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碳旅游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6 16:18:34

低碳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方式篇(1)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46-03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碳足迹的基本概念与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社会由高能耗、高消费、高发展的现状回归到理性低碳文明之中。

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也应运而生,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低碳旅游是在旅游业中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观念,以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式供给旅游元素,同时要求旅游者自发地履行低碳消费行为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使有限的能源在旅游循环系统中有效地传递流通,以得到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碳足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转化的碳消耗量,此处的“碳”是指木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中所含有的碳元素,在经过燃烧后会向大气中排放导致温度提高的二氧化碳,现在泛指温室气体排放框架中所有的温室气体。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即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与衡量,企业可以确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碳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政府则可以确定旅游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对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通过企业的节能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碳足迹研究的成果

业界对于碳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碳足迹的细分研究、碳足迹的测量估算方法研究、区域碳足迹研究、贸易中的碳足迹研究、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研究、碳足迹计算器研究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研究等,其中以碳足迹的细分以及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以碳足迹细分、碳足迹计算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对于碳足迹的细分方法,不同学者以及研究团体有不同的看法,在各类研究成果中,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的观点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最具借鉴意义,他们认为,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以分为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国家或者城市碳足迹。个人碳足迹是个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是单一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阶段过程中,因燃料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相较于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主要包括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非生产性活动如管理活动、销售活动、投资活动等方面的碳排放量;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着眼于整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排放量,着眼于间接与直接、进口与出口所产生的排放量的差异分析。

对于碳足迹的评估测算,也有若干种研究方法,其一是生命周期评估,即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分阶段评估测算碳足迹及碳排放量;其二是利用碳足迹计算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依据他们的实际消费和交通形态等去测算地区或者国家的总体碳排放量。具体而言,碳足迹计算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称作排放因子或EF)结合起来,其基本方程是:排放=EF·AD[1]。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CO2的质量为排放因子。

对于碳足迹标签制度的研究显示,碳足迹标签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碳足迹绝对值的标示,要求厂商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盘查并将总量标示于产品或者包装,第二类是碳足迹减量相对值的标示,除标明碳排放,还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标签也强调与传统产品比较时该产品所减少的排放量。

三、碳足迹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旅游业对于生态的破坏作用远远小于工业,其对于地球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这样一组碳足迹测算的数据:短途飞行一次,排放CO2500kg;长途飞行一次,排放CO2800kg;使用电脑20h,排放CO2250kg;居住酒店时使用电视机、吹风机等电器、24小时使用中央空调,排放出的CO2会更多……[2]这足以证明:旅游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因此,旅游业应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但是,低碳旅游的推广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必须依据世界范围内碳足迹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一)碳足迹细分方法启示下的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对于碳足迹的细分及其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测算受到产品碳足迹的影响,而产品碳足迹中的碳排放量则取决于个人及企业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是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及规划者,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则是发展低碳旅游具体的执行者。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层面上思考旅游发展规划问题,改变旅游规划的传统思路,建构促进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并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旅游标签制度,进行综合体系认证,以加快整个旅游产业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自觉履行低碳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微观层面的引导工作:

在企业层面上,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适合低碳旅游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激励景区和旅游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如绿色电力)、新材料,调整交通和酒店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在企业装备方面,政府应当敦促旅游景点及旅游企业采取低碳设施与设备;另外,对于积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给予补贴,鼓励其表现和示范效应,以便推动低碳旅游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先进经验,对于购置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低能耗设备的旅游企业给予抵税或者减税的奖励。反之,对于高能耗、碳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则可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碳税等环境资源税。

在消费者层面,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氛围内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健康、绿色的低碳旅游方式,并且对旅游者及其旅游全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即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低碳社会的建设。旅游者在这样的宣传氛围下,也应当根据自己旅游行程的具体安排以及可以借鉴的碳排放量标准,准确计算并且控制自己在食宿行等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植树进行“碳补偿”的方式减弱自身旅游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碳足迹测算研究启示下的旅游碳足迹估算

准确测算旅游碳足迹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其制定减排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旅游碳足迹被定义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者及旅游企业对于碳的消耗量”。根据碳足迹测算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碳足迹测算的思路:

1.站在企业角度,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的测算方法

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需要考虑企业在不同阶段各种物质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以酒店为例,酒店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建设期、装修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其中建设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或者运营设备建设与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以及施工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装修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物内外装修(包括卫浴等设施)中所消耗材料的生产、运输、装修过程及装修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运营期碳足迹主要来自酒店运营期内各种能源和物质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酒店建筑物及设备在运营一定时间之后终将废弃,因此,运营后期的碳足迹主要是考虑建筑拆除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之类似,交通运输企业与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从建设或采购、运营及运营后几个阶段展开测算。

站在企业角度测算碳足迹时,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各种物质设备的总数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及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如交通运输企业中交通工具的座位数、宾馆酒店的可供床位数、旅游景区的设备数量及其各自的能源消耗量)与各自排放系数的确定是旅游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关键。

2.站在消费者角度,以其具体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的测算方法

以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测算旅游碳足迹,则需计算所有旅游者的碳排放量,根据旅游者的所属地与其旅游目的地来划分,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旅游碳足迹测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客源地法,即计算某地或某国所有公民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例如,某个中国游客周游世界所产生的碳排放就应该属于中国的排放。这一方法存在一种争议,即这样的跨国旅程也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了经济收益,排放量理应由目的地国家来分担,由此,中国地区的碳排放量会被高估。

另一种是目的地法,即计算在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所有碳排放。例如,一个美国游客在中国度假,那么其往返航班所造成的排放均归中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美国方面的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都会从该游客的旅行中受益,所以也应当对排放承担部分责任。同时,按照这一方法,中国要为美国国民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显然不合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通过协商运用一定方法对目的地国家进行碳补偿。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计算方法更能够反映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所带来的碳排放,因为该方法可以排除本地居民外出旅行造成的碳排放。

基于统计角度分析,由于旅游企业的数据相对更容易收集,因此,在旅游业,政府从企业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的方法更具实用性。

(三)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的设立与应用

由于从旅游企业的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更具操作性,因此政府应当在旅游企业界建立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测量旅游企业经营各个阶段时期的碳排放绝对值,同时,对旅游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为此,政府要设定碳排放基准年,建构考核旅游企业碳减排绩效的技术经济指标,做出旅游业碳排现状的科学评估,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住宿餐饮企业、休闲娱乐企业、旅游商品销售企业、旅游景区等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定分级,在上述各类企业中旅游者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科学提出旅游业的节能减排规划指标,遵循低碳、微排、优区位原则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途径,建设一批高等级低碳旅游示范区,引领中国向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转型。

四、结语

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环保理念日趋盛行的今天,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应当在减排的大背景下,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按照前述思路,展开低碳旅游的生产消费活动,把人类对低碳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真正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the Preparers and Users of E co-efficiency Indicators [M]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4.33-85.

