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临床与护理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4 10:15:28

临床与护理研究

篇(1)

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中一门独立而重要的学科,要求从学校教学到临床实践中都强化对学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护理技术操作)的强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二者的差异性与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以无菌技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三种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例,与临床实践相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旨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水平,促进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异

1.1用物不同。

1.1.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在学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用物均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疗碗等),而在现代医院临床实践中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率已经基本摒弃非一次性物品,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进行患者的治疗。

1.1.2静脉输液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护理学校在进行静脉输液的实验教学时都是采用传统静脉输液法(即头皮针一次性输液法),而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为了减轻患者痛苦,绝大多数医院所采取的都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两种针头的构造和形状、型号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传统的肌肉注射法教学中所采用的吸药安瓿需要用锯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断,这种传统安瓿由于使用时费时费力在临床已基本摒弃不用,现在所采用的均为不需锯断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无菌技术传统无菌技术操作法中的铺治疗盘法、无菌容器使用法、无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无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已经大大简化,甚至有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没有采用,而在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却依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反复练习。

1.2.2静脉输液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实践研究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约45°角,可以有效减轻静脉输液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感觉无痛或微痛。而在传统的静脉输液教学中由于所有版本的护理教材都写明要求学生以15~30角进针,导致学生在静脉输液这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上会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肌肉注射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内所有空气排尽才能给患者注射,而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明确发现在排气时留取少量空气在注射器内可以在注射时减轻患者疼痛并使药液能更加充分的进入患者肌肉组织。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与临床实践有一定脱节之处。

二、问题分析

2.1护理专业教材编写滞后与于临床多年。

2.1.1《基础护理学》的教材编写

现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础护理学》教材均为2005年~2006年之间所修订,而修订之前的参考版本多为我国80年代所出版的中专教材,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实践的快速发展。

2.1.2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写

我省现行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由省卫生厅在2005年所编写的操作规程。据杨新月对基础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报道:教学中涉及的8O项操作中有7项临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项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48项,占65.25%。在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大矛盾。

2.2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

从事护理教学的人员长期脱离临床实践,而在临床工作的护士仅负责临床实习带教。护理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繁琐,而临床实际则需简便有效,护理实验教学现有的不科学、不切实际削弱了护理教学的效果和操作常规的权威性。

2.3现有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开展临床教学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传统培养模式为集中在校学习3~4a,在临床实习8~10个月。在校学习阶段以教材为蓝本,几乎没有到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时间,以至于临床实践中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学生完全不知道。

2.4传统理论跟不上医疗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材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使传统的理论与技术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如目前氧气吸入、电动吸痰等已逐渐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见与建议

3.1营造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氛围。

护理教学必须以护理临床实践为基础,护理教学人员应参与护生实习带教,参与在职护士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考核。

3.2教材与操作常规要适时进行研讨、修订,注入新观念、新内容,以符合现代护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则。要求护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灵活掌握操作目的与原则即可,不死记硬背,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骤执行,这样才不会使护生进入临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4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加与临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b)-146-02

在人们对医院要求不断提高和竞争不断激烈的时代里,优质的护理工作成为医院主要的竞争力之一,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成为护理事业的重任。临床护理带教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培养护士获得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1]。为了解本院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特做此次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实习生所需的基础上,改进本院临床护理带教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2008年7月~2010年5月来本院实习的护士136名,其中,男5名,女131名,年龄18~22岁,本科8名,大专85名,中专43名。

1.2 调查方法

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并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为避免实习护士有所顾虑,在填写时调查人员离场,填好后立即收回,并做统计分析。

1.3 调查内容

主要分自我需求和带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率

本次调查共发放136份调查表,收回136张,回收率为100%。

2.2 实习护士的需求

主要有尊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带教老师资格等方面。在所有需求中,136份调查表中,有121份(88.97%)将尊重放在了首位;教学内容中,专科操作、基础操作和护理常规分列前3位;教学方法上,操作示范和教学查房为主要需求方向,而人跟人和人跟班相结合的方式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详见表1、2。

2.3 带教存在的问题

2.3.1 尊重不够有80%以上的学生反映,带教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叫出学生的名字,一般以“同学”取代,而且即使是分配好,所有的带教老师都可以任意支配学生,让学生感觉对其不够尊重。

2.3.2 关心不够由于实习护士从学校进入社会这个陌生的环境,还未脱离学生气息的他们一时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初入医院,往往不知所措。而带教老师却不主动介绍,不带学生熟悉环境,不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刚踏入工作岗位就严重受挫[2]。

2.3.3 带教老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实习护士的学历在不断提高,本次调查中大专以上学历91名(66.92%),同时他们对带教老师的学历要求也不断提高,调查中对带教老师要求大专以上的98名(72.06%),但实际中,工龄越长老师的学历反而越低,这与学生的需求相矛盾,严重影响了临床带教质量。

2.3.4 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护理工作具有接触患者密切、技术操作多、责任大、工作紧张等特点,而且工作繁杂,容易让护理人员精力耗尽。带教老师不仅需要完成大量的护理工作,同时要兼备带教工作,因此常常表现为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认为实习护士与自己无关,或放任学生任其操作,却不给予纠正,或过于谨慎,不轻易让学生动手,只是将他们当跑腿的工具。

