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教育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1 09:08:23

语文教育问题

语文教育问题篇(1)

从严格意义上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脱胎于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又因其课程特点的特殊性,通常将汉语言文学独立成一个的学科。相比较于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更侧重于文学艺术性,在传播语言知识时,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实际中,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良好对接,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国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比如针对初学者,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提高对语言沟通能力为主,强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以注重其对文章意境的领会,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为主。相对来说,语文教育则灵活性较强,能更好地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因地制宜地制订教学方案。在学习过程中,语文教育可以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语文教育学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较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管理者到教师尚未真正能够避免应试教育进行完全的素质教育,因而导致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不能有效的完善。以古文为例,传统的语文教育进行古文的教学时,往往是强硬地要求学生背诵以及会背会常用通假字的含义和特殊句式的结构,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和领悟到古文的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对古文活学活用,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往往是为了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工作者,针对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开设,教学的局限性较大,普及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二者在本质上又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汉语言文学作为主题。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第二个共同点是都应以实践为主。两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增加文学鉴赏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进一步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能轻松地将所学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第三个共同点是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靠汉语言的学习的代代相传来传承。两者都背负这国学传播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和提高道德水平等都有深远的意义。如加大推广《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文化精华的力度,使学生感悟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问题也能够拥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延伸,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教学理念相统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双管齐下,这样通力协作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优秀文学人才。

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语文教育是贯穿了中华文明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一门基础教育。从上学的第一天,语文教育便开始了且无处不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语文学习者的综合水平并不是很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较差。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合理对接,能促使学习者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对语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因此,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但可以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师资源的,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将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较好的进行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才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语言文化,才是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最优解。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展开大量的互动环节,激发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重视文学功底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夯实中国语言功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

理论上说,语文教育应该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即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汉语言文学教育,为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知识基础。但由于应试教育深重的影响,加之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局限性,现实中的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的现象。面对诸多问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摇篮,就更要加大教育力度,从实践方面入手,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实现更好的结合。针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提出几点建议:

1.注重加基础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育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尤其重要。以古文学习为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教师通过对各年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代表性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以及代表作的文风和寓意等。让学生掌握古代词语的习惯用法和含义,最终实现灵活运用。通过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间断的积累,实现在今后更高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从更多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2.扩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学习范围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出现断层现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需要有目的性的针对缺失的语言文学知识,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在这方面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实际应用,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的语言表达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进而培养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使得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紧密结合之势。最终实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实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的目标。

3.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是网络化大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顺应时展,提高利用网络化教学的几率。网络作为平台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发展互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网搜索相关教学素材,网络素材的极大丰富性对于实现使两者的完美融合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和视野,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对接关键还在于如何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多创造一些走出课堂,甚至是一些可以动手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把学到理论化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其他学习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这样在寓教于乐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较自然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区别点和共同点进行分析和探讨,认识到两者对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进行进一步深化开展汉语言文化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注重W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创造学生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两者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结合弘扬中国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单珊.浅谈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下),2017,(04):76.

[2]宋扬.人文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C],2017:11.

[3]闫密双.试析汉语言文学的价值和语文教学的联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11.

[4]叶开.母语之殇:语文教育的失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5-19.

语文教育问题篇(2)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堪忧的原因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高中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为了获得一个较高的高考成绩,教师在安排语文教学内容时会根据高考的考试大纲而进行取舍。外国文学并不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概率也很低,这就导致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外国文学教学。另外,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也严重影响到外国文学教学。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式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地领悟到外国文学教学的价值所在,很难深入研究外国文学作品。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有色眼镜”,用政治眼光去看待外国文学,认为外国文学是资产阶级的产物,都是不好的东西。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难以体会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导致理解发生偏差,从而使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产生误解,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教育作用。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文化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尊重文化的多元化。由于时代、国家、民族、信仰的不同,每个人对待同一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尊重这种差异性与多元化,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自然也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习惯来理解外国文学作品,这样极有可能曲解外国文学作品。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外国文学作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要能够学会从外国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知识水平。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学习对话与迁移这两个理论,这两个理论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对话理论是指加强教师、学生与作品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教师要能够深入研读外国文学作品,重点把握外国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情感,从多个角度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够学会独立思考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能够体会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细腻的情感,能够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一种人文精神。迁移理论就是指将与外国文学作品主旨相似的中国文学作品迁移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引入相似或者相反的中国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从两种文学作品的对比和比较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外国文学作品,能够更加清晰地找出中国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会对比学习,能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够学会领悟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够发挥外国文学教学的作用。最后,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角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要能够与学生加强互动,共同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与学生一起领悟外国文学的魅力,达到情感的共鸣。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提高自身素养,多阅读一些著名外国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参与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活跃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外国文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综上所述,我国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构建中西文化知识框架,不利于丰富学生的中西文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面对这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作者:田旭哲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七中学

