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产业与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1 16:44:02

文化产业与管理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1)

在我国,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还相对年轻。其跨学科特征非常显著,所包含的分支概念十分的复杂,尤其是所涉及到的艺术和管理、人文历史、法律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部分,格外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辩证。在国外的相关领域,特拉华大学研究所,格外强调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术训练。创建于1980年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的视觉艺术学院管理、与时代潮流同步,除了致力于艺术理论和实践,还通过私人艺术基金会、私人画廊和艺术拍卖业务等方式,进行了艺术管理的全新探索。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概念来分析的话,其中涉及到了许多领域,音乐,诸如艺术,戏剧,舞蹈,都包含其中。而从管理的艺术来理解,则可以细分为视觉艺术管理、音乐、戏剧、舞蹈等分门类的管理等。针对国际上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从新世纪以来,国内艺术机构逐步开放,艺术部门和领域的管理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工作室管理等,也渐渐的形成规模,在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文化产业”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知识产业革命,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尽管当下对于文化产业的准确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阐释,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旨在结合实际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以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使之受到著作权的保障的形式。

(一)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得到了普遍关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在东方之星等自然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水平却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如今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保持总体上的良好发展;其次,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的政策支持比较明确,国家开始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加以支撑,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逐步完善;第三,我国各个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加强培养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人才建设提供了新的特色场所,促进了文化研究的不断加强。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建立,从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第四,从2010年开始,我国正在加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交流活动的开办,并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展地区,开展了相应的博览会,吸引了很多的文化产业人才加入。纵观2015年,我国在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形势,正在以原创为先的走向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

(二)英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现状

1.历史背景1926年,是英国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在英国伦敦,一个叫约翰•贝尔德的人,举行首次电视公开表演。对于贝尔德的发明,《纽约时报》做出了高度评价。在同一时间里,科技进步也带动了相应的电视的发展。1950年左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工业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到了后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2.现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把目光转向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尤其在“新英国运动”开始以后,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重视加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英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应该产业发展中的第二大产业。近来,英国首相还组织了战略小组,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示了英国经济从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二、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比较中国和外国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发展和针对性的改革。如何开发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实情,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的实战策略,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政策难以充分落实困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放方面,先后制订了众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其中1992年前后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大环境下,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新的行政法的颁布和实施,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依据。以《著作权法》和《广告法》等为代表的法律,和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为代表的政策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在文化市场的萌芽阶段,起到了其相应的作用。不过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多样性特点和复杂性特点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现状看,现阶段的行业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日渐凸显。很多暂行的法律法规存在不完整性,缺乏严密性和操作性。另外一些行业法规缺乏整体性的调度和指导,甚至一些条款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互相抵触,造成管理的低效,客观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立法制度,提供文化保障

能过让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得以发展的根本,就是要从法律体系上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保障。要使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必须不断保证法律制度的增强;要想弥补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结构不足,就要促进文化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想保证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基本方向,就要对文化产业现状有所了解,要根据文化产业的根本现状去拟定文化法律的各项制度。把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法律当成是法律构建的重要一部分,提高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权威性,形成合理的法律体系。

(二)转变艺术管理职能,创新文化体制

整个国家行政机关都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的转变当成重点,让政府的转变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的管理模式应该放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建构上。要注重运用多种手段管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强化依法行政,促进文化立法的完善。按照法律规定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进行行业管理,给政府提供行政的法律依据。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将会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转变。从而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促进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建立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一、项目背景

第一,旧城改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开封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需要对旧城进行持续的改造,这也是程式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旧城改造能够重新规划定位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开封市的城市格局早已形成,有着浓厚的古城风貌,并且有着悠久历史以及多姿多彩的文化。不过古城区当中的居民住宅主要是五六十年的建筑,危房以及旧房数量众多,乱搭乱建的问题非常突出。当前在开封老城当中,仍然有数百万平方米棚户区等待改造。因此开封市决定彻底拆迁老城区当中的棚户区,同时改建老城区为休闲旅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重现北宋的“汴京风采”。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开封市的老城区改造工作吗,并将其称之为“千亿豪赌”。

第二,文化资源丰富。开封有着悠久的立时,是有名的“六朝古都”,尤其是宋文化的内容多姿多彩,宋代历史遗存非常丰富,部级保护单位包括铁塔、东京城遗址以及繁塔。省级的保护单位包括相国寺以及宗公祠等,市级的保护单位包括古州桥遗址以及午门石狮等。地下历史遗址包括古州桥遗址以及新郑门遗址,同时还有珍贵的馆藏宋代文物。除此之外,各个朝代的文化遗存还包括开封城墙、刘青霞故居、开封东大寺、延庆观以及龙亭等。开封城拥有的宋代的文化名人数量众多,例如赵匡胤以及包青天等。开封市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14类共80项。

二、项目目标

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的开发目标主要分为土地以及文化两部分。第一,土地开发目标。开封市的文化产业资源集中分布在老城区,规模比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政府批准,从而实现统一规划并且审批获得土地,然后进行一级开发。因为土地所有者属于开封市政府,所以在建设园区的过程当中,政府通常会通过二级开发从同企业进行合作。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二级开发的过程当中主要目标是商业地产以及旅游地产。

第二,文化资源开发目标。开发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资源再生产,也就是将文化资源当作原料,借助于一系列的建设开发操作,让文化产品面向市场,通过这样途径获取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开封市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过程当中,将宋文化当作出发点,在已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塑造有着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从而拓展文化产业的内涵,并且具体文化产品的重要也比较多元化,例如宋宫廷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当中转换文化资源成为资本,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在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当中,从总体上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开发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文化旅游业。将宋文化当作园区旅游的支撑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景点。第二,文艺演出业。这也是园区当中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文化产业,并且品牌产品以及演艺资源比较丰富,优则会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书画工艺业。这也是园区重点开发的文化产业,比较典型的包括书画、宋绣以及朱仙镇年画等,这部分工艺美术品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艺术品牌。第四,饮食文化。开封的小吃全国文明,尤其是夜市受到游客的普遍赞扬。除此之外还包括会展、收藏以及休闲娱乐等,都是在宋文化为基础上开发的文化产业。

三、基本流程

第一,管理运营流程。园区管委会在管理组织的过程当中,转变过去政府办文化以及政府管文化的模式,实现了“管办分离”。具体而言就是在园区管理的过程当中,政府抓哟负责出台政策、做好规划以及后期的监督监管,其中的实务则由企业来具体负责。鉴于此,古城文化园区成立开封市旅游投资公司以及宋都古城投资公司,由两个公司来当作管理运营的机构,具体负责园区文化产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建设管理。园区当中的管理组织借鉴一套人马以及两块牌子的模式,形成园区管委会以及城投、文投工作人员根据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通过独立干礼的机制,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园区项目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融资流程。资金可以说是策划管理文化产业园项目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属于战略性的园区,因此在开发的早期阶段,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不过因为整个园区需要的投资金额规模庞大,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无法满足要求。为了确保园区能够正常完成开发建设,开封市政府借助于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融资社会资本。在此过程当中,开封市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投资融资扶植政策,并同时借助于市场机制实现项目策划以及融资渠道之间的衔接对接,从而力求能够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园区项目的建设当中。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满足文化产I的信贷需求、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信贷门槛、完善金融支持的奖励机制。在具体运营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园区的重点项目同社会资本进行深度的合作。例如清明上河园同海南置地公司联合成立股份公司,御河水系则由宋都水系公司同建业集团联合开发。这些项目在开发以及管理的过程当中都搭理吸收民营资本。

