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出口贸易含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4 11:09:17

出口贸易含义

出口贸易含义篇(1)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是一个严重贫水国家。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甚至影响到生态安全。为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2012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2015年、2020年与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与用水效率控制目标。我国是对外贸易大国,积极利用虚拟水贸易的节水作用,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虚拟水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揭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我国研究与利用虚拟水贸易节约水资源,践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参考。

二、虚拟水贸易理论

(一)虚拟水概念的发展

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起源于Fishelson(1982)提出的农业生产中“嵌入水”概念(Embedded water)即生产粮食等农产品的用水量。。据他估算,1980年,以色列生产 1公斤小麦大约需要消耗 500升水资源,生产 1公斤奶酪和牛肉分别需要使用3000升和5000升水。与真实的水资源不同,这种农业生产中的“嵌入水”是以无形的方式包含在农产品中看不见的水。据此,Tony Allan 教授提出了“虚拟水”概念[1]。他将虚拟水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997年,他将虚拟水的定义扩展为“生产物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2]。为了从数量上精确定义虚拟水概念,Haddadin[3]分别从生产地与消费地两方面给出了定义。就前者而言,他将虚拟水定义为“生产商品实际的用水量”。其用水量取决于商品产地的生产条件和用水效率等因素,该定义对于指导生产部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商品产地的气候与水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差异,不同地区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用水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他又从消费地角度,将虚拟水定义为“消费地生产该商品的用水量”。该定义可以使决策者清楚认识到使用外购产品所节约的水资源量以及对于缓解本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的作用。此外,Chapagain等[4]还将虚拟水细分为“绿色虚拟水”(是指通过雨水与雪水进入商品生产中的虚拟水,如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田间蒸发的降水量)、“蓝色虚拟水”(即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投入到商品生产中的虚拟水量,如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灌溉用水与工业品生产消耗的自来水)和“灰色虚拟水”(即产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他们认为,灰色虚拟水会使水资源数量减少,是负的水资源。

(二)虚拟水贸易概念的拓展

Haddadin[5]指出,生产粮食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中东等干旱缺水国家可以通过从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粮食来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他认为,如同石油从中东国家流向其他国家一样,贸易是连接世界各国的桥梁,通过粮食贸易,水资源能够从丰水国家与地区流向贫水国家。对进口国来说,进口粮食意味着从外部获得了水资源。Allan[6]认为,一国(地区)出口产品相当于向境外输出水资源,进口产品意味着从境外输入水资源,并将货物和服务国际(区际)贸易产生的虚拟水的国际(区际)间流动定义为“虚拟水贸易”。在此基础上,Hoekstra[7]将虚拟水贸易划分为“绿色虚拟水贸易”、“蓝色虚拟水贸易”与“灰色虚拟水贸易”。这是由于虚拟水贸易会产生外部性。具体的说,一国生产与出口商品不但要消耗本国的绿色水与蓝色水,还会排放灰色水,污染其水资源环境,影响水资源质量与数量,这对于出口国具有负的外部性。与出口贸易的情况相反,进口商品不但能够减少进口国绿色水与蓝色水的消耗,还能够减少灰色水排放,减少了对进口国水资源的污染,进而增加了进口国的水资源供给量,因此,进口贸易具有正的外部性。

(三)要素禀赋理论与虚拟水贸易

在虚拟水贸易理论方面,许多学者将其与比较优势理论联系在一起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后来,经过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新古典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地区)在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其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差异,进而造成各国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存在差异,产品价格的认为,提高价格与技术水平能够提高产品产地的水资源利用率,而虚拟水贸易却能够提高全球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贸易方式,虚拟水从水资源使用率较高国家与地区流向水资源生产率较低国家,这意味着全球层面上的水资源节约。

一些学者还探讨了将虚拟水贸易理论运用于实践时需要注意的问题。Wichelns[11]指出,虚拟水贸易理论只是在水资源方面揭示了产品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而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如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禀赋以及产业 安全等),因此,不能将水资源禀赋视为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而是在制定贸易政策时,要综合考虑一国的水资源禀赋、土地、劳动力等多种因素。Kumar[12]认为,虚拟水贸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决不是简单的让贫水国家和地区进口虚拟水,而是需要将虚拟水贸易战略作为其政策的一部分,认真考虑虚拟水贸易对本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田贵良[13]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受多种要素约束,需要实现多种目标,在实施虚拟水战略时,需要考虑本国的水资源禀赋、其他生产要素、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才能使虚拟水贸易理论具有实践意义。

三、虚拟水贸易实证研究

(一)贸易活动中虚拟水流量的计算方法

出口贸易的虚拟水数量计算方法主要有Chapagain的产品生产树计算法[14]、Zimmer的产品分类计算法[15]、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法[16]。在利用前两种方法测算工业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时,其计算过程常常由于过于复杂而主要用于测算农产品中虚拟水含量;后一种方法可以从产业层面将虚拟水的测算范围扩展到所有行业贸易活动中虚拟水数量。进口贸易虚拟水含量测算通常按照Chapagain等[17]提出的“替代方法”。即进口商品生产中的实际用水量一般不作为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而是按照消费国(进口国)生产这些进口品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数量来计算。其原因是,进口商品是在国外生产的,消耗的是国外水资源,进口产品是对进口国本国产品的替代,从进口国节约水资源的角度,进口贸易中虚拟水含量应该是进口国生产这些进口品的用水量,因此,进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与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相似。

(二)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

Chapagain与Hoekstra撰写的《世界水资源协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全球国际贸易产生的虚拟水流量为13400亿立方米。农产品与工业品出口贸易的虚拟水含量占全球淡水使用量的17%,其中,农作物产品与畜产品贸易的虚拟水含量分别占全球虚拟水贸易量的61%与17%。在农产品贸易中,小麦贸易的虚拟水含量所占比重最大,为30%左右,其次,是大豆和水稻,分别占17%和 15%。工业品与服务贸易的虚拟水流量占全球虚拟水贸易量的22%[18]。据Hoekstra等[19]统计,1999-2004 年期间,美国是农产品虚拟水出口最多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与泰国分别是第二、第三、第四与第五大出口国;同期,日本是世界虚拟水进口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意大利、韩国与荷兰也是主要进口贸易大国。柯兵等[20]研究表明,2004年我国进口8000万吨粮食相当于进口了8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马涛等[21]研究表明,1996-2002年我国通过粮食国际贸易净进口330亿立方米的虚拟水。马水英[22]研究发现,我国向日本和欧盟等国家与地区输出了大量的虚拟水。蒋璐[23]的研究表明,轻工业与服务业是中国虚拟水贸易顺差的主要部门,而农业与重工业是我国虚拟水贸易的逆差部门。

(三)虚拟水贸易作用

1.虚拟水贸易的积极作用

Allan[24]研究表明,中东与北非地区年均进口粮食5亿吨,可为这些地区节约500亿立方米的淡水,占该地区淡水资源总量的30%,相当于尼罗河的年径流量,虚拟水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些贫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它们是国际虚拟水贸易的受益者。一些学者认为,虚拟水贸易不但有助于解决贫水地区的水缺水问题,还能缓解一些国家土地资源短缺与环保压力。据Oki等[25]研究,2004年日本虚拟水的总进口量为620亿立方米,这大于日本当年的57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量,日本进口虚拟水并不是因为其水资源短缺,其真正的原因是由于日本缺少耕地,进口大量的玉米、大豆与小麦主要是用于生产家畜饲料,以满足日本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需要,有效减轻日本的耕地短缺矛盾。程国栋[26]计算了2000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新疆、甘肃、青海与陕西)虚拟水的消费量与贸易量,认为全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在满足西北缺粮地区粮食调入情况下,运用虚拟水贸易可缓解我国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压力,有助于保障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马静等[27]测算了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与大豆中的虚拟水含量,还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虚拟水流量的区域分布与国际流量,建议可将虚拟水战略作为中国跨流域调水的补充,以保障中国缺水地区的水与生态方面的安全。

2.虚拟水贸易的负面作用

Hoekstra等[28]研究表明,2000-2003年,全球稻米出口贸易产生的灰色虚拟水量为24亿立方米(稻米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与农药等污染的水资源数量),一些国家(如泰国)大米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是以增加蓝色水使用为代价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Guan等[29]对中国区域间的贸易结构及其虚拟水贸易对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表明,山东等缺水的北方地区通过农产品贸易向水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日本与韩国等国家输出了大量虚拟水,这对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他们还发现,中国华南地区生产与出口工业品时,产生了大量的灰色水(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生态环境。

(四)虚拟水贸易的悖论现象

有研究发现,一些贫水国家(地区)在大量输出水密集产品的同时,大量进口非水密集产品,出现了类似于“里昂惕夫悖论”现象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外贸结构分析结果却发现,战后美国进口贸易是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结论刚好相反。由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已被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研究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反论”。,这显然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Prochaska等[30]研究发现,2005 年希腊Thessaly地区出口了12亿立方米的虚拟水,进口了0.4亿立方米虚拟水,使该地区出现了较大的虚拟水净流出量。他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Thessaly 地区生产与出口了棉花等很多用水量大的农产品,而进口了一些用水量较小的蔬菜和橡树等农产品。他指出,如果该地区进口棉花,而不是出口棉花,生产更多的蔬 菜,而不是大量进口蔬菜,则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压力至少能够降低34%。孙才志等[31]研究发现,中国粮食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是中国水资源的逆向配置(即中国粮食贸易形成的虚拟水流动是从贫水区向富水区转移水资源),加剧了中国贫水区的水资源紧缺矛盾。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2007)研究发现,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剧了国内水资源短缺矛盾[32]。朱启荣等[33]的研究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耗水产品比重较大,而进口贸易中低耗水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贸易结构不利于节约我国水资源。由此,他们提出了调整我国外贸结构的必要性。

四、简评

国内外学者对虚拟水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色虚拟水与蓝色虚拟水贸易方面,缺少对我国外贸中灰色虚拟水量化方面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对我国外贸中灰色虚拟水研究所采用的数据较为陈旧,不能反映最近我国外贸中的灰色虚拟水流量。而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随着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排放了大量灰色虚拟水,不但影响国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生态安全。因此,应尽快展开我国外贸中的灰色虚拟水问题的研究。

第二,为了克服产品生产树计算方法与产品分类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一些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所有行业贸易中的虚拟水流量,这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目前被广泛运用的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农业、林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畜牧业与渔业等涉农部门都被合并在一个农业部门,产品种类众多,而各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有很大差异,因此无法为管理层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提供精确的指导。笔者建议,可将上述三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时,可采用生产树计算方法或产品分类计算方法,而在研究工业和服务业贸易品的虚拟水含量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测算。

第三,国内外有关利用外贸节水问题的研究是基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而没有涉及减少外贸顺差的节水作用。我国具有相当规模的外贸顺差,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流失,而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今后需要综合考虑减少外贸顺差与优化外贸商品结构两个方面的节水作用,以充分挖掘外贸的节水潜力。

参考文献:

.In 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Prioritized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1993.