语文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132-02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教学与英语教学

“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

根据教学的这个定义,英语教学即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的过程。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认识、处理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并且将这种认识作为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学活动一定会涉及文化问题,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使用的语言、方式等等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英语教学涉及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也必然会涉及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否能够学会的问题,也涉及如何处理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与中文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综合来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几个方面:

1.对文化的理解

这主要是指对文化的内涵、结构、差异、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以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认同等关系的认识,这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如何克服盲目的崇洋媚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2.自身的文化立场问题

英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毕竟是一门异文化下的语言,如何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学习英语势必要了解、学习、乃至接受英语所承载的文化。然而,从事英语教学,自身的文化立场不同教育教学活动也自然会有差异。究竟该如何处理两种文化的差异、该站在何种文化的立场上进行英语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文化是语言的源泉和内容

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任何语言都不是言之无物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hihelm von Humboldt)早就指出:语言是自我表达,也是文化的反映”。马林诺夫斯基曾说:“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例如,在我国熟人见面通常会问:“您吃了吗?”这样一种问法,源自我们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下,吃饭问题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语言本身还是语言所表述的内容都源自语言所处的文化。

2.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存在,都需要依托某个载体而存在、传承和发展。而语言是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我们通常会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倘若没有语言文字的存在,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不知要遗失多少。例如,我们现在知道曾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故事的商王朝,距今已经非常久远,倘若不是甲骨文的存在,我们至今恐怕仍然很难了解当时的历史与文化。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的教学自然也无法仅就字词句展开讲解,势必要与语言所从属、所承载的文化发生关联,文化教育是在语言教学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以说,这种差异既表现在表层,也表现在深层。不妨试举几例。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英语文化下的人的饮食结构大都以大块肉为主,而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菜为主的饮食结构是不同的;以英美人为代表的英语文化下的人通常以刀叉为用餐的主要餐具,而这与我们使用筷子也是不同的。在饮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差异,这种差异大都属于表层的。

深层次上的文化差异也是普遍存在的。宗教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信仰问题。英语文化下的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没有形成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尽管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发挥了宗教的作用,但这种提法依然存在争议。但无论儒家是不是可以被称之为儒教,中国中原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核心的,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们新的信仰追求。而这一切都与英语文化下的基督教信仰有着根本的不同。

英语教学时刻都要面对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而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成为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育的原因之一。毕竟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是通过语言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这种文化对学习者而言是异文化时,语言教学也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文化的介绍

文化的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基本构成的介绍、文化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文化精神追求的介绍。

关于文化的构成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等等多种分法,本文采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分法。英语教学应从这两个层面介绍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器物都与英语文化有关。例如,我们去吃西餐,会接触到刀叉,平日会穿牛仔裤……在精神层面,我们也经常会接触到美国大片里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经常会提到绅士风度……英语教学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将英语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介绍给学生。

对于文化构成部分的介绍经常会出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例如,当我们讲授dog这个单词时,自然就会涉及这个单词所承载的两个层面的文化。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讲,dog这个单词是指“狗”这种我们都很熟悉的动物;另一方面,dog在英语文化下又有朋友、重要的人的深层意思。因此英语国家的人往往会用“a luck dog”来描述一个幸运的人。这表明了英语国家的人对于“狗”的深层观念。在介绍这个单词时,自然会将文化的两个层次下的含义介绍出来。