四、商业模式

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商业模式放,首先由政府进行规划,然后进行开发建设,有着典型的行政特色。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的范围是古城墙当中的所有区域以及古城外部清明上河城基地、生态度假区、大宋博物馆、朱仙镇文化旅游区。园区将宋文化当作买点,将全城一景作为特色,以两环以及八区当作布局,建立起一城两环八区的商业模式。第一,一城。将古城区建成成为宋文化公园,将宋代的建筑当作主题,修缮保护当前的各种文物古迹,根据内在时尚以及外在古典的要求,来兴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成为全城一景的主题公园。第二,两环。将城墙当作主体开发环城风光带,同时将六河五湖当作文化景观带。城墙为主的环城风光带通过整治附近的环境,改造护城河并且复建四个角楼以及豁口,来实现墙体的贯通。通过治理疏浚护城河,达到城外河以及城内水系的疏通,这样一拉就实现了健全的城墙规划格局。

第三,八区。开封古城文化产业园共包括宫廷文化区、府衙文化区、开封府、大相国寺、铁塔文化区、延庆观、鼓楼商业文化区以及清明上河城影视基地区等。依托种类丰富的文化资源,古城文化在产业园区当中将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区,一方面明显丰富宋文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类型。根据这一布局理念,并且借鉴其他文化产业园区的经验,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选取了“园中园”的商业开发模式。宋都古城产业园区在2011年被批准为部级的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企业来参与运营或者是投资建设,从而推进了大批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取得非常理想的收益。2016年春节黄金周当中,开封市一共接待接待游客将近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3.6亿元。

五、风险及对策

第一,旧城改造方面的风险及对策。开封市的宋都古城产业园区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同旧城改造实现了合二为一,因此同普通意层面的城市建设规划存在这一定的区别,最为关键的是思路是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实现产业化的运作。从开发的主体而言,是由政府来从整体上负责项目的规划以及管理,并且分步实施。在此过程当中根据不同项目的条件实施不同的政策,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来招商。重要的园区文化产业项目则由文司进行策划,在必要情况下需要控股管理。从开发对象而言,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当中将宋文化当作核心,从而打造文艺演出、文化旅游、饮食文化以及书画工艺美术等产业,实现土地开发过程当中旅游地产以及商业地产之间的结合。从开发的机制而言,管理运营以企业作为主题,融资的机制是通过出台投资融资的优惠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宏观层面的文化产业园区能够概括为政府规划、项目包装以及企业运营。这一模式在开封文化产业园区策划管理过程当中的效果令人满意。

第二,开发模式方面的风险及对策。清明上河园属于部级的主题公园,是由开封市政府以及海南置地公司联合开发的一个项目,在此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地你给的风险。从开发的主体而言,海南置地公司在参与之前,清明上河园是由开封市政府负责开发。在海南置地公司参与之后,开发的主体就是企业以及政府联合成立的股份公司。政府仅仅是指导性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管理支持。从开发对象而言,开发文化资源是对宋文化中当中的各种民俗文化实现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土地开发则主要是开发旅游地产。从开发机制而言,管理机制是将市场作为导向,由企业来管理运营,其中融资机制是政府使用土地入股同海南置地公司展开合作。在后期运营当中,融资模式是滚动开发。

第三,古城保护方面的风险及对策。为了充分保护古城风貌,并且有效改善古城区的景观,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开封市政府先后组织水系工程开发。其中大宋御河属于二期工程,开发过程是政府主导的资本运作以及资源整合。水系工程开发以及旧城区改造是同步进行的,因为涉及棚户区的拆迁,所以只能通过政府主导将展开。除此之外,作为市政工程的一部分,规划设计同城市发展战略需要相互融合,有政府审批通过。从开发主体的角度而言,御河开发是由政府成立的公司当作主体,社会企业t能够参与协助。从开发对象的而言,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是营造北方地区的水城特色。从开发机制而言,运营管理是将宋都水系公司当作主体,融资途径是政府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从而政企合资进行开发。水系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宋文化内涵,连通城区的主要景点,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过开发过程当中也出现了水质差以及水系边商品化过度的问题。

开封市借助于大手笔的资源整合以及旧城改造实现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同时借此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模式的选择,应当结合地区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经济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项目的目标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理念也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赵汐.风险控制视域下的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及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3(1):451-452.

[2]侯方园.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4):163-164.

[3]陈璐.从项目策划看湘潭红色资源如何多元开发[J].中国商论,2015,5(30):106-108.

[4]王华.“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策划的运营分析[J].当代青年月刊,2015,3(9):150.

[5]杨吉华.县域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研究--以蓬莱市八仙过海旅游公司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16,33(4):125-129.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是在西方职业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早在1997年,我国就正式将其纳入高校的课程设计中,而实践教育的精神多年来也已经根植于云南艺术学院这一综合艺术院校各个专业建设中。在云南艺术学院实践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艺术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类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跨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操作自然有其特殊性。

1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基于多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往,我们发现这一专业往往定位较模糊,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贫乏,实践教学少或流于形式,更槠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不少学生学得死板,学多悟少,在工作实践中很难灵活运用到大学时学过的知识理论,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教学定位是个系统工程,与所在地域的文化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所属院校的个性特点、专业的定位和学生兴趣爱好及个人职业定位有着密切关系。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售卖的是建立在产业结构金字塔上层的精神产品。高校所在区域及学校本身资源越鲜明有特色,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下的实践教学定位也就越明晰。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秉持要充分利用云南艺术学院综合类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要更多地挖掘合作企业的潜力来孵化文化创意人才,要培养“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人才的理念,将专业的实践教学定位于“艺术+政策+市场+管理”,在组合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

经过不断的优化改革,依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落实于以下多个环节: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周、工作室实践、假期调研、毕业实习实践。

2.1 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课的数量较多,针对艺术院校类学生多数活泼好动、个性鲜明的特点,这类课程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就更需要在相关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实践。

首先,在认识层面,本专业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让学生懂方法,更重要的是用方法。无论是经济类模块、管理类模块还是技能类模块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均以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为辅,具体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承担“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的专业教师应充分考虑当下网络设施便捷,在校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并不稀缺,但学生在校园中,与民族区域文化、服饰的内涵、保护与传承的矛盾等现实问题距离甚远。为避免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弱,教师利用假期带领部分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田野调研大理新华村后,课上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同学们将一手、二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就新华村民族技艺向产品转化、非遗保护的方式等内容提出自己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今后实际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其次,从运用层面来看,在美术、声乐等技能模块的相关课程上,相关教师经过多年探索,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和实践内容,不刻意追求技能的精准到位,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从市场的角度来鉴赏、评价和参与到管理运作过程中去,理性制定教学方案,这类课程均安排了超过70%的学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例如,在学习声乐技能与欣赏课程中,全班师生共同举办的小型音乐会,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场地安排、舞台布置、设备设施管理、服装管理等整个音乐会项目的筹备者、运作者,通过亲身参与运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参与项目运作使得学习过的创意策划及项目实施、剧场管理、声乐技能与欣赏讲授等多门课程课堂的知识技能更立体化,理论知识得到了印证,让人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良好。总之,对于本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课程实践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因针对性强,又有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并且一个学期学生基本能分组合作完成若干个项目,所以实践效果相对好控制。但因此类实践还是以课堂为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对接,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与真正的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还相去较远,因此在二年级之后引入更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显得尤为重要。

2.2 大二、大三课外实践(假期市场调研、工作室实践、社会实践周)的不断优化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假期市场调研和由工作室承担的专业考察、大二大三社会实践周中开展的创意竞赛和走出校园文产实践。