.The 1997 British Association Festival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Leeds. 1997.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The Netherlands, Delft-IHE. 2003.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2(70):749-758.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 The Netherlands, Delft-IHE. 2003.

出口贸易含义篇(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普遍共识。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已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巨大压力。同时,现今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产出了许多工业产品和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于生产成本、环境保护、规避法律风险等多方面考虑,从中国大量进口初级工业产品和原材料,同时也将高耗能和高污染留在了中国,而仅承担少量的减排义务,也就是所谓的“碳泄漏”。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也存在着类似的“碳泄漏”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和防范两国之间在进行对外贸易时所发生的“碳泄漏”现象对一方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碳泄漏”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隐含碳”的度量及测算方面。



对于隐含碳的计算,实际上是对物质流计算中物质隐藏流发展,在Wuppertal研究所比较完善的物质流计算框架中早就包含了进口物质隐藏流这一因子。不过由于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过程的发展,隐含或者隐藏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能源研究中提出的。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能源分析工作组的会议之后,产生了对能值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对水、污染物等的具体研究。实际上,隐含碳就是国际贸易中所没有考虑到的碳消耗,隐含碳实际上就是碳的转移排放。[1]



在隐含碳的度量方面,学者马述忠、陈颖(2010)[2]基于消费视角,发现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国外消费者消耗了大量来自中国的隐含碳排放,庞大的出口量使中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You和Hewit(2008)[3]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分析了中国对英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情况。张为付、杜运苏(2011)[4]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采用2000—2009 年连续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问题。国内外学者在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问题上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且主要集中于2006 年以后。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测算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总的隐含碳排放,另一个则是选择特定贸易伙伴考查我国双边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IEA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评估认为,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隐含碳排放出口占国内生产排放总量的34%;若考虑扣除进口的隐含碳排放,中国对外贸易引起的二氧化碳净出口可能为国内排放总量的17%左右[5]。Wang和Waton(2009)[6]对我国2004年出口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Weber et al(2008)[7]提出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很有可能是中国碳排放量增长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的观点;Shui和Harriss(2006)[8]基于中美双边贸易的视角,研究发现,1997-200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品中隐含碳排放的增长率高于中国每年碳排放的增长率,而中国约有7-14%的碳排放是由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导致的。另外国内学者如尹显萍和程茗(2010)[9]、石红莲和张子杰(2011)[10]等也同样对中美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得到相似结论。



二、隐含碳价比的定义



在《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计算—以水泥行业为例》一文中李丁、汪云林、牛文元,对2006年中国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计算,采用《中国水泥年鉴(2007)》中公布的中国2006年水泥综合能耗142干克标煤进行直接能耗计算,出口水泥在境内的CO2排放达到1 003.75万t,其中直接能源消耗生成C Oz513.05万t,工业过程生成C02 490.71万t。根据欧盟当年CO2交易最新价格和当年外汇中间价折算,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析合1.87亿美元,也就是说进口国从中国获取了其中15.8%的利润率,超过中国水泥出口中平均8%一12%的利润率水平。以此为依据,笔者提出了隐含碳价比公式,在此公式中,我们变换了用于度量的参考系,将计算所得与数值“1”进行比较。通过此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从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



本文所提出的隐含碳价比公式为:



(1)



(1)式中D为隐含碳价比;TC是特定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当期欧碳交易价格折合人民币;TP为特定行业出口所获取利润。D的结果有三种,即D1。当D>1,则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不足以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该行业出口获得的利润无法平衡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当D=1,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刚好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当D



通过这个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实际是以特定行业出口利润来作为参照系,度量隐含碳排放量折价,从而确定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



三、隐含碳价比的计算过程



1、计算隐含碳排放方法



目前对隐含碳的计算学界主要有实测排放量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模型法、生命周期法等,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本文以排放系数法作为测算隐含碳排放的方法。



排放系数法计算公式为:



E=EF产品x产品产量(2)



(2)式中E表示排放量,EF产品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时的CO2。



2、行业分类标准



本定义所指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分类。如钢铁行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代码32,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黑色金属冶炼及工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4个子行业。



3、行业出口利润两种计算方法



行业出口利润= (3)



(3)式中π为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出口利润,可以由其年报中获得。



‚行业出口利润=行业总利润*(行业出口量/行业总产量)(4)



大部分情况下(3)式所给出获得行业出口利润的方法并不好找所需数据,故本文使用方法为(4),条件允许情况下(3)式所得行业利润更为精确。



2.碳交易价格



本定义所指碳交易价格为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EU-ETS)的碳交易价格的年平均。在所有通过交易所结算交割的碳交易量中,欧洲气候交易所占82%,是较为成熟的碳交易体系。



四、我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中隐含碳价比的趋势分析



1、直接能源消耗产出量



2008年,吨钢综合能耗比2007年上升1.70kg/t,达到630.63kg/t。[3]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1.96t(CO2)/t标煤,2008年,中国进口钢材1554 万吨,出口钢材5927 万吨,净出口钢材4373万吨。算得2008年钢铁出口直接能源消耗排放量7.32598*10^7t。



2、工业过程产出量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碳主要是在石灰石与白云石的受热分解。白云石可以作为炼钢时用的转化炉的耐火内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石灰石的作为熔剂。故本文以石灰石与白云石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钢铁工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根据行业通用数据:吨钢消耗白云石与石灰石的用量分别为:170kg/t、110kg/t。钢铁出口工业过程使用白云石与石灰石分别1.00759*10 ^7t、6.51970*10^6t。



表一钢铁初级熔炼/烧结程序中的白云石、石灰石排放系数



钢铁初级熔炼/烧结程序

排放系数考量参数

排放系数

系数选用

产品/原料名称

CO2排放因子

单位

造渣剂纯度值(%)

CO2排放系数

单位

来源

预设系数

白云石

0.477

公吨/公吨

100

0.477

公吨/公吨

GHG Protocol

石灰石

0.440

公吨/公吨

100

0.44

公吨/公吨

GHG Protocol



来源:《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



根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中给出的石灰石的排放系数为0.44,白云石的排放系数为0.477。故得工业过程的总排放量为7.67487*10^6 t。



3、根据上述数据算得总排放量为8.09347*10^7t。



4、以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隐含碳价格



据世界银行测算,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价格为23欧元/吨。(注:2008年国内碳交易价格低于23欧元/吨,如2008年宝钢股份与以10欧元/吨向英国瑞碳、瑞士信贷集团出售碳排放量。本文以我国碳交易市场完善的理想情况结算,即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5]1欧元兑10.2227人民币。[6]按欧盟交易价格和汇率,折算得到:8.09347*10^7t*23€/t=1.90295*10^11¥。



5、2008年钢铁境外市场总利润



从历史吨钢利润趋势分析,2008年行业吨钢利润550元/吨,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267元/吨。故境外市场利润为3.25985*10^11¥。



6、钢铁行业出口隐含碳价比



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



为了进一步揭示我国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的走势,本文引入了2002年至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出口量、总利润、出口利润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的隐含碳价比,并给予分析和说



明。



表二 2002-2009中国钢铁行业出口相关指标



年份

钢铁总产量

(万吨)

钢铁出口量

(万吨)

总利润

(亿元)

钢铁出口利润

(亿元)

2002

18224.89

545

92.7

8.753

2003

22233.60

696

610.6

19.114

2004

27279.79

1423

1084.9

56.592

2005

35239

2052

1037.4

60.409

2006

41878

4300

618.31

63.488

2007

56460.81

6264.63

776.73

86.182

2008

50048.80

5927

2752.684

325.985

2009

69243.72

2459.65

1826.681

64.887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0-2009》



参照2008年隐含碳价比计算过程,结合2002-2009年钢铁行业各项数据,本文计算出各年的隐含碳价比如下:



表三中国钢铁行业2002-2009隐含碳价比



年份

总产量

WT

出口量

WT

总能耗折合标煤

WT

出口能源消耗折合标煤

WT

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

T

白云石用量

T

白云石产生二氧化碳

T

石灰石用量

T

石灰石产生二氧化碳

T

碳排放总计

T

碳交易价格

隐含碳排放折合欧元

隐含碳排放折合人民币

隐含碳价比

2002

18224.89

545

24572.61

734.823

14402535.215

926500

441940.5

599500

263780

15108255.715

5

75405820.44

6.048

0.691

2003

22233.60

696

16671.496

5218840.501

10228868.480

1183200

564386.4

765600

336864

16209596.48

5

101927808.105

7.587

0.397

2004

27279.79

1423

29930

1561.243

30600362.8

2419100

1153910.7

1565300

688732

32370432.5

6

194222595

20.030

0.354

2005

35239

2052

36000

2096.313

41087749.369

3488400

1663966.8

2257200

993168

43744884.169

20.75

907706346.507

92.543

1.532

2006

41878

4300

27016.335

2774.016

54370713.6

7310000

3486870

4730000

2081200

59938783.6

15.92

954225434.912

95.604

1.506

2007

56460.81

6264.63

35690.007

3959.998

77615959.146

10649871

5079988.467

6891093

3032080.92

85728028.533

4

342912114.132

35.723

0.415

2008

50048.80

5927

31562.275

3737.74401

73259782.596

10075900

4806204.3

6519700

2868668

80934654.896

23

1861497062.608

190.295

0.584

2009

69243.72

2459.65

42889.560

1523.507

29860741.316

4181405

1994530.185

2705615

1190470.6

33045742.101

10

330457421.01

31.483

0.485



表格来源:作者根据行业数据统计得出



以上数据计算所用到的系数:



①石灰石吨钢资源消耗量大约为0.11t (行业认可数据)



②白云石吨钢消耗为0.17t/t 钢(行业认可数据)



③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1.96t(CO2)/t标煤



④白云石 0.477 (排放系数)t/t



⑤石灰石 0.44 (排放系数)t/t





图二: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的变化趋势图



结论:由上述曲线图可看出,2005年是我国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波动的拐点,2005年之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调控的政策的作用开始显现,具体体现在价比在曲线较低的位置浮动。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钢铁行业出口隐含碳价比在0.3-0.6的范围内波动。即,钢铁出口造成的环境成本占据出口利润的30%-60%之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率。今后对于类似钢铁行业这样的高排放行业需要持续的监管、调控。



六、政策建议



自2005年4月1日起,取消钢坯、钢锭、生铁出口退税,这也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的控制力度。对于钢铁行业的出口,在短期以限制为主,类似钢铁行业这样的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应该限制其出口,为了避免贸易摩擦,也为我国赢得更多的国际事务发言权。[7]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出口部门作为国民经济部门中全要素生产力最高的部门,出口部门的创造、优化要素分配和技术转移等途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8]所以在长期看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开发关键节能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大在低能耗、低排放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提高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是钢铁工业出口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

[2]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82-89.