(二)文化的比较

前文已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基本要素。实际上,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这种文化间的比较时常出现。例如,在上文中我们所提到的“dog”这个单词,它所承载的对于“狗”的认识是不同的。在我们的文化下,“狗”经常被作为贬义来使用,“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之类的用语都表明这种与英语文化不同的差异。再例如,我们通常会在文化教育中涉及两种文化对于颜色的观念差异。我们对于白色的认识通常会跟死亡、丧葬等白事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出席葬礼等仪式的时候往往会传黑衣或白衣,尤其是孝服通常都是白衣。而在英语文化下,白色往往代表纯洁,因此,他们才会在结婚时选择白色的婚纱。这样的文化差异,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不能只介绍在英语文化下的意义,而需要将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在文化的比较中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文化。

(三)文化的理解

文化的介绍和文化的比较都是为了文化的理解。文化的理解不仅是指这种文化有什么,还包括这种文化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认识。这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深层问题。对于英语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英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基础之上,否则英语教学只能是授以皮毛。试举几例。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谚语“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倘若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我们很难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说。实际上,这句话源自拳击比赛。当一名选手被击倒后,裁判会读秒。很多选手都在裁判还没有读到“10”的时候就站起来了,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出局了,你还有成功的机会。

再例如,在英语国家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非常看重,倘若我们不了解背后的原因,那在接触到这类的单词、词组和句子时就很难理解。实际上,对于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重视,起码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当时所谓新教徒实际上是在“天职”的观念下从事世俗工作的。所谓“天职”的观念是指从事世俗职业是上帝赋予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任何人希望成为上帝的选民就必须首先做好世俗的工作。这与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宣扬是截然相反的。正是从这种宗教情感出发,英语文化下的人对职业精神非常看重。在面试时,他们不仅会了解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还要看看他的职业精神。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文化的理解是文化教育的一个深层次且十分关键的构成要素,它直接影响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知道“what”的基础上,真正理解“why”。

四、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是指某种文化下的个体或群体对于自身所属的文化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接受、认可的情绪情感倾向。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文化认同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随着英语学习日渐成为外语学习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众多的人群时,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究竟站在何种文化的立场上,认同何种文化是教育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众所周知,中英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倘若内心认同的是英语文化,那将成为“香蕉人”,这对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都是没有积极意义的。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文化认同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语文教育问题篇(4)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考试成绩。这样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极其恶劣。比如马加爵杀死同舍舍友案,因同学间的摩擦,最终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因同学间的竞争,竟同时毁了两个优秀的大学生。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攀比、不正当的竞争,都与德育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是一时或一阵子,好的德育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的文化知识,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准绳,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党的十以来,依法治国被摆在重要位置,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知法、懂法,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单一的教学是单调的,这就需要我们注入感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在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时,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道德观念,一定要有牢固的德育知识。目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个别教师猥亵、个别教师体罚学生、个别教师侮辱学生、学生冒雨做操而领导伞下观看,等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以为戒,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断的进行交流,这是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基础。中学生正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在心理上处于叛逆时期,对教师及家长的说服教育有着逆反心理,而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多赞扬美好品德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记叙文,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或坚定的信念;议论文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话题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讨论,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到课堂中,受到启发和引导,会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语文教育问题篇(5)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便是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严于律己,积极向善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并未能起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究其原因,人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有深刻的认识。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初中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探寻出一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分析,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并学会一系列做人的道理[1]。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分清善恶美丑与是非对错的能力,并且能对个人言行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基本判断,但是,他们依然不具备强有力的行动能力,无法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及智力潜能做出全面、确切的评价。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学会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德育教育渗透进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在导语中渗透德育教育

导语为一堂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如果做好了导语的设计工作,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而且还可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得到德育教育[2]。以《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事先设计相应的导语,向学生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并询问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最后为什么没有人帮小孩驱赶狼群?进而引领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我们应当做个诚实的人。随后再继续引导,倘若国家的臣民均失去了诚信,那么这个国家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通过设计这些导语,可将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动机充分调动起来,认真阅读并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诚信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升华思想。

2.2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教育

(1)情感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政治课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初中语文是通过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借助优美的语言与感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教师只需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并做好指导工作,便可将学生爱国之情以及民族自强的激情有效激发出来。例如《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课文,其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展开讴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而《岳阳楼记》、《三峡》等课文则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出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壮丽风光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

