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低碳经济的实质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7 15:41:50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1)

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为遏制这种势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方面。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单位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候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乐琴、刘瑞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理解低碳经济需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冯之峻和金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李胜、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袁优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结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机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孙桂娟、殷晓彦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付加锋、庄贵阳等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定义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望。

陶良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尽管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低碳城市。其中关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学术成果有潘月红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庆东瑞关于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牛凤君等关于新疆低碳经济评价等。研究低碳城市评价的学者有王玉芳、李晓燕、邓玲、薛蒙等。

国内学者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来构建。朱有志、周少华、袁优男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级。肖翠仙、唐善茂使用德尔菲法来筛选评价指标,并在层次分析法思想指导下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胡大立、丁帅根据产业链从初始到最终消费这一路径,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评价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李晓燕、邓玲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主成为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刘荣、徐征、李悦在评价河北省某县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李晓燕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郭红卫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牛风君、刘文翠在对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与分析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即权重。肖翠仙、唐善茂在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

(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MFA)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评价区域低碳经济的学者有张学毅、毛玉如、万宇艳等。毛玉如、沈鹏等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万宇艳、苏瑜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探讨国内外运用物质流分析法来研究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物质流分析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张学毅、王建敏在探讨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上,运用物质分析方法来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如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王斌斌在评价大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效果,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谢传胜、徐欣等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黄敏、廖为明等运用日本学者茅阳一提出的KAYA公式建立了三个低碳经济模型,并用来研究江西省各市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国外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外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相对于国内侧重于区域性综合低碳经济评价来讲,国外则更注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碳排放等领域。

在低碳能源领域,StaffanJacobsson和VolkmarLauber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并分析了德国政府政策对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迅速扩散的原因。NickKelly分析了英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需求,部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策略。如提高现有的建筑物节能水平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物、安装高效节能设备、安装当地的清洁、节能热电力供应等。JohnW.Halloran将化石燃料中的碳基化合物视为氢能源,碳粉作为碳建筑材料。在分析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的能源平衡、成本、价值,脱碳方法及碳产业后,提出发展碳材料经济的三个战略步骤。DanielSperling和SoniaYeh认为低碳燃料标准(LCFS)新政策工具是降低交通运输燃料碳排放一种很好的途径。从低碳燃料中的温室气体性能标准、容积任务的缺点、征收碳税或限额交易、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间接影响、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等六个方面阐述建立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低碳技术,早在1997年GernotGessinger就注意到全球碳排放为每年8亿吨,其中2亿吨来自于森林采伐,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其探讨技术创新及技术改进在电力生产、物流、电力消费、最优化系统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可减排空间,提出碳减排的三点措施:防治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避免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形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通过捕捉、利用、处理/储存等方式对碳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量、核能等。AbdeenMustafaOmer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政策目标,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保护资源,提供安全、多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节能建议。

国外对低碳政策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关于碳税收的,其他的如能源政策、区域性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区域性政府应对低碳革命的挑战等。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等运用第二代模型(SGM)中的印度板块分析印度在经济、能源领域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状况,提出应通过碳税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imRoughgarden和StephenH.Schneider运用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相关政策进行定量评价后,提出碳税是促进碳减排的最理想措施。

在碳排放领域,SvenBode基于排放强度来预算碳减排的短期目标(到2010年)和长期目标(到2050年)。其他研究碳排放的学者有A.Druckman、JyotiParikh、ChengFLee等。

2、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法及其他方法等。

(1)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碳排放等密不可分,因此国外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比较典型的综合评价模型有E3MG、ECLIPSE模型等。A.S.Dagoumas、T.S.Barker运用E3MG(Energy—Economy—EnvironmentModelattheGloballevel)分析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HalTurton在分析能源研究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构建ECLIPSE模型(EnergyandClimatePolicyandScenarioEvaluation,ECLIPSE)来评估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2)投入—产出法(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低碳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运用I—O模型来分析低碳经济,尤其是在分析低碳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须对传统的I—O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变、扩展,加入相应的环境因素。如A.Druckman、P.Bradley等运用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Input—Output,EIO)来分析英国的碳减排情况。JyotiParikh、ManojPanda、A.Ganesh-Kumar和VinaySingh通过投入—产出法(IO)和社会会计矩阵(SAM)来评估印度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现状。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grew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goal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发挥碳税的效果。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经济人的行为,能够模拟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复杂的、基于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特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均衡”和“市场”,模拟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关系。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对经济系统的描述比较详细,模型的解包括了市场出清价格、部门的产出、投资、就业、外贸、CO2排放等;并且还可以模拟碳税等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在这方面,MustafaH.Babiker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

(4)其他方法。除上述几种评价方法外,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方法。

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又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Marco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comparativestatic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2)

一、低碳经济的缘起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根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

提到低碳经济,目前社会普遍的认识是觉得低碳经济就是要节能减排,要实现经济的低碳化。这种理解,将低碳看成是一种对经济发展具约束性的负面要素,其实并没有理解低碳经济的实质。我们之所以称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正是因为,以人类活动引发的碳排放作为基准,低碳第一次使生态经济成为可能,低碳将是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模式,将在新经济中起到引领、制高点的重要位置。低碳经济的核心不是低碳,而是经济,其本质是建设性的,低碳经济意味着新的经济格局的产生和全新经济模式的构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的发展机会,也是一种长远的,生态的,持续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实质就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是构建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模式。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一方面是着力推进化石能源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这是未来能源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还必须正确认识两者关系。首先是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最佳模式。其实,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最佳形态。

三、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1.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3、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4、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 “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应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3)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显,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然而,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人类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生产规模和能源消耗巨大,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研究表明,30%-40%的环境质量下降是由家庭消费活动造成的。因此,低碳经济不仅需要通过在生产领域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来实现,更需要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构建一个良性可持续的生态消费体系,树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

二、消费模式的演进

(一)传统消费模式

纵观历史,传统的消费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线性消费模式。其特点是: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其二是循环消费模式,其特点是对人类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旨在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使消费剩余最小化。循环消费对环境的治理由末端治理发展到生产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废物的输出,是一种进步的消[1]。

(二)现代消费模式

在传统消费模式引发各种问题的大背景下,新型消费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新型消费模式。(1)可持续消费模式。它的基本含义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2)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的概念至少包含三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1]。

(三)低碳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消费”的概念也随之而来。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三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转型,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将扩大生产者的就业渠道、提高生产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产对象的新价值标准。

三、低碳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低碳消费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

