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2 14:58:27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1)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既要体现现实教学的需要和时代特征,又要体现未来的发展要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要反映人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观念,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管理创新、交流互动等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价值取向,是一种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导向性的教育管理观念体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导向性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要体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理念,是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方向、引导和鼓舞大学生为之长期奋斗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能通过管理活动,在对管理的价值导向、实施内容、管理措施,以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

2.2前瞻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是指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依据管理目标而利用教学实践、整合资源、塑造人、培养人的长期性的过程,它在本质上就体现了对某种现实的的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能够使具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功能,使其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确立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尽量做到管理理念与将来发展状态相吻合,尤其要重视战略上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防止因缺乏前瞻性而造成在实际管理中产生各种问题。

2.3规范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通过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来规范管理行为,若没有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必然是片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行为必然是短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必定是被动的,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也会因为受到某种现实力量的影响而顾此失彼。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具有规范性的特征。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并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全局具有重大影响。

3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的措施

3.1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理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必定要有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既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才管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消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管理要素和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遵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按规律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一切实践活动,力求管理规范化。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我们还要紧跟时展,探索社会、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要求,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律。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增加新的内容。

3.2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谐化的理念

和谐化管理的理论认为,“和谐管理”是既有客观的、科学的“谐”的完美,又有主观的、情感的“和”的融和,建构了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管理理论框架,并提出“和谐”理念可运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之中,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管理之道”。而和谐德育的本质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动德育内外诸要素的和谐互动,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和谐”的元素就要求调动管理要素、过程、系统等的和谐因素,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要从管理要素的全面联系人手,构建管理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深化教育管理规律的研究与运用,增强管理的合力,从而实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谐化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金雁,杨柳.关于和谐德育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1)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2)

教师主导作用方法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当然,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我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震惊。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又岂是仅凭教师的单纯灌输就能培养得起来的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3、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4、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课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同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现代农业之路等知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让学生按自愿原则分成几个课题小组,让他们围绕家乡农业发展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小组以《家乡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课题,有的小组以《家乡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研究及对策》为课题,也有的小组利用有同学家长开面粉厂的有利条件,确立了《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这样的课题。因为当时正值入冬,加上这些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研究出象样的成果来,所以我就决定让他们利用放假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详细记录研究过程,在第二年国庆节期间完成研究课题,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结果在第二年讲授高二哲学常识《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课时,我要求各课题小组展示成果。以《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为研究课题的小组展示了他们的成果:从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到对小麦进行加工的各个环节,一直到小麦、面粉市场行情变化及其对小麦生产、加工的影响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并且还对农村小面粉厂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使我备感兴奋,因为同学们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完成课题研究学习任务并取得良好结果,说明学生一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极高的创造热情。当然,由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太长以及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他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都不尽人意,然而与他们的研究过程比起来,研究结果是否理想就反而不重要了,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获得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能力,这将对他们今后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这才是我们新的课堂教学取得的最大收获吧。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营造氛围要适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例如在我前面提到的《蛋市》情境教学中,当“老板”发现鸡蛋价格下跌时,突然大喊一声“杀!”,并且做了一个夸张的下砍动作,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随即就有不少男生学做下砍动作,并准备喊“杀!”,见此情形我赶紧叫停,用眼神制止了这些同学,同时引导大家回到主题。我想,阻止他们肯定会扫了他们的兴,但如果不阻止,这次情境教学就可能失败,并且会对今后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3)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25-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社会主义大学职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旨归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意义所依。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概念和含义是开展研究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阐释

实效是指事物或者是行为达到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是通过和特定的目标比较而得出的。实效性,是“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目的,或者结果接近目标的程度,就是所谓的实效性。实效性是人们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实践价值的标准。同时,实效的获得也蕴涵着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因此实效既是实际的效果和要达到的目标,也包含了实现目标取得效果的实践过程,是目的、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实效既是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行为的最终归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形式,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特征分析

(一)内涵的复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衡量其效果的重点,不仅仅是大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即“当前量”,更重要的是经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这一渠道后在原水平基础上的“增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静态水平,又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动态增量,其标准应该复合这两方面的元素。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渐近的、连续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当前,更要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