(1)假期市场调研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具体成果体现为选对方法,与人沟通好,将调研做好,将调研报告写好。从教学安排来看,社会调查主要突出建立更真实的认知,放在大二与大三之间的暑期进行,调查对象主要围绕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相关行业和企业。学生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和接触社会,熟悉专业服务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呈现问题的文案写作能力。几次教学计划和实践方案中对市场调研的安排和调整较好地实现了以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市场调研方法、法律法规、文化市场营销、谈判沟通等课堂知识的拓展利用有深入体验,并在拓展性开发利用的同时达到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认识。

(2)工作室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院陆续开辟了演出演艺实践演练的多媒体实验室、美术活动策划工作室、后期编辑室等;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商务管理能力、传媒的宣传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例如,ACE展览策划工作室从事美术展览的策划及实施、艺术沙龙及艺术项目实施等以艺术传播为主要目的实训及教学活动。ACE工作室以具体的美术作品展览项目为依托,采用分组合作与个性培养结合、强调动手实践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系列实践策划布展活动,拓展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作能力。ACE工作室到目前已承办艺术沙龙50余期,策划实施画展8次,如云南省第三届艺术家艺术管理人合作项目暨“无中生有”青年画家邀请展、“聆听记忆的声音”院庆十周年画展和Hi-story主题摄影展等展览活动等。

(3)社会实践周。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周经过多学期的摸索,严格规定落实具体学时和学分,在大三每学期安排一次社会实践周(2周),并从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根据企业、社区等提出的合理需求,设计实践项目,努力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此基础上在近两年确定了基本主题“创意创新”指导下的系列实践活动,如选择企业具体项目构思撰写“创意策划文案”,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举办校内实践周创意策划大赛、创意活动比赛,选拔推荐并奖励学生参与实践周项目的成果申报国内全国性的“挑战杯”商业策划作品竞赛,全国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大赛等,将此项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条件。例如,2014年社会实践周中产生的“黑熊移动书屋项目创意”获得中国艺术学学会第三届全国艺术管理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2015年10月社会实践周产生的“萌吉象穿越学堂”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创业大赛铜奖。

2.3 毕业实习实践

在大四毕业前的实习实践阶段,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和实践的体悟自主选择到文化产业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与当地的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出版局及演出公司、剧院剧场、电台电视台等地方有强影响力的十几家媒体和艺术商演公司某某同学在大学读书期间市场调查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于大三暑假开始进入昆明当地著名的婚庆公司实习,毕业后在婚庆企业工作了两年后,积累了从业经验,于2014年创立了“缘庆婚嫁定制”公司,企业成立以来,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充满创意、极具特色,在市场上迅速立足,并于2016年9月获世界华人婚庆产业促进会邀请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华人婚礼产业颁奖盛典,在本次盛典上,“缘庆婚嫁定制”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婚礼产业品牌榜”提名并最终获奖。

3 结语

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与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仍需通过对每一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新需求,不断改革实习环节,并遵循“夯实课程实践优化课外实践提升毕业实习有效性”三位一体的模式(图1)对专业特色实践教育展开新思考,致力于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新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学生有效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市场,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的专业实践教育新平台。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4)

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热”的到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此专业,然而它的适应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国文管发展实际,探索促其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中国文化的传承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理性文化的传播中。我们意识到越是在人们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提出:“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在传统文化日趋淡忘的今天,中国文化更加需要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延续。通过新兴的文化产业将其有特色的推广给世人,不仅弘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产业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其作用不容小觑。

2.社会整体文化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断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竞争,军事竞争,而是文化竞争。从20世纪70年代起,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世界的经济格局在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从国际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国际产业分工成为垂直产业分工,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新的比较优势。从国内看,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制约着整体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3.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的娱乐化倾向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文化的商业价值越来越高。“超女”、“快男”、“中国好声音”等新的电视选秀节目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说明娱乐业已经在经济增长和文化演进的前沿占据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位置。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热,就业冷”现状

1.新专业开设如火如荼

为适应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教育部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批准了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文化产业管理的试点招生。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此专业。但各学校的培养定位十分模糊,院系归属也受到影响。其次,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导致学生并没有学到专业的实用知识,多而不精,以至于对社会的专业对口没有作用。该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量非常的多,不仅要精通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具体的操作实践。在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下,对该专业的学习只会让人们莫衷一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2.专业热,市场冷

在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就业率几乎成了很多学校和专业生存的“标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亦是如此。据了解,本专业近年来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有的业界人对该专业的概念很模糊,甚至该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机会都找不到。一个专业的市场发展态势炙手可热,而市场反应却如此冷淡。这种困境的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在于该专业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文管专业的人才还未被发掘出来。市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不仅是学校的教科安排,而且学生本人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

三、应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难题

1.立足产业需要,重点培养经营人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而文化产业则具有经营性、市场性。为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国家文化体制的目的旨在培养多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文化产业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培养的人才不应局限于文化事业工作。

2.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首先,要形成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将其从一般专业提升为专业类。与公共产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并列,再根据其研究范围分出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例如,可在一级学科下设立媒介经营管理,影视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等二级学科。

3.重视企业作用,倡导开放性教学

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建立教研基地,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门。企业可以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聘请精英讲座给学生开展专业培训;而高校可发挥智力资源为企业出谋划策,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这样可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4.政府和文化产业市场应发挥的作用

政府应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政府购买基本服务与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市场可重点发展报刊杂志、图书影像、影视娱乐等产品市场。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影响力。

四、结束语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文管专业的学生,会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也希望中国的文管市场建设越来越好,面对利与弊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化,思想化。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培养大量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官玲.世界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

[2]李志雄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的冷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12

[3]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悉.教学研究,200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5)

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

1.1 我国产业经济现状

根据工信部消费品司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仍持续下行,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同比国内消费额下降43.5%,出口贸易额下降43.4%。与此同时,2016年1月4日,作为2016年股市开盘第一天,沪指跌破3300点,跌幅6.86%。在种种经济下行信号面前,人们不免开始担忧“十三五”蓝图中那些浓墨重彩的文化战略。

在“两会”刚刚闭幕后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现状,同时指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在这份60000多字纲要中十五处直接提及“旅游”,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的产业地位将日趋显要。

1.2 文化产业全面铺开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篇,文化改革将围绕着文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升级、市场活力和监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开放六个方面展开。无论是文化市场,还是文化产业,都离不开人才。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已全面铺开,国家将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就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定位,未来将有无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崛起。

1.3 文化能不能赚钱

文化能不能赚钱?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问题。许多人离开这个产业正是出于对它的不解。一度,笔者也曾产生怀疑,但很快看到了希望,文化是可以赚钱的,并且是依靠人才、智力赚大钱的产业。

今年,北京的冬季尤其难熬,人们期盼着北风刮走雾霾,而一群人更是难以度日,唐山积压的粗钢无法寻求市场,大同煤矿主纷纷破产。在这样一个冬季,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竞争优势正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的电影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这些低消耗的文化产业正是绿色经济的代表。绿色经济的优势在于节能,文化产业即是绿色经济的典型,文化产业依托人才,低能耗为产业发展节约了成本。

1.4 文化怎样赚钱

我们肯定了“文化可以赚钱”这个命题以后,便会有人追问文化怎样赚钱?我们能想到的用文化赚钱就是“卖文化”,更直观些便会联想到山东的书画艺术品市场,这个不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在青州达到鼎盛,泡沫泛滥,然后盛极而衰。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源自“画贩子”的逐利心理,“炒作”成为他们运作艺术品的关键词,忽略了文化艺术的本身价值。