2.3.5 教学能力的缺乏由于带教老师一般只是负责临床实践工作,加之培训较少,教学能力普遍低。比如有大量的临床经验,不知道如何灌输到日常的带教中;再如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有关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操作,而忽视在操作中的讲解。

3 对策讨论

3.1 组建一支符合护士需求的带教老师

对于实习护士,带教老师的行为、技能、知识对他们日后影响大,犹如启蒙老师,而高质量的带教是培养优质护士的保障,因此提高带教水平必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带教队伍[3]。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学历、职称、工龄要求比较高,笔者认为学生可能认为学历、职称、工龄高的护士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给予他们所需的知识。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主任护师却不是学生所需,笔者分析可能与主任护师年龄偏大,不易沟通,平时交流少有关。鉴于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组建一支符合学生需求的带教老师,既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及临床经验。比如可以通过自行报名、公开考核、选用后培训的方式,打造一支符合学生需要,受学生欢迎的带教队伍。

3.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本次调查中,有121名(88.97%)将尊重放在了首位,也是影响带教质量的关键,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4],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在学生刚来时带领他们熟悉环境,多关心、多帮助;尽早熟悉学生名字,并能对号入座;多指导他们实际操作和病房查询,并指导他们护理书写规范;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了解他们所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药带教等。

3.3 丰富带教内容

在调查中发现,学习比较注重实际操作,这就需要带教老师要侧重于实践,但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灌输,比如药物知识、法律知识等,同时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病房管理能力,从更高层面提高其护理能力。

3.4 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

在此次调查中,实习护士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操作示教,与所需求的教学内容相一致,而所选择的带教方式各不相同,对于跟人还是跟班各有其主。跟人采用的是一对一教学,能够促进彼此的交流,也能及时地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但对于其他病房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掌握比较慢,学习面比较窄[5];跟班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本科室所有班次和工作情况,但由于各科室人员比较多,工作面比较广,导致与个人交流少,带教效率低[6]。因此,在实际带教中,通过灵活更好的带教方式,既让学生掌握“大局”,又不失“细节”,通过指导实际操作,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杜金梅,杜金红.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88-90.

[2]汪继宾,朱绣峰.临床带教对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495-496.

[3]周敏.护理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带教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09,8(9):793.

[4]张春仙.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2-934.

篇(4)

1护理问题

1.1导管感染 肠外营养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管败血症。其发生率是3%~27%左右,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和感染症状,但又查不出确定的感染病灶,在导管拔出后症状消失。通过观察其感染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静脉置管过程中或置管部位护理时引起感染

1.1.2静脉导管使用不当

1.1.3营养液配制环节污染

1.1.4感染来自肠道细菌易位或其他部位。

1.2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胃排空能力,误吸的可能性,决定喂养管放置的位置和方法。但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患者的意愿决定。引起导管堵塞最常见的原因有。

1.2.1管径过细

1.2.2营养液过稠

1.2.3经导管给药和冲洗不充分。

1.3肠内营养不耐受 肠内营养更符合人的生理,能维持肠道粘膜的完整性,防止肠道细菌移位,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当患者有肠道功能时,尽量使用肠内营养。但肠内营养不耐受是影响营养支持和导致肠内营养终止的主要原因。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表现主要是腹泻和腹胀。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患者,护士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胃肠功能,认真分析原因。其常见的原因有。

1.3.1营养液的温度、滴注速度、浓度

1.3.2营养液的配方总量和渗透压.

1.4.代谢并发症 长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容易导致代谢并发症,如最常见的血糖异常,氨基酸、脂肪代谢异常,表现为肝细胞受损,肝酶谱异常等,其中,高血糖与输入营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太高有关,输入速度过快,可导致非酮性高渗性血糖,Nguyen[1]等研究显示,患者血糖>10.0 mmol/L时不耐受肠内营养的概率显著增加。其原因除了疾病本身的影响外,营养液的配方成分是重要的因素。尽管营养液的成分比较全面,但由于个体吸收利用率的不同,长期应用仍可以导致营养素的过量或不足,而且肠外营养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肠内营养。

2护理措施

2.1导管感染措施

2.1.1置肠外营养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操作时不仅操作者要戴口罩,患者也应该戴口罩,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操作者都不要求患者戴口罩,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2.1.2规范静脉导管的管理。通常认为导管部位每天换药能减少感染,实际上护士在操作时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2.1.2.1一般情况下2~3次/w换药,能降低导管败血症的发生率。

2.1.2.2使用透明敷贴随时观察管口的皮肤有无红肿,以防局部感染。

2.1.2.3护士在换药时同样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1.2.4 肠外营养输液系统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经输液系统取血、输血、加药等增加了营养液污染的机会, 此时一旦细菌俊入容易形成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成为败血症的来源[1]。所以原则上中心静脉导管不用于加药输血和取血标本。

2.1.3配置营养液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了解药物之间的相容性。肠外营养液中含有葡萄糖及氨基酸,是细菌和霉菌的良好培养基, 一旦有细菌或霉菌污染则其繁殖很快, 若将这种营养液输入人体则将会发生败血症[2]。

