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碳发展利用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7 14:45:43

低碳发展利用

低碳发展利用篇(1)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15-02

一、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在由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能源资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的激增,能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我们,甚至阻碍了我们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思。于是,近些年学术界有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碳足迹”、“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为了适应低碳发展的新潮流,探索如何创建低碳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2008年就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的碳减排效应与调控研究》,力图在揭示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机理基础上,通过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土地的利用和管理。

二、低碳经济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近十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给出过定义。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刘春玲(2011)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表述都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在此基础上概括低碳经济的定义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力求资源低开采高利用、废弃物低排放、环境治理全程控制的全新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内涵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就是兼顾“低碳”和“经济”,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实现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土地利用(彭欢,2010)。也就是说,既要发展集约型土地利用与开发模式,又要采取各种方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利用结构和方法的有效控制,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打造低资源和环境成本、高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局面。

三、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要研究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主要应考虑的便是碳排放问题。就目前而言,由土地利用导致的碳排放有两种: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是指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或保持导致的碳排放,如围湖造田、草场退化、种植制度的改变等。间接碳排放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人为源碳排放,如交通用地尾气、矿产品开采工艺排放等。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碳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如何管理好土地利用以减少碳排放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王铮和朱永彬,2008),尤其需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土地类型变化不当往往不利于碳蓄积,会加剧碳排放。如森林砍伐会直接导致地上生物量排除,土壤呼吸加剧;农牧林地被建设用地所占有,生物量便会被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草地转变为农田会加剧土壤呼吸,从而减少了碳素向土壤的分配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不当引起的碳排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低碳经济理念倡导下,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力求土地利用朝着低碳和经济的方向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力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中国六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仍然存在一些不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问题,其中尤以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区域的问题最为显著。

(一)东北地区过快的农业发展扰乱了自然生态系统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和2010年统计的数据显示,1996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达到215262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55%;到了2008年,东北三省耕地总面积减少到21450000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63%,但实际上2008年耕地总面积只比1996年减少了0.35%。但东北三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面积增加也主要来源于森林和草地。而该地区的森林和草地富含生物碳量和土壤碳蓄积量,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将对于该地区的地面生物量清除;耕作以及水土的流失将对土壤碳蓄积碳汇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草地转变为耕地将加剧土壤呼吸,不利于碳积蓄。近几年,国家政府在低碳经济理念下,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投资积极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2010年该地区林业投资完成额达到2242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额占84%,当年造林总面积为50703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为308643公顷,而退耕还林面积却为0。这样的发展并不能使该地区土地利用低碳化,要彻底改变目前现状,必须合理配置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而并非一味增加林地面积。

(二)华北地区的牧草地出现严重的退化和荒漠化现象

由于过去20年间华北地区大量的植树造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到2005年,华北地区牧草地面积比1985年减少了6888000公顷,主要转化为林地(林地面积增加1175600公顷);还有部分转化为耕地(耕地面积增加774700公顷)。但是,就总体来看,牧草地面积下降速度依旧过快,同时过度的放牧也加速了土壤沙漠化速度,这些都不利于土壤中碳的蓄积。

(三)华东地区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过快

华东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理应是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2008年耕地面积只占了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98%。与此同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增加耕地面积仅为95006公顷,但是减少耕地面积却达到了99695公顷,超过了增加的耕地面积达4689公顷,可见耕地面积减少的数量超过了增加的数量,年末耕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总量中,有85%用于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改造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4%,可见华东地区建设用地改造的面积之大,华东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迅速变化(耕地逐年递减、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生物量清除、土壤被掩埋和收集,加速了碳排放,将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华东地区会出现这样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现象呢?这一方面是华东地区地处平原,耕地面积大,矿产资源匮乏,因此自古以来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耕地和进出口贸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领海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内陆地区快,各地纷纷建居民楼、厂房、写字楼,加速了该地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另一方面,耕地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及贸易所带来的利润,人们纷纷闲置耕地或者转卖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厂打工或者自己成立工厂进行加工、贸易。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这种势头更为猛烈。江浙一带很多原有的耕地都被低价转卖给政府用于建设用地。农民搬进了政府新建的农民安居房,农民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这种现象已经违背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同时也恶化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调整,不利于低碳经济型土地的利用,值得政府部门深思。

