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3 10:52:30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综合素质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有优势。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功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2)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每一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档案能够作为其在大学阶段的综合素质档案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是摆在我们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形成

1、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概念。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指学生工作部门或辅导员、班主任把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书资料。反映了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客观过程,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一般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职院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学校学生工作处和团委等部门牵头,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组成“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相应成立“院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辅导员、班主任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3、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及资料收集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档案记录的是他们大学期间数年的成长历程。鉴于档案材料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就业推荐与招聘工作的超前性,要从学生被录取那一天起就做好建档工作。对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技能大赛、等级考试、社会实践活动、入党材料、奖学金评定、评优获奖等活动材料应及时归档,及时、准确、完整地把档案材料收集到位。特别是对人才信息需要完善的档案内容,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材料,及时补充进个人档案,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档案内容也应注重收集体现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材料。同时,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补充、丰富学生档案内容。通过这些档案材料真实反映其个性化发展特征,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改革,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

2、社会人才市场的客观需要。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职院校学生档案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份完整的学生档案,对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挑选并合理使用人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确立和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扩大就业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档案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见证,用人单位选人和用人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措施

1、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因此,院系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注意用心搜集这些材料和信息。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责任制,定时、定点收集整理,及时归档。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在校园里,我们通过广播、宣传栏、文体活动等方式和途径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团结、勤奋、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学风,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踏实做人,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职教育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现状,全方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综合测评过程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

4、突出学生在综合素质档案建立中的主体地位。综合素质档案应有大学生本人管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要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各阶段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等情况,将活动材料及时归档,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检查,结合个人表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与评价,并及时反映给学生和家长。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3)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做出符合其特征的,有积极作用的判断。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师,如何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评价观念上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评价过程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实时的观察与研究。

一、综合素质评价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成长历程。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也能够在评价中有所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指导与干预,让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改进

综合素质评价不应只体现在学期末的一项教学材料的整理上,它是学生在校成长状态的全现掌握,教师应及时的进行了解,那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对这些困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查看这些原因由何而起,涉及到自身教学中的哪一个教学环节,针对教学环节及教学效果进行改进。

(三)全面掌握学习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

让学生对自已在学校中的状况进行记录,教师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另一个途径。

(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小学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综合素质评价为教师给予学生更加有意义的指导提供了方法与途径。综合素质评价表面上反应的大多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中暗含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与观念,还涵盖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小学生一入学,对于周围的一切还处于萌懂的状态,那么,教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则是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从指导的角度出发,成熟的、公正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能够发现自已身上存在的优点,能够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些教师只是停留在学校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何做才能适当、合理都没有认真的思考,一些教师无论怎样强这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也不以为然,依然只抓学习成绩,其他一切工作靠后站。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这项工作,很多教师就存在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目标的情况,这种状况是十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的。

(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流于形式

根据教育部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示,很多学校推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或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或是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让学生记录下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教师通过这些材料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再针对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三)缺少健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成长状况如何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个综合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终极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指出:人的智能发展是多元化的,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基于这一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不同的层面与侧面来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不同领域存在的优点与长处。

(二)制定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综合评价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这项工作有意义、有实效开展的保证。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添写要能反映学生客观的成长过程,并以些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4)

班级干部不仅仅是使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明显的,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围绕教育部的教育方针,目前各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结合我校高职高专办学的特点及企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反馈信息,谈谈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的培养发展的目标导向、教育等作用,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1.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这从以往“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会干部、助学金等的评选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因而导致出现“一好”代“三好”的不良倾向。这种现象挫伤了一些品学兼优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管理教育,不利于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近十年,素质教育被再次提到新的高度。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又于2004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因此,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体现在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里。尤其是、教育部发起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试点实施,带动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拓展和素质测评的重视,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有其不足,有待改进。

2.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特点及对学生干部培养的影响

各个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分类和权重比稍有不同罢了。现以我所在学校的考评办法来解释综合素质测评的一般包含内容。综合素质测评分为基础性素质、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为突出学业为主、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学业成绩从基础性素质中单独列出,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基础性素质按照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三个二级指标。德育素质由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操行出勤、社会实践等二级指标构成。智育素质以学生所修课程考试(考查)成绩和学分计算所得出。身心素质指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主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展性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形成的体现其创造性、实践性和个性发展的素质,包括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文体特长、技能和特殊表彰等二级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总分=(基础性素质考评分)×15%+(发展性素质考评分)×25%+(学业成绩)×60%。

