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债务危机的化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6 15:29:11

债务危机的化解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1)

随着高校贷款还款期限的到来,出现了高校建设债务压力和高校短期贷款财务风险等突出问题,使得许多高校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的关注。笔者从高校债务还贷的主体——高校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债务危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去探寻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可能途径。

一、明确还贷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是造成普通高校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贷款的主体——高校,对债务危机的出现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应该分担部分还贷的责任。所以,面对债务危机,高校应该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明确高校的还贷责任,并且要认识到还贷的严峻性和长期性。在明确还贷责任以后,各高校首先应该承认债务危机的存在,然后对债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周密计划、恰当安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逐步归还银行贷款。

二、提高人财物综合利用率,节约开支

高校具有较为丰富的资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节约空间很大。在人员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重新审视校内分配制度,整合机构设置,压缩编制,把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努力缩减不必要的人员开支。在财务方面,高校要加强资金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特别重视对学校财务预算的管理,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偿贷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高校的部门预算收支计划中,科学编制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实行监控;要积极实施高校公共采购制度的阳光工程,构建公开透明且公正的公共采购体制机制,防止腐败现象,降低采购成本,为学校节约资金;要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对于短期负债,应搞好现金调度,对于长期负债,则要建立充分的偿债基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贷损失。在物质资源方面,要完善资产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推行阳光办公工程,促进资产整合和共享机制的形成,减少办公资源浪费,创建适合校情的节约型校园的长效机制。高校应该走集约化办学之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积极进行内部挖潜,整合现有各种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高人、财、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广开财源

1.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多渠道办学

高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可以发挥高校的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办学,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校的收入。例如在高校扩招期间,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我省许多高校创办了独立学院,通过独立学院这种办学形式,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又增加了高校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的资金压力。此外,高校应该努力抓好成人教育工作,拓宽成人教育的范围,以开展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为基础,同时注重开展各种培训教育,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可以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独立学院和成人教育外,高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与企业联合办学,试点远程教育等等。

2.积极主动争取社会捐赠,发展高校基金会

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一些著名高校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年度预算的20%—40%。例如美国的耶鲁大学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并利用这些捐赠的资金组建基金会,然后由专业人员对这些基金进行管理,通过专业的基金运作,使其不断产生收益回报,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耶鲁大学基金在总量上从40亿美元增至152亿美元,与此同时,为校方提供的财政支持也从1.49亿美元增至5.67亿美元,年增长14%,其对耶鲁大学的贡献从1995年的15%增至2005年的32%。目前,我省的许多高校虽然也接受了一些捐款,但金额很少,且大部分捐款是指定用于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用途。同时,一些高校的领导对社会捐赠不够重视,认为其不能给学校带来稳定收入,而且认为社会捐赠也不可能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资金支持,所以不会去积极主动的争取。由于社会捐赠的金额较少,再加上高校的不重视,所以就更谈不上发展高校基金会,目前我省还没有一家正式的高校基金会。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之中,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捐赠工作,并将其作为主要工作之一,不能等待别人主动捐赠;要加强捐赠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募捐机构,细化募捐目标,扩大募捐范围;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募集资金和接受社会捐赠。在这社会捐赠方面,一些大学已经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经验,例如某高校以校友会作为社会捐赠的协调机构,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捐赠,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在高校做好社会捐赠工作的同时,国家应大力提倡社会各方面对高校的捐赠,并且对捐赠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政策的优惠。当社会捐赠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高校可以建立高校基金会,各类社会捐赠是基金会资金的主要来源。实行基金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高校基金会可以大大地增强高校的资金自给能力。在对基金的管理方面,要选择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基金进行管理,努力提高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对基金的科学管理和得当的投资运作能够为高校取得良好的收益,用于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3.做好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努力降低欠费率,增强资金自给能力

高校扩招以来,国家和省里都出台了一系列救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如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实施“奖、贷、助、补、免”等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许多贫困学子没有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的机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部分非贫困学生欠交学费,再加上贫困生所欠交的学费,使得学校的资金压力很大。高校学生欠费现象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已成为许多高校头痛不已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该完善助学贷款贴息支付制度,包括足额列出相应的助学贷款贴息准备金。大力推进助学贷款银校合作工作,建立高校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健全追收助学贷款机制。实行包括认定恶意欠费、取消违规学生评优资格、提高助学金受奖面和受奖额度等措施,提高学费到账率,增强学校的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2)

推进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债务危机的作用

“实行货币一体化的同时缺乏财政一体化”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那么在危机倒逼下推进财政一体化是否就能化解危机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象征着财政联盟雏形的“财政契约”于2012年3月签订后,债务危机仍在继续恶化,同年6月西班牙和塞浦路斯陷入危机。根据表1,欧元区和欧盟整体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第三季度的数值均高于2011年同期水平和上期水平,危机国家的债务占比也进一步升高,法德轴心的数字略有降低。从就业市场来看,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图1)反映出经济的低迷。事实上,就目前来看,推进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债务危机的作用既有积极性也有局限性,甚至还更应考虑到其负面性。数据来源:根据欧盟统计局网站的失业率数据整理。1.提振欧元信心和避免债务危机反复发作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构建财政联盟的举措有助于提振市场对欧元的信心。自从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崩溃论的支持者就一直在讨论希腊离开欧元区的可能性(Krugman,2010)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2011年的“希腊公投提议最终取消”事件助推了欧元崩溃论的高潮。积极推进财政一体化并签订“财政契约”,无疑对欧元崩溃论是有力的反击。正如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所言,“财政契约”是通向欧洲财政联盟的第一步,将有助于增强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财政纪律可以避免债务危机反复发作。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财政赤字过高,无力偿还过高的债务。虽然1997年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和债务上限有明确规定,亦有对违反国家的相应制裁条例,但由于执行不力和公约修改导致公约早已失去约束力。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17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3%的上限。旨在加强财政纪律的“财政契约”将帮助欧洲找回不可或缺的财政纪律,契约规定的政府间相互监督以及欧洲法院的惩罚措施将有利于避免债务危机重演。2.从财政职能看当前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危机作用的局限性按照财政理论,公共财政具有三大基本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从财政职能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财政一体化程度较浅,联盟的财政职能还不完善,这将制约其对债务危机的缓解作用。首先,当前的财政一体化缺乏财政转移机制。在一般的国家内,中央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功能对经济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进行财政补贴。美国有高达25%GDP的中央预算可向陷入困境的州进行财政转账,而欧洲的联盟预算只占其GDP的1%。对于欧盟来说,中央财政缺乏转移支付的财力,而成员国间的财政转移更是无法取得进展。在“财政契约”签订之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提议建立转移联盟。根据该提议,德国和其他强劲欧元区经济体将每年向希腊和其他困难经济体转移资金,条件是援助国将有权力监督和管理受助国的预算和税收。但转移联盟设想的失败原因在于政治阻力太大,既受到德国选民的坚决反对也受到危机国家的抵制。当然,即使财政转移得以建立,它对缩小欧盟地区差距、缓解成员国危机的作用也会有所限制,其原因主要为欧洲经济体间的差距太大。美国最富裕的新罕布什尔州人均GDP比最贫困的密西西比州的数值高50%,而在欧洲,卢森堡的人均GDP比爱沙尼亚的数值高出700%。经济增长和危机解决不能只靠财政转移,必须同时提高经济竞争力。其次,缺乏对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的结构管理。从《稳定与增长公约》到“财政契约”,无论是财政赤字3%和公共债务60%的GDP占比上限,还是结构性赤字0.5%的GDP占比上限,都是笼统的总量规定而缺乏结构性管理。财政赤字的结构源于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结构。目前成员国间在税种、税率上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政府的收入结构有很大差异,而在支出方面,成员国在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等方面做法也各不相同。在财政赤字结构差异较大的前提下,应对危机的努力在欧盟范围内就很难形成合力。对于危机国而言,应对危机的紧缩政策很难实施,甚至可能引起政治风险。西班牙的增加税收政策导致部分富人移民到其他税负较小的国家,最富裕的加泰罗尼亚州甚至要求全民公投是否继续留在西班牙。公共债务的结构一般包括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期限结构是指短期债务、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显然,一国政府如果借入太多短期债务则债务违约的风险就会较高。事实证明,欧元区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就是借入了太多的短期债务,甚至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债务循环。公债的品种结构是指公共债务中不同品种公债的组合情况,如对内债务和对外债务的比例关系等。日本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200%,高于希腊,却并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这是因为其公债的绝大部分债务为对内债务,风险较高的外债较少。可见,如果没有合理的结构管理,即使成员国在总量上达到了欧盟的标准,但债务的风险仍难以控制。再次,“财政契约”中的结构性赤字指标易受主观性影响。根据“财政契约”的规定,年度结构性赤字超过GDP0.5%的国家将受到欧洲法院的处罚。但是结构性赤字只是个理论概念,计算时也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根据宏观经济学概念,(实际)财政赤字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结构性赤字是在实际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下,经济处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时的赤字。由于充分就业产出一般大于实际产出,结构性赤字往往低于实际财政赤字。所以根据定义,要准确衡量结构性财政赤字的规模必须确定充分就业时的潜在产出。但充分就业产出本身就是个理论概念,不能通过经验统计得到,需要通过计量方法来估计。由于变量、参数和计量方法的不同,各成员国计算出来的充分就业产出具有异质性,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构性赤字难以作为统一规定的指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指标本身可能被人为操纵,成员国可以在保持实际赤字不变的前提下,人为地创造出符合规定水平的结构性财政赤字而免于处罚,那么契约的条款就失去了约束力。3.危机中推进财政一体化可能会起到不利于危机解决的反作用财政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推进财政一体化也可能对成员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更何况对于陷入危机的成员国而言,推进财政一体化可能更危险。首先,丧失财政政策自主性意味着危机国家失去宏观经济调节的可能性。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都是欧元区成员国,在丧失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前提下,财政一体化又压缩了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运用空间,结果会导致陷入危机或经济困难的国家无法动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考虑到欧盟目前还没有建立财政转移的机制,经济困难的国家只能任由衰退演变成危机,而陷入危机的国家则只能任由危机继续恶化,随着这种市场预期的形成,成员国和整个欧元区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当然,财政联盟的建立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但是这要看在什么时机和对什么国家而言。经济繁荣时期建立财政联盟的反作用较小(尽管往往在经济危机中才有足够的政治动力去推动财政联盟的建立),另外,在政治一体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再推进财政一体化也会产生较少的负面影响。其次,仅强调紧缩财政抑制经济不利于危机解决。危机爆发以来,救助方对危机国的要求就是财政紧缩,而“财政契约"更是从制度的层面规定了各国财政紧缩的方向。对于没有陷入经济衰退的成员国而言,紧缩财政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将长期超标的赤字拉回规定水平,也能避免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但对于陷入衰退甚至危机的国家而言,紧缩可能会将其引入灾难(斯蒂格利茨,2010),甚至会增加这些国家脱离欧元区的可能性(Krugman,2010,2011)。因为机械地要求危机国家紧缩财政有悖于经济学原理,即一国政府应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政策,而在经济萧条时应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扩张的财政政策又会恶化债务危机,紧缩财政是缓解债务危机的必要选择。所以在要求危机国家紧缩财政的同时,应辅以刺激经济的其他措施。如对于希腊,债务危机的实质是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应从增加投资和就业等途径帮助其经济发展并重获偿债能力。随着游行、罢工的增加和失业率的攀升,欧盟意识到这一问题,通过了“增长与就业契约”,并开始酝酿旨在增强欧盟竞争力的“连接欧洲”计划①。再次,构建财政联盟的努力可能掩盖危机的真正根源。目前来看,欧盟构建财政联盟的动力来自于应对欧元区债务危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经济学家将债务危机的成因归结于统一货币政策的同时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债务危机的根源另有其他,那么欧洲努力构建的财政联盟就无法达到治本的目的,至多达到缓解危机的治标性作用。即使欧盟有幸走出债务危机,危机还会以别的形式爆发出来。Feldstein(2012)认为,此次债务危机即欧元危机并不是政府管理失当造成的偶然性结果,而是将单一货币强加于多个迥异国家的必然后果。其实纵观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就可以发现,从1951年煤钢联营的建立到货币联盟的建立以及欧元区的扩大,是政治而不是经济推动了这一切事件的发生。在经济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政治性地强力推动经济一体化必然造成很多隐患,这就是欧洲问题包括此次债务危机的症结所在。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顾经济条件而政治性地强力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欧元区过快的吸纳成员国速度以及让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国家进入货币联盟的草率决定上。与最优货币区理论要求的经济趋同要求相反,这些成员国的加入增加了欧元区成员国的异质性,再加上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使得欧元区成员国尤其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成功构建财政联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转移和长期的结构改革才能使危机国走出债务危机。甚至在构建财政联盟时也会出现不顾经济条件而通过政治力量强行推行的问题,这会导致在解决债务危机的同时又造成其他隐患。欧洲只有深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严重性,才有可能在后续的一体化进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而避免危机以其他的形式再现欧洲。但目前欧盟将大量精力用于构建财政联盟,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症结被淹没其中而难以得到真正的重视。