四、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管理的对策

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需要协调好生态发展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有节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效地管理保护好土地的生态系统。因此,转变土地利用的方式,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减源”、“增汇”,这是降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和提高土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必然手段(彭欢,2010)。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优质、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土地利用。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通过法制化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通过增加耕地转化审批环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对破坏耕地、任意改造为建设用地者进行严厉打击,应处于高额罚金,并要求其限期对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同时,提高林地面积规模,控制耕地、牧草地、沼泽和滩地面积减少速度,促进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向林地、牧草地和耕地转换,设立提高土地的碳吸纳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利用经济杠杆,促使土地利用合理化。可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的成本,提高土地价格,以此用经济杠杆自动调节土地利用类型,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场。尽管低碳经济、碳汇等词汇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碳积蓄后到底用于哪里或者说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主要是碳交易市场不健全导致的。碳交易其实质就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碳排放权利的交易。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彭欢,2010)。我们应该应用市场化的手段,制定好合理的碳交易体系,并处理好各个相对量的指标,建立全国的统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碳交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碳排放才能从经济的角度得到实质性的遏制。

总之,目前低碳经济下我国土地利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道德等各种手段进行管理。重要的一点是让低碳经济观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应该从本质出发,倡导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同时,利用经济手段,让低碳和土地利用自动协调发展,这对于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而言,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让经济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有力杠杆。当然,健全的法律也是必然的管理途径,法制的强制力手段将能使土地利用管理变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ENERGY WHITE PAPER, 2003.

2.刘春玲.低碳经济的定义、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11(21)

3.彭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4.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3(2)

低碳发展利用篇(2)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有双向影响的关系,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探讨二者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而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又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就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制约性越来越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能再延续发达国家的做法,需要在调整升级中实现“发展+治理”的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导向,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低碳经济发展约束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1.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三低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综合,是社会经济从高碳能源时代转向低碳能源时代的一种经济演化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要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也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优化,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1低碳经济导向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之间的梯次转换以及产业之间的比例转换,即在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之上,以先进技术的应用为主导,不断改进产业之间的比例。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在发展中忽视了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忽视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消费模式,以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并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三高”为基础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效利用能源,开发低碳产品,实现全球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要求以“三高”、“三低”为准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

1.2产业结构决定低碳经济的实现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步伐,生产运作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且物质资源的需求远大于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的推进,使得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急迫,逐渐从资源密集型转向现代化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逐渐降低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是正向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手段,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与否。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产业要大力降低碳排放的强度,又要求加大低碳产业的发展,限制高碳产业的比重和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2.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必然手段,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一些高碳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如电力产业、水泥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在保持基础性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降低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2.1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总目标是在资源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生态型、节约型、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我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必经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以低碳视角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转变我国第一产业碳汇转化率、加强我国第二产业技术创新率、增加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拓展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全面贯彻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低碳化产业发展。如,我国资源开发行业中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工作,升级资源行业的准入条件,推广资源行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资源行业的回采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有效性保护。

2.2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我国一场现代经济革命,是对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发展可从以下四方面如手:第一,加速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比重,实现我国低碳能源产业;第二,加强投资政策对产业能源结构的扶持,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降低煤炭能源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多途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实现能源安全利用;第三,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模式是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相互转换的模式,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模式;可再生资源产业是指通过对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其进行改造加工后制造而成的新型市场产品;第四,促进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提升能源利用的有效性。如,对传统能源的开发建设应合理开采利用能源,减少能源开费,合理配置传统能源,实现传统能源的集约开发。