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较为内在的、较为基本的那些品质,是人们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种单项评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在校发展情况的一个信息手段。它体现了评价、导向、教育等几大功能。因此,综合素质测评对大学生的引导、价值观、教育、培养等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的学生干部有着更为重要的选拔、导向、培养等影响。

3.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发展的几点思考

3.1要求选拔的学生干部要具有良好的品行、政治觉悟。

学生干部作为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和政治觉悟,这是由综合素质里面的德育素质中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遵纪守法、操行出勤等要求的。在普通学生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在校园、宿舍安全稳定、宿舍纪律、卫生、用电、突发性事件、及时报告等重要方面,需要大量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学生干部对普通同学进行排查、了解和引导,维护校园稳定。因此,要求学生干部满足首先是党员,对于大一学生干部要求至少是入党积极分子,其次思想政治理等论课程必须良好等条件。

3.2要求选拔的学生干部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学生干部是普通同学最贴近的干部,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要树立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首先班干部的学业学习能力要好。综合素质测评里面的基础性素质就明显突出学业,即坚持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学业成绩从基础性素质中单独列出,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班干部的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要求也很高。只有对班干部的这两个能力的高标准要求,才能使班级的同学凝聚起来,起到班级榜样和风向标的作用。

3.3培养学生干部的良好时间管理能力、计划能力。

由综合素质测评的总分公式就可以看出,班干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老师交给的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好好学习,只有在出色完成这些工作和学习等条件下,他们的综合素质测评才能是很高的。上了大学,大家都“很忙”,如何在“忙”的同时,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得该做的事特别是学习、工作等不落下,这是每个优秀的学生班干部必须坦然面对的、不能回避的。因此,综合素质必然引导和培养学生干部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学会和掌握出色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计划能力,这对学生踏上社会、工作岗位是有益无害的。

3.4培养学生干部全面发展,不能做短板。

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干部是全面发展的,因此,“不做短板”是对一个班干部的基本要求。一个大学生,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班干部必须在这一方面做出表率。最低要求是不挂科,理想一点的是能中游以上。作为一个班干部,“不能做短板”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各个方面,如学习、工作、组织管理、协调、与同学的关系等,都要求争取优秀,不能有某方面能力是缺失的,必须是全面发展的、起表率的,就这一点来说,综合素质对学生干部是要求很高的。因此,这对提高整个班干队伍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3.5培养学生干部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抗打击、受挫能力。

综合素质测评包含身心素质这一项指标,它是成为学生干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抗打击、受挫等内容,激发学生干部坚定意志、勇于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承担责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和正视学习、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干扰,从而提高他们的抗打击能力。

3.6注重学生干部在班级里的正面教育,树立榜样。

综合素质测评是全面教育,引导学生的各个方面,而优秀的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很高的,这必将对那些普通同学有鞭策、正面教育作用。反面教育只能告诉学生什么不好,正面教育才能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反面教育多了,会导致情绪低落,思想苦闷,正面教育越多,越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因此,综合素质测评能良性地促进学生干部能力的提高,在班级里树立榜样,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

3.7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是综合素质测评里面考核的一项指标,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学习、管理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高素质的大学生干部不仅要会学会模仿,而且要会想会创造,打破常规工作、学习思路的束缚,解放思想,做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创新。唯有创新,才有进步,才能发展。因此,综合素质测评给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8综合素质测评是激励学生干部争优的一种激励机制。

在学校每年一次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集体”等评选活动中,坚持综合素质测评评选标准,实事求是,保证评选质量,从而激发荣誉感,促全面发展,并在实际评选活动中锻炼学生干部的能力。综合素质测评激励机制使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奋斗有目标,学习有榜样,先进有奖励,调动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干部的管理潜能,促进了班级集体的良性健康发展。

3.9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学生干部的一种考核机制。

学生干部的考察工作是学生干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识人、选人、用人的基础,是激励学生干部奋发向上的有效措施。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干部的考核各项内容,使得考核有依据、公平,促使学生干部队伍良性进步。

4.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测评是能够对学生干部进行导向、评价、教育的,是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干部培养发展,是一项科学性较高的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赛.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J].科技信息,2009,(1):32.

