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审美教育的形式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6 10:16:02

审美教育的形式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声音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音乐的本质是审美,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关键一步。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的教育。但是随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增多,音乐审美教育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下面进行解析和探究。

一、以音乐审美教育为中心

音乐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自我国古代以来,音乐在教育史上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今天音乐的形式已经多种多样,各种不同的音乐也交织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外的音乐形式和中国本土的音乐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新的音乐教育审美形式。我国的音乐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成长到了今天的局面,其中的形成过程充满艰辛。音乐是文学艺术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渐渐的重视起来,音乐教育也由此形成。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教育体系日益得到完善,音乐教育显然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体系的改革,也使得音乐教育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很多艺术类学校都把音乐教育放在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也为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对听觉神经的刺激。音乐教育进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音乐本身的内在意义,现在社会上大量流行的音乐形式有很多,有哀伤、欢快、平缓、纯音乐等多种形式,各个形式的存在也使得音乐教育得到了最大的繁荣与发展,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教育本身是要教导实质的内在意义,并不只是单单的听音乐,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不只局限于表面,音乐教育要做到审美教育,审视音乐内在的蕴含意义与音乐当中的美,不懂音乐审美,就不可能体会音乐当中的重要意义。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艰难

音乐审美是众多艺术审美当中最为艰难的部分,它是时间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时间上的持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这就是音乐艺术的独特性。音乐艺术不像文字艺术和美术艺术那样古板严格,因为音乐艺术相对来说有较大的创造性和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创作的同时其艰难部分就显得太抽象不好把握。又因为音乐审美的抽象性也使得它可以被高度升华和高度提炼。音乐审美教育的道路是艰难且深远的,艺术形式的开放性也使得音乐的创造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艺术形式的开放,使得审美艺术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创造能够使音乐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整个社会的音乐水平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音乐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音乐进行赏析,音乐教育就是对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审美也是在音乐课堂上开始,在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当中,音乐的审美就是教师播放一首音乐,学生所听见的声音进行评价和得到的听觉感受,表现出来的是音乐的表面所要表达的东西,学生所能理解的范畴也是音乐所表现出来的简单的东西,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不能只是通过旋律感受表面的文化和感情,需要根据旋律体会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加深对审美的理解。

三、音乐的意义和审美的关系

在音乐的艺术形式当中,音乐的审美所产生的意义是会对音乐实践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味的追求音乐所表现的外在意义,会使得音乐失去本身的内涵,一个审美形式的产生是对一个审美标准的重新评定,不能将音乐庸俗化,这会导致忽略发掘音乐本身存在的自然规律和独有的表现形式,而使得音乐的形式变得普通化。音乐的意义是在于表演,将表面的音乐旋律呈现在大众眼前,但是审美的意义却是发掘音乐深层次的自然规律,不能够只是注重音乐的创造,而忽略了大众的审美评定。音乐的意义是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一个优美的旋律可以使人释放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感受这一份惬意。审美可能就是深层次的东西,注重价值的考量形式。

四、音乐审美教育的体现形式及其影响

音乐是声音美学,是把声音连贯上的一门艺术形式,强调了音乐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中,越发的注重以人为中心。当然教育的体现形式和制度也是如此,音乐的教育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教育观,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法则,让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自由的发展,不可以制约想象的空间,这样是不利于音乐水平的整体发展的。现代社会音乐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每个音乐之间的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对这样的音乐就要通过音乐审美的评定标准评定其中的价值,音乐的意义是重大的,音乐的审美是将时代性和民族特性结合到了现代音乐当中,不断地赋予音乐时代的内涵,使音乐价值呈现多元化、趋于合理化。

音乐形式的逐渐增多,对音乐的要求也不断的加大,音乐审美教育也不断的得到了发扬与发展,因为音乐审美的要求的提高,使得市场上的音乐产品有了一定的严格规范,人们都有对美的追求,美的东西会被广泛的传唱和赞扬。所以,音乐审美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上的多元化现象日趋明显,社会对人才整体要求也在提升,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人才立足社会的根本保证,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人们的审美水平跟随上升,音乐的审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促使审美教育行业的发展,只有审美的评定水平上升,才有利于音乐整体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清.浅析素质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2]都臣.浅析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性[J].才智,2011,(26).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2)