(二)目标的契合性

根据“效果”一词的含义,效果是某种行为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这种行为的结果和原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后得出的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相比较后得出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之间契合度越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就越高。“实效”是“行为结果”和“行为预设目标”之间的契合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教学目标设定得越具体,其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效性也就越容易彰显。

(三)过程的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处于社会中的发展个体,其思想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处于发展的社会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地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纳入其中,教学对象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这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过程具有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性”。

(四)效果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个体――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大学生因其成长经历和阅历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对于知识的接受、认同、内化、外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个体的差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也因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概念的内涵解析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行为,就其本身来说,衡量其教学有效性也应该包括知识层面接受、理念层面内化、实践层面外化三个维度。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体系课程化、体系化后,按照教学要求和大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的形式,以知识的形态传授给大学生,以提高大学生理论水平和行为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理论的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各种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这是激发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信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性维度。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澄清几个认识。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的误解。诚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目的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引导和观念的形成。没有知识的传授,价值的引领和观念的形成就是“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会自发形成,正如列宁认为“社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只能是‘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并不能自发形成,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而形成。因此有效的“知识传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衡量不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在于“知识接受”。这种接受,不能停留在外在压力下的“被动接受”,而必须是政治认同下的“主动接受”。因此,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仅仅用卷面考试成绩来衡量,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必然也必须要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知识层面的掌握程度看作一个重点考查因素。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之一,是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形成知识性接受。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初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指导实践,也即是说将知识内化为思想观念,观念再指导行为。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理念层面的内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维度。

理念内化,就是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其自身思想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形式上看是外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改造,实质上是在外界思想引导下受教育者自身产生思想,进行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场域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其本人原有的思想素质、周围环境影响、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有关联,只是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已。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准确把握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并“因势利导”地克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影响,这些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内化,其动机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这种接受只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记忆,那么这种接受是被动的,这种内化是浅层次的、暂时的。只有这种内化的动机来源于内部,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所承载的政治理论,理论的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种接受才能变为主动,这种内化才能变为深层次的、永久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程度,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体系。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难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意义所在。

(三)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

人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又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对社会发生作用,能动地影响、改造着客观世界。因此,观念的形成,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后,外显出的实践活动状态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重要结果,这才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计者、实施者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实践层面的外化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终极性维度。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支撑点,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归宿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需要,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来验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归宿,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离开了“行”,去谈“知、情、意”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外化的实践去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也毫无意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中,一方面,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采取讨论式、研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主动思考”、“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增加知识”,更要“增强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单纯的以知识考核为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实践性的因素,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单纯的知识考核模式,不足以或者不可能衡量出一个人思想素质的好坏,同样也无法评价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高分低能”不仅会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甚至会完全消解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都是无益的。

当然,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体现的三个维度,而且是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我们不能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维度来谈教学的效果。从某种层面来说,知识接受、理念内化、实践外化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衡量不能或缺任何一个方面。从另一个层面说,知识接受只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起点,理念内化是过渡点,实践外化才是终点。因此,这三个维度对于教学实效性来说其含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体现,其实现过程和衡量标准也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的过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特点和维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8,1237,1504.

[3] 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M].学术交流,2009(9):168.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4)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儒家思想中就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人本观念,并集中表现在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的层面。对西方社会来说,人本理念诞生于古希腊哲学体系中,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而人本理念真正应用到教育发展中,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各学者、教育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一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他们首次将“以人为中心”直接与教育领域相结合,从而真正开启了人本理念的系统化发展与完善。纵观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更强调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凸显与尊重,换言之就是要尊重并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采取一切手段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校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象是大学生,而高校之所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是因为通过高校规范化、系统化教育,能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大学生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个体。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首先面对的是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人,因此就必须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一旦离开了大学生这一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失去了目的性,失去了针对性。基于这一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一切从大学生出发,紧紧围绕大学生这一群体,以此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一)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要想实现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渗透,首要原则是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其中又包括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首先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作为人的特性及其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讲就是要认识到大学生是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个人品德、不断解决问题的个体;其次,从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来看,要求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对自身管理、教育与服务之中,从而给大学生提供发挥自我能力,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

