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4 09:53:30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1)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师资队伍出质量、出水平、出团队、出成果的重要因素。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法纪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彻底改变人事管理传统对教师的机械命令、强硬指挥、无情控制、冷酷监管、条例约束等陈腐观念,用理性、人本,客观、辨证、积极、主动的方式为教师创造各种发展机会与舒心条件,热情服务、积极支持、真诚关心、极大帮助,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使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工作、教学、搞科研。

一、政治业务与师德人格关系辨证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特别强调“人”的政治立场、业务能力、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精湛的业务、高尚的师德与和谐的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应保持积极、进取、正确、沉稳、昂扬的状态。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出类拔萃的业务技能,和谐的人格,可以使人力资源价值实现达到最大化。现代大学,需要从战略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政治、业务、品德、人格”纳入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客观辨证地发展好。

二、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关系辨证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运用是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做到“六要”。一要具有扎实过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华及其时代价值。二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联系紧密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应有较好的把握,捕获学科前沿知识为教育教学科研所用。三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理论,即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四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时代眼光,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实际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跟紧先进理论,思想观念与意识行为不落伍。五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躲闪不回避现实矛盾和社会问题,青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正确引导,增强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六要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不僵化教条,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拓展素质、完善知识。七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和谐的心态。

三、教学任务与课程改革关系辨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内容,在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指导下,对高校思政课的培养模式、目标要求、课程内容、教学课时、教材建设、教育手段、教学具体形式等的变革。教师在崇德敬业履行教育教学职责,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攻克难关,稳步推进高教改革。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的探索和更新等所涉及到国际国内社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问题的总体认识要正确,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阶段目标的总体认识要准确,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偏向认识要及时矫正。

四、校本培训与校外进修关系辨证

立足校情,重点实施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注重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与发展教育教学的素质与能力,开发与提升人力资源价值”[1]。根据校史校情实际,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根据办学层次类型的变化、根据专业水准的差异,优化整合校内人力与物力资源,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思政课教师到部级、省内外培训基地学习、进修与访学,到国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的学术视野,汲取兄弟院校、国际社会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校外与校本培训互补,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与水平。

五、学术梯队与结构优化关系辨证

协调各方关系,注重形成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思政课教师学术梯队,从主观与客观方面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老中青结合的年龄结构;博士为首硕士为主的学历结构;着力培养学术造诣高,有责任感、人格人品好、胸怀宽广、气度豁达、协作奉献精神较强的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思政课教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传承思政教研队伍天然的多学科优势,营造和谐、包容、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形成学科交叉、数量递增、质量提高、知识互补、有发展后劲的特色学术梯队。

六、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关系辨证

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和精神鼓励的教育方法是必要和必须的,但受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国情决定,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已经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杠杆,物质和精神必须协调使得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正视人的物质利益分配,对利益实现进行合理评判。高校要重视运用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校内分配等来改善物质激励手段,善于运用精神激励手段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形成强大持久的“双效”激励力量。教育部、要求,要研究和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或建议,以稳定教师队伍。否则,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不住人,较难遏制教师逆向流失。

七、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机制健康运行关系辨证

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的校党政领导与系、部协同管理的格局。构建思政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的制度和健康运行机制,为不断提升整体素质提供必要领导核心和制度保障。设专门管理机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创坚实物质基础条件、岗位人员科学调配合理流动、经费保障贯彻落实,完善评优奖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革除“狭隘专业观”和“偏激学科观”,增强学科归属感,学术荣誉感,权利地位意识与责任奉献精神,做到“有为有位”。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竞争合作、务实奉献的校园文化,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协调、服务、管理、指导、创新,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高效率与高效益运作。

八、人事部门“人”、“事”职能实现关系辨证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最核心的理念是全力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人”是根本,“人”是核心,“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从心理学、管理学、领导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角度;也无论是哪一级或哪一个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都必须把尊重、理解、关心、依靠、激励、扶持、帮助,满足合理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确立和尊重主体地位,捍卫合法权益,在需要与可能的范围内尽力解决师生职工的正常需要和合理诉求,排忧解难,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全面发展。

九、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辨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和原则,没有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竞争性观念,难于完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科学化建设,难于挖掘竞争与发展的优势,学校领导层、人事部门、各级各类相关部门和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必须认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人力资源的独特性,高度重视学校未来发展的师资需求,面对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研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开发、调控、激励与使用,使学校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浩.论高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5):23-25.

[2] 张勇.浅谈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及必要性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133-134.

[3] 曾志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1,(8):258.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形态与分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要素来源”。而“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一系列支持条件的总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是地方特有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总称。对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划分,郝德永从知识、学生和社会三个维度,区分为原生性课程资源――知识;内生性课程资源――学生;外生性课程资源――社会三类。高新芝按空间分布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类。范兆雄根据课程资源各要素的特点划分课程物质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和人造物质资源)、课程人才资源和课程知识资源。徐学俊则从课程资源的形态,分人文资源(如文化古迹)、专业职能部门或机构的资源(如科研机构等)、文献资源(如音像制品)、社区文化机构资源(如书城的书刊等)、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如校外教育基地)、大众视听传媒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等)。不同的认识视角,这“一系列支持条件”就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笔者试从课程资源的呈现形态,把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分以下几种类型:

地域特色的人才资源。这主要指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教育影响的地方人才以及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群众组织,这类资源以个体人或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组织为载体。区域特色人才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最有活力、潜力最大,对其开发的范围和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地方特色人才资源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公仆”,即地方党政机关的人员,他们具有为学校教育办好事、办实事的巨大潜能。2、“企业界人士”。他们能在经济上支援教育,而且有条件派出企业家或工人代表组成讲师团,兼任校外政治辅导员。3、“离退休干部”。这部分教育力量可以组织各种校外教育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感染力强。4、“学生家长”。地方不同单位的学生家长,多有各种特长优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充分利用的人才资源。

地域特色的物力资源。主要指区域内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设施、设备与环境的总和,它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通过组织开发能弥补学校在教学设施和设备上的不足。地方物力资源包括自然体验和社会体验的设施、设备。前者包括山川河流、牧场、农场、植物园、森林、公园、风土等;后者如医院、福利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和天文台等以及传统艺术、企业、建设现场等。

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依据地方文化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维度,地方文化的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地方物质文化、地方组织文化、地方精神文化和地方活动文化。地方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地方的人工环境、生产与生活用品中的文化因素等。地方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秀丽宜人的公园、带有艺术色彩的物品等。地方组织文化如地方的组织管理体制及风格、地方性法律规章、居民公约以及一些区域性的风俗、习惯、规矩等。也是成员间进行社会联系及地方成员与外部成员发生联系的制度保证。地方精神文化是地方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基准,它是地方成员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其核心是地方成员的价值观。地方各种活动文化如宣传活动、义务劳动、慰问活动、庆祝活动等,是学生获取社会生活知识、加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是该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时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教学困境状态,课程实施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也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水平和效果,并最终影响教学的实效。因此,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开发包含两个目标,首先实现地方德育资源的课程化,就是要把原来具有德育价值的但未被意识到、或未被利用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畴;其次要挖掘、延伸地方原有德育资源的可利用功能,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环节是课堂讲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有实践教学与之配合。然而,制约该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恰恰就是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目前,全国2000多万在校大学生,都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需要有适量的实践资源支撑,这迫切要求地方高校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