纵观以上语文教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教学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并未能很好地结合。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把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当做其核心任务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联系有一种必要的审美心理结构作支持。如果语文美育不是以建构审美心理为基本目的,而仅仅追求对片段美的事物的认知和某些审美观点、技法的获得,那就把美育引入死胡同。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其目标在于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升生命品味,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所在。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起点,最终落实到审美人生教育上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的养成也离不开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心理的建构

审美是主体对客体审美特性的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发展是使人由自然的人变为审美的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美育实践来积淀审美心理结构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建构审美心理的目标。审美心理结构是多维度、立体式的网络系统,所以,审美心理的建构是整体建构,而不是局部的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审美教育特别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切忌片面、单一,使学生审美心理残缺不全。

在语文美育过程中,学生主体被客体美所打动,客体所蕴藏的审美情感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情感,将客体的审美理想、审美人格内化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格。审美心理内容包括:

(一)审美观念的获得

审美实践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其结果是审美心理形式的建构、发展,审美心理内容的不断丰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审美感知,调动想象、激发情感、形成判断,达到审美理解的高境界,使判断上升为观念,丰富了理性的内容,积淀了审美观念;其形成、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审美。语文教育要通过美育实践丰富审美心理内容。要注意审美观念的获得,在从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的获得中,避免思维定势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及时更新审美观念。

(二)审美品味的提升

审美品味是一种超现实超功利的人类的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化的趣味。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历史及当代的审美文化形态,提高审美品位。审美品味的提升要依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人文修养,夯实文学底蕴,积淀审美品味。

(三)审美理想的确立

理想指的是人对未来的某种追求,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状态。审美理想是人最重要的理想形态之一。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说,审美理想反映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状况,是人的本质所在。审美主体在复杂的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观照、反省,唤起自我意识,促使其端正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教育要做的是,在美育活动中引导学生领略对象的人格魅力,理解对象的审美理想,促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想;在美育活动中,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确立审美理想。

(四)审美人格的解放

审美人格的解放意味着人的人格结构进入了完美和全面发展的境界,人成为了全面发展的新人。其表现为创造力的旺盛、人格的健全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语文教育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塑造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特性。第一,情感性。情感是为人所专有的,是人对认识对象的一种体验和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形式。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所引起的,审美情感使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之中,是情感与意志高度有机的统一。第二,形象性。美育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来实现的。审美形象是美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育,借助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第三,愉悦性。古希腊的美学家贺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给人以快乐,又给人启迪。美育的潜移默化过程正是通过美育的愉悦性逐步实现的,所以,语文教学要达到育人的目的,绝不是靠一两次的欣赏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审美材料,进行经常的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人格。综上所述,美育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美育通过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它借助外在的美好形象来影响人的情感,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的功能使它注重于开发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其次,美育是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学生掌握美的基础知识,是他们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他们形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感知,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小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再次,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审美素质的养成

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世界上一切优良的东西,都是经过培养之后形成的,一旦某种优良规范形成,它就流传于世,成为一种习惯,并将影响着人的一生。

养成教育主张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而进行审美教育则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与认知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等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审美品位。

审美陶冶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具有独特的素质养成作用。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因而美育一种文明教育。也就是说,美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审美成为人的教化的关键环节。审美陶冶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把人生教育融于审美活动中,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愉悦中,进行人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志,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

美育是以审美方式来实现人类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从而促使社会向完善、和谐的理想境界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人类的诗意情怀,以超越现实功利、本能欲望、理性工具的审美眼光,以“诗意的栖居”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判断事物,审视自我。这既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美学态度,也是一种至高境界的人生态度。

(二)审美人生教育的策略

文学是人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因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及其美学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浓郁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体验,它以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来审视生活,使文学成为一种精神价值测定。当人们通过阅读文学领悟到社会的本真、生命的意义时,即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传导活动时,人们的心灵便会突然敞开,产生思想上的领悟、心灵上的感动、情感上的共鸣,以文学内容来观照自己,从而达到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苏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文学课教学,强调审美人生教育,使学生在阅读感受中获取一份生命的情怀、精神。

1.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始终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原因也正在于它包含着极其浓厚的生命意识。如读《春》,让学生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还要帮助学生去感受新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读《归园田居》,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粗浅认识中超脱出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陶渊明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审美人生理想。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景象的世界,实际上也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情感的对应物。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又何尝不是心语呢?

