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0 15:10: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篇(1)

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发展是以市场发展为基础,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基础基地,构造出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全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将广大的基础农户和广阔的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使得经济效益及多方面资源利用率不断扩大,这也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自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为有效的经营体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组织的整体数量在不断扩大,各类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实际分布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但是地域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大多农业产业经营的产品都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大的产品。产业虽然分布的范围较广泛,但是经济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前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之间仍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是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点,与农民的基本利益之间联系紧密。其中,各类制度中的合同制与过去体制相比更具稳定性,也更加突出了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这也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当前农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不正确

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政府的管理及对资源的协调利用作用重大。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综合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多农户在市场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立的状态。所以,当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在农业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可以让多个产业之间合作,促进不同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为维护产业经营发展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更好地促进生产经营的有效发展。

(二)管理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性企业在自身组织建设以及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的地区呈现出混乱无序的发展局面。比如,有的地方农业蔬菜市场分散与集中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矛盾。有许多批发商直接避开市场的管理,与农户直接进行交易,这样严重破坏了市场发展的稳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管理力度不够,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管理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较差。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发展的良好秩序,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行政干预管理手段,更好地制止市场中的分散交易。

(三)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是农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需要根据农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建立起相关的市场运作方式。相关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过于追求大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各类失误。在产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利益等分配是维护产业经营长久发展的源泉。但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经营的短期利益,使得农户处于被动的位置,自身的利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在当前完善市场运营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三、我国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创造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条件

政府要立足于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情况,积极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进行有效的改革,加快市场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交流。深化改革发展,使得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此外,还要对市场中各项基本的设施进行完善,使得农业产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要打破地区之间管理贸易的限制,使得各类生产经营信息流通速率加快,政府要完善自身发展渠道,加大各项政策的支持力度,实现各类资金的有效利用。要在实际产业经营过程中对各类大型企业各项行为进行管理,避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推动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建立全新的市场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各类生产要素能够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逐步完善市场规则,整改所有的市场垄断,规范市场化的竞争。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推动劳动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全面有效地发展。健全农村地区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资本市场及投资市场。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当前为了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多层面及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政府要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产业信息之间的服务交流,使得农户更好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市场行情。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要更加全面,包括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化肥农药的生产供应等。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市场服务经营的范围。相关农户之间可以自愿成立农协组织,为了更好地防治市场的垄断行为。政府需要在制度及措施的层面上给予农户更多的扶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要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就需要相关部门处理好农业和农民之间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从根本上拓宽经营的有效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更好地促进农村和城镇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高建浩,王彬,等.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2):248-252.

[2]李秀芬.靖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4-5.

篇(2)

1、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截止2012年我县现有发展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入社社员7837余人,带动农户11347户,带动农民增收1500元,但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停留在生产或收购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1.1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我县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甘蔗、花生、水产畜牧、果蔬、木薯等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低附加值向精细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对禽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产值达10.5亿元;对水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有广西中颐水产有限公司、北海市北联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饲料主要有广西北海恒兴特种饲料有限公司、广西粤海饲料有限公司,加工产值9亿元;木薯加工率达80%以上,主要是广西中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广西北海市宏泉淀粉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甘蔗加工率达100%,主要是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白沙伟恒糖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年榨蔗量约100万吨,产糖量约10万吨;对菠萝、百香果等水果进行深加工达65%以上,主要是广西北海市百果源果汁食品有限公司、北海市果香园果汁有限公司、北海田野食品有限公司、合浦县祥兴农副产品土特产有限公司。

1.2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县甘蔗、畜禽、木薯、水果、海淡水产品等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截止2012年,我县建立了花生高产创建活动万亩示范区,面积共1.056万亩;建立石湾东江万亩蔬菜“三避”技术高产示范基地,面积共1万亩;建立甘蔗高产示范片2个;甘蔗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150多个,面积5.64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量占加工总量的比率达90%,带动农户1.6万户,其中采用合同制1.3万户,利益联结方式绝大部分是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形式带动农户。通过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建立了对虾、罗非鱼、三鸟、水果、木薯、甘蔗、速生林、蔬菜等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63元,比上年增加1000元,增16.5%。

1.3 名牌效应逐步显现

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惜投入资金,努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创造品牌效益,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西凤翔集团家禽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打造的“凤翔麻鸡”品牌获广西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核定为新品种,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2004年获东南亚水产畜牧博览会金奖;2008年“叮当牌”桂香鸡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合浦县利康花生油厂1994年创造的“浦康牌”花生油,并于当年获中国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新产品百花奖,1995年获广西名优产品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产品;已通过IS0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2、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的要求,差距仍不小,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际组织带动农户数较少,利益关系相对松散,不能很好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2.2 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2.3 工作指导不适应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管理体制不顺畅,政策不配套,按照市场规律指导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县级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缺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难

