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9 14:50:07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1)

正方

能增加知识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我方认为上网的好处有许许多多,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玩游戏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的求新,赢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其一,小学生上网,有助于早期智力开发。十指与电脑的配合联动,孩子对计算机网络多种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技能和智能,而智力、技能和智能是体现人的素质的三大要素。因此,中小学生上网本身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只要引导和控制得当,确实大有好处。

其次,上网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通过网络获取广泛的新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各种知识的整合,因此,素质教育战略很难完善,在许多领域,缺少复合型新人文学者,直接影响各行业的发展。因此,从小培养我们对多种知识的复合,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而且对21世纪的人才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还有,上网人口比例提高,有助于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而这个进程,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上网发E—mail,使我们从小树立电子信函、电子商务、电子写作的意识,可节省大量木浆纸,提高环保水平;作为祖国的未来的我们,能树立电子商务意识,利用电子货币的意识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有助于推进货币电子化进程,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学好电脑,还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其三,小学生上网可以知道很多的丰富资源和信息。网络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会越来越先进,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变化,人们可以用电脑运算书写精确书写。这些都是上网的好处。

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陈述辩论

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小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吗?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可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哦!另外,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这将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这难道不好吗?

3.现实性。每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王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多多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班级的网站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如果上网不好,为什么要建这些网站呢?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相信,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我们将会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会获得回报。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2)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 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 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102-06引言

考试是高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主要手段,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考试多以纸笔考试为主,普遍存在教师阅卷工作量大、考试组织效率低、试卷无法长期保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网络考试系统应运而生。网络考试系统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某个学科进行实时考试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对考试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并通过自动组卷、自动改卷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提高考试的组织效率。网络考试凭借其高效、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己逐渐成为传统考试的有效补充。但是,随着网络考试的实施,针对网络考试系统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这不仅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也使考试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严重地败坏网络考试的声誉。因此,要使网络考试得到普遍认可,必须有效地解决网络考试系统的防舞弊问题,保障考试公平。一 网络考试防舞弊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环节

1 防舞弊的基本思路

考试舞弊行为是指考生采取不正当手段,非法获取高于自己实际水平分数的种种违纪活动。发生考试舞弊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作弊考生应考动机不纯,对优秀考试成绩极度渴望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另外,别人作弊我不作弊很吃亏的心理扩大了舞弊考生的数量;二是监考失职,考场纪律不严;三是考场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机制有疏漏,让舞弊者有机可乘。由此可见,为了有效防止考试舞弊行为,一方面要加强考试诚信教育,让考生知道舞弊的危害,从主观上杜绝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应该严肃考试纪律,建立完善的考场规章制度和防舞弊技术机制,使个别舞弊企图不得施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网络考试防舞弊技术领域取得一些成果。胡世清等采用Silverlight技术,通过改变试卷呈现方式与答题方式实现防舞弊。李益骐讨论了身份认证与防范入侵措施、ASP脚本安全隐患的解决方案和试题库加密算法。李美满使用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技术解决题库收发双方相互认证和防止泄密问题。徐巧枝等介绍了基于监控和数字隐藏的防舞弊技术。付细楚等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技术的考试成绩多级安全保护模式。曾华军等使用特殊的考试网关实现半封闭考试环境的安全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研究考试防舞弊技术机制,为网络考试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网络考试中间环节很多,运作流程复杂,单一技术手段难以防范各种舞弊行为。只有建立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考试各环节进行全局的、系统的监控与管理,才能收到良好的防范效果。

从哲学的角度看,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人类活动的四个要素。与之相对应,网络考试的实施过程也具有四个要素,即时间、位置、人员和行为:时间指人员使用计算机访问网络考试系统的时间;位置指人员使用的计算机的位置,可以用IP地址描述;人员指网络考试涉及的人,包括考务员、监考员、教师和考生;行为指人员对网络考试系统实施的动作集合。对于具体的一次网络考试来说,其实施过程各要素都有明确的取值范围,其防舞弊的实质内容就是将实施过程各要素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针对实施过程各要素设计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有助于人们跳出被动式、亡羊补牢式的惯性思维,准确把握网络考试防舞弊的基本方向。

2 防舞弊的主要环节

正式、严肃的网络考试包括考前管理、考时管理和考后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防舞弊任务均不相同:①考前管理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生成考场名单、安排监考教师和自动组卷等,其防舞弊任务是确保试题机密,考前试题外泄是对考试的最大干扰,必须采取措施堵住漏洞,使任何人都不可能获悉试题;②考时管理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考生在线考试和教师实时监考等,其防舞弊任务是防止考生的现场舞弊行为,例如携带电子资料入考场、请人代考、偷窥答案、传递试题答案、考试过后泄露试题等;③考后管理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保存原始答卷、自动评分、成绩查询等,其防舞弊任务是防止原始答卷和考试成绩被篡改。二 综合防舞弊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