2.3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化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化工业能源单位能耗,以产业减排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然而,我国能源强度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我国能源强度。从我国部门能源结构来看,工业能源利用虽然有所下降,但短期内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主体,建筑业和交通业则成为我国能源消费最快的消费增长主体。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调整优化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以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低碳产业发展动力,以低碳技术带动低碳产业升级;以低碳技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生产,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创新新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和应用新能源才能实现生产生活领域内能源的应用结构转换,逐渐从高污染、高排放转向低污染、低排放。而低碳技术的开发创新,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科研主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市场、研发”多方组织联合,以低碳经济关键技术为攻坚关键点,长远规划低碳经济发展,实现新型高新低碳产业。

2.4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创新我国产业链,打造低碳化的产业链;第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逐渐替代传统的高碳产业,降低产业能源消耗。提升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逐渐淘汰能耗高的产业,逐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我国高能耗产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即以低碳技术淘汰高碳落后技术,利用生产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控制产业能耗,降低产业成本,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打造生态型工业园;第三,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产业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碳化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逐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高碳体系和高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低碳产业发展,推进高碳产业不断转型,培育新型低碳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5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逐渐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发展创新力,扶持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淘汰产业落后生产力,控制低水平投资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化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能源利用率,控制产业单位能耗,加大淘汰落后企业污染技术,以高标准的污染排放强度要求企业实现经济发展质量转型,逐渐走向内涵式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提升经济发展内源性能力,逐渐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重化工等高碳产业的比重,缩短高碳产业的产业链条,逐渐实现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低碳经济的实现也将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清洁生产的转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转变,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助推产业能源低排放、零排放生产实现,综合利用多途径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加大力度培育高新生产技术、高新节能技术和高新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动力,逐渐优化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降低产业废弃物的排放。社会经济的绿色化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能源的生产实现,最终促使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低碳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低碳绿色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从引导产业方向,实现低碳化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化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充分使用能源、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培育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化模式等路径入手,大力发展我国低碳经济,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战略[J].中国矿业,2010(2)

低碳发展利用篇(3)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低碳发展利用篇(4)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发展利用篇(5)

本文为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0年度课题“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财务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中商学字[2010]第10号kj201014)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推动和努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当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承担重要责任。低碳经济要求企业重新界定其财务目标,并根据财务目标的要求,重新设置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的界定

企业财务目标是一个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评价的基本方向。财务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几个阶段。

1984年,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他认为,企业是相关利益者的集合体,它为了这一集合体各方的利益而进行经营运动,这一集合体的各方都被认为是企业利益的贡献者和分享者,剩余索取权和把持权不再唯一地属于出资者,企业不再只为出资者的利益而从事经营运动,企业必须考虑到经营运动对各个相关群体乃至全部社会的影响,因而,企业财务运动的目标就应为这些相关利益者服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兴起,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开始重视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制性的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GDP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中,企业的生态责任就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企业生态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除了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还负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具体化到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

企业要承担起生态责任,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更多的代价未必带来同等比例的经济收益,如何寻求企业盈利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将是财务评价要考核的目标之一;其二,以一定的代价获取“低碳企业”的美誉,将获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信任,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大有裨益。因此,如何通过财务评价指标落实企业低碳发展思路将是一个重要的考核目标。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低碳经济条件下的财务评价指标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完备性原则。即要求指标体系的信息量做到既必要又充分,除了要分析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分析评价企业为取得经济效益所消耗的资源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设计为了满足横向和纵向比较的需要,所有定量指标均采用相对量指标,以使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之间的财务数据具有可比性;第三,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择指标时既要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容易取得资料的数据;第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由于低碳问题的复杂性,反映企业碳排放和低碳业绩的指标,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第五,结构层次性原则。即对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按照其属性和评价内容加以归类,以使指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于以上考虑,参照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本文设计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低碳能力在内的五大类指标。(表1)在前四类指标中分别引入碳排放和低碳业绩的相关内容,在低碳能力指标中设计专属于评价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