2.感受体验作品的情感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它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是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体验教育情境中蕴涵着的生命的意义,应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从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本来含义中,达到对人生、世界意义的理解,进而培养领悟能力。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3)

纵观以上语文教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教学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并未能很好地结合。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把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当做其核心任务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联系有一种必要的审美心理结构作支持。如果语文美育不是以建构审美心理为基本目的,而仅仅追求对片段美的事物的认知和某些审美观点、技法的获得,那就把美育引入死胡同。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其目标在于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升生命品味,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所在。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起点,最终落实到审美人生教育上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的养成也离不开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心理的建构

审美是主体对客体审美特性的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发展是使人由自然的人变为审美的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美育实践来积淀审美心理结构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建构审美心理的目标。审美心理结构是多维度、立体式的网络系统,所以,审美心理的建构是整体建构,而不是局部的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审美教育特别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切忌片面、单一,使学生审美心理残缺不全。

在语文美育过程中,学生主体被客体美所打动,客体所蕴藏的审美情感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情感,将客体的审美理想、审美人格内化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格。审美心理内容包括:

(一)审美观念的获得

审美实践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其结果是审美心理形式的建构、发展,审美心理内容的不断丰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审美感知,调动想象、激发情感、形成判断,达到审美理解的高境界,使判断上升为观念,丰富了理性的内容,积淀了审美观念;其形成、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审美。语文教育要通过美育实践丰富审美心理内容。要注意审美观念的获得,在从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的获得中,避免思维定势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及时更新审美观念。

(二)审美品味的提升

审美品味是一种超现实超功利的人类的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化的趣味。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历史及当代的审美文化形态,提高审美品位。审美品味的提升要依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人文修养,夯实文学底蕴,积淀审美品味。

(三)审美理想的确立

理想指的是人对未来的某种追求,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状态。审美理想是人最重要的理想形态之一。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说,审美理想反映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状况,是人的本质所在。审美主体在复杂的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观照、反省,唤起自我意识,促使其端正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教育要做的是,在美育活动中引导学生领略对象的人格魅力,理解对象的审美理想,促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想;在美育活动中,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确立审美理想。

(四)审美人格的解放

审美人格的解放意味着人的人格结构进入了完美和全面发展的境界,人成为了全面发展的新人。其表现为创造力的旺盛、人格的健全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语文教育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塑造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特性。第一,情感性。情感是为人所专有的,是人对认识对象的一种体验和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形式。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所引起的,审美情感使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之中,是情感与意志高度有机的统一。第二,形象性。美育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来实现的。审美形象是美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育,借助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第三,愉悦性。古希腊的美学家贺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给人以快乐,又给人启迪。美育的潜移默化过程正是通过美育的愉悦性逐步实现的,所以,语文教学要达到育人的目的,绝不是靠一两次的欣赏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审美材料,进行经常的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人格。综上所述,美育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美育通过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它借助外在的美好形象来影响人的情感,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的功能使它注重于开发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其次,美育是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学生掌握美的基础知识,是他们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他们形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感知,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小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再次,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审美素质的养成

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世界上一切优良的东西,都是经过培养之后形成的,一旦某种优良规范形成,它就流传于世,成为一种习惯,并将影响着人的一生。

养成教育主张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而进行审美教育则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与认知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等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审美品位。

审美陶冶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具有独特的素质养成作用。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因而美育一种文明教育。也就是说,美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审美成为人的教化的关键环节。审美陶冶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把人生教育融于审美活动中,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愉悦中,进行人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志,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

美育是以审美方式来实现人类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从而促使社会向完善、和谐的理想境界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人类的诗意情怀,以超越现实功利、本能欲望、理性工具的审美眼光,以“诗意的栖居”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判断事物,审视自我。这既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美学态度,也是一种至高境界的人生态度。

(二)审美人生教育的策略

文学是人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因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及其美学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浓郁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体验,它以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来审视生活,使文学成为一种精神价值测定。当人们通过阅读文学领悟到社会的本真、生命的意义时,即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传导活动时,人们的心灵便会突然敞开,产生思想上的领悟、心灵上的感动、情感上的共鸣,以文学内容来观照自己,从而达到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苏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文学课教学,强调审美人生教育,使学生在阅读感受中获取一份生命的情怀、精神。

1.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始终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原因也正在于它包含着极其浓厚的生命意识。如读《春》,让学生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还要帮助学生去感受新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读《归园田居》,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粗浅认识中超脱出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陶渊明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审美人生理想。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景象的世界,实际上也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情感的对应物。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又何尝不是心语呢?