其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生活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使得他们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下,容易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讲述人生哲理的课文。例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者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与人生的美好,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要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的阳光与美好,从而使其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三,培养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有关亲情与友情的课文,而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切不可采取单调乏味的说教形式,而是应当从课文内容出发,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热爱亲人、重视朋友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景》通过真切、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父亲送别将要远行儿子的场景,生动表现了父亲的爱之之心以及儿子对母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而《羚羊木雕》则通过描述“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最要好的朋友后,被父母发现逼着要回来的这场小矛盾,表现了成人世界里的重财轻义与孩子之间的单纯。这些课文从正反两面表达了亲情与友情的难能可贵,培养了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情感。

(2)美德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尊老爱幼为我国一项优良传统,《木兰诗》通过描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深明大义的豪情壮志以及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散步》一文通过描述一家人一起散步这件平常而又其乐融融的小事,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理解并感悟这些故事,从而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二,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初中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外,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促进学生良好个人修养的形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通过列举舜、胶鬲、百里奚等普通人最终完成大业的事迹,告知学生只有经受住肉体与精神的考验,具备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才能实现才干的增长;《爱莲说》教会人们洁身自好的品质,《愚公移山》则教导人们只有下定决定,坚持不懈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些文章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教材。

(3)人生观教育的渗透

初中阶段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3]。初中语文课本中就存在许多表达积极、正确人生观的文章。例如,《我的信念》一文告诉学生应当相信自己,要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贝多芬传》则通过刻画在逆境之中,贝多芬依旧乐观的形象,从而教导学生不管在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时,都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在拓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便是利用课外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与鉴赏,在获得更多技能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操的培养。例如,《爱的教育》一书深入刻画了国家、民族、父母、朋友等之间的各种感人至深的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书展开阅读与鉴赏,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心的培养。

(2)加强专题活动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专题活动,可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达到拓展技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活动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有关青少年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其认识到初中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烦恼,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烦恼诉说出来,并通过与大家一起讨论,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走出烦恼的困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使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应当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导语引入、课文讲解、拓展教学等各个环节,在实现德育效果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马塘中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问题篇(6)

素质教育在今天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升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落脚点和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我们谈到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具体的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是要培养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提升一个人的品味的过程,因而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论语文教学,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的发挥语文作为基础性质的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既有研究的必要,也是有着较大的研究的意义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关于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何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早期的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意见并不同意,甚至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的深入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等原因,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上的把握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在当代社会,素质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公民。那么全面发展就是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中心意识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全体学生的教育才叫素质教育,不能是搞所谓的精英式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其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与其宗旨相适应的,就是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整体上的素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锻炼、完善;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乐于学,想学,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它所选择和教授的课程都是非常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因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教学内容的安排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根据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既然我们定位于职业教育,那么就应该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以技术教育为主导。但是基于顺利就业的需求,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而言,我们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对其它能力,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具体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传统的观念中有人认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上是偏差的,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此。他们自身的能力限制了他们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中,他们要想在竞争中赢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学会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最终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此是他们赢得竞争的唯一的途径,所以必须毫不犹豫的强化对与中职学生素质进行整体的再教育。尽管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该观点的产生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偏见性,但是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道出了中职生中整体上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勇敢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才能够促进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主要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首先,是打破社会大众对于中职生素质上的偏见的必要。上文已经分析了大众对于中职生整体的基本看法,无论我们是否反唇相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一个现象,通过自我的积极努力的改革和完善,让更多的人主动的改变该种陈旧的想法和偏见,树立一种正确的看法。其次,之所以要将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因为我认为语文的教学最可能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和现代的优秀的文化,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能领悟到优秀人物,品德道德高尚的人物,以及精神强大的人物的思想内涵,所以就可以吸取他们精神中的重要的养分来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最后就是改革客观上存在的差距。我们无法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我们需要做的首先仅仅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在差距面前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进行有效的弥补。所有以上的这些共同构成了本人所认为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思考