(一)盈利能力指标。从定量的角度来说,盈利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或一定的收入而言,我们总是希望以更小的投入换取更多的利润,或者利润在收入当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定量的盈利能力指标就是基于这些考虑,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碳资产净利润率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分别从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盈利情况、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情况、利润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碳资产投入的获利情况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

碳资产净利润率指标中,碳资产是低碳存货(开展碳减排与碳治理需用到的特殊材料、对产品进行环保包装用到的特殊包装物、碳管理部门日常所耗用的材料等)、低碳设备(用于节能减排的设备)、低碳技术(研发减排封存技术投入及形成的技术资产)、碳排放权(碳排放权资产)、低碳耗费(企业因进行碳排放治理工作而发生的支出,这笔支出的受益期涉及到多个会计期间,需在多个会计期间进行摊销,是一种长期待摊费用)的总称。为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企业应当将碳资产进行单独计量,定期计算碳资产净利润率。该指标分子是净利润,分母是碳资产,反映了企业投入碳资产与最终净利润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同一企业不同年份该指标进行对比,便于衡量企业碳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偿债能力指标。在将负债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基础上,根据负债产生的原因,可以进一步界定碳负债。碳负债包括由于碳排放问题应交而未交的政府机构罚款、应交而未交的碳排放税、银行用于企业碳减排设备或技术投资的信贷支持、由于碳排放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预计债务等。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就是从短期偿债、长期偿债、偿还碳负债三个方面来考察企业偿还所负债务的能力,选取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碳负债率四个指标。其中,资产碳负债率衡量企业全部资产对碳债务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小,保障程度越高。

(三)营运能力指标。常用营运能力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为了评价企业使用碳资产的效率与效益,在常用指标中加入了碳资产周转率。该指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碳资产周转的次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碳资产的使用越高效。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大有可能是因为碳资产绝对数很小。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初期,随着政府财政金融政策、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变化,企业的低碳投入会有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因此解读该项指标还需配合企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进行。

(四)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衡量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销售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所有者对企业的要求权,所有者权益积累是所有者利益的体现;总资产表明企业的规模,投入资产的增加能够推动销售收入的增长;碳资产体现企业的低碳投入和拥有的低碳资源,碳资产增长是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履行自身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选用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碳资产增长率四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

(五)低碳能力指标。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一个企业而言,就是要在相同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相同能耗情况下,增加收益和利润,或者换句话说,在相同收益和利润的情况下,减少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基于这一思路,将能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环境要素与企业收入、利润等业绩要素挂钩,形成了评价企业低碳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即单位收入能耗和单位利润碳排放。此外,企业的碳资产投入在资产总额中所占份额也是衡量企业低碳经营理念、履行低碳责任、走低碳发展之路的重要指标。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应用对策

重构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综合考虑企业碳排放情况,从而使相关利益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促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决策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实现。但我国目前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在理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实践经验还不多,所以应用低碳经济条件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支持。

(一)建立低碳会计制度。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取数来源于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然而现行会计制度无法满足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低碳会计制度。建立低碳会计制度,首先要建立在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入、碳费用和碳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规范相应簿记方法;其次,要建立披露低碳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规范各种低碳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填列方式,规定企业低碳会计报告的披露渠道。

(二)制定低碳会计法律。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为了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提高企业的碳减排意识,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监管部门要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企业进行低碳信息披露,以避免企业在不公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不利于碳减排和高污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提高企业低碳意识。各个会计主体应在努力提高碳减排意识和形成碳减排责任观念的基础上,改变将企业目标停留在眼前利润的陈旧经营观念,树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提高低碳能力和实施碳减排工程会增加企业成本,也许会与企业的短期目标相矛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其绝对有利于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应站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到实施低碳会计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环境保护与经营效益的双赢。

重新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综合考虑企业低碳投入、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促使企业管理层按照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低碳经济会引起企业会计计量、披露、报告、评价等一系列的变革,现有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这项任务长期而艰巨。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与企业责任[N].人民网,2010.3.24.

