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碳经济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3 10:47:09

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1)

一、 我国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2003年第一次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出现[1]。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随着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备受各国关注。近年来,我国为促进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又提出“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和技术上先试先行[2]。欧盟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最高,而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先驱和倡导者;日本一直倡导创建低碳社会;巴西则是南美洲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实践者。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体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设立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和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等,这些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3]。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特色是立法、技术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据形势变化对现有的能源环境立法进行修改完善,还积极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推进;技术上,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补助金制度、“领跑者”制度及节能标签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当地地理和资源优势,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并采取相应举措,早已形成投资新能源的传统,通过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术开发、生产及推广网络,其水力发电占总装机发电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来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4]。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首个实行“考驾照—先学环保驾车”的国家,瑞典积极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树立了在生活细节中注重环保的榜样。意大利推行“白色证书”制度或能源效率证,这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

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综上所述,各国在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及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某些区域或领域的典型。这些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共同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推行低碳生产,重视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认证制度等,提高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费,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最后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除了以上几点经验以外,要发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适宜地区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过程中,不应盲目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存在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55-04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转型的研究,西方学者从城市社会经济改良角度提出了许多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型,如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学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1922年霍华德学派专家L·翁温提出的“卫星城市”理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增加,城市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不少城市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发展的理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利用。把低碳经济与城市经济转型相结合是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的重要研究思路。本文以深圳为例对其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

一、低碳经济是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因素

城市经济转型受到多方面动力因素影响,如经济全球化、低碳经济、区域整合、信息化、技术创新、交通运输等。其中,低碳经济是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因素。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可以不断调整政策措施,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空间布局的转变,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转型。图1所示的就是各种因素对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过程。

二、深圳低碳转型的主要动力因素

低碳经济的发展可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浪费和大量的碳排放,有力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深圳低碳经济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从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来看,深圳地少人多,能源和主要资源依赖外部,这决定了深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集约化道路,注重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圳发展低碳经济能促使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不仅要求节约能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也要求更加关注其他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关注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产业特点来看,深圳致力于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也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深圳培育发展低碳经济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低碳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

从人文特点来看,深圳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总体上较高,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纳程度也较高。深圳倡导和实施家庭低碳消费,绿色出行,形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习惯,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材料,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大力倡导传统产业的低碳革新文化。因此,深圳培育发展低碳经济能促使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理念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深圳低碳城市转型的思路——构建四大低碳体系

深圳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一)资源体系:以低碳能源系统为基础

低碳能源体系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能源生产、运输和供给体系低碳化。低碳能源体系是城市低碳经济的支撑系统,与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基础设施体系、低碳社会消费体系密不可分,并对其他体系起着支持和保障作用。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需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关系到深圳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此外,要在确保深圳能源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能源环保技术,促进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依托能源环保技术,促进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缓解深圳碳排放压力,为深圳经济发展预留碳排放空间。

(二)动力体系:以低碳产业为核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是深圳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增长,核心的对策就是要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包含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发展战略性低碳新型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根据深圳的产业方向和比较优势,构建低碳的产业体系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大力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促进深圳乃至全国低碳发展提供装备、技术和服务支撑。目前,在深圳的产业版图中,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四大产业比重超过60%,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要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促进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和文化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三)社会体系:低碳理念的生活方式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政府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加强低碳发展的宣传,培育低碳发展意识。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市民逐步加深对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逐步形成主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消耗和排放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

(四)评价体系:建立深圳发展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深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应包括碳交易、碳排放、低碳产出等。不仅要关注碳排放总量,还要关注单位GDP的碳排放。分层次建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形成对深圳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的层层分解,具体包括四个层次:(1)总指标,可对应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编制的《深圳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规划纲要》中的总目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制定总指标。(2)支撑系统子层,对应深圳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的各项分目标,可以建立不同的子系统。(3)路径层,为达到各分项目标的路径选择。(4)指标层,为约束路径的具体因子,可作为评价考核的各项量化指数。

四、深圳低碳转型的切入点

2010年1月,国家住建部和深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部市共建的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重点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深圳的城市发展特点,推出率先启动低碳经济转型的切入点。

(一)低碳实践区: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为主导的区域

前海中心区、蛇口工业区和光明、坪山新区这三大低碳实践区,既各具特色,又有较大空间,有利于综合而系统地推进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在区域内的全方位发展。