文化可以赚钱,还可以赚大钱,但不要忽略了文化的本质。文化需要养“文化养心”正是这个道理。其一,找准切入点,做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文化产业;其二,获得政府支持,做符合区域社会发展的文化产业;其三,可靠的资金链保障,做好长期运营的准备,先养后得。

2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1 生存之道――高校与区域社会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知名高校,其发展必然与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联。例如,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在全球排名第6,这与其在美国现代设计史上的显要地位不可分割,芝加哥因而成为美国工业设计的摇篮。武汉与芝加哥为友好城市,并且,武汉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因而武汉理工大学以设计学作为优势学科参与武汉城市发展规划,将武汉定位为中国的“设计之都”。每一所成功的高校都因其与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那些被历史淘汰的高校恰是忽略了这一生存之道。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站在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将成为距离北京市政府新址最近的高校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文化中心的地位尤为显要,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排名中,北京高居首位。而在北京市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县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类别中,通州区重点支持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出版、展示、物流、发行等产业,这一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艺术区,其址紧邻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并且目前该校为宋庄艺术区内唯一高等学府,创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2.2 产学研销――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四维平台

目前,嘉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设数字媒体设计、跨界设计、商业印刷媒介创意设计、中韩合作项目四个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有艺术品经营、艺术策划与传播两个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四个方向涵盖了平面、影像、工艺、产品、包装、展示等多个领域从设计到制作的教学,搭建起了一个产、学、研的平台,而在今天的高校竞争中,仅有这三位一体是不够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米兰世博会上初露锋芒,引起了世人关注,这个专科院校备受关注的是家具设计。早在多年前,该学院的设计专业就与顺德本地家具生产厂商合作,为学生与厂商搭建一个产、学、研、销的四维平台,这种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中取得了很大反响,该学院也凭借着设计专业享誉全球,顺德家具产业更是蒸蒸日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为基础,共同打造产、学、研、销四维平台,使两个专业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2.3 文武双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

1966年,美国出现了艺术管理从业人员;1970年,哈佛大学夏季学院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学员围绕“政府赞助”展开研讨;1971年,开始对“孤立艺术――寻找文化替代品”的话题进行讨论;1972年,人们关注于“艺术与大众”,从这四个时间点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专业起源于美国,并领先我国30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蒙于1993年上海交大的文化经济学课程,时隔10年后,山大、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七大高校发起了“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10310S),这个S代表了它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附属,直至2012年,文化产业管理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代码120210,属工商管理学科,可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以艺术品经营为主要方向,其实质与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相通,以培养懂艺术、会经营的人才为目标,是艺术(美术学、设计学)+商科(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的跨界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始终坚持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比例设置。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开阔的文化平台,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战中去探索经营之道。本专业的学生要能文能武,既可舞文弄墨,又是商界精英。学校专门建设有艺术品网上交易模拟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中心,又与董陶窑、华夏和谐艺术品、天津瓷房子博物馆、荣会艺术机构、过云楼书画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保证了学生的实习就业。

2.4 文化精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1)工作室制。我们调研了国内外多所高校,在眼下看来,工作室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方式。在综合其他院校工作室制的经验后,又结合嘉华学院特色,提出了特色的工作室制。第一,工作室导师负责制。在职教师申请工作室需具备副教授或以上职称。青年教师具备讲师职称者可与校外导师共同申请,校外导师可以是企业负责人,也可以是知名院校教授。第二,工作室项目制。导师需有纵向或横向课题项目方可申请工作室。在职教师需在纵向课题排名前5位,且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或横向课题为负责人,且项目经费由我校科研处管理方可有效。工作室根据课题项目规模可招收学生10~20人不等。工作室导师绩效为项目成果和绩效考核。第三,工作室运营。工作室由科研处管理,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共同协调事务。工作室运营经费为项目经费,纵向课题和对学校专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可申请学校相应经费补贴,由学术委员会认定。第四,项目成果。工作室课题项目成果需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项目成果作为导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工作室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工作室项目成果由学校、企业、导师、学生共享。

(2)校企合作。如果工作室制得以实施,校企合作将落到实处,工作室以项目绩效,其中大量课题为横向项目,项目源自社会企业,经费也由企业支出到我校科研处生成经费卡管理,项目成果交付企业。这一整套环节真正做到了校企紧密合作,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从项目成员中择优录用,解决了人才输出的问题。工作室制带动的校企合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即谁有项目跟谁合作,利于学校和专业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持久的生机。

3 结语

目前的经济形势让人们最直观地看到了山东画廊业的萧条,看到了文化艺术品交易指数徘徊不前。于是,人们开始对文化产业打起了退堂鼓。试想,在2015年8月26日沪指击穿3000点心理防线时,大家有怀疑过金融专业和投资专业存在的必要吗?出口贸易额持续下跌的今天,人们是否考虑过停办国际商务专业?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为何要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如此苛刻,何况它仅仅是停滞,而非倒退。这正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够自信的表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6)

当前,以改革开放为内涵的经济创富战略、以科技进步为内涵的科技创新战略以及以文化产业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共同构成了我国三大国家战略,共同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形成共识,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2004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40亿元,到了2010年则猛增至11052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2%,远高于GDP增长速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了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了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人才奇缺,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目的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2所独立学院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其实在这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72所,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12所高校还开始了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也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的兴起更是只有10年的历史。因此,与一些成熟学科相比,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尤其突出。

2.1 师资缺乏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它的学科定位是管理学,但从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来看,大多数都是由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来建设,这些学院显然缺乏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师资,而各高校的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很少率先开设这个专业,而且在这两个学院设置该专业,又缺乏历史、文化以及艺术方面的师资。从师资引进的情况来看,不管在哪个学院设置,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结果只能是原有的师资通过重新学习相关知识来承担相关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此外,部分老师或是对新专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更导致了师资的缺乏。出现这种局面也是与新兴专业建设先天不足休戚相关。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还没达成共识,从目前设置该学科的高校来看,课程设置参差不齐,有些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专业设在文学院、艺术学院的,往往会忽视数理、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设在经济和管理学院的又往往缺少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二是没有专门针对性的教材体系。基础理论教材大多是直接使用相关学科的教材,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现在针对文化产业的教材如《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又存在以下特点,一是编写者大都是单一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如经济学背景的专家编写的教材,其文化产业方面的造诣却不够,一些纯粹学文学、艺术的专家学者编写的《文化产业经济学》教材,其对经济学内容的把握更是尤为欠缺,这样导致了所编写的教材经济学内容和文化产业内容相分离,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这类教材有点不伦不类。

2.3 实践教学欠缺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中不但要注重素质教育,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他们的现代化意识,又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一流的竞争实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专业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教育,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和从属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只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不强。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尤为缺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文化产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二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或缺乏从文化企业或政府部门引进的师资,三是所在单位或院系对新专业建设投入经费不够,无法建立实践教学实验室。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要办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此首先要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相关专业的老师投身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其次不断创造条件选送优秀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和科研技能;再者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师资人才,包括硕士、博士以及有文化企业管理经验或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经验的师资人才;最后要积极创造引进、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的各种软硬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加盟。

3.2 重构课程体系

鉴于当前课程体系混乱的局面,笔者认为教育部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厘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对其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相关学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并组织各学科的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各高校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对各课程的设置进行微调,对相关学科课程可以根据培养方向自主设定。这样也才会使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3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根据文化产业对专业人才上述目标的实现要求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一套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实践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最有效的手段。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和社团组织管理,引导学生创意、创新和创造,创建自己的“实验田”,积极寻找各种校企业合作机会,在相关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同时完善实验室建设。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积极探索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7)