龙头企业收购资金一次性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一般商业性贷款难以满足,影响了农产品收购和农民增收。

2.5 抗御风险能力低

大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没有建立稳固的抗风险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建立风险基金,市场如果变动较大,合同兑现就出现较大风险,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发展建议

3.1 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3.2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坚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3.3 大力优化外部环境

篇(3)

近年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至2009年5月,全县共建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覆盖粮食、茶叶、羽绒、粉条加工、农产品批发等行业。年产值15000万元,辐射带动14000户。共建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6个,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

(一)培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多元引导,全县共建有市级龙头企业6家。年总产值超15000万元。如“兴盛”大型加工米厂,日均加工能力达200吨以上,辰农茶叶有限公司08年产销茶叶6013吨,辐射带动6178户农户,目前正积极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粮食生产集约化,产生了一批科技种田大户。斛山乡返乡创业青年何明勇,承包土地近1200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余台,并联合周边几个农机大户,注册成立富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辐射周边农户近600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不大,带动力、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益差。加工、流通的多为初级产品,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与项目。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没有一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全市共建有省级龙头企业21家,我县龙头企业的数量和效益在全市排名仅高于息县,培育和发展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需要作大量工作。

2、龙头企业联基地、带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够完善,订单合同、契约的履约率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最关键是种植、养殖、储存、加工、运销等环节不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不成农业生产环节完整的产业系列和产业链条,农业企业大多处于初加工阶段,附加值低,缺乏深加工、精加工的设备和手段,并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市场发展滞后,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收困难。

四、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搞好农业产业化全程服务。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制定好发展规划,做好服务,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县委、政府应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县财政应拿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从而推进产业化更好更快发展。

2、加强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立足我县优质稻、茶叶、油菜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不断做大做强。

3、加大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力度。

4、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优势,在信息高速路上为优势特色产业服务。逐步建立起进村入户、联结全国的市场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价格、良种、技术信息,利用网络开展网上营销,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篇(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产品市场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产业化经营已经从自我发展阶段,成为农业农村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路径。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计。目前,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研究,是实现农业与市场对接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经验分析

1.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

(1)农工商联合公司模式。工商资本直接渗透到农业,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关联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营范围涉及供、产、加、销各个领域。如美国和欧盟就是如此。

(2)合作社模式。主要有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信息咨询合作,以及信贷保险合作等。合作社在生产、交易中统一行动,实行资金融通方面的合作,减少中间商和高利贷剥削,共享加工增值的效益。合作社自愿参加,社务工作由全体社员协商,实行民主、规范、科学、法制、高效的管理,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

(3)合同制模式。即私人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合同,在严格明确双方责、权、利基础上,进行业务往来的一种经营方式。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由于商品农业高度发展,农场主与农外工商企业之间经济往来日多,经济关系日深,经济摩擦也日渐增加,迫切需要通约束力的联系形式,来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制得以迅速发展。

(4)专业协会模式。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和服务等环节加以连接,形成利益联结、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澳大利亚的全国羊毛协会等。此外,还有韩国的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泰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等。

2.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国外农业产业化建立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农场经营规模大,生产过程的工业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来实现。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一是不断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二是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合同,把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公司统一生产计划、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别核算统负盈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强化农业内部分工,实现生产经营全方位社会化服务。

3.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经验

(1)农业由于弱势的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特征, 在产业化经营各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产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与垂直一体化经营的模式相比,由农民自己联合起来的合作组织,更能代表农民的利益,更有利于农民作为一种整体力量,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抵制中间盘剥,提高对话地位。日本农协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农业产业化要求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讲求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

(4)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形成垂直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其中尤以合同制的模式,更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应作为实际推行中的首选模式。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现存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够强,主要原因是企业与农户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龙头企业与农户都是经济体,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旦农产品市场价格有较大变动,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的订单就往往难以落实。同时,企业强势、农户弱势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由于龙头企业可以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因此,当龙头企业与农户发生矛盾时,不少地方政府大都保护龙头企业。于是,大多数农户难于真正获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利益,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龙头企业不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合作制企业。