1 前海中心区

前海合作区从地理位置看来,不仅位于整个珠三角湾区的核心位置,而且还处在对于构建珠三角国际大都市圈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香港——深圳——广州”核心位置之上。其功能定位为: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结构调整引领区,它可发展成为深圳主要的大规模综合性产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服务中心。前海中心区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重点产业园区的生活配套,促进居住、就业的平衡,减少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出行。因此在前海中心实践区推进低碳发展。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以低碳能源和低碳交通为突破口,带动低碳产业发展和产业低碳化发展,使重装备产业更轻,产业链更绿,物流业更净。

2 蛇口工业区

城市更新改造是深圳重要的城市规划方向。要从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科学梳理蛇口旧工业区的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先进技术与基础条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功能、空间、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等角度全面开展规划研究工作,制定实施方案,为蛇口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全面的科学依据,最终将蛇口建设成为深圳市、广东省和国家低碳城区建设的先进示范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城区。

3 光明、坪山新区

光明、坪山两个新区是深圳的新型功能区。新区的定位为科学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深圳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区。在光明新区可重点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照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规划和建设。坪山新区可以引进项目规模大,低污染、低能耗,具有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项目,以“动感绿都”行动为重点,提高对资源的再生利用,重点建设低碳试点小区、低碳社区、中心区低碳生态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示范项目。

(二)对城市低碳化的改造方向

1 城市交通低碳化改造

贯彻“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鼓励减碳出行”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制定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转变机动车类型结构,积极推广交通新科技及新能源应用,包括开发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等。另一方面用征收机动车碳税等方式,通过价格信号和低碳信号引导企业生产和机动车市场结构改良和优化。还可加大推进绿色道路规划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开展自行车公共租赁服务,在改造和新建道路中推广应用绿色材料。

2 城市建筑低碳化改造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施工建筑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中几乎占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因此要重视低碳建筑的技术开发,从规划设计阶段就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积极推行本土适宜技术,加强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情况检查,确保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政府机关及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提倡绿色施工,推进建筑工业化,全方位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3)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42-02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目前,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维护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系统,都把发展低碳技术视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断加强和完善低碳技术创新。因此,在低碳经济范式下,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一些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 低碳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然而,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论,已有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种种定义和解释都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与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相对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实际上是对现代经济的革命性反思,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模式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第二,认为低碳经济是保持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一致的观点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地球上温室气体不断增多,并给人类社会带来危机。所以必须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降低,包括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避免因气候变化而使人类遭遇不幸。第三,认为低碳经济是各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无论是从成本上,生活上,还是技术上,产业上,都促进发展的低碳经济,是可以改变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新经济形态。

基于上述观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概括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继两次文明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模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本质是清洁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及追求绿色GDP,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1.2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国际社会已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变暖之策,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

(1)能量消耗低。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低碳经济被称之为目前最可行的、可计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点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所以,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污染低。低碳经济是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自救行为,是为了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根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最重要的就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碳足迹。

(3)排放低。在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通过发展低碳能源、能源替代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脱钩。

2 低碳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1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技术水平作支撑。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低碳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需要有与低碳要求相适应的低碳技术创新,在既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碳排放。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各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控与创新程度。在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能为各地区、各行业部门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撑,能运用新技术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增加低碳能源供应。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全新领域,各发达国家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在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在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生物质能源技术领域、替代燃料汽车技术领域等都实现了低碳技术的创新。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美国每年投资几百亿美元激发私营部门为发展清洁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欧盟很早就把气候变暖问题提升为发展关注的重点领域,视低碳经济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欧盟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主要涉及气候变化方面,比如,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和气候友好型技术。欧盟近几年在这三方面的投入高达20多亿欧元。日本的智能电网、光伏发电和混合动力车等低碳技术创新实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技术领域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相当一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商业化。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日益普遍: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中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使低碳技术创新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让技术成为低碳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柱。

2.2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技术创新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已成为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前提和保障。古今中外,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使英国主导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世界各国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二战后,美国凭借信息技术革命,掌握了信息化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催生了很多新兴部门与产业,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效率,巩固了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而如今兴起的低碳经济,对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很多国家都在竞相研发推广符合低碳要求的实用技术。能占领低碳技术的高地,就能在世界技术贸易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贸易优势。在当前国际局势变化不定的情况下,能否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是世界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契机,哪个国家能最先发展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就有机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我国的政府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曾多次提出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把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一项正确的举措。我国提倡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在能源领域,我国把可再生能源和非

