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3 11:26:42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1)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2)

汉字是表意体系自源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具有表音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说汉字的最大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传播的信息载体。汉字在韩国的传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因为韩国不仅是汉字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正式使用汉字的4 个国家之一。汉字在韩国传播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深思,其成功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汉字传播与汉文化

汉字传播是以汉语为先导、以汉文化为基础、以汉籍为传承媒介的,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影响。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这是汉字传播的地理优势,但是与中国毗邻的国家并不只汉字文化圈国家,因而地理因素只是初级有利条件。历史上,中韩两国之间的交往一直非常密切,汉字在韩国有着绵长的传播史。汉文化对韩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古代很多汉字类文献的灵魂。韩国现代仍尊崇儒学,保留大量儒学文献,这对汉字传播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佛道文化也是经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对朝鲜半岛影响颇深。宗教类经典也是用汉字记录的,现在韩国人诵读的佛经有汉字记录和颜文翻译,人们在接受宗教教义的同时也自觉接触、接受汉字。随着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韩国现在对汉文化的需求更是达到一个新高度,学习汉字的人不断增多。

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记录,韩国之所以对汉字的接受度这么高,首先是其对汉文化的认可。文化是先导,因而汉字向世界传播不能仅局限在汉字形音义的本体,一定要融合进汉文化的整体领域中。这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可以本末倒置。中国有着绵长的边界线,与东亚、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密切的往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都曾是汉字、汉语、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各国要与中国在许多领域广泛合作、共同发展,汉字无疑是重要沟通的桥梁。汉字与汉语、汉文化捆绑传播模式为汉字传播带来巨大机遇。

二、汉字传播与本土文化

汉字传播到朝鲜半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朝鲜王朝后期诞生的汉字类文献都是中韩文化融合的典范,汉字传播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异,原有的形音义以及文化内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更适应当地民族的审美取向,反映其文化内涵。

韩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汉字为通用文字。有了汉字,韩国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历史文献《三国遗史》《三国史记》《朝鲜王朝实录》等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的借入和长期的使用,对韩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的存在是以中国的语言为背景的”。汉字是适应于孤立语――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韩语属于粘着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和独特的语音规则的符号系统。因此,借用汉字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民族不断探索各种文字本土化的方法。韩国俗字就是汉字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变异形体之一。

三、汉字传播与汉字教育

如果说过去汉字传播是一种自发的状态,现在汉字传播已进入主动模式。这就需要加强汉字教育,制定标准化的条例,确保汉字传播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汉字传播有赖于教育的实施。韩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汉语、汉字人才的培养。三国时期,高丽王朝最早建立太学,设置平民学校――扃堂,所用教材为中国的《史记》《汉书》《玉篇》《字林》等。现在传播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将汉文化传承开来,汉字传播速度也更为迅猛。

为了更顺利地推行汉字教育,也要制定统一标准。汉字在传播过程中,适应本土化,产生变异,形成不同的形态。在信息化的时代,这种差异给交流带来不便,这就有必要走汉字共通化道路,字形必须标准化。字形标准化对汉字教育、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有重大作用。计算机系统中的中日韩超大字符集的运用也更好地推动汉字传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汉字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汉字的传播,实际上是汉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的汉字传播都有赖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中外文化交往,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载体和教育渠道。如何充分考虑汉字本土化过程,使汉字得到有效的传播,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3)

决赛现场,选手们一人一机坐定,进行连续文本、离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的输入。参赛选手可选择使用五笔输入法或拼音输入法。最后,来自辽宁的34岁银行职员王士辉凭借五笔输入法以每分钟输入175字的速度获得冠军。

赛事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该项赛事提高汉字电脑输入的质量和效率,让人们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科学地运用汉字、准确地理解汉字、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汉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电脑输入取代了手写,才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

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恶化,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成人们提笔忘字情况严重:“熨帖”一词,体验团中只有一人写对;“癞蛤蟆”一词,七成的人写错了。

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成语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同时,如何继承汉字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汉字传承真的遭遇危机了吗?汉字输入大赛顾问李栋恒认为,参赛选手的出色发挥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结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则认为,汉字并未遭遇危机,而是人们的书写能力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键盘也好,其他方式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它承载中华文化的功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坚持规范地使用汉字,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蔡 畅: “提笔忘字”令人羞愧。

高科技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汉字也遭到了挑战。当下,人们普遍轻视书写,懈怠练字,认为生僻字、不常用的字不认识也无妨,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对此充满羞愧。

是汉字勾勒出汉唐盛世魏晋遗风,编织起华胥幻境旧蕴变迁;汉字于不动声色中展示铮铮铁骨,一如含蓄却又不失傲骨的中国魂。对于温存于墨香之中的一笔一画,我们应牢记掌握,更应熟练使用。

