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德育途径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2 16:04:28

中学德育途径

中学德育途径篇(1)

二、夯实做人基础,是中学德育的着眼点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做人教育时,在做人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基础性,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社会主义的人”;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明确层次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被动局面;在做人素质要求的确定上要注意实用性,做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在做人教育的途径上要把握关键性,抓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点进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视开展养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一些关键性工作。

三、调动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合力

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明确规定,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各科任课教师要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五、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中学德育途径篇(2)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李静文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中学德育途径篇(3)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D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中学德育途径篇(4)

1.引言

初中体育是初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磨炼学生的意志,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它有着其他文化课程没有的优势,所以它是一门特殊课程。初中生处于身心未健全发展时期,有些体育老师只注重运动素质的提高,忽略初中生的德育教育,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途径进行了探析。

2.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还要让他们的思想品质得到提升,不仅唤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整体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势在必行的。

2.1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相应教材内容中,很多体育课程教材中都有田径项目,这是一项相对无聊、枯燥且又累又脏的训练项目,许多学生都不想练习这个项目。体育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实现自我。

例如,可以在下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多数学生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运动训练的话,学生就会学习老师,被老师打动。许多球类运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以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升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2.2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组织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把德育内容与教学组织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组织得越严密,方法用得越得当,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越深刻。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器材和服装,做好热身运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的严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摆放健身器材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之后,求学生整理收拾器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2.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纪律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是保证体育课程能正常进行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学生的衣着、考勤、病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养成守纪律、不松散的好习惯。如在跑步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找借口逃避,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查明原因,防止学生偷懒,表扬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学生,对偷懒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加入跑步行列。

2.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其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中,教师本身最能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同学中才能产生信服力,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么自己要保证在上课前到达运动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运动服上课,那么自己也要穿着运动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自己就要文明懂礼,不打骂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老师身上感悟到道德理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以言行身教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评价中

初中体育课是不断变化的场景,学生一直处在变化中,体育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时机,针对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动作学习得很快,他会帮助一些学得慢的同学学习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学生都学习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提高学习信心。此外,表扬和批评都应慎重,做到公平,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

3.结语

初中生在心理上大多不是很成熟,思想大多单纯幼稚,还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体育课不仅要注重体质方面,还要注重德育方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其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这是一种责任,也是提高体育课效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伍冶金.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体育师友,1992(02).

中学德育途径篇(5)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wWW.133229.coM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学德育途径篇(6)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转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中学德育途径篇(7)

鉴于学生的“体育、德育”两下降的严重形势,新的教育改革重申了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要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如自私、怕苦、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仅为82.7%。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生违反道德和纪律的现象,大部分都是因心理素质差引起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要。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初期,个性心理品质具有独特性和可变性,因此,教师在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克服不良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基本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怕苦、怕累,纪律观念淡薄等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乐意在烈日和寒风中学习和锻炼,往往表现为练习时精神不集中或马虎应付,甚至谎称生病而要求请假。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或批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点,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自觉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课堂能力,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特别是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教身传。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努力构建宽松、健康、和谐的主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自己的存在。学生是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当学生进步时,教师要给予赞赏;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给予善意的批评和教育,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形成“攻击性”的不良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利用课堂常规促进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所需的一系列要求与措施,是体育教学组织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是师生必须遵守的一些硬性规定。学生在动态中学习和锻炼,要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课的各项活动,没有组织纪律性的制度是不行的,教师要认真制定并严格地、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使学生有章可循。例如,课前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地点排好队;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请假的学生要随堂见习,由教师酌情安排活动内容并做好登记和统计工作且及时公布;要爱护场地、器材,故意损害器材要赔偿、处分,等等。教师要通过课堂常规的纪律要求,使学生用自己的意志限制自己的行为,实行自我调节,使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和社会规范相互协调统一,使学生逐渐形成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四、利用教材的情感目标强化德育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材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明显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点明教材的学习目标,特别是教材的情感目标,以强化德育教育。例如,在体育健康知识教学时,可通过讲述旧中国的懦弱屈辱和当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鲜明对比,以此激发学生自觉学习、锻炼的动机和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队列操练习时,可通过描述与赞赏军人的品质来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长跑教学中可结合王军霞的事迹进行顽强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赛前,向学生讲述有关的比赛规则、裁判法,要求他们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教育他们树立顽强拼搏、团结友爱、尊重裁判、尊重对方、尊重观众等体育道德和精神风貌,以防止学生在比赛中出现攻击和暴力。

五、通过榜样引导和舆论抑扬促进德育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动机、情感。舆论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个人和集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体育教学要坚持运用领袖人物、著名学者的思想观念,教师自身的模范行为,优秀学生的典型事例,等等,引导、教育学生积极提倡和支持符合体育道德的言行,批评和抵制与之背道而驰的言行,树立正气,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六、通过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促进德育教育