“消费与生产、与经济运行方式密切相关。从消费的物质保证上看,消费决定于以增殖价值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的结果,生产居于支配地位,因而生产决定消费,反过来,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消费,这里,消费又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它的需求形式成为生产、经济运行方式的动力和目的”[2]。因而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引导,使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由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减少碳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现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由“碳化”经济向“碳水”经济转变。

(二)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相应的消费模式与行为方式。所谓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

1.低碳经济将优化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将促使经济结构由现在的能源耗费型、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导致社会产业结构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三大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将做出调整,这也必将影响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消费结构。

2.低碳经济将转变消费需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技术与资本的极大积累,要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资源消耗。企业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化,向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影响消费需求。

3.低碳经济将改善消费环境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将促使政府转变职能,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环保型公共产品,提供良好的低碳产品的消费环境;政府部门将转变现有的运作模式。

四、构建低碳消费观的途径

提高生活质量不单指物质上的满足,还应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更优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家庭、企业、政府的角度进行引导:

1.引导家庭合理消费、个人文明消费

引导家庭转变消费模式和习惯,拒绝“一次性”消费、“便捷”消费以及“高能耗”消费,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再者,倡导个人文明消费。提高消费者的文明消费意识,让消费者了解文明消费的内涵,偏好绿色环保的产品,提升消费的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引导企业低碳生产

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企业也是低碳消费产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3.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引领低碳消费

从全局来看,政府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引领低碳消费:一是完善经济体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应当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生产的法规政策。加大税费调节力度。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周厚威,刘争波.低碳经济下的消费模式与引导策略研究[J].宏观管理,2010.

[2]胡金凤,刘福森等.略论消费的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

[3]江建平.论消费引导[J].市场与消费.现代经济探讨,2002.

[4]李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4)

一、我国低碳投资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实体制造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高碳排放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的碳排放量越来越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我国传统经济发展 “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随着碳排放问题的国际化,在国际上我国也开始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方面的双重压力,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制定的碳减排目标以及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负责任表态表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初步进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经济注重发展速度的理念、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市场、制度、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我国目前阶段距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概括的讲,制约我国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要素有二。其一是科学技术的因素,人类社会早已进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几乎任何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得基于一定技术水平,当前我国努力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必然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我国目前在碳排放的检测、控制技术以及碳排放的交易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经初步实现低碳建设的要求,但要完全克服技术的屏障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所面的重要问题。其二是相应的制度机制因素,正如出现市场定价不合理导致交易有失公允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企业的成本费用的产品分配机制不合理一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如何,制度机制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目前阶段的低碳经济转型恰恰缺乏相应的有效制度的支持,因此如何完善适应低碳经济转型的制度因素成为目前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支持体系的最主要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低碳经济所需要支持体系归纳如下。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支持体系

(一)低碳经济的市场信用保证体系

发展碳交易市场是引导和规范低碳投资、消费,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前提,当前制约碳交易市场建立和促使其活跃,持续稳定的基础原因是低碳交易的信用体系问题。我们将碳交易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碳交易市场包括直接的现货交易市场和非现货交易市场。目前国际市场主要是“清洁注册机制(简称CDM)市场”,关于CDM的市场主要交易原理为,该组织机构针对全球自然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碳情况下碳排放的承受程度,分期制定一定的碳排放限量或碳减排标准权证来限制成员国碳排放经济主体的碳排放量,碳排放主体到该机构注册,通过无偿分得和购买来获得碳排放权证。作为对全球负责人的大国,中国是CDM的主要的成员国之一。另外,我国的国内环境交易所近几年也开始建立,其市场交易原理和国际市场基本相同,也是通过信用签证来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限度,超过的碳排放需要通过有偿交易获得。单从交易所的数量上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评价市场化进度的重要标准是市场交易的质量即主要是市场效率,而非交易所的数量。而决定市场效率的重要前提是市场的信用程度。

笔者对市场的信用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签证机构的信用和碳排放权证购买者的信用,以及其他参与者的信用,譬如中介机构,任何没有公信度的碳交易机构都会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碳排放权证的价格以及效力都不会得到碳排放权证需求者的共同认可,这种状况下不可能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碳市场机制。因此各利益主体的信用必须具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制衡机制。我国目前的碳交易信用机制几乎没有建立,大多数地方性的交易所缺乏公信度,其签发的碳排放权证必然缺乏信用保证。另外,碳排放主体以及中介机构的申报、核算的基础材料也同样受到质疑,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我国的低碳经济转型无从谈起。

(二)低碳经济的决策评价体系

低碳经济的决策评价体系分为宏观的决策评价体系和微观的决策评价体系。从宏观上讲低碳经济方式的转型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还要注重增长质量的考虑,这就要求政府在做经济决策时,必须将低碳作为其基本的决策维度,不能仅仅只考虑GDP等直接的评价维度。相应的政府决策的后续反馈评价是也要将低碳因素作为主要维度因素考虑。发展低碳经济从微观上讲是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而管理层的决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绩效目标的引导,目标的制定必然是基于相应的决策评价体系的考虑。传统的评价一个企业决策绩效的标准主要是以企业自身为主体,是以企业直接的获利因素为标准,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需要将低碳因素算作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经济具体的讲就是要引导低碳的投资和低碳消费,支持包含有低碳价值理念的商业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支持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就需要有相应的决策评价体系的规范,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讲,低碳经济模式的决策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低碳因素作为价值主体投资决策,以及反馈评价的主要因素来考虑。

(三)低碳经济的财会、金融服务体系

现代经济发展市场运行规律表明财务和金融体系是经济活动,支持经济发展、管理的最重要服务体系,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同样需要财会、金融体系的支持。

低碳会计体系的核算、计量规范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运行管理的效率和低碳市场的公平。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会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各项研究表明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能完全保证反映低碳经济商业模式的需求,其表现列举如下,基于低碳经济的管理要求,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会计假设可能较传统的会计假设有所变化,举个例子讲如果会计报告严格的基于“会计主体”假设,那么那些独立于企业主体之外的低碳经济价值如何反映就值得探讨,另外与低碳有关的价值通过什么样的会计要素来确认,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计量属性来反映还未有定论,低碳会计利润是否应作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低碳会计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美国低碳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低碳会计规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基于低碳经济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低碳会计也将不断地随之变化,假若低碳会计的发展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步伐,将会制约低碳经济模式的进程。