[3] You Li, C.N. Hewitt.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Energy Policy, 2008(6),1907-1914.

[4]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5]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Insights [M/OL]. Paris:IEA,2007,worldenergyoutlook.org/,2009.

[6] Wang Tao,Watson Jim.Who Own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J/OL]. Norwich: Tyndal, Centre2007. tyndall.ac.uk/publications/briefing_notes.bn23.pdf,2009.

[7] Weber Christopher L,Glen P Peters,Da B Guan.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exports to climate change .Energy Policy, 2008, 36(9): 3572- 3577.

[8] Shui Bin, Harriss Robert C.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Energy Policy, 2006,34(18):4063-4068.

[9]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8),45-55.

[10]石红莲,张子杰,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56-64.

[11]李丁,汪云林,牛文元.隐含碳排放----以水泥出口为例.生态经济,2009(2).

[12]中国钢铁统计2008.2009,钢铁工业协会出版社.

[13]中国钢铁产业升级的特点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4] Feder G On Exports and Economics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3 .

[15]盈利拐点已至——2008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报总结,东方证券,2008

[16]'碳排放交易'研究,范为,宋鸿兵,房四海,2008(8)

[17]《钢铁行业的发展分析与总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

[1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出口贸易含义篇(3)

一、外贸英语翻译的特点和要求

外贸英语翻译除口译外还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和外贸合同等书面的文字翻译,它不同于文学类作品的翻译,除了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还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科学性。所谓社会性外贸英语业务是进出口贸易国双方在实物与技术交往中进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是科学性的,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

(一)文体的特点

1.用词精简 ,句式严谨

用词精简 ,句式严谨是对外贸易往来英语函电的基本要求。如:建立业务关系

Having had your name and address from, we now avail ourselves of this opportunity to write to you….因此 ,翻译时要把握词汇的文化涵养和使用背景 ,充分了解词汇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外贸往来函电言简意赅的特点,是由于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报,电传造成的。只有充分体会这一特点,才能在外贸业务中与客户进行更好的交流。

2.使用性与针对性

外贸英语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培养从事外贸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立的。而外贸英语翻译的课程内容与国际贸易的各门课程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如撰写商业信函的方法、要求和技巧;怎样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和订货;付款方式,包装、装运,索赔,保险等,各个环节都与之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外贸英语函电的正确翻译影响着对外贸易业务能否顺利进行。

(二)词汇使用的特点

词义辨析是英汉翻译的基本功,如何准确地运用词汇 ,既符合英语函电简洁化的特点,又符合其高度格式化的特点 ,那就要求平时积累一些专业词汇、外贸术语。

1.一词多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翻译中如何把握原语中的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是翻译的关键问题之一。许多常用的英语词汇在外贸英语翻译中既有普遍含义,又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进而发展成为专业词汇、外贸术语。许多外贸英语翻译错误由此而生。例如:

Provided you fulfill the terms of the credit, we will accept and pay at maturity.

误译:在贵公司履行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 ,我行将接受并于成熟之日支付信用证下提示的汇票。

正译:我行将承兑并于期满时支付信用证项下提示的汇票。

此句中的 accept和 maturity都是我们熟悉的词汇 ,其常用意义为 “接受 ”和“成熟”,而在此处 accept意为 “承兑”,即远期汇票付款人接受汇票,正式确认如期支付汇票金额的责任;maturity意为“(票据的)到期”。课文中所出现的错误显然是由于忽略了这两个词在外贸英语中的特别意义所致。

2.词义的引申和转化

外贸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在很多情况下也可变成可数名词 ,表示比较具体的东西 ,并可有复数形式,这些以虚指实的抽象名词能大大简洁英语的表述。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应该把虚化为实,使之具体化,从而使译文更加贴切。例如:

(1) Thank you for informing us about the damage to our shipment.

(2) The United States is a heavy consumer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 is increasingly on certain imports, especially on oil.

Shipment做不可数名词时有 “装运 ,运送 ”的含义,而在例(1)中,该词用作可数名词 ,其语义为 “所交运的货物”。例(2)中,imports并非抽象的 “进口 ”之意 ,而是指 “进口的产品”。在处理类似的情况时 ,需要一点灵活变通 ,在原词词义上加以适当的引申或添加 ,才更加符合译文的含义。

二、外贸英语的翻译方法

(一)分析语言环境

外贸英语的语言环境既包括外贸工作者从事的各种进出口业务活动,又包括他们用以表达进出口业务的语言。在外贸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交际,主要语言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贸易活动这个话题进行,贸易工作者必须使用能够有效表达这个话题的语言项目,如贸易术语、贸易习惯用语、固定语法和语篇格式(例如国际贸易定价单、合同)等。在外贸英语翻译时,译者必须使用表达国际贸易语言意义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也应当符合外贸英语的语言环境。

(二)了解不同国别文化差异

翻译意味着传达信息。其准确性依赖于很多因素:文章本身的可信度、文章类型、目标读者、被翻译文章在使用中的风格以及翻译的目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观察和思维上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对同一种东西及其特征和属性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翻译时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中西方对某一具体事物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越过英汉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出口贸易含义篇(4)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直至2010年11月29日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范围内已经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Jl)、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并发展起相应的碳金融市场。标志着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机制相关的架构的确立,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实现中国经济和贸易战略转型的最佳时期。

自从2001 年12 月11 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已经跃居第1 位,进口额累计达7. 5 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 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对外直接投资也年均增长超过40%,2010 年以688 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可避免地急剧上涨。2002年,我国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样也具有实际意义。中国实现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承诺。在负责任的同时,也要向世界表明中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仅是由于满足中国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而排放的,这就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问题。所谓出口贸易隐含碳,是指出口商品在国内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从而进口国避免在本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一、关于国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归纳起来,国外学者关于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有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等。

1、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在出口贸易模式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上,国外的研究主要有: Wyckoff 等( 1994) 通过对6 个经合组织国家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发现制成品中隐含碳排放占到其排放量的13%左右。Shui 和Harriss( 2006) 计算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计算得出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所含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 ~ 14%,这些碳排放最终被美国人消费。Weber et al.( 2008) 认为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碳泄漏和碳出口,这个观点印证了“污染天堂假说”。Dabo Guan et al ( 2008)分析预测了1980 年~ 2030 年中国的碳排放趋势,结论显示造成中国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出口增长、内需消费和资本投资。

Hillman(1978)在理论层面上,采用国际贸易经典的3 ×2×2模型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 扩展了L e o n t i e f 的投入产出法。M o n g e l l i 、Tassielli 和Notarnicola(2006)也都是以产品部门为基础,应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了意大利商品贸易中的能源消耗问题,通过计算意大利商品贸易中能源和CO2 含量。Lenzen 和Mungsgaard(2002)提出了一个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multi region input output model)并且利用它计算出丹麦最终消费的以价值形态表示的产品中所包含的能源数量。

2、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国外学者对贸易隐含碳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许多国家都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完成了本国隐含碳的核算,如Schaeffer 和Leal(1996) 对巴西贸易隐含碳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通过国内消费品的离岸制造和生产将碳排放转移给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导致巴西出口产品比进口多消耗了56% 的碳。

Ahmad和Wyckoff(2003)认为,美、日、德、法和意大利是主要的隐含碳进口国,1995 年OECD 国家最大的隐含碳净输出国是中国,俄罗斯次之。Halicioglu (2008) 研究证明土耳其对外贸易是影响其CO2排放量的原因之一; Halicioglu (2009) 发现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显著影响CO2排放量的增加; Gavrilova 等(2010) 利用全碳核算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对奥地利畜牧业的贸易碳排放进行了研究。

目前计算商品中隐含CO2量较为常见的方法是I-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I-O模型又通常分为单边I-O模型(SRIO)和多边I-O模型(MRIO)。Sánchez-Chóliz and Duarte (2004),Mongelli et al.(2006) 等使用SRIO模型计算贸易隐含污染物,SRIO模型对数据要求不高,但涉及研究范围较窄。MRIO模型可以覆盖多个国家贸易隐含污染物的流量问题,但是对数据的容量和处理要求较高。Atkinson、Hamilton等(2010)运用多边贸易投入产出模型(MRI-O模型),通过15个国家19个部门的数据计算世界贸易中的CO2流量,实证结果表明,CO2通过对外贸易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研究

在测算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分析驱动因素。Yan 和Yang(2010)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 将隐含碳排放变化分解为(1) 技术效应,即产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2) 结构效应,即贸易结构的变化;(3) 规模效应,即贸易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从1997 年到2007 年增长了449%,其中规模效应为450%,结构效应为47%,技术效应为-48%。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以及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等。

1、关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宋涛、郑挺国等( 2007) 基于EKC 假设,研究中国人均GDP 与人均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倒U 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李秀香、张婷(2004) 实证研究认为, 若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实施环境管制, 中国出口贸易扩张会减少人均碳排放, 反之会加剧碳排放; 刘强等(2008) 估算了中国46种出口贸易产品的碳排放量, 结论认为由贸易所引发的能耗量和碳排放量增加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许广月、宋德勇(2010)研究表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协整关系,出口贸易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黄敏(2012) 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出口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2、关于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朱启荣(2010)使用I-O模型,利用2007年和2002年我国31个进出口部门数据测算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CO2量,揭示了我国高碳产品转移问题。齐晔等( 2008) 通过投入产出法计算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研究显示从1997年到2002 年间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 ~ 14%,这个比重到2006 年已达29. 28%。张友国(2010)、李艳梅和付加锋(2010) 等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变动主要是由贸易规模和中间生产技术引起。

3、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目前,分解技术是分析碳排放增长因素的主流方法,包括结构分解方法SD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和指数分解方法IDA(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Yan 和Yang( 2010) 、张友国( 2010) 、李艳梅和付加锋( 2010) 等采用SDA 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所选择的样本数据存在一定差别,但都得出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变动主要是由贸易规模和中间生产技术引起的结论。Dong et al. ( 2010) 则利用IDA 考察了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化发现,贸易规模扩大是驱动中日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经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了抵消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纵览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首先,尽管不少实证研究支持出口贸易是加剧碳排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从经济学理论逻辑而言, 出口贸易究竟如何影响碳排放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其次,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碳排放,这一论点已经被许多经验研究所证实,但关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尚需进一步关注和探索。最后,即便已有一些研究论及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问题,但多数研究限于宏观视角、地区层面或个别案例的分析,基于行业差异视角的多维度研究与探索尚不多见。为此,我们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重视国际贸易碳排放的研究,并非要实现经济增长的低速度,大幅度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出口,而是要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完善鼓励低碳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关键要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2、强化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构建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色的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环境关系的经济模型。而目前适用的模型与工具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碳排放问题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如何构建适合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问题的模型是有必要的。

3、积极开展碳排放与碳政治的关系研究。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外要努力争取合理排放空间的同时,对内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统一认识,提前部署。

参考文献:

[1]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分析――以CO_2排放为例中国[J].环保产业,2004(06):11-13.