黄泽阳:“提笔忘字”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

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阅读、写作电子化方便快捷的优势必然会压缩纸质阅读与书写的空间,不习惯提笔临纸是科技与生活变革带来的必然现象。看到能认得、打字能打正确,日常生活、工作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对提笔忘字,我们不必太过大惊小怪。

马悦倩: 顺应发展,寻找契机,传承汉字。

信息交流的工具越便捷越好用,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出现也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然而“用进废退”,长期不用笔书写,使汉字的字形、笔画在我们的脑中变得模糊。

科技冲击着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从中找寻新的契机,以顺应科技的发展。汉字输入大赛、汉字听写大会这类活动就是一个突破口,激发人们对汉字的热情,进而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略停一停,拿起笔,好好品味汉字、品味文化。

马世媛: 守护传统文化需要身体力行。

近年来,汉字危机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有人痛斥电脑和网络剥夺了人们的书写能力,有人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汉字危机折射出的其实是传统文化的危机,除了提笔忘字现象,当下的青少年中,有多少人将四大名著全看过了?在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以同样的热情对待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社会上不乏呼喊守护传统文化的人,却少有人拿出实际行动。文化的薪火相传,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社会不缺言论,缺身体力行。

唤醒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

汉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今,科技的发展正冲击着这项传统文化。

在电脑输入普及的时代,如何传承汉字?或许我们更应注重汉字的“字外之功”――了解形声、会意、象形等汉字的构造艺术,重新发现汉字的独特美。而大众传媒也应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通过节目展现汉字的形状美、文化美,激活人们对汉字的情感。

正如某位同学所说,汉字危机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在学校里,传授母语知识的语文学科地位不高;社会上,传统技艺无人传承,传统习俗渐渐被人淡忘。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首先要对它们心存敬畏。

好在,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到北京高考改革出台的增加语文学科总分的方案,全社会都开始关注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正可借由此事,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4)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4-01

识字,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字符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变,历史悠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被寄予了超越其自身的更多含义。

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中国各地的诵经班,传统的私塾不断涌现。海外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要有向幼儿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笔者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做法,在此提供给大方之家斧正。

一 用汉字的形体演变展示汉字的历史文化

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儿童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要让幼儿学习生字,就要把这个字的形体演变的历史过程展示出来,如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幼儿有鲜明的形象记忆,从而对汉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自豪感。

二 从汉字外形上感悟灿烂的传统文化

最早的汉字来自图画,象形汉字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外部特征,例如:山、水、日、月;指事字根据标志显示特殊意义,例如:上、下、刃、旦;会意字取两字或三字合义,例如:休、明、尖、森。汉字能目击字形直接获取意义,大脑对汉字字形有直接的把握和感受。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不能具备的特征。

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笔画虽多,结构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它是由基本字、结构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组合而成的。常用的汉字虽然为数不多,只有几千个字,但汉字构词能力特别强,认识一个字,可以拼出许多的新词来。一个“白”字,即能造词“白天”“白菜”“”“白兰地”“白璧无瑕”等163个不同的词条。所以,依靠不多的汉字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空般宽广的文章。

三 从汉字的声韵上感悟汉字的韵味

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高低交错平仄相配成就了汉语语言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传统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汉字韵调的绝佳组合。例如:《语文园地》中的“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合手拿、分手掰”尽情显示了汉字音形义的和谐搭配所表现出来的趣味。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在过去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员教导群众就编了许多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产党,扛大刀”,使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贫下中农不仅仅认识了汉字,而且宣扬了革命道理,激发贫穷的农民参加革命。汉字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 识字教学需要有文化内涵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5)

一、汉字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传播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载体。从最早的契刻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演变至今融入现代文化的“新创”文字语言,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厚的时代文化特色。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自第一个语言文字体系出现之后,人类就在不断的复制、学习、创造过程中盘旋前进。考古学家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文化遗迹中找到的刻画字符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文字,而后在殷商后期出现了在兽骨中刻画的用来占卜吉凶的甲骨文,而到了西周后期逐渐演变为字形结构整齐且更加规范的大篆文、秦朝时期易于书写的汉隶、西汉时期的章草、唐朝盛行的楷书等等。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如今的汉字。文字是时代文化的符号,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与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都是经历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古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被停止使用或是被外来文字取代,但唯有汉字自始至终从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之于现代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符号,而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尽管我们无法预计汉字未来的走向,但值得确定的是,汉字文化的传承具有的意义是无法取代的。