金融体系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低碳经济的转变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现在低碳经济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技术的制约,而技术的研发必须有资金保证,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依靠碳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然而,哥本哈根会议并实现实质性的进展,这就未减少世界碳金融服务的风险。我国的碳金融体系已经开始萌芽,据调查我国目前的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在信贷计划管理中都有 “绿色信贷”内容的涉及。国家碳金融支持政策也开始出台,努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例如,有些地方为为低碳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等。但是,整体上讲由于碳交易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碳金融服务的风险很大,碳金融体系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低碳金融的理念并未真正建立,由于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很多地方都在一味的搞形势,低碳保险低碳基金等金融服务还未开启,碳金融风险很难规避,低碳产业就很难得到金融系统的支持。

(四)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体系与法律保障体系

低碳经济是我国目前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进行的一场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探索,任何大范围的经济变革目标的成功实现,必然离不开国家财税激励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低碳投资项目风险很大,许多民营企业的低碳项目并没有得到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目前由于无法对低碳项目的确认、以及低碳项目的实施目标和核算计量有个准确的把握因此,财政税务部门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低碳支持政策,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税法条文来规定低碳产业的减免税办法,由于低碳信用建设的不够,以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标准仍然主要体现在GDP的增长等,低碳投资缺乏相应财政拨款,财政借款以及财政担保的支持。另外我国没有将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实现,因此低碳经济行为的合法性没有相应的保证,主要表现在碳排放交易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没有具体的立法保证;碳会计与金融服务规范没有得到法律的统一规范;相关的制度监督、控制体系没有得到法律依据,因此加强这方面立法、执法建设势在必行。

(五)低碳经济的人才支持体系

上述低碳经济所面临一切技术和制度规范支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来解决,经济社会的各项活动的规范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依据。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其决定因素是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支持,而根据目前形势分析,我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恰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支持体系,从碳交易市场,碳会计,碳金融,以及宏观与微观决策评价,财税政策法律等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看迫切的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建设。

三、对我国快速稳健的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针对上文关于引导低碳投资,发展低碳经济支出体系的论述,我们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提出如下建议:

(1)基于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信用体系在碳经济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国内外碳交易风险相对较高,信用度较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的谈判与合作,建立全球性的公信组织机构,在国内控制不规范的环境或者碳汇交易所的数量,建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相对公平的的公信组织,提高碳交易的规模和质量。

(2)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机制几乎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决策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这也成为制约低碳经济模式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进行决策评价,企业绩效,社会责任等考核时要将碳因素作为衡量的一个维度,建立含有碳权重的考核控制体系,而不能单纯的以GDP等宏观指标的增长来判断。

(3)碳会计,碳金融都是碳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服务体系,由于碳会计的整体框架还受到相应传统价值观念,传统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定义,会计报告目标等的制约,导致目前的碳会计体系不仅无法适应碳经济管理的要求,还成为碳经济发展的一种制约,以此就要加快会计制度建设的力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借鉴经验加强合作,争取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应低碳经济模式的会计服务体系,金融服务在低碳经济的政策引导,以及风险防范,基金支持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应该加强低碳方面的金融创新,支持相关碳银行、碳保险、碳证券、基金业务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其他支持体系对金融体系的支持。

(4)针对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低碳产业减免税的税法规定,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对可靠地计税基础资料,因此就需要加大计税基础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计税依据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减免税务支持,评价地方政府政绩不应该不考虑低碳因素,因此在考核政府财政支出时,将低碳财政资本单独考虑,引导财政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另外无规矩不成体统,经济的变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框架结构体系的保证,必须有相关的政策监督监控的强制规范。

(5)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是低碳经济转型的保证,相关科研院所需要开设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的综合专业,加大这方面高精尖人才队伍的建设。另外,低碳经济的各项支持体系并非孤立的,是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就需要加大低碳经济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和协调性。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任何经济政策变革的实现必须需要相应支持体系的支撑,要想加强低碳经济支持体系的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其支持体系的整体框架,分析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目标,寻找完善的途径。本文正是基于该思路论述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希望多加指正。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5)

一、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1、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林业建设发展要注重环保促进作用的时间,通过人工发展林业来解决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并在基础工作中形成先进的管理体系。低碳理念在林业建设阶段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林业建设属于公益性的项目,但在建设与后期养护阶段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制定经济目标对森林健康生长是十分必要的。在低碳经济理念中,注重协调经济收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管理,相互促进进行,减少林业建设以及发展阶段的排放量,形成低碳发展体系。这一目标制定能够帮助节省资金的使用量,林业发展区域内获得更合理的经济收益。

2、林业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是环境治理以及林业优化发展。林业管理部门会基于低碳理念基础上来做出宏观调控,优化林业发展的可支配资源,是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在基层中形成稳定的使用发展计划。所指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也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来进行,确保目标在基层中落实能够更加高效,并且林业发展区域与周边的环境相互融合,这样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决,是实现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也因此得到了林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协调发展得到了更好的落实。林业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保持或扩大森林面积,保持或增加林地或景观层面的碳密度提高,林产品异地碳储量,促进工业产品的燃料替代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减排增汇潜力。因此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1、建设森林城市

林业低碳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环境污染。众所周知,我国的空气环境并不理想,并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树木具有空气净化能力,能够将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到达环节环境污染的目的。城市建设对木材资源的使用需求也是十分大的,通过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落实,能够帮助缓解资源匮乏的现状,形成更科学的资源发展形式,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林业发展,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森林城市建设要以生态建设为手段、造林绿化为主导,将城市森林从森林扩展到绿地、园地、湿地、水系,通过江河绿色廊道、铁路森林带、环城高速公路森林带、城市组团隔离森林带、城市主次干道绿化景观带、城市绿地公园、单位绿地系统、城市立体绿化等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建设,构筑城乡融合的森林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同时,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选用和营造乡土乔木树种、高固碳树种及花草,以增加城市森林绿地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发挥其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强大的碳汇功能。

2、建设低碳林区

在开展林业建设任务时要结合地方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包括人口基数,环境现状等。再次基础上所制定的林业经济发展计划才是真实有效的,能够得到落实。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能源发展低碳化、经济发展低碳化、技术发展低碳化等基本途径,建设一批有利于身心健康、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低碳林区。低碳林区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林区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林区的低碳化有重要影响。通过建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鼓励使用环保交通工具,推行可持续发展型设计和建筑,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引导居住公共住宅,发展和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倡导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措施,建设与发展低碳林区。