欧盟财政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欧盟的财政一体化进程涉及到成员国的让渡,势必在众多挑战中艰难推进。从短期来看,虽然“财政契约”在芬兰完成国内法批准后已经取得12个成员国批准,并于2013年1月生效,但产生效力的契约可否有效执行将是一大挑战。从长期来看,不断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并构建财政联盟也将面临一系列经济和政治的难题。(1)“财政契约”能否有效执行存在疑问。从经济周期来看,经济公约往往在繁荣时期可以顺利执行,但遇到经济衰退执行公约就会困难重重。从政治角度看,公约往往对小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对大国而言约束力可能会打折扣。1997年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就是因为执行不力最终流于形式,导致其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就是在2004~2005年经济减速期间德国、法国等大国违反规定并最终修改公约。“财政契约”作为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订版,其执行力能否落实还需拭目以待。(2)欧盟经济陷入滞涨可能性增加。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经济增长十分缓慢。再加上欧盟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市场僵化等问题,欧盟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景十分暗淡,经济低迷将会长期存在。同时,欧洲央行为了应对危机先后放松银根,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自2009年起一路攀升(见图2)。意识到赋予欧洲央行最终贷款人的职能比实现财政一体化容易得多(徐明棋,2012),2012年底,欧洲中央银行宣布无上限持有成员国国债计划后,债务危机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率略有下降。但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欧洲央行持危机国家的债券总额达2087亿欧元。经过一定的时滞,这一增加货币供应操作的效应将会逐渐显现。况且,2013年欧洲还面临多国领导人的大选,债务危机还存在很多变数,欧洲央行可能需要继续大量购买国债进而增加货币供应。总之,如果欧盟经济陷入滞涨,任何形式的一体化进程都无法推进,这是财政一体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图22000~2012年欧盟与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数据库。(3)债务危机使成员国经济更加趋异。最优货币区理论强调的是经济趋同指标,然而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使欧元区成员国经济的趋异性增强,这会危及已经取得的货币一体化成果,财政一体化也很难推行。(4)让渡财政的政治阻力。第一种政治阻力来自于德国、法国、英国等大国的博弈。成员国的利益各不相同,使得欧盟的经济政策重点常常被政治目的所左右(黄立新,2003)。在“财政契约”的酝酿阶段,大国博弈不仅使计划内容一再变更,而且使最终出台的契约效力大为降低。另一种政治阻力来自于成员国退出的可能。JimO''''Neill曾指出,欧元区财政整合政策可能促使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芬兰、希腊等成员国无意继续留在欧元区①。Heisbourg(2012)也分析了英国在深化一体化的压力下离开欧盟的可能性。总之,在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欧洲财政一体化得以艰难的推进。但“财政契约”的签订只是财政一体化的序曲,并没有从实质上推进财政一体化。从财政职能的角度来看,推进财政一体化对债务危机的缓解作用有限。而财政一体化意味着危机国家在货币统一的前提下又受到了财政政策的制约,不利于危机的缓解。推进财政一体化的努力还可能会掩盖债务危机的真正根源,不利于危机的最终解决。作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财政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有其必然性,但这个财政让渡的过程将会非常漫长。

本文作者:姜云飞工作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3)

2010年4月,希腊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大幕。2010年年初,时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指出,债务问题在发达经济体中具有“普遍性”,引发了市场更大的动荡。IMF(2010)在2010年秋季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2011—2013年是发达经济体暴露风险的重要时间窗口,其中2012—2013年是财政稳固风险系数最大的阶段,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1]。希腊由于财政数据造假问题,首先遭遇了债务危机,也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

截至2012年3月末,在现有救援框架发挥作用之后,欧债危机系统性风险有所淡化,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希腊对私人部门债务减计是否是“唯一和例外”,是否会传染至葡萄牙等财政状况同样糟糕的经济体。二是银行部门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如何强化其资产负债表。三是欧洲危机的救援体系的内在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最后贷款人职能如何强化是欧债救援以及未来金融风险防范的重大内容。四是欧洲债务危机的系统性风险降低,但是欧洲经济衰退的风险在提升,欧债危机可能使得欧洲经济正向衰退演进。

一、欧债危机的演进历程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或政策界并没有对欧债危机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为了讨论的全面性,大致而言,欧债危机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冰岛危机和中东欧国家的“非典型”债务危机;二是希腊债务危机;三是危机持续深化阶段;四是债务危机向经济衰退转换阶段。

欧洲债务问题的第一阶段是“非典型”债务危机。这主要是指发端于北欧小国冰岛的“外向型”债务危机和中东欧国家“外来型”债务问题。2008年10月,在全球过度扩张的冰岛金融业(资产规模为GDP的9倍多)陷入困境。三大银行资不抵债,被政府接管,银行债务升级为债务。当时冰岛政府外债规模高达800亿美元,为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4倍左右[2]。技术上,冰岛已经遭遇“国家破产”。其次是中东欧国家“外来型”债务问题。2009年年初,穆迪由于中东欧的“外来债务”规模巨大,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并认为东欧的形势在不断恶化,触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在IMF、世界银行以及欧盟等支持下,中东欧的局势有所缓和,并在2009年实现了初步复苏。

欧债危机的第二个阶段是希腊债务危机。2009年5月,希腊就遇到了债务问题,欧盟强力声援后,局势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半年后希腊财政赤字并未改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升至12.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13%。惠誉将其信用评级调低,希腊债务问题爆发了。与冰岛和中东欧不一样,希腊、葡萄牙等的债务问题是传统的收支结构问题。

“欧猪五国”危机是欧债危机的深化表现,这个阶段大致是2011年2季度至2011年末。在这个阶段,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其风险在于危机的后续传染性,主要体现在向大型经济体传染和向银行业部门传染。2011年9月,标准普尔调低意大利信用评级,并给予负面展望。2011年10月,欧洲最大的清算所LCH清算所要求提高意大利债券交易的保证金,触发了意大利债券收益率的大幅飙升,一度引发意大利债券市场的恐慌和意大利债务问题的升级。另外,欧债危机存在从债务危机向银行危机转换的可能性,全球最大的城市银行——法国-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Dexia)倒闭,这为欧债危机向银行业危机传染提供了警示。