[2] 宋涛,郑挺国,佟连军. 基于面板协整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检验与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04).

[3]刘强,庄幸,姜克隽.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8,( 8) : 46- 55.

出口贸易含义篇(5)

一、出口严冬已经来临

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再创新高,但外贸也遇到很多困难,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近几个月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外需急剧降温、我国部分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等压力下,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形势将非常严峻。

分析拉低出口增速的因素,首先一个就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欧盟和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债务危机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订单,造成外贸出口出现很大的下滑。欧洲目前失业人数增加,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消费不足,因此整个欧盟从中国进口量会下降,这从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上已经看出来了,去年参会的欧美客户和企业订单减少,欧洲不仅长单没有,短单也很少。其次是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着不少困难。调研发现,目前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成本上升、原材料人工成本涨价,企业利润空间备受挤压。此外,频繁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使得出口更加不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进入高发期。现在的情况是,不但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挥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发起者。

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新兴经济体也面临高通胀风险,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必然导致全球总需求不足。据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只能维持在1.3%左右;欧洲经济前景更糟,即便乐观预计,也只有0.5%左右。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倍多,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技术引进来源地。受欧债危机影响,未来欧盟市场的情况很不明朗,其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一种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话,2012年一季度中小外贸企业会更困难,面临倒闭或生存的压力会更大。因为订单就没有了,生产也就没有了。如果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那以后企业想再进入这个市场的话,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2012年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可能是“贸易战”升级。由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要做好打“贸易大战”的准备。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出口对我国宏观经济、就业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稳定出口,扩大进口,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努力保持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二、确保出口稳定增长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没有实现充分调整、而内需尚未发挥充分作用之前,外贸面临的压力和任务是相当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失序、债务失控、决策失当的趋势,下一步还会继续发展,我们应冷静观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特别是要发挥我国贸易大国的优势,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继续稳住出口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对欧美日这些国家的外贸,我们一定要保住市场,不能退出来,因为市场一旦退出再进入就比较困难。而市场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则是在出口方向上应大力推进包括非洲、中东、中亚、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发展针对这些新兴市场的进出口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欧美日不景气带来的外贸缺口,同时,这样还能培育新市场,为经济未来复苏做好准备。

进一步稳定出口,就要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大力打造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商品。我们现在是外贸出口大国,但不是外贸出口强国,最主要的表现在我们是以数量,而不是以品牌、质量和创新来取胜。今后我们要培养自主品牌,靠创新、靠技术含量和品牌质量赢得市场认可,大力培育一批“中国制造”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有高科技含量的商品,这些商品再也不是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是真正以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为主的产品。

进一步稳定出口,还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和生产优势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加工贸易还是我国出口的一个主要部分,不要轻易地放弃加工贸易的优势,而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还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在当前情况下,企业要趁这个低迷阶段加强管理、压缩成本、减少资金流,学会“冬眠”;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服务,练好内功;要减少恶性竞争,不打“价格战”,团结一心,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政府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扶持和救援那些沿海外向型出口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因汇率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遭到损失和打击的濒临破产的企业。要保持出口政策的基本稳定,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建议出台的措施要有实实在在的实施细则。

三、多方努力扩大进口

近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扩大进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扩大进口不但可以缓解我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缓和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前端转移、推动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我国进口增长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成为欧美的重要出口市场。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我们要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一是要扩大进口的国别。以前我们都是加大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多年来进口的都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但是这部分进口目前已经逐渐减少了,同样的产品领域也需要加大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新兴国家和长期贸易逆差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此外还要加大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力度。二是要扩大进口的领域。加大国内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进步所需要的进口,加大对战略物资的进口,包括战略储备、能源、矿产、粮食等资源进口。另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制定进口政策时也应考虑纳入服务行业。三是要扩大进口商品的品种。不仅仅是进口一般的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原材料,也要加大一些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适当进口奢侈品。四是要降低进口关税。这样做可能会减少一些进口关税收入,但是所产生的效果是长期的和巨大的。

我们还要加大进口鼓励政策制定。只要是进口高新技术的、进口能够带动我国自主创新的、进口能够代表先进水平的产品,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比如在税收、银行贷款、担保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而且,我们还要重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口政策的研究。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良好机遇,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潜在空间很大,服务出口大有可为,要把服务贸易作为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住世界服务贸易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9年全球制造业产值8.638万亿美元,而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服务出口就占到了3.312万亿美元。目前,以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服务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不仅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制定了相应承接规划,而且印尼、菲律宾、墨西哥也制定了积极措施,争相承接这一产业从美欧的转移。我国也应紧紧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二,发挥我国高端人力资本丰富的优势,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主要是技术、知识和管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例如金融、通信、文化产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高端的服务人才与其相适应。我国有这方面的优势,如200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高达37万,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531万。加上蓬勃兴起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国际服务贸易业务,都为我国高端人力资本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就业吸纳潜力。

第三,以发展服务贸易为动力,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鼓励中国企业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最终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出口贸易含义篇(6)

进出口贸易实务流程中的13种贸易术语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和实训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老师觉得将这些贸易术语透彻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实非易事,就是学生觉得这些符号难以理解,更别说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去,况且绝大多数的学生未到外贸一线工作场所实践过。

在阐述如何准确、简便、快速地理解贸易术语之前,首先要将贸易术语的定义搞清楚。贸易术语是指在国际贸易交往中,买卖双方为了节省时间、精力,避免双方在贸易进程对合同中所规定的条款产生误解、歧义,就买卖双方在费用、风险、责任、手续等办理和划分方面确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通过3个英文字母简洁、清晰、明了的界定买卖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简言之:贸易术语用来说明价格的构成及买卖双方有关费用、风险和责任的划分,以确定进出口双方在货物交接中各自应尽的义务。

一、报关手续的办理

除去贸易术语中的DDP即DELIVERED DUTY PAID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和EXWORKS(…named place)――工厂交货(……指定地)这两个贸易术语外,其他11贸易术语的报关手续的安排都是各自办理报关,各自支付相应税赋。此即出口商办理出口报关,支付如海关所规定的相关出口关税、增值税等;进口商办理进口报关,支付如海关所规定的相关出口关税、增值税等。也可以这样说在13种贸易术语中EXW这一贸易术语是出口商责任最轻的一种,而DDP贸易术语是出口商责任最重的一种。

二、风险划分

1、仅适合海运的贸易术语

主要有FOB、CFR、CIF、FAS、DES、DEQ。这6种贸易术语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前3种贸易术语为一组,即FOB、CFR、CIF。这一组贸易术语的买卖双方风险划分点在出口国装运港船舷。所谓风险划分点在出口国装运港船舷是指当货物在指定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也就是说买方必须自该交货点起负担货物灭失和损害的风险。第二种类型后3种贸易术语为一组,即FAS、DES、DEQ。这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划分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说,它们属于实质货贸易条件下的贸易术语,即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必须完成各自应尽的交货和接货手续,其风险跨度大,正因为此,今天,除去两国或地区接壤的水域不远,一般极少使用。如FAS即FREE ALONGSIDE SHIP(…named port of shipment)――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是指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放置码头或驳船上靠岸边,即完成了交货。这是指买方必须自该时刻起,负担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一切风险。这里要注意到在实际的操作中要买方负担从出口国装运港卖方将货物放置码头或驳船上靠岸边之后的风险在两国海域遥远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买方就必须亲临卖方码头接货,从操作层面上来说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如DES DELIVERED EX SHIP(…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是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港船上向买方提供了未经进口清关的货物时,卖方即履行了交货义务。卖方必须负担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的一切费用和风险。此贸易术语在实质货的条件下与前述FAS在风险的划分上正好相反。FAS是买方到出口国装运港接货,而DES是卖方到进口国目的港交货。其适应的贸易国别两者应该都是相通的,即都为近海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再看DEQDELIVERED EX QUAY(…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这一价格术语是指卖方将货物运至指定目的港的码头,未经进口清关,可供买方收取时,即履行了交货义务。卖方必须负担货物交至该处的一切风险和费用。这个价格术语与前面的DES价格术语对卖方的风险责任来说仅为交货的目的港风险点的区别。DES卖方风险点在目的港船上,而DEQ卖方风险点在目的港码头。其他并无区别。何以称FOB、CFR、CIF、FCA、CPT、CIP这6种价格术语为主要的价格术语,其道理就在于买卖双方之间的风险划分点要么在出口国指定装运港船舷,如FOB、CFR、CIF;要么买卖双方之间的风险划分点在当货物已交给由买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所指定的承运人时,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发生事件而引起的任何额外费用,即从卖方转移至买方,但费用要视情况而定,如FCA、CPT、CIP。这种规定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2、适合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它们是:FCA、CPT、CIP、EXW、DAF 、DDU、DDP。我们可以将这7种贸易术语也分为两种。前一种为FCA、CPT、CIP。这一组为类似象征货贸易术语。即卖方只要将出口货物置于承运人管辖时就算完成了交货义务,之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后一种为EXW、DAF、DDU、DDP。这一组为实质货条件的贸易术语。这两组贸易术语要切记的是EXW为卖方责任最轻的一种;反之,DDP为卖方责任最重的一种。原因不再赘述。

三、成本

所有的贸易术语里面都包含卖方必须要收到的成本。不管这个字母出现与否。如CIF、CFR、CIF中的C都代表COST即成本;而其他的价格术语中未出现C,如DES、FAS、DEQ、CFA等,卖方同样要收取成本。注意:CFA、CPT、CIP中的C代表Carriage,此处的Carriage是运费的意思,并且这个运费是指各种运费,而非Freight这个运费;Freight作运费解仅指海运运费。

四、货物

所有贸易术语对货物的解释都可以理解为卖方应提供合同中所规定的货物。货物的数量、质量、交货期、结算方式、检验、争执等处理均按合同办理。

五、单证

买卖双方应提供对方可以清关的一应必备单证。除非贸易结算上的问题,如信用证、托收。将贸易术语的一般指导性理解搞清楚以后,就可以进入到本文所探讨的第一部分:即巧解贸易术语。第一,所有贸易术语的理解都必须站在出口商的角度。第二,贸易术语三个英文字母是有意义的,应该把它们拆分,然后从正确的外贸英语的角度来理解。