开发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减少国家德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过程。短时期内不可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有限的课程资源在学生多、投入少的情况下显得尤其匮乏。另一方面。地方区域内大量有德育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尚未纳入课程资源范畴,特别是许多素材性资源未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进入实践课程,其德育功能和德育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造成大量区域性德育资源的搁置或埋没。因此,加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资源意识,提高其对于实践教学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是协调经济发展与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有利于完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将推进高校更多地关注地方发展的具体特点,有效地将地方文化、物质环境等引进德育课程,扩展德育内容,同时还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书,学生背书”的德育模式,以此带动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从而提高大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主体的行为模式

(一)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具有多重属性,在很多情况下,它并不属于教育部门单独管理,没有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是无法使地方教育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的。这要求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加强联系和协调。以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开发奠定组织管理基础。

地方党委政府应制定当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地方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为基础,对地方德育资源开发力量进行整体部署,在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等在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扩大社会各界特别是德育资源所有者的教育参与力量,激励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协同该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保证其多元开发主体的有机融合,共同挖掘和有效利用地方德育课程资源。

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地方高校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方案或纲要,明确规定地方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项目门类、呈现形式、应用办法、管理方式等要求,尤其要指导地方各高校联合开发实践教学资源,降低资源的使用成本。在使用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过程中,要周密规划,合理设计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使用过程的旺季和淡季,提高实践教学资源使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地方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下,逐步实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在产权结构和德育功能上的转化。一是转化使用权。通过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控制、组织和管理,使不属于地方高校的物质环境资源,在保持其所有权、占有权或经济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其使用权部分地转让到地方高校来,使地方高校得以有效利用或与其行业、部门共同利用。并且,这种利用关系必须通过政策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二是转化社会资源的德育功能。根据实际。适当调整部分社会教育资源的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使其德育功能基本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

(二)地方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一般是散布在区域内的,采用何种机制能够有效管理并加以共建共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焦点。首先,高校要对分布存储的资源实现目录集中统一管理,这是解决大范围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具体包括三个环节:1、开展社会调查,查访校外课程资源。2、登记课程资源,建立资源信息库。3、课程资源需求信息广告。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学校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激励,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和愿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一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的力量不足的缺憾。

再次,要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校内协调机制。学校各专业系部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实习、实训基地资源,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协助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定期到这些基地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处和团委要结合学生党建、团建、大学生社团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支持、配合教学实践。

最后,应加强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导。成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组成人员应包括学校主管书记或校长、相关部门中层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小组的职责主要是拟订实践教学目标与计划;编制实践教学指导用书;组织师生申报实践教学研究课题;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建立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库。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导作用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整合了学习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案例、图片等丰富的资源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大量可用资源,同时也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课程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选择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途径。

(二)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如在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时,可通过“教学论坛”、“教师博客”等互动模块的建立,为师生平等交流提供最佳环境。因此,网络课程开发团队应努力开发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水平、精力、经验和经费有限,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比例较低,部分学校根本未开发,部分学校只开发一门或两门,而且建设得不够理想。已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大部分基本涵盖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但网络课程交互界面友好程度低、学生访问率低、导航灵活性差、学生满意度低等。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设施不完善。由于学校刚升格,学科经费不足,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网络课程的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未开通网络,导致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花大量精力建设的网络课程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应用,由于学校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条件购买电脑,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法实现网络课程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论坛”上设置的很多互动,很少有学生关注、讨论。

(二)模块设计模式化,缺少特色。由于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化的水平有限,思路不够开阔,在整个模块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参考有经验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模式化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明显缺乏学科的特色性。

(三)教学资源不足,质量不高。从笔者调查研究的情况看,部分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已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点击进入网络课程,会发现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很少,拓展的内容不足,教学资源的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缺乏互动性,应用效果较差。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网络课程实施过程的关键,以笔者参与建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为例,课程已按简单网页的形式将整门课程内容整合起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链接上网,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在实际应用中,未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的积极性,导致应用效果较差。

(五)忽视后续发展,更新速度慢。网络课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书本上未涉及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的后续发展和内容的及时更新是网络教学的生命所在。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条件有限,虽然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但多是参与教学软件比赛或完成课题结题需要,很多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完毕后,很少人访问,浪费了很多人力和财力等,网络课程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务与科研管理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如何用好、发挥好网络课程上下工夫。

三、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新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占领网络阵地。

(一)加强教师的网络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素养越来越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生力军,如何应对现代教育技术提出的挑战,建设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教师要与时俱进,在增强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增强信息意识和信息思维,逐步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二)加强网络课程教学环境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因此,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已成为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三个方面。在加强网络课程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应做到:一是加强校园网、网络课程教学场所和校园网管理等网络课程硬件环境建设。二是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购买相关资源放于校内网与教师、学生共享;要鼓励教师自己制作具有原创性的相关微课程、教学软件等,为网络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三是加强网络课程的人文环境建设。高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各尽其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保证网络课程能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新升格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以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单位,将与每门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 网络资源库,师生可免费学习、下载各项资源,这种资源建设对教师和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第一,网络课程开发团队要结合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精心设计各门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例如,在建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时,应结合学校女生占多数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加和搜集关于幼儿园教师相关的内容,如在教材的第七章讲到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可搜集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幼儿教师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相关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将该课程的特色教学资源融入网络学习资源。例如,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20多场“美丽女生”系列讲座,可争取专家的意见,搜集相关专家的课件资源整合成可供师生学习的网络资源,一方面学生通过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学习,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将时事政治、经典案例、感动中国人物等资源融会贯通于网络课程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学到有价值、有利于自己提升的知识。

第二,加强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所建的网络课程,实现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

第三,注重课程重难点的讲解,思政教师可利用其他高校已开发建设的慕课,在网络课程上建立超链接,并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上课时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师也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录制成微课,上传至网络课程供学生自学,通过翻转课堂和微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注重课程资源的后续建设。一是教学团队要根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情况变化,不断更新内容,将最新的东西呈现给师生,鼓励师生有效利用资源;二是学校相关部门要注重监督、管理和评价,以制度来保障网络课程的建设、应用、再建设良性循环起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4)