2012年以来,欧债危机逐步向经济衰退演进(IMF,2012)。2011年4季度,由于欧债危机可能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传递,同时向银行业传染,欧债危机的救援框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强化现有救援框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欧洲央行承担了临时的最后贷款人职能。2011年12月9日,欧盟峰会就更加严格的财政纪律以及提高金融稳定性工具有效性等方面达成一致,出台了长期再融资计划(Long 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极大地缓解了欧洲银行业部门的融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欧债危机演化为银行业危机的风险大大降低。未来一段时间内,欧债危机的未来风险集中在债务违约、银行业资本金提高、经济衰退以及欧元区和欧盟的中长期改革等方面。

二、欧债危机的救援框架

由于欧债危机不断深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救援体系。欧元区和欧盟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的欧债危机救援框架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出台系统性的政策,解决债务危机发生的经济体的债务处置问题;二是防范债务危机向银行危机演进;三是防范债务危机向大中型成员国,特别是向意大利传染,以避免系统性危机。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4)

30多家律师事务所成为“破产管理人”

去年以来,由于受国内宏观形势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杭州南望信息产业集团、绍兴江龙控股集团、绍兴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等浙江省内一些大型企业不同程度的出现债务危机,由此引发的诉讼明显增多。

据浙江省律师协会会长章靖忠分析,浙江省企业债务危机主要表现为:有的龙头企业资金紧张,银行贷款逾期,导致对原材料供应与劳动用工的债务难以偿清;有的企业对银行借款逾期不还,导致担保企业承担还款连带责任;有的企业亏损严重并停产,零配件与原材料商失去业务,员工失去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

浙江省司法厅在一些律师事务所调研时发现,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在清偿债务、破产保护、重组等方面,需要法律救助途径;律师的参与可以辅助政府和企业有效实施资产重组,提高化解债务危机的能力。在司法部门指导下,浙江省律师协会动员广大律师协助当地政府对困难企业实施破产保护,好相关债权人的法律事务工作,帮助企业进行债务重组。

“由于刚刚实施的破产法,我们的介入可以极大降低风险。”章靖忠说。按规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所有对企业的诉讼保全解除,所有执行程序依法暂停,企业资产与生产要素得以保存,职工得以稳定。同时,引入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接管公司,作为破产管理人,协同政府处置相关事务。

目前,浙江省30多家有破产管理人资格的律师事务所接受了数十家企业的清算重整,帮助企业利用破产保护程序避免损失扩大和矛盾激化,实现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各方利益最大化,有的企业经过重整实现了重生。

“非诉讼手段”的“和谐作为”

“律师参与债务危机化解,主要是用非诉讼手段配合政府帮企业实现重整重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诉讼。”浙江省律师协会秘书长陈三联说。不少大型企业由于债务危机停产后,曾引发债权人蜂拥而至,登门讨债,有的甚至抢着要拉走设备,大量诉讼即将出现。

华联三鑫公司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由于资金链问题不能支付到期债权,去年下半年停产。越光律师事务所受绍兴县政府委托,全程参与企业重组。在依法重组中,员工正常上下班,企业秩序井然,债权人情绪由激烈逐渐稳定。通过多方努力,新的投资方注资重组华联三鑫。目前,企业已恢复生产。

被誉为中国软件业十强之一的南望集团去年也出现债务危机,多家债权人要通过诉讼索回欠款。由于南望集团负债额巨大,明显丧失清偿能力,杭州市中级法院指定国浩律师事务所对企业实施破产重整。国浩事务所律师沈田丰回忆,当时南望集团所有资产与账户被查封,他们接手后,首先解封并停止所有诉讼与资产拍卖,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产。

“随后,我们通知所有债权人申报债权,摸清企业究竟欠了多少钱;又对企业资产清理评估,摸清偿债能力。”沈田丰说,“由于南望集团还承担着奥运会监控设备的生产,我们还帮助企业维持生产。此后,开会向债权人通报情况,商定还款事宜。”年底时,南望集团重整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债权人可选择减债清偿,也可选择债转股成为新南望股东,危机逐渐化解。

法律界人士称,律师介入危机化解,主要依据是破产法中“重整”与“和解”制度。重整制度是指陷入困境的企业不需要立即清算,而是在法院主持下,由企业与债权人协商对企业资产、债务、人员进行有效整合,获得重新发展机会。和解制度是指在破产程序启动后,债务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同意企业延期清偿债务、减少债务数额、进行整顿协议。

律师的介入成为政府行为的“防火墙”

浙江省律协专门制定了一套组织律师参与化解企业债务危机的工作方案,章靖忠说,这个方案长达6页,已下发到有关律师事务所,现在律师参与化解企业债务危机,正越来越系统、规范。杭州、绍兴、台州等地司法系统纷纷制定各种办法,组织律师参与化解企业债务危机。绍兴一些律师事务所受政府委托,参与江龙集团重整重组等工作,杭州国浩律师事务所参与并设计的杭州广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也获得了债权人会议通过。

法学专家认为,现在政府处置危机一般有两个渠道:协调银行与法院,不收贷、不、不受理、不查封、不执行;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等方式为困难企业贴钱。而政府如果行为不当,容易干涉银行经营管理、干预司法,财政买单容易违反预算法,导致危机无法真正化解,留下后遗症。律师作为中介组织的介入,不但可以从根本上依法化解危机,还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规避风险,为政府打造一道行为风险“防火墙”。

不少律师表示,这一探索引发两个思考:一是各级政府应该重新认识刚刚实施的破产法这一法律工具,不要一听破产就担心,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破产对企业、银行、职工、社会其实是一种保护;二是律师业需要转型升级,挖掘新的职能,不再局限于诉讼打官司,在“非诉讼”业务上大有可为。

破产法为律师参与化解债务危机提供支撑

调查显示,有的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的大型民营企业债务危机时,往往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协调银行和法院对陷入危机的企业不收贷、不、不查封、不执行;二是通过财政补贴、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增值、地方政府税收返还等手段来挽救危机企业。而事实上,如果政府行为不当,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容易被指为干涉银行经营将损失转嫁到银行、干预司法助长司法地方保护、违反《预算法》等。一旦政府的挽救行动失败,大批债权人、危机企业的工人都可能来找政府解决债务偿还、支付欠薪问题,其他类似企业也可能纷纷效仿要求政府介入,最终可能使债务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浙江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调查发现,刚刚实施一年多的破产法中规定的重整、和解两项制度,是应对当前乃至今后企业债务危机的有效法律手段。重整制度,是指陷入困境的企业不需要立即清算财产,而是在法院主持下,由企业与债权人协商对企业资产、债务、人员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使企业获得重新发展机会的制度。和解制度,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后,企业和债权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同意企业延期清偿债务、减少债务数额、进行整顿协议的制度。

浙江省律师协会会长章靖忠说,最关键的是,律师参与危机化解,可以通过非诉讼手段配合政府帮企业实现重整重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诉讼。因为这部法律规

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之后,所有对企业的诉讼保全解除,所有执行程序依法暂停,企业资产得以保存。同时,引入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接管公司,作为破产管理人,协同政府处置相关事务。

以绍兴县的华联三鑫公司为例,去年下半年出现资金链断裂,不能支付到期债权,不得不停产。华联三鑫负债涉及地域广、涉及担保企业与火数众多。越光律师事务所受县政府委托,全程参与企业重组。在重组中,员工正常上下班,企业秩序井然,债权人情绪由激烈逐渐稳定。通过多方努力,有两家公司重新注入资金重组华联三鑫,目前企业开始恢复生产。

被誉为中国软件业十强之一的南望集团在2008年出现债务危机,多家债权人要通过诉讼索回欠款。由于南望集团负债额巨大,明显丧失清偿能力,杭州市中级法院指定国浩律师事务所对企业实施破产重整。据国浩事务所律师沈田丰回忆,当时南望集团所有资产与账户被查封,企业十分不稳定。他们接手后,首先解封,同时停止所有诉讼与资产拍卖,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产。随后,通知所有债权人申报债权,摸清企业究竟欠了多少钱;又对企业资产清理评估,摸清偿债能力。由于南望集团还承担着奥运会监控设备的生产,我们还帮助企业维持生产。在大量基础工作后,开会向债权人通报情况,商定还款事宜。到年底,南望集团重整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债权人可选择减债清偿,也可选择债转股成为新南望股东。危机逐渐化解。

按照破产法规定,推进司法部门尤其是律师介入企业债务危机化解,可以实现规避政府风险、留住企业、安定员工、保障债权的多赢局面。

一是发挥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的作用,规避政府行为风险。过去,一些大企业出现破产危机后,政府往往立即介入,组建由职能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参与的清算组等。此时,政府处在第一线,各种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有时可能导致政府力没少出、钱没少花,还被指责行政干预、不公平、不规范。破产法规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作为企业破产管理人参与有关工作,从法律角度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与论证。政府不以主体来参与,可起到领导和监督作用,有助于自身职能转变。

二是为危机企业重生创造有利条件。按照破产法规定,债务人在重整、和解期间可以继续正常生产经营,避免账户冻结、财产被查封或扣押而导致停业、停产的危险。同时,进入重整、和解程序,客观上为企业整合赢得了时间,也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重整、和解程序启动后,企业可以继续正常生产经营,职工可以继续上岗,工资可以正常发放,企业秩序恢复,必然对稳定职工情绪,化解债权人的纷争起到良好的安抚和平息作用。浙江一家企业停产后,曾引发大量债权人蜂拥而至,登门讨债,有的甚至抢着要拉走设备。由于党委政府积极工作,事态才没有扩大。同时,律师迅速介入,对所有对企业的诉讼保全解除,所有执行程序依法暂停,企业资产与生产要素得以保存,企业得以稳定。