2.现存的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由于合作组织都存在着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运作不规范、运行质量较差、不够稳定等问题,很多合作组织既缺少自有资金,又很少有固定资产,特别是缺乏加工转化能力,因此在拓展市场、占领市场上,难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现存的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发挥专业市场的带动力,辐射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走进大市场,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这种模式因其利益联接机制主要是依靠契约来维系,属松散型联接,而且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加工层次少、只进行初级分类整理即可出售的新鲜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4.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运行中的主体缺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不是参与的主体。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决策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化经营模式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呼唤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加工、销售环节把获得的利润返回一部分给农产品生产者。它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公司(龙头企业)+农户。

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原则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服从国家的战略布局。我国部分地区无论是在地理环境,还是在资源禀赋及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独特优势,由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农业责任。我国的农业产业现状及其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在确保粮、棉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粮棉生产、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并由此拓展农业的产业链,建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视角

延伸农业产业链、运销链、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链

(1)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该注重延伸农业产业链。延伸生产链,运用新技术开拓新的农产品系列加工、精深加工,要把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于现有的生产领域,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价值。

(2)延伸运销链通过培育和拓展市场网络,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产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链要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大力发展农用工业、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情报信息、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使农业在一种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高效地运行。

3.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的经验借鉴

因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不同,各国在走产业化道路时所选择的具体形式也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其主要模式的特点,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进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要求国家通过法律、政策、信贷等手段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推进生产经营的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包括许多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制度来规范。同时,经营创新模式必须与完善、发达市场体系相适应。

(3)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状况。

(4)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应该确保了企业与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在利益上的一致性,利益风险共担。也就较好地避免了以往产业经营模式在利益联接上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模式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思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接是否紧密。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就显得尤为迫切。

(1)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以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所获取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又可以形成“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的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2)改造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往“公司+农户”的模式,之所以利益联接不紧,主要还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联接多为契约联接,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从而形成“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但事实证明其利益联接机制仍然存在问题。比较彻底的办法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联接向紧密型联接转变。松散型依靠契约联接。半紧密型依靠“契约+部分利润返还”联接,尽管半紧密型比松散型的利益联接要紧密一些,但公司与农户之间依然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通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变契约联接为“契约+返利”联接为产权联接,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改造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

单纯的契约联接机制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农户、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等措施,实现由单纯契约式的松散型联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半紧密型联接。另外,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目前还存在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也应围绕专业市场,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袁见歧:国内外农业经营模式的模式与经验,[J].新农村,2006(6),P22

篇(5)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大量增加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漯河市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截至目前,漯河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6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2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迅速发展,为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更加多样

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方式。漯河市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的特点,发展了多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按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把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与区域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的家庭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探索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协会带动型、园区带动型等多种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呈现多样化大发展的格局。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日趋紧密

建立企业和农户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发展的核心。一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还有一部分龙头企业确定了最低收购保护价,或将加工、销售的利润返还给农民;有的地方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中介,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了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加

目前,漯河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全市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91.4%,粮食总产达168万吨,夏粮总产增幅河南省第一。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573个,新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生猪、蛋鸡、肉鸡规模饲养比重均居河南省前列。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漯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2个,示范化率达13.2%,带动农户22万多户。全市近8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每户年均增收4300元。

(五)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加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漯河市年加工转化粮食500万吨,占河南省加工转化总量的15%;年加工生猪1600万头,占河南省的25%;年加工肉制品100多万吨,占河南省的40%;鲜冻猪肉出口占河南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25%;年加工转化蔬菜5万吨,禽蛋5万吨,植物蛋白6万吨;年加工生产饮料56万吨,占河南省的28.9%,形成了以粮食深加工、肉类精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体系,行业涉及食品工业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品种。漯河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5.2∶1。漯河市已成为外地农副产品大量调入、本地食品大量输出的地区。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漯河市绝大多数企业只能带动一个区域的部分农户,覆盖面也有限。除双汇、南街、北徐、龙云等重点龙头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地方特色和家族式管理的色彩较浓,缺乏品牌产业的支撑;加工水平不高、链条短,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或初加工品,附加值不高。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总的来看,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关系比较松散,缺乏稳定性。有的农户在市场价格高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缺乏信用。在组织化程度方面,还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有效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突出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法律地位不明确,登记管理难以适应特殊的市场主体的要求,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服务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不到位

由于龙头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和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有的还将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所以,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但是,当前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在指导工作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还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的现象,现有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一)抓龙头企业培育