一、加强资源建设 推进资源呈现方式变革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其中尤其强调信息化资源建设,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起到了信息传递、沟通、共享的作用,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学政治教学资源建设紧紧抓住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存取的方便性、交互的实时性等特点,已经有更多的包含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类型的具有分类科学、管理方便、实用性强、共建共享等特征的网络资源库建设起来,这些网络资源库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试题、中高考复习、素材资源、课程改革等可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的资源,为当前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但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1)建设主体实现多元化,但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课程资源实现多样化,但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资源数量虽然众多,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3)建设平台实现动态化,但资源建设标准不一,与《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建设规范还有一定距离。这些问题也在制约着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例如,思想者园地网站(http://)作为目前最大的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成立于2003年9月,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1 300 000余条,注册用户超过100 000人,资源点击更是超过36 000 000人次,网站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高考园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文本素材、视频资源、图片图表等十多个栏目,极大地方便了资源的直接使用和二次开发。该网站采用技术比较成熟的动易公司的BizIdea商业版程序,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注册用户的注册和管理、搜索的简易快捷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再如,思想品德课教学网(http://)依托于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会的雄厚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拥有功能强大、内容齐全、实力雄厚的网络资源,以人教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鲁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版本教材资源为主,全站设计了试卷、教案、课件、中考、视频、备课室、论坛、博客等多个精品栏目。网站以资料全面完整、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独特、视野开阔等优势,深受广大政治教师喜爱,网站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拥有超过120 000 的注册用户和超过2 000 000 人次的浏览量。此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政治自助餐(http://)、思想品德教学网(http://)、精品政治教学网(http://)、小憨教学资源网(http://)等网站都是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建设中的佼佼者,为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平台。

二、加强网络研修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它不仅颠覆了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更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绝佳的支撑平台。

1.推动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

集体备课的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往往受到时间、资金、区域等因素的制约,而基于网络技术的集体备课形式则克服了这些弊端,从而给更为高效、快捷地开展校内、校际甚至地区间的集体备课提供了技术平台。

2.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变革

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各地区、各学校建立了众多的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中,教师可以相互展示和分享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等,还可以进行在线同步或异步的课堂诊断,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协作,充分放大了名师效应,为教师群体性专业成长提供了支撑平台。

3.推动课改培训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在课改理念和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改培训方式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研究等机械式、填鸭式的方式,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建设的网络研修平台除了具备传统课改培训的形式外,还增加了诸如视频授课、在线提问、课例研讨、作业提交等新形式,在这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研修的培训模式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课改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新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实效性。

例如,姚敬华、沈雪春名师工作室(http://.cn)依托吴江市高中政治学科发展中心和苏州市高中政治学科研究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考试园地、教学科研、学科交流等网站栏目形成了对苏州地区的学科辐射,提高了工作室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此外,钱五海(http://)、张文军(http:///zwj/)、吴友华(http://)、施淑华(http:///ssh/)等名师开办的工作室网站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课程资源、发展动态、发展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名师的再发展,而且为青年教师的阶梯式成长提供了网络平台。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cn)、新思考网(http://)等专业网站搭建的“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政治教师群体的课改通识和学科素养。这些网络研修网站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从教师层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网络教研 构建教育科研发展平台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科研能力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网络教研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真正实现了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1)依托各类出版机构建立的以教材出版信息、动态新闻、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网站。(2)依托各地教育局、教研中心等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区域性教研网站,内容涵盖了本地课程资源、课改动态、赛课赛教、教研成果等内容。(3)依托地区、学校、个人研究课题建立的以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结题信息等为主的课题研究类网站。(4)依托学校政治组设立的以展示学科新闻、学科动态、教学科研、课程资源等为主的学科组网站。

例如,南京教学研究室的中学政治频道(http:///zxzz)强化教研优势,设置了教研动态、教学研究、考试评价、项目课程、教学资源、时政述评、队伍建设等精品栏目,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在中学政治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动态信息和最新教学资源,对南京乃至全省政治教研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无锡政治教研网(http://)、武汉政治教研网(http://)、富阳市中学政治教研网(http://)等教研网站以其鲜明的教研特色,对促进地区、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市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积极打造嘉兴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http://60.190.139.43),以学科基地建设推动学科组建设,设置了考试园地、课件教案、基地建设、时事政治、图片视频、二次文献、沈老师在线等精品栏目,既展示了学科组发展成就,也充分展现了学科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中学政治学科组网站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桐乡高级中学(http:///tgzzz/)、广东实验中学(http:///)、上海市东方中学(http:///zz/)等打造出了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学科组网站。当然,在所有的教育科研部门和学科组建设过程中都围绕着教材而展开,教材出版单位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平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高中思想政治(http://.cn/sxzz/)和初中思想品德(http://.cn/sxp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http://.cn)初中思品栏目等为建立基于中学政治教材的资源网站和教研网站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个人研修 搭建教师幸福成长平台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创新应用教材。通过网络不断获取教学所需的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资源,通过资源呈现方式的变革,不断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信息化情境中学会归纳知识、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并且及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性。(2)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一定的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情境支持。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信息素养不断展示和提高的过程。(3)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通过课前的教学预设反思、课中的知识生成反思、课后的目标达成反思等过程,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在不断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中学政治教师围绕着资源呈现、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等主题而设立的专业网站则成为了教师展示自我、反思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9-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是学校培养人才上水平、上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现代学校管理新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1]“以人为本”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依靠人,满足人合理的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价值观。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和教师都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的互动中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强调管理的价值取向从工作任务的完成转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观念,确立与尊重他们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工作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关心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全面发展。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为实现教育目标密切合作的过程,也是学校与教师协同发展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人事管理对教师的命令、指挥与控制等做法,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发展机会与条件,给教师以热情的服务、积极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组织向心力与工作效能。马克思曾强调:“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是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与重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要重人才使用,更要强调培养,通过培训学习,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创造力,提升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这启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要加大培训、培养的力度。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课程”设置再认识的培训培养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新课程)设置方案于2006年9月开始实施,课程由原来七门整合、减少至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改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教学课时、教学与培养模式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此方案实施以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课程”的性质、任务与重要性,以及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新要求还认识不足,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这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课程”设置方案意义与目的的再认识。要组织教师相互学习、讨论、研究教材的内容,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如何有效实施达成共识。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涉及到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总体把握,如对一个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握等等。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培养的基础和教材建设的前提,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

2.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的培训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完善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华及其时代价值。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科学而系统的认识;二是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了解与跟踪学科知识的前沿与发展趋势。三是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即哲学(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学方法论等。“方法与知识不可分割,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由实践证实、又用于认识或实践领域的知识。”[3]四是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的新变化,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应紧跟理论前沿,创新教学方法,从解决当代青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上下功夫。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培养应注重以上四个方面知识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检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热点的各种理论难点进行透彻的讲解,抓住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性与启发性,这样才能彻底说服人,也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理论素养与教学科研水平。

