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9 15:24:33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1)

一、优势分析

(一)乡村旅游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原有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特性与特质,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旅游地经济结构的完善程度,促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乡村旅游地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农家乐等项目的低门槛可以使得更多的村民加入就业队伍中。

(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

开发更多的乡村旅游地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是指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潜在资源和能力,发现更多可发展资源,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者思想认识不足

大多数旅游经营者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带给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农业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的重要性。仅靠旅游收入维持经营一方面不足以使经营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仅靠旅游收入带动经济则使得乡村旅游失去其产业结合的特质。

(二)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在整体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纪念品单一的问题一直是老生常谈,旅游纪念品与其他纪念品最大的差距是应该具备乡村特色,即相对于城市特征而言,人们在乡村地域内,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和城市有明显区别的所有自然和人文的元素,目前乡村旅游纪念品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摆件或者小饰品为主,产品样式单一,缺乏内涵和心意。

(三)相关管理政策及法规体制不完善

首先,当旅游经营者选择投资乡村旅游后,为节省成本或者其他原因等,选择将乡村旅游作为“家族企业”发展,任人唯亲,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乡村旅游的内部管理体系混乱;其次,在我国现有的成熟法制中,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其因竞争压力大、项目单一造成的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无序发展等请款,因而出现规制混乱的现象。

(四)资源保护体制欠缺

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引导

乡村旅游是将一种生态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旅游经营者注册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前可以考虑进行一段时期的思想引导以及认识的提高,通过传导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规则来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应该向公众传递乡村旅游的价值,普及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对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从根源处减少资源破坏现象的产生。

(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俗,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的乡村聚落;有着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等。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和设计,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

(三)培育人才,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服务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并且重点的有规划的进行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来源于服务的水平,乡村旅游亦是如此,培养乡村旅游的服务型人才,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活力,努力为旅游者提供愉快、舒适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规范乡村旅游的市场,这不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更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2)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 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3)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 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4)

一.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能否科学、准确地来评价乡村旅游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它是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目前对于该概念的界定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尚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西班牙学者Gilbert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2]。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旅游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定义方式,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乡村性(Rurality)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差异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显著标志,是也乡村旅游的核心[3]。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借助于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自然风光,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的一种旅游模式。通常,农家乐的成本较低,消费不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需要,因此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喜欢。

农家乐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旅游、加快农业市场的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家乐也成为了农村居民了解信息的新窗口,是城乡互动的新桥梁,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以消费合理,价格实惠作为主要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参与。

(二)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乡村的民俗文化为特色,利用当地民族宗教、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歌舞、民族特色节日,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如东北地区满族村寨,满族先民于四千年前聚居在今长白山地区,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从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洲族,简称满族。满族传统民居多为三合和四合院,代表服饰为旗袍,常见的礼仪有“请安”“打千”。在例如朝鲜族,朝鲜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喜欢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等,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村寨,以其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农业观光园模式

农业观光园是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从而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农业示范园。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蔬菜和花木,在整体的园区设计方面遵循现代园林的规划原则,有些还设置了娱乐项目。目前,城镇居民所面对的环境日益收到污染,于是,他们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安静的生活。每逢周末或者是假期,城市居民就会前往这些观光园来领略大自然和田园生活。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国家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在乡村而且国民旅游消费正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的新局面。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2011年国家继续加大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了《乡村旅游服务指南》《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差异是导致城市居民参加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然而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对于这一点上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在建设上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不合时宜、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二)旅游经营不规范,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自身经营,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的表现。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在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审核标准,盲目发展。价格不合理,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经营者随意定价,有的价格过高,甚至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宰客现象,这给游客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中,其多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些人多位当地的村民,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而且开发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也没有意识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导致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三)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单一雷同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对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论证就匆忙的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究质量,有些地区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对当地的破坏。一些地区为了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并且缺乏市场调研,仅凭着一股热情,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当地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条例,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星级酒店的的评定方法,从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对不符合标准的经营户予以停止营业。同时,要整体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接待水平,为旅游者提供愉快、安全的旅游环境,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良好农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注重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各区域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尽量使用当地绿色产品,对于园区内的垃圾要进行分类收集,并统一管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可以给与一定的处罚。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特色,明确产品的定位。随着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只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因素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需求动机。深度挖掘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并以此树立品牌效应,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 29(12),2010