网络考试系统采用B/S和C/S混合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见图1),其中试题服务器用于存放题库、考生试题、考生答卷、考试成绩等信息。在考试前、后阶段,考务员、教师和考生通过Web浏览器使用网络考试系统。网络考试以开设考场的形式,在全封闭的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每个考场配备1台教师机(教师监考专用计算机)用于运行监考软件,配备多台考生机(考生考试专用计算机)用于运行考生端软件。教师机从试题服务器下载试题后,考场与外部网络的连接被断开。考试结束后,考场与外部网络被重新连接,由教师机向试题服务器上传考生答卷。考试期间,考生机只能与教师机进行数据通信,考生无法从外部网络得到任何信息。

2 网络考试系统的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

网络考试系统的防舞弊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网络系统信息安全问题,许多防舞弊任务可以对应到ISO定义的安全服务。网络系统信息安全标准IS07498-2定义了五类安全服务(见表1),也称为安全防护措施。

网络考试系统并不需要提供所有的ISO安全服务,例如对大多数网络考试而言,“抗抵赖服务”不是必需的。但网络考试中还存在一些ISO安全服务不能涵盖的特殊安全问题,例如防止现场舞弊行为、试题服务器上的试题保密等。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4)

1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

简而言之,所谓“人肉搜索”,就是以互联网络作为运作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广阔的网络人脉关系,所有网民用户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以提供信息、共享资源、解答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社区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搜索方式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网络资料库的机械化方式,而依靠无数网民的亲身参与,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对提问者作出回答。

2人肉搜索利弊分析

目前,社会各界对人肉搜索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既能帮人们释疑解惑、寻亲找友、弘扬好人好事,又能让一些丑闻恶行无处藏匿。但也有人认为它侵犯了个人隐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使一些无辜的人受到牵连。那么人肉搜索究竟是“行善”还是“作恶”,是“魔鬼”还是“天使”,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对其进行利弊分析。

2.1关注人肉搜索的贡献与便利

(1)方便信息查询,提高办事效率。

借助人肉搜索,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集体智慧,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迅速找到想要的结果。人肉搜索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互助性、分享性等特点,充分发挥了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能动作用。一些知名搜索引擎和网站都设立了这个功能,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例如,在汶川地震中,网友发动“人肉搜索”帮助灾区群众找到失散的亲人,更是体现出了“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2)方便舆论监督,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自由表达的“民主时代”。崇尚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人肉搜索可以发挥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社会丑闻,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人肉搜索还可以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此外,人肉搜索还将成为网民对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等特殊群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

2.2警惕人肉搜索的弊端与风险

(1)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虽然很多启动人肉搜索的网友都打着正义的旗号,出自善良的初衷。然而“网络通缉令”一旦发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当事人的现实住所进行滋扰等等违法行为接踵而至。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人肉搜索者正在演化为网络暴民,产生一种网络暴力。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在网上进行谴责时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或发表不负责任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如此基于正义的道德声讨,其实早已在无形中背离了正义的轨道,异化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我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2)人肉搜索权限过分膨胀,导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肉搜索原本只是一种传播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是在网民的力推下却走上了一条更为意义深远的道路。大量人肉网友在好奇心和窥私心理的鼓动下,团结一致,为求结果不辞劳苦,在揭露事件真相的同时还附带公开一些与事件无关的信息。信息时代,在每个人都能凭借互联网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传播成了消灭隐私的武器,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因公开个人隐私而造成的伦理漏洞现象,引发了网络道德滑坡。

3规范人肉搜索机制,应对网络伦理危机

透过大大小小的人肉搜索事件,我们能够看到由网民的集群行为凝聚而成的一种草根力量的庞大和近似恐怖的蔓延,导致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网络伦理危机。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不能因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而远离和拒绝网络文化,而应该积极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有效的解决办法。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5)

信息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容小觑。

然而,信息技术学科被冷落的现象随处可见,被教师们误认为是小学科,可有可无。信息技术课,要么自习,要么被其他学科取代,导致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出现大的“缺口”。

下面,笔者结合学讲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学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一、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弥补对信息技术课认识的不足

只要听到“信息技术课”,人们就会立刻与网络游戏对等起来,认为网络游戏容易使学生沉迷,影响学生的学习……

毋庸置疑,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虽然是对信息技术课的误解,但学生因网络游戏耽误学习,影响身心的案例的确数不胜数。但是,如果说计算机玩游戏还可以“令到即禁”的话,手机上玩游戏比计算机方便了许多,学生躺着玩、走着玩、上街玩、过马路也玩,吃饭玩、睡觉玩等,对游戏的迷恋程度简直无以言表。教师们、家长们对学生玩游戏、上网深恶痛疾,部分教师、家长认为在这种大环境下上信息课,是给学生提供更多上网、玩游戏的机会,对学生迷恋游戏推波助澜。