1. 前言

没有理想的企业成不了巨人。做企业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所有“好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善良、独立、平等等人性逻辑的组合,所有好的企业在本质上也都是一样的,无非也是远景,核心价值观,公平交换,自由竞争等等商业逻辑的组合。商业逻辑比企业更持久,要懂得企业一时一事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它能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就要研究企业的文化建设。

2. 房地产企业战略设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企业小企业都有战略问题。除非你决定明年就不做了。企业战略是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及企业资源的条件下,对企业未来发展方针的定位、路径前瞻性的谋划。

2.1 认识企业的发展周期。

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按哲学的观点万物都有一个成长和衰亡的过程,一个企业要经历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寿命只有2.9岁,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到42岁左右,房地产开发企业10年内消亡的要占到现在市场上存在的九成之多。从企业内部发展的层面来讲,企业的寿命可以归结于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从外部发展环境上来讲,是环境多变性的结果,现在中国大的企业如联想、TCL等都在“转型”,对于企业来讲这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做企业要想做成百年老店,就必须在不同的时期把握好不同的重心:诞生期要找准发展的方向,选好行业、选好产品;成长期要追求企业发展的安全,防止资金链条中断,规避经营风险;成熟期要研究企业新的利润区,寻找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衰退期要研究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企业处于哪个阶段,有一点是共性的:企业要通过战略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2.2 树立全新的战略理念。

2.2.1 忧患意识。孟子讲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企业发展好的时候没有忧患意识,那么离衰退就不远了。现代社会中没有比企业的竞争更激烈的,比尔·盖茨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微软尚且那么认为,何况我们弱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呢?更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2.2.2 数量增长还是利润增长。企业追求的永远是利润,社会投资的多元化与竞争环境的规范决定了哪个企业想垄断某一个行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追求企业市场份额和公司规模的扩张,然后再形成行业的相对垄断利润,是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思维定式。这种观念是先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大销售再实现企业利润,这种模式害了不少企业。企业的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利润是企业生存所在,企业的利润区是不断变动的,一定要使数量增长和利润增长相适应,防止资金流断裂是企业的第一任务。

2.2.3 创新竞争。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创新提升公司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是公司保持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立于不败之地,惟有创新。房地产企业的创新有规划设计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房地产公司更要敢于打破旧的开发模式和开发理念,对于新的制度要大胆尝试,对于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要敢于变革。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从做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唯有创新才能在目前超级竞争状态下生存发展,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客户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观点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2.4 速度致胜。房地产业的竞争是速度的竞争,是项目开发的建设、资金运转的速度,决策速度的竞争。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好的户型设计、优美的外部环境,都可以被迅速克隆,不可能再一招吃天下。所以房地产企业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创新能力。企业间竞争更多的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能最快的把潜在市场挖掘出来,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谁就能赢得明天的市场。

2.2.5 服务第一。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为客户服务的,要做到不仅产品为客户服务,更要做到企业的人也要为客户服务好。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服务理念,扩大为客户服务的范围。给客户服务好的直接结果是一个客户能带来多个客户。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反之我们得罪了一个客户,就会影响许多潜在客户的购买行为。

3. 房地产企业的文化建设

人存在的意义在于气质,城市存在的意义在于文化,企业存在的意义也在于文化。城市思想家沙里宁有一句名言:“让我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中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温州是小城市大文化,大连人、山东人是关东大汉性格,产生做大事的人、大企业家,如海尔、青啤;而北京人则大气、关心政治。一个市长无论多么雄才大略,他很难改变一个城市的文化,只能做到适应,因地制宜。不要急功近利,要给后任留有余地。做房地产也一样,企业文化起来了,产品才能有文化品位,才能引领市场。

3.1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泉源。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共有的价值体系,是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态度、行为规范和期望等组成的认知框架。企业最核心的是人,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是人,最难管的也是人。人管人,累死人。管好一个公司靠制度,更要靠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如果真的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从他的价值观、成见和信念着手。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建立企业员工的共同遵守的行为价值标准,来约束不良行为、来保证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和消除部门之间的本位主义趋向,有利于协调和工作效率提高。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

3.2 房产企业要倡行做老实人,赚阳光下的钱的诚信企业文化。

做人要做老实人,做企业一样也要做诚信的企业,社会真正做成大事业的都是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做大的企业也都是讲诚信、规范的企业。

对于开发企业来说,规范运作与诚信经营将带来企业的最大发展机遇。企业讲诚信要到五个方面:一是对政府讲诚信。政府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代表,开发商要在政府制订的“游戏规则”中搞开发,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就不能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更要提高对政府兑现诚信的自觉性,做到不违规越级开发,手续不健全的土地不开发,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办理开发手续,规范招投标制度,预售手续“五证”齐全,要照章纳税,认真实践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对股东讲诚信。股东是企业的创造者,企业对股东讲诚信主要体现在股东稳定回报和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经理人在授权范围内创造性的展开经营活动,是什么情况就汇报什么,汇报到哪里就兑现到哪里。三是对客户讲诚信。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经营理念,不断提升楼盘内在品质,慎重承诺兑现,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趋之若鹜,切实搞好售后服务工作,做到对客户负责,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积累宝贵的客户资源。四是对规划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合作伙伴讲诚信。要追求多方共赢的合作局面,在合作伙伴中树立开发商的良好口碑。五是要对公司员工讲诚信。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公平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公司与员工、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富有竞争力的开发企业是靠诚信打造的,在不十分规范和充斥各种不诚信行为的房地产市场中,谁首先做到了规范运作与诚信经营,谁就抓住了最大的机遇,就能赢得消费者,立于不败之地。

3.3 寻求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要学先进、走正道、做好人。世界上都是一流的人才做企业,商人的“商”字是商量、协商,是不能坑,不能抢,不能骗,把别人的钱拿来,谈何容易。客观上讲,必须无限真诚,为对方办事,替对方着想。商人,人是主语,商是定语,做人是最重要的。商业利益是最低要求,做开发首先要做好人。

世界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模式,一个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市场整合战略,建立起自己企业的文化,不仅能获得今天的利益,还能赢得明天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周文燕 陈辉华 刘微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第1期.

[2] 城市人口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研究,龙奋杰 吴公樑 《土木工程学报》 2003 第9期.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8)

没有理想的企业成不了巨人。做企业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所有“好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善良、独立、平等等人性逻辑的组合,所有好的企业在本质上也都是一样的,无非也是远景,核心价值观,公平交换,自由竞争等等商业逻辑的组合。商业逻辑比企业更持久,要懂得企业一时一事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它能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就要研究企业的文化建设。

2. 房地产企业战略设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企业小企业都有战略问题。除非你决定明年就不做了。企业战略是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及企业资源的条件下,对企业未来发展方针的定位、路径前瞻性的谋划。

2.1 认识企业的发展周期。

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按哲学的观点万物都有一个成长和衰亡的过程,一个企业要经历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寿命只有2.9岁,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到42岁左右,房地产开发企业10年内消亡的要占到现在市场上存在的九成之多。从企业内部发展的层面来讲,企业的寿命可以归结于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从外部发展环境上来讲,是环境多变性的结果,现在中国大的企业如联想、tcl等都在“转型”,对于企业来讲这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做企业要想做成百年老店,就必须在不同的时期把握好不同的重心:诞生期要找准发展的方向,选好行业、选好产品;成长期要追求企业发展的安全,防止资金链条中断,规避经营风险;成熟期要研究企业新的利润区,寻找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衰退期要研究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企业处于哪个阶段,有一点是共性的:企业要通过战略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2.2 树立全新的战略理念。

