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碳出行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7 15:31:25

低碳出行的意义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1)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国务院已经要求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发展阶段,碳排放量将持续增长,电力、工业、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门排放量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0%以上。豍而从生产领域入手实施碳减排对我国GDP增长有较大影响,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GDP损失率越大。豎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以减少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产生温室气体为宗旨的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认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豏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存在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以实践为中介,能动地从事着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和社会活动,形成了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结合的生态经济关系。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豑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只有首先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低碳生活意识理论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对一定的教育客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低碳生活观念教育,如:低碳伦理意识教育、低碳法制意识教育、低碳自觉参与意识教育等,以使教育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而使其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转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其目的在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与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偏差有关。目前,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非理性的价值观还有较大的市场。在这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人们关注的只是经济的增长,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没有考虑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威胁。因此,要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为此,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创建与低碳生活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个人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变革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其实质是人的价值观或社会发展观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的低碳生活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改变传统的高浪费、高透支、极端物质化等“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低消耗、健康合理、全面协调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了解生态的重要价值,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些年来,大气污染、酸雨、沙尘暴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社会破坏自然环境、高能耗的生产模式以及高碳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气候变化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企业的职责,它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参与。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城市既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之地。城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力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影响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高碳生活方式根源在于人们对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的依赖性的增强,更乐意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对低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将直接制约着我国低碳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会影响应对气候变暖的历史进程。据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节约空间,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单是在住房(采暖、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汽车、摩托车这几项就可以节约能源2176.3万t标准煤,占年居民生活行为用能的11.0%(按2002年统计),相当于每年减少1628.8万吨碳的C02排放。豒因此,我们应该将“低碳生活”的价值理念深植入城市居民的思想,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节约能源,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2007年,我国成为首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节能减排计划实现相对碳排放,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自觉将低碳意识深入到行动中,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居民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通过示范和宣传获得广泛的公共支持,是推进应对气候变暖历史进程的重要路径。

三、加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议,首次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两型社会”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正确认识上,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是对我国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增长质量的反思,而环境友好则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以及生存环境的考虑。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2)

实际消费行为按照消费目的为前提,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个体利益为前提,以个人价值观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即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另一类以社会、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为前提,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社会知觉消费行为。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态度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会产生影响作用,社会消费文化作为态度和行为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两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会出现偏差。现有文献大多认为消费文化影响消费价值观取向,而忽略了消费文化本身对消费者直接产生的影响。社会消费文化会对态度过程、实际行为之间产生调节效应。因此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构思(图1),并提出研究假设。假设1.低碳消费态度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a.低碳消费认知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b.低碳消费情感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c.低碳消费行为倾向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2.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形成和实际消费行为选择有调节作用。假设2a.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过程的调节作用显著;假设2b.社会消费文化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实际低碳消费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进行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进而确定正式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方法上,主要运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

(一)问卷设计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对个体消费价值观结构,低碳消费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及其关系,以及影响实际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问卷设计经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开放式调查等阶段,收集相关建议,对问卷的内容、表述清晰性与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多轮修改,于是形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6个量表:个体消费价值观测量量表,认知过程量表,情感过程量表,行为倾向过程量表,实际消费行为量表,社会消费文化量表。其中,认知过程量表、情感过程量表、行为倾向过程量表主要借鉴参考文献[17][18][19]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低碳消费情境进行本土化设计。其余量表为自开发量表。个体消费价值观量表包括15个题项,用以区分不同的消费价值倾向。认知过程量表有环境问题认知和低碳消费意义认知2个维度、8个题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了解程度。情感过程量表有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和视他低碳消费偏好2个维度、7个题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偏好以及对他人低碳消费行为的看法。行为倾向过程量表有自我低碳行为倾向和视他低碳行为倾向2个维度、8个题项,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行为倾向及对他人低碳消费行为的反应。实际消费行为量表有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2个维度、10个题项,反映了消费者在实际消费时的行为选择。社会消费文化量表有1个维度、4个题项,反映了消费者在社会消费文化的压力下所做出的行为反应。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测量。

(二)问卷调查组织与实施本研究预试问卷调查共回收88份有效问卷,正式调查于2011年5—8月间进行,共发放5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56份。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首先对预试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以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以CronbachAlpha系数大于0.6作为问卷整体信度的评判标准,并以删除某题项后信度系数是否变大作为题项取舍依据。以KMO测度大于7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作为样本相关性检验评判标准,并以提取的公因子是否符合设计预期作为问卷结构效度的评价依据。预调查后,共删除8个题项,信度、效度通过检验。