现在拿几个贸易术语来验证上述的巧解法是否有效。试以FOB为例。FOB全称为FREE ON BORARD(…named port of shipment)――装运港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这里,Free的理解不是“空闲的,自由的”的意思。这里的Free从法律术语的层面来理解是指“免责的”的含义。所有英汉字典都有此解;On Board的字面意义是“在船上”。Named的含义是“指定的”,port of shipment是装运港的意思,并且这里的port是指港口的意思,那么此贸易术语的运输方式必须为水运。站在出口商的角度来诠释此贸易术语那就是:站在出口商的角度,出口商只要在出口国指定的装运港将货物装上船就算免责;这里没有提到“F”即FREIGHT运费,也没有提到“I”即INSURANCE保险费。那么出口商既不要办理托运,支付运费,也不要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本文开始我们就报关手续办理、风险划分、成本、货物、单证处理等若干事项进行了原则性的归类;现在从上述5个方面来简单、迅速、准确的定义FOB这个贸易术语。

买卖双方各自责任:第一,出口商不办理托运,支付运费;托运和运费的支付由进口商办理;出口商也不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保险手续的办理和保险费的支付,同理,由进口商办理并支付。第二,关于报关手续办理:各自报关;即出口商办理出口报关并支付海关规定的相应税费;进口商办理进口报关并支付海关规定的相应税费。第三,风险划分:出口商只有当出口货物越过出口国装运港船舷就算交货,此后的风险就转移至进口商;进口商从即刻起承担其责任、风险。第四,成本:虽然价格术语中没有COST字样,即成本,但出口商不可能将货无偿送给对方,因此,出口商有索取货款的权利,而进口商有支付货款的义务;当然货款的结算由买卖双方通过合同或其他商务方式确定。第五,货物:出口商有按合同要求交付指定货物的义务,此处的货物即为合同规定的货物。第六,单证:买卖双方应提供对方可以清关的一应必备单证。除非贸易结算上的问题,如信用证、托收。再以CIP为例。CIP全称为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C代表CARRIAGE。Carriage含义为“运费”。注意此运费不是FREIGHT运费的含义。CARRIAGE作运费解是指可以代表所有的运费解。I代表INSURANCE。Insurance意为保险费named 指定的,place为地点,destination目的地。让我们通过巧解法来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

买卖双方的各自责任:第一,从出口商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贸易术语,这儿,有C即CARRIAGE运费,那么托运就应该由出口商办理,支付运费;这儿有I即INSURANCE保险,同理,保险手续也应该由出口商办理并支付相应的保险费。第二,关于报关手续办理:各自报关;即出口商办理出口报关并支付海关规定的相应税费;进口商办理进口报关并支付海关规定的相应税费。第三,当货物已被交给由卖方指定的承运人时,卖方即完成了交货。第四,成本:虽然贸易术语中没有COST字样,即成本,但出口商不可能将货无偿送给对方,因此,出口商有索取货款的权利,而进口商有支付货款的义务;当然货款的结算由买卖双方通过合同或其他商务方式确定。第五,货物:出口商有按合同要求交付指定货物的义务,此处的货物即为合同规定的货物。第六,单证:买卖双方应提供对方可以清关的一应必备单证。除非贸易结算上的问题,如信用证、托收。

出口贸易含义篇(7)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3-0008-06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在《世 界能源展望2006》一书中指出,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国可能在2010年前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而来自荷兰环境评估署(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Assessment Agency)的一份报告则指出,如果只计算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所产生的二 氧化碳,中国2006年的排放量为62亿t,已经超过美国的58亿t而居全球第一位 。 尽管这 一数字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但中国的碳排放量基数大且在迅速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 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碳减排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一直坚持三个论点,即不仅看排放总量,还要看人均 排放量;不仅看当前的排放量,还要看历史累积排放量;不仅看排放的数量,还要看国家发 展的阶段。在2007年6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新闻会上,国家发改委 主任马凯发表了第四个论点,即不仅看本土排放,还要看转移排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 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国生产的产品要在多国去消费,一个国家又要消费多个国 家的产品。所以,生产、出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国家,要承担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 化碳,而进口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在他们的排放总量的计算中,却没有计算这部分产品的 排放量”。“拿中国来说,直接出口的,去年出口钢材2 500多万t,焦炭1 400万t左右。这 里面都包含了很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这还不算,我们还出口了大量的机械产品, 里面也有能源消耗,这相应地增加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减少了进口国的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融入经 济全球化的 重要标志,中国外贸总额从2000年的4 700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06年末,已达17 600亿美 元 ,在出口额和进口额高速增长的同时,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导致1994年以来贸易顺差持续增 长。近年来,更由2000年的241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 775亿美元,2007年贸易顺差更达26 22亿美元。在目前的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的上端,出口产品以高技术和服务业 为主,碳排放量相对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则以低端产品为主,碳排放量较高。对 我国这样一个出口低端产品,却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来说,通过国际贸易,为其他国家转 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可观。如何定量估算这些转移排放?这些转移排放对我国及世界有 什么影响?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研究。

1 隐含碳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碳排放。为了得到某种产品,而在整个生产链 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称之为“隐含碳”。从对外贸易的角度上来说,“隐含碳”和“转移 排放”的含义基本相同,但“隐含碳”更具有科学性。在国际上的相关学术研究中,隐含碳 被称之为“Embodied Carbon”。Embodied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 联合会(IFIAS)能源分析工作组的一次会议就曾指出,为了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 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某种资源的总量,可以使用“embodied”这一概念;原则上,“embodi ed”后可加任何资源的名称,如土地、水、劳动力等(Brown and Herendean,1996)。之后 ,为了衡量各种生态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太阳能的量,以便衡量生态产品的价 值,Odum等人提出了“emergy”(国内译为“能值”)的概念(Odum,1983;1996;1998)。 20世纪90年代,Tony Ally 将embodied概念用到了水资源研究当中,提出了“虚拟水”(vi rtual water)的概念,其意义为某种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水资源的量 齐?晔等: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3期(Allan,1997)。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 l提出了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他们将其命 名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其含义为人类生活直接和间接占用的各种生 态产品(如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海洋)的面积(杨开忠等,2000 )。本质上讲,从“能值”概念到“虚拟水”、“生态足迹”,都是embodied概念的发展。

Embodied核算和投入产出经济学极其相似,因此,投入产出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被应用到em bodied分析中(Brown and Herendean,1996)。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投入产出表,结合 “embo died”概念,学者们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从研究区来看,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欧 盟(Reinders et al,2003;Ahmad and Wyckoff,2003)、日本(Ackerman et al,2007;Kond o et al, 1998)、巴西(Tolmasquim and Machado,2003;Schaeffer,1996;Machado et al, 2001)、挪威(Peters and Hertwich,2006)、意大利(Mongelli et al,2006)、芬兰(M aenpaa and Siikavirta,2007)、西班牙(Sanchez and Duarte,2004)、澳大利亚(Lenze n,1998)、维也纳(Thi and Ishihara,2006)、中国台湾地区(Chang and Lin,1998)、 中国 大陆(Li et al,2007;Shui and Harriss,2006; 周志田,杨多贵,2006;刘峰,2007)等。从 研究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贸易中的隐含能(周志田,杨多贵,2006;刘峰,2007;Tolmasqui m and Machado,2003;Machado et al,2001; Mongelli et al,2006; Thi and Ishihara,200 6; Li et al,2007)、隐含碳(Ahmad and Wyckoff,2003;Ackerman et al,2007; Tolmasqu im and Machado,2003;Schaeffer,1996;Machado et al,2001; Mongelli et al,2006;Maenp aa and Siikavirta,2007;Sanchez and Duarte,2004; Shui and Harriss,2006)、隐含污 染物(Peters and Hertwich,2006),也有一些文献研究国内最终消费中的隐含能(Reinde rs et al,2003;Ahmad and Wyckoff,2003)、隐含碳(Maenpaa and Siikavirta,2007;Len zen,1998),或隐含碳对国内碳排放的影响(Kondo et al, 1998)。

关于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国内外研究甚少。仅见于Shui and Harriss的工作(Shui a nd Harriss,2006)。他们利用Economic Input OutputLife Cycle Assessment软件中提 供 的美国对华出口货物的碳排放系数,以此为基准估计了中国对美出口货物的碳排放系数,进 而计算了1997-2003年中美贸易中的碳排放,指出,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14%间接出口到美 国并最终被美国人所消费。该文仅研究了中美贸易间的隐含碳,揭示了一些重要问题,但对 于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来说,研究是不全面的。

2 方法和数据

2.1 计算方法理论上讲,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可以表示为:

其中,C为进口或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总量,M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的价值量,该数据为海 关 统计量,θ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单位价值中包含的隐含碳,即碳耗系数。商品生产过程中 的隐 含碳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工农业生产过程所排放的二氧 化碳,如水泥生产等。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因此,θi可用下式来近似计算:

θi=E固×α固+E液×α液+E气×α气(2)

其中,E固、E液、E气为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固体能源、液体能源和气体能源的量, 单位为焦耳;α固、α液、α气为固体、 液体和气体能源各自的碳排放系数,单位为千克碳当量/109焦耳。α固、α液、α 气分别取值为24.79,19.89,13.96(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2000)。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应用“投入产出法”来计算消耗系数。投入产出法涉及的概念较多, 与本文相关的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部门之间的直接经 济技术联系。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j部门对i部门的 直接消耗系数,记为aij,则

所有aij构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A可由投入产出表直接计算得出。

完全消耗系数通常记为bij,它是指第j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第i部门 产品和服务 的直接和全部间接消耗之和。所有的完全消耗系数bij构成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A和 B之间有如下关系:

根据上式,可求出各部门对一次能源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进而得出该部门每生产单位价值 的产品所需要的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价值量。根据一次能源部门的产值―实物 转换系数,可求得该部门最终产品对固、液、气各燃料的实物消耗量。结合式2,可求出各 部门产品的碳耗系数,即θi。

2.2 相关技术处理

尽管理论上较为完备,但在应用上述方法计算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的实际操作中,仍然 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作了如下处理:

(1)1992年以来,我国海关采用HS编码体系(The Harmonization Code System)来对进出口 商品进行编码、分类和统计。HS码共有22大类98章,每章包括几十甚至上百种商品类型。受 现有技术条件和资料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以具体商品为单位来计算隐含碳进出口。因此,本 文选择HS码二级分类作为本研究的基本商品分类,共98类。