[2] 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43-47.

[3] 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05-113.

[4] ,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3):27-34.

低碳旅游方式篇(2)

低碳经济已经渗透到当前的各行各业中。而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低碳经济在国内工业企业中渗透较深,工业企业在减排和节能工作上做的较多。事实上,低碳经济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在近几年迅速兴起并受到旅游业的大量关注。监管旅游业的政府部门开展制定一些以低碳和绿色旅游为核心的政策,并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执行政策要求。旅游企业也积极响应监管部门在政策中的要求,无论从经营还是产品生产的角度都尽量符合低碳绿色的理念。游客们在旅游企业的影响下,也开始逐步规范自身在旅游中的各种行为,保护景区中的环境。因此,绿色旅游与低碳经济两者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时也在最近几年中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们所关注。

二、绿色旅游在低碳经济下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实现绿色化的政府监管

市场的规范离不开政府的管理与监督。旅游业要真正实现绿色旅游的目的,监管旅游业的政府部门在其中要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各地区的的旅游景点情况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旅游监管部门要结合当地的旅游特色,分析当地旅游的现实情况,从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及游客三个层面出发,分别找出旅游中典型的非绿色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来制定政策。政策确定后,旅游监管部门要联系当地的各家旅游企业,告知旅游企业新的政策条规,并要求旅游企业在未来的生产与产品服务中严格遵循绿色的理念,切实改进生产与产品服务中的非绿色行为,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当地各家旅游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凡是在生产及产品服务中切实做到绿色旅游的旅游企业,监管部门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其它旅游企业向这类旅游企业学习。而表现较差的旅游企业,监管部门则可给予一定的物质惩罚以示警告。此外,旅游监管部门还要与当地的各个景区联系,让景区导游在旅游过程中,指导和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并在景区各处贴上绿色旅游行为的具体方式,以此来逐步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

(二)实现绿色化的旅游经营

要想实现绿色化的旅游经营和旅游管理,旅游企业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旅游业也要大力引入信息化技术。各家旅游企业可以找到软件公司,让软件公司根据各家企业的特色开发一套信息化运营系统。系统中要纳入绿色旅游的理念及经营模式。旅游企业借助这套信息化运营系统可提升实际运营的效率。此外,这套信息化运营系统还需要具备量化计算的能力,能够将景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精确化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旅游企业找到经营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让经营方式充分符合景区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旅游企业要将策略细化成一套完整化的制度,用到未来的经营中。

(三)实现绿色化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整个旅游中的重要部分。绿色化旅游产品的打造是切实实现绿色旅游的重要手段。旅游企业要认识到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将减少碳排放融入到旅游产品打造中。首先,景区的餐饮要有当地的特色风味,尤其要选择当地的绿色食品,为游客带来既绿色生态又别具风味的美食享受。其次,景区内的交通工具要将绿色交通工具作为核心,例如:自行车、马车等,尤其要限制现代流行的交通工作,这些交通工具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理念。再次,景区的特产除了要体现当地特色,还要尽可能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推出绿色化的景区特产以供游客购买。

(四)实现绿色化的旅游行为

游客是旅游中的重要参与者。游客行为是否绿色环保与绿色旅游的实现存在直接性的联系。本文建议游客们可从下列的细节中做到绿色旅游:避免携带用完即扔掉的物品;不随处扔垃圾;不在景区内胡乱生火;不捕猎景区内的野生动物;不采摘景区内的各种植物花果;保持安静而不喧哗;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袋子或塑料盒;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的方式,尽量避免乘坐现代化又带污染的交通工具。

低碳旅游方式篇(3)

    二、概念辨析及理论解读

    1.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摈弃传统增长模式,采用先进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的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指一种减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环保生活方式。单个人对能源的消费行为及其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可用“碳足迹”来计量,即个人的“碳耗用量”。人们对自然界的碳耗影响是可以通过碳补偿(又称碳中和)来弥补的,也就是说,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再自己亲身参与或者通过第三方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低碳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报告“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率先提出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了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逐步转变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低碳旅游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刘啸认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黄文胜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即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侯文亮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建立在满足旅游者旅游经历为前提的,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多样化方式和人性化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学者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仅局限于“碳足迹”视野下的认识,强调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是一种对低碳经济被动的响应方式。全面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不仅包括降低碳足迹,还应包括通过碳补偿来弥补所产生的碳足迹。也就是说,低碳旅游概念的内涵应该增加“碳补偿”的内容。综上所述,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一种以降低“碳”量为基础的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既要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碳足迹”,又要通过旅游的“碳补偿”来弥补所释放的“碳”。

    2.理论解读

    低碳旅游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当前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可控的行动方式。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审美的旅游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当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需要,又要为后代提供同样的机会。低碳旅游具有多层面的内涵,一是倡导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这是基于旅游业所依赖的整体发展环境的考虑,是一种对维系旅游生态环境持续性的责任;二是主张通过发挥旅游业的生态产业优势,替代其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存的责任;三是通过碳补偿为下一展旅游提供公平的机会,即在满足当代人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基本碳排放权利的同时,通过碳补偿拓展减排空间,是一种为确保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它将低碳经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具体实践方式和新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发展选择

    1.旅游业的低碳替代效应和功能

    2009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认为,旅游业日益显示出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战略性产业的特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旅游业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份重要文件,表明我国已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实践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响应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的具体行动,纳入国家战略并提供了产业政策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正引导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优化,鼓励发展具有低碳优势的产业。旅游业本身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低碳产业中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通过发挥旅游的环境优化功能和生态替代型产业优势,形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低碳补偿,探索产业之间的碳汇机制,可以实现旅游在低碳经济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的双重目标。旅游是典型的窗口行业,既可以借助旅游窗口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又可以借助旅游窗口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低碳行动和低碳成效,树立一个履行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外,旅游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缓解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转型压力。

    2.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

    低碳旅游是将低碳经济理念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一种响应模式来描述。笔者在汪宇明教授提出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了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系统响应模式(见图1)。与汪宇明教授建立的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相比,该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把低碳技术、低碳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三个要素的作用放在整个旅游系统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通过旅游系统对低碳经济三大促进因素的吸收、过滤、整合,在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旅游低碳化的渗透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旅游。具体就是通过低碳经济中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机制运用、低碳生活方式对旅游系统的整体作用,引导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从旅游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方式、旅游营销方式等三个方面,采取减低旅游“碳足迹”和促进旅游“碳补偿”等旅游低碳化方式,实现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