2.1.4有胃肠功能的患者尽量使用肠内营养,防止细菌易位。

2.2导管堵塞护理措施

2.2.1评估患者,选择管径大小适宜、柔软的鼻饲导管,

2.2.2根据管径粗细 选择合适的营养液 经鼻置胃管/肠管或空肠造瘘等管径较细,应选择粘稠度较低的营养液。

2.2.3在间歇喂养时,每次鼻饲前后,用20~30 mL温开水冲洗鼻饲管,持续喂养时,每隔4 h用50 mL注射器抽吸温开水冲洗鼻饲管一次,郑春晖[3]等认为,一旦发生鼻饲管堵管,用温开水、胰酶等冲洗,必要时可用导丝疏通管腔。

2.3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

2.3.1对初次使用营养制剂或出现腹泻甚至倾倒综合征的患者,必须逐渐增加营养液的浓度、速度,使肠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2.3.2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肠道功能有障碍的患者,使用以水解蛋白为氮源的营养制剂,往往能改善症状。

2.3.3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合理选择不同的肠内营养制剂。

2.3.4恒温营养泵持续喂养能根据患者的胃肠道适应能力,精确调控各参数,避免肠道刺激,有利于肠内营养吸收,患者也能适应和配合[4]。

2.4代谢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2.4.1胃肠有功能的患者尽可能从饮食补充部分营养,不足部分通过肠内营养补充,肠内营养不能耐受者才从肠外营养补充。

2.4.2加强对血糖的监测,营养支持前常规监测血糖,对血糖异常升高的患者要制定监测计划,通过口服药物,胰岛素皮下注射,或持续胰岛素泵注,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2.4.3注意观察有无意识障碍,周围神经感觉异常、脱水等表现。

2.4.4加强对肠外营养患者的监测,定期每周至少一次复查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每周监测体重。

2.4.5加强对患者症状的观察,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有无营养过量或营养缺乏的表现。

2.4.6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营养配方,推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检查证实。

3结论

在营养支持护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重要的是护士要掌握营养支持的基本理论,了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关的处理办法和预防措施,认真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尤其是胃肠道功能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营养支持方案,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对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发生,为治疗原发病提供帮助,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guyen N,Chng K,Fraser 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introlerance to enteral feeding during critial illness[J].Intensive Care Med,2007,33(12):2085-2092.

[2]仇琼.肠外营养发生导管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9,28:260.

篇(5)

论文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探讨其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12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及时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 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两个主题: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认到重要性但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包括对效果的不确定、角色冲突、缺乏归属感、潜在的职业危害及经济顾虑)。结论 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与临床实践现状并不理想,这主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有关。

临床实践可以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其护理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校]安排专职教师以短期进修、见习带教等方式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提高护理专职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目前国内也有关于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报道[,但多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等一般性报道和临床实践现状的量性研究为主;在影响临床实践的因素上也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临床等客观因素出发,没有从教师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曾参与临床实践的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有目的地选取12名从事护理教学的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进行质性访谈。年龄28~37岁中位年龄29 5岁;男1人,女1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6人,硕士在读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者(不包括实习经历)人。

1.2 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取深入访谈法,以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以“请您谈谈您对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看法及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主题展开。访谈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具体时间不限,以受访者认为已经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止。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记录。将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处理过程中尽量以受访者原话呈现,对部分表述不明确的内容经核实后予以修正。

2 结果

2.1 主题一: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态度

2.1.1 认识到重要性 在访谈中,12名护理专职教师均表示出临床实践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有帮助。“每次学生听我讲在临床碰到的实际例子的时候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些,对书本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在临床实际碰到的,会讲得比较生动,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会干巴巴的,而且举例的时候更自信一点,如果是虚构的病例总是怕与实际不符,说的时候感觉底气不足。”

2.1.2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访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的意愿及态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名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并喜欢参与临床实践。“我很喜欢下临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就发现很多东西跟不上了”“;上次去医院的时候她们正好要体格检查考核,很多护士不会,我在学校正好教这部分内容,我就示教了一次正确的检查方法,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挺好的。”8名教师存在愿意但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心理。“我心里是很想去临床的,但在医院又觉得呆着不舒服”“;我是愿意去的,但是现在每次去的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2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的态度。“如果可以不去临床那我就不想去了”“;我不愿意去,在那里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浪费时间”“;目前这种临床实践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2.2 主题二: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

2.2.1 对效果的不确定

是否能学到知识是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有些科室带教老师比较认真,我觉得学得挺多的,那我还是很愿意去的”“;除了附属医院外,最好还能去一些其他的大医院,这样能学得更多”“;带教老师既带实习生又带我们的话,一般我们就没什么操作机会了”;“我以前在临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护理操作也很熟练,但是临床实践还是跟着护理带教老师做日常护理工作,这样基本学不到什么,我希望能让我自己去学我想学的东西”“;不同年资教师应有不同的临床实践方式及目标。”