2.感受体验作品的情感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它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是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体验教育情境中蕴涵着的生命的意义,应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从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本来含义中,达到对人生、世界意义的理解,进而培养领悟能力。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4)

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审美化教育可以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可以自觉的进行体育实践活动,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美的灵魂,提高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同时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高度的完善。通过对审美心理的理论研究,掌握审美心理结构的内容、形式,为体育教育的审美提供了思路,进一步了解体育教育的审美心理,从而建构出体育教育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样从研究的现实意义上来讲,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一、体育教育的审美观念

体育教育的审美观念是指在体育教育的审美实践中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检、评判,把审美对象具有的审美特性和情感与主体融为一致。审美观念的积淀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审美,指导着人的审美活动。体育教育的审美观念是建立在对身体美、运动美的认识基础上,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树立和强化正确的审美观念。身体美是一种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出的健康之美。在体育的文化史上,有很多关于身体美的描述。最典型的是人体雕塑的黄金分割,以执矛者雕塑为典范。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运动美是从塑造身体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在体育活动中肌肉和思维运动的各种形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在时空上往往转瞬即逝。在众多的体育运动中,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技巧等项目,往往能将这种运动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体育教育的审美观念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就必须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在具体的体育教育的审美活动中,更新审美观念,可以不断丰富审美心理内容,从而促使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和发展。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弄懂健与美的密切关系,大力宣传体育教育的审美观念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审美实践活动,不断的吸取前沿领域的新观念,更新吸收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观念,从而丰富自己的体育教育的审美心理。

二、体育教育的审美理想

体育教育的审美理想是指在体育教育中审美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由审美感受、审美观念所形成的系统化的一种审美意识。审美理想是审美活动中呈现出的价值观念,是人向往和追求的最好、最高、最美的人文境界。人类的生活、劳动和创造,都希望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好,而且为了这个目标,都想依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使审美理想城为人的一种心理动力,促成人的意志行为。其实,每一个人的理想都属于审美理想,因为都期待着未来是美好的,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由召唤和驱动作用是审美创造的最高标准。审美理想总是驱使人们去追求,但在现实里永远不能完全达到。审美理想的这种特征与规律,是人类创造的驱动力,是追求美好境地的召唤。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原先的体育教育方式已不满足今天体育教育实践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也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未来体育为培养个性化提供最佳条件、为身体运动艺术化提供和谐空间、将树立生态发展的样板和模范、将成为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人类和平事业发展的平台。可见,体育教育的审美理想将紧跟时代的脉搏,趋向于培育个性化、艺术化、娱乐化、生态化与和谐化。

三、体育教育的审美趣味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5)

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情感和道德的完美融合,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能有效地把心理动力转变成道德修养。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它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形象味,它可以把任何事物的深刻思想用一种生动形象的视觉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中学生领悟到任何一件作品中的内容美。

教育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要想中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可以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使学生在对美有个正确认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怎么样去欣赏美、创造美。此外还可以通过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中学生的宽容心理、协作心理、创造心理和同情心理,真正地实现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二、中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内容

1 .审美理想的培养

审美最初的形式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因此而产生的情感,这种感受往往受到了审美理想的约束。中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很难把握辨别是非的标准和生活中的美好与丑恶,不一样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左右我们内心的情感反应。世间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生活的无限美好和表达出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使欣赏者得到心灵的洗礼,还能积极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并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分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2.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充满幻想,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诱导,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转化成现实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是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前提,在美术课中学到的技能技巧是通向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途径。在美术教学中,还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技巧,中学生所学到的色彩、线条、构图、质感和肌理等造型手段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就能让无形的想象力转变成可以带来视觉效果的鲜明形象,最终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3. 形式美感的培养