    四、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

    1.政府的责任

    对政府而言,应将旅游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中。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做好旅游气候灾害防御规划和低碳旅游发展规划。针对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编制具体的低碳旅游实施规划,通过有效的监督和调节,确保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控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阈值以内,切实加强旅游目的地环境优化管理。大力推动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碳汇机制,合理构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有效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碳汇能力;充分借鉴国际低碳旅游指标考核、管理标准及控污节能减排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组建低碳旅游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研发基地,重点研究新能源利用、控污减排等关键技术,起草低碳旅游行业标准。政府应推动带薪休假的贯彻实施,带薪休假机动灵活,能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对黄金周旅游高峰进行有效分流,使交通、旅游、购物等资源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利用,从而缓解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的能源消耗压力。通过建立低碳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行低碳旅游生产方式,营造低碳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发挥旅游业的低碳综合效应,探索并推广利用碳汇资本的旅游融资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推动电子旅游服务的运行。注重发挥旅游业具有的教育推广优势,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场所广泛构建低碳旅游产品,开展低碳旅游宣传和低碳旅游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旅游的关注和认识,形成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2.旅游企业的责任

低碳旅游方式篇(4)

一、低碳旅游的含义

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倡导低碳理念和运用低碳技术等,提升旅游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提升旅游带来的经济,提升社会效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使用更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代社会倡导低碳经济发展,因此低碳旅游是依靠生态文明思想来进行一种响应发展模式,通过在旅游中构建相关的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方式等,将低碳技术运用在其中,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低碳发展。积极的构建旅游相关产物,利用低碳技术来形成可吸引游客的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将产品包装成为旅游产物,在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中加入节能技术,从根本上实现低碳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旅游环境体验的培育中,需要提升环境的生态化,增加绿色环境,减少碳的排放,并且通过提升碳汇的机制,从而提升旅游的体验质量,实现更大的旅游发展效益。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升,在进行消费选择的时候就会有多样的选择,这都会对低碳旅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消费者在旅游中,要减少个人碳的排放,积极影响生态文明。在新时期全球生态经济文明的建设下,社会发展需要寻找可持续发展路线,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路线,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了一个新的发展路线。低碳旅游强调了低碳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努力构建出低碳的旅游风景区,向消费者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打造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让更多人参与到低碳旅游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旅游中的低碳指的是更少的碳排放量,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更加深远的意义,就是往“零碳”的目标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发展。在现阶段的旅游发展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非常大,低碳旅游的重点就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发展低碳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从而减少各种低碳活动,减少碳的排放量,使得旅游中的温室气体得到更好的控制。低碳旅游的这种发展定位对于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调查显示,在08年的旅游发展中,碳的排放量在13亿吨,大约占据了同年总碳排放量的48%,并且旅游碳排放主要就来源于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对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来说,减少碳排放量对于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虽然现阶段旅游业造成的温室效益并不严重,但是根据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速度,未来几年旅游业造成的碳排放将成倍的增长,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就会更加严重。因此控制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积极的发展低碳旅游,是生态发展的必要选择,是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与生态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持续旅游强调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对于精神文明、物质审美追求的需要,为后代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旅游更加重视对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而低碳旅游更加注意的是在旅游景区产生的碳排放。低碳旅游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中的整体性控制,通过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差等相关的现象,来改善现有旅游产业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会有碳排放的权利,因此每个人也具有减少碳排放的义务。因此从这角度上看,低碳旅游更多的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改变,通过约束、自觉等行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碳排放的控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的发展措施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以看见的旅游方式,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时候必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构建低碳企业,向消费者倡导低碳消费观念,各个旅游的受益者需要仅仅的围绕旅游产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旅游发展中的要素,加入低碳技术,通过打造出低碳系列的旅游产物,从而构建出更加完善的低碳旅游路线。

(一)构建出低碳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指的是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的有形、无形、物质、非物质、人工、自然等旅游产物,可以是自然资源,也可以是人工打造出的旅游景点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指的是在原有吸引物中加入低碳技术,形成能够吸引游客的旅游产物。打造低碳吸引物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是科学化的开发旅游景点,比如建设国家公园(森林、湿地、地质、生态旅游区等),充分的挖掘本国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提升自然高碳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自然旅游区的观赏价值,其次是策划低耗损的旅游产品,实现碳的少排放,将低碳产业转化为低碳产业的支柱产业,最后是将生态化的技术手段融入到低碳旅游汇总,将一些受损的土地和人工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低碳旅游景区。

(二)低碳的旅游设施

依靠低碳的技术直接或是间接的使用低碳产品来建设出旅游设施,在低碳旅游设施中主要包括叫交通运输、环境卫生、资源供应等方面,为旅游提供的专项服务主要有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相关设施,建设低碳交通主要包括生态停车场,加大力度使用电瓶车、清洁能源车等交通工具,避免使用私家车,尽力发展低碳的交通工具。在对低碳旅游区设施的建设中,需要积极的使用低碳技术,使用可循环的水处理系统,建立生态垃圾桶等,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建设,完善旅游区的生态卫生设施建设;利用太阳能、水能等可更新技术来建立新型的能源供应系统;使用低碳建筑来为旅游区提供餐饮等设施,比如低碳酒店等,在酒店中建立低碳娱乐设施,比如健身房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低碳服务。

(三)宣传低碳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指的是在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碳的使用,或是减少个人的碳排放足迹。在同一个旅游过程中,不同的消费方式产生了碳排放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产生了不同的碳排放足迹,比如旅游中的交通运输,以同样的距离作为衡量点,选择飞机这种航空出行的方式,虽然航空占据总旅游的时间短,但是却占据了总旅游碳排放的30%,而汽车、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虽然时间上占据旅游总运输量的比重大,但是仅仅占据了旅游总碳排放的1%左右。从这个计算上看,倡导合理的出行方式,对于减少旅游中的碳排放就有重要的意义。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是倡导低碳的旅游出行方式,根据路线和距离来选择低碳的交通方式,比如徒步、自行车、公交车等相对低碳的出行方式,尽量减少自驾游、航空游等高碳的出行方式,在选择同一个类型的旅游景点时,要尽量选择个人碳足迹少的路线,从而为低碳旅游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是选择旅游中的住宿餐饮,尽量选择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酒店或是饭店,采用绿色食物,杜绝一次性的餐具,积极的保护生态。最后是旅游活动方式的选择,可以优先选择运动、体育等低碳的旅游活动,从而更好的实现低碳消费。