低碳发展利用篇(6)

2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首先,从企业角度来说,低碳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企业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便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中的能源消耗的比重较大,能源消耗多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而倡导和应用低碳物流会提高运输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从社会角度来说,低碳物流有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物流的推广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这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发展低碳物流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再次,从思想理念角度来说,低碳经济有利于人们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低碳物流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生产和消费的低碳生产,在社会中推行低碳生活消费的理念,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树立起低碳的观念。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消耗,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推行这一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3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首先,树立低碳物流发展理念至关重要。要想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做好低碳物流业的发展,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至关重要,只有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之下才能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有方向性,才能在行为上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同时要进一步学习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低碳物流的发展。政府也要积极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其一,要对低碳物流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对于低碳的交通工具给予鼓励和推广,对于碳排放量较多的运输企业征收更多的排污费,对低碳物流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与政策鼓励。加强低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提高效率,为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好金融基础,增加其融资渠道,促进物流运输网络化、高效化。其二,加强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时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在高校中设置低碳物流专业,并积极引导低碳物流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三,要建立低碳物流的技术体系,积极引入先进的低碳物流技术,为低碳物流的发展提出中央的顶层设计,做好相关计划,积极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创新和发展。其四,要做好低碳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设施的应用效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平台建设。再次,企业在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运输方式。其一,要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有效做到集约发展和规模经济,防止重复运输和资源浪费,降低空载率,降低运输次数,从而降低碳的排放。其二,要采用更先进的运输方式,采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与传统甩挂运输方式相结合,有效降低碳的排放量并提高运输的效率。其三,可以通过对运输设备的改进来降低碳排放量,多采用无污染的运输方式也设备,充分发展电动汽车、清洁新能源汽车等,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其四,通过多式联运的方式降低碳排放量,充分发挥各个运输方式的优势,根据运输方式的特点有计划地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运输方式。其五,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管理和相关人员团队的素质,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总之,低碳经济的理念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企业应积极发展低碳物流,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整个社会中推行低碳物流。

作者:王昱衡 单位: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利用篇(7)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國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國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國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國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國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國家,中國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國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國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國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國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國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國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國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國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國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國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國际责任,是中國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國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國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國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國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國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國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國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國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低碳发展利用篇(8)

(二)提升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地位。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这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也有利于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良好形象,更有利于我国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完善政策支持。一是制定低碳企业准入标准、低碳发展考核办法等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投资补偿及补助。对企业投资低碳经济产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和补助,这样,既能减少企业的一定损失,又不至于影响企业自身的风险约束机制。三是完善低碳税收政策,实施相关税收优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抵免,逐步征收碳税,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四是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低碳采购产品范围,强制或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

(二)引导全民参与。一是戒除“一次性消费”嗜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次性消费方式广为流行,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而且大量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我们要认识到戒除“一次性消费”嗜好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一次性消费”。二是反对“奢侈消费”。任何个人的消费均是社会资源与能源的耗费,尤其是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积极倡导适度消费的理念,反对过度消费。三是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并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实施低碳生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三)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的制度进行保证,根据经济学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生产关系,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保证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对低碳经的立法工作,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同时还可以依法建立低碳经济的评价以及监测机制等。政府除了立法方面的工作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宣传,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生活。

(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采用新的能源利用思路,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对固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我国传统能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变,在低碳型的能源结构中,要减少对石化能源等的使用,逐渐利用一些低碳、清洁型的能源,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能源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一些可替代能源,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和利用,减少传统高污染能源的利用,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较少环境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用新能源来带动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研究低碳技术,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低碳经济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研发相关的低碳经济技术,同时大力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用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技术保证。低碳技术的研究需要国家以及相关科研部门给予支持,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科研部门要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保证低碳与技术研发技术的人才基础。并通过一定激励机制的建立,促进低碳技术研发的成效。