[2]韩冰.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作用及若干措施[J].教科论丛,2009,(1):249-250.

[3]林香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5):425-427.

[4]詹洪波.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毕节师专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初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20-24.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5)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52―0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在以培养学生的高技能为重心的高职院校,同样也有开展相关素质教育的必要。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有改革步伐的滞后。要想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目标,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进行全新的梳理和创新。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创新的必要性。

1 综合素质课程开设随意,效果不理想,现状不容乐观

(1)课程开设随意。应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学校设立相应的教学部门,开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就业指导课、人文艺术类的欣赏课等。但部分课程开设随意性比较大,有因人开课或因需开课的嫌疑。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学院在最初设置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等四门极富特色的课程之后,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在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综合素质课的选课压力下,又相继开设了“书法欣赏”、“美术欣赏”、“演唱技巧”等课程内容过于专门的选修课。

这些课程和本校最初凸显综合性和职业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开课宗旨有所偏离,滑入了与普通高等学校相类似的带有普泛性的选修课的开设轨道,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开设相关的人文艺术鉴赏课程。当然,这种课程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联系不够紧密,而难以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2)教学效果不理想。选修课一般以大班形式开设,每班动辄都是百人以上,课堂师生互动困难,难以采用比较适合高职学生智力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仍是基本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的演讲水平和个人魅力就成为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因素。但有如此水平的优秀教师毕竟有限,这就导致大部分综合素质课课堂效果差强人意,往往是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再则,由于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很多学生纯粹为了得学分而上课。

2 专业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课程改革两张皮,前者成果显著,后者严重滞后

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一般把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截然分开,而且重视专业课,轻视综合素质课,觉得上好专业课、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才是重中之重,综合素质课只是锦上添花,有没有、学没学好无关紧要。因此,在学校的一切教改活动中,专业课的改革是核心,而且通过近些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改变了原来本科“压缩饼干”式的课程,确立了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等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新理念。

然而,这些先进的改革理念根本没有渗透到综合素质课程的改革之中,综合素质课程仍然停留在学校单方面设立课程名目、确定讲课内容,并主要由校内教师教授的阶段。

综合素质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大模块,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开课讲课。把它和专业课程统筹起来设计,而且用一以贯之的理念全盘改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育工作者应该抓紧这有限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开设富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毕业即上岗,上岗能工作,真正实现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双主体”原则

目前,随着国家100所骨干院校的申报和建设,在高职教育领域提出了“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理念。所谓“双主体”,就是除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主体,企业、行业协会或政府作为另一个主体也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人才培养过程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各环节,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建设无疑是重点,在课程体系这一重点之中,理应包括综合素质课程板块。我们必须一改以往由学校一厢情愿为学生开设综合素质课程的做法,联合企业、行业或政府,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此来确定综合素质课程。

2 综合性和职业性兼顾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文科学素质类的普泛性的课程,另一类是针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谋程。禾同门类的课程,其建设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第一类课程,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尤其是现在各院校都在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很多精力都要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加上学生选修课的学分有最低“门槛”,学生一般也不会选修太多课,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不可太专门,过于专门不利于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期间比较全面地建构知识系统。鉴于呲,在设计此类综合素质课程时应尽量将接近的科目知识融合在同一门课里。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设计了“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中,不同的教师分专题为学生讲授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门类的知识。第二类课程的设置要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学者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指出,有助于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素质包括“善于学习”、“较强的纪律观念、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人际交往和应对能力强”、“培养团队精神”等。高职教育专家赵志群也指出;职业能力的首要部分是专业能力,其次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社会能力就是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作、自我调节能力等。后两种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职业通用能力,是职场成功的必备素养,它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习得,但重点应在综合素质课程的