在中职语文的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教育的原则进行把握和认识,此是具体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实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态度教学。这是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开路,首先教师要有着较高的素质,只有在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才可能谈到对学生进行素质的问题。在语文教师满足了这些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进行革新。尽管实际中确实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速度上要优于一般的学生,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明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教师必须毫不犹豫的贯彻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和一视同仁的教学的理念。

第二,及时的革新人才的培养观念,进行人文素质的建设和培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毫不犹豫的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作风。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观念的革新等等,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进行试验。

第三,在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改革的速度问题,注意把握改革中规律性的问题。语文教学的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自有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需要在认清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所强调的是将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与对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认识的程度统一起来,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忽视顾虑的存在,人为的盲目的进行漫无目的的改革。在改革的前提注意改革的速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基础,有选择有条件有依据的进行阶段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措施。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探究

首先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诸多方面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不论是言行上还是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上都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性格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让学生感觉到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的教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对学生的品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都必须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该首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其次是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完善的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最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追求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注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和系统,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革新。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探讨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应该积极的备课,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创设良好的教学引入环境。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感受自我体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实际上一门美感十分丰富的学科,如果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也将会终身因此而受益。所以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应该着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其中尤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最。自我学习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习理解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这一点相信教师都或多或少有着相关的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等等,都是有效的尝试。

再次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专业化的知识和理论。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与其他群体的教育有所差别,如对于知识面的要求更大,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的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同时要有较强的实际知识转化能力。所以说中职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符合中职教学的特点,和专业化的需求。教师可以做的就是认真而又细心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将课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然后通过多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如情景教学模式和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演讲比赛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激情和活力。中职教育的老师更要因材施教,灵活的制定适应各种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方案和思路,尽可能的缩小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语文素养和差距。

最后,要多角度多范围多手段多思路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考虑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的特点就是学习的好坏更多的影响到的是学生生活或是工作上的表现情况,语文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诸如听、说、读、写等。所以首先需要把握的是听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课是前提和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不仅要学会倾听而且还有善于倾听,用心去倾听。其次是说的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准确而又文雅的表达自我的意思,力求简洁和完美,再其次是读的素养的培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又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能力的高低最能够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阅读在语文素养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重视对阅读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模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阅读的体验,养成阅读的习惯,平时就注意对经典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最后是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个当然是建立在其他几个素养培养基础上的,所以总而言之首先需要对其它相关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王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J].西江教育论丛,2004,(2).

[2]邸会花.浅谈职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4).

[3]杨会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J].学周刊,2011,(6).

语文教育问题篇(7)

“学在淮安”的品牌确立了教育在淮安的优先发展地位,也显示了淮安教育在苏北发展的优势地位,为地区与省内的教育与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实中,淮安的基础教育作为淮安学校教育的地基,是否真正地实现了有效?现从语文学科讨论下淮安地区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问题。在我看来,目前,淮安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学的有效不到位

1.目前淮安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很重,语文课时多,要完成大量课内外作业、读书,还有预习复习,有的学生还要参加课外补习,每月还有月考。2.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学校还分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特长班与普通班,考试排名现象严重,淮安地区重点小学与非重点观念严重,择校费贵、择校现象严重。这样一来,很难确保各个学校,各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质量,那么学生语文学的有效岂不在起跑线上就被无情地压制了吗?3.淮安有的学生学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4.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的有效不到位

新教师的教的有效不到位。1.新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强,很多新老师被安排在非专业的岗位上,有不少都试图更换专业岗位,他们因为缺乏专业理论素养,不利于学科的专业性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的学科学习。所以,他们很难和科班老师比肩。2.新教师虽然不乏学霸、热情高,但是走上岗位因为缺乏经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表现在备学生不全面、备教材不深入,备教法学法不灵活。上课时环节整合呆板、教法单一、缺少应变,难以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缺乏对语文学科性的关注。3.淮安地区经济欠发达,新教师课时负担重、收入低、工作量大,还要面对社会压力和家庭负担,除了有过人的能力,将职业转化为事业较为困难。

三、小学语文评价不到位

我们看到,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有之,社会上重点学校、重点班的语文成绩优异者乱闯红灯、犯罪、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们知道语文的作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试反省,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否发挥了,基础语文教学是否到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依然会以考试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是否应该摒弃基础教育阶段这些淘汰选拔的标准?切切实实地关心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价值。