低碳发展利用篇(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国家之一,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促使我国越加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主要组成因素,但低碳经济的利用将会对房地产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合理利用低碳经济,顺应时展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需要房地产行业的重视和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1.增加房地产开发成本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行业提出的最重要标准和要求就是节能减排。但目前房地产开况来看,大部分开发单位将精力放在怎样利用房地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企业规模上。与此同时,房地产设计人员通常注重房地产分配设计方案,忽视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但,我国低碳经济观念出现较晚,没有系统的低碳技术,造成节能减排材料价格的提升,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增加其投资资本,造成了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不能顺利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工作单一性强,也导致了房地产建设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低碳经济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但这这几方面我国还存在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很困难的。

2.房地产开发缺乏质量控制体系

在房地产建设工作管理过程中,应与低碳经济相结合,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及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进而为房地产经济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供保障。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房地产开发单位并没有将工程质量控制工作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利用低碳经济方法和原来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别,也因缺乏质量监测工具和方法,限制了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阻碍了房地产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3.导致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深入房地产经济开发中,给房地产开发商造成了大量成本投入,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局限性,也造成相应土地价值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发商就此会为了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将低碳化和绿色环保当做主要销售亮点,抬高房价。最终造成了大多数的消费者由于房价过高而放弃购防欲望,严重阻碍了房地产行业顺利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

1.调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

低碳经济不但推动房地产行业顺应时展要求,同时也调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准入门槛低,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加强了房地产行业优胜劣汰。更好顺应时展需求,加强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是必要的。所以,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将眼光放在建筑质量和环保性能等方面,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2.有效实现了节能降耗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向节能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中使用的建筑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非常巨大,但低碳经济要求在房地产建筑施工中应遵循低碳化,利用低碳经济进行房地产行业建设,促使其主动应用低碳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这种情况下,不仅降低其建筑施工消耗,还达到节能减排的理想标准。

3.有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长期性发展

目前,低碳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中,合理融入低碳经济,也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商将低碳经济合理的运用到房地产建设中,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开发商为自身的经济利益提高房价问题,也保证了房屋建筑物的品质。所以,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房地产经济中利用低碳经济的有效措施

1.合理规划房地产项目的户型布局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通常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开发商主要重视经济利益,不考虑消费者真正需求,忽视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等,例如,在卧室、楼道等面积过大问题,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情况。另外,开发商为了加快资金的回收速度,通常情况下并不参与室内装修。但业主在进行室内装修中,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悖离。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应重视提高自身开发质量,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低碳经济作用,合理做好每个户型的设计工作,适当调整房屋比例,将消费者实际需求和自身利益相结合,最终实现低碳装修。

2.积极倡导低碳式生活

低碳经济快速实现,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单位加强各部门工作对低碳经济观念的认识,为消费者更好的讲解低碳经济,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低碳经济所产生的利益,以获取消费者支持;让消费者从长远的角度来支持低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进一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规定项目流程设计

在房地产建筑设计中,应结合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建立合理设计流程,制定明确的房地产经济规范。制定规范设计图纸,进而保证环保设计顺利进行。对设计过程中主要强调和重要设计部分制定专门管理措施。将房地产经济设计理念与设计者详细沟通,促使每个设计人员达到一致的设计理念。根据低碳经济设计理念和要求,设立规范的设计流程,从而达到低碳经济设计标准。比如在设计对雨水回用设施,既需要考虑场地内雨水具体情况,又需要景观设计人员提供用水数据等,所以制定规范设计流程,顺应房地产经济设计需求是必要的。

四、结论

保障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维护自然环境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双重影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房地产行业应加强有利影响作用,合科学合理的调整其不利影响,为房地产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利用篇(1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04-01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的特点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节能减排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节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总之,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建立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利用篇(11)

首先,低碳营销具有道德性。道德性是低碳营销的第一特性,保护环境、关注重大气候环保利益、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是低碳营销的发展宗旨,由此可见,低碳营销是基于道德基础上的发展理念,是以道德需要为特点的商业营销活动。