[2] GilbertD.Rural tourism and marketing:Synthesis and new ways of working[J].Toursim Management,10(1),1989

[3]陈楠,李陇堂: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农家乐”旅游为例 宁夏工程技术 11(1)

[4]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地理研究 26(3)2007

[5] James McCarthy:Rural geography: globalizing the countrysid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2(1)2008

[6] Mary Cawley,Desmond A.Gillmor: Integrated rural touism:Consepts and Practi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5,No.2,2008

[7] 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Collabro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k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No.2,1999

[8] 张环宙,许欣: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 4(96)2007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 栾川县 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欧洲参数Euro—barometer,1998)。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活动。德诺伊(Dem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他还鲜明地指出:永久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性旅游的必要条件。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l)和米尔曼(Milman)就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世界济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布罗曼Brohman,1996)。

二、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栾川县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即景区的可达性问题)。因此导致了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笔者通过对石龙沟,养子沟,龙峪湾的调查和走访,现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其一,在栾川县通往乡镇的一些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了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道路的狭窄使旅游列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行走很艰难。现在人们驱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越来越多,道路设施的完善会使栾川的旅游发展的更快。反之,会对其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其二,栾川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而电视信号不清晰则是乡村旅游存在的普遍问题。

虽然旅游者到乡下旅游时对乡下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但是如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就说明它不具备旅游的条件了。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达不到预期的标准,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让人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那这种旅游又能坚持多久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强烈需求,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将眼前的暂时利益看的过重了,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下去。

(二)栾川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对“返璞归真”的认识误区导致了接待水平不高

笔者专门对栾川景区进行了实证调研,发现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中有一个误区,仿佛农村旅游越是土得掉渣就越能吸引旅游者,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笔者曾多次去栾川县考察,所到之处,游客反映玩得都比较开心,农民们也热情有加,但是吃住的条件却往往遭到游客投诉,有许多地方都不尽如意,现举几例:

例一,香醇的乡村饭固然诱人,但碗筷上的斑斑油渍也清晰可见;主人热情的笑脸和豪爽的笑声的确使人感到农民兄弟的淳朴与亲切,但不讲卫生的陋习使你接过他那带有黑黑指甲又没洗过的双手递过来的玉米面饼时,很是尴尬。

例二,游玩了一天,本想抱着香香的被窝好好休息时,看着那脏兮兮的被子睡意全无,主人却还睁大眼睛好奇的问:“这还脏啊?这是上个月才拆洗过的被子,没有几拨人盖过!”

例三,夏天去郊区旅游,蚊蝇到处可见,当游客对苍蝇爬过的食品提出调换时,听见的却是这样的“劝导”——“农村就是这样”。似乎住在农村就应该永远喂蚊子。

我们今天的乡村旅游虽不是什么“贵族”到乡下度假,而是普普通通的旅游者到乡下旅游,但是起码的卫生条件还是应该有的。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意识落后,陋习难改,甚至对旅游者的卫生习惯持一种偏见,并错误的将环境脏,农村“土”与“返璞归真”等同起来。如果照这样下去,旅游者的旅游去处就会转向,而郊区的乡村旅游就有可能由于它的脏和差而无法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受损的仍是乡村旅游业和农民本身的经济利益。

(三)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由于总体上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条理也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村里和村外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收费标准,问其原因得到的答复是“这里没有统的收费标准”,似乎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这着实使游客愕然。