教学中予以培养。

3 灵活性原则

考虑到综合素质课程有以上所述的课程建设主体以及课程类别上的差异,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开课地点等方面都应该因课而异,灵活变通。不必硬性规定所有的课程都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或在固定的课室上课,而应设计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并确定相应的课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为了照顾企业教师来上课可以选择在晚上或周末,教学地点既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既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

三、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的方法

1 调研走访

(1)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工作的适应性及企业需求。每年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部门都会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类似的问卷,其调查结果对于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08届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哪些能力最有利于就业后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中,“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位居前列;在“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视情况”这一条目的答案中,“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等位居前列。虽然这种问卷因为设计的科学程度不一,其结果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现状,但其指导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为了给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可以对这种问卷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或者请一些专门的调研公司来完成这一工作。

(2)走访企业,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或咨询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各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都负有招聘、培训、管理员工的职责,他们对于新近员工的工作胜任情况是最了解的,同时他们还要分阶段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通过对他们的走访,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他们的培训内容,以确定哪些培训可以结合学校的综合素质课程来合作开展。

(3)调研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或员工培训机构,了解他们的课程模块以及培训效果。现在,各种管理咨询公司层出不穷,一些资深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时代光华、澜海原创等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员工培训项目,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效的会议管理”、“高绩效团队的建立与运作”、“服务文化”等。近来有报道称:“东莞市还引入企业资源开展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合作开发职业素养课程”,“邀请联想集团对中职教师在人际关系‘破冰’训练、教学沟通技巧、高效团队建设、职业心态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虽然东莞市开展的是师资培训,但这些课程对于即将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来说同样有用。这些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些培训内容具有普适性,对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研讨分析

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资深培训师,共同研讨、梳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与专业课程需要细致的岗位任务分析相比,综合素质课程内容的确定要相对容易,大家所要商讨的,主要是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大多数职业所普遍需要的通用能力,或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就是在具备了专业能力之后,有效发挥专业能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垫良好基础的能力。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6)

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关注每一个学生“闪光点”,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维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能发掘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既评价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需求,又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勇气和自信。综合素质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的同时,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准确、多元的评价能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教师业务提升的需要

传统评价惟分数论,使教师的培养思路总以考试为指挥棒,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反馈信息,不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体系既重视人才的知识专业化水平,更注重人才的创造能力水平;既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时代挑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3.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立足整体,彻底转变办学思路:对学生整体培养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多元化的评价;从“唯分数论”变为量化积累,从量化积累过渡到质的评价。对学生多元、质的评价,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激发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优化办学资源,使校际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拿一个简单的比喻句来讲,学生会经常给你新奇的比喻,我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赏识教育与幽默批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给与表扬。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赞扬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渴望赏识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课程标准》里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评价要饱含教师的赏识与期待。我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有信心,要充满期待,得体幽默的批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药,使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信任与支持,从而迸发出改正缺点、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批评时巧用幽默,不仅能避免师生矛盾,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在愉悦的情境中得到感悟。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7)

[作者简介]杨军(1971-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75-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综合素质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有优势。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功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八种智能构成,且各具特色,每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对学生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方式,即评价方式由静态到动态转化、评价标准由单一到多样化、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化、评价内容由单项向多维转化、评价目的由笼统向明确转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等,它们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目前,国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元二级评价组织体系,制定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构成的三方三层指标体系,构建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双向改进的结果运用体系和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共同构成“多元互补”式的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培养特点,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侧重对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业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以生为本,促进评价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获得终生发展的能力。首先,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体现在评价的方方面面。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其次,要注重结果反馈。学校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等,家长审阅后再将审阅意见反馈给学校。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利于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有利于营造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再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反映到他们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中,要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发展状况,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特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形成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探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高职教育者,肩负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主动积极做好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8)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22-04

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换言之,要检验第二课堂开展取得的成效就必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测评。找到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一方面实现对第二课堂开展运行结果的量化考核,检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素质测评的结果对学生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朝着优良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发展。在此我们在建立第二课堂运行体系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引入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