在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有关部门应做好龙头企业发展规划。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布局情况,进一步加强引导,推动龙头企业的合理布局;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再上水平。二是因地制宜,大中小并举。龙头企业要立足农业求发展,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有战略眼光、战略思想、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奠定基础。四是苦练内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一是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紧密型方向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特点的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二是大力培育中介组织,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桥梁和纽带。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三是切实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继续探索和支持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三)抓基地建设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重点加强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优良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着力发展食用菌、特种养殖、饲草等新兴特色产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新领域。

(四)抓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有关的专业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尤其要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五)抓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等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市场、贮藏、保鲜、质量标准及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检测手段,培训技术人员,提高检测水平。

篇(6)

中图分类号 F316.1;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50-02

宁蒗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幅员面积6 025 km2,境内最高海拔4 510.3 m,最低海拔1 340 m,相对高差3 610.3 m,形成了“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县城海拔2 240 m,年平均气温12.7 ℃,无霜期190 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25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97.7 h。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4个社区,1 153个村民小组,59 119户,总人口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农村劳动力141 492人。种植业是宁蒗县支撑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笔者认为,宁蒗县种植业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方面。加之宁蒗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企业、协会、农民三者关系脱节,无法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实际效益表现并不明显。现对此作一探讨,以期促进该县种植业发展。

1 宁蒗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2010年宁蒗县生产总值150 043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7 939万元,占18.6%。全县可耕地面积9.1万hm2,净耕地面积7.1万hm2,其中常年习惯耕地面积2.7万hm2,其余为轮歇地和经济林木。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3.6万hm2,其中大春2.7万hm2,小春1.1万hm2,复种指数为143%(含小春绿肥),粮经饲三元结构比例为80∶12∶8,农业科技应用贡献率为38%。粮食总产量72 974 t,农民人均纯收入2 387元。粮食作物以马铃薯、玉米、荞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苹果、烤烟、蔬菜、豆类为主;饲草作物以小春绿肥为主。江边河谷区4个乡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作物为主,一年两熟;坝区、半山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冷凉山区大多一年一熟。

近年来,宁蒗县种植业在发展粮食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等方面有了跨越式进步,但各种特优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低。以马铃薯生产为例,全县种植面积约1万hm2,鲜薯平均单产11.4 t/hm2,总产量约11.4万t,商品率不到15%,单产和商品率都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作物中,宁蒗县苹果自然优势佳,产品品质优,口感、色泽好,曾在1990年、1993年2次全省水果鉴评会上夺冠,1996年荣获全国第2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4年再次在全省水果鉴评会上夺取第1名。当前种植规模达4 666.7 hm2,但实际有效益的面积仅3 333.3 hm2左右,尽管年收入达万元以上大户已突破80户,但总体上仍处于各自经营、群龙无首的状态,未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拓展发展空间。优势农产品如中药材、核桃、青梅、花椒、白芸豆、杂豆、荞麦、海拔2 650 m的高原红软米、魔芋、燕麦等虽开发潜力广阔,但综合商品率不足20%。

2 限制因素

2.1 生产条件差,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受立体气候影响,风、雹、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加之基础设施脆弱,高稳产农田仅为7 866.7 hm2,中低产田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土壤缺素问题比较普遍,导致种植业生产条件非常差。农民缺少对市场的研究,选择种植农作物随意性较大,特优农产品未形成规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直接经济收益,造成种植结构不合理;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资金的投入不足,开发、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缓慢,缺乏龙头骨干企业

当前从事种植业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共有1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从事苹果、花椒、中药材、魔芋、马铃薯的生产、加工经营;还有几家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特色农产品的收购、销售流通、加工经营;注册专业合作组织72个。具有一定优势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分别为:苹果3 333.3 hm2、花椒2 000 hm2、马铃薯6 666.7 hm2、荞麦3 333.3 hm2、白芸豆1 666.7 hm2、杂豆3 333.3 hm2、高原软红米600 hm2、留种绿肥666.7 hm2、烤烟1 333.3 hm2、中药材333.3 hm2、核桃6 666.7 hm2、药木瓜6 666.7 hm2。目前已形成苹果、花椒、蔬菜、马铃薯、特色农产品、芸豆6类产业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当前只有3家企业和1个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申领了4个农产品品牌,分别是女儿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申领的“女儿珍”系列产品品牌、泸沽湖酒业有限公司申领的“泸沽湖清酒”品牌、龙德有限责任公司申领的“小凉山”苹果品牌、西川花椒协会申领的“丽川”花椒品牌。

3 发展思路

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走产前、产中、产后系统保障农产品提质增效的产业化经营路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宁蒗县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出路。