另外,到乡村的旅游者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比乡村人的文化水平高,求知欲强,所到之处都想问个明白。然而大部分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的旅游专业知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不少旅游者乘兴面来败兴而归。

造成这些问题所在的丰要原因是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清,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来到这里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导致了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贫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乡村旅游有一定的季节性,一年下米,经营者的投入与经济利益的比例是多大,这是乡村旅游经营者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果他们的收益不大就会商接导致其对乡村旅游的不重视。

三、栾川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一)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政府部门应在统一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但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的同时成该注意:在设施建设上。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极端,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了舒适,也不能不符合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它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

(二)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

积极进行做好宣传工作,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迅速改善旅游村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乡村旅游业的规模。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栾川县 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欧洲参数Euro—barometer,1998)。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活动。德诺伊(Dem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他还鲜明地指出:永久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性旅游的必要条件。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l)和米尔曼(Milman)就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世界济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布罗曼Brohman,1996)。

二、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栾川县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即景区的可达性问题)。因此导致了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笔者通过对石龙沟,养子沟,龙峪湾的调查和走访,现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其一,在栾川县通往乡镇的一些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了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道路的狭窄使旅游列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行走很艰难。现在人们驱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越来越多,道路设施的完善会使栾川的旅游发展的更快。反之,会对其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其二,栾川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而电视信号不清晰则是乡村旅游存在的普遍问题。

虽然旅游者到乡下旅游时对乡下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但是如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就说明它不具备旅游的条件了。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达不到预期的标准,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让人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那这种旅游又能坚持多久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强烈需求,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将眼前的暂时利益看的过重了,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下去。

(二)栾川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对“返璞归真”的认识误区导致了接待水平不高

笔者专门对栾川景区进行了实证调研,发现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中有一个误区,仿佛农村旅游越是土得掉渣就越能吸引旅游者,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笔者曾多次去栾川县考察,所到之处,游客反映玩得都比较开心,农民们也热情有加,但是吃住的条件却往往遭到游客投诉,有许多地方都不尽如意,现举几例:

例一,香醇的乡村饭固然诱人,但碗筷上的斑斑油渍也清晰可见;主人热情的笑脸和豪爽的笑声的确使人感到农民兄弟的淳朴与亲切,但不讲卫生的陋习使你接过他那带有黑黑指甲又没洗过的双手递过来的玉米面饼时,很是尴尬。

例二,游玩了一天,本想抱着香香的被窝好好休息时,看着那脏兮兮的被子睡意全无,主人却还睁大眼睛好奇的问:“这还脏啊?这是上个月才拆洗过的被子,没有几拨人盖过!”

例三,夏天去郊区旅游,蚊蝇到处可见,当游客对苍蝇爬过的食品提出调换时,听见的却是这样的“劝导”——“农村就是这样”。似乎住在农村就应该永远喂蚊子。

我们今天的乡村旅游虽不是什么“贵族”到乡下度假,而是普普通通的旅游者到乡下旅游,但是起码的卫生条件还是应该有的。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意识落后,陋习难改,甚至对旅游者的卫生习惯持一种偏见,并错误的将环境脏,农村“土”与“返璞归真”等同起来。如果照这样下去,旅游者的旅游去处就会转向,而郊区的乡村旅游就有可能由于它的脏和差而无法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受损的仍是乡村旅游业和农民本身的经济利益。

(三)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由于总体上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条理也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村里和村外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收费标准,问其原因得到的答复是“这里没有统的收费标准”,似乎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这着实使游客愕然。

另外,到乡村的旅游者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比乡村人的文化水平高,求知欲强,所到之处都想问个明白。然而大部分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的旅游专业知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不少旅游者乘兴面来败兴而归。

造成这些问题所在的丰要原因是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清,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来到这里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导致了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贫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乡村旅游有一定的季节性,一年下米,经营者的投入与经济利益的比例是多大,这是乡村旅游经营者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果他们的收益不大就会商接导致其对乡村旅游的不重视。