(四)构建低碳旅游体验

构建低碳旅游体验指的是在自然碳排放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旅游环境,在碳排放这一过程中,旅游者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发起者,游客排放出的碳最好能够对旅游景点中的碳汇总机制进行回收或是存储,从而实现碳排放平衡,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零碳”的旅游风景区。碳汇旅游体验能够将自然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将各种可能影响碳排放和影响低碳旅游汇结在一起,分析导致碳排放的原因,最大程度的减少风景区碳的排放强度。构建低碳旅游体验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共同努力实现,政府要推行碳汇机制,从制度上为碳汇实行提供宏观的扶持环境,提供监督机构,制定碳汇指标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从而从基层上实现碳汇的机制主体。旅游企业要积极的宣传低碳旅游观念,培育碳汇旅游机制的理念,注重旅游企业的生态文明发展,从实施设备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来实现旅游业的转型,打造出低碳旅游模型。旅游景点社区要积极的影响政府制度,构建出和谐的低碳社区,从社区行动开始,为游客提供低碳的旅游社区环境。消费者要提升自我的旅游素质,规范旅游行为,树立低碳的消费观念,拒绝高碳出行,并且在旅游景点注意保护环境,最大限度的提升个人的碳汇能力,从而更好的减少旅游景点的碳排放。

低碳旅游方式篇(5)

随着全球主要依赖石油、煤炭等碳燃烧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不断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危机的方法。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和基本途径。这一概念提出后,逐步受到了全球各国的广泛认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球各行业中得到应用。作为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模式,低碳旅游成为继生态旅游之后当今旅游产业转型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低碳旅游

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发展战略,逐渐得到各国的接受,并引领着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低碳旅游正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旅游业本身是低碳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但我们也不能受旅游是“无烟产业”传统思维的束缚。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负有5%的责任,目前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每年2.5%的年均速度增长,奢侈浪费现象的存在更是促使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因此,旅游产业具有一定节能减排的空间。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观念、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低碳旅游的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它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要在不降低质量的同时在旅游过程中进行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服务提供;旅游消费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降低碳排放。蔡萌等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二、低碳旅游开发原则

(一)节能减排原则

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要求。因此,推行低碳旅游开发首要原则就是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旅游资源,减少能源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

(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的实践方式之一,低碳旅游也应该遵循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范围之内已经得到旅游开发的公认。低碳旅游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是降低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三)低碳教育的原则

旅游业是窗口行业,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能够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对于推广低碳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低碳旅游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其教育功能,使得旅游者能够感受到低碳生活方式带来的好处,并促使其实施低碳生活方式的自觉性。

(四)各方参与的原则

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有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经营者、基础设施建设者、旅游产品生产者、旅行者等各方切实遵循低碳旅游的理念,将高效运用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落实在行动中,才能将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旅游业要“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三大基础之一,也是低碳旅游落实节能减排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三、低碳旅游开发要素

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开发有赖于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各方的参与,也应该从各方的视角,围绕旅游活动开展的要素实施低碳开发,如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培育低碳旅游体验环境等。

(一)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低碳旅游吸引物可以使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使人工低碳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吸引物的营造方式可以是开发低碳旅游区、策划低碳旅游活动、改造低碳产业园区或社区、修复受损地区恢复低碳面貌等。

(二)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基于低碳技术改造或直接利用低碳产品建造的基础设施或专用设施。这些设施体现低碳旅游要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造或建造过程中的低碳材料的运用;二是运行过程中的低碳排放。低碳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境、能源供应设施等;专用设施包含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主要途径是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如新型能源交通方式的采用,循环污水处理技术的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使用等。

(三)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主要指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环节。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主要是提倡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徒步、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不用一次性餐具,选择环保酒店、商店,参加低碳旅游活动等。

四、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在低碳旅游开发模式上,俞棋文认为利用岛屿、内陆湖泊和海岸线等天然的低碳景观,发展岛屿型、内陆环湖型、海岸型低碳旅游开发模式;利用低碳建筑、低碳游憩设施、低碳社区,发展城郊离岛型和卧城旅居型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总结其在论文中提出的五种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结合生态旅游等开发模式的研究,我们对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总结如下:

(一)功能分区模式

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模式一样,这一开发模式主要应用于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其目的是避免对生态环境较好、生态脆弱区域的环境破坏,同时又能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低碳旅游的功能分区模式不同于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的严格要求,其主要是对自然低碳旅游吸引物的产业功能进行分区布局,以实现对自然资源保护、能源合理利用、降低旅游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目标。如在低碳旅游开发中注重对区块特色的分区建设,如森林绿肺、生态聚居区、地毯农业观光区、新型绿色产业园等。此外,各种低碳要素也要围绕这一功能分区进行配置,以其实现高效的资源利用,如以福建平潭岛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交通布局为例(见图1)。

(二)社区参与模式

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不同,低碳旅游的社区参与可以是作为低碳旅游区的一部分参与低碳旅游,也可以将社区本身作为一个低碳旅游区开展低碳旅游。同时,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强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和发展利益分配两个阶段,而低碳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则强调对低碳旅游社区(或聚居区)系统性规划和管理,并且保证区域内碳排放量的有力监控和低碳技术的有效使用。社区既参与低碳旅游资源的建设,更参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如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的离岛区域开展低碳旅游区实践。

(三)产业带动模式

这一模式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低碳旅游开发。这些地区由于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经济规模和工业体系尚未定型,其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运行调整的成本低、阻力小。因此,可以利用承接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契机,选择低碳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做好三大产业的合理布局,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低碳旅游的开发。如水利工程建设带动的库区低碳旅游发展。

(四)主题体验模式

主题体验的低碳开发模式主要以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方式开发低碳旅游。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旅游度假区等。在这种开发模式中,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零碳出游或低碳出游的生活方式。

五、小结

总之,低碳旅游作为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节能减排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旅游业界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对低碳旅游开发要素和开发模式的探讨也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大家就这一问题展开更多的讨论。

参考文献

1、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2010(9).

2、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思路与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08.