3.1 化解小生产与大生产的矛盾

要重点解决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重点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下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困难,重点解决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农业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上的矛盾。

3.2 完善体制和机制

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应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经营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符合县情民意,凡是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应由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凡是市场机制暂时无法解决或难以配置的要素,应采取引导扶持的方式,既帮助扶持,又不包办代替,促进其成长壮大,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3.3 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

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解决旧体制下农业生产条块分割、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市场不衔接的矛盾。从种植业发展趋向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形成多元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综合运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确立种植业作为宁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1-2]。

4 发展对策

4.1 根本任务

4.1.1 引领兴办一批龙头企业是种植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努力创造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不断创新机制,大力扶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个人创办、联合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力度,培植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十二五”期间,在巩固、发展壮大现有11家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要多方筹措、多轮驱动,引导扶持龙头企业20家,并力争推荐认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

4.1.2 建好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是种植业发展的关键。原料生产基地是提供原始资源的根本保障和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宁蒗县在种植业发展中除巩固现有基地外,应抓实抓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分别为: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优质高原粳稻生产基地建设,烤烟基地建设,核桃基地建设,药木瓜基地建设,中药材基地建设,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花椒基地建设,青刺果、青梅基地建设,桃、李、梨基地建设,膏桐基地建设。

4.1.3 发展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向商品过渡的必要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将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组织起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因其自身特点,更便于解决关乎企业、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十二五”期间,计划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用生产资料消费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协会、各类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个。

4.1.4 扶持发展一批农村科技带头人、专业大户是种植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规模较小的种植业现实环境已不能适应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贯彻国家对“三农”工作政策方针的前提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鼓励农技人员创办科技实体、尝试技术承包、探索研究专业课题,切实把科技入户工作抓实抓好。采取合理有序的方法,加强培训农民技术员,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引导农民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布局优势,采取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集中经营土地,促使土地合理有效流转。通过采取政策、科技、资金的扶持,大力发展专业大户,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事业中来。

4.1.5 创建一批农产品品牌是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的需要。品牌是一种经济,更是商品受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宁蒗县大宗农产品因良好空气质量有保障,加之传统生产习惯几乎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素有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之美誉。2006年宁蒗县新营盘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丽江市苹果之乡”,充分肯定其苹果的数量、质量优势。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引领特优农产品,进入市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参与推介优势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荐、注册特优农产品品牌,利用好品牌的旗帜效应;做好现有资源保护和再生资源开发配置工作[3-4]。

4.1.6 抓实抓好一批科技创新支撑项目是促使种植业升级的保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优、无公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重点在质量上下功夫、数量上作文章,归根结底就是抓好科技项目支撑的问题。当前的种植水平和耕作现状远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更新观念,打破固步自封的格局。在优势产业如苹果、青梅、花椒产业上努力实现提质增效,其他产业要在选择培育良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良种、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下功夫。“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抓实抓好以优势产业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38项科技创新支撑项目,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4.2 具体措施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必须优化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产品布局“三个结构”;体现资金向龙头企业、区域化、大户能人“三个集中”;突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两大特色”;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处理好“五大关系”。

4.2.1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和资源市场情况,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当地特色。

4.2.2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各类农业项目实施相结合。国家和地方投入的各种项目建设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科技“三项”经费,都应该与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有机结合,整合资金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4.2.3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促进个私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引导私营企业、民营实体、乡镇企业去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好龙头,发挥骨干作用。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个私经济发展和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并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使龙头骨干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工中心、营运中心、信息和服务中心,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4.2.4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道路交通、小水电、农村电网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下转第355页)

(上接第351页)

做到原料基地开发、龙头企业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不断改善原料基地的生产条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基础性环境。

4.2.5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与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相结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2种资源、2个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实行农业的全方位开放。拓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引进资金、技术参与到宁蒗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4.2.6 尽快出台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鼓励有资金、技术的人才和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4.2.7 积极引导、组织好农户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申报,充分利用国家在产业化经营项目上给予政策、科技、资金的扶持。

4.2.8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产生的先进科技成果要及时推荐申报,同时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工作。

4.2.9 逐步探索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监管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5-29.