四是使政府有限资源发挥的作用最大化。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后,若不启动重整、和解程序,政府的救助往往是杯水车薪。但一旦进入这一程序,债权人的期望值在严酷现实面前被迫降低,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点更易找到。此时,若政府在关键时刻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就可能促成重整或和解方案,产生政府资源最大化的杠杆效应。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5)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3000000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分析

(一)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防止经济衰退,欧元区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财政刺激方案。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欧元区经济复苏,但却只是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从本质上说,只是通过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和杠杆化将私人部门债务转化为政府部门债务,而一些本身经济增长缓慢的欧元区国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却又因此严重恶化。特别是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了大规模举债,致使欧洲一些本来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国家很快发生了债务危机。比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猪五国”,其国债、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迅速攀升,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2009年11月希腊政府换届,新政府将财政赤字由6%上调至12.7%,这就与《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上限3%相去甚远。消息一经披露,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普、标准普尔与穆迪相继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1欧洲经济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给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在欧元区域内,各国施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货币分属于欧洲央行,而财政却由欧盟各成员国自己掌握。因此,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因目标不一致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两个主体的执行效率也均受到影响,这就形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软肋。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往往要权衡各方利益,因此在应对危机时经常出现时滞现象,调整力度也不到位。在货币政策滞后的情况下,欧元区各国只能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试图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和防止经济衰退。然而,大量举债造成政府赤字也会越来越严重。虽然《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为60%,但由于欧盟存在监管缺陷,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所以各国并不在意违反此公约,长此以往危机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

2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败

欧洲发达国家从政府到民间近百年来所形成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欧洲各国大量举债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欧猪五国”在1980年~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必然导致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1]。消费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国内储蓄长期不足,只能依靠举债来维持平衡。寅吃卯粮的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短期内尚可维持,但在长期却是不可持续的,危机的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

3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欧洲经济开始衰落。各国的传统竞争力受到削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国际资本纷纷涌向新兴经济体,而国际投资者对欧洲的投资兴趣也日益下降。一方面,欧洲国家传统的技术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创新能力不足,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欧洲人口老龄化以及出生率低的问题也一直困扰欧盟国家,致使劳动力萎缩现象严重。在此种情况下,欧洲经济长期低迷,而经济增长率低于债务利息又使国家税收来源减少,加剧了财政的负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欧债危机。表1为世界银行经济增长展望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欧元区一直处于偏低水平。

4高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目前,已发生债务问题比较严重的这些欧洲国家都普遍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例,英国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仅为30%,而希腊的养老保险替代率竟然高达95%。这些国家执政者因选举需要,都不敢对社会福利体制进行彻底改革,致使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长期维持。例如,德国美国每年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为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过重负担。然而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同时,债务问题国家的生产力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造成了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

二、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危机的短期救急政策

自从欧盟经济一体化之后,在欧元区国家内部相互持有债券的规模就非常巨大,尤其是居于欧元区核心的德法两国更是其他国家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因此,一旦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债务违约,都将会对欧盟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并在欧洲金融市场造成连锁反应[2]。如表2所示。所以,近期内欧盟依然会竭尽所能对债务问题国家进行救助,避免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2010年5月底,欧元区国家决定对希腊进行救助。这是所谓的第一轮救助,救助金额为1100亿欧元。2011年7月21日欧元区17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特别峰会,欧元区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对希腊实施第二轮紧急救助方案。其中,救助贷款额度为1090亿欧元,贷款利率大约为3.5%,贷款期限将从原来的7年半延长到至少15年。此外,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私营部门都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第二轮救助,未来三年将为救助希腊净出资370亿欧元。而且欧洲央行也表示,包括欧洲央行、美联储、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在内的五大银行,都会为欧洲银行业注入美元流动性。同时,美国也表示将会与欧盟深化合作,以期待欧债危机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纵观各方对欧洲债务问题国家的救助,可知他们都在试图找到解决欧债危机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些经济救助只能解决债务的流动性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外界都是在保全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对债务问题国进行援助。短期内,或许可以起到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的作用;但是在长期,要想彻底地解决欧债危机问题,必须从这些债务问题国自身做起,积极从危机源头进行改善,这样才能真正看见欧债危机的曙光。

(二)危机的根本解决措施

1辅助措施——“节流”

国际清算银行货币和经济部门负责人Stephen Cecchetti表示,欧元区国家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无法解决债务危机,因为这不是一个货币问题,额外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帮助,必须注重削减赤字。

表3为2011年欧元区各国施行的削减赤字等财政计划,由这些紧缩方案可以看出各债务问题国家已充分意识到:要想解决危机,“节流”不可不为之。目前,削减赤字的紧缩方案已经成为必要措施,这些方案包括:撤销一些没有必要的行政机构、对高收入人群增税、提高退休年龄等。但是,一向习惯于高福利制度的欧洲人一时却很难接受,例如爱尔兰总理已成为欧元区第一个因债务危机下台的政府领导人,同时西班牙、希腊也均在反对党压力下提前进行大选,意大利内阁也分歧严重。因此,当前还要防止欧债危机演变成为政权危机的可能性,比如在应对危机的同时须把财政紧缩、减少福利的力度保持在民众可接受的范围内,以防止人们抵触心理过于强烈,反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核心措施——“开源”

紧缩财政、削减赤字对于应对危机来说十分重要,但紧缩的力度终归有限,还必须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因此,“节流”只是辅助,“开源”才是关键,即经济增长是解决危机的核心所在。包括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以及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内的一些专家均认为,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革新措施不是紧缩财政,而是刺激增长。

其实,欧洲经济的长期低迷也是这次欧债危机的内因之一。目前,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已陷入经济负增长、高失业率、经常账户入不敷出的境况,借助外力根本不可能彻底走出危机。因此,需要走出一条不依赖财政和货币等需求刺激、甚至在一定需求紧缩的环境下,借助制度变革和生产率提高的“类德国模式”的增长之路[3]。德国一直是欧洲经济区中的主力国,“类德国模式”增长将可能成为其他欧洲国家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缺乏明确经济增长点和强劲需求的环境中,这条增长道路的实施将是一个令欧债危机不再困扰欧洲经济区的有效方法。比如,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欧盟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即使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德国也不是一味依靠扩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而是通过政府补助刺激消费,着眼于维稳实体经济、保证就业。再观其他债务问题国家,均存在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的问题。例如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的希腊经济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还有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的葡萄牙经济,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所以,“类德国模式”的经济增长对于从根源上解决欧债危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同时,促进债务问题国家经济有效增长的另一途径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依靠创新来实现。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所以对于经济低迷的欧洲国家来说,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掌握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欧债危机的关键时刻,促进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增长将成为一国摆脱危机困境的重中之重。为此,欧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思路——利用科技创新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战胜危机。例如2010年1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提案,规划为期7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这一提案公之于世显然具有特殊意义。

(三)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

除了短期救急援助和核心解决措施之外,欧债危机还有一个可能的走势即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这也将有助于欧债危机的解决。目前欧债危机种种恶化的迹象都表明,欧元区经济已经遭遇到投资的信心危机的挑战。不管是出于何方利益考虑,“希腊离开”或者是“欧元区解体”都是所有人最不愿听到的最坏方案。因此,欧洲经济体的深度一体化就成了必然趋势。对此,欧元区应该进一步形成更为紧密的财政和政治联盟,以一致的声音对待外界。

自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欧盟正式成立开始,欧盟国家已经一起走过了20年时间。但欧盟内部还存在着很多阶段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促进欧洲各国的深度一体化,使经济政治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整合。比如,未来深度的一体化整合将可能干预一国的财政和经济制度,加强欧盟委员会的监督和行动权力则会使成员国牺牲行使部分的权力。其实早在2001年,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曾说,“欧元将迫使我们采取全新的经济政策工具,现在这个提议在政策上完全不可能被接受,但在某一天将会发生一场危机,那时新的政策工具将被创立。”[4]从目前欧元区发展历程看,如果每一次危机都将一体化进程向前推进一步,那么欧债危机可能正是一个时点,它能促使欧盟进行制度的完善,督促欧盟各国财政政策走向统一。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中国和欧盟在经济上的联系与日俱增。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如表4所示)。因此,欧盟经济状况和中国经济息息相关。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不管是消费信心还是实际消费量等方面,欧洲经济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于欧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因此对欧洲需求的直接冲击也会影响中国经济,如使中国的对外经济丧失一大动力。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表明,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原材料和能源企业的生产、投资和利润,从而造成全球股市的价格下跌,这又将会增加对经济衰退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5]。因此,这里将从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3个渠道来分析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例如,由于欧洲订单减少,广东外贸出口三季度增幅明显下降,10月份出口总值是730.7亿美元,与9月相比下降了8.7%。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欧出口还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入,欧洲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与中国贸易摩擦不断。

欧债危机对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目前,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已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因此欧债危机的加剧将使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也不可避免地会因风险而波动震荡。平均来说,欧美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国际铜价下降6个百分点,原油价格下降4个百分点,我国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因此剧烈波动,作为一个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这对于我国经济影响重大。