信息课与网络游戏不能画等号,虽然课堂上提到网络游戏,但绝不是让学生玩,而是让学生清楚网络游戏对身心的有害性,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再者,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旨在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否则学生踏入社会将难以适应社会。

我们应克服思想上的担心和多虑,认识到信息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

“网络是双刃剑”――有利、有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掌握情况的好与坏,以及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的高与低。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的章节中,开展“信息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人或事,结合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体会,而展开激烈的辩论,让学生“讲出来”心之所想。

如坚持“利大于弊”的学生可以这样辩论:足不出户,打开计算机,利用搜索引擎,国内外的新闻立刻尽收眼底,国内外大事一览无余,各种咨询琳琅满目;利用网络,和远在其他省市、其他国家的亲友可以视频聊天,拉近距离,使距离因网络而没有了距离;利用网络,听歌、看电视及其他方面,网上购物非常普及,为物流发展提供背景和支持;在网上也可以寻医问病、得到法律方面的资助……互联网的发展,买书的少了,网络阅读成为时尚,既方便又省钱,名著、诗歌、散文、杂文、哲理小品文等应有尽有……

坚持“弊大于利”的学习,可以结合以下实例阐述:网络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务必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上网对身心的有害甚至毒害。网络上,一些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网络交友不慎;网上购物时,发现实物物品和网上宣传的大相径庭……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应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他们趋利避害,用其长避其短。

三、开展学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如对于“页面的设计”的教学,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在“页面布局”选项中如何设计纸张大小,包括纸张的宽度、高度,页边距的上、下、左、右等如何操作,而“学讲”中,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先“学进去”、再“讲出来”,与同学交流。

如教师设计任务:在word的“页面布局”中,将word的“纸张大小”的宽度和高度分别设置为19.6cm和27cm,页边距的上、下、左、右都设置为2cm.

然后,让学生打开word并进行设置,再把如何设置的,怎样操作的等和同学们交流、分享,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之效,使学生尝到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走进网络》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网络、信息受骗的事情,认识到网络世界、网络平台和现实一样,充斥着假、恶、丑。让学生讲一讲大家容易上当受骗的真人真事,如《爸爸,你在哪儿》的获奖信息,在浏览网页时,弹出一个小信息广告:亲爱的用户,您很荣幸成为了《爸爸,你在哪儿》第四季的场外获奖观众,奖品为一台价值4999的平板计算机,现金2998元,您要确定领奖的话,请登录官方网站……签订领取协议,协议一旦签好,就必须领取,24小时之内不领取,您就违约,要交违约金……看似合情合理,没有一点假的迹象,可是点了领取,签了协议,“客服”将一次次催打款,如果不继续打款,他们就会恐吓,你将会接到法院的传票……这样的骗局,让许多人财产受损。

当然,让学生讲一讲网络的优势,诸如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等,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劣、利弊,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深对网络的认识。

“学讲”是课堂的新改革、新举措,是主体地位的凸显,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运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积极主动,对信息技术学科倍感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才会绽放魅力。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13-03

【Abstract】As a new media, internet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ow to correctly recognize the pros and cons, then take its advantages and eliminate its disadvantages is a key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ob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Key words】Internet University education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下面玩手机,没有人会没事看着自己的裤裆傻笑。”这是近来在讲台上流行的一句话,描绘了当今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道“风景”。手机,是网络的重要终端,也是最普及的便携上网工具,如今已成为大学生的随身装备。在课堂上玩手机,用手机聊QQ、看新闻、打游戏、读小说,在大学教室里屡见不鲜。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时代的课堂常态,只不过,这种常态不能等闲视之,它折射了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尖锐的诘难:网络来了,大学教育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取其利去其弊可也。但是,孰为利,孰为弊?在采取措施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确网络对于大学教育究竟有何利弊。以下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此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探讨。

一、网络之利

网络对于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海量存储、媒介融合等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几乎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都成了其用武之地,并且借助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地铺开全球信息化之路。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