四、德育的有效不到位,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教学要加强德育的渗透,不唯考试标准,激励同学们全面发展自己。即使是语文、数学差的学生,也应该发挥他们的特长,如我们班的一个学生成绩差,但他懂礼貌,爱老动,就可以多夸奖夸奖他的懂礼貌,让他当个劳动委,尽量使他们得到发展,促进教育的有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了解以下几点。

一、改变、转变教育教学的评价观

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是合格性的评价,而非选择性的评价。考试、分数、选拔、淘汰不应该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基础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南师大杨启亮教授说的好:基础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兜底的评价,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义务教育”,它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最薄弱的学生,关注每个人最薄弱的地方。

二、改变、转变课程教材观

1.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来教,而非教教材。在课堂教学时,要认真地研读课标、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地利用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特别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2.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学时,老师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加直观教学,设置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从而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与体验。3.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效果,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老师的课时负担,让学生与自己更好地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做强权老师,而要:答错了你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这需要老师还要充分掌握学生思维与学龄特点及知识储备,加强专业素养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5.有效的新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掌握好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效的新教师要具有做最好的自己的能力:注重自身的修养;善于吸收多方的意见;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研究善于反思、研究;有效的新教师有稳定的教育信念、追求,有自己的创造,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的新教师能学习同行,借鉴老教师的经验。

语文教育问题篇(8)

如今,有一部分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是什么因素造成中学生存在以上德育问题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首先,一些家长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疏于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有的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的管得太死,动不动就恶语相加,棍棒伺候。第二,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说话趣味低级,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沉溺于。这样的环境无形中给子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三,部分学生的父亲或母亲,甚至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照管。由于各种原因,疏于管理,加上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强,因此,染上许多不良习气,走上歧路。第四,还有些学生家庭不完整,或缺爹少妈,或爹妈俱无,造成子女心里不健康。

(二)社会因素。纷繁复杂的社会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和影响力,社会的负面因素也必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电视和录像,特别是电视和录像中的暴力,色情镜头,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学生一旦受到其毒害,便想当“老大”,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其次,电子游戏和上网对学生也充满诱惑,学生一旦沉溺其中,必将消耗钱财,消磨意志,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三,学生接触的各种人物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听信“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出去打工”的蛊惑,从而厌学,弃学。

(三)学校因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主要阵地,理当担任起育人的主要责任,理应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德育工作成了领导的事,政工一条线之事,班主任之事。学校德育工作势单力薄此其一。其二,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不注意策略,不讲究方法,缺乏艺术,简单说教,导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

由于语文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能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德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非常的必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文学特有的“美”,熏陶学生。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是非常优美的,我们在讲析这些作品时,首先要从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入手,让学生在脑海里再现画面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再对作品的思想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感受文章意境美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美丑、善恶、是非观念,提高自己的素养。

语文教育问题篇(9)

语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个人思想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深化阶段,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语文教育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是看作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整个教学环节都十分的薄弱,严重影响到高职语文重要作用的发挥。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认知方面,大家仍然存有一定的误区。一是定名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大学语文这一说法,照搬本科院校语文教育理念,没有认识到本科语文教学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没有搞清楚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实际目的。一些高职院校更是随意开设各种语文课程,如文学欣赏、口才演讲、应用写作等,杂而不精,没有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语文课程比较混乱。二是定性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存有人文性与实用性双方面的要求,两者不可割裂开来。现在好多高职院校十分注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用实用写作、口头训练等代替了基础文化课的培养,只是单纯着眼于实践能力,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灌输。2.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的简单倾向化。高职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中学应试教育教学阶段,多是一些空洞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写作模式的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语文教育队伍的萎缩。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之中,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处于边缘化、可有可无的境地,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会经常遭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所以,高职语文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不得不转战其它的学科,专职教语文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三是语文教育内容比较混乱。从现有的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高职语文教学的混乱性,不仅教材选文五花八门、教材内容良莠不齐,而且好多内容都是重复讲解;甚至有些学校自己编写教材,没有经过科学的教学实践检验就将其应用到教学中。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解决对策