化石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把电动汽车作为交通领域的发展重点,把智能电网和相关技术作为信息领域的发展重点。其目的就是要把低碳技术创新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3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3.1将产业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将重点放在产业经济部门,降低使产业经济部门的碳排放量。生产领域的低碳技术能否取得创新性突破,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应把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放在生产领域,因为一半以上的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企业,而居民排放的碳仅占一小部分。第一,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我们可以吸收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第二,与国外发达国家共同研发或者是利用国内资源自主研发以实现低碳技术创新。我们国家和企业对那些遭遇国外封锁的技术,可以投入大量人、财、物自主研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以保障低碳技术创新有序发展。

3.2将消费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关键

居民在低碳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使企业想方设法转向低碳生产,以此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反过来讲,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也能促进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低碳消费人人有责,一方面,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根除高耗能的“便利消费”、“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节约、低碳、文明、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自觉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行为习惯。低碳节约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注意节约用水、饮食习惯、随手关灯、以步代车等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就整个国家而言,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低碳消费中应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居住低碳节能型的房屋,在绿色环保的场所办公。政府应积极制定有关低碳技术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国外高碳排放产品进入我国,规定外商投资项目的碳排放标准,积极贯彻落实绿色GDP、低碳GDP。

3.3将制度方面的技术创新作为保障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比如日本的《京都议定书》、欧盟的“欧洲战略能源技术计划”等在推进技术创新时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英国的规范排放贸易机制、气候变化税制度。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机制。首先,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涉及到各阶层各领域,例如碳税政策、碳交易法规、《低碳经济法》等为我国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也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居民行动行为方式指引道路。其次,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而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制约国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最大障碍。为此,国家必须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实行低碳外交政策,吸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最后,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国家鼓励企业、高效和科研院所为发展低碳经济而共同努力创建研发平台,从而为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坚强后盾。

总之,新技术推动新经济,新经济依靠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创新作支撑,低碳技术创新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面对气候变暖、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健强,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金涌.资源・能源・环境,社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启示[J].发展研究,2009,(7).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4)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5)

【关键词】

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多角度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的研究,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共识,不少城市已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示范区等,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学术界和决策者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低碳的概念最初是从人类的经济发展领域产生的,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明显下降。其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但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能源效率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但是目前阻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是总体技术水平的落后。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1、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笔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优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不仅要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因此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对低碳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进行高度概括,科学地揭示其性质、特点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简繁适中,评价计算简便易行,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使从现有资料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纳入,以体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原则。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对于要表达的各个体系,指标选取应强调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选择意义相近、重复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4)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低碳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城市在统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说明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5)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2、低碳经济评价方法。(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研究各市的碳排放量,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己经引起各国的关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领域,并设立了很多低碳经济试点。但是目前有关城市低碳经济的研究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应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由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不断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具代表性,更符合实际,促进低碳经济先进的理念发展,为当前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6)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7)

(二)产生的背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做法

1、国外表现。联合国及一些发达国家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计划和法案。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并确立了解决问题采取的“公平原则”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国内表现。2007年,国家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时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回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十一届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重申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2009年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低碳经济培育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广东省已启动“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项目,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预计于2011年3月完成,并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上海市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江西省政府已编制完成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总结、制定了江西省近年来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在科学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区域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及加快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很好。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湖北省拟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实行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而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围绕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环保等五大产业,建设低碳经济类项目200余个,力争在2011年使这一重化工区域的整体能耗降低23%,污染物排放指标至少降低10%;湖南省2009年8月提出在长株潭建设全球首个低碳城市群试点,并提出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安徽省正在谋划出台《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率全国之先,为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该市采取了节约能源、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加速了经济发展;无锡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展上所具备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为释放低碳经济的巨大活力奠定了扎实基础。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无锡市将加速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能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核电装备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努力将无锡市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新能源示范城市。

二、低碳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能源资源现状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省份,但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内水电、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已相继建设投产了一批火力发电、有色及黑色冶金、石化等高能耗的企业。但资源的开发仅限于浅层面,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全省经济总量小,工业产业薄弱,未能形成产业集群。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形势下,青海又面临着能源供需平衡和环境改善的双重压力。因此,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我省必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力争在低碳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