3、建设低碳林业产业

低碳林产加工业。按照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要的求,积极开发推行应用能源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依据林业低碳经济理念,发展高新技术林业产业和精深林业加工业等环境友好型的林产加工业作为实现林业低碳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同时限制发展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林产加工业,重点抓好木浆造纸、人造板、灌木饲料加工等林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和企业,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森林旅游业。林业具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发展林业低碳经济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游憩林业,营造景观生态林,形成以森林公园为龙头、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把森林生态旅游业做强做大成林业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应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按节约能源、降低污染要求,规划森林生态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开发和建设绿色餐饮业、绿色建筑(住宅/宾馆)、绿色宾馆用品、旅游纪念品制造业等低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此外,生态林业系统设计、规划和咨询业,生态林业系统管理和技术服务业,生态林业科学研究产业等也都是建设林业低碳经济的低碳林业产业。

4、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

林业生物质能源既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又具有来源可再生、生长过程环保等优势,因此林业生物质能源代表着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未来(程序,2009)。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是实现林业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森林植物从种植到最终焚烧的全生命过程中,可实现CO2的投、产平衡,具有“碳中性”特性(CO2的净排量为0),且林业生物质燃烧时获单位能量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只有化石能源的1/8左右,是典型的低碳燃料。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t,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t,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t,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t的石油能源。因此,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林业生物质能源,推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

5、开展森林碳汇交易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森林碳汇的资源属性和对应的商品属性逐渐被大家所认知: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其所提供林木的经济价值。由于森林碳汇项目具有潜力大、易操作、见效快、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碳汇项目中的首选项目(黄东,2008)。森林碳汇交易作为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的问题,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深入开展森林碳汇交易,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6)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国家之一,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促使我国越加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主要组成因素,但低碳经济的利用将会对房地产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合理利用低碳经济,顺应时展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需要房地产行业的重视和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1.增加房地产开发成本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行业提出的最重要标准和要求就是节能减排。但目前房地产开况来看,大部分开发单位将精力放在怎样利用房地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企业规模上。与此同时,房地产设计人员通常注重房地产分配设计方案,忽视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但,我国低碳经济观念出现较晚,没有系统的低碳技术,造成节能减排材料价格的提升,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增加其投资资本,造成了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不能顺利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工作单一性强,也导致了房地产建设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低碳经济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但这这几方面我国还存在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很困难的。

2.房地产开发缺乏质量控制体系

在房地产建设工作管理过程中,应与低碳经济相结合,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及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进而为房地产经济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供保障。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房地产开发单位并没有将工程质量控制工作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利用低碳经济方法和原来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别,也因缺乏质量监测工具和方法,限制了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阻碍了房地产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3.导致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深入房地产经济开发中,给房地产开发商造成了大量成本投入,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局限性,也造成相应土地价值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发商就此会为了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将低碳化和绿色环保当做主要销售亮点,抬高房价。最终造成了大多数的消费者由于房价过高而放弃购防欲望,严重阻碍了房地产行业顺利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

1.调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低碳经济不但推动房地产行业顺应时展要求,同时也调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准入门槛低,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加强了房地产行业优胜劣汰。更好顺应时展需求,加强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是必要的。所以,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将眼光放在建筑质量和环保性能等方面,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2.有效实现了节能降耗低碳经济发展,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向节能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中使用的建筑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非常巨大,但低碳经济要求在房地产建筑施工中应遵循低碳化,利用低碳经济进行房地产行业建设,促使其主动应用低碳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这种情况下,不仅降低其建筑施工消耗,还达到节能减排的理想标准。3.有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长期性发展目前,低碳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中,合理融入低碳经济,也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商将低碳经济合理的运用到房地产建设中,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开发商为自身的经济利益提高房价问题,也保证了房屋建筑物的品质。所以,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房地产经济中利用低碳经济的有效措施

1.合理规划房地产项目的户型布局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通常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开发商主要重视经济利益,不考虑消费者真正需求,忽视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等,例如,在卧室、楼道等面积过大问题,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情况。另外,开发商为了加快资金的回收速度,通常情况下并不参与室内装修。但业主在进行室内装修中,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悖离。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应重视提高自身开发质量,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低碳经济作用,合理做好每个户型的设计工作,适当调整房屋比例,将消费者实际需求和自身利益相结合,最终实现低碳装修。

2.积极倡导低碳式生活

低碳经济快速实现,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单位加强各部门工作对低碳经济观念的认识,为消费者更好的讲解低碳经济,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低碳经济所产生的利益,以获取消费者支持;让消费者从长远的角度来支持低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进一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规定项目流程设计

在房地产建筑设计中,应结合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建立合理设计流程,制定明确的房地产经济规范。制定规范设计图纸,进而保证环保设计顺利进行。对设计过程中主要强调和重要设计部分制定专门管理措施。将房地产经济设计理念与设计者详细沟通,促使每个设计人员达到一致的设计理念。根据低碳经济设计理念和要求,设立规范的设计流程,从而达到低碳经济设计标准。比如在设计对雨水回用设施,既需要考虑场地内雨水具体情况,又需要景观设计人员提供用水数据等,所以制定规范设计流程,顺应房地产经济设计需求是必要的。

四、结论

保障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维护自然环境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双重影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房地产行业应加强有利影响作用,合科学合理的调整其不利影响,为房地产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7)

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为遏制这种势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方面。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单位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候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乐琴、刘瑞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理解低碳经济需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冯之峻和金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李胜、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袁优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结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机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孙桂娟、殷晓彦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付加锋、庄贵阳等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定义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望。

陶良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尽管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低碳城市。其中关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学术成果有潘月红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庆东瑞关于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牛凤君等关于新疆低碳经济评价等。研究低碳城市评价的学者有王玉芳、李晓燕、邓玲、薛蒙等。

国内学者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来构建。朱有志、周少华、袁优男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级。肖翠仙、唐善茂使用德尔菲法来筛选评价指标,并在层次分析法思想指导下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胡大立、丁帅根据产业链从初始到最终消费这一路径,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评价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李晓燕、邓玲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主成为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刘荣、徐征、李悦在评价河北省某县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李晓燕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郭红卫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牛风君、刘文翠在对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与分析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即权重。肖翠仙、唐善茂在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

(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mfa)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评价区域低碳经济的学者有张学毅、毛玉如、万宇艳等。毛玉如、沈鹏等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万宇艳、苏瑜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探讨国内外运用物质流分析法来研究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物质流分析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张学毅、王建敏在探讨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上,运用物质分析方法来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