2.2.2 角色冲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在那里实习,总觉得挺尴尬的,所以有时候尽量避开,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跟同一个带教老师,当时学生说有个患者的静脉不好打,让我去打,当时我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如果我没打进,那觉得太没面子了”;“带教老师一般也不教我们,她们觉得我们也是老师,可能比她们懂得更多,就让我们自己看看,不会和我们主动说一些相关知识”“;我怕万一做错了会被护士笑话”“;当学生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做老师了,总觉得如果做得不好会被人嘲笑。”

2.2.3 缺乏归属感

是否有归属感也是影响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我比较喜欢去我熟悉的科室,那里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了,感觉好一点”“;跟在医生后面查房时,医生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如果护士长能先介绍一下我可能会好些”“;刚去科室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挺难受的。”

2.2.4 潜在的职业危害

部分教师表示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的安全问题及职业危害存在顾虑。“万一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我们不是经常在医院,所以很多操作都生疏了,带教老师有时候也不敢放手让我们做,说实话她如果真让我做,我也不一定敢”;“真不想去下临床,医院病毒、细菌这么多”“;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扎伤,万一这是个艾滋病患者怎么办?”

2.2.5 经济顾虑

“临床实践与其他工作任务相比较,在各方面都不平衡,下临床也不算工作量,又没有补贴,还不如多上几节课”“;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如果不上课去下临床或者外出进修,其实经济压力挺大的。”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职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及密切联系实际,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但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在表示愿意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因此目前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访谈的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不主动进行临床实践的现象可能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所致。

3.1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与受访的12名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方式学不到知识,不能达到临床实践的目的及效果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教授护理操作相关知识,还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这就要求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还应重点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目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以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式为主,难以学习到护理工作以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医院缺乏相应的带教制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对带教方法和内容也存在困惑。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

3.2 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仍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觉得教师应懂得更多,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自己曾经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往往不被患者、护士及医生所理解和认同,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在学校上课,来医院能做什么?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3 爱与归属的需要

护理专职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对临床工作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陌生的工作环境、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医院也缺乏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没有提供工作服、储物柜等,而这些更加重了教师的无归属感。归属感缺乏会导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影响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4 安全的需要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护理工作的潜在职业危害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对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加,也导致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存在顾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

3.5 生理的需要

对于少部分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积蓄较少,有的还需承担房贷等压力,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4 对策

可见,要提高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应从满足教师各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教师临床实践现状及提高临床实践效果。

4.1 建立个体化的临床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主要有短期进修、参与临床见习带教、不定期下临床了解新技术新进展等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个体化需求,建立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方式及内容。

4.2 完善相关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制度

篇(6)

关键词 临床护理教师;微格教学;培训;质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71

作者单位:518052深圳市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护理部

李文红: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40411094009926)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技能水平要求高的专业,其临床教学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1]。当前临床护理教学中,带教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护理实践技能,还要承担学生的理论授课任务。临床护理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缺乏对各类教学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两大要素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教学质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学医院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技能非常关键。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培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2]。笔者通过质性研究访谈法,采集本院接受过微格教学培训的临床护理老师的真实体验,为快速有效地培训临床护理老师教学技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接受过微格教学培训的临床护理教师10名进行访谈。纳入标准:(1)大专及以上学历。(2)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3)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4)承担我院实习护生理论课1年以上。(5)热爱护理临床教学。(6)自愿参加本次研究。10名受访者均为女性。年龄30~42岁,平均(36.4±9.41)岁。工作年限5~16年,平均(16.1±3.64)年。职称: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4名。学历:大专2名,本科8名。样本量根据访谈资料的饱和原则确定[3]。

1.2方法

1.2.1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4],资料收集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员的多次讨论,形成访谈提纲。提纲内容:“请您谈谈在接受微格教学培训过程的感受”“请您谈谈将微格教学应用到临床教学是否有必要”“您们当时具体是如何进行微格教学培训的,您对此还有哪些建议”等。访谈前先向受访者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获得受访者同意并严格保密。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访谈过程中鼓励受访对象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及体验,并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同时客观记录访谈对象的反应、表情等。

1.2.2通过反复阅读记录,回忆访谈中的细节,将资料整理成誊本。按照A-J依次给10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编序并建立各自独立的文档,进行分析、反思、编码、归类、提炼主题。

2结果

2.1教师认为自身教学技能得到了较大地提高10位带教教师都认为自身教学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如个案A,E:“我们带教老师都是临床的护士担任,尽管我们有着较扎实的专科理论及临床知识,但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培训,出现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运用微格教学法,通过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回放,及时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规范的环节,同时,团队中的其他人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整改建议,使课堂教学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提高。”个案F,H,J认为:“微格教学法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使我们更愿意去探索教学中的新方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主动,使我们的教学技能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个案I:“我的导入技能,讲授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前只是生硬地去讲解知识,现在我会通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讲授时也会通过举例子,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个案C:“微格教学注重各个方面技能的培养,发现了平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易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纠正了我以前的很多口头语,如“我们的...”“咱”等。同时,我对组成护理教学的要素和环节有了更精确的意识和控制能力,奠定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2.2应用微格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微格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个案B,D:“运用微格教学法后,不仅自身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也更愿意听我的课了,以前给学生讲课大部分同学没有什么回应,但是现在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非常活跃,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个案C:“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互动性。微格教学法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一些数字声像等资料,创造了逼真的教学情景,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3建立一套系统的临床护理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微格教学在教学医院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中的应用,目前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如个案G:“起初微格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近几年才用于临床护理教学,护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跟师范生与在职教师所需教学技能培训方面不同。建立一套系统的临床护理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个案A,H:“同一教学技能,专业不同,其培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在运用微格教学时不断的总结经验,找到适合我们临床护理教学的培训模式,使培训更规范科学化。”个案D:“护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这两种教学的教学培训模式、采取的方法需不同。”

