借鉴基于Web2.0技术的教育领域知识信息共享维基网站案例,结合科研知识信息的特点,研究基于Web2.0技术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式,对科研知识信息获取、相互交流、知识、数据存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提出一个适合各领域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模型(如图1)。

四、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模式构建的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对近三年内有关Web2.0技术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对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内容进行统一整理和研究分析。

(2) 比较分析。对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网络科研知识信息进行比较,科研通过不同的知识获取方法和技术,分析不同知识获取方法和技术的优势和劣势。

(3) 网络调查。可以通过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设计出适合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的问卷调查表,分析科研人员获取到科研知识信息的需求,以及平时获取科研知识信息遇到的障碍,对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全面了解。

(4) 实验研究。本文初步给出了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型,之后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实验应用,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网站平台流程。

(5) 定量分析。对学术搜索引擎和科研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数据统计,并利用数学分析软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

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创新之处:

(1) 对获取科研知识信息的创新途径和技术进行了分析,传统的科研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得到的信息资源比较滞后,还需要提供一定的有偿付费,或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的科研知识信息获取技术主要通过开放性的学术信息资源,能够无偿获取到巨大信息量的科研知识信息,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存在多样化的特性,所以对网络科研知识信息进行获取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

(2) 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科研知识共享交流的模型,从科研知识信息获取、交流、存储等流程均采用了创新性的Web2.0技术理念。

(3) 提出一个科研知识信息维基网站的构建,通过网站平台实现科研知识信息的共享性和交流性,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Web2.0作为一种创新型网络应用模式,其开放性与互动性的特征为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人性化的支撑环境,使之成为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充分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不断促进网络中大量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从而进一步推动网络环境下科研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萍,望俊成,王亮,赵媛斌.Web2.O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7(06)

[2] 茅宁莹,关于知识管理重点与难点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6)

[3] 邓艺,马继涛,吴海虹,刘薇,张汝斌.论创新驱动中科技公共服务网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以云南科学仪器协作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S1)

[4] 王丽杰,沈颖.数字资源组织与数据挖掘比较分析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1)

文化交流途径篇(9)

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9)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91—94)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因: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看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③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9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创新简单题汇总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文化创新知识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文化交流途径篇(10)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提出不仅坚定而明确的回答了“中国信仰什么”和“中国人相信什么”的疑问,也第一次凝练了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版的“自由平等博爱”。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师生应当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当今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和交锋,价值观反复较量的新态势下,面对持续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和多变的新特点,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革新具有现实紧迫性。

一、高校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价值观传播以“两课”为主线,各种教学和学生活动为辅助,基本实现对青年学生的高度覆盖。而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高校还具有以下特殊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提炼从复杂到简单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总结和梳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脉络逐渐清晰。从复杂理论到简单词汇,不仅是内容的简化,更体现了中央价值观传播的新思路,从强调意识形态到注重普世价值;从总结理论体系到提炼基础共识这对当前高校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首次提出我们自己的“自由平等博爱”。面对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较量形式和内容的新变化,我国高校在长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确实面临“货比货”的困境,西方的意识形态在语言凝练这一点上的确具有很大优势。中国版“自由平等博爱”的提出不仅是首次在官方层面统一了价值认识,也为高校价值观传播存在的“货比货”疑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二、高校传统的价值观传播途径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在价值观传播途径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作为最主要途径,此外包括专题讲座,课外辅导在内的教学活动和升旗仪式,军训,素质拓展训练,校园系列文化活动等学生活动也是传播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也越发凸显。

(一)强调政治首位性与当前高校学生“去政治化”的矛盾

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的特殊性,使得保证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首位性成为传播时的第一要求:宏观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微观上几乎不允许越雷池半步。但高校学生由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过于陌生,总体而言他们对意识形态远不如前人敏感,甚至漠不关心。具体表现为对政治环境和局势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对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更加热心,看法更直接;对政治影响和政治形势的敏锐性和分辨力不高,容易受单方面信息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等。这些都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途径的特点相矛盾。

(二)传统传播途径与当前高校学生的现实语境渐行渐远。当前高校学生受信息时代的深刻影响,整体思维相当活跃,信息获取渠道极大丰富,各种新事物和新思想接收程度高、更新快。因此高校学生的现实语境与前人相比变化巨大,而价值观传播途径显然未能跟上这一变化的步伐。以高校最常见的升旗仪式为例,原本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却由于在时间安排,具体流程和教育形式上墨守成规而导致很多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试想当未来某天这些国家栋梁们听到国歌响起,看到国旗升起却无动于衷甚至心生怨恨,那将何其残酷?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革新的建议

(一)重构价值观传播途径的语境。当前高校的传播途径存在门槛略高和自说自话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理论体系教条化,惟上惟书不惟实。当前我们非但不应该淡化价值观传播,反而要更加重视其作用,但这种重视不是继续端着架子高高在上,而是要俯下身子真正走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接地气”,都是大白话和大实话,高校在传播途径上自然也要“接地气”,跳出“我跟你们说”的语境,真正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平台“让学生们说”,这样才有利于改变高校学生对价值观越发淡漠的困境。