3.“政治、业务与品德”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培养模式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需要特别强调将政治立场、业务能力、道德品质三者有机结合的培养与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精湛的业务、高尚的师德与和谐的人格。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为业务能力与创造性,而人力资源的价值取向及产生的效果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密切相关。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和谐的人格,则其知识和技能所形成的人力资源价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反之教师若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不正确、道德品质低下或有人格缺陷,则其人力资源的价值将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和谐发展起消极有害的作用。当前,有些大学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优良道德人格的培养,这将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对此,学校须从战略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政治、业务、品德”三位一体的培养与培训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校本培训是注重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与发展教育教学的素质与能力,开发与提升人力资源价值。”[5]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施校本培训就是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依据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与不同需求,优化整合校内人力与物力资源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提倡研究、讨论、互动、交流,在“教中学,学中教”。并通过青年教师助课、培训、“传帮带”等方式发挥老教师、名师、优秀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育质量。同时,有计划地实施校外培训,如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中央、地方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此外应有计划地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进修与访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的学术视野,汲取兄弟院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与水平。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两者互补、相辅相成,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可充分开发教师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效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加强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与创新。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第一,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校党政领导与系、部协同管理的新局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第二,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制度建设中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规划,为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指明方向;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第四,以公开、公正、公平、科学、规范的原则,完善与创新评优奖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梯队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注重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梯队,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具体包括:第一,年龄结构要实现老、中、青三结合。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中、青年教师充满朝气,具有时代感,且处于创造高峰,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的生力军,是学科的优势所在;第二,学历结构应以博士为先导、硕士为主体,并着力培养学术造诣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具有宽广的胸怀与气度,富有奉献和协作精神的学科带头人与学科骨干,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第三,知识结构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应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构建一支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的学术梯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集成效应,以承担重大的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第四,教师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考虑教师流动、自然退休以及学校规模扩大与功能扩展,要有后备人才的及时补充,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以免影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3.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柔性流动”相结合,促进人力资源价值实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为教师提供宽广的学术发展前景,增强教师的学科归属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造一个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事业不断发展的平台,形成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实现平台”[6],构建一种能够使教师持续贡献知识、智慧和才能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应正确看待教师流动,作为一种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力资源,教师流动是正常的。一个有活力的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员流动比例。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大或无序的流动是不可取的,会影响到教学以及学科的稳定和发展。正确的做法是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进行有序地“柔性流动”,其运作机制应注重以下三点:第一,主动与其他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硕士和博士的交流,避免“近亲”繁殖,促使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教师之间进行学术的碰撞和交融,以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第二,引导教师校内流动,特别是有序地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同时,创建由学科带头人领导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吸引、聚集不同特点的教师形成合力;第三,营造和谐的、包容的学术环境与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既竞争又合作的教师文化,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提供适宜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务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367.

[3] 王 晖.方法论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54-02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号)这一重要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其实本身就包含着要贴近本土,而作为一所直接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职院校,笔者所在的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为苏南地区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基于院校服务地方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当前各个高校思政教学已经进入到一个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新阶段,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使之融入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去,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既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及服务地方经济。

一、地方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分析

1.理论价值。笔者是一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一线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到思政教学的不易。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改革思政教育,力求使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且教育具有实效,而教师在寻求资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地方资源其实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教育资源,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可以结合地方资源展开教学。地方资源的挖掘既可以完善思政课程资源的建设,更可以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因此将地方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理论价值在于:首先,把地方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完善学科资源的建设,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支撑,因此开发教学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当前,课程资源的建设完善已经成为各门学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发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也是思政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地方资源作为一个现实社会资源,应该纳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来,发挥其可为之处。其次,把地方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落到实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最先在我国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从定义上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而“从效力上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基本主张是“生活即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1]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际为基础,而地方资源作为离学生最近、最结合紧密的资源,在开发利用上面自然有其便利性,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自然也更加直接感性。因此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现实资源,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生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实践价值。本人认为,地方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价值是: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只有当其需要和利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得到尊重时,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从中获得满足感。而高职学生,在思维特点上也具有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特性,并且积极渴望参于,所以对于这样的受众对象,只有创设更多满足其现实需要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所以促进大力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并将鲜活生动的本土教学资源广泛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来,有利于增加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如何有针对地开展好教学。要提高针对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不能做到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于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因人制宜又在于密切联系不同思想层次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在于密切结合本土教学资源。本土教学资源取材于本土的现实与生活,取材于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人和事,因而能够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地方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运用途径

笔者参阅了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利用地方资源的做法,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其一,注重实践,具有各自的实践特色。例如,美国擅长于开发与利用各种场馆类资源;英国则侧重于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英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每年都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岗位;而日本又在开发与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和企业文化资源方面颇具特色。其二,以社会资源为主,走社会化德育路线。从美国的场馆类资源到英国的社会实践资源,再到日本的大众传媒资源与企业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都取材于社会,大都应用于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上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都注重开发与利用相关资源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2]在中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其实也还是一个相对崭新的教学议题,但是有很多的高校已经在改革尝试不断探索教学资源,其中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今天思政教育资源中的一块领域。那么如何来让地方资源在创新思政教育中发挥可为之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这样一些途径:

1.通过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使理论焕发生机。思政课是一门基础课程,从课程理论体系来讲,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一线思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要做到理论有说服力,要做到内容深入浅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丰富和积累教学资源,使教材上高大上的理论得以结合现实社会资源而焕发出生命力。而地方资源取之便捷,可信度高,结合紧密,这样的一些特性决定了可以它可以作为现实资源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如笔者所在的院校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全国百强县之首――江阴,报考学生多半是基于地方经济发达这一因素考虑而选择我院,毕业选择留下来就业的学生也占多数,也就意味着学生本身就建立在对地方资源强烈兴趣的前提下而来我院进行学习。所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和关注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开展教学迎合了学生自身发展之需要。在思政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一些经济资源,如: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江苏四小龙、江阴板块、华西村新农村建设、江阴产业转型之路以及一些江阴发展理念等鲜活的现实案例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以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内容时,我们采用了《江阴――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的视频以及江苏四小龙的科学发展路径之比较,让学生了解苏南城市的发展特色,从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达到实效。

另外也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地方历史军事、风俗民情、风景名胜、名人故事等资源,通过这些地方资源的不断积累,对理论教学资源进行了拓展,对于整个学科建设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把地方资源汇编成册,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还可以将地方资源进行整合剪辑和制作,通过一些崭新的形式,比如微课的形式来进行展现,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2.通过贯穿实践教学,使思政教育发挥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教学资源属于具体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它不仅有利于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开拓多样的教学形式,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知识的主动建构创造了可能。基于此,高校必须大力开发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动建构。在实践环节中,通过地方资源施展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如参观访问、考察学习、社会调研、志愿者公益活动等等。例如,每年笔者所在院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华西村的考察活动,地方工业园区的实地考察调研,参观纪念馆、文化馆以及博物馆,清明节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完成社会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形式,来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在搜集本土资源过程中,本身就可以让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在积累课程教学资源过程中发挥作用。在思政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还可以探索尝试通过翻转课堂这样一些活泼的方式,最大化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为思政教学所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感受现实的情境下,完成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三、地方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运用效果