3、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低碳旅游方式篇(6)

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逐渐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和能源危机的首要选择。

海岛地区发展旅游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方面海岛是复杂地质、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岛所处海洋包围之中,与大陆生态系统相比,海岛生态环境更具有多层次性,为多样性生态类型提供了生态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生态种群,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有的海洋与渔业文化,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与地质资源,使海岛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然而海岛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与大陆相分割这种隔离必然限制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我国近几十年来掀起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热潮,先后有海南岛、厦门鼓浪屿、浙江普陀岛、山东长岛等海岛得到大力开发。与此同时,许多沿海一些小型岛屿也在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由于受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区的海岛往往在缺乏相应的旅游开发论证和开发规划的前提下,粗放式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这种盲目的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过度性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必然会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通过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海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循环,成为发展海岛旅游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纪以来,以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进步,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成为衡量人类物质社会和财富的重要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氢化合物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线性增长,并正在影响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性,低碳概念就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衍生出来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在我国最早以低碳旅游为题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刘啸在《中国集体经济》上发表的《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一文,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之后,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文胜在《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一文中,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 尊重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 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3]。蔡萌与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观念与发展、消费模式,它实质上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过程中,在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和减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生产过程与旅游消费过程。

低碳旅游从经济的范畴进行解析,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对经济、对旅游的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低碳旅游是旅游业为应对全球气候与能源危机所做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方式。

从低碳旅游的实践来看,低碳旅游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业在旅游生产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广泛的运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营造各种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培育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达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足迹和 co2的排放,并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旅游过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 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 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 7 300 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 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 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 50 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马英九在台湾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 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5]。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7]。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表 1) ,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 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3. 1 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 1) 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 2) 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 ( 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 ( 4) 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 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 2. 2 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 2. 3 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 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 ( 1) 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 ( 2) 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 ( 3) 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 ( 5) 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 。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 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 10 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 ( 2) 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 ( 3) 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 结 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旅游方式篇(7)

一、引言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似乎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基于“低碳经济”而提出的“低碳旅游”,似乎为旅游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它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形式。在我国,一些低碳旅游的方式已在旅游的各个方面初见端倪,例如徒步旅游,垃圾带回,旅馆不提供一次性物品。

打造低碳景区,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业走低碳化发展道路的必然环节,是旅游业谋求内涵式发展的必要途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加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列为世界保留地之一的部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长白山低碳景区对实现景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内涵

1.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低碳旅游”的概念。

目前,尚没有对其的准确定义,一般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国内学者有其各自见解。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富筱琦,2009)。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蔡萌、汪宇明,2010)。

总之,作为经济活动之一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旅游方式,其内涵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为重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强调保护环境而非享受环境。

2.低碳旅游景区的内涵

“低碳景区”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内涵两部分。自然内涵是指,把对景区的开发建设与低碳理念紧密相连,在开发和运营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人文内涵是指,低碳景区的建设要有一个良好的倡导低碳旅游的社会环境,要有对建设低碳景区的深度意义充分理解的广大参与者(包括建设者和游客),把建设和保护低碳景区作为一种自觉意识和本能行动。

三、长白山景区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及意义

1.长白山景区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是中、朝两国界山,是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发源地,国家AAAAA级风景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加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列为世界保留地之一的部级自然保护区,它以其生物种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享誉全世界,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长白山景区本身是一个生态良好的景区,多年来始终以“保护”为主题进行建设,这使得景区发展低碳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 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四季分明,森林的季相变化千姿百态,让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根据相关调研资料显示: 森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能够为旅游者解除工作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获得身心健康,满足旅游者求知、求美、探奇等需求。目前,世界的森林旅游业规模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当今世界旅游的热点。就目前的基本形态来看,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它的发展同时也将低碳理念带入到具体旅游消费中,让更多人通过健康的旅游方式来愉悦身心,保护环境。

第二,保护是长白山永恒的主题。多年来,党和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05年6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成立,实行长白山区域 “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方针。管委会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厅级建制,代表省政府依法对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以及自然资源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管委会的成立使保护开发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长白山景区立足于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开发,千方百计的扩大投资规模,高标准的推进旅游景区的项目建设。景区在2009年重点开发了78个项目,总投资达到了61亿元。可以看出,管委会在发展长白山景区旅游上,积极完善长白山景区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同时,管委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景区的发展。目前,长白山景区正在兴建一个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看上长白山这片宝地,相继进行投资,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第四,长白山作为中国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和关东文化的根据地,有着“原始、源头、元气”和“神奇、神圣、神秘”的文化内涵,是关东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也是东北旅游的灵魂和地标,更有朝鲜、韩国等将长白山视为其民族的发祥地。发展低碳旅游,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是广大关东人民和朝韩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定会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2.长白山景区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首先,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长白山低碳景区的创建会改革景区发展模式,适应大背景大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长白山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 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长白山低碳景区构建将成为未来吉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最后,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长白山景区发展低碳旅游策略

1.政府的低碳导则

低碳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相比,成长时间较短,综合配套设施较弱,在起步发展阶段,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亟需政府的大力扶植培育,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成立于2005年的管委会作为保护和发展长白山景区的主体,应发挥其发展低碳旅游的主力军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和统一开发的战略目标。

管委会应充分学习和实践景区《低碳建设专项规划》,合理规划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并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摸清景区低碳家底。管委会应该给旅游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如:旅游企业运用相关低碳产品或引进低碳技术,管委会可以对该企业进行减税或退税。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低碳旅游的标准问题。管委会应加快对景区碳排放量、垃圾处理、低碳公共交通方式等制定严格标准,特别是在星级酒店和A级景区的评定标准中,突出增加和细化对各项设施碳排放标准的制定、执行、测评和检验,并最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管委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区域间合作机制,统筹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及长白山景区周边地区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形成合力发展长白山景区低碳旅游的长效机制,开展低碳旅游的国际间合作。

2.构建低碳旅游设施

旅游设施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它是旅游景区的物质基础,一个景区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化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低碳旅游设施。低碳旅游设施的建立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节能环保的理念,更应该把当前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或低碳技术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建设过程中。

长白山景区的环保型旅游观光车仍是柴油汽车,其燃料仍是能源利用率很低的化石燃料。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通工具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应该利用生物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交通工具提供主要动力以及推广无碳交通方式。景区应建立完善的废弃物综合处理系统,引进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建立完善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控制措施上由传统的“集中收集、统一管理”模式向“局部区域分散式管理”模式转变。结合长白山景区特有的地形和自然条件,采用最新的生态系统工程技术――无动力型高效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加压泵站或吸粪车将污水输送到生态绿地进行处理。景区能源供应设施低碳化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太阳能采集板的应用,加强对地热能利用技术的关注与应用。建立低碳化的旅店及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不主动为顾客提供包装塑料袋等。

3.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低碳旅游吸引物是指用来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非物质的,自然的、人工的低碳旅游吸引要素,既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如湿地、海洋、森林等自然旅游资源,也可以是人工创造的低碳设施景观,如低碳建筑设施、低碳产业示范园区;还可以是多样化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如运动休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