2.4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教学培训中评价工作的关键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教学技能培训中评价工作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护理微格教学建立系统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如个案A,C:“临床护理教学必须制定符合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同一教学技能,由于专业特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其培训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我们需要找到适合我们本专业的评价方法。”个案J:“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没有考虑进行综合训练。我们需探讨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系统的评价,同时,不同的评价对象其评价指标也不同。比如参与评价的是临床教师,他们有一定的评价理论知识和评价实践经验,所以评价指标可以笼统。而相对学生,评价指标要明确、具体。”个案D:“临床护理与其它专业不同,其操作和实践性较强,我们应根据临床护理教学的特点构建评价体系。”个案F,I:“科学严谨的评价对于促进微格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制定一个完整全面的评价方案,需注意考虑参与评价的对象、考虑专业的特点及建立综合评价指标。”

3讨论

3.1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带教意识得到提高微格教学是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指导下,按照教师预期的教学行为目标,充分利用真实记录下的教学情景实况录像,然后通过反馈和反复的训练调整,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动态平衡过程[5]。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普遍存在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护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技能及其他技能得到了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6]。同时,通过微格教学的培训,临床带教老师对组成护理教学的要素和环节有了更精确的意识和控制能力,临床护理教师的带教意识得以强化,也规范了临床教师的教学活动。

3.2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由于临床护理教师都是从事一线的临床工作,对学生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有时因为工作的原因,很难系统地教授,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微格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通过微格教学应用,临床护理教师的各项带教技能得到了提高,利用新颖多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具灵活性、创造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机械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特别对于实践性与逻辑性强的护理学教学,微格教学更能体现它的优势。

3.3建立一套系统的临床护理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教学培训模式对培训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培训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果,微格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早期微格教学法应用于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但由于专业特点不同,培养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培训师范生及在职老师的培训模式不能照搬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探索适合在教学医院开展的护理微格教学培训模式,从而促进临床护理教师成长,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3.4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护理微格教学的评价体系微格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为中心的活动,在这种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的动态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学技能训练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带教老师质量的保障。目前我国微格教学缺乏综合、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难以对微格教学训练对象进行完整、系统的效果评价等[7]。 因此在结合参与评价的对象,专业的特点,制定一个完整全面的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护理专业课教学中,建立完善护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推广和应用微格教学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中,会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质量。

4小结

微格教学法主要通过摄录设备将受训教师的技能训练过程录制下来,并将这些资料通过分析评价,使受训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技能分解,分步示范及录像技术手段,进行卓有成效的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使护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如教学语言能力、提问能力、组织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高,带教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临床护理教学应用微格教学法中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建议继续探索微格教学培训临床护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的临床护理微格教学培训模式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巩小军.应用微格教学法提高护理实践教学质量[J].医学信息,2010,23(12):4464-4465.

[2]陈克东,刘翠玉.我校实施"微格教学"模式培训青年教师的实践[J].高教论坛,2008(1):88-92.

[3]绳宇,赵盈盈,赵培,等.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初步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39-43.

[4]刘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0-124.

[5]庄凤娟,孙桂荣,孔凡红.微格教学法在"护理美学"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8): 1677.

[6]郭华,巩小军.微格教学法在青年护理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6):1580-1581.

篇(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Methods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9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holistic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P>0.05), after nurs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invention; Effect

妊娠性糖尿病,是一种孕期常见并发症,以多饮、多尿、多食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造成流产、巨大儿等,因此,及时诊治妊娠性糖尿病,对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而临床护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该院以98例妊娠性糖尿病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整体护理,旨在分析妊娠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于2013年3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妊娠性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电脑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年龄为20~38岁,(28.4±3.49)岁为平均年龄。37例初产妇,12例经产妇。研究组,年龄为21~35岁,(29.5±3.04)岁为平均年龄。35例初产妇,14例经产妇。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φ兆椤2捎贸9婊だ砟J健Q芯孔樵诜治龌颊吡俅蔡卣鞯幕?础上,行整体护理。具体而下:(1)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缺乏对妊娠性糖尿病的认知,因此,护士应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妊娠性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值,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2)心理干预: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患者的切实需求,评估造成患者不良情绪的原因,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3)饮食干预:饮食干预对妊娠性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①以患者体重、运动状况、妊娠过程等为指标,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其中,妊娠1~3个月,添加5 g蛋白质,妊娠4~6个月,添加15 g蛋白质,相较于孕前,营养素供给量增加825 kcal,妊娠7~9个月,添加20 g蛋白质,相较于孕前,营养供给量添加825 kcal。②坚持少吃多餐的基本进食原则,适当添加粗纤维摄取量,每日进餐一般为5~6餐。③合理搭配饮食结构,荤以蛋类、奶制品、鱼、瘦肉等为主,素以青瓜、西红柿等为主。④自我护理:护士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学习如何正确判断监测结果,要求患者了解低血糖、高血糖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其中,胰岛素注射方法是强调的重点。另外,叮嘱患者按时参加产检,定期B超检查胎儿于宫内的情况,确保胎儿处于安全状态下。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与剖宫产[3]。