从本土社会方面来看,地方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资源宝库,本土社会的发展往往需要通过现实中的人、物以及事件等具体资源才能充分表现出来。通过适时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教学资源,并将其呈现于课程教学之中,不仅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地方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这是一个方面。此外,从学生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更多希望通过自主探索与民主参与的方式来获得新知。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学资源,借助此教学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去体验、去领会、去发掘其所蕴藏的教育内涵,不仅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喜欢探索与参与的学习热情,促成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大大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拓宽教学途径,促进课程的建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教学资源开发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需要。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7)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媒体条件等实践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从分类上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必须有效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具备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一般具有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平台),中心同时具备实践课程资源图片展厅、演播厅、情景模拟室等场所和设施,具有该类教学资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据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尚且没有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相对困难。因此,开发整合校内思政课实践资源,对于后者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除了争取学校支持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史馆、校园文化长廊、学生活动中心、学校演播厅、教室等场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实践教学案例、图片做成展厅供同学们参观学习,还可以利用多种场所、舞台排演历史话剧、播放红、红歌、记录片,开展红色教育、改革开放教育。通过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改善思政课校内实践条件。

(二)充分利用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内容广泛,除了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外,还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包括除学校之外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外资源。很多思政课教师一说到校外实践资源就单纯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显然是是不正确的,这种认识不利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为红色教育基地并非到处都是,不可能随时把所有学生都拉过去开展教育,更不要说成本、安全问题、课程衔接问题。而且,红色教育取代不了思政课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成果、现实社会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矛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等进行调研考察不失为好的办法。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其实到处都是,关键是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愿不愿意做、怎样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思政课网络实践资源

虚拟、开放以及承载信息的无限性,使得网络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注重的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实践资源库,既可以充分收集存储各种电子材料、音频资料,还可以充分进行演示。二是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民意社情分析,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部分实践教学基地的虚拟参观考察,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种各种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同步学习。

二、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的组织实施

思政部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思政课必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建设理念。

(一)与专业系部合作,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重组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把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政课。同时探索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相应的拓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主动融入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和岗前教育、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弥补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与党团、学工等部门合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围绕学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宣传教育、文艺活动、公益活动、安全教育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提升为素质。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系部的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院各部门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

(三)与实习企业合作,拓宽实践教学路径

思政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既是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和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文化、规章制度和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由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平台――企业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广泛调研,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规范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是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推行的根本。高校要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有院党委主要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机构要有定期会议机制,协调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要求,高职学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的提取标准为生均经费不低于15元,这是衡量思政课建设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也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考核评价实现,因此,各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层面的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评价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和成果质量。考核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要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挂钩,纳入大学生日常操行评定。二是对教师层面进行评价。对组织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评实践教学的开展的组织实施情况、效果情况。三是对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其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工作情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部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思政课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可以和部门工作绩效、教师工作绩效挂钩,同时还可以评优奖先挂钩。总之,各高校通过完善各种实践教学制度,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高校必须注重开发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同时,注重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各个部门的内外联动。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07-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与产出之间不成比例,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功能的发挥。目前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探讨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探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探析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对策;探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同城联盟;阐述网络教学平台的新模式;分析影响教学资源配置的主要变量,比如资源信度、时空维度、开发力度及思想政治教育者整体素质等。本文从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出发,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结构功能,考察其资源运行绩效,从而提出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与优化方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结构功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资源主要由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学科与课程资源、政策资源以及经验资源等构成。这些教学资源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并遵循着各自的运行逻辑,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成高校教学生产力的主客观条件(如表1)。

1. 人力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动主体

高校人力资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党政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党政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代表教学管理者,带有强烈的利维坦特征和鲜明的党治色彩。另一类是教师群体。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执行者,既要完成学院交付的教学任务,又要迎合大学生听课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作为行动主体,他们均承担着执行政治统治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双重任务,并遵循官僚逻辑采取集体行动。

2. 物力资源提供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手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物力资源包括教室、图书馆、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诸多因素。其中,教室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场地,多媒体、图书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取得更好效果的技术手段,网络教学平台是集先进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物力资源的多寡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产力高低的硬指标。

3. 财力资源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持续的物质基础

财力资源是构成教学生产力的诸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与物力资源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功能“硬件”。财力资源在高校教学资源中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可转换性,即财力资源可转换为其他有价值的资源,比如聘请有关专业的专家和博士,设立科研经费支持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没有财力资源的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能是无米之炊。

4.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功能“软件”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文件指示、新闻报道等信息资源可以直接作为重要教学资料进入课堂,向学生宣讲和解释;学科与课程建设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法性基础;经验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享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技巧。

在教学活动安排中,教学资源的运行逻辑是:在服从党和政府指导性意见的前提下,遵循价值规律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一定数量的学生情况,合理地配给一定数量的师资、教学基础设施,并确定教学内容和开展科研工作,同时要给师生提供较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运行绩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显示出不同的运作状况,产生了不同的配置绩效。

1. 人力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师生比、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指标上显示出独有的特征。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师生比上在1:300~1:400之间;教师数目增长率小于学生增长率;师资十分缺乏;专职教师比重小,尤其是基础课,通常情况下,教学部只有两三位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有二十多位,占了很高的比例。还有,在教学任务分配上,讲师、助教和教员是承担高校教学任务的主力军,而教师一旦晋升为教授或领导,其授课课时大大减少,造成优质资源闲置;教学型教师相对过剩,科研型教师明显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专业上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主;在学历上,以硕士与本科为主体,博士数目较少;在年龄上,绝大多数教师年龄偏大,都在35岁以上,有明显老龄化趋势;在学缘上,大多数教师均是本省师范大学毕业,且专业类似或相同。此外,在高校队伍建设中,基层学术组织的学科队伍的经营,遵循着“利益—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学科的发展逻辑,构成了一个个带有强烈的人为封闭性和内部行为独断性的“壁垒”和“堡垒”。

2. 物力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都会占用比较好的教室资源,一般是大教室,并配备有多媒体,但是高校普遍没有激励采用更先进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有些地方高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图书资源比较缺乏;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场地、设备以及爱国主义基地等。

3. 财力资源

高校大多资金被消耗在行政管理系统和重点院系或重点专业上,投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比重偏小;有限的经费被用于实施其他项目,投入在教学科研上资金相对不足,因此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受有限经费约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条件,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而且常常陷入内无前进动力、外无竞争压力的尴尬境地。

4. 信息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教材为载体的信息和教材之外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网络媒体、报纸以及手机等为载体,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为存在形式,具有普遍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可加工性等特征。教师应该做到的是不但要灌输教材精神,而且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从海量信息中选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化成可以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在这一点上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一旦有了教案和PPT,就会走向路径依赖,不思进取。

5. 学科与课程资源

在课程设置上,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通识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不能形成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的关系,不能发挥课程体系的互补功能和整体效应。在教研关系上,“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大学发展的主导政策倾向,即使地方院校也不例外。大学的科研功能日益彰显,而以人才培养为大学最初使命的教学功能却日趋弱化。在具体实践中,科研活动自成一体,与本科教学活动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下降,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针对学生思想困惑与精神迷茫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现有体制下,最新的科研成果不能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现实的教学生产力。