1.网络的共享与即时通讯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分享与互动,调和了师生关系。

随着最初的BBS、E-mail的应用,到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再到如今博客、微博的兴起,网络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模式为个体交往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体现在教育领域,则是师生交流渠道的拓宽及师生关系的变化。凭借对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选择对象信息、传播观点,也可以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评论他人的观点。当这些行为出于自觉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教育功能指向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自动获得网络传播特有的属性,这一属性不因任何权威而改变,而是网络技术的内在规定,即平等。在同等的技术条件下,网络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可选择性不会因人而异。换言之,在网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为资源共享的平等,还有信息交流的平等。在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对学生而言,他们更趋于个体经验的分享者。许多教师都开设了自己的论坛或博客,学生可以匿名而来,留下“鲜花”或“砖头”;许多学生组建了自己的Q群,他们可以有选择地邀请教师加入自己的小圈子,也可以毫不客气地将不合群的ID请出群。网络赋予所有人更灵活的表达方式和更多的表达自由,传统的教条化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平等的网络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分享与互动,一种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2.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

网络课程的开发、教学论坛的搭建、网上选课与考试系统等教育软件的应用,这些信息化建设不光是提高了传统教育的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面貌。学生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地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学习,而是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学习方案,有利于组织学习系统的形成;全国各地的学子不必受限于现实中的课堂,而是有机会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不同学校的名师风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体验。

3.教学资源海量增长,并且日益多元化、精细化。

互联网的一大功能就是数据存储与信息检索,对于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新自身信息储备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福音。在信息共享理念的鼓舞下,众多教育工作者对各类资源进行加工、上传、分享、再加工……随着这样不断递进的循环,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变得日益丰富与精细。

二、网络之弊

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自其诞生不久即以显著的传播特性广受追捧,迅猛发展,成为“第四媒体”,并且大有赶超三大传统媒体之势。与网络自身的发展速度相比,人类对网络的驾驭能力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国内高校纷纷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全球信息化接轨的同时,网络对教育的不利也逐一暴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权威的丧失

旧时“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规范已淡出历史,尊师重教的理念一直被提倡,但也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略显单薄。宏观地看,当代社会中教师的权威不是来自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是来自教育体制所赋予教师的在知识传承链条上的角色――知识占有者,或曰知识垄断者。然而,互联网以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强大的网络传播能力取消了教师的这一角色,知识不再为“知识分子”――教师堪称其中的主体组成部分――所独有,教师个人所占有的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知识总体的冰山一角――而任何人都可借助网络涉猎更多。当学生知道得比老师还多,当学生的知识更新得比老师还快,我们还如何期望学生能将老师的教导奉为圭臬呢?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网络特有的“扁平化”、“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也从网上被“下载”、“移植”到网下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对师生关系的变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生的网络依赖症

网络依赖症,俗称“网瘾”,在上网的人群中成为一种流行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体现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度依赖网络,不能适应没有网络的日子,以致于对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网瘾”症状的学生为数不少,他们大部分长时间挂在网上、依赖网络完成作业、在网上发泄情绪和寻求归属感,一旦学校断电断网则怨声载道。部分学生被网络同化或异化,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聊天通讯以及其它一些虚拟空间的各种活动,甚至被一些色情或反动网站所吸引,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方向,陷入歧途。除此之外,网络依赖症还会将人培养成“思想懒汉”。如同“电视人”的诞生,网络也会造就新一代的“电脑人”:他们用“百度”和“谷歌”查找信息、寻求问题的解答,用“复制-粘贴”进行写作和整理文档,用“自动翻译”阅读或写作英文,用表情图标表达心情……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唾手可得。网络的便利让学业变得更加轻松,然而正是这种轻松养成了思维惰性,让独立思考变得艰难。当眼球被电脑屏幕上完美的答案、夸张的标题和华丽的图片牢牢吸引住时,具有真正思维能力的头脑将被闲置。

3.知识的碎片化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信息垃圾带来的有害冲击,信息爆炸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挑战等。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可谓网络的伴生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在网络传播时代之前,人们在成年以前,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或是其他类似家族、邻里、社区的首属群体教育。这类教育往往能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全面的、整体的指导,能满足个体对其所在社会获得深度认知、正确认知的所有信息需求,其信息供求处于平衡或接衡的状态。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网络上汹涌的信息浪潮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其中大多数信息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毫无意义,人们必须通过精确的定位或层层检索、筛选才可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目标的定位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搜索引擎来解决,而海量信息对知识的“粉碎”却无法用简单地技术来“复原”。一方面,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其中存在的大量有害信息、冗余信息、不相关信息会通过主动的或非主动的访问呈现出来,挤占了人们的信息空间,充斥在学习和记忆的通道上,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形成冲击,造成信息过载、信息湮没、信息疲劳等效应,损害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明晰度。另一方面,网络上也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来自不同的知识体系,经过不同传播者的加工,以一种片段的、分散的、凌乱的面貌呈现出来,本身成为一种不完整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进入有序的学习系统并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构架。