(二)主动适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碎片化”趋势已不可避免,人们在思维和处事上追求快速直接。当然一趋势的利弊还有待观察,但高校也应当主动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借助“碎片化”时代的新媒介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例如借助微课和默课拓展传统两课的教学模式;借鉴部分高校开展的“打破教室”理念创新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等等都是有益尝试。

(三)淡化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思维,从身边和小事做起

高校应当在保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适当淡化意识形态争议和阶级斗争思维,减少学生过于陌生的内容比重。同时改变口号过多的务虚作风,多从身边出发,从小事引导,告诉学生“能做到什么”比“要做到什么”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精髓传播和发扬到位。

参考文献:

[1]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人民出版社,2010

文化交流途径篇(11)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5-0078-04

北京市昌平区等县市科委,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些有助于履行其职能的组织途径,卓有成效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服务,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许多基层科委“无指标、无经费、无下属单位、无实际工作”的“四无状态”,成为地方政府落实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观的不可或缺的参谋部。

昌平等县市科委履行职能组织途径的探索

1.履行参谋助手职能的组织途径

参谋助手职能,是指针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智力等资源,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昌平科委成立了政府顾问团和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作为其履行这一职能的基本组织途径。

昌平区政府顾问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政府顾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区政府顾问的组织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委。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顾问开展主题活动,为涉及昌平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决策咨询,并对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重大政策等政府交办的规范性文件给予咨询或提出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顾问协商后,也可向有关顾问开展咨询活动。部分政府顾问还承担了昌平区一些重要的软科学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

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是由科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是执行科委决策的下属事业单位,其前身是作为科委内设机构的软科学研究室。该中心的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区政府顾问的组织管理两项。其职能定位是:通过组织研究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组织研究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区委、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建设一流首都城市发展新区服务。

政府顾问团和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的成立,为昌平科委履行其参谋助手职能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软科学研究和政府顾问工作,充分发挥了昌平所在首都地区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为昌平区的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昌平科委也因此逐步成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参谋部”和“咨询部”。

2.履行综合管理协调职能的组织途径

科委的综合管理协调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各部门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当地的科技工作。昌平科委为履行这一职能,除了通过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来研究制定本区的科技政策、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外,还在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科技工作方面做了探索。

政府的许多职能部门都涉及科技工作,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些专业职能部门,如农、林、牧、、工业等部门,更以推广新科技成果为工作的重心。因此,科委需要与这些职能部门就各自开展的科技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做到互相配合,协同开展工作,避免工作重复或存在盲区。但是,科委一无钱,二无权,如何才能发挥其综合协调作用呢?昌平科委创造性地成立了科技委员制度。主要做法是,由区政府相关委办局的主管领导、驻昌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担任科技委员,区科委主任担任科技委员主任,组成科技委员会。科委定期组织科技委员开展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以协调全区各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工作。

虽然由于成立时间短,科技委员会只是搭建起了组织框架,各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通过科技委员制度,昌平科委将科技管理的概念由“小科技”扩展到了“大科技”,也为其落实综合管理协调职能,服务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全区政府各部门科技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提供了组织依托。

3.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途径。

公共服务职能是县市科委的一项基本职能,昌平科委为此作了如下有益探索。

成立驻昌平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议。该联席会于2000年由科委牵头成立,其成员单位有驻昌平的19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区政府的13个部门。联席会议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推介交流,组织召开驻区高校科研成果交流大会等活动。为充分发挥地区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以及驻昌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是昌平科委落实公共科技服务职能的一个有效的组织途径。

成立科技指导员队伍。科技指导员是昌平区基层科技管理的一支特色队伍,其成员全部来自于最基层的农村和社区。他们面向农村和社区多样化的科技需求,以强大的科技资源为后盾,扮演着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和连接市场的“推销员”等多种角色,承担着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等多重职能。具体工作是及时反馈农民和居民的切实需求、生产难题,使政府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同时,通过科委组织的培训和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获得农村与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信息、新技术,然后向农村和社区传播。通过科技指导员队伍建设,昌平科委解决了原来在基层“没有腿”而感到履行职能力不从心的难题。活跃在农村和社区基层中的科技指导员,成为了联结科技资源与基层需求的重要纽带,也使科委服务于基层的职能得以实现。

成立两个事业单位组织。一是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心。该中心的工作重点是以“集成资源、服务企业”为宗旨,整合利用区内外的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政策、信息咨询;建立科技交流与成果转化促进平台,开展项目推介、科技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活动;帮助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或技术协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其主要工作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宣传、咨询、培训;专利申报程序咨询与服务;调解专利纠纷,查处专利违法行为。