2.2.1 忧患意识。孟子讲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企业发展好的时候没有忧患意识,那么离衰退就不远了。现代社会中没有比企业的竞争更激烈的,比尔·盖茨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微软尚且那么认本文由收集整理为,何况我们弱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呢?更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2.2.2 数量增长还是利润增长。企业追求的永远是利润,社会投资的多元化与竞争环境的规范决定了哪个企业想垄断某一个行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追求企业市场份额和公司规模的扩张,然后再形成行业的相对垄断利润,是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思维定式。这种观念是先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大销售再实现企业利润,这种模式害了不少企业。企业的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利润是企业生存所在,企业的利润区是不断变动的,一定要使数量增长和利润增长相适应,防止资金流断裂是企业的第一任务。

2.2.3 创新竞争。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创新提升公司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是公司保持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立于不败之地,惟有创新。房地产企业的创新有规划设计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房地产公司更要敢于打破旧的开发模式和开发理念,对于新的制度要大胆尝试,对于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要敢于变革。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从做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唯有创新才能在目前超级竞争状态下生存发展,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客户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观点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2.4 速度致胜。房地产业的竞争是速度的竞争,是项目开发的建设、资金运转的速度,决策速度的竞争。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好的户型设计、优美的外部环境,都可以被迅速克隆,不可能再一招吃天下。所以房地产企业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创新能力。企业间竞争更多的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能最快的把潜在市场挖掘出来,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谁就能赢得明天的市场。

2.2.5 服务第一。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为客户服务的,要做到不仅产品为客户服务,更要做到企业的人也要为客户服务好。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服务理念,扩大为客户服务的范围。给客户服务好的直接结果是一个客户能带来多个客户。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反之我们得罪了一个客户,就会影响许多潜在客户的购买行为。

3. 房地产企业的文化建设

人存在的意义在于气质,城市存在的意义在于文化,企业存在的意义也在于文化。城市思想家沙里宁有一句名言:“让我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中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什么”。温州是小城市大文化,大连人、山东人是关东大汉性格,产生做大事的人、大企业家,如海尔、青啤;而北京人则大气、关心政治。一个市长无论多么雄才大略,他很难改变一个城市的文化,只能做到适应,因地制宜。不要急功近利,要给后任留有余地。做房地产也一样,企业文化起来了,产品才能有文化品位,才能引领市场。

3.1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泉源。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共有的价值体系,是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态度、行为规范和期望等组成的认知框架。企业最核心的是人,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是人,最难管的也是人。人管人,累死人。管好一个公司靠制度,更要靠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如果真的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从他的价值观、成见和信念着手。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建立企业员工的共同遵守的行为价值标准,来约束不良行为、来保证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和消除部门之间的本位主义趋向,有利于协调和工作效率提高。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

3.2 房产企业要倡行做老实人,赚阳光下的钱的诚信企业文化。

做人要做老实人,做企业一样也要做诚信的企业,社会真正做成大事业的都是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做大的企业也都是讲诚信、规范的企业。

对于开发企业来说,规范运作与诚信经营将带来企业的最大发展机遇。企业讲诚信要到五个方面:一是对政府讲诚信。政府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代表,开发商要在政府制订的“游戏规则”中搞开发,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就不能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更要提高对政府兑现诚信的自觉性,做到不违规越级开发,手续不健全的土地不开发,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办理开发手续,规范招投标制度,预售手续“五证”齐全,要照章纳税,认真实践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对股东讲诚信。股东是企业的创造者,企业对股东讲诚信主要体现在股东稳定回报和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经理人在授权范围内创造性的展开经营活动,是什么情况就汇报什么,汇报到哪里就兑现到哪里。三是对客户讲诚信。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开发经营理念,不断提升楼盘内在品质,慎重承诺兑现,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趋之若鹜,切实搞好售后服务工作,做到对客户负责,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积累宝贵的客户资源。四是对规划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合作伙伴讲诚信。要追求多方共赢的合作局面,在合作伙伴中树立开发商的良好口碑。五是要对公司员工讲诚信。要本文由收集整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公平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公司与员工、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富有竞争力的开发企业是靠诚信打造的,在不十分规范和充斥各种不诚信行为的房地产市场中,谁首先做到了规范运作与诚信经营,谁就抓住了最大的机遇,就能赢得消费者,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9)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而成立,也因国家重视文化产业而受到关注。从2004年教育部第一次批准4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十年时间内,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数量上发展迅速。但作为新专业,在内涵发展上还不容乐观。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三个瓶颈问题: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培养模式不科学和教材缺乏。

一、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与对策

目前很多文章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讨论,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师资问题。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没有专业过硬的老师,就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师资问题是基础问题,师资问题解决不好,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等问题都无从谈起。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点与对师资的要求

文化产业在我国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和成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有十年发展历史,所以对这个新产业和新专业的特点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有两个特点,即跨学科性和实践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第一个特点是跨多学科,跨文化、文学、艺术、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融合很多学科,不是单一学科。需要有多学科的师资力量支撑,不仅需要文化艺术类师资,还需要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师资。而且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品牌运营、艺术市场营销、文化资源开发等课程,每门课程都跨学科,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有文化艺术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经济、投资、管理等专业知识和视野,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综合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师资的要求,不仅需要来自文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师资承担专业基础课,而且需要融合上述多个学科的师资承担专业核心课程。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基础学科,实践性很强,强调应用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是为了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很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很关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要求师资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目前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目前很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匆匆上马,师资条件并不具备,因此一旦批准专业设置后,只能有什么师资开什么课,因人设课现象严重。目前,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里面有各高校优势学科不同、区域性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侧重点不同等原因,但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师资,没能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目标设定的所谓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只能流于口号。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主要来自文史哲、艺术、管理、经济等专业,极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传统学科文史哲、艺术等知识背景的师资大多缺少产业经济与管理学的知识结构,也缺少文化产业的实践经验,尤其缺少经济头脑和商业市场眼光,因此很难把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讲好,而且不懂得实践的重要性,自然培养不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同时,经济学与管理学专业背景的师资由于缺乏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意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因此很难胜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呢?指望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目前急需的师资还有待时日,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为现实的做法是必须意识到师资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培养现有师资力量。师资过硬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应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地培养师资。第一,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这些师资大多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而且很多已具有副教授、教授职称,所以已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稍加系统培训就能产生效果。目前专业核心课程的师资主要是通过自学进行专业转型,但自学比较慢,学校应该对这些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一是让他们补充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送他们去国内外文化企业单位进行调研和学习,深入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运营情况,实现产学研结合。弥补专业知识单一和实践性弱的不足,让师资在知识结构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样才能胜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通过培训和实践调研与学习,帮助教师实现专业转型,增强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和兴趣。第二,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来校任教,把专业核心课程分出一部分课时请业界人士来讲,或者开讲座,以此弥补师资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需要学校出面进行协调,打破院系隔阂,综合多学科师资力量通力合作,承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2013年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果从艺术生招生,文化课成绩必须达到该校最低批次录取分数线,并在《201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级学科是管理学,挂在工商管理类,可以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位。教育部文件出台之后,很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停止招收艺术生,改成招收普通高考生,并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艺术学院、文学院划归到管理学院,使管理学院错误地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质就是管理,所以很轻视甚至认为不太需要文化艺术类的师资就能办好这个专业。结果导致很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放弃原有的办学基础和经验,在管理学院另起炉灶,造成时间和资源浪费,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因为,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是基石,创意是灵魂,没有文化和创意,只有管理理论的师资不能独当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的教学任务,同样,仅靠管理学院办不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与文化创意类专业一起成立文化创意学院,这样便于形成创意氛围和产业实践基础,对于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比较有利。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新专业新对待,跨多学科专业,就要多学科教师去教。如管理学课程聘请管理学院专业老师教,经济学课程聘请经济学院的专业教师教,文化基础课由文学、艺术类专业老师教,专业核心的跨学科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企业管理等由转型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授课。这样综合多方力量才能胜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发展。