三、栾川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一)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政府部门应在统一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但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的同时成该注意:在设施建设上。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极端,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了舒适,也不能不符合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它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

(二)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

积极进行做好宣传工作,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迅速改善旅游村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乡村旅游业的规模。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7)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欧洲参数Euro—barometer,1998)。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活动。德诺伊(Dem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他还鲜明地指出:永久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性旅游的必要条件。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l)和米尔曼(Milman)就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世界济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布罗曼Brohman,1996)。

二、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栾川县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即景区的可达性问题)。因此导致了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笔者通过对石龙沟,养子沟,龙峪湾的调查和走访,现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其一,在栾川县通往乡镇的一些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了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道路的狭窄使旅游列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行走很艰难。现在人们驱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越来越多,道路设施的完善会使栾川的旅游发展的更快。反之,会对其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其二,栾川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而电视信号不清晰则是乡村旅游存在的普遍问题。

虽然旅游者到乡下旅游时对乡下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但是如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就说明它不具备旅游的条件了。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都达不到预期的标准,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让人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那这种旅游又能坚持多久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强烈需求,乡村旅游经营者们将眼前的暂时利益看的过重了,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下去。

(二)栾川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对“返璞归真”的认识误区导致了接待水平不高

笔者专门对栾川景区进行了实证调研,发现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中有一个误区,仿佛农村旅游越是土得掉渣就越能吸引旅游者,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笔者曾多次去栾川县考察,所到之处,游客反映玩得都比较开心,农民们也热情有加,但是吃住的条件却往往遭到游客投诉,有许多地方都不尽如意,现举几例:

例一,香醇的乡村饭固然诱人,但碗筷上的斑斑油渍也清晰可见;主人热情的笑脸和豪爽的笑声的确使人感到农民兄弟的淳朴与亲切,但不讲卫生的陋习使你接过他那带有黑黑指甲又没洗过的双手递过来的玉米面饼时,很是尴尬。

例二,游玩了一天,本想抱着香香的被窝好好休息时,看着那脏兮兮的被子睡意全无,主人却还睁大眼睛好奇的问:“这还脏啊?这是上个月才拆洗过的被子,没有几拨人盖过!”

例三,夏天去郊区旅游,蚊蝇到处可见,当游客对苍蝇爬过的食品提出调换时,听见的却是这样的“劝导”——“农村就是这样”。似乎住在农村就应该永远喂蚊子。

我们今天的乡村旅游虽不是什么“贵族”到乡下度假,而是普普通通的旅游者到乡下旅游,但是起码的卫生条件还是应该有的。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意识落后,陋习难改,甚至对旅游者的卫生习惯持一种偏见,并错误的将环境脏,农村“土”与“返璞归真”等同起来。如果照这样下去,旅游者的旅游去处就会转向,而郊区的乡村旅游就有可能由于它的脏和差而无法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受损的仍是乡村旅游业和农民本身的经济利益。

(三)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由于总体上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条理也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村里和村外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收费标准,问其原因得到的答复是“这里没有统的收费标准”,似乎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这着实使游客愕然。

另外,到乡村的旅游者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比乡村人的文化水平高,求知欲强,所到之处都想问个明白。然而大部分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的旅游专业知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不少旅游者乘兴面来败兴而归。

造成这些问题所在的丰要原因是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清,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来到这里看见了山,看见了水,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导致了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贫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乡村旅游有一定的季节性,一年下米,经营者的投入与经济利益的比例是多大,这是乡村旅游经营者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果他们的收益不大就会商接导致其对乡村旅游的不重视。

三、栾川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一)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政府部门应在统一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但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的同时成该注意:在设施建设上。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极端,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了舒适,也不能不符合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它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

(二)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

积极进行做好宣传工作,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迅速改善旅游村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乡村旅游业的规模。