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如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王斌斌在评价大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效果,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谢传胜、徐欣等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黄敏、廖为明等运用日本学者茅阳一提出的kaya公式建立了三个低碳经济模型,并用来研究江西省各市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国外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外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相对于国内侧重于区域性综合低碳经济评价来讲,国外则更注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碳排放等领域。

在低碳能源领域,staffan jacobsson和volkmar lauber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并分析了德国政府政策对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迅速扩散的原因。nick kelly分析了英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需求,部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策略。如提高现有的建筑物节能水平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物、安装高效节能设备、安装当地的清洁、节能热电力供应等。john w. halloran将化石燃料中的碳基化合物视为氢能源,碳粉作为碳建筑材料。在分析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的能源平衡、成本、价值,脱碳方法及碳产业后,提出发展碳材料经济的三个战略步骤。daniel sperling和sonia yeh认为低碳燃料标准(lcfs)新政策工具是降低交通运输燃料碳排放一种很好的途径。从低碳燃料中的温室气体性能标准、容积任务的缺点、征收碳税或限额交易、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间接影响、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等六个方面阐述建立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低碳技术,早在1997年gernot gessinger就注意到全球碳排放为每年8亿吨,其中2亿吨来自于森林采伐,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其探讨技术创新及技术改进在电力生产、物流、电力消费、最优化系统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可减排空间,提出碳减排的三点措施:防治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避免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形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通过捕捉、利用、处理/储存等方式对碳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量、核能等。abdeen mustafa omer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政策目标,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保护资源,提供安全、多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节能建议。

国外对低碳政策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关于碳税收的,其他的如能源政策、区域性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区域性政府应对低碳革命的挑战等。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等运用第二代模型(sgm)中的印度板块分析印度在经济、能源领域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状况,提出应通过碳税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im roughgarden和stephen h. schneider运用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相关政策进行定量评价后,提出碳税是促进碳减排的最理想措施。

在碳排放领域,sven bode基于排放强度来预算碳减排的短期目标(到2010年)和长期目标(到2050年)。其他研究碳排放的学者有a.druckman、jyoti parikh、cheng f lee等。

2、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法及其他方法等。

(1)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碳排放等密不可分,因此国外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比较典型的综合评价模型有e3mg、eclipse模型等。a.s. dagoumas、t.s. barker运用e3mg(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model at the global level)分析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hal turton在分析能源研究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构建eclipse模型(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and scenario evaluation,eclipse)来评估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2)投入—产出法(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低碳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运用i—o模型来分析低碳经济,尤其是在分析低碳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须对传统的i—o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变、扩展,加入相应的环境因素。如a.druckman、p.bradley等运用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eio)来分析英国的碳减排情况。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和vinay singh通过投入—产出法(io)和社会会计矩阵(sam)来评估印度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现状。cheng f lee等在灰色理论(grew 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 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 goal 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发挥碳税的效果。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经济人的行为,能够模拟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复杂的、基于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特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均衡”和“市场”,模拟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关系。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对经济系统的描述比较详细,模型的解包括了市场出清价格、部门的产出、投资、就业、外贸、co2排放等;并且还可以模拟碳税等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在这方面,mustafa h. babiker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

(4)其他方法。除上述几种评价方法外,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方法。

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又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marco 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comparativestatic 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四、结论与展望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理论还不完善,其研究对象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重视实践研究,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较少,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在研究对象上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尤其体现在低碳能源、碳排放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产出法、成本—效益法等。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缺漏和不足,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评价低碳经济,进而加速和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仍需要在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外低碳经济评价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少有关于综合评价的指标,虽然国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并不完善;其次是评价方法,国内的评价方法则相对较少,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方法较多,但不完善;最后是研究对象,国内侧重于区域综合性研究,国外则侧重于实践研究、专项研究,且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 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5] 冯之峻、金涌、刘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6] 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7]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

[8] 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论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10] 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11] 潘月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2] 庆东瑞: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14]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

[15] 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16] 薛蒙: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采购与供应链,2010(11).

[17]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18] 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19]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0] 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21]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22] 郭红卫:基于模糊综合算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23] 王军、周燕、刘金华、岳思羽: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4).

[24] 单永娟: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

[25] 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8(11).

[26] 万宇艳、苏瑜:基于mfa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

[27] 张学毅、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2010(4).

[28] 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9] 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现状发展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0]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31] 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32] 谢传胜、徐欣、候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33] 黄敏、廖为明、王立国、邓荣根:基于kaya公式的低碳经济模型构建与运用——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0(12).

[34] staffan jacobsson,volkmar lauber. the politics and policy of energy system transformation—explainingthe german diffus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j].energy policy,2006(34).

[35] nick kelly. the role of energy ef?ciency in reducing scottish and uk co2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6(34).

[36] john w. halloran. carbon-neutral economy with fossil fuel-based hydrogen energy and carbon materials[j].energy policy,2007(35).

[37] daniel sperling,sonia yeh.toward a global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j].transport policy,2010 (17).

[38] gernot gessinger. lower co2 emissionsthroughbettertechnology[j]. energy comers,1997(38).

[39] abdeen mustafa om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market structure,and carbon leakage[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8(12).

[40] k.a. fisher-vanden,p.r. shukla,j.a. edmonds. carbontaxesandindia[j].energy economics,1997(19).

[41] tim roughgarden,stephen h. schneid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quantifying uncertainties for damagesand optimal carbon taxes[j].energy policy,1999(27).

[42] sven bode. long-ter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s—what’s possible,what’s necessary[j]. energy policy,2006(34).

[43] a.druckman,p.bradley,e.papathanasopoulou,t.jackson.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uk[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

[44] 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vinay singh. co2 emissions structure of indian economy[j]. energy,2009(34).

[45] cheng f lee, sue j lin, charles lewis, yih f.chang.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 [j]. energy policy, 2007(35).

[46] a.s. dagoumas,t.s. 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energy policy,2010(38).

[47] hal turton.eclipse:an integrated energy-economy model for climate policyand scenario analysis[j].energy,2008(33).