二、培养模式不科学问题与对策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点对培养模式的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与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建立多学科课程体系和大量有效实践教学环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艺术涵养与鉴赏能力,同时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基本知识和敏锐的市场眼光与商业头脑,重点是具有较强的创意和策划的实践能力,懂得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培养都有较综合和实践性的突出要求。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具有如下要求:第一,多学科的课程设置,学生要有多学科基础知识。第二,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学生能力结构上,尤其注重创意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第三,课程考核方式应多注重考核实践能力。

2.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不很明确,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创意能力和策划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教学方式传统,以“满堂灌”式理论传授为主,未能有效开发学生创意能力和策划能力。考核方式单一,仍以试卷考试为主,不能科学考核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真实水平,达不到检测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那么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制定?到底是宽培养还是专培养?实践教学如何有效加强和落实?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如何改进?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一些对策:

第一,调研区域性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制定明确的能满足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和本校优势特色的培养目标。

第二,在专业方向上是宽培养还是专培养,还存在一些争议。有专家认为必须专,理由是文化产业范围很宽,包括很多方面和具体行业,如果是宽培养,那么学生对文化产业只能是大体了解,并不能对文化产业内某个具体行业的经营与管理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如某些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分为几个专业方向,并要求学生在大二时进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笔者认为其实文化产业管理相对于旅游管理、会展管理、艺术管理等专业的优势就在于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宽便于学生就业选择。对于本科生来说,就业压力是一座现实存在的高山。而且在本科阶段,不可能特别专,对于专业更深入了解应该是在工作中历练。因此,学生在大一、大二应该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大三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这样做到宽、专结合。如果过早选择专业方向反而限制学生以后的就业范围。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强,宽、厚的知识结构,容易就业,至于专业知识在从事某一专业后,会很快掌握。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体现宽度,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可以多设方向课,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兴趣选择。

第三,在实践教学上,增加并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比如:多建立实习基地,多带学生进行专业见习和实习。定期带学生去文化企业深入调研,了解最新行业信息,写出调研报告。定期举办实践教学活动如文化项目策划比赛、文化项目活动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如南京艺术学院和安徽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每年举办大型画展与拍卖会活动,既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扩大专业知名度。还可邀请业界精英来校上课、举办系列讲座,并参与课程设置,更好地体现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

第四,在考核方式上,对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摒弃传统试卷考核方式,改用创意和策划类项目考核及采用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核。同时以实践能力替代课程学分制度。如学生的艺术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可以免修艺术类相关课程学分;学生的文化产业策划项目被某个公司采纳实施,就可以替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课程学分,甚至可以免修这门课程;学生自己创立了文化公司并获得良好业绩,就可以免修相关的专业课程。学生的创意实践和策划实践如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就可以替代毕业论文,等等。通过上述方法有效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创意和策划等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意能力。

三、教材跟不上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教材比较缺乏,很多课程没有教材,权威的可读性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教材很重要,有好的教材,学生学习时才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所以教材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材大多出自没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之手,理论较多,缺乏实践基础和实战经验,教材的实践性不强,看后有隔靴搔痒之感,比较空洞。甚至很多教材在很短的时间内草草编成,作为某些教师的学术成果,成为评职称的支撑,但教材质量很差,有的简直是浪费纸张,没有价值。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必须重视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在编写教材时要广泛邀请业界精英人士的参与,丰富实践内容。台湾文创产业实践比大陆早,很多文创产业的书籍出自业界精英人士之手,实践性较强,比较有价值。所以可以联合海峡两岸力量甚至吸纳国外力量一起来编撰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之,要联合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等多方力量,打造出高质量的教材。

小结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有从源头上解决好师资问题,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编撰出高质量的教材,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这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秋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2]魏莉.新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商业时代,2013(1).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10)

一、研究综述的背景

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随后,国家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在GDP贡献和促进消费方面表现突出,文化市场蓬勃发展,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现实意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我国建立起合理成熟的培养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模式和体系。因此,我国2003年开始在部分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并在有条件的大学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是,对于这一新专业该如何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该如何培养,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着重对2000-2010年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梳理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思路、培养理念和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模式向成熟发展提供借鉴。

二、CNKI数据库检索统计与归类

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镜像),对2000年至2010年全国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以2010年11月7日为检索结点,CNKI在2000年至2010年(1-8月份),题名中包含“文化产业”一词的收录文章总数为5392篇,文章总量逐年成倍增加。2000年仅有116篇,2005年全年文章数量比2000年增长近4倍,共有435篇,而2009年全年总量达到936篇。

在以上文章中通过“精确”检索,题名中出现“人才”检索词的有67篇,其中出现“人才培养”一词的有28篇,题名中出现“学科”检索词的有13篇。除去人才招聘、书评和新闻报道,探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总数为70篇。

从文献的研究角度和写作目的分类,可以归纳如下:第一类为意义类,强调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第二类是微观实践类,探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的障碍、问题和原因;第三类是宏观理念类,探讨培养模式发展的指导理念和发展思路。

意义类文献大多以行业或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为背景,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行业在提高文化资源经济贡献的发展中面临缺乏经营管理文化资源的人才,缺乏能够制定有效文化产业政策的行政人才。

微观实践类文献从目前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和实际效果出发,提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困惑、障碍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宏观理念类文献大多是目前文化产业研究领域里的开拓者和高级研究人员从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建设模式的角度探讨文化产业管理。

三、文献归类分析

1.意义类研究文献

从国际竞争角度出发,我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对我国文化战略安全不利,也和贸易大国的发展目标极不对称,这与我国文化资源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不无关系,改善我国在文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需要大量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赵晖,贺梦雨,2010)从局部地区跨境贸易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桥头堡广西在发展文化贸易中也面临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匮乏局面(包虹明,2008)。在改善国内文化资源发展现状方面,同样面临文化产业人才奇缺的困境。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我国西部地区,面临民族传统技艺及其传人生存困境、创意人才奇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等现状,对于西部民族文化发展极为不利,这一现状也迫切需要建立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体系。(覃萍,2006;梁培林,2006)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因为编导演人员和经营人才的整体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而严重制约了民族体育文化市场的发展,培养专业扎实、职业素质高、懂得文化经营的各类人才成为保留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多样性的重要环节。(覃少菊,2009)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需要农村实用文化专业人才的发展,如风筝制作、玉雕制作、木雕制作、民间剪纸、民间书法国画、秦安老调伴奏、皮影表演等活跃在农村的传统文化项目继承人的培养和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极为重要。(李新市,2010)在全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人才青黄不接、各系统缺乏交流合作、年轻人文化资源保护调查工作流于表面,不能继承老一代深入基层调研的扎实风格,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更是奇缺。(顾艳芳,2008)各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经营也同样存在人才瓶颈(应金萍,2008;杜广中,2008;陈煜,郝彩凤,2009)。从具体行业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解决旅游、出版等行业从业人员结构性短缺、优化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彩霞,2006;蒋颖,吴斌,2006;陈钧、袁力,2008)文化产业中具体的行业发展如动漫业还需要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如CG,电脑图形设计等则需要培养大量创意人才(金光,2003)。