数据分析

(一)低碳消费态度与实际消费行为相关关系分析为初步判断低碳消费态度对实际消费行为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作用,需要运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做相关性分析,如表1所示。可见,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和低碳消费意义认知、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相关性不显著,与环境问题认知、自我低碳消费偏好显著负相关;社会知觉消费行为和环境问题认知、低碳消费意义认知、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相关,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不相关。

(二)态度形成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1.认知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影响预测分析1)环境问题认知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由表1的相关分析得知,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与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环境问题认知为自变量,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环境问题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整理显示了部分表格。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257,表明环境问题认知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对环境问题认识越深刻,做出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小。2)环境问题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取环境问题认知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环境问题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回归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214,表明环境问题认知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环境问题认识越深刻,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3)低碳消费意义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取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低碳消费意义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回归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338,表明低碳消费意义认知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低碳消费意义认识越深刻,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2.情感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影响预测分析1)情感过程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从相关分析中得知,视他低碳消费偏好和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自我低碳消费偏好为自变量,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396,表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越是对低碳消费喜好程度高的消费者,做出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概率越小。2)情感过程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预测分析从相关分析中得知,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视他低碳消费偏好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能够解释因变量的37.8%,非标准系数为0.359,表明视他低碳消费偏好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他人低碳消费喜好程度高的消费者,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3.行为倾向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影响预测分析从相关分析中得知,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因此取低碳消费行为倾向为自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为因变量,分析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显著(Sig.F<0.05),非标准系数为0.345,表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越高的消费者,做出社会知觉消费行为概率越大。

(三)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形成和实际消费行为选择的调节作用1.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形成的调节作用经过三层回归分析,社会消费文化对环境问题认知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与自我低碳消费偏好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意义认知与视他低碳消费偏好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社会消费文化对视他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对自我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具有调节效应,自我低碳消费偏好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的正向作用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社会消费文化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实际低碳消费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包括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因子,实际低碳消费行为包括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因子,使用层次回归法研究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实际低碳消费行为的调节效应。1)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调节效应经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三层回归分析,因变量个体知觉消费行为、自变量低碳消费行为倾向,调节变量社会消费文化进入回归方程。第一层回归分析、第二层回归分析通过t检验,说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加入社会消费文化变量使得增加解释变异量ΔR2为10.4%,社会消费文化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主效应显著。加入交叉项后,增量ΔR2为1.4%,F更改检验显著(Sig.F更改<0.05),同时回归方程系数t检验显著(Sig<0.05),且第一层回归分析中低碳消费行为倾向非标准系数为-0.025,第三层回归分析中交叉项非标准系数为0.038,说明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对个体知觉消费行为的负向影响作用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强度的减小而增大。2)社会消费文化对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的调节效应经过三层回归分析,因变量社会知觉消费行为、自变量低碳消费行为倾向、调节变量社会消费文化进入回归方程。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回归分析都没有通过t检验,F更改检验不显著(Sig.F更改>0.05)。说明社会消费文化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社会知觉消费行为之间调节作用不显著。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3)

2009年12月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人类历史进入低碳时代的拐点。它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高碳经济,而是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强大的导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嬗变。我们认为,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能为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磐基。

一、“低碳”的含义及其历程

(一)低碳的含义

所谓低碳(Low-carbon),原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它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恶化而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从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二)低碳的历程

20世纪以来,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抛开国界、种族、语言等差异,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此次会议及宣言宣告了与会国以及国际组织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为保护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改善环境问题带来保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做了题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在集中而系统地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后,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了三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发展需求;三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而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气候变化会议,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础框架。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参加的第三次会议上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虽然会场内只达成了“有限共识”,但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会场外更多世界各国人们的心灵,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二、低碳发展应对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技术创新支持、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更需要低碳文化的培育。

(一)低碳文化及其特征

1、低碳文化的含义

低碳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低碳文化是关于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广义低碳文化与广义文化概念相同,包含器物、制度、行为规范和观念四个层次。低碳器物指物质形态存在的CO2低排放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它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制度是为保证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低碳行为规范即为规范CO2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低碳观念亦即有关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等观念形态的因素。低碳观念处于低碳文化系统的核心,对低碳行为规范的制定和人们的低碳行为起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观念指导和低碳行为规范约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而低碳器物处于广义低碳文化层次结构的表层,是低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向下按照低碳行为规范的要求创制和应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生态性

低碳文化强调的是生态价值。它要求从“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转变为“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价值准则,摈弃片面强调物质、经济和人类价值而忽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价值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种意义上,所谓低碳发展,就是以生态为价值尺度的发展,即不破坏生态或者对生态的损害最小并能够进行补偿、修复和建设的发展模式。