[48] 鲁静:国内外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投融资实务,2010(8).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8)

后危机时代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过程或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的甚至是暂时的,因为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危机的表现也并没有结束,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危机随时再次爆发,甚至在原有程度上有加剧的可能,因此,在这样的时期极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衰退。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新的或者是被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在低碳经济的号召下,社会各界在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机遇的同时,都须以“低碳”为理念核心,树立起低碳流通与低碳服务的意识,对企业的营销工作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坚持低碳营销模式,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低碳营销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自从被提出之后,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以及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对其展开了持续的探讨与研究。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含义不仅满足全球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与低污染为前提的经济,其本质是经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来减少能耗与降低污染物排放,形成新的能源结构;其主要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与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基础是设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系统与低碳产业结构,要求设立和低碳发展相符合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促进低碳发展的国内外政策、法律法规与市场机制,其主旨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技术不断创新与能源结构调整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即为基于技术创新与政策措施,开展一场能源革命,形成一种较低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并能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具有以下特点: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碳排放的能源,转变现有的能源结构是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由低碳产业承载能力所决定;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实质。低碳消费是一种提倡适度消费,克服或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尊重自然与保护生态等为特点的新型消费行为方式。

(二)低碳营销

低碳经济使得企业市场营销所依靠的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关的政策法律与环保等宏观环境也产生了改变。在“低碳经济”代替“高碳经济”的形势下,由“高碳营销”转向“低碳营销”的过程,正是在环境问题逐步严峻和低碳经济不断形成的驱使下出现的,从而出现了“低碳营销”这一概念也终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主流的营销模式。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所谓的“低碳营销”是对以往营销模式的实质性改变,它是指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全面权衡了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环境保护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核心,对产品与服务展开完善的构思、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企业都采用低碳营销模式,提出企业应注重自身生产和环境相和谐,把握低碳时机,通过低碳营销领先于其他竞争企业,掌握更多的商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营销”将是企业解决发展瓶颈,占领未来制高点的主要战略。

低碳营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企业理念低碳化。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在这个独特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一定会对企业的产品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从环保方面来说,那些高排放、高耗能与高污染的产品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消费者所排斥,这些产品终将会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改变目前不适当的产品生产方式,主动进行技术创新适应目前市场形势。

企业生产低碳化。企业生产“低碳化”通常是指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能够高效率使用原材料,采用低碳技术,实行节能减排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低碳技术”的高效利用是企业生产低碳化效率的重要决定要素。这一技术的本质是清洁高效使用资源、注重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高效约束二氧化碳排放和埋存等。所以,全面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改变目前生产技术,发现可持续、干净、环保的新能源,用它取代传统的高污染与低效能能源,进而,从本质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以此促进全社会消费模式的革新。

(二)挑战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9)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对外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其提出背景是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暖。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指导,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创造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各国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经济措施。(二)林业产业。林业是重要的绿色资源,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下,林业概念得以进一步丰富,被定义为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承担着林业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林木资源培育、种植、采伐、加工制作等方式制造各种各样的林业产品,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另一方面,林业作为绿色资源,本身具备气候调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森林景观等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类工艺事业。(三)林业低碳经济。林业低碳经济,指林业经济活动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及创新等,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进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林业经济产出,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林业低碳经济强调森林汇碳,主要手段主要是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最突出特点是经济活动低碳化,根本目标是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低碳技术减缓气候变暖,发展林业能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联合国召开第九次森林论坛,会上明确指出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肯定了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业为低碳经济提供绿色资源,如木制材料、能源产品等,它们具备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是低碳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控制、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需要的生态环境;第三,林业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解决了人民生计,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所在。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二)作用。林业作为低碳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中自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林业产业中的森林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汇功能储存碳资源,减少碳排放;第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持续造林、减少毁林等在缓解气候变暖上起着重大作用。林木具备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备调节水循环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人们的林业产业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森林的功能看,林业在碳汇产业发展和调节气候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应当不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自身产值增速缓慢,经济产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为促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思路是主攻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业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形态的企业。具体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业第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森林培育业,加快森林增长,提高森林资源提升,有针对性的增加第三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夯实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对林业中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限制过量生产,节能减排。在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主要有造纸业、板材加工业等,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产能,促进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第三,加速发展林区文化产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目前,人们对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发挥林业的价值,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的扩大森林覆盖面,控制林业退化、毁坏等问题,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编制植树造林、育林等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开展绿化工程,对荒山实行封、造、管等措施,积极开展退耕换林、防护林等建设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树相结合方式,统筹开展人工造林工程。对于哪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应当先封山,恢复山地植被,增强荒山育林条件,使之可以进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增强人们的森林绿化意识,开创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局面,确保植树造林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林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传统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冲击。为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第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护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强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第四,树立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育林、护林工作,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质量,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四)构建低碳林业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发展形态的提出,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应当树立大林业观,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低碳林业经济。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林业经济体系,使林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的接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增长量,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业。由于林业产业中的多数生产指标持续下降,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碍于低碳林业经济体系形成。这种情况下,必须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碳汇业,为林业经济创收提供支持。林业碳汇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研究证明,森林覆盖面持续增加、林业资源退化减缓,可以明显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此,应当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庞大,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这为森林碳汇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业是可行的。发展森林碳汇业,创造林业产业增值的新经济点,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想要发展森林碳汇业,就要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在这方面森林生长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增长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开发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汇市场活动有序进行。(六)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体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新兴能源植物和各类传统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森林中的林木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是生物质能源生成的主要场地。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入手。在当前及未来林业发展中,坚持“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多元发展”原则,大力研发固体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气热电联产等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基地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七)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低碳林业经济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类新兴事物,其发展势必需要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经济活动具备弱质性特点,如果政府不给于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业执法机制,使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成效;第二,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的政务环境,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第三,加大经济投入,引进社会资本,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要引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与此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林业经营管理,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作者:彭辉 夏敏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辛姝玉,张大红.低碳经济背景下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4):357-362.