美术作品都由线条、色彩、肌理和质感等组成,我们的大好河山和世间一切美的事物,都是从接触的形式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才能形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形式审美教育并不一开始就能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形式审美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必须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形式审美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成为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6)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使人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而不仅仅是掌握生活的技能。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能给予人生活的热情与智慧。语文教育承载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研究发现,语文工作者大多只关心个别的、具体的、孤立的审美活动的研究,而不愿意把诸多的审美活动综合起来,从审美整体性上去把握美育;或受陈旧观念的影响,美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法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违背时代潮流;或把美育仅仅当做手段,忽视了美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

纵观以上语文教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教学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并未能很好地结合。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把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当做其核心任务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联系有一种必要的审美心理结构作支持。如果语文美育不是以建构审美心理为基本目的,而仅仅追求对片段美的事物的认知和某些审美观点、技法的获得,那就把美育引入死胡同。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其目标在于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升生命品味,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所在。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起点,最终落实到审美人生教育上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的养成也离不开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心理的建构

审美是主体对客体审美特性的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发展是使人由自然的人变为审美的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美育实践来积淀审美心理结构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建构审美心理的目标。审美心理结构是多维度、立体式的网络系统,所以,审美心理的建构是整体建构,而不是局部的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审美教育特别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切忌片面、单一,使学生审美心理残缺不全。

在语文美育过程中,学生主体被客体美所打动,客体所蕴藏的审美情感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情感,将客体的审美理想、审美人格内化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格。审美心理内容包括:

(一)审美观念的获得

审美实践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其结果是审美心理形式的建构、发展,审美心理内容的不断丰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审美感知,调动想象、激发情感、形成判断,达到审美理解的高境界,使判断上升为观念,丰富了理性的内容,积淀了审美观念;其形成、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审美。语文教育要通过美育实践丰富审美心理内容。要注意审美观念的获得,在从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的获得中,避免思维定势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及时更新审美观念。

(二)审美品味的提升

审美品味是一种超现实超功利的人类的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化的趣味。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历史及当代的审美文化形态,提高审美品位。审美品味的提升要依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人文修养,夯实文学底蕴,积淀审美品味。

(三)审美理想的确立

理想指的是人对未来的某种追求,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状态。审美理想是人最重要的理想形态之一。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说,审美理想反映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状况,是人的本质所在。审美主体在复杂的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观照、反省,唤起自我意识,促使其端正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教育要做的是,在美育活动中引导学生领略对象的人格魅力,理解对象的审美理想,促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想;在美育活动中,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确立审美理想。

(四)审美人格的解放

审美人格的解放意味着人的人格结构进入了完美和全面发展的境界,人成为了全面发展的新人。其表现为创造力的旺盛、人格的健全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语文教育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塑造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7)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

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审美教育;对策

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美好理想的重要途径,关系到现代人人格素质的构建和培育。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谈到学校教育时就提到了美育的内容。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提到,审美教育是使人性完整的解决方法,是完美人格的理想途径。当前人类面临着种种生存和发展困境,审美教育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确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审美教育作为审美育人的主要学科,主要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完整人格塑造,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审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要想全面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就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本质和性质,深入探讨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何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系统理论虽然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是审美教育思想却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狭义的审美教育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则指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等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的教育,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陶冶人情操、美化人心灵、完善人行为举止的目的。实际上,审美教育在学术界并没有固定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的一种非强制、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超越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且不能被其他教育形式所代替的。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必须要放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检验和发展审美教育的理论。大学生审美教育就要将对审美教育的考察放到大学生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对象的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审美教育从理论上讲,从属于美学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美学理论。它是运动的美学,注重的是应用和方法,所以从实践上讲,它又属于教育范畴,必须应用于审美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发展审美理论,同时用发展的审美理论指导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情感人、以美怡人,审美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使审美教育区别于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体验审美过程,从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力,提高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创造力和美化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总之,如马克思所言,按美的规律来造型,审美教育就是要按照审美教育理论来指导审美教育实践。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大学生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审美化,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力,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形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这一学科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超越性,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审美需求的增强,其深刻性和重要性也必将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二、当代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缘由