二、汉字的文化传播

汉字是汉文化的传播符号,从形成体系到现在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汉字的美学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书法”及“艺术字”,在“书法文化”发展鼎盛时期,人们将精力多放在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上。楷书的娟秀,行书的细腻,草书的奔放,多样的文字书写形式使书法逐渐成为一种拥有独立性格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观的艺术形式。由于不同人之间经验以及个性的不同,对相同字体的书写也风格各异。而在当下,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人们的沟通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短信、微信的便捷操作使人们习惯于用不同输入法进行文字录入。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键盘敲击文字”取代传统的“纸质书写”方式时,传播同样的字体,同样的“书写”方式,使汉字丧失了对美的意境的表达,缺乏灵魂与生命力。“无纸化”时代的到来似乎带给汉字文化不小的挑战,极少有人会去关注不同字体的变化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如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传承传统汉字文化内涵,使人们了解传统汉字文化背后的意韵?另一方面,面对当代技术对汉字的冲击,如何为汉字注入时代文化特色?

三、汉字互动艺术作品浅析

(一)“零壹”

该作品以数字化的方式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化塑造,利用点阵与矢量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文字创作,寻求传统文字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共融。作者冯梦波认为,数字化二进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象征二进制中的“1”与“0”,中间的“S”型曲线与一循环往复,这与二进制代码“1”与“0”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信息化时代产物存在某种关联。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中最早运用电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先行者”,冯梦波认为“书法是文字本身,文字则以字作为载体,字以体而为艺术”。汉代的简书以刀刻于竹之上,魏代的石碑以斧凿于石之上,无论是竹子还是石头都只是被记录文字的材料,刻意追求刻字体运用书写形态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文字的美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件名为“零壹”的作品就是他对未来字体实验的一部分。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传统书法艺术美学进行颠覆式创新,以点阵为工具电脑为材料,传达艺术家对传统书法的敬畏之心以及对重构现代汉字的创新思考。

(二)文字瀑布

“文字瀑布”是由设计师何庭安与吴克军合作的一款智能的情绪化互动数字装置,在这部作品中,体验者会面对一个巨大而又纯粹的巨幅文字图像,透过肢体语言及动作则可与文字进行互动,文字的粗细变化、大小形状等都会随着体验者的动态行为进行改变。在设计师看来,文字是传播语言及文化的媒介,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汉字文化的美,体验历经几千年文字演变的震撼。在这件作品,文字已不再只是文字本身,而更是一种传播符号,无关乎文字传达出的内容,只关乎体验者的感受。通过互动装置,文字似乎变得鲜活起来,向体验者“诉说”着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三)“化物”——神隐

艺术家以东方文化灵兽为主体,运用新媒介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光影交织的方式为参与者营造字体文化背后的真实意境。笔者通过毛笔装置在屏幕上进行书写,一条以书写痕迹为路径的水墨龙跃然纸上。神话中的灵兽以文化为载体,在文人墨客笔下是超然物外的存在,也是人们追求理想而幻化出的超自然艺术形象。作品打破文字与符号化的约束,回归由内心到外物的合一,让体验者不禁思考文字的本源。

(四)“别让暴力语言成为凶器”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6)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密码。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拥有这些思想。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用于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更是用于表达思想的构成方式。汉语与汉字是中国人的生命标签,无论身居何处,只要是使用汉语交流,人们都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只要是方块的汉字记录,人们就会找到自己文化的根源。从语言文字的民族性看,如今的汉语与汉字已经不仅仅是汉民族的独有标志,而是成为汉语文化圈的共同标志。汉字从字形上阐发思想,人们对字形的经验感受变成了理解字义的主要方式。这说明了汉字的象征性特征。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强调以书写的方式表达思想,他认为西方的符号文字重视的是符号背后的声音和意义,中国的象形文字突出的是文字形状的象征和指代。象形文字更能表达文字本身的思想内容,以“痕迹”的方式显示思想在脱离了主体情况下的象征意义。汉语的表达方式具有“字本位”的特征,即单个字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

总之,汉字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可以据此研究汉民族文化的思想结构和思维特征,寻找文字与思想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汉字本身蕴含的哲学思想。选择汉字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载体,能够呼唤人们对于汉字的热爱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向往。