1.4 统计方法

在Excel表格中,录入该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用[n(%)]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χ2检验,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验,P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 h血糖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分娩方式

研究组,35例自然分娩,所占比例为71.4%,14例剖宫产,所占比例为28.6%,对照组,27例自然分娩,所占比例为55.1%,22例剖宫产,所占比例为44.9%,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5,P=0.016)。

3 讨论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妊娠前,确诊为糖尿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二是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伴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方出现或确诊为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临床上,以妊娠期糖尿病为主[4]。临床上,妊娠期有三多症状(多饮、多食、多尿),部分患者可表现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反复发作,孕妇体重>90 kg,若诊治不及时可并发羊水过多或巨大胎儿等并发症。

近几年,妊娠性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危及胎儿与母体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时诊治妊娠性糖尿病成为患者与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其中,尿糖测定、空腹血糖值测定、糖筛查试验、OGTT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基本检查内容。然而,诊治期间,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治疗效果的保障,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30

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种护理模式,是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治疗、护理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日程计划表临床实践。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做了有意义、有计划的尝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8年6月收治颈椎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为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5岁。试验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践方法:对实验组38例颈椎病患者的住院日、治疗、护理、辅助检查等,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和护理表进行严格认真的实施。见表1。

结 果

经6~18个月的随访,38例患者均获稳定骨性融合,无1例手术和护理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教育知晓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

篇(9)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9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50例,女40例,年龄15~58岁,平均34.5岁。包括34例稳定性骨折。对9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受伤原因进行探究如下:30例坠落伤害,45例交通事故以及15例砸压伤。90例骨盆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40例)与非手术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40例患者使用手术进行治疗,剩余50例患者在进行完骨牵引之后卧床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由于大多数的骨盆骨折都是受到暴力直接撞击或者是挤压造成的,因此会造成很多并发症,例如直肠损伤、尿道损伤、休克等,不仅使患者承受肉体上痛苦,而且精神上更难以接受,特别是年轻患者。因此患者会处在紧张沉默不语、恐惧的心理中,对疾病愈后生活不能自理顾虑给亲人造成麻烦和经济困难。影响与医生治疗的配合度,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以舒缓患者的紧张心理,稳定患者过激的情绪,分析患者目前病情,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从而保证在短时间内控制到病情,提高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1.3.2 饮食护理:由于骨盆骨折患者的失血过多,因此医护人员要建议患者多进食一些高维生素、高铁、果胶含量高、高蛋白、高钙等类型的食物,有助于患者消化的同时,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补血,以保证患者体内的营养平衡。医护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膳食种类的制定,如果患者存在直肠损伤,则需要一定时间的禁食,以保证患者直肠损伤的恢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内出血、血肿刺激后腹膜,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便秘、腹胀,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做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泻叶泡开水饮或果导片帮助通便。

1.3.3 卧位护理:骨盆骨折会对患者的卧姿产生影响,如果患者的骨盆骨折较为完整的话,医护人员就可以采取侧卧与仰卧交替进行的方式,在侧卧时,患者要注意健康的一侧应该在下面,不得坐立,在治疗1周之后,患者才能够半卧位;如果患者的骨盆还受到了影响,那么就需要患者平卧在硬板床上,能不进行搬动就不进行搬动,而患者最好是使用按摩床垫,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翻身次数和压疮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无渣屑,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擦洗。教会患者及家属增强预防知识。如果患者使用的是床垫的话,就需要医护人员根据保证患者骨折稳定性的原则,对床垫要充足的气。

1.3.4 疼痛护理:骨盆骨折患者的复位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给与止痛剂,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通常情况下,骨盆骨折部位在进行复位之后,患者的疼痛感会有所下降,对患者疼痛部位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进行评估。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加重患者承受的疼痛感。而如果不可避免的要移动患者的话,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得到患者的大力配合,以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出现过激行为。

1.3.5 观察病情:如果骨盆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多的话,医护人员就需要怀疑患者是否存在着内脏损伤,以降低患者的休克的几率。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与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观察,以及时的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情况,报告给医生,以得到有效治疗。医护人员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腹痛或者是腹胀的现象,并对患者的双下肢活动进行观察,是否存在神经损伤,以便于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术后,患者一旦出现渗液、渗血现象,医护人员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更换,以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并固定好引流管,观察引流管中流液的颜色与性质,进行记录,为患者的继续治疗提供资料支持。等到患者的疼痛明显下降之后,医护人员可安排患者进行踝关节的运动。