审美教育是区别于大学生德育和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对弱化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有很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些大学生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考级和考证上,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自我提升,从而导致了自我审美素养的不足,限制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些大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单纯地重视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处于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等课程上,受众范围较小,而且没有针对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的系统化课程。另一方面,在教育模式上还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大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大学生审美力的提升,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灵气,直觉和领悟能力较弱,分析问题僵化、模式化,迟钝刻板。目前,很多高校审美教育形式化程度高,实质性内容少,不能起到提升大学生鉴赏力、感受力等审美力的作用。强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目标,要实现以人文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

三、应对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的对策措施

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高校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高校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体,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体会美、实践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实现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必不可少

高校应当给与审美教育必要的重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赋予审美教育以独立的地位。美育是人类文明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课题,如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教化,孔子提出的“六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音乐作为“城市保卫者”,都是倡导美育的体现。但是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受经济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冲击,对精神文明及艺术方面的教育造成了极大冲击,导致美育的削弱,不利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美育的价值必须在当代社会得到充分挖掘。大学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教育上强调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强调为学生就业打基础,没有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素养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用科学的审美教育理论指导审美教学实践,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目的。

(二)审美教育应以艺术教育为途径和内容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段虹认为“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所以,抓住艺术教育也就抓住了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此外,艺术教育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形式表征,大学生审美教育要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淡化艺术的专业教育,提高普及型艺术审美和艺术体验的教育,通过开展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活动来达到引导大学生体悟、欣赏的艺术审美目的。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电影、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欣赏课程,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审美主体对艺术的感知度,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完善人格的目的。高校要尽可能营造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条件,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尽可能地通过艺术类知识来充实学科教学,开通一切艺术通道实现对大学生艺术潜质的培育和挖掘,从而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学生审美力和人格素养的提升。哈尔滨师范大学更是将艺术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中。2016年5月为庆祝中法文化之春,哈尔滨师范大学邀请法国儿童插画家和作家本尼迪克特•嘉提艾到校进行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其中。这实际上体现出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和追求。在艺术教育中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涵养,对提高大学生感知力和鉴赏力等审美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可以看出,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教育的一切环节

“美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应当贯穿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教育环节都应当融入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创造美的教育境界这一共同追求。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将审美教育的过程贯穿于专业学习之中、贯穿于课内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要改变高校的教育模式,优化审美教育课程的设置,增加审美教育理论课程,建立起审美教育系统化、长效化教学机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要将审美教育与应付考试挂钩,而要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升华,使学生通过学习浸润到人类伟大的艺术成果和思想成果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提高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将美的享受和体验,外化为良好的形态举止,内化为高尚的情操修养,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审美教育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大学校园,应当进一步扩展审美教育的视野,将审美教育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这就要求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安排,如组织大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艺术氛围较浓厚的场所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审美熏陶;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自然人文景观,赋予美育活动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更深刻、更生动的审美教育。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平台,传播艺术知识、审美理论等内容,使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做到“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通”的审美教育模式,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见,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场所、方式、途径有很多,高校应当综合各种渠道,更加广泛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9)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16-03

早在1793-1793年,在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中提出:“只有让审美教育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才能在两种冲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之结合,并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席勒的这种赋予审美教学以人学的意义的境界,不仅使他成为审美教育之祖,同时也为人类的美学理论研究和现代审美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审美教学发展至今,是否已经承担并完成了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使命,是否实现了完善人性,使人从自然到理性,最后到自由境界的人学承诺?回答是否定的,审美教学活动中忽视人的本质地位、主观意识的体验和创造,己经直接危害到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意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以及追求美的冲动己被人们对审美教学急功近利的需要和非常现实的供求关系而取代。审美教学本应体现人的自身审美要求和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本质内涵正在慢慢地失去理想的光芒。

一、审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审美教学形式化

现实中,审美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命发展不协调,强调并局限于节奏、匀称、韵律等外在形式美的把握,甚至把外在形式美看得比内在的生命发展及自由更重要,用外在的审美教学形式束缚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主体自由意识活动被无情地消解了。许多教师努力寻求一种“看得见的”美感形式,把审美教学理解为感性的艺术,并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寻求教学的审美性,然而教学中的审美并不存在如同绘画以及音乐那种直接意义上的艺术表达形式,结果只能在教学外部形式上寻求美的感性表现,把教学的技术标准视为审美教学的根本尺度,刻意追求教学的板书、教案、语言和教学仪态等方面的美,进而导致审美教学与教学艺术的混淆。