(2)我国现有的最新且最为详细的投入产出表为《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国 民经济核算司,2006),该表包括122个部门。该表中的部门分类与海关进出口统计中的HS 码分类不一致,在对应上存在一定困难。本文以HS码二级分类为基本分类,根据投入产出表 中得出的122部门产品的碳耗系数,依照典型商品对应的原则,确定了98类商品的碳耗系数 。

(3)理论上讲,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商品,其碳耗系数应根据不同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但是 ,我国的贸易国有近百个,一一根据投入产出表来确定其各类商品的碳耗系数难度较大。同 时,在获取我国和各贸易国之间的进出口数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出于简化的目的,本 文选择日本作为进口国家的代表来计算进口货物的碳耗系数。选择日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各主要贸易国中,日本在节能方面的技术水平最为先进,日本的碳耗系数低于欧美 等发达国家,依据日本计算得出的隐含碳进口量可视为我国隐含碳进口量的下限(亦即我国 净出口隐含碳的上限),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日本是 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国家。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主要为机械、电子类商 品,在我国进口商品中较为典型。

(4)依据《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碳耗系数仅代表2002年水平。如果应用技术 方法将投入产出表调整到2002年之外各年,所需要的数据量和工作量都将十分庞大,短时间 内无法完成。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对基准年之外其他年份的碳耗系数,作了技术水平、价格 指数和汇率三个方面的修正(见表1)。

(5)对于涉及到二次能源的部门,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业、石油和核燃料加工 业、电 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得出的碳耗系数,实质上包含两个部分,即 :这些部门产品本身所具有的能源可能排放的二氧化碳(尚未燃烧排放),和生产这些产品 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所排放的碳。其中,第二部分为该部门产品的隐含碳。

(6)以国内消耗系数计算出口,国外消耗系数计算进口的方法,适用于一般贸易,在加工贸 易方面会有较大偏差。 以中国和日本为例,日本生产的产品进入中国,中国加工后再销往他 国。为了简单起见,设中国加工过程中没有实现增加值,也没有消耗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 以该方法计算的结果,出口产品的隐含碳高于进口产品。但事实上,二者 应该相等。由于缺 乏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的详细 资料,本文对加工贸易作了如下处理:采用中国消耗系数计算 加工贸易中的隐含碳净出口,以日本消耗系数计算加工贸易中隐含碳的进口量,以净出口和 进口的和来计算隐含碳总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3 结 果

3.1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净出口估算上限如前所述,理论上讲,从不同国家进口的商品,其碳耗系数应根据不同的投入产出表来确定 。但是受资料的限制,我们目前还不能对所有贸易国展开分析。在中国的诸多贸易国中,日 本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选择日本产品的碳耗系数作为所有进口产品的碳耗系数,计算结果 可视为我国贸易中的隐含碳进口下限。同时,以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和出口数据为基础,计算 了我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出口量(见图1)。图1中,隐含碳进口线为我国的隐含碳进口下限,实 际情况可能高于该线。隐含碳出口线则接近实际,但受加工贸易的影响,实际情况可能 比此线略高。灰影部分表示隐含碳净出口量,其值可视为我国的隐含碳净出口上限。为了方 便比较,列出了1997-2006年我国的碳排放情况(见图2)。可以看出,1997-2002年,我国的 碳排放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2003年之后增长加速。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1997-2006年,我国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都在逐年增加,但出口 产品中的隐含碳总量大于进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总量。通过隐含碳的形式,中国实际上为国外 排放了大量的碳,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2002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 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该数字已达29.28%。1997-2006年累计隐含 碳净 出口达1 821 Mt碳当量,超过2006年全国碳排放总量。与隐含能相比,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 碳 排放的比例,比同期隐含能净出口占当年能源使用总量的比例要略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 能源使用结构以煤为主,同能效情况下碳排放要略高。

3.2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净出口估算下限

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这些国家的能源效率都高于中国。用中国的技 术水平和能源使用结构计算出的隐含碳进口量,可视为我国的隐含碳进口上限(即假设进口 产品都在中国生产)。同时,该计算结果也 反映了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这是因 为:对于一件无差异商品来说,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可以节约相当于我国同产品碳耗水平 的能源,从而减少了相当于我国同产品碳耗水平的碳排放。因此,用中国技术水平估算进口 产品中的隐含碳,除了可以估算隐含碳进口上限,对分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也 具有重要意义。

图3表示了中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净出口估算下限。图3中,隐含碳进口线为我国的隐含碳 进口 上限,实际情况低于该线。隐含碳出口线则接近实际,但受加工贸易的影响,实际情况可能 比此线略低。灰影部分表示隐含碳净出口量,其值可视为我国的隐含碳净出口下限。

从图3可以看出,即使保守估计,我国仍为隐含碳净出口国。1997-2004年,隐含碳净出口占 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之间,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2006年该数字达10%左右 。 保守估计和乐观估计表现出了相同的增长趋势。但保守估计和乐观估计之间差别较大,这从 侧面反映了我国能耗水平、碳耗水平达到日本时的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

4 结论和讨论

4.1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总量的飞速增长与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密切相关1997-2006年,中国存在大量的隐含碳净出口,2003年以后增长明显。保守估计下,2006年 的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到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0.32%;乐观估计下,这一数字达29.28%。中 国碳 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日益扩大是一致的。这些增长的碳排放所创造出的经济 成果,有很大一部分被外国人所占有和消费。中国承担了本应进口国承担的碳排放量。

4.2 受资料的限制,本文仅估算了隐含碳净出口的上限和下限 ,但这对于全面认识我国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到隐含碳的准确计算,除了需要双边贸易的详细数据之外,还需要各贸易国当年的投入 产出表。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每5年更新一次,要了解其他年份的投入产出 情况,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除此之外,本文还采取了许多近似 方法来简化计算过程,这也给计算结果带来了一定误差。尽管离准确计算还有一定差距,但 通过上限和下限,揭示了我国隐含碳净出口的一些基本情况。

4.3 以价格为基础的投入产出法,扭曲了各国技术方面的真实差异,这 是投入产出法的一个重要缺陷这种假设实际上以碳排放增加为代价掩盖了高额的增加值。以价格为基准的投入产出法,不 能反映各国能源效率方面的真实差异。如果对每一类产品均采用购买力加权(Purchasing P ower Parities,PPP)方法加以改进,该缺陷可能会有所改善。

4.4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受益者,都应该对气候变化 负责自1972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 )”以来,污染者付费已成为国内外在治理环境问题上的一个基本原则。然而,在气候变化 问题上,这一原则并不适用。发达国家为了降低其碳排放和改善环境,往往将高能耗高排放 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将发展中国家装扮成“生产者”的模样。这种情况下,只要 求生产者付费是不合理的。作为受益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应该对气候变化负责。

4.5 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生产低能耗低排放产品;发展中国家 技术水平较低,却生产高耗能高排放产品,这种分工增加了全球碳排放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 通过国际商品交换,都能给交换的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生产领域生产率都比 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仍然可以获得利益。遗憾的是 ,在双方都获得利益的情况下,环境受到了损害。既然不能由发达国家来生产全部产品,那 么,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必要的技术转让或援助,对于全球环境来说,就显得非常必要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National Accounts Division,2002 China Inputou tput Table[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

[2]刘峰.中国进出口贸易能源消耗问题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Liu Feng. Re search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Trade in China[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 y, 2007.]

[3]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 630 ~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Chen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 ncept, Method and Cases[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2000,(15): 630~636.]

[4]周志田,杨多贵.虚拟能――解析中国能源消费非常规增长的新视角[J].地球科学进展, 2006,(21):320~323 [Zhou Zhitian, Yang Duogui, Virtual Energy:a New VisualAngle to Analyze the Hypernormal Growth Rate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6,(21):320~323.]

[5]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0. [Group on China Country Studies on Climate Change. China Country Studies onClimate Change[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0.]

[6]Ackerman F, Ishikawa M, Suga M. The Carbon Content of JapanUS Trade[J].Energy Policy, 2007, 35(9): 4455~4462.

[7]Ahmad N, Wyckoff A W.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 rade of Goods[EB/OL]. OECD Publications, 省略/sti/workingpape rs,2003.

[8]Allan J A. Virtual Water: a Long Term Solution for Water Short Middle Easte rn Econom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7 British Association Festival of Scienc e[M]. Leeds: University of Leeds Press, 1997, 24~29.

[9]Brown M T, Herendeen R A. Embodied Energy Analysis and EMERGY Analysis: a C omparative View[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9(3): 219~235.

[10]Chang Y F, Lin S J.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 Emission in Tai wan: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nergy Policy, 1998,(26):5~12.

[11]Kondo Y, Moriguchi Y, Shimizu H. CO2 Emissions in Janpan: Influences of Importand Export[J]. Applied Energy,1998,(59):163~174.

[12]Lenzen M. 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 mption: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Energy Policy, 1998, 26(6): 495~506.

[13]Li H, Zhang P D, He C Y,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mbodied Energy in In ternational Trade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 007,(62):136~148.

[14]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 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 39(3): 409~424.

[15]Maenpaa I, Siikavirta H.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 ade and Final Consumption of Finland: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Energy Pol icy, 2007, 35(1): 128~143.

[16]Mongelli I, Tassielli G, Notarnicola B. Global Warming Agreements, Interna tional Trade and Energy/Carbon Embodiments: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to the Ita lian Case[J]. Energy Policy, 2006, 34(1): 88~100.

[17]Odum H 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 ng[M]. New York: John&Wiley,US,1996.

[18]Odum H T. Selforganization, Transformity and Information[J]. Science,1998,(242): 1132~1139.

[19]Odum H T. Systems Ecology: An Introduction[M].New York: John&Wiley,US,1983.

[20]Peters G P, Hertwich E G. Pollution Embodied in Trade: The Norwegian Case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4): 379~387.

[21]Reinders A H, Vringer K, Blok K.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 t of Household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nergy Policy, 2003, 31(2): 139~153 .

[22]Sanchez C J, Duarte R.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v idence for Spain[J]. Energy Policy, 2004, 32(18): 1999~2005.

[23]Schaeffer R, De S A. 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 ports and Export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1996, 37(6~8): 955~9 60.

[24]Shui B, Harriss R C. The R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 . Energy Policy, 2006,(34): 4063~4068.

[25]Thi A T, Ishihara K N. Analysis of Changing Hidden Energy Flow in Vietnam [J]. Energy Policy, 2006, 34(14): 1883~1888.

[26]Tolmasquim M T, Machado G.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 l Trade of Brazil[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3,(8) : 139~155.