篇(7)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广泛存在,并且各国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经营模式。例如,美国的合同一体化和法国的合作一体化模式,荷兰的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丹麦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日本的农协协管下的产业化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协会为主的产业化模式等。这些国家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实现,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改变我国原有传统单一化经营模式,实现相关产业联合经营提供了参照。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始于1993年,最早出现在山东省潍坊市。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产业化模式进行阐述,并对其绩效进行系统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一) 经营模式的构建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市场经济大潮下,一种产业能不能顺利形成并健康成长,关键取决于该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力。没有健全市场就没有健康农业产业,市场需求是确定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最高原则。因此,在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时,必须着眼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

逐步推进的原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的生产力水平,多样化起步,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逐步达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程度。

多种模式并存的原则。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进行详尽的市场分析,依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和不同的经营方式,各具特色发展。

(二)经营模式的构建措施

1.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第一,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农民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求政府机构继续重视对农民的利益保护,并通过加强市场秩序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同时承担保护企业的责任,在重视农民利益的同时,按照市场建设要求壮大企业实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运行机制建设。第二,加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在企业建设过程中,应逐步解决企业与农户之间不稳定的单纯买卖关系,通过经济利益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共担风险、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第三,各地区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一个地区的农业究竟是否实现了产业化,关键要看依托该地区农业的工业企业是否真正发展壮大起来。第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农民产业的许多传统观念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同时,因为农民资金积累不足,单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龙头企业,也会面临较为严峻的资金困扰。因此,在企业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专业市场带动型模式。第一,做好现有专业市场的规范和完善。在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中必须把市场管理的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维护和建设诚实、诚信的市场交易原则,加强市场治安管理,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尽量挖掘现有市场的潜力,逐步整合形成档次高、规模大、地域广、特色鲜明并具有辐射带动力的大型专业市场。第二,加快发展农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构建的基础,积极培养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的资金、信息、人才、技术、设备以及形成健全的土地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业生产各类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有序竞争的条件。第三,多渠道开辟国际市场。强化出口企业的对外经贸建设,扩大出口业务,努力开拓国际农业产业市场,发展国内农业集产地与沿海、沿江、沿边口岸贸易交易,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生产过程现代化、专业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出口基地。

3.特色产业带动型模式。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应增强农业产业特色,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市场。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评价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半结构化问题,评价主体涉及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市场化进程、总体效益等,各方面又包含各自的下一级指标,形成一个多级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评价的模糊性,现在提出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解决此类问题,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的总目标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市场化进程、总体效益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评价指标计算

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需用生产基地、市场化进程、总体效益四项指标计算,现以龙头企业评价指标的计算为例,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评价。

农产品加工广度:。 其中,NV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L1为农产品收购量,L为产业化项目基地农产品生产总量。

农产品加工深度:。其中,ZV为农产品加工增值率,C1为农产品加工增值,G1为农产品收购值。

企业效益: 。其中,WV为龙头企业产值利税率,WE为龙头企业年利税额度,G2为龙头企业年总产值。

市场竞争能力,主要用出口创汇率、农产品销售增长率和名优产品率来反映。其中,出口创汇率:(C2为产业化经营项目出口创汇值,C3为全部产业化项目国内外总产值)。

农产品销售增长率: (QC为本年度农产品销售量增加值,Qt为上年度农产品销售量)。

名优产品率: (G4为名优产品产值,G5为产业全部产品产值)。

(三)评价指标评分标准与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评价结果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确定评分标准,本文在计算直接利用相对数作为计算的数据,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和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笔者通过大量社会调查并结合专家意见,提出量化标准,确定其权重。

农业产业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冀东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生了较快的发展,开始形成或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为了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整理量化评价,本文以2008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农业产业化情况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结果表明,冀东地区卢龙县的甘薯产业化水平高于肉鸡、酒葡萄产业,已经初步进入产业化起步发展阶段,规模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但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加工龙头企业产值利税率还不高。酒葡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还未与基地形成配套发展,农民从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较低。肉鸡产业,当地龙头集团,形成了稳固的销售渠道,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农产品比例和农产品商品率较高。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对其进行评价指标评价,得出了度量农业产业化状况的科学数据。对今后在判断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产业化、选择适合地区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制定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庆国,武银祥,高一雷.农业产业化简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王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改革与试验,1996(3)

3.邬义钧.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4.聂闯.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肖明艳.产业化―中国农村的一场革命.商业研究,2000(10)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篇(8)

近年来,虽然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一定发展,但大部分县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井陉县为例,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关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方向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对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业模式,跳不出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对开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贮运等增值环节重视不够。

(二)小而散、弱而低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弱,辐射面小,带动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低。井陉县在探索标准化生产新路子的同时,初步形成了红小豆、中药材、脱毒甘薯、冷水鱼、奶牛、柴鸡等农业产业,涌现出金柱奶牛养殖场、南沟设施蔬菜等十大农业典型。但该县现有龙头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现代科技要素比较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上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对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由于缺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名、特、优产品,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不强。