[2]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7):203.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10)

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为遏制这种势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方面。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单位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候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乐琴、刘瑞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理解低碳经济需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冯之峻和金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李胜、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袁优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结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机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孙桂娟、殷晓彦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付加锋、庄贵阳等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定义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望。

陶良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尽管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低碳城市。其中关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学术成果有潘月红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庆东瑞关于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牛凤君等关于新疆低碳经济评价等。研究低碳城市评价的学者有王玉芳、李晓燕、邓玲、薛蒙等。

国内学者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来构建。朱有志、周少华、袁优男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级。肖翠仙、唐善茂使用德尔菲法来筛选评价指标,并在层次分析法思想指导下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胡大立、丁帅根据产业链从初始到最终消费这一路径,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评价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李晓燕、邓玲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主成为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刘荣、徐征、李悦在评价河北省某县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李晓燕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郭红卫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牛风君、刘文翠在对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与分析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即权重。肖翠仙、唐善茂在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

(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MFA)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评价区域低碳经济的学者有张学毅、毛玉如、万宇艳等。毛玉如、沈鹏等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万宇艳、苏瑜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探讨国内外运用物质流分析法来研究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物质流分析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张学毅、王建敏在探讨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上,运用物质分析方法来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转贴于 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如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王斌斌在评价大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效果,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谢传胜、徐欣等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黄敏、廖为明等运用日本学者茅阳一提出的KAYA公式建立了三个低碳经济模型,并用来研究江西省各市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国外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外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相对于国内侧重于区域性综合低碳经济评价来讲,国外则更注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碳排放等领域。

在低碳能源领域,Staffan Jacobsson和Volkmar Lauber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并分析了德国政府政策对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迅速扩散的原因。Nick Kelly分析了英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需求,部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策略。如提高现有的建筑物节能水平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物、安装高效节能设备、安装当地的清洁、节能热电力供应等。John W. Halloran将化石燃料中的碳基化合物视为氢能源,碳粉作为碳建筑材料。在分析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的能源平衡、成本、价值,脱碳方法及碳产业后,提出发展碳材料经济的三个战略步骤。Daniel Sperling和Sonia Yeh认为低碳燃料标准(LCFS)新政策工具是降低交通运输燃料碳排放一种很好的途径。从低碳燃料中的温室气体性能标准、容积任务的缺点、征收碳税或限额交易、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间接影响、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等六个方面阐述建立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低碳技术,早在1997年Gernot Gessinger就注意到全球碳排放为每年8亿吨,其中2亿吨来自于森林采伐,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其探讨技术创新及技术改进在电力生产、物流、电力消费、最优化系统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可减排空间,提出碳减排的三点措施:防治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避免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形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通过捕捉、利用、处理/储存等方式对碳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量、核能等。Abdeen Mustafa Omer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政策目标,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保护资源,提供安全、多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节能建议。

国外对低碳政策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关于碳税收的,其他的如能源政策、区域性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区域性政府应对低碳革命的挑战等。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等运用第二代模型(SGM)中的印度板块分析印度在经济、能源领域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状况,提出应通过碳税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im Roughgarden和Stephen H. Schneider运用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相关政策进行定量评价后,提出碳税是促进碳减排的最理想措施。

在碳排放领域,Sven Bode基于排放强度来预算碳减排的短期目标(到2010年)和长期目标(到2050年)。其他研究碳排放的学者有A.Druckman、Jyoti Parikh、Cheng F Lee等。

2、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法及其他方法等。

(1)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碳排放等密不可分,因此国外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比较典型的综合评价模型有E3MG、ECLIPSE模型等。A.S. Dagoumas、T.S. Barker运用E3MG(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Model at the Global level)分析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Hal Turton在分析能源研究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构建ECLIPSE模型(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and Scenario Evaluation,ECLIPSE)来评估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2)投入—产出法(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低碳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运用I—O模型来分析低碳经济,尤其是在分析低碳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须对传统的I—O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变、扩展,加入相应的环境因素。如A.Druckman、P.Bradley等运用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EIO)来分析英国的碳减排情况。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和Vinay Singh通过投入—产出法(IO)和社会会计矩阵(SAM)来评估印度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现状。Cheng F Lee等在灰色理论(grew 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 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 goal 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发挥碳税的效果。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经济人的行为,能够模拟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复杂的、基于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特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均衡”和“市场”,模拟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关系。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对经济系统的描述比较详细,模型的解包括了市场出清价格、部门的产出、投资、就业、外贸、CO2排放等;并且还可以模拟碳税等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在这方面,Mustafa H. Babiker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

(4)其他方法。除上述几种评价方法外,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方法。

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又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Marco 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comparativestatic 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四、结论与展望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理论还不完善,其研究对象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重视实践研究,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较少,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在研究对象上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尤其体现在低碳能源、碳排放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产出法、成本—效益法等。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缺漏和不足,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评价低碳经济,进而加速和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仍需要在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外低碳经济评价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少有关于综合评价的指标,虽然国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并不完善;其次是评价方法,国内的评价方法则相对较少,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方法较多,但不完善;最后是研究对象,国内侧重于区域综合性研究,国外则侧重于实践研究、专项研究,且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 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5] 冯之峻、金涌、刘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转贴于

[6] 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7]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

[8] 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论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10] 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11] 潘月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2] 庆东瑞: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14]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

[15] 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16] 薛蒙: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采购与供应链,2010(11).

[17]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18] 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19]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0] 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21]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22] 郭红卫:基于模糊综合算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23] 王军、周燕、刘金华、岳思羽: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4).

[24] 单永娟: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

[25] 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8(11).

[26] 万宇艳、苏瑜:基于MFA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

[27] 张学毅、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2010(4).

[28] 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9] 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现状发展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0]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31] 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32] 谢传胜、徐欣、候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33] 黄敏、廖为明、王立国、邓荣根:基于KAYA公式的低碳经济模型构建与运用——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0(12).

[34] Staffan Jacobsson,Volkmar Lauber. The politics and policy of energy system transformation—explainingthe German diffus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J].Energy Policy,2006(34).

[35] Nick Kelly. The role of energy ef?ciency in reducing Scottish and UK CO2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6(34).

[36] John W. Halloran. Carbon-neutral economy with fossil fuel-based hydrogen energy and carbon materials[J].Energy Policy,2007(35).

[37] Daniel Sperling,Sonia Yeh.Toward a global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J].Transport Policy,2010 (17).

[38] Gernot Gessinger. Lower CO2 EmissionsThroughBetterTechnology[J]. Energy Comers,1997(38).

[39] Abdeen Mustafa Om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market structure,and carbon leakage[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8(12).

[40] K.A. Fisher-Vanden,P.R. Shukla,J.A. Edmonds. CarbontaxesandIndia[J].Energy Economics,1997(19).

[41] Tim Roughgarden,Stephen H. Schneid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quantifying uncertainties for damagesand optimal carbon taxes[J].Energy Policy,1999(27).

[42] Sven Bode. Long-ter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s—what’s possible,what’s necessary[J]. Energy Policy,2006(34).

[43] A.Druckman,P.Bradley,E.Papathanasopoulou,T.Jackson.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UK[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

[44] 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Vinay Singh. CO2 emissions structure of Indian economy[J]. Energy,2009(34).

[45] Cheng F Lee, Sue J Lin, Charles Lewis, Yih F.Chang.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 [J]. Energy Policy, 2007(35).