4.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平等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早在1970年,卡茨曼、蒂奇纳等学者就提出了著名的知识沟假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①其他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传播效果沟的概念,认为“信息不仅导致知识沟的扩大,而且还导致在行为和态度上产生沟壑”。②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案例:在大学的同一班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即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并利用电脑获取各类资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进入大学之后连基本的文字输入和电子邮件收发都成问题。由于媒介接触机会的不平等,这两类学生拥有不一样的“信息场”,前者有条件在网上自由冲浪,鼠标轻点即能坐拥世界范围内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资源,也能通过多元化的网络通讯方式与教师沟通,而后者只能更多地依赖课堂、书本上提供的有限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环境。诚然,大学的计算机课、机房及校园周边的网吧在客观上能为所有大学生提供相关培训和上网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层次不一,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学校的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资源有差距,学生的媒介观念、媒介接触行为都会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师、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不同学生类群之间信息沟、知识沟、传播效果沟的存在与扩大,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体制、学校条件、网络环境等主客观因素,教师之间也存在网络接触机会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将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体现出来,从而间接导致不同教师所带学生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例如,有充足上网时间的教师比疲于上课、鲜少上网的教师更可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可能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三、取其利去其弊

每一项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刷新人类传播史、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危险。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谈论电视媒介时曾说:“人类是否能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电视如此,网络更是如此。与电视相比,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化解网络的弊端、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其服务于教育的原旨,确实是一项披沙拣金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切实采取必要的措施。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每个人都成为媒介公民的“第二媒介时代”,媒介素养不仅是正确选择、评价和利用媒介信息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必备素质。在大学教育里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指导师生如何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帮助他们从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获取有价值的资料,采用内容管理、信息聚合等手段对网络上的碎片式信息加以整合,并用来解决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依赖症,摆正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位置。

2.转变教师角色,重建课堂意义。

在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身份已经“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创建组织学习系统的辅导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此时需要教师及时主动地转变角色观念,必要时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分享。相应地,大学课堂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与其“一对多”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功能相比,将不同个体汇聚在一起并进行意见交换、观点辩论、合作探讨的活动更有意义。

3.协同教学,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融贯性。

协同教学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经之路,国外和台湾的课程统整可谓协同教学的部分尝试。尽管协同教学的完整实施需要庞大周密的部署,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强调课程本身的纵向连贯性和不同课程的横向关联性来勾勒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和整体面貌,以此来对抗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碎片对教育过程中尚未成形的知识体系的冲击。

4.组建学习团体,增进人际交往。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或课程需要,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或课题组,能够有效地激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并在这些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此类在学习团体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富有现实感的生动的信息传播,一方面可以部分地替代网络的功能,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避免沦为“思想懒汉”;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不同个体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在团体范围内缩小知识沟。

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填补信息沟。

对于不同的主体,这项措施有不同的涵义。政府在制订教育方针、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媒介与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重大意义,作为学校也应当积极推进本校信息资源的建设,努力创建优越的信息条件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力争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大学的信息差距。诚然,信息沟与知识沟的填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为了教育公平,为了建设和谐的信息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这项工作必须提上重要议程。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7)

我们从媒体可知,学生玩游戏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甚至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如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贵州一名21岁男子因网游账号被盗杀人,庭审称不后悔;四川合江一名20岁的青年,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后,回家将熟睡中的父亲砍成重伤等。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技术的课程,但是除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外,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三者是平衡发展的,缺一不可。本节课除了传授博客交流、熟练搜索信息外,在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现状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表面上看兴趣盎然,但不少学生一到机房就痴迷游戏,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置之不理。低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玩网游的现象。

基于以上对社会现象、课程教育现象和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的团队选择了这节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信息技术课。本节课有三难:一难,没有作品生成;二难,思辨能力要求高;三难,对师生要求高。

教材分析

该教学内容选自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五课《博客上的交流》。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搜索网上信息》、《网络与生活》、《QQ空间》等内容,这些已知内容为本课时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并作简单整理;能够使用博客发表日志和评论;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关于网络游戏引发分歧,进行辩论,博客发表观点,制作倡议书,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通过开展辩论活动,明辨网游是非;通过博客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发表观点;通过制作倡议书,形成绿色健康网游的共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索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了解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体会信息技术的作用,感受信息技术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利用博客发表日志和发表评论。

难点:通过网络搜索信息;辩论时的语言组织和表述;博客发表日志和发表评论。

教学媒体

(1)平台开发环境:Apache、PHP、Mysql。

(2)平台开发技术:PHP脚本、HTML代码、Javascript脚本。

(3)系统核心模块:倡议书、评一评。

(4)应用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自主开发的学习平台。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线索包括:技术线: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方法线:提出观点—搜集资料—辩论思考—提出建议;德育线: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玩网游的经历。那到底好还是不好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网游存在争议,引入本课主题。)