1.注重实效,强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想解决现有问题,首先就要确定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其改革指明方向。一般而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评价、写作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生活等。高职院校语文改革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要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制定更切实际的改革方案。2.突出重点,优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要将重点放在职业语文能力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相关的职业文化和职业知识等。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不应该面面俱到,而是要联系实际,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重点进行某几个方面的教学。例如从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高职语文教育要将重点放在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品评鉴赏方面。3.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职语文教师队伍教师只有将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之中,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尊重语文教师的发展空间、支持语文教师开展相关教研学习;要不遗余力地支持语文教师的进修、交流学习;要能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个人也要培养对语文教学的专一态度和工作热情,要将主要精力放置在语文教学工作上,而不是其它的兼职工作上。4.凸显特色,构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模式构建可以概括为: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科学渗透,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必修语文课程和选修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课内语文教育与课外语文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语文教育课程和隐性语文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业就业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网络语文)教育有机结合。可以说,高职院校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语文教育自身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整体构建语文教育基本模式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努力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语文教育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建立起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从而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对现有的语文方面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从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不断创新、改革现有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高职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倪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2009,(5)

语文教育问题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学科,其旨在通过语文的智育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等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及语文素养。转型时期大学语文教育仍存在如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课堂教学未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教学模式安排不科学单一等不足。创新大学语文教育也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基于此,本文拟将立足于高等教育管理这一视角,探寻大学语文教育存有的缺陷以找出完善大学语文教育的路径。

二、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一)教材内容设置不尽合理:重人文内容而轻技能培养

从现有大学语文教育的教材安排看,诗歌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才是散文、小说及戏剧。诗歌作为最富有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文学形式,融合了文化、道德、情感、美学等人文精神,而诗歌之外的散文及小说也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关怀。这些举措都将大学语文教育重点置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诚然,这样的教材安排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其也漠视了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大学生语文技能这一教育目标。[1]语文素质不仅仅意指文学素养,也包括对学生表达能力等的提高。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认知不充分,对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写作水平差、表达措辞不规范、语法不过关等方面。个别学生应用写作水平极差,对于申请书、简单的会议记录等都无法合格完成。总而言之,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文学性、人文性的渗透,也应关注对其知识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语文教学未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

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大学语文教育难以实现其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大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于课本内容,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也鲜少提炼对生活的感悟,更无从谈及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大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缺乏生活感悟和社会历练,大学生往往难以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怀及文章深远的立意,也无法深化自身的人文素养,感受时代的发展脉搏。大学生生活于封闭的象牙塔,未能深刻、广泛地体验社会生活。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实践应紧密联系。拒绝社会生活抽象地开展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即成为无源之水,这也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宗旨。[2]

(三)教学模式的安排不科学

大学语文教育当下依然延续封闭、陈旧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育为核心手段,以教师为重点;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重视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忽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意识及应用能力匮乏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挫伤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俨然成为知识传授的接收器,其主观能动性大大削弱。另外,语文教学过程固守单一模式,围绕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框架,无以发挥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严重削弱了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最后,是教学方法的单一,主要采取传授型方式,课堂重点锁定为对教材的讲解,甚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意识及其心理活动,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俨然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难以得到充分释放,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三、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提高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路径

1.注重语文基础知识

注重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语文教育乃至其他一切课程学习的基础。针对上述大学生并未掌握、熟练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现状,建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关内容。考虑到这些知识大多已在中学语文课堂讲解过,故不必再专门占用过多课时来讲授,而只需在平时的课堂授课时,将遇到的此类问题作出针对性讲解即可。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提问,通过提问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二是讲解,争取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诠释该概念;三是举例,通过实例来巩固、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

2.采用模拟教学法

于日常教学中,常常碰到有的同学语文人文知识较好,但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培养大学生语文素质及语文能力而导致,脱离了社会实践的语文教育必然削弱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采取模拟教学,让学生模拟作为社会实践中的某一角色,亲身体验这一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例如,其可以模拟担任某一单位的文职,对此应相应提高其语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如熟练掌握通知、广告、会议记录、海报、启事等应用文体写作。此外,还应提高学生的语法知识,使其在文章写作中保证字词、句法等方面过关。模拟教学法一个关键的目的是通过给学生施压,从而强化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明显的危机感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将自身所学与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从而有针对性提升其应对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鉴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故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通过朗读,人的各器官能相互作用,借用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等的相互调节作用,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境深邃、文笔优美的美文,更应注重朗读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其次,提供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一些问题,通过针对性提问,让学生在课堂即兴回答。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临场应急发挥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路径