(2)生存态度取向的环保性

低碳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它倡导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存态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欲望的满足、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文化观念。它是在对18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确立起来的新的人类生存态度。

(3)行为方式取向的节俭性

低碳文化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倡导尚俭节用、尚简戒奢、适度生产消费的理念。它要求从高能耗、高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转向质朴、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从从众、攀比、炫耀转向求实的消费心理,从盲目、冲动、义气转向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从不理性、不文明转向理性、文明的消费方式。

(4)发展方式取向的可持续性

低碳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要求从忽视人和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的以“物”为中心的畸形发展、忽视人与自然平衡的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后代人发展权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转向人、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发展的文化应对措施

1、以正确的低碳观念文化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领航

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制度建设、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等外在手段和措施。而创新指向何方、资金投向何处、制度如何设计、法律政策如何规范,则是由隐而不见、潜而不显、内蕴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社会要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价值准则的转变,使人们在深层意识中真正确立起低碳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行为。

2、通过普及低碳理论知识指导低碳行动

低碳经济是新经济的一种形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正如阿兰・韦伯在《新经济新的是什么?》一文中所说:“最终,新经济的版图并不在科技里,亦不在芯片或全球电信网络中,而是在人的思想疆界中”。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日常生活哲学进行深刻反思,形成并建立起低碳发展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并将其普及到全社会,武装大众头脑,使人们普遍掌握和学会运用低碳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主动、理性地践履低碳发展行动。

3、以多层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规范低碳行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个层次,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低碳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行为上,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作行为在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愿望的驱使下,往往会僭越或偏离低碳发展的预期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借助法律、政策的强制手段和道德的教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和规范,对违反、偏离低碳发展目标规定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谴责。

4、以低碳生活方式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经济对全球的冲击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最关键的还是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拢。低碳生活方式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为前提,以尚俭戒侈、尚简戒奢、求实戒糜为基本要求,以适度、健康、文明、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生活,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休闲等方面。低碳生活要求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就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以减少碳排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绿色、环保的好习惯,戒除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坏毛病,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要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从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着手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上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使社会大众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观念,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低碳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0B27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4)

项目基金:2016年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创新创业类资助项目;2016年甘肃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兰州市大学生为例”(2016135110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一、引言

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据统计,2000~201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增加了130%,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日益增多,2007年以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跃居世界第一。因此,低碳消费就成了有效对接十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总体要求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其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行为意识相似,其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对全社会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Ajzen(1991)、Stern(1999)主要研究内在属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而Guagnano等(1995)的理论则是综合考虑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针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国内学者的研究还较少。陈黎琴等(2014)通过对北京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低碳消费认知度中等,内外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马晓旭(2015)以扬州大学学生为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低碳消费意愿正向影响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刘航宇(2015)发现从众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对低碳消费的认知;饶旭鹏(2015)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研究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问题;吴瑞林等(2016)以广义虚拟经济为视角,从微观层面研究了在广义虚拟时代,大学生环境关心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

检索文献可知,学术界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分析,缺乏规范的实证模型检验,研究的区域多集中在北京、扬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对西北地区大学生低碳消费的研究较少,而兰州作为西北的一个重工业城市,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此以兰州市为例,研究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假设

(一)数据来源。本次研究,课题组选取的样本为兰州市区域内的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样本容量为500份,通过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为了保证所得数据的随机性和可代表性,在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榆中县的不同高等学校平均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485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7%。调研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调查问卷男女比例差距相当,整体上女性稍多,占比为53.2%,大学生每个月可支配收入符合正态分布,月可支配收入主要集中在800~1,000元和1,000~1,500元两个阶段,占总人数的81.5%,600~800元和1,500元以上两个区间的人数较少。(表1)

(二)问卷设计及研究假设。我们主要从大学生人口统计特征、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低碳消费行为选择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人口统计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和月可支配收入;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主要包括为环保做出牺牲和努力的意愿、低碳消费的关注度、低碳消费的宣传途径;低碳消费行为包括个人消费商品的选择,比如对一次性产品、低碳环保型产品、循环使用型产品如何做出选择。设计问卷的目的是要理清大学生人口统计特征、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低碳消费的宣传情况和低碳消费意识培养有没有相关性,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低碳消费行为是否有显著的关联性。

低碳消费是践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的不二选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宏观经济政策、宣传途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性别、可支配收入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会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它的演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不可逆性,实施机制上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因此,低碳消费心理意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低碳消费意识一旦形成,会对低碳消费行为产生正向反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5)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城市担任主战场和领导者的角色。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以城市为单元,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城市成为各国共同的追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建设道路。