二、“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的启动与举办

“汉字之美”创意设计国际论坛暨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颁奖盛典于2016年9月27日在北京市东城区77文创园举办。“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发起,并联合清华大学平面系统开发研究所、汉仪字库共同承办,从启动仪式到颁奖典礼历时将近一年,全球16个国家的选手提交作品,最终17份极富审美意味与文化意蕴的汉字创意设计作品,从1500多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中,金奖1名,银奖5名,铜奖11名,优异奖49名。这是一次将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汉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新尝试,对于承载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海内外青年设计师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是一个全球性的青年创意设计比赛,立足于国际视角,凝聚全球设计灵感。旨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传承和转化的可能性,特别是通过设计艺术的延伸,深入挖掘汉字的美学展现和文化内涵的方法,呈现汉字与当下社会的精彩碰撞,展示汉字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同时通过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赋予汉字日常生活艺术的魅力与传统的神韵。大赛为双年赛,前期通过全球征集的方式遴选优秀汉字创意设计作品,获奖作品将通过全球巡展的方式,利用设计语言,充分挖掘汉字创意魅力,扩大汉字文化的国际认同,推进汉字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持续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汉字之美”文化项目总召集人、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提到:“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汉字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流淌着我们的血脉,蕴藏着我们的乡土情怀。这也成为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发起的动因。”“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于2015年10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成功举办启动仪式,由法国总督学、欧洲时报副社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以及于丹教授共同揭开活动序幕,此次汉字设计大赛以“心灵生活”为主题,要求全球参赛者以30个包含“心”字偏旁部首的汉字字库中任意一字为创意起点,在理解其意义内涵并进行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立意“心灵生活”,完成一件设计作品。“汉字之美”系列设计作品活动现场邀请了不同国家的大使,其母语是意大利文、希腊文,他们走上台把字拼在一起的时候,中文以一种象形文字的图案,直接昭示了直指的意味。这是超越语言和时空的奇妙的游戏。这些大使每拼出来一个字,于丹教授就现场讲一个字,让大家理解汉字中蕴含着中国人心灵生活的历史的脉络。启动仪式活动举办之后,向全球发出了以“心”为元素的青年设计师大赛,希望能够推动汉字文化,用汉字作为载体,把一种价值判断通过百姓日常之用的设计推广出去,让家家户户用一杯一碟,在举手投足之间体会到汉字的独立意义与汉字的典雅,喜爱象形文字的意味深长与含蓄隽永。“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以及汉字创意设计国际论坛暨展览是国内首次以汉字文化推广为目的的文化设计展,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的主体活动之一,“汉字之美”系列展览作品融合了汉字本身字形之美与汉字字义的文化内涵,是美术设计与文字研究的联合创新,是跨界创新的典范。“汉字之美”设计大赛针对汉字创意产品进行开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胆尝试,能够让汉字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在日常生活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使得活动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

中共中央总书记曾经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次设计大赛以承载悠久中华文明的汉字作为载体进行创作设计,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具有原创性与时代性,对于激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具有开拓性的示范作用。通过“汉字之美”设计大赛,汉字所包含的符号性与审美性,将成为全球青年创意人才所共享的文明成果。

颁奖典礼的地点北京作为首善之区与国家文化中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功能与文化辐射功能。“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年度盛会被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体活动之一,北京国际设计周由国家部委与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是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示、推介、交流、交易平台。“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的举办,汇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设计人才,从国际视角提供了以受众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路径,对于激活北京的城市文化活力、提升北京的城市魅力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展开跨界融合崭新的一幕。

在“汉字之美”创意设计国际论坛环节中,众多国际国内著名文化学者、汉字文化研究者和国际知名设计师齐聚一堂,就汉字在当今时代的创意美感、应用发展、符号象征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认为参赛者在充分理解比赛规则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作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创作出了兼具中国韵味与时尚风格的优秀作品。

本次大赛优秀作品展于2016年9月24日至30日在东城区77文创园公开展览,后期还有国内高校巡展、海外巡展等系列安排。大赛获奖者参与了为期一周的“汉字文化之旅”,走进首都博物馆、孔庙、国子监等知名文化机构,亲身经历一场凝聚传统精华的文化之旅,深入体验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汉字文化之旅”旨在加深青年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运用设计灵感使传统文化焕发现代生机,创作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积淀的设计产品走进百姓日常生活。继2016年“心生万物”主题之后,“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将陆续以“家和万事兴”“大道直行”等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作品征集,持续举办下去。

三、“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在对外传播中的良好效果

“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在举办之中和之后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欧洲时报》等境外媒体做了报道,总共收集媒体简报60篇,活动得到中新社、《中国日报》、人民网、央视网、千龙网等国家主流通讯社、报社、网站和平面媒体《北京日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商报》等北京市主流媒体的报道,以及包括网易、凤凰网、新浪网等在内的主流网络媒体的广泛报道。参与此次报道的媒体全面覆盖中英文语言受众,在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效果显著,其中《中国日报》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新华社、《经济日报》持续关注本次活动,多次刊发深度报道,详解“汉字之美”。本届大赛评委海村惟一教授正在联系日本的电视台制作针对“汉字之美”的节目,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之中。活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如下:

第一,传播内容的独特性。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国际上非常有民族特色,通过汉字的创意设计可以让中国文化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世界掀起一股“汉字热”与汉字风尚,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广度。“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是创新性的尝试,选择汉字这个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用创意的方式来诠释汉字的内在意蕴,并且活化汉字的艺术功能,可以使它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这次大赛的金奖作品以钟表为基础,将30个带有“心”字的汉字放在其表盘之内,通过时针的转动,可以拼成具有“心”字的汉字。表盘内部圆环是 20 个“心”字底的汉字,随着时针的转动,会拼凑出不同的汉字;而钟表的外部圆环,是 10 个竖心旁的汉字,分针以竖心旁设计为主,与其巧妙融合。随着时间的流转,会呈现出不同的汉字形态,每一个汉字背后的内涵深远,或表示状态,或表示情绪,每一个时刻都仿佛有着独特的含义。传播内容本身具有艺术性,汉字活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艺术性,汉字本身是形象性与艺术美感的呈现,汉字设计作品之中的情感故事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二,传播对象的前瞻性。“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参加活动的主体是青年,青年是掌握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主体,本次大赛定位明确,是专门针对全球青年的活动,大赛组织方与国内外多家高校的设计系联系,征集作品。我们在作品的征集中发现汉字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并没有完全冷却,许多人还有一颗热爱汉字的心。从2016年5月4日征集作品,截止到2016年9月底,共收到1500多件作品,证明了汉字的独特魅力。活动参与的主体――青年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与传统文化并存的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必将激发世界青年群体感知汉字,体会中国文化的热潮。创意汉字,引领时尚,可以在国内外推动中国文化整体的传播,引导青年人学习与热爱中国文化。

第三,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运用了多种传播手段,实现了集现场活动,报纸、期刊、电视台、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于一体的全方位传播。活动伊始,《欧洲时报》等海外媒体就做了报道。“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及时开通了独立的网站与微信公众号,请中国留学生在脸谱注册账号进行宣传,以多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第四,传播活动的国际性。首先,“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的启动地点选择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有法国的总督学白乐桑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等知名人士,活动的参与者是各国的大使;其次,参赛作品征集来自16个国家的参赛选手投稿,具有国际性,评委和创意论坛也有来自港澳台以及日韩的学者。再次,“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的展览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部分,在东城区77文创园展览,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参展,影响具有国际性,而且活动也计划在欧洲巡展,以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7)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96-03

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其形体结构与语素所固有的音与义结合,生动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传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然而,先秦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只是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理性意义,并未对汉字字形所反映的汉民族传统文化有太多关照。本文以传统语言文字学为视角,以汉字为本位,研究形声字系统的文化蕴涵和文化影响及对现代文字学、文化学和词汇学发展积极意义。

一、形声字字形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

汉字作为唯一流传、使用至今的古老的表意的自源文字体系,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汉民族用汉字记录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战争等方面的认知,用汉字字形向我们展示、传递着富有汉民族鲜明特色的思S和认知方式,尤其是汉字中占相当比重的形声字所承载的汉民族的思维和认知特征。

通过对于形声字字形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汉民族生动的历史故事、文化心理,其形体的综合功能由此可见一斑。而形声字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功能,是源于汉民族以大观小、以简驭繁地把握世间万物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原始先民在制字之初就已将系统的思维和认知方法融入了形声字字形,并在形声字的繁衍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使形声字的综合能力日益增强。从构形来看,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拼合在一起来表义,而用来表示形声字义类的形符和表示命名理据的声符便丧失了其原始字形象形、指事、会意等用其具象所表示的意义。形声字就将音义两个符号的象形、指事、会意的表义方式潜藏在形声的框架之下,从而取得优良、便捷的整体效果。早在先秦时形声字大量派生的阶段,学者们就已经看到形声字声符的重要性,在为简化汉字表意需要而分化已有汉字所承担的表意方面的繁重职能时,在表意汉字基础上加注相同义类的声符构造新的形声字,就使汉字表意更加严密精确。北宋时,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认为形声字不仅形符表义,声符也能表义,同声符的形声字意义有某种共同之处,因此,形声字便可以声符的意义建立起与形符所表“义类”相互补充的新的“义类”系统,从而加深了对形声字的系统性的把握。如从“戋”得声的形声字都有“小”的意思,如浅为水之小者、钱为金之小者、残为歹之小者等,形成了“小”义统率下的一个义类系统。又如“娄”本义为“空”,引申为“堆起”、“重叠”,而以“娄”为声旁的一组字便在汉民族系统思维的熏陶下使我们得到系统性的认知:“楼”有“重叠”之意、“蝼”为挖“空”泥土的昆虫、“髅”是“中空”的骨架等。因汉民族系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造字用字过程中将孤立的形声字串联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义类系统。