欧债危机对我国投资者信心的影响。随着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全球股市低迷,我国投资者信心也严重受挫。例如,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布的2011年8月中国投资者信心指数为42.82,环比下降8.27%,显示了投资者信心程度的持续走弱。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对此,我们应该直面危机,在国际大环境不景气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投资者恢复信心,增加投资以使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对欧债危机的救助要理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断蔓延恶化的欧债危机,作为重要经济体的中国也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2011年9月14日,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一直关注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出现困难时,我们多次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据统计,中国购买欧洲国家的资产可能已经达到数千亿美元的规模。同时在今年外汇储备的增加量中,估计有20%左右是欧元的资产[6]。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援助解决欧债危机态度是积极的。然而,在履行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大国责任的同时,我们对于“中国热”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欧债危机的援助要量力而为,不可超过自身限度,比如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我们可以适量购买欧洲国债,以此来援助欧洲债务问题国家。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分散化风险的原则,尽量投资多样化,要做到理性援助。

2高度重视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截至2010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此数据一出立刻引起了业界专家和海内外媒体对地方债务安全风险、庞大规模以及偿还能力等诸多问题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从1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年增长,如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18.86%,但增速下降43.06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图1 1997年以来全国地方政府性

债务余额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表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总第104号)

面对中国近年来逐年增长的地方债务,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未雨绸缪,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当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在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基础上也存在一些相应问题。例如在债务举借、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隐患,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缓慢、动力不足是这次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鉴于此,我们从欧债危机的教训中充分意识到经济发展对于一国的重要性,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更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各种经济问题的最佳良方。其中,增强一国在世界强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知,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是一国经济高效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从创新的本质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技术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及扩散,将自主创新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保证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一向以高福利著称的欧洲国家遭遇欧债危机,而备受人们欢迎的高福利却成危机的幕后推手,这不得不引发世界各国对于福利制度的反思。面对欧洲各国为应对危机纷纷推行的“去福利化”,我国在福利制度改革问题上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期十分严峻,养老金制度改革应该未雨绸缪,应该把这次的欧债危机当成一次重要警示,同时也是一次方向校准。显然,一味模仿是不可取的,应该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福利制度,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摸索出适合中国自己特色的福利制度。比如,在教育、医疗、养老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方向,以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为量化指标,走一条专业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福利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长安.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启示[N].上海证券报,20110919.

[2]漆 鑫,庞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

[3]陈道富.欧债危机的进展、判断和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1,(11).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6)

一、欧洲债务问题简介

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2009年5月,希腊遇到了债务问题,财政赤字GDP占比升至12.7%,公共债务GDP占比高达113%。到2009年底,希腊债务为2800亿欧元,不得不接受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11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接着,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爆发。随后,不断有国家出现债务问题。

二、财务会计视角下的欧债危机

既然债务国是一个经济体,那么债务问题就可看做是一个“企业”发生了财务状况。财务会计中有比较重要的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因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欧债危机进行分析。(1)资产负债过高。根据《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财政赤字占当期GDP的比例不得超出3%,公共债务总额占GDP比例不得超出60%。而从2004年开始部分欧盟国家开始跨越该标准,公共债务比例占GDP的比例普遍超过了60%(见图1),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超过了3%(见图2)。政府资产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导致许多国家遭受了打击,只能依靠举债度日,使得负债的增加和资产的贬值导致“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如此更加导致债务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2)财政收支失衡。由于债务国经济基础受到打击,政府税收收入锐减。和财政收入减少相比,欧洲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其中较高的福利是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不一致最终导致债务越筑越高,发生债务危机。(3)现金流量表不容乐观。从“现金流量表”来看,欧洲部分国家出现债务危机也是必然现象。现金流量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首先,欧洲债务国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其进行的“经营活动”不能带来充足的现金流。其次,发达国家的投资活动相对较少,相应的现金流入也很少。最后,融资活动(主要是外来投资者和IMF等国际组织)由于融资成本过高(包括融资附加条件,如削减财政赤字、降低福利等),使得债务国只能“饮鸩止渴”,加之经济持续低迷,恶劣的融资环境势必增加财政负担。因此,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看,欧洲债务国虽然得到外部资金援助,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债务危机将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三、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欧洲债务国如果想摆脱债务问题,就必须解决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三个表所反映的问题。首先,为了解决现金流短缺的问题,除了短期争取外部融资外,可以适度调整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解决未来现金流的问题;其次,优化财政收支,削减财政赤字,使政府“扭亏为盈”;最后,降低资产负债率,剥离不良资产,优化劳动力市场,提高竞争力。总之,欧洲债务国必须做好长期规划,提高产品竞争力,及时采取措施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0(3)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7)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投资缺乏科学性。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加大财务风险。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d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企业在制订发展目标,决策企业经营活动,组织企业经营战役时,要有危机观念,从思想上不放松对危机的控制。危机出现时,不胆怯、不畏缩,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摆脱困境、克服危机。

2、加强对危机的防范。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应用财务预警指标对企业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引发危机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在危机发生时,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按照既定的程序,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迅速制定处理方案,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利用商业信用,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企业通过资产运作,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

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共渡难关。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8)

2012年虽已进入尾声,但欧债危机却远未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和隐性刺激政策的祭出,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问题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关于中国将陷入欧洲式债务漩涡的论调甚嚣尘上。

本文以危机成因、风险程度以及化解对策为切入点,对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比较,进而认为――相对欧债危机可能导致的欧元区经济二次探底而言,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上完全可控,不过与希腊等国需要漫长时日且彻底改革才能走出危机相似,中国若要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债务风险,还需要在政府职能转变及税制改革方面进行长期努力。

一、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比较

欧洲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祸起反危机的扩张性操作,根源则在于多年来过高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乏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开始推行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加之新世纪以来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给政府支出带来了沉重压力;与此同时,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下产生的高税收与高劳动力成本,促使这些国家的大量产业资本在“冷战”结束后向新兴经济体大规模迁移,导致其自身产业虚空化,进而使得税基萎缩、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长动力缺失;长期过高的支出压力与单薄的财政收入相互作用,导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不断膨胀,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最终在触及信心临界点,即市场认为政府一贯的借新还旧方式已无法持续时,债务危机便正式爆发了。

纵析中国形成庞大地方债雪球的原因,表面上虽也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所致,但更主要地则应归咎于长期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以及财权事权的不对等――多年来,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各级地方政府始终习惯于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地方行政长官长期热衷于举债投资,由此导致地方债务规模居高不下,相关风险不断积聚。

二、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程度比较

2010-2012年,卷入欧洲债务危机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因自身无力化解危机,已经先后接受了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达千亿美元的天量救助,但目前的境况仍旧非常糟糕;西班牙、意大利在评级被下调后亦是步履维艰,特别是西班牙,其实已经相当于变相接受了外界援助;此外,尽管于过去数轮的欧盟峰会给出了包括私人投资者对希腊债务减记超过50%、欧洲银行将核心资本金率提高到9%、合并EFSF与ESM在内的三个解决危机的核心“可行”办法,但是,其具体效果如何仍有待市场的检验,若市场并不买账,则由此引发欧元区经济的二次衰退也绝非小概率事件。

至于中国的地方债风险,我们认为只要中国的宏观经济能够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速度――8%左右,那么爆发全面危机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不过,尽管如此,局部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近20%的市级政府债务率超过了100%(以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测算),且由于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曾寄厚望于土地收入,承诺将其作为部分还款来源,而在当前中国房地产调控愈发趋紧,土地收入远不及预期的现实情况下,这些原本就财力薄弱的欠发达基层政府恐难按期按量还款,若再考虑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息所致的还款负担加重因素,则中国局部地区的确存在债务违约风险。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对策比较

截至目前,欧盟峰会开出的如上所述的三个药方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若要使希腊等国彻底走出债务危机阴影,一方面,这些国家必须要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社会保障与高福利制度,尽管这条改革之路异常艰难与痛苦(由此这些国家的国民将从贪婪与懒惰重新回归节制与勤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需要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尽早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以便找寻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化解中国地方债风险,从根本上讲则主要应通过理清政府边界、深化分税制改革进而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来实现。所谓理清政府边界,即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变地方政府充当经济活动主角的不正常状况,变“经济建设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之在举债前弄清楚举债投资是否必须;深化分税制改革则是为确保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与综合财力相挂钩。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是分税制改革的深化对于中国来说,均非朝夕可以完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从成因上看,貌似相同实则存在差异;从风险程度上讲,欧债危机引致整个欧元区出现二次经济探底并不属小概率事件,而中国的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则很难引发国内全面的危机;从解决对策来说,若要治本,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均需进行实质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白宇飞.民族地区地方债务风险及其化解[J].学术交流,2012(6).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9)

中图分类号:F831

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跳水,塞浦路斯股市休市、银行关门,市值比金融危机前暴跌98%。欧债危机自2009年爆发以来经历财政紧缩、债务减记及欧央行(ECB)、IMF、欧盟(EU)三驾马车的救助仍难见起色,直至ECB无限量的直接货币购买计划才企稳,但至今仍未根本解决。IMF预计欧元区经济继续衰退,经合组织(OECD)也警示防范资产泡沫风险。财政、经济、政治危机交织的欧债危机值得深入反思。

一、欧债危机发展现状

本部分在介绍了欧债危机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全球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

作为债务危机,欧债危机可追溯到2008年冰岛政府濒临破产、匈牙利等中东欧多国外债飙升。2009年10月,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高达GDP 的12.7%和113%,超过《马斯特里特条约》(简称《马约》)规定的3%和60%的警戒线,引爆了欧债危机。爱尔兰和葡萄牙紧随其后陷入债务危机,危机逐渐向欧洲核心经济体扩散。2010年底欧元区债务规模为8.6万亿欧元。欧债危机冲击银行业,多家银行评级下调关闭或重组。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政权更迭,累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现状