(三)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由于缺乏对全县优势资源及县城特色产业的科学论证,缺乏对市场前景的调研分析,企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由于每个企业没有“亮点”,缺乏“卖点”,形成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竞争比较突出,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发展,也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和产品规模优势。目前该县现有龙头企业以养殖业居多,尤以养猪业比较突出,有的乡镇甚至多达几十个,而加工蔬菜、畜产品、干鲜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四)利益机制不够健全。该县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虽然部分企业与农户签有订单,但双方履约率不高,彼此缺少诚信,掣肘扯皮,经常出现纠纷,裁决难度很大,从而导致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五)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的产、加、销诸环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出现部门利益私人化的现象,导致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不能使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六)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难以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稳步跨越,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差、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低。同时,造成企业加工成本高、附加值低、利润低的连锁反应,影响了企业收购乃至加工农产品的积极性。

二、思路与对策

目前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即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三增”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途径,积极实施“一化促两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笔者认为,为了实现上述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用长远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眼光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制约,实现从单一生产过程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跨越;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由“条块分割”、“行业制约”变为按市场需要集合多种生产要素;要纠正各种“左”的思想影响,打破行业所有制,融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按现代化方式的优化重组;要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重新构筑农村经济模式和实现途径;要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创新体制与机制,达到指导农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从而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倾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排头兵”。要充分认识龙头企业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前,必须倾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带动力强、外向型的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克服县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面小的现状。要念好、用好政策经,切实做到按政策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办事,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深化农业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充分发挥其带动力强、高效益、强辐射、外向型的优势。把大户经营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利用大户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发展的活力,增加龙头企业的数量,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户,要从政治上肯定,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帮助,环境上放松。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在借外力发展壮大本县龙头企业的同时,鼓励支持县内“能人”及工商私营企业老板投资种植加工等农业生产,逐步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强化优势产业开发,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的原则,坚持“区域种养特色化,特色种养规模化,规模种养高效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开发,总量上水平,规模上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和标准化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放在培育壮大特色产品产业上,构筑农业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生产基地和优势区域,逐步达到产业布局调优,产业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调强。为此,要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布局,稳定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

(四)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引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通过整顿市场秩序,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关系,提高诚信程度,属于合同契约关系的要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职能,同时也要监督龙头企业按合同办事,维护农民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失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首先,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聚集多种生产要素形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典型去关心、支持和发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化经营方法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9)

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全力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基础差、起点低、发展不平衡,目前衡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目前衡水市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主要是初加工。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2、农业产业链条较短。目前,衡水市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基础比较好,但产业化发展不快,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因此,造成农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农业产业链条短。

3、农村市场发展滞后。一是由于农产品市场地方性、自我性较强,导致农村市场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统一开放的程度普遍较低;二是由于农产品期货市场不健全、不规范,制约着交易规则完善;三是由于农产品信息市场发展滞后,信息资料的有偿转让等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其服务和导向功能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4、利益机制不能正常发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若干经济实体,包括基地、公司、农户及各类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等中介组织。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存在着非规范化和随意性,这制约着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和稳定。

5、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关系还停留在买卖关系上,不能共享经营利润。此外,企业和农户之间履行合同的诚信不够:在近年“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利益驱使,价格高时,农户不愿意将产品交给企业,甚至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价格低时,企业又以种种理由不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甚至压级压价。

6、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二、推动衡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1、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其关键是解决好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各地由于地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差异,优势产业必然不尽相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产业重点,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为此,当按照《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产业资源密集程度、市场潜力、产业关联及带动作用,应做大牲猪产业、林板纸产业和粮、棉、油产业作为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大优势产业;根据农业产业资源独特性、市场稳定性、品牌优势,应做好蔬菜、肉(奶)牛、果品三大特色产业。

2、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并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布局和规划,应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同时,生产基地的建设还应打破社区界限,真正按经济区域进行布局和发展,走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建立并强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组织服务的综合功能。在龙头企业选择上,可以与当地农产品的连带程度高和加工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大作为基准,这样既可保障有稳定的加工货源,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龙头企业的发展上,可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县、乡、村、户都可以参与,集体、个体、私营、股份一起上。

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应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技术、精加工和深加工技术、保鲜贮运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坚持专家和群众结合,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做到县(市、区)有科技服务中心、乡(镇)有科技服务站(所)、村有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使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带,成为展示高科技农业的窗口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基地。