其次,低碳营销具有超前性。我国现阶段仍处于以实现全民小康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在日常消费习惯及现有生活物质的选择上,我国多数民众仍处于以满足日常生活为主导的消费观念,低碳消费理念对于现实中国社会具有超前性,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也使得低碳营销具有了抢占未来商业市场的先机。

第三,低碳营销具有宣传教育性。低碳营销作为一个新概念,是对传统生产和固有消费方式的一次变革,因此低碳营销有着与政府一起承担社会宣传教育、转变人们消费理念的必然性。

第四,低碳营销具有紧迫性。从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看,一个企业抢占了低碳经济的先机就意味着抢占了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内的品牌和商业若不积极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将会被国外的低碳营销机制抢占市场先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我国经济竞争力。

最后,低碳营销具有科技性。科学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营销中的碳足迹和碳排放量等需要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精确的计算,另外,电子商务和信息平台等低碳营销模式的建立和创新都需要运用到现代科技的成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低碳营销模式必将会成为我国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我国企业要认清低碳营销行为的特性,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改革低碳营销模式,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在低碳营销的市场实践中提升竞争力,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双赢。

2.低碳营销的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理念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联系。低碳营销既是低碳产品的出口又是低碳生活的入口,在低碳战略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些国外低碳营销机制已经开始深入到我国市场,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有效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营销策略是我国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2.1宣扬低碳理念推进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竞争是低碳时代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创新是低碳营销的基本保障。低碳产品的发展、能源节约、资源可再生利用、高效能低碳产品的开发等等都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手段才能实现,由此可见,低碳技术是低碳营销实施的基本物质保证。企业要牢固树立低碳理念,才能够对低碳营销进行有效指导。企业应该对低碳消费市场加以关注并深入研究,综合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积极开发并推广低碳产品,另外,企业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营销之路,立足于满足市场低碳需求的发展理念,将企业、社会、消费者三者的利益有机结合,有效的将低碳理念引入营销体系当中,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低污染、高效能、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促进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2建立法规制度完善发展模式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的良好健康运行需要完善健全的法制环境作为保障。低碳营销模式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构建和完善低碳营销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无论是英国的《可再生能源义务》,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意大利的“绿色证书”、“白色证书”制度、能源一揽子计划,丹麦建立的绿色能源发展模式等都为该国的低碳营销创建了良好的体制保障。相比之下,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还不够完善,从这个角度看,非营利组织的有助于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消费的生活理念,有助于援助企业贯彻执行专业化的低碳营销模式,构建一个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到消费的低碳经济体系。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我国尤其要注重低碳营销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构建健全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度体系,才能有序、平稳、快速地促进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

2.3转变个人方式倡导低碳消费

消费者是营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促进营销活动进一步开展,低碳营销亦是如此,消费者的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着低碳营销活动进行的效应与效益。可以说,低碳消费是实施低碳营销的决定驱动力。在日常生活中,低碳消费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购置节能灯、以绿色环保购物袋取代塑料袋、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用具、尽量减少使用私家车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购买过度包装过于奢华的商品以及低碳生活网站的建立等等。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正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意识和观念上为低碳生活指引了方向,为科学的低碳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将会取代传统的消费模式。由此可见,转变个人的消费方式,倡导个人低碳消费,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4借非营利组织引导绿色营销

引导绿色营销可以借助非盈利组织的力量,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宣传推广工作,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立足点,充分宣传和推广低碳营销的理念。非营利组织一般均以绿色营销为指导,以强化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为目标,在任何类型的公共服务以及产品的设计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共群体的长久利益。从这个角度看,非营利组织的有助于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消费的生活理念,有助于援助企业贯彻执行专业化的低碳营销模式,构建一个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到消费的低碳经济体系,使低碳营销模式的独特之处深入消费者和企业的观念中,促使其在生活和生产中自觉自愿地选择低碳产品,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