据管委会2010年的一则公告中显示,自该年起,长白山景区的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展新的阶段。仅2010年一年,全区将安排10亿元以上项目3项、1亿元以上项目10项,重点建设白溪、卧龙、和平、漫江旅游休闲度假区。在未来几年中,景区打算围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3大旅游服务功能区(北、西、南线)为基础,建立7个主题旅游小镇(温泉小镇、运动小镇、生态小镇、养生小镇、滑雪小镇等)。这些旅游度假区及主题小镇的建设,无疑会大大拉动长白山旅游的发展,但也正是因此,长白山景区建设者们应该充分的意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应该合理、有效地引进先进的低碳化的景区设施建设方案,并且应该把前沿的低碳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人造设施景观吸引物的建设中去。努力做到在长白山内建立起一套以低碳产业园区、低碳休闲娱乐区、低碳社区和低碳旅游公共休憩场所为元素的低碳旅游吸引物。

4.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减少旅游者的个人旅游碳足迹。它是一种科学文明的现代旅游消费方式。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最主要的是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形成低碳的思维方式。政府在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上主要起到引导和宣传的作用。管委会可以发出一个倡议书,鼓励旅游企业形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对导游和游客采取免费发放《景区游客低碳旅游消费指南》,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旅游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建设旅游者可以进行低碳旅游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宣传和积极引导。旅游者作为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主体,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环保车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在购物时,不使用商家提供的免费塑料袋和过度包装;在选择旅游活动时,应优先选择体育、运动、康体低碳旅游体验活动;自觉进行“碳补偿”,通过个人付款给专门机构,由他们通过环保项目抵消二氧化碳量或者自己亲自植树补偿。

5.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通过旅游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性的文化,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来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的体验。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综合了各种形成和影响低碳旅游体验的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主导作用是景区自然碳汇机制的强化、弱化或者最大程度降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

营造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最基本层面。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主要通过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社区以及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政府要通过推行旅游碳汇机制,制定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和监督机构,不断增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区的碳汇能力。旅游企业要引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培育理念,注重提供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实施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打造低碳旅游企业。旅游社区要积极参与旅游环境的建设与维护,实施低碳社区行动,构建和谐畅爽的低碳旅游社区环境。旅游者要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树立“碳中和”的旅游消费理念,实行“碳补偿”或“碳抵消”的旅游消费方式。由此,共同实现旅游体验环境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环境的碳汇能力。

五、结语

发展低碳旅游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创建低碳景区是新形势下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纳入低碳旅游的政府导向、低碳旅游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环境以及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五大要素,才可以实现景区的低碳转型,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低碳旅游方式篇(8)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28-03

引言

日前国务院已经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节省能源、减少废气排放已经成为潮流趋势,各个产业必将进行节能减排的调整,以响应低碳号召。旅游行业必定受益良多,因为其自身性质就包含低碳这一项。显而易见,旅游业的扩展给当地环境带来的恶性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旅游业若想良性的持续扩展,必然要将低碳行为实践到每一项。福建土楼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民居,大量的游人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的民风作息,破坏旅游环境。所以,通过发展土楼低碳旅游来减轻旅游活动对土楼环境、居民生活的冲击,实现土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现状

低碳旅游的首次提出是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进而各个研究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在不同侧面对这一新型旅游方式进行了解释,并介绍了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同破坏。Ghislain Dubois 等预测了2050年法国的旅游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Sabine Perch-Nielse 等建立了计算因旅游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密度的模型,并将其与其他经济部门和法国、英国等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旅游的方式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经过国内旅游业发展高峰论坛的酝酿,“发展低碳旅游”的理念在国内首次亮相。自此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成为国内旅游业新的风向标。

魏小安[3]提出实现低碳旅游的要点:改变出行方式,减少飞机等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选择徒步旅行、骑车旅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加强旅游行业的降耗节能工作,促进旅游行业的智能化进程。陈世贤通过对旅游者碳排放的研究,预测个人碳足迹对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参考其影响提出预防措施。刘啸认为低碳就是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实现经济低能耗的过程。黄文胜认为通过降低CO2的排放量可以促进低碳排放旅游的发展,能有效地保护旅游景区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当地的文化、经济都具有促进作用。谭锦通过对四川贡嘎燕子沟景区进行低碳旅游资源利用、开发评价讨论,以及旅游参与主体对低碳旅游的影响分析,对构建低碳旅游区具有参考意义。蔡萌等[4]提出采用碳汇制度、低碳产品、推行低碳旅游等方法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体验,实现低碳旅游的目的。

福建土楼在2008年申请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之后,土楼景区的客流量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国庆长假、春节长假期间。表1是2009年福建主要土楼景区接待游客数目以及收入情况。

(三)土楼景区存在问题

福建土楼景区目前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很多土楼还处在使用阶段,由于缺乏定期检修、维护,导致很多土楼出现坍塌、破损等问题。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华安等几个地方,开发比较完善的是南靖土楼景区和永定土楼景区。但是随着可供选择出行的交通方式不断增多,碳排放量也表现出不同的差别。例如在南靖土楼景区,通往景点的道路是单行道。虽然近年来兴建了一些“停车场”,平时几乎不用,车辆直接开入景点。每到节假日,车辆在景区内停滞不前,造成交通堵塞,出现交通事故的频率也高了。虽然当地政府、管委会也采取一些人为制约措施还是没能解决问题。生活在土楼景区当地的居民由于自身教育的局限性,往往更看重眼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对土楼等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二、理论基础

从目前国内外对土楼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研究多是采用概念、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数据,不能直观形象的描述。因此要加强专业数据的研究,参考低碳领域、旅游经济统计行业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出适用于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研究方法[5]。而政府、市场、社会扮演的三方多主体博弈模型在论证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可借鉴此模型对福建土楼低碳旅游进行探讨[6]。

在该三方多主体博弈模型中,由于低碳旅游产品的缺点导致旅游者对低碳环保旅游产品和高碳排放旅游产品的选择存在差别,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干涉。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区别与以往的发展模式,新模式是集企业、社会、政府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一)政府方面

在推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型中,政府主要是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政府要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制定绿色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出台响应的指向性政策,并组建合理的监督管理机构,确保旅游业的低碳排放计划能够贯彻实施。

(1)制定低碳旅游管理政策。对低碳环保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给予价格上的优惠,促使企业主动寻求发展低碳旅游产品。对旅游业中的高碳排放企业、产品制定适当的处罚、增加税收等政策,促使企业减少高碳排放产品的生产。(2)培育相关利益主体的低碳旅游价值观。整个旅游利益链中的企业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对高碳排放旅游产品趋之若鹜,对低碳排放产品充耳不闻,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高碳排放企业对低碳价值观了解不到位、不全面。因此政府要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等工作。(3)完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由于整个旅游业涉及的主体、方面比较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发展就必须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管理制度。