(三)提高栾川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整体水平

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高栾川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搞好软环境,使旅游者能在干净。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中尽享其乐。人们空前渴求返璞归真。亲近泥土。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质量,更是一种生活时尚。要想使栾川乡村旅游更上一个台阶,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

另外,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就,必须进行教育培训和强化培训。这是增强栾川乡村旅游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因为一切旅游活动都是围绕着游客进行的,围绕着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进行安排的。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因此,必须进行定期的素质培训。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9)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10)

在我国,由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变化所带来的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农家乐和民俗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广安作为一个相对工业经济落后之地,乡村旅游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当然,由于乡村旅游刚刚起步,在开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观念不统一、强调短期效益、商业化太浓、保护措施滞后等问题。本人从广安实际出发,浅谈己论,以抛砖引玉,共同为广安市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

一、广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农业资源丰富,乡土风情浓厚

广安位于四川省东部、华蓥山中段、渠江和嘉陵江中游,是四川最东端的城市。全市幅员面积6344平方公里,辖广安区、华蓥市及武胜、岳池、邻水三县。面积6344平方公里,总人口427.11万。由于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广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约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也正是因为如此,广安至今仍保存了众多奇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川东民俗文化。广安自然的喀斯特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山地文化,是旅游资源最突出的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这种自然与文化是为游客提供的一种全新体验的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依托。

2、广安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广南高速、广渝高速的全线贯通,南合、邻垫高速公路的建成,广安已逐渐成为连接上海、成都、西安、重庆、广州的交通枢纽。广安与外界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成都犹如近邻,重庆近在咫尺,上海朝发夕至,广安的区位优势正在显现。

3、广安旅游开发基础扎实

近年来,广安市依托“小平故里”独特的政治优势,凭借自身优越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和宣传促销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华蓥山“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成为了广安市独特的旅游品牌,广安市、华蓥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小平故里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华蓥山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神龙山巴人古堡、隋唐古镇肖溪等等,都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4、广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

广安是川东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城市之一,工业化程度较低。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发展工业化,每年都在为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却也是亦步亦趋,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很难有所超越。我们只有另辟溪径,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使广安的总体发展从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直接跳跃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这样才能实现广安经济、社会的质的飞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作节奏的加快,自下而上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乡村美丽的风景、幽雅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浓厚的生活风味,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活方式、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等越来越向往,乡村旅游的内涵也因为满足了一部分游客对原始广阔、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的兴趣而逐渐被人们认识。人们为到乡村观光娱乐,休憩度假、康体健身、进行自然与文化的“软探险”而乐然陶然。因此,把广安农村建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是广安旅游业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广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和其他地区一样,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没有可用经验,处于边摸索、边发展的状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1、缺乏整体规划指导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 “农家乐”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在与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配套设施简陋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都成了体验乡村旅游的阻碍因素。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厕所、牲畜饲养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不同年龄层的游客,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不尽完善,如饭后大人可以去室,小孩子怎么安置

就成了问题。

3、产品单一

目前广安乡村旅游产品非常单一,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主要依赖关系户和政府进行宣传,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景区、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广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旅游开发的大量事实表明,在开发中地方政府主导其开发速度快,投资效益高。鉴于广安乡村旅游开发中自发性、松散性的现状,地方政府在开发时应该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2、挖掘文化,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

深层次、多方位的将我市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与教育开发相结合,把“农家乐”与修学旅游、周末短期游相结合,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村落还可开发为“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生态环境示范基地”,让城市学生来农家乐上户外课,与课本结合,加强实感。与科技开发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仿生仿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创造****姿百态的乡村旅游产品,营造****奇百怪的农业自然景观,增加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与地方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开发地方风味小吃,挖掘特色饮食文化,评定地方十大特色小吃等。