1 大学生第二课堂运行体系的层次结构

第二课堂内容繁多,建立清晰的结构便于有效地统筹管理。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进行逐层分解、细化和组合,使运行体系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经过多方面数据的收集,现将运行体系分解为4个等级的层次结构,其中最高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阵地层”,它将若干相关的指标组合为一个类,以阵地建设的形式进行第二课堂的运行,这里结合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特点,参照了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划分方式,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具体将第二课堂活动按照阵地建设的结构划分为思想道德、科技学术、人文素质、体育心理和实践能力创新等5个板块进行管理;第三层为“主题活动层”,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活动开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第四层为“实施层”,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体对活动进行选择和参与完成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施(如右图所示)。

大学生第二课堂运行体系结构

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测评内容就应是围绕第二课堂的运行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以及参与程度。在大学生第二课堂中对大学生的测评不光考核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取得的成绩,第二课堂作为一个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环境,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融入环境、参与活动的情况,原因在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很多低年级的同学身上蕴藏着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的空间,这时我们关注他们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一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可以进行有效地预测和指导,另一方面在考核中给予的肯定可以进一步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参与,提升自身素质。

第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测评。提升同学的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同学综合素质结构是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对于某同学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如何,具体的素质结构又怎样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结构,才能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们指导和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成效的反映,对我们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有重要意义。

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3.1 量化指标体系构建

在运行体系已实现层次结构模式的基础上,现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这里参照国内各高等院校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的基本情况,把大学生综合素质划分为5个一级指标、l3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进一步对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层次构建(见表1)。

3.2 利用FAHP法进行权重系数的确立

由于决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纷繁复杂,各个评价指标在综合评判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对指标的评判值进行合成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在层次分析法下面,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构造成对比较阵,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的每个因素和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及其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低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构造判断矩阵,对所有判断矩阵进行综合,得到专家群体判断矩阵。这里结合各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行考评办法标准,参照某高校的相关调查结果结合对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后,对相关指标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计算并调整给出的示范(见表1),另外具体的实施中还应进一步调查分析,并结合不同的院校的性质和培养方向进行补充和修订,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同学其测评重点不应完全相同,而应该据其培养的具体要求,有所侧重。

3.3 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3.1 评价评语的确定

3.3.5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在模糊数学理论中,综合评判的结果划分也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最大隶属原则”和“综合排序值”两种方法。其中“最大隶属原则”就是B=(b1,b2,…,b5)中选取最大的评价值对应的等级作为最终评判结果。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按照“最大隶属原则”给出判断等级,同时对各层的具体情况给出评定。

3.3.6 FAHP-模糊综合评判的综合运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相关部负责人员、辅导员和学生构成的评判团首先对测评同学的综合测评表现对照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我们可以引入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在这里FAHP-模糊综合评判仅作为测评方法简单的介绍。

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难点和解决办法的思考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理论上使用模糊层次综合判断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即能更加客观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显示。但是在实际的测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高校中还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按比例进行加权计算的方式。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两方面:

第一,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对学生的考核仅仅限于修够所规定的学分即可,对于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只在奖学金评定方面略有体现,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激励效果不明显,学校和其本人对其综合素质的构成状况如何关注不够,或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显的体现。

第二,第二课堂的素质测评如果要实现,单靠人工的计算是不可能的,必须建设网络系统进行支持才可以,但在目前众多高校中管理的网络技术平台逐步涉及各管理各层面的同时,其网络共享等问题却日益突出,比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等互相不能够实现共享,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涉及方方面面,这就很难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技术平台。

5 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的实际运用

在现实中,目前对于第二课堂的考核一般是实行课外学分制,参照大学课外教育培养方案课外学分认定标准表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课外学分。但是,课外学分虽然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有了硬性的尺度上的规范,但是却不能直观地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究竟如何。因此在引入FAHP――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下,除获得相应的学分外每学期末还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进行测评,并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记录其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整个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具体的测评认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建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如实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数据负责登记记录的部门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获奖成绩及日常表现,由具体辅导员或相关负责人成立对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的评议小组,依据记录的成绩对同学进行单个的评价。其中评议小组的成员包括:班级辅导员、班级同学(由计算机随机抽取10名同学,并实行匿名制)、社区辅导员,设本科生专业导师的学校或学院应该增加专业导师。测评过程中分别由这些评议小组成员登录素质测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网站对照测评指标进行测评,其中由10名同学进行测评的成绩再由计算机随机挑选出5份作为评议的结果,从而尽量避免人为的主观控制评价因素。 第三步,在获得单个评价成绩的基础上,运用F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获得相应的测评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这里我们具体举例进行示范:

例如:某同学上一部分中获得的单个测评成绩为对于二级指标的测评结果的统计结果是:B11(政治表现)=(0.1,0.3,0.6,0)其含义是评价小组中有10% 的人认为学生的政治表现优秀,有30%的人认为良好,有60% 的人认为一般,有0%的人认为较差。同样获得:B12(道德行为)=(0.2,0.4,0.3,0.1)B13(法纪观念)=(0.3,0.4,0.3,0),从而可以得到B1与V之间的关系矩阵R1:

第四步,按照以谁组织(活动)谁授予(学分)为原则,对照课外学分获得的对照表给予相应的课外学分。这样既实现了在单一的学分制下将国家、省、校市、院系、班级等各个层面的所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分获奖、组织、参与和观摩几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获得课外学分的方案约束力强、宜于操作,同时通过综合测评的结合弥补了学分制不能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得到的综合素质的锻炼的成效进行具体测度的不足之处,双管齐下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的测评。

参考文献:

[1]张 英,冯艳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2]黄明强.学生评优问题的层次分析模型[J].保定师范学校学报,2005(10):35-37.

[3]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6(1):23-24.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也开始探索适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单纯考虑成绩,变为综合考虑德智体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过于粗放。很多学校评价时,简单地分为思想分和学习分。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2.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等根据班级选票情况进行评价,学生的人缘情况很大程度决定了评价的结果,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同学的素质。3.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存在偏差: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主要作用是给学生评定奖学金,变成了一个给学生划分等级的工具,因而不能真正发觉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很好地指导,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指南。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指导学生素质的发展,同时能够真正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一致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评价是有效的。2.全面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特点,从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多方面考察。3.多元性: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是划分等级,应该发现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体现出多元的特点,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4.动态性: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活动或成绩的表象的记录,更应该能反映出学生性格、学习和创新能力、特长、兴趣等内在的特点,从而能够指导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选择。5.引导性: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每年例行的考核,更多地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努力方向,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确实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参考和指南。6.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一定能够方便地衡量,有可行性。7.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在的团队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组织能力等。学生自己可以设定大学的目标。8.普遍和特殊相结合:评价可以分为统一标准和自身特点的特殊标准。统一标准用于奖项的评定。软性的标准用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指导,例如学生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样更能真实地评价同学,帮助他们进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素质评价为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但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过程是评价的根基,因而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应遵循素质培养的原则:1.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大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身体渐趋成熟,能力提高,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想法,不希望被人束缚。同时很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大学教育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性,给他们以鼓励,发挥他们的潜力。2.更加注重实践性,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都能够把教育放到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质。3.更加细化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很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教授,缺少必要的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消退。学生团学活动环节,学生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回馈,因而学生能力比较难提高。4.加强高校各部门共同的配合,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学部门等共同合作,共同协商。交流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素质发展问题。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10)

1、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概念。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指学生工作部门或辅导员、班主任把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书资料。反映了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客观过程,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一般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职院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学校学生工作处和团委等部门牵头,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组成“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相应成立“院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辅导员、班主任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3、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及资料收集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档案记录的是他们大学期间数年的成长历程。鉴于档案材料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就业推荐与招聘工作的超前性,要从学生被录取那一天起就做好建档工作。对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技能大赛、等级考试、社会实践活动、入党材料、奖学金评定、评优获奖等活动材料应及时归档,及时、准确、完整地把档案材料收集到位。特别是对人才信息需要完善的档案内容,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材料,及时补充进个人档案,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档案内容也应注重收集体现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材料。同时,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补充、丰富学生档案内容。通过这些档案材料真实反映其个性化发展特征,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改革,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

2、社会人才市场的客观需要。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职院校学生档案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份完整的学生档案,对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挑选并合理使用人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确立和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扩大就业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档案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见证,用人单位选人和用人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措施

1、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因此,院系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注意用心搜集这些材料和信息。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责任制,定时、定点收集整理,及时归档。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篇(1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