二、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1)低碳城市的概念。虽然国内外学者尚未给低碳城市下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不过一般意义上可以把低碳城市理解成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起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体系。(2)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量研究。第一类是基于计量经济分析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估计方法,一般意义上的EKC是指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第二类是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第三类是基于解聚的指数因素分解法,常用的是指数因素分解方法,它是指将一个总量变化分解为几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常用的分解公式有IPAT方程和Kaya等式。IPAT方程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人口、人均GDP和碳排放强度。而Kaya等式将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GDP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四个因素。因素分解法凭借简单明了的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学者现阶段主要运用的方法。(3)碳税手段与碳交易机制研究。温室气体的排放属于一种负面的外部性。对于如何修正外部性的问题上,经济学理论中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基于庇古理论的修正的手段,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碳税的意义和影响、征税对象及征收途径的选择、碳税税率设计、碳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及碳关税等方面对碳税进行了大量研究。另一种观点是基于科斯理论的碳交易机制。国外学者在碳交易方面的研究从政策层面的探讨到具体交易制度的设计,再到获得利益和利益分配的问题,都逐渐向纵深发展。而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相对滞后,国内有关碳交易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4)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目前主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复合指标法,即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量化,然后赋予一定的权重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潘家华等(2011)从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着手,构建了包括碳生产力、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或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在内的12个具体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5)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以英国的伦敦及丹麦的哥本哈根为例,在能源方面,伦敦通过采用分散式能源供应系统、鼓励垃圾发电及其应用、建设大型可再生资源发电站和鼓励碳储存等政策向分散式、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结构转型。哥本哈根则通过将燃煤发电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木屑发电、建立新能源发电和供热站、增加风力发电站、增加地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烟道气压缩冷凝机改进垃圾焚烧场的热能效率、完善区域供热体系等来转变现有能源结构。在建筑和交通方面,伦敦实行绿色家庭计划和包括建筑改造伙伴计划、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等在内的绿色机构计划;改变伦敦居民出行方式,加大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上的投资,鼓励低碳交通和能源,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并引进碳价格制度,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哥本哈根则通过通风、温度控制、照明、噪音控制4个维度进行节能管理,并重点计划将风能作为电动汽车和氢气动力汽车的充电来源,并为这类车提供免费停车优惠。在公众意识方面,伦敦政府建立起众多的教育项目,对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节能减碳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对减碳有深入的了解。而哥本哈根政府专门建立了气候科学中心,以儿童和青年为对象开展以气候为主题的活动,并培训教师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并且18岁以下的公民每年都有一次机会参加气候科学中心主办的活动。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上,我国毋庸置疑还需要走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我们都需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在摸索中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列春.以低碳城市为主线,发展低碳经济[J].工程机械.2010(1):72

[2]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6)

二、相关互联网无形资产及评估研究

(一)互联网无形资产内涵研究互联网无形资产定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相继出现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网络资产等概念。鲁明勇(2006)认为网络虚拟资产是由企业或个人所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具有收益预期的网络经济资源;蒋秀莲(2011)认为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而且随着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其价值也随之扩大,不具有传统会计意义上实物形态的资产;童华晨(2012)认为网络资产指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投资所形成的积累,包括域名、网站、网络软件、企业网络客户、企业网络知名度、网站及其他业务访问量、网络品牌形象等,还包括企业用于上网的机器设备等,并明确上述网络资产中的绝大部分虽不符合传统意义上无形资产的概念,但应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上述文献中的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网络资产可被统一到互联网无形资产的概念中去。汤洵(2011)明确提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概念,并指出互联网资产一般就是指互联网无形资产,并系统论证了互联网无形资产本质上是无形资产,进一步指出它的特殊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投资所形成的积累;互联网无形资产可以是多种资产的组合;由于互联网无形资产是信息化的产物,故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对其影响程度高。2009年“互联网资产保护与优化”会上,与会专家倡议将互联网资产正式纳入无形资产体系。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内容,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绝大多数互联网资产,如企业网站、企业博客、微博、微信、企业虚拟社区、即时通讯软件账号、注册用户或活动好友、流量、粘度、自建企业网站域名、网络知名度及企业网络品牌等均符合上述定义中企业拥有、非实物形态、可辨认及非货币四个特点,可被认定为无形资产,即互联网资产一般就是互联网无形资产。以上分析显示互联网无形资产能涵盖网络虚拟资产、Internet上的无形资产等概念,且其内涵和范畴均较为清晰,争议颇少。