1.3.6 非手术组护理:非手术组患者除了上述的护理外,还需要医护人员要对非手术组患者牵引部位的变化进行观察,看是否有出血,如果有出血,就需要医护人员对牵引进行调整,并对牵引架与牵引方向进行检查,以提高牵引的有效性,杜绝患者骨盆愈合畸形的出现;医护人员要对患者骨牵引处的针孔进行消毒,并保证清洁性,如果出现被血浸湿的现象,就需要及时进行更换,且使用75%的乙醇对针孔位置进行消毒,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一旦发现患者针孔位置出现肿胀、发红或者是分泌物,就需要给患者进行换药或者是抗生素治疗,如控制不了,则需要停止牵引。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注意对患者的保暖,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以促进患者骨盆骨折的愈合。

2 结果

对本次所抽取的9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90例骨盆骨折患者中手术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95%,2例死亡都是由于失血性休克导致;非手术组的50例患者全部痊愈,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压疮,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骨盆骨折患者受到外力的猛烈撞击造成的,容易造成患者多个脏器的损伤,失血量较多,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因此骨盆骨折患者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篇(10)

【关键词】小儿肺炎,临床护理,X光片,CT扫描,并发症,治愈率,有效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活动特选择2010年02月份至2011年02月份期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为研究内容,共有肺炎患儿102例。利用回顾分析法对小儿肺炎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进行探讨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65例,女性患儿37例;患儿的年龄范围年龄在1周岁以下的患儿12例,1周岁至5周岁患儿59例,6周岁至10周岁患儿21例,10周岁至12周岁患儿10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23周岁;患儿的身体体重范围在8千克至32千克之间,平均身体体重为21.25千克。1

1.2 门诊观察

患儿从发病到就诊时间段在1.3日至11.6日之间,平均发病时间段为5.7日。我们对102例小儿肺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状83例(体表温度在37.8摄氏度以上),伴有咳嗽患儿92例,咳痰同时痰量增加患儿42例,食欲明显下降患儿32例,伴有恶心呕吐患儿41例,发生腹痛腹泻患儿34例,呼吸出现干湿罗音44例,呼吸困难、心律不齐患儿为18例。严重时出现阵发性喘憋,伴有呼气性喘鸣,甚至出现三凹征症状和口唇紫绀现象。

1.3 检查方法

依照102例小儿肺炎患儿的门诊表现症状,按照医嘱要求,对患儿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测,在肺部听诊中,发现患儿双肺呼吸时有干湿罗音44例,其中湿罗音患儿32例,干罗音患儿12例。经测定婴儿(1周岁以下)呼吸频率每分大于60次,幼儿(1周岁以上)每分大于40次。在X光线胸片检测过程中,发现患儿的病灶在左肺部52例,右肺部31例,双肺部19例。通过光片观察病症较大区域56例,占54.91%。此后对患者进行肺部CT扫描、肺功能检查以及血液检测等,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检测,我们对患儿肺炎进行确诊,同时发现患儿患有以下并发症:呼吸衰竭患儿12例,心力衰竭6例,中毒性脑病5例等。

1.4 治疗方法

采用治疗方式进行抗病毒类药物治疗,一般有青霉素、地塞米松、头孢拉啶、氨茶碱等,以注射或口服的方式进行,疗程为5日,此外进行舒利迭气雾剂治疗,治疗周期为2至3个月,观察病症临床治疗效果。

1.5 护理方法

1.5.1 环境护理方式,在小儿肺炎护理中,为了避免二次传染,应将不同肺炎患儿进行分房收治,并每日做好各个房间消毒处理。

1.5.2 给氧护理,在护理中要确保患儿呼吸通畅,避免出现缺氧的现象,根据患儿的症状,建议让其将痰排除体外,可以采用辅助方式,轻拍患儿背部,将痰彻底清除。对于卡痰现象,可以采用吸痰机或雾化处理,将痰排出。对于呼吸困难或心律不齐患儿,要立刻采取给氧措施,以鼻前挺杆的方式进行,氧流为0.8升/分;严重缺氧的患儿可以采用面罩给氧,氧流为3.5升/分。在西洋过程中,对患儿的症状进行随时观察。2

1.5.3 发热护理,对于小儿肺炎患者中的发热症状,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身体状况,帮助患儿擦拭汗渍,并将湿了的衣被,进行及时的更换,并拿热毛巾对患儿进行擦拭,防止出现散热困难引发温度进一步升高。对于温度高于38.5摄氏度的患儿,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

1.5.4 心理护理,首先向每一名患儿家长做好患儿病症的思想工作,耐心向他们进行小儿肺炎的教育宣讲,使每个家长对小儿肺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家属积极配合下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治疗。

1.5.5 饮食护理,小儿肺炎患者在治疗中,要保证足够的水分,在患病期间,应重视为患儿摄入足够的高蛋白、高维生素以及高热量食物,并且保证食物易于消化性。

1.5.6 药物护理,在输液过程中,要为患儿补充足够的水分,以便很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正确的使用药物的剂量,避免用药过量,做好对患儿过敏药物的分析,输液时要控制好输液的滴速,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