6. 政策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策资源有两方面:一是党和政府阐述和的重大理论、会议精神以及重要指示或文件,它们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二是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持力量。比如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表示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意识形态宣传。2016年12月8日,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总体上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局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使用不当;财力和物力投入不当,浪费严重;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主观认识存在误区,学科与课程配置错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受冷落;政策支持力度时强时弱,前后缺乏延续性和连贯性;教学资源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等等。归根到底,当前最大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落后的教学供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不断消减的求知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配置方案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是要消耗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各种资源在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应该保持相互匹配关系,即要遵循经济学中所说的“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是借木桶盛水的道理来形象地比喻资源配置的基本准则,即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木桶的最短木板决定,并非由其最长木板或木板的平均长度决定。同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生产力不是由优势资源决定,而是由短板资源决定。因此,本文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与优化方案。

1. 整合人力资源,大力培养引进人才

在管理上,学院决策层应该重视选用专家、教授、优秀研究生乃至社会精英与成功人士来承担教学任务;学院党委要切实肩负政治责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时要给予用人自主权;团委、学生处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比如大学生军训、勤工助学、“三下乡”、参观考察、就业培训等;教务处要加强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定时检查、督导、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要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在师资上,要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强化职业道德;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研究先进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等;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掌握学术前沿,应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社会,掌握实际情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度上,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和聘用制。

2. 优化财物资源,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高校教学物力财力资源配置应该既要突出中心,发展重点专业,又要统筹兼顾,遵循“木桶原理”,努力修补短板。一是要保证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利开展,同时注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二是适当调整资金投入方向,加大教学科研投入力度,同时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三是确定教学与科研的适当比例,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各自最佳效应,以形成教学与科研的叠加效应。

3. 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多种合作机制

高校在教学资料与视频、教学项目以及网络平台上应该建立共享机制,发挥比较优势,节省成本。一是搭建网络共享平台。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国家、省级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组建网络平台,展示教研成果,传播教学资源,扩大社会效益;出版机构、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也可以建立商业性网站,遵循价值规律,运用市场手段,为各个高校提供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服务。二是鼓励参与开放课堂和各学科年会。省教育厅和高校应该大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省内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课堂,交流经验教训,总结心得体会,激发头脑灵感,碰撞思想火花。三是开展集体备课。可以以教研室或课程为基础成立备课小组,通过分工合作,让任课教师一起备课,撰写教案,制作PPT,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教学合力,避免任课教师各自为教。四是设立教研共享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科研资金,设立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设立要向基层教师倾斜,考虑到教学实际,鼓励教师申报应用型项目,特别是教学资源共享项目,围绕教学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方法等范围广泛的命题展开研究,并借助公众平台及时公布研究成果,扩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冬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13-17.

[2] 朱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9-71.

[3] 陈清森.供给侧改革中的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6-48.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9)

一、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需要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淮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新发展、应对新挑战的现实需要。

1.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需要

教育部在2012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推进协同创新”做出详细部署,并正式实施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核心内容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表明协同创新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面临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如何实现改革与创新?在同城联盟机制下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既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又是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新要求。

2.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道德环境和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立足于本校,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同城联盟带来的信息共享、资源有效获取构成的整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吸引力。同时,伴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高校之间迫切需要利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资源的整合、节约使用和优化配置,达到建设节约型校园之目的。

3.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实现优势互补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就是要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各高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这种交互作用使得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主要有:一是高校之间存在着思政课教学优势的差异性。研究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而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和专业培养方面。从整体发展来看,二者的优势互补,既是促进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各高校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创新性的现实要求。二是高校之间存在着思政课教学条件的差异性。各高校思政课教学软硬件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迫切需要。

4.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统一课程要求的需要

课程要求的统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供了政策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了思政课教学目标、任务、原则、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教材使用、学时安排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共性多,可比性强。这种课程要求的统一,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依据。

二、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不断完善同城联盟体制机制建设,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1.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创新

2009年6月,为贯彻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建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手拉手”共建机制的通知》精神,由淮南师范学院牵头成立“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成员由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六所高校组成,其中前两所为本科院校,后四所为高职院校,前五所为公办高校,后一所为民办高校,前五所在淮南市城区,后一所在毗邻淮南的六安市寿县城关。所以,从类型看是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共同牵手;从性质看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携手共进;从分布看是淮南城区与寿县城关的跨区合作;从效果看是结对帮扶与共同提高的共融多赢。可见,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把高校思政课的一般要求与淮南同城高校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

2.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机构

一是成立“同城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各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为主任委员,校党委宣传部长为副主任委员,负责组织领导。二是成立“同城联盟”秘书处,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秘书长,其他各校思政部主任为副秘书长,秘书处设在淮南师范学院,负责日常工作。三是确立“同城联盟”活动机制,形成联盟运作轮值机制、联盟成员帮扶机制、联盟信息交流机制、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

3.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体系

联盟成立以来,建立了联盟主席轮值制度、教学研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观摩听课制度、教学比赛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制度、科研集体攻关制度、学术讲座共享制度、实践基地共享制度、督导检查制度、信息员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使同城联盟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4.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制度,也就是实行联盟轮值制度,每年确立一所高校作为轮值单位,其分管领导即为联盟轮值主任委员,校党委宣传部长为轮值副主任委员,思政部主任为轮值秘书长,负责本年度同城联盟活动的组织领导、方案制定、工作落实等;二是经费保障制度,从思政课专项经费中划出20%作为同城联盟的活动经费,确保同城联盟各项活动正常运转。

三、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

1.构建同城联盟组织机构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整合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必须进一步完善同城联盟组织机构,由指导职能、工作职能、进一步深化为教学协调职能等,要充分发挥同城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桥梁纽带的作用,这样,既能达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节约使用之目的,又能达到共建共享组织完备、运行稳定、发展永续之效果。

2.搭建网络课程交流平台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高效通道

在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协调下,通过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建设,实现主要包括试题库、图书资料、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等思政课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分享思政课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精品课程、电子图书、电子教案、电子案例、电子课件等思政课网络类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新技术降低了知识的获取成本,MOOCs(即网上共享课程)的出现使大学不再是封闭的港湾,大学校园正逐渐失去独占独享已有知识的特权。”[1]为此,同城联盟充分利用现有的各校网络平台以及同城联盟网页,为思政课教师及时提供教学资源信息。

3.实行一校资源联盟共用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效之举

教学软件联盟共用。如淮南师范学院利用同城联盟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收集、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课件制作、教学方法探讨等在同城联盟范围内,实现高校思政课教科研成果的同城推广。教学硬件联盟共用。如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电子图书馆对同城思政课教师开放,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南矿业集团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同城联盟各高校共享。教学活动联盟共用。如,学术讲座,一校举办,多校参与;教学研讨,一校组织,同城参加;教学比赛,一校主办,联盟协办,以此扩大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4.建立同城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手段

针对淮南地区高校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特点,探索建立同城范围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为此,建立了同城联盟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督促检查体系、教学评估的办法和标准。如,围绕同城联盟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教学评价体系上突出基础性、示范性、共享性,把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核心要素,评价的重点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片面强调资源的占有转向全面落实资源的共享,且对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即资源贡献多、质量高)的学校与个人予以奖励,反之则予以告诫,以此充分调动联盟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四、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益尝试

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建立,初步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果,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益尝试。