Accounting Embodied Carbon in Import and Export in China

QI Ye1 LI Huimin2 XU Ming3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 084, China;

2.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出口贸易含义篇(8)

一、新贸易保护对温州民营企业的影响

1、出口规模大幅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发达国家频繁地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各国都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为由,纷纷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各项要求和进口标准,使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增加,许多外商采取减少订货、减少库存的策略来维持自身的经营。这也就直接导致温州民营企业出口市场萎缩、生产订单锐减。其中温州的传统出口产品鞋类、服装、眼镜等商品尤为明显,据统计,温州大三传统出口产品鞋类、眼镜、打火机2009年1―9月份同比2008年分别减少0.76%、5.88%、7.32%。2009年是我国遭受贸易保护形式最为严峻的一年,温州外贸出口产品受挫也最为严重(见表1)。

中国外贸增长在2008年底开始出现剧烈下跌。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我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的宏观经济决策主导下,国家在对外贸易领域也提出了“保出口”的基本战略。因此,到2013年外贸出口量开始有所反弹。

2、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削弱了温州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要求将环境、生态、健康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这就必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还对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检测、产品认证、使用等环节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温州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温州大多数民营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策略上,经营管理比较落后,要想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这就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温州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数据见表2)。

3、产生了示范效应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制造”给进口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现实情况是,一种产品遭遇贸易壁垒时会连累到其他相关产品甚至波及一个产业,或一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时,会有很多其他国家乘机搭便车,这样的波及和仿效行为给中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温州中小企业所遭受的贸易壁垒也呈上升趋势,这就是形形的贸易壁垒带来的连锁反应。温州传统出口行业服装纺织品和鞋革连连遭受重伤,如:2008年7月,秘鲁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面料的鞋进行反倾销调查;2008年12月,巴西决定对中国输往巴西鞋类开始反倾销调查;2008年以来,在欧洲的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相继发生我国皮革产品使当地消费者过敏事件,涉及的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为沙发和鞋;此外还有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对中国的鞋类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样,温州的眼镜产品也不能幸免。继土耳其、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国对华眼镜反倾销案后,2008年8月,爱尔兰又对中国的太阳眼镜产品发出预警;厄瓜多尔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限制部分产品进口,眼镜产品位列其中;遭受贸易壁垒的温州产品还包括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电子产品等等。这使得温州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到2008年,对温州实施贸易壁垒的国家多达40个,甚至连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温州实施贸易壁垒。

二、温州企业遭遇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1、产品附加值低,中小出口企业存在互相压价现象

温州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眼镜、鞋革、打火机、汽摩配、低压电器等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温州产品之所以受到全球客户的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商品物美价廉。温州中小企业能够以低价打开世界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具有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成本低廉。温州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该市场准入门槛低,造成很多企业重复性生产,导致产能过剩。因此一些出口企业以牺牲劳动者福利和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不真实的出口低价。而温州企业这种“薄利多销”抢占国际市场的方式,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形象。

2、外贸发展结构不合理,出口地区较为集中

外贸结构不合理,最直观地表现在出口和进口之间的产业不协调(见表3、表4)。这种现象将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第一,温州出口商品数量激增,不断挤压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加上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加重了进口国对温州商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第二,由于温州的出口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一旦某进口国市场行情被看好,便会有众多企业涌向该市场,如果一个国家对温州出口产品进行贸易保护措施,另一个国家肯定会模仿。

3、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

从温州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服装、鞋革、眼镜等小商品。而且民营企业经营的目标大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我们的民营企业很多时候只顾眼前利益制定经营目标和决策,忽略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研发和相应的生产工艺的改造以及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把价格作为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产品通常是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致使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以致遭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

三、温州民营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分析

1、政府方面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政府有必要设立一个处理各种国际贸易摩擦的权威经济机构。实际上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始这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温州政府要认真研究贸易保护主义,紧跟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及时了解国外贸易壁垒的动向。可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贸易摩擦工作补贴,针对温州中小企业出口的特点,建立行业数据库,供企业免费查询使用;为温州相关企业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和趋势提供情报分析。此外,商检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的价格分析,及时发现低价倾销的现象。通过这一工作建立起一个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系统工程,促使温州的对外贸易顺利发展。

2、企业方面

(1)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大技术的研发。实践表明,温州的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短期,短期内贸易额会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不重视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最终导致不能及时应对世界市场的变化,出口下滑。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在利用产品优势开拓国家市场的同时,应对世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有个清醒的认识,加大对产品科学技术的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温州的科研院校等联合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产品的材料、技术含量、服务等各方面的附加值都得到提高,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其次,要创建自主品牌。温州民营企业出口还处于产品竞争阶段,并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缺乏自主品牌。民营企业只有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的含金量,从以价格竞争优势转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因素竞争,努力打造一流品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自主产品,才能不被淘汰。同时,温州市政府要在财政、金融、贸易、知识产权保护、通关建设等方面给予品牌企业更多的优惠待遇和便利,进一步激励温州民营企业塑造出口品牌。

(2)开拓多元化市场。从温州民营企业的出口市场来看,其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东盟、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趋于饱和,极易引发贸易摩擦,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因此,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温州民营企业应考虑到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选择那些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重点市场进入,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细分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产品多元化应对市场多元化。比如可以积极开拓非洲、中亚、中东、南美和拉美等国家的市场,这些市场前景广阔、潜力较大,不仅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空间,而且能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竞争压力。

此外,还可鼓励温州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这样就可以避开进口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温州民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因此温州市政府应对民营企业开发新市场给予支持,在某些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扩大出口。

3、行业协会方面

(1)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政府与企业、国内外市场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往往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面对目前严重的对外贸易形式,行业协会要做好快速反应机制,加紧与主要出口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本行业的产品供求信息平台,提供各国有关各种贸易保护的法律法规、各个出口市场的产品供需情况、出口市场相关生产厂家情况,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出口市场和出口数量,引导企业开发更多市场,分散国际贸易风险。

(2)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针对某类产品而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产品,所以遭受伤害的也是整个行业,这时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就不容忽视。首先,它可以督促企业按照国家相关的外贸政策法规执行,加强企业自律,协调出口组织工作和出口产品价格,避免本行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恶性低价竞争,减少遭遇反倾销的机率;其次,在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时,可以降低温州民营企业在应诉时的资金顾虑。单纯靠几家企业孤军作战,成本会非常高,有了行业协会可以建立统一战线,可以帮助企业集体应诉,分摊费用,避免“搭便车”现象。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前贸易保护环境下温州出口型民营企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3wsk27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琦、赵文涛: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与对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 尤宏兵:民营企业出口的现状、发展环境与扩大出口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1(8).

[3] 周玲: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12(2)上.

[4] 卢丽琼:温州企业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

出口贸易含义篇(9)

    Abstract: Free trade and public health are both essential to the welfare of human being.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embraced the subject of public health security. Compared with Art.20(b) of GATT1947,the ‘SPS Agreement' balanced, with the help of dispute settlement reg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public health more reasonably. It is implied in the relevant case study that the Members’ public health sovereignty are being emphasized.

    Keywords: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pubic health; ‘SPS agreement'; beef hormones case;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risk assessment’ principle

   

    所有学派的经济学家都确信,自由贸易要比贸易保护好。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批评重商主义开始,贸易保护由于对一国经济造成高成本而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抵制。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序言中概括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即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将会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好处。然而,正如经济史学家保罗•巴洛克(Paul Bairoch)指出的那样,当自由主义理论统治着学术界的时候,现实主义理论在政治领域居于支配地位,贸易限制一直是世界经济的普遍特征。[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推重商主义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即便是亚当•斯密也承认他的关于各国间自由贸易的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例外。在某些情况下,各国会追求并非是实现物质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比如说分配正义、反垄断、自然资源的保存,以及本国国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的保护等等。

    本文的主旨即在于探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自由贸易理念与人类健康安全之间的关系演进。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回眸人类贸易史中的若干片断。

   

    Ⅰ 历史回顾-------贸易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如何协调贸易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实际上,作为人类最早用来与传染性疾病进行斗争的武器,“隔离”(Quarantine)[②]措施的产生与发展就与贸易直接相关。早在15世纪意大利城邦时期,来自黑死病疫区的商船在到达繁华的威尼斯港口时,都会被要求到一个孤地抛锚停留40天,以避免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与传播。[③]以此为发端,到19世纪时各国已经在国内立法中对“隔离”措施建立了一套严格而又内容各异的规范体系。国际层面,自1851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国际卫生会议后,欧洲各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共举行了六次会议,并于189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缔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拘束力的国际卫生条约(International Sanitary Convention, 1892),以后的国际卫生会议对这一条约又多次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这些会议与条约的根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保护欧洲免受外来传染性疾病的入侵;二 建立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国际监控体系;三 建立国际卫生组织;四 协调统一各国的隔离措施以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 [④]国际贸易与传染性疾病在19世纪时就以国际立法的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各国有权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公共卫生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以确保此类措施不对贸易增加不合理的负担,造成不合理的阻碍。在整个国际贸易法的发展史中,这一矛盾贯穿始终。对此,1929年签订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CPP)可以作为一个极好的例证。公约一方面承认每一成员国有权利检查与处置被隔离的进口植物或植物制品,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暂时禁止此类植物或植物制品的进口,[⑤]另一方面又要求成员国“除非在某一国家的特定区域确实已经发现了植物病情或虫害,而且对于保护本国的植物及农作物来说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得以植物卫生为理由对该国的植物或植物制品实施进口与运输限制。”[⑥]

    历史的回顾告诉我们,在20世纪,人类平衡贸易与健康关系的努力更多地是在构建和完善以GATT---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Ⅱ GATT---WTO协调贸易与健康的立法与实践

    一 初步尝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

    (一) 《关贸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解读

出口贸易含义篇(10)

在隐含碳的度量方面,学者马述忠、陈颖(2010)[2]基于消费视角,发现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国外消费者消耗了大量来自中国的隐含碳排放,庞大的出口量使中国承受了更大的减排压力。YouLi和Hewit(2008)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分析了中国对英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情况。张为付、杜运苏(2011)则运用投入与产出法采用2000-2009年连续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问题。国内外学者在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问题上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且主要集中于2006年以后。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测算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总的隐含碳排放,二是选择特定贸易伙伴考查我国双边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IEA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评估认为,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隐含碳排放出口占国内生产排放总量的34%;若考虑扣除进口的隐含碳排放,中国对外贸易引起的二氧化碳净出口可能为国内排放总量的17%左右。Wang和Waton(2009)对我国2004年出口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Weberetal(2008)提出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很有可能是中国碳排放量增长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的观点;Shui和Harriss(2006)[基于中美双边贸易的视角,研究发现,1997-200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品中隐含碳排放的增长率高于中国每年碳排放的增长率,而中国约有7-14%的碳排放是由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导致的。另外国内学者如尹显萍和程茗(2010)、石红莲和张子杰(2011)等也同样对中美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得到相似结论。