师:今天咱们一起探究网游是是非非。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看别人怎么说?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视频导入,提出网游的利弊,明确本课时探究的问题。

环节二:思辨结合,探究问题

提出辩论

师:网络游戏争议不断,有的人爱它,爱到天昏地暗,因为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有的人恨它,恨之入骨,因为他毒害青少年;事实,不说不明;道理,不辩不清。今天咱们以辩论的形式来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师:赞成正方观点的同学举举手。赞成反方观点的同学举举手。咱们现场分组,交换位置,赞同正方观点的同学坐在老师右边,赞同反方观点的同学坐在老师左边。

正反双方势均力敌,小声讨论。

设计意图:提出辩论主题,并根据正反方观点进行分组,为辩论做好准备。

任务一:搜索信息

师:为了使辩论更有效,我们通过网络搜素信息。

教师出示PPT,说明搜索操作步骤。

学生搜集基本观点、相关的事例、数据等能够说服别人的资料,来证明自己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设计意图:搜索相关事例、数据信息,对网游利、弊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感受,为辩论顺利开展做准备。

任务二:辩论

师:我们一起看看辩论要求。(出示PPT)

(①辩论时间5分钟;②双方可轮流发言,也可连续辩驳对方;③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说服对方的一方胜;④辩论结束后,评出辩论赛“优秀辩手”。)

师:辩论现在开始,首先由正方发言。

生1:我认为网络游戏利大于弊,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话音未落)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网游弊大于利,难道你没有看到多少沉迷网游的学生,荒废学业?

正反双方就网游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激烈辩论。

师:我们的辩论告一段落,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非常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胜负难料,咱们听听双方辩论总结。

正反双方各抒己见,总结网游利弊。

设计意图:思辨结合,通过语言碰撞,制造情感冲突,深入探究网游利弊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利与弊。

环节三:制作倡议书,解决问题

任务三:博客交流

师:时间有限,很多同学们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天老师提供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创建了我们的班级博客。咱们利用博客来交流。同学们先浏览课本21页,第五课,博客上的交流。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学习如何登录博客、发表日志及评论。

师:打开自学网站。我们通过博客发表日志及评论。

学生登录博客,对网游是非发表观点及评论。

设计意图:提供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自学网站学习博客,并发表日志、评论,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网游的利与弊。

任务四:制作倡议书

师:网络游戏有利,也有弊,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去弊存利。关键在于把握度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制作一份倡议书。

学生进入自学网站,制作倡议书。

设计意图:基于辩论、博客交流,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倡导学生提高辨别网游是非的能力,绿色网游。

环节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是非引起的争议,一步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我们形成了共识,制作了一份倡议书。

学生参照评价表,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知识回馈并总结。

依据教学环节的构思设计,提供本课时教学网站,并分为五个模块。

首页: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地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网游利弊:提供网络游戏利弊的观点。

博客交流:提供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自学网站学习博客,并发表日志、评论,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进程中,进一步探究网游的利与弊。

倡议书:提供平台,学生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在倡议书中发表可行建议。

评一评:通过学习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知识回馈并总结。

教学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一条现实性、活动性、思考性与趣味性的主线,力图体现教与学的统一,主体与主导的统一,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统一。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几方面的特点。

(1)本节课有别于传统信息技术课,整节课围绕网游是非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辩论、博客交流、制作倡议书,让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

(2)笔者前期调查了解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爱玩网游,危害不知;甄别信息,能力薄弱;语言组织,有待加强;思辨能力,逻辑不清。以此确定本课时的三维目标。

(3)本课的板书是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思维的碰撞、共同构建课堂的结晶,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重点突出。

(4)本课围绕三条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技术线(知识与技能),方法线(过程与方法),德育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三个环节: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探究问题,辨析利弊;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本课教学内容跨度大,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做了一些思考,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8)

一、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承载各类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事业单位经营全过程中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其中,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能够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为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1]。

二、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无纸化的特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无纸化。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都要进行一样的会计数据输入、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但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各类标准的电子符号来代替以往的数字形式数据的输入,而且在输入数据后,计算机系统会根据设置好的数据筛选规则自动对各类符号进行分类和归纳,并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极大的降低了因手动记录和人工计算而造成的数据失误的概率;会计电子数据的流转和传输也不再需要以厚厚的纸质文档的形式,而开始采用磁盘或U盘的形式进行,对会计信息的查看也采用了网页,比传统的纸质媒介更加的方便,而且还有节约空间和纸类资源的特点。