这种被形式主义推波助澜的审美教学态度直接造就了当下审美教学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倾向。纵观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实践,可以发现很多关注于外部形式美的教学行为,在美的形式之下仍然是知识凌驾于生命之上,学生的生命、自由为知识所摆布。在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美、学生对美的感悟完全被遮蔽,学生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人格和个性在课堂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角色是认知,而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却被放逐。如果审美教学继续被束缚于有限的“授业”领域,脱离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生活,追求外在感性形式的美,拒绝回答有关生命成长、精神发展、道德完善等价值领域的问题,就会使课堂教学失去原本应该具有的活力之美,这样的审美教学必然走向平庸、肤浅。

2 审美教学功利化

目前,审美教学价值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审美教学的工具价值,集中于作为手段的审美教学,很少涉及人作为目的的审美教学和达到生存境界的审美教学,从而忽略了审美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人的价值,由此导致审美教学的直接目的局限于谋求人们将来生活的幸福。为了最终实现个体的功名利禄、提升个体的社会地位,人们忍受痛苦,不惜任何代价接受这些从根本上违反了审美自由的宗旨,导致审美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第一,它要超越捆绑在学生身上的这根功利的“绳”,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和解放;第二,它也面临着解决教育目的和个体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这个难题。

总之,由于“人”的中心地位的陨落,当代的教学审美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和“危机”。

二、审美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

1 “美的本体论”的束缚

人与人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关系,也具有情感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和法律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志和独立情感的人。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由多层次关系构成的体系,所以审美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如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综观目前对审美教学的探索,大多数是从教育学理论本身出发,主要集中在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情感等领域。虽然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审美教学进行了详细论述,但大多关注于审美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工具价值,对审美教学的本质、定位、实施等方面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尤其受“美的本体论”束缚,忽视审美教学基于人的价值研究,对审美教学的根本问题很少涉及,结论往往也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把审美教学当中的美等同于艺术中的美,从而使审美教学滑向形式化的方向。

2 “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的限制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教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保证教学以传递间接经验为主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审美教学的实践中,仅从认识论角度构建其教学理论给审美教学带来的危害是明显的。赞可夫的教学论最早始于尝试改革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出教学的发展性课题,但仍局限于把眼光放在知识的传递上,片面强调知识传递的速度和方式。布鲁纳把知识结构作为支撑教学论的基础线索,这种课程思想开辟了探索改革传统教学的思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在弘扬人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借鉴布鲁纳教学思想至今,我国教育思想仍没有真正跳出传统认识论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学理论方面的改革,虽然动摇了认识论的主客体边界意识,但还没有真正从以逻辑和规律为特征的科学主义观念上走出来。

“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没有把人的心灵感受作为审美教育的本质内涵,导致审美教学在意义领域的封闭。在教与学的心灵活动之外探求美的教学,用外在的形式美掩盖内在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外在的审美形式与学生的生命发展相对抗。在这种形式下,忽视学生的生命美,压制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由活动的意志被消解。

3 人的中心地位的失落

审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热衷于围绕“本体和本质”来探讨关于美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这使审美教学长期未能摆脱“美的本体论”的误导,忽视人的中心地位,“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将美视为客观的、独立于人之外的实体属性。“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哲学思维范式”导致审美教学中人的中心地位的失落,其致命缺陷就是人的边缘化,致使审美教学陷入危机。

审美教学是感性的、情感的、生命的教育。美学家席勒认为,美与人生相关,美是“宣布人生最深之意义之艺术也”。审美教学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体验知识与学生生命发展的和谐关系。学生的美好体验越深刻,其获得的生命价值就越多,教学也就越具有审美性。审美教学的本质是生命意义的呈现,这种意义是指人的精神领悟和发现,

是学生内在心灵的觉醒,使生存意义在领悟中得到呈现,而这种意义只能是人的意义。如果审美教学不能提供这种与人的成长相关的意义,那么,再美的教学也只能是徒有审美形式的外壳。