1隐含碳价比的定义

在《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计算—以水泥行业为例》一文中李丁、汪云林、牛文元,对2006年中国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计算,采用《中国水泥年鉴(2007)》中公布的中国2006年水泥综合能耗142干克标煤进行直接能耗计算,出口水泥在境内的CO2排放达到1003.75万t,其中直接能源消耗生成COz513.05万t,工业过程生成C02490.71万t。根据欧盟当年CO2交易最新价格和当年外汇中间价折算,水泥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析合1.87亿美元,也就是说进口国从中国获取了其中15.8%的利润率,超过中国水泥出口中平均8%-12%的利润率水平。以此为依据,笔者提出了隐含碳价比公式,在此公式中,我们变换了用于度量的参考系,将计算所得与数值“1”进行比较。通过此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从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本文所提出的隐含碳价比公式为:D=TCTP(1)(1)式中D为隐含碳价比;TC是特定行业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当期欧碳交易价格折合人民币;TP为特定行业出口所获取利润。D的结果有三种,即D<1、D=1、D>1。当D>1,则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不足以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该行业出口获得的利润无法平衡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当D=1,说明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刚好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当D<1,说明,该行业的该行业的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可以抵消实际产生的隐含碳,并有剩余。通过这个公式衡量特定行业的隐含碳水平,实际是以特定行业出口利润来作为参照系,度量隐含碳排放量折价,从而确定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福利损失。

2隐含碳价比的计算过程

2.1计算隐含碳排放方法目前对隐含碳的计算学界主要有实测排放量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模型法、生命周期法等,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以排放系数法作为测算隐含碳排放的方法。排放系数法计算公式为:E=EF产品×产品产量(2)(2)式中E表示排放量,EF产品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时的CO2。

2.2行业分类标准本定义所指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分类。如钢铁行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代码32,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黑色金属冶炼及工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4个子行业。

2.3行业出口利润两种计算方法①行业出口利润=ni=1Σπi(3)(3)式中π为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出口利润,可以由其年报中获得②行业出口利润=行业总利润*(行业出口量/行业总产量)(4)大部分情况下(3)式所给出获得行业出口利润的方法并不好找所需数据,故本文使用方法为(4),条件允许情况下(3)式所得行业利润更为精确。

2.4碳交易价格本定义所指碳交易价格为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EU-ETS)的碳交易价格的年平均。在所有通过交易所结算交割的碳交易量中,欧洲气候交易所占82%,是较为成熟的碳交易体系。

3我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中隐含碳价比的趋势分析

3.1直接能源消耗产出量2008年,吨钢综合能耗比2007年上升1.70kg/t,达到630.63kg/t。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1.96t(CO2)/t标煤,2008年,中国进口钢材1554万吨,出口钢材5927万吨,净出口钢材4373万吨。算得2008年钢铁出口直接能源消耗排放量7.32598*10^7t。

3.2工业过程产出量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碳主要是在石灰石与白云石的受热分解。白云石可以作为炼钢时用的转化炉的耐火内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石灰石的作为熔剂。故本文以石灰石与白云石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钢铁工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根据行业通用数据:吨钢消耗白云石与石灰石的用量分别为:170kg/t、110kg/t。钢铁出口工业过程使用白云石与石灰石分别1.00759*10^7t、6.51970*10^6t。根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8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中给出的石灰石的排放系数为0.44,白云石的排放系数为0.477。故得工业过程的总排放量为7.67487*10^6t。

3.3根据上述数据算得总排放量为8.09347*10^7t

3.4以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隐含碳价格据世界银行测算,2008年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价格为23欧元/吨。(注:2008年国内碳交易价格低于23欧元/吨,如2008年宝钢股份与以10欧元/吨向英国瑞碳、瑞士信贷集团出售碳排放量。本文以我国碳交易市场完善的理想情况结算,即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计算)1欧元兑10.2227人民币。按欧盟交易价格和汇率,折算得到:8.09347*10^7t*23褷/t=1.90295*10^11¥。

3.52008年钢铁境外市场总利润从历史吨钢利润趋势分析,2008年行业吨钢利润550元/吨,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267元/吨。故境外市场利润为3.25985*10^11¥。

3.6钢铁行业出口隐含碳价比为了进一步揭示我国钢铁行业隐含碳价比的走势,引入了2002年至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出口量、总利润、出口利润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的隐含碳价比,并给予分析和说明。

4结论

出口贸易含义篇(11)

纵观世界经济可以发现,任何一个谋求自身发展和增进本国国民财富的政府,都希望能趋利避害地利用对外贸易来发展本国经济。世界各国中也不乏将国内发展战略与政策延伸至国际贸易领域,相机抉择地利用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作为增强经济实力与巩固竞争力之重要手段的国家[1]。具体来讲,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增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为宏观目标,以提高本国居民收入及社会福利为具体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时,由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使得其贸易政策具有非静态变化的基本特点。例如,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服务于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利用能源出口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日本则是通过对外贸易奠定其科技优势地位。上述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随偶有变动,但其宗旨却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贸易政策比较》课程的重点,理应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动态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延续性与波动性。但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知识点重复、政策比较实例较少、各国政策特点分析不足等一系列有待改进之处。

一、《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概念的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所采用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在开篇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中往往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国际贸易中的专业词汇及其概念;国际贸易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国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用意是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同时学习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掌握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特点与变化。但是,对于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与其前面所学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多有重复,而且,不同教材其专业用语也不尽相同,极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记忆混淆,或概念模糊。

因此,笔者建议在《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对本部分可做出如下更新:

第一,以教师课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相关概念为主要方式,强调概念的理解,而不再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强制性记忆。例如,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概念回顾中,可主要阐述其分布特点,以及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同时,引用中国、美国及其他各国近10年的进出口数据,对比分析其在世界进出口市场中所处位次。再如,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中,除讲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还应着重分析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所反映的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贸易与国内经济联系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认知到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本国经济所服务,其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强调Excel等统计软件工具的运用。基于多数学生对统计表格阅读、分析知识的欠缺,在本部分教师可针对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实施实训课程的相关训练。例如,使用Excel表格时可分为如下步骤:1.填写我国1978-2009年度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区别不同统计指标的经济含义;2.令学生找出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种类,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所学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中的分类标准,总结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具体类型;3.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减比例(%)的计算,观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的变化,对照与变化折点时间相符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细节,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对贸易政策宏观调控的具体思路与趋势。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性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国际贸易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强调概念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统计软件、统计表格、统计图表的认知程度,加强其自我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贸易政策比较》中“政策和措施”解释的教学创新

在现行《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通常将“政策和措施”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进口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出口管理方法等。笔者认为,在这一部分可适当减少对概念性问题的阐述,转而增加对与现实世界相耦合的国际时政及其与贸易关联性的内容讲解。例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部分,在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类型与区别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部分,重点讲述:自资本主义初期重商主义的产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进化过程,以及现阶段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保护与自由结合的混合贸易政策。这里,可引用如下的中美两国贸易政策演变为实例。(1)中国实例:1978年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主要贸易对象,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与制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向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强调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对外贸易转变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并通过鼓励出口等措施的实施,扩大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2)美国实例:在2007年金融危机波及国内实体经济之前,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应当看到其贸易政策的利己性和攻击性,特别是美国“301条款”表明美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报复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2007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基于向外扩散危机以及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主动放弃了对自由贸易的捍卫,转而公然违背WTO准侧,持续加大贸易保护,这一切均是美国贸易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进出口关税措施部分,则重点应放在进口方面。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税率标准、分类标准、普惠税的给惠方案等,在细节上,应关注学生对非关税壁垒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口配额方面,以中国为例详细阐述绝对配额、关税配额的定义与区别;在自愿出口限额方面,使学生分清自愿出口限制的原因、配额的协商机制;在进口许可证制度方面,重点讲述进口许可证发放规则、发放手续、管理程序以及进口许可证的种类等;在外汇管制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混合性外汇管制在管制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自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原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行的双轨制度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出口管理措施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国家对出口的鼓励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例如,我国出口信贷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优惠措施及具体实施细则;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的政策提供与企业选择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口补贴,特别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详细向学生讲解WTO《农业协定》第10条之规定(即不得通过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来规避出口补贴减让承诺,并要求按一定的纪律来管理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偶然性倾销、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的原因与影响。

综上所述,在第二部分“政策和措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从全球现阶段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引用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贸易政策及其执行措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解读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起因与后续可能发生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侧”部分将解读WTO原则作为重点部分,主要阐述WTO中的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在传统教学课程中,对本部分往往单一注重基本准则的文件性解释,针对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在WTO框架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实际案例较少。

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何利用WTO准则干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以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如何应对历次WTO诉讼等案例作为重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合理运用WTO准则。例如,在本部分中,添加“发展中国家与WTO案例”,讲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运用WTO准则的具体措施,具体案例,如美国向WTO提起的关于对中国用于生产钢、铝和化学产品的多用工业原料实施出口限制的投诉,本案的诉讼方都以WTO准则和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即《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为重要的诉讼理由,美方的诉讼理由主要包括中国以出口配额、征收出口税以及建立招标体制分配矾土,氟石和碳化硅配额,向企业收取费用等,违反了中国在 《入世议定书》和《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取消出口产品税费和出口限制的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入世议定书》中附件6仅列明84个税号的商品不承诺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许多在近年引起关注的资源性产品(如稀土、锰等)并未被列入,这为今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由于中国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出口配额及关税制度和此案中涉及的9项原材料适用的WTO条款差别不大,因而,若WTO做出不利于中方的裁决,可能会引发中国更多的贸易政策在WTO的争端仲裁台上成为被告[2]。

除此以外,在本部分中还可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的兴趣度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当讲述美日贸易冲突、欧美钢铁保卫战等著名案例,提高学生对WTO准则的认知度,并使其能够根据现实案例分析WTO准则如何适用于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如何利用准则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

四、《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教学创新

在本部分中,笔者认为,讲述的重点应放在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以及国际贸易新变化所带来的政策取向问题上。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成因。在含义方面,应明确阐述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并分析广义经济一体化与侠义经济一体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在成因方面,以“三环外交”、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实际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成因与必然趋势。

其次,以欧盟为例,讲述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一体化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例如,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加速了整个欧洲经济一体化,而非仅仅局限于欧盟成员国,其后续影响应结合当前欧盟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出现的财政危机,着重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列举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尽善尽美,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三,结合我国及东亚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部分,也可对未来APEC的发展趋势,以及亚元区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展望,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经济思维模式的形成。

五、总结

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各国贸易政策的适时调整则凸显了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正如前文所述,《贸易政策比较》课程是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重点应有别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1)《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与概念的讲述;(2)《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解读,其案例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即结合当年发生的各国贸易摩擦、贸易政策调整等;(3)《贸易政策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能力放在第一位,力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具备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