1.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感召性、广泛性、吸引性的特点,应致力于构建先进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有助于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将课内教育延伸到课外教学。例如,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该类活动,它有利于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学语文课程所特有的美学思想、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升自身的精神品格。此外,还可举办辩论赛,或者邀请学界著名专家等来校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得学生自觉将大学语文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奠基。

2.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语文教育亟需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缩小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处理好语文课堂学习与生活语文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可利用好寒暑假的时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修养,促进学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学生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情谊,鼓励学生胸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及抱负。还可建议学生将所见所感写成文章的形式,并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相互联系,在生活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

(三)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路径

1.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具有情感属性,健康正面的情感有利于促进人的学习质量及创新欲望,通过有效、合理的调动,能激发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也正是大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在意蕴。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应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首先,应重点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应着力于改变以往将重心放置于对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上,力求突破以教学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的情感关怀的单一模式。其次,还应重视教师本身的情感因素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教育本身是一项互动的行为,教师如若能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学,必然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明朗健康的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世界观、品性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深刻影响着学生。再次,利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启发下,可以滋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更新教育观念及转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致力于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要实现从填鸭式到启发式的转变,教师不能作为单一的主角,而应引导学生发挥作为教育过程主体的角色。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予以其能动性处理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有所困惑的问题,教师也不直接给出答案,而应通过启发、引导、提示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完善。此外,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途径,大学语文教育中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形式为主,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渗透性等特点,难以有唯一的答案,对于主观题也难以回答对或错,对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采取课堂回答加分的方式,改变以闭卷考试考核、评价学生所学情况的单一模式。

结语

总而言之,为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学语文教育,首先,通过注重语文基础知识、采用模拟教学法、强化语言表达训练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其次,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再次,通过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新教育观念及转变教学方法的方式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语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问题篇(11)

(一)课程教育理念较模糊

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是汉语言文学教师取得较好教育成绩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的部分教师对汉语言教育的理念比较模糊,并且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教育的核心和大方向,因此学生不能依据汉语言教学理念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导致学生的汉语言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后来国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深入的改革,因此部分教师尝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检验。在实施改革时首先需要清晰的指导理念即汉语言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

(二)课程结构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汉语言课程内部要素的结合,从而使学校课程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来说就是使汉语言教学的水平和人才质量均得到提升。因此现今汉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时汉语言教师以及研究专家建立科学课程结构观念,并且完善汉语言结构体系,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效益。

(三)理论与实际存在间隙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找到适合学生的汉语言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策略的基础上,使得汉语言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现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研究和实际脱离的现象。部分教师拥有成功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而不能将理论研究的和实际教育联系到一起,使得这些理论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缺乏实践检验的理论难以取得显著的教学实效,所以汉语言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注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查,探索出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效率,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部分教师的教育技能偏低

由于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引导者,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直接受教师的教育技能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的部分教师没有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且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教育模式也比较陈旧,没有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从不进行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完善,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另外由于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出现,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运用现代媒体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课堂效率的措施

(一)准确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中心,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认识和观点,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每一位教师的领悟能力有关,但是在形成教育理念时仍需要切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抓住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能够得到提高,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及积极的汉语言文化课堂体系。教育理念不仅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条例,而应该践行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去,教师在确定教育理念时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由文字、语言、文章等小元素构成的,所以教师在确定教育理念时还需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汉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符号性。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应用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完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是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大方向来确定的,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是与时俱进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两部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可以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因此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内在的各个要素,从而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构建课堂结构体系时需要以学生的汉语言素质的发展为核心,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利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知识结构,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并且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使理论与实际能够有效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得到实践检验,从而保证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一方面运用教学理论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逐渐形成教学理论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外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利用这些反馈来检验教学理论的可行性,并利用这些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育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