[46] A.S. Dagoumas,T.S. 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Energy Policy,2010(38).

[47] Hal Turton.ECLIPSE:An integrated energy-economy model for climate policyand scenario analysis[J].Energy,2008(33).

[48] 鲁静:国内外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投融资实务,2010(8).

低碳经济的实质篇(11)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1]。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走向低碳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就是碳排放权分配和利用的竞争。在全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境况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低碳经济要求实现低碳与经济的双赢,不能有低碳没经济,也不能有经济没低碳,实质上就是一个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河北作为能源消耗大省,积极寻求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已迫在眉睫。

一、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潜力分析对于以农业、工业、新兴产业为主的河北省经济而言,从传统的制造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发展、优化低碳产业到建设低碳化城市,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1.以污染减排为主线,重点治理大气环境和水污染近几年来,河北省以污染减排为主线,治理大气环境和水污染为重点,先后开展了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月等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其中2009年,河北省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消减(见表1)。

全省设区城市及省会石家庄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递增。

其中,秦皇岛、沧州、承德、衡水、邢台、保定、廊坊、张家口等8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2008年新增了邢台、保定、张家口三个城市(见表2)。

同时,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也不断得到好转,全省七大水系三类和好于三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到42.4%,比2008年上升9.1个百分点;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平均浓度,比2008年下降26.2%;氨氮的平均浓度,比2008年下降15.9%。

2.加强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国际合作项目自2007年以来,河北省成立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部分领域开展了节能减排、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合作项目。

目前,全省已有62个cdm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合同交易减排温室气体18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3.兴建农业低碳灌溉工程

河北农业低碳发展已走在前列。《河北省农业灌溉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建议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按照规划,河北省将在大中型水利工程难以覆盖的地方,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兴建一批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在山区每3~5亩旱作农田建一座简易水池、水囤、水窖或其他储水设施。预计到2015年,全省计划投资17.5亿元,新增旱作集雨补溉工程蓄水面积1 000万立方米。此外,河北省还将实施“土壤水库”建设、极端天气气候应急体系等工程。

4.推广低碳城市,培养低碳文化河北省充分发挥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的作用,培育社会形成低碳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开辟了一条快捷的绿色通道,使河北迈向低碳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

作为国家积极发展战略之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区———曹妃甸工业区已经形成河北省特有的科学发展低碳经济文化品牌。河北省保定市近年来成为在环渤海经济区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

2008年1月,保定市和上海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首批启动的两个低碳城市。“低碳”理念深深地植入城市发展的思维中,河北保定提出了“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发展口号,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集成工程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社会。

(二)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潜力对于河北省而言,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决定其具备了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条件,发展低碳经济将给河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发展清洁能源,河北得天独厚发展低碳经济,河北省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据统计,河北省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左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河北也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具有优越的能源资源禀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都很丰富。

2.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为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提供了支撑处在环渤海经济带腹地的河北省,以京津冀

环渤海经济圈为依托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能够与京津两地形成中国最大的绿色发展区域,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河北省作为环绕京津的京畿重地,在今后绿色首都的建设中仍将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区域。[2]二、河北省构建低碳经济所应关注的重点产业近年来,畜牧、蔬菜、果品业三大农业支柱产业,钢铁、食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建材、纺织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以及旅游、现代物流、电子信息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是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加速构建低碳城市化、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3]。但同时这三大产业也是河北省主要的碳源,对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具较大的挑战性。

(一)农业支柱产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有关统计表明,农业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农业作为河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农业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因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农业,这对河北省农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二)工业主导产业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并且其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这一特征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化,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工业是河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随着河北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因此,构建经济、清洁、安全的低碳城市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新兴支柱产业

我国物流业虽然经过30多年连续高速增长,总量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粗放式运作模式的格局较为分散。我国物流费用支出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仍高于国外平均水平。此形势势必要求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转变,降低物流业的能耗量,从而有力地促进低碳物流业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以其无污染、高收益等特征著称,被公认为前景辉煌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但是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善,旅游业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在当前中央提出建设低碳化城市和我省全力开启低碳时代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广节能降耗低碳景区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绿色通道。

三、河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建议(一)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在低碳经济的理论指导下,发展低碳农业,来应对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据统计,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森林就能够从大气中吸收0.6~7.1亿吨碳。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林业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加强我省碳汇林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引进与发展“沼气产业化”。在沼气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将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循环利用、深度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发展“沼气产业化”,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之路。

(二)调整工业结构,发展低碳工业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选择之中。工业作为河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我们把握以下几点:(1)应缩短依附于交通、能源、汽车、化工、钢铁、建材等高碳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使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产业低碳化;

(2)应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低碳化。

同时,我省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加快淘汰低产能、遏制“三高”行业的过快增长,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节能降耗的重大示范项目;(3)政府也应给予有关税收、财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设立用于激励低碳项目的投资和建设的专项资金;(4)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增强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创新;(5)争取获得与亚洲银行、世界银行、国际碳基金等金融组织合作,为省内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家技术与融资渠道。

(三)大力发展低碳新兴产业

发展低碳旅游,打造我省“低碳型旅游景区”,美化我省旅游景区环境,实现旅游酒店节能减排任务,实现交通运载工具的低碳变革,扩大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信息化旅游的比重。规范旅游机构的旅游行为,制定与参与低碳旅游路线,引导游客保护景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实现绿色与低碳旅游。同时,还需要政府宣传低碳生活新观念,使之深入人心,以使游览者和景区居民“独善其身”进而带动他人加入低碳行列。

发展低碳物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推行共同配送流程、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建立工业和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倡导“信息化物流”[4],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推进信息化物流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以优化我省物流系统,达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大力进行清洁能源开发,包括风力发电项目、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甲烷回收发电、煤矿煤气层甲烷气的回收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及供热等。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应对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四、河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当前,我国多省都已开展起了低碳经济的建设工作,河北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理应走在前列。

但是建设低碳经济绝非是贴标签活动,而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构建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注重科学规划和布局,注意以下两点:(一)防止随波逐流的做法,挑选适合我省的项目和技术,逐步加以推广与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主要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社会友好型社会,不能因为政策倡导而不顾河北省基本情况,盲目跟随其他省份随波逐流。必须遵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我省基本情况。

河北省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太阳能光伏供热及发电项目、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煤矿煤气层甲烷气的回收利用等项目。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用光伏发电系统和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照明;在城市推广普及供热与太阳能一体化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