(二)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研究该类型资产评估研究起步较晚,董延安(2004)为计量互联网无形资产域名的价值,把域名的价值分解为补偿价格、平均价格、超额价格三部分,从而建立了域名价值评价的一般模型,并运用实际成本法、现金净流量现值法、预期净收益现值法等财务方法计量域名的价值;鲁明勇(2006)比较了历史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在评价互联网无形资产方面的优缺点,但没有给出哪些方法较为科学的结论;王帧等(2010)在鲁明勇研究的基础上建议针对不同的互联网无形资产分别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价法,并讨论了每种方法对各种互联网无形资产的适用性;汤洵(2011)采用收益现值法首次对互联网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互联网企业整体无形资产进行分割,用成本收益等财务方法评估出各类互联网无形资产价值。分析显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评价研究,国外研究极少,国内的研究进度较为超前,同时学界倾向分割互联网无形资产后,单独使用财务方法评估。事实上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彼此关联,且可相互组合,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系统性评价方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相关碳无形资产及评价研究

(一)碳资产研究林辉(2009)认为碳资产指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张鹏(2009)认为碳资产是地球环境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容纳量通过相关制度的分配而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环境资源,随着二氧化碳排放,资产会被消耗,这使得国内企业可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来申请CDM项目实现盈利;仲永安等(2011)认为碳资产是人类通过法律建构,把碳排放这样一个实质的人类活动变成一种抽象的、可分割、可交易的法律权利,由此出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被视为一种有价产权;谭中明(2011)认为碳资产指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现实后,拥有碳减排能力的企业也就因此而获得碳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价值属性,具备了资产的性质,故而形成碳资产;洪芳柏(2012)认为碳资产是以企业(或行业)为对象,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这种具有价值属性,体现或潜藏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进一步解释,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人为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上述碳资产定义侧重于宏观碳排放权分配视角,忽略了对微观企业内部碳减排真正原因的考察。对企业来说,碳排放权固然是碳资产,但那些导致二氧化碳减排的企业低碳战略发展策略、碳循环机制、节能减排和生物吸碳发展策略、电子商务发展应用水平等才是企业能够申报CDM项目、出售VER和“多余排放权”交易获利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是企业应重视的资源,应成为碳资产的主要内容。万林葳等(2010)的观点较为全面:碳资产指企业由于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而获得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企业的角度看,碳资产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分配或配额交易获得的排放额度。企业在规定的排放周期内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能超过该额度,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如果没有达到该额度,企业可将多余排放量出售获得经济利益。还有一类是投资型的碳资产,比如减排设备、生物吸碳机制、低碳策略、互联网应用水平、碳标签等,相对于第一类碳资产来说,这类型的碳资产贡献企业的减排量,且持续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应注重培育和挖掘投资性碳资产。

(二)碳资产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包括碳交易、碳金融、碳排放权、CDM项目等。CameronHepburn(2007)通过分析京都协定书下三种灵活的碳交易机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谢怀筑等(2012)总结了碳金融的典型特征;王留之等(2009)提出了八种碳金融的创新模式: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以CERs收益权作为质押的贷款、融资租赁、保理、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私募基金、碳资产证券化和碳交易保险;周飞(2010)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基本理论探索,通过对碳排放权的含义和性质分析,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和特征,同时讨论了我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三)最新碳无形资产研究进展前述文献中提到的碳排放权交易、碳金融等大多具备无形资产的特征,属于碳无形资产的范畴。TakashiKanamura(2007)探索性地对作为商品的碳资产进行分类,提出可把碳无形资产从碳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高喜超(2014)认为碳无形资产指具有低碳价值的无形资产,并把碳无形资产分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八类并运用AHP—ANN模型系统评价这些碳无形资产,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显示,碳无形资产概念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分类和评估工作还不够成熟,各类碳无形资产的深入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7)