(二)青海高耗能行业多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阶段。从产业结构上看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分别比2005年提高6.1和7.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高。2009年,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9.2%,其能耗的增减变化左右了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规模和速度。

(三)青海煤炭占能源生产份额重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青海省作为资源富省,能源生产不仅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平衡任务,同时肩负青海经济发展的重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仍占很大比重。2009年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7.96%,天然气占19.3%,水电占33.77%,原油占8.97%,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三、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自然资源优势

青海省地域辽阔,省内矿产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十分雄厚的发展低碳经济基础和实力。水利资源: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200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57.78亿立方米,列全国第16位;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337.64万千瓦,列全国第5位,可开发装机为2196万千瓦,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太阳能资源:青海省属典型的高原寒温气候带,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可利用光能潜力大,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全年平均日照2500—3650小时。到2015年,我省力争使太阳能产业逐步成为继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这四大支柱产业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全省农牧区拥有太阳灶30余万台。“可燃冰”资源:“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国际社会一致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是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勘探的重要对象。青海于2009年9月在天峻县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首次发现可燃冰,成功钻获。“可燃冰”的发现和利用将对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二)特色产业优势

青海省有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独特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神奇壮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新型工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的优势资源禀赋。近年来,借助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我省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比如:生态农牧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水电、装备制造业、太阳能及光伏产业、农畜产品和中藏药加工,以及盐湖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和有色金属工业等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这些特色产业的低碳特征非常明显。

(三)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起步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丰富,闻名国内外的“三江源”是我国天然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为全国乃至全球源源不断地输送洁净的水和空气,是国内典型的低碳排放地区。省内城镇,借助天然的冷凉气候,夏季气温凉爽宜人,空调冷气排放量很低。2008年西宁市全年平均气温为5.7摄氏度,最高月份均温仅有17.9摄氏度。我省是多民族聚居区,2009年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数的46.3%。人民群众民风淳朴,生活方式简约而健康,餐饮食品以天然食品为主流,绿色能源消费成为时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起步。

(四)独特的高原生态旅游文化优势

青海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有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等自然景观;有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的“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藏戏等独特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备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到2009年末,全省有旅行社198个,星级饭店119个;2009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达1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总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26.6%。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旅游资源得到逐步开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得到提高,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等旅游环境有了极大的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

(五)良好的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已日见成效。各级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环保监管,加大治污减排力度,着力改善环境质量,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全省关停落后产能铁合金30.7万吨、水泥116.6万吨、电解铝11.47万吨、电石2.8万吨、碳化硅14.3万吨等,减少用能183.4万吨。同时,企业环保工作不断加深,环保设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日益健全,广大职工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国情和我省省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目前,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我省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很突出。2009年我省三次产业比重为9.9:53.3:36.8,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这种历史上形成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相当大。

(三)节能和低碳技术落后,激励机制滞

后使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尽管国家和我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要。我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建议

从根本上讲,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全省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省情,切实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升到全省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研究,逐步推进。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全社会的低碳文化意识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可以说萌生和启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领域上下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而普遍认知的新的经济形态。我们必须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认真研究并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同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各级政府、企业和每一个公民都逐渐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从生产环节上逐步以低碳或无碳能源产品替代碳基能源,消费环节上降低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节约能源、降低碳的排放和依赖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建设低碳工业园区、低碳城市等措施,倡导全社会低碳消费,进一步节能降耗,逐步创建和形成全社会以节能环保为重的低碳意识和文化氛围。

(二)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发展低能耗和高技术产业

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我省工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且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对较高,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且所占比重偏低。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省情和工业结构,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花大的气力加快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一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对传统高耗能、低产出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和壮大轻工业,使轻重工业的结构比例尽快趋于协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于高技术产业,使高技术产业的比重逐年稳步得到提高,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三是要严格限制高耗能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以牺牲能源等资源、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四是继续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的要求,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有计划地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移。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85-04

一、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辽宁省是我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地方申报的情况,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在成为试点地区后,先后采取了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不论从辽宁省人均碳排放指标看,还是从碳生产率水平和其他方面看,辽宁省都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人均碳排放量是用来反映碳排放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的指标,碳生产率=GDP/碳排放总量。刘宏、孙倩和王海采用以上两个指标比较了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发现辽宁省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碳生产率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辽宁省在生产和生活上过于依赖碳高排放的能源消耗,而且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