(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是人的灵魂,也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个性就好比饭菜缺少了盐,失去了创造性。大学生受成长环境、思想情感、遗传因素等主客观原因的不同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除了要注重对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的知识传授外,还需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上的差异。同时,还需明确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确保大学生的思想和素养始终朝着正确、和谐、丰富多彩的道路前进。具体而言,首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大学生个体素质闪光点的眼睛;其次,是要基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与其性格特征发展相符的教育方法,并给大学生创建适当的发展空间;最后,要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发展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增强大学生的成长自信心。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理念能使大学生树立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系统、具体地分析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论语》中的世界观即孔子的“道”。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什么是孔子的道呢?“精气之物,游魂为变”,说明了万物和生命的起源。“游魂”来自于孔子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儒家认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五行之体现在仁、义、礼、智、信,因此做到这五常就达“道”矣。孔子的“道”的世界观核心是“仁”,《述而第七》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来自于“道”,外在表现于“仁”上。这是孔子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

二、《论语》中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理念要求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要求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做到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论语》中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价值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其“学”有觉悟的思想体现在《论语•宪问》中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的人生观还体现在“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其蕴含了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的一生尽管困难重重,但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活灵活现地从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传达出来。《论语》的这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观,教诲当代大学生如何锤炼自我、涵养气度、拓展心胸、提高修为、敢于担当。

三、《论语》中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观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观理念主要让大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了解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论语》中博大精深的政治观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古往今来一直璀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教人以“德”感化。正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为政要以“德”感化,任人唯贤,率先垂范,不以杀示众,以暴治政,正如“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展现了孔子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大谋大略,展现了大人物的大格局风范。《论语》中的政治观能引导大学生清晰认识社会、民族、国家,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使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增强对国家兴亡的忧患意识。

四、《论语》中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理念主要是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气质、修养,树立起具有时代风貌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论语》中的道德观是经过几千年筛选、积淀下来的精华,与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道德体系是不谋而合的。“有道德”是《论语》的显著特征。《论语》教育每个炎黄子孙要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每个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有道德情操的人。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让道德成为自己行为的风向标,践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道德情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积月累。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论语》中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帮助大学生除恶扬善、分清是非,以此形成一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真、善、美的和谐社会氛围。

作者:汪鹤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61-02

作为辅导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其不仅能够约束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也能在思想意识方面进行优化培训,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素质条件。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必须发挥出应有的辅导与管理作用,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中。

一、辅导员制度的推广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包括: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或专指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制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从实际应用情况看,辅导员制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常用措施。

1.心理方面。大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于社会及人生方面的问题开始思考,此时就需要一位心理导师作为指引,才能使其科学地认识外界环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心理疏导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其负责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疏通教导,缓解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压力[1]。高校教育调研显示,辅导员制度实施以来,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学到对于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具备足够的信心去面对,显著减小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压力,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2.就业方面。就业是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尤其是历年来大学生就业率略有回落,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参与社会就业的信心。事实证明,大学生之所以未能顺利地走上就业岗位,与其自身专业学习和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校长期注重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服务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难以科学地选择未来就业方向,新生进入企业参与工作的“辞职率、辞退率”较高。辅导员制度执行之后,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与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早期对高等教育工作体制进行了优化改革,但多项政策是偏向于专业学科的教育指导,对学生思政教育措施改革没有提出太多的策略。由于管理层决策性的失误,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若不及时总结将影响到学生个人意识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主要问题包括:

1.意识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考核越来越严,尤其是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指标,将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关键标准。这种教育改革趋势推动了高校专业课程的优化调整,但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高校所拟定的教学管理措施,大部分都是针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2]。思政教育意识薄弱,势必影响到高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采取的措施,约束了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互动空间,对高校未来规划与发展是不利的。