1.资源共建共享的课程建设成果是科学整合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优质资源

一是课程建设精品化。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精品化,就是整合淮南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资源,通过互帮互助,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辅、教学管理等方面建设高质量、示范性课程,包括校级、省级乃至部级等不同类别,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资源。二是课堂教学精彩化。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精彩化,是要在淮南高校各自遴选出“精彩一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的再次遴选,进一步锤炼教学基本环节和基本内容,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三是教学案例精选化。教学案例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精选化,就是汇聚同城联盟的力量,根据思政课教材“一本多纲”原则,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情及淮南市情,精选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以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地方资源,把学校所在城市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有紧密关联的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2]79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章中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进而带来整个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资源共建共享的队伍建设成果是全面提升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水平

一是师资培训优质化。培训时间,可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培训专家,可通过市外聘请(即走出淮南,外请相关专家,作为培训教师)与市内帮扶(即遴选淮南本地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日常的“传、帮、带”)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培训内容,可通过专题讲座与实践考察相结合。这样,集中优质的培训资源,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团队建设优势化。以课程为单位,按照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研究方向,组建富有特色的同城联盟教学团队。发挥各校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由本科院校牵头,申报省级乃至部级重点学科,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同城联盟学科团队。通过跨校联合申报教学与科研项目,实现重大课题的攻关,形成相对稳定的同城联盟科研团队。同城联盟团队优越于单个学校的团队,具有明显的整体优势,且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三是督导队伍优异化。以学校为单位,兼顾学科和课程布局的合理性,每校遴选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影响力的一线思政课教师,组建一支优异的督导团队,对同城高校思政课进行教学督导。优异的督导团队是提高同城联盟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

3.资源共建共享的教学研究成果是初步实现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发展

一是教学观摩规程化。规定每学期由一个学校组织开展同城校际教学观摩与听课活动,其规程为:观摩现场教学后,趁热打铁,对主讲教师在教学特色及教学有待改进等情况进行集体评议,最后,召集人对观摩教学进行总结点评。这样,以教学观摩提升同城联盟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教学研讨规范化。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由同城高校轮流承办,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研讨。这样,以教学研讨拓展同城联盟教师的教学视野。如2009年6月在淮南师范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首届教学研讨会,2010年6月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第二届研讨会,2011年12月在淮南联合大学举办了主题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第三届研讨会,2012年12月在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推进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第四届研讨会,2013年11月在安徽理工大学举办了主题为“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的第五届研讨会。三是教学比赛规约化。每年开展同城联盟教学比赛,使思政课教师在更大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展示学校的实力。比赛规约为:选手有各高校先行选拔,评委由省内专家组成,比赛采取现场讲课和现场答疑方式形式进行,做到比赛的客观、公平、公正。这样,以教学竞赛锤炼同城联盟教师的教学技能。如2013年获得同城联盟教学比赛一等奖的淮南师范学院庞秀艳老师,参加“第二届长三角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荣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第一名。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10)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学校党委行政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政特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一、实现四个结合 充实教学内容

充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将民政社工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敬业心、诚信意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结合。

一是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相结合。我校是一所以民政文化为背景和特色的高等院校,秉承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和传统。在教学内容上,民政文化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民政文化中蕴含的乐善好施、邻里互助、孝亲敬老、拥军爱国等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有之义。我们要按照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相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解构,找到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的结合点,深化思政教育与民政文化的切合度。

二是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原理只有体现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行动中才能引起心灵的触动和实际的教育效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行统一的实践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我校民政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切体会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能够领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含义。这是一个生动的思政教育的过程。今后,我们要大力探索思政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结合问题,形成体制机制,总结提炼经验。

三是思政教育和党团活动相结合。党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环节。党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理的应用和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党团活动夯实了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学生通过参加党团活动扩大了视野,提升了觉悟。思政教育和党团活动的结合不仅使学生成为校园活动的骨干,而且为党和国家贮备了栋梁之才。

四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本为一体,发挥合力融会贯通才能造就人才。但传统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往往各唱各的曲,各练各的调。传统的思政教育偏重课堂讲授,较少结合专业实际,导致教育效果无的放矢。传统的专业教育也偏重就专业讲专业,较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果学生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却不知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至多是有用的工具。为此,要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连为一体,而不是两层皮。各院部要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拿出措施和方案,尽快改变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为政的状况。

二、激发教学活力 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结论自助化。同时,使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社会责任。在常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使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常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有所突破:

第一,进一步推广ISAS教学方法。ISAS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采用具体的任务来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塑造独特的个性。由思政部制定推行ISAS教学方法的实施细则,在2013级的思政课堂教学中全面推广,并举行思政课程ISAS竞赛,遴选出10个优秀团队,在学校影剧院进行公开展示。

第二,努力探索调研教学方法。该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状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相结合,列出一定数量的社会调研选题,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和更准确的理解。

第三,演讲式教学方法。演讲主题由思政部根据时事需求和现实问题,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进行主题演讲,通过演讲方式,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表达能力。

第四,辩论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1-2个可辩论的主题,在班级或学院进行1-2场辩论赛。

三、依托网络平台 更新教学手段

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强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开设了湖南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世界大学城。作为一个网络虚拟学习平台,世界大学城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同时,世界大学城又是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进行的网络教学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真实性的特点。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进行思政教育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和围绕提升拓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如院长讲坛、党课讲坛、教育与人生等)。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有效补充。思政部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专业设置的特点,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科学规划,以两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建设若干门配套的公共任选课,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内容互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又大大延伸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第二,制作嵌入式表格化教案,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打碎、简约、泛在、集成的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制作表格化教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而且每学期根据学生反映和教学要求,对表格化教案和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级,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利用空间开展多渠道的交流,打造师生互动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和团队空间平台,通过留言、评论、私信、群组跟帖等形式,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热点探讨、心灵对话等,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

第四,建设空间特色栏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和团队空间,建设特色栏目,展示教师、学生的作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展示、交流平台。

四、加强过程考核 全面评价学生

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更加突出学生的平时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不仅要把学生课堂内的常规表现纳入进来,更要把学生的课外表现纳入进来。学生在课外受到校级以上奖励(如见义勇为、爱心助人、道德模范、感动人物等),视其情况,适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等级,学生因多次旷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窃等受到校级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的,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等级,直至重修。

第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相对于理论,我们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既包括课堂实践环节的考查,又包括课外实践环节的考查。在课堂中引入实践环节,如通过引入ISAS教学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等环节,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实践包括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义工活动、社会调查等等,通过课外实践,拓展平时考核的范围,达到全方位、真实地考核学生。

第三,实现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利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空间,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程的考核。利用云平台空间的无限性、即时性、方便性等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把握和动态调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保证思政教育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

五、夯实实践教学 实现知行统一

要把实践教学环节做实,通过实践教学检验学生是否“有爱心、有行动、有体现”,是否在实践中践行了“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民政社工理念。

第一,实行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思政部和学工处、团委及各个学院互相配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的不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与思政主题相关的活动,如依托演讲与辩论协会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活动、辩论活动;依托读书协会开展延伸阅读活动;依托学工处邀请知名专家、草根英雄、道德模范等开展专家讲座,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期限为两年,学分为1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在两年的大学生涯中必须参加至少16个学时的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活动,并将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活动纳入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中。