根据欧盟统计局4月22日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欧盟成员国政府债务率仍在继续攀升。2012年欧元区17国的债务率为90.6%,比201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欧盟27个成员国当中有21个成员国债务率比2011年还高,其中有14个成员国债务率超过60%的警戒线。其中,希腊为156.9%,意大利为127%,葡萄牙为123.6%,爱尔兰为117.6%,比利时为99.6%,法国为90.2%,英国为90%,塞浦路斯为85.8%,西班牙为84.2%,德国81.9%。

由于各国实施紧缩财政政策,欧盟27国中有13个国家的财政赤字率好于上年,但仍有17个国家赤字率超过3%的警戒线。2012年欧元区17国财政赤字率为3.7%,比2011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为10.6%,希腊为10%,爱尔兰为7.6%,葡萄牙为6.4%,塞浦路斯为6.3%,法国为4.8%,意大利为3%。只有德国除外,但也仅实现了0.2%的财政盈余(具体见图1)。

欧元区国家正试图走出2009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泥潭,目前形势尚不容乐观。塞浦路斯因受希腊债务拖累而陷入1960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被迫接受救助,银行倒闭、资产减记、储蓄蒸发,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经济萎缩程度远超预期。5月18日,惠誉再将斯洛文尼亚评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因经济疲软,银行系统脆弱,公共财政前景恶化,斯洛文尼亚可能步塞浦路斯后尘。2013年一季度,欧元区GDP下降0.2%,折年率1%,欧元区经济连续6个季度下滑,3月份欧元区失业率环比攀升,同比增长12.1%,4月份欧元区PMI降至46.7,低于同期全球制造业PMI的50.5。一季度,西班牙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虽然低于上年高峰,但仍接近11%;希腊GDP下滑5.7%,虽然环比降幅收窄,但失业率创27%的历史高位。3月份意大利银行不良贷款额同比增长了21.7%。

(三)全球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导致债务持续攀升、银行业脆弱。2008年雷曼倒闭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达到高峰,欧洲拥有大量美国次债,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机构损失,流动性收紧引致房地产泡沫破灭、资产缩水波及银行业,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2009年3月道指重挫,10月欧洲债务危机爆发。欧洲各国政府为救市而注资银行,私人部门坏账转向公共部门。为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而财政收入锐减。全球金融危机最终成为引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金融危机前世界各国消费与投资需求旺盛,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该五国英文简写为PIIGS)等欧洲国家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繁荣。金融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投资者也将PIIGS的国债与德国国债等量齐观而大肆购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引发全球经济危机,PIIGS依靠旅游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遭到全球贸易消减、投资下降等打击而不可持续,财政收入锐减而财政支出刚性,入不敷出进而引发欧债危机。

二、从欧洲一体化进程看欧债危机的制度根源

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欧债危机存在的制度因素。

(一)欧洲一体化是经济政治的博弈,欧债危机存在制度因素

从欧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欧元区基础制度缺位是导致危机未解的成因之一,而欧债危机的解决有待于各国政治与经济的进一步博弈。

1.欧盟的发展历程是条约和法令不断建立实施的过程

欧盟是目前全球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的成立对于降低关税、统一市场、增强欧洲经济竞争力、甚至稳定金融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追溯欧盟发展历程,欧债危机在欧洲一体化逐步完善的进程中发生存在一些制度性因素。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其实是二战后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欧洲一体化的结果,欧盟的发展历程就是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从煤钢共同体到欧共体建立,再到欧盟成立,以及欧元建立,是一个逐步加强经济、政治统一的过程。而欧债危机之所以发生在欧洲而且迟迟未解,与欧洲一体化逐渐由经济一体化向安全一体化再向货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未能一体化有关。目前欧盟货币政策统一但不完备,财政分散,不像一个国家可以自由实施统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因此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当希腊一个国家出现债务问题,便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其他国家。

欧洲统一思潮可追溯至中世纪,早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占后就有国王建议欧洲组成联盟来对抗其扩张。18世纪受美国独立战争影响又有构建欧洲合众国设想。19世纪初拿破仑·波拿巴实行关税同盟,对于欧盟的建立有启发作用。1946年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六国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外长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促进了欧洲经济安全合作。1965年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加强了欧洲政治经济联合。1987年为欧盟境内贸易自由流动六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2年正式签署《马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欧盟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7年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2000年签订《尼斯条约》,2004年签订《宪法条约》。欧盟逐渐由经济共同体向政治共同体发展。欧盟成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欧盟GDP增长7%,GDP超出美国10%。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年均增速达3%,欧盟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2004年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经历6次扩围,欧盟成为涵盖27个国家人口超过4.8亿的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欧元在1999年起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欧元区逐步扩大至17国(详见表1)。

2.欧元区基础制度缺位是导致危机未解的成因之一

欧盟的建立对于消除汇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贸易与投资、促进金融稳定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欧盟存在的互不救助原则、严禁货币融资等基础制度缺失问题,也导致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协商成本高且无法退出,制度缺失本身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约》约束力下降。《马约》规定所有加入欧元区的国家赤字率不得高于3%,债务率不得高于60%。但2002年和2003年,德法两国赤字率都超过3%,2005年《马约》修改后,政府预算评估期由原来的每年改为每4年,而且违反规定国家有5年时间达到预算平衡,并且教育、研发、国防等预算都不计入政府财政支出项目。

二是不救助原则。《马约》第125 款明确规定不救助原则,即债务的非共同负担原则。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必须独立承担债务,严格禁止欧盟或者任何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分担某个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然而市场对互不救助原则视而不见,危机前希腊与德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吻合,并未区别对待。不救助原则未能有效地敦促各成员国有效恪守财政纪律。

三是严禁货币融资。欧洲央行唯一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欧元区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严禁货币融资的基础制度,禁止ECB提供信贷业务和购买债券。ECB不能买国债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进而维护金融的稳定。《马约》严格限制了欧央行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这严重削弱了欧央行作为央行挽救债务危机的作用,限制其发挥稳定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功能,处理欧债危机如同隔靴搔痒,使得欧债危机久拖未决。

四是银行体系的国家属性。虽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各国的银行体系仍然分散,各成员国自行监管本国银行业。金融全球化、统一的欧元促进了银行跨境经营,个别银行资产甚至会超出该国财税收入。欧元区各国财政与银行危机相互交织,从基础制度上决定银行这种脆弱性异常突出。

五是货币整合不可逆机制。这表现在欧元组合成分、权重及内部兑换权不得变更;尽管《里斯本条约》第50条允许成员国申请退出欧盟,且不说退出成本如何高昂,仅从法律上看并没有成员国退出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缺乏欧元解体及退出机制也是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的机制缺失问题。

3.欧债危机的解决是各国政治与经济博弈

作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欧债危机也体现为政治危机。欧债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十几个国政府更迭。2011年爱尔兰、葡萄牙、希腊等国走马灯式地政坛更迭。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上位也与欧债危机有关,奥朗德承诺加大国家资助产业政策的力度、一体化的欧洲能源政策,更加强调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就业目标,积极支持欧央行的货币金融政策且支持发行债券,这些都是奥朗德赢得大选的举措。欧债危机在拖累意大利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意大利政治大选困局,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七大工业国,意大利近年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债务攀升、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提高、消费信心低迷也使得大选久拖未决。在解决欧债危机时,欧元区核心经济体与深处债务危机漩涡的边缘经济体利益诉求不同,德国等核心经济体对于用本国纳税人的所得挽救边缘经济体也有其政治经济利益诉求。诉求各异、政治博弈导致了欧债危机迟迟未解。但无论为解决欧债危机而解决分散财政问题,欧盟各国多方博弈推进了财政统一的同时也推动了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进程。

(二)欧元区制度缺失、统一货币及分散财政与最优货币区问题

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要素自由流动与机制缺失、央行职能缺位等制度缺失导致欧债危机并阻碍危机的进一步解决。

1.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是导致欧债危机的财经制度根源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二元结构是欧债危机的制度性根源。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缺乏对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有效纪律约束。这种二元结构的不对称性易引发冲突与错配,是欧元区固有的最大缺陷。“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认为货币政策主要服务于外部目标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时才能实现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持币值稳定;而财政政策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前者更侧重于总量调节、保持币值的稳定、治理通货膨胀时作用更突出;后者侧重结构性调节、治理通缩作用更突出。

分散的财政政策也是欧债债务危机爆发和迟迟未解的制度基础。当冲击来自外部时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效果明显。欧元区国家在面临财政困难时无法采用统一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及货币贬值来增强竞争力和缓解财政负担。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为挽救经济抵御衰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赤字和债务状况愈加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财政政策,欧债危机爆发后难以协调,财政政策工具难以及时有效发挥作用,这更拉长了存在内部和外部时滞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更不足以有效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和通缩问题。欠缺统一财政政策这一通缩期的有效治理工具,欧债问题无法快速解决。

2.因要素自由流动与机制缺失,欧元区未符合最优货币区理论

“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资金等各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欧盟各国劳动力并未自由流动,虽然资本自由流动但各国税率各异。目前欧洲平均失业率12%,德国失业率不足7%,而西班牙和希腊的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欧盟统一关税税率但各国公司税税率各异,英、法、德的公司税率在30%左右,而边缘经济体则普遍低于20%。PIIGS部分税率低的国家劳动力较充足,资金与劳动力结合加速经济膨胀。蒙代尔也不得不承认欧元区并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条件,缺乏危机应对和调节机制。具体体现在缺乏可替代货币和汇率政策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调节机制。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货币区受到外部冲击时应有充分及时的调节机制,使区内成员国不靠汇率变动就能在维持对外平衡的同时恢复内部平衡,且不会产生失业与通胀。