(二)市场方面

众所周知,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目前旅游行业里面提高住宿、饮食的酒店碳排放量较大,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低碳、绿色的酒店建设。低碳环保新技术应该充分应用在土楼家庭旅馆系统的水循环使用、温度湿度控制、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切实提高家庭旅馆的低能耗能力。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要依靠社会舆论,倡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引导企业主动开发生产低碳、绿色旅游产品。社会方面需要的工作主要包括:(1)低碳消费的倡导。(2)低碳旅游理念的灌输。(3)低碳旅游活动的推广。

三、福建土楼景区发展低碳旅游的途径研究模型

福建土楼的低碳旅游需要考虑政府、企业、社会的利益关系,从三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实现低碳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1)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所谓低旅游碳吸引物是指能够吸引旅游人群前来旅游的一系列要素,既包括自然界天然的海洋资源、绿地景观,也包括人工创建的低碳建筑物、低碳生态园等,还包括各式各样的低碳旅游休闲活动。从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可以找出相应的营造措施:科学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自然景观魅力;组织筹备低碳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倡导消费低能耗的旅游产品;积极实现低碳村落、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区等向低碳旅游吸引物的转化;采用新科技技术组建自然景观与人工社区相结合的复合型低碳吸引物。(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能够直接应用低碳产品或经过低碳改造的旅游服务设备、设施等浇筑低碳旅游设备。分为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基础旅游设施和娱乐设施、餐饮设施等专项旅游设施。建设措施包括:使用新型低碳环保的交通设备如电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等,设置生态停车场,开发低碳旅游通道等;在旅游景区安放生态垃圾回收装置、建造生态厕所、污水处理循环使用装置等;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等新型环保能源组建低碳能源系统;在旅游景区修建低碳旅游建筑,开放低碳旅游购物、娱乐设施。(3)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方式就是在旅游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量。在旅游者前往同一景点旅游时,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那么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不一样。例如航空旅行方式的碳排放量就大大超出火车、汽车的碳排放量,因此有必要倡导低碳旅游出行方式。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包括:旅游途中应该尽量避免乘坐飞机等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尽量选择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在旅游景区要多参加低碳旅游活动,如体育活动、康体活动等;建议选择低碳旅游住宿、餐饮方式,尽量选择以低碳排放为主题的酒店、生态环保食品,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4)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是对低碳、和谐旅游体验环境的描述,这种体验环境是基于自然碳汇机理形成的。考虑到旅游环境里最主要的碳排放对象是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要实现碳排放吸收的平衡就有必要在旅游景区设置碳汇机制。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创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主要的措施包括:政府部门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旅游碳汇制度,从提高旅游景点碳汇能力的角度出发,组建专业的碳汇监督机构并设定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价指标,对旅游地区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进行定期评估,严格控制景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培育优质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旅游企业自身要重视碳汇机制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将创建低碳旅游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加强培育低碳、低能耗的旅游理念,以新型环保低碳排放设备、低碳服务方式来完成企业的转型;旅游景点社区、村落要积极响应低碳排放的旅游口号,主动参与到环保、低碳的旅游环境建设中,自愿为构建低碳旅游环境献一份力量;对于旅游者来说,不仅要从思想上强化低碳、碳平衡的观念,还应该在实际旅游途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积极执行碳补偿、碳抵消的行为。提倡游客尊重、保护地方传统文化。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倡导低碳旅游,加强低碳旅游宣传

出于对土楼景点的保护,政府之前与当地居民、社区签订了保护协议,还专门制定了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尽管这样,景区土楼还是出现破损、坍塌等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对福建土楼加强保护,并组建旅游监督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出现问题的土楼及早修缮。

在对福建土楼旅游景点宣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低碳出现方式诸如电动汽车、火车等方式的宣传力度,减少航空飞行旅游等高碳排放的出行方式。同时在福建土楼景点区域推行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减少碳排放。

加强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建设,从土楼景区碳平衡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碳汇制度,组建专业的碳汇监督机构并设定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价指标,对旅游地区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进行定期评估,严格控制景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培育优质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鉴于前往福建土楼的游客对低碳旅游的了解不是很深入,对低碳旅游的态度较差。与低碳旅游方式相比,大部分人更倾向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因此政府要开展低碳旅游的教育工作,培养旅游者的低碳观念。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等约束旅游者的高碳排放行为,促使旅游者主动参与低碳排放的旅游活动,积极购买低碳产品。

(二)引导旅游企业参与低碳旅游的发展

对于福建土楼景区附近的旅游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低碳排放的教育工作,使得企业意识到只有走低碳环保的生产销售路线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能够积极响应低碳旅游政策的产品进行减税收、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于高碳排放的传统旅游产品要加大税收、增大惩罚力度。促使旅游企业主动参与低碳旅游的商业活动。

(三)开发低碳旅游吸引物

考虑到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丰富,要充分挖掘土楼节庆活动,增加土楼景区新的低碳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分散旅游景区的压力,从而减小碳排放。例如盛行在南靖土楼塔下村的祭祀活动:“打醮”,在永定土楼流传多年的“姑田跑马灯”,连城县罗坊乡传传的游花灯、游龙风俗。另外,土楼居民应自发性地去探讨当地传承文史、编撰、整理相关数据,进而展现主题旅游导览,增加土楼的低碳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Ghislain Dubois,Jean Paul Ceron.Tourism/Leis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ecasts for 2050:Factors for Change in Franc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2):172-191.

[2] Sabine Perch-Nielsen,Ana Sesartic,Matthias Stucki.The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e tourism sector:The case of Switzerla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9,13(2),131-140

[3] 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11-30(002).

低碳旅游方式篇(9)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及内容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涉及旅游的三个主要方面――食、住、行。一是饮食节能。人的食谱要是过多偏向动物食品,会产生一系列疾病发生,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通过旅游饮食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既有利于人的健康,也有助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二是建筑节能。旅游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可以采用建筑物采暖、太阳能利用、推广节能灯等多种手段。三是交通节能。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

(一)低碳旅游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旅游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旅游又是符合现代生态理念的旅游模式,因此,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将在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低碳旅游将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从业人员众多,出去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增长、富裕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而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种新模式,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也符合人们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需求,在国家政策的的倡导下,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积极参与下,其发展规模必然会越来越大,低碳旅游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低碳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举措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等先进的经济形态,形成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建立资源节约的开发利用模式,营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低碳旅游是旅游发展的新方式,是从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旅游发展在“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的重大进步,并将对其他行业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三、我国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交通和饭店排碳量高

汽车和飞机的碳排放量很高,加上豪华酒店的挥霍,使得碳的排放量逐渐加大。

(二)旅游开发建设污染严重

由于人们受传统模式的影响较深,在诸多地方的旅游开发建设中,大量的污水、废弃和垃圾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