一、低碳雕塑的含义 顾名思义,低碳雕塑就是用低碳材料制作的雕塑。而低碳主要就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意思,低碳材料是指既能够确保使用性能,又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的材料。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产品不断丰富、生活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却急剧减少。废金属、废报纸、易拉罐、塑料瓶之类的生活垃圾充斥生存空间,各种工业机械废气排放恶化生存环境。于是,近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呼唤减少消耗自然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发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的低碳生活。在这个背景下,低碳理念进入艺术领域,产生了低碳雕塑的概念。艺术家开始在木材、石头、泥土、玻璃钢、树脂等传统的自然雕塑材料之外,考虑使用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废弃品材料,创作出与时展相适应的雕塑作品。 二、低碳雕塑的语言 低碳雕塑的理念很新,其实作品并不新鲜,很多观念艺术、现成品艺术作品就是低碳雕塑。古典雕塑走到高峰后,二十世纪初雕塑家们进一步探索雕塑的各种自由空间表现形式,现代主义艺术的拼贴和现成品概念对雕塑艺术产生了影响。杜尚的作品《泉》是钉了三颗钉子的小便池,被认为是达达主义现成品艺术的开山之作。但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早对材料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与最早提出材料概念的是画家毕加索。他1942年创作的《牛头》用废旧自行车座和车把拼贴而成,该作提出“拾来的材料”这一概念,毕加索与杜尚之后,装置、挪用、复制、借用等许多雕塑艺术新技术手法逐渐出现,从而使雕塑材料的空间大为扩展。战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活废弃物不断产生,资源减少。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把艺术创作融入现代生活中,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废弃物,以各种低能耗的制作手法包装成为雕塑艺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涌起一股以废弃物为材料的低碳雕塑热潮。 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根据材料本身体现的喻意,结合艺术作品所要体现的艺术意图用拼贴、装置、空间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张力感和形式感。如废旧玻璃的易碎感,废旧金属的沉重感、坚硬感,废旧报纸、书籍的陈旧感、历史感,废煤渣、铁渣的粗糙感,塑料瓶、易拉罐的轻与鼓等。国内比较有名的城市雕塑《刚塑号》其实是申江铁合金厂的重设备拌沙塔,该设备停用后不拆除也不加工,直接就被当作低碳雕塑而保留了下来。它静静地屹立在园区,给人一种回望过去、期待未来的艺术感受。 三、低碳雕塑融入当代生活 进入都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城市雕塑承担着营造艺术氛围、陶冶审美性情、提高城市文化内涵的作用。同时,人们不希望在空气质量很低、喧嚣嘈杂的城市里再出现有污染作品的艺术品。低碳材料雕塑既环保又节约材料的社会生产成本,这与当代人们期待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生活相呼应,因此低碳材料雕塑具有美学意义、创新意义、文化意义。当低碳雕塑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时,它将从个体艺术转向公共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艺术个体,而是连接人类与城市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它的创作目的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精神情感表达。低碳城市雕塑首先要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作为景观环境主景的雕塑更是如此。通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与创作,雕塑不仅在环境空间中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要在特定的场所营造出独特的精神氛围。这方面徐冰的大型低碳材料雕塑《凤凰》比较成功。其制作材料来源于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废料。他以东方文化假想的凤凰生物形象为起点,聚集现实中众多动物的美感。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古老东方神物置身现代化建筑群中与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们在匆匆一瞥中感受到历史感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差异感,在都市中唤起对古老文化的回味。 除了公共环境,现在低碳雕塑也进入相对日常的生活空间和私人空间。在城市日用品店、精品店里,有不少小雕塑使用低碳材料,以另类的效果满足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室内装饰行业还把低碳材料作为革新内容,一些小摆设就是低碳雕塑。装饰界比较有名的低碳雕塑是用废旧磁带制作成一个台灯。设计师把所有的旧磁带固定在一起,制作成一个盒子的形状,从里面透出或明或暗的灯光,磁带转孔中直射出的光点绚丽多变。人们把这种特殊的台灯装饰在卧室、客厅之中显得美观、实用。 低碳雕塑融入当代生活的例子数不胜数。不过,现在低碳雕塑仍然处于实验阶段,阻碍它发展的因素还很多。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问题,看重昂贵、奢的东西。那些大型公共雕塑的资金投入很大,甲方考虑到各方面的压力,一般不愿意接受低碳雕塑方案。其次,艺术创作的专业性比较强,大型低碳雕塑的制作过程需要设计者以外大量的技术工人配合,在制作施工方面比传统雕塑具有挑战性。还有,低碳雕塑的材料来源是个问题。现在中国废品回收利用的情况与雕塑材料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8)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低碳意识”意义

1、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全国积极响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的总目标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意识的贯穿“低碳”教育,不仅有助于初中生尽早树立环保意识、从小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而且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而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增加我国的竞争实力。同时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大利器。

2、满足社会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打破经济发展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正确处理好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整合个体资源与社会资源,使之达成一致,从而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在这个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社会的转型,我们要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高耗能的传统经济向低碳环保的新型经济转变,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归根到底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未来国民的观念意识的根本转变。

对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进行“低碳”意识的培养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低碳意识的策略