3、产品开发突

出“乡村”特色

乡村旅游强调的是特定的位置、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文化,而不是宽阔的马路、显眼的电话亭、先进的电脑和传真机、进口的装饰用品和高科技的应用等。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农村特有的甚至是传统的东西,如参与农事活动,体会乡村野趣,学习磨豆腐、纳鞋底、舂糍粑、包粽子等,才是乡村旅游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乡村的建筑、民俗、民风、山水、生活甚至小道等都是乡村旅游的特色,这也是其吸引城市客人的独特卖点。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在2004年举办的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说:“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财富。如果你们有山有河,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确实,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发展旅游的要点,而且客人到乡村旅游的诉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开发中要尽量保持原貌,产品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坚决避免开发中商业化、城市化倾向。

4、加大投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篇(11)

一、较低的旅游产品层次

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高端旅游产品及高质量乡村旅游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客源地结构特征”调查方面,有将近80%受访游客都是来自柳州市本地,有超过90%游客来自广西区内,区外游客较少,这也是融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上不足以吸引大桂林旅游圈、北部湾旅游圈及省外其他地区的游客;在“乡村旅游动机”方面,田园回归和释放压力是首选,而以“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体验”为出游动机的游客仅仅为12%,动机缺乏。在“乡村旅游消费”方面,超过一半的游客消费水平较低,仅仅在100-300之间,人均消费超过300的不到三成。融水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风情浓厚,人文历史底蕴厚重,风土人情堪称一绝,游客到融水乡村旅游主要还是集中在田园观光、乡土美食和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几方面,而以融水苗族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尚显不够,缺乏高层次,高标准的旅游产品。

二、不健全的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融水乡村旅游在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跟不上乡村景区景点的建设步伐,表现出很大的滞后性,融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原本就是这一片山区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好的乡村风情,在基础建设方面就存在先天的薄弱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客源地结构”和“出游时间选择”这两方面,融水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还是以柳州本地就地参与居多,且出游时间也是以“法定假日”和“双休日”为主,假期的固定造就出行的密集,在先天基础薄弱和旅游时间集中双重压力下,融水乡村旅游基础建设薄弱矛盾特别突出。

在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中,发现“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位列前二,融水包括4镇16乡,各区域拥有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资源,但是通观整个融水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分布状况,发现融水乡村旅游地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效应较差,规模小,因此特别是在交通规划建设方面难以适应、更加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也是因为融水乡村旅游分布分散,交通条件较差,导致乡村旅游区、旅游点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长期以来处于自发无序的开发状态,旅游开发的效益低下,使得乡村旅游对融水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不明显。

三、薄弱的旅游营销

从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感知”来看,大多数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并不是十分了解。主要是缺乏相应的了解渠道,大多数人都是在网站上初步浏览知道粗浅信息,并不能够了解具体情况,而且在餐饮住宿网络订购等方面十分欠缺。主流媒体宣传的也只是诸多整合的大型项目,造成了大多数游客只熟悉一些相对大型、知名度高、开发时间长的乡村旅游景点,而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而且,融水乡村旅游普遍自驾的方式,对其本身发展也带来了弊端,对于旅游信息和旅游感受,游客只能口口相传,自驾游的疯狂体现了团队旅游的缺乏,旅行社的推介作用很难发挥。

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方面,融水没有经过整合,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乡村旅游形象,各个景区景点分散经营和独自营销,缺乏统一的理念形象定位和统领,营销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产品市场识别不够清晰,产品开发定位不准,品味不高,空间和时间容量小,难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四、旅游生态破坏严重

从游客对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来看,将近30%的游客一致认同,天生丽质的生态环境、别具一格的乡土风情让融水乡村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他们认为生态环境对于融水旅游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从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来看,也有少部分游客认为融水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生态遭到了破坏,目前融水乡村旅游发展缺少整合及统一的监管,各个景区景点各自为营,随意经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破坏,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注重环境容量,来者皆是客,盲目发展。调查了解到在参与融水乡村旅游过程中,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游客学历普遍低下,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可能造成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高,随意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