4.其他县市科委的探索

这些年来,各地科委对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都有一些大胆探索,有些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福建省南平市根据农村科技力量不足、原有科技推广体系失效、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的局面,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市场导向和利益机制,鼓励大批科技人员下农村,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企业,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陕西省宝鸡市依托西北农业大学等,创建了“专家大院”的新模式,探索“聘一位专家,办一所培训学校,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的科技产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了包括多种种植养殖专业的30多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促进了一批科技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地方科技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海南琼海市的“农业科技服务110”,建立以通讯网络为主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及时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类似的农业科技110服务,在浙江、山东等许多地方都在开展。

关于县市科委职能履行的组织途径的思考

1.科委与相关的组织途径之间的关系: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

如前所述,县市科委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提供系统的科技服务与支撑,因此,公共服务职能,是县市科委的一项核心职能。而且,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前面分析过的参谋助手、综合管理协调、组织科技示范三种职能,本质上也是科委针对不同对象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参谋助手作用,是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实际上是科委以地方党委政府为服务对象的一种服务职能;综合管理协调作用,就是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共同做好当地的科技工作,这实际上是科委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一种服务;组织科技示范职能,是指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做好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示范,以及围绕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这无疑也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种服务。

在这里,科委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它不一定是直接生产者。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与生产职能存在着区别。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政府的责任是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即政府要为公共服务承担必要的责任,而公共物品的生产,既可以由政府自己承担,也可以交由企业或各类非政府组织来承担,在后一种情况下,政府担当公共物品生产的组织者、协调者与监管者。就科委自身的编制与人员构成,既不可能直接生产基层所需的科技公共服务(因为他们自身未必是技术专家),也不可能直接产生地方党委和政府所需的咨询建议(因为科委自身并不是智囊组织)。因此,要想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科委必须寻找或组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例如,昌平政府顾问团,就是涉及昌平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重大社会问题咨询建议的生产者。顾问团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是针对昌平区委区政府的需求而进行分析论证、最终提供咨询建议的公共服务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昌平科委是一个组织者,它首先定期向党委和政府负责人征询需要咨询的项目或内容,然后就党委和政府负责人交办的事项组织政府顾问团开展主题活动,最后将顾问团的咨询建议提供给区委区政府领导。在农业专家大院这种组织形式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同样,政府只是起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生产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专家,政府只是提供了一种把专家、企业、协会、农户紧密联结起来并高效运作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2.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建立科委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

科委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本质上不过是科技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的引进、整合和利用途径。这种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建立。从昌平等地科委的探索实践来看,除了县市科委自身之外,其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是作为科委直属单位的事业单位。如昌平科委成立的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以及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心等。这些单位是政府组建的履行科委向社会(包括政府领导)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他们不具有行政权力,但要完成科委职能所涉及的具体业务;他们的业务运作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他们的资金补偿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也有一部分来自业务收入。因此,有些国家称他们为公立公益行政机构或政府公益部门。

其次,是科委成立的专门承担某种作用的一定人员组成的联合体。这些联合体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但人员也可以经常更新和流动。这些联合体根据其成员的性质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个人的联合,例如昌平的政府顾问团,科技指导员队伍等。二是组织之间的联合,例如驻昌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席会议,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三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合,例如昌平区科技委员会等。

再次,是一种包括科技服务生产者和接受者,以及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机制在内的科技服务模式。如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陕西宝鸡市的农业专家大院等。这种科技服务模式以某种机制为纽带,将专家、技术、企业、农户等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它虽然不具备完整的实体组织形式,但它是科委履行其职能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也将其称为是科委履行职能的一种组织途径。

完善科委职能履行组织途径的建议

在对昌平等地科委的探索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1.探索履行职能的多种组织形式,形成组织网络

科委履行职能的过程,本质上不过是引进、整合和利用科技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从新公共管理视角看,公共服务供给与生产的分离特性,为科委寻找实现其职能的组织途径开辟了广阔空间,尤其在“国家与社会的许多组织已形成绵密互动、相互依赖的政策网络,政府治理日渐依赖于层级控制体系之外参与者的联合资源与相互协作”的现代社会,县市科委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学习、借鉴或嫁接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履行科技服务职能的组织途径。

科委的各项职能,包括参谋助手职能、综合管理协调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以及组织科技示范职能等,是一个有机整体。科委履行职能的各种组织途径应该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它们之间只有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网络(而不是一个个分立的组织),才能通过“1+1>2”的系统整合机制在成本相对低廉的基础上产生出巨大效能。

2.探讨并逐步规范化每一组织途径的运行机制

要切实落实科委的职能,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作为依托,而且要有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作保证。组织途径解决的是“由谁做”的问题,而运行机制则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科委的职能履行,是“硬的”结构性整合(管理体制与组织途径)通过“软的”运行机制展现、各种运行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例如“农业专家大院”,其实就是一个包括专家、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等要素在内的组织系统,专家大院功能实现的程度,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而且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键性关联安排,即运行机制。正是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外联内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维持着专家大院的有效运转。而科技特派员制度,也是通过科农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工作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对特派员的“四保、四优”的保障机制等机制协同发挥作用,才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