(三)低碳技术含量低

目前我国低碳技术较为落后,旅游部门或者专家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较为单一,不够深入。虽然有些部门引入了先进的技术,但技术含量较低,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严重不足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增加了碳排放量。

(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很普遍

有些游客素质不足,低碳意识不强,在旅游的过程中浪费现象很普遍。

四、我国进一步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一)在交通和饭店中实行节能减排

对旅游交通过程中,应采取:(1)大力推广游客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排放和节能降耗的出行方式,限制是人小轿车的出行,优化碳的排放量。(2)对于短程游客,采取鼓励徒步的措施,以节约能耗。

对于整个酒店,应贯彻落实低碳的战略方针,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机制,形成良好的低碳旅游循环体系;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物资,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及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低碳新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大力提高宾馆酒店减排、微排的低碳经济能力。

(二)建设低碳旅游接待设施

(1)主要的措施: (1)在旅游景区的建设过程中,采取“减少-回收-再循环-再生能源”的模式,对低碳旅游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2) 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以及建设低碳生态型道路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3) 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4) 通过使用低碳建筑,来建设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5) 通过使用新能源观光游览车、低碳旅游休闲设施、低碳旅游观光设施、低碳娱乐体验设施,来发展低碳游憩观光设施。

(三)加强提升和推广低碳技术

旅游部门或者专家应进一步的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引进先进的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低碳技术的含量,使得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及应用,进而减少碳的排放量。

(四)培养游客低碳旅游意识

游客作为旅游的主题,其一言一行对低碳旅游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低碳旅游长期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培养游客的低碳旅游意识。

(1)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旅行思想,尽量选择步行、骑车等节能方式。(2)游客在选择住宿、餐饮时,应尽量选择低碳的酒店,在用餐时,应首先考虑绿色食品,拒绝一次性餐具。(3)游客应对自己制造的垃圾进行回收,不能随处乱扔,提高自身环保、节能的观念。

(五)需要政府扶持和调控

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旅游的相关政策,把低碳旅游落到实处,进行有效的扶持和调控,激励和约束着游客的行为。对造成环境污染、不采用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收费措施,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促使发展模式的改变;对积极采取低碳旅游的企业,应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企业的表现方式,激发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信心,使得低碳旅游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旅游业的标准化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不断开发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标准,提升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

低碳旅游方式篇(10)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concept system;trinit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51-02

1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3]。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4]“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5]“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6]“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刘啸,2009)[7]。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8]”“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9]”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冶と衔,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9]。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9],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2]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3]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4]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5]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6]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7]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低碳旅游方式篇(11)

第一,低碳旅游概念分析。侯文亮、梁留科等(2010)认为,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应在保障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同时降低CO2的排放。唐承财、钟林生等(2011)通过对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研究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能够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利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他们通过分析旅游业的碳排放途径,认为低碳旅游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目的是实现多元素(节能减排、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的利益最大化;手段为创新节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和转变低碳旅游思想;发展方式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CO2排放少的特点。张雪松(2011)认为,低碳旅游就是要求在旅游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其内涵是保护生态环境,实质是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保护环境而不是享受环境。郑海燕(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绿色生态、高效循环、可持续的旅游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倡低碳技术创新,实行碳汇机制和低碳消费方式。何玮、徐喆(2011)在对低碳旅游概念对比研究后,认为“低碳”是低碳旅游概念的核心,“可持续”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目的;他们认为相比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及可持续旅游等概念,低碳旅游研究对象更加全面、关注对象更加明确、目的性更加广泛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更强。吴晓山(2011)认为,低碳旅游方式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新出路,是其融入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然选择。

第二,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等对比分析。有众多学者在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绿色旅游等的差异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姜真林(2011)在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和负责任旅游的对比分析中,认为三者的发展背景和目标相同:都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逐渐被人们关注的,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对三者的不同点也做了深入研究,首先三者的涉及范围不同,低碳旅游的范围最广,其次是负责任旅游,再次是生态旅游;第二个不同点是三者的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的侧重点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区域,负责任旅游主要关注的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包括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三方面,低碳旅游强调的是“低碳”,即实现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较低碳排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蔡萌、汪宇明(2010)通过分析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关系认为,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是两种旅游发展方式,都隶属于可持续旅游;两者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旅游理念,终极目标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更加注重的是“自然旅游”,即“生态”,而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更强的实践性,它更强调的是“低碳”,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景观、低碳旅游社区等,结合“低碳消费方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发展策略分析。解智涵、韩军青(2011)通过对翼城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资源分类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翼城县低碳旅游发展的策略:宣传低碳理念和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更经济转型,人才培养和强化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低碳景区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低碳旅游产品创新等。王洁、刘亚萍(2010)通过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时我国在气候变化形势下旅游业发展负责任的选择,应该在明确旅游业“碳责任”、树立旅游业“碳形象”、降低旅游业“碳足迹”等方面实现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蒋小华、卢永忠(2011)通过对云南腾冲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其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策略:构建低碳旅游示范区,引导腾冲旅游业整体发展;建立旅游业低碳发展数据库,量化测评旅游业的低碳发展趋势;加大低碳旅游宣传力度等。

二、国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第一,碳排放足迹研究。Paul Peeters等(2009)通过对低碳旅游研究认为,全球4.4%的CO2排放量来自于旅游业,并且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旅游业CO2的排放量每年将增加3.2%;并且指出,全球在应对气候变暖、减少CO2排放的措施中对旅游业的重视不够。Farreny Ramon等(2011)在研究了南极洲的旅游业后发现,南极大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对本地,也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有运输业造成的,这种影响被大部分人们所忽视;作为统计领域,南极洲旅游业对能源消耗、CO2排放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数据仍然缺乏;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南极洲CO2排放的主要来源是海洋巡航,这也体现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特征。

第二,酒店及景区低碳发展对策分析。Kostakis等(2011)以旅游酒店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影响游客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主要包括人口、经济、经验、环保意识及信息传播等方面;他们还发现,中年人更愿意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支付额外的费用,一般情况女性的支付意愿比男性小,同时如果游客具有环保意识并且充分知情,其支付意愿更强。Filimonau Viachaslau等(2011)通过对旅游住宿设施的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研究发现,酒店在运营过程中实际的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量是要比旅游住宿管理机构预期中的要少;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Boemi S.N.,Slini T.等(2011)认为酒店建筑物的节能和环保性能在其节能减排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们尝试通过对希腊酒店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选取酒店能源消耗影响因子,制订一套对酒店节能环保效果的评价指标。

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对比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低碳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的分析总计,其低碳旅游的研究的区别主要表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