(二)电子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事业之间的货物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订单的方式进行货物的订单下达、订单接收、网络物流订单跟踪、货物验收等,订单的形成不再需要双方负责人面对面的签订纸质合同,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通过传真输送、电子打印等方法获取,而且货款的支付也主要采用电子支付,尤其是随着网银、支付宝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电子化特点越加明显,同时电子化资金往来的流程透明,进度详细,对于企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的调查与核实更加方便[2-3]。

三、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优点

(一)会计信息准确度更高的优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直接原始数据采集,避免了传统数据获取过程中的数据传输错误问题,同时,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突破了传统输入方式的局限,全程智能化的输入和操作流程指导很好地避免了数据录入人员因业务不熟练而产生差错的情况出现,而且对不同部门的数据输入有相互对应的独立系统,比如,采购部分负责采购相关数据的输入,销售部门负责销售量、销售额等数据的输入,人事部负责职工工资、奖金发放数据的输入,各部门的工作分工明确,以上几点共同推进了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准确度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与财务处理高效集中化的优点

通过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事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在坚守岗位职责的同时,与其他部门间进行相互协调与合作,使各级职工都能够通过网络化系统随时学习与了解自己工作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进度和目标,使各级管理、决策人员能够及时高效的做出相关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时间的争取为企业获得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4]。

(三)企业经营状况透明化的优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公示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网络信息的实时化来获取其他企业最新的会计信息,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有利于督促企业经济往来透明化、经营合规化的发展,还有利于企业公信力和良好形象的树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企事业单位突破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瓶颈、推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高效化的同时,也给企业会计信息带来了许多的威胁。导致企事业单位重要会计信息的泄露,舞弊,失真等问题的发生。

(一)会计信息的泄露问题

网络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使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取不法利益而通过违规手段窃取或篡改其他企事业的重要会计信息,使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丢失,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若某一经营状况良好、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被窃取,则可能会导致该企业的经营在一定的时间内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若某一经营不善或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会计信息泄露,则可能会导致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趁虚而入,使企业面临被吞并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除了外界对企事业重要会计信息的窃取和泄露之外,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监管的弊端来修改自身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所得利润数据等会计信息,虚化企业的经营状态,对自身及其他企业的经营战略确定,乃至求职者的工作选择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导,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由于互联网平台或体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质,一些舞弊者只要掌握了一定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和技术性较强的信息舞弊手段,只要通过娴熟的网络操作,对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编程稍作修改就可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舞弊,而这种舞弊通常不留痕迹而不易被发现[5]。

五、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的解决

(一)会计信息泄露问题的解决

这一方面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企事业单位对这一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对企业自身会计信息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在建立网络化信息系统时就为这一方面问题的发生做好准备,聘请具备超高水平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来做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通过一定难度的防窃密码编程、防火墙技术等信息加密实现网上访问的安全性,为企业的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设好第一把锁;其次,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定期检查与维护,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系统隐患并进行及时的修复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数据处理效率;此外,企业会计信息的公示一定要有所回避,选择正规的网站,对企业内部浏览或拷贝会计数据的IP地址进行规范,以备出现突发问题时责任主体的落实;同时,企业要同负责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人员签订保密协议防止内部人员对重要会计信息的泄露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细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惩治规则,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降低企业因内部会计信息舞弊而导致信息失真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关会计信息监察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对重要会计信息异常变动企业的监督和审查,对于运用不法手段舞弊企业实际会计信息的个人或关联人员进行严查严打。

其次,企业要聘请专门的会计信息调查与监控工作组,对企业网络会计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清查,通过内部与外部监督的结合来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六、结论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是我国企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信息管理紧跟互联网技术时代脚步的重要体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对降低企业会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度、带动会计信息工作集中化、高效化上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网络化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小觑,运用新时代思想,创新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不断解决现有问题,找出适合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对策,是我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日益完善必不可少的成长阶段。

参考文献:

[1]高建英.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31-31,32.

[2]张旖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20):105-107.

[3]周成林.网络化会计的信息安全研究[J].中国商论,2016(1):53-55..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9)

一、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承载各类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事业单位经营全过程中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其中,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能够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为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1]。

二、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无纸化的特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无纸化。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都要进行一样的会计数据输入、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但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各类标准的电子符号来代替以往的数字形式数据的输入,而且在输入数据后,计算机系统会根据设置好的数据筛选规则自动对各类符号进行分类和归纳,并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极大的降低了因手动记录和人工计算而造成的数据失误的概率;会计电子数据的流转和传输也不再需要以厚厚的纸质文档的形式,而开始采用磁盘或U盘的形式进行,对会计信息的查看也采用了网页,比传统的纸质媒介更加的方便,而且还有节约空间和纸类资源的特点。