2.微观实践研究

该类文献从研究角度和研究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情况的介绍说明;另一类是从该专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专业发展的障碍和困惑。

在第一类介绍说明文献的分析中,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者建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的院校所在地区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地区文化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何贤娟,2007;孙燕,2009)第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多在各院校的人文学院、传媒学院下设置,在管理学院内设置该专业的极少,但是授予管理学学位。第三,在学科建设上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借鉴办学较早院校的经验,并作适当调整突出本系统特色。(何贤娟,2007、2009;赖春,2010)第四,在本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上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学科。(魏鹏举,2010)

第二类文献对目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条件、教学定位中的困惑、障碍进行了分析。文化行业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摸索推进的体制改革造成现有文化市场人才发展的不确定性,2003年才开始建立的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熟,造成目前文化管理专业师资匮乏、教材匮乏、教学定位不清的现状。(王霞霞,2008;孔羽,2008;黄淑洁,2008;汪振军,2010)此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交叉性强、难度系数高、高质量教材匮乏、教学定位学科归属不清都成为该专业发展的障碍。(林,2008)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延续旧的文化事业管理教学体系,偏重文化、艺术学科的基本教学,而忽视了经营文化资源能力的培养和理论体系的建立,造成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方东,2009)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教师专业性不强等因素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突出的问题现状。(陈亚民,2009;李辉,2009)在协调“文化”课程与“产业管理“课程时随意性大、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闫玉刚,2009)

3.宏观理念类研究

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在国家层面和行业领域以及教育研究领域获得共识(王育济,2004;胡慧林,2003,2005,2006;皇甫晓涛,熊澄宇,2006、2010;范周,2010)。目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源于学科概念模糊不清,对该学科是文化艺术学科还是一门在国际新文化秩序重建过程中对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至关重要的基于竞争的产业发展管理学科认识不统一。(胡慧林,2010)通过与国外成熟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体系的对比,中国目前该学科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未形成学科范式。当前的学科建设思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独成为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另一种是以学科群的方式建设。而后一种是该研究者认为符合国情的一种发展方向(向勇,2010)。相关研究就此问题提出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多维实践亟待本土化的观点(范周,2010)。还有学者从文化资本的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学科面临的问题(叶舒宪,2010)。

从学科建立的目标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四种人才问题: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人才分布不均,文化产业产业化水平低。(黄永林,2010)归纳起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三类人才,一是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二是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三是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陈一兵,2006)培养这些人才的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也将走过四个阶段:探索期、碰撞期、磨合期、托创期(范周,2010)。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培养“四型”文化产业人才――国际型、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欧阳有旺,2006)。

从具体文化行业和地区发展实践经验看,知识产权和激励机制对于吸引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何小民,2006)对于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可以考虑设置MCA(Master of Culture Administration)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硕士。(民进组,2007)借助社会上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部分地弥补该专业高校师资和教材薄弱的不足。(王淑娟,2010)针对农村地区传统文化项目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除了开办农村文化学校培养本土化的人才之外,还可以以艺术技术水平和造诣为主要依据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职称评定,给予人才激励。(李新市,2010)

从高等教育体系管理操作看,有研究建议针对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把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高校分为:“一类高校”,倡导“课堂理论教学+校外创意实践+基础研究”;“二类高校”,主要实施“课堂理论教学+校内、校外实训+应用研究”;“三类高校”,实施“课堂应用理论教学+企业技能实训”。(李萍,2009)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可以对该专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文化产业核心层、层和相关产业的分类进行模块化知识教学体系设计。(刘建军,2010)

文化产业与管理篇(11)

城市传媒是中国近年来新媒体市场难得的好方向,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活泛发展。文化产业,顾名思义,与文化密切相关,是现代网络世界的新宠,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生存发展的事业,结合先进的技术和长盛不衰的文化,推进城市传媒产业突破试点实施阶段,进入普及阶段。“城市传媒”的小苗正在我们身边渐渐发芽。

一、城市传媒的新产业形态定位

城市传媒新产业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对原产业技术的融合、业务( 市场) 融合和企业组织融合等各个方面。

(一)城市传媒的技术形态

现在与过去相比,不会再过分依赖固定的传送网络线路和终端技术,不再把各种媒体设施与技术业务割裂开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巨大飞跃促成了现代媒体的简便化、生活化,将文档、相片、声音、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这就完成了传统电信、广播电视、计算业务的联合发展,同时淘汰了一部分过去的功能单一的信息产品,促进新的产业产品的火热发展,融合了各个产业原本独立的通信链。

可以把城市传媒简单的解释为各种网络形式在继续发展优势特点的基础上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从网络的各个层面来说,首先走向传送技术的统一巅峰,其次把网络连接起来便于共同进步,最后在功能和实用方面,交叉运行,同步起来,达到一软件多网络形式的目标。技术融合最重要的两方面是传输通信层和中间网络层。

(二)城市传媒的业务形态

如何在业务上达到融合,应该从技术融合得到的成果出发,把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进行拓展,推陈出新,取旧精华,去旧糟粕,延长产业链,铺开产业网络。计算机网络借助音频信号的发送接收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用户付费压力的效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也能够有效率的推进IP网络走向多媒体业务的支持。在电信业的发展中,保存了过去低速数据和语音传输的优点,并扩展到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网已经进入新领域,主要方向是数字电视、数据传输、电话业务、高清晰度电视以及点播电视,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其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通过扩展这些业务使他们之前产生交叉。

(三)城市传媒的企业形态

三大产业从之前激烈的竞争关系转为队友关系,并行发展、通力合作,业务和市场的融合交叉促进了其相似产品的研发与出售,具有相互替代的特点,技术上的飞跃使他们之间又发生了竞争关系,三个产业即合作又竞争,形成良好的企业融合状态。新的融合关系的出现可以淘汰掉原来单独发展、竞争激烈的模式,在并行中互相竞争,在交叉中优势互补,有利于市场环境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诸如华数传媒这种优质企业,产业之前交叉融合,无法清楚判断其产业归属。

二、城市传媒集团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创新

在未来城市传媒发展趋向平稳之际,会产生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叫做“大文化产业”,凯文・曼尼(Kevin Maney)曾经提出“大媒体产业”,用来概括包揽多个信息传播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组成的产业体系,而“大文化产业”表达的是数字融合、媒介融合和城市传媒,通过跨越传统的产业界限,由信息传播技术形态升级转变带动产业形态的改变。进入新的阶段,产生新的产业管制并严格遵守,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信息传递。这就是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展望与目标。

大文化产业的进展可以由产业融合的不同范畴和发展状况进行划分。大文化产业,首先是本文重点解释的城市传媒问题,也可以简单的阐述为技术融合的进展,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依托,多项技术合理利用,极大的促进城市传媒的发展;其次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同产业之间打破原有的严格的界限,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行业、广播电视行业以及电信行业的融合,通过企业组织、市场、业务和监管的融合统一,跨越更远一步的障碍。最后是大文化新产业逐渐成型的阶段,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一个以互联网为生存基本,一个以广电业为核心业务,两相并行协调发展,从而能够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产业文化。由此我们推出,这场产业的大变革将不止步于简单的在微观范围内的融合和改变,它会放眼于更广阔的大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当然,这是一次新的质变,是一个不断的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组合和叠加,不同的技术形态、不同的产业形态充分结合,利用相互的优势作用形成最佳的效果,以达到最终的改革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的出现及运行是由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构建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