形声字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为构件,在表意构件基础上添加声符来创造新字,使汉字形成声符和形符对立互补的有机整体,这是在汉民族辩证思维影响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并使其在汉字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如:《说文解字・卷四》:“受,相付也。从 ,舟省声。”许慎认为“受”字是形声字中的省声字,即把“受”的声符“舟”省去了一部分。许慎当时并没能看到比古文、小篆字形等更能表示汉字笔意的甲骨文字形,因此对汉字构形不可避免的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解。从近代以来发掘的甲骨文字形看,“受”字当为会意字,像两手中间有一只舟,是一个人把舟传递给另一个人,表示传递东西。这个字形同时表示了接受和授予两个动作,“受”字最初承担着接受和授予两个意义。段玉裁注:“ 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相付一也。”同一个汉字字形,在汉民族辩证思维的影响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便产生了两个与字形相契合的意义。并且,随着汉字的不断孳乳和派生,又以“受”字为声符加注形符“扌”,造“授”字来记录“授予”之意,初文“受”记录“接受、承受”之意。将一个“受”字系统记录的两个相反相关的动作行为辩证地分化为用本字“受”和在本字基础上加注形旁造形声字“授”来分别记录,这正反映了在汉民族先民们在辩证思维影响下创制新的形声字的过程。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8)

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地并在当地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中国封建王朝开始了在越南的郡县统治,越北地区就进入汉文化圈,并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间对越南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在两千多年的积累中深深沉淀下来的,它不可能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消亡。直到今天,越南的许多方面仍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汉语在越南的传播

汉语传入越南是随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开始的。到了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大批的文人因此避居相对安定的交州,并在此地以各自的方式传播汉语和儒家、佛教文化。汉语伴着人员交往及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输入越南,汉语输入越南在两汉时期达到了一个繁荣阶段。汉语在北属时期作为官方语言传入越南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而且由于中国封建王朝对越北地区的直接统治,并在此地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以及一大批中国官员和文人在当地积极传播和推广汉文化,使得汉文化逐渐深入越南,并为当地士人所接受,成为古代越南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汉语也因此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载体,在“化训国俗”的目的驱动下,连同它所负载的汉文化内涵一同输入,并深深扎根于交趾地区。正是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为北属时期结束后汉语在越南的继续传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加强了对交趾地区的控制,设置了安南都护府,强化吏治,大举兴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安南文人与中原士子的交往十分频繁,这一切都为汉语和汉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道路。公元10世纪,越南脱离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统治取得了独立。独立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终结汉语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反而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主要是因为越南的封建统治者从儒学中找到了一种能用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权利的牢固意识形态。出于统治需要,越南统治阶级大力推行儒学,把儒学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切政令、建制、律典都效仿中国,大力推广汉字,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建文庙、塑孔子和周公像,建国子监、国子院,诏天下学子入院学习四书五经,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等等。中国文化在越南的影响更加深入细微,而且由越北地区扩展到了中南部地区,最终使整个越南融入了“汉文化圈”。传入越南的中国典籍和历代越南文人用汉语写成的著作,共同构成了古代越南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学术资源。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宋、元、明、清诸代,汉语继续保持着源源不断输入越南的局面。

1885年,越南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之后,法国殖民当局为了割断越南与中国之间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等传统关系,也为了全面推行其殖民化政策,在确立法语的“宗主国语言”地位和逐步建立起西方化的教育制度的同时,强制在越南推广应用拉丁化的“国语字”,并于1917年取消科举,废除了汉字。汉语在越南的影响由此被削弱,但这种影响是无法根除的。目前越语中大量存在的“汉越词”(即指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输入越语中的汉语词,其语音体系是在唐代汉语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现代越南语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越南语言学家阮文修估计,越语中约有60%的词是汉越词。数量如此多的汉语词输入越语中,大大丰富了越语的表达功能,改变了越语词汇的结构成分,对越语走向成熟,不断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文字方面