以上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部分省市相比,在单位产值耗费的能源数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等方面都比较高,因而碳排放量较高。这也说明辽宁省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还不高,需要加强研发,增加投入。

二、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继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辽宁省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具体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模式初步确立等方面。根据这个要求,笔者认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

1.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通过节能,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节能,就是要在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同样的产出;或者是以同样的能源消耗取得比原来更多的经济产出。换言之,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要有相应的技术。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包括废弃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阶梯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仍是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形式。由于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也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辽宁省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早、效果突出的地区。早在2002年,辽宁省就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了“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被国家发改委等六大部门确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循环经济从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但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仍然是紧迫任务。

2. 重点发展新兴低碳产业。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辽宁省实现低碳发展的产业基础。辽宁省是一个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大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辽宁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9)

全球碳排放激增,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台风、局地暴雨、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演变成为综合性的发展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含量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低碳经济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来度量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存在的差距及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特点规律: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见诸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目前,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人们对它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为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还得从中国实际出发,给出一个较切实可行的名词解释。

所谓“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四低三高”经济发展模式,即以低能源消费,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含量和高的碳生产力,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产、消费、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低碳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低碳经济不是“减排经济”、“零碳经济”,也不是”低效经济”、“低速经济”,更不是“道德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等于摒弃传统行业和产业。从宏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特点和规律,这些可为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启发作用。

(1)碳排放与经济发展

专家研究发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而能源在其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对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能源消费量剧增,同时还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以发展中国家为例,1970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37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8.06倍,碳排放量增长7.50倍。

图1 1970-2007年期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

数据来源:《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通过考察2008年8月到2009年12月这一段时间内的国际能源价格、碳交易价格以及我国的总体经济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耗的上升,而能耗的上升又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同时,碳排放量的增加又会导致购买碳指标的需求上升,同时碳价也会上涨,减排成本增加。

图2 国际能源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Bluenext交易所网站

图3 国际碳市场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网站,Bluenext交易所网站

图4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先行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对于少数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密度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功实现了本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碳排放这三者之间相关度的削弱。

(2)低碳经济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其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我国目前正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属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 “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加上煤价低廉,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也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 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 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进程。为了度量我们在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存在的差距及对策,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多维度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构建

1、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建立起来能客观评价与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总体特征的指标集合。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即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从认识低碳经济的性质、特点出发,又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②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用系统的观点对低碳产出、消费、资源、政策等指标的构成要素进行客观描述。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体现出合理的结构层次。要将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并在系统的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 ,以有利于进行控制。

③全面性和主导性原则。一套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所有碳指标,但必须全面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碳排放的主要问题。因此,选取指标时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标。

④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地量化,但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 ,对于一些在目前认识水平下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 ,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且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简单明确,计算所需数据应比较容易获得。

⑤ 时空耦合原则。评价体系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低碳经济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时空耦合过程 ,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又要反映其动态变化性;既要从时间序列又要从空间序列来评价和判定。

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相结合,重点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或零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和指标内容

根据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采取纵横向比较方法,即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可从低碳产出、消费、资源、政策四个维度来建立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①低碳产出指标:

碳生产力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并且,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

根据我国2005年相关数据,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油、气、水电的比重分别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1亿吨,其中约50%来自能源加工转换部门(主要是电力),约35%来自终端工业部门,约15%来自交通、农业、服务业与居民生活。还有数据表明,建筑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7%--30%。因此在评价时还要选取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单位关键产品的单位能耗指标。

碳生产力:指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单位能耗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火电供电煤耗等。

低碳消费指标:

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侧来衡量一国(或经济体)人均碳需求和碳排放水平。尽管消费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消费的碳排放”可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来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这一指标可以根据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即最终消费率)与单位经济总量的含碳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等相关指标来推算。考虑到居民(包括政府和家庭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中,既包括本国(本地)生产的产品与服务,也包括其他国家(地区)进口的产品与服务,这里以人均碳排放水平代替人均消费碳排放水平。

低碳资源指标:

碳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主要关注一国(或经济体)的能源结构、零碳排放能源和代表碳汇水平的森林覆盖率情况,包含三个核心指标,即零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其中,水力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排放的资源,以及对于全球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的森林覆盖率,是一国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④低碳政策指标:

从经济学角度看低碳经济属正外部活动,需要国家从税收、技术、管理等政策方面来引导,从制度环境的配套与政策工具来推动。是否具有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建立碳排放统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如何,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具有非商品能源的激励措施和力度等,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可归纳为下表:

4、 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① 统计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中,由于各指标的产生方法不同,量纲不同,不能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算,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有些指标是正向指标,有些是逆向指标,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如果直接运用这些指标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就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② 指标权数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的科学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权数的确定过程是综合评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由于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赋予其权重。通常可采用德尔斐法(Delphi),通过多方相关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③ 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

常用的有:线性加权综合法、非线形加权综合法、增益型线形加权综合法、理想点法等,笔者认为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即可。线性加权综合法(也叫“加法”合成法),指应用线性模型Y=∑wjxj来进行综合评价的。其中Y为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表示发展程度),wj为与指标xj相应的权重系数。

④ 结果判断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碳排放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专家,建立起低碳经济评价等级标准。根据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计算出Y值。再与评价等级标准相比较,判断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推动下低碳经济是一个逐渐优化的过程。目前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对低碳经济认识有待提高、相关统计资料和计量手段严重欠缺等,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完善碳排放量的统计、监测、考核,以便为国家为碳减排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2、梁燕君. 浅析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 , 《论文天下》 2010-05

3、潘家华、庄贵阳等.构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浙江日报》2010-06-04

4、北京工业循环经济服务平台. 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ttp://省略/control/ 2010-01-11

5、毕军.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减少碳排放news.nju.省略/show.php?id=10575 2009-12-17

6、陈乔第编辑.发展低碳经济须澄清十大误区《新华网》 2009-09-08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10)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低碳经济的特点篇(11)

一、低碳经济及融资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生产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其核心是依靠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和公共政策,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样,传统密集型企业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将会脱颖而出,一系列节能减排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将逐渐涌现,带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复苏。

2、低碳经济融资的主要特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融资的概念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三)低碳经济与融资决策的关系

碳融资,就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目前,碳融资范围已经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环节,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

目前,低碳经济的融资至少具有以下特点:1、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长;2、低碳经济融资期限长;3、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性强。

二、我国低碳经济下融资的现状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融资需求

碳经济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障碍主要有四个,是否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技术研发支持,是否有有效的融资机制和金融支持,是否有完备的低碳市场。在低碳产业发展初期,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资金无法迅速回流,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因此低碳融资是企业运营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低碳经济融资现状

1、商业银行与我国低碳融资

在绿色信贷方面,绝大多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信贷领域的环境准入标准,限制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信贷增量,加大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贷款。但由于低碳经济投资期长、经济效益缓慢、项目风险较高特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贷款的积极性。

2、资本市场参与低碳经济融资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政府鼓励低碳经济领域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资本市场上的基金投入低碳经济意愿不强。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低碳经济融资的缺口较大,一方面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投向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另一方面,一些重点低碳经济项目还需要依靠国外金融机构的支持。

三、我国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低碳经济融

低碳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融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政府热,金融机构冷的局面,而是要构建有效的低碳经济体系,并且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低碳经济的融资体系。此外,多元化低碳融资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供给主导型的低碳经济融机制;第二,银行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融资机制;第三,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低碳融资机制。

(二)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1、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2、研究征收碳税;3、政府购买。

(三)构建碳交易平台

积极研究构建排放权交易平台,一方面为现有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提供便利,并谋求议价权利;另一方面,也为建立本土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初期的尝试。

(四)完善低碳经济融资的金融支持机制

我国金融体系呈现银行主导的显著特征,商业银行应该承担其为低碳经济融资主渠道作用,发挥“供给主导型”作用当前商业银行支持低碳融资须重点关注企业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改造领域,应综合利用信用评级选择与环保评价选择来选择优质客户并通过此方法重点识别成长性很高、低碳技术创新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并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

(五)创新低碳融资方式

1、PPP机制

PPP机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在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可以采用公私合作的形式筹集资金,当项目需求已经大大超过公共资金的承受极限,引入私人资金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引进商业管理经验。

2、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节能市场机制,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包括节能方案设计、投融资、物料采购、绩效评估等一系列服务,项目结束后,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发展。

四、小结

2010年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积极推行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公共机构等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提供节能设计、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的新机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利用这一有效机制促进企业融资,进行能效改造。

参考文献:

[1]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