2.方法问题。实际工作改革阶段,也着实发挥了相应的成效,帮助大学生解决了大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长远角度规划,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最主要的表现是思政教学方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美国思政教育中,要求教师将学生思政知识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年度成绩考核中。而我国对于大学生思政水平考核的力度不严,多数高校仅以选修课培训的方式,仅让学生掌握很少的思政知识。这种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忽略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也容易误导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的措施。

3.创新问题。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社会是需要创新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也应当坚持创新原则。最近几年,高校在党政机关的指导下,开始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相关的调整,以党政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活动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思政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力,辅导员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考核等,都是沿用了过去高校积累的经验,没有采取与时展相适应的创新举措[3]。比如,我国定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高校并没有把先进的党政思想融入到教材中,依旧采用过去的党政思想与理论,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7)

Abstract: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er wants to comprehend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onnotation profoundly, the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idea, sets up “humanist” thought. In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s curriculum teaching, must build the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positively, arouses enthusiasm which the student explores on own initiative, lets the student cooperate the inquisition in the loose atmosphere, and can utilize studies in the knowledge solution life the question, can enable each students to obtain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ought politics curriculum new idea; comprehension; measure

要很好地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理念,从根本上讲,必须要有适合其生长的新鲜土壤——“人本化”教学理念。“人本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是以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为思想基础的。这里的“人本”不仅意味着人是世界及其历史的根本和主体,而且还意味着人本身是人的根本、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人本身就是自己独立人格的主体。“人本化”教学理念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点,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为主要特征,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有人曾勾画了“人本化”教学理念的情形: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手里举着一面旗帜引导学生往前走,这面旗帜上写着一个大字“人”。这个比喻概括出“人本化”教学理念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最终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张扬。“人本化”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强调学生的尊严、价值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主张教学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引向学生自身的发展。

罗杰斯认为:“人具有非常优异的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地形成,充分地形成。”要形成这种“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就需要立足于“人本化”教学理念,调整教与学两主体之间的关系,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其中,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生本意识、学生个性意识。具体措施有:

1适当设疑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源泉,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2积极互动,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政治课堂是一个微型的“联合体”,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政治思想的场所。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多数都像一个发射塔,而学生就像接收知识“讯号”的接收站,他们极少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思维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成功,在逆境探索中体验交流的乐趣,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而真实的经历。

3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用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33-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习惯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积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思想品德、道德习惯、情感品质等方面的工作融入到初中政治教育课程当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架起师生沟通交流的心桥,获得教学质量和学生政治成绩的提高。

一、教师角色转变,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学生是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这一点,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新课程教师最大的变化就是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创设情境,开展探究合作

在《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与学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渗透政治、经济、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来领悟课本知识。八年级政治是法律常识教育,随着我国法制文明的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具体的法律知识的掌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基于对各种法律条文和法律思想的掌握要求不同。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案例来模拟,通过模拟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寻求解决途径。

三、启发诱导置疑,注重探求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疑”既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但同时也会使之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教师巧妙置疑,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时,把自己前几天在个体商店里买的“旺子”牛奶和“乐哈哈”牛奶摆上了讲台,向同学们诉说自己被坑害的事实,然后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生产和销售“旺子”和“乐哈哈”牛奶的单位分别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什么法则?②你在生活中有无类似被骗的经历?碰到了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就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当然教师在出示问题情景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索,还需根据学情适时点拨。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准确地解决了出示的问题时,其心情是轻松的、激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有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初我国逐渐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今我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会不会影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地思考了。这本身便是一种成绩,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既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政治素养。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

思想政治作为对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教育的主力军,必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倡导课本知识引导下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适时搞一些小规模辩论会等活动,就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采集大量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课本知识与学生资料相结合,能有力地证明课本中的观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入时政教育,贴近生活

纯理论的教学,相对中学生而言在理解和分析能力上都有一定难度,为提高教学效果,摆脱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我在教学中切实引入时政教育,提高课堂时效。我运用电视、报纸、新闻等报道的重大事件来论证课本观点,阐明基本理论,使学生能体会到政治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又对社会具有指导作用,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培养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9)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存在着确定性的基本的程序和环节,即创设情境,诱导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掌握原理和观点,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运用知识,引导学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现象、分析、解决能力,培养思想品德践行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知识测量和思想品德评价。