1.5.7 并发症护理方法

(1)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保证患儿呼吸系统的通畅,及时将患儿呼吸道内的痰液进行吸出,吸痰时要轻拍患儿的背部,使分泌物彻底清除,吸痰的用具应确保专人专用,并做好消毒处理,对于严重的患儿可采取气管插管治疗。

(2)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对于呼吸困难的患儿,应先将其采取半卧姿势,降低回心的血量从而减少肺淤血现象,其次,立即给患儿输氧,减轻心脏的负担,口服洋地黄类药物,观察患儿的脉搏和心率。保证患儿的休息睡眠时间,减少探视次数。3

2.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102例小儿肺炎患者进行门诊观察、检测、治疗以及全方位的临床精心护理,经过60日的跟踪追访,102例患儿,治愈96例,病情有所好转6例,治愈率达94.12%,总有效率达100%。小儿肺炎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根据上述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治疗小儿肺炎患者过程中,采用全方位临床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治疗的有效率,值得在今后小儿肺炎临床护理中得到全面的推广。

参考文献

篇(11)

临床路径护理是指对某一确定的疾病给予一整套的护理内容,规定了护士对患者进行的各种活动[2]。

1996年吴剑云把临床路径引入中国大陆,并主编了《临床路径实施手册》;各大医院相继在单病种医疗管理、护理管理及健康教育中陆续推出了CP,取得良好效果[3]。

白内障为临床常见致盲性眼病,因老化、辐射及代谢异常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单侧或双侧视力进行性减退[4]。临床多通过手术摘除混浊晶体、放入人工晶体的方法进行治疗。

2016年1月~6月,我科对60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6月在我科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共120例,按就诊单双日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试验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61岁~76岁(65.8岁±5.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63岁~79岁(66.5岁±4.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同意手术治疗,自愿接受本研究,并签署书面之情同意书;(2)排除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等脏器功能损害患者;(3)排除患有躯体、精神性疾病者;(4)排除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1.2.1 试验组:给予实施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临床护理路径。(1)组建临床路径小组;(2)根据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特点,护理计划,医生意见,患者需求及科室情况,制定临床路径表;(3)按预计住院天数,临床路径表从患者入院当天至出院,医生与护士工作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医务工作,对患者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临床护理路径包括:入院宣教、护理评估、术前物品准备、患者身心准备、执行医嘱、患者观察、术后心理、生活护理、出院宣教。

责任护士严格按照护理临床路径在患者入院当天予详细入院宣教,使患者快速适应医院环境;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告知手术方式,术中避免咳嗽,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如何正确卧位;手术当日,进行患者病情观察,心理护理,休息,饮食及活动事项;出院当日,发放出院宣传册,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眼药水,告知复查时间,科室咨询电话等。当天完成路径护理工作后由责任护士表格上签名,如未完成,须注明原因,保证护理工作按时按量完成。

1.2.2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术前及术后常规护理,即提供舒适、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房环境;进行心理疏导,观察病情变化等护理。

1.3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患者满意度比较;术后1月视力恢复情况比较。“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护理部设计,共35项,为百分制,90分为满意;85~90分为比较满意;85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在整个试验中无1例患者脱失。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见表1.

表3说明试验组视力0.3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已进入老龄社会,发病率较高[5]。

临床护理路径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要工具,把诊疗护理常规合理化,使病程的进展按流程进行有效控制。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工作,也使患者参与到护理过程中,是继整体护理之后出现的新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最终结果就是依据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降低医患双方的成本,提高诊疗护理效果[6]。

临床护理路径使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术前准备,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护士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使患者了解整个治疗与护理流程,减轻心理障碍,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日。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严格控制,规范检查化验,手术材料费,抗生素的使用,护理费,治疗费等降低住院费用。

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可以使医护人员各项诊疗护理工作按照预先设计好计划进行,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患者能得到最有效、最有利的医疗护理服务,避免因个人水平、能力、责任心的差异而造成遗漏、疏忽甚者差错,有利于年资浅或新入科的医护人员在短期内掌握本病种的医疗护理规范。

制定了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后,明确了不同阶段的时间节点及每一阶段的健康教育内容,使内容得到梳理和细分,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路径的规范完成相应内容的教育则保证了健康知识的完整传授,也使患者及家属能更明确下一步该怎么做,减少由于笼统带来的知识网络混乱,也减少了医患之间的误解[7]。控制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满足医院、患者、医疗保险三方面要求;规范医生行为,减少医疗行为随意性,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8]。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医疗护理的工作模式,是由医生护士与其他专业人员对特定病种的诊断和手术进行有序性和时间性的诊疗计划,增加了多专业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

精神和凝聚力[9]。

目前,全国已有众多医院成功将临床路径应用在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的例子,这也说明了这种高质量,低消耗的医疗服务模式正被人们接受和重视。这种医疗管理质量新模式,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珍娥,上官青苗,武平.临床路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6):341.

[2]赵改玲.临床路径在择期剖宫产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102.

[3]张翠萍,赵丽红.临床路径在择期剖宫产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2011,9(7):649

[4]闫海云.全程护理干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234.

[5]许和,闫金梅,李爱琴,等.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贫困地区扶贫脱盲复明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3(6):43-45.

[6]聂明芬.临床路径在产科围产期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