3.货币政策选择直接影响金融危机,央行职能缺位难解欧债

根据泰勒规则,美联储将均衡真实利率定义为使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的真实利率,如果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那么就可能减低名义利率来降低真实利率,反之亦然。通过泰勒公式(R=R*+a(P-P*)-b(U-U*)a>0,b>0)可以分别计算出欧央行、核心经济体及边缘经济体的利率。统一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经济体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及利率水平,这也是不能快速有效解决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期间,欧央行的目标利率、泰勒规则下的核心经济体利率与边缘经济体利率三者间差距拉大,尤其是与边缘经济体间的差距明显拉大。OECD定量研究表明,2000-2006年,统一利率政策比德国的要求高出50个基点,比西班牙、希腊和爱尔兰的要求又偏低,偏低300~400个基点。这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极大刺激了边缘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速,拉大了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间的差距。

欧元相对于马克贬值增强了德国制造业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欧元区成立时德国仍肩负东西德统一带来的巨大财政负担,货币市场低利率不仅有利于刺激经济,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同期快速发展的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来说,低利率带来经济过热,直接诱发房地产投机和资产价格泡沫;由于大量资金融入,进口扩大而出口减少,这些国家更需要上浮利率。统一的货币政策也使得市场将PIIGS国家发行的较低利率的债券与德法等债券等量齐观。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潮水退去之时,希腊等国首先暴露出债务危机。

核心经济体与边缘经济体的需求差异加剧了ECB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在欧元成立初期,ECB的货币政策对于以德国为代表的核心经济体过于紧缩,而对于希腊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则过于宽松。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ECB的货币政策对于核心经济体过于宽松,对边缘经济体则过于紧缩,货币政策更偏重于核心国家,而边缘经济体越来越游离于ECB货币政策之外。在出现欧洲债务危机时,ECB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来有效解决欧债危机。边缘经济体就使用财政政策,赤字率大幅提高,债务危机的风险增大。欧元区内这种不平衡加大了核心经济体与边缘经济体的体制脆弱性,蕴涵着巨大的债务风险。

欧央行的职能缺位也是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的原因。一是ECB缺乏国家央行所具备的权威,不能够对债务承担无形、权威的担保作用。二是不能直接贬值来消减债务、促进经济增长。ECB主要职能或唯一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率,而缺乏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三是ECB缺乏最后贷款人职能。最后贷款人职能是现代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尤其在金融危机市场恐慌关头,央行是避免挤兑、作为最后贷款人给市场以偿还债务的信心、避免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和维持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欧债危机根源及实质在于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欧洲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模式是欧债危机根源及实质。

(一)欧洲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债危机的根源

资源错配导致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问题,以PIIGS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制造业下滑,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竞争力下降,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导致危机。欧元区逐步形成以德国强大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国和以PIIGS为主的消费国,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经济结构失衡加剧了欧元区危机。

1.希腊、葡萄牙、塞浦路斯等国产业空心化严重

希腊工业基础薄弱,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5.8%、16.6%和77.6%,经济增长依赖旅游业和航运业,产业空心化严重。高福利制度导致财政支出快速增长,2008年个人医疗支出比世纪初增长235%。金融危机重创了其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希腊隔海相望的塞浦路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高达80%,高出欧盟近10个百分点。金融业占GDP的40%。金融危机期间两大银行因资产减记损失高达40多亿欧元,债务水平上升25%。第二大银行对希腊贷款占48%,因希腊债务损失数十亿被分拆,大储户损失惨重。葡萄牙第三产业占比74.1%,主要依靠服务业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葡萄牙试图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但受金融危机冲击,融资成本高企,转型受到重创。

2.德国制造业优势显著,拉大了与PIIGS的距离

欧元区各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分化明显。1997-2007年,PIIGS单位劳动成本提高了32%,而核心经济体仅增长12%。2000-2010年,德国、奥地利的单位劳动成本增长3%和9%,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分别增长26%、30%、24%、33%、27%,远高于欧元区17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见图2)。

1997-2007年,PIIGS产业结构调整是将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制造业占GDP的比明显下降。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看,2000-2007年,爱尔兰制造业占比由32%降至22%,降幅10个百分点;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制造业占比分别下降3~4个百分点不等。而德国的制造业占比却由23%增至24%(见图3)。

从东西德合并直至欧元区成立以来,德国依靠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的经济政策与体制改革,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提升了德国竞争力,2006-2008年单位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而劳动力成本却缓慢增长,低成本和高生产率增强了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成就了德国生产国和出口国地位。

3.欧元区经济体失衡,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分化明显

欧元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PIIGS国内需求,抬高非贸易品相对于贸易品的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也抬高工资相对于生产率的价格。大量外资涌入,建筑业、财政支出大幅增加,PIIGS经济快速增长,出口不变而进口上升,对外经常项目和赤字更是大幅飙升。希腊外资净流入占GDP的比由1995年的5%提高至2007年的100%。葡萄牙经历长期经常账户赤字后外债净额占比高达90%,西班牙外债净额占比达60%。对边缘经济体累计贷款额德国约占GDP的30%,芬兰约占60%,荷兰约占53%,核心经济体的多数头寸日益集中在边缘经济体。而欧元成立前德国投向边缘经济体头寸只有一成多。

詹姆斯·英格瑞姆1962年警告说除非“外债被用作生产目的”,即只有伴随着国民财富相应幅度的提高,不断累积的外部债务才是可持续的,否则货币联盟内部经常账户失衡和外债高企将如影随形互为因果。由于欧元区市场一体化不成熟,各国产业结构不同,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名义汇率固定但实际汇率不同,各国通胀率不同,这就影响到欧元区内贸易与资本的流动,进而对各成员国的经常帐户、单位劳动成本、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导致各国不平衡性加剧。一是以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为代表,低通胀、经济稳定增长、经常帐户顺差、单位劳动成本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欧元区核心经济体;二是以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高通胀、经济高波动、经常账户逆差、单位劳动成本增长较快,这些欠发达经济体属于欧元区边缘经济体。欧元区以德国为代表的核心经济体与以希腊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之间的不平衡性在加大,经济结构失衡严重。

欧元区经济失衡,爆发危机的国家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竞争力缺失。德国拥有强劲的制造业竞争力,而英国拥有较强的金融业竞争力,这些国家在产业上有突出的比较优势。而PIIGS消费国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都缺乏竞争力,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外,在产业层级、竞争力、技术与人力资本上,均无法与德国等核心经济体相抗衡,而其消费水平、福利开支、最低工资等却不相上下。最终导致边缘经济体财富外流和债务聚集,受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衰退,问题凸显而负债累累。

(二)欧债危机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在2011年指出欧债危机起因在于:欧元的创建让欧洲边缘经济体出现大规模信贷狂潮,投资者误以为希腊和西班牙所发行的债务与德国发行的债务一样安全。这些信贷资金并未有效用于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流入虚拟经济,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当信贷狂潮因全球金融危机突袭戛然而止,流动性收紧时,经济和财政危机爆发。而边缘经济体的过度借贷成为欧债危机之源。由于经济增长严重衰退拉低了税收收入,而为挽救金融危机政府财政支出不减反增,财政赤字在所难免,同时银行援助成本导致公共债务突然飙升。市场由此对欧元区边缘国家债券的信心崩溃,最终加剧危机爆发。

1.西班牙、爱尔兰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

以“凯尔特之虎”著称的爱尔兰一度成为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增速显著高于欧元区。近年来爱尔兰房地产业占比翻番,房价上涨三至四倍。房地产信贷扩张加速,住房抵押贷款占比从2003年的40%升至2007年的81%。房地产抵押贷款购买资产多用于投机,房价上涨提升房地产抵押品的价格,信贷风险敞口不断扩大。金融危机冲击房价急剧下跌,银行资产大幅缩水,高速运转的经济急转直下而陷入大幅衰退,也陷入了欧债危机。由于欧元的低利率低成本融资优势,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逐步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1997至2007年,西班牙房价累计上涨2~3倍,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从21%提高至40%。

2.爱尔兰、西班牙房地产价格指数超过次贷危机时的美国

欧元成为PIIGS信贷扩张的制度基础,统一欧元大幅度降低了利率,PIIGS风险溢价及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极大地推动了信贷扩张。而大量流入PIIGS的资金并未进入生产等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推动房地产快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流动性收紧,爱尔兰、西班牙房地产价格下降,银行坏账大幅增加。1999-2009年,爱尔兰和西班牙银行信用占GDP的比分别由103.4%和111.8%提高至225.7%和228.8%。两国的债务规模翻倍增长,信贷规模显著高于核心经济体国家。而同期法国信贷规模占GDP的比基本不变,德国甚至还有所下降。

美国于2007年因房地产泡沫破灭爆发了次贷危机,但对比1997-2007年,爱尔兰的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由9.8%提高到13.8%,西班牙的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由7.9%提高到10.4%,同期美国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仅由4.6%提高到4.9%。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以年均12.5%和8.5%的速度攀升,美国房地产价格增速仅为年均4.6%。

1996-2010年,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甚至显著高于同期发生次贷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7年仅达到196.99高点;而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房地产业泡沫急剧膨胀,2007年爱尔兰房地产价格指数达到441.27高点,2008年回落至304.7点;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最高位超过了美国两倍(见图4)。

3.房地产泡沫增加银行风险,去杠杆化压力大

PIIGS产业结构的共同点是支持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爱尔兰和西班牙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尽管两国曾一度以良好的财政和债务记录而为人称道,但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政府的救助导致私营部门债务转化为债务危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房地产资产价格抬升了抵押品价格,加大风险敞口。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总部设在欧元区的银行对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的整体风险敞口占所有银行的62%。从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看,爱尔兰从2001年的360%飙升至2007年的705%,意大利从148%升至220%,西班牙则从177%升至280%。英国五大银行资产占GDP的4.5倍,塞浦路斯银行资产占GDP的8.4倍,冰岛四家银行资产是其GDP的9倍。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背上巨额坏账,政府救助银行,紧缩财政,欧债危机发生。