因此,新课程理念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可以预设的、具有相对稳定程序的教学过程。同时新课程理念又认为,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外显的明确的社会科学知识,学生的生活和“履历情境”等个人的缄默知识也是其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自组织”,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构建的过程。这又决定思想政治课教学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成过程,它必须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个人知识经验开放,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见解,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体现出“预设与生成、确定性与创造性、灵动性的辨证统一。①

2 坚持启发引导和学生主体民主参与相结合

该理念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依据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和其教学过程的认知规律、思想品德教育规律、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外辨证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通过教师的激励、启发、引导和组织,实现学生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使之成为教学教育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积极主体,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获取新知,掌握公民民主参与的程序和规范,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民主参与能力。

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因为处于成长中的当代中学生,其主体性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尚处于一种未定型的有待开发状态。如果任其自发发展或施以应试教育,就很难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动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合格公民。因此,中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发展需要教师按现代社会对其公民的主体性素质要求,加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引导、保护、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当是当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②

3 通过中西方民主制度的比较把握我国民主制度的本质、特点和优点

当前我国有两大基本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们分别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在含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同各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与资本主义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也是一个优点。在经历近1个世纪的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动态地、历史地呈现出一个重大特征,即协商民主,并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在现代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它既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也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也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性。协商民主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贯穿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体现在我国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它有四种基本实现途径,即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合作共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体现了我国民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具有西方民主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判断一种政体的优劣,主要是看其为什么国体服务,是否与国体相适应,促进国体的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利,促进了人民民主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主团结。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主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10)

2010年11月我被学校选派到广州参加第10期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学习,参观了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听取了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所作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理论讲座和部分生本教育实验教师的经验介绍。我感受非常深刻,深深地迷上了生本。在往后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了生本教育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是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一些认识和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7月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一堂课究竟怎么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显然这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的。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要义。例如:在分析社会(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商品价值总量这几对关系时,教师先给出在一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生产一台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相应商品价值量、数量和价值总量,然后教师设问如果社会(个别)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一倍后其他四个要素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找出要素之间的关系,经过探究发现仍有同学心存疑惑,教师再建议学生摆脱具体数据,运用数理逻辑推理来澄清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不能仅从教案设计出发,更多的应从学情出发,以学论教,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二、“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生本课堂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简单点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确立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和自身发展中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根据兴趣和要求决定其学习的内容、难度及时间量,而是教育者在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教师的讲坛为学生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论坛,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交流思想、提高觉悟、增进知识、锻炼能力的舞台。

三、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

生本教育理念,突显“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策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1.小组协作学习法。“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

2.讨论探究法。生本教育认为,讨论是课堂的常规,课堂上教学内容很多是可以通过讨论探索的形式来取得的,而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中要通过讨论过程来达到学习的过程。

3.自主探索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影响下,对新的知识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进行论证,解决问题。老师的教学着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水平的高低。

4.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逐渐进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开始重视“人”的因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这些教学理念的转变,给当前中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本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学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人文关怀,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思想和道德观念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当前很多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在中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人文教学理念的渗透,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中职思想政治人文关怀不足的现状

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中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不足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普遍现状。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要求人才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技能,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人文关怀的不足,将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中职思想政治人文关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具有人文性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在中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都缺乏人文关怀精神,教师的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上,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接受水平,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授课,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2、缺乏具有人文性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应当充分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个体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少渗透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不同价值观的树立,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严重阻碍了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缺乏具有人文性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应当具有人文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在实际的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关注一些枯燥乏味的教条,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苦不堪言,难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中职思想政治人文教学理念的渗透策略

面对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不足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积极思考,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标准,不断促进人文教学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彻底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从根本上讲,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总之,人文教学理念的渗透,需要以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民主关系为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2、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在中职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通过学校的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保障人文关怀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的保障。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形成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封闭、独断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要想促进人文教学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形成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人文关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的问题。面对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W中人文关怀不足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标准,不断改革和创新,形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促进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