1、增强教师“低碳”意识培养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能力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首先必须自己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必须具备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对“低碳”有足够的认识,因此,一线教师要时刻充实自己,深化旧知识,补充新知识。只有在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把对学生的低碳“意识的培养与思想品德的具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低碳“意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低碳“知识点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之间关系并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

2、举办各种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诋碳”

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只要是能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的活动形式都可以采用。比如说: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小品、主题讨论会、听广播、看录像等等都是比较好的活动形式。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主题讨论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低碳”的认识并列举身边“低碳”的例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低碳”热情,积极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经历之后可以再次举办类似的主题班会,总结归纳学生自身在生活中的“低碳”体验,并交流经验。作为思想品德课,更注重让学生积极树立“低碳”意识,并将“低碳”意识自觉内化为自己行为,从而促使周围人形成“低碳”意识。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9)

现今,全球气侯变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更为频繁,因此,在这种气候环境大变化的前提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与知识的重要基地,其对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潮流、创建低碳文明社会等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现今学校要积极地将创建低碳校园纳入到自身的规划建设中,以有力的实际行动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一、构建低碳校园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与基地,其是一个有效的宣传平台。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机构以及教师的不断努力,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低碳意识。再者,我们还可以开展以“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者宣传讲座,通过对师生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宣传,切实增强师生的低碳意识,从而引导师生共同构建我们的低碳校园,并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从而逐步在全社会中倡导“低碳社会”的建设,以促进当代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学校是传播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基地。

二、低碳校园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节能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得出,现今学校中七成以上的学生对“低碳校园”的概念都只停留在片面的了解阶段,甚至有近两成的学生仅仅是听说过“低碳校园”的概念。但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对“低碳校园”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但是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认为“低碳校园”的构建与发展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

为了倡导低碳校园的构建,我们对校内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首先,某些学生在用水之后不关水龙头,看到长流水、长明灯也熟视无睹。其次,学生在课间操或中午放学时,最后离开一人通常都不会关灯,夏天时,也通常不会关掉电风扇。再次,学校内的厕所漏水现象时常发生,由于报修也不及时,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再者,学生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性也极低,这些都对低碳校园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构建低碳校园的具体有效措施

1.加强校园舆论导向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的广播战、校报以及宣传栏等校内信息的舆论阵地。对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式以及低碳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性进行有效宣传,从而进一步强调低碳的生活理念与低碳校园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再者,我们还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开展以“构建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对低碳校园的构建进行有效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校低碳校园的构建与发展。

2.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低碳意识培养的主要场所,再者,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形式,来进一步构建低碳校园的宣传。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低碳校园的构建,同时,学校还可以举行一些关于低碳环保性质的课外活动,如,节约用水,无人时关灯关电扇;废旧电池的有效回收;不使用修正液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了解工厂对工业“三废”处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说,学生有意识地乘公交车、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外出购物使用布袋,不用塑料袋;自备水杯,少用一次性纸杯等,这些小的行为都是对我们低碳校园构建的促进与鼓励。

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的实现等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对于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积极、有效地推动低碳校园的构建。但是,实际上,学校低碳校园的构建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学校构建低碳校园的部分。所以,当前学校要在深入认识低碳校园构建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低碳校园的建设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来保证低碳校园的有效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10)

2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2.1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由于低碳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必然。对于低碳的城市,包括低碳的工业、低碳的农业、低碳的运输、低碳的消费等等,都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密度比较大,想要实行节能减排的措施还是比较难的,但是实现低碳必定是发展的趋势,也必定能够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建设低碳城市能减少汽车尾气,减少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具有污染性的废气,能够净化空气,能降低由于有毒气体导致的呼吸方面的疾病,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服的生活环境。

2.2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做得不是很好。我认为我国也不例外的正在走向“先发展,后环保”的道路,因此为了阻止也是为了弥补由于我国的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出现了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它的存在有助于节能减排,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由于其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就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能源,也有利于新能源的研发,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促进城市发展在这个社会竞争异常的时代,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城市与城市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随着人们低碳意识的加强,低碳城市的出现也使自己倍受瞩目,因为低碳就是环保,就是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人们自己。如果某某城市不顾低碳意识,努力发展重工业,并且不加以制止,就必然会导致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最终导致其落后。相反,树立低碳意识会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使城市更好的发展。

3怎样建设低碳城市

3.1制定规划想要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制定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与目标,为如何建设低碳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城市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城市的低碳建设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解决能源、环境等问题。可以从工业方面入手,出台政策措施促进高能耗的行业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改善工业的一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从交通方面入手,我们都知道小汽车的高排放是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该加大对公交车的投入,减少汽车的使用率;可以多造林,加宽绿化带、在城市中增加更多的植物,由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就会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大力建设低碳的建筑,像带有太阳能、风能的建筑,既节约用电费用,又能发展新能源。