在汉语传入越南以前,越南是没有文字的。直到这一地区被纳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版图,汉字从此传入才结束了越南没有书写符号的历史。在北属时期,汉字就一直作为正式的官方文字。在越南独立建国后,汉字仍然一直高居于封建国家正统文字的地位。不论是官方文告还是许多重要的史学、文学、法医学等著作都是以汉字撰写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更以汉字为首选文字,汉字因此成为越南古代文化的首要载体。汉字以及它所负载的汉文化自传入之日就对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促进越南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汉字和汉文化的输入以下了越南民族的语言,甚至有些了越南民族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越南流传至今的大量用汉字写成的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等文化典籍既说明了汉字在越南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越南人精通汉语汉字的程度,更说明了中越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和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汉字还制约着越南使用过的第二种文字――喃字的创制、应用、演变和发展。喃字是以汉字为基础创制的,它借取整个汉字或汉字偏旁,以汉字中的假借、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创制而成。它是一种复合体的方块字,每个字的组成都需要一个或几个汉字。因此喃字体现了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正因为喃字在字形、读音和造字方法等方面都受到了汉字的深刻影响与制约,使得它只能屈居于从属地位,汉字在越南被尊称为“儒字”或“圣贤文字”,喃字则被越南统治阶级和士夫学子贬为“不正之父”。

总之,由于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封建社会,其文化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在中越文化交流中,汉文化始终处于主导文化的地位。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成为越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参考文献

[1] 范宏贵.越南文字的替换与发展[J]东南亚纵横学术增刊,2000

[2] [越]武氏春蓉.略论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2001(5)

[3] 林明华.汉语与越南语言文化[上]现代外语,1997(1)

[4] 林明华.汉语与越南语言文化[下]现代外语,1997(2)

[5] 陈显泗.多元化:东南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J]学海,2001(2)

[6] 聂槟.外来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融合[J]东南亚纵横,2003(12)

[7] 祁广谋.越南喃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阐释[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8] 覃坚毅.清代的中越文化交流[J]戏剧文学,2004(6)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9)

外在形态:汉字与图形的相结合

汉字最初是由图形演化而来的,从这个角度说汉字具有图形和文字语言的双重特点。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以汉字本身的内涵或者寓意为基准,设计与其相符的符号或者图形借以来与汉字设计相融合,以新的视觉形态展示给大众,给大众以视觉冲击力。图文结合的汉字设计思路成为不少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同时图文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且还利于人们思维上的接受和记忆。以这样生动、形象的视觉元素来传播文本信息,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加深人们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和了解。这种汉字艺术设计多用于:广告、牌子、包装、形象设计等等。它能够以图形的直观性来更有效的传递语言文本信息,便于信息的传播。如:“心曲”作为一个咖啡厅的店铺,它的招牌上设计的字体是:“心”字最上边的点以图形“?”代替,“曲”字中间的一横以图形五线谱代替,两个竖线以图形钢琴符号代替。以图形来传达咖啡厅让人心灵栖息的地方,心、音乐以图形来展示,更能够让人从心底放松,缓解自我。现代汉字艺术设计在外在形态上注重视觉元素的调节、交换、组合等等,而其核心表现形式即是:汉字与图形的相结合。

核心精神:追求意境上的“和”

汉字艺术设计在理念上大多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人们的欣赏、视觉追求等也同样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就是对于新的事物,人们衡量也会以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这样以来,汉字艺术设计作为吸引大众的主体,在设计过程中自然的也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于我国的设计思想理念可以追求到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禅学思想的核心――和。古代人认为“和”是万物出现的源泉。现代汉字艺术设计在审美上也体现了对“和”的意境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达到“图文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以中国银行的标志“”为例,它的中间选用了“中”字的弱化使用,其整体是中国古代的“钱币”标志,二者相结合使用,凸显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即:整体的平衡、和谐,给人以良好的感觉。目前,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内涵上的“和”,其设计的思维点也可以说是从始便定位在“和”上,即:让汉字的设计以新的结构来形成“和”的产物,以“和”的特点、思想内涵、意境等等来凸显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魅力。

意境神韵:借鉴中国书画艺术

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与我国的书画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我国的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其设计作品的意境、神韵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是最能够凸显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气质的艺术作品。汉字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载体形式,在设计上自然也就注重民族性的凸显,从而现代汉字艺术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凸显民族特性,开始或多或少的借鉴书画的用笔手法,力求创作出书画艺术的意境、神韵。现代的汉字艺术不乏运用书画的笔触、墨韵的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得汉字设计在创新的过程中又具有民族神韵。诸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徽“舞动的京”其设计便是对书画艺术元素的灵活运用,即:以篆书的“京”字来作为标徽主体,还有印章、汉竹简文字特征等等,从整体上来凸显时代性的同时又使其不缺乏中国文化神韵,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借鉴中国书画艺术来进行现代汉字艺术设计的手法能够从根本上凸显传统书画神韵的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创新性。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10)