4、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市场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健全和完善以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多样化的市场体系。要采取政府规划、多方出资、股份合作等形式,下气力抓好本地市场建设;要通过在大中城市建立长期合作的供销关系、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对外窗口(对外办事处)、与国外客商建立长期商贸关系,大力开拓区外和国外市场;在大力发展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期货市场;发展国内外农产品信息市场,建立农产品信息中心,开通农产品国际互联网和国内信息网。在加强市场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5、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搞好产业化,就要创新机制,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企业与农户很好地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加速各类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6、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是孤立的个别行为,它涉及到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调控:一是搞好引导。结合国家规划从衡水市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并具体实施,通过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二是搞好协调。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单位内部各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合理调节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搞好服务。通过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深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必要的政策倾斜提供资金服务。此外,还要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推进衡水市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1区2市8县,国土面积88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0万亩,人口407万,其中农业人口333万人,占总人口80.8%。人均耕地2.12亩。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96.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138.5亿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856元。该市是个人口结构以农民主为、城市结构以农村为主、经济结构以农业占有较大份额的平原农业大市。因此,推进衡水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增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消除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增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

2、只有推进农业生产化经营,才能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优化农业结构。

4、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给农业科技应用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篇(10)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壮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有新的增强。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篇(11)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

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托主导产业,只有通过主导产业这一载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逐步培植产品优、规模大、效益高、优势强等系列农产品,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借助其自身的关联效应,上连市场,下接生产基地与农户,才能推动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培育和推广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适应市场需求,重新培植一个新产业;二是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延伸现有的产业链条。前者需要相应的技术做依托,还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农民心理认同并大面积推广,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而后者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拓宽农民增效渠道,农民易于接受也容易形成规模。因此在培育和扩大区域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商品优质、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带动农业增效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考虑资源条件,忽视当地农业的种养传统,盲目照抄、照搬别处的成功经验,既增加了投入的成本,又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最终难以实现主导产业的转化增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二、合理布局培育特色市场

在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中。首先,必须打破地区界限,这个界限不仅是镇与镇之间的界限,而且是县与县之间的界限。第一,对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避免无效的重复建设。第二,要建立品牌和优质意识,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仅好销而且价格高。第三,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市场范围提升市场品位。

三、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是联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是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源泉,是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载体,是促进科技与生产对接的推进剂。随着我国农副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必须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覆盖面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必须立足市场,集中力量,对现有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高科技、外向型、有特色、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原则,集中有限的财力,予以重点扶持。在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一是要有好的机制和带头人。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所有制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一名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能力、有魄力的企业带头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才能扶得起;二是可以走联合之路。在各地围绕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与同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发展利用其先进的技术,知名的品牌和现有的市场,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扶持这样的企业才能扶的快。

四、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新型的利益分配关系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利益分配机制。作为在农业第一线的生产者-农民来讲。没有效益是决不会发展再生产的。同样,作为加工销售企业没有利益可占,也不会发展再生产。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属于“买断型”和“订单型”,前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但企业与农户之间连接还比较松散;后者则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农户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企业替农户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是各地在产业化经营中较为普遍的方法,但在这两种形式下农户还无法充分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其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程度有限。要真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一是鼓励企业让利于农民,在与农户签定购销协议的同时,将一部分利润奖励返还给生产大户;二是建立各种新型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资金、产品或土地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这既解决了企业筹集流动资金的压力,也使农民以股份的形式分享到了加工环节的利润。

五、注重科学技术应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门槛并没有降低,“绿色壁垒”使我国许多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也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亮起了“红灯”。因此,只有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有效的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品质,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会有广阔前景。推行标准化生产,应注重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同时在推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环境体系的标准化,在制订土壤标准、水质标准的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坚决取缔;二是生产体系的标准化,即在良种选育、生产、加工、包装等过程中,逐一制订生产标准,编制操作规程,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三是检测体系的标准化,即建立健全各种检测中心,购置检测设备,在基地企业设立检测点,以确保农产品各项指标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对于检测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准进入市场。

六、丰富网络资源,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中,产品销售是最关键的环节,它既连龙头企业又连基地农户,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因此,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体系的建设中,一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为当地的主导产品,提供集中销售的场所。为农民走向市场,出售农副产品构筑桥梁;二要积极培育和壮大营销队伍,既要立足本行业和项目单位的专职营销队伍建设,又要充分发挥“经济人”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三要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通过直销、代销、委托以及设立办事处等手段,建立销售网点,不断扩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四要注意实施品牌战略,应通过命名、挂牌、宣传、广告、参展等方式和手段,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