3.2提高低碳意识对于现在低碳社会的全面发展,低碳意识也渐渐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低碳意识依然还是不够,他们认为多开开车也不会对空气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想的是别人低碳就低碳呗,反正少我一个也不算少。其实这就是现在许多人的通病,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么什么时候才做到真正的低碳呢?从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在为人们的需求努力的发展,努力的进步。为人民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为他们建设一个小康社会。那么我们该为国家做什么呢?话说回来低碳不只是为了国家,是为了我们自己,而这也正是国家想要的,国家想要我们生活的舒适,生活得健康。其实提高低碳意识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提高低碳意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要紧随着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低碳脚步,把低碳当作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3.3实践低碳对于建设低碳城市,不能光说要怎么样去建设,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国内有许多的城市虽然提出了低碳城市的理念,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构想,根本没有去实践,这跟没有建设低碳城市是一样的。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实践就不可能推行低碳,不实践就不可能让人民相信,不能让人民去共同努力。因此城市是个代表,只有城市去按照自己提出的低碳理念去实践,人们才能信服并且跟着共同努力。例如上海市东滩地区打造的东滩生态城,该生态城中对能源的利用方便很符合低碳理念,热能和电能能够通过风能、垃圾、城市建筑物上所吸收的太阳能直接获得。推荐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出行,既锻炼身体又不产生多余的废物。并且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作为人们代替小汽车的出行方式。为了发展节能电池的使用,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为了大力发展低碳,也建设了许多具有环保意识的建筑物。再如保定市,通过新能源的利用,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大力发展城市建设。以上两个首先发展低碳理念的城市能够带动我国的低碳发展,就像是树立一个榜样,让其他城市多多借鉴,多多学习。

低碳出行的意义篇(11)

中国面临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化学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形成低碳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气候变化、低碳与我们的距离

有研究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 mm。其中,天津沿岸为196 mm,上海为115 mm,辽宁、山东、浙江上升均在100 mm左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地图上缅怀沿海城市那曾经的辉煌了。

即使你不懂气候变化、低碳,但你一定知道从降生开始都要呼吸,那么你就在制造二氧化碳……近些年,新闻媒体宣传节能减排、全球气候变暖。很多人认为这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低碳减排与我们息息相关,这里的“碳”主要包含有地球大气中的六种主要温室气体,而这六种气体产生自碳基能源,即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

二、化学中存在的低碳意识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诸如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总之,化学可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目前认为,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也就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方面是降低石油、煤等的使用,用新的清洁能源替代,另一方面是提高石油、煤等的利用率。再者,当前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等都已经是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是势在必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初中化学教育中学生低碳意识培养的途径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必然会涉及水资源、空气污染、清洁能源等问题,这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使命――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1.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低碳意识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大量砍伐森林,已经引起了气候的一系列变化,而现在出现的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极端的灾害天气等无不与之相关。

通过理论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不得不做的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低碳意识的目的。

2.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渗透低碳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就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利用化学实验进行低碳意识的教育。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已不足以完成其中的教育任务了,因此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起来,达到目前教育赋予的责任,是现代教育的义务。目前“微型化学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即是一种成功的案例。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等目的,也能够有效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低碳从某个角度讲就是碳“零排放”,一方面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另一方面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物充分利用。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可以从减少自然资源运用……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对低碳意识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3.在化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强化低碳意识

通过化学课程设置的特别性,利用课内外设置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从课外的生活中收集有关低碳的素材或者案例进行低碳生活宣传,强化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例如,联合国亲善大使周迅的行动:“我在2008年里飞行里程约15万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约20吨,捐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树苗238棵。”利用“明星”效应在学生心里打上低碳意识的烙印。让学生结合有关数据计算出自己或者自家的碳排放,从而使学生对低碳有形象的认识,同时引领学生身体力行地践行低碳生活。

此外,结合化学课程设置的课内外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当地河流与湖泊水质、资源利用、政府政策等进行考察调研。根据发现的问题开展环保与低碳宣传,以唤起民众的低碳行为意识。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就与低碳意识不无关系,即可让学生从此方面开展低碳宣传,让更多民众参与到低碳行为中来,为低碳生活出一份力。

总之,在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候,转变生活方式、实行低碳生活、推行低碳经济是人类的最佳选择。化学由于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低碳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低碳意识。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白海军.碳客帝国:碳资本主义和我们的圣经[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