网络化时代我国汉字输入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脑的应用,是信息化的基础,是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上百种输入法问世,各有特点,但都还没有达到规范的统一汉字输入法的要求。目前,最主流的还是五笔和各种拼音输入法。

我们新开发的《中文规范输入法》(华夏版),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符合中国人的写字习惯和《国家语言文字法》,而且还可作为汉字学习平台,有利于全民普及电脑和弘扬中华文化,能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能使七万多个简、繁体方块汉字方便地输入电脑,进入网络,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优势。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是全世界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也是最优秀的语言文字。在当今世界处于信息化时代,我国的方块汉字,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又如何发展,以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掌握汉字输入法是掌握电脑的基础,而且还是信息化时代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在我国大陆,大多数中老年人不会用拼音,不会打五笔;台湾和港、澳地区、国外的华侨,大多应用繁体字,不熟悉拼音和五笔。如何研制出一种规范化的全国通用的汉字输入法,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关切。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有不少委员就呼吁重点研究解决全国统一的规范的汉字输入法问题,得到多数网民的支持。

现在的教育系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到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后,几乎全部应用拼音输入,已经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 错别字频出,汉字危机。

我国传统的汉字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种严重现象,我们再也不能忽视下去,所以,输入法问题,影响到我国十二五规划“转型升级”,也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影响到我国的汉字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项科技成果,基本符合“规范、易学、通用、高效和汉字国际化”的要求,能实现:规范、易学、通用、高效、电脑键盘中国化、智能化、输入模式多样化、多功能化等十项功能特点,可用于全国各行各业及港、澳、台地区和全世界的汉语用户,使汉语跨上现代化的新台阶。这项成果已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版权证书,拥有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

中文规范输入法(华夏版)新的功能特点

规范化:严格遵循我国制定的有关语言文字规范 GB2312、GB18030-2000、GB18030-2005、中日韩CJK大字符集规范、国家语委颁布实施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字库量达七万多个简、繁体汉字。

大众化:不背字根、不用拼音、不用写字板,不用背口诀,做到“会写字就会打字” ,无需培训,一看就会。做到高度人性化,方便用户。

通用化:能打简体和繁体字,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通用,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都能通用,男女老少都能通用,教育系统和社会通用;适用于所有Windows简体中文操作系统,包括Vista和Windows 7。

高效化:效率较高,可以满足各方用户需要。熟练以后,每分钟可以打170个字以上,也可以满足专业用户快速打字的需要。

电脑键盘中国化:精选26个汉字基本笔画和部件(偏旁),确定为汉字的26个输入符号。利用国际通用电脑键盘,实现了“电脑键盘中国化”,为电脑在我国的大普及,为汉字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可视化:用户每输入一个笔画,电脑都可逐笔跟踪显示笔画和字形,首次实现了世界标准的可视化输入方式,和写字创作的思维相协调。

独创智能化:可原汁原味地用汉字笔画直接输入,打字如写字,而且能实现打简出繁,简繁对照,词句联想,个性化造词等智能化功能。

输入模式多样化:可用笔画输入、笔画+部件、大键盘五笔画、小键盘五笔画和拼音输入等五种输入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多功能化:能输入7万多个简、繁体汉字,可以查看2万多汉字的字典解释、笔顺演示和同音字查询,常用字的普通话发音,可以查看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供国内外用户用作学习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的“学习平台” 。还可以输出机械、农业、计算机等二十四个行业的专业词汇约一百万条,以方便专业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革命化: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正版软件。它的推广普及,必将引发我国信息处理领域的重大改革,为汉字跨入现代信息社会铺平道路。对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学校开展汉语基础教育改革,在全社会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速城乡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海峡两岸“书同文”和汉字国际化,加速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威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文规范输入法》(华夏版)的推广意义

1.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本软件的推广,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加速电脑的推广应用,实现工作的高效化和管理现代化,能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2.本项科技成果,是我国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活字排版”;能使七万多个方块汉字方便地输入电脑,实现汉字网络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优势。

3. 加速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汉

字是文化的基础,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本软件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外同胞更好学国的汉字文化,更好传承和弘扬华夏文明,弘扬国学,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4. 加速破解海峡两岸汉字“书同文”的难题。目前海峡两岸存在着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争议。我们认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汉字,从客观现实出发,两种文体兼顾并存,是可行的。本软件可以输入简体和繁体字,还能实现打简出繁、简繁对照等功能,有利于破解汉字“书同文”的难题,有利两岸文化交流,也有利汉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5.可以发展汉字教育和文化产业链。例如编写中小学汉字教学课件、孔子学院辅助教材以及其他的文化教育教学课件,发展汉字文化学习和电脑应用服务业的新领域。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篇(11)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