三、审美教学的人学回归

随着教学论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美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反思,摆脱传统知识论和认识论的束缚,进入审美和意义的境界。审美教学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本体,期待着人们以人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式。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回归人学的思想来审视和反思以往审美教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解读审美教学,使审美教学得到系统、深入的发展。审美教学的审美价值体现,正是以人学的话语重新解读审美教学的本质、规律和形式;审美教学的人学审视是对教学的审美本质、审美规律和审美形式的反思和重构;最重要的是审美教学理论以研究人的教育和发展为其基本职能,理所当然应从人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笔者认为,把审美教学理解为人的主体的活动过程,体现了审美教学的特殊规律。有意识的审美教学活动其意义在于唤醒了人对美的感悟,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和升华生命,并能以一种新的精神状态超脱物质世界。这不仅仅是人之精神的独有享受,更是人的生命需要。因此,审美教学的价值取向应直接指向人,积极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和体验。著名哲学家赫舍尔很早就提出有关“人学”的追问。许多学者普遍认为,人学揭示意识的本质,发掘生命的力量,引领异化者回归生命的自然,帮助迷失者复归本性,促进个体实现自我。

人学是一门久已有之却未自觉于意识有关人的问题的学问,边界广阔却不十分明晰的集成学科,人学的实质是人在把握对象过程中开启的精神天地,人借助于这一途径,塑造人性的精华,这也是人对自身本性的“真实”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人学视阈中的审美教学研究,应是审美教学理论前沿开辟的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新的视角,揭示了审美教学应然的逻辑起点,并决定了审美教学研究的思想路线,循着审美教学演进中出现的“人学”问题,可以探讨审美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过程的不同形态。

审美教育的形式篇(11)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审美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健美操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体育、音乐、舞蹈、美育和德育等多种社会功能,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但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学会审美,起到既能健康体魄,又能陶冶情操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分析审美教育与健美教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审美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方法。

二、审美教育和健美操教学的关系

1、健美操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

从专业分类的角度看,健美操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途径,是相互独立的教育体系。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两种教育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健美操是一种既有外在优美人体表现形式,又有内在文化底蕴的运动,体现了对美的表现、追求和创造,其所表现的人体美、形体美、仪态美、健康美等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培养内容。[1]健美操教学中渗透着许多审美教育的因素,是审美教育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形式。

2、审美教育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健美操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和健美操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塑造学生个体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身心全面发展。

三、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内容

健美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根据分类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方面。具体来讲,有健美操教学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有教学过程中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环境的美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在健美操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共同统一于健美操教学的审美教育中。[2]

1、健美操教学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健美操教学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内在美即注重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健美操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不畏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健美操教学通过不同的操化动作、健美操音乐、不同的编排、器械表现着健美操的外在美,呈现出节奏美、音乐美、形体美、色彩美、造型美、编排美等美的意境和氛围。

2、健美操教学的过程美、内容美和形态美

健美操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组合,其过程、内容和教师与学生的形态都彰显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教学过程的美,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特征的创造性活动,体现出健美操的完整性、有序性和节奏性;教学内容的美体现在健美操的运动素材十分丰富,融合了基本体操、艺术体操、现代舞、民族舞等多种体育项目,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美的形式;教师和学生的形态美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健美操中的行为举止和语言仪表上,体现了内在美和外在形态的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形态美相得益彰,教师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学生行为举止的规范和良好品质的形成。[3]

四、审美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从审美教育和健美操教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要意义,从健美操中审美教育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审美教育贯穿健美操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审美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审美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在审美教育的应用方面一定要发挥其引导示范、传道解惑的作用,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美和动作示范美,通过多种形式的健美操教学,提升实践和展现健美操美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自发的美学素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健美操教学,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审美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促进健美操和审美教育的深入发展。

3、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审美教育

健美操教学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审美教育。要创造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要强化教学中艺术美的使用,通过艺术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逐渐养成健美操锻炼的良好习惯;采取措施不断发展学生欣赏健美操运动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向往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通过健美操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美和心灵美,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结束语

审美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健美操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健美操运动的育美功效,促进美育与健美操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审美教育和健美操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