(二)电子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事业之间的货物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订单的方式进行货物的订单下达、订单接收、网络物流订单跟踪、货物验收等,订单的形成不再需要双方负责人面对面的签订纸质合同,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通过传真输送、电子打印等方法获取,而且货款的支付也主要采用电子支付,尤其是随着网银、支付宝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电子化特点越加明显,同时电子化资金往来的流程透明,进度详细,对于企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的调查与核实更加方便[2-3]。

三、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优点

(一)会计信息准确度更高的优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直接原始数据采集,避免了传统数据获取过程中的数据传输错误问题,同时,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突破了传统输入方式的局限,全程智能化的输入和操作流程指导很好地避免了数据录入人员因业务不熟练而产生差错的情况出现,而且对不同部门的数据输入有相互对应的独立系统,比如,采购部分负责采购相关数据的输入,销售部门负责销售量、销售额等数据的输入,人事部负责职工工资、奖金发放数据的输入,各部门的工作分工明确,以上几点共同推进了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准确度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与财务处理高效集中化的优点

通过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事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在坚守岗位职责的同时,与其他部门间进行相互协调与合作,使各级职工都能够通过网络化系统随时学习与了解自己工作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进度和目标,使各级管理、决策人员能够及时高效的做出相关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时间的争取为企业获得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4]。

(三)企业经营状况透明化的优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公示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网络信息的实时化来获取其他企业最新的会计信息,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有利于督促企业经济往来透明化、经营合规化的发展,还有利于企业公信力和良好形象的树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企事业单位突破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瓶颈、推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高效化的同时,也给企业会计信息带来了许多的威胁。导致企事业单位重要会计信息的泄露,舞弊,失真等问题的发生。

(一)会计信息的泄露问题

网络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使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取不法利益而通过违规手段窃取或篡改其他企事业的重要会计信息,使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丢失,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若某一经营状况良好、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被窃取,则可能会导致该企业的经营在一定的时间内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若某一经营不善或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会计信息泄露,则可能会导致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趁虚而入,使企业面临被吞并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除了外界对企事业重要会计信息的窃取和泄露之外,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监管的弊端来修改自身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所得利润数据等会计信息,虚化企业的经营状态,对自身及其他企业的经营战略确定,乃至求职者的工作选择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导,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由于互联网平台或体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质,一些舞弊者只要掌握了一定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和技术性较强的信息舞弊手段,只要通过娴熟的网络操作,对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编程稍作修改就可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舞弊,而这种舞弊通常不留痕迹而不易被发现[5]。

五、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的解决

(一)会计信息泄露问题的解决

这一方面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企事业单位对这一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对企业自身会计信息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在建立网络化信息系统时就为这一方面问题的发生做好准备,聘请具备超高水平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来做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通过一定难度的防窃密码编程、防火墙技术等信息加密实现网上访问的安全性,为企业的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设好第一把锁;其次,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定期检查与维护,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系统隐患并进行及时的修复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数据处理效率;此外,企业会计信息的公示一定要有所回避,选择正规的网站,对企业内部浏览或拷贝会计数据的IP地址进行规范,以备出现突发问题时责任主体的落实;同时,企业要同负责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人员签订保密协议防止内部人员对重要会计信息的泄露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细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惩治规则,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降低企业因内部会计信息舞弊而导致信息失真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关会计信息监察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对重要会计信息异常变动企业的监督和审查,对于运用不法手段舞弊企业实际会计信息的个人或关联人员进行严查严打。其次,企业要聘请专门的会计信息调查与监控工作组,对企业网络会计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清查,通过内部与外部监督的结合来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六、结论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是我国企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信息管理紧跟互联网技术时代脚步的重要体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对降低企业会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度、带动会计信息工作集中化、高效化上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网络化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小觑,运用新时代思想,创新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不断解决现有问题,找出适合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对策,是我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日益完善必不可少的成长阶段。

参考文献:

[1]高建英.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31-31,32.

[2]张旖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20):105-107.

[3]周成林.网络化会计的信息安全研究[J].中国商论,2016(1):53-55..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10)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 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 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购买后, 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方法,向单位领导说明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防治建议,让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 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如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必须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 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等;又要有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如按内部牵制原则实行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从而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完整准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全社会都应着力培养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内部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这要求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 并审核和评估其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审计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完善内部控制与牵制制度;三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 同时要加快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和全面监管的要求。

网络信息时代的利与弊篇(11)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非法篡改业务数据,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购买后,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方法,向单位领导说明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防治建议,让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如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必须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等;又要有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如按内部牵制原则实行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从而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完整准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全社会都应着力培养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内部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这要求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并审核和评估其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审计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完善内部控制与牵制制度;三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同时要加快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和全面监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