教师的带头作用、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集体影响的教育力是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集体锻炼中学生团结友爱、顽强拼搏、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和巩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体育积极分子、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发挥他们的长处,在班级组织各种活动小组。可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与竞赛和身体练习时,组织啦啦队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情绪、士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七、通过自主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水平较高,已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甚至有一定的政治立场,但自我意识的客观性、正确性、深刻性有待完善,需要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为真正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教师要注意公正、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更重要的是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式与自我批评式的评价和学生间友谊式与帮助式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在外部信息的影响和内部反思的作用下完善自我意识,促进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作。教师不断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以“教材与情感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的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有效的德育教学策略实施体育教学,那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然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途径篇(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05—02

一、前言

高校德育是由德育的各项基本要素和相应的配套制度、规定构成,是一个有形、有序、可行、可控、可测的稳定系统组织,是按计划执行的德育实践系统工程。高校德育是完整的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1]。体育德育是指体育教育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良性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从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以及国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中外德育研究的比较分析情况统计来看,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多数研究仅仅是停留在德育的理论探讨,很少从单个学科的层面去分析德育的渗透途径,因此,本文围绕德育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价值以及相互联系,并提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高度概括了体育的功能以及德、智、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清晰地指出人的身体及其感觉机能是构成所有知识技能、社会行为的物质基础。目前在高校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独立实体,对教育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和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而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却主要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道德教育很难实现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德育如果脱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其效果就会大大降低。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其效果能够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及发展,并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大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有重要的影响,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因此,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进一步发挥和渗透高校德育的功能,大学生在认同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快乐,只有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体验、经过自我内化,这样的德育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社会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优越性:高校体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建构而成。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情绪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优越性表现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总结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德育因素,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使学生们不仅热爱体育运动,更要在运动中感受一种体育精神,树立勇于拼搏的决心和信心,体验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认同并鼓励学生的运动实践体验,使德育置于整个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之中,让体育德育似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他们的生命需要[3]。

四、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师影响学生的过程,而是双方交互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首先是由体育教师的主动活动发起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而成为德育教育的主导,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教师是整个德育过程的主导,但由于大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最基本要素,是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工作中内化的主体,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将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高效率的完成“自主性内化”。

2.重视隐蔽的德育课程、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德育的渗透,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德育内容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社会变革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充分发挥体育课中的载道和渗透作用,拓展德育传递的空间,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实施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始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体育德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或是在体育课程中师生之间做一次坦诚的交谈、聊天等等。这些隐蔽课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有效避免老师直接说教的缺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接受德育教育。隐性课程还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思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实施德育时应该善于把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重视高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对大学生的熏染作用

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与大学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德育融于生活,它具有凝聚、陶冶、导向等方面的功能。良好的体育课内外活动是塑造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阳光、空气和土壤,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所以我们不仅在内容选材上强调德育,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课堂组织形式上都应该始终贯彻德育的教育目标,未来的校园必然是开放的充斥德性的生活化的校园,所以,要注意挖掘、整理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体育课内外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创造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德育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施展个性的场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断地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4.努力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事实证明,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前提,是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良好的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质量也需要全面提高,要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不断研究德育教育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不断适应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工作需求,凭借教师的个人素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加强品德修养,拓展文化视野,激发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高情操的师资队伍,在实施过程中主动调控发展方向才能使德育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途径篇(9)

本文将通过对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化途径,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借鉴。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同时每个人又有不同于他

人的心理特征。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极为复杂,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各自的特点,使体育教学比一般学科显得复杂。

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比速度的、比力量的、比灵敏的、比技巧的、比难度的等等。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这些方法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易行等特点,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那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具有显著的效果。

4、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都随时表现出来。另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5、体育教学效果的直观性

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体育教学的效果将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学生身体的逐渐强壮、抗病能力的增强等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3、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4、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5、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6、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7、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8、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转贴于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1、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份量,以改变教师光抓住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少年儿童,尤其是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但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而更应该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

2、重在课堂教学

①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如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常做一些队列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容貌、精神。”因为通过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尊章守纪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同时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上课氛围。

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如一年级的游戏“快快集合”,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有关解放军遵守纪律的小故事,激励学生向解放军叔叔学习让站好队,做到既快又静。又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这个游戏在进行之前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个白求恩大夫火线救伤员的事迹。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

除了游戏之外,在体育的其他教材中也可以插入适当的思想教育。如教沙包投掷动作后可给学生讲述雷锋刻苦练投弹的片段,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动作,在课余时间抽空抓紧练习,而在进行实弹练习时,则要求学生听从指挥,不盲目投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③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山羊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3、抓好以“点”带“面”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类子组成的。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小尖子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如田径队的几个老资格运动员喜欢摆架子,欺侮小队员。

针对这类事情,可以给学生讲国家优秀田径运动员成才故事或看他们刻苦训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录像。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奋进,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一个扎实基础。

四、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途径篇(10)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后背力量。这一任务,便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工作,除抓好教学工作外,还必须认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根据德育的任务和职业学校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德育工作的途径,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种:

1、通过教学工作,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为职业学校的全部工作是坚持以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学所占的时间也最多。同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各类学校中,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统一的,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的教材内容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通过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明白道理,提高认识,从而使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建立在政治和道德知识的科学基础之上。所以,职业学校要通过各种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2、通过班主任,寓德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训以及集体活动的组织,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在班级中进行的。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使其所领导的班级成为一个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同时,班主任要全面关怀每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体质的增强,从而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

3、通过学生组织,寓德育于各种组织活动的工作之中

学生自己的组织主要是共青团和学生会。学生的许多集体生活和活动,是通过共青团和学生会的组织进行的。所以,这些组织的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只有通过学生中的各项组织的工作,并且得到他们的拥护、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十七、十八岁左右的青年人,正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想敏锐、热情洋溢、勤于思考、不盲从,喜欢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学校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富有教育意义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参加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热爱专业、受到教育,把他们旺盛的经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

5、通过实训,寓德育于实训之中

人们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实训,把实训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训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体验工厂的劳动生活和环境,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

6、通过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作风,寓德育于良好的风气之中

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作风,是依靠集体力量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校风问题是职业学校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所学校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从校容、校貌整洁幽静,到学生刻苦读书、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等等。一个班级也要有一个良好的班风,从领导、教师、职工,到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好的作风,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狠抓校风、班风的建设,把德育寓于良好的风气之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二、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工作的方法,是指完成任务的手段。德育的任务和途径确定之后,就要根据德育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德育任务的要求和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职业学校在德育工作应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说服教育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循序善诱、启发自觉、以理服人、进行全面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它不是照本宣科那些干瘪无味,杂乱无章的讯条,而是采用讲述、讲解、谈话、讨论、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说服的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2、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往往有一种隔膜,有的甚至有对立情绪。情通理顺方能奏效,温暖、信任、关心、尊重,往往能给学生以向上的巨大力量。即使对后进生,也不要采取排斥的态度,在思想上不排斥他们,在情感上不厌弃他们,在态度上不粗暴,而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们。

3、榜样熏陶,形象感染

榜样就是以运用模范和典型的思想行为,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的一种方法。以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完美鲜明的形象,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而强烈地影响,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4、掌握脉搏,因势利导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老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掌握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脉搏,从实际出发进行疏导。

5、区别对象,注意差异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除具有其相同的特点外,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兴趣、性格、气质和能力也不相同,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时,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失,区别对待,因人而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关心利益,解决困难

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往往同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德育中,要把思想工作同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做些事,关心他们的痛痒,使他们具体感受到党团组织和老师的温暖。

7、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给予肯定、好评和奖赏。它是肯定、发扬和巩固学生的优点,明确努力方向,鼓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方法。批评,是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所作的指责,用以克服和改正他们的错误思想行为的方法,二者相辅相成。

8、言传身教,以身示范

当代青年学生他们对教育者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职业学校的领导、老师如果能够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学生的感染力就会更强。反之,语言上的夸大但不行动,道理讲得再好,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9、实际锻炼,知行统一

实际锻炼是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在德育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实际锻炼,学生虽然懂得许多道理,但却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即应重视说服,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要重视实际锻炼,在实践中对学生观其言,察其行,做到知行统一,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0、操行评定,公正合理

评定学生的操行,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操行评定,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操行评定中,有的只写评语,不写等级;有的既写评语,也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给以评定;也有的写分数。无论采用哪种,但必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评语要具体、明确,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德育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因为工作对象是活着的人,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由于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任务不同、对象不同、专业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同。中职生正处在“半成人”的时期,品德发展可塑性大,出现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和幼稚、知与不知错综复杂而又矛盾的动荡性。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加强管理。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辩证思维,要有联系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学生。学生德育教育是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不断的做下去,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谭睿.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何名林.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教学杂志,2010(2).

[3]于钦波.中国德育思想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学德育途径篇(11)

1.德育教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是在课堂,生物教学的作用不可替代,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是德育教育的素材。例如: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极其多样的生态系统,成为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

我国物种丰富,种子植物有30000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有250种。我国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我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等。

我国近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种正处于濒危灭亡的境地,大熊猫等一大批动物也极为稀少,还有很多动物已经灭绝。大量的材料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培养爱国精神的素材。

袁隆平是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一直从事农作物育种研究。他与助手们利用多个品种的水稻和他们辛苦发现的一种野生稻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的繁殖和选育,培育出多个高产而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我国2002年发表的水稻基因组测序成果,用的就是袁隆平培育的“籼稻9311”品种。负责测序工作的杨焕明教授认为: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找到了很好的基因组合。这就从基因组研究的水平上,确证了袁隆平育种实践的先进性。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已累计增产1 500多亿千克,为农民增收500多亿元。2001年2月,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像袁隆平一样的我国当代许多科学家的成就激励着学生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3.使学生养成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科学态度就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主观臆造,不弄虚作假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智力培养、身心发展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遗传规律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等都包含了科学家缜密的思维、科学的分析及大胆的假设和准确的判断等过程。教师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屈的探索精神,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以及正确使用和爱护生物学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4.人格魅力,德育教育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