第二,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寒暑假必须开展社会调查,在三年的大学时间内递交不少于4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为16个学时,1个学分。由思政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调查进行评选,纳入到实践考核体系中,对特别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金。

第三,实行校外爱心体验实践。遵循“走出去”的原则,把学生带出课堂,依托学生工作处、团委及各个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爱心活动、三下乡、参观红色根据地等,引导学生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感受祖国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贡献社会、锤炼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心、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校外爱心体验实践为1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爱心行动和志愿活动,且将学生做义工、参与志愿活动纳入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中。

第四,着手建立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如民政文化研究与实践中心、职业道德研修中心、近现代史研修室、校园廉洁文化研修与实践中心、党团建设研训室、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科学发展观研习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绩效评估中心。

六、打造优质团队 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一支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高水平、能协作、能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第一,提升现有思政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现有的思政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在现有博士数的基础上,培养和引进两到三名博士。

第二,提升现有思政教师的职称水平。培养和引进一到两名教授,两到三名副教授,使现有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水平达到理想状态。

第三,培养思政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第四,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外访学背景的思政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学校推行国际化、标准化、模块化和信息化的契机,争取将思政教师派到国内外访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模式,创新的科研思维、开拓的国际视野。

第五,进一步落实“五个一”工程,即每个思政教师联系一个学院,参加一次学生工作例会,举办一次讲座,上一次党课,联系一个寝室。通过“五个一”工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七、整合教学资源 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的总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条件。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总体上是非常丰富的,并进行了集体备课、思政教师联系院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参与思政课讲授等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思政教学部需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

第一,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空间资源课程墙。目前,大学城空间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思政教学部已建设空间资源课程近70门。为整合网络课程资源,思政教学部应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空间资源课程墙,展示所建资源课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全员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民政社工理念、职业道德等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职责。全体教职员工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觉做到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第三,整合社会实践资源,志愿服务学分化。为鼓励我校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政部要积极探索将志愿服务、三下乡、义工工作和寒暑假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人才培养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为48学时、2个学分。

八、提供保障条件 护航思政教学

第一,组织保障。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思政部、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负责人为组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形成学校党政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配合抓,思政部具体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技术保障。充分利用我校长期从事资源开发、数据库建设、信息管理工作的技术队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空间平台建设、多媒体制作、素材库建设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第三,资金保障。学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网络空间平台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篇(11)

二、慕课兴盛引发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考

“慕课”的兴盛,起源于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需求。现实中,很多高校选课需要秒杀、拼人品,说明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目前,贡献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载体慕课,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模式挑战着中国高等教育现行教育体制,亦引发我们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考。慕课的核心在于“学”,强调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首先,慕课大规模和无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可能,慕课开放性、操作简单、学习成本低廉等特点使学生自主学习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其次,慕课的可重复性使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回放或快进,避免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对于不熟悉的内容老师讲过去就过去了,而熟悉的内容却只能硬着头皮去听的现象。最后,慕课的互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互动,强调学生对学习的独立认知、感受和领悟,是一种静态的学习方法;互动着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交流,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慕课的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现行高等教育以“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毫无疑问,慕课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在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首先,慕课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必须变革管理的行政化模式。高校管理行政化是目前困扰中国高校的顽疾,这就要求重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必须让位于学术权力。只有学术至上,中国的高校才不至于在慕课浪潮的冲击下落伍,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慕课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核心和基础,而现行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授”为主,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定位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而慕课的娱乐性对教学关系的定位和处理具有启示作用。教师的授课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想法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答案、设计环环相扣的课程环节等。再次,慕课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必须把学生的教学评价真正落到实处。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同行以及学生等多层次评价。目前学生评价的方式普遍是网评,应该说网评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中网评往往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无法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相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创新学生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的教学状况,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核心和主体。

三、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呼声不断,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方法依然是以多媒体课件辅助下的课堂讲授为主,探究式、启发式等教育教学方法有所运用,但普及程度很低。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在用好讲授法,用好讨论、问答、师生互动等对话式教学法,用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学习能力促进型教学法的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是高校思政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应该说,慕课的运作模式为我们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开发高质量在线课程,实现优质课程共建共享

慕课平台所提供的课程范围不仅覆盖了自然科学,也囊括了很多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在于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内容及课程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世界优质资源的共享,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慕课的运作模式,中国各高校联合行动,开发建设高质量在线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首先,提供网络平台,共建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资源。在2003年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精神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申报并成功建设了所有思政课程的精品课程。几乎所有思政课的精品课程都在相关网站上提供了网络公开视频课程的录像。但是,一方面这些网络公开课是为申报而作,并不是为了真正分享优质资源而建,所以缺乏互动性;另一方面因为思政课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各自为政,这些所谓的优质资源基本上互不干涉,没有对比和竞争。慕课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的运作模式告诉我们,高校思政课完全可以建设一个网络平台,各高校把各门思政课的课程资源免费到这一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能使课程资源的高校不得不考虑该思政课课程资源的优质性,又能实现各门课程资源的对比和竞争,从而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其次,实现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的娱乐性、互动性。慕课与网络公开课有很大的区别,网络公开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资源建设,课程提供者并不组织教学,自然也不会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慕课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有娱乐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慕课这个平台上,学习者不仅可以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做作业、参加考试,还可以享受通关的乐趣。我们共建共享的各门思政课课程资源也可以像慕课一样把它片段化,切割成“微课程”,设置很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问题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通关的乐趣中体验学习活动,从而让枯燥的思政课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另外,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上的各门思政课也可以设置一些环节,诸如作业、模拟考试、学习者互动等环节,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环节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者之间也可以通过互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答疑解惑。在思政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上,高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主学习。

(二)理论教学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探究相结

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目前,国内对于慕课的运用基本上属于学习者自主学习模式,而如何利用慕课提供的优质课程资源设计教学、开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以及广大教师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翻转课堂模式就是利用丰富视频课程资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同于自主学习模式,更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它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线课程视频资源的丰富而推广的,是与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吸收新知识,课后做作业巩固知识”相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可以先在课堂外观看相关课程视频资源,然后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消化、巩固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慕课平台提供的大量优质课程资源,为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资源和技术支持,也让科技成为促进教学的推动剂。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共建共享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在理论教学上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探究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把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提供的思政理论课优质课程资源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设计线上学习和线下探究的“混合教学”模式,指导高校学生线上(课堂外)观看相关思政理论课优质视频课程、练习相关习题、参与论坛交流,在课堂外进行思政理论课基本知识的传授;线下(课堂上)着重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分析总结、展开讨论、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进行反馈评价,在课堂上实现思政理论课知识的内化。高校思政理论课采取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是对目前思政理论课授课模式的彻底颠覆。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予高校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在课堂外接受思政理论课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实现相关思政理论课知识的内化,也同样赋予了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和成效,这与慕课所倡导的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三)建立网上学习与网下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