二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银行业危机。欧元区低利率刺激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抵押贷款对利率上涨的风险暴露开始快速增大,2012年底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至20%。西班牙银行坏账率也升至17年以来的新高。西班牙Bankia银行2012财年亏损191亿欧元。政府为接受银行处置房地产坏账专门设立银行来资产重组。为挽救银行业,欧债危机以来欧央行已注资数万亿欧元。

三是欧洲去杠杆化压力大于美国同行。低利率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信贷集中投放于房地产业,致使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欧洲银行业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2009年底包括美国银行、JP摩根及摩根斯坦利的杠杆率在15~17倍之间,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甚至是德意志银行的杠杆率都在21~49倍之间,欧元区银行体系互持债务,杠杆率明显提高,欧债危及欧洲银行业,这更加使得欧债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从欧债危机舒困方案中可以看出,单靠紧缩财政或者货币政策不能解决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才是走出欧债危机的根本之路。欧债危机的彻底解决有赖于引发欧债危机的根源的消除,有赖于欧元区的经济结构改革、分散财政及统一货币政策等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欧元区乃至欧盟制度的完善(包括统一银行监管制度建立),有赖于边缘经济体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对欧债危机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对于防范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房地产业风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实施宏观与微观审慎的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圣地亚哥·加奥纳·弗拉加.欧洲一体化进程[M].朱伦,邓颖洁,夏丽仙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陈元,谢平,钱颖一. 美债与欧债拖累全球经济的孪生兄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深圳市博源经济基金研究会.解析欧债危机迷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10)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67-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欧债危机为欧洲部分国家所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及深化。它已不是欧洲发达国家的专属危机,发展中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

(一)国际视角

1.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的发生令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直接导致了欧债危机。一是因为欧洲部分发达本身经济体资产负债情况不容乐观,负债比重较大。二是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效仿,普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的宽松财政政策,加大了欧洲的财政赤字。三是由于欧洲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发生变化,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直接导致国家的债务负担加重,严重超过警戒。

2.三大评级机构的助推。面对欧债危机,希腊债务空洞的曝光,世界上最著名且影响力最大的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普、穆迪降低了希腊长期主权的信誉评级,加大了次贷危机的蔓延,成为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之后,标普和穆迪又相继将意大利的信用评级调整为负,与此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此種风险。因此,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被下调,使得这些国家借债利息陡增、借债难度明显加大,欧债危机深入发展并不断恶化。

(二)国内视角

1.历史根源。自希腊在2001年成为欧元区,希腊通过与高盛等国际投资银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条约,以努力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债务的要求。该种投资方式试图降低财政赤字,隐瞒真实赤字情况,为之后的信誉危机埋下了祸根。

2.制度设计缺陷。制度设计缺陷主要源于欧元区政策、经济结构间存在的较大矛盾。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矛盾。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实行的财政政策却较为分散。两者无法完全协调统一,使得政策之下的经济运营也缺乏协调性,这必将导致一国、甚至多国经济受到恶性影响。二是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经济结构相矛盾。欧元区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话语权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受力具有不对称性。法国、德国一类的发达国家,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政策。继而使得部分国家的利益被忽视,受到危机冲击时难以招架,恢复能力较差。

二、中国目前国债和地方债情况

(一)我国国债情况

我国主权债务规模不大。一方面,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2016年末我国国债余额限额为12.59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20%,低于国际债务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逐年节节攀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远高于GDP增速。因此整体看来,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二)我国地方债的情况

欧债危机使得我国对债务问题逐渐重视。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数量规模上,2016年1月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债务率处于安全水平,但依然有贵州、辽宁、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债务率已超过红线。二是地方债务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政府层级角度,地(市)、县级的债务规模大,相比看来,省级、乡级规模较小。从地域角度,东、中、西部面临的地方债务危机不均衡,东部较为发达,财政收入较多,举债也由于发展机会较多而更加容易,但中部、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则恰好相反。三是地方债务的债务偿还期较为集中,调查结果显示,偿还期在2016年前的债务高达61.87%,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还款压力较大。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比较

(一)欧债危机与地方债相似之处

同为债务危机问题,欧债危机与我国债务危机主要存在救助结构、收支不够透明、还款责任不清等三大相似之处。一是救助结构问题。对于欧元区诸国而言,一旦成员国遇到债务危机,央行将伸出援手。而对于我国而言,地方债务一旦发生较大问题,中央政府将伸手相救,导致地方向外界大量借债。二是财政收支不透明。欧洲多个国家常常有意向外界隐瞒真实的政府收支情况,以稳定民心。我国的地方财政亦是如此。三是还款责任不明确。欧元区政府大量举债,无法如期偿还的债务往往推到下一届政府,使得债务堆积。我国的债务情况较为相似,由此地方财政风险与日剧增。

(二)欧债危机与地方债不同之处

虽然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依然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一是债务性质不同。欧元区各个国家主要向国外其他国家借债,债务性质属于“外债”,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危机发生,国际性银行对借债加以管制或国际信用评级系统对一国信誉评级进行更改,政府财政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我国地方债务属于“内债”,中央政府将对地方政府予以较多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不存在信用危机问题。二是债务投向不同。欧洲国家借债的原因主要为保证居民福利状态,以此稳定政权。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借债主要是为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四、欧债危机对中国地方债治理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

在处理我国债务问题的态度上,应该积极重视,不能由于“内债”过多依赖中央政府而一味举债。面对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我们应从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深度分析我国自身的债务情况,防范于未然。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应该对地方债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帮助各地方政府及时并妥善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防范、解决债务问题,使得债务风险降到最低。总之,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二)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的财政赤字与债务负担率尚在警戒线之内,但如果考虑我国地方政府、国有银行的坏账损失问题,部分私下投融资平台的支付缺口、房地产借贷风险、民间借贷等因素,我国的潜在债务危机不容忽视。面对欧债危机所带来的类似“多米诺效应”,我国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地方政府的潜在借债问题,并及时解决,防范化解我国可能面临的债务危机。在货币政策上,我国与欧元区国家一样,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化解方式对我国债务风险的化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进一步改革财权与事权制度,健全地方财政监管机制等,避免因为地方债务问题引起我国经济体系发生动荡。

(三)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福利制度模式

一向以高福利为傲的欧洲国家遭遇债务危机,使得众多国家纷纷减少甚至取消对民众的原有福利。与此种做法相比,我国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福利制度问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有切实作用的福利制度。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渐突出,2016年已经完全放开二胎政策。老龄化问题应该使得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改革,使得我国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如果只是单纯效仿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并不可取,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各个国家先进福利制度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勇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福利制度,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走我国福利制度的专业化、法制化道路。

债务危机的化解篇(11)

中图分类号:F830.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85-04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其将怎样发展和演化现在还很难预料,这使世界经济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再次危机的风险性。欧债危机自爆发以来,各方都在反思和分析这场危机。同时也在努力采取措施试图拯救危机,但是欧债危机反倒越演越烈,并形成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全面综合性危机。这一方面说明这场危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需要改变对危机进行反思的视角和方法,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本文就是立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当前日益肆虐的欧债危机,希望能给人们提供认识欧债危机的另外的视角和启示。

一、欧债危机:金融危机的继续和当前形式

欧债危机是发生在欧洲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欧洲国家以国家为信用担保对外借债或者发行债券。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期偿还债务或政府无力偿还。由此导致不能到期如约偿还债务造成的违约失信的危机,这也是信用危机。早在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的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其后是中东欧国家。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债务评级,标志着希腊开始陷入债务危机之中。此后危机越演越烈,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多个国家也陷入危机,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这次欧债危机是由美国2007年8月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向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日渐加深和危机的全面展开,这引起了希腊债务危机,并最终导致欧洲多国陷入债务危机。从欧债危机的发展和蔓延的历程来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因金融危机导致债务危机发生,这些国家有:冰岛、希腊等国。在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评级: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12月16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信用评级由“A-”下调为“BBB+”;12月22日,穆迪宣布将希腊评级从A1下调到A2,评级展望为负面。这标志着希腊债务危机正式开始。

第二阶段是欧债危机的扩散。受金融危机影响,爱尔兰的银行业压力测试表明救助需要庞大资金,这就导致了爱尔兰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爱尔兰不得不接受欧盟和IMF 850亿欧元救助金。2010年1月11日:穆迪警告葡萄牙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赤字将调降该国债信评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在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葡萄牙成为第三个要求欧盟救助的国家。欧债危机从希腊蔓延到爱尔兰、葡萄牙。这也使危机呈现出扩散趋势。

第三阶段是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由于欧债危机形势持续恶化,欧债危机又蔓延到了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家,这使欧债危机由欧洲边缘向核心蔓延,这也使危机的规模扩大了。

考察欧债危机的传播路径来看,从希腊这一点到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然后再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这样危机蔓延近乎欧洲一周的过程中从欧洲的边缘扩散到核心区域。这个过程始终是因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推动的,是金融危机深化和扩散的结果,所以,当前的欧债危机就是金融危机进一步的展开和释放,是金融危机的继续和当前的发展形式。尽管当前世界已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只是转变了形式——欧债危机。

二、欧债危机已引发欧洲全面综合性危机

当前欧债危机已经引发了欧洲的全面危机:经济、政治、社会和信心危机,这是综合性危机,这种综合性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之病的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